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身损害赔偿法完整版

2024-05-04

的人身损害赔偿法完整版(通用9篇)

篇1:的人身损害赔偿法完整版

目 录

一、人身损害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和特征

二、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过程

三、对现行司法解释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精神损害赔偿一些问题的探讨

1、建议明确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性质。

2、建议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精神损害赔偿金明确和细化

论 文 摘 要

本文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概念出发,分析精神损害赔偿特征,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时,应将对受害人的补偿性、抚慰性与对侵权人的制裁性三种特征有机结合起来。笔者从司法实践出发并借鉴国外和我国历史上的先进经验,对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应设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出阐述,高度评价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为此作出的有益尝试,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必将对我国将来民法典的立法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如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都规定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但两个司法解释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性质不同,前者是精神损害赔偿范畴,后者属财产损害赔偿范畴。最高人民法院在两个司法解释中对不同的赔偿项目,使用同一名称表示显属不妥,应予修改。另外笔者认为对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应制定更明确和细化的标准,笔者从司法实践和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征出发,草拟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方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精神损害 精神损害赔偿 残疾赔偿金 死亡赔偿金

我国《民法通则》作为民事法律的基本法,第一次在法典中试探性地将精神损害赔偿合法化,但仅限于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对侵犯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是否存在精神损害赔偿没有规定。司法实践中各级法院作出有益的尝试,对侵犯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判决一定数额的精神损害赔偿,但存在各级法院适用法律不一,判决数额差异太大,严重影响了司法的严肃性、权威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公布施行,形成了我国比较健全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基本适应了当前司法实践的要求。但由于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设立时间较短,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争议,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的一些问题谈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和特征

精神损害是指因侵权行为侵害自然人的人格法益,致使其精神活动出现障碍而产生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具有非财产性、存在的独立性和单一性等特征。精神损害是受害人生理、心理上的痛苦,精神损害与财产的增减无关,也不能等同于外部名誉之损害 [1]。精神损害不是人格法益自身的损害,而是侵权行为侵害人格利益所生的精神痛苦。精神损害是相对于财产损害而言。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权益和身份权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是特指人身权利中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受到不法侵害,受害人遭受精神痛苦,而要求侵权人给付一定数额的金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作为民事责任制度的一种形式,其实质是法律强制侵权人向受害人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因民事违法行为侵害人身权所受到的精神损害和抚慰受害人的精神痛苦。因此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突出地表现了民事责任的补偿性和抚慰性。同时,由于精神损害赔偿金是由侵权人支付,因此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也是法律对侵权人的财产制裁,体现了法律责任的惩罚性质。精神损害赔偿同时具有补偿性、抚慰性和惩罚性。把对受害人的补偿、抚慰与对侵权人的制裁三种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精神损害赔偿是保护民事主体人格权益,制裁侵权人违法行为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法律手段。

二、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过程

对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立法上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发展过程。立法上,该项权利的设立首推《德国民法典》。1900年《德国民法典》,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人格权的法律保护,实现了人身权与人格权的分离,提出了非财产损害的概念,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德国民法典》第847条第1款:“不法侵害他人身体或健康……被害人所受侵害虽非财产上的损失,亦得因受损害,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法国民法广泛承认精神损害赔偿。《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之“损害”兼指财产上之损害和精神上的损害。正如《法国民法典》的起草人所言:“这一条款包括了所有类型的损害,并要求对损害做出赔偿。”[2]《日本民法典》的规定较《德国民法典》有了较大进步,确认了受伤者与死者的近亲属可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日本民法典》第710条规定:“身体受到伤害的受害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享有非财产损害的赔偿请求权”。

在我国历史上,人身损害案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首先出现于《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国民律草案》之中,在正式通过的《中华民国民法》中,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该法借鉴了《德国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的先进经验,对侵害身体健康权、生命权,除可要求财产上的损害外,对被害人非财产上的损害也可请求给付一定的赔偿金额。如《中华民国民法》第194条规定:“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虽非财产上之损害,亦得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195条规定:“不法侵害他人身体、健康、名誉或自由者,被害人虽非财产上之损害,亦得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司法界对国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持否定观点。他们认为对于生命健康权受到不法侵害而给受害人及其亲属造成的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如给予金钱赔偿,则是将人类感情的商品化,是将人视同为商品,降低了人的价值。他们认为,人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人的生命健康不能用金钱估价。所以,对受伤害者精神上的损害不能用金钱衡量。在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实施的《民法通则》中,也仅明确了侵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可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对侵害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方面,《民法通则》没有涉及,这也导致了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人的保护不力。但是立法规定的不完善,并未能阻止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的出现。为此,民法学界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各级地方法院也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制定了一些内部规定,将《民法通则》第119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中的“等”扩充理解,陆续出现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判决精神抚慰金的案例。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制订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确认了自然人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遭受非法侵害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对国内人身伤亡案件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第一个具有立法意义的司法解释。在2003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又一次规定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受害人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三、对现行司法解释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精神损害赔偿一些问题的探讨

1、建议明确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性质。

司法解释生效后,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对两个司法解释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理解不同,导致对同一类案件适用法律和处理结果不同。如某法院在审理李某因交通事故致残的赔偿案件中,李某既要求了残疾赔偿金,又要求了残疾精神赔偿金。对李某要求残疾精神赔偿金应否支持,审判人员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应当支持李某残疾精神赔偿金的主张,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8条“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

(二)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

(三)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25条、第29条规定了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方式。李某要求了残疾赔偿金,就不能再要求残疾精神赔偿金,所以李某要求残疾精神赔偿金的要求不应支持。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支持李某对残疾精神赔偿金和残疾赔偿金的请求。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这是两个不同的赔偿项目,都应予以支持。但最终法院判决不支持李某要求残疾精神赔偿金的请求。笔者对该法院判决持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在处理本案前,首先要对《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加以确定。《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25条“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20年计算。但6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1岁减少1年;75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可以对残疾赔偿金做相应调整。”依据该条规定,残疾赔偿金是以劳动能力丧失程度和收入减少程度作为标准和参数,并以此评价受害人可得利益损失。《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29条“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20年计算。6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1岁减少1年;75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对死亡赔偿金我国采取了继承丧失说,受害人死亡导致的财产损失,应当以家庭整体收入的减少为标准进行计算。其理由在于,受害人的个人收入并非全部用于个人消费,除个人消费部分(通常占全部收入的25%—30%)以外,其余的收入应当用于家庭共同消费或者家庭积累。受害人因人身损害死亡,家庭可以预期的其未来生存年限中的收入因此丧失,实际是家庭成员在财产上蒙受间接损失。依据损害赔偿法原理,可得利益损失同样应当予以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将死亡赔偿金的性质确定为收入损失的赔偿,而非精神损害赔偿金。”其次,《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将残疾赔偿金与死亡赔偿金规定在第17条,而将精神损害赔偿金规定在第18条,在逻辑上给人一种死亡赔偿金与残疾赔偿金不属于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感觉。如果认为残疾赔偿金与死亡赔偿金是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话,就不会作此分立条文式的规定,否则就是逻辑上的矛盾。再次,《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31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131条以及本解释第二条的规定,确定第19条至第29条各项财产损失的实际赔偿金额。前款确定的物质损害赔偿金与按照第18条第1款规定确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原则上应当一次性给付。”这一条文明确地将残疾赔偿金与死亡赔偿金认定为对财产损失的实际赔偿,认定其性质上是物质损害赔偿金,不属于精神损害赔偿金。

《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为精神损害赔偿金,其内涵是对受害人精神损害的赔偿,是精神属性的范畴。《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与《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不属于同一性质的赔偿项目。根据侵权赔偿理论和立法精神,物质损失与精神损失侵权人都应当给予赔偿。对于造成这一争论,笔者认为是因两个司法解释将不同性质赔偿项目使用同一名称所造成,不妨将《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名称变更为残疾生活补偿费、死亡补偿费(与民法通则相一致),还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精神属性。或将《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九条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还原为残疾精神抚慰金、死亡精神抚慰金,避免将《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错误理解为精神损害赔偿,这样更有利于审判实践。

篇2:的人身损害赔偿法完整版

依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21条第3款的规定,受害人伤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所谓“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是指致残的受害人再配制残疾辅助器具后在多大程度上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之所要考虑这一因素是因为

依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21条第3款的规定,受害人伤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所谓“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是指致残的受害人再配制残疾辅助器具后在多大程度上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之所要考虑这一因素是因为,依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在受害人致残后赔偿义务人要承担残疾辅助器具费的赔偿责任,因此当配制了残疾辅助器具后受害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活自理的能力,自然其护理依赖程度降低,护理级别降低,护理费也相对较少。至于具体的护理级别的判断,可以参考卫生部1982年4月7日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中确定的护理级别。《医院工作制度》第2条规定,病员入院后,应根据病情决定护理分级,并作出标记。护理级别分为以下几类:(1)特别护理:病情危重,需随时进行抢救的病员。派专人昼夜守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备齐急救器材、药品,随时准备急救;制定护理计划,并预防并发症,及时准确地填写特护记录。

(2)一级护理:重症病员、大手术后急需严格卧床休息的病员。卧床休息,生活上给予周密照顾,必要时制定护理计划和做护理记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30分钟巡视1次;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根据病情更换体位,擦澡、洗头,预防并发症。(3)二级护理:病情较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病员。适当地做室内活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协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每1至2小时巡视1次。(4)三级护理:一般病员。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生活自理;注意观察病情。根据病情参加一些室内、外活动。

第三十二条

篇3:的人身损害赔偿法完整版

关键词:工伤,人身损害,竞合,法律适用

劳动者工伤赔偿经常与其他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 这就导致竞合问题的突显。从实际情况来看, 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的竞问题尤为常见, 作为受害人, 同时处于两种法律体系之中:一方面是民事赔偿法律关系;另一方面是工伤赔偿法律关系。

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权益已成为我国司法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国内外处理模式的论述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并阐述了我国在该问题的处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以此探讨既有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又能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的法律适用模式。

—、工伤与人身损害的概念辨析及国外处理该问题时存在的模式

(一) 工伤与人身损害的概念辨析

1.工伤

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时间 (包括上下班途中) 、工作地点, 因工作原因所受到的人身损伤、致死或患职业病。劳动者的一项人身伤害要被认定为工伤, 必定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有关。《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以下几种情况可被认定为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 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 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 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 患职业病的; (5) 因工外出期间, 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 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交通事故伤害的。从 (5) 和 (6) 两条规定可以看出, 劳动者所受的工伤很有可能与其他人身侵权损害交织在一起, 使法律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2.人身损害

人身损害是指劳动者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或本人的无因管理行为致残或死亡, 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因此人身损害有可能存在侵权人, 也有可能不存在侵权人。

3.两种竞合的主要情形

(1) 工伤赔偿与存在故意或过失的用人单位及其在职职员的侵权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此时由于侵权民事法律关系与工伤赔偿法律关系的责任人都是用人单位, 属于责任竞合。

(2) 工伤赔偿与无过错用人单位的侵权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此时劳动者虽然人身受到了伤害, 但由于用人单位主观上不存在过错, 不存合一般民事侵权要件, 故不发生工伤与人身损害的竞合, 因此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3) 工伤赔偿与无关第三人 (包括用人单位的非在职职员) 的侵权人身损害赔偿竞合。

(4) 工伤赔偿与劳动者因无因管理行为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竞合。

(二) 国外处理该问题时存在的模式

1.选择模式

选择模式是指工伤事故案件同时符合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伤赔偿给付条件;二是人身侵权责任要件时, 受害人的选择则只能在人身损害请求权与工伤赔偿请求之间选择其一。因此, 在选择模式中, 受害人选择的权利受到保护, 但是当两种请求同时存在, 则又存在一定的排斥, 以至于受害者不能同时主张两种请求。在英国等国家, 其早期所使用的《雇员赔偿法》变使用了选择模式,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一模式被废止。究其缘由, 主要在于:虽然选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受害者的自由选择权, 但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尤其是在工伤受害者应在多长时间内行使选择权等问题上, 明显存在不足。

2.取代模式

取代模式是指由工伤保险赔偿完全取代人身侵权损害赔偿。也就是说, 在工伤安江同时符合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伤赔偿给付条件;二是人身侵权责任要件时, 受害人只能选择工伤赔付, 而非两者之前选择其一。因此, 这一模式完全免除了侵权行为人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而由工伤赔偿责任替代。取代模式的实行, 主要以德国、瑞士等国家最为典型。在德国的《国家保险条例》中规定:“因劳动灾害而受损害者, 仅得请领伤害保险给付, 不得向雇主依侵权行为法的规定请求损害赔偿。”从这一模式来看, 其存在优越点, 但同时也存在缺陷。首先, 取代模式避免了当事人奔波于诉讼的辛劳, 也确保了受害人能够及时获得赔偿给付;其次, 取代模式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 取代模式无法保障受害人的有效权力, 尤其是损失难以得到完全赔付;另一方面这一模式可能令真正侵权人逍遥法外, 背离了法律所应当追求的公平和正义。

3.兼得模式

兼得模式是在工伤事故案件同时符合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伤赔偿给付条件;二是人身侵权责任要件时, 受害人可以同时申请人身伤害与工伤赔偿。这就说明, 受害人可以同时获得两份合法利益。当前, 兼得模式的实施国家以英国为主, 且该模式给了受害人最大限度得补偿, 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保护。但是, 我们也要考虑到, 两份权利益的同时获得, 有可能利益总和大于其所受的损害。于是乎, 兼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诱发道德风险的可能。

4.补充模式

补充模式是指在工伤案件发生之后, 受害人可以同时申请人身伤害与工伤赔偿。但是, 受害人在所获得赔偿总和中, 其金额不得超过受害人的实际损害。因此, 在实际情况中, 一旦发生工伤案件, 受害人往往先请求工伤赔偿给付。这样一来, 当工伤赔偿与实际损伤存在差额时, 受害人则可以请求人身损害的赔偿, 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C.Arthur Williams在对21个国家的调查中发现, 有近14个国家采取了补充模式。在日本, 无论雇员的工伤事故是单位, 还是他人所造成, 受害人都享有工伤比偶先补偿金和民事损害赔偿。

二、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在处理该问题时存在的不足

(一) 我国立法现状

1.我国工伤保险法律规范的规定

在我国《工伤保险条例》中, 对于人身损害、工伤赔偿竞合时, 对于两者之间的国家尚未进行明确的立法, 进而表现出立法的不完备性。因此, 在实施该条例的过程中, 不同的地方, 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存在差异性。 (1) 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实行有条件的兼得。如2009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在遭遇交通事故或其他事故伤害的情形下, 职工因劳动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人身损害, 同时构成工伤的, 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 先行支付了工伤赔偿的, 应当从后获得的民事赔偿中予以相应偿还, 但未规定具体偿还细节。如, 在2010年6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进行了明确规定; (3) 延续旧法的处理模式, 先进行民事赔偿后进行工伤赔偿, 差额补偿未规定具体赔偿项目的关系。如, 2014年新修订的《湖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4) 未规定先后顺序, 仅规定医疗费不得重复支付。

2.民事法律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 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 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 我国在处理该问题时存在的不足

从立法现状而言, 我国在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竞合的法律方面, 虽然已涉及相应的法律法规, 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存在明显的不足, 那就是缺乏对具体操作方式的明确规定, 以至于全国各地在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 存在地方性立法的差异性。我们可以看到, 各地方立法基于自己的理解

对全国法律法规进行规定。这样导致的问题是多样化的: (1) 法律“不统一“现象十分突出, 弱化了法律应有的效力; (2) 争执日益扩大, 尤其是在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争执, 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

三、对我国处理该问题提出的立法建议

经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在处理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竞合的问题时, 我国应当制定《工伤赔偿法》, 统一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的意见。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 笔者认为, 不应当刻板地采取其中的某一种模式, 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应当区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工伤赔偿与存在故意或过失的用人单位及其在职职员的侵权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时, 宜采取补充模式。

补充责任的优点在于: (1) 对于工伤受害者, 补充责任给予他们更加充分的补偿保障, 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 (2) 对用人单位, 尤其是对于存在过错的用人单位, 这一补充责任起到有效的惩戒职能。因此, 对于存在有过错的用人单位, 受害人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一方面是为了规范并引导用人单位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强化期安全生产的义务, 构建和谐了良好的用工环境。

2.工伤赔偿与无过错用人单位的侵权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时, 宜采取取代模式。

大多数情况下, 工伤事故时由于用人单位或第三人的过错造成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完全由于劳动者自身的原因而造成工伤事故的情况, 如存在侥幸心理未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不按照正常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等, 甚至不排除在极端情况下劳动者通过自残以获得赔偿。

3.工伤赔偿与无关第三人 (包括用人单位的非在职职员) 的侵权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时, 此时不能排除用人单位和侵权人的责任, 宜采取兼得模式。

现实生活中, 侵权人为无关第三人是导致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最普遍的原因, 也是最易引起争议的情形。笔者认为, 在此种情形下, 宜采取兼得模式, 不能免除用人单位和侵权人的赔偿责任。

四、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民主国家在推进工伤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着力于实行跨法域调整, 并实现多种救济手段综合实行。在工伤问题中, 对于受害人多个请求权的规定与明确, 直接关系到受害人合法权益的获得, 也是引发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竞合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 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出台《工伤赔偿法》, 以实现法律法规的体系化及工伤救济模式的统一建构, 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三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2]王利明.民法典使权责任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3]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4]覃有土.保险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吕学静.日本社会保障制度[J].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4) .

[6]吕琳.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适用关系研究[J].法商研究, 2003 (3) .

篇4:论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缺陷完善

一、我国现行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

我国现行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由相关民事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构成。从规定的内容上看作为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对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规定不全面,而相关的单行法和行政法规又只针对特定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进行调整,使得在认定责任主体、确定赔偿标准和计算方法等方面规定得较为全面具体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成为了我国现行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核心。虽然《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从人身损害侵权行为的责任划分、相关的赔偿项目以及具体计算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但社会的不断发展会带来新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相比纷扰复杂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我国现行人身损害赔偿制度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

二、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

(一)制度体系的缺陷

第一,《民法通则》对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粗疏落后。对人身损害赔偿作出规制的《民法通则》第119条内容简单,无法很好地规制纷扰复杂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该条文规定的人身损害赔偿项目仅有五项,而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项目会多达数十种,此外该规定也并未涉及精神抚慰金的赔偿规则。

第二,单行法规各行其是,行政法规违背原则。为了弥补《民法通则》规定的不全面,立法机关在制定单行法规中有意地进行了修补,但诸多的单行法规对于同一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的规定不一致。尽管国务院也出台了一些行政法规,也对人身损害赔偿的特定领域做出了规制,但是由民事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不宜由行政法规作出规定,将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这一基本问题从不同的领域进行分别规定会造成赔偿项目和标准的重复和矛盾,影响了法治的统一。

(二)死亡赔偿金制度的缺陷

首先,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中的死亡赔偿金适用的是“继承丧失说”。“继承丧失说”认为死亡结果不仅造成受害人本人的生命权受到侵犯,而且导致受害人未来可获得收入的丧失,进而使得其法定继承人可继承的未来财产也随之丧失,对于这种未来继承性财产的丧失应当计入死亡赔偿金的范围中。按照“继承丧失说”的观点,被扶养人生活费已经包含在死亡受害人的收入损失中,只需赔偿义务人单独赔偿死亡赔偿金即可;但如果赔偿义务人按照《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所规定的“实际收入”去赔偿,在给付死亡赔偿金后仍需赔偿被扶养人的生活费,造成赔偿项目上的重复计算。其次,《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所规定的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年限为二十年,按照这一规定,在同一地区同时死亡的20周岁的自然人与40周岁的自然人的死亡赔偿金是相同的,但是这明显与“继承丧失说”相违背,因为20周岁的年轻人可带来的收入增加明显大于40周岁的中年人。再次,关于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人为地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关于残疾金的赔偿差别化。这个规定使得在同样的侵权行为下,对于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适用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范围有着巨大的差别,在社会中引起了对“同命不同价”的激烈讨论。

三、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一)制度体系的完善

解决制度体系混乱这一问题,要在立法上完善作为基础的民事基本法,把现有混乱的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整理,将对赔偿项目和计算标准不统一的规定进行修正,从制度体系上做到以民事基本法为核心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当然,解决体系混乱这一问题根本还是要通过立法机关制定完善的民法典或者侵权行为法。首先,要加强对每位公民人身权全面保护的建立,使受害人在遭受人身侵权行为后可以得到全面的赔偿。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新增的侵权行为,要及时地修正法律,不断地吸收新的侵权类型,完善我国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再次,要明确地规定出侵权受害人可获得赔偿的具体赔偿项目和详细具体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死亡赔偿金的完善

首先,对于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应当在学界认可的“继承丧失说”的基础上,采用“余命计算法”对死亡的受害人进行赔偿。在进行赔偿的过程中,扣除死亡自然人的生活性支出和死亡自然人存活时应当扶养的被扶养人的生活支出来进行赔偿。

其次,面对经常出现的“同命不同价”的不正常社会现象,如果仅依靠取消我国现行的城镇农村户籍制度,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会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在这种情况下,紧要的是改变依据户籍制度作为死亡赔偿金标准的规定。

篇5: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医药治疗费的赔偿,一般应以所在地治疗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医药费、治疗费、住院费的单据或病历、处方认定。

2、误工费

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受害人误工日期,应当按其实际损害程度、恢复状况并参照法医鉴定或者治疗医院出具的证明等认定。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的赔偿应当按照其收入的实际损失计算。

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海南省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3、伙食费

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标准(元/天)×住院天数赔偿。

4、护理费

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护理费的赔偿可以按照本意见关于误工费的规定计算。

护理人员无收入的,护理费的赔偿可以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标准计算。

5、交通费

交通费的票据应与就医次数相符。票据少于就医次数的,一般可根据实际票据认定;票据多于就医次数的,应以实际就医次数认定。

6、住宿费

住宿费的赔偿,可以按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标准计算,以住宿费的收据为凭。

7、营养费

营养费的赔偿,可以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标准的百分之四十至六十的比例计算。

8、残疾赔偿金

(1)受害人在60岁以下

城镇居民残疾赔偿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伤残赔偿系数

农村居民残疾赔偿金=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0年×伤残赔偿系数

(2)受害人在60-74岁之间

城镇居民残疾赔偿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年-(受害人实际年龄-60岁)]×伤残赔偿系数

农村居民残疾赔偿金=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0年-(受害人实际年龄-60岁)]×伤残赔偿系数

(3)受害人在75岁以上

城镇居民残疾赔偿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年×伤残赔偿系数

农村居民残疾赔偿金=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年×伤残赔偿系数

9、残疾用具费

因残疾需要配制补偿功能的器具的,应当根据治疗医院的证明或法医意见,结合使用者的年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器具使用年限等因素,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赔偿数额。

10、丧葬费

丧葬费,按照侵权行为地的丧葬费标准支付。

11、死亡赔偿金

(1)受害人在60周岁以下

城镇居民死亡赔偿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年

农村居民死亡赔偿金=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0年

(2)受害人在60-74岁之间

城镇居民死亡赔偿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年-(死亡人实际年龄-60岁)]

农村居民死亡赔偿金=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0年-(死亡人实际年龄-60岁)]

(3)受害人在75岁以上

城镇居民死亡赔偿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年

农村居民死亡赔偿金=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年

12、生活费

(1)被抚养人在18周岁以下

城镇居民被抚养人生活费赔偿金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元×(18-被抚养人实际年龄)÷对被抚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系数(受害人死亡的,不乘以伤残赔偿系数)

农村居民被抚养人生活费赔偿金额=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额元×(18-被抚养人实际年龄)÷对被抚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系数(受害人死亡的,不乘以伤残赔偿系数)

(2)被抚养人在18-60周岁之间

城镇居民被抚养人生活费赔偿金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元×20年)÷对被抚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系数(受害人死亡的,不乘以伤残赔偿系数)

农村居民被抚养人生活费赔偿金额=(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额元×20年)÷对被抚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系数(受害人死亡的,不乘以伤残赔偿系数)

(3)被抚养人在60-74周岁之间

城镇居民被抚养人生活费赔偿金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元×[20年-(死亡人实际年龄-60岁)] ﹜÷对被抚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系数(受害人死亡的,不乘以伤残赔偿系数)

农村居民被抚养人生活费赔偿金额=﹛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额元×[20年-(死亡人实际年龄-60岁)] ﹜÷对被抚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系数(受害人死亡的,不乘以伤残赔偿系数)

(4)被抚养人在75周岁以上

城镇居民被抚养人生活费赔偿金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元×5年)÷对被抚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系数(受害人死亡的,不乘以伤残赔偿系数)

农村居民被抚养人生活费赔偿金额=(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额元×5年)÷对被抚养人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数×伤残赔偿系数(受害人死亡的,不乘以伤残赔偿系数)

13、抚慰金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具体数额,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判决。

篇6: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来源:作者:日期:11-06-21

1.什么是营养费

营养费是受害人通过平常饮食的摄人尚不能满足受损害身体的需求,而需要以平常饮食以外的营养品作为对身体补充而支出的费用,是一种辅助治疗。

2.营养费的范围

在人身损害赔偿项目中,对营养费的认定最富有弹性,法官没有具体标准可参照,又不能从医学角度进行阐明。在目前审判实践中,往往只要受害人住院治疗,法官就支持营养费,不住院治疗就基本上不考虑营养费。

营养费认定的根据是受害人伤情及伤残的具体情况,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需要增加营养的情况:

(1)外伤或手术时出血较多者(一般要400毫升以上);

(2)年老体弱受伤较重者;

(3)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者,如胃肠部分或全部切除、肝脏破裂或部分切除、胰腺破裂或部分或全部切除;

(4)其他原因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者;

(5)不能正常进食,需要鼻饲者,如休克、植物人、昏迷;

(6)较大面积烧伤者。

3.营养费的计算公式

营养费赔偿金额=根据医疗机构的建议酌情花费的数额

此外,营养费的赔偿标准,也可以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标准的40%-60%的比例计算。

4.营养费的证据

营养费的认定必须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医疗机构的意见,其内容应包括是否需要额外增加营养,需要加强营养的期限等。医疗机构的营养意见应当是以辅助治疗的需要为前提的,对个案而言,如果医疗机构没有出具营养意见,可以推定为不需要辅助治疗的营养,不应对营养费进行赔偿。如果医疗机构出具了营养意见,也不能不加以审查及质证就予以采信,因为医疗机构意见仅是参照,不是根据。由于受到医患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医疗市场竞争等影响,很难保证医疗机构出具的意见公正、科学、准确。因此,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对医疗机构出具的意见进行审查。

对于医疗机构出具的意见,在判断真实性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意见出具的医疗机构是哪个等级。一般情况下,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出具的,可信度较高,因为这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高、比较注重信誉及形象。

(2)营养意见出具的载体是什么。最佳载体是医院的伤、病情鉴定表。一般情况下,医院对病情鉴定表表管理较严,有相对严格的程序和条件规定,需具备较高资历和职称的医务人员(一般是科室主任或主任医师)才有资格出具。其他载体如出院医嘱、病情证明书、门诊病历,一般医务人员均可出具,医疗机构对之监督很少,可信度低。

(3)医疗机构是否对其出具的意见进行了确认。不仅要加盖医院公章,医疗机构还要在意见上对医务人员的职称和鉴定内容进行确认,以增强意见的真实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伤、病情鉴定表一般均具有以上内容,因此,其可信度最高。

(4)医疗机构出具意见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受害人的伤情及伤残的具体情况,结合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如果还不能确定,可以对该项进行司法鉴定。双方当事人可以对医院出具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质证意见。如果对医疗机构的营养证明意见,双方当事人都没有异议,且符合受害人的伤情及伤残的需要,法院会予以认定。对医疗机构的营养证明意见,当事人有异议的,由法官审查确定。如果仍不能确定,应由主张营养费的当事人申请司法鉴定。当事人如果不同意申请鉴定,应由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即对营养费的主张不予支持。交通费标准与计算 发布日期:2012/3/27 15:55:00 来源: 作者: 点击:1

1交通费标准与计算1.什么是交通费交通费是指事故受害人和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配置残疾用具或参加处理事故等活动实际必需的车船票费。2.交通费证据交转院治疗或到医院就诊的,其本人和陪护人员的交通费及参加事故处理人员有关的交通费,一般按照实际必需的普通工具的票据。值得注意的是,受害人主张交通费的时候,必须说明用途并出具交通费的正式票据。正式票据,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正式的税务发票,汽车票、火车票、船票、出租

交通费标准与计算

1.什么是交通费

交通费是指事故受害人和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配置残疾用具或参加处理事故等活动实际必需的车船票费。

2.交通费证据

交转院治疗或到医院就诊的,其本人和陪护人员的交通费及参加事故处理人员有关的交通费,一般按照实际必需的普通工具的票据。值得注意的是,受害人主张交通费的时候,必须说明用途并出具交通费的正式票据。正式票据,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正式的税务发票,汽车票、火车票、船票、出租汽车票等都可以作为正式票据。对于这些受害人提供的票据,法院还应当审查这些票据与就医的时间、地点、人数、次数是否相吻合,如果不吻合,就不能计人赔偿数额。

特殊需要乘坐出租车、飞机、火车软卧和轮船二等舱的应有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同意的证明。

3.交通费的计算公式 交通费=往返费用×往返次数×往返人数 4.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22条

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误工费一般是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规定的标准赔偿。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一)误工费的概念

误工费,是指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需要接受诊治以恢复健康,以及当事人的相关亲属需要参加交通事故的处理,无法正常参加工作或者从事日常的经营活动,因此而造成经济收入的减少,由负有责任的一方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该项减少的收入给予的赔偿。误工费的发生与交通事故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是事故责任人的责任之一,自然应当予以赔偿。

(二)误工费赔偿金额的计算公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条规定,“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后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根据这一规定,误工费赔偿金额的计算,其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

误工费赔偿金额 = 误工收入(天/月/年)× 误工时间

其中,①关于“误工收入”的确定。因受害人工作情况的不同,收入的确定,又分成2种情况:一种是在有固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因误工而减少的收入;另一种是在无固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其收入以及因误工而减少的收入。②

关于“误工时间”的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收入。

(一)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其误工费赔偿金额的计算,按照其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误工费赔偿金额 = 实际减少的收入 =

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 - 事故受伤后劳动(工作)收入上述计算公式也可以用相关符号进行表述,如可表述为:P=A - B

其中,P=误工费赔偿金额;

A=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

B=事故受伤后劳动(工作)收入。

在此公式中,只有在B<A的情况下,误工费的赔偿才能成立;如果B≥A,则不存在误工费的赔偿问题。这是因为,误工费的赔偿,只有在存在因误工而减少收入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如果不存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也就不存在误工费的赔偿问题。

例如:李某为广东省广州市某水产公司的业务员,负责送货工作。有一天早上,他驾车去给一家宾馆送货,在路上不幸与一辆逆向行驶的大货车相撞,李某受重伤。后经有关部门调查,人货车司机为疲劳驾驶,对这起事故负全部责任。李某住院治疗1个月,又应医院要求在家静养1个月。李某平时每月的收入是3500元,在这2个月的时间内,李某单位因其歇病假,每月只发基本生活费1000元。这样,李某可以要求的误工费赔偿金额为:李某误工费赔偿金额=(3500- 1000)×2个月=5000元

在这一案例中,如果李某的单位因为李某没有来上班而连基本生活费都不发,则李某可以要求的误工费赔偿金额为:李某误工费赔偿金额 = 3500 × 2个月=7000元

(二)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其误工费赔偿金额的计算,与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相比,在总的计算公式上是一样的,即:

误工费赔偿金额=实际减少的收入=

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 - 事故受伤后劳动(工作)收入其中,“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的确定,则是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误工费赔偿金额的关键。“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的计算公式,按年计算,可以表述为:

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年)=最后三年的平均收入/3如果按月计算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其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年)=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36例如,王某系北京市市民,2000年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去了几个单位上班,但感到自己所学专业不适应这些单位的工作要求,都没有干多长时间,后来就在家耽着,没有再找工作,靠写文章、帮助朋友做事取得一些收入,但收入不固定,好的时候1个月能有6000多元收入,不好的时候甚至2-3个月都没有1分钱的收入。从2001年6月起到2004年5月止,王某通过写稿、帮助朋友办事,所得稿酬、报酬等总计为9.36万元。2004年6月初,王某骑自行车去商场买东西,在回来的途中被一辆违章行驶的出租车撞伤,造成小腿骨折,住院治疗1个半月,回家后又应医生要求在床上静卧休养1个半月。这样,王某因事故造成3个月的时间没法工作,在计算王某3个月的误工费赔偿金额时,需要进行如下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计算王某最近3年的年平均收入,计算方法如下:

王某最近3年的年平均收入 = 9.36万元/3年=3.12万元第二步,计算王某最近3年的月平均收入,计算方法如下:

王某最近3年的月平均收入=9.36万元/3 */12月=2600元

第三步,计算王某3个月的误工费赔偿金额,计算方法如下:

王某3个月的误工费赔偿金额 =2600元×3个月=7800元

上述情况属于受害人虽然没有固定收入,但能够证明其最近三年的收入。如果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其计算公式为:受害人正常情况下的劳动(工作)收入(年)= 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

篇7:人身损害赔偿协议

甲方:甲方家属:乙方:乙方家属:年月日,甲方与乙方发生争执、撕打,致乙方受伤住院治疗。现乙方已痊愈出院,双方就相关赔偿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1、甲方赔偿乙方人民币订时一次性给付,乙方不需另行出具收据。此赔偿数额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费、交通费、营养费、后续治疗费等所有一切依据法律应当赔偿或给付的项目。

2、甲方向乙方支付上述赔偿款后,甲乙双方之间因此次损害赔偿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全部终结,乙方不得要求甲方再行承担任何形式的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也不得就本案再向任何机关、部门进行投诉或上访等。

3、双方确认在签订协议时,系完全出于自愿,不存在重大误解或受到任何欺骗、威胁、利诱等。乙方日后伤情再出现任何问题,与甲方无关,不得再向甲方主张任何赔偿或权益。乙方保证不就伤情申请法医鉴定,同意撤回向公安机关的报案。

4、乙方如反悔、悔约,如数返还甲方赔偿款。

5、本协议于甲方、乙方签字后生效,一式三份,具同等效力。

甲方:乙方:

甲方家属:乙方家属:

篇8:我国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分析

残疾赔偿金是指对受害人因遭受人身侵害, 导致残疾而丧失全部或者部分劳动能力时, 由赔偿义务人进行的财产赔偿。因此, 残疾赔偿金是对受害者因丧失全部或者部分劳动能力而导致收入减少的财产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规定:“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 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 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 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 按五年计算。”[1]从该法律此规定中可以看到残疾赔偿金的额度与受诉法院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城镇或农村户籍等方面有着直接关系。

二、残疾赔偿金赔偿标准存在的不足

(一) 残疾赔偿金赔偿标准依据的法律体系缺乏统一性

在我国有关残疾赔偿金赔偿依据的法规并没有统一规定, 散见于多个法律条款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 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 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60周岁以上的, 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 不超过5年。[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残疾人生活补助费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或伤残等级, 自定残之月起按照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赔偿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 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 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 按五年计算。[3]《国家赔偿法》中规定,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倍, 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4]《民法通则》中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计算是依据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工伤保险条例》依据的是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国家赔偿法》中的基准是国家职工年平均工资;《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则是把当地平均生活费作为计算标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参照的是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通过对比, 可见我国在人身损害赔偿的计算基准上存在不同, 而且基准上也存在着差异。

在司法实践中旧的解释与新的解释相冲突, 理应按新的解释处理, 但未有明确的规定, 这给当事人以及不十分了解法规变化的法官, 在社会司法实践中制造了一定的麻烦。

(二) 地区与户籍不同的差别性仍然存在

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是我国的一大特色, 这种措施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很多方面歧视性、差别性待遇。由于历史以及国家政策倾斜的缘故, 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这直接导致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化。在我国残疾赔偿金的相关法律规定中, 对于城镇、农村居民的赔偿标准上有着差别性对待, 赔偿额度是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年度城镇或者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基数进行赔偿。这就导致, 由于所在地区不同、城乡户籍不同, 但是残疾赔偿金额却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不同的行政区有着不同的赔偿标准, 不同行政区内划分的赔偿标准也有很大区别, 再加之城乡差别因素,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多标准情况一览无余。

三、完善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的构想

(一) 统一我国人身损害残疾赔偿的法规

早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德国就对人身损害的经济赔偿规范形成了统一和具体的法律体系。我国作为一个单一制国家, 更应当具有统一的法制, 按照统一标准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统一人身损害残疾赔偿的项目、范围和标准, 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人身权益, 最大程度的彰显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

首先, 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对有关人身损害残疾赔偿的法规进行统一梳理, 提出法律修改和统一意见, 并呼吁社会各方能够尽早确立统一赔偿体系, 尽早的建立一套统一的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法律体系。其次, 统一的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在赔偿范围和标准上也应该是统一的, 在坚持法制统一和保护公民人身权的原则下, 赔偿的项目的设定要应尽最大可能、全面的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人身受到伤害的赔偿, 不能因为侵害行为的不同, 而规定不同的赔偿范围, 尽量避免以特别法设立特殊赔偿规定, 尽快、尽好的解决我国现有人身损害残疾赔偿范围不够全面和统一的问题。

制定统一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目的是是受害人受到人身侵害时, 能够根据统一赔偿标准更为明确的获得的法定赔偿, 以弥补受到的物质和精神损失。赔偿标准的统一, 要体现出法律的公平正义性, 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确定统一赔偿标准要尽可能少的考虑案外因素, 要本着市场上能够进行交易和计算的价格, 要以物质实际价值进行赔偿, 对于死亡赔偿金、精神赔偿不能够以市场原则进行衡量的赔偿标准, 要在参照国际做法和结合实际国情的前提下确定统一标准, 设置固定的赔偿标准和期限, 然后统一规定具体赔偿标准, 可以尝试在省级行政区域内进行试行, 然后逐步实现全国赔偿标准的统一。

(二) 逐步取消按地区和户籍划分的赔偿标准

就人身损害赔偿而言, 体现的是民事主体地位的平等性, 不仅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履行义务, 正当的人身权益受损害时, 也应当获得法律上的同等的救济, 而不应当是因地区、户籍不同, 而存在差异。受害人的人身权益受到损害时, 不管各主体在社会地位、财产、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何种的差异, 都应当获得同样的法律保护和救济和救济。意大利司法界在计算人身损害赔偿额度时, 以“人的经济价值”为出发点, 除了年龄等因素, “人的价值”被视为等量的。因此, 从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应然价值取向上说, 当事人合法人身权益受到损害时, 是不应该因地区和户籍的差异, 存在损害赔偿范围的适用、损害赔偿计算标准不同的。但是在我国的现今司法实践中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和赔偿数额差异却是真实存在的, 并且明文写在法律之中, 这是非公平正义的。

取消按地区和户籍划分的赔偿标准的规定, 首先要取消人为制造的户籍制度,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其次, 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或在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统一的赔偿项目和费用要制定统一适用的标准, 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三) 结合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残疾赔偿金标准

目前我国总体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和居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提高, 但是有关公民人身残疾损害赔偿的标准规定, 却出现了滞后性, 与现实发展相比赔偿水平明显过低,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不完善的体现, 另一方面也是对公民人身权和健康的漠视。我国公民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过低, 与长期以来公民的人身、健康和精神价值被低估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提高我国公民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 提升对于公民人身权价值判断和伦理尊重, 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势在必行的一个关键内容。

四、结论

人身损害残疾金赔偿标准的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到公民人身权有效的保障,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 导致人身残疾损害赔偿制度还存在不足, 使得在司法审判实践中, 法律对受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和法律救济不够全面。因此, 对于人身损害残疾金赔偿标准问题的研究, 不但顺应了社会发展和民众的需求,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我相信, 通过学理界、法律实践领域和社会的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更加科学合理的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并非只是期望, 我国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也会更加完善。

摘要: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实践中, 经常涉及到残疾损害赔偿的问题, 本文从残疾金赔偿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出发, 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完善相关规定的一些构想。

关键词:人身损害,残疾赔偿金,人身侵权行为,赔偿标准

参考文献

[1]陈凯.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04) .

[2]精神损害赔偿呵护心灵第二个里程碑[J].人民公安, 2001 (09) .

[3]禹红樱.浅议精神损害赔偿范围[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4) .

篇9:的人身损害赔偿法完整版

那么,受害人在依《工伤保险条例》、商业保险合同等主张工伤赔偿、商业保险赔偿的同时,可否依据《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司法解释)等民事法律法规来主张人身损害赔偿呢?

本文从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竞合的案例入手,分析了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两类性质不同的赔偿方式,同时结合我国审判实践及现有规定,对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情况下的处理,提出了个人观点。

案情简介

2008年1月底,某A电子科技公司张某在晚上加班下班途中被何某驾驶机动车撞死。某A电子科技公司未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但该公司为每位职工购买了5万元的人身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交通事故发生后,交警部分认定何某与张某承担同等责任,后何某与张某的家属经公安交警部门调解达成协议,一次性赔偿张某家属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12万元。在张某家属的要求下,某A电子科技公司将保险公司赔付的5万元也支付给了张某的家属。当张某的家属进而向某A电子科技公司要求张某的工伤赔偿时,被该公司以已经为职工购买了人身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并已经将保险赔偿支付给张某家属为由拒绝进一步赔偿。双方就此工伤赔付问题未达成共识,张某家属将某A电子科技公司告上法庭。

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

该案经过工伤认定、仲裁、一审、二审等程序,法院终审认为道路交通事故、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法律性质不同,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而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性保险,并不能以为职工购买了商业保险而免除其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也并不能以张某的家属得到交通事故赔偿与商业保险赔偿而免除某A电子科技公司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赔偿的义务,判决支持张某家属的诉讼请求。

案例评析

本案争执的焦点是:第三方人身损害赔偿后是否可以免除用人单位工伤责任赔偿。对此争执,现实中法律及司法解释亦未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对法律理解的不同,各地的做法也大不相同。

对于工伤损害赔偿与一般的人身损害赔偿在进行法律适用时所存在的理论纷争主要是:依据原劳动部1996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工伤办法)。该办法确立了工伤保险与交通事故竞合时,工伤保险实行差额赔偿的原则。其中第二十八条对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的保险待遇支付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的部分,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而且规定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先期垫付有关费用的,职工或其亲属获得交通事故赔偿后应当予以偿还。但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并没有排除劳动者“双重受益”的权利,即当工伤事故赔偿与第三人侵权赔偿发生竞合,工伤赔偿的主体与人身损害赔偿的主体是不同一的侵权主体时,允许劳动者分别请求工伤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该司法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工伤保险赔偿是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规定行使的一种工伤保险待遇请求权,该种请求权是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张的,其本质是国家对劳动者劳动权益的社会保障措施,目的是将损害负担社会化,实现对劳动者利益的充分保护和快速补偿。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是基于侵权行为引起的,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具有社会属性,其法律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等。原劳动部制定的《工伤办法》属于部门规章,而且只是试行办法,而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当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对职工工伤保险做出规定时,作为效力较高的《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自然就取代了原来的《工伤办法》,所以原《工伤办法》已不具有法律效力了。

遗憾的是,很多专业人士包括一些法学专家及法律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变化,仍沿袭旧的《工伤办法》的做法,认为因第三人侵权引起的工伤职工不能获得双重赔偿。

结合本案,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赔偿,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赔偿的主体不相同,所以,当工伤事故与第三人侵权发生竞合时,受害职工可以分别依照不同的法律获得救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规范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工伤保险关系,因此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不能再以人身损害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但是,侵权人是第三者时,工伤职工向第三人提起人身损害赔偿应当支持。即赋予受害职工可以分别依照不同的法律获得救济, 从而获得双份赔偿利益的权利。这种处理方法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司法实践中基于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赔偿在各地法院系统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此兼得模式来判决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侵权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赔偿兼得可能会使受害人获得“双重赔偿”,但在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案件的实际侵权人真正有经济实力完全赔偿受害人的并不多。尤其是实际操作中工伤职工在向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工伤待遇和人身损害赔偿时,工伤保险机构或者用人单位和侵害人往往都要求被害人提供医疗费用和其他费用的原始发票(或者其他原始票据),否则仅凭复印件不予赔偿。

法 规 导 读

1.《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3.《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八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第五十三条: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该机动车参加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机动车不明或者该机动车未参加强制保险,需要支付被侵权人人身伤亡的抢救、丧葬等费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后,其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本案争执的焦点是:第三方人身损害赔偿后是否可以免除用人单位工伤责任赔偿。对此争执,现实中法律及司法解释亦未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对法律理解的不同,各地的做法也大不相同。

对于工伤损害赔偿与一般的人身损害赔偿在进行法律适用时所存在的理论纷争主要是:依据原劳动部1996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工伤办法)。该办法确立了工伤保险与交通事故竞合时,工伤保险实行差额赔偿的原则。其中第二十八条对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的保险待遇支付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的部分,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而且规定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先期垫付有关费用的,职工或其亲属获得交通事故赔偿后应当予以偿还。但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并没有排除劳动者“双重受益”的权利,即当工伤事故赔偿与第三人侵权赔偿发生竞合,工伤赔偿的主体与人身损害赔偿的主体是不同一的侵权主体时,允许劳动者分别请求工伤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该司法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工伤保险赔偿是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规定行使的一种工伤保险待遇请求权,该种请求权是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张的,其本质是国家对劳动者劳动权益的社会保障措施,目的是将损害负担社会化,实现对劳动者利益的充分保护和快速补偿。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是基于侵权行为引起的,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具有社会属性,其法律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等。原劳动部制定的《工伤办法》属于部门规章,而且只是试行办法,而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当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对职工工伤保险做出规定时,作为效力较高的《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自然就取代了原来的《工伤办法》,所以原《工伤办法》已不具有法律效力了。

遗憾的是,很多专业人士包括一些法学专家及法律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变化,仍沿袭旧的《工伤办法》的做法,认为因第三人侵权引起的工伤职工不能获得双重赔偿。

结合本案,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赔偿,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赔偿的主体不相同,所以,当工伤事故与第三人侵权发生竞合时,受害职工可以分别依照不同的法律获得救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规范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工伤保险关系,因此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不能再以人身损害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但是,侵权人是第三者时,工伤职工向第三人提起人身损害赔偿应当支持。即赋予受害职工可以分别依照不同的法律获得救济, 从而获得双份赔偿利益的权利。这种处理方法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司法实践中基于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赔偿在各地法院系统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此兼得模式来判决的。

上一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下一篇:赞4乘100米接力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