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滨州现代渔业示范建设调研报告

2024-04-14

东营滨州现代渔业示范建设调研报告(精选5篇)

篇1:东营滨州现代渔业示范建设调研报告

东营滨州现代渔业示范建设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10-25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报

最近,农业部渔业局局长赵兴武牵头的调研组先后到山东省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利津县现代渔业示范区、河口区优质鱼产业项目区,滨州市沾化县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无棣县优质鱼产业项目区进行调研。通过详细了解两市示范区区域规划、投资建设、经营机制、苗种生产、养殖方式、产量收益等情况和实地考察,总的感到他们以山东省落实财政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开展优质鱼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海域滩涂资源,广开投资渠道,新建改造池塘,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养殖,发挥品牌优势,保障质量安全,创新经营机制,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转产转业,在现代渔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代表了现代渔业发展方向。可以说是“规模大、标准高、速度快、效益好”。有必要对其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推进各地现代渔业建设,推动“十二五”各项渔业工作,加快我国从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的转变。

基本情况

一、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规划建设情况

自2008年起,东营市按照“突出优势、提升质量、增加产出、提高效益”的思路,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在垦利县规划30万亩水域滩涂,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半滑舌鳎、中国对虾等优质鱼养殖区,配套建设苗种养殖、水产科研、工厂化养殖、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渔民转业安居等工程。到目前,共完成总投资12亿元,建成9万亩海水精品养殖区,1万亩黄河口大闸蟹标准化基地,3万多平方米标准化育苗车间,8000平方米现代渔业研发大楼。占地1.1万亩的用于渔民转业安居的蓝色经典小镇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引进大连有德、山东新汇等多家知名企业和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岸带所等科研院所落户示范区,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目前,示范区共放养海参6万亩,已收获成参2000吨,单体平均150克以上,亩产值达2万元。预计示范区建成后年产海参等优质水产品1.5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将成为集养殖加工贸易、休闲旅游商居于一体的全国一流滨海生态渔业区。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了该市滩涂老旧池塘的整理进程,加快了粗放型养殖向集约化养殖的转变,有力推动了该市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该市利津县规划10万亩水域滩涂用于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河口区对5万亩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并规划1万亩水域滩涂用于建设优质鱼产业项目区。东营市健康养殖面积已占总养殖面积的55%以上,带动全市100万亩滩涂养殖逐步实现健康养殖。

二、滨州市现代渔业规划示范建设情况

滨州市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在编制“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中,确立了现代渔业“四六五一”发展框架。即建设四大水产健康养殖区,六大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五大水产品贸易基地,一套完

备的现代渔港体系。推进建设现代渔业“三大工程”,即改扩建标准化池塘和工厂化养殖设施工程,培育建设渔业龙头企业和渔业合作组织工程,推广渔业科技应用工程。“十二五”期间,该市规划通过优质鱼产业项目建设带动,拟建设75万亩水产健康养殖园区,形成海参、对虾、贝类三个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主导产业。目前,核心区已建成海参养殖池塘2万亩,工厂化养殖和苗种繁育车间10万平方米,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30万亩,显著提升了渔业生产水平,为今后发展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滨州市沾化县规划现代渔业示范园区25万亩。通过优质鱼产业项目建设两万亩标准化池塘,20000平方米工厂化养殖车间。一期开发海域滩涂10000亩,新建养殖池塘76个,总水面7600亩,仅用半年就完工投入使用。可年产无公害优质水产品1520吨,年新增产值9000万元,安置转产转业渔民300余人。滨州市无棣县规划现代渔业示范园区10万亩,工厂化养殖设施30万平方米。通过优质鱼产业项目建设标准化池塘1万亩,工厂化养殖设施1万平方米。可年产刺参、半滑舌鳎等名优特水产品700余吨,预计实现年产值1.35亿元,利润8700万元。

基本经验

两市现代渔业示范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是:

一、因地制宜,利势规划,规模化发展优势水产养殖

两市选择的现代渔业示范区域均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一是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地处沿海,有广阔的浅海、海域滩涂,有数量繁多的海洋生物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资源为现代渔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产业特色和优势较为明显,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发展规划切合实际,渔业在当地大农业中所占比重较高。三是技术优势较为明显,示范区均有龙头企业参与建设,有较为规范的养殖技术、工艺流程及较为成熟的生产管理经验。两市充分利用上述优势,以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支持为契机,适时编制海域滩涂规划,新建、整理改造标准化池塘和配套设施,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突出海参、对虾、黄河大闸蟹等优质、特色水产养殖,发展休闲渔业和水产加工业;创新经营机制,引进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渔业发展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显现现代渔业的基本雏形,在促进渔民增收、推进转产转业、维护渔区稳定、推动渔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广开渠道,政府引导,增加现代渔业建设投入

两市现代渔业示范建设之所以建设早、投入大、见效快,一靠广开渠道,多方争取投入;二靠政府引导,引进龙头。两市充分利用中央对大农业的支持与投入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山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植,同时通过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支持渔业基础生产条件建设,加快渔业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完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渔业产业化经营。其中,中央和省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标准

化养殖设施建设环节。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建设中,通过优质鱼产业项目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面积12万亩,其中,新开发面积6.5万亩,整理改造标准化鱼塘面积5.5万亩;总投入资金4.2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5030万元,省级资金1124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8420万元,吸引企业及社会投入2.79亿元。沾化县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期建设1万亩,总投资4250万元,其中中央和山东省投入仅600万元,其他均由企业和社会投入。

三、优化结构,注重质量,发展生态高效渔业

两市在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和生产中,大力推广优质鱼养殖,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结合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加强对养殖企业和渔民的指导培训,大力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充分利用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入驻示范区的有利条件,重点解决新品种繁育、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加速示范区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促进水产养殖技术的升级、养殖结构的优化和增产增效。引导企业、养殖业户利用海参养殖尾水进行南美白对虾、文蛤、梭子蟹、卤虫养殖、直至最后结晶晒盐,推广应用“养殖——提溴——制盐——盐化工制品”一水多用零排放技术,实现了渔业生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高效。规划水产品加工、贸易和休闲渔业基地,推动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在实现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的同时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四、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促进渔民增收

两市都注重在现代渔业示范区引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渔业经济组织、打造品牌渔业,不断提高渔业生产效益,增加渔民收入。在东营现代渔业示范区,大连有德、山东新汇等多家知名企业入区投资,由30多户渔民组成的小岛河海珍品渔业合作社也已进驻示范区从事海参养殖。目前,已完成投资1800多万元。示范区对转产转业渔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来园区创业、就业。在沾化县现代渔业示范园区,300多名转产转业渔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在园区从事养殖生产。东营市全力打造渔业品牌,加大“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海参”的宣传力度;无棣县全县主要养殖区域和养殖品种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通过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加了产品的无形价值,拓宽了销售渠道,促进了渔民增收。

启示

一、制定规划,高起点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

山东省东营、滨州两市的现代渔业示范区尽管还没有全部建成,还需要在经营机制、质量监管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完善,但是它基本体现了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初步在本市、本省乃至全国起到了“以点带面”的典型示范作用,是推进全国“十二五”期间现代渔业建设的一种好的形式。目前,山东、浙江、江苏、江西等部分省市,已经开始利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等国家财政投入开展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各地渔业部门应乘势而上,整合资源,结合本地发展实际,根据“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的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现代渔业示范区

规划,“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加快“十二五”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二、改建结合,进一步提高水产健康养殖能力

在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中,要坚持改建结合,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开发建设上下工夫,充分发掘潜力,争取新建一些集中连片的标准化池塘。没有条件的地方,要下力量,改造老旧池塘和养殖设施。通过改建,使现代渔业示范区养殖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效益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水产健康养殖能力。

三、预防为主,加强健康养殖标准化创建和疫病防控

实现养殖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关系到现代渔业示范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渔业示范区规划面积大、集中成片,投入大,风险高,管理相对封闭,养殖品种相对集中,病害防治、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健康养殖十分重要。在现代渔业示范区规划和建设中,要促进养殖生产条件和装备现代化、生产操作标准化、投入品使用和质量安全控制制度化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社会化。要加强示范区内环境整洁,道路平整通畅,进排水渠分设且无淤积,电力容量满足生产需求,养殖用水符合无公害水产养殖用水标准,废水达标排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水产良种繁育、病害防治等水产养殖业支撑体系的投入,大力开展健康养殖技术培训。要监督企业和养殖户逐步建立健全养殖生产过程、药品采购使用和产品销售“三项记录”为重点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健康养殖标准化和疫病防控。要推动示范区水产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产品认证,经常性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四、争取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国家和地方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总结各地现代渔业示范建设经验,宣传其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加强与财政和发展改革等部门的沟通,争取各方面对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和投入支持,争取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的专项投入,在安排现有投资或专项资金时尽可能向现代渔业示范区倾斜;吸引社会投入,努力实现投资多元化。

作者:农业部渔业局调研组

篇2:东营滨州现代渔业示范建设调研报告

2010-5-27 17:36 新华网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山东省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紧抓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强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现代渔业示范区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积极作为,为实施国家战略建功勋。

篇3:东营滨州现代渔业示范建设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关于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有关部署,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农业部决定于10月8日至21日开展“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此项活动共派出13个小组, 分别下到24个省 (市、自治区) 进行专题调研。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举措, 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新实践。这项工作写入了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今年7月召开的农业厅局长座谈会, 都对示范区建设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据悉,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自2009年11月开始, 截至目前, 农业部已经认定了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分布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东北地区、草原生态区、热带地区和都市区等不同类型的地区。这些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已初步显现, 促进了各地现代农业发展, 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次调研活动既是农业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 也是农业部今年继机关干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之后, 又一次了解实际、贴近基层的大型专题活动。此次调研活动的任务是摸清各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 剖析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研究进一步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思路和政策措施。农民日报将安排24个省 (市、自治区) 的驻站记者参加农业部13个调研小组的调研活动。吉

篇4:东营滨州现代渔业示范建设调研报告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3-0029-(05)

进入21世纪,“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块中国最年轻的土地,已经成为开发开放的热点区域。山东省政府[2008]46号文件明确划定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区域范围,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笔者依此提出了东营市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对策建议,以期东营市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一、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

东营市在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的过程中,确定了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战略,该战略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初级探索阶段(1952—1982年)

这一阶段以实施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和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为标志。在这一时期里,黄河三角洲因其丰富的土地和石油资源,成为开发的热点区域。1952年,山东省棉垦委员会决定在黄河三角洲下游兴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国家于1956年批准实施这一工程,并将其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随着胜利油田的发现,20世纪60年代又在黄河三角洲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开发建设会战,在黄河两岸、渤海之滨,建立起了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石油基地,使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引起高层关注,黄河三角洲开始形成独立的区域概念。

(二)第二阶段:研究起步阶段(1983—1991年)

这一阶段以东营市的成立和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为标志。这一时期,重点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理论研究和战略规划,对黄河三角洲开发的认识逐步深化,经济区概念初步形成。山东省政府与民盟中央组织召开的“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基础理论,丰富和完善了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战略思想。

(三)第三阶段:积极推进阶段(1992—2000年)

这一阶段以当时的邹家华副总理召开黄河三角洲现场办公会议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列入山东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为标志。这一时期,山东省政府加强了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推进工作,一系列开发项目顺利实施,掀起了新一轮开发建设的热潮。黄河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东营市列为国家沿海经济开放区,提出了在东营市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议,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四)第四阶段:发展定位阶段(2001—2006年)

这一阶段以“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为标志。这一时期,黄河三角洲开发正式进入国家决策,明确了“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决定在东营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区,以推动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政府批准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东营市纳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

(五)第五阶段:目标逐步实现阶段(2007年以后)

这一阶段以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以东营市为主战场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为标志。这一时期,由于发展定位已确立,理论支撑已形成,战略规划已完善,黄河三角洲开发开始向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全力推进。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思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黄河三角洲被确定为北翼。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确立了建设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努力把东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国家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二、东营市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面临的问题

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特色不够突出

黄河三角洲之所以成为后开发地区,是由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所决定的。近几年,以高效生态区建设为主体的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东营市的第一发展战略,但其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基本是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及天津滨海新区,没有突出自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东营的主导产业石油化工、造纸业,同样也是潍坊市的主导产业。化工、纺织、汽车零部件又与滨州市相同。上述地区发展措施同样是“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但真正引进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本土企业和油田改制企业,从而形成了如广利河步行街(已拆迁)、木材市场等一些半拉子工程的局面。

(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东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就陆路交通而言,在全省乃至全国是位于前列的,但优势已随其他地区的发展而消弱;时至今日铁路、海路、航空等其他方面却严重滞后,交通问题依然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最大瓶颈。面海傍河、坐拥港口、拥有发达的水陆交通,是世界上所有大河三角洲得以快速、优先发展的天然优势,而黄河三角洲恰恰缺少黄金水道和港口。东营建市之后,经过25年的开发,关键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使得黄河三角洲没有迅速改变天然劣势,沿海优势得不到发挥,影响了开发开放的进程。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人流物流集散能力差,大的工业项目难以安家,经济就难以又快又好发展。[1]

(三)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东营市是仅有183万人口的城市,其中心城人口仅有51万,共有专业技术人员61 26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5%,虽然人才的相对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总量和高层次人才远远不适应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需要。东营市具有高级职称人员5 343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7%,特别在企业,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全部是外聘人员。.①人才观念上,重视外来人才的引进,而轻本地人才的开发;重高层人才的管理,轻基础人才的培养。由于东营市的知名度小,吸引力弱,人才引进工作十分困难,本地人才外流现象却非常突出。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财政投入明显较少,政策支持不够,仅仅是给予引进人才几万元的安家补助和每月几百元的特殊津贴。

(四)开发与建设理论研究氛围不够浓厚

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及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处于十分低迷的状态。东营市既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更缺少专业研究人员。从事黄河三角洲开发及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的人员,主要是党委、政府的政策研究人员,东营市职业教育学院、市委党校的极少数教师。2005年至2007年,东营市共评选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342项,其中涉及黄河三角洲开发或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仅有27项,且为文章和市级课题,无专著类成果。而长三角与珠三角都有大量较高层次的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为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五)区域合作不够协调

建设东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应协调处理好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内部以及与半岛城市群乃至与济南城市圈的关系,处理好与环渤海经济圈各地区的关系,进而还要处理好与长三角、珠三角及沿黄河经济协作带的关系。然而,建设东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至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就是山东省规划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也迟迟没有成立高层次的协调机构,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与调整、资源与信息开发上,依然都是各自为政,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不清,缺乏设施共建共享方面的合作,不当竞争明显存在。

(六)客观上受天然条件制约

黄河尾闾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高,排洪不畅,或因凌汛冰塞壅水以及人为原因,入海水道经常改变。虽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治理,黄河入海流路已经稳定了30多年,但是尾闾摆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防凌防汛的问题仍不能忽视。黄河三角洲属贫水地区,黄河水是主要的淡水资源,对黄河水的依赖极强。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晚,草甸形成时间短,不适当的开发容易使区域环境和生态链遭受破坏,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黄河三角洲地区多数土壤呈现高盐性,且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浅,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严重。东营海岸极易受到洪水、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侵袭,海岸防护难度大,对海港建设和发展海洋产业有较大影响。

三、推进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东营市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要立足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现实需要,突出生态特色,发挥资源优势,解决关键问题,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创出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模式,创出生态与高效有机统一的模式,并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生态建设为发展基础

高效和生态是国家对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原则性要求,也是其基本特色。准确把握好高效和生态两大定位,是黄三角开发能否取得显著成就的关键,也是黄三角保持和激发生命力的重要支点,必须在发展思路上予以明确和贯彻。[2]

保护生态环境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大事、要事,是保护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良性循环的一项根本措施,也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重要战略任务和目标,在发展要求上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制定规划要把生态建设贯穿始终,突出生态保护,突出生态特色。资源开发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考核必须把生态建设作为基本要求,把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率、森林覆盖率、高新技术贡献率、生态产业发展等作为强制约束性指标,使其成为衡量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

生态就是东营市的金字招牌,为此,既要搞好生态建设,又要做活生态文章,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引导上突出生态产业,在经济发展上突出循环经济,在品牌培育上突出生态特色。城市要以生态塑造形象,产品要以生态进行营销,以生态创出品牌,以生态增加效益,以生态赢得市场。近几年,东营市重点培育“林纸一体化”等8个循环经济链条,推进“海水一水多用”等25个循环经济项目,抓好50户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推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生态效益,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必须有齐全、完善、高标准的生态基础设施作保障。以“治污、增绿、活水”为重点,应从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起步,逐步把中心城打造成知名“黄河水城”。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农网、路网、水网“三网”绿化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加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继续实施湿地生态封育工程,维护生态平衡。统筹规划建设沿海防潮堤坝,完善防潮体系。

(二)全方位开发利用黄河资源

东营市既是石油之城,也是黄河之城。东营市的生依赖黄河,东营市的发展更离不开黄河,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必须突出黄河特色。

要彰显黄河文化的凝聚力,把黄河口作为九曲黄河的归结和象征,把黄河口文化作为黄河五千年文明的集大成者来认识和开发建设。把黄河口作为中华民族的黄河口、世界的黄河口,立足于国内外华人华侨强烈的“寻根”意识和对黄河口文化的向往,致力于把东营打造成亿万华夏子孙寻梦黄河的目的地。

要突出生态特色,注重文化开发,发展黄河生态旅游。把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以黄河口文化为主体,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孙子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体系。树立系统的旅游观,加快与省内外旅游线路的对接,发挥旅游业产业链长的优势,抓好旅游配套体系建设,举办黄河口旅游文化博览会,

推进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营成为黄河国际论坛的永久会址,沿黄38个城市成立旅游文化合作联盟,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后,东营市旅游文化产业更应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抓好 “防”和“用”,切实搞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防,就是防凌、防汛、防断流,防止尾闾摆动,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保持黄河现行流路长期稳定。用,就是用好黄河水,提高利用率,以黄河水的开发利用,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有序填海造地,拓展发展空间,保证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东营市通过吹填造陆可增加后备土地500多平方公里,另外,黄河每年还能新造陆地20平方公里,这在土地供应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更凸显黄河入海口的价值与优势。

(三)以石油产业为城市转型之基

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采取五种方式:一是优势延伸;二是优势互补;三是优势组合;四是优势再造;五是循环经济。[3]东营市作为以石油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从发展阶段看,正处于成熟期,也是实现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转型,可以发挥石油产业的优势,实现优势延伸和优势再造,因而这是最优的选择。从东营的产业特点和资源秉赋来看,石油产业既是立市之本,也是转型之基。

东营市发展石油化工业,有三大优势:以胜利油田为依托,科研、技术、装备、后续产业等支撑能力强;东营港的建成投入使用,为原油运输提供了便利;渤海湾及黄海石油存量大,为发展石油化工业提供了原料保证。东营市在重大项目规划中,已经初步规划了1 000万吨大炼油、30万吨/年苯乙烯等10多个化工项目。这些项目就东营而言,仍然是优势项目,不仅不能因为强调资源型城市转型而放松推进,而且要作为转型的基础产业加快实施,做大做强东营市的石油化工产业。

石油装备产业是东营市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全球制造业争夺的市场焦点。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胜利油田这块实验与展览基地,同时又起到市场支撑作用。随着中石化改革的加快, 600多家依附于石油开采而发展起来的装备制造企业将陆续从油田主体剥离出来。这些企业有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一旦改制,必将迸发出强劲的活力。胜利高原、孚瑞特等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迅速崛起,一举成为行业领头羊,充分说明了这种厚积薄发的力量。[4]2007年,东营市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到15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国该行业的30%,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2008年11月,国际石油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在东营市举行,投资及贸易协议总额达50多亿美元。东营市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石油装备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扶持,重点发展,使之与石油开采、石油化工形成三足鼎立的主导产业格局。

以石油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石油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围绕石油产业培育服务业,既能为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支持,又能壮大经济总体实力。中国石油大学以及胜利油田各研究院所坐落在东营,具备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卓越的攻关能力,是发展科技产业的坚实基础。要围绕制约油田生产经营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发展以研发创新为主的科技产业;应发挥大型研究院所在应用技术、基础理论、前沿技术方面的主导作用,实行市场化运作,促使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发展以勘探治污为主的配套产业、以后勤保障为主的加工产业,强化产业间的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间的相互支撑,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东营是资源型城市,资源不仅仅是石油,还有广袤的土地、宽阔的海洋、丰富的盐矿,挖掘这些资源优势及传统产业优势,发展石油替代产业,也是建设东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必然选择。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盐化产业,提升利用“一盐两碱”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打造以海水淡化为龙头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等三条产业链,建成重要的盐海生态化工基地

(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东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但作为政府应当把主要精力用在提高内在竞争力上,积极破解影响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有利于发展与创业的硬软环境。

重点推进“三路两港一场”工程建设,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建成连接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京津冀经济区,通达长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原经济区,东出日韩等东北亚经济区的对外交通大通道,形成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以东营市为中心的黄河三角洲现代交通网络,以轻轨、高速公路实现与其他县(市、区)的交通连接,建成一小时经济圈,真正使东营市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场战和中心城市。

完善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措施,提供必要的创业支持和就业保障,使之达到只要愿意致力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团体或个人,就能找到岗位、赢得机会、实现发展,就会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尊重和关怀。设立创业基金和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建立创业风险保障制度,解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大胆地一展身手。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实行弹性兼职等柔性人才政策,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资源共享。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千方百计挖掘和吸引各类人才,形成人才流,掀起创业潮,把东营市建设成为人才聚集区。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为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应建立更加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要把外来创业人员和临时失业人员及时纳入保障范围,既要注重扶贫助弱,更要注重救急度困。普及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鼓励开办高档医院和推广高精尖医疗技术,促进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协调发展。提供相对低廉的公共产品,城市公交、供水、供电、供暖等价格要保持在较低水平,不仅给创业者以发展空间,还要以低生活成本给他们更多的创业时间。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使东营成为最放心、最安心、最舒心的创业宝地。

(五)加强区域间协调与合作

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才会使各区域系统相得益彰,无序的走向有序,低序的走向高序。[5]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一是多层次开展协调与合作。及时协调规划区内各市县间的关系,在分区定位、资源开发、投资安排和项目布局上,协调一致,有序进行。处理好黄河三角洲与全国其他重点开发区域的关系,协调区域间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实现各经济区的梯次推进和优势互补,避免出现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处理好黄河三角洲与半岛城市群、济南城市圈的关系,进一步明确黄河三角洲在“一体两冀”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积极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动协调各省际之间的关系,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多领域开展协调与合作。在产业规划布局上,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协作,建设重化工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胜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陆路交通向西接入全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向北向东接入沿海交通大动脉,并实现与日韩的经常往来;东营港要与环渤海各海港分工合作,功能对接,优势互补,实现各经济区之间的内连外通,打造最便捷的海上通道;东营机场要与潍坊机场、滨州机场重组整合,加强与济南、青岛机场的分工协作,形成整体,资源共享,相互调剂,建立起黄河三角洲与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经济区以及西部地区的空中走廊,实现与国内国外的全面连接。在理论创新研究上,建立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定期举办高层论坛,实现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着力解决发展规划、产业转移、人才流动、政策衔接、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问题。在政府运作方式上,参照“泛珠三角”的政府合作模式,在规划区内主要采取定期举行行政首长会议、秘书长会议、部门会议等进行协调,保证规划的一致性、政策的协调性、合作的实效性;各经济区间通过率团互访、情况通报、项目协作等加强联系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徐静.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瓶颈因素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37.

[2] 李振波,黄雪梅.此“三角”非“彼三角”——新型发展模式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必然选择[J].环境经济,2007(12):32.

[3] 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8.

[4] 王舜增,赵海.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35.

[5] 汤正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举措[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5.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于东营市人事局《东营市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2006年)》。

篇5:我国现代渔业制度建设对策研究

1 现代渔业制度概述

1.1 现代渔业的内涵

现代渔业是继“设施渔业”“都市渔业”“休闲渔业”“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以及“无公害渔业”等渔业发展方向提出之后, 对渔业发展一个概括性的提法。上述这些渔业发展阶段的定义名称, 实际上只是在一定程度或某些方面体现了渔业发展的方向, 也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过渡。因此, 现代渔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的范畴。世界性是指无论哪一个国家, 通过什么道路, 都要达到的一个世界公认的标准;历史性是指这个公认的标准不是固定的, 永久不变的, 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变化[1]。

现代渔业的特点就是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机械装备、管理理念来武装渔业, 利用渔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信息化、生物工程化和管理科学化等, 来大幅度提高渔业的生产率, 实现渔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渔业加工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渔业产品利用技术的现代化和渔业管理的现代化。

同时, 现代渔业还包含以下几个含义: (1) 现代渔业应是生态的渔业。即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理论和系统科学的方法, 营造、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生态平衡、功能协调、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再生、经济高效、良性循环、集约经营的渔业发展模式。 (2) 现代渔业应是可持续发展的渔业。即在渔业资源开发时, 应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水域和渔业生物资源, 以及不断调整技术和产业运行机制, 以确保获得持续满足当代以及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 技术上适当, 经济上可行, 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一种发展形式。 (3) 现代渔业应是无公害渔业。即在渔业上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标准, 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 提倡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的前提下发展渔业, 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

建设现代渔业, 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 是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和渔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 是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渔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1.2 现代渔业制度是现代渔业的一部分

现代渔业制度是现代渔业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现代化的同时, 制度“现代化”的建设不容忽视。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制度就是约束人们经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它包括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等[2]。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给人们关于经济行为约束的信息, 降低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 避免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差异, 提高激励约束制度的兼容程度。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在上述有形和无形的制度约束之下进行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现代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已充分显示, 实现经济增长一般需要3个主要变量, 即生产要素的投入、技术和制度。其中, 制度同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技术一起共同推动经济增长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制度又对投入和技术起保证、激励和诱导等作用, 从而成为投入与技术的外生变量[3]。现代渔业的建设, 不仅包含优良品种、药品、渔具等硬技术, 也包含了政策、体制等制度变量在内的软技术, 这些软技术为渔业硬技术提供支持、激励和诱导外, 又直接对渔业发展作出贡献。因此, 要加速我国现代渔业建设进程, 就必须重视现代渔业制度的重要作用。

2 现代渔业制度内容及我国渔业制度现状

现代渔业制度包括渔业经济制度、渔业保险制度、渔民保障制度、渔业管理制度以及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制度等。其中, 最主要的是渔业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生产组织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中最重要的核心制度。在渔业中, 渔船等生产资料和渔业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其产权制度是现代渔业制度的核心。按照产权经济学, 产权就是对财产的权力, 亦即对财产的广义所有权———包括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4]。渔业产权制度中, 由于渔业生物资源与水面使用密不可分, 因此, 水面使用权与分配权成为渔业产权制度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 由于渔业产权制度不明确, 随着工程建设、城市开发、滩涂围垦和海域招标拍卖等现象逐年增多, 大量的海域、滩涂被填被占, 渔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渔民“失水”“失海”却得不到合理补偿的现象日益突出, 这个问题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渔民组织化程度低, 也制约了渔民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为此, 我国的《物权法》对渔业捕捞权、养殖权做了法律的规定, 积极推进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捕捞权和养殖权制度, 有效地维护了广大渔民的合法权益。

渔业生产组织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也是现代渔业经济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在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在渔业中实行的是计划生产和分配的集体经营, 这种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非常高。它包括渔业生产者非自愿执行上级命令带来的强制成本, 组织渔民劳动的组织成本和监督成本, 搭便车行为造成的浪费等[5]。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渔业也实行了和农业相同的联产承包的经济制度。联产承包制度使我国在要素投入增长不大,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情况下, 大大降低了非自愿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 保证了渔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从而促进了我国的渔业经济的发展, 使我国渔业在短期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由于联产承包中的经济主体即渔 (农) 户的经营规模较小, 难以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 再加上渔业本身具有的风险高、有关资源产权不易界定等原因, 使得渔业科研成果不易转化, 同时渔业产业化难以推广, 联产承包这一制度逐渐成为约束我国渔业发展的隐性因素。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实行制度创新, 寻找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以便加快渔业产业化,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提高经济效益。

除了渔业经济制度, 现代渔业制度还包括渔业保险制度、渔民保障制度、渔业管理制度以及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制度等[6]。现代保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列为发展现代渔业的标志之一, 但在我国仍未达到这种认识阶段。现代保险通过完善的经济补偿机制, 对产业发展风险进行科学管理和计划控制, 充分利用保险资金, 抵御各种风险, 保持产业的经济稳定, 其功能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我国渔业长久以来没有保险保障制度, “靠天吃饭”的传统渔业经济, 在灾难面前是极其脆弱的发展模式。农村金融和农业政策保险制度建设滞后, 支持保护农业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这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现代渔业的建设。我国渔业管理制度也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整体功能, 渔政建设不能适应当前渔业管理的需要。《渔业法》规定我国渔业按“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 但有的地方过分强调分级管理而忽视了统一领导。再加上资金投入的不足, 造成渔政船艇等管理力量只能对沿岸水域实行管理, 不能有效覆盖渔业作业区域。目前我国渔业在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上仍需建立有效制度, 为我国建设现代渔业服务, 促进我国渔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我国现代渔业制度建设对策研究

3.1 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渔业保险、渔民保障制度

建设以人为本的渔业制度, 首当其冲的是关系广大渔民切身利益的现代渔业保险和渔民保障制度建设。渔业是个高风险产业, 应大力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 增加财政补贴, 争取让政策性保险囊括所有渔民。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齐全, 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台风、风暴潮、洪水、冰雪和赤潮等都严重地威胁着渔业生产安全。2008年2月南方的冰雪灾害仅广东省渔业经济就直接损失62亿元。福建、浙江两省渔业也是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其中福鼎市2002年因“森拉克”台风损毁水产养殖网箱5万多只, 全市水产养殖业几乎全军覆灭。2006年8月的“桑美”台风又使该市用4年时间恢复起来的水产网箱养殖业遭受灭顶之灾, 7万口网箱损失殆尽, 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每隔2~4年反复惨遭台风蹂躏的渔业, 发展成本巨大, 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我国也是水域环境饱受污染的国家之一, 赤潮、蓝藻多有泛滥, 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都严重危害着渔业。早在2006年10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中, 就已经将长江口和珠江口明确列入新增加的海洋荒漠区名单中。在我国有的河流几乎鱼虾绝迹, 海水养殖以及淡水养殖中大面积死亡的贝类、鱼类和藻类也屡见不鲜, 江河湖海的重度污染和养殖业自身的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水产业发展新的瓶颈。同时我国也是海洋捕捞渔业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统计, 海上渔民死亡率高达每10万人就有140人, 推算全年死亡达2 000多人, 而人均的经济赔偿不足10万元。据统计我国渔业的各种灾害损失约占渔业GDP的3%以上。而一般发达国家灾害损失可因保险得到约50%的经济赔偿, 在我国赔偿不足1%。上述风险通过保险制度是可以大大减少经济损失的, 从转移管理风险和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 建立现代渔业保险制度已是迫在眉睫。

现代渔业保险和渔民保障制度涉及渔业安全问题和渔民权益维护等问题, 是我国在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当前,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正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随着对“三农”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农业保险、农村医疗保障及养老体系正逐步建设和完善。我国政府“三农”方针政策为渔业保险和渔民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和重大历史机遇。在这种良好的形势下, 必须把握这次良好的契机, 落实贯彻以人为本, 将渔民纳入农民的范畴, 在低保、政策性保险等方面予以统筹考虑;尽快建立健全渔业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随着休渔禁渔制度普遍而长期稳定的实施, 应充分考虑广大渔民对保护资源和生态的贡献, 在休渔、禁渔期间, 应给参加休渔、禁渔的渔民发放最低生活补助, 以保护渔民参加休渔、禁渔、保护资源的积极性。逐步稳定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渔业保险、渔民保障制度。

3.2 建设全面发展的现代渔业经济制度

30年来, 我国渔业最大的成功在于较早实行市场化改革以及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为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为我国渔业总产量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作出了贡献[7]。同时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正确发展方针, 使内陆水域、浅海滩涂、低洼荒地等适宜养殖的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在发展过程中, 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引导生产结构优化, 促进水产养殖业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使之在广大农村从一个副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

要建设全面发展的现代渔业, 还要坚持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强对渔业的政策扶持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机制对渔业发展确实起到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渔业的支持和保护也从未中断。通过公共财政不断加大投入, 使得渔业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有了重大改观, 支撑了渔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渔业虽然市场化程度高, 但其仍属弱质产业, 仍具有农业的特质, 应当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保护力度, 积极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发展, 密切龙头企业与渔户农户的连接, 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当前, 我国渔业中的第一、二、三产业中部分经济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开始相互通过契约等方式结合起来, 或通过政府牵头合作, 通过建立龙头企业等形式, 实行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从而开始了渔业产业化的实践, 实现了渔业经济制度进一步的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 还必须稳定和完善渔业经营制度。要按科学发展观, 让渔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同时根据我国《物权法》对渔业捕捞权、养殖权作的法律规定, 加快制定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建立和完善与《物权法》相适应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 积极推进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捕捞权和养殖权制度。在未来的发展中, 我们仍然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 不断破解难题, 不断为渔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3.3 建设协调发展的现代渔业管理制度

现代渔业的协调发展, 离不开现代渔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好的管理制度之所以会从宏观层面上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推动力, 正是基于它对渔民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这种规范和约束是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和合理的制度结构来实现的。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渔民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而不同的行为对资源环境和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要实现我国渔业现代化, 必须要实行有效的管理, 建立协调发展的现代渔业管理制度。首先, 以法治渔, 依法管理。完善渔业基本法律制度, 特别要建立健全与世界新海洋制度相适应的渔业法律体系, 继续做好渔业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工作, 建立并完善配套的监督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其次, 在坚持和完善现有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同时, 积极探索并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产出与投入控制相结合的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再次, 在加强管理的同时, 走综合管理之路, 加大宣传, 提高引导力度。积极引导渔民合理转移, 通过渔船补贴等形式控制近海捕捞强度, 扶持远洋渔业和养殖业, 大力开展休闲渔业, 鼓励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使渔民主动参与到渔业资源保护中。最后, 要改变传统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对海洋渔业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传统观念认为自然资源, 尤其是天然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 渔业资源本身也就没有价值, 可以无偿地使用自然资源, 这一观念目前虽有所改观, 但表现在海洋渔业上还比较盛行。

渔业资源的现行价格只包括了捕捞生产的成本, 没有包括渔业资源本身的价格。资源价值的构成不完全, 带来了人们对渔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大大降低了渔业资源的效用, 导致渔业资源利用的严重浪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 阻碍了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必须纠正长期流行的资源无价的观点, 重新确立资源是具有价值的观点。

建设协调发展的现代渔业管理制度, 对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综合管理,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我国渔业现代化, 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4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制度

现代渔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要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要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养护相结合,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制度,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渔业发展历程中, 渔民多、渔船多、资源相对有限一直是困扰我国渔业发展的问题。实现渔业现代化首要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政府在促进渔业发展的同时, 中央和地方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资源养护制度和措施, 渔业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工作不断加强, 初步缓解了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 取得了一定效果。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渔业可持续发展, 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必须妥善处理好。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渔业资源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水生生态为主体的水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产业特点决定了渔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循环经济发展中将大有可为。2006年, 国务院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纳入国家生态安全建设中总体部署,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 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因此, 我国必须加快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制度的建设, 加快转变观念, 创新管理方式, 增加财政投入, 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渔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孟庆武.山东海洋经济面临的新挑战[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6) :56-59.

[2]孙吉亭, 孟庆武.中国渔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08 (1) .

[3]郑卫东, 娄小波, 李欣.中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的进展综述[J].中国渔业经济, 2006 (2) .

[4]梁纯毅.现代渔业与我国水产业的关系[J].北京水产, 2001 (6) :11-15.

[5]杨正勇, 葛光华.渔业产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 2000 (3) :29-31.

[6]林国光.农业技术进步中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安排[J].农业经济问题, 1998 (6) .

上一篇:化隆安全自查报告四中下一篇:工作意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