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名师

2024-05-11

国家级教学名师(精选6篇)

篇1:国家级教学名师

国家级教学名师 第一届2003年

陆俭明 丘维声 吴思诚 祝学光 方福前 范钦珊 李砚祖 申永胜 吴庆余 袁驷 王 琪 梅凤翔 余永宁 张常群 刘庆昌 舒 华 李 健 金炳镐 顾 沛 朱光磊 王其亨 张 静 曹之江 林木西 高占先 王永岩 孙玉华 宋天佑 孙正聿 姚建宗 蔡美花 田克勤 邓 军 刘敬圻 蔡惟铮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河北北方学院 内蒙古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大连外国语学院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少实 段富津 张锦池 陈纪修 陆谷孙 洪嘉振 郑树棠 华泽钊 陈信元 俞丽拿 范从来 卢德馨 王守仁 胡寿松 于洪珍 曾 勇 赵振兴 杨 进 朱晓进 林正炎 吴秀明 陈国良 李尚志 余恕诚 郭祥群 王耀华 胡援成 刘建亚 张正斌 朱德发 房绍坤 李梦如 石云霞 汪存信 姚端正 龚非力 李元杰 郑用琏 刘连寿 万后芬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郑州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蔡自兴 文继舫 杨鹏程 邓东皋 王金发 王声涌 秦秀白 陈 群 桑新民 黄希庭 吴鹿鸣 彭启琮 万德光 曹广福 欧阳钦 史启祯 冯博琴 马知恩 陶文铨 梁昌洪 刘文西 钱伯初 邹逢兴 康 颖 朱松山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美术学院 兰州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第二届2006年 姜伯驹 蒋绍愚 许崇任 韩大元 傅水根 郝吉明 王玉凤 张晓林 王 越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杨祖荣 纪越峰 张 沅 王静爱 张 颂 沈四宝 金铁霖 杨圣敏 程 鹏 吴恩惠 路 紫 董常生 梁希侠 孟长功 娄成武 翟玉春 石玉秀 杨丽珠 张先治 李 勇 孙利天 张奎良 唐朔飞 游 宏 李 璞 范康年 袁志刚 沈祖炎 乐经良 孙麒麟 房鼎业 周小燕 左玉辉 蒋永生 王惠民 王心如 汪受传 尤启冬 马景仑 何莲珍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陆国栋 杨启帆 肖瑞峰 程福臻 沈明山 孙世刚 杜天真 赖大仁 高英茂 于良春 董树亭 王 玮 关绍康 樊明文 郭齐勇 李征航 陈孝平吴昌林 张献龙 周益春 柳礼泉 陈启元 罗学港 唐凯麟 黄天骥 丁彦青 孟勤国 何玉林 顾 宜 李甘地 王喜忠 易思蓉 黄廷祝 陈代文 庞皓 刘甫迎 项 昭 崔运武 朱有勇 桑达多吉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郑州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西大学 重庆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师范大学 云南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西藏大学 唐宗薰 何雅玲 王兆安 孙肖子 赵逵夫 旦 正 王玉炯 曹连莆 王雪琴 张生勇 洪延姬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青海民族学院 宁夏大学 石河子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第三届2007年 阎步克 张恭庆 陈 岳 龙翼飞 华成英 柳冠中 钱 易 陈后金 左铁镛 韩伯棠 杨 屹 郑光美 刘德海 佟家栋 郁道银 元英进 尹贻林 王建华 王爱玲 朝伦巴根 刘 军 刘永泽 李玉林 滕利荣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音乐学院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中北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张福贵 柳海民 张家骅 王焕定 王洪斌 陈思和 顾 牡 王如竹 季 浏 戴国强 沈坤荣 徐士进 戴先中 王 炜 杨孝平姚文兵 霍剑青 施蕴渝 朱士信 汪青松 张 馨 朱传喜 刘桂真 王育济 王 燕 牟志美 张子戌 马费成 赵 林 王建枝 刘 泉 胡亚敏 文卫平张亚林 李宇峙 白解红 王庭槐 骆世明 莫 雷 谭 兵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安庆师范学院 厦门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中南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大学

黄格胜 侯一平张兴国 龚 晖 黄润秋 田平安 段昌群 宁平葛文杰 宋保维 傅丰林 邹志荣 杨晓阳 王乃昂 张建龙 边传周 谢 苏 成 虹 吴英绵 黄春波 邓国良 刘雨棣 季永青 关俊良 李学锋 吕景泉 赵明生 宋清龙 施 凯 李波勇 黄蔚雯 邱葭菲 胡颂恩 李双江 方永刚 李 军

广西艺术学院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美术学院 兰州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解放军艺术学院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空军工程大学

第四届2008年 温儒敏 邓小南 王稼军 陈信义 励杭泉 蔡美峰 王昆扬 毛振明 荣朝和 高晓虹 王 珊 焦永和 陈 洪 冯亚青 汪 波 肖红叶 杜彦良 吕 明 李志义 崔福德 周光辉 尹景学 李 冀 于修平魏 琴 蒋有录 张联盟 罗以澄 刘耀林 陈传尧 曹凑贵 黄立宏 赖明勇 官春云 石 鸥 蒋述卓 李 萍 詹希美 赵克森 詹怀宇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山东大学 济南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黄维义 何向东 孙才新 曹顺庆 陈武勇 殷孟波 冯晓云 周平房 喻 刘三阳 马建章 孙 毅 吴 坤 赵春晖 张锡勤 郑时龄 乔守怡 杨国荣 郁崇文 卢家楣 林志新 钟 秦 吴镇扬 武清玺 夏锦文 沈其荣 应义斌 吴 敏 王万良 杨善林 林亚南 黄志高 戚万学 李 华 耿国华 史仪凯 周又和 李承祖 王元元 应大君 广西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云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大学 同济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厦门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王艳国 李 辉 王永安 王 彤 朱 珠 顾 京 眭碧霞 高建宁 金文兵 孙敬华 黄克安 曾照香 杨 文 郭桂义 朱光力 林若森 马乃祥 刘建超 杨金华 丑武江

天津职业大学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工商学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篇2:国家级教学名师

编者按:随着对科学发展高等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如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各高校高度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则依赖于广大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多年来,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效果好的教授,始终坚守在本科基础课讲台上,得到了同行、尤其是同学们的欢迎和敬仰。“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在第二届百位名师接受表彰之际,我们采访了5位获奖者,请他们着重就如何做好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书育人艺术,谈了自己的感悟。

王越:对大学生更要重视文化的培养

对大学生的培养,具体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更基础的是文化的培养。由最基础概念来看,学校应是培养人的文化基地,要结合弘扬文化的任务来培养人。文化的培养有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各学校、各学科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其基本共性是落实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文化观培养,也是落实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就教育而言。有几个根本性的难题。第一,教育是面对未来,不只是面对现在。如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到社会上自己再努力,再成长,才可能真正成为人才。大学只是成才的基本训练基地。第二是面对未知。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第三是面对未确定性。如果未来的事情都是确定的,预先知道结果,就变成简单重复了,人类社会就不会有重大进化发展了,因此未来是带有不确定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面对这些难题的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让他适应未来的、未知的、带有未确定性的社会发展。

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多做承前启后、启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工作。这是因为对学生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只能帮助、启发,知识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掌握。对于本科生,也要启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启发他的兴趣,调动他的能力。具体做法有:第一,讲课时要讲问题的由来。要首先讲问题的由来,并把最基础的、面对发展的问题给学生交待清楚。第二,交待一些可能的方法。面对问题,要讲可能的方法以及一些已经取得经验的实例。同时讲明重要问题的解决是困难的,但要努力去解决,并争取解决,这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精神。第三,要把学生当作同伴、朋友来对待,甚至作为学问共同探讨者对待,因为你是一个,学生是多个。按照系统理论,全量大于各分量之和,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形成交互的思考信息是非常宝贵的,对学生的成长也很有益处,这不单纯是我教你学。学生有了兴趣,跟着教师的启发思路主动思考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可以对教师有一定启发作用,它也是很宝贵的。

要作高水平启发式讲课并收到良好效果是一件复杂事,有着多层次的制约。首先在现时的大学生研究生中,部分人人生价值观和学习目的不够正确,只想轻松地早日毕业拿到学位,找个收入高又光彩的工作,因此努力钻研、深入掌握学问真缔的动力不足,甚至缺乏。这样教师的热情和启发式教学得不到响应,反会受到学生的抱怨,如讲得不细致,没讲到就考试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贵在以国家期望多些成才和对学生负责为重的理念主导下的“坚持”,这也是教师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第二,每一门课都是课程体系中的一员,必须响应支持课程体系,形成恰好的总体,因此每门课程必须有新内容,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核心内容,并加强对学科领域内学科结构的脉胳关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深入掌握本课内容外,还需对课程体系的核心知识有较好的掌握。第三,教师要在学科前沿启发引导学生,自己的学术功底一定要强,并要与自己的科研结合起来,否则是无法进行科学有效引导的。有些著名学术前辈指出:“以五至十倍的功力认真准备,才能讲好五至十分之一内容的课”是很有道理的,其中“认真”也很重要,这句名言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中体现尤为深刻。国外不乏名校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担任科技学院(非理学院]大一学生的普通物理讲课,值得我们参考。第四,是教师科研和教学结合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其实质在对其对立统一性的认识和妥善处理,“对立”体现在直接工作内容不同、精力和时间上有矛盾等等,而“统一”则体现在深层次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教师岗位职责而言,做好教学工作义不容辞。不能影响多个学生的学习,乃至教学计划的有序运作,花精力在教学上是完全应该的,但实际上也不是完全“付出”,教学相长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体现。总之高水平的教师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科学素养,才能发挥以师德为核心,以身教重于言教方式,更有效地培养学生。

当然,教师团队间合作共同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花独秀不是教育的春天,万紫千红才是春!但单有教师团队的努力,拥有高水平的师资还不够,大学作为一个单位整体,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创造一个教育教学的好环境,落实教师的努力。总体而言,大学应该看作一个文化延承发展基地,应该认真地发展以各校具有特色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要长期数以百年地积累,又要着眼现实一步步地前进,既积极努力又切忌浮噪浮夸,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必定要强化发展多层次的学科结构,即由基础层、应用基础层、应用层所组成综合型大学应着重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层次的学科建设[不排除现在众目所视的应用研究和其转化工作],而理工结合类大学应着实加强应用基础层的学科建设,加强建设要落实由理念到实际措施的行动上,理念上应深刻体会。重大的技术创新没有科学基本规律的支持,形成新的技术是很难的,而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非常难,大多数人只能作铺垫,应用基础的技术科学领域成功机会稍多,但也很严峻,因此学校对精选出的基础性学术队伍,应创造一个宽松或比较宽松的环境,切实给以支持,对基础研究要不计失败,对应用基础研究至少要宽容失败,当然高校实施改革发展困难很大,除高校内部复杂因素外,社会的很高期望和强约束并存使得实施改革更加复杂艰难,但“天”之降大任于斯人矣,虽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努力奋斗吧!

姜伯驹:教师要把自己的兴奋点感染给学生

教学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科学事业的未来,大学应该承担好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研究型大学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那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师,也应该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直接教本科生。教师通过科研,对书本、对知识,有了更加鲜活的理解,这样不论是解决教学的疑难也好,掌握教学的分寸也好,都能做得更好,这对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事情。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活跃在学科的前沿,活跃在社会实践的前沿,又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这是很重要的。名师要上讲台,这当然是应该的。我们需要形成这样一种制度、一种风气:所有的杰出的年轻人,也上讲台。

现在教学在大学中的位置摆得不正,问题并不是单纯出在教师的认识上,主要的问题出在我们现行的制度、体制,涉及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一些具体政策举措。教学与科研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教员的认识问题。可以说,我们在根据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及时进行调整这个问题上,做得还很不够。在具体的解决措施上,还不够灵活。解决问题的措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发掘和总结的。

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是大学的第一要务。学校领导要花足够的精力投到教学上来,应该让教学在学校的工作中占到足够的比重,不要把教学看作是学校不得不应付的一种差事。学校应该拿出举措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教学队伍,推动所有优秀教师上讲台,而且上好讲台。当然,高校不只是要承担教学一项任务,但是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是占有很大比重的。首先应该在教师中形成一种观念,教学是最根本的任务。要让教师队伍稳定,就需要对教师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和引导。现在主要是通过论文数和承担科研情况来对教师进行引导,我觉得是不全面的。它使得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具体到我所从事的数学学科来看,数学教育的改革,是数学家的天职,关系到我国下一代人才的素质。中国数学的发展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最迫切的任务是培养好青年一代。课程在保证基本训练的前提下,可以不拘一格,逐渐更新,注意吸取国外的新鲜经验。每门课程要把握数学思想,不要过分注重形式;要把握重点,贪多求全只会扼杀学生的兴趣。教师是榜样,教得有自己的特色,不照本宣科,学生才会善于学习,善于读书。数学本身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东西,如果教得好,学生可以领略到它的力量、它的美。对于教师,他必须保证交给学生的东西是正确的。数学上对和错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要做到“对”,是需要付出力气的。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仅仅只满足于这一点也是不够的。要想对学科知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需要经过不断的磨练。这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过程。学生的学习需要跨域一个台阶,这个台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易迈上去的。

现在有这样一部分教员,我感觉比例还不太小,他的教学只能达到照本宣科的程度,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深切的、比较灵活的、有特色的体会。没有这种体会,就把握不住很多东西。这样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除非学生自己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否则是不容易真正成才的。学生在初学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领航的人,很多东西就没办法把握。教师对学科有所体会,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对教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学生,他需要点拨的地方不一样。在这里,教师的经验,发现学生症结所在的能力,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老师应该具备的。

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兴奋点感染给学生,你觉得什么东西是精彩的,什么东西是有心得的,是受到过启发的,就要把这些想法告诉学生。这个途径不一定是通过课堂上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去做某件事情,让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把握。

郝吉明:教书育人的力量源于责任

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与认可,学生请我谈所谓的“名师名言”,我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力量源于责任”。

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我教学、科研的动力就来自于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你会感到,很多事情太累啦,太忙了,但是一想到你的责任,那还是应当去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什么是责任?我给学生说,到清华大学来念书,你就承担了国家的责任。国家给了清华大学这么大的投入,就是希望清华大学培养的学生以后能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寄予希望,其实更多是寄予了一种责任。对我来说,也是得到了很多的机会,能来到清华大学念书,是一个机会;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机会,第一批念研究生;1981年又得到机会,到美国去留学。这些机会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得到了这些机会的人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清华大学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建设的大学,我作为清华大学的一名教授,也应该承担起与别的学校老师相比更重的责任。

我从事的是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回国后教这门课,就要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科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我编写的教材,不但给清华大学用,全国的同行、学生都可以用。同时,我也到别的学校去讲课,就是希望我们的教学理念能够对别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希望在全国能起到引领作用。我从1990年开始参与全国的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从做秘书开始,做副主任、主任一直下来,努力推动全国环境工程教育的发展,努力尽自己的一分责任。

作为教师,给学生上课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给学生上课,那对他也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你不教书,学生不会了解你,你也不会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教师与学生交往有很多种途径,教课,直接面对面和学生交流,这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平时我们谈教书育人,谈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如果把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业务课的学习脱离开来,效果也不会好。给学生上课,也是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关心学生成长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关心学生、教育学生首先要和学生有面对面地了解,过去我们总说要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当然你不会教了一门课以后就能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但是通过教课,教师能和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能有一个相互的了解。教师要想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教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研究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探索。科研需要攀登高峰,教学也是可以攀登高峰的。大学教师要搞科研,但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研究问题,教学的观念和内容一定是要密切结合实际的、一定是要有前瞻性的。在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可以和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的教学就提高一个层次了。

我认为教学、科研之间是不冲突的。教学从表面上来看是花了一点时间。但是科研是从学科的某一个点上突破,做得很深。教学是要系统地教一门课,所以对这门课的全面的认识,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是要思考的。这种思考是综合性和全局性的,这对于科研的发展事实上也是一个指导。教学、科研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动、一种相互的支撑。如果把它们分离开来看,那么教学和科研在时间上的矛盾你就解决不了了;如果从互为推动力的观点来看,看到他们的结合是一种优势,那样你的教学就会搞好。从时间的分配上来看,事实上教学占的时间也比较少。我教这门课,一个学期也就几十个学时。但是通过教这门课,在与学生的交流当中,我掌握了很多活的信息,这些不是书本上能得到的。当然同时,科研也给了我教学上的很大支撑。通过教学,我也获得了很好的学生资源,学生通过上我的课,通过假期来我这里参与研究,相互增进了了解,所以很多年,班里最好的学生都来做我的研究生,我就获得了最好的研究生的生源。如果不给本科生教课,我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就变得比较少了,也就不会有这些资源。

时间总是不够用的,如果你处理不好这个关系。你即使把教学的时间全拿过来搞科研,时间也是不够的。科研上用的时间是要多一些。但是教学的时间也必须要保证,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王玉凤:爱学生是成为好老师的核心要素

如果要把成为一个好老师的核心要素归于一句话,那就是要爱学生。你爱他,你就会愿意为学生学习更多,把你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他,而且是用一种最能被他们接受的方式告诉他。只有爱学生才能去教育他,因为你特别爱他,你就会希望他完美,时时地关注他,提醒他,给他提供建议。这不是一种教育的姿态,而是一种朋友的姿态。

去年教学成果奖颁奖,在人民大会堂我们受到温总理的接见。温总理提到大师上讲台给学生的影响,他至今仍清清楚楚地记得池际尚先生上晶体光学时的音容笑貌,他讲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甚至费氏台的操作他都自己进行。总理的话提醒了我,教师要把自己的师德、做学问的态度、做人的东西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我个人可能还达不到池际尚老先生的境界,但是可以通过课堂介绍科学家的动人事迹,把大师们的东西传递给学生,这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这种方式把“教授上讲台”和“教书育人”这两条都做到了。比如波尔,一个丹麦的物理学家,立志要让丹麦的物理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自己组织了一个物理研究所,并为之奋斗了40多年。他说:“丹麦是我出生的地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我愿意把我的一切都献给我的祖国。”我讲到波尔的时候也强调,他不仅给人类留下物理学的遗产,就当时那种崇拜权威的年代,他还创造了一个和谐、平等、自由、热烈的学术气氛,后人称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他的研究所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就用两三分钟介绍波尔的精神,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下去都能听见。有些东西虽然你说到了,学生也不一定会去这么做,但你的“意”到了,“言”不用到,学生自然会有感悟。当你在课堂上介绍物理学前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他们的探索历程、他们的伟大人格、获得诺贝尔奖的年青人的时候,学生们每每会屏住呼吸,他们的心灵被震撼了,他们在感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这样的教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可能无意,教师必须有心。

作为一个教授,不给学生授课,既没有“教”也没有“授”,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毫不放在心上,不配当教授。很多人认为那都是学生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情。实际上教授做学生工作是更有利的因素。好多学生有问题更喜欢找授课老师谈,即使是公共课的老师,你只要稍微关心一点,就会有好多学生来找你。有一个学生看到我在做导学系统,就主动提出利用自己的优势给我提供资料。教师就要鼓励这种公众服务意识。我还鼓励学生做一些读书报告、小论文,然后把自己的体验和全班同学交流。学生自己组织团队工作,我要求他们给本组打分时体现差异性。一开始学生不好意思得罪人,我说这个不光是一分、两分的问题。是要你们学会面对差异,坦然接受。到社会上去老板雇佣你了,看你有能力,月薪一万、两万,看你没有能力月薪一千、一千五,这个差异要接受,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要学会对别人敢于区别对待,也要学会在别人对你有区别的时候坦然。现在是市场经济,人才的市场就是有差异。一分、两分的差异都不能接受,将来到社会上去如何接轨?这些都是潜移默化,不用特意说教。作为一个教师,心里时时都要装着学生,就好像这些学生就是你的孩子,你看着他,也不能不提醒他。作为老师,心里装着学生,该嘱咐孩子的时候就嘱咐,绝大多数学生有悟性。国家经济建设亟需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谁去承担这个任务,就是教师。国家这些年特别重视,包括对教师的尊重,整个社会风气在改变。在这个职位上,就要对得起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对得起社会的认可,对得起讲台下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不能在其位不谋其职。

从我的教学经历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有课上和课下两个方面。从课上来说,物理学本身就有这个优势,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与旧观念决裂,充满了创新。麦克斯威尔就提出了创新的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7年以后赫兹在实验室里获得了电磁波。在讲课的时候所有这些物理学中创新的内容,都要特意强调一遍。要单纯讲“创新”这门课我觉得很难讲。物理学就有这个优势,讲授知识的时候把每一个创新的环节都介绍一下,或者启发学生一下,启发的多了,学生就会有创新的意识。

再一个就是课后,我们专门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创新实践天地,给学生提供经费、工具让学生实践自己的想法。学生提方案,开方案论证会,证实可行后,老师给点拨一下就可以实施。这个就是培养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一个学生杨欣,他继《电子设计从零开始》的第二本书《电路设计与仿真——基于Multisim8与Protel 2004》都已经出版了,现在开始写第三本了。这些书是他根据在创新实践天地做东西时的感悟写成的,所以学生读起来特别好读,因为杨欣就是从零学起的,两本书销的都特别好。他本科毕业后就去了英国读硕士,导师特别愿意要他。这就是尖子,出1个尖子比培养100个平庸之材要有用。

韩大元:抓好本科教学是大学教授的基本责任

给本科生上课、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这是一名大学教授的最基本的职责。既是对社会负责任,也是对学生负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事。虽然教授也要承担大量的科研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但是,本科生的教学决不应该放松。教育部重点抓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了,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才有可能上去,这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对于教师而言,要上好课,首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研究生的课多数都是专题性的,对教授来说相对比较容易,都是些学术前沿性的东西,不一定按照体系来讲。本科生的课对教授来讲是最难的。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而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把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讲稿和教学内容。我给本科生上课,至少每一次课以前,都要根据新的案例来丰富讲课的内容,认真地做课件。把典型的案例做成课件,以丰富信息量。在上课时讲的内容尽量概括一些,留出一些时间来让学生思考和参与教学。认真备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优良的教学传统,在新时期,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传统仍然是很重要、很基本的。

其次是要让学生在系统的知识体系中掌握知识的完整性。就拿我讲的“外国宪法”来说,以前的教材主要讲西方国家的宪法,没有涉及非西方国家宪法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外国宪法知识理解上的片面性,不了解除了这几个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宪法是如何产生、发展的,特别是对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宪法。有的学生只用西方国家宪法中的一些概念来看待和分析我国情况时,就感觉到比较困惑。这对于学生毕业以后参加国家的法制建设,不管是从事律师、法官还是检察官,都是很不利的。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把知识的多样性告诉给学生,让他们知道世界是多样化的,既有西方的世界,又存在一个非西方的世界。发达国家的宪法和发展中国家的宪法发展逻辑是不一样的,尽管在宪法制度的发展上有差异,但是各国在文化上是平等的。后来我们在修订教材的时候,在教学中,把发展中国家宪法的内容也加了进来。在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外国宪法发展的基本知识以后,学生分析问题就能采用比较综合和全面的视角,分析方法更为客观,分析的角度也更加理性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于世界多样性文化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这对于他们未来参加法律职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是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如何把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用一种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现在国内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否定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用国外的案例教学法来全盘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二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做必要的改进,满足于传统教学方法,脱离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将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尽量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中的概念、原理,通过对原理的讲授,让学生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自己对问题的分析。这样既保留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合理性,又把案例教学和传统讲授结合了起来,有助于根据中国法学教育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们以前的教学是一种供给式的,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不关注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实际需求,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现在我们认识到,单纯的供给是并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在教学上,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需要平等的参与,怎样把学生也当成主体,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最主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发挥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建立一种保证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机制。我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鼓励学生发表意见,通过发电子邮件、个别交流等方式建立各种交流平台。教师通过邮件等方式讨论课堂中的问题,下一次上课时,选择2、3个学生发表自己的小论文,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教师最后点评,以活跃课堂讨论气氛。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能够获得以专业思维讨论问题的机会,得到了平等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上,我们要更多地向我们的前辈学者们学习,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教学方面的宝贵经验。比如,过去教研室新留校的老师不能马上上讲台,他们写的教案先提交到教研室看,大家提了意见还得要改。老一辈教师在本科教学上花的精力是非常多的。当然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教学条件、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教授承担的科研任务越来越重,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增加。但是我觉得本科教学的地位与内在规律并没有变,对教师的基本教学要求也没有变,我们不应该把好的传统丢掉了。

篇3:国家级教学名师

名师之名,名在课堂风格。名师是从课堂上走出来的。从事初中英语教学20多年来,曹群老师一直孜孜以求,探索着英语教学的最佳路径。为了彰显英语学科内蕴的诗意,成就学生生命发展的诗意,她一直追求英语教学的诗意境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她的英语诗意课堂,体现出双语融通、文化渗透、诗理共生、生命对话的特质。通过艺术解读文本、诗化教学设计、灵动教学环节、绽放活动诗性、变革学习方式、玩转教学手段、开放教学评价、锻造诗性魅力等路径,努力营造诗的课堂氛围,展现英语学科的诗意和理趣,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习得语言能力,涵养思维品质,放飞浪漫情怀,形成跨文化意识,完成学科素养的建构和诗性灵魂的养成。曹老师就是一位生命的牧者,将历史悠久的东西方文化在学生身上融合,适切体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才,为他们未来的诗意人生奠基。

名师之名,名在教学业绩。业内和社会在评价老师时,有个不约而同的倾向:看他的教学成绩。在这方面,曹群老师教学效果堪称一流。“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她关注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英语学习充满期待,学科素养发展全面。身为特级教师,她率先垂范,常常站在毕业班的岗位上。她放低身段,总是和同轨英语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她那骄人的中考成绩总是让人信服。历年中考,她所教班级的英语成绩在整个年级乃至通州区都名列前茅。她辅导的学生在省中学生英语口语电视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前后有近百名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名师之名,名在教研相生。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说:“教师即研究者。”曹群热爱教育,研究教学。这种研究,不是关在办公室里玩概念,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际,为优化教育教学而研究。我们看她先后所主持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英语有效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语境化’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基于知识激活的初中英语‘三维’语法教学实践研究”“指向于润泽童心的诗意英语课堂研究”……每一项都源于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一名初中的英语学科老师,能在省级报刊发表几十篇文章,能有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谈何容易!曹老师的研究,全部基于教学一线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思考和探索,又不断优化着她的教学实践,让她的教育思想渐趋先进,教学技法渐趋完美,教学业绩渐趋优异。将教育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源于实践,研究升华实践,教研相生,这是一线老师投身教研的最佳路径。

名师之名,名在示范引领。在金郊初中英语组,曹群自然是领军人物,有着绝对的权威。但她不以名师自居,真诚地带动着全组老师踏踏实实地做好英语教学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集体备课,每一份“学教案”,每一堂研究课,每一次阶段检测,每一次展示活动,她都和同伴们做得津津有味,开开心心,让所有的成员时刻感受到向上的力量。她带的英语教研组是“南通市优秀教研组”,是南通市教育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是省初中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她组建了“曹群名师工作室”,吸收了本校、全区乃至南通市内的英语骨干教师参加,大家共同享受英语,研讨教学,开发课程,让“英语诗意课堂”的理念在广大骨干教师中传播。金郊初中是南通市初中英语学科基地,作为基地负责人和专家组组长,她精心策划和组织基地活动,努力探索英语教学改革,渐次开发英语教学“产品”,引领初中英语教学,使南通初中英语的学科建设风生水起,成为南通市优秀学科基地。

名师之名,名在人格建树。凡是和曹群有过接触的人,都十分欣赏她的人品。她一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位老师,只谋事,不谋人,对工作满腔热情,对他人洋溢关爱。她是学校的教科室主任,可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直以“好事者”的姿态,充满教育的激情,忙碌着学校常规的优化和品位的提升。她连续任教毕业年级,引领着英语学科,可她关注的不只是本学科,同时准确把控着毕业班的复习节奏,也关注着各年级的教学实情。她是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的培养对象,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殚精竭虑,可她对自己的同行、对青年教师成长、对学术旅途的同伴更是一腔热血,给予着最真诚的关心和无私的帮助,聚拢了更多相似的人,她的团队中走出了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等多名英语骨干力量。

都说名师有个性,曹群老师的个性就是以激情和热情对待工作和他人。和她熟悉的人不叫她曹老师,叫她“曹宝”,这其实是对曹群老师人格的生动概括: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在同行同伴心中,在学校和行业当中,她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一大宝贝。眼下,人们在热议真专家、假专家,真名师、假名师,无疑,曹群是真专家、真名师。我们的教育是多么需要像曹群老师这样的真名师、这样的宝贝啊!

篇4:国家级教学名师

面对学生,他以诚为本,平等相待;

面对成果,他严谨谦虚,淡然名利;

面对过去,他感恩周围的每一个人;

面对时代,他强调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对未来,他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台照在身上,坐在记者面前的是“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龙翼飞教授。他平易、谦和,在采访的过程中脸上始终挂着亲切的笑容,使这样一个初冬的午后显得格外温暖、舒适。

辛勤耕耘

另辟蹊径结硕果

作为第三届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获得者之一,龙翼飞教授对法学教学工作有着独到的见解。“法学是一门鲜活的课程,应当讲好,也可以讲好。”龙翼飞教授感悟颇深地说,“法学专业是具有极强实践性内容的学科,对本科生的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理论功底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当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作用——校内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和校外第二课堂的实践能力培训。”

在课堂中,他深入浅出,使枯燥的法律条变为真实的案例,精辟的分析;鞭辟入里地为同学们分析正在处理的复杂案件、头版头条的热点问题,让同学们将原理性的知识与真实的法律应用相结合。在龙翼飞教授的课堂上,没有无味的法条,有的是立法背后的历史和现实;没有干涩的讲述,有的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的火花。龙翼飞教授讲课,听起来好像在讲故事,细细思量便会发现每一个案例都包含着理论上的知识点和法益的权衡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法学实践教学的需要,龙翼飞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老师们长期致力于第二课堂的建设工作。法学院从1988年起就与海淀区人民法院签订了共建协议,为法学专业的学生们架起了走近司法、走向社会的桥梁;法学院广泛邀请立法工作者、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员开设讲座,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了解司法、立法动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平台。此外,龙翼飞教授还指导同学们进行法律援助活动,并与法学院老师共同努力建设法律诊所课程,让学生们接触真实的案例的第一手资料,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学习运用法律的技巧。

当被问及“法律诊所课程”和“法律援助”时,龙翼飞教授侃侃而谈:“诊所式教育,顾名思义,就类似于医生为病人做诊断,相当于法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它是在借鉴国外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依托国内现有教学资源,结合法学实践,开创的法学专业课程。它区别于传统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分析的案例都是真实的,许多案例都没有现成的审判结果。需要学生通过提问、对谈、模拟案例中的各个角色了解法律实施的整个过程,最后得出解决方法。法律援助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维护公平的理念和信心,形成良好的法律职业伦理素质。” 如今,“法律诊所”作为法学院同学最为钟情的课程,代表了中国“诊所式教育”的成果,也在逐步地走向世界;而法律援助中心,也在全体成员的努力和诸多教授的指导下慢慢成长、完善,为群体提供着大学生的爱心和法律力量。

身为一名大学老师,龙翼飞教授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本科学生法律知识相对空白和人生阅历相对较少的特点,他采取与硕士生、博士生教学不同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本科教学工作。“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不同,本科生的教学工作重点在于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伦理道德。”龙翼飞教授说,“案例式教学和系统地编纂教科书并科学地使用,对主流观点的耐心讲解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而指导学生逐步将法律知识、创新理论和法律实践结合起来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应适时适度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把握最新学术动态。”

备至关怀 春风细雨润桃李

“渊博的知识,崇高的品格”是法学院学生对龙翼飞教授一致的评价。身为法学院的副院长,同时承担多项学术兼职,龙教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但无论多忙,龙翼飞教授总把学生工作摆在第一位,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首要问题。“因为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龙教授饱含深情地说,“老师应与学生多交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而不仅仅是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虽然公务繁忙,龙翼飞教授总是尽可能抽时间参加法学院的各种活动,争取多与同学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便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凡是和龙翼飞教授接触过的同学都说“龙老师对学生和蔼可亲,坦诚负责”。在他们看来,龙翼飞教授哪怕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会把学生的问题处理好,并尽自己所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他的学生李俊晔动情地说,“从龙老师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处世的信念和人生的哲理。”

身教胜于言传,龙翼飞教授时刻在用行动来引导学生,传播着敬业与责任。他用爱传承着法律人的期待,将自己的荣誉归功于学校领导的精心栽培、前辈的悉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全力支持,他坚持着自己深爱的法学事业,兢兢业业,成果斐然。

上下求索 旨在“法道”谋民利

身为学者,龙翼飞教授钟情和人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民商法,为科研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二十几年来,他出版了教材、译著、专著十几部,在《光明日报》、《中国法学》、《法学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其中更有多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奖。2005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了教育部人文社会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民法典体系及重点疑难问题研究”的研究工作,撰写了《中国民法典专家建议稿·婚姻家庭篇》、《中国民法典专家建议稿·继承篇》,为完善我国的民法典的制订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2006年,龙翼飞教授又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构建和谐社会与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完善”。

作为专家,龙翼飞教授担任学术要职,心系社会,在我国的立法建议、司法指导、执政普法及学术动态的把握上起着引领性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北京市法学会房地产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组织的“四五普法”、“五五普法”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专家,国家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顾问,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顾问等。

作為法律人,龙翼飞教授有着令人感动和钦佩的现实感和使命感。在他看来,法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面临着大量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学者不能满足于关起门来掌握书本知识和进行学术论证,而必须最大限度地面向社会现实和研究社会现实。对于保障法的研究,他表示,制度的核心在于法律,社会保障的立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而加强对社会保障法的研究,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法学家们的神圣职责。

“高校教师不应是象牙塔中的牧师,而应当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公益,再把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鲜活知识运用于教书育人、提升教学效果。” 龙翼飞如是说。

情为法所系,利为民所谋,也许是对这位法学家最恰当的评价吧。

篇5:国家级教学名师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2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

现将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问题通知如下:?

为了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了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审工作。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人数为100人(名单见附件),每人奖金2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第一项关于国务院部、委颁发的教育等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对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

篇6:国家级教学名师

刑法:韩友谊、乐毅、柏浪涛、刘凤科、阮齐林 刑诉:杨雄、陈少文、汪海燕

民法:钟秀勇、段波、李仁玉

民诉:杨秀清、郭翔

行政:林鸿潮、季宏、徐金桂、吴鹏 法理:淳于闻

三国:杨帆(女)、祁欢

商经:张海霞、鄢梦萱

卷四:陈璐琼、杜洪波、邹建章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小结下一篇:厂区内员工宿舍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