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法资料 (选择题)

2024-05-14

自考劳动法资料 (选择题)(精选6篇)

篇1:自考劳动法资料 (选择题)

1.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发源于A

A.19世纪上半叶

B.19世纪下半叶

C 20世纪末D,:20世纪初

2.中国成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的时问是A

A.1919年

B.1918年

c.1900年

D.1920年 3.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是C

A,《劳动法实施细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C.劳动关系

D.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B 4.劳动法律关系体现的主体意志是

A.劳动者的意志

B.当事人的共同意志

c国家意志

D.用人单位的意志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是B

A.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B.劳动法律关系对象

C.劳动法律关系内容D.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6.下列不屈于劳动合同法定条款的是

l【

D 】

A劳动合同期限

B.合同终止条件

C.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D.试用期 7.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当在7日内将合同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送主体为

A

A,用人单位

B.工会

c,职工大会

D.企业法人代表

8.未成年工体检和登记的费用,依法应当由

【 C

A.未成年人自己承担

B.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承担

c用人单位承担D.未成年人和用人单位分担 9.职工福利费用的承担主体是

D 】

A.劳动保障部门

B、民政部门

c.劳动者个人

D.用人单位

10.下列关于工伤保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

B.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补偿原则

c.工伤保险待遇较医疗保险优厚

D.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共同负担

11.建立工会组织的国有企业向工会拨交的工会经费为

B I

A.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3%

B.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

c.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l%D.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4%

12.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组成人员中

A 】

A.必须有公司职工代表

8.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

c.监事会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

D.董事会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

13.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诉讼时效为

C 】

A,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不得超过10日

B.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不得超过5日

C.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不得超过15日

D.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不得超过60日 14.根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职业介绍实行

A 】

A.行政许可证制度

8,市场准入制度

C.焙训制度

D.优胜劣汰制度

15失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

D l

A.失业保险金

B.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费用

c.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费

D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的经费

16.下列不属于我国对职工的法定奖励形式的是

A 】

A.发奖金

8.晋级

c.通令嘉奖

D.记大功

17.按照《未成年人特殊保护规定》的规定,招用未成年工不实行

D 】

A.未成年工健康检查制度

B.未成年工登记表

c.未成年工登记证

D.毕业证制度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处理劳动争议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D 】

A.着重调解,及时处理原则

8.当事人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c.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原则

D.公开、公正原则

19.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包括

B】

A.企业代表

B.职工代表

c.企业工会代表

D.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20.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法律文书送达制度,不采用

【 D

A.直接送达和邮寄送达

8留置送达

c.委托送达

D.转交送达

1.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有

C 】

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借款关系

B某公司向职工集资而发生的关系

c.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而发生的关系

D.两企业之间签订劳务输出合同而发生的关系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采

取的处理方式是

【 B 】

A.终止劳动合同

B.解除劳动合同

C.变更劳动合同

D.续订劳动合同

3.1944年6月在美国费城召开

7.当事人双方同意延续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同意。所需条件是

【A 】

A.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l0年以上

B.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5年以上

c.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8年以上

D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以上

8.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用人单位除应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的数额为

【 B 】

A.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l00%

B.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50%以上100%以下

c.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60%以上80%以下D.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75%

9.集体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时,经双方同意,可以暂时中止协商,协商中止期限最长不超过【 A 】

A.60天

B.50天

c.15天D.30天

10.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公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

A 】

A.不低于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

8.不低于l2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

c.不低于8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D.不低于9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

1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以下标准支付给劳动者工资报酬【 B

A.支付不低于工资l00%的工资报酬

8.支付不低于工资l50%的工资报酬

C.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工资报酬D.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 12.我国关于最低工资制度最早规定于

A 】

A《企业最低工资规定》

B.《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规定》

C.《劳动法》

D.《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13.支付工资时,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载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问、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

字,并

A 】

A.保存2年以上

B.保存3年以上

C.保存4年P/上D.保存5年以上

14.1995年国务院修订了《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重新发布了标准工作时间,规

定职工每日工作B小时,每周工作

L A 】

A.40小时

8.44小时

c.36小时D.46小时

15.下列人员中,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是

L

A J

A,推销人员

B.厨师

C.锅炉工D.医务人员

16.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

A 】

A.拒绝执行

B.提出批评

C.控告D检举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实施时间为

A J

A 2002年11月1日

B.2002年7月1日

C.2002年10月1日D.2002年9月20日

18.我国劳动法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I A J

A.

B.可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c.可以不参加社会保险,不缴纳社会保险费

D.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视情况而定

11.i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

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

【 A

A.12个月

B.24个月

c.18个月D.10个月

12.劳动者个人无须缴纳

A 】

A.工伤保险费

8.医疗保险费

c.养老保险费D.失业保险费

13.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

A 】

A.1,小、时

8.2小时

c.3小时D.4小时

14.女职工生育享受的产假不少于

B 】

A 60天

B.90天

C.45天D.120天

15我国最新的工会法颁布于

D 】

A.2001年10月1日

B.1999年10月1日

C.2001年lo月14日D.2001年lo月27日 16.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我国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主任由【B

A.用人单位代表担任

B.同级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

C.职工代表担任D.工会代表担任

17.我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

日起特定时间内结束,否则视为调解不成。这一时间为

【 A

A.30日

B.60日

C.35日D.45日

18.我国劳动法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

【 A

A.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协调处理

8.仲裁解决

C.诉讼解决D.调解解决

19.根据劳动法及相关规定,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招

用单位应承担

【 A 】

A.连带赔偿责任

B.行政责任

C.刑事责任D.民事责任

20.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

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

C 】

A.行政责任

B.纪律责任

c.民事赔偿责任

D.刑事责任

A.1661年

B-2702年 c.1902年D·1883午

2.能引起劳动珐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劳动法律事实包括

【 C

A.合法行为

B·行为

c.行为和事件

D.事件

3.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允许未满l6周岁的少年儿童做童工,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

道办事处以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对其

C 】

A.行政处分

B.罚款

C.批评教育D,拘留 4.劳动者解除劳动台同,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劳动法规定应当提前

B 】

A.25天

B.30天

C.‘60天

D·10天

5.集体合同签订以后,应当由用人单位一方将集体合同一式三份及说明报劳动行政部门审

查,这一行为应当在集体台同签订以后

i A。

A 1天内完成8.6天内完成 c.5天雨完成D 4天内完成

6.根据劳动法规定,最低工资具体标准应当由

L B 】

A.国务院统一规定

8.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c.工会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规定D各市人民政府规定

7.实行综合计算工肘工作制的企业职工,工作日正好是周休息目的,支付工资的标强是

【 A 1

A.正常工作工资的l00%

B.正常工作工资的l50%

c.正常工作工资的200%D.正常工作工资的300%

8,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春节法定放假时间为

I

B l

A.1天

B.3天

G.6夭D.5天

9.我国劳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的工资报酬

A 】

A.不低于工资的150%

B.不低于工资的咖%

c.不低于工资的100%D.不低于工资的300%

10.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我国最低就业年龄为

B l

A.14周岁

8.16周岁

c.18周岁

D.17周岁

11.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训

‘ B,A.中级技术工人

B初级技术工人

c.高级技师D.工程师

12、根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企业职工患职业病或因工受伤,需要停止工作治疗的,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l A 】

A.12个月

B.8个月

C.10个月 D.9个月

13.按照国家规定,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建立统筹基金和划人个人账户两部

分,划入个人账户的比铡一般为、Al

A.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

B.用人单位缴费的50%左右

C.用人单位缴费的40%左右

D,用人单位缴费的35%左右 14.下列不属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是

D 】

A.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8.省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c.行业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D.市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15.瓶中国成立后,我国

C用人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

n先由劳动者赔偿,不足部分由用人单位承担

6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年以上,劳动者有权要求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

A.10

8.5

C.15 D 8 7.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

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

D 】

A.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

B.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

C.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90%

D.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8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探亲时间为

B 】

A.15天

B.20天

C.30天

D.25天

9未成年人必须持特定证件上岗,这种证件是

A 】

A.未成年工登记证

8.毕业证

C.结业证D.健康证

10.根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国新的社会保险体制实行国家设立社会保险基金,并

【 C 】

A.在部分范围内将保险费改由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共同负担

B.全部保险费改由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共同负担

c.在适当范围内将保险费改由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共同负担

D.全部保险费改由职工自己承担

11.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

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其中职工缴费率一般为

【 A

A.本人工资的2%

B.本人工资的4%

c.本人工资的5%D本人工资的3%

12企业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在法定期限内向当地劳动行政

部门提出工伤报告,这一法定期限为

D 】

A.16日

B.18日

C.15日

D.30日

13.下列不属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险项目的是

l

B 】

A.失业保险

B.住房公积金

C生育保险

n工伤保险

14.工会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对涉及职工利益的 重大问题

A 】

A.应当听取工会意见

B.可以听取工会意见

C.必须听取职工意见

n不用听取工会意见

15.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在特定时间内向劳

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这一时间为

A 】

A.60日

B.90日

C 75日

D.30日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仲裁委员会受案范围的是

【 B

A.企业开除其职工

B.职工甲因购买本公司商品与公司发生争议

C.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争议

D.某公司在与甲签订劳动合同时确定工资为1000元/月,后违约只给800 j己/月

17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由

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并

A 】

A.处以罚款

B.吊销其执照

c.处以拘留处分

D.补偿当事人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之间区别的是

D】

A.性质不同

B.直接目的不同

c.实现手段不同

D.最终目的不同

19.下列用人单位中即使履行审批手续也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是

A 】

A.印刷单位

B.特种工艺单位

c.文艺单位

D.体育单位

20.企业经济性裁员时,以下人员可以裁减的有

D 】

A.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劳动能力或者部分劳动能力的 B.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c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D.在企业连续工作l0年以上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公布于t

B 】

A.1990年

B.1951年

c.1961年

D.1953年

2.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于

D 1

A.1900年

B.1906年

C.1918年D.1919年

3.从事矿山、井下以及在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种、岗位工作的农民工,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劳动合同期限最多不超过

D l

A.5年

B.I0年

c.15年D,8年

4.下列不属于无效的劳动合同是

C 1

A.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B.乘人之危变更的劳动合同

C.约定报酬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劳动合同

D.用人单位免除自己法定责任的劳动合同 5.工会的义务不包括

【 A 】

A.开展计划生育宣传

B.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

c.协助企业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D.组织开展文体活动

6.按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国际劳动节法定放假时间为

C 】

A.3天

B.7天

c.1天D.5天

7.我国劳动法规定,未成年工是指

B 】

A.未满l8周岁的劳动者

8.满l6周岁未满l8周岁的劳动者

c.未满l7周岁的劳动者D.未满l4周岁的劳动者

8.劳动法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D.社会承受能力和科技水平相适应 9.《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l0年以上

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

A 】

A.24个月

B.18个月

c.36个月D.12个月

10.国家规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均由再就业

服务中心缴纳,缴纳基数为

B 1

A.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的90%

B.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的60%

c.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的50%D.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的70% 11.《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颁布于

C 】

A.1987年

B.1988年

c.1986年

D.1990年

12.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是

A 】

A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8工会与劳动行政管理部门

C.劳动者与劳动行政管理部门

D.用人单位与劳动行政管理部门

13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

责任人依法追究

A】

A.刑事责任

B.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经济责任

14.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劳动监督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或者打击报复举报

人员的,处以

A】

A.1万元以下罚款

8.5万元以下罚款

C.3万元以下罚款D.5千元以下罚款

15.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

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其中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

B 】

A.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3%

B.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6%

c.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5%

n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4%

16我国劳动法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人从事国家规定的【

B 】

A.

A.《苏俄劳动法》

8.《苏俄劳动法典》

c.《劳动立法纲要》D.《劳动法案》 2未成年工是指

【 B 】

A.年满14未满l6周岁的劳动者

8.年满16未满l8周岁的劳动者

c.年满17未满l8周岁的劳动者D.年满15未满l8周岁的劳动者 3.女职工产前休假

【 A 】

A.15天

B.45天

c.30天D.10天

4.按我国现行规定,养老保险的待遇项目不包括

C 】

A.退休金和退职生活费

8.医疗待遇和死亡待遇与在职职工相同

c.退休金与退休前标准工资一样D.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待遇 5..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职工每周工作40小时,每日

【 A

A.工作8小时

8.工作6小时

c.工作7小时

D.工作7.5小时 6.最低工资不包括

【 A 】

A.加班加点工资

B.基本工资

c.奖金D.津贴

7.按我国法律规定,新年(元旦)法定放假时间为

【 B

A.3天

B l天

C.5天D.6天

8.我国劳动法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不少于

A 】

A 90天

B.100天

C 60天

D.30天

9.我国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对象为

A 】

A初中毕业生

B.高中毕业生

c.一般社会青年D.在职工人

10.因工残废依劳动能力丧失程度不同,分为十级,其中

【 B

A.9至l0级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8.1至4级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c.5至8级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D.7至8级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11《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为

A 】

A.本人工资的l%

B.本人工资的3%

C.本人工资的5%D.本人工资的2%

12.按照国家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有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最高支付限额原则

上控制在【

C 】

A.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倍左右

B.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倍左右

c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D.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倍左右

13.国家规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为

D 】

A.退休金的5%

B.退休金的1%

c退休金的2%

D不缴纳

14.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属于全国劳动模范或劳动英雄称号的,应经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

部、委推荐,由

【 D 】

A.中央人民政府授予

B.国家主席授予

c.全国人大授予

D.国务院授予 15.集体企业的权力机构为

B 】

A.股东大会

B.职工(代表)大会

c.董事会

D.监事会

16.工会法和劳动法规定,企业辞退、处分职工,工会认为不当的,有权

A 】

A.提出意见.

8.不予辞退

c.予以纠正D.反对意见

17.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之前,必须经过

【 A

l

A.仲裁

B.行政复议

c.协商D.调解

18.国家各级行政区域内主管劳动工作的机关是

【 A

A.各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

B.各级人民政府

c.各级工会D.安全生产监督局

19.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由

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处以罚款;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

C 】

A.经济责任

B.刑事责任

c.赔偿责任D.行政责任

20.劳动法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造成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应承

I B 】

A.经济责任

B.赔偿责任

C.行政责任D.刑事责任

1.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多不得超过

B 】

A.3个月

B.6个月

C 9个月D.1年

2.集体劳动合同签订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在接到集体合同文本后特定时

间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这一特定时间为

A l

A.15天

B.20天

C.10天D.一个月

3.集体协商职工~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在特定时间内除个人严重过失

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这一时间为

B 】

A.6年

B.5年

C.7年D.8年

4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以下标准支付给劳动者工资报酬【 C

A.支付不低于工资l00%的工资报酬

8.支付不低于工资l50%的工资报酬

C.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工资报酬D.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 5.最低工资的立法出现在19世纪末,皂

【 A

l

A.新西兰l894年制定的《产业仲裁法》

B.美国《公平劳动标准法》

C.英国《行业委员会法》

D.国际劳动组织《制订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

6.按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国庆节法定放假时间为

C 】

A.7天

B.5天

C 3天D.2天

7.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探亲时间为

A 】

A每4年一次

B.每3年一次

C.每2年一次D.每5年一次

8.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于

【 B

A.1998年12月10日

B.1998年l2月14日

C.1998年12月1日D.1997年l2月14日

9.按照国家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有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

在【

A 】

A.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i

B.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左右

C.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5%左右D.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左右 10.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颁布于

A 】

A.1982年

B.1986年

C.1987年D.1999年 11工会属于

【 A l

A.群众组织

B.国家机关

C.民主党派D.政府部门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是

D J

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8.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c.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D.法律关系的生效

13.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在特定时

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时间为

C 】

A.30日

B.45日

C.15日

D.60日

14.职工因工死亡,其可获得的工亡保险待遇不包括

【 A

A.全部丧葬费

B.丧葬补助金

C.供养亲属抚恤金

D.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5.公休日是指

【 C 】

九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B.两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C.工作满一个工作周以后的休息时间

D.国家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活动的休息时间

16下列伤亡事故中要求报告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的是

f

A 】

A.重大死亡事故

B.死亡事故

C.特大伤亡事故D.重伤事故

17.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

A l

A.培养后备中级技术工人

B。培养后备高级技术工人

C.培养后备初级技术工人

D.培养技术理论人才 18.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颁布于

A 】

A 1988年

B.1989年

C.1990年D.1987年

19.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的期限为从组成仲裁庭之目起

B】

A.45日

B.60日

C.90日D.120日

20.用人单位对发生的急性中毒或伤亡事故隐瞒、拖延不报或谎报的,以及故意破坏或伪造现

场的,应责令政正,并可

L A J

A.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

8.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C.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D.处以5千元以下罚款

1.下列规范性文件中,不属于广义劳动法范畴的是

B 】

A.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章

8省级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发布的规定

c.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D.经济特区政府制定的规章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是

【 D

A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B.劳动者主体利益平衡原则

c.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D.平等协商原则 3国际劳动立法的重要依据是

L A J

A.《国际劳动宪章》

B.《联合国宪章》

C《伯尔尼公约》D.《国际劳工组织章程草案》

4.有关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正确说法是

【 B

A可以由他人代理

B.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

C由劳动合同确定D经单位同意可以由他人代理 5.我国目前劳动就业制度模式为

L B J

A.行政配置型劳动就业制度模式

8市场导向型劳动就业制度模式

c.计划经济型劳动就业制度模式D.流动就业型劳动就业制度模式

6赵某是某纺织公司员工,由于怀孕,不能胜任原工作。公司以此为借口与赵某解除劳动合 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公司应经工会同意才能解除合同

B.公司不能与赵某解除合同

C.公司能与赵某解除合同

D公司应安排赵某从事其他工作,如仍不能胜任,才可解除合同 7.我国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基本方针为

A 】

A.安全

c.300元以下罚款D.200元以下罚款

13.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依据是

D 】

A.单方意思表示的合法行为

8.侵权行为

c.双方意思表示的违法行为D.主体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法行为

14.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

B 】

A.经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8.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

c.有足够的注册资金D.有固定的组织机构

15.具体承担各类人员的技能鉴定的机构为

D 】

A.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B.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C.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D.职业技能鉴定站或所

16.从法人的分类角度看,中华全国总工会属于

C 】

A.机关法人

B.事业法人

C.社会团体法人

D.企业法人

17.我国批准《确定准许儿童在海上工作的最低年龄公约》的时间是

D 】

A.1986年

B.1988年

C.1992年D.1984年

18职业介绍机构工作人员实行

D 】

A.职业介绍行政许可制度

B.录用备案制度

C.录用登记制度

D.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9.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境外就业中介实行

A 】

A.行政许可制度

B.备用金制度

C.职业资格制度D.市场准人制度

20.下列情况中,在录用职工时可以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的是

B 】

A.用人单位认为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

B.法律规定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

C.地方政府规定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

D.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认为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 1下列选项中,存在劳动关系的是

【 B

A领取养老保险金

B.领取矿山井下津贴

C领取丧葬费

D领取失业保险金

2.下列各项劳动法律中,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D.《工伤保险条例》

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是

【 A

A.同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8.同用人单位发生劳务关系

C.同用人单位发生工作关系D.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4.下列情况中,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是

D 】

A患病,在规定的医疗期

B.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

C.职工患职业病丧失部分劳动能力

D.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5.张某与某药店签订了为期6个月的劳动合同,并约定了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

、【 A 】

A.1个月

B.15天

C.20天D 2个月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中“三同时”内容的是

D 】

A.我国境内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B.我国境内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C我国境内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D.我国境内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报废 7.下列作业中,法律规定女职工和未成年工都不得从事的是

A 】

A.矿山井下作业

B.高处作业

C、有毒作业D.

A.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8.劳动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c.劳动法是民商法的组成部分

D.劳动法是经济法的组成部分

1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劳动法的具体原则区别的是

D 】

A.前者在效力层次上比后者高

B.前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后者仅适用于劳动法的某个方面

C.前者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后者必须符合前者

D.前者为劳动法明确规定,而后者则没有

20.未成年人必须持特定证件上岗,这种证件是

A 】

A.未成年工登记证

8.毕业证

C.结业证

D.健康证

篇2:自考劳动法资料 (选择题)

一。单选:

1。工作生活质量计划的核心是工作再设计

2工作扩大化。即通过增加一项工作包括的任务和职责,并减少工作循环重复的频率,扩大

工作范围。增加工作的多样性。

3。工作轮换这一工作设计方法使员工生活多样化,从而避免产生厌倦感。

4。工作丰富化通过增加工作深度,将组织纵向的工作职能合并成一个职位,从而使员工拥

有更大的自主权。

5。综合性工作团队一系列任务被分派给一个小组,小组再把任务分派给每一个成员,并在需要时在成员间轮换工作。

6。质量圈质量圈一般是由通过共同工作来产生某一特定部件或提供某一特定服务的工作人

员志愿组成的工作小组,每周在工作日之前或之后开一次会,讨论生产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7。内部公平制度这是非工会化企业的一项正式制度安排,使雇员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能够

表达不满。

8。职业工会是将具有某种特殊技能,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所有雇员组织起来的工会。

9。同行工会同行工会是最早的工会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

10。行业工会是将在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工会。

11。垄断性行业工会这种工会把一个行业中的所有雇员都吸收进来,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形

成垄断力量。

12。总工会总共会的组织原则就是对会员招募不加任何限制,既不考虑职业因素,也不考虑

行业因素,从而体现了对职业工会和行业工会分化现象的一种修正。

13。社会倾销是指跨国公司利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将本国的就业机会转到国外以获取

更大的利润。

14。联合或共同决策员工与雇主共同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共同作出决定。

15。沟通是指在组织内部,管理者通过“发出信息到接受信息在到反馈”得行动过程,来完

成“计划”、“组织”、“领导”等目标行工作。

16。非正式处罚主要是口头责备。

17。国际劳动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

18。《劳动法》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19。对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职工,《劳动法》的实施范围仅限于和这些用人单

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20。《劳动法》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21。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积极完成劳动任务;不断提高劳动技能;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

规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2。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公民的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利,是从年满16周岁开始的。

23。法律事实特点(法律事实,根据它是否包含当事人的意志,分为事件和行为。)事件,法律事实中的事件,也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消灭。行为,法律事实中的违法行为,也也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消灭。

24。劳动者在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中的地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遵循平

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存在隶属关系。

25。我国《劳动法》第20条第2款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

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

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26。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7。按照不同的用工方式,劳动合同可分为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用工劳动合同。

28。(必备条款)又称“法定条款“是指由国家劳动法规所规定,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劳动协议中必须具备的条款。

29。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30。《劳动合同法》第17条第2款也规定: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31。协商约定试用期的规定(其一,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其二,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其三,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其四,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度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32。竟业限制的范围(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上述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竟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33。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协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34。劳动合同的变更指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某种原因或法律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经过协商一致,对原合同条款进行修改或补充。

35。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1)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依法允许变更劳动合同。(2)也有劳动者方面的原因。(3)还有国家法律、法规修改方面的原因。

36。变更劳动合同时,一般经过以下三个程序:(1)提出要求。(2)作出答复。(3)签订协议。

37。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应当通知被子裁减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38。《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中劳动者每月支付一倍的工资。)

39。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黄色。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40。《劳动合同法》第91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1。集体合同的特征(1)集体合同是一种劳动协议。(2)集体合同是特定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协议。(3)集体合同必须是书面合同。

42。集体合同的签订程序“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

(一)制定集体合同草案

(二)发动全体职工认真讨论集体合同草案

(三)签字、备案。

43。关于延长工作时间性的主要方法正确的是(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

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44。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的,必须按以下标准支付给劳动者工资报酬(①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②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③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45。属于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①新年,放假1天(1月1日);②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

一、初二);③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④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⑤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⑥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⑦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46。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年休假15天

47。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

48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下列各项不得作为最低工资组成部分:(①加班加点工资;②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资环境、条件下的津贴;③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等

49。《最低工资规定》应当本地区最低工资率及其适用范围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且在批准后7日内发布。

50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当地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发所欠劳动者的工资,并视其欠付工资时间的长短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欠付1个月以内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的20%的赔偿金;欠付3个月以内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的50%的赔偿金;欠付3个月以上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的100%的赔偿金。

51。工资总额的组成(①计时工资;②计件工资;③资金;④津贴和补贴;⑤加班加点工资;⑥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⑦午餐补助。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规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52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下列各项不得作为最低工资组成部分:(①加班加点工资;②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资环境、条件下的津贴;③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等

53。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时间是由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决定的,(满1年不足5年,最长不超过12个月;满5年不足10年的,最长不超过18个月;10年以上的,最长不超过24个月)。

二。多选

1。工会的职能分三类(1)工联工会;(2)福利工会;(3)政治工会。

(1)工联工会:这类工会的唯一目标是通过集体谈判为会员谋求经济效益。

(2)福利工会:这类工会不仅关心会员的经济利益和劳动权益,而且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

(3)政治工会:这类工会认为工会差别是社会政治差别的一种体现,主张通过政治结盟或法律规范来维护会员利益。

2。收益分享计划:斯坎隆计划、拉克计划与集体收益分享计划属于收益分享计划。

3。非收益分享计划:与收益分享计划不同,质量圈、劳资联合委员会、工作生活质量计划、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等则没有把薪酬与生产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高或其他

衡量群体的标准直接联系在一起,因而属于非收益分享计划。

4。集体收益分享计划即通过利益分享来提高企业生产率,最初是由工程师米切尔·法因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5。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其一,劳动关系,其二与劳动关系有着密切联系的某种关系。

6。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⑦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7。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8。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1)全民所有制单位劳动法律关系。(2)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所有制单位劳动法律关系。(3)劳动者个体经营单位劳动法律关系。(4)私营企业劳动法律关系。

(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劳动法律关系。(6)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劳动法律关系。

9。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三项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10。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包括(本国公民、外国人)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法人,具体来说是有法院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

11。关于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2。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的特征包括4个:(A。人存在的人身性B。形成的长期性C。存续的时间性D。实用的条件性。)

13。职工代表大会行使下列五项职权(1。审议建议权,2。审查通过全,3。审议的决定权,4。评议监督权,5。选举厂长权。)

14。特殊和困难就业群体具体包括(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役军人、失地农民和连续失业达一定时间人员)等。

15。职业介绍机构的设立条件(有固定的交流场所、办公设施;有必要的资金;有明确的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有一定数量的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16。职业介绍服务的内容(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介绍服务。委托服务。管理服务。)

17。招工的程序(公布招生简章。劳动者自愿报名。考核录用。)

18。下岗的条件:有生产任务的企业,一般不安排下列人员下岗(配偶一方已经下岗的;离异或丧偶抚养未成年子女者;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烈士遗属;现役军团人的配偶;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民政府确定的其他职工。

19。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三种)

20。劳动合同鉴定的程序当事人应提供的材料:(1)签签订的劳动合同文本三份;(2)用人单位为法人的,应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或授权委托书;用人单位不是法人的,应提供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委托书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3)劳动者的身份证明;(4)鉴定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21。当事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违背平等、自愿原则签订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劳动合同是(无效劳动合同)

22。无效劳动合同的种类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23。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24。无效劳动合同按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原因分类: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合同。

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25。违反合法原则的具体情况,主要有:(1)主体资格不合法。(2)内容不合法。(3)程序不合法。

26无效劳动合同按劳动合同无效的程度分类:1。全部无效劳动合同,指该劳动合同整体无效。2。部分无效劳动合同,指劳动合同中某些条款违法,但不影响其他条款的履行,只要认真核定条款无效,而其余条款仍有效。

27。无效劳动合同的认定“对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28。对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一般包括:1。撤销合同2。修改合同3。赔偿合同4。未履行部分的处理。5。已支付的工资与劳动保险。

29。劳动合同的履行的原则(实际履行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合作履行原则。)

30。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劳动者参加用人单位工作后,由于主、客观原因不愿继续在该单位工作,可以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31。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①在试用期内;②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③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

32。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①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②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③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⑤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风破浪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阅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33。用人单位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具体规定以下五项内容(①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工作时间不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工作时间不满1年的按1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②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人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50%,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100%。③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④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⑤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黄色。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34。《劳动合同法》第44条进一步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①劳动合同期满;②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③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

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④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⑤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5。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1。当事人不同。2内容不同3。效力不同。

36。工作日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标准工作日;缩短工作日;不定时工作日;综合计算工作日;计件工作时间;)

37。目前我国已实行缩短工作日的劳动者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劳动者。②从事夜班工作的劳动者。③在哺乳期工作的女职工。

38。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职工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①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②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③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

39。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制适用于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企业职工有(①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②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③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和制的职工,如对于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生产任务不均衡的企业的部分职工,经劳动行政部门严格审批后,也可以参照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办法实施。)

40。《劳动法》第49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②社会平均工资水平;③劳动生产率;④就业状况;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1。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当地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发所欠劳动者的工资,并视其欠付工资时间的长短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欠付1个月以内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的20%的赔偿金;欠付3个月以内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的50%的赔偿金;欠付3个月以上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的100%的赔偿金。

42。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用人单位依法破产时,劳动者有权获得其工资。在破产清偿中,用人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清偿顺序,首先(支付欠本单位劳动者的工资)。

43。按伤害程度和伤亡人数的不同可分为:(1)轻伤,指损失工作日数为1天的伤害事故;

(2)重伤事故,指有重大伤害无死亡事故;(3)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人至2人的事故;

(4)重大伤害事故,指一次死亡3人至9人的事故。

44。社会保险的种类(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45。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

篇3:常见统计资料分析方法的选择

1 常见统计资料的基本分类

目前对资料的分类大致为两类[1]:即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 也就是以往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也有文献分出第三种资料, 即等级资料[2], 但我认为, 等级资料可以归类于计数资料, 因为等级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多与计数资料一致。

2 计量资料分析方法的选择

计量资料或称数值变量, 为测定每个观察单位指标大小而获得的资料, 系定量指标, 多有计量单位。如身高 (厘米) 、体重 (公斤) 、血压 (毫米汞柱) 等。这类资料据其分布可大致分为正态资料、偏态资料、成倍数资料。资料分布不同则统计分析方法不同, 所以, 资料到手后, 先分析资料的分布情况, 然后选择适宜的统计分析方法。

2.1 成倍数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成倍数资料是指资料的观察值相差较大, 有的成倍数分布, 较简单明了, 一看便知。如临床检验的抗体滴度、生物效价等。这类资料可计算其几何均数, 如资料是样本与总体比较, 可选择样本几何均数与总体几何均数比较的检验方法, 如是样本之间比较, 可选择样本之间几何均数比较的检验方法。其具体步骤请参考相应工具书。

2.2 正态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正态资料一般来说是分布相对均匀的资料, 即频数分布以均数为中心, 左右侧数据分布基本对称, 靠近均数两侧频数较多, 离均数愈远频数愈少, 形成一个中间数据多、两侧数据逐渐减少、基本对称的分布。符合上述条件的资料, 基本可以确定为正态资料, 必要时可以对资料进行正态性D检验, 以确定资料分布。正态资料多计算均数和标准差。样本与总体、或样本之间的比较, 可进行相应的U检验或t检验, 两样本或多样本之间比较可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变量 (多指标) 间资料可以进行多元分析。

2.3 偏态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偏态资料不像正态资料那样分布均匀, 而是分布不均匀, 可能数据集中于小值一侧或大值一侧, 即数据分布较离散。偏态资料计算中位数 (M) , 同时给出范围值 (最小-最大) 。对这类中位数资料可进行中位数间的比较, 如样本中位数与总体中位数、样本中位数之间的比较。此类资料亦多用秩和检验 (此法简单实用, 不考虑资料的分布型) , 也可用超过数检验 (此法精确度差) 。

3 计数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变量, 是对观察指标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计数所得的资料, 如按年龄、性别、病情、 (轻、中、重) 、疗效 (痊愈、显效、好转、有效) 等。此类资料可计算率或构成比, 即计算相对数。根据资料的不同, 如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样本率之间的比较, 可选择相应的U检验或t检验, 亦可选择卡方检验 (由于资料不同, 具体公式不同, 如四格资料、配对资料、多行多列资料, 应据具体资料选择相应公式。) 、秩和检验、Ridit分析等。其中卡方检验比较常用, 且简便快捷。

统计分析方法的种类繁多, 初学者在分析方法的选择上常不知所措。本文旨在为初学者在统计资料分析方法的选择上起到相应作用, 这些是基本的、也是常用的方法, 仅供参考。

关键词: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四川医学院主编.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 13

篇4: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实,因而乔治·阿克劳夫讲的虽然是旧车市场,但可以延伸到烟、酒等所有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等。下面就在阿克洛夫的逆向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分析。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概述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是信息不对称,这样就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单位招不到高素质的人,而与此同时很多高素质的人又找不到工作。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的质量良莠不齐,现在就假设只有两种:高素质的和低素质的。求职者自己知道自己是高素质还是低素质,但是招聘者不知道求职者是高素质还是低素质。同时假设:高素质求职者要求的工资是3 000元以上,招聘者愿意给高素质的4 000元以下的工资,即双方可以在3 000~4 000元之间达成交易;低素质求职者要求的工资是1 000元以上,招聘者愿意给的是1 500元以下,即双方可以在工资1 000元~1 500元之间达成交易。但是招聘者不会一开始就拿出4 000元的工资,因为他没有正确的信息来区分对方是高素质的还是低素质的,当然招聘者也不会一开始就给2 000元的工资,因为那样的话他就招聘不到高素质的员工。所以他会在1 500元~4 000之间选择一个点作为起点,比如为了保险起见,以2 750[(1500+4000)÷2=2750]元以下的工资雇佣求职者,结果就使得高素质的求职者将退出劳动力市场,这就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劣币驱除良币”的效应。

下面是搜集来的一些资料:

1.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录取人数均大幅地递增,这与我国自1999年开始的研究生扩招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扩招政策背景下,各招生单位每年都加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再加上本科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已经成为目前一大社会热点(见下表)。

2001—2006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

2.某大学招聘10个辅导员,前来应聘的竟有14名博士研究生和500多名硕士研究生。2007年3月26日,湖北大学计划招聘10名辅导员,学校人事处在部门网站上发了招聘信息,不到三天,工作人员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600多份报名表,其中有14名博士研究生和500多名硕士研究生。大量前来递交简历的学生基本来自武汉大学、华科大等名牌院校,甚至还有来自国外留学的硕士生。

3.“2006年全国人才交流会”和“第二届全国高级人才洽谈会”在北京展览馆同时举行,有意思的是,两个会厅虽然是同一张入场券,但想进入“高级人才洽谈会”,你还必须有其他的“通行证”。现场的通告中这样写道:“高级人才购票后凭下列证件入场:硕士以上学历证书;副高级以上职称证书;留学人员凭个人护照或国外学生证书;企业部门经理凭工作证、任职证书或相关证明文件。”

用人单位对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一些岗位仅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而现在却要求本科以上:一些以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现在却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与此同时,一些人力资本高的学生却无法通过文凭证明自己的真实水平,形成了知识失业。可以这样认为,与相同教育水平的同学相比,能力相对较低应该是这些人不能获得满意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能力较低的毕业生进入到上一级就业市场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上一级就业市场中低能力毕业生的比例上升,就会在高端市场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上面的一些资料告诉我们:⑴别说本科生不吃香了,现在就连研究生也不吃香了;⑵相比而言,更高层次的学历更受企业欢迎;⑶有时候低文凭比高文凭的报酬还要高。

(二)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就是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不对称信息在交易中占有主导地位。劳动力市场的非对称信息障碍会使得雇主和雇员同时陷入困境,从而导致“逆向选择”。

假设劳动力市场上有高素质和低素质两种雇员,高素质的生产率为Ah,低素质的生产率为AL,两者占雇员数的比例分别为b和1-b(0

从上述的内容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⑴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对称信息产生是必然的;⑵不对称信息的产生必然导致劳动力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⑶逆向问题的产生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低效率。

三、信号传递模型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

(一)Spence的信号传递模型

在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的模型里,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有关雇佣能力的不对称,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如果雇主没有办法区别高生产率与低生产率的人,在竞争均衡时,不论是高能力的人还是低能力的人得到的是平均工资。教育程度向雇主传递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原因是接受教育的成本与能力成反比例,不同能力的人是因受教育程度不同,或者说教育传递信号具有把雇员能力分离开的功能。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失灵

Spence“信号传递”理论揭示,由于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要求一种信号来帮助信息缺乏的一个识别。这种信号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近年来劳动人才市场上文凭、证书泛滥,甚至假文凭、证书充斥市场的现象。

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来看,成人教育文凭的泛滥,虽然使劳动力平均学历迅速上升,但也造成了人才的“高消费”和教育替代,使得普通高校毕业生难以进入较好的工作岗位,因此,目前的人力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非正规文凭冲击正规文凭即“逆向选择”的不良格局。目前表现得最突出的是成人教育文凭对普通高校专科教育的冲击。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格局是本科生比重过大,专科生偏少。然而,近几年来,高校专科毕业生却是严重的供过与求,2007年专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不足30%,用人单位的“胃口”越来越大,多数要求进入标准在本科或硕士以上,究其原因,并不是专科生没有用,而是一方面各单位都要求提高自己的平均学历,另一方面,成人专科教育已经“遍地开花”,许多在职者都已经拥有了这样一个“护身符”,非常成功地阻止了正规专科毕业生的进入,形成了非常典型的“逆向选择”现象。

四、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一)增加信息供给的对策

劳动力市场信息来源于三个方面:国家与社会的就业政策信息,用人单位的信息以及劳动者个人信息。可从这三方面采取对策,增加信息的供给。

1.政府的对策。主要包括:⑴改革传统的人事制度,使得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成为劳动力市场主体,形成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机制与环境;⑵加强劳动力市场统筹规划和法制建设。加强就业管理,杜绝用行政干预和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进行垄断、欺诈活动的可能性;⑶建立劳动力信息网,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加速就业市场信息来源和传递方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

2.用人单位的对策。用人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发展情况,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对需要新增劳动力的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发布信息,如举办招聘会、建立自己的人才网站、在各大劳动力信息网上发布信息等,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丰富的岗位信息。

3.求职者的对策。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求职者必须要具备一定具有认证资格的信号,如文凭或证书,并尽可能多地将自己的专长、性别、年龄等信号发送给雇主。另外,要多方收集用人单位信息,并向对方传递个人信息,以增加求职机会。

(二)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文凭和证书所传递的是高劳动生产率的信号。尽管文凭、证书无法完全反映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但高学历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在大多数情况下反映了其潜在的工作能力。为避免假文凭给用人单位带来的困扰,政府已经建立了应届毕业生数据库。今后应逐步扩展到各种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并实现全国联网。

(三)增强教育文凭信号的识别度,确保文凭证书的真实性。较好的和较流行的方式仍然是教育文凭。大多数单位都希望通过文凭信号识别出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持续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所以通常把大学生的文凭信号和生产能力信号作为甄别人才的标准。从毕业文凭证书发放的源头上抓,严格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制度,加强对各高校的文凭管理,增强文凭的防伪功能,以杜绝市场上的假文凭、假学历。

篇5:自考劳动法资料 (选择题)

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课后2)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答: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识记),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识记)劳动稀缺性的实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

3、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是:(识记)(相对性、普遍性和绝对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领会)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领会)

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

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置。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资料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课后1)

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学。

(领会)(课后3)劳动力的特点:(不可分割性、生理性)答: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 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2 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需要16年。3 劳动力不能存储。劳动力不间断地作为商品交换,其承担者即劳动者的生命必须得到维持,必须保证每天最起码的维持生命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条件。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

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资料3 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规范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或价值标准是指互惠的交换。(领会)互惠包括三种情况:

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2、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领会)互惠交换的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课后4)为什么说规范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

答: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因此,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2.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4.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变化百分比之比。5.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6.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7.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8.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9.劳动经济关系:与劳动和劳动力相关的人类经济活动的总和。

10.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 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11.实证分析:分析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会有何种规律性的反应,而不必对其后果作出好坏的价值评判。12.劳动力生产费用:分析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会有何种规律性的反应,而不必对其后果作出好坏的价值评判。

13.机制:指事物运动的目标指向、动力来源、传导系统、动作方向、运动力度等成套的规定性。14.内部劳动力市场: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5.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16.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17.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之比。18.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9.非均衡分析: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20.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21.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22.补偿性工资差别: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23.就业结构: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24.磨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25.结构性失业:指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26.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二.判断题

1.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正确 2.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正确 3.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长期劳动力需求弹性比短期劳动力需求弹性要小。错误 5.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错误

6.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的公共部门将比服务最大化目标的公共部门雇用更多的公务人员。正确 7.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正确 8.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9.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 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10.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11.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正确 12.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正确 13.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正确 14.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正确

15.劳动力资源是劳动力人口数量与劳动力平均素质之和。错误 16.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正确

17.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错误 18.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19.劳动力市场即买卖劳动者的市场。错误 20.劳动力供需均衡是经常的、永久性的。错误

21.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是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错误

22.劳动力资源同一切经济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正确

23.规范分析方法不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错误 24.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劳动力。错误

25.劳动力市场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然后由市场引导企业。正确 26.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一种内部制度性与外 部价格性的关系。正确 27.劳动力的需要是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正确

28.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就不同于产品边际生产力曲线。错误

29.在产出水平给定的条件下,与给定的等产量曲线相切的那条等成本曲线为最大总成本。错误 30.劳动力需求交叉弹性是指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之比。正确

31.政府就业政策的限制会降低企业总成本。错误

32.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劳动力需求高于利润最大化企业水平。正确 33.经济周期波动通过劳动力供给变化而影响劳动力需求。错误

34.劳动经济学中的一级劳动力是指主要劳动力、二级劳动力是指辅助劳动力。错误 35.不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的状态叫做供给无弹性。正确

36.如果工资固定不变,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小于零的状态叫做供给有无限弹性。错误

37.收入约束式是劳动主体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的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错误

38.非劳动收入是一种不劳动而获的收入。错误

39.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正确 40.劳动力过剩的含义是劳动力有效供给大于初始供给的情形。错误

41.劳动者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的主观预期判断叫劳动者的个人期望值。正确 42.所谓收入均等化理论就是劳动收入实行平均主义的理论。错误

43.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又称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错误

44.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大大提高我国农村人均土地经营面积指标。正确 45.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的支付方式。正确 46.工资职能是由工资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工资的作用。正确 47.基本工资是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实际工作时间得到的实际工资。错误 48.维持生存工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剑桥学派的马歇尔。错误

49.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抗衡的结果。正确 50.劳动分红制是对企业税后利润的一种外部再分配。错误 51.年薪制是对企业职工实行的一种按年发放工资的报酬形式。错误 52.工资水平的基本计算公式是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总额/劳动者平均人数。正确

53.劳动者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实质上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成果的关系。正确 54.企业内员工之间的劳动差别主要表现为个体劳动差别。错误

55.最低工资是指行业、部门、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实行的最低等级工资标准。错误 56.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正确 57.非补偿性工资差别是因为劳动者职业岗位的原因而形成的工资差别。错误

58.我国的登记失业人员是指城乡劳动者中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错误 59.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正确 60.普遍在职培训即企业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本企业实际有用。错误 三.单选题

1.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但---是相对过剩的。B A.土 地资源;B.劳动力资源;C.矿产资源。

2.“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润,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是描述---。B A.供给创造需求理论;B.看不见的手的理论;C.利润最大化理论。3.劳动经济学是---现象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A A.劳动力市场;B.劳动力供求;C.劳动力交换。4.比较明确的劳动力生产部门是---。C A.工业部门;B.农业部门;C.家庭。

5.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B A.工资所得;B.非劳动所得;C.劳动报酬。

6.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C A.有价值的;B.有希望的;C.有目的的。

7.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C A.最大雇佣量;B.最小雇佣量;C.现有雇佣量。

8.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A.某种工资率下;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C.某种价格比率下。

9.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B A.劳动力供给价格;B.劳动力需求价格;C.劳动力均衡价格。

10.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的连辍轨迹。A A.最低点;B.最高点;C.相切点。

11.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A A.资本;B.土地;C.技术。

1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B 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14.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A A.要求企业不营利;B.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C.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15.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三大方面。C A.自然,经济,社会;B.微观,中观,宏观;C.家庭,企业,国家。16.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关系。B A.反向;B.正向;C.平行。17.劳动力参与率M形周期变化规律表现的是---。B A.男性劳动力参与率;B.女性劳动力参与率;C.青年劳动力参与率。18.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状态叫做---。A A.供给富有弹性;B.供给无弹性;C.供给缺乏弹性。

19.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状态叫做---。C A.供给富有弹性;B.供给无弹性;C.供给缺乏弹性。20.劳动时间与余暇时两者之间是---关系。A A.此消彼长;B.同消同长;C.正相关。21.劳动经济学中的非劳动收入是指---。C A.不劳而获的收入;B.不正当、不合法的收入;C.劳动工资以外的收入。22.当市场劳动供大于求时,政府一般应---。B A.上调最低工资;B.下调最低工资;C.不动最低工资。

23.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则会出现---。A A.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B.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减少;C.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

24.在劳动力市场上,均衡的形成由均衡工资率与---决定。C A.均衡供给量;B.均衡需求量;C.均衡就业量。25.在U—V分析中,U表示---。B A.就业;B.失业;C.效用。26.在U—V分析中,V表示---。A A.职业空缺;B.就业;C.失业。

27.劳动力过剩表现在企业外部就是---。B A.隐性失业;B.显性失业;C.劳动力滞存。28.劳动力迁移成本是劳动力在流动中发生的---。C A.中间成本;B.间接成本;C.直接成本。

29.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称作---。C A.内部成本;B.私人成本;C.社会成本。

30.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必须着眼于提高我国农村---指标。C A.土地垦殖面积;B.土地复种面积;C.人均土地经营面积。31.实际工资是货币工资与---之商。B A.股价指数;B.物价指数;C.比价指数。32.福利分配是工资的---。

A.转化形式;B.实物支付形式;C.延期支付形式。33.工资的职能是由工资的---所决定的.C A.计时性;B.计件性;C.本质属性。34.---提出了均衡价格工资理论。C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歇尔。

35.按要素分配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分红制、年薪制和---。A A.股权薪酬帛;B.劳动股权制;C.借贷购股制。36.劳动股权制的基本原则是包括了---。C A.按资产分配原则;B.按资金分配原则;C.按劳分配原则。37.劳动分红制是对企业---的一种内部再分配形式。B A.税前利润;B.税后利润;C.利润总额。38.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了---。C A.马克思主义经济学;B.西方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39.从理论层面讲,劳动力是---。B A.人和动物都有的一种能力;B.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C.人所特有的活劳动体力。40.劳动力供求规律表现为---。A A.供过于求,工资下浮;B.供不应求,工资下浮;C.工资上升,需求增加。41.利息、工资与就业的互动关系为---。B A.实际利息率高,将来就业增加;B.实际利息率高,现在就业增加; C.实际工资率低,现在就业增加。四.问答题

1.什么是劳动力市场的U—V分析?

答:(1)从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效的方法;(2)目的是说明均衡失业率;

(3)划定U=V的分界线。2.简答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人力资本是主要资源;(2)人力资本投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效益;(3)人力资本以教育投盗为主体;

(4)人力资本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3.什么是集体谈判工资的海克斯模式?

答:(1)雇主和工会双方都不愿为长期停产付出代价,同意让步;(2)雇主让步曲线为正斜率,工会抵制曲线为负斜率;

(3)两曲线相交点为双方谈判的妥协点,形成双方都接受的工资率。4.实际储蓄利率与劳动就业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1)Sl = f[(1+r)Wt/(Wt+1)];

(2)储蓄利率高,现在就业增加,将来就业减少;(3)储蓄利率低,现在就业减少,将来就业增加。5.效率工资理论及其应用是什么?

答:(1)工作绩效优劣与工资水平高低成正比;(2)高工资高激励高失业成本;(3)失业率存在的客观性。

6.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对劳动力市场有何影响? 答:(1)增加相关部门的派生劳动力需求;(2)导致市场商品价格下降的连锁反应;(3)改善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条件;(4)对弱质劳动力供给产生政策性保护 7.收入政策实施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1)权威性劝说政策;

(2)工资—物价指导线或路标政策;(3)补偿或税收性收入政策;(4)工资—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 8.调控劳动就业时,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1)调节法定准备金率;(2)调整再贴现率;(3)伸缩公开市场业务。9.在物价上涨时,政府对实际工资的保证通常采取哪些主要的方法? 答:(1)工资指数化;(2)工资非指数化;(3)提高工资标准 10.个人偏好歧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雇主个人偏好;(2)雇员偏好;(3)消费者偏好 11.简答统计性歧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统计性歧视的定义;

(2)用群体典型特征取代个体个别特征;(3)原因是统计方法不科学和信息不完全 12.简签在职培训愈来愈受到重视的原因?

答:(1)在职培训的意义;

(2)市场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3)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快速变化;(4)员工在岗位间的轮换日益普遍。13.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出哪些一般趋势? 答:(1)教育和培训的费用表现为一种高投入;(2)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趋势;(3)教育投资明显提高了劳动者的比较收益 1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

(2)投资收益的长效性;(3)投资收益的多样性;

(4)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15.产生磨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磨擦性失业的定义;

(2)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性;(3)就业信息的不完全性;

(4)现行经济制度的制约性 16.凯恩斯的充分就业非均衡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政府只要想办法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的办法来解决;(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17.菲利浦斯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永久地改善失业状况;(2)降低失业率必然要以通胀风险为代价;(3)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4)菲利浦斯曲线的描述。18.什么叫就业弹性?如何判别?

答:(1)就业弹性是就业量变动的百分比和GDP变动的百分比之比。(2)就业弹性等于1时,就业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3)就业弹性小于1时,就业量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4)就业弹性等于0时,经济增长反而减少了就业岗位。19.简答最低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最低工资的定义;

(2)最低工资制度的法理依据;(3)最低工资率的确定;

(4)最低工资保障政策。

20.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两个低于”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答:(1)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应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2)员工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应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五.论述题

1.试论界定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要则。答:(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

(2)确定歧视的重点是可衡量的市场结果;(3)忽略不计偶然结果的常规随机差异;

(4)主要区分引起工资差异的后市场和前市场因素;(5)目的是为政府的反歧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6)结合一定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运用劳动力参与率理论进行中外比较并提出因应对策。

答:(1)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分类;(2)外国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的特点;(3)中国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的特点;

(4)形成中外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差异的因素:(5)结合实际提出消除上述差异因素的应然性分析 3.运用均衡失业率理论分析当前大学就业问题及对策。答:(1)均衡失业率理论的内涵;(2)从全局而言,大学生就业市场依然存在缺口;(3)从局部而言,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过剩;

(4)结论:均衡失业率理论之结构性失业,或均衡失业率理论之磨擦性失业等;(5)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实然性分析;(6)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应然性分析。4.浅论工资差别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答:(1)工资差别的一般定义;

(2)工资差别主要分为补偿性工资差别与竞争性工资差别;(3)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分类;(4)竞争性工资差别的分类 ;

(5)工资差别变化随工业化进展而变化的阶段性;

(6)结合一定的实际对上述工资差别理论进行一些应然性分析。5.从配第—克拉克定理论中外城市化进程。答:(1)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内涵;(2)城市化进程的内涵;(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4)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特征;

篇6:自考劳动法资料 (选择题)

1、劳动关系分为三类:从业关系、组合关系、分配关系。

2、劳动关系。(识记)

答:劳动关系的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本产权的代表者即经营者。如雇主与雇员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雇主让渡自己的劳动力,雇主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其中,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是连接雇主与雇员的最基本的桥梁。

3、劳动法律关系。(识记)

答: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人们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关系的类型。(识记)答:由于对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性质和利益关系处理原则的不同,劳动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5、劳动关系特征。(领会)

答:

1、劳动是劳动关系的实质与内容。劳动关系通常与集体劳动相联系,通常与有酬劳动相联系。

2、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兼有的特征。

3、平等性与隶属性。

4、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是特定的。

6、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领会)

答:

1、它是法律对人们的劳动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整而出现的一种状态。

2、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等关系。

4、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是由观念抽象状态转化为现实秩序的一种状态。

7、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是劳动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的稳定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雇主或用人单位通常并不是资本产权的最终所有者,但他享有资本的经营权—法人财产权。享有法人财产权或经营权的雇主在劳动关系中是用工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利润、效率。

8、在劳动关系双方利益调整的各种形式当中,集体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占主导地位,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条件的决定方式能为劳动关系双方接受的,也只能是在符合国家劳动立法基础上的集体谈判。

9、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处在历史的转换时期,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劳动关系,即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

10、企业改革,以及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使得劳动关系的构成、运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地位、相互关系以及处理方式实现了重新调整。

11、建立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物质利益原则。

12、物质利益原则的内容。(简单应用)

答:物质利益原则的主要内容为:物质利益激励机制;物质利益平衡机制;物质利益协调机制;物质利益约束机制。

13、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形式主要有以下制度:集体协商制度、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制度、工会参与国家和社会经济决策、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的机构、雇员参股制。

14、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形式主要是集体合同制度。

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条件的决定方式能为劳动关系双方接受的,只能是符合国家劳动立法的基础上的集体谈判。

16、在集体谈判过程中,工会组织当然希望达成对自身极为有利的条款,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政府,另一个约束条件是市场。

17、工会弱化约束条件的方式。(领会)

答:工会一般通过以下活动力求弱化市场约束:

1、工会通过对立法的支持和直接的公共关系运动改变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2、工会特别重视技术变化和工艺流程等能够造成对劳动力替代的问题。

3、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大量低工资劳动者,也是对工会提高工资努力的一种威胁。工会必然大力支持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收入保证计划,以及社会劳动力流动的某些管理政策等,以降低这类劳动力的市场存量。

18、由于是劳动关系双方竞争共同决定工资和雇佣量,那么经过谈判,双方的福利从理论上能够得到改善。因此就存在一系列至少可以使其中的一方获益而却不使另一方受损的工资和雇佣量组合,这些组合被称为“效率合约”。

19、效率合约模型。(简单应用)P376

答:效率合约是指那些能够使雇主的等利润曲线与工会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些点。在这些点上,任何一方福利的增加都要使对方的福利受损,即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可能。将所有可能的切点连接起来,可能得到曲线ed(图11-4),曲线ed通常被称为效率合约曲线(或效率合约轨迹)。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工会的无差异曲线和雇主的等利润曲线的一个切点。在这些点上,劳动关系双方的福利,即工会的效用和雇主的利润至少与b点相同,并且至少有一方的福利比b点更好。进一步,任何改变,即偏离效率合约曲线,都将使一方的福利受损。然而,在ed线所有的决策点上,双方并不是无差异的,工会的偏好接近d点,雇主的偏好接近e点。实际的集体谈判结构究竟确定在合约曲线的哪一点上,则主要地取决于双方谈判力量的大小。

20、通过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劳动条件是经济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

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由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充分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权利的对等性。因而,由劳动关系双方集体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确定工资、劳动条件,保障了劳动关系运行的公平性。由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谈判决定工资等劳动条件,可以在给定生产力的条件下保障效率的实现。正是基于上述两点,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确实是保障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较好的选择。

21、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是政府凭借国家权力直接进行干预。我国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最主要的内容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1、劳动关系的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

种社会经济关系。

2、(简答)劳动关系的特征:

答:⑴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基础,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实质与内容。

⑵劳动关系的当事人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而具有特定性。

⑶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服从经营者的管理、命令与指挥,必须服从所在雇主组织的内部劳动规则。

⑷劳动关系通常与集体劳动相联系,通常与有酬劳动相联系。

3、(简答)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⑴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⑵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⑶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4、(单)在劳动关系的类型上,变。

5、(名)集体协商:是企业代表或雇主代表与劳动者或雇员群体的代表(一般是工会)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确定劳动条件各方面内容的行为与过程。

6、(简答)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集体谈判主要有三个层次:⑴国家级谈判,⑵产业部门级谈判,⑶企业级谈判

7长度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8、希克斯模型有三个方面的含义?(EC雇主让步曲线;ER工会抵制曲线)

答:⑴如果EC曲线保持不变,则任何UR曲线向上移动(提高工会对雇主抵制力量)的因素都将同时提高预期的罢工时间和预期的工资上涨幅度。

⑵任何强化雇主拒绝能力的因素都会导致EC曲线的下降,从而也使UR曲线下降。⑶罢工似乎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如果在不出现罢工或只经过一段较短时间罢工的情况下,预期的妥协工资w0就能够达到,那么雇主和工会双方都可以少承担一部分损失。

附录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单选)美国、→劳动经济几个发展阶段。

P349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的差异表现的方面

P350-351造成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较快的原因以及形成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原因

P 351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P360 劳动力的竞争与保障

P364财政政策的类型

P366 货币政策的类型

P368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构性因素也会造成通货膨胀 以及 收入政策通过哪种形式实现

P370人力政策的定义与分类人力政策包括的方面

P382集体协商制度的内容

P383现代市场的集体谈判的三个层次

问答题

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如何决定?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在总体上要比企业部门高,为什么?

答:公共部门需求和就业量的增加,使得其工资水平也不断的提高。企业工资水平由市场决定,而公共部门很大程度上由立法和行政力量决定。一般实行“比较工资”的原则:公共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参照企业部门劳动者水平进行制定,很大程度上由立法或由行政力量决定。

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通常比企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附加福利在工资性收入中的比重不同,公共部门明显高于企业部门。不仅要考虑制度工资,还应考虑其他工资性收入;

2)公共部门劳动者的流动率低于企业部门,工龄增加和职位提升带来工资增加;

3)公共部门职业结构的特点是的工资结构中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占较大比重;

4)公共部门产品与服务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敏感性不如企业,其收入弹性相对较小;

5)公共物品的生产更多的分布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

1、试论述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目标模式及其建立的基础。

答:(1)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目标模式

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转换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劳动关系。即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所谓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其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调整和处理,由国家各项劳动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来保障。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

所谓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这种劳动关系双方在人格上、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关系双方

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在双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上,以双方的对等协商交涉为确定劳动条件的基本原则,以权利义务的法律设定调节双方的利益关系。当代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的主要方面就具有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特征。

(2)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

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一方为用人单位,另一方为劳动者;法人财产权及劳动力产权的逐渐明确,必然使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第二,劳动关系多元化。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打破了公有制劳动关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与多种经济形式相适应,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第三,劳动关系利益复杂化。第四,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第五,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

以上劳动关系的变化,表明我国已经由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向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转变。

(3)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基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物质利益原则得以发挥作用的条件,而物质利益原则为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物质利益原则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物质利益激励机制;二是物质利益平衡机制;三是物质利益调节机制;四是物质利益约束机制。劳动合同制作为国家基本劳动制度充分体现了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本要求。

2、什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有哪些特征?

答:劳动关系: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本产权的代表者即经营者。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雇主让渡自己的劳动力,雇主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其中,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是连接雇主与雇员的最基本的桥梁。

劳动关系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也是它的实质和内容。第二,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兼有的特点。第三,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第四,劳动关系的当事人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而具有特定性,一方是雇主,另一方是雇员。

3、如何理解通过集体协商谈判确定工资等劳动条件的方式是实现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取向的比较好的选择?

答:通过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劳动关系双方共同决定劳动条件是经济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

上一篇:油气勘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小猪交朋友 _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