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现代诗歌阅读

2024-04-24

抒情现代诗歌阅读(精选14篇)

篇1:抒情现代诗歌阅读

现代文阅读《青瓦情思》试题解析

18.文章题为“青瓦情思”,但第一段却从细雨写起,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文章结构与内容的把握。(共4分

规范答案:①由细雨写起,引出“瓦房”、“瓦垄”,进而引出下文对“青瓦”的描写及作者对“青瓦”的情思(1分,显得含蓄而自然。(1分

②(运用叠词、比喻等手法,为全文营造出优美迷人、绵延悠长的意境和情调,紧扣文章标题。(2分

答案分析:第一点是结构上的作用。要点有两个:A.引出下文内容;B.含蓄、委婉、自然。具体表述形式可灵活,如,由细雨含蓄而自然地引出“瓦房”、“瓦垄”和对“青瓦”的描写以及“青瓦”的赞美。但是,如果只答“A.引出下文内容;B.含蓄、委婉、自然”,而不结合文章内容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甚至是

更少。

第二点是内容上的作用。要点也有两个:A.写出了什么意境,或营造了什么氛围(因为文段是写景的;B.与标题照应。具体表述形式也可灵活,但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题型总结: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包括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不是开门见山,不是单刀直入,而是在开头通过对本文主要表现的事物之外的他物的描写,来委婉地、曲折地表现。如果命题是问这样写的作用,我们可从以上两个方面作答。

题型拓展:(1、如果开头不是通过它物写景,而出现与上述类型相反的情况,如,“青瓦啊,令人难忘的青瓦啊!”这样直抒胸臆的开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内容上: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青瓦的强烈的思想感情,给全文定下了浓重的抒情基调。②结构上:点题(或照应题目,③结构上:引出了下文对青瓦的描写。提醒注意:凡事不可犯经验主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9.阅读全文,概括作者“读”出了青瓦的哪些内涵。(6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语段信息的筛选和归纳。(共6分 规范答案: ①青瓦历史悠久,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②青瓦雅俗共赏,贵贱咸宜(或宠辱不惊,朴素无华;③青瓦忠于职责,平凡而谦逊;④青瓦历久弥坚,坚韧有力。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答案分析:主要抓住反映“物”最本质的字、词,进行概括总结。而这些字词主要存在于抒情议论性的段落,或夹叙夹议的段落。阅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表现青瓦品质的文段主要是第五、第六段。那么,就可以在五、六两段筛选概括信息了。

20.怎样理解文章第11段“历久弥坚、给人

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6分考查要点: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规范答案:含义:青瓦的内蕴给我精神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陶冶;(2分 作用:①呼应标题,卒章显志,表达作者对青瓦的情思;(2分

②由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直接抒发作者对青瓦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分 答案分析:(1关于含义: 所谓含义,就是字面所包含的意思。考查这类题,一般是要求把形象的、含蓄的、意味隽永的、一语双关的等等词句,用直白的、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

句子常常是比喻句、拟人句、象征句、双关句等,句子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

(2关于作用: 第①点是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一是呼应

标题(有的文章还照应开头,一是卒章显志(有的文章在前文已经显了志,即上文已经有抒情议论性的显示中心的句子,那么,最后再用表达中心的句子就不是卒章显志了,而是强化主旨或升华主旨了。具体显什么志,还得答出来,比如这篇文章可答作:表达作者对青瓦的情思,表达作者对青瓦赞美,表达作者对青瓦崇敬等等。

第②点是所用表达人称或说是所用语气的作用,这样的题一般考查的是由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二人称的好处或作用,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上的:常用“人格化”“生动形象”“拉近距离”“更强烈地表现”“便于表现”等词语来表达组织语言,二是思想上的、情感上的,常用“表达了……的情感”等词语来组织语言。题型拓展:如果针对本文最后一段,直接问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那么,作答时要答三个方面:内容方面;艺术手法方面(包括人称转换;结构方面。也就是说答案包括了含义和作用。

21. 请简要赏析第六段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至 少两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 分)考查要点: 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 赏析。规范答案:① A.运用排比手法,B.“铺 在„„” “铺在„„” “铺在„„”,C.表现青 瓦忠于职守的品质,语势强烈,富有感染力; ② A.运用比喻手法,B.把青瓦比喻成名流、大师、伟人、大腕,C.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青瓦 谦逊而朴素的人格; ③A.运用拟人手法,B.“骄奢” “自诩” “变 节“负心” “忠于职守”等词 C.,使得青瓦具 有了人的品格,表达了对青瓦高贵人格的由衷 赞美; ④A.运用联想,B.由物及人,C.赞美了具有 青瓦品格的平凡而谦逊的人,升华了对青瓦的 认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每个 要点 3 分)6 答案分析:(1)其答题模式是:A.运用了……手法(技 巧)B.表达了……(内容:文中具体词语),C.有……效果。具体表述形式也可灵活,如第① 点的

第三个要点(效果)可灵活的表达为 “更强烈、更充分的表现青瓦忠于职守的品 质”等等,但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如,第 一点,只是答“运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青瓦的 品质”,却没答出文中那些词语用了排比、具体表现了什么样的品质,只能得到一半的分 数,甚至是更少。题型拓展;(1)散文或者古诗中的此类考查手 法及效果的题均可按此思路作答,应引起我们 注意的是,这类题在古诗阅读中考查的几率很 高。7

篇2:抒情现代诗歌阅读

抒情现代诗歌:谅解无声而温暖

谅解无声而温暖

互送一个苹果的微笑

初春的黎明

悄悄融化着雪水尊重每一棵树的自由

开它自己愿开的花

甚至颜色、外壳

和果实酸甜的滋味如果谅解溶于空气

为我们每个人所呼吸

被谅解是一种幸福

谅解别人也是一种幸福

抒情现代诗歌: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象飘落的羽毛

象一阵爱的抚摸

秋天,异样的恬静

苹果神秘地挂上白霜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象一只解缆的船

象滚动的绒线球

西风扬起蓝透了的云帆

枫叶在偷偷地把你张望也许,追求比秋天更多寥阔

也许幸福会不期而降

大自然,你的美每搅动一次

心灵便有一千种和谐的音响

抒情现代诗歌:接吻是上帝创造的奇迹

接吻是上帝创造的奇迹

不需要解释,也不用翻译

爱的语言最古老也最年轻

爱的文字最含蓄也最直接

它是那样的轻柔

它又是那样的有力

它象春天的鲜花妩媚烂熳

它象夏日的雷电猛烈相击

它有时壮丽,有时委琐

但更多是普通而纯真的信息

当那一瞬间在你身上发生

心灵会突然感到升华与纯洁

啊,生活淘汰了一个又一个定律

却不能抛弃这最原始的真理

抒情现代诗歌:静默是睡熟的莲花

静默是睡熟的莲花

对着夏天的太阳

是深山的一片落叶

跌落到无底的深渊

是永远喧腾的大海下面

蓝色深处游动的人群

是一个忧郁的少女的脸

闪现在关闭了的窗前

是一张发黄了的照片

是星星倔强而又爱恋的眼睛

是在乐队的热烈进行中

一个突然出现的休止符

啊,静默,我有时分外地爱你

你是更强有力的`声音

你是无声中的生命

抒情现代诗歌:你的眼睛在燃烧了

你的眼睛在燃烧了

象一团炽热的星云

象能发出响声的磁石

是一种美妙的冲动

发出蓝色的光泽

渴望猛烈的相撞而我,依旧是一汪深湖

淡漠而又平静

那水底发出的寒气

会冰却任何的热烈

于是,你的眼睛也暗淡了

失去了开花的力量当生命进入枯落

回忆却象不朽的树根

没有必要再去追寻

却理解了感情禁锢的可憎

抒情现代诗歌:当你进入生命的春天

当你进入生命的春天

世界开始对你明亮了

象一条铺着卵石的小溪

吹着竹笛,摇着野花的铃

去追逐奔腾的江河

童年的迷惑、天真

让位给勇敢的求知和探索人生不再是一部童话

而是充满现实的酸甜苦涩

你会昂然地迎接这一切

正如你身上的全部光采

来自青春的勇气和力

啊,没有人去怀疑春天的美丽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现代情调的抒情

将刻画转化为情调,本是刻画思想的深刻的画风就往抒情中去了。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油画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以为沈利一辈画风的产生就映照了这种现代变化的实质。其实说白了社会文化的变化也是一样同步的。

沈利是在东北的油画氛围与北京中央美院前辈的油画画风教养下成长的,养成了对油画画风的认识和创作的思想深度。沈利早期从北京的前辈油画家手下传承的是俄罗斯深沉的笔触。由于俄罗斯的油画是以经典的启蒙色彩刻画平民的,所以画中的色彩带有冷峻、深沉的色彩笔姿,但阳光、抒情不足。沈利是“春江水暖色彩先知”。沈利的油画在开放的萌动下,其画风最大的变化就是画中色彩的展现,形式的表现不再是内容的写生,在沈利的画中,油画的笔触完全进入了一种笔姿与色彩的互映。沈利是在北方搞油画创作中很早就将法国印象派追求色彩灵性的自然美融入了画作中。如此一来,沈利的油画风非常抒情。油画创作就是这样,色彩的感觉一放松,画面中那些顿挫的笔触就非常惬意地舒展开来,画中的晚霞、晨曦、雨雾就互相映照了农舍、现代建筑和各样的风光。我早几年看过北方高殿才画的俄罗斯的古典建筑的水彩创作,刻画之入骨而生韵,完全是色彩的思想。沈利旧调翻新曲,建筑的身影是俄罗斯古典的深沉,然一抹淡雅的贵族蓝,如晨雾轻轻飘来,一种南方水墨与水彩的意味,动情地拥抱着自然。

沈利对油画的抒情性特有南方现代的情调。沈利写文章,文字如山泉流淌一般,就是因为感受了沈利油画色彩的灵性,这是一种南方现代化的文化情调。这得益于沈利这几年一方面在北方发展,一方面又在上海发展,北方有广袤的平原,南方有一种开放的一清如水的抒情。两种色彩文化的融合,沈利都取其大气的一面,北方的色彩有大度的文化,南方色彩有非常清灵的调子。沈利以“爽”概括之,而不是往“小资”情调中去,他将南北两种爽而大度的色彩融合其中,将印象派的贵族色以流畅,近乎大块面,又带着一波多情的荡漾调子压在棕色的山坡上,太入心了,太有视觉舒展感了。天边的云彩泛着土黄色,有后期印象派的抽象庄重。沈利完全进入了借自然光再玩一把形式的色彩,真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其实说白了,现代油画的定义就是进入一种表现纯粹的意味色彩。沈利对色彩的感觉既具备了刻画的深沉,又有着灵性的抽象。这样画自然景致就不是画了,完全是一种色彩的表现展露,是油画表现感觉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这便是沈利成熟的画风的表现,沈利的油画画风的南方抒情化实在是一种现代情绪的抒情。

篇5:抒情浪漫现代诗歌

一缕缕痛楚,

有一个热辣辣的`情愫?

有一个阴凉凉的幸福?

获得时是晨;

丢掉时是暮。

浪漫时,

谁还会怀念?

失意时的一纸情书里,

撤掉油绿的枯树,

离去时的泪痕,

上面尘封的泥土。

能在何时,

有一个浪漫的苦,

老天的眼泪,

划破陌路。

泪水的线,

在童话里,

交织一个,

篇6:抒情的现代诗歌

象一团炽热的星云

象能发出响声的磁石

是一种美妙的冲动

发出蓝色的光泽

渴望猛烈的相撞而我,依旧是一汪深湖

淡漠而又平静

那水底发出的寒气

会冰却任何的热烈

于是,你的眼睛也暗淡了

失去了开花的力量当生命进入枯落

回忆却象不朽的树根

没有必要再去追寻

篇7:秋现代抒情诗歌

当记忆的流波浮泛出你的模样,我不再紧闭眼睛,

拉皱眉头,环顾四周,愤怒的手拼命地找着石头,

要把水上你的幻象打破。

当往昔虚荣的我迎面而来,坏笑着向我招手,

我不再匆匆地调头就走。

当那些尴尬,那些嘲笑的歌声,

或响亮或幽隐地在耳边缭绕,

我却看着它们,像看到嗡嗡地飞来,

凑得很近的蜜蜂,报以微微一笑。

当欲望在门外说尽动听的话,并用她曼妙的`身姿极力地引诱,

我却在书桌前不为所动地端坐着,谱着人世的爱曲。

当无知低着头,为他给我所带来的一切烦扰致以真切的歉意,

我却拉着他的手,走进家门,将之奉为上宾,感谢他教给我的所有。

当我在渡口,平静地挥挥手把怯懦永远地送走。

篇8:《史记》抒情诗歌选读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 命之衰矣!

这是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 靠采集蕨菜充饥, 饿死之前所作的一首歌。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 叔齐想让位于伯夷, 伯夷为不违父命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 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二儿子 (伯夷为长兄、叔齐为三弟) 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姬昌乐于善待老者, 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到那里时, 西伯姬昌已经死了, 他的儿子武王把父亲的灵牌放在战车上, 东伐殷纣, 伯夷和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阻止。武王的随从想要杀他们, 太公吕尚说:“他们是义人。”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商纣的乱世, 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 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 坚持操守, 隐居在首阳山, 不吃周朝的粮食, 直至饿死。

伯夷、叔齐让国相去、叩马谏伐、首阳采薇的故事,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尤其为那些刚正清廉、不愿随波逐流的仁人志土所推崇。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七十列传中, 第一篇就是记述伯夷叔齐事迹的《伯夷列传》。

在伯夷、叔齐三千年前的告别人世的咏歌中, 有两句诗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那就是“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在常人看来, 正义的武王讨伐暴虐的纣王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 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 司马迁的目光是锐利高远的。一个社会, 是不是更加应该以一种有秩序的方式运作?是不是只要对方率先使用了暴力, 我对他人和社会使用暴力就是理所当然的?很显然, 以暴易暴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这正是伯夷、叔齐的人生绝唱带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是战国时卫国人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入秦刺杀秦王前在易水告别送行的人时唱的歌。这首只有短短两句寥寥十五个字的诗歌, 声情慷慨, 读了令人感动。上句“风萧萧”摹声, 从听觉上写环境的悲惨;“易水寒”摹感, 从感觉上写环境的悲凉;写风吹水寒之景, 渲染苍凉悲哀的气氛。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展示了荆轲这位壮士的义无反顾、慷慨赴国难的情怀。

壮士荆轲之所以受到后人的赞美和怀念, 正是因为这短短的诗。诗人创造了诗, 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大写的自己。然而, 值得一提的是, 《易水歌》并非绝响, 早在《尚书》中勇士出征的誓辞篇章里, 我们就聆听过这样血性男儿的声音;直至明清之际, 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里我们也聆听过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它们让我们一再感受到千金易取, 一诺无价的人格尊严所在。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被包围在垓下, 粮尽援绝, 他自知败局已定, 在率部突围, 虽杀伤敌军多人, 终因兵力单薄, 自刎于乌江前所作的绝命辞。

诗歌的第一句, 就描绘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力拔山”三字充分说明自己是一位“力能扛鼎”的壮士;“气盖世”是说他在文韬武略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 这让我们想起, 秦始皇东巡, 项羽见其气势, 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少年英雄梦, 这里运用概叙及虚实结合的手法, 生动地显现了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然而, 在第二、三句里, 这位盖世英雄却不得不感伤于命运的无常与乖舛:由于天时不利, 神驹乌骓马不能向前奔驰了, 只好徒唤“奈何”;面对事业的功败垂成, 大势已去, 他没有留恋, 没有悔恨, 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的一位红颜知己美人虞姬的前途:“虞啊, 虞啊, 我该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垓下歌》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 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 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短短的四句诗, 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刘邦在公元前196年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反叛后, 顺路回乡时, 在沛宫设宴同家乡的父老子弟欢饮, 因百感交集而作的一首歌。

首句的“大风”、“云”, 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风云, 实际上是写他为实现政治抱负率领千军万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他入咸阳灭暴秦, 他战垓下败项羽, 均有风卷残云的磅礴气势。“威加海内”的“海内”指全国, “威加海内”指他统一了全国, 建立了西汉政权, 发展了经济, 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表现了他的非凡威势。“归故乡”指又同父老乡亲欢聚一堂, 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抒发了他对未来的愿望和理想。“猛士”指能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疆域的勇猛之人, “安得猛士”则给人以悲凉之感, 意味大汉王朝的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隐患和人才的缺乏。回故乡的喜与悲交织在一起, 令人“泣数行下”。

《大风歌》, 短短三句, 计二十三个字, 不但高度概括了时代的特征, 而且也蕴涵了刘邦对西汉帝业和故土人情的浓厚感情, 是一篇抒怀言志佳作, 真可谓“冠绝千古”。这是刘邦的又一次异曲同工的感叹, 与自己心灵知己、政治仇雠项羽同样, 是英雄末路的命运的悲怆心声。

鸿鹄歌

鸿鹄高飞, 一举千里。

羽翮 (hé) 已就, 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 当可奈何!

虽有矰 (zēng) 缴 (j iǎo) , 尚安所施!

这是刘邦晚年与宠爱的戚夫人饮酒击筑而唱的一首歌。

汉初吕后之子刘盈虽被立为太子, 但汉高祖一直不喜欢他, 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但是, 这个打算遭到了张良等大臣的反对, 所以迟迟未能实施。后来刘邦病得厉害, 更急于废立之事。有一天, 刘邦正在喝酒, 看见在旁陪侍的刘盈背后站着四位老人, 年纪都在八十岁以上, 须眉皆白, 体格健壮。这四人正是刘邦多年想聘请而不得的“商山四皓” (四位贤士) 。刘邦惊奇之余就问他们:“我寻找你们多年, 你们都躲避我。现在为什么又来了, 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回答说:“陛下轻视儒士, 我们义不受辱, 所以逃避。现在听说太子仁孝, 礼贤下士, 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听罢, 说道:“好吧, 那就麻烦你们好好保护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的出现, 使刘邦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商山四皓”走后, 刘邦召来戚夫人, 对她说:“我本来想把太子废掉, 但有这四个人辅佐他, 太子的羽翼已成, 难以更改了。吕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戚夫人听后, 哭泣不已。刘邦说:“你为我跳楚舞, 我为你唱楚歌。”于是就唱了这首深刻反映了刘邦在立储问题上矛盾、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的《鸿鹄歌》。

耕田歌

深耕穊种, 立苗欲疏。非其种者, 锄而去之。

这是朱虚侯刘章 (其父是刘邦庶子齐悼惠王刘肥) 斥责吕氏专权的一首歌。它不是一首普通的农谚诗, 而是首寓意巧妙的政治诗。

汉时, 吕太后称制, 她的兄子吕台、吕产、吕禄已相继策封为王;诸吕封侯者, 更遍布朝野。刘章当时封朱虚侯, 身为刘邦之后, 对吕氏擅权早就心忿难平, 终于在吕太后的一次酒宴上, 发为慷慨的惊人之举。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 刘章借此行酒令并自请为太后言耕田歌。

“深耕穊种, 立苗欲疏”, 是歌的由头。“非其种者, 锄而去之”是歌的目的。在这两句中, 刘章正是巧妙地用一“种”字, 一语双关, 以禾苗之“种”, 谐喻帝王将相之“种”, 向专擅朝政的诸吕, 射出了一支锐啸而鸣的讨伐之箭。它的意思是:汉家乃刘氏种姓之天下, 岂容杂种吕氏蔓延滋长?对付这样的杂种, 唯有一个办法, 就是坚决将它们锄去!

此歌字面上, 无一语不谈耕作;事实上斥责吕氏专权之意, 无一人不意会, 就是吕后也不例外, 只能“默然”以对;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饿死歌

诸吕用事兮刘氏危, 迫胁王侯兮强受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 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

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财。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这是赵王刘友被吕后幽禁, 在饿死前作的一首歌。它将遮掩在华丽的宫廷帷幔之下皇权与外戚之间的残酷斗争表露得淋漓尽致。吕氏专权害死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之后, 吕雉将刘友迁到赵国, 封为赵王, 又将一位吕姓王后强买强卖地塞给他。名为姻亲, 实为监视, 自然难怪刘友会疏远这位间谍太太了。被惹恼了的吕家河东狮, 一气之下跑回娘家, 并向娘家人吕雉检举自己丈夫谋反。吕雉立刻将刘友囚禁在长安, 断绝其饮食, 凡为刘友偷送饮食的官员, 一律被逮捕问罪, 刘友饥饿难忍, 义愤填膺, 作此歌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诸吕用事兮刘氏危”“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等句表达了赵王不顾一切, 勇敢地喊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发泄自己对吕氏的愤恨;没有丝毫低头服输, 摇尾乞怜以求自由的意思;更是毫不顾及可能会引发的可怕后果。而“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则实在令人伤感政治的极残酷和生为帝子的极无奈。

瓠 (hù) 子歌

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 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巨野溢, 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离常流, 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 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 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齧桑浮兮淮泗满, 久不反兮水维缓。

《瓠子歌》共有两首, 这里只讲述其一。这是汉武帝刘彻亲临堵塞黄河决口的现场时即兴所作的一首歌。

“瓠子”是地名, 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公元前132年, 黄河在瓠子决口, 洪水遍及梁楚之地16个郡。为了稳定封建统治, 公元前109年, 汉武帝下决心堵塞决口, 并亲率文武百官到瓠子决口处指挥封堵战役。经过几万人不分昼夜的艰苦奋战, 堵口终于成功, 梁楚之地的百姓从水患中解脱出来。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洪水造成的破坏和作者对水灾的担忧;“浩大的水势冲破堤坝, 让那里百姓的居所都变成了汪洋泽国”。后半部分直抒胸怀, 以深沉的笔墨表现了武帝自己对治理水灾, 恢复农业生产的决心。

篇9:《史记》抒情诗歌选读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是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靠采集蕨菜充饥,饿死之前所作的一首歌。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想让位于伯夷,伯夷为不违父命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二儿子(伯夷为长兄、叔齐为三弟)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姬昌乐于善待老者,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到那里时,西伯姬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父亲的灵牌放在战车上,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阻止。武王的随从想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说:“他们是义人。”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商纣的乱世,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坚持操守,隐居在首阳山,不吃周朝的粮食,直至饿死。

伯夷、叔齐让国相去、叩马谏伐、首阳采薇的故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至今仍为人们传颂,尤其为那些刚正清廉、不愿随波逐流的仁人志土所推崇。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七十列传中,第一篇就是记述伯夷叔齐事迹的《伯夷列传》。

在伯夷、叔齐三千年前的告别人世的咏歌中,有两句诗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那就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在常人看来,正义的武王讨伐暴虐的纣王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司马迁的目光是锐利高远的。一个社会,是不是更加应该以一种有秩序的方式运作?是不是只要对方率先使用了暴力,我对他人和社会使用暴力就是理所当然的?很显然,以暴易暴的观点是错误的,“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这正是伯夷、叔齐的人生绝唱带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是战国时卫国人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入秦刺杀秦王前在易水告别送行的人时唱的歌。这首只有短短两旬寥寥十五个字的诗歌,声情慷慨,读了令人感动。上句“风萧萧”摹声,从听觉上写环境的悲惨;“易水寒”摹感,从感觉上写环境的悲凉;写风吹水寒之景,渲染苍凉悲哀的气氛。下旬“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展示了荆轲这位壮士的义无反顾、慷慨赴国难的情怀。

壮士荆轲之所以受到后人的赞美和怀念,正是因为这短短的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大写的自己。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易水歌》并非绝响。早在《尚书》中勇士出征的誓辞篇章里,我们就聆听过这样血性男儿的声音;直至明清之际,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里我们也聆听过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它们让我们一再感受到千金易取,一诺无价的人格尊严所在。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被包围在垓下,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在率部突围,虽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前所作的绝命辞。

诗歌的第一句,就描绘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力拔山”三字充分说明自己是一位“力能扛鼎”的壮士;“气盖世”是说他在文韬武略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这让我们想起,秦始皇东巡,项羽见其气势,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少年英雄梦,这里运用概叙及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显现了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不得不感伤于命运的无常与乖舛:由于天时不利,神驹乌骓马不能向前奔驰了,只好徒唤“奈何”:面对事业的功败垂成,大势已去,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的一位红颜知己美人虞姬的前途:“虞啊。虞啊,我该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垓下歌》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短短的四句诗,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刘邦在公元前196年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反叛后,顺路回乡时,在沛官设宴同家乡的父老子弟欢饮,因百感交集而作的一首歌。

首句的“大风”、“云”,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为实现政治抱负率领千军万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他人成阳灭暴秦,他战垓下败项羽。均有风卷残云的磅礴气势。“威加海内”的“海内”指全国。“威加海内”指他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政权,发展了经济,得到了人民的拥戴,表现了他的非凡威势。“归故乡”指又同父老乡亲欢聚一堂,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抒发了他对未来的愿望和理想。“猛士”指能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疆域的勇猛之人,“安得猛士”则给人以悲凉之感,意味大汉王朝的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隐患和人才的缺乏。回故乡的喜与悲交织在一起,令人“泣数行下”。

《大风歌》,短短三句,计二十三个字,不但高度概括了时代的特征,而且也蕴涵了刘邦对西汉帝业和故土人情的浓厚感情,是一篇抒怀言志佳作,真可谓“冠绝千古”。这是刘邦的又一次异曲同工的感叹,与自己心灵知己、政治仇雠项羽同样,是英雄末路的命运的悲怆心声。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hé)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zēng)缴(jiǎo),尚安所施!

这是刘邦晚年与宠爱的戚夫人饮酒击筑而唱的一首歌。

汉初吕后之子刘盈虽被立为太子,但汉高祖一直不喜欢他,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但是,这个打算遭到了张良等大臣的反对,所以迟迟未能实施。后来刘邦病得厉害,更急于废立之事。有一天,刘邦正在喝酒,看见在旁陪侍的刘盈背后站着四位老人,年纪都在八十岁以上,须眉皆白,体格健壮。这四人正是刘邦多年想聘请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四位贤士)。刘邦惊奇之余就问他们:“我寻找你们多年,你们都躲避我。现在为什么又来了,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回答说:“陛下轻视儒士,我们义不受辱,所以逃避。现在听说太子仁孝,礼贤下士,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听罢,说道:“好吧,那就麻烦你们好好保护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的出现,使刘邦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商山四皓”走后,刘邦召来戚夫人,对她说:“我本来想把太子废掉,但有这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成,难以更改了。吕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戚夫人听后,哭泣不已。刘邦

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体唱楚歌。”于是就唱了这首深刻反映了刘邦在立储问题上矛盾、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的《鸿鹄歌》。

耕田歌

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这是朱虚侯刘章(其父是刘邦庶子齐悼惠王刘肥)斥责吕氏专权的一首歌。它不是一首普通的农谚诗,而是首寓意巧妙的政治诗。

汉时,吕太后称制,她的兄子吕台、吕产、吕禄已相继策封为王;诸吕封侯者,更遍布朝野。刘章当时封朱虚侯,身为刘邦之后,对吕氏擅权早就心忿难平,终于在吕太后的一次酒宴上,发为慷慨的惊人之举。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刘章借此行酒令并自请为太后言耕田歌。

“深耕概种,立苗欲疏”,是歌的由头。“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是歌的目的。在这两句中,刘章正是巧妙地用一“种”字,一语双关,以禾苗之“种”,谐喻帝王将相之“种”,向专擅朝政的诸吕,射出了一支锐啸而鸣的讨伐之箭。它的意思是:汉家乃刘氏种姓之天下,岂容杂种吕氏蔓延滋长?对付这样的杂种,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坚决将它们锄去!此歌字面上,无一语不谈耕作;事实上斥责吕氏专权之意,无一人不意会,就是吕后也不例外,只能“默然”以对;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饿死歌

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受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

干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财。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篼理兮托天报仇。

这是赵王刘友被吕后幽禁,在饿死前作的一首歌。它将遮掩在华丽的宫廷帷幔之下皇权与外戚之间的残酷斗争表露得淋漓尽致。吕氏专权害死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之后,吕雉将刘友迁到赵国,封为赵王。又将一位吕姓王后强买强卖地塞给他。名为姻亲,实为监视,自然难怪刘友会疏远这位间谍太太了。被惹恼了的吕家河东狮,一气之下跑回娘家,并向娘家人吕雉检举自己丈夫谋反。吕雉立刻将刘友囚禁在长安,断绝其饮食,凡为刘友偷送饮食的官员,一律被逮捕问罪,刘友饥饿难忍,义愤填膺,作此歌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诸吕用事兮刘氏危”“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等句表达了赵王不顾一切,勇敢地喊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发泄自己对吕氏的愤恨;没有丝毫低头服输,摇尾乞怜以求自由的意思;更是毫不顾及可能会引发的可怕后果。而“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则实在令人伤感政治的极残酷和生为帝子的极无奈。

瓠(hù)子歌

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甘。

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蔷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瓠子歌》共有两首,这里只讲述其一。这是汉武帝刘彻亲临堵塞黄河决口的现场时即兴所作的一首歌。

“瓠子”是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洪水遍及梁楚之地16个郡。为了稳定封建统治,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下决心堵塞决日,并亲率文武百官到瓠子决口处指挥封堵战役。经过几万人不分昼夜的艰苦奋战,堵口终于成功,梁楚之地的百姓从水患中解脱出来。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洪水造成的破坏和作者对水灾的担忧;“浩大的水势冲破堤坝,让那里百姓的居所都变成了汪洋泽国”。后半部分直抒胸怀,以深沉的笔墨表现了武帝自己对治理水灾,恢复农业生产的决心。

篇10:水漂现代抒情诗歌

一阵凄凉的风

将这抹陶醉的绿色溶解

泛起了层层的涟漪

都是一些过去的往事

你能打破我的静寂吗

一场思情的雨

滴落在这片宁静的水面

交错出一个个波纹

都是一些起伏的记忆

是你搅乱了我的心海

激起了层层叠叠的过往

那份秘密

也许会被你带走

篇11:故乡现代抒情诗歌

远处传来一阵阵清脆的铃铛叮铃铃的响,梳着辫子的姑娘沐浴着阳光骑着二八大杠。

呦,姑娘!

岁月,时光,故事把村子装点的古色古香,我迎着火红的夕阳在田野上独自徜徉。

那时的天几乎尽是晴空朗朗,在恍惚间脱去了心爱的戎装。

急急忙忙归乡。

岁月的时光让河干涸的只剩下河床,古老的桥被摧残的变得沧桑。

晚饭后踱步的地方只留下孤零零的树桩,姑娘离了家出了嫁成了娘。

我背对着的夕阳也快要下了山岗,它把我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

站在桥上看着河床,树桩,想了想姑娘。

谁能告诉我烟枪去了什么地方,他还好吗?

篇12:树现代抒情诗歌

南宁的街边处处都栽有树,

有人形象地把这座亚热带城市喻为绿城。

我在一棵树的前面站住了。

我不知道这是一棵什么树,

——我对植物知之甚少,不象我对人的分辨。

除了桃树和李树可以通过果实把它们分开外,

我把所有比我高大的绿色植物都叫做树。

我不想你告诉我这是一棵什么树,

我讨厌把树和树分门别类。就象人一样。

你看,这棵我不认识的树多好。

陌生是一种亲切。

这棵树它把所有的.臂向四周伸开,

一些叶子在上面享受着灿烂的阳光,

一些叶子上栖息着美梦,你走过去,

梦就象蜻蜓一样飞翔。一些被草挡住了,

但它们没有怨恨,在无人在乎的低处翩翩舞蹈。

我是那么害怕你点醒我这是一棵什么树,

你走过来之前我就离开了。

我回到你们给我安排的宾馆里想这棵树,

篇13:抒情散文的阅读与写作对应指导

一.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读名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曾经有一位散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散文构思法, 他设置了一套散文的八股, 并说自己按照此法流水线创作, 一个月内发表了近二十篇散文。当时曾被斥为对散文文体的亵渎。现在, 据说输入写作程序的电脑, 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不在一般人之下, 只是诸多原因没能普及。其实, 散文写作确实存在基本套路。作为初涉者总结并学习基本套路, 未尝不可。以贾平凹的《丑石》和朱自清的 《绿》为例, 我们试作归纳。

首先, 题目往往有象征意义, 本义之外有另外的寓意, 如《丑石》既指石头形状外形之丑, 也指世人偏见之丑。《绿》既指自然之 美, 也指善良心灵之美。

其次, 开文主要集中在描写对象的三方面, 色彩, 形状, 质地。色彩例举: 《丑石》中“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 牛似的模样”, 《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异的绿呀”。形状例举: 《丑石》中“它极不规则, 没棱角儿, 也没平面儿”, 《绿》中则更细致,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 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质地例举: 《丑石》中“石匠看了看, 摇着头, 嫌它石质太细, 也不采用”, 《绿》中那一段, “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 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很明显, 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 作者都充分运用修辞手法, 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等, 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 渲染铺陈, 制造氛围。在描写形状时, 还运用了俯仰视角、远近变距等手法。

第三, 描写对象本身写足了, 怎么办?描写背景, 设想背景。《丑石》如此写下去:“它静静地卧在那里, 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 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 枝蔓上下, 慢慢地, 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 地上已经干燥, 那石凹里水儿还有, 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 我们盼着满月出来, 就爬到其上, 翘望天边”。借雨借夜色了。《绿》是借风, “轻风起来时, 点点随风飘散, 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 便倏的钻了进去, 再也寻它不着”。

这类似我们现在的ps照片, 世间万物, 只要能突出描写对象特点, 皆可为我所用。或明或暗, 或动或静, 这就有了以暗写明以动写静诸多办法。

第四, 纵比或横比, 在比较中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纵写, 也就是追溯时间, 从《丑石》中可见: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 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 在天上发过热, 闪过光, 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 它给了他们光明, 向往, 憧憬;而它落下来了, 在污土里, 荒草里, 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也就是问从哪里来, 倘若有神话传说典故之类也可。梅雨潭没有, 或者作者不知, 《绿》中用横比, 横比是空间比较,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 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你看, 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 都来捧场子了。

第五, 放进事件中, 没有事件, 那就放进想象中。《丑石》写了天文学家来解读丑石, 《绿》只能用想象完成提升,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第六, 结尾, 散文是作为哲理散文还是作为抒情散文, 在这里区别明显。《丑石》是这样: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绿》是这样: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者是哲理, 明明白白。后者是抒情, 呼应开头, 但不说明白, 抒情讲究个含蓄。

二.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析阅读鉴赏对应考点

对照全国和省市高考《考试说明》, 再比对一下我们在前面概括的散文写作套路, 搜集历年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题, 加以整理, 不难勾勒出散文阅读题考查的写作技巧简图。

第一类是有关题目的命题。主要考查题目象征意义, 与套路中第一点吻合。

第二类是从开篇中命题, 考查a , 点题。b , 为下文铺垫。c, 与结尾呼应。d, 渲染烘托气氛。与套路中第二点相关的考试内容有: 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等;衬托手法, 包括反衬映衬等;还有变换视角侧面描写等。

第三类是对应套路第三点, 以暗写明, 以动写静, 环境描写, 烘托气氛。

第四类是对应套路第四点, 对比描写, 想象描写, 时空变换, 引用典故等。

第五类考查细节描写, 包括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描写等。

第六类考查主题思想, 与第一类题相联系, 象征意义, 哲学寓意。若分值较大, 则从全文构架中考不散之“神”。

三.按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进行作文训练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曾以随身携带钥匙为话题在全班进行口头作文。

色、形、质, 多用修辞手法。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钥匙, 有家门的, 有办公室的, 有小汽车的。钥匙多了就有了钥匙环, 钥匙包, 据说贫穷年代, 腰上挂一串钥匙曾经是男人流行的装饰。你想, 不管那钥匙是铜的钢的, 那闪亮的金属光泽是耀眼的。而长长短短钥匙排列一起, 让人想到边民们脖子上的银饰品, 举手投足之间, 钥匙也会在你腰间或口袋里欢乐地嬉闹,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

靠背景描写, 钥匙环, 钥匙包等。

单个的钥匙往往是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那是父母怕孩子丢失它。随着孩子的奔跑, 那枚钥匙敲打着孩子的小胸脯, 时时提醒该回家了。或许, 它会藏在门口的某个老地方, 共同拥有的人探手可得, 他们因为这个秘密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而生活中, 更多的是钥匙们被集合在一起, 有了钥匙环和钥匙包, 人们的财富多了, 秘密多了。钥匙环多是年轻人用, 除了钥匙, 往往还挂着卡通小工艺品。那钥匙环不是藏着掖着, 干脆吊在小背包上了。而钥匙包, 多是成人用, 有布的、塑料的, 高档的是真皮的。据说名品店的品牌货, 一只就要上万元。试想, 躺在那样钥匙包里的钥匙, 一定像那些豪车上的土豪, 养尊处优。

纵比写钥匙产生, 从绳结到管钥到十字钥。横比写, 从铜质到不锈钢到指纹。

最早的钥匙是什么?是绳结。某位老祖宗有次打了个死扣, 自己也解不开了, 于是就发明了管钥, 铁的或铜的, 不光能开家门的锁, 也能开城门的锁。铅合金出现, 不锈钢出现, 钥匙用料也越来越牢固了, 而且越来越精致复杂了。现在最先进的钥匙是指纹, 还有数字密码。钥匙似乎有一天将消失于生活中。

想象:老师交给你教室钥匙; 第一辆新车钥匙;刘邦咸阳交钥匙给项羽。

一个新生报到, 班主任将教室钥匙交给你, 那是信任鼓励和责任, 你一定设定时钟, 每天成为第一个到教室的人。当你拥有第一辆心爱的自行车或摩托车, 你接过那枚车钥匙的喜悦不亚于考了一次满分, 车钥匙是快乐的拥有权。想当年, 先克咸阳的刘邦俯首将国库钥匙呈给项羽时, 项羽收下的不仅是钥匙, 还有谦卑和敬畏, 项羽因此骄横而踏上不归路。

哲理:锁再复杂总有钥匙可开, 不设防是最美境界。

俗话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钥匙和锁的博弈无休无止, 钥匙从有形走向无形。但我们渴望有一天锁消失钥匙也消失, 人人坦荡, 夜不闭户。更渴望有一天, 人与人的心不设枷锁, 不系心结, 相亲相爱, 天下大同。

篇14:文学作品阅读—抒情散文

若 荷

喜欢一条悠长悠长的石板街,就如久住都市的人们喜欢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而每一条光滑的青石板的小路,几乎都与一条悠长悠长的小巷有关。我童年里最寂寞的那些日子,就是在那样一条小巷里度过,那是一条有着青青石板路的小巷,我们叫它西街。

西街是简陋的,两侧的石墙用不规则的普通青石砌就,两旁的房屋沿着小巷鳞次栉比,排列得十分整齐。只是由于年深日久,一部分房屋已经显示了它的破旧。但在青青的石板小巷里,我有一种不再孤独的感觉。母亲不在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在那里玩耍,独自在那条小巷两旁的门楼下站定,目光笃笃地看窄窄的街道的上方挤出的一线湛蓝的天空,在空中倏忽而过的小鸟,还有轻柔浮动着的一片一片的洁白的云朵。

那些白云纯洁得总给人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的想象里,它们如同祖母当年用来纺线的棉花。那些屋顶上破旧的砖瓦和苫草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古老,或许,它们有着几十年上百年或更久的历史了吧?我喜欢这样的格距分明的窗格子,以及新年时候贴在洁白纸张上面的大红窗花。那时候,才刚刚六岁的我穿了一件大红印花小袄,无数次仰起小脸迎着天空零乱的雪花,目光所及处是小巷两边的房屋和高墙,我站在响亮的北风呼啸声里仰视着它们,猜测着它们的神秘与年代。两边的老墙太高太厚重了,我站在它们的中间,显得是那么渺小与单薄。

从前的小巷是繁华的,小巷两边高挑的门楼下,竖起的门板开成一个个的店铺。记得有过一幢地主家住过的大宅子,听说早年那家人家的公子小姐就请了私塾先生在里面读书。母亲曾记得见过一个穿了漂亮学生服的女孩从里面走出再没回来,后来听说那女孩与家里决裂参加了革命。听母亲说,有几处窗子上的花棂还是我的木匠外祖父亲自雕刻而成的。可是它们阔大的院落也已经很破旧了,屋顶上的瓦已经灰暗无光、残断碎开,在阳光雨水的作用下,从碎砖残瓦的缝隙里渐渐生长出了一种细高的茅草,它们由近及远地站在目光掠到之处的屋顶最高处,在寒风里轻轻摇曳,面露寒冷与寂寞,一如幼小的我。

再一次回归故里,已经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踏进那条石板小巷的时候正好赶上梅雨季节,霏霏细雨里,我头顶天空正惬意地走着,尽管脚下一滑一滑。然而这时却接到母亲的电话,她知道我在雨天里行走,那声音分明焦急了:“不是有卖油纸伞的吗?”于是扫兴地停止了继续向前的念头,专门找那些有点古旧的小店,敲开“吱吱嘎嘎”的店门果然买到一把,竹木的伞骨,大红大绿的伞面,撑在手上,雨落在上面是那种清而脆的滴滴嗒嗒。撑了红油纸伞的心里忽然就柔柔暖暖起来,那一刻真的怀疑自己不再是自己了,俨然就是诗人笔下那个撑了雨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了。

而今的我已经很少出入那个小巷了,长大,工作,嫁人。嫁人的那天按照老规矩不得不在那条巷道上自始至终地走过。母亲很开心,因为她心爱的女儿是这样从她祖辈走过的那条路上嫁出的——又一个女儿在相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从它身边永远走出。从前它窄得只能通过一乘四人抬的轿子,而今它已拓宽到能并排开出四辆卡车……她身后的路很短很短,而前面的路则很长很长,在短短长长长长短短的时光交错里,在花花绿绿的现代文明与层层叠叠的新式建筑中,那条古老的石板小巷从此在她的记忆里定格,并带了某种红袖暖香般的古典情怀,成了她梦里今生永远萦绕的亲爱故乡。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篇散文最重要的内容是这“散文的心”,这篇散文的“心”跳动在那“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表现出作者对小巷绵长的眷恋和追忆。

B. 文章中的地主家的小姐、母亲和“我”三代女人随着岁月一路走远,而小巷依旧悠长,象征着小巷人精神的传承不竭。

C. 文中写道:“两边的老墙太高太厚重了,我站在它们的中间,显得是那么渺小与单薄。”这里的老墙比喻一种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D. 这篇散文质朴、亲切,是为了对应诗人笔下小巷的浪漫和韵致,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小巷的悠长渲染得淋漓尽致。

2. 作者记忆中的“西街小巷”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的概括。

答:

3. 文章一直是用第一称“我”来行文,但最后却改用第三人称“她”,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4. 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

(二)孤石上的榕树

陈 雪

罗浮山冲虚观右侧有块兀立的巨石,秃秃的,圆圆的,石上没一撮土,顶部却长出几株茂盛的榕树,发达的根系顺着石的缝隙四处延伸,主根竟把巨石对半挤裂又深深扎进坚硬的水泥地板下面,这实在让人震撼,令人嘘唏。在惊叹生命的无比顽强和壮观的同时,又令纷至沓来的文人骚客感慨绵绵,情思幽幽。

诗人说:这是爱情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哲学家说:水滴石穿,树大石裂,石穿石裂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的是恒心和时间,像树这般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地为着生命的绿色持之以恒地努力,世上还有什么事难得倒我们呢?政治家说:做人就要学这石头上的榕,他就像我们赞美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你看这树,少土缺水,但从未向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低头屈服,总想着战胜贫瘠,扎根大地,为路人撑起浓荫。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精神境界、崇高无私的可贵品格!小说家编故事更玄了:葛洪炼丹时,九九八十一天的焰火直冲云霄,天空弥漫着一缕芳香馥郁的药味,神仙惊诧了,急派铁拐李下凡察看,当铁拐李知道人间有人为求长生不老药垒灶炼丹时,愤怒地骂了一句:“人也真是太贪心了,作了皇帝还想当神仙!”气得一跺脚把罗浮山的巅峰震松,巨石从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处纷纷滚落下来,罗浮山的千沟万壑到处是飞来石,石上石旁都长出浓荫蔽日的榕树或樟树,这株榕树便是石块滚落山崖时折断榕枝而倔强生长出来的,谓之仙人树……

我端详着巨石,打量着榕树,叶片在夏风吹拂下沙沙作响,似乎在否定人们对他的种种猜测和褒扬。我注目那网状的根须罩在光光的石头上,并顺着石缝艰难延伸挣扎着的根系,开始为榕树恶劣处境深表同情,同时又为它与命运抗争的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所折服。我在想,榕树也有命运吧,你瞧,长在山涧窝底的水土沃润,枝繁叶茂,乔灌藤蔓,相倚相靠,簇簇团团好不风光,而孤石上的榕,形单影只,曲虬盘卧,佝偻横生,苍老多皱,刻下无数艰辛岁月的痕迹。榕树羡慕过旁边的同类,想过迁徙挪位么?它肯定思想过,动摇过,彷徨过,只因为无数次的努力都难如愿,它只好作罢,一股劲地顺着石缝拼命地往土壤的深处钻,榕树也许从没想过自己能活多久,能否长大成林,影响气候,更不敢奢望成为生活的强者,只是抱着不死就要活下去的勇气,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努力着。后来根须与大地接吻了,养分源源不断供给树根,树根开始肥大,树身开始发育,树干开始横生枝节,枝节开始抽出无数嫩叶,叶片开始接受阳光雨露,根深叶茂。于是树才能用自身的力量与狂风暴雨和巨石的重压抗衡,并逐渐把顽石拱裂拱碎。许多年以后还会把整块巨石撑破撑碎,再用根须把它网起来,变成榕的土壤,那时就不叫做石上的榕,而是称为榕中的石了。这便是生命的奇观,崛起的辉煌,便会引来更多游人的观赏、诗人的想象、哲人的深思、小说家的故事和政治家的说教。

其实榕树什么也没想,它的目的一如既往地简单、朴素、执着、专注,那就是——努力地活下去!

1. 下列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写罗浮山冲虚观右侧巨石顶部长出几株茂盛的榕树,是为了说明榕树的孤单造就生命的奇观。

B. 文中列举文人骚客、哲人、小说家和政治家对榕树的种种猜测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们对榕树的不理解。

C. 文中说“其实榕树什么也没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榕树原本就没有思想,人们对它的赞美只是一种附会。

D. 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也应该像榕树一样,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2. 文章在描写榕树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举例说明并简析其作用。

答:

3. 文章列举文人骚客、哲人、小说家和政治家对榕树的种种猜测和褒扬有何作用?

答:

4. 榕树“只有抱着不死就要活下去的勇气,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努力着”,后来终于铸就了“生命的奇观”。对此,你有何感悟?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年会交流材料下一篇:李清照《一剪梅》教案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