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优美散文

2024-04-14

筑巢优美散文(共10篇)

篇1:筑巢优美散文

筑巢优美散文

雨,还没有止住的趋势。盛夏,却不合季候地下起了这一场雨,不紧不慢,潇潇绵绵不绝,起初的清凉舒爽一过,让人没由端地生出秋天的思绪来,这与我的心思不合,心里总像郁了一个结:多少又要延缓我房子的装潢进度了。读者文摘在线阅读

卧房窗台上方的一群麻雀一清早也被雨困着,叽叽喳喳扰着我的清梦,我很不情愿地睁眼掠去,一根衰草因吸饱了水分匆匆落下,从窗前划过又落在了窗台上,我连烦它们的心劲都没有了。能让这些小生命把窝筑到我的房上就是我开恩了,我花钱搭起的遮阳棚现在却成了它们筑巢的支点,也不经得我的同意,还叽叽喳喳吵着,有些喧宾夺主了。我对它们的宽容不为别的,是看它们含辛茹苦的不易:它们不知从哪儿,把那些或鲜或枯的草枝一根一根地衔了来,又匆匆飞了去。可气的是有的还粗枝大叶地把那些杂草毛根弄满我一窗台。我几次欲用竹竿把它们赶走,把窝挑了,但最终还是不忍伤了它们的心血,恤它们也是一群生命,由着它们在我的眼皮子下胡作非为。令人费解的是从年初到年半,也没见它们把个巢筑完整,我不懂鸟语,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缺“资金”,还是缺“技术”?总之有一点跟我们人类很相似―――这年头生存不易!

我忽然与这群似不曾忧郁的雀们“同病相怜”起来。我的“筑巢”工程也已历时两月了,差不离还得半月、一月,身心已显疲惫,这些天来妻每天穿梭于建材市场与装修房之间,颇像这些劳碌的雀。尽管这个比喻不太合适,但还是很形象。我要说明的是这里我没有丝毫对妻的不敬,而是感念她的辛苦。为了能省些钱,她只好一家一家地比较价格,与那些正在“筑巢”中的同道们频频交流、切磋,怕的是稍不留神就中了建材商的“套”。商家的价格总是让人讳莫如深,尽管他们信誓旦旦地摆出他们“进价表”,于我们而言还是如同天书,因为真正的价格尺度是在他们的心里,良心无尺度。当然,我这里也没有责怪商家贪利的意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是两千年来的旧话了,谁不明白这个道理?只在合理的`尺度就行了。因此,要怪只能怪自己没能耐,不然也会像那些腰板挺挺的爷那样:“老板,捡好的来!”

一直欣赏美国人先享受,后付费的洒脱,于是也学学人家按揭一套房。做了才发现,房奴房奴,什么叫“奴”,大凡有如此表现的差不多都属于“房奴”新人类:早餐,省省吧,清汤杂饭填饱肚子就行了;服饰,省省吧,再漂亮的衣服也长不着肉;聚餐,也省省吧,物价太贵,一顿能吃掉一家人一月的口粮;出游,更要省省了,逛一趟要消耗孩子一学年的费用……看来,要想过得轻松,“麻雀”还是不要强征“鸿鹄之志”的好。

窗台上方的雀还在叽叽喳喳争个不休,我不懂鸟语,但我猜是:“筑巢不易”吧!

我想,一定是这么个意思!

篇2:筑巢优美散文

初春季节,我在早报上见到一则消息,说燕子已回到了白鹿原上,正双双的衔草在农家的屋檐下紧张地修筑“爱巢”。我倒不怀疑这则消息有什么季节误差,爱巢也罢,新巢也罢,我只是觉着作者现象似的报道一下而已,并未深度观察。我这样说,是因自己曾经仔细地观察过燕子筑巢。不同种类的燕子,筑巢的地点不同。有在房_上搭巢的,有在屋檐下搭巢的,一在室内,一在室外。室内的燕子是那种白肚皮的,比较常见的那种;室外的燕子肚皮和脖颈泛红,类似高粱粒的颜色,人们称之为麻燕子。在室内的燕巢是半敞型的,无需封闭;在檐下的则不同,巢的上下封闭,只在一旁留一进出口,那口探得很远,像茶壶的嘴儿,它要遮风挡雨。如今住在城里,浅宅高居,却是有许多年没见过燕子筑巢了。虽然偶尔也会看到燕子在空中飘过,但是车拥楼高,燕子少有落脚栖宿之处,更让它如何放胆地穿过防盗护栏翩然进出?我想不出飞在城市上空的燕子应该把巢筑在哪里。

都市是人的海洋,都市里的屋子,白天却少有“人气”,大家都忙自己的事,忙“外”不忙“里”。邻里每天见面,相会于楼道,匆匆一面,久了,点个头,或微笑一下。大多相识不相熟,还不如板着面孔,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慢说在城里,即便在农村,燕子通常也不进这样的屋子,进了屋,也没处搭巢,房产开发的时候,设计师就没考虑过这一层。你原也没打算接纳它,就像你不想接纳邻居一样,人(燕)何来添麻烦呢?古人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宅院文化,绝不是现代城市。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燕子与寻常百姓的渊源。说明燕子虽是小小动物,却不像凤凰那样清高,也不像凤凰那样势利,非梧桐而不栖,非醴泉而不饮。然而,燕子是有灵性的,它并不像麻雀那样野性而缺少灵魂。

小时候,听祖母说,燕子不进“愁房”(家里有长期生病的人),更何况是“空房”。在乡下时,我家后院就有一个生肺结核的,我也曾去过他家,的确没见过他家的房檩子上有燕巢。现在我也常想这件事,燕子怎么会知道那是“愁房”呢?想来,大概是燕子不喜欢闻到熬中草药的味道吧?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祖母的话,认为燕子善解人意,不想去给病人添乱子,吵吵闹闹的。

原本,我家的老房子里有一个燕巢,后来家里又盖了新房,房子变大了,睡房和厨房里的檩子上,先后筑了五个燕巢。整个夏天都热热闹闹的。

没盖新房时,家里每不留人,祖母先打开门上的风窗子,然后再锁门,让燕子在窗洞里自由出入。风窗子不是留给钻隙者之用,如有钻隙者,门上的锁也没什么用,只能告知街坊四邻主人不在家,防君子不防小人。然而,燕子不是“小人”,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生活者,人为它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它们为人消灭庄稼地里的飞虫,相互协作而已。而它们自身的协作,也从不怠慢。祖母跟我说,燕子在搭窝时,总会有其它的燕子来帮忙的。我家的那个燕窝,从我记事时就在,说明它们和主人相处了多年。自打祖母说过协作搭窝的话,我每个夏天都盼着再有燕子来搭新巢,看看其他燕子都是怎样帮忙的。可是,我等了好几年,也没有第二对燕子来搭巢,其实房檩上还可以搭几个巢的。有几次,我想用竿子把那个老巢捅下来,让它们再搭一个给我看看。我的举动每次都让祖母识破,每次我干这种勾当时,祖母都大骂我一顿,亏了父亲不知道。我家要盖新房时,祖母再也保不住这个燕巢了,那时,我也觉得拆掉这个燕巢怪可惜的,等盖好新房,它们怕是在别人家里搭了窝,再不回来了。这可能是人们说的熟者为宝、恋旧情结吧。

老房子拆掉后,我很是失落了一阵子。后来,大人们忙着盖新房,我也在大人的忙碌中,把这事给忘了――生活不相干,人也是健忘的种族。

农村盖房,小孩子插不上手,就是看热闹,尤其上房盖那一天,街坊四邻们纷纷放下手里的农活来帮工,妇女们也来帮着做饭,她们的臂弯上还挎着个小篮子,篮子里装上青菜鸡蛋粉条之类的来凑份子做菜。现在想起来很温馨,那时我只觉得很热闹,热闹让小孩开心。其实那时也不光盖房子帮工凑份子,凡有大活儿,都是大家合着干,不说红白喜事吧,比如打井、脱坯、打院墙、盖猪圈,甚至赶嫁妆,这些活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一时能干完了的.。协作就是协作,没谁想着谈工钱的。我家的新房盖得了,人住进去,热闹不再。我躺在炕上,望着房梁,又想起住在老房子里的燕子来了。

新房要通风透气,门窗统统敞开着。不久就有燕子飞进屋里来,唧唧啾啾,有的打个踅就飞走了,有的在崭新的房_上停一停,再飞走。我很高兴,特意把这事告诉祖母,祖母说,它们很快就来搭窝的,是来看“地形”的。说这话没几天,果真有一对燕子瞄准房笆上正中间一棵檩子,认真地筑起巢来。为了验证祖母的话,我坐在炕上仰头看着燕子搭窝,累了就躺在炕上看,专心地看。开始只有两只燕子飞来飞去地衔着裹挟着细草的泥球(不是早报上说的只衔着草),一丝不苟地营建着“地基”,新檩子上有没剥干净的细小的树皮,燕子也用自己的尖喙,把它们啄下来。当它们把“地基”打好,有好一会儿,垒摞的速度颇有些急人,老半天飞不回一次来。但是,过了一会儿,那速度就快了,我真的看到确实不是两只燕子在筑巢,至少有三只,因为有时三只燕子同时出现在屋里。我认不彻哪只是“主人”,哪只是帮工的。再过一会儿,那燕子就更多了,飞来飞去,络绎不绝,分不出有几只,更不知谁是谁了,仿佛都是“主人”,也都是帮工的。飞进的都衔着带细草的泥球,脚不沾“地”,扎撒着翅子把泥球镶在弧状的巢上,秩序井然,绝不马虎;飞出去的,冲着飞进的“啾啾”一叫,似乎在说:“辛苦了!”我猜想,建“地基”的那两个燕子筑巢慢下来那会儿,一定是出去找帮工的同伴去了,要么谁知道它们盖新房子?“人”多虽然力量大,但是它们也不是一天就把巢筑完,房子不是一天盖的,筑到一半时,它们就停下了。须知,燕子衔的都是湿泥,需要风干,才可接着筑。就像人盖新房打泥墙,打一节停一停。人与动物的劳动环节是相通的,也许人类的劳动是受到动物的启发,这也说不准。它们搭了一节,所有的燕子又都不见了。我左等右等,没有一只燕子飞回来,就跳下炕,去水井边看燕子衔泥。井边却永远有一群燕子在那里衔泥球,忙忙碌碌,不亦乐乎。我当时不晓其故,现在想来,它们也一定是去帮助别个燕子垒窝去了。就像农人做农活,什么季节做什么事,季候不等人。我望着燕子忙碌,太阳快压山了,人们来井里打水,燕子飞走了,我才回家,而我家那两只燕子也回来了。它们回来后,就在未完工的巢边,两只爪子钳着檩木,安闲地栖宿着。它们帮完工就回来,“主人”连饭也不用管,第二天照常协作。巢筑好后,往窝里铺垫细草、飞落的鸟毛等“装修”的活,这叫絮窝。絮窝由“主人”自己来完成,它们也不是什么活都找“人”来帮工的。“装修”完毕,“妻子”才开始产蛋孵化,养儿育女。孵化期间,“丈夫”便为“妻子”捕食喂哺,早报上说的“爱巢”,这时才真正名实相符,不折不扣了。

篇3:传递正能量的优美散文

《散步》只有短短580字,写一家三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迟来的春天终于到来,“我”劝母亲趁天气好多出去走走,母亲接受了“我”的劝告,于是初春的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一路上高兴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乐融融。难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上年幼的儿子。就是这么一次平常的散步,谱就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短文不仅熔铸了浓浓的亲情,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要求,传递了正能量。文中几处叙述和描写感人至深,并且饱含哲理。

《散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生命延续的道理,而且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和谐”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内容。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

《散步》的深刻意义还不仅于此。儒家经典《四书·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将这段话概括为“修齐治平”四字。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修身齐家”的榜样。他是一家的核心,是家中的顶梁柱,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由于有他,这个家才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小儿天真可爱,全家其乐融融。如果全社会人人都像他一样,何愁不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散步》也是一篇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这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文章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踏青,必然要对初春田野的景色进行一定的描写。但文章对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物的描写仅有寥寥几笔:“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着重的只是“随意铺着”的“新绿”和水田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并由此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确,生命是顽强的,但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荣枯可以周而复始,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却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返老还童,所以作者将笔墨更多的用在生命的新老传承上。关于景物,作者还通过“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过同样精炼的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明媚的春景愉悦着母亲,儿子的孝心温暖着母亲,无边的春色弥漫在祖孙三代的心中……。

篇4:立冬的优美散文 立冬散文

雨总能让我有更多的沉静和思考。于是,喜欢雨也就再自然也不过了。喜欢不打伞,在雨中的漫步,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当然是细雨如丝的日子,滂沱大雨时淋湿了,那感冒就要来造访了。

今天的雨从昨天一直走来,下得那么的不急不缓。仿佛要将冬季的寒冷置于这丝丝的雨中,贯穿整个的季节。

这一路走来应该很艰难吧。从遥远的北方,长途跋涉的。雨可以走过漫漫长路,也可以从一个季节走入另一个季节,而有时候却无法从一个街区迈入另一个街区,只是在徘徊。如此的徘徊,也许雨季带来了某些人的问候,于是如邮差般,一家一户的,轻叩门环,将每一个只言片语都要带到。也许有的人家还烦劳她带回复,这样一来,雨也就只有慢慢等待了。然后带着温暖的问候到下一站,那里就将开始绵绵叙讲的雨天了。若是谁家的回复带着愤怒或犀利的言辞,那下一个街区等来的即是暴雨如织,或者是闪电雷鸣了。

徘徊忙碌了一天的雨,不知是否吧我的话给遗漏了,于是我投身雨中,在万千雨丝中找寻我的温暖。不得,只有返回陋室。守着小小的茶盘,煮上一壶水,泡一盏茶,在茶汤中寻找失落的记忆。

天凉了,所以泡了闽北水仙。

不记得怎样知道闽北水仙的,只是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就爱上了。想起西方神话中,那个溺水的少年,如水仙般洁白,悠远的淡淡愁绪。因此第一次到语茗轩,不问别的,只问水仙,恰好有。也因此和老板娘成了朋友。

起初并不知水仙是属于岩茶,也不谙何为岩韵。但是第一次喝过,就知道,这是我的茶了。

水沸了。汤杯,置茶。干茶置于杯中,乌黑粗壮的条索,沉重有声。这是好的水仙的第一特性。醒茶数秒,倒去茶汤。此刻的茶叶已经有所舒展,开始泡第一泡。茶汤倾出,随雾气袅袅的茶香立刻让人沉醉。业界有“醇不过水仙”的说法,果然如此。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出岩茶的这种甘甜。如善歌者随意中浅浅的吟唱,仿佛轻描淡写,却回味悠远。那种甘甜如这冬雨中的暖意一般,渐渐释放出。不细心体会的人,只是感受到了冬雨中的寒气,而非丝丝的暖意。

小口轻啜着滚烫的茶汤,两三盏茶汤喝罢,胃已然暖了。这下子,从里到外的暖意,真实而又有点儿奢侈了。暖,有时未必就一定艳阳高照,若是有心去寻,即便冷冷的冬雨中,你也可以寻着她的气息了。

篇5:朱自清散文之瑕疵优美散文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他的作品集共有二十六部,约一百九十万字,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几十年来,朱自清的散文始终享誉不衰,只要提到现代散文必提朱自清,所有现代散文选集也必选朱自清。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甚至编入中学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文。面对评论家的诸多赞美,朱自清已完全笼罩在大师的光环下。但是,做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任何事都不应该受某种光环的影响,在学习朱自清散文优点的同时,也应注意其中的不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文学语言,上海师范大学的刘叔成在《文艺学概论》中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准确、鲜明、生动。这是每一位作家都力求达到的。我国古代的大作家、大文豪无不在语言上下苦功夫,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作家们锤炼语言的自白。朱自清作为一位散文大家,在这方面却做得很不好。例如《荷塘月色》里的句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们都知道蝉半夜一般不叫,要叫也是一两只,而且半夜蝉声听来总是让人惊心的,朱自清用“热闹”来形容蛙声尚可,用来形容半夜那一两只孤单的、惊心的蝉声就不妥了,既不符合客观实际,又不符合人们的主观感受。这样的错误一般都出现在小学,朱自清大师却出现在成名之后,令人不可理解。再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几句“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天是蓝的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象是美丽的贝壳一般。”这三段文字都是写夜晚的天空,但写的都不准确,甚至可以说不符合客观事实。夜晚的天空是蓝色的,但绝不是蔚蓝,蔚蓝从来就是形容白天晴朗天空的。当然,夜晚的天空也不会蓝得可爱,“可爱”一词带有明亮、活泼的感情色彩,如果用来形容星空尚可,用它形容夜晚天空的墨蓝,就有些用词不准确。还有晚上的云,我们都有体会,只有月亮非常明亮,而且云要靠近月亮,或者挡住月亮,才会有明亮感,而朱自清写的月是“淡淡的月”云是“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我不禁佩服朱自清的眼力,在夜晚不但能看到“蔚蓝”的、“蓝得可爱”的天空,而且能看到远处“亮得现出异彩”的云。

好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一定是层次分明,前后呼应,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但是朱自清的有些散文总感觉前后矛盾。例如朱自清的《白采》中的描写,该文前四段介绍了白采的为人以及和作者的书信交往,但未写白采和作者的会面。第四段末尾说到了白采的死,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惋惜和愧疚。第五段开头便是:“平伯和我都不曾见过白采,大家觉得是一件缺憾。”根据前文,再看这句,很自然的理解就是“我和平伯”都不曾见过活着的白采。可是第五段却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但平伯终于未见着白采,我竟得和他见了一面”而且还“只匆匆一谈”,读到这里不禁使人迷惑,前后文竟然自相矛盾!仔细分析,才会发觉,错误是在“平伯和我都不曾见过白采,大家觉得是一件缺憾。”这句中少了一个时间限定词,造成了前后文的矛盾。再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第四段“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大异了……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浆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这段文字开头已是大中桥外的景色,而且下了船,就该是已经出了大中桥,怎么后文又是“我们出了大中桥”呢?仔细思考,总觉不妥。其实这里是层次顺序没安排好,如果把“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放到“我们下船后”前面,我想文章的层次顺序就会一目了然,再不会出现前面的矛盾和曲解了。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二三十年代,句法僵硬、累赘,修辞过重、做作,是那个年代的通病,在当代人看来朱自清的文章中到处是“别扭”的句子,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荷塘月色》);“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爱唱沙软而重的眠歌的乳母”(《〈忆〉拔》)等等,象这样的句子,非常繁琐、困人,所以当代文人都尽力避免这种句法。对此许多学者、文学家都有过评价,如台湾大学的余光中说“一连串三四个形容词,漫无秩序地堆在一个名词上面,句法僵硬,节奏刻板,是早期新文学造句的一大毛病。福罗贝尔所云‘形容词乃名同之死敌’,值得一切作家玩味。除了三五位真有自觉的高手之外,绝大部分的作家都不免这种缺陷。朱自清也欠缺这种自觉。”,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中也说“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大部分都有“我”的形象,而这个“我”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朱自清自己,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我们不妨先以《关于“月夜蝉声”》来分析。这篇文章的大盖内容是这样:陈少白先生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蝉在夜晚不叫,《荷塘月色》中的蝉声有误。为此,朱自清请教了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找到了记载夜晚蝉叫的文字。可朱自清给陈先生回信却说自己记错了,蝉在夜晚不叫,自己请教的昆虫学家也说蝉在夜晚不叫,《荷塘月色》那一晚,自己没听到蝉叫,并许诺以后再版时,要删掉月夜蝉声的句子。几年后,陈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月夜蝉声的问题,并引用了朱自清的回信。这期间,朱自清又有了两次听到月夜蝉声的经历。又过了些年,朱自清写了该文,推翻自己前几年的那封信,说蝉在夜晚叫,《荷塘月色》那晚听到了蝉声。朱自清在文章中表现的如此反复,如此不坚持真理。如果朱自清那晚听到了蝉声,就不该有那样的信,如果没听到,就不该有该文。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朱自清那晚确实听到了蝉声,而且事后还写了文章,但朱自清为什么要违背自己亲耳听到的事实,违背昆虫学家的原意而写那样的信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不惜用谎言去搪塞、敷衍陈少白先生,省得陈先生再没完没了的多事。可陈少白先生还真多事,偏偏引用自己的信去讨论问题,朱自清不得已才写《关于“月夜蝉声”》为自己辩解。另外这篇文章中还有两个不能证实的疑点:一是朱自清说问了好几个人,都说没听到,朱自清都有三次听到的经验,按概率这“好几个人”怎么也应有一两个人,听到一两次吧。二是说“好容易找到这一段儿”。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半夜蝉鸣的记载,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唐代李洞 “梦入连涛郡,书来积雪营。泪随边雁堕,魂逐夜蝉惊。”等等,朱自清是清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应该知道的更多吧。当然,也许是朱自清没问对人和学业不扎实。但《关于“月夜蝉声”》中却无一字就那封信的错误而自我批评,只在第四段为晚写了几年该文而说了一句“一懒就懒了这些年,真是对不住陈先生和一些读者。”,然后就开始教育公众如何观察之难,如何不能以经验推论一些真理。朱自清好文笔呀,说到自己的错误时只说是个“有趣的例子”,在给自己辩解时说“于是自己的经验,认为是记忆错误;专家的记录,认为也许例外。”,在夜晚听到惊心的、不经常叫的蝉声,而且事后还做了记录,请问还能“记忆错误”吗?,既然有例外,自己就不能遇到例外吗?况且有过三次经验!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也是不惜用谎言去搪塞、敷衍关心和喜爱他的读者!文章中这种形象的“我”,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在《关于“月夜蝉声”》中,“我”的形象很不好,那么在其它文章中“我”又是怎样的呢?再以《白采》一文来分析。《白采》中提到两个人,一是白采,一是李芳,李芳是朱自清的学生,他将自己的诗文集交给老师做删改,并嘱他做序,朱自清答应了,可李芳等了半年就突然病逝,死时他还未开始给李芳工作。白采本来和朱自清不相识,但他为李芳的事看不顺眼,就给朱自清写了封信,催他设法将李芳的诗文集出版,并在自己的小说中讥讽了他,没想到却因此认识了朱自清,交了朋友,于是,白采就把讥讽他的话做了删改。朱自清说要给白采的诗写篇评论,白采很高兴地盼望着他的文字,还常常提及此事,但朱自清并不把此事放在心上,直到三年后听到白采的死,才“刚刚写了一页”!朱自清如此对待朋友并不仅仅是李芳和白采,还有《怀魏握青君》中的魏握青,他和朱自清是好友,魏握青要出国留学,在走前要朱自清作些文字送他,朱自清答应了,而且是“一定做”,结果是两年后作了这篇文章。在这两年中魏握青来了两封信,可朱自清只字未复。当然,他起李芳和白采来要幸福得许多,最起码还没“等”到死。从《关于“月夜蝉声”》到《白采》到《怀魏握青君》,这虽然仅仅是他自己的三篇文字,但我们仍可以看出朱自清是一个从不把诺言当事的人,对朋友能拖就拖,敷衍了事的人。这几篇文章只不过提到几个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又有多少个没有记载的白采、李芳和魏握青呢?又有多少个没有实现或没有来不及实现的诺言呢?1932年11月朱自清代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两次上门邀请鲁迅到清华讲演,鲁迅均谢绝,却到其他五所大学做了演讲,不知是朱自清办事不力还是鲁迅“慧眼识人”。

前文所论不过是笔者个人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可以提出不同看法,但有些问题是原则性的,一旦为公众认可,便不能再任意改动。而朱自清却在《雅俗共赏》一文中犯了一个这样的错误,请看该文中的这一句:“中唐的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这句话中,中唐时期和安史之乱的关系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中唐时期包含比安史之乱,我想这是作者的原意;第二种是中唐时期比安史之乱还要早,这种解释有些牵强;但是,不管那种解释都是错误的。所谓“中唐时期”是文学史上唐诗的分期,历史学上并无此分期,现在公认的唐诗分期是明末沈骐在《诗体明辩。序》里的分期,他把唐诗分为“四大家”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中唐的起止时间是公元766年至公元836年,而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就是说安史之乱是在中唐时期之前,正好是盛唐时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历史侃侃而谈,各种历史名词,历史典故满篇皆是,对一字一词考据的细致之极,显示出了作者对历史精深的研究,却出现了这样大的漏洞,几乎使我不敢相信,我宁愿相信中唐时期是盛唐时期的笔误。但这篇文章刊行多年,朱自清未曾更改,只能说明不是笔误,而是糊涂。我不禁为朱自清感到脸红。朱自清糊涂,做为现代人的我们更糊涂,竟然把此文一版再版,对这样一个大漏洞熟视无睹,我们将怎样去教育后代为学要严谨认真呢?

篇6:雨中情优美散文

路上的行人撑着伞匆匆地与我擦肩而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为我遮风挡雨。我仿佛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无助地在雨中流浪,任由雨水冰冷我瘦弱的身躯。

这时,一对情侣相互拥抱着从正前方朝着我的方向走来,两人紧挨在一把伞下,男人手里还拿着另一把未打开的黑色雨伞。我仿佛看到了希望,因为恋爱中的人是最善良的,我一直都这么认为,我相信他们会借一把雨伞给我解眼下之急。“一步,两步,三步……近了,近了,还差几步……”我一边淋着雨,一边默默数着他们的步子,十分期待接到雨伞的那一刻。“啊,终于到了!”我有些激动,向他们投向渴求的目光,双手微微抬起,准备接雨伞。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好像忙于享受雨中漫步的烂漫,无暇顾及一个正在淋雨的陌生女孩,又好像根本就没看到我一般,目不斜视地从我身旁走过了。我的表情瞬间凝固了,手停在半空,定定地站在原地。雨越下越大,浇灭了我最后一线希望。回头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窖,彻底凉了。

我不自觉地回想起初中时的一幕。一天放学后,我慢悠悠地骑着自行车回家。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一场暴雨铺天盖地而来。糟了!我没带伞,车篮里的书怎么办?淋湿了书可就麻烦了。我很慌张,急忙加快车速。“紫涵!”背后传来同学芬清脆的声音,很快她就骑着车子追了上来。芬扫了一眼我暴露在雨中的书本,毫不犹豫地把她的雨伞递给我,自己骑着车子冲进雨中,飞奔而去。“你把伞给我,你自己怎么办?”我很感激,但是看着她为我淋雨,心里着实过意不去。“没事,我家比较近,很快就到了。”芬扭过头大声地说。后来我才知道,她家其实也很远。望着她被雨水打湿的背影,我的眼睛湿了。多好的姑娘啊,心里只想着别人,却没有自己。虽然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提倡舍己为人,但是芬的善良一直深深地感动着我。从那以后,每每看到别人下雨天没带伞,我都会撑着雨伞过去陪他走一程。

我曾以一颗火热的心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可是,当我再次身陷风雨中时,世人的冷漠宛若一场毒雨浇灭了我心底所有的火花,也灼伤了一颗善良的心。我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根本不值得我去爱,之前的种种热情和付出,在此刻显得多么地愚昧可笑。我愈想愈觉得心灰意冷,心灵在绝望中渐渐有些麻木。

“姐姐,淋雨会着凉的,我送你回家吧。”不知何时,一个头上带着蝴蝶结的小女孩已悄然来到我身边,她用一把绿色的雨伞为我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看着她满怀关切的稚嫩的小脸蛋,心情低落的我有种想哭的冲动,但是,我不愿意在这个小天使面前落泪,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故作平静地说:“谢谢!不过,我家在东巷,还有很长一段路。”“我家也在东巷,刚好顺路,一起走吧。”小女孩盛情难却,于是我跟随她一齐朝家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小女孩总是把雨伞朝我这边倾斜,雨水打湿了她美丽的蝴蝶结。看着风雨中来回跃动的蝴蝶结,我的心逐渐温热起来。

不知不觉就到了我家门口,我向小女孩道谢,并邀请她进屋坐。她却摇摇头,说:“要道谢人的是我。三年前的一个下雨天,姐姐扶起一位滑倒在路上的老人,还把她送回家。那位老人是我奶奶。奶奶每提起此事都会热泪盈眶,她常常教导我要像姐姐一样做个好人。”三年前的那位老人?那个小女孩?听完她的话,我一下子懵了,完全回想不起此事。

篇7:大运河的优美篇首(散文)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栈官署都会有。一排高树挤出了一条通道,落叶发出苍然的声响,车辚马萧一般。尽头一堵巨石,石上有字,再看一个牌坊,上书:漕运码头。是了。急走几步,不顾鞋子踩进水洼,眼前已然出现一条气宇轩昂的大河。禁不住喊出了声,那声音,连自己都吃惊,似乎在村口见到了倚望的亲人。我呆愣着,这就是大运河?那个京杭大运河的北首?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交响的序曲,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大运河首来得这么突然,横江断河一般,置你于无准备的惊叹之中。

河首像个大口,万里旷风都顺到了这里。水面蒸腾着雾气,像河在呼吸。大运河,你老有千岁,同自然的河流相比,却仍是一条年轻的河。你那么平静,平静得只有轻波微澜,越是如此,越显端肃。你那么宽阔,比我想象的宽多了。看不清你流去的地方,那里已烟锁雾罩。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雄浑壮阔、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身背肩扛的急步,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祈望。一条大船刚刚离港,一批船舶又小心靠岸。漕运发达时,仅从天津每年过来的漕船就有两万艘,更别说还有商船。

大运河,一个运字,让水的实用功能活泛起来。运河不仅输去一条通衢大道,还输去了大河的文明之波,广袤的土地变得丰沃,并催发了农耕经济向商旅经济的转变,码头带动着一个个集镇和城市迅速膨胀。水道的开通已使直沽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运河沿岸呢?淮阴、镇江、常州、无锡无不得益大运河的润泽,还有苏州、嘉兴、杭州呢。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更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运河的时候,不由得惊叹万分,并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马可·波罗当时把浙江称为蛮子省,他没有想到,那个蛮子省,后来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说起来,应该庆幸一次次从皇宫里发出的疏浚运河的圣谕,不仅是从隋文帝开始,在他之前早已有过,隋炀帝之后更是接续不断。那些声音越过道道森严壁垒的高墙,低徊于运河之上。

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不妨碍对他们深怀敬意。从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无疑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进程。声声号子里,多少生命在蠕动,他们淌洒着汗水和血水,也淌洒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奋争史,而最终,低沉的号子变成了水边清丽的歌声。

运河首先表现出了民族对自身环境的挑战,它是一种群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价值取向和生命观念的飞升。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有了横向交流,运河身上汇通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的血脉。一个数字难掩心中的自豪,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运河能与之比肩。

站立运河源首,想着她不同于其他河流的地方,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母亲般大气、淳厚、秀美、沉静。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是很窄的河道,也能见到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那种繁忙有序而无声,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声笛和躲闪。即使是目前,京杭运河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我知道,北京的很多河流都归入了大运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首先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带来了好運,以至于不少帝王从这里一次次乘舟巡访。乾隆是在哪里下船的呢?“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这是乾隆登舟时的心情。李白早从白帝城出发,乾隆从北京而去,同是烟花三月,到了扬州也相差千年。不过李白站在运河边说了:“齐功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乾隆的毎次出行都有收获,不是考察的收获,就是私访的收获,或是文思的收获。乾隆十次到泰山,六次下江南,借助大运河,他走得比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勤。

不能简单说这些帝王都是游山玩水,包括隋炀帝在内,他们还是要做些事情的。出行起码比坐在金銮殿听汇报强,比在位48年有25年躲在深宫不理国事的朱翊钧强。也许杨广修好了运河,一激动排场搞过了头,史上这种一激动的事情不算少,因而杨广挖运河的功劳被骂名掩盖。皮日休倒是给了个公道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过这样也好,提醒有些人做点事别忘乎所以。

大运河既已完成,就不是哪个人的了,而是整个中华甚至整个人类的。隋炀帝早已销声,乾隆帝也随波匿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帝王更是淹没在浪沙之中。多少年后一声锤响,中国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见了燃灯塔,它高高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凭着“一支塔影”,顶风沐雨的船工就知道通州河首到了,心境立时开阔起来。

在燃灯寺的外面,见有从运河挖出的巨木,那从南方运来的宫廷用品,不知哪一次事件,使它们水下沉睡400年。塔前还遇一老者,81了,十分健谈,他说中学就在运河边上的,前面坐的同学是刘绍棠。立时想起那个善写河淖的通州人,运河水波托举出多少人物?可是灿若星辰了。

将目光放远,运河不远处,还有一个同样由人工修造的工程——万里长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线条,长城和运河的一撇一捺,构成中华版图上的“人”字。是的,那是历史最能代表人类活动的标志。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了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有力又有益的一捺。一防一疏,总是后者被视为经验。想起河首所在通州的名字,这名字那么名副其实。古时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通州有着“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通而百通,不说其他,光一条运河就够了。

雪花弥漫。大运河,久久看着你的时候,就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宗教色彩,原以为你很难抵达,真到了跟前又似乎在虚幻中,是因为心中久存的景仰吗?

想有一段清闲时日,乘一叶扁舟,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带给的感知与兴奋。而后望着燃灯塔,在通州源首靠岸。

责任编辑 黑 丰

篇8:孝心优美散文

外婆病倒了,这次比每一次都严重,腹部胀痛折腾的她一连几天都无法进食,昼夜不睡,倔强的她选择忍着,直到把母亲的心脏病累犯了才去答应去医院,在本地的医院进行了一系列检查之后,建议马上转院治疗,转到三江医院急诊,经过初步检查,情况并不乐观,也许还要做手术。

检查结果未出来的那一夜如此难熬,母亲就守在床边寸步不离,任姨姨舅舅和我们如何劝都不肯休息一会,外婆疼的不停呻吟,纵使病榻周围站着很多亲人,依然寻觅母亲的影子。母亲看着外婆不断的掉眼泪,几度情绪不能自制,血压上升,靠药物控制。母亲哭,我也哭,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孝心,也明白了我们之间的亲情和爱,我不停的向老天祈祷,祈祷外婆平安无事,祈祷母亲一切安好。

人常说,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恩,才能体验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孝心不一定惊天地、泣鬼神,但它一定是细细绵长而温暖的,弥漫于平凡的生活之中,在母亲的身上,我深深的感受到这样的孝心。

母亲的孝顺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对待爷爷,还是外公外婆都是如此,言听计从,无论长辈提出何种要求,她都尽量满足,无论长辈如何无理取闹,她都硬生生的忍下来,从不埋怨。等我懂事后,经常替妈妈打抱不平,认为母亲好欺负,每当此时,母亲总是付之一笑,她常说,人都有老的时候,老小孩,老小孩,得像孩子一样哄。

爷爷在世那会,脾气很不好,来脾气摔盘子骂人是常有的.事情,任谁都劝不了。但只要妈妈一来,立即没了脾气。在爷爷那,谁都说不得母亲的不是,在他眼里母亲是贤惠的典范,是姑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母亲刚嫁给父亲那会,我的奶奶已经过世,而姑姑叔叔们还小,妈妈自打进门起就承担起家里所有的重任,不光是嫂子,更像当妈的,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而对爷爷的照顾更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直到爷爷去世前,依然含泪告诉父亲,这辈子一定要对母亲好。

而外婆呢?外婆有七个儿女,三男四女,但她在谁家都呆不长。打我记事起,就一直跟着母亲,纵然几度离开我家去姨姨舅舅家,每次不是嫌弃二姨照顾不周了,就是嫌弃小舅两口子心粗了。一来是因为外婆本身脾气倔强,要求高,二来也是姨姨舅舅们也没有母亲的耐心。总之,最终外婆还会回到母亲身边。

如今外婆年纪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无论从前多么刚强的性格,多么倔强的脾气,都无法与病痛抗争。近半年来,外婆不但得了糖尿病,还经常腹痛,行走都成了问题,整日里唉声叹气,怨声连连,走路一不小心就会跌倒,而母亲便开始了成天成宿的陪伴,不再在意我和妹妹的起居饮食,全心全意照料外婆,每天变这样的给外婆做饭,天天给外婆量血压、测血糖、按摩......外婆生病心情不好,经常没由来的冲母亲发火发火,而母亲从不顶嘴,大声都不敢出,任由外婆数落,有时我和妹妹看不过去,想说说外婆,都被母亲用眼神制止了。过后母亲对我们说,外婆年纪大了,一辈子不容易,老了该享福了,别和她一样的。可每每看着母亲劳累的日渐消瘦,我们只有心疼的份。

黄天不负有心人,外婆的检查结果终于出来了,外婆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医生为外婆做了个小手术,插管之后可以导出积淤在腹腔内导致外婆疼痛难忍的积液,经过治疗外婆的情况也得到了缓解,不再那么疼了,已经折腾了整整四天的外婆,如今纵使打着针也可以安静的睡一会了。这时我终于看到母亲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一些,我也暗暗的松了一口气,眼泪不禁滑落。

篇9:感受花开优美散文

每年三四月间,小区里的几棵花树总会在这期间开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来。

平时总匆忙着赶时间,没去留意这些花树是何时含苞结蕊的。前几天从外边回家,经小区门口时突然被一个落下的花骨朵打中肩膀,还以为是哪个朋友在拍肩膀呢,抬头一望,这才发现一树热烈的火红――突然就有了一种欣喜:又是一年春到了。

而在我家书房靠北的窗外有一株樱花树,总在每年清明节前的十多天不事渲染就开出一树粉红,这段时间我总是一有空就站在窗前守望,从淡淡的几朵,到满树灿烂,直到一树花朵凋谢成一地粉红花毡。这花从开到谢,也就十天左右时间,凋谢起来有一种决绝的意味,让人不由地感叹美丽的短暂!已经快十年了,每年我都像与人有约似的,总会在冬去春来时满怀欣喜地等待着这一树美丽的到来。

今年是倒春寒,已经快到了往年开花的时候了,却不见樱花露出点点粉色,而在年前就已订好到云南一周游的计划却是不能更改的,心里便有了一种失约的忐忑与辜负了什么的歉然。

终于坐上飞往云南的飞机,一路上心里总有些怅怅然,料想一周后归来,定是错过这份延续多年的美丽意会了。在云南姹紫嫣红的美丽中,我像个情有独钟的害了相思的女子,心里仍然系挂着家中窗外那棵樱花,不知道她开花了没有,每年的花开花谢都有我在欣赏、在见证着她的美丽,似乎我们之间是有了约定的,可今年我却失约了。

当归心似箭的.脚步终于踏进家门,欣然撞见的是满怀的欣喜呵――居然还能赶在花开时,我久久地伫立在窗前,默默对望,心中竟涌起无法言说的激动。第二天,喜悦在加重,那一树樱花居然前所未有地开得绚丽异常,似乎她也明白我的心思,竭尽美丽来回报那份对她心心念念的牵挂呵!

篇10:月的优美散文

那一轮月,似有孤寂,它的身旁今晚不再有云彩,不再有繁星,它,孤独了,在浩瀚的宇宙中,只身一人,无人与它分享它的忧愁。。这似乎让它更冷了,

月,渐暗了,夜,渐深了,田野又开起了交响乐会,风萧萧吹过,留下一阵“唦,唦”响。

月光洒下,大地盖上薄沙安睡,没有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情致,更无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哀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筑巢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黄蜂筑巢阅读答案04-17

黄蜂筑巢阅读理解答案04-14

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黄蜂筑巢04-30

黑子优美散文04-08

散文优美范文05-17

优美散文范文05-17

风优美散文04-08

牵手优美散文04-09

心迹优美散文04-09

两边优美散文04-10

上一篇:我校科技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下一篇:对淮北市商圈如何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