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读后感

2024-04-07

人读后感(共10篇)

篇1:人读后感

《尊重人、理解人》读后感

最近,通过拜读朱小丹常务副省长《尊重人 理解人》这篇文章,引起了我对“尊重人 理解人”这个问题的认真思考,我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不断寻求尊重、寻求理解的过程。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把人当商品买卖的奴隶社会,再到讲究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人是没有尊重、没有理解可言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人人生而平等”的呼唤;才有了毛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才有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才有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诗经?王风?黍离》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惆怅;才有了电影《知音》主题歌“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慨叹;才有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解万岁”口号的广泛流传。

一、尊重人

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以人为本的实质,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尊重人,就是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成为引导工作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切实做到尊重人,就要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以民主协商、讨论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就要尊重工作对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凡是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事,都要尽量让他们了解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地位,激发他们配合工作的热情。

尊重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爱人敬人,二是自尊自重。爱人敬人。尊重是双向的,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能给人尊重,别人也报以欣赏,你若予人轻视,别人定还以鄙薄。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要相互尊重。下属要尊重领导,领导也要尊重下属。若下属不懂得尊重领导,领导不可能信任下属,更不可能重用下属,下属的事业和前途必然堪忧。若领导不懂得尊重下属,下属对他的尊重也必然是短暂的,或者表面的,“政声人走后”就是这个道理。能够尊重下属,尤其是能尊重有不同意见,甚至是下属反对意见的领导一定是值得下属敬重、有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的领导。

自尊自重。“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一个自尊自重的人,他的言行举止能对身边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和解决好,就会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事事都不顺心,精神消极,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工作中我们有些同志因得不到提拔,就觉得单位对不起自己,认为领导对自己有偏见,从而不在自身找原因,开始消极工作,没有积极性,长此下去,对自己、对单位、对事业都没有好处。连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自暴自弃,是很难得到别人尊重的,就如

“烂泥扶不上墙”一样。这就是“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的道理。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有时候会因为不懂得自尊自重,而受人侮辱、轻视。如一些人在国外旅游时随处丢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等不文明行为,有损中国“礼仪之邦”形象。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要学会自尊自重,言行举止都要体现出浩然正气。只有学会了自尊自重,才能受人尊重,免于受侮。

二、理解人

理解也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理解别人,更要理解自己。

理解他人就是要求我们平时待人处事要换位思考,发自内心地为他人着想。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事时都要多想想,如果我处在他人的位置,是不是也是这样说、这样做,或不该这样说、这样做,体会对方的感受。一是学会倾听。我可以不赞成你的思想言论,不喜欢你的作风作派,但必须尊重你的发言权。西方有句名言,上帝分配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那是因为人在世界上需要与人交往,更好地理解别人,就要通过嘴巴说和用耳朵听来达到交流、沟通和理解。二是宽容大度。古人云:“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友爱。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和信任。三是换位思考。很多人在处理问题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其实这是由于自己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

理解自己就是正确看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应该怎么说、怎么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是要做到既不越权越位,又不固步自封。踢球当守门员,就不能老跑到中场去,因为跑到

中场,球门就会大开,对手就会射空门,就会输球,但也不能因为自己是守门员就只待在球门线内,关键时刻该出击时还是要果断出击。二是要做到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就是人要有理想,但也不能不切实际,同时也不能自弃自贱,把自己看得太低。三是要做到既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不原地踏步失去人生的目标,就是我们做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同时,还要想着进步,有人生的目标,比如今天我当科长,那么想明天做副局长,这是很正常的,不然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更好地看待自己,摆正好自己的位置。

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志都争做一个自尊自重的人民公仆,做一个懂得尊重人、理解人的人民公仆,做一个受人尊重、被人理解的人民公仆。

篇2:人读后感

《使人成为人》是这本书是放假第一天开始走进它的,美好的暑假,它便成为我形影不离的伙伴。

这本书是一本“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一般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吸引了现代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广泛使用的“体验式培训课程”和“教练技术课程”的精髓,研发的一种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

虽然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主要是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而研发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其中的很多理论对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也是有用的。因此,它对于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本书里介绍了新的时代对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具有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兴趣和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高的的情感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参与国际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这就是:“多元文化价值观、全球思维、信息素养、人文素养。”这就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如健康的心态,积极自我调整的能力,不怕苦难挫折和挑战,责任心,进取心,爱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基础教育永远是未来的事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所需人才的重任。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里,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入活动教学,并将其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主体活动、情境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读了这本书,我自身也收获颇丰:

我知道了幸福其实就是人内心的一种感觉,一种人生的态度。1978年,国际初级保健大会发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宣言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在身体处在健康状况下,人有没有幸福感,将取决于他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心理健康就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读后,我知道了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地为自己的心灵除尘。拂净心灵,让心灵在生活中优雅地驻足,平和的品味,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蛰伏这惊人的美丽。只有完满以乐观、平和、健康的心态泰然处之,完满就能享受生活回馈给我们的快乐。幸福人生,从“心”开始。

篇3:三农人新农人

我们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农协会, 虽然只有20岁左右的年纪, 但在这之前, 我们这群“三农人”的足迹却已遍布辽宁、吉林、河南、山西等4省11地的农村。放假前夕, 我们在抓紧时间复习的同时, 抽出时间策划、筹备了这次下乡活动。宣传、面试、培训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我们一点儿也不敢松懈, 每一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走进农村, 点亮青春。服务三农, 塑造自我!”

这是我们三农协会下乡的专属口号。我们招新喊, 拉练喊, 最后下到农村的时候还在喊。

这不仅仅是句口号。招新的时候, 它向同学们表明了我们的方向;拉练的时候, 它鼓舞了所有队员的士气;下乡的时候, 它向当地的村民说明了我们的来意。

我们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招新, 寒冷的冬日里, 先是几个大小伙子徒手将沉重的展板一个个抬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之后所有会员在各个宣传点一站就是一中午。在抵挡着寒冷的同时, 还要忍受饥饿, 哪怕就是在食堂门口宣传, 也要等到所有同学就餐完毕离开食堂后, 自己才进去草草吃一口渐凉的饭菜。

在此次与《新农业》杂志、辽宁12316金农热线联合举办的下乡活动中, 通过电话、微博、微信等方式, 为当地村民送去了最新的农业政策、农业信息, 宣传了现今农业服务的新方式——12316金农热线。向农民分发的《新农业》杂志也很受欢迎, 大家从中了解到很多当今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最新资讯。

农村小学支教也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孩子们的假期和课余时间里, 我们把当地适龄的孩子集中到一起, 有时在学校, 有时就在我们驻地, 进行课外知识的辅导, 增加他们的知识涉猎, 拓宽他们的精神视野。

“走进农村, 服务三农”的过程, 也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点亮青春, 塑造自我”的历练。在农村, 我们自己生火, 自己做饭, 自己捧着一厚摞的材料挨家挨户地宣传、调研, 自己拿起自编的教材, 模仿着老师的样子, 在讲台上为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孩子上课……短短的几天时间, 也许我们的努力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为“三农”问题本身就是长期性、复杂性并存的。但本次下乡活动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同学通过下乡, 了解到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农村群众的想法, 也体会到了农民对支农大学生的热情。在切身体会到农村生活“不易”的同时, 很多同学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思考将来的方向, 利用自己的时间多做点什么。

“是谁点燃了天边的朝霞, 千年的黑夜今天要融化。”

一首《切·格瓦拉》点燃了我们的激情, 也不断指引我们前进。

经过一轮面试, 30余名农大的同学加入到了此次寒假下乡的队伍之中。对他们来说, 下一站就是为期10余天的理论学习和体力拉练, 只有通过这些训练和考核的同学,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下乡队员。

历年来, 队员们在学校拉练和农村下乡的时候都会高唱这样一首歌——《切·格瓦拉》。起初, 许多同学根本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首歌, 也不知道这首歌与我们的下乡有什么样的联系, 后来, 当我亲身参加下乡、亲自唱过这首歌之后, 才真正明白它对于我们的意义。

切·格瓦拉, 这位古巴革命领袖, 对于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流行的文化符号, 还是我们下乡支农路上的灯塔和旗帜。就像赞颂他的这首歌里唱到的:“是谁点燃了天边的朝霞?千年的黑夜今天要融化。也许光明会提前到来, 我们听见你的召唤, 切·格瓦拉……坚定我的心让红旗飘扬, 接过你的枪奔赴战场。唱起我的歌就有了力量, 走在你的路上我们找到新的方向。”我们的队伍也有这样一句口号:“支农队伍走到哪, 支农歌曲唱到哪!”无论是在学校操场还是在田间地头, 当唱起这首歌时, 心里总会涌起一种激动和热情, 仿佛他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使我们有动力奔向“三农”事业的光明和希望。

“我们是一个整体, 我们能克服一切困难, 我们坚不可摧, 我们战无不胜!”

每次我们跑完步后, 都会把手搭在一起, 大声喊出这句口号。之后, 随着三声“加油”, 大家的手奋力一振, 心也凝聚到了一起。

在下乡的过程当中, 我们一起学习, 一起工作, 一起生活。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冬季寒冷的天气给我们的下乡带来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从启程出发就已经开始了:队伍中的很多同学要坐好几个小时、甚至数十个小时的火车从家乡赶回沈阳, 集合后, 还要继续换乘数趟火车、客车, 再颠簸几个小时后, 才能到达目的地。

在生活方面, 队伍中的大部分队员都没在冬天的东北农村居住过, 也没住过冬天的炕。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从头开始学习烧炕这种“求生技能”, 说是“求生”一点儿都不夸张, 平日里“娇生惯养”“细皮嫩肉”的“天之骄子”们半夜里被冻醒是常有的事儿。有的女生还“屈尊”住在合作社窗户漏风、门关不严的门卫室里, 再没有一点儿公主脾气。

在支教和调研过程中, 大家对农村的现状有了更真切、更直观的认识。我们这次到过的小学普遍存在校舍陈旧、设施落后、教师缺乏等情况。教室里课桌陈旧斑驳, 座椅高低不平, 漏风的窗子用一层塑料布遮挡, 有的孩子午间没人送饭, 就到小卖部里买点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三无”食品充饥果腹……在冬天, 他们需要自己生炉子、打井水。在教室里用玉米芯烧火还算正常, 可成袋的旧鞋堆在教室后方供孩子们烧火取暖、全班同学用一个塑料口杯喝着打来的井水这样的事, 让我们既惊讶又心痛。看着他们生火、打水时熟练的动作, 闻着橡胶燃烧时刺鼻的气味, 一个刚满十岁的孩子却告诉我, 旧鞋的胶底好烧、耐烧, 大家心中百感交集。

在开展调研过程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近年来, 随着《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数十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年的“合作社热”过去之后, 部分合作社开始暴露出自己的问题, 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由于融资困难、管理不善和知识水平偏低等多方面原因, 部分合作社引导社员实现增收的能力较差, 村民入社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合作社“富民、利民”的带动效应有所减弱, 给我们开展相关的调研也带来了一定困难。“要为成功找方法, 不为失败找借口。”既然已经开始, 就没有回头的道理。支农队员没有被困难所吓倒, 而是根据当地情况及时调整了方案。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分析, 研究出对策后大家一起努力实施。几个人的小队伍像是一个精密连接、高速运转的机器, 同时也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机器”运转产生的热量温暖了“家庭”, “家庭”和睦生成的润滑剂反过来又提高了“机器”的工作效率。

在随后的实践过程中, 大家开动脑筋, 因地制宜。学生基础薄, 就一点儿一点儿帮他们完善;教室条件差, 我们就带他们到操场上活动, 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 引导他们敞开心扉。合作社社员较少、住得分散, 大家也有办法, 队员们三人一队、两人一组, 纷纷走到其他村民小组寻找社员进行调研, 有的甚至徒步走了四五里地, 到乡里了解周边合作社发展情况。

明天会更好

在四平支队下乡的最后一个下午, 全体队员和当地小学的孩子们一起举办了一场文艺汇演活动, 孩子的家长和附近村民纷纷前来观看演出。村子里平常没有这种文艺活动, 孩子们对这次机会格外珍惜, 排练节目的时候非常认真, 那个专注的劲儿真可以说是一丝不苟!

孩子们表演的节目很精彩, 期间的游戏也玩得非常开心, 看得出来, 无论孩子还是村民, 对我们的努力还是非常满意。大家脸上时常露出愉快的笑容, 爽朗的笑声时不时就从教室的各个角落响起。

汇演的最后, 四平支队8名下乡队员集体合唱了告别曲目——《明天会更好》。歌声里充满了我们对孩子们的期望和祝福, 但年幼的孩子们还是听出了我们的去意, 眼泪夺眶而出, 有的孩子眼睛都哭红了……

分别之际, 面对依依不舍的孩子们, 我们叮嘱他们“好好学习, 快乐成长, 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将我们的爱心传递下去”。当有孩子们问我们“是否还会回来”时, 我们难以作答, 只好说“一定会有人来帮助你们的!也许还是我们, 也许是其他的大学生, 也许这些人就是将来的你们自己!”

篇4:京城人.省城人.县城人

五毛钱,在县城能买两个香喷喷的茶鸡蛋,多实惠1在省城只能买一张当地晚报,一可阅读,二可擦屁股,也还算实用;在京城,就只够上一趟公共厕所。——县城人海闻此事,总是抚掌大笑:“哈,拉一泡屎还要交五毛钱?”

县城人走路上班,路上花十五分钟;省城人骑自行车上班,路上花半小时,京城人开车或乘巴士上班,路上花两小时。但“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京城人喊得最响。

县城司机在京城会因乱停乱放罚款五十元;省城司机进京城会因误闯禁行路罚款五十元;京城司机去省城或县城,会在不该交钱的地方连续罚交买路钱一百元—一在京城收进腰包的,出京后又得掏出去,这就是新时代交通的辩证法则。

让县城人办一份《世界时装之苑》杂志,上面的主打文章通常是:“坎肩上的布纽扣换哪种金属纽扣最时尚”、”棉裤新款快递:束脚变敞口”;让京城人办一份《今日农民》报纸,创刊号上的文章便可能有:“如何把猪当宠物养”、“高尔夫球运动的好处”、“十日减肥秘诀”。

县城小职员花五万元可买四室二厅住房;省城科长花二十万元可买三室一厅;京城处长花五十万元只买到二室一厅,还高高在上,十八层!夜夜看万家灯火,固然美不胜收,但就怕电梯出毛病。

同样是处长,县长大人发怒,在县里一跺脚,方圆百里十几万人有震感;省城处级企业的厂长大人发怒,大吼一声,可震碎方圆百米拥有百人的厂区内的所有窗户玻璃;而京城部委机关中的处级主任发怒,一拍办公桌,除了震倒自己桌上的茶杯,还须非常小心地看一眼室内惟一的那个下属是否对自己的这一拍横眉怒目。

在京城王府井扔一块砖,砸着的人准是处长;在省城闹市区扔一块砖,砸着的人准是总经理;在县城自由市场扔一块砖,砸着的却只是一个农民。因此,记住,要砸板砖,千万别到京城甚至省城去砸,那儿的人个个你都惹不起。

京城人说话口气大,昨晚中南海又做出什么新决议,街上开出租的或卖大饼的,都能跟你绘声绘色地描述得满嘴跑火车,好像他真是出身皇亲国戚,知道这么多秘密。县城人说话也从来不含糊:省城有什么了不起?就是天子脚下的北京,我们也不希罕!论生活舒适环境清幽,哪儿也不如我们小县城好。惟独省城人说话最客观:居家过小日子当然是在县城待着好,要前程远大事业发达,还是去北京混混强。

搞婚外恋,在县城最不方便,城里人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城东一个人放个响屁,城西的人都可能有所耳闻。到省城就强多了,人海茫茫,互不相识,你与情人容易避人耳目。但省城可游之地少,婚外情只在屋内搞,太没情调了。相比之下,京城真是乱搞婚外情的理想地方:人多,易隐蔽;游玩之地多,可逍遥;还不时有什么艺术展、国际演出、文化节等,足可为他们讲究所谓浪漫情调增加滋味。然而,京城的离婚率高于省缄,更远高于县城,大家千万别为这可恶的婚外情而纷纷从小县城涌向省城乃至大京城。

省城人笑话来省城的县城人老土,而他们自己进京时又十分忌讳北京人笑自己老土。因而,在京城总保持衣冠楚楚、多热的天也不忘把衣服最上面的风纪扣扣上的人,说不定就是省城来的人。

篇5:人读后感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这一书主要介绍东亚三国: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虽然这本书写于较早年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已经有些过时了,但并不妨碍我透过这本书对于日本和韩国文化做出一定的了解。

在语言方面,日语和韩语的表达相对于中文而言,其表达细致入微甚至显得冗长复杂,这是由于日语和韩语中大量连词的使用,这也使得日语和韩语相对于汉语显得更重口语,而汉语具有模糊性和折衷性,使得汉语更易于书面,故而中国的文学作品较日本和韩国的而言更具韵味,而这又有很大一部分也归功于汉语中大量成语的使用。

而在书中介绍到了,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洗手间文化。中国的厕所无需多言大家每天都在使用,书中提到“如果吃是一种饮食文化的话,那么排泄则应算做一种厕所文化”,“西方人把厕所称为1.5平方米的文明博物馆”,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作者在书中曾提到他第一次去日本时,见到日本厕所时觉得其干净整洁的程度不亚于星级酒店,书中提到日本仅是供厕所使用的香料或者香水就有数十种,在这三个国家之中若比较起三个国家厕所的卫生条件,那么排第一的无疑是日本,次之为韩国,最后是中国。我想日本厕所如此干净也是日本人洁癖的一种表现。但如果说厕所的干净程度和一个名族的文明程度直接挂钩的话我觉得那并不绝对。

一定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是有影响的,那么中日两国人民的性格又各是怎样的呢?作者在书中以“封闭”形容日本人,而以“开放”形容中国人。举了赴日留学的留学生的一个例子,说留学生很难融入日本人的生活,很难交到很好的日本朋友,最后因为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而选择回国。由此看来作者说日本人外温内冷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也许也和日本人恪守原则,过分理性有关,而且日本人也很少把外人甚至连朋友或者同事带到家里;而于此大不相同的则是中国人,中国人时常邀请朋友或者同事到家中做客,那么韩国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总体来说韩国的情况介于日本和中国之间,韩国人洒脱大方,有时也爱虚夸,但不像日本那么排外,但也不过于开放,处于一种半开放,半封闭的状态。若说日本十分排外的话,也不完全正确,日本则是一个十分善于学习的民族,善于学习吸收借鉴优秀的其他民族的文化。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俗语,但在有洁癖的日本人眼中说不定是完全无法理解和容忍的。初到日本的游客和留学生中十个就有九个觉得日本太干净了。日本人是十分爱干净的,说是洁癖也不为过,一天要洗好几次澡,而且日本的洗涤用品也大多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日本人似乎十分热衷于生活在干净无菌的环境中。

那么三个国家的妈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书中提到中国与韩国的妈妈十分注重于子女的学习和个人能力,认为孩子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后于人,而日本的妈妈更倾向于子女日常的生活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公共道德礼仪以及独立能力的培养,但中韩两国的妈妈又有所不同,韩国的妈妈认为他们的孩子永远是一级棒的,对于子女的控制欲是十分强烈,这一点在韩剧中时常出现的男孩的母亲反对男孩与另一女孩结婚的桥段中可见一斑,而日本的妈妈则致力于将孩子培养成大社会中的一环,不要求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拔尖突出,但一定要会与人相处,与别人相互协作。

三个国家在饮食方面也有些许的差异,就拿吃西瓜来说吧,日本人喜欢在西瓜上撒上盐巴,说是西瓜太甜反而不爽,故而撒上盐巴,通过添加咸味来调和西瓜的味道,但我想我们平常吃西瓜如果要撒上什么的话绝对是撒上糖,而不是盐巴。饮食文化虽有不同的地方但也有互通的地方,就比如说三个国家的人都会使用牙签,但日本人是将剔出的食物是就着茶水吞下,而我们这是吐出来。

书中用三个字分别形容三个国家的民族特性,韩国为“情”,日本为“理”,中国为“义”。“情”说的是韩国人多情而热情,韩国是一个多情的国家。“理”说的是日本人注重原则过分理性。而“义”说的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情,我认为作者书中写到的“如果韩国是以家庭血缘为中心的人情世界的话,那么中国人的人情世界的同心圆则是以家庭血缘为中心以义理为半径的更大的一个圆。”用来说明韩国的“情”和中国的“义”的差别还是十分贴切的。日本社会理性但并不是无情冷酷,他们也有温情和善良,只是不像韩国人那样用人情支配社会,而是以超越人情的原理原则作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尺度。日本人的理性不单单体现在工作上,他们对待亲人也是持“亲中有别”的态度,并不像韩国那样持“亲中无别”的态度,在日本即使是夫妻之间也常说“谢谢”,“麻烦”等礼貌用语。日本人的理性也使得日本的工业制造做工精细,日本人在打隧道之前需要经过大量精细的计算,确保从两端同时开挖的隧道在中间对接时能实现零误差。日本人的理性也使得日本人十分注重细节,他们曾经对“屁”有过细致的研究,甚至有许多这方面的书籍,此外你能想象对于小小的牙签,日本人也有过深入的研究吗?他们甚至有牙签的博物馆,里面有着各式各样的牙签,日本人理性但不绝对,他们对于婚外恋有着出人意料的包容,而以之为题材的《失乐园》更是风靡一时,这一度让我十分费解。

对于三个国家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书中提到韩国每一个时代间的文化几乎是断绝的,随着王朝的更替,韩国几乎是将前朝的文化破坏殆尽,并在此基础上否定了传统文化,而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日本,日本十分注重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在时间的推移下越发浓厚,而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虽不如日本,但也不似韩国那般全盘否决,这也使得中国这一历史悠久的大国有着与之相匹配文化底蕴。

书中作者十分赞赏日本民族对于先进文化的学习能力,这也许是近代以来日本发展速度远超我们的一个原因吧。如果说中韩两国十分注重“说”的文化的话,那么日本注重的就是“听”的文化,日本人十分善于倾听。这也许是日本人十分善于学习其他文化的原因之一吧。

篇6:人读后感

本来,女生边边的生活像个新鲜绚烂的游乐场,而边边就像一条无忧无虑、轻松快活的小鱼,爸爸边金寨尽全力满足女儿的要求,父女俩的生活充实而快乐。直到有一天,一顶像奇妙温润的云朵一样的帽子从天而降,让边边认识了帽子的主人——一个没有了山就不能活的攀登男孩春奇。边边爱上了那顶绣着DayDayUp的帽子,边边也爱上了登山。春奇让任性的边边的内心起了巨大的变化,从此脱胎换骨为爱天天向上。边边亦步亦趋沿着春奇的足迹孤单冒险。最终在玉珠峰失踪,春奇在茫茫雪原拼命寻找,他终于找到了边边,边边戴着春奇送她的Day Day Up帽子,安详的睡着了,像一朵美丽的云。

边边的任性与执着使她为爱天天向上,使她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渴望。与其说是边边爱上春奇,不如说是春奇打开了边边的生命,让边边从此Day Day Up!边边的勇敢是所有人想象不到的。或许我们生命中的一些擦肩而过,就是少了边边那样的勇气与执着。

边边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一切,为了自己所爱的,她可以不计成本付出一切代价,目的只有一个:自己不后悔。

我觉得,与边边相似的,还有《简爱》中的简爱。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边边的任性,在简爱身上就体现成了坚贞不屈和追求自由的坚强性格。边边是另一个简爱;而简爱,也是另一个边边。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宝黛二人本在同一府中,比边边和春奇有更多可以倾尽心思的机会。但黛玉生性猜疑、孤高自许,再加上宝钗的金锁与宝玉的美玉相匹配,便又多思多想弄出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当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黛玉并没有想到去克服,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而是自己偷偷在屋子里抹眼泪。当黛玉听说宝玉要娶宝钗的时候,她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挽救自己的感情,只是自己在潇湘馆内抹眼泪、生闷气,却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直到自己焚稿断情离尘世。

而边边,这个任性而又勇敢的女孩,努力地、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一切,她和黛玉,是两个极端。黛玉为宝玉流尽了自己一生的泪水,最终含恨死去;边边努力地去追求春奇,像春奇一样Day Day Up,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倒在了自己努力向上的道路上。黛玉的生性多疑、孤高自许注定了她的悲惨,而边边的任性执着、敢于追求,使她的一生没有“后悔”二字。

我不知道春奇看到边边永远躺在雪地里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边金寨只怎么接受这个现实的。边边最大的心愿就是和春奇一起攀登,然后站在山顶唱歌。边边睡过去了,她真的变成了挥动翅膀的女孩。

辫子姐姐说:“十几岁的爱,是没理由的喜欢,没理由的开心,没理由的哭泣。它很浅,一眼能见到底。它很深,深到你想象不到,只有你真的扎下去了才知道。”而扎下去是需要很多勇气和执着的,如果不勇敢,什么风景和美丽都看不到,就像登山一样。

站在广场的绿地上抬头看天,大大小小的风筝在风中飞舞。是风,把单薄无力的它们吹的生疼;亦是风,把单薄无力的它们送上美丽浩瀚的天空。他们痛并快乐着。就像边边为了春奇,也为了自己忽然找到的梦想,付出了所有勇气,选择了一件一点也不安全、一点也不简单、一点也不好玩、还可能是世界上最最自讨苦吃的事情去做。

而我们也许就是那几只虽然娇艳、但始终不敢飞向蓝天的风筝吧,因为怕痛,因为舍不得现在的幸福,因为父母的呵护,所以放弃了只有在高处才能看到的美丽的风景。

“世界上不存在难以忍受的痛苦,因为痛苦最终会变成生命中的强大力

量。”辫子姐姐这句话,让人有一种渴望飞起来的欲望,让我们不再害怕飞翔。边边很幸运,她找到了自己的风;边边也很不幸,她的风却没有给她永远高飞的力量。

原以为,边边会和春奇一同去攀登,而哀伤的结局给了我一个疼痛的清醒,它比幸福的结尾更让人学会珍惜。

当我懂了边边,我也真正懂了爱!爱让人成长,爱让人向上!

篇7:《雪花人》读后感

趁着元旦小长假,我阅读了美国作家杰奎琳・布里格斯・马丁写的《雪花人》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利的人,因为他爱雪胜过爱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所以他从小就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把雪花的美保存下来。为了这个梦想,他想出了很多的方法来观察和保存雪花,例如:他试着画出雪花的形状,可是,常常来不及画完,雪花就融化了,后来他的爸爸妈妈为了支持威利完成他的梦想,在他17岁时用他们家的积蓄给他买了台显微照相机,他就是用这台照相机照下了各种各样雪花的照片。严寒的冬天并没用阻止住他追求梦想的热情,人们的冷嘲热讽也没有让他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他生命的终点,他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夫变成了一个研究雪的专家。

看完这本书我从威利身上学到了: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并且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去认真学习、努力奋斗,在我们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要轻易放弃,坚持到底,因为坚持才是成功的秘诀。

篇8:象人读后感

以前有个很丑陋的人叫:约瑟夫。梅里克,人们全都笑话他,叫他象人,正因疾病他的鼻子长长的,耳朵大大的,像大象一样,一个商店老板拿他做展览卖钱。之后居可夫。杰洛医生收留了他,帮忙他读书,交友,一天天成长。

文中居可夫。杰洛医生透过收留象人讽刺了那些笑话他的人。我们就应保护弱者,帮忙弱者,让他们也能享有幸福的生活。

象人读后感(2):

初看《象人》的时候,一是自己惯来对黑白色的偏爱,二是冲着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名字,这次的《象人》,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让我哭了。

象人不是象,象人不是动物,象人是人。这是影片的主题,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进绝望的夹角时最后的呼喊,却寻求不到解救。就像影片缓慢拉开的序幕:一个相框中的美丽女生,一个接下来绝望的可人儿的母亲,一群喧嚣的大象。伴随着背景聒噪的喇叭声,一个女生的身体被象群踩过,践踏。这个女生,一位母亲,这热带雨林中荒诞的经历,故事的起源就用这样的蒙太奇给抽象带过。然后是冗长的两个小时。黑白画面。伴随让人产生自然的生理嫌恶的哮喘声,变形的身体,丑陋的皮肤,硕大的头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只还是本来面目的左手,丑陋面貌下的美丽圣洁的心灵,夜夜祷告神经的羔羊,被屠杀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无辜的,他像个孩子一样胆战心惊,他害怕人们对他的鞭打,对他嘲笑,他害怕窗户外突然出现的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脸,他害怕哪怕只是一个突然的关门声,他害怕的不敢说话。他随身带着他母亲的照片,一位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女生,然后他又悲哀的说:如果我的母亲还在,她必须不会想见我,她……会以我为耻,我,我让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态般的接近他,他却受宠若惊,开心的像个孩子,他会说:那是真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不敢坚信,他以为他一生会真的像一个动物般的在阴暗潮湿的低层度过,伴随着衰弱的身体,和沉重的哮喘声。他对窗外教堂的期望,来自于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渴望,但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远的地方,那么近,他看不见,他只能在心里画出它的轮廓,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打造他的理想,一个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理想。

我以为这只是大卫·林奇编造出来的借畸形人来嘲讽这个世界的黑色幽默,一部《巴黎圣母院》的延续和再造,用残酷的躯体面容来歌颂内心的圣洁。当我开始搜寻更多关于象人的资料的时候,我搜寻到了Joseph Merrick的故事。《象人》就是根据Joseph Merrick的真实经历改变而成。这是让人震惊并且让人悲哀的一个事实。一百多年前,象人以前真实存在过。事实上,现实远比影片所表现的要残酷,Merrick在死后,其身体一向被伦敦皇家医院保留,用做实验,他罕见的病理成为困扰医学界100多年的难题。而影片中用畸形小矮人的救助和医生最后的良心发现来证明完美的一面,只是依旧无法挽救象人的死亡。Joseph Merrick曾亲手用纸板做了一座教堂,华美易碎。

Joseph Merrick说:“如果不是这样,或许我能更好的取悦你,取悦这个世界……。如果我能……如果你能用一个人的灵魂来衡量他的价值……影片最后是重回开头的抽象和虚幻,正因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并不能得到解答。一个声音说,那是象人死去的母亲,她说:nothing will die。

象人读后感(3):

你听过约瑟夫·梅里克这个人吗?他就是《象人》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他其实是一个象人。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贫穷、丑陋的人的故事。那个人就是梅里克。没有人喜爱她,大家都嘲笑他。人们将它放在一个笼子里,当作动物一样展览。直到有一天一位医生发现了他,觉得他很搞笑,想研究他。象人就这样出了名,每个人都想拜访他,甚至连女王都来看望他。

为什么刚开始人们逃避他,之后又接近他呢?看了这本书,我便明白了。就是这位医生,特里弗斯。特里弗斯一位这个象人有病,就带了他到医院检查。但没有查出什么怪病。医院里有很多善良的医生和护士,包括那里的院长,他们都同意象人住在医院。但是医院没有多少钱能给他住在那里。院长就给《泰晤士报》写了一封求助信。读者们都很仁慈,给了医院很多钱,足够让梅里克在医院住一辈子。之后有很多人来拜访他,甚至英国女王也每一天来看望他……

这些善良、仁慈的人给了梅里克一个重生的机会。能让梅里克有一个和朋友交谈的机会。读书的空间和一个快乐的圣诞节。他的人生将在这快乐、短暂的时刻结束。

篇9:象人读后感

他有一段不一样寻常的经历。他在小时侯,母亲就将他给了一个店铺老板:西尔科克。西尔科克并不把他当作人看待,反而靠让人们参观他当作做生意来赚钱。人们嘲笑、讥讽他,他很悲痛。最终,他在作者弗雷德里克?特里夫斯医生以及众多好心人的帮忙下,在医院中有了第一个家。每一天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好心人来拜访他,他都很高兴,因为,他渴望身边有朋友。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忙下,他去看电影,去乡下居住玩耍……甚至连当时的英国女王也来拜访他。他渐渐觉得自我不再孤独,仿佛一个正常人。有一天,他躺在床上静静地死去了,含着微笑,含着满足,死去了……他的朋友们为他悲伤。

读这本书前,我以为“象人”有些可怕,但随着我继续阅读,我却觉得他很好,比我们一些正常的人类都好。我痛恨那些嘲笑他、歧视他的人,他们这些人没有怜悯之心,总嘲笑其他事物,异常是那个店铺老板,内心肮脏,“狼心狗肺”这个词语来形容他再适宜可是了。象人虽然外表丑陋,但他的内心却比我们许多人都更善良,纯真。那些人真不应当以貌取人,这是他们犯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可是,那些好心人确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像他们看齐,学习他们的闪光点,像他们一样,拥有一颗爱心。

我想起了前段时光的一则新闻。一个村庄中,不知谁把很多流浪猫关在许多笼子里,想过段时光杀了他们卖猫肉。那些猫在笼子里低声哀叫,十分可怜。许多人看到后,都无动于衷。但一位好心人看见后,迅速向派出所报了案,随即将自由还给了那些猫。我认为,这个人很有爱心,就像书中帮忙“象人”的人们一样,十分善良。

这本书很感人,我认为我们也要富有一个爱心,做一个好人。也许就在你帮忙别人时,会结交到一些朋友。

篇10:象人读后感

首先,最吸引人的应该还是故事本身。故事的主角是两个十多岁的孩子,对手是一对贪婪、阴险、恶毒的成年人。四人由于对一头名叫库什的大象的争夺而结缘,阴差阳错地开始了奇妙的冒险之旅。里面有阴谋、暗算、欺诈、追杀、逃生,每每生死悬于一线。这里的孩子人小鬼大,这里的坏蛋也不是笨贼,双方的执着、高智商、超级顽强使得冲突较量白热化,你来我往中把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浑水摸鱼、调虎离山、金蝉脱壳等全都精彩地演绎了一遍,环环相扣,动人心魄,真怀疑作者那个英国洋鬼子偷读了中国的三十六计。

人物呢,很立体,生动、真实、独具个性。男孩塔德羞涩老实,甚至有些木讷笨拙,女孩茜茜见多识广,顽强、独立、自信。这样的性格对比,倒是像极了如今中国城市校园里的少男少女们。历险的经历,是磨难的过程,更是成长的加速器。经过历练,男孩在被赞赏、被信赖中变得有主见、能担当,成为勇敢、顽强、自信的小男子汉。而女孩呢,在被帮助、被关怀中,任性自私的性格逐渐消融,少年的善良、坦荡、无私使得她对他从开始时的利用、鄙视,逐渐发展演变成欣赏、信赖、依靠和难以割舍的真挚感情,一种特殊的情愫在朦胧中悄然而生。相信,聪慧的读者们一定会从中领悟到与朋友包括与异性朋友的相处之道,并在相处中逐渐完成自我性别性格的塑造。

如若仅仅是以上这些,那么我们只能说《赶象人》的作者是一个极会讲故事的人。但我要告诉你,他是一个思想崇高有追求的人,他试图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告诉人们应该善良诚信,撒谎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告诉我们人类潜能极大,敢想敢做,许多不可能最后都会变为可能。告诉我们,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是自己内心的恐惧DD对未知的恐惧,对失去财富的恐惧,对权势和力量的恐惧。先要战胜恐惧,才有拥抱世界的力量和勇气。还告诉我们,实现理想的征程纵然千难万险,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不言放弃,最后往往在坚持中就能达到目的。对这些道理,作者并不是以人生导师的面目进行高高在上的教条式说教,而是随着人物交集、故事推展在情节中自然显现出来,一切都由读者自己去领悟、总结。能归纳出多少,能体会到什么深度,全靠读者自己的素养、阅历和体验。这是作者对读者的最大信任,也是最大考验。因为他为读者设置了一个综合度极高、层次没有界限、开放性强、答案多重的试卷,并且这个考试,不同人,同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肯定会给出不同答案。这场考试永远没有最高分,但有更高分。因为提升自己没有边界,积极向上的人生永远都会有新发现、新答案。

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读不懂这些人生道理怎么办?其实,这里面也有小一些孩子所喜欢的内容。比如,曲折的故事,新奇的风土人情,旖旎的自然风光,野外生存技能,美国历史和地理等等,简直有点像百科全书。正像亚马逊读者所评论的那样:这是“一个让人读了还想再读的故事,充满了新奇的主意和意想不到的转折”。书的另外一个看点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界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是狗、马和大象。狗狗不用说,在许多家庭它甚至就是其中一员。马,自古是神勇、相知、义气的代名词,更因为有《马语者》而备受关注。其实大象也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库什就是这样一个与人关系友好的印度大象。他智商很高,懂得感恩,能够听懂人们的简单指令,可以领悟人的意图,可以感受人的情绪。对动物朋友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书中告诉我们:爱它,就要尊重它,用它需要的方式。这其实是庄子“以鸟养鸟”的道理。

上一篇:中秋节前月饼销售方案下一篇:兰花和百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