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11法学

2024-04-17

毕业论文11法学(精选6篇)

篇1:毕业论文11法学

推进依法治国与国家法治能力建设

关键词: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纲要(规划)/法治能力/法治建设的主战场

内容提要: 现阶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纲要(规划)研究应该以国家关于“本世纪前20年是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为依据,与2020年

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阶段性总体目标相一致,具体定位在对“未来十年”(2010年至2020年)依法治国的目标和措施研究;“未来十年”依法

治国的基本目标是提升国家的法治能力;法治建设的主战场是法治政府建设。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纲要研究,[1]既涉及到对中国法治建设形势的判断与战略布局,也是对法学界理论智慧的一种考验。如何使依法治

国规划课题研究与国家现阶段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相一致?如何确定依法治国的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如何制定可操作的实践行动方案

?这些问题都远远超出了法学书本知识的解答范围,而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和作为政治文明大国崛起的世纪性宏伟目标相关联。因此,需要从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来考虑。

一、依法治国总体规划问题“规划多少年”合适

(一)2020年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时间点。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推出和即将

继续推出一系列改革发展的相关规划部署。这是一个非常确定的、而且除非有重大时局变化、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的信息。目前距2020年还剩下

将近十年时间。依法治国规划课题理应对本世纪前20年战略机遇期后一个十年的依法治国问题做具体规划研究,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阶段性总

体目标要求对法治建设相关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和具体落实。这是法治建设与国家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协调一致的具体表现,是一种

比较理想的时间范围。

(二)如果课题研究涉及的时间目标跨越2020年或不到2020年,都会出现政策依据不足、相关信息不足和目标设定困难的问题。把课题研 究的规划时间设定在2020年以后,则超越了现阶段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时间范围,既在政治上缺乏必要依据,又存在设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的

问题。如果规划研究的时间目标不足2020年(即搞出一个依法治国5年规划的研究课题),则又会漏掉一些目前已在国家部署之列的重要法治建

设内容或是具有重要法治意义的改革措施,如2014年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及后续措施,2017年香港实现立法委员和行政长官“双普选”[2]以及

更为重要的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既定目标,等等。所以,只要不与2020年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时间相一致,无论规划课题的时间是跨越

2020年还是在2020年之前,都存在一个究竟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具体时间点和设定什么样的目标的具体困难。这并不是说,法学界无法从法律

改革的自身角度提出一些具体性的目标,同时也不妨碍法学界提出具体的法治改革目标时间表,而是说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样一种带有总

体性的宏观目标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制约影响更大,更应该与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目标协调一致。因此,还是与国家改革发展的阶

段性总体目标相一致为宜

(三)把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规划研究的目标时间确定为2020年,不意味着对2020年之后的依法治国问题及基本走向不做前瞻性判断(当然更不意味着所有法律改革事项都要规划到2020年时完成)。实际上,只有对本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展国家程度时的依法治国的可能状

态和实现水平做出前瞻性判断,此前的阶段性规划研究才有明确的方向。但是,此种前瞻性判断与阶段性的法治规划研究应该还是有区别的。

二、未来十年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笔者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主要目标或基本目标,应该是加强国家的法治能力建设。其基本依据是:

(一)中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中的矛盾上升周期,但国家法律治理能力的提升仍然不能适应客观需要。2005年,笔者在《迈向和谐社会的

秩序路线图》一文中曾经提出:“中国社会仍处于矛盾的上升周期,尚未看到秩序出现良性拐点的迹象。”[3]5年来的形势发展基本证实了这

一点。在社会矛盾上升的同时,国家的法律治理能力下降、法律治理成本急剧攀升,应该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一些地方

政府官员侵犯社会团体和公民利益的不合理规则措施时有出台,官员违法事件屡屡出现,“维稳”成本居高不下,依法“维稳”道路艰难。这

是法律治理能力下降的突出表现。

关于国家能力不足问题,在九十年代,王绍光、胡安纲两位学者曾经做了大量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出现过两

种意义上的国家能力不足问题。一种情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现的国家财政能力不足问题。另一种情况是,自新千年以来,中国在

政府财政汲取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却又出现了社会治理成本(包括法律治理成本)大幅攀升、社会治理效果明显下降和地方政府与官员违法

追究愈来愈难的情况。

(二)社会矛盾上升、法律治理能力不足,这样一种“问题”与“能力”之间的背离趋势,很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向社会危机演变,最终危

及政权的合法性。特别是,在过去十多年中,经济增长的绩效一度掩盖了众多社会矛盾,客观上扮演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现在,贫富分化问

题、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内需不旺等经济结构的内在缺陷和金融领域的风险因素,已经使经济增长从社会的稳定器变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又一

个重要根源,经济因素反而容易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这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继续呈现总体向好的趋势,但问题治理已经不容再拖。

(三)从法治建设自身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无法可依”问题逐步解决,法治发展在当前和今后面临的突出问

题,是“快速建立”的法律制度与法律秩序“缓慢生长”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是要突出解决法治秩序的生长问题。[4]法治秩序的生长问题,也对加强法治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预示着中国正在从以解决“无法可依”问题为中心的法治建设阶段迈入以提升法治能力为中心的法

治建设新阶段。

综上所述,未来十年中国的法治建设应该加强法治能力建设,并通过法治能力建设,推动中国社会顺利跨越转型风险期。

三、加强国家法治能力建设的主战场在哪里

国家法治能力,是现代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国家能力区别于传统国家能力的重要标志。也许有人会说,加强国家法治能力

建设,应该是全面地和全方位地推进法治建设和法律改革,不存在什么主要领域或突破口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依法执政、司法改革、法治政

府建设、基层民主建设和树立法律信仰等等,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都应该全面推进,不应该有所偏废。可以把上述改革思路称之为

“全面改革的思路”。退一步说,如果一定要区别出法治建设的主战场,就应该以解决最具根本性的问题为主战场和突破口。比如,从政治上

说,加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是最具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把上述改革思路称之为“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为突破

口的思路”。再比如,从法律上说,实现司法改革是法治的核心特征,应该以司法改革为突破口。可以把上述改革思路称之为“以司法改革为

突破口的思路”。

从理论上说,上述几种观点看似有理,但从实践角度看,这些观点至少均存在实践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的问题,有些问题在理论上也是有争

议的。理由分别如下:

(一)未来十年时间相对有限,全面解决中国法治建设问题有时间上不可能。按中国现有的渐进改革模式的推进情况看,全面解决中国法

治发展面临的问题,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温家宝总理在201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的讲话

看中说,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还需要100年。[5]以此类推,中国的法治建设可能同样需要上百年时间。至少,未来十年时间远远解决不了法治

建设的所有问题,而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或是在部分程度上解决问题。试图把所有问题一齐列入议事日程,以一揽子改革方案解决所有问题,只会使单位时间内的改革压力过大,改革任务过重。这实际上改变了中国过去三十年改革的基本经验做法,改变了渐进改革所遵循的“有所有

为、有所不为”的做法。应该说,除非中国出现重大而紧迫性的危机,除非现有渐进改革模式的无法延续,否则,是没有必要改变现有改革模

式的。这是“全面改革的思路”不具有可行性的理由之一。

(二)在法学界可能提出的“全面改革的思路”中,有些改革项目的决策成本过高,一时很难形成成熟的决策,尚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

摸索尝试。如邓小平1986年9月3日在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人义胜时说:“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现在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

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我们首先要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弄清从哪里

着手。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国家这么大,情况太复杂,改革不容易,因此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

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依照邓小平上述讲话精神,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关的许多法治建设内容,也同样存在一个改革决策方案不成熟、决策

成本过高的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改革探索中逐步解决。这也是“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为突破口”的改革思路和“以司法改革为突破口”的改

革思路目前仍不具有可行性的一个理由。即使从法学界的知识储备和理论准备看,目前也仍不具备提出法治全方位改革方案的能力和条件。此

种情况决定了未来十年法治建设同样只能选择决策成本低的领域为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或者说,以目前人们看得清楚的目标为突破口。

(三)改革资源的有限性和国内外环境的相对严峻性也决定了未来十年法治建设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法治建设与其它领域的改革建设

一样,既需要各种支持性资源,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中国能够用于法治建设的资源是有限的,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知识储备,等等。其中特别是时间资源的因素。法治建设需要时间,法治秩序的生长需要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包括法律规则的完善、法治政府的制度安

排、官员和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法律改革知识的储备等。另一方面,中国的法律改革并不单纯是一个国内问题,而往往与复杂的国际政治因

素紧密交织,如何处理好法律改革和政治稳定与外部安全的复杂问题,处理好法律改革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相互交织的复杂因素的矛盾关系,同样是一种艰巨的考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崛起的步伐明显加快,各式各样的遏制中国及和平演变中国的势力也在加紧努力。改

革资源的有限性与外部环境制约因素都使得中国法律改革,特别是法治“核心部分”的改革成为一盘交织中外复杂因素的大盘,没有胜算的把

握是不宜轻举妄动的。

(四)遵循法治建设各方面之间复杂的生长时序关系与空间上的相互制约关系,要求人们要依循法治建设的内在规律行事。法治建设各个

方面内容在客观上不存在一个时间上“同步关系”和空间上的“并进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生长时序与空间上的相互制约。比如,法律制度建设多具有快变量的性质,而制度绩效和相对的法治秩序生长则具有慢变量的性质。过快的制度变革,如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相对的

法治秩序,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让社会公众产生挫折感。同样,自上而下的有序的民主化进程,应该以法治政府建设的成功为前提

条件。否则,一个守法意识不强的政府反过来很容易成为民主选举的“批评对象”,进而使政府丧失对民主化进程的领导资格。所以,在不同

时期不同阶段把握住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把握好改革的次序与步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因素决定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里的中国法治建设,不仅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且应该准确把握住制约整个法治化进程的关键性

环节和前提性环节,集中力量争取突破性进展,进而为下一阶段的法治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这样的考虑看待法治建设的主战场问题,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是未来十年中国法治建设的主战场。具体理由

是:

1.把法治政府建设确定为法治建设的主战场,与国家的既定决策高度契合,决策成本低。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既定决策,本身不存在决策成本问题。把法治政府建设“提升”为未来十年法治建设的主战场,应该不存在重大决策困难。相反,如果把法治建设的其它

方面作为法治建设的主战场,即使从决策本身看,也需要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和较高的决策成本。如把司法改革作为法治的主战场,司法改革

本身就存在较多的政治性争议,如司法体制问题、司法“地方化”的问题等,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迅速解决的。同时,虽然司法改革问题也是

列人国家改革议事日程的事,但与法学理论上的期待相比,从已经提出的司法改革目标看,目前的司法改革仍然是一种有限度的稳妥改革。全

面彻底的司法改革,应该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而后者的全面启动,尚未全面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在中国经济社

会生活中只是起到一种局部性的作用,缺乏全方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份量,所以,以司法改革为突破口提升法治能力建设,会有一定作用,但是作用有限。

2.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对于提升国家法治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具有直接的和全方位的重大意义。如果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领导力量,政府则是直接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也是应对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的直接负责机构。加强国家法治能力建设,提高应对

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的能力,首先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升各级政府依法应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3.从制约当前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全局性的主要矛盾看,法治政府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当前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最主要制约因素。虽然国家

已经明确提出不能因为追求GDP而牺牲环境与社会发展问题,但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内在财政冲动,仍然经常成为侵犯公民权利、破坏生态环境

和牺牲社会发展的突出根源,政府行为违法和官员违法经常成为许多社会矛盾的引爆点。与此同时,法治政府建设的滞后也对法治建设的其它

方面造成了多种负面影响。比如,地方政府违法和官员违法破坏了司法审判的大环境,政府违法成为地方各级司法在理论上应该面对但事实上

又无力面对的难题。政府违法和官员违法也挫伤了二十余年普法促成的公民的法律信仰,几十年普法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法律信仰,往往被政

府冗员的违法行为毁于一旦。所以,如果法治建设不能取得突出效果,把再多资源用于普法也是没有意义的。

4.法治政府建设已经上路,应该也只能继续向前推进。200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坚

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具体包括七方面目标内容。[6]转眼间,法治政府建设已走过6个年头。从实施情况看,七个

方面的具体目标距离实现尚存在差距,应该更加努力。即使能够如期用十年时间(2004年-2014年)把相关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完成,由于制

度建设与制度绩效的显现之间存在“时滞”现象,法治政府建设进入到“绩效显现期”估计也还至少需要再加上一个十年的努力。

四、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法治建设主战场意味着什么

(一)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未来十年法治建设的主战场,意味着国家把法治政府建设视为下一阶段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工作,需要以更大的

决心、更强有力的措施和更多的资源用于加大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二)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主战场,意味着其它领域的法治建设应该配合法治主战场,以有限改革和有限措施促进和帮助主战

场目标的实现,既不拖后腿,也不过分超前。具体说,主要涉及如下几方面的配套改革:一是继续加强党的依法执政建设。各级党的组织、特

别是地方党组织,要规范地方党委的决策,支持和配合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法定职能,承担法律责任,同时支持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

行使权力。二是继续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地方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决定权和监督权,切实行使好地方立法权,行使好对同级政府的工作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三是继续稳步稳妥地推进司法改革,通过行政诉讼来约束和规范政府的依法行政。四是继续加

强基层民主建设,以基层民主建设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加强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五是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全民普法运动,把监督政府工作与保障公民权益的相关法律宣传结合起来。

(三)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主战场,意味着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要改变各级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和法治建设为经

济发展“让路”的不合理做法。意味着要让各级地方政府切实承担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味着各级

地方政府在处置公共事件和社会危机时要依法办事,在法律权限内处理问题,增强处理和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法律能力。

(四)从长远角度看,在初步实现“用十年时间建设法治政府”(2004年至2014年)目标的基础上,再用5到10年时间继续全力推进法治

政府建设,使制度建设转化为依法行政的良好治理秩序。其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形成一个切实履行法律职责和严格守法的行政官员队伍,将是中

国法治渐进改革进程走向全面成功的关键性环节,也是下一阶段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全面有序展开的重要前提。

注释:

[1]2010年初,中国法学会正式立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纲要研究”课题,研究和设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总体规划、阶段目标、推进步骤、实施途径的方案。课题预计两年半左右(2010年1月-2012年6月)完成。参见《“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实施纲要”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http://,访问

日期:2011年6月20日。

[6]七方面具体目标的主要内容是:(1)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2)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 的权限和程序,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4)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5)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形成,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行

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6)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提高,尊重法律、崇

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7)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

会矛盾。

篇2:毕业论文11法学

《法学名著导读》安排

一、起止时间

2012年3月12日——2012年6月3日

二、学生班级

文法学院11级本科118111班,共46人,分为三组。

三、指导教师

丁力陈莉冀明武

四、时间安排

3.12—3.18明确要求、时间、指导教师、书目等;3.18在班会集中辅导

3.19—4.15精读一本书籍,完成读书笔记;4.15班会由指导教师辅导

4.16—4.29泛读一本书籍,完成读书笔记;4.29班会由指导教师辅导

4.30 —5.13泛读一本书籍,完成读书笔记;5.13班会由指导教师辅导

5.14—5.28完成读书体会;5.28班会进行交流和评讲

5.28—6.3教师评定成绩

五、指导教师职责

读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1、帮助学生选定书目;

2、辅导学生拟订读书计划和具体方法指导;

3、检查学生借书与读书、笔记情况;

4、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5、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

6、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交流;

7、引导学生及时将经验、总结整理成刊报。

8、每周二晚教师进行检查与辅导。

六、学生的学习要求

1、阅读书目不少于3本书,其中法律类2本,综合类1本。

2、学生进行自学,学生协管员监督和督促宿舍各同学的学习进程。

3、按照要求填写考查表格,认真完成读书笔记和读书体会。

4、读书笔记的要求:(1)字数不少于3000字;(2)字迹清楚端正;(3)内容按日期记载,有条理,反映出学生的读书进度和阅读深度。

5、读书体会的要求:(1)字数不少于2000字;(2)字迹清楚端正;(3)内容应反映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得。

七、成绩评定方法

等级制。根据填写《法学名著导读》考查表格,完成读书笔记和读书体会的情况,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及格以上者可得2个学分。

2011级法学名著导读分组名单

第一组16人指导老师:陈莉

朱云敏朱莲李宇陈倩廖逢英杨剑英 尹清双张敏尚帅杨剑梁建霞赵璨 王琪

第二组15

郭瑶瑶

王中帅

李登辉

第三组15

侯高峰

姚娟

仇敏

篇3: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分析

一、当前法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1. 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就业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价值观对个体行为选择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就业价值观反应着学生的择业目标和择业要求。在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之前, 法学本科毕业生大都分配至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法务部门, 工作专业对口, 社会地位较高, 人们在观念中也认为法学毕业生最好的去处就是这类单位。同时,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体制性问题的存在, 法学本科毕业生在观念上更愿意进入工作性质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各方福利健全的国有单位。而对收入较高但竞争激烈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兴趣往往不大。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实际上, 很多法学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法学专业素养不扎实、跨学科知识储备贫乏、外语应用能力较弱、知识视野狭窄等问题。还有一些毕业生虽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 但没有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体现在缺乏诚信品质、团队意识不强、心理抗压能力较弱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是一个人优秀综合素质的主要构成方面。

2. 学校因素

学校品牌声望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有着显著影响。从学校品牌声望来讲, 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供给量充足, 用人单位有足够的空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择优招录, 而选择的依据之一就是毕业生所在学校的品牌声望。事实上, “五院四系”、“985、211院校”的法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其他高校。因为用人单位倾向于招录学校品牌声望较高的毕业生, 其结果就是普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不乐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目前市场决定需求, “出口”决定“进口”的管理机制下, 各个高校都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但当前仍然存在着学校就业指导人队伍建设滞后, 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养欠佳、就业指导工作办公设施落后以及就业指导与大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3. 社会因素

市场需求、市场规则和经济发展状况对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也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规模, 甚至决定着高校相关学科设置的存亡。随着我国法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法务部门一方面不断提高招录门槛, 另一方面也无法吸纳大规模的法学毕业生。对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来讲, 他们需要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才, 但是这类企业在招聘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劳动保障以及性别、学历层次、毕业院校等方面的限制, 阻碍了很多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之路。

规范的市场规则有利于保护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创业热情。但目前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的招聘不正之风打击并影响着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法学本科毕业生具有法律人独有的对正义和公平的高度崇尚与捍卫, 而失范的市场规则会打击他们的法治信仰。

4. 家庭因素

家庭背景和父母观念也会影响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城乡二元体制”进一步减弱, 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就业时“生源地限制”、“户籍限制”等家庭因素的负面影响。有些家长支持孩子非公务员工作不去, 非国家单位不选等等, 这些误导性教育导致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错失就业机遇。

二、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解决思路

1. 革新观念, 提升素质

学生个人因素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对法学本科毕业生而言, 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自我调适。第一, 必须革除传统法学毕业生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要解放思想, 要在最具活力的各类工商企业中大展风采, 用法律人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素养维护市场经济中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要破除乐于安逸, 固守安稳的观念, 要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和谐统一。第二, 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校期间要致力于所学, 在学有所长的同时, 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形成“一专多能”的能力结构。同时要特别注重塑造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将“立德”、“修心”作为人生至高理想追求。

2. 塑造学校品牌, 提升就业服务

从学校品牌效应来看, 用人单位对各个高等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状况并不是悉数掌握, 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往往是部属重点高校, 而对非部属高校等地方性或地区性高校关注不多, 了解也不够。因此, 这类高校法学培养单位就必须重视塑造自己的品牌。探索独具一格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向社会积极推介自己的法学人才, 提高社会认可度。

从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出发, 要构建“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全员化”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应积极配合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的工作,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提供就业信息;“专业化”就要求高校应该有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及设施和设备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打造和提升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业务素质;“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和现代通讯联络手段, 将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及时准确地发送至每一位毕业生。

3. 开拓就业空间, 规范市场秩序

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讲,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应灵活调整招录政策。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此类单位, 必须经过两次类似过独木桥的大考, 一是国家司法考试, 二是公务员招录考试。这两次考试的特点是参考人员多, 通过率低, 且均与从业直接挂钩。再加之,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招录学历门槛逐年提高, 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此类单位的机会日渐缩小。因此, 基层政法部门可否灵活调整招录政策, 降低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报考门槛, 灵活招录测试方式。

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应成为法学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但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避免出现因性别、户籍、生源地等因素而拒绝录用的情况。同时, 国家有关部门应严厉查处各类招聘过程中出现的破坏公平正义、损坏公平竞争的事件, 保障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公平竞争权利。最后, 从长远考虑发展才是第一要务, 只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4. 完善社会保障, 优化家庭教育

要继续推进城镇化深入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畅通就业渠道,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 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 用制度保障大学生就业不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制约。作为家长, 应与孩子充分沟通, 了解当代青年人的就业诉求, 尊重青年人的正确选择, 不应以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孩子的就业选择, 做到建议而不决定, 指导而不干涉。

作为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 审慎地进行职业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5) 。而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首要职责, 也是国家、社会及家庭的重要责任。因此, 各方面应积极协作加强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注释

1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http://www.mycos.com.cn/McResearch/ShowBBFJ, 参考于2014年2月8日.

22011年度中国律师行业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J], 中国律师, 2012 (1) :82-85.

3江国青.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J].外交评论 (外交学院学报) , 2010 (1) :135-142.

4张志铭.回眸和展望:百年中国律师的发展轨迹[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3 (1) :121-134.

篇4:法学毕业论文写作的若干问题探讨

关键词:法学毕业论文;特点;写作;指导

我国教育的现行体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后才能顺利毕业。设置毕业论文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合理的总结和回顾。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学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每况愈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论是学生写作论文的过程,还是学校对学生的论文指导和答辩等,都更加趋于形式化,流于表面。于是,法学毕业论文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有不少学者建议取消法学毕业论文。面对法学毕业论文如此尴尬的境地,我们着实需要对法学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一、法学毕业论文的特点

毕业论文是学生离开学校之前需要经历的最后一重考验,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涯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集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学过的各种法学理论知识和技巧等进行梳理,并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科学的作风。法学毕业论文是带有学术性质的文章,具有与其他议论文体不同的特点:

1.创新性

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具有创新性,创新可以为文章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如果观点陈旧、方法老套,那么无论怎样旁征博引,也无法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整体质量较低。所以,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尽可能的立意独特、构思精巧,具有闪光点,自出机杼,与众不同,从而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是千篇一律。

2.合法性

我们鼓励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具有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积极探索。但是,鉴于法学毕业论文的特殊性,不论是什么样的论文,其论点和论据都要合情、合理以及合法。所以,学生在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的时候,要时刻谨记文章的合法性。文章中涉及的所有论点、论据等都要以现行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为准,

而绝对不能出现与法律理论、观点违背的原则性错误。

3.逻辑性

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应该具备逻辑性,对于法学毕业论文来说更是如此。不论是什么样的论点,都需要利用充足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等,进行缜密的论述和推理,条分缕析,议论要深入客观,才能够以理服人。

二、学生在写作法学毕业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当

(1)论文选题过大

一些学生在写作论文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论文选题过大的情况。在法学领域,很多问题涉及面极广,对其的分析研究甚至连一本专著都无法完成,更不用提一篇短短的毕业论文。例如,“论民法的诚实守信原则”等题目,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有限的篇幅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题目过于宏大,只会导致学生在论文中泛泛而谈,议论流于表面,如同隔靴搔痒,根本无法触及核心问题。

(2)论文选题陈旧

法学中有许多十分常见,并经常被人们拿来分析议论的问题,例如“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等。对于这些较为常见的问题,学生再拿来进行分析研究显然很难有什么突破,写出来的文章也无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选题过于陈旧,立意俗套,内容雷同。

2.论文内容问题

(1)论文内容陈旧

因为选题不当和分析不细致等原因,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都较为陈旧,大多只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整理,或者对相关研究成果的重组。没有提出独特的观点并进行新颖的议论,内容陈旧,缺乏活力。

(2)论文缺乏学术性

法学论文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性才会有深度,但是,许多学生在写作论文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对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如同教科书般,理论知识过多,毫无学术性可言。

(3)论文观点的错误

法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会涉及诸多法律方面的问题,但是,法律条文会顺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完善,所以,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这个问题,保证论点和论据符合最新的法律规定。但是,一些学生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不够科学严谨,没有充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最新、具体内容,导致出现论文观点错误等硬伤。例如,一些法律条文早已经被修改,但学生在论文中还引用修改之前的相关内容。

3.论文结构不合理

法学毕业论文十分讲究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完整性。但是,一些学生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不注意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论点、论据混乱堆砌,不合逻辑。于是,整篇文章给人一种思路凌乱、议论不深入、分析不透彻的感觉,整体结构十分混乱。

4.论文格式不规范

法学毕业论文有着严格的格式要求,对目录、参考文献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一些学生的态度不够认真,不注意对论文格式的调整,出现各种格式不规范的问题。例如,参考文献数量不足等,导致论文整体格式的不规范。

5.论文的写作方法不正确

目前,许多学生在写作法学毕业论文的时候采用的都是东拼西凑的方法,敷衍塞责,四处复制粘贴。在经过简单地加工整理之后即形成一片毕业论文,草草上交,应付了事,直接导致论文整体质量的低下。

三、对法学毕业论文写作中各种问题原因的分析

1.主观方面

(1)认识不够

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是导致写作论文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项象征性的任务,并不重要,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等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气力来写作论文。

(2)态度不端正

一些学生在写作论文时的态度十分不端正,完全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所以敷衍了事,甚至有一些学生对写作毕业论文十分反感。

(3)时间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考虑到法学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等问题,各学校都会为学生预留下较为充足的时间来安排写作。会尽早完成选题,并安排指导教师等。但是,不少学生在实际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却没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把原本应该用来构思、写作论文的时间用于其他一些事情。导致实际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严重不足,最终需要交论文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查资料,写文章,导致各种论文质量低下的情况出现。

2.客观方面

(1)就业压力

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往往急于就业,所以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找工作上。于是,放在写作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就被大大的压缩,严重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

(2)指导问题

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很多学校的论文指导工作都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例如,一些学校负责论文指导的教师水平不高、指导方式不合理。甚至有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没有尽心尽力地进行指导。

四、提高法学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提高认识

态度决定一切,为了提高法学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我们首先要注意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学校要积极地宣传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写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十分重要,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端正写作态度。具体来讲,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例如,学校可以积极地举办各种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法学专业的全体毕业生进行知识讲座,对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和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解。并及时为大家答疑解惑,保证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种基本知识和方法。

2.加大指导力度

(1)选题指导

针对学生在选题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选题指导。首先,要注意指导学生积极地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等,选择新颖的、具有较高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论文题目。例如,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快速发展带来的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方面的法律问题,并从中构思出合理的论点进行写作。其次,要指导学生选择小的切入点,便于深入细致地讨论整篇论文,避免题目的“大而空”。另外,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理选题的时候,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对法学各方面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个人的具体兴趣爱好等。在充分斟酌之后再进行慎重的选题。例如,如果某个法律问题较为冷门,资料不好找,写作的实际难度较大,则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建议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题目。

(2)写作方法指导

利用科学合理的写作方法,学生可以十分顺畅、快速地完成整篇论文。所以,在学生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写作方法。

例如,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开始毕业论文的全文写作之前先列出详细的论文提纲,将整篇论文的论点和各种论据,以及需要用到的各种实际案例等进行整理,概括出整篇文章的总体框架。然后有的放矢地根据提纲来进行全文的写作,保证整个写作过程的思路清晰、内容完整。

(3)资料收集指导

写作法学毕业论文的时候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至关重要。所以,指导教师要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资料收集,以保证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要积极地建议学生多关注国家的立法动态,广泛收集各种实际案例等。并利用网络广泛浏览各种学术期刊网和论文库的优秀论文,积极予以借鉴,并指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中的各种馆藏资源。

3.严格进行管理和审查

我国的教育向来是“严进宽出”,也导致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所以,为了保证论文质量,需要各院校积极地进行制度改革,加强对论文的管理和审查工作,切实提高法学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指导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的具体规定进行写作。如果出现各种不合格的情况,一律要求其修改或者重写。并在经过导师的初稿审查之后,方可提交到学校。在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审的时候,也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可以采用匿名评审的方式,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通过评阅教师的审查,认为合格之后方可参加答辩。如果在匿名评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存在较多严重的问题,要及时退回并督促其修改或者重写。一旦发现论文抄袭现象,还要予以检举。只有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才能有效保证法学毕业论文的质量。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法学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性、合法性以及逻辑性等特点,需要学生认真撰写。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写作法学毕业论文的时候存在选题不当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采取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并加强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指导等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法学毕业论文写作,不断提高法学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剑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4.

[2]段书臣.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66-67.

[3]梅奕敏,周宏璐.导学模式提升法学本科毕业设计有效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226-227.

[4]郭剑平.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关联与对策探讨: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系列论文之七[J].高教论坛,2011(5):91-92.

[5]李棠洁.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模式改革的“前伸性”问题研究:以模拟法庭实践课程为视角[J].科教导刊,2013(8):35-36.

[6]郑毓枫,李晟.法学本科学位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04-105.

[7]袁岳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前伸性”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25-27.

[8]付慧姝.大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与创新能力培养:以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12):44-45.

[9]董士忠.法学本科教育在法律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29-31.

篇5:11级法学一班换届策划

策划

一、背景

贯彻落实系部要求,积极组织年度换届工作,选出菁英之才,为建设更好的班级体

二、目的1、充分挖掘班级人才

2、给更多的同学锻炼机会

3、为班级注入新鲜的活力

三、原则

1、公平、公正、透明、人人尽责、人人有机会

2、充分发挥班委的意见作用

四、要求

1、保优、改陋、创先

保优:保持激情、责任感

保持对学校、系部工作的配合度

高度支持、配合班级同学参与的集体活动

改陋:班级体纪律上不够严谨,要更加重视、认真对待学习

班委工作的协调能力待加强

各班委成员对各自职能的履行度待提高

创先:在班委的带领下去创造先进的班集体

2、竞选者思想:端正竞选目的,将能力用在为班级谋福上

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措施,目的就一个:让同学好

损害同学利益的事坚决不能做(切忌)

3、竞选者能力:个人基本功底扎实:表达、沟通、交流能力

综合测评(100%):①集体荣誉感(A)占40%

②人气(B)占40%

③学习成绩(C)占20%

算法:所求成绩=所得分数*(100/总分)*比例

例如:D同学人气30票,我班总人数45人,则 人气分=30*(100/45)*40%=26.66

五、流程

1、现任班委成员对一年的工作总结发言及续职演讲

① 做此职务应注意的② 一年来出现的问题,有待解决的问题

③ 自己的经验感想、建议

④ 对同学们的看法

···

2、开始第一轮“集体荣誉感评比”

3、接着第二轮“民心选拔”(不论职位,就论人气)

4、最后第三轮“学习成绩评比”(此处只考虑德育分)

5、班长总结,宣布候选名单(选出综合测评总分前8名)

6、班干名单须经系部领导审核、批准

7、召开新老干会议,做好职位委任

①可自择其职,综合分高者优先

②充分发挥老干意见,做好对自己职位的转接

8、委任后,老干做好转接工作,新干积极配合六、流程时间安排

1、第一轮5月30日—6月3日

2、第二轮6月4日晚自习

3、第三轮2012年上半期开学初4、2012年上半期开学后的第二个星期各老干(除班长和团支书)可正式退出,第三个星期

后完成全部交接工作

八、老班委建设性的意见

1、联合法二班建立学习型小组(主要针对即将来临的英语4级和普通话),为以后建立更

广泛的学习小组积累经验

2、完善通讯体制

3、加强班委沟通、合作,每月一次例会

4、加强与11级其他四个班委的联系,同心协力

九、注意

1、集体荣誉感的评比:不算你获过多少奖,就算你参加活动的积极度,平时对班级、系部、院校活动的支持度

2、每位竞选者的必备条件:填写好“2011年下半年-2012年上半年学生个人参与活动/所任职务一览表”

3、这次换届是一次“长战线”的活动,请同学们保持激情,一往如初

4、班长留言:没做好一匹千里马,尽量做一个好的伯乐

社科系11级法学一班班委

篇6:法学院11月份学术讲座汇总

1.11月14日下午2:30分的讲座,由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汪全胜教授作题目为“立法后评估的主题模式”的学术讲座。汪全胜教授简介:

安徽桐城人,法学博士,曾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科(法理学)带头人培养对象,现为山东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理学学会理事,山东大学威海立法研究所所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法理学”泰山学者青年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立法学、宪政理论。

2.11月14日晚上7:00于模拟法庭讲座,由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陈金钊教授作题为“法律方法论体系”的学术讲座。

陈金钊教授简介:

山东莘县人,现任山东大学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法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法学教育基地学科带头人,中国法学会法律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常务理事、法律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儒家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参与多项国家、省级项目的研究工作,2001年获准主持

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法律解释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解释学、法治理论。

3.11月18日晚于法学院模拟法庭,台湾学者涂春金教授来我院讲学,涂春金,铭传大学专任教授,政治大学法学博士,曾任台北商业技术学院专任教授、财政部诉原委员会委员,考试院典试委员;专长为证券交易法、商事法、刑法。

4.11月24日晚于法学院模拟法庭,我院的宋晓峰、岳汉景、贺五

一、张卫斌等四位博士给我院学生作了一场新颖别致的讲座。讲座主题为“中国周边的地区热点与大国博弈”。

5.11月25日晚7点于法学院模拟法庭,我院迎来了来自北大法学院的徐爱国教授。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图书西方法律文化”的讲座。

徐爱国教授简介:

徐爱国,男,1965年出生。1983 ——198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法律系法律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 ——1990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 —— 199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律思想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法律思想史》、《英美侵权行为法学》、《破解法学之谜》、《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名案中的法律智慧》等。

6.11月28日上午8点半讲座,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副院长王先林教授来我院讲学,题为“我国反垄断法实施的几个问题” 王先林教授简介:

王先林,男,1965年生,安徽霍山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经济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博士。1987年、1990年和2001年分别获安徽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作为2007-2008年度“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从事访问研究一年。

1998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2003年被选聘为安徽省“皖江学者计划”首批讲席教授。曾任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经济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曙光学者”。兼任亚洲竞争论坛(ACF,香港)学术委员,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商务部WTO贸易与竞争政策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反垄断法审查修改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库专家和专题核心研究人员

7.12月2日晚上7点于法学院模拟法庭,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汪宁教授来我院讲学,题为“国际秩序转型与中俄关系”。

汪宁教授简历:汪宁,男,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教授。2002年到2006年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观察》杂志编委会成员;2006年起担任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

汪宁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问题研究,多次主持或参与教育部和上海市的科研课题:主持和参与的研究项目有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年度课题研究项目《私有化——俄罗斯的艰难选择》,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研究,参与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参与国家教育部研究项目“苏共执政模式”研究,参与中国社科院国家项目“20世纪俄罗斯”解密档案翻译(进行中)。8.12月3日晚7点于法学院模拟法庭,南开大学法学院院长左海聪教授来我院讲学,题为“民法典中国际法渊源之条款设计”左海聪个人简介:1966年2月出生于湖南郴州。1984-1995年,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学习,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讲师(1994年)、副教授(1996年)、教授(2002年)、博士生导师(2003年),曾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国际法系(1998-1999年)、海牙国际法学院(1999年)和罗马国际统一私法协会(2002年)进行合作研究,曾为美国乔治顿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富布赖特研究学者(2005-2006年)。

兼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

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法学会世贸组织法研究会理事。

9.12月4日上午9点于法学院模拟法庭。西南政法大学吴春

燕教授来我院讲学,题为“解读《侵权责任法》”。

吴春燕教授简历:女,1963年生,四川隆昌人。1985年起在西南政法大学《现代法学》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2001年到民商法学院民法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至今。1997年获得民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考入本校攻读经济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民商法学院教授,民法专业硕导,重庆市法学会民法经济法学会理事,重庆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主要研究方向:合同法、民法学、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经济法基本理论

主要研究成果:在《现代法学》、《法学评论》、《经济体制改革》、《新疆大学学报》、《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有《英国商事代理法的新发展》、《一般债权质押研究》、《证券债权质押研究》、《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法律制度研究》(合著)、《合同救济方法的选择与适用研究》、《试论新型农地法律关系的构建》(合著)、《经济增长极限理论对法学的启示》(合著)、《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合著)、《论有限合伙》(合著)、《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缺陷及其完善》、《关于变更性别医疗行为的法律思考》等;著作:《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编著)、《中国票据法学》(参写)、《合同典型案例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主编)、《公司法》(副主编)等。

10.2010年晚7点于法学院模拟法庭,南京航空与航天大学国际战略于安全中心主任马杰教授来我院讲学,题为“世界格局下的国际安全”

上一篇:建筑工程挂靠合同(天安星河湾)下一篇:《展喜犒师》文言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