看报纸优秀作文

2024-04-17

看报纸优秀作文(通用11篇)

篇1:看报纸优秀作文

今天我在深圳特区报上的鹏城今报上看见有一个叫《给百名孤残儿童找个“家”》的题目,我读了后,觉得这些小孩很可怜,因为他们都患上了病,有的是脑瘫,有的是先天性尿道下裂,有的是先心病,有的是听力残疾,有的是皮下出血,有的是瘫痪……好多好多,这些说不尽的病名犹如一颗颗炸弹,太恐怖了!然后我还看了背景,背景的一个地方有“用爱拥抱每一天 用心感动每一个人”的字图片,看完后我觉得他们好可怜,还觉得发表这篇文章的人很善良。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在春节期间让有条件的家庭领养或捐资,救助这些可怜的小孩,让他们过一个充满家庭温暖的快乐年。

我读完报纸后的感想是:这些小孩子只要有人收养,就一定会康复,我在心里给他们许愿:祝他们早日康复,还能得到一个温暖的家。我心里想:世界上一定有好人的,他们会救治这些患上病的患者的。我觉得他们的父母太残忍了,他们身上的病都是父母给的,可却因为这些病而遗弃他们,如果他们心中有爱心就不会做出如此的事情了,好在有国家和社会上许许多多有爱心的人的关爱,才让他们快乐活到现在,我真庆幸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家和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感谢爸爸妈妈给我一个健康的身体。

突然,我想:读报纸还是很有好处的嘛,难怪他们大人都喜欢看报纸,妈妈叫我看报纸也是对的,他们是为了让我们多了解国家大事和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篇2:看报纸优秀作文

Newspapers are an encyclopedia of current events.Through the help of newspapers, we com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without having to travel to the places where important events have taken place.

But a newspaper more than carries simple news items, it also provides, in different sections, instructions on such things as first aid, cooking, playing the chess and taking pictures.

篇3:看报纸优秀作文

关键词:《申报》,《南京日报》,视觉文化,转向

一、视觉与视觉文化

19世纪以来, 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都对视觉文化这一概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视觉, 可俗称为“观看”;视觉文化, 简言之就是一种“观看”的文化形态。人类早就有了视觉经验, 即看的经验,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早就有了视觉文化, 有了视觉文化传播。视觉, 亦可视为通俗的“观看”。“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 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看, 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学者们从视觉文化本身、视觉文化对文本文化的冲击、视觉文化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以及视觉文化反思等各个层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视觉文化研究中, 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 是指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传播现象。“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经由形象媒介, 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 图像在报纸中的传播变得轻而易举。一百年前报纸媒介中视觉文化的元素逐渐增加;五十年前大众已经对报纸媒中的视觉元素习以为常;时至今日, 报纸中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图像信息, 最终, 这些信息将凝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引导并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甚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消费形态也逐渐地被“视觉化”了, 似乎用图像语言来传递或补充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从1879~2009年, 在这一百多年里, 我们不仅看到了报纸文化的转向, 看到了报纸文本由文字——图像的变迁;而且还看到了作为一个主体——读者的心理过程的变迁。

众所周知, 报纸属于印刷媒介中的专注型媒介, 是供受众仔细阅读的。曾经还有过这样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的, 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的出版物。首先, “以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事实上随着生活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 很多报纸除了新闻以外, 更多地提供了传播知识、娱乐和生活服务等功能和内容。当然, 这不是本文主要表达的观点。在这里引起注意的是“评论”一词, 在辞海里对“评论”进行了检索, 该词的定义共有两种:一是批评或议论的文章, 例:时事评论;二是对于人物或事理加以批评议论, 例:评论是非。显然, 从辞海的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评论”一词的语境主要指的还是语言文字。可是, 从现实情况我们可以看出, 现在的报纸似乎更愿意通过视觉符号来解读信息, 进行评论, 而受众似乎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阅读方式。2009年8月12日南京《现代快报》 (80版) 和《金陵晚报》 (88版) 的图片数量分别为186幅和219幅, 每页平均图片量分别是2.3幅和2.5幅。那么, 我们能否大胆地喊出:“报纸的转向”呢?如果这还不能证明报纸已经转向, 那么我们来看下面的数据。

二、报纸的视觉文化转向

《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 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最具社会影响的报纸, 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和标志, 更是中国近代报业的代表。《南京日报》1956年创刊, 是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 由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出版。南京作为中国报纸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 长期以来各报纸相互之间鏖战不断, 作为十朝古都的主流媒体, 《南京日报》以其权威的发布、贴心的服务而成为深受南京地区读者喜爱的平面媒体, 现在总订数已达30万份。因此选取这两份报纸, 对中国报业作微观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文对《申报》1879年~1908年, 《南京日报》1979年~2008年, 百年的版面内容进行抽样调查, 其中选取每年5月15日~5月18日, 一共两百四十份报纸。中间虽然有了断层, 但是数据有效, 并没有影响调研结果。

1879~1908年共30年里《申报》版面及视觉图像数量呈现如下变化, 如图1,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30年间《申报》版面和图片都呈现上升趋势, 但图片的增加速度要远远大于版面的增加速度, 而且每一版的平均图片保有量也直线上升, 如图2。虽然《申报》每一版的图片保有量变化有所波动, 但从30年的整体变化趋势来看上升斜率还是非常明显的。从这一点可以清楚地看出视觉元素在《申报》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 同时也得出结论, 读者也已逐渐适应报纸媒介中的视觉元素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内在需求。

《南京日报》的数据与《申报》相比, 变化似乎不太明显, 如图3。这里有一些特殊原因。譬如:2008年图片数量的下降与汶川地震期间报纸内容的变化和广告投放的减少有关;2005年数据突增与当年《南京日报》改版增加娱乐版有关;1979~1992年很长时间内图片数量变化不大, 报纸版面数量几乎没有增加, 这与《南京日报》作为党政机关报的特性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 从总体数据变化还是可以看出, 视觉元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南京日报》的视觉转向也有所体现。

图1、2、3 已经完全说明随着社会的变化, 报纸媒介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利用“视觉图像”传递信息。同时证明了报纸媒介由以文字为主向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 进而向以图像为主的转向。然而, 文字、图形、照片都只是一个客体, 是被认识的对象, 这里面所蕴含的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传播方式和传播法则的变化。丹尼尔·贝尔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 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消费社会里, 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视觉文化传播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法则”, 还是一种新的“文化秩序”。很明显, “视觉文化传播”这种新的传播形态将把人类社会带入到全新的传播时代——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旧的传播习惯、传播法则都将被抛弃, 甚至是旧的受众也一样面临着被“淘汰”的尴尬。

三、视觉文化转向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数据和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一是在跨度为130年的报业发展历史中, 视觉文化所占的比重已经逐渐增大, 报纸文化真的“转向”了。二是报纸中的视觉文化转向是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并和消费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报纸媒介的印刷技术不断进步, 图像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从一方面对报纸中的视觉元素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例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广告图片逐渐增多等。三是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的内在关系似乎是显而易见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 消费社会的理论颇为流行。消费社会的理论突出了社会形态从生产为中心的模式, 向以消费为中心模式的转变。在这个深刻的转变过程中, 视觉因素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向呈现出来。消费社会的理论范式强调的是欲望的文化, 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都市的生活方式。这种消费模式的表现, 又对社会文化以及大众社会本身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四是在报纸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向的过程中, 依然有一些报纸在坚守自己以文本文化为主的风格, 例如《中国青年报》、香港的《南华早报》等。这说明报纸文化在转向的过程中, 受众也在经过重新的细分, 报纸受众中自然会出现一些精英读者, 他们仍然以阅读文本信息作为读报的方式。这一点将为我们更深层次研究受众的细分带来极大的启迪。

报纸媒介每天都在制造大量的图像信息, 似乎没有图像就失去了亮点, 没有图像就失去了说服力, 没有图像就失去了市场。这时, 受众也被整个消费市场“培养”得直接且懒惰了起来, 似乎也更愿意接受这种不用深度思考, 不用联想的, 简单而又直接的信息。并且正在以“丧失现实实在性的形象为中介来感知社会现实图景和建立个人生活模式。拟像取代了实物, 人们生活于模型幻境所带来的超真实快感中。”视觉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及审美化生存的最主要的组织者, 形象狂欢装饰了当代生活并使其充满新奇多变的视觉快感, 并且充分体现了社会文化的转向, 即由传统的理性主义语言文字文化, 向感性的视觉形象文化的转变。这种转变和形成, 不但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

从而, 视觉文化的兴盛似乎可以归结为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 消费形态的弥漫指向以及文化工业的泛化运作。这三点无疑促成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 也足以证明报纸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图像转向”。科技和媒介的发展使得图像的大量复制变得简单易行, 不论是工业中的大量复制还是互联网中传播者“泛化”的大量复制, 都使得整个信息系统被视觉化了, 而且是视觉泛滥化了, 进而“景象社会”、“类像时代”等新的概念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所以,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指出, “我坚信, 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 而不是文本文化,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2].李永健, 展江.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译.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 1989

[4].梅琼林.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J].文艺研究, 2008

篇4:看报纸……找茬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些著名的歧义新闻标题。

"Include your children when baking."

这篇报道说的是一家人烤饼干和蛋糕的时候应该 带上孩子。内容怎么样我们且不去评论,单看这个标题就是一句很滑稽的英语。这句话可以 理解成"烤东西时带上孩子",而另一种意思就变得很可怕了,是"把你的孩子一块儿烤了 "。

"Police begin campaign to run down jaywalkers."

先讲讲这个标题里一些大家可能比 较陌生的词吧。Jaywalker是指那些乱穿马路的人。这句话有意思的地方出在run down这个 短语上面。这个短语可以有一些不同的意思,既可以作"控制"讲,又可以表示"用车撞" 。这个标题本来是要表示"警察开始了一项整治乱穿马路的行动",可是这句话也可以被很 荒谬地理解为"警察开始了一个用车撞乱穿马路者的行动"。

"Drunk gets nine months in violin case."

这句话已经被省略得很难辨别本来面目 了。看了报道才知道一个醉汉弄坏了一架小提琴,被判了九个月监禁。这句话微妙的地方在 于这个"case"。case可解释为"案子",还有箱子或者盒子的意思。尤其是放在violin后 头,很容易就被人理解为"放小提琴的盒子"。这样一来,标题的意思就很离奇了,"醉汉 在小提琴盒子里被关了九个月"。

"Miners refuse to work after death."

这个标题的语法结构还算比较合理,但是意思却 更加莫名其妙。记者是想说,"在一起伤亡事故发生以后,矿工拒绝下矿工作。"由于"de ath"这个词的在这里太过模棱两可,究竟是谁死了成了一个问题。于是,这个标题还可以 被理解为"矿工们在死后拒绝工作。"寒~~~

"Stolen painting found by tree."

这篇报道是说一幅被窃的画在树边被发现。可能是由 于版面的限制,这位记者用了"by"这个意义极为芜杂的词。虽然"by"可以表示在旁边的 意思,但是它在被动结构当中还可以用做"被……",这样一来,奇怪的意思又出现了," 失踪的画被一棵树发现了"。

篇5:看报纸英语作文

reading newspaper every day has become a habit to me. as a student, i have no time to watch tv news. accordingly, reading newspapers becomes the only way for me to learn about things which have happened around the world. the newspapers, however, do not only carry the latest world news, they also give us a great deal of useful knowledge. reading newspapers is, in my opinion, a must for a modern man.

篇6:高考优秀作文:每天看报纸时评

“看到第六篇是自己的作文,我很惊讶,一旁的爸爸妈妈则很惊喜。”罗慧中说。日前,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向社会公布20广东高考10篇优秀作文,其中第六篇《感知自然要躬行》出自中山市一中学生罗慧中,该生是一名理科生,今年高考语文考出了134分的好成绩。罗慧中说,自己高一高二看课外书积累,高三每天看报纸时评,培养写议论文素养。

据悉,今年的作文题是如何“感知自然”,今年考试院也未透露这些作文是满分作文还是高分作文,而是以“优秀作文”的称呼对外发布。

拿到试卷先看作文题找感觉

父母对女儿予以“秀外慧中”之意,所以取名罗慧中。罗慧中来自小榄,初中高中均在中山市一中就读。她从小喜爱读书,钢琴考过9级,柳琴考过10级。

回忆起考试当时自己写作文的情景。罗慧中说,自己拿到试卷后,还没答题就先看了作文题目,看看自己对这个题目是否有感觉,把自己的一些思路写在草稿纸上。然后开始做试卷,做试卷过程中如果对作文题目出现一些灵感或者想法,又会马上记在草稿纸上。离考试结束还有45分钟,她才正式开始写作文,先花5分钟理了一下提纲结构,然后开始下笔,考试结束前5分钟完成了作文。

拿到试卷后会马上看作文题,然后一边做前面的题,一边构思作文,这就是罗慧中作文应试的一个方法。“前面的阅读题、古诗词题等会有一些作文用得着的题材,或者能触发自己的写作灵感,一旦发现,就写在草稿纸上备用。”

有自己的.语文积累笔记本

在写作积累方面,罗慧中说,虽然自己是理科生,但平常爱看课外书,特别爱看古典诗词鉴赏类书籍。高一高二也看了很多的课外书,这为她写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到了高三时间比较紧,刚好学校年级走廊会贴有报纸的时评文章,她保持每天都会看一篇的习惯,既了解时事,又可以吸收别人的观点。罗慧中还有一本厚厚的语文笔记本,里面有自己平日的笔记杂抄,好的段落词句、名人名言等,不少她都能背下来。考试之前,她还还翻翻这个笔记本,看看自己做的积累记录。

篇7:小猪看报作文

一天,小猪去上学,它看见地上有一张小报,小猪捡起来一看大声喊“这是谁的小报?;”小猪喊了五六遍,可是还是没有人回答,小猪很失望就气冲冲的跑回家看报.它看着小报想起丢了小报的.人肯定会很伤心,于是小猪就决定一定要找到丢小报的人.

小猪看报作文100字

篇8:看报纸优秀作文

目前,大多数报纸媒体从版面上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新闻类版面,另外是专题类版面。本文就如何通过报道和版面安排树立自己的风格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版面设计应追求风格协调统一

对任何报纸来说,新闻版和专题版在设计风格上的整体协调都应当成为首要条件,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随意变化只能说明编排思想的不稳定和版面形象的不确定。

报纸不同的版面可以给人“特别”的感觉,但是这种特别是一种稳定风格原则下的多样化,是在整体风格大统一中求小变化,而不是各自为战,标新立异。所谓的“特别”,可以通过编辑一些“特别”的新闻,利用一些有风格的图片、标题和图表来实现,而版面风格则要与其他版面相协调。也就是说,版面的内容和内涵应当特别,而不是版面。

为达到这种协调和统一,应制定一套版面设计的标准和样本,以减少设计风格的不连贯现象和过多的“创新”。有了标准和样本,也可以使编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强调真正重要的要素,如制作更精彩的标题,做好版面整体组织等。

当然,报纸的风格是对版面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定位,二者之中,内容是占主导地位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报道内容,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才能相映成辉。

二、新闻版应简洁严谨,内容上突出什么事、怎么样

为体现严谨大气的风格,新闻版在标题字体的选用上应避免过于花哨,可以标宋和大黑两种字体为主。至少有一篇稿件的标题要引题、主题、副题齐全,以突出新闻的亮点。然后通过粗细各异的线条梳理版面的层次,区分稿件的轻重,力求版面整体严谨简洁,又有所侧重。目前,要闻版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就是有的版面缺乏层次感,版面表情不够丰富,缺少变化和新意。

新闻版在内容上应体现新闻的鲜活性,重点突出什么事、怎么样。首先要做深日常报道,依托一到两件当日重大新闻,通过配发相关链接、评论等手段,把事件报道做深做足,形成当日报道的亮点,其他新闻作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有思想的版面。这类版面在新闻版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最难出彩的,这就要求编辑要找准新闻的重点和热点,然后通过对版面细节的把握,如标题字体字号,加框线等,构造出版面的视觉中心。

同时,要积极策划做好深度报道。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策划,力求通过一个整版或开展系列报道的方式,来展示和解读新闻背后的深远意义。如对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战略思想的报道、对近期环保总局出台的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的报道,还有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的宣传报道等,通过对报道内容细化,从不同的角度策划设计,体现出完整的报道思想。

三、专题版面在“专”上下功夫,重点回答为什么、怎么办

由于版面定位不同、读者群不同、主打稿件不同等,使得专题版无论是版式设计还是报道方式上都与新闻版有所区别,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意空间。在版式设计上,专题版可以更灵动活泼,内容上应突出专业性,体现深度、厚重和洞察力。

专题版要有做专题的意识,应突出做好策划性报道,要在“专”上下功夫,重点回答为什么、怎么办。以追问的方式,跟踪热点问题,解决难点问题,诠释疑点问题,挖掘事件的本质和影响,了解行业动态,以此切入生活,链接大政方针,让读者对这个新闻现象得到最彻底的了解,在兼具新闻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实用性。

同时,报道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如消息、通讯、评论、分析等,增强可读性。对大的报道,在版面上可进行分区处理,使重点报道更加突出。对于篇幅较长的稿件,应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根据内容划分,做出小标题,便于阅读。

篇9:看报纸优秀作文

早晨上班买份晨报,晚上下班买份晚报,这样的景象也许将会成为历史。近日,汉王推出了基于Wi-Fi技术的最新电纸书N618,让读者可以免费下载所需报刊。只要一台电纸书,利用无线网络传输,读者就可随时下载自己想看的内容。据介绍,N618除了预装2000多册畅销图书之外,还可随时登陆汉王书城,阅读和下载最新新闻资讯。目前,汉王书城已经与《京华时报》、《环球时报》等多种报刊杂志达成合作。

报纸装进电纸书

看来,在终端产品市场逐渐形成垄断态势后,汉王希望在内容上力争突破。2009年,汉王狂砸1亿元广告,销售出了26.7万台电纸书。据透露,2010年汉王的内容部门员工数将由原来的100人猛增到500人,其中大多数人是来做版权合作方面的业务。

除了书籍、网络文学之外,汉王今年的发展重点是报纸内容。记者体验了一下汉王N618的报纸阅读功能,打开电纸书,会呈现报纸缩略图,点击标题就会打开文章。据了解,汉王的计划是将地方的、全国的、时政的、专业的各类报纸都纳入电子书阅读的范围。

与图书不同的是,报刊的更新速度快,频率高,信息量大,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获取内容的话,那“新闻”早就成为“旧闻”了。而无线传输技术的成熟,以及相关硬件产品的出现,使得随时随地、第一时间读报,第一时间看新闻成为现实。

“如果说电纸书掀起了颠覆传统纸书的阅读革命,那么汉王最新推出的N618可谓是报刊无纸化变革的先行者。报刊可以在N618平台上同步发行,这样既节省了大量制作成本,又符合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对于传统报业来说,将不仅是一次媒体形态的变迁,也是一个重启价值链条的破冰之旅。”汉王董事长刘迎建如此表示。

内容商可得80%分成

从国际上来看,亚马逊推出的电子阅读器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内容+终端的模式。读者在购买终端产品之后,可到亚马逊网站上下载最热门的图书资源。Kindle之所以能成为市场霸主,并不是它的终端产品有多好,而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后台资源支撑,还有便捷的平台服务,如在美国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9.99美元的超低价、在60秒内买到任何想看的书。

篇10:小刺猬看报童话故事

一天,阳关明媚,小松鼠和小乌龟坐在一张椅子上看书,小兔子一个人坐在另外一张椅子上看报纸。这时,小刺猬也来看报了,它看见小兔旁边有一个空位就挨着坐了下来。“哎呀小兔子大叫一声跳了起来,怎么了?原来是小刺猬的.刺扎到小兔了。小松鼠连忙摆摆手说:“我也不能和小刺猬坐,我也会被刺伤的。

这时小乌龟说:“我来和小刺猬坐吧!

小松鼠说:“别和小刺猬坐,当心他刺伤你。

篇11:当看报成了奢侈心情日记

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一杯清茗在侧,一卷诗书在手。这样的日子实在难求,为生活日日奔波劳碌,读书看报竟成奢侈之事。

曾几何时我也是喜欢翻书的,尤其是在师范读书的时候,一有空我总爱在阅览室里泡会儿,让心在书海里畅游。找一个靠窗的好位子,让斜阳柔柔地披在肩上,看前贤坎坷、人世蹉跎,与书中人物喜乐与共、感叹人生几何!常常等到室内读书人渐少,斑驳的光影已逝,有时甚至要等管理员老师催促才知离去。那时钱少想买本书得思忖再三,尝记当初为了买那本《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书店至少去了三五趟,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最后终于狠了狠心买了一本,当然那个钱只能从当月菜票中节省了。学校有图书馆,轮到我班借书的时候我从没错过,但想从那儿借本好书很是不易。现在想来,那时有读书的热情却难得好书来读真是憾事。

如今想买本书或借本书已不是什么难事。工作后手头已不复当年的拮据,买本书不再那么费尽思量。再说我们学校图书室里就有数十种报纸杂志,近万册图书,阅读的条件似乎是俩哑巴睡一头———好得没话说了。但是每次进了书海,我只是转了一圈或是看看当天报纸的标题,少有超过十分钟的`时间,便有些不舍地离开。真的,有很多的事我要去做,找不到整块的时间来读书。不过纵然有时间我也未必就能坐得下来,心气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安静,看外面熙熙攘攘我怎能两耳不闻?于我,读书看报竟成了奢侈之事。

今天是星期六,工作暂时可以放一放,于是想找回一份读书看报的快乐!家里也只有抽屉里藏着一些报社新近寄来样报,所以数量不多,更多的那一部分被我留在了乡下的家里。记得去年暑假,样报塞满了一抽屉,开与关都不方便了,于是小心地将大报撕开,变四版为两版,如此折腾一上午,抽屉竟又能开关自如了。不过,也就在那时我又幻想着什么时候重新能把它塞满就好了。只是还没塞满我便调到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上班了,尽管如此,有空我还是常回家的。回家时不能没有报纸看啊,所以搬家时我还是有点不舍地把它们留在家里了。好在现在偶尔还会刊发一点小稿件,还有一些编辑老师能为我寄来样报,拿一张样报于手中,闻一闻那残存的墨香,温馨的感觉便弥漫心间;尤其是同版的文章大多很适合自己的品味,常常油然而生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豪情;偶尔还能与自己心仪的作家同在一版,那份报纸在我眼中便弥足珍贵,小心地珍藏在家中,常常拿出来看看,揣摩别人文章的写法,不是情人却也是我眼中的西施。

不能让看报成为一种奢侈,我想。

上一篇:俄语短文—一个美丽的故事(中俄文对照)下一篇:4大名著的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