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之约优美散文

2024-04-09

青瓷之约优美散文(精选10篇)

篇1:青瓷之约优美散文

青瓷之约优美散文

我真正喜爱越窑青瓷,是在十年前的法门寺,看到地宫里陈列的那些唐代越窑秘色青瓷,令人赞叹不已。

一直想寻访辉煌了一千多年的越窑青瓷烧造之地。二月初春,从宁波返程途中,我们驱车直奔梦中萦绕已久的上林湖。汽车在山野村舍间颠簸着,幸亏有了现代化的导航仪,不然,我们怎能寻得到深藏山林的这一处清澈的湖水呢!“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的标志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快步走进这片梦幻之地,春天的阳光照在湖面上,湖水成了群山中的一池碎金。那些幽静美感的瓷片在哪里呢?我走上山坡询问一个种菜妇人,她随手往后指了指。沿湖走过一幢黑瓦粉墙的房屋,古窑遗址保护处呈现在我的眼前。已经是下午五点钟光景,竹篱木栅,大门已关,工作人员都已经下班回家了。我透过郁郁葱葱的树林,望着山中小道和山坡上的亭角、廊棚,想那一定是龙窑的旧址了。思忖片刻,我便像顽童一般,翻越木栅围墙而入,沿着碎石山道来到了窑址前。

沿山坡而上的龙窑内,残存的匣体仍在,它们静静地躺在窑底,从时光隧道的缝隙张望着世界的流转。似乎对我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略显诧异。是的,空旷的山谷中,太阳还斜挂在山脊。除了偶尔的鸟声和我的脚步走在山道上,踩着树枝发出的枯枝声,四周一片寂静。我的目光掠过树林间的土层,寻找起千年前遗落的翠色。突然,一块瓷片跃入眼帘,我急忙从泥土中拾起这块小小的,青黄釉色的`瓷片,抹去泥土辨别着。这一块烧于唐五代的瓷片,发着油油的光泽,就像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它的颜色和我在法门寺地宫看到的那些唐代秘色瓷并无两样。

越窑青瓷是东汉以后越国人利用当地的优良瓷土和丰富的木材,以及清澈的湖水资源烧造出来的。到了唐宋,以其丰富多样的器形、细腻的瓷质和釉色,赢得了上层士大夫和皇室的喜爱,成为中国青瓷中的一枝独秀。我沿着山道一路寻踪,两边的山坡上、树林间,到处散落着原始青瓷的瓷片。我谛听到了人类文明时代的先声,那曾经映照在越山秀水间的熊熊窑火,是人类活跃在东南沿海的生命之光。宋代以后,因极度繁荣的农业,导致烧窑的燃料逐渐短缺,工匠的雇值也上升了。到北宋末年,越窑作为一个瓷窑体系,衰落了,默默地消失在杭州湾的南岸。一部分窑工奔向了浙江龙泉的山区,立窑烧瓷,把越窑的烧制工艺,融合到了龙泉瓷的工艺造型中,开创出了青瓷的新天地。一部分瓷工北上融入了耀州窑的队伍中,促进提高了耀州窑生产的瓷器质量,所造青瓷的颜色因类似越窑的“秘色瓷”,而在当时被称作“越器”。

忽然,在湖边的水草里,我发现了几块小小的瓷片。历史的遗落和潜伏,在早春暖暖的阳光下与我如期神会。我轻轻把手伸进冰冷的湖水中,从细软的泥滩草丛里拾起它们,瓷片和湖水和阳光一起闪耀。瓷片的釉色、胎骨各不相同。有的粗犷,有的凝重,有的带着淡淡的青色,犹如一抹远山翠黛。有的青中泛黄,似冰似玉。有的青中带灰,色泽纯明,冰纹如春天的野草破土而出。这些小小的瓷片,就是青瓷世界的一个窗口,让我看到了从汉到宋一千年的人文景观。瓷片带着先人们的精神与气韵和我亲密地接触着,远古的彩虹让我的精神畅通无阻。

带着这些瓷片,我回到常熟。夜深人静时,我坐在书斋里把玩它,灵魂在飞舞,流水在喧响。

篇2:青瓷之约优美散文

在这喧嚣的红尘中,有很多美景时不能错过的。尤其是青葱如花般的年华.那时的我随着着当时环境的潮流懵懂地走入社会,不能左右自己地工作结婚,很难想象那时竟无法给自己留些时间,静静地深思,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好像很难控制自己的一切,对此却是苍白的无能为力。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着太多眼花缭乱的诱惑,令人感到吃惊的烦恼和无奈。人们总是整天怀着层出不穷的的心计,慎小慎微地忙碌。每天有办不完的细碎琐事,在他们眼里,如不尽心算计,那将会是失去很多,如名利、钱财、舒适的生活.什么都想要。为此乐此不疲。也许这些不并不是他们的初衷。可又有什么办法,赤裸裸、冷酷的现实无法使他们留下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间。

人们忙得没有时间控制自己,一天一天地庸庸碌碌,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不停滴轮转。吃饭上班、凑热闹、下班喝酒、聊天、挣点小钱。无时不刻地生活在无形的世俗洪流中随波逐流。为了一些不值得付出的所谓的事情而战战兢兢地将人生掷出。

或者昏昏噩噩地消磨时光,无所事事。盲从地打发着一天又一天。

年轻时的我不谙世事,倍尝经常疲倦的的`心痛。生活的好累,好惨。即使懂得那也不是我所需要的,也感生活的空虚。怎奈活生生的现实就是如此,与理想好似很远。

随着岁月的涤荡,我渐渐地学会了随遇而安的平静,独守心底一片宁静的空间,时刻闪现在眼前的窗棂里。执着的信念犹如晨间的霞光,洗亮了我模糊的的目光,肥沃的大地氤氲缭绕,蓝盈盈的天空,燕雀的欢飞呢喃,潺潺清清的荷塘。都使我振奋不已。

还有那披着斜阳霞光,踏着阡陌小路上的暮归人,繁星给他了笑脸,绿丛中的蛙鸣虫声为他一路歌唱,好个惬意。他却给予我脉脉的温情,为我拭去心中的寒霜,支撑着我的灵魂。

我时常有着莫名的缥缈一种见识,不断地升华,肯定自己的路标并没选错时又否定那一霎意念的冒失,左右徘徊。这些也许只属于自己人生之旅中成长间的时明时暗的莹辉吧。

清晰前方布满的荆棘坎坷。我依旧豪情满满地往前行。让昨日的身影、梦与年轻的懵懂、交织在身后。

闲暇时间,或者挤出些空余去做。做些自己爱做的事情,的确是非常受益的事情。时常在夜晚拿起枕前的书,尽心的阅读,有的是看了好几遍,又领略到新的含义,很是自得舒畅。

留些时间和心爱的人一起去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界里的宽广的胸怀,领略大自然的雄浑、高远的意境。倾听风的细语,遥望天中云舒云卷的自在。心情的暇思也跟着云儿游走飘荡。

面对着生活有很多使我们不如意的地方。只需要我们坚强地面对。不断地改善我们的现实状况。一个人真正地活过,就意味着在他的人生之旅中,不断地完善、升华、跌倒、负重,再爬起重新站立迎对现实,做过了,无愧此生。

篇3:青瓷之约优美散文

美, 是人类的理想。如何把新闻作品写得更有文采, 更美, 更有情感, 更受读者的欢迎, 进而能感动读者, 走进读者的心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用其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穆青的新闻作品, 尤其是其通讯的散文化写作特色, 给人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

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 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就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束缚。穆青说:“我觉得, 从广义上说, 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散文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那样写, 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待清楚明白, 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 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 大胆创造。”

以穆青之道, 我们赏析其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散文化新闻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穆青的新闻报道语言似散文般优美,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一个个不同的人、一件件不同的事这才是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在, 每一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同, 所说的话自然也不相同。介于此, 新闻老前辈穆青非常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例如在作品《两张闪光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 简单几笔, 就生动形象地把一个不惧怕生死的农民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 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另外也增加了其感染力。

许多的新闻界朋友都认为, 新闻作品不等同于小说需要纪实, 只要说清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穆青则不是这么想, 所以我们看他的新闻作品, 文章都充满诗意, 字里行间之间充满深情。在他的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作者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与一体, 悲愤与苍凉并存, 发人深省。

第二, 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周总理与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对话, 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可谓是穆青作品中的典范。在文章中穆青通过对两位老人白描手法的运用, 一方面描绘了周总理对吴吉昌的期望很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身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 更深度刻画了吴吉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绝。穆青把两位老人家的对话这一段放在了报道的开头, 这样既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也为下文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文革被当作“敌人”时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做了铺垫。

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很容易起到一个传神的作用。以少胜多, 不作过多的雕饰, 寥寥数语, 声态毕现。白描的手法在形式上与叙述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经常被人混为一体,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人说, 所谓的白描就是描写与叙述的高度结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白描只是以单纯的质朴的文字, 淡淡几笔抓住对象的重要特征, 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使用白描手法, 正是写散文化新闻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注重描写对象的细节。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指在事件中, 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要知道事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细节, 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事件上, 无细节就无事件。对于一个事件的描写就该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 如果缺少了细节描写, 就会缺少形象, 形象就没有血肉。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细节描写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典型性细节描写, 二是非典型性细节描写, 它们之间的运用也不相同, 要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描绘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要是想反映现场面貌、事件背景就应该运用非典型性描写, 采用非典型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加文章情趣。

穆青一直很看重细节描写, 而且他认为细节描写最具有表现力, 要想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 准确而又生动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应该在平时的采访中多留心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强的现场感, 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语言文字并非是电视机, 能够直观明了地动态展现给观众, 但是借助于细节, 我们就可以把场景写得充满画面感。在穆青的文章《铁人王进喜》中有一个细节, 铁人王进喜开始的时候, 不会写“矛盾”这两个字, 就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贫农, 一个地主, 用来表示矛盾的意思。这个细节道出了千言万语, 表面上平平谈谈, 其实则是暗流涌动, 让人对于王进喜的细节过目不忘。

仔细阅读穆青的作品, 发现他在很多的作品中都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主题。新闻叙述不能虚构,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刻画, 但你的文字又不能写的太过于贫乏, 要深刻感人就需要花大力气思考, 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第四, 采访写作饱含热情, 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 对党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对劳动者的热爱, 使穆青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深受迫害, 却顽强与之斗争, 不屈服于困难险阻, 穆青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 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愤慨。而焦裕禄的事迹, 作者是流着泪采访, 流着泪写作的。在其《历史的审判》中, 对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 作者嗤之以鼻, 无情地鞭笞与声讨。面对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穆青老前辈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唱起了“大江日夜流, 风帆起珠江”的高亢之颂歌。穆青说:“ (写通讯报道) 要积极投身于英雄人物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有一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加上火一般的激情。”“要使读者动感情, 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穷其一生, 老前辈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新闻名作被读者记住, 除了其爱憎分明之外, 还有其对于新闻报道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真实性是新闻活的灵魂,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必须必备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今社会中,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有记者的新闻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的再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 不能在报到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己对事件的评述, 这样,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导向。所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切实明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不能超越角色要求报道新闻事件。

1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新闻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 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事件, 小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 新闻记者作为这些事件的可能主角, 在新闻事件到报道中无形之间就会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对事件进行评价论述, 有些记者甚至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 忽略了自己采访者、报道者的身份, 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与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1.1角色越位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越位是指新闻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 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的表现形式直接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忘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报道时混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使民众在评论新闻事件时, 由于受记者先入为主的扭曲报道评论影响, 社会民众不能客观公正的评论新闻事件, 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文丨武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 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 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 所以, 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品质

参考文献

[1]穆青等编.《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篇4:传递正能量的优美散文

《散步》只有短短580字,写一家三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迟来的春天终于到来,“我”劝母亲趁天气好多出去走走,母亲接受了“我”的劝告,于是初春的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一路上高兴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乐融融。难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上年幼的儿子。就是这么一次平常的散步,谱就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短文不仅熔铸了浓浓的亲情,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要求,传递了正能量。文中几处叙述和描写感人至深,并且饱含哲理。

《散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生命延续的道理,而且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和谐”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内容。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

《散步》的深刻意义还不仅于此。儒家经典《四书·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将这段话概括为“修齐治平”四字。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修身齐家”的榜样。他是一家的核心,是家中的顶梁柱,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由于有他,这个家才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小儿天真可爱,全家其乐融融。如果全社会人人都像他一样,何愁不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散步》也是一篇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这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文章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踏青,必然要对初春田野的景色进行一定的描写。但文章对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物的描写仅有寥寥几笔:“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着重的只是“随意铺着”的“新绿”和水田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并由此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确,生命是顽强的,但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荣枯可以周而复始,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却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返老还童,所以作者将笔墨更多的用在生命的新老传承上。关于景物,作者还通过“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过同样精炼的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明媚的春景愉悦着母亲,儿子的孝心温暖着母亲,无边的春色弥漫在祖孙三代的心中……。

篇5:青瓷轻似梦-散文

当我提起笔,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似美人,如红妆的宋瓷——青瓷(我所说的是青瓷而并非是青花瓷)。瓷肧,一如你的素面无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仔细的端详着她们身上的淡淡的光辉,我的目光和无声的岁月忽然有了无声的交汇,大概是因为对那些逝去的年华有着无限的憧憬与折服吧,将她们小心的捧在手中,看着那岁月留下来的痕迹,仿佛是在阅读一段不为人知的沧桑历史。

每一个青瓷都有着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性格。庄重大气又富有人情味,温润而亲切的力量仿佛可以将沉睡千年的梦轻轻的唤醒。

瓶身淡淡起伏,就像你的初装新成,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绚烂至极。圆中有方,方中有圆,娴静姝雅,淡雅的氤氲之气,如雾如露,如仙尘,轻似梦。瓶身,是无限的风情与典雅;瓶内,是满腹的才情与韵味。如一位纯情而懵懂的女子。

人间四月笼烟雨,江南清明多惆怅。禅亦曰:以朦胧之眼观世界,就可以看到许多超出世间之外的东西,江南缠绵的雨是与悠长小巷的结合是朦胧,迷离的眼神与飘飞的思绪亦朦胧,于是我看到超脱于万物之外的美,那种美,那种感受稍纵即逝,或许是去了我去不了的地方。

看着青瓷,不禁总会让我想起那江南雨巷中的邂逅:撑着油纸伞,那个有着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个撑着的.油纸伞,为我们遮挡了冰冷而柔润的缠绵细雨,却怎么也阻挡不了那幽静而又浪漫的气息,与她们微笑于面却掩藏不了内心的欣喜。

她们给我的感受是细细小小的,像澄澈的小溪流,如透过云层的阳光,在我的身体中就那样轻轻柔柔的荡涤着,暖暖的照耀着,将生活的所给我的阴霾清扫干净,我才得以做回那个简单的,内心明净的孩子。

篇6:花之约散文

一、花之约

朋友眼眸含笑朱唇轻启:一树梨花万首诗。我头顶满树洁白冲她傻乐:没词儿!甭说万首,我一个字也对不出。在这盛大的美好面前,在这暖风熏怀的春阳里,我的心是羞怯的,如一株小小的含羞草。我酝酿诗句羞于启齿,唯恐亵渎了这炫目的纯洁。

当杏花、桃花这方唱罢,我的心早沉浸在切切的期待中。我的目光一次次透过车窗向远处逡巡。白色的精灵在一夜之间雍容登场。山峦热闹起来了!圪岭上,山坳里,一簇簇,一团团,一枝枝,一树树,铺天盖地的白,随风灵动,晶亮了眼眸,妖娆了风景,安静了心灵。我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我满怀欣喜呼朋唤友,共赴一场美丽的花之约。

老家素被称为黄梨之乡。梨树伫立在生我养我的的土地,就像疼我爱我的父老乡亲,早就融进了我的血脉。离家20余年,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却以最美的姿容珍藏在记忆深处,如窖存的`老酒,一旦打开,即散发出诱人的醇香。记忆中的梨树高大茁壮,梨花如云似雪,果肉粗粝味长。黄梨不仅润肺祛火,更是家乡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的四月中旬,梨花如期盛开,成片的梨园连在一起,汇成白色的海洋,微风吹过,涌动春潮,催浓春意。这样经典的画面成为故乡的原风景定格在我的记忆,温暖着我的心。

陪朋友一起走进梨园深处,已非旧时风景。花是花,树非树。梨树卸下她纯美的面具,裸露干裂的肌肤,诉说历史的沧桑。梨树老了、丑了、残了、枯了,满树的花朵遮不住奄奄的病体。当美丽遭遇金钱,当浪漫与实用对决,利益毫无悬念跃居首位。靠卖梨维持生计的家乡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早已成为老黄历。梨树一年年锐减,濒临灭绝,没有人注意它的端庄、素雅、执着,也没有人在意它的花事它的生死。它卑微地坚守自己,默默生长,寂静消失。

地塄边,一棵看不出年龄的老榆树,树干中空,树皮黝黑皴裂,枝条杂乱扭曲。树的一半已然枯死,另一半折在地头,迎着金灿灿的阳光拱出嫩嫩的芽苞,长出绿绿的叶子。它的树梢贴着地面延伸在长势正旺的麦田里。在这诗意的季节,它的存在是那般不和谐,那般煞风景。榆树老态龙钟,树叶鲜绿透亮,死亡的残酷与希望的美好在这棵老树上神奇地完美结合。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个被岁月掏空了生命的黑洞里,我仿佛看到它过往的青春,曾经的疼痛,以及它当下的挣扎和顽强的生命力。生死两重天,悲喜一念间,心隐隐作痛。

不远处,三三俩俩的农民戴着草帽低头弯腰劳作在田间地头,偶尔可听得蜜蜂的嗡嗡声,无处觅芳踪。远山、树木、田野,农民,梨花吐蕊,麦苗泛青,野花草恣意美丽,黄土地孕育收获,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诗意而温馨地在我的面前徐徐展开。

朋友兴致所至,不时诗兴大发:什么“人面梨花相映白”、“春风杨柳万千条”,什么“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我紧随其后,看春风拂过她的黑发,凌乱她的脚步。一个年过不惑的女子,岁月深邃了她的思想,却没有衰老她的容颜,世俗她的心性儿。她如一朵盛开的梨花,又如一个调皮的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绽放、跳跃,自在而随意,快乐而美好。

二、春雨沙沙

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雨。

早晨,细小如针尖般的春雨无声地湿润了整个大地。街道湿润起来了,树木湿润起来了,路边无名的小草洗清了污垢,伴随着泥土的芳香在使劲地舒展着纤细的腰肢,随处可见的小石子也闪闪发亮,睁大了眼睛欣欣然望着这个清新的世界。

渐渐地,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伞转动着,流淌着,汇集成一条五彩斑斓的河,流入了工厂、学校、医院里。三五成群的小学生们,拿着没有撑开的伞,追打着,嬉戏着,头发潮了,睫毛湿了,笑声里透露着一股春的气息。

毛毛的春雨无声地下着……

下午时分,无数的雨滴织成了一幅巨大的雨帘,密密地、斜织着洒向大地。街道上,操场上,布满了细细的“小河”。田野里,嫩绿的麦苗都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吸吮这场及时的春雨。大街小巷里披雨衣、打雨伞的人群行色匆匆。幼儿园的院子里,打着小伞,穿着雨靴的小朋友站在“小河”里,调皮地跺着小脚,溅起了水花,打湿了衣服,弄脏了小脸,绽出了笑声。老师们招呼着,拉扯着将孩子们领回教室,院子里顿时安静下来。突然,厕所里伸出一个圆圆的脑袋,他眨巴着灵活的眼珠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然后飞快地跑了出来,挥舞着胳臂,用稚嫩的小手接住雨滴抹在了脸上,跑回了教室,身后留下一串跃动的水花。

“滴答,滴答,下小雨了!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麦苗说……”孩子们清脆悦耳的读书声从教室里飞出,融入了“沙沙”春雨中。

篇7:站台之约散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旅途。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路上。

那每一次选择,每一种经历,就如同我们在行走的途中,经过的一道道路口。有选择、有迟疑、有无奈、有坎坷,也有着无限明媚的阳光,无比娇艳的花朵。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条人生旅途中不停摔打滚爬,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才得以成长成熟,让自己变得无比强大,变得荣辱不惊!

而我的人生之路,给我留下了无数个深痛的教训,也赋予我无数的感动和美好。这些闪烁在我生命长河里晶莹的浪花,如同开在路途中的各色花朵。让我的生命变得多彩多姿,也储存了大量的人生财富。

这里,我想记录我走过的人生长路中的一枚小小花朵。因为它自开放的那一刻,就一直芬芳在我的记忆深处。并且,永远不会凋零!

那是发生在去年七月的一个真实故事。那时候,我和凤姐去遥远的黑龙江抚远县参加一个文学活动。因为这次活动的主办者胡世远老师就住在沈阳。他为了尽地主之谊,让第一次去沈阳的我和凤姐参观那里的名胜古迹。故而让我们在那个城市停留了一天。我们逛了街市,吃了那里的风味小吃和当地特点的大餐,又去了大帅府留影纪念。

喜欢把所经之事发朋友圈里保存N瑟的我,毫无悬念地暴露了我们的行踪。

随即,就收到佳木斯网友李永胜的短信。

“姐,什么时候来沈阳了,路过吗,这是要去哪?”

我如实回答。当他得知我要在第二天经过佳木斯的时候,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

和李永胜认识是在秋。那时候我初学上网,每天都会把短句当作诗歌写在空间发表。而每一首,他都会用心阅读。就这样,我们成为距离遥远而心灵相通的.朋友,虽然谈不上无话不谈,却有着朋友间难得的相知与默契。忙的时候,我们久不联络,但是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空交谈,都不会因为久无联络而产生一点点生疏。我们各自为了生活,都奔忙在自己的路上。所以,在来佳木斯之前,我们已是半年不曾联系过,故而没有想过会有机会见面。我和凤姐都是在走之前买好的火车票,佳木斯直达抚远。途中没有下车的可能。

我向他表示了谢意,也说明了自己的行程时间和安排。并许诺,如果将来再有机会路过佳木斯,一定会专门留出时间前去拜访看望他和他的家人。

可是,他却不依不饶,并且告诉我,知道我要经过他们居住的地方,全家人都很激动。无论如何都要见上一面,请我吃一顿饭。说实话,那段时间我的身体状态并不是多好,一路上如果不是有凤姐陪同照顾,我是不敢参加这次的这个活动的。而且,在沈阳火车站,我们将与另外十多名文友遇齐,我们会结伴走完余下的路程,直至到达目的地。

更何况,那时候,我不懂得在途中如何更改时间更换车票。即便会,老师和朋友们也不会答应我独自一个人走那段陌生旅途。我拒绝他的同时,也深深后悔,不该在朋友圈公开自己的行踪。

永胜不管这些。用他的话说,他一直稀罕我这个姐姐。本以为路途遥远,今生相见无望。却不想,我会突然到来,他怎么可能放弃这个可以见面的机会呢?即使我告诉他,我没有办法在佳木斯下车或者停留的时候,他仍然不管。他说,他一定要来看我。哪怕只是在站台上匆匆见上一面!我无法说服他的执拗,亦不再多费口舌。

火车穿行在夜色里,黑暗如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在大地上。使人看不清近处的景象,只能隐约看到,远处夜空里的点点星辰和闪烁着微弱亮光的几缕灯火。

人生是一条未知的航道,我们必须亦步亦趋,小心虔诚,才能使得自己无论身处怎样的暗夜,都能迎回黎明,沐浴暖照阳光,向着原定的路线,而不会偏出,自己本该沿袭的轨迹。

颠簸在旅途的梦境,是浅浅的。如漂浮在水面上纸船,轻盈地在碧波中打着旋转,却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莫名的忐忑和烦躁,让我无法安静。最后,不得不下铺临窗独坐。将眼光投进茫茫夜色,遥向家乡,想象着亲人们此时是否已经进入香甜的梦境。

黎明的光芒,一点点赶走了晨雾。天,完全亮了。金色的阳光投上了玻璃窗,也给我带来一丝祥和的宁静。看到路旁并不豪华的建筑,农家低矮的房屋。不知道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会有着怎样的生活?

昨晚,我和永胜通电话,试图让他放弃前来见我的计划。我知道他的工作是帮人跑车,而且从没有假期,就连找人换个班都很难达成协议。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将如何完成这个站台之约!结果,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永胜态度坚决,他告诉我火车到达佳木斯会有几分钟的停站时间,他会在这个时候赶来与我会话。他说,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放弃这个,或许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见面机会。他一再嘱咐我,一定要等他!

我在心里隐隐担忧着,这短短的几分钟,他是否能够恰巧赶到?而这里距离他的工作地方还有一百多里。透过车窗,我看到那一条条并不宽广的马路凸凹不平。而在这样的道路上,他开的货车又能有怎样的速度?我对自己的恨,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各种不安的猜测,各种自责的情绪,使得我握着手机的手心,沁出层层汗珠。

火车即将进入佳木斯站,我终于收到永胜打过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他正在离站四十里的路上,他让我在火车进站时下车,走向站台迎他。我想说四十里的路,或许来不及,还想说不行就别来了。可是,种种话语,都赌在喉咙里。最终,我只吐出三个字,你慢点!

早上七点五十,火车准时驶入佳木斯站台,刚一停稳,我就和凤姐急匆匆走下火车,奔向站台的出口。执勤的乘警堵在通道,他们只许乘客往里进,不允车里的乘客下车外出。我想和他们解释,却一时又很难说得清楚,心里焦急,担心这短短的时间无法找到大老远跑来的永胜。情急之下,泪开始在我眼眶里打转了。好在有凤姐,她在帮我和执警周旋的时候,我终于得以往前跨出几步。

终于,我看到了两只手都拎着满满大塑料袋子的永胜。此时,他正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憔悴的脸上挂着欣喜而激动的笑容。我终于泪流满面了……

执警也被这一场景感动了,示意我,可以穿过人群……

其实,人世间,执手相牵而又温暖人心的,也不都来自血脉亲情!只要你付出真挚的情谊,人间温情,从来都不曾消逝过!

篇8:青瓷之约优美散文

他的一篇《荷塘月色》, 把一个如诗如梦的月夜描绘得犹如世外桃源, 让多少读者沉溺其中, 宛如也纯然像作者般“超脱”了, 脱离红尘俗世的凡嚣。

说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很多人并不陌生, 被它的“美”所迷住了。但对这篇美文, 大多数人都是从散文方面说得比较多, 其实朱自清先生原是一个诗人, 这就说到了文中脱不开的“诗”性美感了。近代作家们认为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是现代诗歌中必备条件, 我也就借用这“三美”的理论来细细品味这篇美文“如诗如画”中的诗性美感。

诗歌般的音乐美:重点也就是节奏感、韵律感。朱自清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笔触细腻、语言清丽 (具有鲜明的口语性) 、婉转曲折的在文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尤其是他在叠词的运用上, 更是他文章里的一个闪光点。在《荷塘月色》一文中, 作者多处使用了叠音词。如“迷迷糊糊”的眠歌, “淡淡”的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 “田田”的荷叶, “亭亭”的荷叶, “弯弯”的杨柳……, 全文用了27个叠音词。这些词既加强了语意, 又使文气舒展, 韵律和谐。再来就是叠句, 如:“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等句子。巧妙搭配的长短句, 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使人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这样的写法使得全文在一种时而明朗、时而悠扬、时而恬然的节奏中, 韵律协调下, 犹如一首淡雅而感性的乐曲, 行云流水般娓娓带出一个淡雅静美, 远离尘嚣的理想世界。又如亲切而温柔的话语清淡如水, 让人不经意间进入心河中沐浴月光, 心神驰骋间欲罢不能。

诗般的语言美:文中的词汇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 质朴清丽, 使人感觉特别清新、自然, 而且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通感与拟人的手法。如写荷花的清香, 用渺茫的歌声比喻, 将嗅觉形象比作听觉形象, 时断时续, 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 沁人心脾, 扩大了意境, 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这些贴切的比喻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美表现得那么的恰到好处, 增强了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感, 更让人有亲切、自然的感觉, 如临其境。

在文中作者还不惜笔墨, 多处描绘了一些带着色彩的词语。淡淡的月色如流水般泻下, 薄薄的青雾包围着象在牛乳般洗过的绿叶, 星星似的荷花, 昏黄的街光, 模糊的远山……这似真如梦的境色随着笔尖流泻于读者的面前, 犹如历历在目, 让每一个读者随之展开无限的遐想。

还有就是文中多处用字用词十分传神, 如:“泻”字, 与文中的“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流水”相照应, 强烈的动感, 表现了月辉照向大地那一览无余的情景。从这可见, 作者哪怕是一两个字的问题上也认真对待, 从不堆砌词藻, 其用词清丽蕴含着人性的情味。

诗般的意境美:也可说是作者想表露的情感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写道:“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更是“以情写景意境生, 无情写景意境亡。”作者在文中情景的交融是全文的一个升华。如“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情起了变化, 先前是潜藏在心底很难倾吐的淡淡哀愁, 这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 这种淡淡的哀愁中夹杂着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喜悦中又挥不去的淡淡的哀愁中, 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但又被迫于现实从幻想中解不开的烦恼。也正是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给优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 作者笔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谧、柔和的, 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中还多处与最后一段和第一段, 都使用了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使得整篇文章有回环往复的感觉, 形成一个“圆”形结构, 再来就是作者的游踪 (把荷塘绕了一圈又回到家中) 与作者的情绪的波动 (“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的往复) 来说, 也是造成了另外两个“圆”形的结构, 共是三个“圆”。这一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的写法, 这一意境, 更是将文章中的情意圈住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让人有一种如丝丝牵绕的感觉, 似是如作者一般有一种时而解脱烦恼, 致身于人间仙景之中, 时而又似沉浸在难以明状的忧愁情绪之中, 像一首乐曲般——绕“心”三日。

所以, 在作者笔下, 荷叶清纯, 荷花素丽, 荷香清淡, 月色如雾, 月光如水, 月影如乐……而这一切, 无不是作者他那朴素无华的品格象征与拳拳赤子之心, 把真挚的情感悠悠地流畅在整篇文章之中, 似是万物有情, 又似是个中无我。大概是因为他认为“文章的成功, 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这个原由, 所以他的作品, 就笔致简约, 朴素中绕着娓娓动人的亲情, 让读者为之动情, 随他感情起伏而起伏。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 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 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 巧妙的比喻、联想, 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便构成细密、浑圆的意境。使得整篇文章都沉浸在似悲似喜, 朦朦胧胧的情感中, 让人读起来不知不觉中, 随之喜悦, 随之哀愁, 荡漾在心中的是那让人说不出味道来, 却时而不舍挥去, 时而摆脱不了的感觉。

从这三方面可看出作者将诗歌的写法无不尽收入他的散文之中, 可讲是文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情。不但把散文讲求的“形散而神不散”做到情景交融, 更是把诗的三方面的美感, 在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诗情画意交融之下, 一篇揉合了诗与散文的优点惊世之作, 从此流芳百世。

摘要:《荷塘月色》是一篇有名的散文, 但曾为诗人的作者在文中, 同时也蕴含了诗性美的三个元素: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

关键词:荷塘月,色诗性美,音乐美,词藻美,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篇9:大运河的优美篇首(散文)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栈官署都会有。一排高树挤出了一条通道,落叶发出苍然的声响,车辚马萧一般。尽头一堵巨石,石上有字,再看一个牌坊,上书:漕运码头。是了。急走几步,不顾鞋子踩进水洼,眼前已然出现一条气宇轩昂的大河。禁不住喊出了声,那声音,连自己都吃惊,似乎在村口见到了倚望的亲人。我呆愣着,这就是大运河?那个京杭大运河的北首?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交响的序曲,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大运河首来得这么突然,横江断河一般,置你于无准备的惊叹之中。

河首像个大口,万里旷风都顺到了这里。水面蒸腾着雾气,像河在呼吸。大运河,你老有千岁,同自然的河流相比,却仍是一条年轻的河。你那么平静,平静得只有轻波微澜,越是如此,越显端肃。你那么宽阔,比我想象的宽多了。看不清你流去的地方,那里已烟锁雾罩。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雄浑壮阔、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身背肩扛的急步,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祈望。一条大船刚刚离港,一批船舶又小心靠岸。漕运发达时,仅从天津每年过来的漕船就有两万艘,更别说还有商船。

大运河,一个运字,让水的实用功能活泛起来。运河不仅输去一条通衢大道,还输去了大河的文明之波,广袤的土地变得丰沃,并催发了农耕经济向商旅经济的转变,码头带动着一个个集镇和城市迅速膨胀。水道的开通已使直沽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运河沿岸呢?淮阴、镇江、常州、无锡无不得益大运河的润泽,还有苏州、嘉兴、杭州呢。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更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运河的时候,不由得惊叹万分,并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马可·波罗当时把浙江称为蛮子省,他没有想到,那个蛮子省,后来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说起来,应该庆幸一次次从皇宫里发出的疏浚运河的圣谕,不仅是从隋文帝开始,在他之前早已有过,隋炀帝之后更是接续不断。那些声音越过道道森严壁垒的高墙,低徊于运河之上。

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不妨碍对他们深怀敬意。从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无疑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进程。声声号子里,多少生命在蠕动,他们淌洒着汗水和血水,也淌洒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奋争史,而最终,低沉的号子变成了水边清丽的歌声。

运河首先表现出了民族对自身环境的挑战,它是一种群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价值取向和生命观念的飞升。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有了横向交流,运河身上汇通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的血脉。一个数字难掩心中的自豪,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运河能与之比肩。

站立运河源首,想着她不同于其他河流的地方,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母亲般大气、淳厚、秀美、沉静。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是很窄的河道,也能见到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那种繁忙有序而无声,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声笛和躲闪。即使是目前,京杭运河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我知道,北京的很多河流都归入了大运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首先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带来了好運,以至于不少帝王从这里一次次乘舟巡访。乾隆是在哪里下船的呢?“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这是乾隆登舟时的心情。李白早从白帝城出发,乾隆从北京而去,同是烟花三月,到了扬州也相差千年。不过李白站在运河边说了:“齐功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乾隆的毎次出行都有收获,不是考察的收获,就是私访的收获,或是文思的收获。乾隆十次到泰山,六次下江南,借助大运河,他走得比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勤。

不能简单说这些帝王都是游山玩水,包括隋炀帝在内,他们还是要做些事情的。出行起码比坐在金銮殿听汇报强,比在位48年有25年躲在深宫不理国事的朱翊钧强。也许杨广修好了运河,一激动排场搞过了头,史上这种一激动的事情不算少,因而杨广挖运河的功劳被骂名掩盖。皮日休倒是给了个公道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过这样也好,提醒有些人做点事别忘乎所以。

大运河既已完成,就不是哪个人的了,而是整个中华甚至整个人类的。隋炀帝早已销声,乾隆帝也随波匿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帝王更是淹没在浪沙之中。多少年后一声锤响,中国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见了燃灯塔,它高高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凭着“一支塔影”,顶风沐雨的船工就知道通州河首到了,心境立时开阔起来。

在燃灯寺的外面,见有从运河挖出的巨木,那从南方运来的宫廷用品,不知哪一次事件,使它们水下沉睡400年。塔前还遇一老者,81了,十分健谈,他说中学就在运河边上的,前面坐的同学是刘绍棠。立时想起那个善写河淖的通州人,运河水波托举出多少人物?可是灿若星辰了。

将目光放远,运河不远处,还有一个同样由人工修造的工程——万里长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线条,长城和运河的一撇一捺,构成中华版图上的“人”字。是的,那是历史最能代表人类活动的标志。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了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有力又有益的一捺。一防一疏,总是后者被视为经验。想起河首所在通州的名字,这名字那么名副其实。古时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通州有着“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通而百通,不说其他,光一条运河就够了。

雪花弥漫。大运河,久久看着你的时候,就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宗教色彩,原以为你很难抵达,真到了跟前又似乎在虚幻中,是因为心中久存的景仰吗?

想有一段清闲时日,乘一叶扁舟,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带给的感知与兴奋。而后望着燃灯塔,在通州源首靠岸。

责任编辑 黑 丰

篇10:巴黎之约散文

夜,很静。

在一个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女孩坐在那儿。乌黑光亮的长发披在两肩,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闪烁着淡淡的忧伤。

她望着不远处的埃菲尔铁塔,眼眸微微的垂了下来。

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

她再次抬起了头,看向铁塔。

这么多年了,铁塔依旧如故。游玩的人数不胜数,全球各地的人都喜欢到这儿来玩。

风轻轻地吹过,拂过女孩的脸颊。那淡淡的忧伤地虎被风儿带走了。

“Hello!”

不知何时,身后有人拍了拍女孩的肩膀。女孩转过头,看见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男孩。

她紧张极了。

“Sorry,my......my English is not......well.”

“哈哈,没关系的!”一个爽朗的声音传了过来。

“咦,你会说中文?”女孩惊讶了。

“那当然!我可是学霸!”男孩得意地说。

“别嘚瑟!我也是学霸!”女孩毫不客气地说。

男孩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好啊,那改天有机会咱俩比试比试!”

“比就比!到时候别哭着向我求饶!”女孩双手叉腰,带着那么点调皮。

夜,繁星闪烁。山坡上,两个人站在那儿,显得格外的美好。

“你好,我叫葳陌宁。”男孩向女孩伸出了手。

“你好,我叫真雅。”女孩微微一笑。

古老的钟声响起,敲了十二下。新的.一年,到了。

这对年轻的男女,在这美好的巴黎,许下他们的诺言。

过了一年,两人再次相约,来到了这个山坡上。

“明天,我就要走了。”他的眼里流露出了忧伤。

“啊?去哪里啊?”她急了,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直望着他。

他的双眸深垂:“我妈说,我的了一种很严重的病,需要回国治疗......而且,手术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

他看向她,眼里充满着深深的不舍。

她什么也没说,两人坐在山坡上。

过了很久,两人紧握着手,却什么也不说。

他们看向不远处的埃菲尔铁塔,心中思绪万千。

良久,她开口:“你什么时候能回来......”

她的眼眶里,溢满了泪珠。

他愣了一下,眼眶课渐渐湿了。他伸出手,抚摸着女孩的脸颊。

“如果......一年之后,还没见到我,就......不用等了......”

说完,两人都泣不成声。

他轻轻地抱住了她:“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她笑了:“我也一样。”

过了一会儿,他松开了她。两人手牵着手,一起坐在山坡上,享受着这最后在一起的时光......

“一年后的现在,我在这儿找你,你,要在这儿等我......”他哽咽了一下,“万一我回不来,就别等我了......”

她哭了。泪水浸透了她的衣裳,头轻轻地靠在他的肩头:“不,你一点可以会来的,我在这儿等你......”

一年前的今天,两人相遇,初识。

一年后的今天,他们在此分别。

一场巴黎之约,悄无声息地隐了下去。

三百六十五天,风尽人散,唯有那铁塔依旧如故......

时针分针,每一秒都在转动。

俯瞰巴黎,人山人海。

一个女孩坐在山坡上,静静地望着埃菲尔铁塔。

她,还是以前的她。只不过,逝去了以前的天真。

哎,都十一点了呢......

她想起了他,你,会来吗?

我的的诺言,还没实现呢......

街市,灯火通明。即使都这么晚了,还有来游玩的人。

可她无心欣赏这美景,只想着心中的他。

她的嘴边扬起了一条自嘲的微笑。

你......要违约吗......

呵,我就说,你不会来了呢......

忘了你吧......

她转身回头走,只留给巴黎一个坚定的背影。

“呦呦,怎么就走了呢?不想等我啦?”

这声音,是......

她回了头。

是他......

是他......

真的是他!

她向前跑,激动地抱住了他。

“真......真的是你吗?葳陌宁?”

他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眼神里充满了宠溺。

“傻瓜,我,回来了。”

她泪如雨下。

“我还以为,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呢......”

他微微一笑。

“本学霸许下的诺言,会违反吗?”

她笑笑,戳了戳他的脸颊。

“说好的,一辈子,不离不弃。”

他也笑笑。

“恩,不离不弃!”

远处,烟火正开的烂漫。

两人,终究归眷属......

他微笑的看着她。

“Hello!”

她倾国倾城地一笑,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对答。

上一篇:廉洁文化建设重在惩恶下一篇:以宽容记叙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