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优美散文

2024-04-24

秋优美散文(通用13篇)

篇1:秋优美散文

秋之意优美散文

清晨的一缕凉意,惊扰了美梦,亦惊醒了梦中人。丝丝清凉传达着“青葱岁月”已逝,“金色年华”到来了的讯息。

秋,褪去了春的青涩、夏的躁动,呈现出的是一种成熟的知性美。闲暇时,且去欣赏那秋花秋叶,没有春的羞涩,没有夏的争艳,有的只是温婉大气;且听那秋风秋雨,没有春的矜持,没有夏的喧嚣,有的只是如泣如诉的.淡定。

秋花淡,满地落红连同那九月秋菊,呈现的皆是淡雅的美,一如流水年华,渐行渐远淡去。欣赏秋日的花,需有几分淡泊的情怀,用闲适的怡情感受其淡淡的雅情意韵。

秋叶寂,一季季的叶落,一叶叶的秋思,一地落叶寂无声。秋天虽然冷寂,但温暖的黄色给人丝丝暖意,让人留连忘返。

秋日以铺就淌地的黄叶来成就那“诗意的温馨”。

秋风凉,秋风寥。秋雨将花香叶影最终汇入“滚滚红尘”之中,风则携卷着润湿的泥土芳香。

雨总相携,风中有雨,雨中有风,一如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风风雨雨的生活,是那时间串起的生命的珍珠,见证着情定一生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喻义天荒地老、不离不弃的爱情传说。

篇2:秋优美散文

总是想到奶奶半佝偻着腰站在空旷的家门口的画面,灰色的毛线帽,蓝色的布围裙,开裂的脸颊上眯着一双视线模糊的眼睛,在她身旁,总是长着一片开阔的菜地,很大很绿……如果是在十年前,现在的我应该是一放学就奔向那片野菊花,和伙伴们边玩耍边采花。野菊花有股臭味,可是半干的一斤两块钱,那是我们赚钱的渠道。家里面,爷爷奶奶总是认真地在地上摆满大塑料袋,满满地晾着我的成果。晚上,在昏黄的五瓦灯下,爷爷就不紧不慢地帮我炒野菊花,奶奶在旁边把炒好的花重新晾晒……这样的记忆,长途跋涉了十年仍旧清晰鲜亮。

秋天,是个有柿子的季节,是个有香蕉的季节。以前家门口的那棵柿子树,能结出好大的柿子,我总是自告奋勇爬上去摘。柿子好油腻,可是那是丰收的喜悦味道。妈妈总是在树底下高兴地大喊:“这个柿子,大大的!”奶奶是个急性子,总嫌我动作慢,眼力不好,愣要自己爬上树摘,这七旬老太真是不同凡响!楼顶上晒着一排又一排的大柿子,还有一串又一串的小香蕉,我们都在等待那秋日的暖阳将它们晒得金黄,柔软。秋日有种芬芳,是柿子和小香蕉的味道。

那回不去的一幕幕,怎么就能如此轻易地拨动我的心弦?一味地回忆过去,是否就是否认现在?

篇3:秋优美散文

美, 是人类的理想。如何把新闻作品写得更有文采, 更美, 更有情感, 更受读者的欢迎, 进而能感动读者, 走进读者的心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用其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穆青的新闻作品, 尤其是其通讯的散文化写作特色, 给人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

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 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就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束缚。穆青说:“我觉得, 从广义上说, 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散文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那样写, 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待清楚明白, 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 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 大胆创造。”

以穆青之道, 我们赏析其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散文化新闻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穆青的新闻报道语言似散文般优美,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一个个不同的人、一件件不同的事这才是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在, 每一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同, 所说的话自然也不相同。介于此, 新闻老前辈穆青非常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例如在作品《两张闪光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 简单几笔, 就生动形象地把一个不惧怕生死的农民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 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另外也增加了其感染力。

许多的新闻界朋友都认为, 新闻作品不等同于小说需要纪实, 只要说清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穆青则不是这么想, 所以我们看他的新闻作品, 文章都充满诗意, 字里行间之间充满深情。在他的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作者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与一体, 悲愤与苍凉并存, 发人深省。

第二, 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周总理与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对话, 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可谓是穆青作品中的典范。在文章中穆青通过对两位老人白描手法的运用, 一方面描绘了周总理对吴吉昌的期望很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身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 更深度刻画了吴吉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绝。穆青把两位老人家的对话这一段放在了报道的开头, 这样既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也为下文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文革被当作“敌人”时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做了铺垫。

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很容易起到一个传神的作用。以少胜多, 不作过多的雕饰, 寥寥数语, 声态毕现。白描的手法在形式上与叙述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经常被人混为一体,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人说, 所谓的白描就是描写与叙述的高度结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白描只是以单纯的质朴的文字, 淡淡几笔抓住对象的重要特征, 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使用白描手法, 正是写散文化新闻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注重描写对象的细节。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指在事件中, 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要知道事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细节, 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事件上, 无细节就无事件。对于一个事件的描写就该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 如果缺少了细节描写, 就会缺少形象, 形象就没有血肉。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细节描写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典型性细节描写, 二是非典型性细节描写, 它们之间的运用也不相同, 要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描绘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要是想反映现场面貌、事件背景就应该运用非典型性描写, 采用非典型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加文章情趣。

穆青一直很看重细节描写, 而且他认为细节描写最具有表现力, 要想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 准确而又生动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应该在平时的采访中多留心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强的现场感, 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语言文字并非是电视机, 能够直观明了地动态展现给观众, 但是借助于细节, 我们就可以把场景写得充满画面感。在穆青的文章《铁人王进喜》中有一个细节, 铁人王进喜开始的时候, 不会写“矛盾”这两个字, 就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贫农, 一个地主, 用来表示矛盾的意思。这个细节道出了千言万语, 表面上平平谈谈, 其实则是暗流涌动, 让人对于王进喜的细节过目不忘。

仔细阅读穆青的作品, 发现他在很多的作品中都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主题。新闻叙述不能虚构,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刻画, 但你的文字又不能写的太过于贫乏, 要深刻感人就需要花大力气思考, 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第四, 采访写作饱含热情, 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 对党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对劳动者的热爱, 使穆青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深受迫害, 却顽强与之斗争, 不屈服于困难险阻, 穆青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 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愤慨。而焦裕禄的事迹, 作者是流着泪采访, 流着泪写作的。在其《历史的审判》中, 对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 作者嗤之以鼻, 无情地鞭笞与声讨。面对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穆青老前辈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唱起了“大江日夜流, 风帆起珠江”的高亢之颂歌。穆青说:“ (写通讯报道) 要积极投身于英雄人物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有一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加上火一般的激情。”“要使读者动感情, 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穷其一生, 老前辈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新闻名作被读者记住, 除了其爱憎分明之外, 还有其对于新闻报道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真实性是新闻活的灵魂,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必须必备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今社会中,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有记者的新闻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的再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 不能在报到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己对事件的评述, 这样,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导向。所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切实明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不能超越角色要求报道新闻事件。

1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新闻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 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事件, 小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 新闻记者作为这些事件的可能主角, 在新闻事件到报道中无形之间就会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对事件进行评价论述, 有些记者甚至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 忽略了自己采访者、报道者的身份, 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与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1.1角色越位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越位是指新闻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 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的表现形式直接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忘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报道时混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使民众在评论新闻事件时, 由于受记者先入为主的扭曲报道评论影响, 社会民众不能客观公正的评论新闻事件, 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文丨武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 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 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 所以, 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品质

参考文献

[1]穆青等编.《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篇4:传递正能量的优美散文

《散步》只有短短580字,写一家三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迟来的春天终于到来,“我”劝母亲趁天气好多出去走走,母亲接受了“我”的劝告,于是初春的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一路上高兴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乐融融。难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上年幼的儿子。就是这么一次平常的散步,谱就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短文不仅熔铸了浓浓的亲情,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要求,传递了正能量。文中几处叙述和描写感人至深,并且饱含哲理。

《散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生命延续的道理,而且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和谐”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内容。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

《散步》的深刻意义还不仅于此。儒家经典《四书·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将这段话概括为“修齐治平”四字。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修身齐家”的榜样。他是一家的核心,是家中的顶梁柱,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由于有他,这个家才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小儿天真可爱,全家其乐融融。如果全社会人人都像他一样,何愁不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散步》也是一篇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这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文章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踏青,必然要对初春田野的景色进行一定的描写。但文章对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物的描写仅有寥寥几笔:“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着重的只是“随意铺着”的“新绿”和水田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并由此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确,生命是顽强的,但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荣枯可以周而复始,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却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返老还童,所以作者将笔墨更多的用在生命的新老传承上。关于景物,作者还通过“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过同样精炼的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明媚的春景愉悦着母亲,儿子的孝心温暖着母亲,无边的春色弥漫在祖孙三代的心中……。

篇5:凝秋优美散文

正是桂花飘香秋风醉人的仲秋,桔子从青衣中悄然透出几片浅黄。记忆中,菊花抽条的时候,不再狂泻的夏雨,开始揉着秋风;而今,窗外桂花碎黄吐露的时候,秋意正浓;到那桔子红了的时候,该是寒秋。

有人说,“春天里的思念,如雨后嫩绿――清新可人;夏天里的思念,像瑰红――热烈浪漫。”而秋天里的思念呢?似那浑然成熟的桔黄――深沉而执着。

我想从“凝思”衍生“凝秋”。那年的四月,天鹅湖上,一帘幽梦,温馨伊人与共――秋风正爽,满是红枫的.世界。秀发轻舞,丽容灿烂,伊人轻撩瑰红的裙飘,踏着枫叶间透下的碎阳,迎着我……

好一个“秋”!我要把秋的美好,尽凝心中。

不知为什么,我坚信,那山林的红枫,一定能凝住美好的秋!看,那片片叶红,辉映浓郁秋色;那缕缕情茎,聚凝深沉秋思。

凝秋?

篇6:秋芙蓉优美散文

阳光,流水一样淌过树梢,泼洒在枝枝叶叶上,青色的叶儿衬着粉红的花,一树,两树木芙蓉就那么姿容清绝地立在那儿。

没想到,能在这儿遇到它。朋友傍水而居,门前就是条小溪,小溪的边上两株木芙蓉亭亭如盖,掩映着白墙黛瓦的小院。我笑着说,好一个诗意的栖居,我今天是来采芙蓉啊。

早就在小城里寻觅木芙蓉的踪影,可是一直没见。今天得来全不费功夫,在这个秋日的下午,两株盛开的木芙蓉坦然地,毫不矫情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张开朵朵笑脸的芙蓉,如同一个个盛装的古典女子,在秋风中袅袅娜娜地走来。

这就是“含思秋脉脉,娟娟如静女”的.秋芙蓉吗?《广群芳谱》中这样描述木芙蓉:“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

在《秋庭戏婴图》和《芙蓉锦鸡图》这两幅名画中也同时出现了雏菊和木芙蓉的倩影,画面中芙蓉长枝冉冉,花朵娇艳,秋菊迎风而舞,婀娜多姿。画家为什么别具匠心地选用了这两种花草呢?它们都是秋天生命力最强的植物吧。菊花傲霜,但木芙蓉开在其后,更耐霜寒,故名拒霜花。古人多有诗词赞美:“堪与菊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清霜”、“谁怜冷落清秋后,能把柔姿独拒霜”、“群芳谱里群芳俏,俏中还数木芙蓉”……

正因为木芙蓉在飒飒的秋风中骄傲地抗拒“风刀霜剑”的这种孓然独立的性格,所以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两位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林黛玉和晴雯同芙蓉联系起来,一者被视作芙蓉的化身,借众人之口说“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一者在其死后封为芙蓉花神,“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惠,死辖芙蓉”,作长文《芙蓉女儿诔》痛悼之。

而木芙蓉的姿容也丝毫不逊色其他的名花。当春花、夏花一一褪去,木芙蓉便开始盛情绽放,不但花盘硕大,且成簇成团地开花。有一种“醉芙蓉”,尤为难得,清晨和上午初开时花冠洁白,中午变浅红色,午后至傍晚凋谢时变深红色,因花朵一日三变其色,又称“芙蓉三变”。朋友说,他家这两棵就是“醉芙蓉”,此时的芙蓉花确实像一位微醉的女子,面色酡红,含羞而笑,差点“沉醉不知归路”。

还因为一个人的痴爱,木芙蓉和一个城市的名字千百年来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就是前蜀后主孟昶。他曾在成都内外遍种木芙蓉,每当金秋九月,连绵几十里,木芙蓉花盛开,远望则如锦如绣,如云似火,令人心驰神往……所以成都简称“蓉城”的美誉延续至今。据说,孟昶不仅在成都城里广种木芙蓉,还以芙蓉花染缯制帐,称为“芙蓉帐”。

成都的另一个才女薛涛也曾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成了色彩绚丽又精致的“薛涛笺”,写下“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的诗句。这个芙蓉一般的女子,把她的才情与风华,她的寂寞与等待,浸染在芙蓉花汁中。秋风过后,胭脂点点,徒留声声叹息,自古以来,多少有才情的女子,她们这些娇艳的花朵最终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一地凋零。

篇7:人生几度秋优美散文

时光如河水一样静静地流淌,不知不觉已经秋凉。

清凉江的水位缓缓退下,露出斑驳的河床。一阵夹着梨枣芬芳的秋风吹过,浅浅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水草轻摇,几只水鸟翩若惊鸿,扶摇直上窜入云霄。几朵白云早已见惯不惊,淡然在天空游走,不随风、不招摇,信步闲庭自由自在。

秋天的风温文尔雅,它不像春风那样飞扬浮躁,动不动就掀起满天飞沙;不像夏风那样血气方刚,动辄就大发雷霆摧兰折玉;也不像冬风那样铁面无私,盛怒之下龙鸣狮吼冰天雪地。秋风刚劲而含蓄,它满载乡土气息,将丝丝清凉温柔的传递。秋风时而优柔寡断,像个矜持内敛的`小家碧玉,时而热血沸腾,仿佛一个大刀阔斧的愣头青年。但秋风应该属于中年,只有这个年纪才同时懂得刚柔并济软硬得体。

秋到盛时秋雨稠。秋雨霏霏连日不绝,那柔软的雨丝左一针右一针,漫不经心地在空中绣着凌乱的图案。如果仔细观察,你会惊奇地发现每一针都有条不紊,每一针都疏而不漏。天空被穿梭忙碌的雨丝填满,满而不溢恰到好处。

几场秋雨过后,秋意更浓一筹,行人换了秋装,楼宇屋舍笼罩在氤氲雾气中,远远望去海市蜃楼一般。雨过天晴,秋阳高照,暖意融融。这时的天空极为高远,高得遥不可及,远到只有思想才能触摸的地方。

晚秋是秋天最热闹的时节,秋到浓时霜叶红。那些被秋霜染成黄色、红色、粉色,或者紫色的树叶,散发着温暖的色彩,总会带给人无限遐想。秋天是一壶酒,一切都在醇香中陶醉。五彩斑斓的霜叶醉倒在秋色里,舞动婀娜身姿徐徐飘落,她们体态轻盈,步步生莲,最后寻一个温暖的归宿长醉不醒。

仰望天穹,偶见秋鸿南徙;低头凝视,忽见秋草含笑;闭目沉思,有秋风拂面;放声高歌,秋韵愈加盎然。

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那累累果实,沉甸甸谷穗,黄澄澄稻子,红彤彤瓜果,都是大自然对勤劳的恩赐。

秋天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当秋风瑟瑟,秋雨绵绵,秋叶纷纷,一个站在秋天的人会有怎样的感想?

恐怕,只有历经风雨,深度人生的人,才能深切体会。站在秋天的人柔若秋风,细如秋雨,静似秋霜,满胜秋实,置身世外心怀感恩。

又是一年秋,人生几度秋?

篇8:秋优美散文

他的一篇《荷塘月色》, 把一个如诗如梦的月夜描绘得犹如世外桃源, 让多少读者沉溺其中, 宛如也纯然像作者般“超脱”了, 脱离红尘俗世的凡嚣。

说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很多人并不陌生, 被它的“美”所迷住了。但对这篇美文, 大多数人都是从散文方面说得比较多, 其实朱自清先生原是一个诗人, 这就说到了文中脱不开的“诗”性美感了。近代作家们认为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是现代诗歌中必备条件, 我也就借用这“三美”的理论来细细品味这篇美文“如诗如画”中的诗性美感。

诗歌般的音乐美:重点也就是节奏感、韵律感。朱自清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笔触细腻、语言清丽 (具有鲜明的口语性) 、婉转曲折的在文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尤其是他在叠词的运用上, 更是他文章里的一个闪光点。在《荷塘月色》一文中, 作者多处使用了叠音词。如“迷迷糊糊”的眠歌, “淡淡”的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 “田田”的荷叶, “亭亭”的荷叶, “弯弯”的杨柳……, 全文用了27个叠音词。这些词既加强了语意, 又使文气舒展, 韵律和谐。再来就是叠句, 如:“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等句子。巧妙搭配的长短句, 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使人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这样的写法使得全文在一种时而明朗、时而悠扬、时而恬然的节奏中, 韵律协调下, 犹如一首淡雅而感性的乐曲, 行云流水般娓娓带出一个淡雅静美, 远离尘嚣的理想世界。又如亲切而温柔的话语清淡如水, 让人不经意间进入心河中沐浴月光, 心神驰骋间欲罢不能。

诗般的语言美:文中的词汇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 质朴清丽, 使人感觉特别清新、自然, 而且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通感与拟人的手法。如写荷花的清香, 用渺茫的歌声比喻, 将嗅觉形象比作听觉形象, 时断时续, 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 沁人心脾, 扩大了意境, 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这些贴切的比喻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美表现得那么的恰到好处, 增强了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感, 更让人有亲切、自然的感觉, 如临其境。

在文中作者还不惜笔墨, 多处描绘了一些带着色彩的词语。淡淡的月色如流水般泻下, 薄薄的青雾包围着象在牛乳般洗过的绿叶, 星星似的荷花, 昏黄的街光, 模糊的远山……这似真如梦的境色随着笔尖流泻于读者的面前, 犹如历历在目, 让每一个读者随之展开无限的遐想。

还有就是文中多处用字用词十分传神, 如:“泻”字, 与文中的“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流水”相照应, 强烈的动感, 表现了月辉照向大地那一览无余的情景。从这可见, 作者哪怕是一两个字的问题上也认真对待, 从不堆砌词藻, 其用词清丽蕴含着人性的情味。

诗般的意境美:也可说是作者想表露的情感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写道:“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更是“以情写景意境生, 无情写景意境亡。”作者在文中情景的交融是全文的一个升华。如“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情起了变化, 先前是潜藏在心底很难倾吐的淡淡哀愁, 这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 这种淡淡的哀愁中夹杂着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喜悦中又挥不去的淡淡的哀愁中, 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但又被迫于现实从幻想中解不开的烦恼。也正是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给优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 作者笔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谧、柔和的, 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中还多处与最后一段和第一段, 都使用了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使得整篇文章有回环往复的感觉, 形成一个“圆”形结构, 再来就是作者的游踪 (把荷塘绕了一圈又回到家中) 与作者的情绪的波动 (“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的往复) 来说, 也是造成了另外两个“圆”形的结构, 共是三个“圆”。这一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的写法, 这一意境, 更是将文章中的情意圈住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让人有一种如丝丝牵绕的感觉, 似是如作者一般有一种时而解脱烦恼, 致身于人间仙景之中, 时而又似沉浸在难以明状的忧愁情绪之中, 像一首乐曲般——绕“心”三日。

所以, 在作者笔下, 荷叶清纯, 荷花素丽, 荷香清淡, 月色如雾, 月光如水, 月影如乐……而这一切, 无不是作者他那朴素无华的品格象征与拳拳赤子之心, 把真挚的情感悠悠地流畅在整篇文章之中, 似是万物有情, 又似是个中无我。大概是因为他认为“文章的成功, 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这个原由, 所以他的作品, 就笔致简约, 朴素中绕着娓娓动人的亲情, 让读者为之动情, 随他感情起伏而起伏。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 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 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 巧妙的比喻、联想, 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便构成细密、浑圆的意境。使得整篇文章都沉浸在似悲似喜, 朦朦胧胧的情感中, 让人读起来不知不觉中, 随之喜悦, 随之哀愁, 荡漾在心中的是那让人说不出味道来, 却时而不舍挥去, 时而摆脱不了的感觉。

从这三方面可看出作者将诗歌的写法无不尽收入他的散文之中, 可讲是文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情。不但把散文讲求的“形散而神不散”做到情景交融, 更是把诗的三方面的美感, 在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诗情画意交融之下, 一篇揉合了诗与散文的优点惊世之作, 从此流芳百世。

摘要:《荷塘月色》是一篇有名的散文, 但曾为诗人的作者在文中, 同时也蕴含了诗性美的三个元素: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

关键词:荷塘月,色诗性美,音乐美,词藻美,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篇9:大运河的优美篇首(散文)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栈官署都会有。一排高树挤出了一条通道,落叶发出苍然的声响,车辚马萧一般。尽头一堵巨石,石上有字,再看一个牌坊,上书:漕运码头。是了。急走几步,不顾鞋子踩进水洼,眼前已然出现一条气宇轩昂的大河。禁不住喊出了声,那声音,连自己都吃惊,似乎在村口见到了倚望的亲人。我呆愣着,这就是大运河?那个京杭大运河的北首?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交响的序曲,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大运河首来得这么突然,横江断河一般,置你于无准备的惊叹之中。

河首像个大口,万里旷风都顺到了这里。水面蒸腾着雾气,像河在呼吸。大运河,你老有千岁,同自然的河流相比,却仍是一条年轻的河。你那么平静,平静得只有轻波微澜,越是如此,越显端肃。你那么宽阔,比我想象的宽多了。看不清你流去的地方,那里已烟锁雾罩。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雄浑壮阔、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身背肩扛的急步,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祈望。一条大船刚刚离港,一批船舶又小心靠岸。漕运发达时,仅从天津每年过来的漕船就有两万艘,更别说还有商船。

大运河,一个运字,让水的实用功能活泛起来。运河不仅输去一条通衢大道,还输去了大河的文明之波,广袤的土地变得丰沃,并催发了农耕经济向商旅经济的转变,码头带动着一个个集镇和城市迅速膨胀。水道的开通已使直沽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运河沿岸呢?淮阴、镇江、常州、无锡无不得益大运河的润泽,还有苏州、嘉兴、杭州呢。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更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运河的时候,不由得惊叹万分,并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马可·波罗当时把浙江称为蛮子省,他没有想到,那个蛮子省,后来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说起来,应该庆幸一次次从皇宫里发出的疏浚运河的圣谕,不仅是从隋文帝开始,在他之前早已有过,隋炀帝之后更是接续不断。那些声音越过道道森严壁垒的高墙,低徊于运河之上。

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不妨碍对他们深怀敬意。从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无疑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进程。声声号子里,多少生命在蠕动,他们淌洒着汗水和血水,也淌洒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奋争史,而最终,低沉的号子变成了水边清丽的歌声。

运河首先表现出了民族对自身环境的挑战,它是一种群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价值取向和生命观念的飞升。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有了横向交流,运河身上汇通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的血脉。一个数字难掩心中的自豪,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运河能与之比肩。

站立运河源首,想着她不同于其他河流的地方,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母亲般大气、淳厚、秀美、沉静。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是很窄的河道,也能见到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那种繁忙有序而无声,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声笛和躲闪。即使是目前,京杭运河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我知道,北京的很多河流都归入了大运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首先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带来了好運,以至于不少帝王从这里一次次乘舟巡访。乾隆是在哪里下船的呢?“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这是乾隆登舟时的心情。李白早从白帝城出发,乾隆从北京而去,同是烟花三月,到了扬州也相差千年。不过李白站在运河边说了:“齐功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乾隆的毎次出行都有收获,不是考察的收获,就是私访的收获,或是文思的收获。乾隆十次到泰山,六次下江南,借助大运河,他走得比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勤。

不能简单说这些帝王都是游山玩水,包括隋炀帝在内,他们还是要做些事情的。出行起码比坐在金銮殿听汇报强,比在位48年有25年躲在深宫不理国事的朱翊钧强。也许杨广修好了运河,一激动排场搞过了头,史上这种一激动的事情不算少,因而杨广挖运河的功劳被骂名掩盖。皮日休倒是给了个公道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过这样也好,提醒有些人做点事别忘乎所以。

大运河既已完成,就不是哪个人的了,而是整个中华甚至整个人类的。隋炀帝早已销声,乾隆帝也随波匿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帝王更是淹没在浪沙之中。多少年后一声锤响,中国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见了燃灯塔,它高高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凭着“一支塔影”,顶风沐雨的船工就知道通州河首到了,心境立时开阔起来。

在燃灯寺的外面,见有从运河挖出的巨木,那从南方运来的宫廷用品,不知哪一次事件,使它们水下沉睡400年。塔前还遇一老者,81了,十分健谈,他说中学就在运河边上的,前面坐的同学是刘绍棠。立时想起那个善写河淖的通州人,运河水波托举出多少人物?可是灿若星辰了。

将目光放远,运河不远处,还有一个同样由人工修造的工程——万里长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线条,长城和运河的一撇一捺,构成中华版图上的“人”字。是的,那是历史最能代表人类活动的标志。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了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有力又有益的一捺。一防一疏,总是后者被视为经验。想起河首所在通州的名字,这名字那么名副其实。古时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通州有着“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通而百通,不说其他,光一条运河就够了。

雪花弥漫。大运河,久久看着你的时候,就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宗教色彩,原以为你很难抵达,真到了跟前又似乎在虚幻中,是因为心中久存的景仰吗?

想有一段清闲时日,乘一叶扁舟,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带给的感知与兴奋。而后望着燃灯塔,在通州源首靠岸。

责任编辑 黑 丰

篇10:诱人的秋优美散文

当袭袭凉意向你迎面扑来,当阵阵花香浸入你鼻子,当声声蝉鸣淡出耳畔时,我们才注意到,一个迷人的季节――秋天到啦!

四季之中,唯有秋为我所爱。但人们有时会认为秋并不迷人,并不美丽。真是如此吗?

秋的迷人,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却从未耐心赏阅,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我观察到许多从未注意到的景象。那地上的`落叶被吹上了天空,形成了神奇的旋风:落叶们旋转着、跳跃着,它们仿佛在与秋共舞、又仿佛似孩童相互追逐打闹。“香”扑鼻而来,我用鼻子贪婪的嗅着花朵的芬芳。哦,是桂花!它们紧抱在枝头,在风中摇曳,荡起了秋千。它们尽情的散发着自己的香味,那浓浓的气息麻痹了人们的感官,我仿佛要被它引入梦乡,就此沉睡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秋的迷人与出彩,更表现在田间。

天边微微泛白,勤劳的农民起床准备了:他们期待着秋天丰收,也赞美秋的美丽。太阳徐徐升起,农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挥舞着锄头,手握住镰刀,兴高采烈,斗志昂扬。听!那粗犷而豪迈歌声里,是农民们对秋的赞美诗!他们爱着这片金黄的土地,爱着这迷人的秋!一天的劳作下来,大家还是精神饱满,因为他们知道,秋是希望!夕阳西下,光芒撒满整个田野;清风拂过,稻谷东摇西晃,犹如大海中荡起波浪,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篇11:盛夏里的秋优美散文

临窗而立,俯视窗外校园里青青的操场地,院落外几株郁郁葱葱的香樟树,都因为这一场久违的雨水的到来而格外焕发了青春;临窗而望,远眺似乎离自己拉近了隔阂的群山,颜色是那样的清晰,形体又是那样的伟岸。风,不再是那样似火,虽然也谈不上柔情,却夹带着阵阵凉意席卷而来,让人忘记了一切的烦忧。闭上双眼,似乎走进了远古的森林之中,阳光被高高的树木所遮蔽,尘世被丛林和灌木的幽静所隔阻。

篇12:天凉好个秋优美的散文

秋的夜空格外澄静。星子很多,很密集,银河,也比平时的宽。“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说的就是秋季吧。玉米棒子下来了,拿它的棉软的绢子做成蒲团,坐在台阶上。凉风一阵阵地沁入心脾,小虫小蛐的歌声像是唱在你心里。星子不停地闪,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近,你扒着瓮沿看,它落在水里;那么,它也必是落在天井里了;那么,等到明晨,它还能浮得起来吗?水那么深。

一个星星,一个故事。在飒飒的风与树的交舞曲中,在幽深的夜色里,你大可以,一缕一缕地将往事抽出,轻轻地抚摸,就像抚摸一个远去不在身边的人,就像抚摸一匹伸手可触却又倏忽而去的锦缎。无人打搅你。月色落到西墙了,你的泪水,却不知不觉洒湿了大半个衣襟;你起来,抖抖身,一腔泪子,却在你的心底,积得更多了。你轻轻地阖门,上床,展开薄被,我知道,那个百萦千回的人,今儿,要在梦里与你相会了。

秋日多是天高气爽,可也有绵绵愁雨的时候。雨丝很乖顺,像是不忍心搅扰了人们平静的步伐,牛毛针一样,细细戳上你光裸的胳臂,有些蜜意,有些调皮。走在青石路的巷,也许,你真的会遇到那个丁香般的女子了。她撑着油纸伞,款款而来,伞沿儿滴答答,濡湿的青石上印出她朦胧的姣好的面容。你错身而过,闻到她的幽香,回头,她却轻轻地叹息一声。你复走你的路,可知道,那个影子,是几年几世消不去了。

那么,就到山上采一枚枫叶吧。此物最相思。火红的枫叶,因了雨水的涤洗,变得粹然而美丽。你将它夹入书本,青丝飞扬的时候,它是如此,等你耄耋双鬓斑白时,它还如火烫的热烈;甚至,你凑鼻去闻,仿佛闻得到那日下午缠绵的雨丝,那垂在姑娘发上濛濛的雨意,望得到那四目相视时深深的漩涡里的柔情呢。

篇13:芙蓉空老蜀江秋优美散文(模版)

你常着一身衣,在浣花溪畔徘徊,也许,这样,你便可以向往红烛高照的喜堂,既使红裳无龙凤镶绣,却不生绝望。那时候,你一直以一身红装换取一世牵手的祈念。而那一朵缘起的花,却依然杳如风迹,让你在锦年华月里等待了许久。曾经以为今生你再也等不来你要等的人,不曾想如斯年之后,他还是披了千山万水的苍衣,带着最眩目的微笑走向你,只是,你忽略了锦年如逝水已过,纵心内再莲子清清,那莲,已成枯蓬。世间总有猝不及防的分离,那一场漫天漫地的花事,转眼青淡如你袖底下和一首离歌的留墨。站在彼岸,你看着他撑蒿而去时,那一身红装,静静地潜入尘河,慢慢地退成一抹清淡。在他渐行渐疏的墨字里,你终于明白那一刻的懂得,但不是永恒。从此,你以昂然姿态不计如何浊酒相送,不思如何遍地当归。这一世的情路,亦止于他离去之后。你依然是一身红装在浣花溪畔,在望江楼边翩若惊魂地穿行其间,用不让须眉的诗句与才情,装点着男人春色阑珊的梦境。只是,你一身艳红如嫁娘般的裙衫,袖底襟边处始终是一枝独秀。一日,他有锦字寄来,你以旧作相赠,深红浅白,早已随意。

锦字不寄

不曾相遇时,粉笺绘满墨字无数,沿着尘间万样风景的足迹,一点点将遇时种种情景勾勒,期待的字如忍冬对对,化丹青墨笺章章,因怕花开不能同赏,花落不能同悲,故藏那锦章于袖,不敢宣张。遇他时,心间锦字化笔、墨、纸、砚列于案上,墨池狼毫间亦招招如旌展,粉卷亦铺展成人间四月的陌上,桃红李白沿途缓缓而开。短暂的相遇如萍水而逢,相伴的路在转角处嘎然而止。明明思念的锦字随雁阵同行,声声飞过江南塞北,却又不会锦书频寄,已然是溪前溪后翘首暗盼,却还是倔强地说,菖蒲花未发可缓缓,不念不急。只是,长巷深堂里,那墨香日日不散,薰在粉笺上,成行行墨字如雁行。他说,别后相思隔云水,不过你懂,相隔的又何止是云水,纵再多锦字,而今已然无处可寄。今生,唯有将相念的墨字点点欺于心上,而后让它慢慢地清淡于素。想必他也会懂得,余生的日子里,已不必翻看从前两两相恋的锦卷了,曾经有一刻的懂得就好,那方花田里,你和他的过往,都兀自成赋,寄与不寄都彼此最接边的那一刻早已暖成锦字如煦。知你今生,不再写字字如锦,却在粉笺墨色里依然能够体味到你如锦的期慕。

琴瑟无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秋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说秋优美散文04-21

细腻多情的秋姑娘优美散文04-07

黑子优美散文04-08

散文优美范文05-17

优美散文范文05-17

风优美散文04-08

牵手优美散文04-09

心迹优美散文04-09

两边优美散文04-10

凉粉优美散文04-11

上一篇:走进丽江教后反思下一篇:初一地理归纳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