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毕业论文

2024-05-08

法学毕业论文(精选9篇)

篇1:法学毕业论文

推荐一篇法学毕业生的毕业感言,请看相关介绍

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日日暮暮;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青春已渐行渐远,一切终是归于平淡。

怅然回首,那些“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日子终将远离了么?

那些清醇纯真的人也终将变得世故了么?

我也终于不再能将忧思铺满山谷,枕着白云做着悠悠的梦了么?

篇2:法学毕业论文

图为大学毕业生在咨询西部计划相关政策措施。 (资料图片)

“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今年,中央和各地方陆续推出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村官”任职计划、社区助理计划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措施。那么,在今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法学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如何?同学们又是如何思考的?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基层就业成重要渠道

早在7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共同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随后,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几年来,很多毕业生响应号召,毅然投身到基层工作中去。据统计,北京市从20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到为止,共选聘大学生“村官”8000多名。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介绍说:“参加北京市‘村官’项目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点,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选择去担任‘村官’。在北京市高校中,按照参加人数来讲,我们学校没有农大、林大的多,去年大约有100名学生去当‘村官’;但是按照比例来讲,我们仅有名毕业生,100比2000,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不过,我们的毕业生选择去京外基层工作的相对而言要少一些,今年也有一些学生通过选调途径到一些基层地方就业。”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宁望和告诉记者:“我们也有一些学生担任了北京的‘村官’,并且有做得比较出色的。西部计划是我们学生就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同学们还是很愿意去的,每年约有10%至15%的学生去西部,今年西部计划报名刚开始没几天,已经有十几人了。”

就业观念仍需转变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党和国家在现阶段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决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采取了很多工作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副书记何遐祥告诉记者:“4月份,我们组织了多名致力于奉献基层的同学前往北京市怀柔区参加‘村官’工作生活体验活动,还举办了北京‘村官’交流会活动。”

据了解,一些西部计划志愿者事迹报告会、“村官”体验交流等活动已在很多高校开展,他们的现身说法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已经报名西部计划的小张同学告诉记者:“我原本就打算去西部当志愿者,他们的事迹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

基层欢迎法学毕业生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7%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吸引他们的是优厚的政策;17%的人把农村当做磨炼自己的舞台;真正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扎根农村的人只有不到24%。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根本原因是对基层就业在身份、待遇、前途等方面存在后顾之忧,而且感觉在基层也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不过,他们所担心的这些问题正在进一步得到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在日益完善。为了吸引大学生去基层,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我觉得一些政策比较实际,在户口、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优惠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毕业生小李并不讳言自己的选择是受到优惠政策的吸引。

而据了解,法学专业毕业生是基层比较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基层应该大有作为。两会期间,有记者采访河北省承德县下板城镇朝梁子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华,她说:“大学生到农村去,已经逐步成为普法的骨干力量。

对农民学懂学透法律很有帮助。”而法学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更具有专业优势。

权衡利弊多有观望

尽管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尽管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有一些毕业生坚定地选择基层就业,但大多数人还是持观望态度。

毕业生小李对比西部计划和北京“村官”之间的各种差别,他认为相对而言,“村官”的条件要优厚很多,北京户口也很有吸引力。小李的心思代表了很多毕业生的真实想法。

毕业生做这种权衡无可厚非,解廷民说。但由此也引起了“村官”门槛的水涨船高。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9届研究生辅导员陈博告诉记者:“以前本科生就可以报考的岗位今年研究生去,用人单位也使劲儿挑。”而今年就业周期的延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毕业生观望等待的心理。

篇3: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分析

一、当前法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1. 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就业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价值观对个体行为选择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就业价值观反应着学生的择业目标和择业要求。在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之前, 法学本科毕业生大都分配至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法务部门, 工作专业对口, 社会地位较高, 人们在观念中也认为法学毕业生最好的去处就是这类单位。同时,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体制性问题的存在, 法学本科毕业生在观念上更愿意进入工作性质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各方福利健全的国有单位。而对收入较高但竞争激烈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兴趣往往不大。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实际上, 很多法学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法学专业素养不扎实、跨学科知识储备贫乏、外语应用能力较弱、知识视野狭窄等问题。还有一些毕业生虽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 但没有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体现在缺乏诚信品质、团队意识不强、心理抗压能力较弱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是一个人优秀综合素质的主要构成方面。

2. 学校因素

学校品牌声望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有着显著影响。从学校品牌声望来讲, 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供给量充足, 用人单位有足够的空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择优招录, 而选择的依据之一就是毕业生所在学校的品牌声望。事实上, “五院四系”、“985、211院校”的法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其他高校。因为用人单位倾向于招录学校品牌声望较高的毕业生, 其结果就是普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不乐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目前市场决定需求, “出口”决定“进口”的管理机制下, 各个高校都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但当前仍然存在着学校就业指导人队伍建设滞后, 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养欠佳、就业指导工作办公设施落后以及就业指导与大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3. 社会因素

市场需求、市场规则和经济发展状况对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也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规模, 甚至决定着高校相关学科设置的存亡。随着我国法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法务部门一方面不断提高招录门槛, 另一方面也无法吸纳大规模的法学毕业生。对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来讲, 他们需要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才, 但是这类企业在招聘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劳动保障以及性别、学历层次、毕业院校等方面的限制, 阻碍了很多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之路。

规范的市场规则有利于保护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创业热情。但目前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的招聘不正之风打击并影响着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法学本科毕业生具有法律人独有的对正义和公平的高度崇尚与捍卫, 而失范的市场规则会打击他们的法治信仰。

4. 家庭因素

家庭背景和父母观念也会影响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城乡二元体制”进一步减弱, 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就业时“生源地限制”、“户籍限制”等家庭因素的负面影响。有些家长支持孩子非公务员工作不去, 非国家单位不选等等, 这些误导性教育导致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错失就业机遇。

二、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解决思路

1. 革新观念, 提升素质

学生个人因素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对法学本科毕业生而言, 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自我调适。第一, 必须革除传统法学毕业生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要解放思想, 要在最具活力的各类工商企业中大展风采, 用法律人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素养维护市场经济中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要破除乐于安逸, 固守安稳的观念, 要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和谐统一。第二, 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校期间要致力于所学, 在学有所长的同时, 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形成“一专多能”的能力结构。同时要特别注重塑造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将“立德”、“修心”作为人生至高理想追求。

2. 塑造学校品牌, 提升就业服务

从学校品牌效应来看, 用人单位对各个高等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状况并不是悉数掌握, 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往往是部属重点高校, 而对非部属高校等地方性或地区性高校关注不多, 了解也不够。因此, 这类高校法学培养单位就必须重视塑造自己的品牌。探索独具一格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向社会积极推介自己的法学人才, 提高社会认可度。

从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出发, 要构建“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全员化”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应积极配合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的工作,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提供就业信息;“专业化”就要求高校应该有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及设施和设备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打造和提升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业务素质;“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和现代通讯联络手段, 将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及时准确地发送至每一位毕业生。

3. 开拓就业空间, 规范市场秩序

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讲,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应灵活调整招录政策。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此类单位, 必须经过两次类似过独木桥的大考, 一是国家司法考试, 二是公务员招录考试。这两次考试的特点是参考人员多, 通过率低, 且均与从业直接挂钩。再加之,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招录学历门槛逐年提高, 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此类单位的机会日渐缩小。因此, 基层政法部门可否灵活调整招录政策, 降低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报考门槛, 灵活招录测试方式。

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应成为法学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但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避免出现因性别、户籍、生源地等因素而拒绝录用的情况。同时, 国家有关部门应严厉查处各类招聘过程中出现的破坏公平正义、损坏公平竞争的事件, 保障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公平竞争权利。最后, 从长远考虑发展才是第一要务, 只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4. 完善社会保障, 优化家庭教育

要继续推进城镇化深入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畅通就业渠道,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 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 用制度保障大学生就业不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制约。作为家长, 应与孩子充分沟通, 了解当代青年人的就业诉求, 尊重青年人的正确选择, 不应以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孩子的就业选择, 做到建议而不决定, 指导而不干涉。

作为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 审慎地进行职业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5) 。而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首要职责, 也是国家、社会及家庭的重要责任。因此, 各方面应积极协作加强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注释

1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http://www.mycos.com.cn/McResearch/ShowBBFJ, 参考于2014年2月8日.

22011年度中国律师行业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J], 中国律师, 2012 (1) :82-85.

3江国青.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J].外交评论 (外交学院学报) , 2010 (1) :135-142.

4张志铭.回眸和展望:百年中国律师的发展轨迹[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3 (1) :121-134.

篇4:法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

关键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2-02

法学专业十几年来一直都是热门专业,但是近几年却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被列入失业率最高的十大专业之一。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曾令良说:“这说明法律人才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法学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法学教育管理混乱,又被全国大小高校奉为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大建法学院系。五年前教育部登记的法学本科院系只有300多个,今年已经翻了一番,增加至608个,这还不包括民办高校。虽然教育部门也在干预调整,但情况却是‘边控制,边膨胀’。另一方面则是,从事法律职业的门槛有所提高,法官、检察官、律师都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而实际通过率又较低。未来几年法学就业形势还将继续严峻。”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我们去提前了解和适应其不可预料的变化,所以从此时开始关注本专业的就业趋势也是一种积极备战的状态。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

一、就业的基本现状

(一)在就业渠道方面。

据调查34%的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就业;22%的毕业生通过网络邮寄的方式就业;23%的毕业生通过熟人介绍;31%的毕业生是通过实习留用的方式解决就业的;还有7%的毕业生是通过例如考研和公务员考试等方式就业的。

(二)在就业地区方面。

在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五成多,有近四成的法学毕业生选择在地级市工作,而只有不到一成的法学毕业生选择在县级地区工作。可以看出毕业生更倾向于在较发达的城市里工作。

(三)在工作岗位方面。

有一多半的法学毕业生在律师这一行业中打拼;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是既通过司考又通过公务员考试,成功进入公检法机关工作;当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四)在工资报酬方面。

律师行业中流传着“三五八定律”,即律师的薪水与他入行时间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根据调查,六成多毕业生的工资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近两成毕业生的工资较从业时间较长的同职业的人来说偏低;当然,也有一成多的毕业生目前有着较高的工资待遇。此外大学生普遍对工资方面期望很高,表示对于目前的工作及待遇等方面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

(五)毕业生在求职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毕业生初出“象牙塔”缺乏一些必要经验,在其求职以及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专门涉及到这方面。其中59%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实践以及人际关系的不足是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52%的调查对象认为缺乏实践经验是造成目前窘境的最大原因;38%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知识不足是自身存在的最大问题;此外还有4%的调查对象认为是由于信息渠道不足。

(六)在求职中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

毕业生跟我们分享了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比较具有竞争力的能力。其中1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的成绩与考证比较占优势;15%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验在求职中非常重要;2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技能与实习经验都很重要;50%的毕业生认为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重视能力高过学历的社会,因此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原因。

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法制体系建设日益完善,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于是法学成为热门专业,法学人数以高于工作单位所需成倍增长。几乎各个学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专业数量日益泛滥。然而,在校生的实践机会很少,缺乏社会经验。所以,无论在社会实践能力还是专业从业能力方面都无法满足这个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二)心理原因。

许多大学生报考法学的原因是它是热门专业,前景较好,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兴趣,但法学属于相对枯燥的专业,仅仅靠报考前的热情是不足以为之后的4年持续加温的。此外仅仅靠背书、背法条也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诸多需要掌握的法理、法学概念、法律条文以及司法解释等内容,要求学生除了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还需要对法学有极大的耐心和热情。这些心理上的问题是造成学生学习情绪低迷,专业知识不牢固的原因,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国家政策对法学就业添置门槛。

我国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有很多限制。我国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都规定了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行业必须具有本科文凭,并通过司法资格考试。一方面,法学专业的就业大多集中在公、检、法以及律师事务所,司法资格考试将大量法学毕业生拦在就业门槛之外。另一方面,其他的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对法律事务工作者的需求相对较小,且对应聘者的从业经验要求较高。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符合要求。

(四)专业固有的问题。

法学专业是一个针对性很强的专业,这就决定了该专业所对应的就业面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及律师事务所等几个方向;但国家机关方面人员招收的数量非常有限,律师事务一般不愿招收没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此外,该专业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课堂与现实的差异较大,大学对于该专业的知识讲授只是停留在入门和引导上,偏向理论方面;并且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考察层面较浅,学生并没有紧迫感,这些都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要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自主解决问题,这明显与用人单位的初衷不符。

三、解决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法律人才培养专业化,实现法学职业教育专门化。

我国目前大学法学教育参差不齐,其学历层次分布广,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提高法学的专业化程度将法学教育集中于本科院校,从大专、独立院校中逐渐退出来,实现人才培养的专门化;使培养的法律人有更强的法律专业素养,更能适应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并能很快与世界接轨,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调整高等法学教育课程设置。

重视法律实务课程,以此培养在校生法律职业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律师事务所以及司法机关等多方主体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与相关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等方式建立相对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适应并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三)走向基层,分散就业。

从法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数据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流向大中城市,而现实中,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法律工作者数量少,而高难度的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近年维持在10%,国家应该引导没有通过司法考试但有较好法律素养和热爱法律工作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一方面积累工作经验,切实解决民众所需所惑;另一方面将法律零距离送到基层,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自下而上的关键力量。

(四)相关国家机关应进行体制改革与人员精简,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目前相关的国家机关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存在部分占着岗位不干实事以及能力不强但以“老人”自居的人,使原本就少的岗位更加紧缺。

(五)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放低姿态。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和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连创新高,大学教育已不是精英教育时代,多数学校的教育实际是职业化教育和大众教育,新生代大学生需清醒的认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能力与实力,不应碍于颜面贬低对学历没有过多要求的职业,放低姿态,从简单的工作入手,把简单的事做好。

结语

目前中国正在向法治化社会转变,随着全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化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国家机关每年都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法学专业的学生,并且企业对法学专业的人才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律师行业也急需补充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法学就业情况虽不容乐观,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去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好职业规划。路是走出来的,只有迈出自己的脚步才能收获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吕保华《当前法学本科生就业现状下的政策现象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

[2]王志玲,【J】《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及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姚国艳,《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矛盾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篇5:法学毕业生毕业自我鉴定

自我鉴定是对自己过去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的自我分析和总结,自我鉴定可以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自我鉴定了吧。那么自我鉴定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法学毕业生毕业自我鉴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法学毕业生毕业自我鉴定1

从刚进大学时的懵懂到现在即将走出校门,我这大学四年收获了很多,进步了很多。在这大学四年中,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可以说,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句点,蓦然回首,至少可以自信地说一声“我没有虚度”。在此给我大学四年的青春做一个鉴定!

在学校期间,我充分利用了学校优越的学习条件与浓郁的学习氛围,认真学习了法律专业计划规定的相关内容,且在校期间取得良好的成绩,多次荣获校级奖学金及国家奖学金,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在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我也积极参加社会工作与暑期实践。无论担任班干部或进行市场调查、参加学生实践团等活动,我都积极投入,谦虚谨慎,团结同学,吃苦耐劳,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表现出较强的与团队密切合作的能力、领导与组织能力及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由于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我的学习及工作常常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好评与奖励。学习之余的我,是一个外向而热情的人。爱好广泛,音乐、书籍、电脑、舞蹈,运动等等都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与完美的生活习惯,让我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也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让我变成了一个更顽强的自己,变成了一个敢于为社会奉献的年轻人。

在面临毕业的重要阶段,将来的工作既是对我知识的检验,也是对我人生的挑战。我希望自己能够迈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我将以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走向社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用自己的行动让社会肯定我的能力。

常言道,不想当官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当一个人满足于现状,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再前进一步。我是一个喜欢上进的年轻人,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敢于拼搏、敢于冒险、敢于开拓自己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并不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只有不断的挑战自我,不断走向新的成功才会给自己更多的磨砺!我相信如果我做不到的,世界上也就不会有几个人可以做得到的。这就是我人生的理念!

法学毕业生毕业自我鉴定2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热爱法学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系统学习了法理学、行政法模块、经济法模块等专业知识,通过实习积累了转丰富的工作经验。大学几年,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我的个人努力,我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拥有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的基础上,我系统地掌握了法律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通晓一定的理工科知识,精通外语,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在课余时间我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并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我相信扎实的学业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锐意进取,永不自满是我的座右铭。在法学专业课之外我又辅修了许多跨专业选修课,它们使我获得了丰富的文学,社会学,英美文化等知识,并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了较高的水平。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我来说同样重要。我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与协调能力,利用课余时间作兼职家教、营销员,争取自强、自立。在寒、暑假期间,我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并撰写了实习报告和论文,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总之,我珍惜每一次实际工作的机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法学毕业生毕业自我鉴定3

大学的四年里,学习了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主要法律法规,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则背后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并能运用法学理论,方法和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书本的学习较有限,于是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和社团的工作,从事了大到组织策划晚会、小到文秘接电话的工作,积累了很多了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的学习更重要。对自己总体评价是为人热情乐观,真诚,工作踏实、易上手,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

从大学一直下来,我感觉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虽然以前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从中我的到的是很多做事的原则和处事的经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做事也变得成熟稳重了。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做事认真负责,有团队合作精神,还有较好的交际能力。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也许我的知识有限,也许我还太年轻,缺乏实践经验,也许在某些方面我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工作自如,但年轻意味着热情与活力,我有生理缺陷并不代表我不行!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习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与追求的目标!

法学毕业生毕业自我鉴定4

我是xx大学xx学院法学专业xx届的学生。大学四年的生涯当中,我一直认真学习,积极、上进,为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大学生而奋斗,在学校领导老师们的悉心栽培下,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缺陷,主要情况表现如下:

专业与自学。入学四年来,我一直都很重视自己的专业学习。我系统地掌握了法律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校期间,由于各门功课成绩优良,连续三年获得学校三等奖学金,并且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我不满足于自己主修的法学专业,在课余时间注重其他知识的摄取,选修了会计学双学位,增长了会计学知识。

我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好,大二就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寒暑假期间多次到法院实习,并撰写了实习报告与周记,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我珍惜每一次实际工作的机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思想与能力。“学问未必全在书本上”。学好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的思维中,学历与能力并重。所以,我很注重在全方位锻炼自己。大一开始,我就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学校信息部干事、学院自律会干事、宣传部干事等学生干部职务。

在任职期间,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同学,尽力帮助。做到公私廉明,积极发挥桥梁作用。虽然由于双学位的学习,我主动放弃了当副部的机会,但是我仍然在其中学到了很多。在大四课业负担较轻的时候,我又担任了班级副班长的职务。这也让我更加清楚,我能够合理的分配时间,既不会过分强求自己,但也绝不会放松警惕。

爱好与特长。我的爱好比较广泛,最喜欢软排、乒乓球这两项体育活动。不激烈但对耐力有一定的要求是我觉得这两项活动比较适合我的原因。因此从高中到大学,我选修的体育项目都是软排,乒乓球一般作为我的课外活动。另外我也喜欢唱歌,我认为好的音乐可以给人前进的动力,安抚受伤的心灵,平复过于激动的心情,使人保持愉悦,而良好的状态正是一个人正常学习工作所必须的。

篇6:法学毕业实习总结

在我实习期间,我就很高兴的看到,检察人员正在做着这些事情,他们对犯罪的青少年进行教育,让他们理解犯罪对他们自身和家庭、社会的危害,并且找到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对其进行谈话,告诫他们要好好尽好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对于犯罪青少年有悔改,父母也表示会加强管教的提捕案件,检察人员一般都是会尽可能的对他们不予批准逮捕,因为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多给犯罪青少年一次机会,就是给我们社会的未来一次机会。可我觉得,要挽救这些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以及已经犯罪的青少年,不仅需要在检察院的干警做出努力,更是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

到了月末的时候,我就会帮着科里的内勤人员整理卷宗,虽然事情很单一,但我觉得这是真正了解和熟悉了我国的批捕和公诉程序的机会,可以知道一个案件需要经过哪些程序,需要哪些文书,文书是什么样的格式等。另外,在整理的过程中看到有自己感兴趣的案件,也可以拿来学习和参考,所以我很喜欢案卷的装订归档工作。

篇7:法学毕业实习日记

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今天轮到了我来讲-法律知识培训课。为了做得更好,我昨晚查找资料到深夜。不过我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好的收获的。上午的时间把刘律师所交代的事情办完了之后,下午我就开始检查我所要讲的内容,看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律逻辑思维。今天,我所讲的主题就是交通事故赔偿的处理。关于交通事故的案件,在律所所接触到的,不是很多,因为处理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关于证据收集是比较模糊的。首先接下案子后,关于赔偿的范围与责任鉴定书是相关密切的,责任鉴定书是由交通警-察的相关部门作鉴定,而且是不能复议,仅此一次,所以相当的重要。责任定性的大小直接与索赔额或赔偿额挂钩。其实,在生活中,大家应该遵守交通规则,遵纪守法,为社会交通发达和顺畅作贡献。

篇8:法学毕业论文

当前, 无论是传统法律名校还是新设法律专业的本科院校,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都十分突出。而伴随法学专业就业难的另一个现象是相关行业法律人才的缺乏。法学专业毕业生表面供过于求与实质供不应求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以某广东知名高校的法学专业2012年毕业生为例, 大量的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非选择所谓“传统”的律师等行业, 而是公务员、银行及外企等。截至2012年12月31日, 法学院的2012届的307位同学中有296位毕业生落实了毕业后的去向, 落实毕业去向率为96.42%, 平均薪酬3814元。从该校2012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上看, 该校法学院307位毕业生中有226位选择了就业, 70位选择了继续深造。其中, 就业的毕业生中有28位任职于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37位从事银行金融业, 并且以就职于“四大行”的居多;另外, 有161位同学从事保险业、运输业等其他行业, 具体情况请见下图: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来看, 有广东省税务局、司法局等国家机关单位, 也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知名企业, 升学的有考取悉尼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从这个方面看, 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较高, 但基本上偏离“传统”法律行业。在就业去向地区而言, 该校307名法学专业毕业生中近8成选择在广东省内工作, 并且有近140位在珠三角城市, 占60.62%, 省外城市占16.96%。还有一部分到港澳台工作。显而易见, 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拼搏, 并且在这些城市中都获得了较为不错的就业机会。

从男女生就业率角度比较分析看出, 除去70位选择升学深造的毕业生, 我院其余的237位2012届毕业生截至2012年12月31日已有226位已经选择了就业岗位, 同时男女生在就业率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其中, 男生就业率92.7%, 女生96.42%, 总体就业率95.36%。

二、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原因

(一) 招生计划之“扩大化”与实际人才需要的错位。

目前,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 我国有600多所高校设有法学专业, 每年法学毕业生多达三十万之巨。尽管我国不断加强依法治国, 需要大量法律专业人才, 但实际上社会和市场对法学学生的需要远远小于每年各高等院校输出的法律人才数量。较多的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 使得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找好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 找好工作的难度越来越高。怎样在纷繁复杂的就业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也就成为应届毕业生和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必须面对的考验和挑战。

(二) 培养目标之“理论化”与用人单位更看中务实能力的错位。

绝大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在四年专业学习到的知识是书本到书本的内容, 尽管在几年间中, 学院会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习去了解现实生活、了解实际工作中具体法律的运用, 但实践技能和专业动手应用能力还有较大程度的欠缺。而在实际就业中, 一些用人单位对招聘员工的初步要求是毕业生要有实际的办案经验和独立开展相关法律实务的能力, 这种招聘要求在毕业生中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达到, 结果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适合的员工, 而法学专业毕业生又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这种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形成的巨大差异, 一定程度地延缓了法律相关行业的发展, 也阻碍了法学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 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化”与就业岗位实际的错位。

首先, 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一味追求公务员等职业, 没有综合考虑就业形势和自身素质条件。还有部分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同学, 面对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或公司职员岗位兴趣不足, 转而来年再考司法考试;有的同学宁可当年不就业, 也要来年再考公务员、研究生, 这样的同学人数不在少数。其次, 学生的竞争意识不足, 导致在竞聘过程中竞争力不强。毕业生平日缺乏职业规划, 竞争意识不强,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竞聘几次落选后, 心灰意冷, 选择退缩, 对后续的就业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三、解决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一) 学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1. 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公检法实习机会。

高校法学院应该积极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习基地安排上, 应尽量满足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基地的要求, 赋予学生结合自己就业方向选择实习基地的自由。事实上, 学生通过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 得到了绝大多数单位的赞誉和肯定, 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2. 建立年级、班级就业工作小组, 加强就业指导。

在学生就业工作中, 学生是就业的主体, 辅导员要加强就业指导。指导的形式多样, 如开展司法考试的复习、备考, 就业经验交流, 就业技能竞赛等,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让学生主动找寻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能力, 确保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 建立就业情况通报制度, 发动、激励全院师生参与就业工作。

高校法学院建立每周面向全院师生通报就业信息一次的制度, 有利于院师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及时对毕业生就业给予关怀与帮助。通过通报让全院师生及时了解各班级、各个人具体就业情况, 进而对需要进行重点关注的学生重点提供帮助。通报制度在提醒相关老师关注学生就业的同时, 也使各个班级及时了解其他班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有利于班级之间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局面。

(二) 政府为促进法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 大力拓宽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首先, 政府应鼓励法学专业毕业生创业。在针对法学学生创业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比如减少该部分毕业生创业前期的税费、给予他们相应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法学毕业生创业。其次, 帮助大学生转变思想, 使隐形的就业渠道变为显性。目前, 我国中西部急需大量的政法人才, 但大多数法学毕业生还是关注沿海大城市的律师和政法机关, 这就使得本已存在的就业渠道人为地“狭窄化”, 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宣传, 提高边缘地区政法人才实际薪酬待遇, 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等, 使得基层工作机会得到更多法学毕业生的青睐。

2. 积极为促进法学毕业生就业扫清制度障碍。

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公、检、法及其他法律实务部门输送优秀的法律人才, 但在我国存在两大现象:一是大批非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甚至是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进入法律职业界, 如担任法官、检察官、警察、公证员、律师及其他立法、执法人员;二是相当数量的法学毕业生不能从事法本职工作。法学教育应与法律职业紧密联系。因此, 政府应该对当前的法律职业做好专业限制, 把更多优秀的法学人才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

3. 改革法学教育。

第一, 政府应促使各高校根据市场需求来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 面向社会、市场办学。在遵循供求规律的基础上增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 减少或取消教学质量不高、设置不合理的部分高校法学专业。第二, 加快高校法学的教育与教学的改革。正如2013年全国“两会”召开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委员所说, 为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要更加重视分类指导。对于重点高校, 她建议学生尝试适应全球化趋势, 在海外实习和就业领域进行率先探索。

(三) 家庭与社会应与学生互动统筹协调合作促就业。

实践证明, 就业过程中仅靠学院政工教师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把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 多方面提供就业信息和门路, 学院保持和家长的定期联系, 形成“学生主动、学院辅助、家长督促”的良好互动, 开辟多元就业的新路子。学院将定期发布毕业生就业信息情况, 让学院每位老师都了解学生就业情况的最新进展, 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系主任等专业老师在就业指导及就业统计过程中的作用。

(四) 法学毕业生自身应不断调整和改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

从自身而言, 法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如法学毕业生要努力开拓就业空间, 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大城市的律师和政法机关上。如上提到, 国家目前中西部急需大量的政法人才, 在国家也需要大量的法学毕业生支援边缘地区建设时, 法学毕业生应该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 到基层锤炼自己。另外, 法学毕业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多方面锻炼自己。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供方市场鱼龙混杂,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所以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校期间尽量通过司法考试, 多读一些经济类的读物, 有可能的话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 多掌握几种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郭慧峰.也谈我国当前法学教育的困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2]徐海静.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篇9:法学本科毕业实习的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法学本科;毕业实习;集中实习;分散实习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80-02

法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在中国,毕业实习作为高校法学院(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法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毕业实习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形式化”和“走过场”倾向。因此,有必要对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

1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

中国法学院(系)在本科高年级的教学中,普遍要求学生参加与法学专业密切联系的毕业实习。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将毕业实习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毕业实习学分是必修学分,未参加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得毕业;在方式上,多采取集中实习(即由院(系)负责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和分散实习(即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多安排在学生完成法学主干课程后的第7、第8学期,为期6周~10周;在实习地点选择上,一般为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以及公司企业的法务部;在实习内容上,主要是熟悉并掌握审判工作、检察工作和律师业务的操作规程、工作技巧,协助解决公司、企业的具体法律问题,了解中国司法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实习成绩一般由实习带队教师根据实习指导老师的实习鉴定意见、学生《实习记录本》的记录情况、实习报告,以及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综合评定。

通过毕业实习,许多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效结合起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检验出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完成从课本知识到社会实践,再从社会实践回到更高层次理论认识的过程。

2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虽然对培养合格法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如法学教育体制改革、法律职业改革等制度的变化,毕业实习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2.1 实习人数急剧增加,组织安排困难

从1999年本科扩招开始到2009年,全国各法学院(系)的招生规模急剧膨胀。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法学院(系)定点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实习的需求。于是,很多法学院(系)不得以改变了以往集中实习的统一组织模式,允许更多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分散实习。这不仅增加了实习管理和监督的难度,而且为“虚假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实习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

根据法学本科教学计划,毕业实习须在完成对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的学习后进行,因此,法学院(系)大多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但这一时间正好同毕业生考研、就业、撰写毕业论文甚至准备司法考试时间相冲突。许多同学往往利用实习的时间找工作或是复习考研,甚至根本不去实习,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的质量。

2.3 实习前及实习中业务指导不够

各法学院(系)在实习前的动员中偏重纪律上的要求而忽视业务上的提前指导,以致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司法实践进行有效对接。此外,部分实习单位没有具体、深入的指导计划,对实习生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2.4 部分院(系)对毕业实习缺乏有效管理

参加实习的学生往往受双重管理。一方面,作为在校学生要接受院(系)的管理;另一方面在实习单位,要遵守所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然而,表面上的双重管理常常导致实质上的无人管理。此外,许多法学院(系)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效果测评体系。学生在实习结束时经常是自己拿实习鉴定表找指导老师写评语和评分,以致实习成绩普遍偏高,几乎每位学生的实习成绩都是“优”。

3 改进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

当前中国法学专业毕业实习中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非是实习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制于中国变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其他制度条件的约束。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深化,法学专业毕业实习非但不能弱化,还应当在实践中加以强化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1 明确毕业实习目标

为什么要实习,实习将要达到什么目标,这关系到毕业实习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是否到位,毕业实习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3.1.1 以培养法科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针对目前法科学生受到多方面挑战的现状,毕业实习应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这种法律人才应该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能从事各项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3.1.2 以培养法科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

毕业实习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进取、全面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法科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增强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法学院系而言,只有真正认识到毕业实习是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必要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才能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这一教学环节。

3.3 建立科学、稳定的实习基地

进入怎样的单位实习,实习单位能提供什么样的实习环境和条件,是关系到实习质量和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从笔者指导毕业实习的经验来看,基层人民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应当是毕业实习基地的首选。这是因为这两类机构受理的案件数量多、种类全,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接触尽量多的案件,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

此外,可以考虑将法律援助中心或其分支机构、法律咨询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设在各法学院(系),这样既能缓解中国当前法律援助人员短缺的局面,也可以为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稳定的场所。

3.4 合理安排毕业实习时间

为取得毕业实习的理想效果,笔者建议将毕业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期末~第7学期前4周,加上暑期共12周左右。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经过近3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毕业实习所应具备的知识基础;第二,可以避开实习时间与考研、找工作等的时间冲突,使学生能够安心实习;第三,学生实习结束后,可以利用最后一个学年弥补原有知识的不足。此外,毕业实习应与不定期的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感性认识,为毕业实习进行必要的准备。

3.5 加强实习宣传和实习前的指导培训

在学生实习前,各院(系)除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工作计划外,还应加强毕业实习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兴趣。同时,还应当做好实习前的指导培训工作,包括聘请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及优秀实习生详细介绍司法机关的工作特点、实习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实习体会,帮助实习生尽快做好角色转换,适应新环境。

3.6 加强毕业实习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针对分散实习呈上升趋势的情况,院(系)应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监督与管理:第一,严格分散实习学生实习前的申请审核,得到批准后方可实习;第二,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督,建立实习小组,尊重学生的自主管理;第三,召开实习中期经验交流大会,集中对前期实习情况进行总结,探讨后期应注意的问题;第四,严格带队教师监管职责,杜绝双重管理带来的无人管理。

3.7 确立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考核体系

法学院(系)应确立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考核体系,内容应当包括:①政治思想表现方面;②业务能力表现方面;③工作能力方面。以上3方面的细节内容由法学院(系)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充实。实习成绩的考核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队老师、实习小组3种评定形式组成,并在三者之间确定不同的比重,优秀率应控制在实习总人数的30%以内。

3.8 做好实习总结工作

实习总结是毕业实习不可缺少的部分,具体包括3个内容:①毕业实习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与体会;②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③未来的打算,即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笔者提倡在院(系)举行毕业实习总结大会,以起到鼓舞和激励低年级学生的作用。

我们相信,通过认真反思中国法学教育界20多年来毕业实习的理论和实践,为法学教学积极探求新的实践途径,必能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Introsp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ion Field Work of Law Science

Chen Kai

上一篇:新进化验员培训教材下一篇:关怀爸爸的生日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