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大战

2024-04-18

长平大战(共4篇)

篇1:长平大战

长平箭头歌,长平箭头歌李贺,长平箭头歌的意思,长平箭头歌赏析 -诗词大全

长平箭头歌

作者:李贺朝代:唐体裁:乐府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

白翎金竿雨中尽,直余三脊残狼牙。

我寻平原乘两马,驿东石田蒿坞下。

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

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

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

访古骼绞斩巷撸折锋赤璺曾刿肉。

南陌东城马上儿,劝我将金换竹。

篇2:用综合思维看长平之战

秦国:秦昭襄王53 岁, 及位第45 年。前面经过了多年的察政参政, 到公元前266 年亲政, 昭襄王个人方面性格成熟稳定;赵国:赵孝成王23~28 岁 (1) , 公元前265 年及位。长平之战时只有4 年的执政经历, 赵孝成王个人的思想性格肯定是没有秦昭襄王成熟的, 所带领的赵国其庙堂的稳定和运作能力是不能和此时的秦国相提并论的, 其对举国大战和国际形势的判断与秦国相比存在不足。

有两个细节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两个国家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其一是战争之初, 廉颇只带领五万赵国本土士兵去长平之地驻防, 而在赵国接手上当的同时秦国则发兵四十万 (2) 去争上当之地。由此可见, 秦赵庙堂此时对于长平之战的重要性认识不同, 战前的准备也有差异的。其二是秦国反间计的得逞侧面反映了赵国庙堂的运作能力比不上秦国。

经济因素:此处所言经济因素即支援持久战争的后勤能力

此时的秦国有长期经营的关中平原, 有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四川盆地和新近取得的汉中盆地的局部地区和太行山南端的河内三角洲 (“南阳盆地”) , 同时占领了当时的冶金中心宜阳铁矿。但是赵国只有东部是占据了华北平原的局部和西北的河套平原, 又因为河套平原是秦赵和匈奴三方冲突的地区, 能够为赵国多大程度的提供战争的后勤给养是有待商榷的。所以赵国粮食的供给和兵器的供应能力与秦国有着巨大的差别。战争僵持到最后, 赵国曾向齐国借粮食, 可见当时赵国的经济生产已经经不起长期对峙所带来的消耗了。

外交因素:外交因素即两个国家对可能干预战争的其他五国所采取的措施

早在战前, 才华横溢的范雎就对秦国的外交政策做了精心的布局, 他提出来的“远交近攻”的政策又被昭襄王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反观赵国, 虽然在战争前后也进行了细致的布局, 但是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在对峙阶段, 就有齐楚的作壁上观, 有韩魏的阴奉阳违, 有燕国的突施冷箭。即便是在战争最近艰难的时候, 去齐国借粮也没能取得成功。所以外交对这场战争的权重是不可低估的。

军事因素:此处的军事我们只谈军队的素养和将领的差异

就军队的素养而言, 在公元前270 年“瘀与之战”以外, 秦国将注意力转向韩魏楚, 并且从不间断地在进行着规模相当的战争, 但是在此前后的20 年当中, 赵国除了和北部的匈奴有过规模战争以外, 在中原地区几乎是没有规模战争的。一支长期作战的军队和一支相对而言处于和平当中的军队, 其战斗力肯定是有差别的。

从将领的个人素质而言, 白起和赵括都是绝对的军事天才, 但是白起少年从军, 昭襄王13 年已经是秦国的“左庶长” (3) , 长平之战时, 白起拥有至少34 年战争指挥的丰富经验和在战争中锤炼出来的刚毅稳重的战争观念。

文化因素:此处文化特指影响军队战斗力和农业生产力的制度

在战前的近百年时间里面, 秦国和赵国都进行了生产制度和文化制度的改革, 但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彻底的, 其涵盖了农业生产, 军事建设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军功授爵制不但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 还极大的激发了战场上士兵死战的决心。其制度在之后的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全面执行。赵国赵武灵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 虽然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并没有打破贵族和平民的界限。而且生产资料分配等经济制度也没有全面改变。所以面对秦国的战争机器的时候其局部“木桶短板效应”就暴露出来了。

地理因素:此处地理因素有部分是推测, 并没有准确记载

从战术指挥的角度讲, 地形因素无疑是这场战争的亮点。根据后来考古的材料分析, 长平之战决战前的对峙阶段, 秦赵之间以丹水为界, 各自占领有利地势, 对于双方来说形势是一样的。但是在赵括发动进攻的时候, 白起用诱敌深入, 迂回包抄的策略, 快速的占据了丹水两岸的战略高地, 利用上党高地的地形将赵军分割, 各个击破。能够有效灵活的利用地形, 则体现了一个身经百战的指挥官临场应变水平。

其次由于战国初期的大规模交通建设, 此时全国各地的交通已经有了全面的进步, 这对于秦国在战争僵持阶段的长途粮食运输也一定有积极影响。

两千多年后我们再读文献, 深思这一场旷古绝今的战争, 我们不做任何假想, 也不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定性。只希望能在读书思考的背后树立两个观点:

第一, 孙子说“:兵者, 国之大事也, 生死之地, 存亡之理, 不可不察也。”我们悲悯悬釜而炊、血流漂橹的战争戕害, 也反对恃强凌弱、巧取豪夺的霸权、内忧外患的危机, 同时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借用李俊杰先生的一首诗聊作表达:

《丹河水》

放弃一切迷魂事, 和平乃为长久战。

劝君莫忘丹河水, 别拿白骨当金餐。

第二, 作为地理学科, 综合性素养是其学科的基本属性。我们应当树立“因原合和”的分析问题的思维, 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时候, 要尽可能的全面的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备注: (1) 因史料中没有准确记载赵孝成王的出生年, 故其年龄是依据其父亲的年龄推测。

(2) 此处数字后世学者多有质疑, 本文参照《史记》记载。

(3) 秦爵位, 司职协助国君统军作战并总管军务。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01

[2]孙皓晖《.大秦帝国》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8-05

篇3:长平坑杀之谜

关键词:补给 坑杀证据

有位学者猜测:秦军俘获赵军二十余万,杀后坑之,放归赵军年幼士卒240名,使其言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降秦,被坑杀。他的依据:因为《史记》中有说赵括率四十六万赵军与秦战;有说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又有说秦军伤亡十之六七,国内空。前后矛盾,而第一和第三句从后面情势的发展看都属实的情况下,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这句话显然是夸大了。

之前也有人说秦军坑杀的四十万有赵国降军和上党之民,这位学者以为不会是这样。秦国坑杀降兵已是万不得已而为之,何况无缘无故坑杀十余万百姓?这不是让天下并起而抗秦吗?稍有头脑的人就不会这么做的,何况是白起和秦昭王。所以猜测,应该是坑杀二十万赵降军,而后诈称四十万,以达到赵国军民上下震恐举国慌乱的目的。至于二十万这个数字,可以从秦军伤亡数字推算而来,两国军队战斗力相近,战斗损失应该相当,而赵国突围战可能伤亡更甚。秦军伤亡十之六七,六十万军队伤亡达到四十万,从古代战争伤和亡比例来看,应该是1:1左右,故推算秦军死亡应该为20万左右,那么赵国死亡更甚,约为二十五万左右,如此推算,剩下来投降的赵军应该也为二十余万。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关于坑杀及数目,历来是争论最激烈最热闹的话题,有很多种猜测,那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说赵国 当初派廉颇保卫上党的时候出动了20万赵军,最后被坑杀时死了40万,而被坑杀的时候已经是断粮46天以后,这其中饿死了多少人不得而知。秦军的数量在史书中都没有记载,但根据冷兵器的战争特点算来,也应在50万人左右。兩军共近100万的军队参战,这在春秋这个人口并不多的时期来算真的是非常巨大的了,即使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也不过是红军的60万对国民党80万,可见当时秦赵两国确实已经用了倾国之兵了。而疑点就在如此巨大的参战人数上。

1.补给能力

史学家粗略估计当时的秦国人口在550万左右,按照50万大军来计算,秦国必须倾国方可完成补给工作,在当时六国仍然虎视耽耽的情况下,倾国可能不留一点兵卒在国内防守么?而且不要忘了,这用来保障后勤的400万人也是要吃饭的。

2.实际参战人数

秦国具体参战多少人无从考证,但是赵国被坑杀40万人却是很多史书上记载的。然而这里也有个疑点,赵国参战时就是40多万人,在大战3年,最后被秦军围困46天断粮断草直到被俘坑杀,仍然是40万。而史书记载,秦军俘虏赵国40万后,自己也损伤过半。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有个鲜明的特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3.坑杀

就坑杀本身来讲,我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讲,养活近550万人吃饭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何况秦国是长距离作战,即使以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的强盛国力,30年后的灭楚之战,秦国也只能出动60万大军,可见长平之战对秦赵两国的巨大消耗。就算被坑杀时赵国只有20万军卒,以秦国当时的国力、军力也已经无力负担粮食问题,也无法保证被俘士兵不叛乱了。放归赵国肯定是不可能的,收编又没有实力,坑杀也只能是唯一的选择了。

这里的疑点还在于,在两方军卒素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初步估计战后秦国也只有25万左右兵力,25万人如何顺利的坑杀20万人?其次,直到现在也没能发现这个数目巨大的埋葬坑,只有零零散散百人级的坑被发现,是否真的有数十万的兵卒被坑杀,仅有史书上的证据,还没有实据。

这样怀疑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认真考虑,这些怀疑并不能否定司马迁的记载。

一,关于考古证据

在长平之战的古战场(现山西高平西北)已经发现多个尸骨坑,但多是已经死亡或受重伤后被掩土下,并非活埋,而“阬”的本意是活埋,所以,至少可以说,实际发掘和历史记载还是有差别的。更不能证实四十万人被坑这样的记载。

活埋是很麻烦的,除挖坑外,一般需将被埋者捆绑起来,否则会从坑里拼命外逃。如果秦军用武器乱杀一通,不管死活,推扔至坑中,也应算是活埋,即坑。再者,不可能挖埋几十万人的大坑,可操作性很差。所以只能是零零散散百人级的坑。

二,赵军在前线可能有四十万大军吗?

可能有的。为了保证长平之战的胜利,秦王“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即把全国男子都派到长平一线了,这对于秦国是空前绝后的。秦昭王十四年,秦在洛阳队近大败韩魏联军,歼灭联军二十四万,所以,联军兵员总数肯定高于此数,而秦国也没有作全国性动员。可见认定长平之战中赵军兵力有四十万是合理的,不过,由下面所讲可知,这四十万不全是赵国正规军,其中可能在大量上党军民。

三,赵国国力能支持这样庞大的军队吗?

赵国有多少人口历史并无记载。根据专家们研究,战国总人口约在两千多万至三千万间。在战国七雄中,赵国人口少于楚、秦、齐,多于其余三国,处于中游,若以七分之一的平均数计,赵国应约有四百万人吧。四百万人(含男女老幼)能支持四十万大军长时间有前线作战吗?确是个大疑问。

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在被阬的四十万人中有大量的上党军民。长平之战是因争夺上党而打的,长平也属上党地区。秦要占上党,上党人向赵国跑,于是赵军进驻上党。这样在和秦军作战时,上党人就可能全民皆兵站在赵军一边,且因保卫自己的家园而积极作战。秦军阬杀的降卒中上党人可能占相当大的比例。也就是说,赵国正规军兵力实际上可能大大低于四十多万。

当然这不是说真正的赵卒不多,赵国正规军很可能有十多万甚至二十万,甚至更多一些,这在战国时期各国兵力中不算特殊多。赵军降卒全部被杀,必会引发赵国全国震动。

篇4:长平公司瓦斯涌出预警系统建设

我国是煤与瓦斯突出(以下简称突出)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近些年国家、地方出台一些新的规章制度以及新的技术、装备投入到煤矿生产当中,突出事故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1,2,3,4,5],但对于突出的认识及防治的研究工作一直在延伸。其中,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以突出事故前瓦斯涌出特征的研究作为重要突破点,并研发了一套适应性强、准确率高的瓦斯涌出预警系统,通过在大量瓦斯(突出)矿井的试验,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长平公司作为晋煤集团主体矿井之一,矿井生产能力达到5 Mt/a,是一座现代化高产、高效的瓦斯矿井。随着矿井开采逐渐由东向西延伸,工作面即将部署在矿井瓦斯含量较高、地质构造更为复杂的区域,瓦斯灾害问题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矿井急需在原有的瓦斯防治体系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矿井实际生产需要的瓦斯灾害预警机制,通过实时、在线预警工作面前方瓦斯灾害危险性,实现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本文将围绕长平矿瓦斯治理的技术特点和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基于瓦斯涌出规律的特征指标研究与系统建设。

1 瓦斯涌出预警系统

瓦斯涌出预警系统(以下简称KJA)是新一代煤与瓦斯突出智能化预测预报系统,该系统通过与矿井瓦斯监控系统的高效、安全连接,在突出预测、突出综合假说等理论基础上深度挖掘瓦斯监测数据,通过实时计算可获得四大类十余个指标,实现突出灾害的非接触式、在线预测预报功能。

1.1 系统网络构架

KJA主要的数据来源于瓦斯监控系统,通过实时、不间断地采集分析瓦斯监测数据,从而计算并发布最新的预警结果。而矿井地面一般部署两大通信网络:专用监测网和信息办公网。为了保证井下各类监测终端的正常运行,大部分矿井实行2套网络独立运行制度。KJA系统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直到数据发布需要将2套网络进行融合,在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应侧重瓦斯监控网络的安全性,通过软硬件防火墙技术实现监测数据流的单项传输,系统整体构架如图1所示。

1.2 关键技术

KJA主要由监控数据采集模块、指标运算服务、数据库、短信自动发送系统、主控平台五大部分组成,整体采用B/S、C/S混合运行模式,为保证最大的稳定性和最高的准确性,除了采用机架式、高性能服务器作为硬件支撑外,KJA在以下三大关键技术做出了突破。

(1)数据滤噪。KJA的主要数据源来自甲烷浓度传感器,按照技术要求[6,7,8,9,10],长平公司每7 d会对甲烷超限断电功能进行调试,并使用标准气样和空气样对传感器进行调校,因此KJA通过瓦斯监控系统将周期性采集到一部分干扰数据,这类数据对预警准确率有着极大影响。长平矿影响KJA预警准确率的瓦斯监控无效信息主要来源于瓦斯探头调校引起的瓦斯浓度异常增大,这类干扰数据出现频率与瓦斯探头调校频率一致,正常情况约7 d/次,其值明显超出长平矿瓦斯浓度的正常水平,一般在1.9%~2.1%,且在短时间内(3 min以内)增大并回归正常水平。通过关联传感器数据比对分析及调校数据的周期规律,KJA系统可甄选出非事故干扰数据,实现智能滤噪(图2)。

(2)数据存储。数据库是KJA原始数据、规则数据、预警参数、分析结果的重要载体,长平公司KJA采用SQL Server2008 R2作为数据库管理平台,在Visual Studio2010集成环境中采用C语言进行接口开发。KJA监测数据采集频率为5 s,实行变质变异的采集存储方式,变质变异分辨率为±0.01%,通过现场统计分析,采用变质变异和非变质变异方式存储,数据月平均增长量分别为174,86 MB,采用变质变异的存储方式有效缩短了系统响应时间和降低了数据库占用的物理存储空间。

(3)预警指标计算及预警等级划分。KJA采用定制式开发方式,对于我国南北不同地质条件、采掘工艺的高突矿井具有极大的适应性,试验地点可根据自身情况及现场考察分析选择合适的预警指标(表1)。

基于工作面突出危险性发展特征及表现形式,需按照预警指标所表征的现象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分别使用状态预警和趋势预警对工作面当前和未来的趋势进行量化处理。状态预警表示工作面当前的危险状态,从高到低依次为“危险”、“威胁”、“正常”;趋势预警表示工作面未来发生突出危险的可能性,分为“红色”、“橙色”、“绿色”(表2)。

2 敏感指标适应性分析

大量研究表明,突出事故发生前瓦斯涌出具备一定的前兆反应,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了瓦斯涌出四大类指标模型和相关计算方法,本文主要就其中2类指标进行对比试验,即反映工作面可解吸瓦斯含量的瓦斯指标A、反应煤体物理力学性质的煤质指标B,此2类指标与矿井区域预测效检指标、日常预测指标、地质构造异常等信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11,12]。但是由于工作面瓦斯涌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不同矿井瓦斯地质、煤层特征等自然条件的独特性,以及矿井生产工艺的不同,不同矿井突出危险性相关的瓦斯涌出特征有所不同,因此,必须针对长平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该研究选取了长平公司西翼第一辅运巷、西翼第二辅运巷、三盘区第一辅运巷、43062巷等15条巷道作为瓦斯涌出指标的考察对象,其中在对西翼第二辅运巷、43062巷考察过程中发现瓦斯含量指标A和瓦斯解吸指标B与日常预测指标表现了极好的相关性(图3—图6)。由图3、图4可以看出,钻屑解吸指标值和瓦斯指标A呈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以说明A指标的突然增大间接表明工作面前方具有一定的突出危险,且A指标获取的时间较K1实测时间提前,该指标能够作为工作面突出危险性趋势预测指标。煤质指标B是通过对落煤瓦斯解吸速度特征的计算来反映工作面前方煤体结构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煤质软硬程度和瓦斯解吸量呈正相关,煤质越软,瓦斯解吸量越大[13,14],B指标能够辅助反映工作面前方煤体瓦斯含量等突出影响因素的发展状态与发展趋势,以此达到对工作面以煤体结构变化为主控因素的突出危险性分析与预警。由图5、图6可以看出,B指标与K1值的变化曲线同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K1值超标前B指标多有异常变化出现,指标超前性较好,指标波动频率、频幅较高,所以说该指标同样有效反映工作面前方突出危险性。

由分析可知,瓦斯指标A、煤质指标B与工作面日常预测实际情况相符,能较好地反映工作面前方突出危险性大小。此外,2种指标互为补充,综合反映了工作面前方突出危险性大小,可以作为长平公司瓦斯涌出特征预警指标。

3 预警指标临界值确定

预警指标临界值体现了预警等级(表2)划分的量化标准,通过现场数据分析,以43062巷考察情况为例,43062巷自2015年3月15日—5月6日施工期间,工作面实际进尺228 m,累计作业52 d(156个班次),其中有效进尺时间为147个班次。工作面有效作业率为94.2%(有效进尺时间与累计作业班次之间的比值),有效落煤时间为64.7%(生产进尺班次与累计作业班次之间的比值);工作面累计预测46个循环,其中4个循环预测K1值在0.4~0.5;工作面累计测定煤体瓦斯浓度46次,其中0次超过0.5%,测定结果显示瓦斯浓度较小,充分说明该工作面抽采、通风效果佳;工作面累计测定工作面前方5~10 m处的煤体瓦斯含量14次,其中6次超过8m3/t。另外,通过对该工作面掘进过程中突出预兆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有5个循环出现吸钻、煤炮现象。预警验证结果如图5所示。

对比现场采集的异常信息,根据“三率法”最终确定了KJA采用的指标临界值[15](表3)。

4 结语

(1)根据长平公司网络部署情况搭建了瓦斯涌出预警系统网络运行体系,通过关联传感器的数据对比分析模型,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有效数据采集机制,系统运行574 d,未出现因网络中断、监控断电、硬件损坏以外因素的系统故障,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最先进的辅助技术手段。

(2)通过现场考察15条巷道、13 000 m的进尺、536条实测指标数据,最终确定了瓦斯含量指标A、瓦斯解吸指标B作为瓦斯涌出预警系统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经过后期验证,准确率高达90%以上,系统能准确、高效预警工作面当前和未来突出危险性,有效弥补了传统预测方法的不足。

上一篇:售后客服岗位职责下一篇:蓄水池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