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课例学习心得

2024-04-09

方差课例学习心得(共8篇)

篇1:方差课例学习心得

金迈思数学

“平方差公式”课例精选——游戏导入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2.1平方差公式”

【游戏导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2−△2”.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速算王的绝招

在一次智力抢答赛中,主持人提供了两道题: 1.21×19=? 2.103×97=? 主持人话音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刷地站起来抢答说:“第一题等于399,第二题等于9991.”其速度之快,简直就是脱口而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如何计算的吗?你想不想掌握他的简便、快速的运算招数呢? 【设计意图】通过“速算王的绝招”这一故事的情境创设,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引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

(1)现有两个数,不知其大小,请你随意用两个字母来表示这两个数;

(2)请把这两个数的和与差分别表示出来.这两个式子是多项式还是单项式?(3)请将所得的和与差相乘并化简;

(4)请思考: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乘积等于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前面已掌握的三个乘法法则,自己动手演算,积极思考,尝试数学表述,为后面的抽象概括做好准备.

(三)抽象概括

教师同时叫三个学生板演不同的操作演算形式:

三位同学所用的字母,所得的结果完全不同!请问:他们的结果真的没有一点共同之处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三个结果,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结构:“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之差.”

它就是整式乘法的一个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金迈思数学

“平方差公式”课例精选——游戏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刺激模式,由特殊到一般,通过引导,与学生共同抽象概括出平方差公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四)公式运用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出它们都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乘积的形式. 1.下面各式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当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1.根据变式理论,设计了不同形式类型的典型例题,强化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2.这组练习主要是要考察学生有没有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

(五)速算王的秘密解惑传道

【设计意图】呼应“速算王的绝招…这一部分,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弥合学生心中的“缺口”,让他们体会到平方差公式的威力.

(六)意犹未尽

1课堂练习:P153练习第2题 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设计意图】根据桑代克的练习律与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设计该练习,以巩固所学.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形式的问题,建立起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整体观念,进一步强化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七)数学是什么

有人说,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请问数学真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吗?请看下面的问题:

1.几何解释:

(1)请表示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2)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图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3)比较前两问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 金迈思数学

“平方差公式”课例精选——游戏导入

S阴=a^2−b^2,S阴=(a+b)(a−b),所以(a+b)(a−b)=a^2−b^2.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看到数学中的公式反映了实际问题中的客观关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纠正“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样的偏见.

2.问题解决

某住宅小区的花园,起初被设计为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后因道路的原因,设计修改为:北边往南平移2.5米,而东边往东平移2.5米.试问修改后的花园面积和原先设计的花园面积相差多少? 解:如图(1),原花园的面积S前=a2. 修改后的花园如图(2)所示,其面积S后=(a+2.5)×(a−2.5)=a−6.25.

所以,S前-S后=a−(a−6.25)=6.25(m). 答:修改后的花园面积比修改前少了6.25平方米.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解决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二是使学生知道,学了数学公式,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构建起正确的数学观.

(八)画龙点睛

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a+b)(a−b)=a–b.

(1)结构是稳定不变的,即:只要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乘积,就一定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之差.

(2)公式中的字母a和b却可变的!可以是其它字母,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多项式.

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方差公式,学了它我们能做什么呢? 在进行某些乘法运算时,利用平方差公式,可以进行简便、快速运算. 计算:(a+b+c)(a+b−c)=? 解:(a+b+c)(a+b−c)=[(a+b)+c][(a+b)−c]=(a+b)2−c2.

2那么如何计算(a+b)=?也就是说,如何计算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呢?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数学课的到来!【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到公式的本质所在,能突破公式字面意义的局限性,建立起较高层次的有意义条件反射,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公式.

点明学习习近平方差公式的必要性.

进一步化解“结构的稳定性,字母的可变性”这一难点,并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九)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P156 1.牛刀小试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金迈思数学

“平方差公式”课例精选——游戏导入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练习和灵活的变式练习,能够强化本节课所学知识. 2.数学探究—等周问题

宏业住宅小区的花园,起初被设计为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后因道路的原因,设计修改为:北边往南平移x(x≤0)米,而西边往西平移x米.试问:

(1)修改后的花园面积和原先设计的花园面积相差多少?(2)上述两种设计的面积之差与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在周长为定值4a的矩形中,什么时候其面积最大?(4)计算周长均为4a的圆的面积,正六边形的面积.由此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是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用所学的平方差公式解决“等周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

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1.目标创新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这也是数学公式的本质,初步化解了今后大量数学公式学习的难点;

(2)培养“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整体观念”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

(3)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

2.教法创新

从低认知水平的模仿套公式转向高认知水平的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发现,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形成正向产生式:“(□+△)(□−△)”→“□−△”. 3.数学创新

设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例子,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体现了现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篇2:方差课例学习心得

我参加了2018年武汉市新高考远程培训(语数外)的学习。通过网上学习,我明白了网上学习的重要和快捷。在国培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通过本次学习,使我的执教观念有了变化,对新课程改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与理解。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以前没有更好地了解现代网络教育的现状和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网络上的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二、通过培训,我的收获如下:

(一)学习理论知识,对我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是初次参与这样的大型培训,对知识结构的更新也是需要亟待解决,对于那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把握也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模糊层面上,因此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国家的远程培训无形之中解决了我的这种后顾之忧。在课时安排上,每个专题都设置了一定学时的理论研讨,为学员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尽管不能亲自面对面地感受专家的理论研讨,但还是通过视频领略了各位专家学者来自学术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阐述,这对我不仅是一种提高,更是使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了理论上的保证,对提高我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二)学习经典的课例,开阔了我的视野。

培训学习的教学案例,是指导我的良师益友。通过学习,让我从作课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可以说重新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通过观看培训的课例,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三)专家在线解答,剔除我心中困惑。

这次培训,有专家答疑环节,对困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与专家的留言答疑,使我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目标。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了自己解决的心理准备。尽管面对的困难很多,作教师的我还是要主动积极地进行教学、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尝试,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教学,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加强校本研发,促动教育教学有效开展。

在学习中,我明白了要结合本地区教学,积极进行校本研发,以此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努力找寻适合自己教学专长的内容,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富有地域特色。

(五)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技能

这次学习,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尤其是从思想上更加明确了立足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在教学中实践中提炼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即使我们的条件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放弃教学而无所作为的借口,相反,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扎根沃土,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革与提升,使自己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健康。

三、通过网络学习,学会了交流。

“和谐进取”,新课程倡导的主旋律是“师生互动,师师互动”。而平时,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多数情况下还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通过这次国培,我彻底打开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无所顾虑的和学友们、同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平时由于工作忙,很少潜下心来学习,通过这次培训提高,真是感受颇深,更显终生学习的重要性。

篇3:方差课例学习心得

围绕学校“构建成长课堂,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文化主题, 结合本校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课题, 我们把此次课例研究主题确定为“读写结合, 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经过一个月的课例研究活动, 所有参与此次课例研究的教师不仅在理论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而且在今后的听课和评课方面, 有了方向, 有了目标, 有了更准确的方法。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 笔者收获颇丰。课例研究活动不仅提升了笔者自身的教学水平, 更重要的是为笔者今后开展教学活动给予了理论的支撑和引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及分管语文教学的干部, 笔者在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是颇多的。

首先, 在2012年的后半学期我校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 到目前来看, 此项课题是非常符合、顺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要求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 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10分钟练习写的时间, 所以开展“读写结合”这条路是正确的。同时, “读写结合”也是我校实施了近七年的“慎独”教育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力凸显, 符合我校的校园文化发展。

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以贾老师教授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 在四次课上分别以三年级的四个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这四节课, 专家组和听评课的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 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和写的能力非常强, 这都归功于各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找准“读写结合”点, 进行长期训练。自主能力强是“慎独”教育核心理念在这次课例研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

其次, 在近一年开展“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中, 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了教师们的变化。每位语文教师都有意识地针对每节课找准读写训练的点, 寻求更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把对字词句段的积累, 表达方式、表达方法的学习, 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逐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 这一年来, 我们明显感受到学生在读写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 在此次贾老师执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 贾老师在开始时通过让学生朗读, 体会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而学生通过学习, 能说出作者是通过看、摸、尝写出来的, 这样贾老师在课堂通过这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贯穿课堂, 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最后的仿写——“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学生在最后的汇报时, 有的这样写道:“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毛桃, 它看起来有点像包子, 它的颜色是粉色和绿色的。毛桃软绵绵的, 摸起来是毛绒绒的, 尝一尝味道又酸又甜。”还有学生这样写道:“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西瓜, 它在炎热的夏天里吃起来十分爽口。西瓜又大又圆, 就像皮球一样大小。它的皮肤是绿色的, 当你切开它的时候就是红色的了, 而且有像水滴一样的小种子, 只要尝一口, 不仅爽口而且甜丝丝的, 真是有趣极了。”……

再次, 通过紧张、充实的课例研究活动, 我们在实践“读写结合”时, 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把握得更加准确, 同时, 也有了更高的理论基础做支撑。此次课例研究活动, 不管是做课教师还是听课评课教师, 都受益匪浅。就像贾老师在此次课例研究结束后这样说道:“作为一位年轻教师, 专业化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的机会更是十分难得。这次课例研究活动虽然结束了, 但对我职业认识、发展的改变和自己专业的方向都是一个全新指导。经过这四次讲课, 我的课堂语言得到有效改善, 语言精炼, 提问减少, 问题有效, 教学更加顺畅。”通过此次课例研究, 教师们都意识到应该以此次课例研究为契机, 多学习, 多思考, 把压力变成动力, 这样才能在教师专业化道路的成长中走得更远, 飞得更高。

篇4:方差课例学习心得

【关键词】学习风格 成绩 统计 方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29-02

一、问题的提出

某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所不同。通过对某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的学习风格的调查,再统计他们在不同学习风格下的学习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问题:不同的学习风格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现以某大学数学系一年级的三个班为例,每班10人,期末考试高数成绩如下表(假设除了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外,其它影响学生的高数成绩的因素均无显著差异。)通过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如下三种:直觉型、总体型、循序型。

(一)建立数据库

1.在Variable View界面中定义变量名称:学习风格和高数成绩。在“学习风格”变量中给三个水平赋值:

图1

2. 在Date View 中输入数据,如图:

图2

三、统计学原理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是用来检验由单一因素影响的一个(或者几个相互独立的)因变量,对因素各个水平样本组的均值进行比较,并可以对均值进行两两之间的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条件:1. 独立样本:各组测试样本必须是从总体随机抽样构成的,各组的因变量值互相独立。2.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因变量总体在因素的个水平上都呈现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3.方差齐性:因变量在因素的各个水平上方差相等。

四、spss操作

(一)单击主菜单Analyze/Compare Means/One-Way Anova…,进入主对话框,把高数成绩选入到因变量表列(Dependent list)中去,把“学习风格”选入到因素(factor)中去,如图所示:

图 3

(二)单击铵钮Options,进入它的主对话框,在Homogeneity-of-variance项上选中。点击Continue,返回主对话框。在One-Way Anova的主对话窗口,单击按钮Post Hoc…进入多重比较方法选择对话框,如图所示:

图 4

点击Continue,返回主对话框。在主对话框中点击OK,得到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五、结果分析

图 5

1.根據以上数据分析: Sig=0.386>0.05, 所以三个组的方差满足方差齐性的条件。

图 6

2.依表得出:组间平方和为230.467,组内平方和为227.000;组间自由度为2,组内自由度为27;组间均方为115.233,组内均方为8.407;F检验统计量的值为13.706,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0<0.05.说明在不同的学习风格下,学生的高数成绩有显著差异。

图 7

3.依据以上分析:各组数据具有方差齐性,所以LSD方法适用。直觉型和整体型差异性不显著;整体型和循序型差异显著;循序型和直觉型差异最为显著。

图 8

4.依据以上可以得出:在Subset for alpha=0.05的显著水平下,原来三个组分成相同类型的两个大组:(1)直觉型、整体型;(2)整体型、循序型;该表说明:整体型和直觉型、循序型的差异不显著,但是直觉型和循序型的差异最为显著。

六、总结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风格对高数成绩有一定影响,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各组学生的高数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说明学生的学习风格不是影响学生高数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晓明 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5:方差课例学习心得

(此时,有人开始议论了。)

师:你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真不简单!同学们,你们读读这句话,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小组讨论讨论吧。

(学生开始热烈讨论。)

生:我同意他的意见。这就像听一首歌曲,在听众还在继续欣赏的时候,歌曲却戛然而止了,让人觉得比较突然。

生: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最后一句虽然对母亲只字未提,但隐含着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母亲却不能再亲口吃到荔枝等的遗憾,有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师:说得真精彩,鼓励一下!(学生掌声鼓励)那不妨请大家展开想象,试一试续上作者想说却没说的下一句话。

生:如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但爱吃荔枝的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们。

生:如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但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它的红艳,尝不到它的甜美!

……

师:大家续得太好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你们续得淋漓尽致。自己把自己续的结尾写在课本的后面,为名作家改一回文章。那么大家想想,作者设计这样的结尾有没有好处呢?

生: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比直接表达完整的意思更含蓄,意义更深远。

生:这样的结尾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太厚重,用任何表达思念的语言表达都不过分,用任何表达思念的语言都表达不完。

师:确实如你们所说,这样结尾的作用用一句古诗来评价,就是此情绵绵无绝期!

生:老师,听到这儿,我还想起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和课文结尾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一样的。

师(掌声鼓励):真佩服你们,懂得真多!看来,多读书,大胆质疑,深入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人生的境界应该是:快乐、幸福而终其一生。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历程,所以也应当让其享受生命之乐,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同时获得审美的体验,感受情趣的升华。使生命主体获得学习、成长的自主、自信之乐,感悟心灵自由,展示生命价值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此,教师应让课堂呈现快乐、和谐的气氛;顺应生命本性,让快乐的形式承载学习的内容;通过激赏,“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明代王阳明)。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这个学习的过程他人无法取代,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要使学生“主动”地“由内向外生长”,就应该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快乐地学习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快乐,学生才能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可爱,才能产生昂扬奋发的生活欲望,才会有强烈的学习发展动力,而能使学生快乐的基础应该是唤醒其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首先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课例《荔枝》中,学生对结尾的疑问也来自于自己原有的知识。小学生大都喜欢明明白白的结尾,写文章时也喜欢把话写完整,不留一点想象的余地。老师面对学生这样的作文习惯,采取引导的方法,先肯定其想法,再让他们自己给课文续上“没有写完的文字”,学生兴趣盎然。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会更加积极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尽最大努力把结尾续好。这个时候,学生感觉课堂环境是温馨的,自己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幸福的。

其次是学生的经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容易忽略的是学生的经验。经验是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交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它既是经验的过程,也是经验的结果,是经验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它既指经验着的事物,也指经验着的感受,是经验着的事物和感受的统一。课例《荔枝》中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这就像听一首歌曲,在听众还在继续欣赏的时候,歌曲却戛然而止了,让人觉得比较突然。”这就是借用听歌的已有经验。借用已有的经验发现问题,想法解决问题,进而建构起自己新的知识体系,正是学习的规律。所以说,学生的经验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必须明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激发学生更强的求知欲望,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不可为了借助而借助,也不可仅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发展区”内得到尽可能大的收获。如课例《荔枝》中,老师没有满足学生续写结尾,而是在学生续写之后,引导其探讨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个过程应该是老师的智慧,也是新课程课堂文化竭力提倡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了“此情绵绵无绝期”的妙处,重新建构了关于文章结尾方面的新的知识结构。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篇6:方差课例学习心得

关键词:方差分析;箱线图;学生座次;多重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04-02

近年来,关于学生座次的问题被人们广泛关注,座次离讲台的远近影响着师生互动的几率,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学者论证了座位与成绩之间有关联,但是多数学者并没有详细地分析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怎样的影响。本文旨在讨论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在分析过程中主要运用方差分析,利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一、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

1、数据预处理

为了方便处理,将座次这一因素划分为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部分三个水平。通过调查,随机抽取座次位于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部分的学生各10名,收集到每名学生的总成绩,计算平均成绩并记为每名学生的成绩。

利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绘制出各部分学生平均成绩的箱线图,如图1-1所示。从箱线图可以看出,前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最高,后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最低,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差异很小;从平均成绩的离散程度来看,前部分学生的成绩比较集中,而中间部分和后部分学生的成绩比较分散;从分布形状来看,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成绩分布大体上为对称分布。

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在于,位于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座次的学生离教师和黑板比较近,便于师生交流和学生观察板书,绝大多数师生言语交流发生在教室前部分和中间部分,这就把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导致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听课效率明显高于后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成绩比后部分学生成绩好。

2、方差分析

从箱线图可以看出,位于不同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有明显差异的,即使是在同一座次水平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明显不同。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高,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低,这表明学生座次与学习成绩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确定不同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否存在,需要进行方差分析。

假定原假设为学生座次对学习成绩没有影响。为了检验原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确定检验统计量:

(1.1)

为了计算检验统计量,需要计算全部观测值与总均值的误差平方和SST、各组均值与总均值的误差平方和SSA和每个水平的各样本数据与其组均值的误差平方和SSE。为了消除观测值多少对误差平方和大小的影响,需要将总平方和 、组间平方和SSA和组内平方和 除以它们所对应的自由度,得到它们的均方,分别为MST、MSA和MSE。SST的自由度为n-1=35,SSA的自由度为n-k=33,SSE的自由度为k-1=2。其中n为所抽取的学生总个数,k为座次这一因素下的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部分三个水平数。结合表1-1中的数据利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

3、关系强度的测量

在方差分析中已经确定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到底有多大呢?这就需要测量两个变量的关系强度 。组间平方和度量了座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效应,可以用组间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大小来反映,根据表2-1中的结果计算得

这表明,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效应占总效应的26%,而残差效应则占74%。 的平方根 ,这表明座次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中等以上的关系,座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程度较强。

二、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

通过方差分析虽然已经得出座次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即不同座次学生成绩的均值不完全相同,但是这种差异到底出现在哪部分座次之间呢?这就需要运用多重比较方法来检验到底哪些均值之间存在差异。在此选用最小显著差异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因为 ,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不能认为位于前部分座次与位于中间部分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显著差异; ,拒绝原假设,有理由认为位于前部分座次与位于后部分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显著差异; ,拒绝原假设,有理由认为位于中间部分座次与位于后部分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显著差异。

因为前部分和中间部分的学生离讲台较近,教师经常与前部分和中间部分的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又更容易观察板书,所以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且无显著差异。后部分的学生由于远离教师,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很少,经常游离在教师视线之外,相比前部分和中间部分的学生就有了更多开小差的机会,他们的听课效果很差,学习成绩也就相对较差。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方差分析结合箱线图对学生座次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后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学生所在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较强;前部分学生和中间部分学生与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前部分学生与中间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无显著差异。

针对结论中的现象提出以下建议:教师应该多关注座次远离讲台的学生,多与他们互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每位学生的座次在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面部分之间进行定期轮换,尽可能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座次安排在前部分或中间部分。

参考文献:

[1] 赵选民.试验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郭熙汉.教学评价与测量[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郭 琼.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摘 要: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座次问题一直是教育学中令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箱线图和方差分析对座次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就研究结论对如何合理安排学生座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方差分析;箱线图;学生座次;多重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04-02

近年来,关于学生座次的问题被人们广泛关注,座次离讲台的远近影响着师生互动的几率,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学者论证了座位与成绩之间有关联,但是多数学者并没有详细地分析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怎样的影响。本文旨在讨论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在分析过程中主要运用方差分析,利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一、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

1、数据预处理

为了方便处理,将座次这一因素划分为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部分三个水平。通过调查,随机抽取座次位于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部分的学生各10名,收集到每名学生的总成绩,计算平均成绩并记为每名学生的成绩。

利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绘制出各部分学生平均成绩的箱线图,如图1-1所示。从箱线图可以看出,前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最高,后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最低,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差异很小;从平均成绩的离散程度来看,前部分学生的成绩比较集中,而中间部分和后部分学生的成绩比较分散;从分布形状来看,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成绩分布大体上为对称分布。

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在于,位于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座次的学生离教师和黑板比较近,便于师生交流和学生观察板书,绝大多数师生言语交流发生在教室前部分和中间部分,这就把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导致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听课效率明显高于后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成绩比后部分学生成绩好。

2、方差分析

从箱线图可以看出,位于不同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有明显差异的,即使是在同一座次水平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明显不同。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高,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低,这表明学生座次与学习成绩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确定不同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否存在,需要进行方差分析。

假定原假设为学生座次对学习成绩没有影响。为了检验原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确定检验统计量:

(1.1)

为了计算检验统计量,需要计算全部观测值与总均值的误差平方和SST、各组均值与总均值的误差平方和SSA和每个水平的各样本数据与其组均值的误差平方和SSE。为了消除观测值多少对误差平方和大小的影响,需要将总平方和 、组间平方和SSA和组内平方和 除以它们所对应的自由度,得到它们的均方,分别为MST、MSA和MSE。SST的自由度为n-1=35,SSA的自由度为n-k=33,SSE的自由度为k-1=2。其中n为所抽取的学生总个数,k为座次这一因素下的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部分三个水平数。结合表1-1中的数据利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

3、关系强度的测量

在方差分析中已经确定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到底有多大呢?这就需要测量两个变量的关系强度 。组间平方和度量了座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效应,可以用组间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大小来反映,根据表2-1中的结果计算得

这表明,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效应占总效应的26%,而残差效应则占74%。 的平方根 ,这表明座次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中等以上的关系,座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程度较强。

二、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

通过方差分析虽然已经得出座次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即不同座次学生成绩的均值不完全相同,但是这种差异到底出现在哪部分座次之间呢?这就需要运用多重比较方法来检验到底哪些均值之间存在差异。在此选用最小显著差异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因为 ,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不能认为位于前部分座次与位于中间部分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显著差异; ,拒绝原假设,有理由认为位于前部分座次与位于后部分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显著差异; ,拒绝原假设,有理由认为位于中间部分座次与位于后部分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显著差异。

因为前部分和中间部分的学生离讲台较近,教师经常与前部分和中间部分的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又更容易观察板书,所以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且无显著差异。后部分的学生由于远离教师,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很少,经常游离在教师视线之外,相比前部分和中间部分的学生就有了更多开小差的机会,他们的听课效果很差,学习成绩也就相对较差。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方差分析结合箱线图对学生座次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后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学生所在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较强;前部分学生和中间部分学生与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前部分学生与中间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无显著差异。

针对结论中的现象提出以下建议:教师应该多关注座次远离讲台的学生,多与他们互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每位学生的座次在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面部分之间进行定期轮换,尽可能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座次安排在前部分或中间部分。

参考文献:

[1] 赵选民.试验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郭熙汉.教学评价与测量[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郭 琼.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摘 要: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座次问题一直是教育学中令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箱线图和方差分析对座次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就研究结论对如何合理安排学生座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方差分析;箱线图;学生座次;多重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04-02

近年来,关于学生座次的问题被人们广泛关注,座次离讲台的远近影响着师生互动的几率,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学者论证了座位与成绩之间有关联,但是多数学者并没有详细地分析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怎样的影响。本文旨在讨论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在分析过程中主要运用方差分析,利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一、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

1、数据预处理

为了方便处理,将座次这一因素划分为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部分三个水平。通过调查,随机抽取座次位于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部分的学生各10名,收集到每名学生的总成绩,计算平均成绩并记为每名学生的成绩。

利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绘制出各部分学生平均成绩的箱线图,如图1-1所示。从箱线图可以看出,前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最高,后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最低,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差异很小;从平均成绩的离散程度来看,前部分学生的成绩比较集中,而中间部分和后部分学生的成绩比较分散;从分布形状来看,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成绩分布大体上为对称分布。

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在于,位于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座次的学生离教师和黑板比较近,便于师生交流和学生观察板书,绝大多数师生言语交流发生在教室前部分和中间部分,这就把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导致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听课效率明显高于后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成绩比后部分学生成绩好。

2、方差分析

从箱线图可以看出,位于不同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有明显差异的,即使是在同一座次水平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明显不同。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高,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低,这表明学生座次与学习成绩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确定不同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否存在,需要进行方差分析。

假定原假设为学生座次对学习成绩没有影响。为了检验原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确定检验统计量:

(1.1)

为了计算检验统计量,需要计算全部观测值与总均值的误差平方和SST、各组均值与总均值的误差平方和SSA和每个水平的各样本数据与其组均值的误差平方和SSE。为了消除观测值多少对误差平方和大小的影响,需要将总平方和 、组间平方和SSA和组内平方和 除以它们所对应的自由度,得到它们的均方,分别为MST、MSA和MSE。SST的自由度为n-1=35,SSA的自由度为n-k=33,SSE的自由度为k-1=2。其中n为所抽取的学生总个数,k为座次这一因素下的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部分三个水平数。结合表1-1中的数据利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

3、关系强度的测量

在方差分析中已经确定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到底有多大呢?这就需要测量两个变量的关系强度 。组间平方和度量了座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效应,可以用组间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大小来反映,根据表2-1中的结果计算得

这表明,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效应占总效应的26%,而残差效应则占74%。 的平方根 ,这表明座次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中等以上的关系,座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程度较强。

二、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

通过方差分析虽然已经得出座次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即不同座次学生成绩的均值不完全相同,但是这种差异到底出现在哪部分座次之间呢?这就需要运用多重比较方法来检验到底哪些均值之间存在差异。在此选用最小显著差异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因为 ,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不能认为位于前部分座次与位于中间部分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显著差异; ,拒绝原假设,有理由认为位于前部分座次与位于后部分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显著差异; ,拒绝原假设,有理由认为位于中间部分座次与位于后部分座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显著差异。

因为前部分和中间部分的学生离讲台较近,教师经常与前部分和中间部分的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又更容易观察板书,所以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且无显著差异。后部分的学生由于远离教师,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很少,经常游离在教师视线之外,相比前部分和中间部分的学生就有了更多开小差的机会,他们的听课效果很差,学习成绩也就相对较差。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方差分析结合箱线图对学生座次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前部分和中间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后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学生所在座次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较强;前部分学生和中间部分学生与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前部分学生与中间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无显著差异。

针对结论中的现象提出以下建议:教师应该多关注座次远离讲台的学生,多与他们互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每位学生的座次在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面部分之间进行定期轮换,尽可能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座次安排在前部分或中间部分。

参考文献:

[1] 赵选民.试验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郭熙汉.教学评价与测量[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7:方差课例学习心得

一、中国式“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组织实施了多次“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研究(TrendsinInternationalMathematicsandScienceStudy,简称TIMSS)”评估,分别发布了1970—1997年度进行的FIMSS、1983—1984年的SIMSS、1995年的TIMSS1995、1999年的TIMSS-R、2003年的TIMSS2003、2007年的TIMSS2007以及2011年的TIMSS2011等调查报告。199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极差,而日本学生在几次测试中都名列前茅,这引起了美国研究者和教师的极大关 注,又专门开 展了一次 针对全美13个州的更 为全面系 统的测试 (TIMSS1999BenchmarkingStudy),还有部分教师被派往日本考察研究。研究后发现日本教师开展的“课例研究”最有可能是日本学生表现优异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成果被发表在由Stigler和Hiebert合著的《教学鸿沟》(TheTeachingGap)中。从此,课例研究便成为教师继续教育领域实践和研究的热点,被加拿大、新加坡、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或地区研究者广泛关注并积极实践[11]。一般认为,课例研究是通过教师集体对研究型课例(ResearchLesson)进行设计、观察和反思的循环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12],一般包括准备、计划、授课和反思等四个基本阶段[13]。2002年,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青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的“行动教育”是中国式“课例研究”的经典实践探索。它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团队教学研修活动,它以“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为特征,使教师在教学行动中成长,着力解决新课程理念向实践课堂的转移问题[14,15]。近年来,本文作者所在团队结合国内外“课例研究”相关成果,对我国中小学普遍实施的“磨课”教研活动进行归纳,形成了中国式“课例研究”模式。它是一种以典型教学内容或教育问题为载体、以教学实践情境为场域、以实践共同体为单位、以专业学习为引领、以同伴互助为主要形式、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目的的螺旋上升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国式“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践、互动评课和总结反思等四个主要阶段和若干个主要环节,即围绕特定教学内容或教育问题展开循环式教学实践,在四个阶段的交替反复中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师能力(如图1所示)。其中教学准备阶段可细分为个人独立备课、集体研讨备课、教学方案修改完善三个环节;教学实施阶段可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现场听课活动、听课结果分析三项主要内容;互动评课阶段包括观察结果分享、互动讨论点评和方案重新设计三个环节;总结反思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重新授课评课、课例打包整理、教学总结反思等三个环节。

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在行动中学习、行动驱动学习的过程。其中,同伴互动是传统校本教研中教师学习的主要形式,但校内同伴之间在长期的实践磨合之后会形成趋同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将逐渐难以从中再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纵向的领导,尤其是在当今课程发展正处于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的理念如若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若没有课程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互助常常会‘萝卜烧萝卜’,自囿于同水平反复”[15]。因此,在开展课例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为教师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 的学习资源服务,以支持他们的有效学习。

二、课例研究中的教师学习资源需求调查

1.课例研究中的教师学习资源分类

在参考国内外关于教师学习途径、学习策略方法与教师学习资源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者多年教师校本研修指导经验,把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共同置于教师学习支持服务的视野中,在此将教师课例研究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分为四大类和若干个子类(如图2所示)。

(1)教学案例类资源。主要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向教师展示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观摩案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往往是反映教师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的隐性知识。这类资源主要包括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同伴教师课堂实录、课程与教材内容解析、课例点评解析实录等。

(2)系统学习类资源。主要通过短期集中培训、网络课程培训、自己阅读书籍和期刊文章等形式为教师提供较为系统的教与学理论知识或教学基本技能学习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虽然难以直接转化为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但可以加强教师学科知识基础、开阔教师视野,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无论以何种形式学习,系统学习类资源按其所涉及的内容领域可细分为学科知识内容类、教育教学理论类、教育信息技术类、教学实践技能类等学习资源。

(3)互动指导类资源。主要通过远程或现场的形式获得不同知识背景人员的同步指导,根据不同专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可将互动指导的类型分为学科专家互动指导、教育专家互动指导、教学名师互动指导和校外教师互动研讨等。其中学科专家主要围绕学科内容知识进行实时点拨或讲解,教育专家主要围绕现代教育理念、理论和方法展开指导,教学名师主要从学科教学实践的角度展开指导,校外教师互动研讨主要是让其他学校的教师共同参与课例研究过程。

(4)素材工具类资源。主要为教师提供与学科教学相配套的资源或工具以支持教师备课、教学和学生学习。此类资源可进一步细分为现成配套的教学课件、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和支持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的工具软件。其中现成配套的资源不需要教师太大调整可直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相关多媒体素材主要为教师提供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供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之用;教与学的工具软件主要为教师提供与课堂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工具软件,教师利用软件演示学习内容、学生利用软件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等。

2.教师学习资源需求调查

为详细了解教师在开展课例研究过程中对各类学习资源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情况,研究者对部分实验学校的教师做了系统的调查。调查采用自编的李氏四级量表,针对课例研究四个阶段12个环节中教师对以上四大类、17种资源的需求情况展开。其中,4表示“非常需要”、3表示“比较需要”、2表示“可有可无”、1表示“不需要”。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该量表需要教师填写的内容项较多,必然会有部分教师存在随意填写的现象,太大的样本反而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为此,在本项数据的获取上研究者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调查学校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与研究者联系密切,并在其他过程性研究数据回收中表现积极的3所学校参与课例研究的23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2)在调查问卷的发放上采取多轮发放的策略,即对被调查学校的2轮课例研究活动进行跟踪调查,用同样的调查表实施2次调查,其中第1次使用整份调查表开展调查,第2次调查将整份问卷根据课例研究的阶段拆分为四部分(课前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互动评课阶段、总结重复阶段),在每个阶段发放相应部分的调查表;(3)最后将两次调查的数据统一处理后作为最后分析的数据。

三、课例研究中教师学习资源需求分析

1.课例研究各阶段学习资源需求整体分析

为从整体上把握教师在课例研究过程各阶段对各类资源的整体需求情况,研究者对教师在课例研究四个阶段中对四大类学习资源的需求情况做了交叉分析(如图3所示)。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在课例研究各阶段对互动指导类资源和系统学习类资源的需求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互动指导类资源在四个阶段的需求均值分别为3.37,2.98,3.29和2.92,其中在课前准备和互动评课阶段的需求相对较高;系统学习类资源在四个阶段的需求均值分别为3.28,2.56,2.97和3.19,其中在教学准备和总结重复阶段的需求相对较高;教学案例类资源在备课阶段(均值2.93)和互动评课阶段(均值2.57)的需求较高。

2.教学案例类资源需求分析

从教学案例类资源的具体种类来看,教师在整个课例研究过程中需求较多的案例类资源是课例点评解析实录(均值3.02)、教材内容分析实录(均值2.36)、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均值2.22)和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均值2.14),对与自己教学水平相当的普通教师的课堂实录需求相对较小(均值1.76)。从教师对课例研究各阶段案例资源的整体需求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对案例资源的需求较高(均值2.93),其次是互动评课阶段(均值2.57),而在其他两个阶段对案例类资源的需求较低。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对各种案例资源的需求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课例点评解析实录、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和教材内容分析;在互动评课阶段对各种资源的需求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课例点评解析实录、教材内容分析实录等。与其他各种教学案例类资源相比,教师对教材内容分析资源的需求在互动评课阶段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教师在互动评课阶段会继续深入讨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课例研究各阶段教学案例类资源需求细化分析见表1。

3.互动指导类资源需求分析

从互动指导类资源类型的分析来看,教师在整个课例研究过程中对各类专家的互动指导需求都很高,其中对教学名师的互动指导需求最高(均值3.31),其次是对教育专家(均值3.27)和学科专家(均值3.15)的互动指导,而对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校外同伴的互动研讨需求却相对较低(均值2.84)。按课例研究各阶段教师对互动指导类资源的需求分析来看,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对各类专家的互动指导需求最高(均值3.37),其次是互动评课阶段(均值3.30),其他两个阶段的需求相对较低。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在备课阶段教师最期望得到的是教学名师的互动指导,其次是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的互动指导,对校外教师互动研讨的需求最低;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最希望得到的却是教育专家的互动指导,其次是教学名师和学科专家的指导;在互动评课阶段,教师们最希望得到的是教学名师的互动指导,其次是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的互动指导。

整体来说,教师们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更希望得到比自己各方面水平更高的专家的指导,而对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研讨需求较低。此外,在三类专家之中,教师们最希望得到的是教学名师的互动指导,这可能是教学名师与其他专家相比对教学实践了解得更多,并且能比普通教师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分析教学问题,教学名师的互动指导既切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又有理论高度;相对而言,对学科专家的互动指导需求最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参与本研究的教师大部分是小学教师,并且调查对象的学科以文科为主,学科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可以适应教学需要或者遇到的学科知识相关问题时自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同伴研讨等方式解决。课例研究各阶段互动指导类资源需求细化分析如表2所示。

4.系统学习类资源需求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教师在整个课例研究过程中对系统学习类资源的需求也相对较高,其中以对信息技术类资源(均值3.27)和教学实践类资源(均值3.21)的需求最高,其次是教育理论类资源(均值2.79)和学科内容类资源(均值2.73)。从课例研究各阶段教师对系统类学习资源的需求分析来看,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均值3.28)和总结重复阶段(均值3.20)对支持系统化学习的资源需求较高。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最需要的学习资源是信息技术类学习资源,其次是教学实践类资源;而对教育理论类资源的需求在总结重复阶段最高,其次是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对系统学习类资源需求分析见表3。

5.素材工具类资源需求分析

整体而言,教师在整个课例研究阶段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素材需求较高(均值2.45),其次是教育教学工具软件(均值2.41)。从课例研究各阶段的需求来看,教师对素材工具类资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课前准备阶段(均值3.45),其次是总结重复阶段(均值2.34)。数据分析结果和教师备课的实际情况也是相符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现成配套的教学课件的需求最低(均值2.15),这可能是因为现有的配套课件难以适应教师自己实际教学的需要,修改调整比较麻烦,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素材自己制作实用的教学课件。教师在课例研究各阶段对各种素材工具类资源需求分析见表4。

通过对教师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对各类学习资源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参与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希望能够得到具有不同知识背景专家的互动指导,特别是能得到教学名师的全程互动指导,教师的行动学习需要专家的高位引领。此外,教师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得到相关专题的系统学习类资源,特别是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方面、教育教学实践技能方面和教育基本理论方面的学习资源,教师的行动学习需要必要的理论学习。但是,这种针对理论的学习又是弥散在教师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的,理论学习需要“镶嵌”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这就为教师系统学习类资源的建设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即理论学习资源的“粒度”应当是较小的,教师学习资源应当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就实际情况来看,对教师学习资源的需求、特别是互动指导类资源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最为需要的学科教学名师、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等数量有限,并且不可能长期深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指导课例研究。

摘要:中国式课例研究是一种以典型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实践情境为场域、以实践共同体为单位、以专业学习为引领、以同伴互助为形式、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目的的螺旋上升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其基本流程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践、互动评课和总结反思等四个主要阶段和若干个具体环节。课例研究是教师行动与学习交替展开的过程,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本研究将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共同置于教师学习资源的视野,对中国式课例研究过程中的教师学习资源需求做了系统调查,并详细分析了教师在课例研究各个阶段和环节中对教学案例类、系统学习类、互动指导类和素材工具类等四大类、17种资源的需求情况。

篇8:基于课例谈 合作学习的效标

关键词:体育课例;合作学习;有效性;指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06-02

由于体育的学科特点,由于体育教学环境的相对开放性和特殊性,在体育游戏、体育比赛和运动项目学练中,应然、实然地存在着诸多的合作元素。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学习策略,相关实践和研究从关注什么是合作学习、怎样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等方面,已经转向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学习、衡量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指标或要素有哪些等问题,以探寻、理解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一、从一节NBA情境教学课审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初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教学内容是男生篮球、女生健身操。教学目标是:男生巩固所学篮球技术,学会组织比赛,懂得篮球比赛规则;女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健身操,激情展示自编操。教师在男生学习运球、传球、投篮和女生学习韵律操后,设计了一次NBA篮球比赛情境教学课,要求让所有学生均参与。男生分为大西洋队和太平洋队,女生分为两队的啦啦队。5分钟准备活动后,教师吹响离比赛还有3分钟的哨声,男生布置战术和适当投篮,女生展示第一套健身操《英雄时速》,接着开始第一节篮球比赛。比赛共分为三节,每节6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此时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比赛对策。在后两节比赛的休息时段,女生啦啦队又先后表演了第二套健身操《芭比娃娃》和第三套健身操《蝴蝶》,这两套操,女生都佩戴手铃,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在三节比赛中,双方啦啦队的加油助威声和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第三节比赛后,记录员向两队通报技术统计,包括命中率、抢断次数、篮板球、违例、犯规、进攻站位、防守站位和攻防转换等。之后,两队用4分钟时间总结比赛得失、教学任务完成情况、队员表现情况、有无失误、下一步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等,然后由队长汇总并向全班进行小结,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

从这个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整场教学比赛由师生共同组织,裁判由教师担任,其他工作如计时、计分、记录、放音乐都由学生担任,每一位学生坚守岗位、诚实应对。比赛队员是由队长猜拳挑出来的,在队长的带领下顺利完成比赛任务,遵守篮球规则,诚实守信,没有出现伤害事故。啦啦队是女生自由组合,她们都能善意地为双方的队员加油助威,不起哄鼓倒掌。应该说,这节课有效落实和达成了课标中提出的“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能够“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共同努力实现目标”的合作精神,较好地诠释了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学习内涵。

二、从四有核心要素审思衡量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指标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有效的合作学习有四个核心要素:有参与的意愿、有责任到人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互利的效益,有了这些要素,就可以避免徒有合作的形式,就有了合作学习的精髓。

1.有参与的意愿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学生人人参与体育学习的全过程,是学生人人尝试体验成功喜悦的全过程,是学生学练得活泼有趣的全过程,也是既能发掘学生个体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结合作精神的全过程。有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愿望,合作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在NBA情境教学课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组织的教学比赛,为男生参与篮球赛、女生参与啦啦队设置了一个适切的目标,为学生参与合作学习铺垫了一个顺理成章的情境。所以,整场比赛有了裁判的参与和裁判之间的协作,有了队员的参与和队员之间的协作,有了啦啦队的参与和啦啦队之间的协作,还有了裁判、队员、啦啦队、观众互相之间的协作,大家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

2. 有责任到人的任务

既然是合作学习,就应有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可分解的任务,责任到人。从这场教学比赛来看,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学习任务分工、角色分配,都必须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教学比赛中有裁判、队长、队员、啦啦队、观众,女生啦啦队中有健身操串场表演的、为双方两队助威呐喊的,还有的学生承担着计时、计分、记录、放音乐等任务,如记录员在比赛结束后要向两队通报技术统计,包括命中率、抢断次数、篮板球、违例、犯规、进攻站位、防守站位和攻防转换等。应该说,整个教学比赛学生人人各司其职、人人通力合作,完成选择的或分配的自身力所能及的任务,从而展现出学生的敬业精神,为集体争光、展示自我、培养意志品质、增强适应能力等品行。

3.有共享的规则

从隐性意义上来说,这场教学比赛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每个学生都担任自己的社会角色,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社会角色遵守共同的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裁判是执法者,就应当公正,维护规则的尊严;队员是参赛选手,就应当在队长的带领下全力投入完成比赛任务、遵守篮球规则、诚实守信、共同研究比赛对策;啦啦队是比赛中为双方加油助威的人群,健身操啦啦队应活跃调节比赛休息时段,烘托现场气氛,观众啦啦队应善意地为双方队员加油助威,不得鼓倒掌;计时员应专注开始、过程和停止比赛计时;记录员应准确、如实、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工作……有了这些全班同学共享的规则,合作学习就有了共同遵守的规范和要求。

4.有互惠互利的效益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既需要关注到上中下三类学生的学习参与和体验,也需要使每一群体学生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场小组合作的教学比赛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展现、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共享成功的快乐。有的学生了解到篮球比赛的规则和组织,NBA篮球比赛的有关知识,赛前应做的准备、战术布置等体育知识;有的学生自己总结得失,能在实战当中运用所学的投篮、运球、传球和攻防意识,帮助学生能够在课后自己组织比赛;有的学生充分展现健身操的魅力和个人律动健美,发挥所学技术的独特作用……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通过互相合作完成任务,让每一个学生感到他们是一个战斗集体,谁也离不开谁。同时,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预先设好如“诚实奖”“好学奖”和“安全奖”等奖项及相应的小礼品,以表扬表现、品行突出的学生,且事先可以不告诉学生。

三、体育教学中审度合作学习的思考

1.体育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无处不在

体育教学具有空间的开放性、身体的活动性、内容的竞争性、情感体验的强烈性等特点,决定并影响着体育合作学习的必然性和自身的特殊性。如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是体操动作学习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最直接的身体帮助形成体育合作学习。如篮球传切配合的一传一切配合、空切配合等,是篮球进攻的基础配合方法之一,球类的技战术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合作元素。诸多体育集体项目的比赛,不仅靠个人技术,更需要队友的合作、团队的共赢。

2.合作学习需要体育教师设计“适切”

体育教师设定的合作学习目标,应该是全体学生必须接受和认可的学习目标,能使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把他们所在小组的学习目标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体育教师须向学生讲明,通过合作学习,他们必须掌握哪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必须遵守哪些规范和规则,他们必须完成哪些任务和要求。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体育教师回归体育学科和运动项目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学生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

3.合作学习就是创建互惠学习共同体

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般体现的都是体育教师采用学生强强联手、强弱互补或是弱弱相助的模式,形成学习共同体。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其“优势”所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我们知道,体育教师的责任是不仅要“上好课”,也需要实现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享有别人一样的体育学习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体悟自身在集体和团队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王鉴,毛建梅.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2010.8.

上一篇:阅读推广活动名下一篇:新外研版四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