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最美的优秀诗歌

2024-04-21

中国现代最美的优秀诗歌(通用14篇)

篇1:中国现代最美的优秀诗歌

中国现代最美的优秀诗歌精选

【雨巷】——戴望淑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徐志摩的诗《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别哭,我最爱的人 】

我的言语在杯底静默着

舒展着柔柔的爱意

一颗心,鹿一样的向你奔跑

而横在你我之间的是一条

又深又阔的鸿沟

我的爱彻夜流淌

却始终被阻隔

我的爱如春日的青藤

缠缠绵绵,无休无止

我只能把你的名字

写进诗篇

在笔尖,在心底

将你的那个温暖的名字

默念了千遍万遍

偎依往昔,默默的阅读孤寂

你遥远的天边走来

近在咫尺,却又仿佛是

天涯之隔,与你相隔几亿光年

我明白:

不是所有的诺言都需兑现

不是所有的翅膀都会有一方蓝天

我不爱灿烂

只奢求一朵花开的时间

别哭,我最爱的人

你娇艳的花瓣

吐着无奈的火焰

我无悔的扑火

只为那昙花一现,拥有一颗的.灿烂

别哭,我最爱的人

轻吻你的微笑,

留下一个永恒的瞬间

世界上最美的光鲜,是你

我最爱的人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季候】

初 见 你 时 你 给 我 你 的 心 ,

里 面 是 一 个 春 天 的 早 晨 。

再 见 你 时 你 给 我 你 的 话 ,

说 不 出 的 是 炽 烈 的 火 夏 。

三 次 见 你 你 给 我 你 的 手 ,

里 面 藏 着 个 叶 落 的 深 秋 。

最 后 见 你 是 我 做 的 短 梦 ,

梦 里 有 你 还 有 一 群 冬 风 。

【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

我的心房里,

爱情在酣睡,

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

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篇2:中国现代最美的优秀诗歌

鱼儿上岸的时候大地并没答应要吸纳它,

可它们都无悔地离开了自己懒以生存的空间,

舍弃了曾经的最美.

花儿的凋零,

绿叶的飘落,

雨滴的挥洒,

是为了追求曾经的最美。

回头的泪水,

转身的瞬间,

最初的梦想,

是为了挽回曾经的最美。

月亮追逐太阳,

却从未相见过,

白云追逐蓝天,

却从未拥抱过,

鸳陪伴鸯,

却从未分开过,

我记载你,

篇3:中国现代最美的优秀诗歌

关键词:庄子,美学审美,观念影响,美学思想

一、庄子的美学观点

庄子自由恣肆的思想, 纵横捭阖的文风, 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源头, 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风格。庄子的美学观点与儒家的美学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庄子认为, 世风的衰微与性情的丧失, 就在于物欲的膨胀和艺术、智巧等的出现与发展, 他提出“文灭质, 博溺心。”认为只有抛弃了音乐和美术, 才会使耳目恢复聪明 ;只有破坏了机械, 才能获得真正的技巧 ;只有把流行的种种人为装饰抛弃掉, 人类才会返璞归真, 这种观点基本上是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文艺术, 本人不敢苟同。然而庄子在生活实践和文学创作中, 却无法摆脱潜在的审美意识, 特别是庄子自身具有的杰出的艺术气质, 使得《庄子》在否定艺术审美的同时, 也体现了庄子特有的美学思想。

《庄子》将尊重自然绝对化, 这无疑存在着片面性, 但《庄子》中的一些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故事, 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 无不阐发其崇尚自然的艺术创造原则和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子》在这些故事里反复要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道理 :即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 但因其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 因而也绝无人工斧凿痕迹, 从而达到天生化成的境界。《庄子》还“大美不言”。《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 , 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 《庄子·知北游》中说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另外, 《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 孔子评价道 :“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 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 以为他们“所死不同, 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庄子》中, 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 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二、庄子的美学分析

实际上庄子对于美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但是在许多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的见解, 我们当然也不应该一提起庄子就与那些消极避世, 逃避现实这些文字联系在一起。而是深刻体味他的思想内涵。实际上, 他设定了一个以伦理为基础, 以个人修养为本, 以道德为施政根本的理性社会秩序。庄子散文却非单纯的对话体形式, 善于运用形象说理, 庄子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和儒家, 孔孟的积极入世不同, 庄子好像整天都在山野里散步, 观看鹏鸟、小虫、蝴蝶、游鱼, 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 :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庄子》散文给人的巨大愉悦, 并强调指出这是一种“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境界。这境界使庄子散文与同样善辩的孟子散文相比, 独具美的风范。那么, 庄子之文, 为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 独树一帜, 其纯真、朴素的自然美学理想, 寄寓着庄子一生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南华秋水之美, 又缘何无限呢?在对自然之美的特殊认识与追求上。庄子虽然从理论上反对艺术, 反对雕琢性情, 要求无欲无为, 但由于他具有丰富的情感, 对艺术有着精湛的见解, 并且对大自然有着极深厚的亲和力, 特别是他不仅摆脱了繁重劳动与自然审美的对立, 而且超越了儒家从功利和伦理出发的以道德为核心的局限, 使得他能够达到一种不“以物累形”的超出时间功利目的的悠然潇洒的身心状态, 来观察自然, 并融入自然中去, 逍遥于广阔的时空, 达到了以天合天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样, 庄子在否定了艺术美的同时, 发现和肯定了自然之美 ;在否定雕琢之美的同时, 发现和肯定了素朴之美 ;在否定五声五色的声色之美的同时, 发现和肯定了无声无色之美!

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庄子》篇中说 :“读《庄子》的人, 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 在那踌躇的当儿, 忽然又发觉一件事, 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 曲折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 你更惊异, 再定神一看, 又不知道哪是思想哪是文字了, 也许什么都不是, 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 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 便使你倍加的愉快, 乐不可支。这境界, 无论如何, 在《庄子》以前, 绝对找不到, 以后, 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三、庄子美学思想的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庄子追求的东西不是简单的人格精神, 他的追求是关乎既有心理精神又有思想人格的精神, 庄子哲学以审美没指向, 并不是以宗教为依托, 从而不难发现庄子哲学也是美学。

《庄子》哲学本身崇尚自然, 主张清静无为。因此, 在文艺美学思想上, 庄子认为最自然的事物便是最美好的事物, 人们不应该以人为中心进行审美的断定和比较。《庄子·秋水》篇明确提出要“无以人灭天, 无以故灭命”, 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 这种哲学观点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 就形成了崇尚自然, 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

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存在着的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专制作风、贪污受贿、奢侈腐化等问题的批判, 对于人们维护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 仍然有现实意义。审美化的道德观对现实生存思想的提升意义审美道德观的内在机制问题 , 是审美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也是理论界认识还比较含糊的一个问题 . 我们认为美与善的相互联系、情与理的相互沟通、形式和内容的相互作用是审美道德功能产生的内在根据 . 而审美主要是通过以美养性 , 以美载德 , 以美导善 , 以美消恶等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其道德功能的 . 现实生存包括道德生存, 然而, 个体生存的完满不仅仅在于有道德, 还在于对生存的感受。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 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异化的现实, 却能导引人向善向美, 追求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它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的自由, 但它是最高的自由, 它是提升现实的一种牵引力。

结语:

N年前曾经泛泛的读过《庄子》几次, 因当时志不在此, 故未加用心。近日稍有闲暇, 遂利用空闲时间, 把《庄子》, 重头读。当我再次翻开那沉睡的《庄子》时 , 当我再次一边品茶一边沉迷于庄子的世界时 , 或许我所获得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 , 像春天拂面而来的暖风 , 像夏天山间欢跳的溪水, 像秋天安静飘落的枫叶, 像冬天覆盖大地的雪花……《庄子》的文字是美的, 观点也是美的, 这个美用四个字概括之 :“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3]汤用彤。《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9。

篇4:中国现代诗歌的发生及其历史逻辑

关键词:现代;历史;打破体式;情感抒发;现代技法;报刊分流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生,有其绵延的过程,它伴随着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其历史逻辑定然与其历史发展规律不可拆分。欲探寻这样一个问题,首先,有一个概念必须明确。

什么是现代诗歌?

孙玉石在其《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一书中对什么是现代诗有着较为整体的观照。他认为:“现代诗”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有多种内涵。一种是与传统的古典的旧体诗相对的,自“五四”前后产生的中国新诗;一种是表现现代人情感的现代诗歌;另一种是指在西方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各种诗潮影响之下产生的作为一个潮流而存在的中国新诗。[1]

姜涛则解释了作为现代诗歌中的新诗之“新”。他认为讨论新诗的起点,一般要从1917年2月胡适发表的八首白话诗说起。“它们虽未跳脱五七言的旧格式,但引入了平白的口语,已和一般的旧诗有所差异。”[2]而在次年出版的由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写作的白话诗九首则被评价为将旧诗的形式规范基本打破。由此可见,姜涛所谓的新诗概念有具体的时间点隔。他认为的“新”主要是打破旧诗的体式,这与孙玉石对现代诗的概括的第一种含义不谋而合,亦是对其的延伸具象叙述。

无论从诗的“新”亦或“现代”都逃不开以上三种范畴,第一种概念是指体式上的现代,打破体式之“现代(新)”;第二种是情感表达的现代,以现代之言语表达现代诗绪;第三种概念既是写作技法上的现代性。符合其一,便可认证现代。

姜涛在强调诗的“新”的同时也不讳言:新诗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相当的过程。特别是在那个动荡而又思想剧变的年代,我们必然地应从历史、审美和文化的视角来追论现代诗歌的发生及其历史逻辑。

一、现代诗歌体式的重塑与发生

现代诗歌发生的节点倘若由前面所说的第二种含义中所言“写现代人的情感”引申,最早或可追溯到晚清的“诗界革命”。而要谈论现代诗歌发生语言、结构层面的历史逻辑,当从文学革命谈起。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3]当时的革命形势,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在古典文学中最举足轻重的诗歌领域,被当时的文学革新者看中并以此作为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的突破口,既是革新者独具慧眼的举措,却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也和诗歌的自身特点有关。第一,诗歌是古典文学遗产中的重镇。由古至今已有了一套稳定的模式。选择对它进行革新,具有历史的意义及考量。第二,诗歌自身篇幅短,易创作,易接受的特点,使诗可作为文学革命的先锋。以此为契机,随着“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传达,让诗歌”适用于今,适用于俗“的创作实践,出现了突破传统诗歌观念形式的现代诗歌尝试。改变了传统诗歌的不分行,加上了适用于现代阅读习惯的标点符号,从形式上给古典诗歌形式以颠覆。

以胡适为首的打破体式的现代诗,突出了诗歌形式的自由,李骞在《20世纪中国新诗流派研究》中称不少如是的自由诗为“放脚体”亦或“白话自由体新诗写作”。[4]而在当时,白话作为大众的日常口语已相当成熟,社会日常的多种形式的解放也要求新诗的写作不再戴着古诗体式的镣铐。

二、现代诗情的发生

早在晚清诗界革命时期,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敏感于社会文化的急遽变化,就倡导写诗要书写出“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但“以旧风格含新意境”,遗憾未能打破古典诗歌体式。古老束缚的体式已不适合承载现代人情感的抒发。这是新诗发生的第二个原因,关系到现代诗情的发生:由写传统生活转向写现代生活;写传统情感表达转向写现代情感表达;由写过去的哲思改写现代的思想。

这一诗情的发生,包含着现代诗人自觉的努力。这一代的诗人生活在由古而今的转折年代,他们诗情的迸发,与他们血液里深埋的古代人文情怀是分不开的。遥远的士大夫情怀始终根植于现代诗人的为人与赋诗之间,在他们自觉地抒发现代诗情时有所体现。早期写实派诗歌如文学研究会的徐玉诺写现代生活的残酷内容,生存困境,流露出古典的精神气质。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如郭沫若),他们取材于古典神话,抒发的却是现代的情绪,似乎更能体现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诗歌的模样被认作是“主心与主情”[5]的自由之作。而清新典雅的湖畔诗人虽说多有表达现代爱情、解放天性之作,但从他们的诗里都能找到诗经及宋词里描写爱情的影子。

由此可见,现代诗人的写作虽有意隔断与传统古典诗歌的关系,这在体式上已取得重大突破,但在诗情表达上却无法完全阻隔。现代诗歌巧妙地将古典情怀赋之于现代的诗性生活内容之上,加以思想解放与自由的表达,是以成就了为现代人所共鸣的现代诗情之所在。

三、现代诗歌技法的引进与更新

现代诗歌发生的第三个原因及表现,是文化层面的“引进来”,这直接关系到现代诗歌的写作技法的引进与更新。

现代诗歌的发生并不是少数人的闭门造车,越来越多的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国内,大量的外来诗歌译介打开了国人诗歌认识的门阀。现代诗歌发生期也接受了外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体现在写作思维和技法上。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接受了西方浪漫派诗人惠特尼、雪莱等的影响。可见,他的浪漫主义写作技法和中国传统的浪漫主义是不同的。他独特的写作风格的形成与他“泛神论”的思想分不开,这又受海涅和泰戈尔的影响。被鲁迅认为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善于吸收外国现代诗歌中的有益养分,在创作中融会贯通”[6]。他的十四行诗,即是效仿西方的写作样式。小诗体的发生到自成一派受泰戈尔《飞鸟集》和日本的俳句、短歌影响,为现代诗歌注入了较为清丽的风气。

篇5:曾经的最美现代诗歌

要想让它更美,

放开你的怀抱去珍惜吧,

篇6:最美现代爱情诗歌

我说,星星里月亮里有个你,你相信吗?

你一定不相信吧?

可我说的却是真的。

星星里不住你,这个我知道。

月亮里没你宫殿,这个我也知道。

可你是否知道,

我抬头就能看到你,

低头就能听到你声。

你是星星的芒,

月亮的辉。

黑夜伴着孤独,

遥望伴着无眠。

雨水拍打了一池的莲,

泪水模糊了我的眼。

没有星星月亮的夜,

我依旧在窗前看到,

篇7:现代诗歌:最美夕阳

您诞生于大海的怀抱

您诞生于世界的东方

您的诞生给世界带来了光明

您的诞生给新的一天带来了希望

您的鲜亮光艳了千山万壑

您的蓬勃陶醉了七大洲四大洋

您的笑脸带给这世界幸福和吉祥

我们的眼前永远定格着您

喷薄而出的霞光万丈

时光的年轮滚滚向前

您没有守住挚爱的`美丽不放

您更懂得用自己的全部

把这个世界温暖照亮

您把您的光和热

播撒在每一寸河流山川田野

您用您的爱和情

呵护着每一个生命健康成长

您用您的慈爱和善良

陪伴着人们从春暖花开走到稻麦金黄

您用您的智慧和才干

指引人们从刀耕火种走到科技导航

啊,您这轮美丽的夕阳

即使是在日薄西山的最后时光

您仍要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一切

留给您深深爱恋的世界

巍峨的高山

披上您赏赐的五彩霞衣

澄澈的碧水

穿上您馈赠的七色霓裳

苍松翠柏

沐浴着您的云蒸霞蔚

矫健的雄鹰

得到您翱翔天宇的金色翅膀

您用您的满腔热血染红了漫天的祥云

来绸缪我们的幸福好运和吉祥安康

这样的美丽夕阳

像极了我们最亲爱的父母

这样的美丽夕阳

就是我们最挚爱的爹娘

就让我们把儿女最真纯的祝福

化作红艳艳的朝阳

镶嵌在我们双亲的心坎上

篇8:中国现代最美的优秀诗歌

从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 翻译的文学作品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原创作品的数量 ( 陈玉刚, 1989) , 大量涌入的西方思想促使文学创作的语言开始寻求新的、更加自由的形式, 这就导致了诗歌根深蒂固的传统和革新冲突下的一系列语言问题。对于现代诗歌的价值探讨, 若轻视语言变革的根本性原因, 及中国知识分子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挣扎, 则往往有失公允。那么, 新文学的语言产生是个怎样的过程?为什么要从语言变革来发动文学革命?翻译给汉语本体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具体反映到典型的“欧化”诗人创作上的语言情况又如何?前人主要侧重依托文艺理论评估诗人的价值, 很少考虑到翻译背景下的语言问题 (朱自清, 1982;温儒敏, 1993等) , 本论文意在突破对待中国现代诗歌单纯的文学评批, 从语言学的角度, 形成较为理性的分析手段, 考量翻译给新文学家们带来的创作视野, 从而客观的看待现代诗歌的价值问题。

五四时期大量西方作品通过翻译的形式进入中国, 对汉语本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欧化”一词最早由傅斯年 (1896-1950) 提出, 指的是汉语在语言结构上对欧洲语言的模仿。如何看待汉语受西方语言影响下的异化现象?首先应从当时人们对待翻译的态度来思考。翻译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化过程, 其中还有译者自身价值观以及文化态度的处理。1930年, 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鲁梁笔战”可以说明当时知识分子对待翻译态度的分歧。鲁迅提倡保持西方语言的异质特征, 采取包纳和吸收的态度来对待欧化问题, 梁实秋则认为这种异质特征只会对汉语产生破坏作用。这种争议到了50年代还在保持着广泛的影响。事实上, 对于翻译中的“硬译”还是“意译”, 保留异质语言特征还是维护汉语原貌, 到现在还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如王家新 (2011) 就赞成语言异化给汉语带来的是积极的创新, 而反对严复式的信达雅, 认为这种过度的向汉语靠拢的翻译完全失去语言文化相融合的魅力, 失去了语言冲击的力量和意义。那么翻译对新诗创作带来的是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 翻译对新诗的规范化语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在白话文的基础之上来形成独立的诗歌体裁, 并在此基础之上写出真正有美学价值的诗歌, 是文学运动中最核心的问题。其中, 20年代小诗的流行, 对诗歌的体裁规范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冰心的翻译和创作, 体现了这一时期诗歌语言的特点。其次, 翻译为诗歌语言带来了新奇的创造力, 正是因为翻译使得一些诗人的创造显示出异质的特征, 并折射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价值转向, 诗歌语言异质的成分使得诗歌和受众之间产生了陌生感, 而正是这种陌生感推动了人们对新事物和自由的追求, 反抗思维的惯性, 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诗萌生之初, 诗最后, 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 当诗歌摆脱了传统, 接收和吸纳了外国的语言形式, 混杂了口语, 但新的自我却没在这种尚未成熟的体裁中成长起来, 可以说真正的原因还在于缺乏独立的语体。从胡适提出文学改革以来, 新文学家们致力于体裁的规范化探索, 新诗的成长是一个缓慢而坎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乏如闻一多, 徐志摩, 戴望舒, 北岛等成功的诗人, 他们的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诗人来定义的, 如王家新所言 :在引入外来语和“翻译体”的过程中, 虽然也留生硬或“幼稚”的痕迹, 但总的来看, 它出自一种新的诗歌语言“强行突围”和建构自身的历史需要。汉语本体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人为什么在传统和西化之间摇摆, 创造出一些并不符合汉语文法的作品。

参考文献

[1]JuliaC.Lin (1972) ModernChinesePoetry:anIntroduction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Li Dian (1997) Writing in Crisis:Translation, Genre and Identity in ModernChinese Chinese Poetry 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

篇9:“中国的济慈”与现代诗歌之塔

关键词:朱湘 诗歌 形式创新 格律诗 特征

朱湘,安徽太湖人,1904年生,字子沅。1919年秋考入清华学校,被称之为“清华四子”之一。朱湘诗歌的艺术价值及其对中国新诗的正面建树是功不可没的。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927年前部分有作品入选的新诗人包括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冯至等五位。朱湘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节与格律创新的高度和谐

朱湘说:“我现在以学徒自视,《草莽集》是正式的第一步。”诗集名取披荆斩棘、 开疆拓土之义,标示出朱湘自觉地进行新诗文体探索、创作现代格律诗的开始。他的诗,以“形式的完美”、“文字的典则”与“东方的静美”,成为中国现代格律诗典范之作。朱湘也因此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

朱湘认为新诗应当特别用力在音乐与外形两者之上,而且只有这样,新诗的兴盛才有希望。[1]因而在实践中,他的诗歌既吸收了我国古代词曲和民谣鼓词的讲究韵律节奏的特点,同时又借鉴了西方诗歌整齐而又多变的格律体的长处,力求造成了一种既整齐多变,又悦耳动听的艺术效果。《摇篮歌》是其中的典范之一。正如苏雪林所说:“在某一个文艺会上我曾亲听作者诵此歌。其音节温柔飘忽,有说不出的甜美与和谐,你的灵魂在那弹簧似的音调上轻轻簸着摇着,也恍恍惚惚要飞入梦乡了。等他诵完之后,大家才从催眠状态中遽然醒来,甚有打呵欠者。其音节之魅力可想而知。”[2]

《采莲曲》诗中,朱湘则刻意追寻内在的音节,在先重后轻的声韵中捕捉诗的感觉。 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采莲曲》首节中: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全诗里有“溪间采莲图”、“溪头采藕图”和“溪中采蓬图”。朱湘非常重视音节,他说:“想象、情感、思想,三种诗的成份是彼此独立的,惟有音节的表达出来,他们才能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浑圆的整体”。而且,朱湘擅长“化用古诗中长短句的音节”。此诗采用的就是一种“词曲式”的格律。每节韵式均为AABACCCDEE,押“人辰韵”,传达出了采莲舟过路时随波上下的那种情韵。在情致上,本诗展示了江南人民采莲生活中摇篮曲一般、梦一般的柔婉温和的调子。朱湘自己也说:“《采莲曲》中,‘左行,右撑‘拍紧,拍轻等处便是想以先重后轻的韵表现出采莲舟过路时随波上下的一种感觉。”这节奏、这韵律、这调子,令人忆念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佳构来;而且“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又可在苏轼的《调啸词》中找到“历史的回音”。在篇章结构上,朱湘也从词曲中“学乖”。他说“诗行不宜过长,以免不连贯,不简洁,不紧凑”;“诗章方面我的各种尝试中有一种全章各行长短不定的,……是从词学的乖。不过词(大阕非小令)不曾划一字数,我却划一了就是”。而本诗的对称方式复杂而统一,每节一三奇行、二四偶行、五六和八九奇偶行、七十奇偶行对称。总之《采莲曲》在它的情调意境中,完美地为中国新诗呈上了一幅精美的“江南采莲图”;在诗艺上,他复活了中国旧诗的新的血液,使新诗与词曲在音乐之河中握手言欢。朱湘说:“天下没有崭新的材料,只有崭新的方法。”这种“崭新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朱湘在新诗创作中注重情与景、物与我的对立统一,并从音韵与节奏(用韵严格、韵要与诗的情趣相协调)、用字(新颖与规范)、诗行诗章(独立、匀配、紧凑、整饬)等方面将诗的形体美与音乐美展现出来。《草莽集》中的《婚歌》、《昭君出塞》、《梦》等均有此特点。

二、内在情绪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朱湘认为诗歌要适应曲折多变的内在情绪,与此适应在外形上采取相应的诗式,在听觉上和视觉上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他的许多诗歌创作体现这一美学。《梦》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之一。

写于1926年4月12日的《梦》,是作为诗集的尾声出现的:

茔圹之内一点声息不通,(平)

青色的圹灯光照亮朦胧,(平)

黄土的人马在四边环拱;(仄)

梦罢,

坟墓里的梦呀无尽无终!(平)

这首写梦的诗,表面上看起来,它诉说了人世的辛酸,咏叹了美好的事物不会常在,人生像春梦一样空虚,表现了诗人愁苦颓唐的心理状态,但是实际上,它在衰颓的外衣里深藏着美好的憧憬和执着的追求。

该诗共有五个小节,第一小节写的是人生如梦,富贵入了荒冢,他渴望好梦深浓。这一节是总说,然后在其余各节分别抒写。第二小节写的是春梦,春花飞霜结冻,他向往花没严冬。第三小节写的是夏梦,泉声在远方动。第四小节写的是秋梦,他憧憬其乐融融。第五小节写的是冬梦,黄土的人马在坟墓的四边环拱,他幻想无尽无终。全诗五小节写了人的一生,那就是人生如梦。诗人对人世间的功名利禄看得十分淡然,他心神向往的是另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他渴望做一个兴味深浓的好梦:花没严冬,月光苍松,山寺夜钟,花香人慵,蜜蜂嘤嗡。尽管他幻想中的“无尽无终”的好梦,只有死后在坟墓里才能够寻找得到,但是,从这些浸透了忧伤情绪的诗行里,我们仍然可以窥视到诗人纯美的内心世界。诗人执着追求梦境的本身就是对丑恶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否定。

这首诗的五小节中,每一小节都是五行;五行中又都是由四个十字的长句夹一个两字的短句构成,便形成了既整齐又富于变化的:“10、10、10、2、10”的形式。这是诗人朱湘独创的中国新诗的新形式。这首诗除了反复咏唱的“梦罢”这个两字短行之外,其余的诗句,句句入韵。在每一小节之中句尾韵脚的平仄,又都是“平平仄平”的形式。如第一小节中的“空、同、冢、浓”,第二小节中的“中、红、冻、冬”,第三小节中的“松、钟、动、穷”,第四小节中的“慵、嗡、送、融”,第五小节中的“通、胧、拱、终”,都是第三句收尾的字:“冢”、“冻”、“动”、“送”、“拱”为仄声,其余的全是平声字。

朱湘在此方面的实践,同时得到了评论者高度评价。《梦》这首诗的诗章和诗行,不仅在视觉上具有整齐变化的形式美,而且在听觉上也具有抑扬起伏的音乐美。正如诗人的挚友赵景深教授所说的那样:“我看了《草莽集》的原稿。真是高兴极了!我觉得这样清丽柔婉的诗,在当时中国诗坛上是少有的。……当时我认为这样优美的诗,我还不曾看见第二人作过,即善用叠句的刘大白亦有所不及。”沈从文先生曾指出:“《草莽集》才能代表作者在新诗一方面的成就,于外形的完整与音调的柔和上,达到了一个为一般诗人所不及的高点。诗的最高力,若果是不能完全疏忽了那形式同音节,则朱湘在《草莽集》各诗上,所有的试验,是已经得到了非常成功的。”[3]

三、十四行诗早期的成功实践者

十四行源于意大利,最初为一种抒情诗体裁,主要是爱情抒情诗体。在中国新诗人的创作中,朱湘是最早采用这种形式并成功实践的诗人之一。

在中国早期的十四行诗创作中,主要的风貌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在希望与幻灭的搏斗中去追求永恒的爱。 二、对人及人生哲学的凝视和探索和对生命的存在和永恒的感悟。三、鄙视都市文明、融入大自然、寻求心灵的抚慰。四、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焦虑,对新生活的讴歌和向往。

朱湘的创作对上述主题均有涉及。特别是十四行领域中,着力于关注人的存在、人的命运及探索人生哲学且形而上色彩较浓的作品并不多。朱湘则是一位用十四行凝视人及人生哲学问题的代表,是新诗史上一位很严肃而又勇于探索的诗人,十四行就是他在诗艺上的一大探索。他的十四行摒弃了传统的爱情题材,努力探索用新的题材入诗,随时随地拾取材料。诗人在创作《石门集》时,一改早年抒唱平和温柔的风格,而更多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而变得凝重了,他的英体十四行之二、之六、之十一[4]等诗都怀着冷静的心境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一种充满辩证法式的哲理思考。对人的命运和生活取向,诗人也作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在他看来,人的命运似乎是注定的:“并不征求同意,生到世上……/号码已经印好的一张彩票/便是遗传,环境呢,已经排好——”(意体·47);人生存的世界象是由两个车轮——钱财和情感的车轮——在运载着,而这两个车轮的不同步所造成的畸形社会现实又是无可奈何的矛盾(意体·40);对于人生,诗人也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以为,人生就是走圆道,却并不很悲观(意体·17);另一方面,诗人又感到人生是痛苦的:“这六十年并没有多少余剩;/至于幸福的霎那,那更是少有。”(英体·3)因此诗人主张,当幸福不告而来时就应该欣欣然去接受,而当它告辞的时候也不要强留(意体·18)。此外,诗人对人性也作了有关思考。在他看来,情感是人性特有的标志(意体·42)。所以诗人很喜欢拜伦笔下的唐·璜,因为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一股任情感冲动的力,具有着人的本性(意体·54)。朱湘这些凝视人及人生哲学问题的十四行,字里行间充满了焦虑。当然其中有些诗情不免带有消极宿命的东西,却更是对那黑暗社会的愤慨折射。朱湘之后,现代诗人中则少有以十四行的形式去关注人及人生哲学问题了。动荡的历史也容不下诗人们从容地、系统地表现自己的人生哲学观。不过,仍有少数诗人,面对反人文的黑暗世界,对“人”作出了积极的思考和关注。杜运燮的《悼死难的“人质”》、《给我的一个同胞》、《盲人》[5]等诗就是很好的例子。

针对十四行的引进曾引起非议:形式方面是否适合中国诗歌、内容方面能否较多地反映现实生活及情绪。朱湘的实践很好地消除了顾虑,并引导了十四行在中国可能的发展趋向。朱湘有不少十四行扩展了十四行诗表现的领域,如意体十四行之三十四、三十五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慨;英体十四行之十二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盼春图等等。

总之,朱湘、戴望舒、孙大雨、梁宗岱和其后30年代末40年代初卞之琳、冯至等人的创作,共同促进了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

注释:

[1]朱湘:《我的读诗会》,晨报副刊,1926年4月24日。

[2]苏雪林:《论朱湘的诗》,青年界,1934年2月,第5卷,第2号。

[3]沈从文:《论朱湘的诗》,文艺月刊,1931年1月30日,第2卷,第1期。

[4]朱湘:《朱湘诗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杜运燮:《诗四十首》,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年版。

篇10:中国最美的现代爱情诗

《偶然》文/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致橡树》

文/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文/汪国真

如果不曾相逢

也许 心绪永远不会沉重

如果真的失之交臂

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

一个眼神

便足以让心海 掠过飓风

在贫瘠的.土地上

更深地懂得风景

一次远行

便足以憔悴了一颗羸弱的心

每望一眼秋水微澜

便恨不得 泪水盈盈

死怎能不 从容不迫

爱又怎能 无动于衷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

就是无憾的人生

《教我如何不想她》

文/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等你,在雨中》

文/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外,等你,

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篇11:中国最美的十六首现代诗

《如果》

席慕容

四季可以安排得极为黯淡

如果太阳愿意 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

如果爱情愿意 我可以永不再出现 如果你愿意 除了对你的思念 亲爱的朋友 我一无长物 然而 如果你愿意 我将立即使思念枯萎 断落

如果你愿意 我将 把每一粒种子都掘起 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 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 永不再将你想起 除了 除了在有些个 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如果

如果你愿意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爱情》

叶挺王

所有的路 都是为你而铺设 所有的桥 都是为你而架备 所有的亭宇 都是为你而营造 所有的愿望 都是为你而存在 你是我的所有 为此 我日夜忧愁 漫漫长路 只怕你眷恋身后 危危廊桥 只怕你惊于飞流 幽幽楼阁 只怕你凄怨逗留 小小心愿 只怕你未能实现 为你忧愁 然而 我愿意 我愿意是路标 假如你迷失了方向 我愿意是桥墩 假如你偏离了航道 我愿意是栋梁 假如你倾斜了轮廓

我愿意是期待 假如你遗忘了季节 如果是天意 最终 我该如何放弃 有一天 路标迁了 希望你能从容 有一天 桥墩断了 希望你能渡越 有一天 栋梁倒了 希望你能坚强 有一天 期待蔫了 希望你能理解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献给黄昏的星》

戈麦

黄昏的星从大地海洋升起 我站在黑夜的尽头 看到黄昏像一座雪白的裸体 我是天空中唯一一颗发光的星星

在这艰难的时刻

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人类的昨天 三个相互残杀的事物被怼到了一起 黄昏,是天空中唯一的发光体 星,是黑夜的女儿苦闷的床单 我,是我一生中无边的黑暗 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竟能梦见 这荒芜的大地,最后一粒种子 这下垂的时间,最后一个声音 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件事情,黄昏的星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相信未来》

食指(郭路生)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是呵!相信未来 这是最温暖的手臂 是啊!相信未来 这是最迷人的色彩

我要用手指——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托起那太阳的大海 我摇曳着曙光——那枝漂亮而温暖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他们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他们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他们对于我们这些腐烂的皮肉

迷途的惆怅和失败的苦痛 是给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予轻蔑的微笑、辛辣的讽刺

我坚信他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公正、客观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亲爱的朋友啊,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一切的年轻 相信永不衰竭的斗志 相信未来,相信生命 前程呵,一定光明 未来呵,一定美好 生命呵,永远前进

《独语》

覃子豪

我向海洋说:我怀念你

海洋应我 以柔和的潮声 我向森林说:我怀念你

森林回我 以悦耳的鸟鸣 我向星空说:我怀念你

星空应我 以静夜的幽声 我向山谷说:我怀念你

山谷回我 以溪水的淙鸣 我向你倾吐思念 你如石像 沉默不应 如果沉默是你的悲抑 你知道这悲抑 最伤我心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篇12:中国最美的颐和园教案优秀

(一)唯物史观:认识到作为文化遗产的颐和园,其兴衰与国力的强盛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时空观念:了解颐和园的修建历程;知道颐和园的空间结构;知道政治活动区、居住区和游览区主要建筑所在的位置;

(三)历史解释:通过对颐和园造园艺术及风格的解读,认识到颐和园体现了中国古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原则;认识到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等;

(四)家国情怀:感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美和颐和园的恢弘气势,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关键

(一)教学重点:颐和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园林风格

(二)教学难点: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对比教学法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包括智慧黑板、音响、智能平板等)、手机

软件:Windows Movie Maker、会声会影10试用版、狸窝视频转换器、photoshop7.0、

Google Earth、优酷pc客户端、office、Internet Explorer 10等。

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使用IE10浏览器下载6张西湖和颐和园的风景图,并使用Windows Movie Maker制作简单视频,让学生判断,并发现其中的相同点,进而引入课堂内容。

(二)本课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移天缩地在君怀》讲解颐和园建设的缘由及其整体部分的建园思想。教师使用手机从《北京颐和园》一书(清华大学出版社)中拍摄两幅平面对比图,并使用photoshop7.0进行处理(裁切、锐化、添加文字等),让学生理解颐和园结构所体现的道法自然、阴阳调和等传统文化内涵;

第二部分《无双风月数昆明》,教师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打开颐和园官方网站的虚拟旅游,用虚拟FLASH游览技术带着学生游览颐和园,并通过对线路上不同建筑的讲解,展示颐和园所体现的各种古代园林建造手法和传统文化。其中利用Google Earth观察颐和园的整体结构,形象地了解颐和园的构造艺术。最后简单介绍颐和园几次兴衰历程,从中可以感受到文化遗产的命运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进而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课堂导入

使用IE10浏览器下载6张西湖和颐和园的风景图,并使用Windows Movie Maker制作简单视频,让学生猜测判断是哪里的景色。教师揭晓答案,并提出疑问:位于北方的颐和园为什么与杭州西湖的风景如此相似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座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作——颐和园。

(二)知识教学

1、移天缩地在君怀

(1)教师展示颐和园和西湖的平面图(事先使用Photoshop7.0处理,清晰简洁),让学生观察两者在整体布局上有何共同点。进而引出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然后通过讲授法讲解清漪园的建造历史。

(2)教师展示清漪园改造前后的平面对比图(事先使用Photoshop7.0处理,清晰简洁),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并思考其目的。从而认识到清漪园改造过程中所遵循的古代阴阳平衡思想。并进而认识到清漪园很好地处理了山峦和湖泊的关系。

2、无双风月数昆明

(1)政治活动区

首先展示整个颐和园的虚拟图,让学生对颐和园的整体结构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然后用超链接打开虚拟颐和的网站,利用虚拟游览的方式带领学生游览政治活动区。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解读东宫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皇家园林所体现的尊卑有序的传统伦理秩序。

(2)生活区

①寝殿区:运用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进行多屏分组互动教学。教师将三座寝殿标注A、B、C三个符号,通过系统展开课堂提问,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各自的平板电脑上进行回答。通过互动回答,进一步认识到皇家园林所体现的等级制度,同时也有天人合一的理念。

②德和园:超链接播放电影《垂帘听政》中在这里取景并拍摄的片段,学生可以从中看到戏台的顶板有天井,表现戏剧中神仙从天而降、雪花从天上飘下来,还有我们现在拍电影经常使用的吊威亚。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京剧艺术。

(3)游览区

①前山景区:重点讲解佛香阁。通过暴风影音,在播放纪录片《颐和园》时截取两张图片,一张是延寿塔建成后的效果图,一张是佛香阁建成后的效果图,让学生对比哪一个与整座园林和外部环境更加和谐。认识到古代建造园林时要处理好主体和附属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

②后山后湖和昆明湖景区:首先使用google earth卫星影像,让学生了解前山和后山建筑群的关系。然后使用虚拟颐和带领学生游览四大部洲、苏州街、清晏舫、十七孔桥等景点,并逐个分析解读。

3、本课总结

通过课件展示板书结构。教师从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园林风格和园林布局四个角度来回顾颐和园的主要特点,并用“合”与“和”两个字总结,进而引出颐和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造园技术的核心原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然后,再简单介绍颐和园在近现代经历的几次兴衰毁建,让树立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最后,以几张美轮美奂的颐和园冬景结束本节课。

通过课前视频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猜测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通过两次平面图的对比,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颐和园建造的原因,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园林建造所遵循的原则有了初步认识。

虚拟颐和是颐和园官方网站提供的虚拟游览服务,运用FLASH和全景技术,真实地展现了颐和园内部的景色。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传统PPT的图片展示更加生动,也更加吸引学生。除此之外,这种技术因为直观生动,比起平面图,更加容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了解内部建筑的空间布局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一技术的应用,也对于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多屏分组互动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又可以掌握所有学生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

教学的难点在于分析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的突出成就,佛香阁作为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必然是重点分析对象。通过对比了解乾隆皇帝一拆一建的思路历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造园的主要手法。

google earth的应用相较于平面图,更加立体,特别对于颐和园和周围地形的了解会更加形象。比如前山和后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两条中轴线,又可以发现两者并不在一条直线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有利于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分钟

8分钟

25分钟

篇13:中国现代最美的优秀诗歌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国家和人民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应该采取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通过遵循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中国的执政党,其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实施和贯彻落实社会意识形态要求的一个重要工具,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和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其中的内容和方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在我国虽然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才成为较为统一的标准术语,但它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并加以宣传教化,它其中包含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身。在内容方面,我国自古以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丰富的优良品德,不仅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社会氛围,而且它其中的许多观点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推动着社会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发展,这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方法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阐述可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供一定的借鉴。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当代青年人更好地理解、领悟和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二、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的重要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沉淀,在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以借鉴和应用。例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儒家理想人格、道家个性自由、墨家兼爱利人、法家法治等思想进行吸收,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实践中,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 因此我国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完善的分析、整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和广为熟知的民族语言讲出来,并把反映当今时代的思想内容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当今社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面对现在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参与性不断提高,思维越来越活跃,对国家和世界大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那种纯粹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学方法是值得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借鉴的。例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一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等思想就可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应用。只有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载体并坚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

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我国的宝贵资源,对它进行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是我们应有的根本态度。我国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创新,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加当下化、现代化,最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整合。所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实现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一方面使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例如受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一部分人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从而导致对国家和民族的意识淡薄、对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道德教育等在一些群体中的影响越来越少。此外,我国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在制度方面缺乏系统化的规定,使得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度不高,缺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一部分人甚至否定中华文化、 盲目崇拜外国文化,更谈不上树立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了。换句话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是当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不足,为了更好的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和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

三、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国家对人们从小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为了更好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应该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编入学科的课本中;第二,在开设精品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学校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其中的一门,供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第三,教师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道德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巧妙的方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不仅只是重视学生们的成绩,而且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带头作用,用心对待学生,让他们认真认识、自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综合作用,广泛宣传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实质,让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动作用,对所学的显性和隐性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把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只有这样,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有效地利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能使当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对文化的自觉、自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段话说明了我们在进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时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宣传。如可以在国家政策方面加以重视并进行引导;可以在学校、社会中比较醒目的地方写一些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语或是用形象生动的图画诉说人民群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敬仰;针对网络传播在当代社会的普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广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设有关专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创立网上课堂,全面完整的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等等。 总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们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在于教育,另一方面也在于自身的实践。要想真正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理论付之于实践。在实践中恰当的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其自然而然的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去中,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最终形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爱国热情的中国人。社会应该鼓励人们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学习并进行弘扬。我们可以在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开展主题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让人们在节日或纪念日的氛围里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或参观有一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旅游景观中去学习,在进行实地观赏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情操。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具体环境中将传统理论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有针对性的吸收适合个人成长、成才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自身真正的发展,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今天,我们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提高人们道德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高的阶梯迈进。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中许多观点不仅是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也可以拓展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具有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此外,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有效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篇14:谈谈如何阅读中国现代诗歌

【技法讲解】

一、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我国现代诗歌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儿,以新的思想内容激励人们,教育人们。和旧体诗相比,现代诗歌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有的现代诗歌虽然讲究格律,但不像旧体诗那么严格。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诗行有一定的节拍,一个诗节分为五个诗段,每个诗段有大致相同的诗行。而有的现代诗歌则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或行或止,一概服从感情自然抒发的需要。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没有固定的节律,也不押韵,作者完全以自己的情绪自由支配诗行、诗段,按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韵律,一切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简短而自由的诗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眷念,对祖国的挚爱。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现代诗歌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来抒发诗人奔涌的激情,或者表现诗人心中的潜流,它将新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同学们阅读现代诗歌要善于把它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感受诗的艺术形象,从而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现代诗歌的几个步骤

(一)了解作家所属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歌的“钥匙”。

我们在学习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时,就要做到知人论世,这样便于我们充分领悟诗的主题。了解到戴望舒1935年从法国回国后的经历,我们就可以大胆推断,作者为什么对“残损的手掌”感兴趣,“残损的手掌”又有什么含义?“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二)通过朗读,领会现代诗歌的情感美。

我们朗诵现代诗歌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感情基调)。如在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一句时,为了表达“我”对祖国的关注和热爱之情,在“我”和“摸索”之后都要稍做停顿。这首诗整体而言,语速显然应该慢一点,语调应该深沉一些,具体句子还要具体对待。

(三)通过鉴赏,分析现代诗歌的艺术美。

认真阅读现代诗歌,我们可以欣赏到现代诗歌的艺术美。

1.咀嚼现代诗歌语言,鉴赏现代诗歌的曲折美。

迂回曲折的文字能产生曲径通幽之美。例如,“这个地方长年刮风,是一片不毛之地”,这是大白话,毫无诗趣可言。韦锦的《这儿》却是这样写的:“这儿很少刮风/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半年/这儿刮的风很小/连一片秋叶也吹不下来/这儿没有树。”变换一下叙事角度,这首诗顿时诗意盎然。

2.咀嚼现代诗歌语言,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美。

我们如果说,“一个老渔民,天不亮就下江捕鱼了,捕着捕着,天亮了”。这太平凡了。刘畅园在《黎明》中这样写道:“老渔民的双手/拉来了/松花江上的黎明。”“拉来了”“黎明”,则显得很有韵味,老渔民的剪影,在渐亮的曙光中凸现。

一件最普通的事,一幅最平凡的画,经过诗人的妙笔点染,则显得生机勃勃。例如:过春节了,屋檐下的冰柱开始融化。一条小溪,溪边有几棵柳树。看诗人(刘畅园)是如何画龙点睛的:“红红的春联烤化了/屋檐前的冰柱/岸上的柳枝呵/招酸了千万只手/小溪/笑嘻嘻地/一去不回头。”这里,一个极普通的“烤”字,写出了春节的红红火火,让读者感受到红色对联的温暖;一个极平凡的“酸”字,描摹出风中的柳枝是何等的殷勤,一幅静物画顿时神采飞扬,气韵流动。

3.咀嚼现代诗歌语言,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美。

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画面来展现的,这就是意境。诗歌的创作,就是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反之,我们阅读诗歌时,就要透过具体的形象感悟抽象的情感。下面以臧克家的《三代》为例,看他如何用凝练的语言营造意境。原诗如下:“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这里,三句话描绘了三个形象,三个形象又构成了一个意境。三个形象,可以理解为空间的并列:爸爸作为家中的劳动力,正在地里拼命劳动,养家糊口,所以他就照顾不了在土里打滚的孩子,更无暇顾及葬在土里的父亲;又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承续:昨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就是今天“在土里流汗”的“爸爸”,到了明天,榨尽了身上的血汗,又将成为“在土里埋葬”的“爷爷”——这些都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旧中国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其悲惨命运的愤愤不平。而对于这些感情,作者没有做任何直接的宣泄,而是全部隐藏在所描绘的形象后面。这是诗人化抽象为形象的高超本领,我们阅读时需要透过这些形象,捕捉诗人物化了的情绪。

(四)通过探究,对现代诗歌做个性化的解读。

请看顾城的《回归》一诗:“不要睡去,不要/亲爱的,路还很长/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不要失掉希望/请用凉凉的雪水/把地址写在手上/或是靠在我的肩膀/度过朦胧的晨光/撩开透明的暴风雨/我们就会到达家乡/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赶走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铜鼓和太阳/在古塔的另一边/有许多细小的海浪/悄悄爬上沙岸/收集着颤动的音响……”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勉励情人携手共进的诗,诗中的“家乡”和“圆形的绿地”,象征诗人追求的爱情的理想境界,诱惑人的“森林”,是指各种物质享受,而“铜鼓”和“太阳”则是指理想爱情中的美好的东西。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勉励同辈人为共同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的诗,诗中的“家乡”和“圆形的绿地”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象征。诗人不满于人的异化现象,希望人类回归大自然,诗中“森林的诱惑”是指异化力量对人类的统治,而“铜鼓”和“太阳”则是指理想社会中的美好事物。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自勉诗。诗人所勉励的那个“亲爱的”就是内心世界软弱、动摇的自己,而“家乡”和“圆形的绿地”则是诗人力求达到的精神境界。这些不同的理解都有道理,不同个性、不同经历、不同修养的人,对它的理解必然会产生差异。

上一篇:一个学生一个世界下一篇:写包粽子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