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案分析

2024-05-03

《鹬蚌相争》教案分析(通用10篇)

篇1:《鹬蚌相争》教案分析

《鹬蚌相争》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本的难点是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一)猜谜导入

1猜谜导入,积累成语:分别出示“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盲人摸象”等的图画,让学生猜成语,猜对就大声地读出来。这些都是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一个虚构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读一个寓言故事,要先读一读故事,然后想一想故事当中所蕴含的道理。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来学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板书:鹬蚌相争

3、同学们,见过鹬吗?我们来看看鹬。(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鹬长着长长的腿,尖尖的嘴,它生活在河边,专门吃昆虫、甲壳动物等。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蚌。(出示图片)它的身体躲在两片硬硬的壳里。

4、读了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结合板书:(为什么争?怎么争?结果怎样?)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

2、检测:

(1)、检查词语:

张开壳儿啄肉牢牢地夹住

相持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a、领读,全班读。

b、学生字:弱

(2)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入文中读一读。指名分小节读文。

(3)同学们,鹬蚌相争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同桌互相说一说。出示,全班读。

三、精读文,品读文字。

(一)第一小节:

1、有一天,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他们之间

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文的第一自然段,完成填空。

2、出示填空:一只河蚌()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壳儿里去()肉。河蚌急忙把壳儿(),牢牢地()鹬的嘴不放。

3、谁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特别注意这些动词,把它能表演出来就更好了。

点评“猛地

牢牢地

夹”。板书:鹬啄

蚌夹

(二)第二、三小节:

1、鹬啄蚌,蚌夹鹬,一来一往,互不相让,它们在争斗时还说了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二三小节(出示)

2、指名读第二段。

(1)“用尽力气”与文中哪个词是近义词?

(2)鹬为什么要威胁蚌?理解威胁就是使对方感到害怕而退让。谁能用威胁的语气来读一读。

3蚌害怕了吗?退让了吗?它怎么表现的?

(1)指名读第三段

(2)理解“毫不示弱”:一点也不表现出软弱的样子。形容不向人低头认输。

(3)谁能用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的语气读读蚌说的话。

4练一练:同桌之间练习模仿鹬和蚌的对话,要读出它们彼此毫不示弱的语气。

指名分角色朗读

6续写对话:鹬放开蚌了吗?蚌松开壳了吗?它们的争斗停止了吗?它们可能还会怎么争?请同学们接着写。出示

小结: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互不相让,板书:相持

互不相让

(三)第四节

1结果呢?全班读最后一小节。

2谁能把“喜笑颜开”换个词。

四.想一想

1总结全文:从文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揭示寓意,全班读

五.布置作业、续编故事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鹬和蚌一齐捉住了……

师:渔夫会说些什么?鹬和蚌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试着把故事续编完整。

板书:

鹬蚌相争

为什么争?

鹬啄

蚌夹

怎么争?

相持

互不相让

结果

渔翁得利

篇2:《鹬蚌相争》教案分析

马蹬镇第一中心小学

2014年12月12日

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案

马蹬镇第一中心小学 李 剑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战国时期,中原有七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秦国势力最强,其他之间势力较弱、旗鼓相当,秦国一直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六国的机会来了。然而,有个叫苏代的人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赵王立刻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这是什么故事呢?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够阻止一场战争? 今天我们学习《鹬蚌相争》这一则寓言故事,板题(齐读题目)。1)同学们看到题目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2)注意“鹬”“蚌”的写法。

2、出示导学提纲。

1)能读写生字,组词。

2)理解词语意思(可以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鹬蚌相争

心旷神怡

无计可施

饥肠辘辘

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

怒目相视

3)有感情朗读课文,说说故事中有哪些人物?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自学设疑。(学生在自学的同时记下自己新产生的疑问)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交流导纲和自己新产生的疑问)

2、展示、评价:

1)展示读写生字词。2)展示理解词语的意思。3)说说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4)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读一读,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5)分角色朗读鹬鸟和河蚌对话的语句,简要说说他们相持不让的原因。6)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7)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质疑解难:学了这节课,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

三、导学归纳:学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1)故事的结果鹬鸟和河蚌被渔夫轻而易举的捉住了,此刻鹬鸟、河蚌和渔夫的心里分别会想些什么?

2)再想想苏代给赵王讲“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类的成语?说一说。

2、编题自练:同学们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你的同学。

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篇3:鹬蚌相争教案

一、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二、新授

(一)学故事 1板书课题

师:师板书课题,注上拼音:yu bang。学生看老师手势读:鹬/蚌/相争,再读:鹬蚌/相争。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 师:认识鹬和蚌吗?看图说说鹬、蚌各有什么特点? 生:鹬,嘴巴很长。

师:可以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生跟着老师动作演示。)

生: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

师: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演示一下。(生两只手做动作。)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它组个词吗?

生:争吵,斗争,争斗,战争,争论,争前恐后,争辩,争奇斗艳 师: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争”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争论,争斗。

师: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

2、出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住”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的过程中,作者重点抓住了鹬和蚌的那些方面进行描写的,争斗结果怎么样?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课文。

看大家认认真真的读书的样子,一定有不少收获,老师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出示小黑板)涟漪 舒适 心旷神怡 懊悔 啄 钳

阳光明媚 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 饥肠辘辘 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 互不相让 怒目相视 轻而易举

1、挑生读,抽查词义

2、齐读

3、谁能用红色的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鹬啄蚌 蚌钳鹬)

师: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那鹬啄蚌,蚌钳鹬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谁能告诉我呢?

(阳光明媚可能是上午,地点是沙滩上)

师:你是在是课文的几之几段发现的?这两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放在课文的开头,除了要交代时间地点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作用?(衬托河蚌惬意的心情,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其实这也是事情的起因。

4、是呀,阳光这么明媚,河蚌们都来到沙滩上晒太阳,一只河蚌轻轻的张开两片壳,竟做起了美梦。河蚌们在晒太阳,鹬鸟们也在寻觅美食,就在这时候我们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一只鹬”登场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师:谁能给5 6自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鹬啄蚌、蚌钳鹬)

师:那位同学来读读鹬啄蚌这一自然段?此时此刻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迫不及待)

(生读第五段)

师:那谁来读一读蚌钳鹬这一段挑战一下?

(生读第六段)

(哎呦。真疼呀!读没读出蚌痛苦的感觉)

师:那么在接下来他们相持的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争的,作者都抓住了鹬和蚌的哪些方面进行的描写?请同学们自由读9—12段,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读完了,咱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抓住了鹬和蚌的:心理 行为 语言来进行描写的)师:那鹬和蚌各有什么心理 行为 语言那一段处有,找出关键的词帮老师完成板书

师:它们这样相持了多长时间,找出表示时间的句子。(时间慢慢的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太阳渐渐投入了的山的怀抱、、、、、、)结合课文插图,仔细的揣摩,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它们相持的时间很长)(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4)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三种描写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描写来体会,我找同学来读一读鹬河蚌这两段精彩的对话。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

(小黑板):

鹬鸟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从这些争吵中,你明白它们相持不下的愿意了吗?(因为它们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它们为什么会互不相让,其实他们心里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

(二)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4、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发生过像鹬蚌相争这样的事呢?你是如何处理的?今后如果在遇到这样的事,你又该如何处理?

(三)谈体会

4、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发生过像鹬蚌相争这样的事呢?你是如何处理的?今后如果在遇到这样的事,你又该如何处理?

(四)体会表达顺序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时间顺序)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课后有原文,读一读吧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水滴石穿 守株待兔 坐井观天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原因

心理 行为 语言

经过 互不相让 鹬 懊悔 摆脱不了 挖苦(两败俱伤 他人得利)

蚌 生气 钳得更紧 反唇相讥 结果 鹬蚌被捉

篇4:鹬蚌相争教案

主讲教师:黄婷

教学内容:课本110页—1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2、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玉蚌相争中受到的启

发。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设疑自探

(一)了解鹬、蚌,导入新课

1、介绍鹬和蚌。

2、教师补充完整课题。

3、导:《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我们一起读一读原文《鹬蚌相争》。

4、学生自读课文链接部分的文言文。

(二)绕题质疑

1、齐读课题,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鹬鸟和河蚌为什么相争?(2)、它们相争的过程是怎样的?(3)、这个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2、自学提示:

(1)阳光明媚的时候鹬和蚌在干什么?(2)时间慢慢溜走的时候它们又在干什么?(3)太阳渐渐投入大山的怀抱时它们怎么了?(4)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默读课文

(1)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2)做好批注,在问题的答案后面标上问题的序号。

(3)第4个问题可与同桌交流交流,可将体会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二、解疑合探:

(一)感悟鹬蚌相争的原因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上你找的词语说一说?

(生找出“阳光明媚”、“心旷神怡”等词语)

1、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出示: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像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

(指名读,评价,再读)

2、这么安逸的环境让人陶醉,河蚌感受到了什么?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河蚌的“心旷神怡”?

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贝壳,和暖的阳光照在它的身上,它觉得舒适极了,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生读,评读,齐读)

3、美景让河蚌忘乎所以,但鹬鸟和它不一样,课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

一只鹬鸟走到河蚌身边,看见河蚌那鲜嫩的肉,禁不住口水直流,就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从“一嘴”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用家当的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迫不及待、急不可耐)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现鹬鸟的心理?

(生读,师评价,再读)

请用“阳光明媚、心旷神怡、口水直流”这三个词语来概括故事的起因?(生回答)

(二)感悟“鹬蚌相争”的经过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相视

1、鹬鸟的嘴那么长,河蚌是怎么做的让它无计可施?

河蚌正在做美梦,一阵钻心的疼,那他是怎么想的?

一切徒劳之后,鹬鸟会怎样?河蚌会怎样?

出示:河蚌既怪鹬鸟打断了自己的美梦,更怪它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居然想吃自己的肉,它越想越生气,于是,把鹬鸟的嘴钳的更紧了。

鹬鸟用尽全力也摆脱不了被河蚌钳住的嘴,它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这只河蚌。

2、鹬鸟无计可施,一番挣扎再加上好久没有吃东西,它已经饥肠辘辘,同时又

暗自得意,为什么?

假如你是鹬鸟,你会对河蚌说什么?

挖苦的语气: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河蚌肉吃。威胁的语气: 得意的语气:

河蚌是如何反驳的呢? 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3、河蚌和鹬鸟就这样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请三位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

4、请看大屏幕,你能用上面的这些成语来概括故事的经过吗?(生说并评价)

(三)故事的结果如何

你想用哪个词语说出故事的结果? 轻而易举

(四)体会故事的寓意

你有什么启示?

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前面提出的问题你都 解决了吗?

四、运用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老师送你们一副对联

上联:忍一时风平浪静

下联:退一步海阔天空

横批:宽容谦让

课堂小结: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老师希望同学们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教训牢记在心间,“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凡事“以和为贵”。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吃蚌肉

蚌夹鹬嘴

篇5:鹬蚌相争教案 2

一、导课

首先,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没有同学知道“战国七雄”?(请同学回答,并板书。)对,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他们就是秦、楚、韩、魏、燕、赵、齐。秦国是其中最强大的,而其他六国则实力相当。秦王一直想灭掉其他六国,统一中原,建立大秦帝国。所以,秦王一直等待着时机。终于,这个机会到了。燕、赵闹矛盾了,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然而,秦王的这个实现梦想的好机会,却被赵国一个叫苏代的家伙搅乱了。苏代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使赵王立刻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一个故事,竟然有制止一场战争的魅力,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呢? 对,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二、抽读课文,强调易读错字词。

下面,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几位同学朗读一下这则小寓言故事。

(生读,做点评)

1、我发现同学们准备的很不错,比如说“两者不能相舍”中的“舍”,大家读的都是三声。那么为什么不读四声呢?(生:“舍得”的“舍”读三声,只有与宿舍有关时,才读四声。)

2、但还是有一个地方大家没注意到,当然也是因为我们之

前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请大家注意下这句话,“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雨”在这里应该读四声。因为“雨”作动词,是下雨的意思,一定要读四声。

三、全班齐读,熟悉课文。

(2到3遍,每次评点一下,要求声音洪亮,有感情朗读)

四、作者介绍

五、深度解读

1、同桌互读,一个读原文,一个读译文,加深理解。

2、抽读。

3、分组读。

六、小组合作,解决重难字词。

“方”刚刚。“曝”晒太阳。“箝”,即“钳”,夹住。④“舍”,放过。⑤“禽”,通“擒”,捉住。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收集学生存疑的问题】

七、“两者不肯相舍”这句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表现呢?请同学们好好思考一下,然后有请同学愿意为大家表演一下。

【生:激烈的、互不相让,嘲笑的】(有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八、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鹬蚌“两者不肯相舍”? 【引导思考】

矛盾:小利——大局,鹬蚌都是为了自己的小利,而丧失了根本利益。

寓意:做事的时候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化解矛盾。

九、这则寓言衍生出一条成语,同学们知道吗?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如果把这句成语运用到我们开头讲的小故事中,那么谁是“鹬蚌”?谁是“渔夫”呢?

【生】燕赵——鹬蚌;秦国——渔夫;

2、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赵国和燕国开战了,故事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合——共赢;

分——俱损。

篇6:《鹬蚌相争》教案(共)

郏县堂街镇王楼中小学----郝素芳

教学内容: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鹬蚌”“涟漪”“舒适”“心旷神怡”“钳住”“懊悔”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图片(课件出示),那么,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鹬蚌相争》。(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文中词语)指名读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1)朗读课文第3~5段,分别找一找描写鹬鸟和河蚌的句子,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

(2)(课件出示)描写鹬鸟和河蚌的句子。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先让学生自读,再指名读。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5)教师总结: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读课文6——8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鹬鸟和河蚌的句子。

(2)指导朗读:读出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3)指明说一说它们相争的原因。(4)(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原因。

(5)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6)那么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读9~12段,找出描写鹬蚌语言的句子。(课件出示):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7)让学生找出描写鹬蚌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读一读。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8)(课件出示)鹬蚌相持的直接原因。

(9)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课件出示)这两段内容,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人得利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讨论后,指名说。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课件出示)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课件出示)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篇7:北师大 六下 《鹬蚌相争》教案

六下

《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结果,从中受到启发,明白其中的道理,懂得与人相处时应该宽容、谦让。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2)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教学方法:“问议导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PPT展示:地图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这是什么故事呢?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够阻止一场战争?

二、出示动画,了解故事 PPT展示:鹬 蚌 渔翁 1.指出动画中的两种动物和人物。(1)看动画,回答。

(嘴巴又尖又长是什么?)

板书:鹬(有坚硬的外壳儿是什么?)板书:蚌(还有个人物?——渔夫)。板书:渔夫。(2)这就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的故事

板书: 鹬蚌相争

三、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分析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问题导航:(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它们是怎样争斗的?结果怎样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比较朗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五、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1.设疑: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呢?

2.是鹬鸟的错?是河蚌的错?

3.学生自由分组,展开辩论:

正方:是鹜的错,因为它想吃蚌的肉…

反方:是蚌的错,它不应该夹住鹬的嘴…

教师:两者都有错(无论学生先说是谁的错,均可回到两者同时有错的回答中)

教师:是这样吗?让我们来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

(二)自学课文。小组讨论:

(1)鹬蚌为什么争斗?怎样争斗的?结果怎样?

(2)导致鹬蚌被捉的结果是谁的错?谁胜利了?谁受益了?(3)讨论本课蕴涵的道理。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重温寓意。

(PPT展示:故事哲理:互相争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六、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回顾课文,体会寓意。(出示板书)2.根据提示,复述故事。(出示提示)

七、课文延伸

重点理解:(1)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2)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八、拓展练习

续写:鹬鸟和河蚌躺在渔夫的鱼筐里……

九、创新提高

结合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该怎样和同学们、邻居相处 ?

十、板书设计

鹬:今日下雨

死蚌 鹬蚌相争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蚌:今日不出 死鹬

篇8:《鹬蚌相争》教案分析

本资料由幼教廖老师分享,如需配套音乐请加扣扣:一零一四四八二八四一

二、表演动作建议

1、第一段音乐

第1-2小节,左手的大拇指和其余四指捏住作小河蚌休息状。

第3小节,幼儿用左手手指作蚌壳张开合上的动作。

第4-10小节,动作同第1小节。

2、第二段音乐

第1-2小节,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作鹬嘴状,胳膊作鹬的膀子。

第3-6小节,右手变成的鹬作左右晃头状。

第7-8小节,右手变成的鹬作上F点头状。

3、第三段音乐

第1-3小节,左手作河蚌打开蚌壳晒太阳状,右手作鹬伸长膀子发现河蚌状。

第4小节,作鹬的右手向作河蚌左手飞过去,作河蚌左手从打开蚌壳变成合上蚌壳。

第5-8小节、=宵,同第4小节青。

第9小节,蚌壳夹住鹬嘴。

第10-11小节,河蚌和鹬互不相让,拉来拉去。

第12小节,河蚌和鹬被渔夫捉走了。

三、教学活动建议

◆教学准备

一块大布幕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优美、风趣的旋律,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结构。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用手指动作表现故事音乐。

3、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教学过程

1、观看老师用小手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2、老师有表情地带领幼儿倾听并进行分析。

3、在理解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分段表演。

分析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河蚌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小河蚌蚌壳打开、跳舞、合上等动作。)

分析第二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鹬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跳舞、点头、飞等动作。)

分析第三段音乐,创编鹬蚌相争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啄蚌时的鹬和蚌相争的动作。)

4、在老师的体态语言暗示下,尝试自主用小手完整表演,两人合作表演。

四、友情提示

篇9:《鹬蚌相争》教案分析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0课《寓言两侧》中的一则,出自《战国策·燕策》。这则寓言通过写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十分简短,语言生动有趣。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本课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鹬蚌相争、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2.抓重点语段,朗读、感悟,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课文内容。2.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入文

(一)揭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板书课题,读题)

(二)释题

1.了解鹬和蚌的特点

(1)师:认识鹬和蚌吗?

(2)今天,老师把它们的图片带过来了,谁能根据字形猜猜,哪个是鹬?哪个是蚌?

(3)师介绍鹬和蚌。

2.借题激疑,以“争”为突破口,引出教学主线。

(1)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他组个词吗?

(2)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怎么争?争的结果怎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

二、学文

(一)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2.填空,梳理文脉 河滩上,一只鹬啄住正在()太阳的蚌,蚌毫不示弱,()蚌壳,把鹬的长嘴()住了。它们互不相让,结果渔翁()地把它们捉了起来。(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教师相机解释字词(3)多种形式练读

(二)学习起因 1.出示河蚌图片

问:被暖暖的太阳晒着,河蚌会有什么感觉呢?也许他会说什? 2.出示鹬鸟图片

师:可这时,来了只鹬鸟,它想干什么呢? 3.河蚌又有什么表现呢?

(三)聚焦“相争”

1.鹬和蚌之间的斗争就开始了!那它们是怎么争的呢?(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鹬和蚌的话。)

(四)学习相争的结果,体会寓意

1.师:就这样,鹬和蚌谁也不让谁,结果怎呢样呢? 2.(出示图片)瞧,这渔翁,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3.体会寓意

三、拓文

1.望着鹬和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篇10:两猫相争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两猫相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猫相争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能够较连贯地讲述两猫相争的故事情节。

2.学会运用“难解难分”“满头大汗”等词汇。

3.尊重他人的发言,乐意在集体面前,体验漫画的诙谐趣味。

二、活动准备

图片一套

三、活动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森林里开起了运动会,所有的小动物们都来到了草地上集合,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见猫兄弟俩。猫兄弟俩去哪里了?(边出示图片一)

(二)、观察感知理解图片并讲述

1、图一:感知讲述对象,并自由讲述

师:原来猫兄弟俩在这里啊!

(1)提问:猫兄弟长得什么样子的?

它们遇到了什么?

(2)集体中讲述

幼儿个别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这幅图里有什么它们遇到了什么?

结合图片教师示范性讲述

白猫和花猫看见一只小老鼠咬着一条鱼,同时飞奔过来

2、图二:感知讲述对象,并自由讲述

师:花猫和白猫最喜欢吃鱼的,难怪它们来不及参加森林运动会。接下来花猫和白茅猫会发生什么事情?(边出示图片二)

(1)提问:花猫和白猫它们在做什么?

小老鼠在做什么?

鱼它在哪里?

(2)集体中讲述

幼儿个别讲述

谁愿意来讲讲这幅图呢?

结合图片教师示范性讲述

白猫咬住鱼头,花猫咬住鱼尾,互不相让,小老鼠在角落转头看。

3、图三:感知讲述对象,并自由讲述

师:花猫白猫怎么样了?(边出示图片三)

丰富词汇:“难解难分”“乱成一团”

(1)提问:它们在做什么?

图片上还有什么?

(2)集体中讲述

幼儿分组讲述

请小朋友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讲花猫白猫它们怎么了,等下老师请个别的小朋友来为我们讲讲,看哪一组小朋友讲得最好!

两猫相争教案2

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漫画,较生动的描述图片内容。

2.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活动准备

《两猫相争》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只猫图片,谈话引入,引发幼儿关于猫生活习性的经验。

师:小朋友知道他们是谁吗?小猫喜欢吃什么?

过度语:这对猫兄弟今天出来散步,会遇到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逐幅出示图片,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思考图片内容,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1、图一:两只小猫看到了什么?此时,他们心里会想什么?

2、图二:他们是怎么争抢小鱼的?结果怎么样?

3、图三:两只猫这时候在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4、图四:两只小猫还在争执吗?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他们现在的状态?

三、幼儿分组自由讲述,运用较丰富的词汇,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内容。

(1)提出讲述要求:

A运用较丰富的词汇、连贯的语言完整讲述。

B讲清楚在什么地方?有谁?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幼儿分组讲述,重点指导幼儿运用丰富的词汇,完整连贯地讲述两只猫争抢鱼的过程及心理变化。

四、请个别幼儿完整讲述,师幼共同评价、补充、完善。

引导幼儿从词汇的运用、讲述的连贯完整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补充完善。

五、组织幼儿讨论:两猫相争的后果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吃不到鱼?怎样才能吃到鱼?

六、推测想象:鱼到哪里去了?(重点引导幼儿根据图片信息,大胆想象,合理续编故事结尾)

七、活动延伸

(1)语言角:把图片放在语言区,引导幼儿更完整丰富的讲述。

(2)在美工区把小鱼到哪儿去了的结尾画下来,与同伴分享交流。

1白猫和花猫看见一只小老鼠咬着一条鱼,同时飞奔过来。

2白猫咬住鱼头,花猫咬住鱼尾,互不相让,小老鼠在角落转头看。

3两只猫争得难解难分,乱成一团,只见到两个发怒的猫头。

4两只猫争得精皮力竭,满头大汗,趴在地上,惊奇地发现鱼不见了。

两猫相争教案3

活动目标:

1.能够仔细观察画面细节并进行预期讲述。

2.学会运用“难解难分”“满头大汗”等词汇。

3.尊重他人的发言,乐意在集体面前,体验漫画的诙谐趣味。

活动准备:

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森林里开起了运动会,所有的小动物们都来到了草地上集合,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见猫兄弟俩。猫兄弟俩去哪里了?(边出示图片一)

二、观察、描述画面细节并预期讲述图一、二

1、引导观察画面细节(图一):两只猫的脸

师:原来猫兄弟俩在这里啊!

(1)提问:两只猫的表情怎么样?它们的嘴巴和眼睛怎么样?

(2)幼儿讲述:黄猫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往上弯,很惊喜的样子;白猫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嘴角的口水滴滴答答在直流,是一种贪吃的表情。

2、引导幼儿根据两只猫的表情进行情节预期。

师:猜猜它们发现了什么?(幼儿讲述)

3、揭示谜底,观察图二,进行感觉联想讲述

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它的身体怎么样?

师作掂量状:捧在手里感觉怎么样?沉甸甸的。(嗅觉联想)

师:用鼻子闻一闻,它的`气味是什么样的?(师幼一同作品尝状)

师:老鼠吃着这么美味的鱼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啧啧啧……

4、完整讲述图一、二

三、引导幼儿预期情节发展并讲述图三

1、师:两只猫看见老鼠吃着这么美味的鱼会怎么做呢?(幼儿讲述)

2、揭示谜底,出示图三:两只猫抢鱼吃,而老鼠在一旁看呆了。

幼儿感知讲述对象:丰富词汇:“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师:这时两只猫惊奇得发现鱼不见了,鱼到哪里去了?

4、完整讲述图三

四、给图片取名,完整讲述图片内容

五、小结活动情况,提升主题

今天啊,我们知道了“两猫相争”的故事,可故事中两只猫有吃到鱼吗?

猫为什么吃不到鱼?它们要怎么做才能吃到鱼?(友好协商,互相礼让)

我们平时在玩玩具时要怎么做呢?

延伸活动:

回家后也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故事,想想故事的结尾还可以怎么样?明天来可以告诉老师,看谁的故事更有趣。

两猫相争教案4

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漫画,生动地描述图片的内容。

2、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语言两猫相争》。

2、学习包《语言讲述活动两猫相争》

活动过程:

一、设疑导入:今天森林里开运动会,所有的小动物们都来到草地上集合,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见猫兄弟俩。猫兄弟俩去哪里了?

二、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片,感知理解图片内容并讲述。

1、感知讲述对象并自由讲述。

2、丰富词汇: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集体讲述。

4、幼儿个别讲述。

三、完整讲述图片内容并结合图片取名。

四、小结活动情况,提升主题并进行行为教育。

五、延伸活动:引导幼儿续编图片的故事。

回家后请小朋友也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故事,想想故事的结尾还可以怎么样?明天来可以告诉老师,看谁的故事更有趣。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过于具体,让幼儿少了想像的空间,这样就缺少锻炼幼儿的想像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幼儿提开放性的问题,问题更加简练。活动中,教师引导恰当,让幼儿联系实际生活,迁移经验。

两猫相争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够较连贯地讲述两猫相争的故事情节,体验漫画的诙谐趣味。

2、学习运用“难解难分”“满头大汗”等词汇。

3、尊重他人的发言,乐意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

4、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教育挂图《两猫相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入主题。

今天森林里开运动会,所有的小动物们都来到草地上集合,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见猫兄弟俩。猫兄弟俩去哪里了?(边出示图片一)

二、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片,感知理解图片内容并讲述。

师:原来猫兄弟俩在这里啊!

图一:猫兄弟长得什么样子的?它们遇到了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接下来白猫会发生什么事情?

图二:老鼠看到猫来了什么反应?它们的表情、动作会是怎么样的?猫身后的线表示什么?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请小朋友模仿。后来它们又会怎么做呢?

图三:他们在做什么?表情怎么样?两猫周围的线表示什么?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最后谁会抢到鱼呢?

图四:花猫、白猫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请小朋友模仿。两猫头上的圈表示什么?

1、引导幼儿用较幽默夸张的语言说说每幅图片的内容。

2、学习“难解难分、满头大汗、筋疲力尽”等词语。

三、完整讲述图片内容并结合图片取名。

1、教师运用词汇生动、幽默讲述。

2、幼儿分组自由讲述。教师巡视观察,倾听幼儿讲述情况,适时参与指导。

3、邀请个别幼儿讲述,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提醒听众认真倾听。

4、启发幼儿为故事取名。

四、小结活动情况,提升主题并进行行为教育。

今天啊,我们知道了“两猫相争”的故事,可故事中两只猫有吃到鱼吗?猫为什么吃不到鱼?它们要怎么做才能吃到鱼? [友好协商,互相礼让]

我们平时在玩玩具时要怎么做呢?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续编图片的故事。

回家后请小朋友也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故事,想想鱼到哪儿去了?故事的结尾还可以怎么样?明天来可以告诉老师,看谁的故事更有趣。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过于具体,让幼儿少了想像的空间,这样就缺少锻炼幼儿的想像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幼儿提开放性的问题,问题更加简练。活动中,教师引导恰当,让幼儿联系实际生活,迁移经验。

两猫相争教案6

《一》活动目的:

1、喜欢欣赏漫画,能完整地描述图片的内容。

2、积极地参与讨论活动。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头饰,教育挂图。

《三》活动过程:

1、师设疑提问,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语:猫最爱吃什么?如果有两只猫饿了一星期后同时看到一条鱼,他们会怎样做?

2、逐幅出示教育挂图《两猫相争》,幼儿完整观赏漫画。提问:仔细看看,这两只猫为了什么而争执?结果怎么了?

3、师引导幼儿逐幅观察教育挂图,鼓励幼儿生动地描述图片内容。

4、引导幼儿生动地讲述图片内容。

《1》师引导完整地,连贯地讲述教育挂图。

《2》请个别幼儿完整地讲述教育挂图的内容。

5、讨论交流,扩展讲述。

《1》两猫相争的后果是什么?为什么它们都吃不到鱼?它们要怎样做才能吃到鱼?

《2》想象推测:鱼到哪儿去了?

6、活动自然结束。

两猫相争

白猫和花猫已经一星期没吃东西了,它们饿极了。这时它们同时看见不远处有只小老鼠正咬着一条鱼,它们两眼发红,瞪圆双目,张大嘴巴,撒开四条腿飞奔过去,一同冲向那条鱼。

他们同时到达,白猫咬住鱼头,花猫咬住鱼尾,两猫互不相让,都翘起长尾巴,撑住四脚,使劲的把鱼朝自己身体的方向拉,都想甩掉对方,独占那条鱼。而那只小老鼠吓得边逃向角落,边转头偷偷的看着它们。

两只猫为了独占那条鱼扭作一团,四目相对,争得难解难分,最后它们抱在一起,死死地抓住对方的手脚,不停的旋转、斗争、旋转,只见扭成一团的猫和两个发怒的猫头,其他都看不见了。

过了不久,打累了的猫终于停了下来,它们同时趴在地上,全身无力,精疲力竭,满头大汗。带它们回过神来,却惊讶的发现鱼不见了,小老鼠也不见了,它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在那干瞪眼!

两猫相争教案7

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漫画,生动地描述图片的内容。

2、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活动准备:

1、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语言两猫相争》。

2、学习包《语言讲述活动两猫相争》

活动过程:

一、设疑导入:今天森林里开运动会,所有的小动物们都来到草地上集合,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见猫兄弟俩。猫兄弟俩去哪里了?

二、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片,感知理解图片内容并讲述。

1、感知讲述对象并自由讲述。

2、丰富词汇: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集体讲述。

4、幼儿个别讲述。

三、完整讲述图片内容并结合图片取名。

四、小结活动情况,提升主题并进行行为教育。

五、延伸活动:引导幼儿续编图片的故事。

回家后请小朋友也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故事,想想故事的结尾还可以怎么样?明天来可以告诉老师,看谁的故事更有趣。

活动反思:

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以猫叫声音与图片导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根据PPT图片提供的线索展开合理的想象,多数幼儿能大胆的讲述。有部分幼儿不想讲述与内向的性格有关系,以后可多加引导教育。提升主题的教育,我通过PPT出示了与幼儿生活相贴近的生活照片,孩子们兴致很高,再加教师恰当的引导使“教育幼儿懂得与同伴互相谦让,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的目标顺利完成。

两猫相争教案8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展开合理的想象,大胆的讲述。

2、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懂得与同伴互相谦让。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每人一份讲述小图片。词卡“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活动过程:

一、猫叫声音导入,再PPT出示两只猫。

教师:小朋友们,听一听你们看谁来了?

今天呀,老师就给小朋友讲一个关于猫的故事。

二、播放PPT,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片,感知理解图片内容并讲述。

先出示两只猫图片,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想象。

教师:图上画的两只猫长什么样子?它们为什么高兴呢?

1、出示图一:教师:图上画的两只猫长什么样子?它们为什么高兴呢?

问:白猫和和花猫在草地上玩,看到什么了?它们心里想什么?

请个别幼儿讲一次。

2、出示图二:两只猫在干什么?白猫咬着什么?花猫咬着什么?老鼠干什么去了?

请个别幼儿讲一次。

3、出示图三:两只猫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打架?它们打得分也分不开,可用一个恰当的词“难解难分”来说。(出示词卡“难解难分”帮助幼儿理解)。鱼哪里去了?

4、出示图四:问:最后两只猫怎么样了?(出示词卡“满头大汗”帮助幼儿理解)。

教师小结:两只猫打得筋疲力尽,满头大汗,爬在地上,却惊奇的发现鱼不见了。

5、幼儿看小图片大声讲述。

6、教师完整讲述图片内容并结合图片取名。

三、小结活动情况,提升主题并进行行为教育。

教师:故事里两只猫为什么没有吃到鱼?它们怎么才能吃到鱼?

小结:对,两猫互相谦让,或两猫商量分着吃,就能吃到鱼。

讨论:平时我们做什么事情也应该不争抢、互相谦让呢?

播放PPT

小结:小朋友平时玩玩具、看图书等都应该友好相处、互相谦让。

四、延伸活动:引导幼儿续编图片的故事。

教师:回家后请小朋友也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故事,想想故事的结尾还可以怎么样?明天来可以告诉老师,看谁的故事更有趣。

活动反思:

这节课侧重语言讲述,也能丰富词汇,正适合大班幼儿年龄段。

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以猫叫声音与图片导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根据PPT图片提供的线索展开合理的想象,多数幼儿能大胆的讲述。有部分幼儿不想讲述与内向的性格有关系,以后可多加引导教育。提升主题的教育,我通过PPT出示了与幼儿生活相贴近的生活照片,孩子们兴致很高,再加教师恰当的引导使“教育幼儿懂得与同伴互相谦让,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的目标顺利完成。

语言领域的教学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节课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教师运用了恰当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的重要;观察每幅图,先幼儿讲再教师讲,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学中幼儿能积极举手发言,大胆讲述,并在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和表演下,理解了“难解难分”“满头大汗”的含义,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

两猫相争教案9

一、活动目标

1、较生动的讲述图象的内容。

2、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理解故事中简单的教育意义。

3、喜欢欣赏漫画。

二、活动准备:

数码相机拍摄的图象。(图象内容:(老师的手掌部分)一只手拿着一根笔,在纸上画出两猫相争的图案。)学习包相应的小图书幼儿人手一册。纸张、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师引导幼儿提出看电视的要求。

a、观看的过程中不影响别人观看。

b、注意观看图象中的内容。

2、组织幼儿观看电视图象并讲述。

a、让幼儿观看手与笔的图象并定格,激发幼儿观看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猜猜接下去会出现什么呢?

b、引导幼儿完整欣赏图象。

c、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图象中的内容。

3、组织幼儿讨论:

a、两猫相争的结果是什么?

b、为什么它们都吃不到鱼呢?

c、他们要怎么做才能吃到鱼?

4、组织幼儿再次观看图象并讲述,师重点引导幼儿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5、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推测并讲述:鱼到哪儿去了?

活动延伸:让幼儿大胆的将自己创编的故事结局用漫画的形式画出。

活动反思

直接利用材料也可以开展好本次的讲述活动,但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选择了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图象,这是在组织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工具与大胆创新的体现。

一、取得成效

1、拍摄的图象有效的激发了幼儿讲述的兴趣,因为有了绘画过程的体现,所以幼儿的讲述内容更生动了。

2、幼儿在电视画面的刺激下都很积极的参与讨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不足之处

1、引导幼儿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时师解释不清楚,幼儿比较不理解。如果利用两只手握在一起,用力拉也拉不开,让幼儿在简单而明了的过程中理解——小猫如何争得难解难分。

2、活动延伸中师没有充分利用幼儿创编的故事,只是做了简单的收尾。可以将幼儿创编的故事进行展示,可以是将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装订,也可以让幼儿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两猫相争教案10

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漫画,生动地描述图片的内容。

2、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活动准备:

1、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语言两猫相争》。

2、学习包《语言讲述活动两猫相争》

活动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森林里开运动会,所有的小动物们都来到草地上集合,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见猫兄弟俩。猫兄弟俩去哪里了?

二、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片,感知理解图片内容并讲述。

1、感知讲述对象并自由讲述。

2、丰富词汇: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集体讲述。

4、幼儿个别讲述。

三、完整讲述图片内容并结合图片取名。

四、小结活动情况,提升主题并进行行为教育。

五、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续编图片的故事。回家后请小朋友也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故事,想想故事的结尾还可以怎么样?明天来可以告诉老师,看谁的故事更有趣。

两猫相争教案11

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漫画,较生动地描述图片的内容。

2、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积极地参与讨论活动。

活动准备:

准备教育挂图《两猫相争》学习包《两猫相争》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挂图

整体出示——逐幅出示

二、引导幼儿用较幽默、夸张的语言讲述

1、第一幅,提问:

“两只猫在做什么?”

2、第二幅,提问:

“接着发生了什么事?”

3、第三幅,提问:

“然后发生了什么事?”

4、第四幅,提问:

“最后呢?”

三、学习词语:难分难解、满头大汗

四、引导幼儿完整讲述4幅图运用上两个新学的词

1、全班分组讲述给自己的好朋友听

2、个别讲述给全班的小朋友听

五、议一议

上一篇:臧仓小人的成语故事下一篇:扶起我的手,谢谢您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