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影评

2024-04-10

百团大战影评(精选7篇)

篇1:百团大战影评

一寸山河一寸血

—观《百团大战》有感

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

欧洲战局急转直下。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后,连下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挪威。法国宣布投降,希特勒在凯旋门前阅兵,叫嚣将实施“海狮行动”,进攻英国。

东方主战场腹背受敌。日本威胁英法封锁中缅、中越国际交通线。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江汉平原以至华中大部落入日寇之手。汪精卫伪政府在南京成立,一时间投降论调甚嚣尘上。

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迫切需要一场大战的胜利!

1940年8月20日夜,位于山西长治武乡的八路军总部发出指令,一场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就要打响。战役发起第三天,参战部队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的破袭战开始,至1941年1月24日反“扫荡”结束,历时5个多月。据1940年12月10日八路军总部公布,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缴获各种枪5942支,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煤矿5个,仓库11所„„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如此记述:“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敌人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 今日的银幕如何再现这场炽烈无情的大战?《百团大战》用影像营造了一种被浓缩的历史感。

娘子关火车站之战,八路军运用攻坚战对抗日军钢铁之军;攻打西营邬阵地,八路军智取炮楼,解救被俘老百姓;关家垴之战,敌守我攻,八路军没有重火力,打得艰苦而悲壮。

影片从战略、战役、战斗三个层面,再造了司令部决策的真实,也再现了战壕中战斗的真实,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的战争全景。战场,汇聚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具有冲击力的视听场面。镜头延伸至对战双方司令部,大战一触即发的氛围凸显:日军受到欧洲战事的鼓舞,加紧南进,以推行“囚笼政策”隔绝太行抗日根据地与晋察冀边区的联系;彭德怀、左权等洞悉这一政策,研究部署作战计划,决定破袭正太铁路,将这“囚笼打成筛子”。镜头聚焦在烽烟四起的战场,一场复仇大战拉开序幕:成百上千的八路军战士在层层叠叠的山坳间迂回前进;其悍似虎、其志如钢的八路军战士以血性为利剑,以血肉之躯为盾牌顽强战斗。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突袭战的出其不意、攻坚战的扣人心弦、阵地战的真实壮烈。日军的“囚笼政策”在战争中瓦解,八路军的威猛血性在战火中强壮。

可以说,《百团大战》努力在“打”字上做文章,“打”得真实可信,“打”得酣畅淋漓,“打”得气壮山河。

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在描绘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英雄人物后说:“我对于书写历史没有兴趣,我热衷于那些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表情与性格比那些辉煌的战役更能表现他们的魅力。” 影片中,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左权、聂荣臻、贺龙、刘伯承、邓小平等,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李济深、张自忠等,以及日本方面的将领悉数登场。创作者还设立了一组虚构人物:八路军女战士梁山、张自忠将军部下姚尚武、兵工厂老师傅等。以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将虚构人物与历史人物、三场战役与整个故事勾连在一起。在它的引领下,人物性格、命运走向与宏阔的战争场景、紧张的叙事节奏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势必与大银幕前的无数双眼睛和心灵联系在了一起。

在电影《百团大战》中,不论将领还是战士,老兵还是新兵,男性还是女性,人物魅力和神采皆来自活泼泼的真实感。彭德怀、左权等指挥将领睿智果敢,几个富有人情味的小道具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有温度。普通士兵姚尚武的命运牵引着观众的情绪波澜起伏,观众随他先后目睹张自忠将军的壮烈殉国,经历家园被毁的绝望,亲历战场厮杀的惊险,失去战友的悲伤,也不由自主地升起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悲壮之气因此穿越时空,成为影片中的人物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点。

“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这句话出自曾无私救助过中国平民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今天我们与《百团大战》一道重温民族抗战的历史,是为了永不忘却那段民族苦难的岁月,永不忘却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前辈英雄,永不忘却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篇2:百团大战影评

我今天不要讲这些,我要从陶泽如饰演的彭总的台词“腰杆不硬,国家不幸”说起,给你们讲一个非常久远的太行山故事。

本部电影最闪亮的女性角色,有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梁山。事实上一提到这个名字,我就想到水浒传中好汉们的原型——太行义军。

太行山的好汉们,一千年前也曾在这片土地上举起抗金的大旗。他们的朝廷在南方的临安,他们远在敌后。他们本应该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亡了的国家,灭了的种族,何以为继?时有周村人梁兴,号召太行山百姓,举起抗金旗帜,“岳武穆义旗北指,镇之梁兴筑寨响应,人心敢于叛金者,乃不忍变于夷也。”(泽州周村镇重修庙祀记石碑)

这座山就以梁为姓,名叫梁山。“逼上梁山”,本是太行山人国破家亡之际的选择。

千年以后的太行山人,面对侵略者亡国灭种的野心,依然选择战斗。他们是战略上被抛弃的华北遗民,更是远在敌后的有生力量。这股力量比千年以前的太行义军更加强大——他们不仅仅是太行山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带着血性和仇恨,直面亡国灭种的危险。

他们在战斗,就像一千年前和他们一样都是义军的好汉们一样。

腰杆不硬,国家不幸。这句电影中彭总的台词,放在宋朝合适,放在当时合适,放在当代亦合适。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拳头打出去,才知道疼不疼。

太行义军有传说:岳飞认为:村村为砦,砦砦为营,全民动员,筑砦筑营,即可得胜。这个,我们叫做人民战争。敌后的抗战力量,亦是这样依靠人民,完成如此大规模的战役。日本人认为共产党是鱼而百姓是水,亦是全民皆兵的侧面体现。

我想这不是巧合。

这和梁兴“逼上梁山”一样,是国破家亡之际的选择。他们选择用献血和生命,保国继种,为了新中国前进。

我在翻看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巧合的地方,巧合到我不敢相信。

绍兴十年七月,梁兴部连克垣曲、绛县、王屋,随后在由王屋山挺近怀、卫途中,击溃金“高太尉所部一万五千人”。同时,河北数支受岳家军指挥的义军应机而起,收复赵州、冀州和大名府;相州、磁州亦有义军骑兵,从而与正向卫州挺进的梁兴部一道锁住了金军北归道路。不仅仅收复了失地,金军的撤退路线也受到义军控制。

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胜利,梁兴在捷报上写:“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受岳字旗榜,愿公早渡河!”

眼熟吗?这,就是一千年前的“百团大战”。

中国战争史上少见的军民合作,正面与敌后战场有效配合相互促进的案例,一千年前发生在太行山区,一千年后,又奇迹般的重现在太行山区。百团大战的规模和程度,不仅仅证明了军事力量,更证明了军民的配合力。

但同样的两场战役,结果却不同。战果扩大化正当其时,岳飞收到十二道金牌,回京复命,义军解散,在小说中叫做“长江分家”。而坚持战果扩大化的八路军,却在抗日战争长达六年的相持阶段,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历史课本是这样描述百团大战的: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受岳飞领导的太行忠义社义军,和受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敌后,浴血奋战,所为四字:还我河山。

千百年来,但凡腰杆不硬,国家自然不幸。但不幸中,吾国吾民自有一口民族气在,这是中华民族血脉里、骨子里的传统,这是中华民族国破家亡之际的选择。

记得政治课本说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课本诚不我欺。

篇3:百团大战简史及历史意义浅析

一、百团大战概述

从1938年底开始,一直到1939年夏,日军向我国华北地区陆续增派了三个师以及五个旅的兵力,又于1940年制定了“肃正建设计划”,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巩固其占领地区统治。“肃正”计划与加紧迫使国民党投降的行动同时进行,企图能够将八路军一举歼灭,彻底占领中国。“肃正”计划的主要行动,是要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以其他封锁手段作为必要辅助,针对根据地构成网状包围圈,并称之为“囚笼政策”,进而用“清乡”、“蚕食”、“扫荡”三种方法,彻底清除反抗力量。

早在1939年底,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就察觉了日军的行动方向,他向八路军总部报告了日本正在修筑公路的行动,并且分析指出其意图在于利用公路将抗日根据地逐步分割成为孤立小块,隔绝其间联系。在此基础上,吕正操提出破坏日军交通线的行动方案。该方案经多方研究,最终于1940年4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3人签发了破袭正太路的《战役预备命令》,确认了破坏敌人交通线的行动方针。命令中指出八路军投入正太线的作战兵力不能少于22个团,同时在同蒲、白晋、平汉、平绥、津浦、北宁各铁路和公路干线上也要展开大规模破袭行动。整个战役全面获胜,其总的作战兵力达到105个团,因此被称为“百团大战”。

从百团大战的发展上来看,大致经历了破袭交通线、拔除敌人据点以及反“扫荡”三个阶段,该战役于1940年8月全面展开,历时三个月,展开战斗攻击1824次,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获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投降47人、伪军1845人,破坏铁路474km、公路超过1500km,破坏火车站、桥梁以及隧道260多处,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被日军视为“钢铁动脉”的正太铁路,三分之二都被我军破坏,同时日军掌握的煤矿破坏5所,以井陉新矿最为严重。

对于“百团大战”,给予日军的打击是巨大的。日军的华北方面军曾经在做站记录中写下此次战役完全出乎日军预料,造成的损失之大难以恢复。陆军作战科长服部在经过百团大战之后更是表示:“对华作战已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百团大战之后,日军不得已从准备发动其他进攻的部队中抽调了两个师支援华北地区的战斗,对华北展开大规模反攻,企图再次破坏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这虽然为华北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百团大战所形成的抗日氛围,最终让日军难以得逞。

二、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浅析

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意味着成功地保护了当时华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对于中国当时的抗日战局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看,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

日军修造交通线,目的就在于将我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逐步割裂,最终完全恢复其对于我国华北地区的控制。百团大战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战局,将日军的计划彻底粉碎,不仅如此,百团大战发起的将近两千起战斗,在很大范围内给予日军以重创。对于日军而言,不仅仅其“囚笼”计划完全破灭,在其他众多方面也给日军带来了很大的打击。整个交通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使得日军的战用物资运输成为一大问题;此外,对于华北地区五个煤矿的破坏也对日军形成了严重的打击,当时日军认为其打击程度“相当于5个师团”,而对于井陉新矿而言,更是导致“至少半年不能出煤”,并且对井陉煤矿的估计损失超过一亿日元。所有这些,都不得不让日军改变原定的进攻计划,转而应对华北地区新出现的问题。

2、增强了全民斗争的勇气

“百团大战”最重要的影响还在于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位置,这是我军在抗日过程中的首次反击战。在这之前,我军基本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敌人来攻,我军应战,在战略战术上更多采取游击战的方式,敌军不攻的时候,我军基本都是待战状态,并未有过大规模的主动出击。然而“百团大战”却不同,它是在敌人完全没有战斗行动的时候,由我军发起的攻势,而且是大规模的攻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军反守为攻,掌握战略主动的转折点,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信心。以前那些对我军能够有效抗击侵略者尚心存疑惑的思想,全部在这次“百团大战”的背景下消失殆尽。“百团大战”之后,不仅仅是我华北地区,甚至是整个中国的抗战士气都空前高涨,同时对于日军的士气影响颇大。

3、粉碎了蒋介石的投降阴谋和日军妄图速战的梦想

1940年,日本通过多方行动,妄图诱降国民党,达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因此在国统区后方弥漫着严重的失败主义,国民党的妥协氛围与日俱增。对于国统区而言,虽然国民党对于百团大战的胜利消息层层封锁,但百团大战的胜利之巨大难以完全屏蔽,这无疑进一步坚定了国统区军民的抗战意志。而同时,日军也因为国民党本身的犹豫认为国民党缺乏谈判诚意,最终终止了谈判。

从日军角度看,百团大战彻底粉碎了日本当时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想法,甚至在日军内部已经有声音表示这将是一场“百年战争”。这无异于公开承认“迅速解决中国事变”阴谋已经破产,从日军思想层面给予其重击,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日本军心。

“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中占据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对于当时的战争形势来说是一次彻底的洗牌,对于我军也是一个良好的锻炼。

摘要:文章首先针对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的实际状况展开必要阐述,而后深入分析其历史意义,指出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增强了全民斗争的勇气以及粉碎了蒋介石的投降阴谋和日军妄图速战的梦想三个方面。

篇4:百团大战内幕

对待国共有区别

1940年,日本急于将侵华战争告一阶段,以集结更多的兵力南下,夺取英法在东南亚和南亚的殖民地。为此,日军一方面扶植汪精卫伪政权,加紧与蒋介石政权“和谈”;另一方面在桂南、粤北、河套、鄂北、鄂西发动新的攻势,对重庆持续大轰炸。

在华北地区,日军则实施“囚笼政策”,先后建立3000余个据点、1万多个碉堡、5000余公里铁路、3万余公里公路,把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地区、根据地与根据地之间隔离开来。八路军被封锁在穷乡僻壤,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对此,中共希望打破“囚笼政策”,以往那种小规模的游击战肯定不行。彭德怀认为,必须打一场大的战役。

意外发现百团参加

从1940年7月22日发布预备命令到最后下达行动命令,八路军总部部署的都是20来个团参加的正太战役。直到8月22日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首次对战情进行综合整理时,彭德怀、左权才意外地发现竟有105个团参加了这次战役。也就是说,其中有85个团“没打招呼”就直接投入战斗了。

根据“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不但八路军总部只部署了20来个团参战,各集团同样也只具体部署了部分部队参战。因此,“百团大战”实际上不是由任何人和任何一级机构发动的,而是华北八路军全体将士积极主动参战的结果。

百团大战还有人数与八路军正规部队相当或更多的游击队和民兵参加,并有至少20万民众参加。山西陽泉的老民兵王德顺说:“我们实在是受够了汉奸和小日本的气了!听说正规部队要打日本人,能拿起武器的人全跟着部队跑。”

8月20日,八路军在以正太路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时发起攻击,战区内那些小据点、铁路、公路、桥梁、电线杆,绝大多数成为八路军、游击队和群众进行破袭的对象,日军一片混乱,参战抗日部队因此越来越多。

战期延长近半年

最初,八路军总部对于百团大战并没有规定战期,只是在预备命令中要求从部队出动之日起准备一个月的粮食,这大体可理解为作战一周左右。而最终,百团大战却进行达半年之久。

战斗打响后的几天内,战区内日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百团大战前期的胜利,使彭德怀产生了开展第二阶段战斗的想法。9月20日夜,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斗打响。1940年12月2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从延安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告结束,蒋介石正发动反共高潮,我们尚需利用百团大战的声势去反对他。”

百团大战开始后,日军于1940年9月底部署了一场“毁灭战”,对八路军进行报复。编入战斗序列的部队多达5个师团、10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旅团,实际出动兵力约15万人。于是,八路军各部继续反“扫荡”,直至1941年1月24日,百团大战才宣告结束。

没批示却肯定战绩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联名签署的破袭正太铁路的《战役预备命令》下发给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并报中央军委。但中央军委对此没有正面批示。原因是毛泽东在1938年5月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干涉到下级的具体事项,例如战役战斗的具体部署等等,同样是有害的。”

具体到百团大战,聂荣臻说:“破袭正太路,或者破袭平汉路,这是游击战争中经常搞的事情。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种日常工作,不涉及什么战略问题。这样的作战计划,军委是不会反对的。”

中共中央书记处曾于1940年9月10日发布《中央关于击敌和友的军事行动总方针的指示》,要求华北“应扩大百团战役行动”,山东和华中地区“应仿照华北百团大战先例”,“组织一次至几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对敌进攻行动”。9月18日和9月20日,延安各界连续举行群众集会,隆重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中央军委副主席王稼祥在集会上发表了《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的讲话,毛泽东出席了这次集会。

遭遇是是非非

抗战期间,百团大战获得了抗日统一战线的高度评价。但长期以来,这一伟大壮举却又遭遇是是非非。像任何一场战役一样,百团大战也存在不少主观设想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错误和失误。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总部和各作战部队,已经就此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由于日军的疯狂报复,百团大战的确加剧了华北根据地和八路军的困难,其困难程度,今人很难想象。如1943年3月,彭德怀在左权县一个村庄召集一个地方干部会议,与会者饿得连坐都坐不稳,彭德怀只好请大家躺在炕上开会。

最为根本的是,多年来游击战的思想影响了许多人,他们认为,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扑一下就跑”,而不是百团同时参战。再加上1959年以来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和“文革”期间对老帅、老将的错误批判,更加使百团大战是非不定。

篇5:百团大战影评

9月9日上午,中队几十名官兵在学习室被荧幕上震撼人心的画面带到了《百团大战》那烽火硝烟的岁月。对众人而言,曾经,百团大战是历史书和试卷上的重要内容,但其间的惨烈及艰苦,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未必能体会。追忆的方式万千种,总有一种让我们贴近那段岁月。

《百团大战》主要讲述的是,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战场上抵抗日军进攻的一系列故事,由唐国强、陶泽如、印小天等联袂主演。《百团大战》里,无名战士付出生命和热血,彭德怀与左权的惺惺相惜,每一个细节都能带来震撼、触动心灵。记得曾有一则纪录片里提到,在1940年8月到1945年5月的11封家书,是左权与妻女分别21个月里的家事和战事的记录,也是对女儿的牵挂,英雄父亲的背后暗藏着一腔亲情。“何日相聚,念、念、念、念„„”这封家书发出去3天后,左权即为国捐躯了。另外,影片中不少“小人物”打动人心。印小天和吴越饰演的年轻战士,不仅演绎出青年一代在抗战中保家卫国的舍身情怀,同时二人的感情戏分,也是在战争大环境下对个体人性的展示,唤起了当下年轻观众的共鸣。

看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被电影中那种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震撼着。再次,我想谈谈血性——何谓血性?我想就是血一样的性格。人们一谈到血,可能脑海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联想,如生命、鲜血、暴力、革命、激动、热情、躁动„„ 等等,一系列的联想,但是如果将这个血的性格放在军队的身上,无疑是十分贴切的,因为军队不乏血性,军队必须具备铁血的性格,因为军队的性格是由鲜血铸就 的。

那么军队的血性应该是什么?是这支军队勇猛顽强的气势吗?是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吗?是纪律严明和秋毫无犯吗?亦或是钢铁般的意志吗? 我觉得上述这些都应该是,这些都是一支军队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内在气质。借用《亮剑》中李云龙的话就是:即使我们身险重围,即使我们面对最强大的敌人,即 使我们面临险境,即使我们陷入千难万苦之中,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敢于战斗,面对敌人,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的方向,这就是一支军队的血性,也是一支军队的 气质,当然还是"铁血精神”。

世界上任何的军队都有血性,作为一支军队来说,虽然有血性,但是如果不能长久的继承和保持下去,那么如果真正面对战争,就将作鸟兽散,一溃千里。

中国历史上各支强大的军队军队都是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并且都曾经百战百胜、甚至战无不胜。春秋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当弹尽粮绝,毫无希望时,士兵放下武器选择投降,也是一个选择,但是赵军被坑杀的就二十多万啊!这二十万人即使一人吐口唾沫也能把人演死吧,他们怎么就会变成待宰的羔羊,而任人活埋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其实就是他们的血性磨灭了,消失了,没有了。他们已经成了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是行尸走肉一般了,所以他 们的命运就只能被别人所安排,所掌握,而往往一支军队当你的命运就被别人所安排,所掌握时,那么就是死亡。秦军强大最后被灭了,汉、唐的军队强大,也被灭了。中国历史上一支一支的强大军队都被历史的车轮送走,留下的都成了记忆。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人的血性终于被激发出来。于是经过磨练我们有了现在这样一支面对敌人,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方向上有血性的强大军队。那么,到底我们的军队在外人眼里是如何的有血性呢?正是朝鲜战争让这些世界上所谓的强国认识到了中国军队的不可侮,认识到了中国军队的血性到底有多可怕。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敢精神。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意志,让他们对面的,美军官兵也在惊叹其勇敢的同时,感到非常的害怕。

这支军队的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忍性,到底来源于什么?哪大概不单纯是强制和命令,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种信仰渗透到这支军队官兵的内心深处,不!应该是渗透到了我们的骨髓之中。”已经是他们的性格使然了,所以才使他们对面的敌人感到更可怕。我们军队的勇于面对强敌,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道路上的血性必须长久保持下去,我们不能沽名学霸王啊!

前两天,天津港爆炸中伟大的逆行再次彰显了我军的血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保持我军的这种优良的传统,让我们的军队勇于面对强敌,即使倒下也要倒在冲锋道路上的血性永远保持下去。因为作为军人、士兵就是要去战斗,既然穿上军装,就已经和国家签定了生死的协定,为了国家、人民、荣誉去勇敢的战斗。

篇6:僵尸世界大战影评

《生化危机》每部均价四千万美元;《行尸走肉》每季均价两千万美元;《温暖的尸体》整部不过三千五百万美元……但在2013年6月,一部电影的上市让原本“烂熟”的电影丧尸情节更添一丝混乱,同时它也以总成本1.7亿美元的问鼎“丧尸片”拍摄成本世界之最的“桂冠”。它就是在暑期档大红大紫的《僵尸世界大战》。

《僵尸世界大战》讲述的是一个观众们烂熟的美国英雄主义故事,和所有的丧尸片一样,影片开头一片平静的三分钟后就以一次爆炸、一场追逐、一阵混乱而拉开了“丧尸征服世界”的大潮。之后曾经是联合国雇员的男主角带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逃离了丧尸横行的陆地来到了海上临时避难所,刚安顿又被派往韩国调查丧尸病毒的来源,之后又应线索的指引来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失控前沿着线索抵达一间欧洲的病毒实验室,最终在实验室里面找到了可以让丧尸无法发现人类气息的特殊病毒,最终人类开始大规模投放这类病毒血清,并展开反攻……

纵观整部影片,大制作却又放弃了传统丧尸片所必备的大量血浆以及各种重口味镜头,这也许是为了票房市场考虑接纳更多观众;而在没有一个“R”级评分的“好成绩”之下,《僵尸世界大战》拿到了pG—13的级别限制(13岁以下儿童必须由父母陪伴观看)。这也让整部电影更加趋向于“纯粹描写丧尸”的灾难片而非正统意义上的“丧尸片”。而在充斥类似恶搞、闯关式的丧尸片中,独树一帜的拿出了灾难片的架子,也算是一种新意。

从整部影片的空间跨度、丧尸数量以及投资成本来看,本片都是史诗级别的僵尸大片,预告片中的镜头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但是剧情方面也是此类大成本制作电影的硬伤,平淡无奇的剧情,无非就是一个不死主角拯救世界的剧情,而情节发展中太多的巧合也让电影缺乏具体的说服力。而为了突出主角人物而设计的双线剧情却适得其反的弱化了布莱德皮特的性格特色,作为“辅助线”的主角妻女的情节插入显得不算生硬但是存在感为零,把“辅助线”砍掉完全不影响剧情发展同时可能在某些地方可能更能自圆其说,特别是韩国发现线索的最后阶段完全等同于单机游戏里面一个NpC对着你复述剧情……

全片最震撼的镜头无疑是耶路撒冷的僵尸爬墙段落,镜头中僵尸的规模以及行进的速度令人咂舌,笔者可以说看到那个场面顿时觉得生化危机5结尾的场面完全是渣渣啊。而与耶路撒冷镜头可以比肩的则是僵尸航班的桥段,当然,在真正结局前的小平静之中突然来一下让人心跳的情节是美国大片的惯有手段,而在僵尸航班坠机之后,电影剧情又是万成不变的拯救世界镜头……至此影片在没有任何突破的情况下做了一段匆匆的交代,走向一个平淡的结尾,其总结性质的结局也像是为了续集做出一些铺垫。

诚然,布拉德皮特这一位实力派的加盟给影片整体增色不少,但是剧情上的硬伤却又让整部影片的大制作变成一次浪费的视觉盛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如果有续集的话也希望导演更加的着力于剧情的架构以及故事线的安排,从而给观众呈现出一部史诗级的电影而不是单纯的视觉盛宴。

篇7:《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影评

《侠盗一号》是由星战系列片头滚动字幕中的一句话发展出来的一个冒险故事,它找到了回应这个系列神话中一个最大问题的方法,还给了观众们一个结局大家都已知的故事,它并没有把自己限定在前作的框架中。爱德华斯从一丝不苟忠于原作的概念细节入手,向这部外传中注入了独特的视觉诗歌,给这个世界观建设增添了更丰富的情感维度。可以说他的第一部星战电影受益于整个星战系列,但作为独立电影也极其卓越。

菲丽希缇·琼斯(《万物理论》中“小雀斑”霍金的妻子)饰演琴·厄瑟,一位被卡西安·安多上尉(演过《极乐空间》的迭戈·鲁纳)从帝国监狱中捞出来的年轻罪犯。后者要她帮助义军同盟找寻死星的建筑师之一——她的父亲盖伦·厄瑟(麦斯·米科尔森,《奇异博士》中的卡西利亚斯)。他们来到了琴童年时的保护者之一,索·格雷拉(演过《降临》的福里斯特·惠特克)的门前,琴和卡西安得知盖伦派出了一个叛逃者,一位名为博迪·鲁克(里兹·阿迈德,《夜行者》中的小助手)的帝国飞行员。他为义军同盟和盖伦的女儿琴都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偷取被设计了致命弱点的死星图纸。

琴和卡西安与一帮士兵和流浪汉组成的乌合之众组队,包括齐鲁特(《叶问3》的甄子丹)和贝兹·马尔巴斯(姜文),他们做了一个可以渗透帝国基地的计划,争取在奥森·克伦尼克主管(演过《密西西比游戏》的本·门德尔森)让死星完全投入使用,永远碾碎义军同盟之前,把图纸偷出来。

尽管《侠盗一号》几乎完全发生在电影观众未曾见过的星球上,但爱德华斯的电影把与星战有关的一切都写在了脸上。飞行服和制服看着就跟77年的电影中直接拿过来的一样,交通工具、动物,甚至是控制面板和使用的设备也都是完美的拷贝。

同时角色的花招不断也肯定会让长期粉丝感到亲切熟悉,都是些神秘的元素,比如偷来的飞船、秘密代码、能变样迷惑敌人的服装之类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与原作的呼应并非单纯为了怀旧而做个彩蛋,而是实打实的剧情需要。虽然用CGI重建令人生畏的塔金总督(Governor Tarkin)偶尔不那么成功,爱德华斯还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运用塔金总督和“黑武士”达斯·维德这两个角色,暗示了这个相对小格局的故事之外,还有着更大的世界。

这个故事的核心还是琴·厄瑟,她对父亲的寻找让她找到了更大的人生目标。虽然表面上看着跟黛茜·雷德利的蕾伊差不多,但琼斯的这个角色还是与众不同的,在她足智多谋与苦涩的隐忍之下,兼具着正能量和一丝忧郁。本片顺畅地从琴的一个发现发展出另一个发现,并没有在精打细算的第三幕解密盖伦的动机之谜,而是让她慢慢接受了父亲的缺席和他的遗产,然后发展出她自己的动机,找到自己的身份,开始作自己的主导。尽管在她身边都是无与伦比的演员,但琼斯还是主导了大银幕,激起了一种无畏的决心,就像年轻又不攻于外交心机的莱娅公主。

尽管身边都是无与伦比的演员,但琼斯还是主导了大银幕

爱德华斯让屏幕上充斥着可以满足星战骨灰粉任何层次需求的元素,比如宇宙大战、风景如画的宇宙背景、侥幸逃脱的险境、风暴兵的对决等等,他将这些情节和镜头构思和拍摄出来,用与其他导演不一样的方式带入这个系列。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片的高潮部分功能性和艺术性都很强,虽然这些角色要完成的任务结果我们都知道,但还是会被惊讶和感动到。

最终,《侠盗一号》可以非常成功地回答《星战》正史中最挑剔的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帝国要在死星上建一个那么容易接近的排气口?明明这是它的致命弱点。而对于那些觉得JJ的《原力觉醒》还不错,但却并不惊艳的观众来说,爱德华斯的电影不仅在内容上和艺术上超越了它,而且提醒了粉丝,唯一和更好能满足他们的,是这个系列的每一个主要细节。

上一篇:初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胡玲芝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