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

2024-04-24

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精选9篇)

篇1: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

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

做了这次关于国情国史的竞赛试题后,我对中国从近代以来的发展有了新的感悟。

昔日盛大辉煌的中国是如何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工具,俯首称臣,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随后又如何在激进的爱国分子带领下,重振国威?而共产党又是如何逐渐使中国立足于世界各强国中,使我国日益强大,复兴中华的?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便开始了漫长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屈辱也从此开始,随之而来的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分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侵夺中国主权和巨额财富,而清政府仍旧盲目自大,即使有爱国人士想要拯救自己的国家,却无法抵抗顽固分子的阻挠,一次一次自救的变法都宣告失败。

二十世纪初,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激进的爱国主义人士,发动了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内外多方面的弊端,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

接踵而来的思想浪潮——新文化运动,对专制主义进行了沉重打击,具有新民主主义开端的五四运动,将无产阶级带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的先进分子中传播,而还是青年的毛泽东也受到了熏陶,一大批有为的青年之士奋起救国,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秘密建立,随后,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在此过程中,毛泽东编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国民革命和农民问题》,探讨了目前国内的局势,然而国共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国民党围追堵截共产党,期间,遵义会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始长征,并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而农村根据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随之而来的抗日战争也逐渐拉开了序幕,毛泽东率先带领共产党,发出八一抗日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联合全国人民一同抗日,并写了《论持久战》等著名文章,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最终,日本宣布投降,好景不长,国内战争爆发,经过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最终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布新中国成立。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逐步提高,外交发展,我国逐渐立足于世界强国间,尽管毛泽东在决策上也曾有一些失误,但他许多正确的抉择对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随着习近平上台,中国的势头更加迅猛,国内外两手抓,内抓腐败,努力打造廉洁政府,外抓外交,与其他国家友好和平相处。尤其是,最近由习近平提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吸引了许多发达、发展中国家的注意,并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这一举措,一方面对亚洲各个国家有相当大的好处,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中国在国际日益重要的大国形象。

身为中国人,我们越来越为中国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们也相信中国将会在国际上越走越远。

篇2: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

经过初中高中的历史学习,现在对近代史已经有个大概的了解,于是现在的学习,更多的是偏向于揭示真实的历史,不是对课本的死记硬背,探求书本背后的故事和含义。

纵观近代史,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落后就要挨打。昔日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变强,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实,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赚赚钱,并没有侵占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政府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

到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甲午战争等,随着战败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导致清政府江河日下。这其中除了社会制度的差异,也有其他因素。甲午战争实行“避战保船”,这就等于解除北洋舰队的武装,不仅拱手出让制海权,而且拱手出卖了北洋舰队,战争的失败,李鸿章都不能辞其咎,这一定也是由于中国人的保守思想在左右。期间,有人以外敌强大、中国落后为词,提出抵抗不是上策,求和才是出路的主张,这是站不住脚的。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的失败不在于科技落后,而在于骄傲狂妄自大!

当时,近代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就是资本主义列强先进,中国封建主义落候,列强与中国的关系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如果中国对列强侵略不抵抗,一味求和,那么出路只能是从半殖民地滑向殖民地,沦为附属国。然而,中国恰恰是因为抵抗了,才免于成为殖民地国家的。正确的做法,是一面研究自己落后的原因及落后之所在,努力学习、借鉴西方的长处,对外敌侵略组织有力地抵抗。可惜,近代中国政府对此缺乏正确的方法,才会使偌大的中国总是落到一个落后挨打的地步。

侵略战争的胜利可以说这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这是一个时代的趋势,时代选择了资本主义,那么,封建主义是站不住的。

中国对资本主义,不是没有借鉴和学习,只是方法不得当。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维新运动提倡君主立宪,都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体现。然而,同样是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为何清政府失败,而日本明治政府会成功呢?

归根到底,我想还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资产阶级力量太小。还有,日本的几百年幕府统治,天皇虚位,这与中国是差别巨大的,这也是造成日本成功实行君主立宪的重要因素。我这里做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唐太宗投胎于晚清并君临天下,或许可以搞成君主立宪。

题外的话,由于中国历史因素,中国人大多数从身心上还是需要皇帝的,可以没有皇帝的名号,但要有皇帝的权威,我们这一代人,不也是在一个新的王朝下出生成长的吗?所以啊,中国的民主之路,还远着呢。

我们为什么总是批评政府?不是说政府一点好事都没有做,而是说每当面临国家、民族巨大变局时,政府不是站在国家、民族以及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作出因应,而是从政府或政府负责人的利益与好恶出发。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战胜蒋介石。

辛亥革命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孙中山后来建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符合时代的潮流,一定程度也符合中国国情,或是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人思想还不够民主不够共和,脑子里还是些封建主义的东西,导致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发生了偏差。到后来蒋介石领导的民国被毛泽东弄垮,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失去了广大农民阶级的支持。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民阶级的力量是可观的,蒋介石非但没有注意,还变本加厉的剥削他们,那么农民自然不会支持他,而毛泽东却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在当时农村较多的情况来说,毛泽东占了绝大优势。中共有附近的苏联作后盾,而美国在当时对于国民党来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于是,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毛泽东在政治上是过人的,然而在经济上,他是不值得表扬的。

在建国初期的一连串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苦难穷困。打着“为人民”的旗号为人民带来更多苦难,无论动机如何的善良,结果不及格,都应该退位让贤。政治制度不完善,让不称职的领袖继续执政,遗害民间。这是中国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需要进行政治现代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权力交接制度。否则每次领导人任期届满时都出现不稳定因素,令人不敢作长远的投资,这就不是好事了。

篇3: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

因笔者曾是安徽省高校技术物资委员会的秘书,负责日常工作,并组团参加每年两次的全国高仪展。在安徽省成立高校技术物资委员会时,就有一个设想,要办一个技术物资的学术期刊,目的是强化技术物资委员会的学术内涵,提升技术物资队伍人员的素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验、管理和改革提供一个研讨、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现在看来,这正是笔者与贵刊的认知基础,也是笔者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的缘分!为什么这样说,其实从创刊到现在,笔者与杂志执行主编一次面都未见过,只是通过电话或邮件交流。多年来,我们保持着读编往来,沟通、理解、信赖、合作,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加深,合作的密切,笔者对杂志的刊名也有了新的理解:

中国:是全国范围的;现代:高科技、新技术、网络;教育:中国的所有教育,早教、幼教、小学、中学、高职、大学、研究生等等;装备: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硬件和环境,实现的手段与方法。

教育的理念是应贯穿始终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认识,勇敢创新,发散思维,统筹协调,这样办杂志,才能内容丰富多彩,栏目设置合理,适应不同需求,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读者、作者多,投稿文章多,企业合作多,杂志才有鲜活的生命。杂志经过十年的改革创新,发展成今天包括基教、职教、高教学校,文章内容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新技术应用、实验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充分证明改革、创新是成功的,改革、创新给杂志注入了活力。

十年过去了,展望未来。杂志要与时俱进,时时刻刻求变、求新、求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办学的新理念。最近,温家宝总理连续五次调研文教卫系统,谈论教育改革大事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把教育改革提升到影响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教育改革到今天,已不是经费投入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投入?如何管理?所以相关的队伍建设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投入能否发挥效益,办学是否能够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们的教育模式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国情,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是我们杂志社应密切关注的。

篇4:田汉对中国现代电影的贡献

[关键词] 田汉 现代电影 贡献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运动的先驱。夏衍认为田汉与欧阳予倩、洪深堪称“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同时,在我国灿若群星的新文艺工作者中,“最早搞电影的是田汉”。田汉对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贡献是十分突出与巨大的,而他对中国现代电影的发展所做的大量工作,所付出的精力与才华,尤其令人感佩。因为田汉最初搞电影的时候,社会风尚认为从事电影工作是“自甘堕落”,甚至是拿艺术去“卖淫”。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汉能顶住压力,满腔热情地投入电影事业,是需要极大的艺术勇气的,正因为“当二十年代时期,电影这种文艺形式还被许多人看不起的时候,他就带头搞电影”,所以“田汉同志是一位高瞻远瞩的革命作家”。

田汉对电影的痴迷源于他对电影的爱,而他对电影的爱又是由来已久的。早在日本留学时,田汉就开始接触并喜欢上了电影这种新兴的艺术样式。

19P6年,18岁的田汉随舅父赴日留学。正是在这一年,他开始大量接触外国电影,田汉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在东京读书时从第一年起便是个‘cinemafan’。六七年间看过的影片何止百十,看后常能娓娓为人传述不休。”建国后,田汉在写作《影事追怀录》时又说:“我是非常喜欢电影的。我在东京读书的时候,正是欧美电影发达的初期,当时日本电影正在努力学步。我有许多时间是在神田、浅草一带电影馆里消磨的。我的眼睛因此而变成近视。”1919年10月,田汉爱恋得很久的表妹易漱瑜到东京后,他异常兴奋与激动。更是常与易漱瑜一起跑三四里路,由茗荷谷町步行到神乐坂去看电影,由此可见田汉对电影迷恋的程度。

田汉对电影这种新兴的艺术样式有着自己的理解,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观念。同时,随着田汉本人思想的发展,他的电影观念又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田汉早期的电影观受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等的影响比较大,认为电影就是“银色的梦”,是可以脱离现实的纯艺术品。他说:“我受过一些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影响。也很喜欢他的电影观。他在《艺术一家言》里说:‘影片可以说是人类用机械造出来的梦、科学的进步与人智的发达,给我们以种种工艺品,甚至连梦也造出来了。酒与音乐虽然被称为人类作品中最大的杰作,但影片也确是最大杰作之一。’大约因为上述谷崎氏的说法,使我在南国电影剧社的发启宣言上这样说:‘酒、音乐与电影为人类三大杰作,电影最年稚,魔力也最大,以其能白昼造梦也。”1928年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田汉投身其中,受其影响,思想开始转向。1930年4月,田汉在《南国》月刊上以整本的篇幅发表了长篇论文《我们的自己批判》,回顾了自己从事艺术活动的历史,对自己及其领导的南国社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清算,认为“过去的南国,热情多于卓识,浪漫的倾向强于理性,想从地底下放出新兴阶级的光明而被小资产阶级的感伤的颓废的雾笼罩得太深了。”他决心抛弃“模糊的意识”与“朦胧的态度”,公开宣告要站到左翼文艺阵线上来。同时,他也否定了自己过去对电影的观点,表示要“从银色之梦里醒转来”,强调了电影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转向后的田汉认为:“电影早已脱出她的好奇的存在时代而成为一种普遍、极有力的新艺术形式了”,“她在艺术上真是一把无坚不破的斧头”,同时也认识到,电影是“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最良工具。所以我们应该很坚决而鲜明的使用它,”可以看出,这时的田汉已经不再把电影当作“银色的梦”了,而把电影完全当成了社会革命的有力工具、民族自救的有力工具。思想的转变带动了创作的丰收,从此田汉进入了电影剧本创作的爆发期。

田汉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于1920年代。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写于1925年的《翠艳亲王》,写的是一个鼓书女艺人受到社会的压迫和污辱并进行反抗的故事。剧本完成后,田汉激动异常:“初尝电影这种新兴艺术制作的滋味的我,就象得了一个新的恋人似的。”此后,田汉一发而不可收,到新中国建立前,一共写了近30个电影剧本或电影故事。其中,早期开拍未完成者3部,分别是:1926年创作的《到民间去》、1927年创作的《南京》和《断笛余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投入拍摄的3部,分别是:1925年创作的《翠艳亲王》、1933年创作的《色》、1936年创作的《船娘曲》、仅存目录内容不详者8部,分别是:1932年创作的《马占山》、《春蚕破茧记》、《中国的怒吼》、《四小时》,1934年创作的《前夜》、《病虎之啸》、《棉花》、《东北风云》;摄制完成并放映的14部,分别是:1927年创作的《湖边春梦》(明星影片公司摄制),1932年创作的《三个摩登女性》(联华影业公司摄制)、《母性之光》(联华影业公司摄制),1933年创作的《民族生存》(艺华影业公司摄制)、《肉搏》(艺华影业公司摄制)、《烈焰》(艺华影业公司摄制),1934年创作的《黄金时代》(艺华影业公司摄制),1935年创作的《凯歌》(艺华影业公司摄制)、《风云儿女》(电通影片公司摄制),1936年创作的《青年进行曲》(新华影业公司摄制),1939年创作的《胜利进行曲》(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1946年创作的《忆江南》(国泰影业公司摄制)、《丽人行》(昆仑影业公司摄制),1947年创作的《梨园英烈》(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摄制)。这些作品大都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代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上14部电影剧本中,除《湖边春梦》是田汉思想转向前的产物外,其它都是田汉1930年宣布在政治上、艺术上“转向”后的作品。综观田汉的电影剧本创作,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是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行貌独具、栩栩如生的女性艺术形象。田汉具有浓厚的女性意识,甚至可称为女性的崇拜者,这种崇拜以民主思想为本质,同时也饱蕴着对女性的美丽、爱心、牺牲精神和忍辱负重的赞美。所以,田汉善写女性题材,善于塑造女性形象。

田汉电影剧本中众多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思想进步、意志坚定、富有斗争精神的正面人物形象。如《到民间去》中的虞美玉、《三个摩登女性》中的周淑贞、《风云儿女》中的阿凤、《忆江南》中的谢黛娥等,这类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其中周淑贞形象尤为感人,她丰采秀逸,品格卓荦,将电影明星张榆从专演“风花雪月、谈情说爱的片子”、沉溺于声色淫摩的生活中拯救了出来,使她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堕落,从而走上自新之路。是田汉理想中的“真正能自食其力,最理智、最勇敢、最关心大众利益的当代的摩登女性”。其二是处于转变中的中间人物

形象。如《母性之光》中的小梅、《黄金时代》中的张小妹、《丽人行》中的梁若英等,这类女性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命运与道路的关注和思考。比如梁若英作为知识女性,知书明理但又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当抗战爆发,丈夫奔赴内地参加革命,与她失去联系后,梁若英为了寻找生活的庇护,带着女儿与一位在她看来还算“进步”的银行家同居,过着物质富足但没有人格尊严的生活,内心时有矛盾与苦闷。但在政治上的大是大非跟前,梁若英最终还是把持住了自己,当那位银行家撕下伪装,与日本侵略者勾结而投敌卖国时,她觉醒了,并在革命者李新群的帮助下,重新去寻找新的正确的人生之路。其三是奢侈糜烂、无耻堕落的反面人物形象。如《湖边春梦》中的费翠仙、《三个摩登女性》中的虞玉、《风云儿女》中的“史夫人”等,这类女性形象在田汉的电影剧本中数量不多,体现了作者对堕落女性的有所保留的批判。

田汉电影剧本的特征,其次表现在他为很多剧本创作了一些歌词,作为剧本的主题歌和插曲。田汉既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又是一位才华卓越的诗人,一生所作诗词不计其数。他的电影歌词,是其电影剧本创作的一大特色。田汉不仅为自己创作的电影剧本创作歌词,也应邀为他人的剧本创作歌词。中国现代很多著名的音乐家与田汉合作过,如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聂耳把田汉的歌词谱写成进行曲,冼星海把田汉的歌词谱写成咏叹调,而贺绿汀则为田汉谱写了一批传唱不衰的情歌。这些根据田汉创作的歌词所谱写的电影歌曲,常常广为流传,唱遍大江南北,成为时代的心声。

田汉为自己所写的电影剧本创作的歌词有:《母性之光》主题歌《母性之光》、插曲《开矿歌》、《春之恋歌》、《南洋之歌》、《凯歌》插曲《打长江》、《采茶歌》、《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青年进行曲》主题歌《青年进行曲》、插曲《战士哀歌》、《胜利进行曲》主题100《胜利进行曲》、插曲《垦春泥》、《忆江南》的主题歌《忆江南》、插曲《人人都说西湖好》、《采茶歌》、《罗大嫂和王二姐》等。

田汉创作的歌词,既注意到影片对歌曲的要求,又充分发挥了自己诗歌写作的才华,因此,他的歌词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又具有很高的文学意味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有学者指出:“及至田汉、范烟桥、吴村参加了歌词的写作,歌词总算有了,文学作品’”。

田汉剧本中的歌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抒发人物情感,提升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如《风云儿女》的结尾,当辛白华与阿凤在战争中的山洞相见,他与阿凤及所有的村民相伴着走上前线,一齐唱出了《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就抒发了一种强烈的感情,具有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篇5: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

这个学期,我很有幸能在万老师的课上学习历史,让我找到了学习历史的乐趣,也最真切的感受到了历史的存在。转眼间,大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结束,回顾上过的一堂堂生动的课,我颇有感触。

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根本上来源于封建统治者对旧制度的盲目沿袭和闭关锁国的愚昧统治。清朝末期的统治者们对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成就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西方“除枪炮外无一胜于中国”。于是,清末的封建官僚们继续用封建制度统治着哭泣的中国大地。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贫苦百姓的锅中仍然是稀得不能再稀的米粥,最精锐部队的士兵手中拿着的仍然是两米长的兵丁鸟枪,坐在台上发号施令的仍然是腐败的封建官吏。直到列强的铁甲战舰撞开中国的国门,统治者们才意识到,时代前进了,而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了。

我认为,国人引以为豪的辉煌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心态。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有着雄踞东亚的强大国力,这在一代又一代的君主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观念——中国是强大的,外国是弱小的。所以,当国外的制度正在突飞猛进时,清末统治者们仍旧以为中国的旧制度是最佳的、无需改变的。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时是不是也会盲目自大,从而看不见别人的进步,最终导致自己原地踏步、落后于人?我问自己。

在之后的历史中,一些有所觉悟的官僚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来使中国摆脱落后的现状。然而,不论是洋务运动,亦或是戊戌变法,最终都没能明显地促进中国的进步。究其原因,这一系列改革都只专注于对一些细枝末节的改变,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最需要改革的领域——政治制度。没有封建制度的废除,没有一个富有效率的新政府,没有赋予广大人民以人权的共和体制,岂能有国家的伟大复兴?终于,武昌起义点燃了革命的烈火,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第一次推翻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的重新崛起铺平了道路。

在我的观点中,辛亥革命史一场基本上成功的革命。虽然最终统治权力被封建官僚窃取,但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彪炳千古。相比与之前的一系列改革,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找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并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有力的行动。同样,对于当今时代的人,也应该在面临问题时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以将问题根治。正如毛主席所说:“‘割地贿秦,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我们今天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篇6: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感想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感想

一直不敢忘记唐宗说的那句话“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

初遇历史,还很小,却在那时朦胧的喜欢上了它。直至如今进入大学,重新接触。突然发现,曾经的喜欢无非是一个小男孩对王朝变更、战事纷飞痴迷,只是纯粹的把它当作了一部武侠类的小说翻阅。即便是记住,也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而今大学了,不再从前,学习历史,我已经学会了用深邃的眼光来看待它。我会记住每一个历史事件,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加透切的去了解它,学习它,考虑它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给之后的祖国又留下了哪些利与弊。我学习了它,会联想到它在现今的生活给我哪些启迪及其经验。

自1840年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其中之惨案,想必大家都以明了。那是一个让人不堪回首的年代,那时一段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年代,各国列强用武力、欺诈的手段强迫中国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的条约、条款、条规、协定、合同。清廷的封建统治、帝国主义的压迫,国人在水生火热之中煎熬。在此同时,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经艰辛,用自己的青春与血铸就中华的爱国主义大旗。不论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清廷组织的洋务运动,抑或是而后的戊戌维新,再后的辛亥革命,他们无一例外的都给我们以震撼。不会忘记,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壮,“革命军中马前卒”之邹容,孙文“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的无奈。他们,给我们留下了震惊与遗憾,同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921年,平凡的时间,却被赋予不平凡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呀,怎么他就革命成功了呢?也许,恰逢俄国十月革命;也许,巧遇世界格局变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但我独独相信:如果没有前人的失败,如果没有共产党人对前人失败原因的总结与警惕,中国还会叫中国吗?正因为有了前人革命的失败,中共的先驱们才总结教训,从而意识到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和平变革的目标是不能实现的,于是才会有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阶级的武装革命!有了历史上血的教训,有了对历史失败的研究与总结,中国共产党确定了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从传播新文化到武装革命再到抗日战争及其内战,他们也不是没有失败过,他们只是在不断的总结教训,不断的将历史回放,努力的不让自己在前行的道路上跌倒。想当年,他们在地理和经济的被封锁中坚持,他们在战火纷飞中奔走,他们在绝对劣势下拼搏。革命先辈们忍受着的蹂躏、承受着的折磨,他们被列强所歧视、侮辱,他们饱含着屈辱,饱含着柔弱,同时也饱含着奋发图强的信念。没有各种各样花哨的原因,他们的目的只有那么单调、简单的一个—--我们的民族需要独立、自由。这种目的已经深深的植根于他们的心中。这种信念,给了他们无形的强大动力,使每个有良知、有责任的华夏先辈,为了洗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为了洗却积压于胸的愤怒,为了我们子孙后代不再有他们的尴尬与屈辱,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着,努力着,哪怕耗尽青春,哪怕流血牺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有强盛的祖国,没有繁荣的民族,我们,不论怎样,都逃不掉先辈的屈辱遭遇。在我的心中,有着深深的不甘与忧患,我们的近邻、一直以来都是在向我们学习的日本却在不断超越我们,这也就促成了当年日本引以为傲的侵华之辱。那“东亚病夫”的头衔早已摘下;那“支那猪”的黑色的烙印,也碾进历史车轮。可是,这些,我们在心底能够抹去吗?不能!我们只能是,记住那段可耻的岁月,努力的发展、进步。日本可以发动一次侵华,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防备它的二次….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都应该有意识。毛泽东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奋发图强,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美丽、富强、繁荣的现代化国家。

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读懂历史,从历史中总结教训、学到经验。历史总会有惊人的相似!举个简单的例子,从中国各朝各代的更替中可知朝代的灭亡无外乎就那几个原因,循环轮回无数次,却没有哪一个朝代跳出这个圈,为什么呢,只不过末代君主贪图享乐,忘记了吸取教训罢了。说说近一点的,当年日本飞速发展时,美国感到危机,于是召开多国会议,强烈要求日元升值,结果呢,从此日本经济陷入低谷,元气大伤,再难争雄,直至如今,仍旧位于美国之后;而今,同样的,美国已经在强烈要求召开会议讨论人民币升值问题,其目的不言而喻。我们怎么办呢?我国是拒不参加会议,因为谁都知道,一参加会议,支持人民币升值选票过半,我国必将重蹈日本之覆辙。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我国会答应吗?

篇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个人感想

对于史纲课,我觉得自己收获最大的地方在于看完《大国崛起》这部历史记录片后思想上的提高,但这收获不只来源于观看后的总结与思考,更重要的是在观看的过程中,华老师把最核心、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提了出来,然后带领我们思考,使我们收获颇丰。

下面谈谈我对《大国崛起》的看法,它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了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绝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当时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没有纳入大国之列。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找到我们的祖国没有被纳入的原因,思考我们的崛起之路。

我在这里仅从一个角度分析。德意志的崛起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以来,我们国家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使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直到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祖国的统一大业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台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两岸的经济来往越来越紧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在2008年出现了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根本不能阻碍现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尽管在2008年出现了一场浩劫——汶川大地震,但我们众志成城,彰显了和谐中国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象征着我们国家的崛起之路越来越清晰可见。

关于大国的讨论,也许永远找不到一个标准的答案,谁都无法看见未来。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我们也不知道21世纪的中国能否成为真正的大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篇8: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

关键词:中国武术,日本柔道,发展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武术虽获许在奥运期间举行比赛,但是遗憾的是,这次比赛武术既不是奥运项目,也不是表演项目,而仅是特设项目。武术错过了一次进入奥运会的绝佳机会,武术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要求我们深刻反思武术的发展历程,并为以后的发展寻找出路。在民族体育项目的推广和发展方面,日本做得比我国好,柔道早在1964年就进入奥运会,空手道也早已在世界范围成功推广。中国与日本在文化传统上有较大的相似性,推广的又都是民族性传统项目。因此,日本武道的成功或许可以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1 日本近现代柔道的发展

对于本文中日本近现代时间的划分,本文采用日本史中对于近现代的划分方法。即近代:指明治维新到太平洋战争结束(1 9 4 5年8月)这一阶段的通常说法。现代:以太平洋战争失败或保守合同签订的1955年以后作为起点直到现在。嘉纳治五郎于1 9 1 5年将日本柔道定义为:“柔道是最有效地使用心身之力之道,通过联系攻击防御,锻炼身体、修养精神,掌握真谛,完善自己,补益世间,这是柔道修行的最高目的”。

1.1 近现代柔道的发展社会背景

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在吸取清政府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后,明治政府采用“殖产兴业”、“版籍归还”、“废藩置县”三大政策,开始全面欧化的进程。在这一系列政策下及引入的西方经济体育的冲击下,武士阶层地位下降,相应地武士们赖以生存的武技也被视为末技而被社会排斥。但是警察部门由于社会功能的需要成为武道保留的最后阵地。随后,日本于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武士道得到鼓吹,逐渐受到重视,武道在代大背景下开始复苏。1 8 9 5年成立大日本武德会,进行演武大会,其中柔道出场人数次于剑道位列第二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柔道也开始了向现代体育的转型。

1.2 由“术”向“道”的转变

在柔道由传统向现在转变的历程中,被誉为“日本现代体育之父”的嘉纳治五郎所做的贡献首屈一指。他不拘于门派,广泛学习各派柔术,并对各派柔术进行整理归纳。他认为柔术不单纯是格斗技巧,通过联系柔术可以达到德智体美全方面的教育,同时他将柔术总结为“最有效地使用身心之力”进而深化为“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哲学理念。将流派繁多的柔术整理,并升华到道的层次,完成由“术”向“道”讲道馆的出现,将“术”提升到“道”的层次,是日本传统武术向现代体育成功转型的象征。嘉纳治五郎在对柔道改造过程中,以教育人为理念,将传统柔术中易于伤人的危险技术剔除,并从中提炼出“当身技”、“固技”、“投技”三类技术,在练习过程中强调“体育、胜负、修心”三者并进。改造后的柔道人保留这原来的形和乱取,但更加安全,技术更加简洁,更富有体育价值。

1.3 讲道馆柔道崭露头角

柔道开始只是在讲道馆,小范围内传播,影响甚微。直到1886年,嘉纳治五郎的讲道馆柔道借助“警视厅演武大会”,打败了号称日本第一柔术的传统柔术流派“良移心头流”,确立了自己在日本柔术界的地位。此后,柔道渐渐被民众所熟知,练习者也越来越多。

1.4 柔道的成功普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日本国内外的矛盾作用下,政府为了对抗来自欧美的自由主义思想及转移青年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重视武道的文化性和精神陶冶作用。于1872年将东京师范学校升格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为武道的传播培养教育人才。而嘉纳治五郎所持的将柔道应用于教育的理念恰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1 8 9 3年后,嘉纳治五郎担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成立“柔道部”,培养柔道教师。“1 9 2 5年,第5 0次帝国议会众议院,“有关普及武道的提案”得到通过,建议提出将剑道、柔道作为初中的必修课”。1 9 3 1年,在《在中学令施行规则改正》中强调“剑道、柔道在体操科中作为必修课目”。政府强制性的让青少年参加柔道练习并拥有比赛经历。此后,嘉纳治五郎有通过努力,使得柔道进入大学。进入学校后的柔道,在日本得到迅速的普及和推广,

1.5柔道的国际化过程

第一个向欧美宣传柔道的是日籍欧洲人小泉八云。他当时作为一家杂志的撰稿人来到日本,并一直在日本生活,他写了大量的文章介绍日本的风土人情,其中包括对柔术的介绍,他是最早用英文向欧美国家介绍柔道的人。之后还有一位美国人在引文版《日本事物志》中介绍柔术的理念,使得欧美国家知道柔道可以作为一种德育、智育共同发展的教育手段,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认同,使得嘉纳治五郎的讲道馆柔道很快在欧洲得到迅速的普及。嘉纳治五郎自己更是对柔道的推广不遗余力,他多次去出国进行巡回演讲,并进行柔道技术表演。但是嘉纳治五郎对推广的态度十分谨慎,并且非常重视外出推广者的水平,而不是一味追求向外推广的速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使得外国学习者能直接接触到柔道的精华,能够全面正确地了解柔道。也正是这种原因,柔道被世界所认识并接受,并在欧洲得到较高程度的普及。此外,嘉纳治五郎于1927年在中央有段者协会上呼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有道者协会。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1 9 5 1年,国际柔道联盟在成立,其成员国从起初的十七个增加到现在的176个。国际柔道联盟为柔道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及申请进入奥运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柔道被设立为正式比赛项目,顺利进入奥运会。随着柔道的国际化,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其规则也在随着发生改变,其中最突出的有两方面:(1)采用分重量级制度,使得柔道更加符合竞技运动追求公平的理念。(2)改变传统的白色道服黑色腰带,采用彩色道服,更加有利于裁判的评判。

1.6 柔道的等级评判制度—段位制的优化

由于传统的柔道等级只有“目录”、“免许”、“皆传”三个等级,习练者升级的速度过慢,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他改进了柔道的等级方式,他将柔道等级设为有段者和无段者,无段者分为甲、乙、丙三等(后来改为从五级到一级),有段者从初段升到十二段,段位的考评不只是对柔道技术水平的考察,还非常重视申请者的品德修养、对柔道精神的把握等,若品行不端即使申请者技术再好也不会被授予段位。

2 当代中国武术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上练打分离

中国武术与日本柔道一个鲜明的相似之处就在于都有套路和搏斗构成,而这两部分都是其不可或缺的核心。当代中国武术虽然在民间的传统习练者练习套路的同时仍然非常注重武术技术的技击作用,但是在高水平竞技中或是官方的推广上将武术分为了套路和散打两部分,导致套路高水平运动员不会打,也使得套路运动越来越表演化和体操化,而散打运动员则不以套路为基础,而是以踢、打、摔等技法为主,使得散打成为单纯的格斗,而缺乏中国武术应有的文化内涵。

2.2 武术比赛观赏性不足

西方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赛结果的未知性,不论是竞速项目还是对抗项目,还是难美项目,不到最后一刻,结果都是不可知的。但是武术套路比赛却呈现出固定选手独霸天下的局面,有的运动员只要参加比赛,顺利完成动作,就是冠军,其他选手无法超越,而且这种优势会持续到冠军运动员退役。这就造成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全国比赛和国际比赛中,前几名总是固定的几个运动员,从而导致竞赛缺乏悬念,甚至出现还未比赛,观众已经能准确预料结果。此外就是观赏性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规定套路的竞赛,试想一场比赛连续几十个运动员都是演练同一套路,对于观众来说,势必会造成审美疲劳,最终结果就是套路比赛观众越来越少。

2.3 现代竞技武术的文化性表现欠缺

武术是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国是“礼仪之邦”。而现在我们的国粹——武术,除了上下场的抱拳礼,却在没有其他独具特色的礼节。在不同的场合下,礼节上的单一更是被充分表现。再者就是,从竞技武术来说,散打的背心、短裤显然不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套路的服装也越来越艺术化,越来越像舞蹈表演服装,也越来越趋向标榜个性的西方文化,只是一味追求花哨,文化底蕴越来越少。

2.4 中小学武术课程设置曲高和寡

早在民国时期,1 9 1 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十分关心体育教学,并在1 9 5 6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体育教学应包含武术内容,到八十年代,大学武术逐渐兴起。但是,当前学校武术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由于文化课的压力,体育课不被重视,另外,中小学武术教师匮乏,使得中小学武术的实施局限于小范围,而且水平不高。大部分中小学生几乎接触不到武术,对武术的了解更是无从谈起。国家在学校教育中推行武术的政策制定的全面详实,但是升学压力、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等多方因素使得武术在中小学的普及收效甚微。

2.5 武术的推广过于保守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武术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所熟知,许多国家也成立了武术协会,但是国际性的武术组织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其他竞技项目。在许多国家的武术协会是下设在空手道协会等其他项目协会之中的部门,而非像其他项目一样是独立的机构。1 9 9 0年成立的国际武术联合会总部设在北京,而不是像其他项目一样设在外国,而且联合会的主要成员都是中国人,外国人参与较少,这就造成虽然我们有国际组织,但国家组织在国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远远不够。其原因就是我们在推广的时候过于保守,不敢放开手脚去做,在观念上没有认识到武术不应只是中国的武术还应是世界的武术。而将武术变成世界的武术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单靠我们自己必定行不通。

3 结语

3.1“打”与“练”相结合

技击是武术的核心,而将武术分为表演的套路比赛和单纯格斗的散打比赛,无法表达中国武术所固有的技击理念及其背后文化底蕴。武术竞赛应该探求新的竞赛模式,使得“打”能够体现出“练”内容,“练”能运用于“打”之中。从而避免套路运动员不懂技击,散打运动员不会套路的尴尬局面,同时,“打练”结合的竞赛模式可以大大增加武术比赛结果的未知性和观赏性。

3.2 提高武术竞赛观赏性

当代竞技武术在不改变其“打练”分离的竞赛模式下,要提高武术的观赏性,可以利用竞赛规则对运动项目的引导功能,通过修订规则,增加武术套路竞赛的悬念,逐渐淡化规定套路的比赛。此外,尝试“打练”结合的竞赛模式,也是可以有效地解决缺乏悬念,观赏性差的问题。

3.3 注重武术理念的提炼

日本柔道早期就提出“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理念,将柔术提升到层次。而中国武术虽产生于有深厚的文化之中,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提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指导理念。这种理念将是武术技术发展的导向,武术教育功能的体现。理念一旦得到人们的认同,武术的推广就会顺利的多。

3.4 加强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实施

针对现在中小学武术课程所面临的政策执行度差的问题,应加强中小学武术具体实施的力度。可以尝试将武术设为必修课,并将武术考试纳入学生升学的考察范围。这样既可以全面普及武术,又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能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一举多得。

3.5 提高国外武术教练员的水平

对外武术教练员是武术的直接展示着,其技术和理论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中国武术的水平。他们的水平决定着外国民众如何认识武术。政府应该建立专门权威机构,审查对外传播武术的教练员的水平,并授予其相应的认证资格。避免对外传播武术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也可避免鱼目混珠的情况。

3.6 广泛吸纳优秀管理人才

国际武术组织的管理和运行需要引入其他国家的参与。此外,竞赛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要广泛吸取其他国家的宝贵意见,使得规则更加适合国际比赛。

参考文献

[1]郑旭旭,袁镇谰.从术至道—近现代日本武道的发展轨迹[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余建华.嘉纳治五郎与日本柔道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7):60-61.

[3]段健芝.从日本柔道的改良看中国武术的发展[J].解放体育学院学报,2001,20(4).

[4]国胜涛,郭玉成.日本武道的推广对武术传播的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10,7(12).

篇9: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风格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87—02

中国园林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这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在植被、水体、建筑位置等方面注重对园林的小气候条件的改善,目的是为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山石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风景式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风格特点。建造园林所用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重在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将自然中存在的山、水、石、花草等元素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加以提炼和微缩收纳至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其目的是为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这些对现代园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园林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具体说来,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四点。:

1.1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设计者寓情于景,同时园林中的景色也体现着人文情怀。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的水体、错落的山体、迂回的园路、参差的山石、幽奇之岩洞构成一个被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是将自然界的景物集中荟萃在一处。

1.2 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1.3 浓郁的诗情画意

园林设计中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情趣,而有些园林的设计者就是由画家直接担当的,在对园林的空间布局、植被设置、山石堆叠上,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审美特征。此外,园林中楹联、匾额中的书法作品也是与这种审美情趣相一致的。石谈及楹联、匾额及对景色园区的命名等等也都体现着深厚文学底蕴,同时也对园景起到了点睛作用。这些综合的表现形式流露出的是浓郁的诗情画意,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1.4 深邃高雅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通过人工的方法营造了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还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内涵通过视觉与文学等形式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让身处其中的欣赏者不仅满足了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还在欣赏过后在心灵与精神上受到激发,产生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深层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上述特征正是通过设计者将设计思想经由园林构造中所有涉及的这些视觉要素,在局部细节到整体的安排中遵循一定的审美思想和人文背景下体现出来的。

2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每个单独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很多组成要素,而且每个园林根据园主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兴趣爱好在园林设置组成要素中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普遍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在构园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要素采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而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这些构园要素是为了在现代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更好的借鉴、利用。

2.1 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讲的是建筑与园景的整体配合关系。另—方面,说的是植物与山石等作为点缀的细节要注意与建筑内外部位置的经营一致。在中国园林中,建筑的特点是散点式分布。建筑本身并不作为整个园林中的主体物和构图中心。建筑除满足休息、居住、娱乐的基本功能外,要与园林的整体相互穿插、交融,使建筑在风景园林中不显得突兀。这就要在园景的布置中服从整体需要,使建筑与园林中的山石水体互相映衬。此外,中国园林的设计中很多采用借景的手法,无论是象岳麓书院中近借窗前的几杆翠竹还是如同拙政园远借北塔寺景色,这些都是应当在园林的设计中考虑的因素,只有因地制宜、借的巧妙才能体现出设计者的妙思。

2.2 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正是有水的存在才使得园林得水而活。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使得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而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学习水体布局是为了要学习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同时结合植物与地形布局,能够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另外,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要讲究动静变化,古典园林在水池中或池塘沿岸栽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水中放养鱼类,都是为了增加整个园区内各个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动静结合,处处成景。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多是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就能给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增加不少灵气。

2.3 步移景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上讲究步移景异。这是由于园林本身占地面积有限,若要在其中构建如同自然的山水景色,比较困难。而且,平直的空间分割容易造成景色尽收眼底的弊端,降低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追求的“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要在园林的地理环境设计中找到突破点,即通过人工改造地势的高低起伏,加上对山石、植被的精心布置。而相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对于一些在空间上比较有局限性的景观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向人们更好地展示景观,是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可供参考的一种解决方法是为在设计过程中突出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将景观中的焦点性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紧密结合这些能够吸引人们视线的对景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方面可以丰富环境景观的空间的层次变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证了园区内的各个景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完整性。

nlc202309040923

2.4 植物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的精巧性在于常将遵循画理诗情目的与景观中建筑物的布置融合在一起考虑。植物还常常被人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并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例如牡丹的雍容富贵、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梅花的坚强高洁、竹子的虚心有节等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传统中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比如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以,现代的景观设计中针对植物的配置要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同时熟悉身边唾手可得的植被特性,将生活中常见的野草、具有乡土特征的树木、植被重新赋予新的特征,这样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也能让我们的作品更有人情味道。

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对现代人来讲,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环境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人心灵的渴望。园林作品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才能与人们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研究明了的,她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者学习的宝藏。

3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类园林,从建园的设计思想角度分析,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而且对于园林设计的水平高低也是以是否“宛若天成”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在感受其自然之美之后,将山石、水体和植物的美浓缩、提炼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造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与古典园林设计者相比我们现在能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下去感知和认识自然,也能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然之美。古典园林注重四时得节,也就是将大干世界的万千景象,例如日月光影、山形水貌、绿植树木、春花冬雪等视作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加以充分利用,结合建筑形成蕴含一定意境的园林景观。所以,设计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己的审美水平就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正的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总结提炼这些素材中的美的本质,并将他们独特的美感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炼抽象后再利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受众的过程。师法自然的具体方法不同,从设计思路上看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去夸大突出自然中的景观特点以增强其视觉效果,比如景观中常见的喷泉的设计。它们在自然界比较少见,但却能体会到它们源于自然的神韵。第二点就是在现代新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使人类更能感到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中国园林崇尚“自然”源于中国的古代文人往往将自我情感通过对山水的描摹、吟咏抒发出来。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不仅是文人墨客以景抒怀的载体,也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构园要素,是为了把从中吸取的有用的观点、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现代的景观设计之中。但是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也不能盲目地把中国古典园林直接搬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这是由于中国的园林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样也有着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我们提倡的针对中国本土的景观设计也不是只针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而言。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 虽然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应了解其弊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局限性之一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较弱,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中国园林受其他园林风格影响较小因而能够形成独特的园林特点,自成一派的原因。面对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园林文化特色,在当今西方思潮的冲击下,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开阔思路,思考变通之法,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应用意义,把中国传统园林的建造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蕴含的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中国园林的精髓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2 从造园的风格来看,现代景观设计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从设计的发展角度讲,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对古今中外的园林史、造园手法以及它们包含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等进行探讨,批判的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同时,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的内涵与西方现代的生态景观观念于一体,来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景观。当然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沿袭本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设计。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设计思想不成熟的体现。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或者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以适应现代生活对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

上一篇: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计划下一篇:2024上半年会计1203班师生联席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