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读后感

2024-04-16

婴宁读后感(共6篇)

篇1:婴宁读后感

婴宁》是《聊斋》中的一颗明珠。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她真有点像得山水灵秀之气的精灵。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然而,出人意外的是这个可爱的婴宁,却干下了一件令人发指的“缺德事”。仿佛《红楼梦》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般,将一位羡慕她美艳的邻人诱骗置之于死地。现 代许多评论者因此说,这是蒲松龄一大败笔,破坏了婴宁的美(见黄秋耘《读婴宁》)。其实未必如此。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物。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生活中的活人,艺术反映中真实的艺术典型,即使在现代,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红楼梦》脂评说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婴宁除这件“缺德事”外,更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但她其实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欢乐,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蒲松龄说:“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婴宁是位岁月雕成的“笑面人”。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婴宁对丈 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如清风拂过山野,如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之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如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的“笑矣乎”草。她的生活环境是美丽的、自然的:“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诗意的世外仙地,何等恬寂静谧。在这个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她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也是大自然的化身。

真纯自然的婴宁是花的化身。她在花中摇曳,秀美如花,纯洁如花。她是自然的象征。她拈花微笑,得天然神韵。婴宁的美在笑中摇曳,在花中闪现,她的美与笑、花同在。花、笑、婴宁三位一体,融铸成生机盎然、青春勃发的生命之境。花儿灿烂,笑声爽朗,婴宁则是这至美之女神。花的灵秀、笑的生机、少女的青春,相互生发,相互映照,在婴宁、花、笑的蒙太奇变幻中,我们所有的联想都被激发出来。

婴宁不仅清丽、自然、纯洁、真实,与她的生活环境溶为一体,她的行为更是自由不羁,率性而至。

篇2:婴宁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学习了《聊斋志异》当中的《婴宁》这篇小说文章,感触良多。《婴宁》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王生的男子为一个叫婴宁的女子所着迷,最终为婴宁完成了她的一些心愿的故事。读完这篇小说以后,我觉得这篇小说非常有隐喻,所传达出的道理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有启示作用。

一,这篇小说文章反应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普遍压迫,让女性很难有实现报复的机会。小说讲述了婴宁的出生状况,恰恰隐喻她是一个贫苦农家少女,而这样的少女想要实现理想报复别无他法只能依靠勾引到王生这样的富家子弟来完成她的心愿。这样的一个情况往往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而在当今社会当中对于一些弱势家庭也不可避免得存在。从这方面来说,我是比较同情婴宁的。我想任何一个有实力的高富帅或是富二代,当我们遇到如婴宁这样的有孝心又美貌的少女,不动心都是少数的。作为一个高富帅或是富二代,倘若能够为心爱的女人完成心愿也是一种幸福的事。从这一方面来说,又让我们心中念起一丝温暖。

二,色迷心窍要不得,色字头上一把刀。小说文章当中讲述婴宁喜欢恶作剧结果导致了一户人家的儿子色迷心窍而死。尽管婴宁是用了法术迷惑,但是那家的儿子倘若不那么好色也不会遭此下场。由此可见,贪恋美色是危险的,这个道理无论古代现代同样适用。对于现如今我们这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更是需要引起重视,提高警惕。

三,笑本无罪,只是要分时候。小说当中的婴宁明显是个懵懂少女,乡村土鳖气息浓郁,待人接物、思想觉悟水准都很欠缺,唯有靠着笑笑缓解一丝与人沟通时候的尴尬。原本她嘻嘻笑笑也没有什么,只是不可乱笑,也得知道什么场合该笑,什么场合不应该笑。这根本扯不上什么封建礼数迫害人,只是基本的做人规范。正如小说文章当中,婴宁恶作剧害死人,审判官询问事情时候她也笑,显得完全土鳖愚妄,叫人无语。因此,我们必须要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事技巧分寸,不能连把握情绪的基本分寸也没有。

篇3:《聊斋志异·婴宁》简析

婴宁可说是“美”的代言和化身。这种美首先体现在其惊鸿照影的外表之美:“拈梅花一枝, 容华绝代, 笑容可掬”。其次体现在其居住环境之美:“乱山合沓, 空翠爽肌, 寂无人行”, “门前皆丝柳, 墙内桃杏犹繁, 间以修竹”, “门内白石砌路, 夹道红花片片坠街上;曲折而西, 又启一关, 豆蓬花架满庭中。”这种美更体现在她精神上的纯真自然之美, 集中于爱花、爱笑两个特征。爱花、爱笑是婴宁最可爱之处, 她可说是“花痴”、“笑仙”。婴宁出场是在初春郊游时, “拈梅花一枝”, 可谓人面梅花两相宜。“遗花地上, 笑语自去”, 这遗落的梅花竟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王子服拾花归家, “凝思把玩, 如见其人”, 竟害起相思病来。王子服初次登门, 见婴宁“执杏花一朵, 俯首自簪。举头见生, 遂不复簪, 含笑拈花而入。”以上描写表现的是出嫁前的婴宁对花的痴爱, 而婚后的婴宁竟“爱花成癖, 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 购佳种, 数月, 阶砌籓溷无非花者。”婚前爱花的婴宁正是宝玉所谓“无价之宝珠”, 而婚后的婴宁爱花如故, 非但不是“死珠”, 反而更耀其光芒, 显得难能可贵。婴宁婚后不改其天真烂漫之本性, 正表明她精神上的纯洁自然之美。如果说花是婴宁自然美之象征, 那么笑则是婴宁自然精神之宣言。从出场“笑容可掬”、“笑语自去”, 到“虽故逗之, 亦终不笑”, 这其中共描写婴宁之笑达二十五、六次之多。这笑有“嗤嗤笑不已”、“微笑而止”, 有“笑不可遏”、“放声大笑”、“浓笑不顾”, 还有“不避而笑”、“笑极不能俯仰”, 更有“狂笑欲堕”。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 女性的行动自由被严格束缚, 而婴宁大胆冲破束缚的神来之“笑”, 恰似天籁之音, 给这长期压抑的社会送来缕缕春风, 这也正是她自由无羁的精神美之体现。

婴宁爱花成癖, 最后竟因花遭祸;婴宁是笑的精灵, 最后“虽故逗之, 亦终不笑”, 竟至“哽咽”。这种转变正是“宝珠”到“鱼眼睛”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不是婴宁们个人力量所能掌握和个人意志所能操控的。婴宁性情的逆转源自“西人子事件”的直接打击。之前的婴宁在夫家虽有老夫人的不满与压制, 仍能不顾而笑, 自西人子事后, 婴宁的笑声就被自由女神彻底收回了。婴宁从桃花源仙境般的深山走出, 来到嘈杂人世, 从“少教诲”、“呆痴如婴儿”, 到“小学诗礼”, 一步步接受世俗礼法的濡染;从不食人间烟火的未嫁之女到在礼法森严的社会中为人妻, 为人母, 也完成从“宝珠”到“死珠”的完整转变。对此, 笔者不得不佩服蒲松龄进步的女性观。而天底下所有婴宁们的不幸也正是从出嫁开始的。未嫁之女是自由无拘的, 一旦嫁为人妻则须严格遵从“三从四德”之封建礼法约束, 自由的天性彻底泯灭。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求生存, 女性既已为人妻则难免与此社会周旋, 长此以往, 则纯洁之女儿将不纯洁矣。

篇4:浅谈《婴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婴宁 艺术魅力 人物 情节 语言

一、绪论

《婴宁》收录在《聊斋志异》卷二中,为其中的上乘之作,全文三千多字,写人则呼之欲出,状物则活灵活现,叙事则曲折起伏,繁而不乱,令人叹为观止。它通过描写王子服追求婴宁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

《婴宁》是笔者百读不厌的篇目,每次读完,掩卷叩问:它为什么能抓住读者的心?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思想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讲究形式,也不能称其为“优秀”。那么,《婴宁》的艺术魅力到底何在呢?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和语言特色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二、本论

1.鲜明而又丰满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创作中的中心问题,能否刻画出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而又栩栩如生有巨大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成败的关键。人物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在小说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短篇小说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对人物不能展开尽情的描写,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人物性格写深、写活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婴宁》这篇文言小说,只有三千多字,却能把人物的主要特征表现得很充分、鲜明,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作者在刻画婴宁这一人物形象时,不是全面地去写她性格的各个方面,而是抓住了她性格中的一个主要特征——笑,反复写,从而给人以十分鲜明突出的印象。

笑,是七情之一,人皆有之。但是,在封建时代,妇女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喜怒不能自由自在地形之于色。封建礼教要求妇女“笑不露齿”。如果开怀大笑,就被认为是失了妇女应有的端庄文静,被视作轻佻、放荡而遭到舆论的谴责。作者为了突出婴宁没有受过封建礼教影响的天真、憨痴的性格,就抓住她爱笑这个特征大写特写。以至于婴宁在哪里,笑声就随之出现在哪里,哪里也就生机盎然。婴宁刚一出场,便出现了三个“笑”字:“笑容可掬”“顾婢子笑曰”“笑语自去”。特别是第一个“笑”,可谓精彩传神。试想,一个“荣华绝代”的妙龄少女,“拈梅花一枝”,在野外同一婢女散步,是多么的惬意。更可贵的是她“笑容可掬”,可见当时婴宁的神态,美丽的笑容像是一潭清澈的泉水,伸手可触,触之清爽。如此一个美若天仙的少女怎能不使王子服“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尔后又“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婴宁的笑,多姿多彩,十分动人。时而“拈花含笑”,时而“倚树憨笑”,时而“嗤嗤而笑”,时而又“纵情大笑”。小说通过她一连串的笑声,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少女天真、活泼、善良、憨痴的性格。婴宁的笑又和她爱花的癖好相结合,这就更增加了形象的美。

笑,是婴宁的个性特征,而她在不同场合的笑又是那样的不同。最精彩的是下面一段文字: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中略)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一路笑来,又一路笑去。笑,写得这样有声有色,这样层出不穷。“户外嗤嗤笑不已”固然不可和“至门外,笑声始纵”对调,“掩其口,笑不可遏”也不允许以“笑不可仰视”重复代替。因为这里的每一个笑都发生在时间地点各不相同的特定场合,这里的每一个笑都各不相同,而这些不可重复的笑,汇合起来,又构成了婴宁不同于他人的“爱笑”的单纯个性特征,从而使这位活泼、善良、憨痴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通过婴宁的“笑”这一表象,我们看到了她天真、活泼、善良、憨痴的鲜明性格特征。但是,作者仅仅是想表现她的这些性格特征吗?马克思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婴宁的一连串笑声体现她是一位天真无邪而且有点憨痴的少女形象,但如果从整体来看,拨开“笑”的表象,探求一下本质,不难发现,婴宁的形象又是丰满的。她的性格,天真中有诡诈,善良中有狠毒,憨痴中有聪慧。这种人物性格上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正是婴宁这一人物形象的魅力所在。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从物性与人性融合的角度来看这一形象。中国文言小说自六朝起就谈狐说鬼,有了记述怪异的传统。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只是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些花妖鬼狐才具有更加明朗的人情味,才更有意识地、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1962年郭沫若先生在蒲松龄故居的题词中称赞:“写鬼写妖高人一等。”高在哪里?即高在《聊斋志异》的花妖狐魅不概念化,具有人的性格上。

婴宁本是狐女,她必然带有狐狸与人的双重特点。一提到狐狸,人们脑海中便会出现狡猾、残忍的字眼。有关狐狸的材料有:“狐,动物名。学名Vulpes,亦称‘草狐’‘赤狐’‘红狐’。哺乳纲,食肉目,犬科。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45厘米。毛色变化很大,一般呈赤褐、黄褐、灰褐色;耳背黑色或黑褐色,尾尖白色……栖息森林、草原等地带,居树洞或土穴中,主食鼠类……”“狐仙:亦名‘狐狸精’,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怪。相传狐狸能修炼成精,化为人形,神通广大,如加触犯,必受其害。民间尊之为‘大仙’。”[1]

婴宁虽是狐女,但她身上也集中了少女的优点,在作品中我们可以从她的“笑”中看到她的善良、天真。“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亲切而又安全的感觉。作为人,作为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婴宁无疑是天使的化身,是美好的形象。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她的这些特点,而是更加全面地展现她作为动物性一面的特征,使这一形象变得丰满。如婴宁所居住的环境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这与狐狸的居住条件是相吻合的。再如婴宁“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则与狐狸是短足灵活的小动物相一致。还有婴宁爱动、善爬树、喜攀登,无不体现出动物性的一面。特别是她惩罚邻家子这件事,更是突出表现了她作为狐狸狡猾狠毒的特性。一般说来,面对邻家子的这种行为,我们大可不必理会,或者给他以训斥,进一步还可以小小惩罚一下。但婴宁却故意引邻家子上钩,最后使他丢了性命。这充分体现了婴宁作为狐女狡猾狠毒的一面,真可以与王熙凤相媲美了。

婴宁的两副性格相映成趣,使这一形象越发显得可爱了。一个人物两副面目,唯长于变幻的鬼狐能之,这样写婴宁又使她增强了狐女形象的特殊真实性,具有了真真幻幻、扑朔迷离的艺术美感。

其次,从爱情角度来看这一形象。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情这个东西是与人类相伴始终的,实在可以说是一个写不完的“永恒主题”。外国的《圣经》,一开头不就是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吗?中国的《诗经》,第一首不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吗?王子服当时十七岁,婴宁十六岁,两人都是青春年少,正是处在生理心理上走向成熟的年龄,极易产生朦胧而又纯真的恋情。古代女子十五岁就行“及笄”礼,表明已是成年,因为女孩子比男孩子早熟一些。因此,说婴宁不懂男女之事,不懂王子服的主动示爱,认为她的笑中仅仅是憨痴的性格,显然是不全面的。

其实,作者在这个爱情故事中,直接写婴宁的笑就有二十六次之多,几乎婴宁每次出场都带着笑声。如此不惜篇幅地写婴宁的笑,显然不单是为了表现婴宁活泼、开朗的性格,而是为了揭示婴宁在不同场合下的心理状态。婴宁第一次出场,是一个“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天真活泼的少女。当王生对她“注目不移”时,反而对婢女说:“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似乎对王子服表示不满,但实际上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这里的“笑语”、“遗花”,分明透露了婴宁见到倾心儿郎时那种娇嗔、羞涩而又含情脉脉的神态。“遗花”更显得她对王子服有意,要不然岂不是没了下文。后来王生在婴宁家门口,婴宁则是“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这会心的一笑,无疑是对王生历经苦难、大胆追求爱情的赞许。在“堂上拜见”时,婴宁是一路笑来,一路笑去,甚至面对客人仍笑得前俯后仰,一方面固然因为对王生的痴情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媪故弄玄虚、欲擒故纵,引王生“上钩”和王生全然不觉而乐不可支。到了“园中相会”时,她见王子服来,又“狂笑欲堕”;听王子服担心地说“勿尔,堕矣”,她“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有趣的是方将及地,她才失手落下,止了笑声。这使王子服有机会上前扶她,而且“阴捘其腕”,于是其笑又作。并且在与王子服的对话中处处显示出她的不懂。但是不难发现,婴宁所做的这一切,无不是在试探、捉弄王生,其含蓄而又憨痴的语言正是在一步步引导王生把内心的爱语说出来。如此聪慧,甚至说有点诡诈的行为正是少女恋爱时情态的真实写照。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把婴宁的憨痴和聪慧,无情和有情,即把表象和本质高度地统一起来,收到了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这种统一的表现形式就是婴宁的憨笑。联系到后来婴宁以她特有的憨笑来排触婆与媳、主与婢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当婆婆怀疑她的来历时,她又以憨笑来掩护自己,最终赢得了婆婆的信任与怜爱。这一切,使我们透过婴宁的憨笑,看到了这个机敏、伶俐的女子蕴藉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婴宁的魅力还在于这个人物典型的形象意义。众所周知,古典文学中歌颂男女纯真的爱情,是属于“民主性精华”范畴的,是冲击封建制度的行动。婴宁这个可爱的形象,通过她一串串的笑声,作为向封建礼教抗议的象征。在爱情题材的创作中,婴宁形象的塑造,摆脱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所表现的诸如大家闺秀、寒门才女的类型,打破了常见的吟诗赠答、弹琴弄箫、温文尔雅、脉脉含情等描写的窠臼。婴宁不曾读书识字,不会见花落泪、望月伤神,更不会题诗作赋、山盟海誓。她爬树登高,不避生人,不拘礼法,公然笑声不绝,以其清纯自然的形象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蒲松龄通过婴宁的笑,通过婴宁由一个天真自然的少女,变成为态度庄肃、从容无笑的少妇这个过程,揭示了婴宁性格的复杂性,对封建礼教进行了不露痕迹的批判。同时,作者对婴宁的转化所持的态度,反映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张扬个性,还是委曲求全于世俗?”[2]婴宁这一形象的出现,在古典作品之林中不能不是一件新鲜事物,一项突出的艺术成就。

2.曲折动人的情节。

文贵曲而忌直,小说亦然。为什么呢?冯镇峦以为“直则少情,曲则有味”。[3]我国古典小说故事生动引人入胜,情节艺术造诣很高。以故事情节为主要手段的古典小说,只有通过情节的曲折变化,才能达到表现的淋漓尽致。《婴宁》善于生发种种情事,构成大小波澜,使情节迂曲多变,山重水复,意境层出,柳暗花明,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品善于运用巧合和悬念来推动情节曲折发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所谓巧合,指的是把现实生活中似乎不大容易碰到一起的东西巧妙地让它们在文艺作品中来碰头。《婴宁》的事件是在离奇的巧合中,在弄假成真的情况下展开的。小说一开始,描写青年秀才王子服早春郊游,偶遇婴宁。“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招吴去”,这是一个巧合,为王生独自面对婴宁提供了条件。面对“注目不移”的王生,婴宁则是一句戏语,嫣然一笑,“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婴宁到底是人,是仙,还是……非常迷离,引人猜测,构成悬念。但是不要紧,一朵梅花起到了连接作用,王生“藏花枕底”,害起了相思病。正在这时,吴生来了,一番谎话使王子服看到了希望,小说接着写王生寻找女郎,读者已明知他受骗了,正替他担心,而他却十分认真地去寻找。意外的是,他真的碰到了意中人。这虽是巧遇,但现实中这类偶然性还是可能发生的,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通过了解,老媪果真是王生的姨母,婴宁则是他的姨表妹,这真是难以想象。难道吴生说的不是谎话吗?这里又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

“园中相会”这一情节设计得非常巧妙。先是老媪告诉王生“如嫌幽闷,舍后有小园,可供消遣,有书可读”。如此好的条件怎能不令王生心驰意往,第二天他便到后院去散步,果然见到了婴宁。当婴宁从树上下来,快接近地面时,碰巧抑或说是故意失手落地,这又给王生“扶之,阴捘其腕”提供了机会。此外,王生家人“捉双卫来寻”,而不是“单卫”,也体现了作者在情节上利用巧合推动其发展的妙处。

当王生携婴宁返家后,理所当然地引起家人的怀疑,这时,王母回忆起确实有一个姐姐,但多年前嫁于秦氏后不久死去。可是向王生、婴宁审诘面庞志赘,却又“一一符合”死去姐姐的相貌。正在这时,吴生又来了,通过吴生的介绍和实地考察,才证明婴宁不是鬼,而是人狐混血儿,于是家人才同意王子服和婴宁结婚。到这里,前面老媪和王生说他们是亲戚关系这一悬疑才真正解开。

但是,在美满的婚后生活中,不料“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对邻人子的惩罚差点使婴宁身陷刑狱,使王子服蒙受耻辱。直到这时,婴宁才在婆婆的“人罔不笑,但须有时”的教导下,“矢不复笑”,慢慢过上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

可以看出,《婴宁》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利用巧合把情节的曲折离奇推上现实生活所无法达到的高度。

作品的情节具有浪漫色彩,每一个富有神彩的情节都非常动人。首先,作为描写狐女与秀才的爱情故事本身,就有一种浪漫的气息,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使这个爱情故事显得更加动人。其次,主人公的出场几乎都与花相伴。谚曰:“马上看将军,花间瞧美人。”崔护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都点出了花与人的关系。婴宁第一次见王生时,“拈梅花一枝”、“遗花地上”。第二次见王生时,“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含笑拈花而入”。堂上拜见时是“视碧桃开未?”园中相会时是“乃出袖中花示之”等等。这些花的出现有的是作者有意安排连缀事件的特色小道具,有的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但整体上是突出女主人公爱花的特点,以花来衬托女主人公的美丽与美好。从而营造出一种朦胧、诗意且有点神秘的意境,在这种氛围下的爱情才真正具有无比的魅力。花,不仅是婴宁的性格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婴宁与王子服真挚、纯洁的爱情的象征。

再次,《婴宁》中的环境描写充满着浓郁的诗情。婴宁住宅内外的景物:“乱山合沓,空翠爽肌”,“ 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舍后,“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而到了王子服家后,亦“爱花成癖”,其“阶砌藩溷,无非花者”。这些优美的环境,散发出欢快愉悦的情调,富于青春的色彩。细柳、修竹、细草、野鸟、桃杏、海棠、繁花……是那样的明媚而有生气,它不仅烘托着婴宁的性格特点,而且把主人公的爱情装饰得五颜六色。在这种富有诗意的浪漫情调下,使人读来如品香茗,余味无穷。

三、传神的语言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学上的成就往往与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成正比。一般说来,驾驭语言方面的能力愈强,文学上的成就愈高。

《婴宁》的语言虽是文言形式,但其中蕴含着生活气息。无论是叙述描写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写得清新活泼、丰富多彩,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作品中的叙述描写语言精炼传神,十分优美。契诃夫说:“简洁是才能的姐妹。”[4]它善于描摹景物,用墨不多,即能把环境气氛渲染满纸,为人物活动造成典型氛围。“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就是天真无邪的婴宁生活的美妙环境,洁净无尘,超然物外。它还善于描摹人物的情态,文字极为简洁,而人物却神形毕现。如:“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把婴宁的神态、动作刻画得活灵活现,就像仙女下凡一样。还有对王生的描写:“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站在自己心爱的婴宁面前,连话都忘了说,只是用眼睛痴情地望着心上人,极精炼的语言,写出了王生的传神情态。

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具有幽默感和含蓄美。个性化的人物不仅要有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还必须有个性化的语言。清代李渔说过:“言者,心之声也。”先看婴宁在上元节时的语言:“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还有在堂上拜见时婢女小荣对婴宁说的话:“目灼灼,贼腔未改!”这两处人物语言相互照应,充分体现了婴宁在当时的心理状态,这种似骂非骂的话语,一针见血,把当时王生的神态勾画出来,同时也表现婴宁对王生的大胆求爱持鼓励态度,是一种娇嗔的嘻骂。这种具有幽默感的话语符合少男少女朦胧爱恋时的语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两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在语言中也愈加鲜明。在“园中相会”时的对话更是精彩:

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益?”曰:“以示相爱不忘。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为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语未已,婢潜至,生惶恐遁去。

当王生拿出枯萎的梅花想表达相思相爱之意时,婴宁却冷不丁问了一句:“枯矣!何留之?”这里并没有王生想象的婴宁看到花后羞红的脸庞,于是进一步启发:“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谁知婴宁还是不解风情,又问:“存之何益?”王生终于忍耐不住,直接说:“以示相爱不忘。”谁知婴宁还是“装疯卖傻”,以至于王生说:“妹子痴耶?”最后一句“我不惯与生人睡”更是令人啼笑皆非。通过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可以看出婴宁的语言处处蕴含一种含蓄美,她面对王生的示爱,并不是主动迎合,而是岔开话题,一步步地引导王生说出心中的情思。一般来说,女孩子都比较含蓄,特别是在恋爱时。这种似傻似痴的话语,读来让人感到既幽默又含蓄,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对于表现人物性格起到巨大作用。

此外,作品中还善用动词,句式多是四字句。“携、拈、掬、顾、笑、遗、俯、倚、指……”这些动词都极传神,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四字句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四、结论

《婴宁》以其鲜明而又丰满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情节和传神的语言艺术,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和观众。它的艺术成就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它的艺术魅力必将光芒四射,经久不衰!

注释:

[1]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6页。

[2]参见《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128页。

[3]蒲松龄:《连城》,《聊斋志异》夹批。

[4]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参考文献:

[1]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于天池.明清小说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吴组缃.聊斋志异欣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雷群明.聊斋艺术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篇5:关于婴宁观后感

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因为纯洁善良,她的笑声才甜丽动听。然而当王子服落难后婴宁带他回王家,众人睁着眼说谎令单纯的婴宁无法理解。其实这只是当时社会体制的必然产物。众人依王家而生存,就是依王家当家而生存,王子服落难之前当家大家就听从于他,而落难之后他变得痴傻,不可能再掌管王家,他们就必须依王子楚而生存,自然而然只能睁眼说谎,就造就了常言道:世态炎凉。

王子服落难前后的反差,正说明了人的两面性。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日久生情的概率不出意外都是100%,落难前的王子服因掌管着王家财产,受众人追捧,自大的自负,且虚荣心极盛,这也是大多数位高权重才粗者的通病。虽然爱上了善良的婴宁却不敢承认,而用偏执的方法留婴宁。落难后,虽然智商低,表现的却是人最美好的一面,明是非,知好坏,对应宁也是100%的爱护,所以有了可以挡住雷神的结界,婴宁也因此更对他死心塌地。阴差阳错的痊愈后又听人教唆,怀疑婴宁,一次次的伤害,直至婴宁心碎永远离他而去方才大梦初醒。

王子服成功的证明了‘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古训,因为他有权,权生钱,钱乃万恶之源,他善良的本性就被恶打败,观后感《婴宁观后感》。其实人都有两面性,好和坏从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都只在一念之间。善和恶同时存在与人体内,就像两个小人,当善良小人打败邪恶小人,这个人就好,否则,他就是坏人。

珍惜拥有。每个这人都这样说着,却常常做出与此相反的事情,最后鸡飞蛋打,悔不当初。

爱笑的婴宁,初来人间,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心灵纯洁透明,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然而人总是要成长的。社会不复杂,复杂的只是人,这种复杂铺天盖地而来,让婴宁措手不及,美好渐渐被现实取代,除了接受无法选择,接受了就是成长。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到对王子服的爱恋,让她感觉到爱情的奇妙;王子服痴傻后的真心流露,让她感觉到爱情的美好;然而婴宁比和别的动凡心的仙女更不幸,除了不能长相厮守,连最基本的信任都不见了。王子服一次次的伤害终于让她心念俱灰,忘了怎么笑,只能选择离开。她终究还是爱他的,只是心碎了,人生再不能如初见了。委曲求全也好,张扬个性也罢,她能做的只是保护好自己,不再给别人伤害她的机会,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爱情里,要不得不信任。不信任了,就不是真情,就再也结不出能保护对方的结界。

每个女孩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天使来到人间,便有了眼泪。请别让她心碎。

篇6:婴宁教案

一作家作品:

1.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一生刻苦好学,在科举场中却不得志,满腹才学,屡试不第,到了71岁,才援例为贡生。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于是把满腔愤气和一生心血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当中。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0余篇。“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是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等最有代表性;二是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是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四是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其中的一个爱情名篇——《婴宁》。

二、讲述《婴宁》的故事梗概。

王子服,莒县罗店人,聪明有才华,14岁就考取秀才,深受母亲宠爱。这年上元节,王子服出外游览,游人如织,见一拈花少女,容华绝代,笑容可掬。他看得呆了,竟忘了男女大防。那少女从他身边走过,对婢女说:“这人目光灼灼,像贼一样!”说完遗花地上,笑语而去。王子服拾起花枝,如丧魂魄,怏快返家,不食不言,很快便形容枯槁。母亲非常担忧,找舅舅吴生来询问,这时王子服才吐露真情。舅舅同意替他打听,他才稍觉开心,只是仍然把玩那枝枯花,聊以度日。吴生探访许久,毫无头绪,只得骗他说,那姑娘原是你姨妹,还未聘娶,住在距此30里的西南山中。王子服托舅舅去提亲,久无回音,转念一想何必仰仗他人呢?于是自己出门寻觅。行30余里,果见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村落,北边的一家,墙内桃杏繁茂。王子服在门前小憩,听得墙内有言语笑声,只见前所遇少女手执杏花正欲自簪,举头见王子服,就含笑走入房内。王子服不敢贸然相认,在门边徘徊至晚。一老妇人出门询问王子服,说起家谱,原来是姨母,那姑娘名叫婴宁,果是姨妹。当下兄妹相见,婴宁忍笑而立。王子服拿出袖中枯花,婴宁惊奇花已枯了,他还留着。王子服表示爱拈花之人。婴宁又笑:“都是亲戚,相爱哪还用说?”王子服辩解道:“我说的是夫妻之爱,可以夜共枕席。”婴宁低头想了半天,才说:“我不习惯和陌生人共枕一席呢!”王子服只觉婴宁痴绝,却又无计可施。次日,家中派人来找王子服,老妇人高兴地让他带婴宁去认姨母。

母亲详问婴宁家世后惊奇不已,说:“我有一个妹妹嫁给秦氏,但已死了很久。”疑虑间,舅舅来访,婴宁回避人内室。吴生闻后惘然良久,忽然记起妹妹去世后,秦氏鳏居,听说被狐狸精迷了性而病死。狐生一女名婴宁,却不知后事如何。两人面面相觑,只听得外面笑声不断,婴宁的笑声尤为粲然。母亲询问婴宁,婴宁只是孜孜憨笑;母亲偷偷在正午观察婴宁身影,也和常人无异。众人莫测,择吉日为二人完婚。婴宁的女红精巧绝伦,整日笑声不断,痴狂而又不减娇媚,人人都喜欢她。母亲生气时,只要婴宁一笑,烦恼便化解了。

婴宁爱花成癖,不数月房前屋后种满了花。后院有一架木香,婴宁常常爬上去摘花簪发,邻家儿子见了她,为之倾倒。婴宁不避而笑,那少年却以为婴宁对自己有意,言语更加放荡。婴宁手指墙根笑着跑开。少年以为婴宁约会自己,夜晚来到墙边,果见婴宁,于是上前亲热。忽觉身上巨痛,仔细一看,原来搂的是一根枯木,上有一只毒蝎。少年半夜就死了,邻家告官说婴宁是妖异。县宰深知王子服品行端庄,就责备邻居诬告。母亲对婴宁说:“幸亏县宰神明,这事没有牵累。你总这样憨憨狂狂,出了事怎么办?”婴宁发誓不再笑。母亲叹气说:“没有人能不笑,但要分地点场合。”但婴宁终究不肯笑,故意逗她,也不笑。

一天,婴宁哭着对王子服说:“母亲和你都很宠我,我才敢实言相告。我本狐女,母亲把我托给你死去的姨母,姨母不嫌我不是亲生,相依为命十几年。可姨母的尸骨现在岑寂山中,不能和父亲秦氏合葬。”王子服怜爱婴宁,就取来姨母遗骸,合葬到秦氏墓中,岁末、清明,夫妻俩常常前去祭奠。一年后婴宁生一男婴,婴儿见人就笑,颇有乃母风范。

三、《婴宁》分析

1、小说中的人物,及彼此关系:

婴宁、王子服、鬼母秦氏、婴宁的狐狸精母亲、吴生、婢女小荣、鬼母秦氏,姓吴,嫁给秦姓男人,也是王子服母亲的姐姐,吴生称他们为姑姑,婴宁为秦姓男人和狐狸精所生。婴宁是王子服大姨家的女儿,但不是秦氏所生,只是秦氏所养。

2、小说的几条线索

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鬼母乃小说情节的枢机)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娶婴宁

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对生零涕 3.婴宁的笑: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这一“笑”贯穿全篇。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4.婴宁的形象:

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婴宁除了这件“缺德事”外,更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但她其实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欢乐,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蒲松龄说:“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婴宁是位岁月雕成的“笑面人”。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

上一篇:我最喜欢吃的棒冰作文200字下一篇:模具技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