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毕业论文

2022-05-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法学论文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近年来,法学专业的就业陷入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落后、就业行业与专业不对口和就业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等困境。导致这些困境原因主要有:法学专业大规模招生导致毕业生过剩;传统法律对口岗位数量少、门槛高;多数学校的培养模式与就业岗位素质需求不符;法律人才地域需求不平衡,法学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观念固化;法律职业准入条件将很大一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排除在外等。

第一篇:法学论文毕业论文

刍议法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写作

摘 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从一种考试转变成了一种教育形式,但是“重考轻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加强自考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入手。本文拟从法学专业自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中发现的若干问题出发,从选题、备写、写作、答辩等四个阶段对自考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法学 自学考试 论文写作

为完善高等教育体系,鼓励自学成才,国家特制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必要补充。现今,自考已从一种考试转变成了一种教育形式,不断发挥着高等教育的作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也贡献了许多力量。但是,我国的自考也还有若干方面的问题需要改善。在法学专业方面,比较典型的是“重考轻学”的现象,因为在自考的各个环节中,国家考试的地位无疑是最重要的,各级考试部门都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这往往导致考什么,就学什么,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结合目前自考的实际情况,要解决“重考轻学”的问题,可以从加强自考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入手。

一、选题阶段:选题新、论点明

论文的撰写首先遇到的就是选题问题,这是应把握好的第一关。论文选题的好坏会有很多的评判标准,比如研究价值、新颖程度、实践效用等,对于自考毕业论文而言,其要求自然不同于研究生论文强调研究性,它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论文写作方法,这是学生以后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而部分学生恰是在这第一步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态度不认真进行抄袭,或者选题不认真应付了事,或者重视选题但不知方法,选题不适合自己致使写出的论文质量较差。法学自考毕业论文应该如何把好选题这一关,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二是选择可驾驭的题目,三是选择能创新的题目。

二、备写阶段:广搜集、细甄别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料之于写作如同“为炊之米”,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所以搜集整理资料是在论文写作之前必做的一项重要基本功。首先,资料的搜集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尽可能收集与选题有关的所有材料,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既包括有法律效力的资料,也包括无法律效力的学术性资料。应特别注意避免片面性,防止只收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资料。因为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法学研究,主要是文本研究,包括法律文本、司法文本、法学文本等。二是尽可能收集和利用原始第一手资料。因为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比第二手资料强得多。只有在收集不到原始资料时,才利用可靠的有权威性的第二手资料。三是除了收集书面材料以外,应注意通過社会调查、咨询实际工作部门等途径收集整理原始资料。

其次,对资料的整理和运用应当本着认真消化、谨慎引用的态度。对搜集来的资料不能一堆了之,而应通过浏览将资料区分出可进行通读、选读和研读的不同层次,再把资料按写作的需要分项归类,这便是对资料的梳理过程,这一过程为作者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资料或使资料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要注重所用资料的真实性和适用性。写作中不管所用是第一手资料还是第二手资料,都要有根有据,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否则不仅文章没有说服力,还会导致写作的失败;写作中所用资料的适用性是指资料在文章中确能说明问题且有一定的支撑力。若将一些与选题、中心论点关系不大甚至不具支撑力的资料堆积在文章中,其结果只是增加字数、扩大篇幅而冲淡了主题,直接影响论文质量。

三、写作阶段:善思考、勤修改

自学能力是在自学中培养出来的,包括独立的阅读、思考、研究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自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而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既是对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又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在自考学生中不是都对此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大多人习惯于对知识的被动记忆,缺乏独立认真的思考,特别是过分依赖考前突击复习。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的准备上,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均欠缺,加之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找“捷径”走和侥幸心理并存,没有将自学能力放在应有的位置来重视和对待。

首先,不论是日常学习还是撰写论文,都应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因为独立思考是自学能力的核心。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量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思考多源于疑问,发现问题是思考的开始。

其次,要重视提纲的拟定与完善。提纲是论文写作的框架,作者在确定题目后,要根据题意拟定写作提纲,就论文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进行设计、安排,从而设计出论文的写作蓝图。论文提纲的拟定对于初学写作者尤为必要。提纲的拟定有简单与详细之分,作者应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无论提纲的简与详都应就全文布局、整体结构以及各部分材料的使用进行总体设计。提纲的拟定一般都伴随多次修改完善的过程,即便是成熟的作者也难以一次成功。

再次,对于自考本科学生而言,要注重论文写作的规范格式要求,这是学生养成规范写作的基础。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格式一般由文章标题、内容提要、正文和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笔者在论文指导中发现,学生多对自己的作品难以割舍,明知是多余的内容却不想删去,结果是(下转第95页)(上接第93页)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殊不知论证的更为有力、文字的更为精炼,是在不断的推敲修改后得来的。当文章定稿后对参考文献部分也不能疏漏。有的学生不重视随便写上两种杂志了事,有的干脆将该部分略去。参考文献作为自考毕业论文规范格式要求的一部分,是让指导老师及读者了解作者在该文的撰写过程中所查阅的有关资料,表明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同时也避免了抄袭、剽窃的嫌疑,体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学生应认真对待且注意所列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和格式的规范性。

四、答辩阶段:早准备、明答辩

论文答辩是老师对学生论文的论题、论据、论证及基本法学原理的综合考核,也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综合考察。论文答辩一次达不到优或良成績的学生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所以论文的答辩与写作都应当得到重视。学生在提交论文后稍稍调整就应做答辩的准备,诸如论文中涉及的概念是否理解、是否能释解?论文中涉及的问题以及问题间的关系是否明了、是否能清楚地阐述?论文中研究论述的问题对实践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是否能够明晰等等,总之与论文有关的问题都是学生应认真考虑的。

就论文答辩的程序而言,一般是学生到位后先简介自己的基本情况,然后用5~10分钟的时间,就论文的选题、写作、观点、结构等进行概括性阐述,然后由答辩教师提问。一般情况下每个答辩组有三位以上教师组成,且每位教师均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答辩中每位教师一般提两个问题,学生针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为使答辩顺利通过,学生在准备时应有一个较细致的答辩提纲,以便在答辩中起提示思路的作用。涉及个人情况简介提纲中可以免去,对于选题的目的、文章的构思、结构以及所阅参考资料等部分的答辩准备是否写入提纲中,应据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定,这些本属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已牢记的内容,即便不拟提纲也应能清楚表达,但如学生为防因紧张而导致不能流利表达的情况出现,也可将其列入提纲中。对于文章中所涉及的概念和问题学生应酌情列入答辩提纲。所谓答辩提纲,即是学生列出的回答答辩老师有可能提问的问题要点,应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但在答辩时见有的学生将提纲写得很长,甚至不亚于其文章的篇幅,由于对问题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心里没底,所以当听到提问后就心急如焚地在提纲上“找”然后就是“念”,而不是回答问题,当听到答辩老师否定这样的回答方式时,就紧张得不知所措。应提醒学生的是答辩提纲应在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独立的思考而整理归纳出来,这样准备的答辩提纲在答辩时才能起到提纲的作用。另外就文章所论述的问题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程度如何,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等都应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以备回答问题。

参考文献:

[1]代静亚,王中华.近30年我国高教自考的问题、成绩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2]肖永平.谈谈法学研究的实质性规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6).

[3]赵兴瑞.关于自考毕业论文的撰写[J].河北自学考试,2007(2).

作者:刘中旭

第二篇: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法学专业的就业陷入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落后、就业行业与专业不对口和就业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等困境。导致这些困境原因主要有:法学专业大规模招生导致毕业生过剩;传统法律对口岗位数量少、门槛高;多数学校的培养模式与就业岗位素质需求不符;法律人才地域需求不平衡,法学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观念固化;法律职业准入条件将很大一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排除在外等。法学专业就业要走出困境要做到:严格审核法学专业招生资格,统筹控制招生规模;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培养法学专业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的专业发展,平衡法律人才流向。

关键词:法学专业;就业;困境;对策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3.048

自1977年我国恢复法学招生以来,首次法学专业在全国只招收了223人,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加上自1997年“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法学专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最热门专业之一。目前,在全国高校之中,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层次从专科到博士后,法律专业在校学生直逼百万。近几年的高校毕生就业统计之中,学习法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连续几年成为垫底专业,今年各类媒体一度将法学专业定性为红牌专业。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困扰着学生、家长和学校。因此,笔者将从各个角度剖析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期许基于原因寻求走出困境的路径。

1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

1.1 法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落后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存在多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显现,自2002年恶化,法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全国200多个专业中成为倒数,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直到2005年,法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跌至倒数第一,此后便一直居低不上。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时至2016年,法学专业因为就业率低下连续6年被列为红牌专业,有此“殊荣”的专业仅有法学和生物工程两个专业。

1.2 法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行业与专业不对口

在专业与职业相关性上,一般意义上法学专业的对口职业部门应当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公证处等运用法律的部门。而根据相关统计,位列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3名的职业分别是:办公室职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此三类职业均不是法学专业的对口行业。从统计中还可看出,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法学相关的比例连年徘徊在50%左右,法学专业毕业生要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业具有相当的难度,大部分毕业生最终的就业行业都不是法学对口岗位。

1.3 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同法学专业就业率连年靠后形成对比的是,为了造就综合性大学,全国各高校没有法学专业的有条件的纷纷增设法学专业,已有法学专业院校的也一直在扩大招生规模。在1977年刚刚恢复法学教育的时候,全国一共只有3所大学招收法学专业学生,当年一共在全国招收223人。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法学专业的招生规模连年扩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共292个高等教育单位开设法学本科专业,到2005年,开设法学专业的教学单位增长至559个。时至今日,全国已有近600多个高等教学单位开设法学专业,法学专业在校生已经逐年增长直逼百万。然而,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连年遇冷,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增长规模同就业市场的法学人才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1.4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不均衡

根据统计结果,自法学专业开设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在地域上就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近几年来,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数有所下降,而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有所上升,法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倾向慢慢凸显。这一趋势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竞争意识慢慢加强,开始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引进了很大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流向西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法学专业毕业生选择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我国东部和西部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不在一个层次,对于人才市场的吸引和接纳能力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流向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2.1 法学专业大规模招生导致毕业生过剩

自从我国1999年进行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后,无论是文史院校还是理工院校都一味追求建设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都开始设置法学专业,部分学校甚至在师资队伍和各种硬件设施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开始招生。又因为社会大众对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的认识不全面,导致法学专业成为报考热门,招生容易,于是各高等教学单位就大规模招收法学专业学生。在各高等教学单位中,法学专业的办学的形式多样,除全日制本科教育外,还有职大、自考、电大、函授等纷繁复杂的形式,办学层次涉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5个,现在法学专业在校学生已有数十万人。这一法学教育现状不但会影响法学人才培养质量,还导致了法律人才的大量“囤积”,为整个法学专业的冷就业埋下了隐患。

2.2 传统法律对口岗位数量少、门槛高

从传统意义上而言,法学专业的对口岗位为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和公证员等职位,但是,在当前国家对法检系统编制名额进行严格限制,每年法检系统招录的人员都是相当有限的,每年法检系统招录都是报名人数众多而招录名额很少,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数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情形。对于做律师而言,在我国当前的大众法律意识之下,每个地区的案源都相对有限,律师早就陷入僧多粥少的处境,因此,律所能够接纳的律师岗位也是相当有限的。而就仲裁员和公证员而言,受这两个岗位性质和我国对设立仲裁机构和公证机构的严格条件的影响,招录公证员和仲裁员的信息几乎没有。另一方面,以上岗位均要求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而且具有较强的法律运用能力,这些门槛的设置对于普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有人认为法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到企业做法律顾问,其实,现在法学毕业生到企业做法律顾问已经不再可能。随着经济发展,企业法律业务已经专业化,大部分企业现在都选择将法律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律师团队,即使企业内部需要法务对接岗位,都要选择具有一定法务经验的高层次法律人才。以上现状直接导致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陷入了多重困难的境地。

2.3 培养模式与就业岗位素质需求不符

从上文所分析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对口岗位不难看出,这些对口岗位都是需要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走在第一线解决具体案件的岗位,那就对毕业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法学专业毕业生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是不言而喻的,这样才能够为解决实际案例提供理论支持,但要满足我国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应该仅仅限于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系统处理案件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才符合对口岗位的人才诉求。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教育单位的法学培养方案依然以理论教育为主,甚至有的高校的法学培养方案中没有涉及任何实践训练课程,这样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并进一步研究深层次理论,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只能纸上谈兵,不具有解决现实案件和处理纠纷的能力,难以学以致用。笔者从法检系统了解到,每年法检部门招录新成员后都需要实习或者锻炼一至三年后才能独立处理案件,这一现象的出现同教育单位的教学模式缺陷是息息相关的。

2.4 法律人才地域需求不平衡,法学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观念固化

同经济发展的差距一样,东西部之间在法律人才的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活动较为频繁,直接导致经济纠纷和其他衍生纠纷较多,这就需要很大数量的法律人才从事风险控制和纠纷处理。另一方面,在法治意识方面,东部地区同样也领先西部地区,因此在出现纠纷以后,西部地区的公民很可能选择如搁置、说理等非法律程序解决,而东部地区的居民更趋向于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这一纠纷解决途径选择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东西部对于法律人才需求上的差距。正因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法律人才上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很大一部分法学毕业生都选择到东部地区就业,出现了严重的法律人才扎堆现象。当然,法学毕业生选择东部就业还有以下原因:第一,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因此能够提供的薪资和工作环境就要优于西部地区,这些因素都能够对法学毕业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第二,在法治建设方面,东部地区同样走在西部地区前面,每一个法律人都愿意在法治环境较好的地区执业。

其实,随着政府的统筹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以上两个方的差距已经有所缓和,但是大部分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仍然优先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就业,这就形成了法学人才的扎堆竞争,而很少有优秀法律人才愿意到西部执业。东西两部形成了法律人才过剩和法律人才匮乏的两极矛盾。

2.5 法律职业准入条件将很大一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排除在外

在我国,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都有一个基础的执业条件,这一条件在我国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和《公证法》里都有明确规定,那就是必须通过国家司法部统一组织的司法考试(司法考试改革后称作“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对于法学专业对口的其他岗位,有的虽然法律没有规定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如公司法务、企事业单位法务等),但是这些岗位在招录时都会设置“已经通过司法考试”这一报考条件。因此,法学专业毕业生如果没有通过司法考试,那基本上就没有机会从事法学对口的职业。另一方面,司法考试被人们称作“中国第一难考”,通过司法考试是有一定难度的,每年通过司法考试的考生就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法学专业毕业生中仅有百分之十的人有资格去报考或寻找法学对口工作,而其余人员,要么选择待业再考一次司法考试,要么只能选择其他行业就业,而在选择其他行业就业时,有该专业的毕业生参与竞争,这部分人的就业率就可想而知了。

3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3.1 严格审核法学专业招生资格,统筹控制招生规模

当前,我国法学专业的招生一方面规模庞大,另一方面招生类别和层次都纷繁复杂。这不但会使法学毕业生的过剩,造成待就业人数的囤积,也导致了法学毕业生人才质量的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人不符合对口岗位的要求。因此,要改变这一乱象,教育部要进一步审核各个法学招生单位的招生资格,从软件到硬件全面审查现有招生单位的办学条件,对于因为冲击综合性大学而临时设置法学专业等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招生单位,应当及时取消其招生资格。另外,面对当前法学专业人才过剩的现状,国家应当行使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职能,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法学专业的招生规模,统筹各个招生单招生人数位,严格限制招生规模,整合教学资源,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法律人才。

3.2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前很大一部分法学教学单位依然保持理论为主,甚至不涉及法律实践课程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严重脱离了对口岗位对于法律人才的要求。因此,改革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依然注重理论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法学理论功底,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多进行模拟审判、案例演练、案例讨论和法庭旁听等教学实践活动,要进一步引入审判、公诉、辩护等方面的实务课程。同时,需要制定完整的专业见习计划,保证学生有机会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进行专业见习。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法学专业毕业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的同时,又能利用理论解决现实案例,做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迎合对口岗位对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3.3 加强就业指导,培养法学专业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如:一味的选择东部地区就业;一定要死守法学专业,不跨专业就业;法学专业的就要进公、检、法系统等,这些陈旧观念严重限制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每个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服务部门,但据笔者了解,这些就业服务部门都没有分专业进行就业指导。各个专业都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因此,要实施有效的就业辅导,必须分专业就行指导。就法学专业而言,针对法学专业的就业困境,就业服务部门应当加强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剔除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不良就业观:在地域选择上,要防治他们地域选择的固化,让他们认识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步缩小,扎堆就业只会加大就业难度;在行业选择上,要让他们认识到法学专业就业的严峻性,一方面法学知识可以运用在不同的行业之中,另一方面这可以扩大他们的就业面;在岗位选择上,要转化他们必进公、检、法的思想,这一思想会使他们的就业选择过窄,失去很多好机会。

3.4 进一步发展西部,平衡法律人才流向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西部同东部的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根据统计,法学专业毕业生仍然大部分流向东部发达地区,选择东部意味着选择了较高的工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面对这一困境,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发展西部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还应当在就业方面实行政策优惠,在西部地区引进优秀人才,为引进人才提供薪资保障的同时保证其良好的工作环境。也只有如此,方能促进优秀人才流向西部,进一步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循环。

参考文献

[1]谢飞.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冷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2]蒋人文.应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08,(5).

[3]梁斌,夏玉芬.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03).

作者:袁琴武

第三篇:法学专业本科生大学如何学习及毕业去向选择

摘 要:法学专业本科学习特点有文字阅读量巨大、学习对象抽象、逻辑性强、需有法律人的价值观等,学习方法可遵循记忆、理解、应用三步法。毕业究竟选择哪种去向不能随波逐流,本科生应当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清楚各种法律职业的内容和性质,还应该了解社会需求。本科法学教育中可以开展学习小组、模拟法庭、生涯规划沙龙、一对一咨询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毕业去向选择。

关键词:法学专业;本科学习;毕业去向;选择

近些年来,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在文科学生中屡创新低。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法学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但是更有着诸多实践技能。研究探讨法学专业本科生大学应该如何学习,以及毕业之后如何选择自己的去向,对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本科教育水平、提高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法学专业本科学习特点及学习方法

综合来看,法学专业本科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文字阅读量巨大。一个国家的所有法律条文浩若烟海。作為研究层面的法学书籍、法律释义,也多以文字呈现。大段大段的文字让很多刚上大学的新生们吃不消。在课堂上,老师讲课的讲义和笔记也都是文字量巨大。

第二,学习对象较为抽象。法律规则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抽象而来,它舍弃了个别社会关系的特殊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关系的一般共性。因此,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具有高度抽象和概括性。尤其是在宪政、法理等理论法学领域,需要学习者具有较高的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

第三,逻辑性强。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法律自诞生以来,就和逻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波斯纳就认为,法律寻求的是合理性证明的逻辑,而不仅仅或主要不是发现的逻辑。

第四,需要心中有正义和情怀。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作为一名法律的学习者,只有胸怀大义,才可能端正态度、保持敬畏之心。走上工作岗位后,作为一名法律职业人,只有胸怀大义,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去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著名民法学家梁慧星老师总结了学习法律的方法,很值得推荐。结合作者的观点,综合阐述如下:

第一,法律是一套规则体系,也是一套概念体系。所以,法律概念的理解非常重要。法科生初学法律,第一件事情就是背诵、记忆。比如,要对法理学中的法的基本概念、法的原则、法的价值进行记忆;对民法中损害赔偿、侵权责任等进行记忆;对刑法中各种罪名进行记忆等等。

第二,只记忆当然不行,还需要理解。在对各种知识点进行理解的时候,非常需要学生的语义理解能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需要习惯阅读大段大段的文字,能够归纳总结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语义;在一个部门法学及相关、不同的部门法学中,要对具体的原则、制度等能够进行对比,融会贯通。比如,民法中关于法人制度的相关原理,在学公司法的时候要能够结合起来。

第三,法学学习必须结合案例,将法条规定和法律原则应用到实际的案件中,多讨论。比如作者在担任本科核心课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讲人过程中就发现,尽管已经将环境污染侵害民事案件的责任分配制度讲给了学生,但是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只有在具体的案例中进行分析、应用,再反复去理解知识点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完全掌握这个知识点。

二、法科生毕业去向及如何选择

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就业范围比较广泛。除了法律职业外,其他很多职业也能够胜任。传统法律职业包括公检法等公务员系统、律师以及公司法务。公务员系统需要进行严格的统一考试,并且招考资格大多以硕士研究生为起点。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律师行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律所就业门槛相对较低,没有司法考试证书也可以先入职,从做律师助理做起。从未来发展来看,律师行业的职业环境也会越来越好,收入相对来说较高。公司法务对法律技能要求比律师要低,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行政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另外,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如果条件成熟,也可以选择创业。得益于法律专业的培养,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法律政策问题会更容易面对;在法学思维的熏陶下,对国家社会、政府大政方针等宏观方面的思维会比其他文科专业有优势。

法律外的其他职业,如人事/行政/管理;咨询/教育/科研;销售/客服;广告/市场/媒体/艺术;贸易等,只要不属于理科或工科的技术类岗位,法学专业本科生都是可以做的。在选择的时候要以两个坐标来进行定位,即职位和行业。比如,尽管法学专业学生做不了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研发,但是可以选择在可再生能源行业从事文职一类的岗位。

除了就业,就是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法学的本科生可以选择法学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来深造。一般来说前者是三年,分民商、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具体的专业;后者一般为两年,不分专业。如果确实不喜欢法学专业,也可以跨专业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比如哲学、社会学、中文、新闻等。

法学生有以上各种去向,那么更大的问题是,学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去向?作者运用MBTI性格分析理论、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结合指导学生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首先要对自己要有深刻的认知。自己的目标究竟什么?自己追求的究竟是什么?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都不约而同地提醒过人们,人的一生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识你自己。然而,认识自己谈何容易。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抵达过自己的内心。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了为家长学、为老师学,对于自己的内心需求往往是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认真思考。这就是为何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迷茫失去目标的根本原因。MBTI理论是一个很好的认识自我的工具,相比于其他性格工具,尤其适合用来探索职业兴趣和特长。

第二,要了解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相关信息。在校大学生往往缺乏接触实务的机会,他们了解各种职业的途径很单一,没有能力做出判断。所以,需要有更为专业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去了解各种职业更为详细和深入的信息。比如律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有多少种律师,业务范围有哪些,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职业发展前景如何,等等。这样的职业探索工作只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够真正开展起来,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还要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自我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在历史洪流面前,个体都是渺小、微不足道的。更应该置身于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对自我和职业选择进行认真审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有责任和担当。

三、实践的开展

(一)学习小组

基于法学学习的特点,讨论式的学习能更好地启发思维、帮助学生全面和准确地掌握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知识点之后,往往不能完全消化。仅仅是积压着,继续往后听课,难点和疑点会越积越多。所以在课堂外开展相应的学习小组活动,是对课堂授课的有益补充。学习小组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分线上和线下。通过建立各种微信群,组织对不同部门法学感兴趣的同学分专业进行讨论;对有志于司法考试的同学也可以组建专门的微信群,交流考试的具体知识点或方法。线下的学习小组可以讨论社会热点事件,开展读书会活动等。

(二)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已经成为高校法学培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都以学时的形式出现,所以开展的都会很好。模拟法庭课程中,一般都会由诉讼法的老师带领学生模拟开展一次庭审,包括原告、被告、法官等相关角色,案情分析,诉状、答辩状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进行。经过模拟法庭课程,学生们会对法庭审判这一重要的司法环节有全面的体验和了解。作者所在法律系还由专门的指导老师负责组建模拟法庭队员,参加各种比赛。除了模拟法庭,还拓展至相关的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MBTI性格分析和大学生涯规划沙龙

前文谈到,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对自我的探索。而大学教育的诸多环节中,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得不到“官方”的认可,这样的工作自然是没有人能做也沒有人愿意做。作者凭着微薄之力,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举办最多不超过10人的沙龙,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听取了老师讲解的基本原理之后,每个人对照自己进行分析、思考。MBTI性格理论一方面解答了学生们长期以来的一些疑惑——我怎么是这样的人,这些缺点我为何一直都克服不了;一方面也未学生们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原来是这样的人,我擅长的东西是这些,我可以舍弃那些我不擅长的东西。经过几期活动,参与的学生都会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四)模拟面试和职业体验工作坊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学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模拟面试和职业体验工作坊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到底还缺什么,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在有限的求学期间,需要抓紧时间进行一些补救。

(五)一对一生涯规划咨询

在公开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不会真正打开内心。一对一的生涯规划咨询是十分必要的指导学生的方式。但是囿于我国现在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任务繁重,老师和学生的比例过高,开展一对一的咨询确实存在很大难度。所以,作者认为,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发挥班导师的作用。一个班一般20-30名学生,一位班导师能够开展一对一的工作。作者所带班级近40名学生,虽然一对一指导起来确实工作量不小,但是成效却很显著。

参考文献

[1]徐立.法律条文的语言表述要注重逻辑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7-20.

作者:陈兴华

上一篇:护理论文毕业论文下一篇:电力工程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