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活法》有感

2024-04-23

品味《活法》有感(精选8篇)

篇1:品味《活法》有感

品味《活法》有感

公司赠送的那本《活法》放在家里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有时间去看,然后就放下了,然后每晚闲暇之时拿出认真阅读和领悟,发现感触很多,作者用极其简明通俗的语言,阐释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和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只是由于太过平常和普通,往往被很多人忽视和遗忘。读书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自我透视和醒悟的过程,在渐渐走进稻盛和夫先生精神世界的同时,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净化和洗礼。

首先,要与人为善,心怀感激,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思维习惯,造就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性格特征。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应该求同存异,多些理解和宽容,少些苛求与埋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遭遇摩擦,如果学会换位思考,试着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有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人越感恩,心越善良,善良人眼中的世界必定充满和谐与美好,与人为善,同时也是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健康愉快的生存环境。其次,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喜怒哀乐,都是人之常情,如何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把握好量和度,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心如止水,笑看人生,那是大师的境界。作为平常人的我们,只需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把握现在的,珍惜拥有的,不盲目攀比,做好自己,知足常乐。

每个人的人生要有追求和梦想,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享受奋斗的过程。梦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永葆朝气和活力的秘诀就是不断的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快乐和满足。人生的幸福和满足感绝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和占有,不能把物质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生命的质量却千差万别,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有限的生命过得更加有意义。凡事经历过便是财富,看重过程,看轻结果,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篇2:品味《活法》有感

不管何时何地,首先要明白人的正确的“活法”,也就是人应有的生活态度。所谓的“活法”,也就是人生观,立足于做人最基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具体来说,就是正义、公正、公平、诚实、谦虚、努力、勇气、博爱等等。我觉得这些适用于日常工作,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它就是万般皆通的“原理原则”。透过了解,日航重建成功的秘诀,无非就是“活法”,无非就是东方圣贤所倡导的正确的为人之道,这种精神给以认真学习、努力实践这一做人的正确的原理原则。其结果就是日航V字形复苏,并转转成一个高收益的企业。

我们人生的好处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我得到的结果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我很赞同稻盛和夫的一句话:“来到世上的目的,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完美、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这天比昨日做得好,明天又比这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时我们甚至怨恨神佛,为什么只让我经历那么多的苦难?但正是这些苦难才能磨炼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人格。把苦难看作考验、看作机会,我们需要这样来思考问题。

心态决定命运,在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会出现转机。此前的`恶性循环会被切断,良性循环开始了。人的命运绝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我们自己的意志,命运既能够变好,也能够变坏。就是说,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心制造出来的,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原理。思想是画笔,人生是画布,人的思想不同,人生的画卷也不同。改变你的心态,你人生的色彩能够徇烂夺目。

学着做“自燃型”的人。怎样才能成为自燃型的人呢?透过培训和书籍,让我懂得,自我燃烧最好的办法就是喜欢自己的工作。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把它做成,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产生向新目标挑战的渴望。在这过程中就会更加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对工作高度的热爱就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果,无论哪个领域的成功人士都喜爱甚至迷恋自己的工作。能够说,彻底地喜欢自己的工作是透过工作丰富自己人生的唯一的方法。

我们就应具备把事情简单化、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的“高层次的眼光”。摆脱私心、利己心的束缚,走出厉害和执著的圈子,从光明正大的利他心出发,就能做到这一点。越是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越是要赶快回归原点。

才能和功劳不应由个人独占,而就应用来为世人为社会谋利。就是说自己的才能用来未“公”是第一义,用来为“私”是第二义。这是谦虚这一美德的本质所在。

对于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潜力和辩才,而是基于明确哲学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谦虚之心、内省之心、抑制自我的克己之心、坚持正义的勇气、持续自我磨炼的慈悲之心――用一句话说,务必牢记并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

篇3:品味《活法》有感

一、快乐作文, 源于有“趣”

作文教学中, 教师坚持“趣”字为先, 就能使学生乐学, 乐写。纵观本次研训活动的作文课, 都极好的体现了一个“趣”字。

1. 内容之趣。

即以作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王霞老师的《尝味道》, 以一种学生意想不到的果子——青花椒为切入口, 猜一猜这是什么果子, 尝一尝什么滋味, 观一观品尝者神态, 访一访品尝者感受……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倍感新鲜, 参与热情高涨, 趣味盎然。

2. 语言之趣。

作文课堂中要使学生感受到习作之乐, 教学氛围首先应是宽松愉悦的, 而师生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则是营设这种良好氛围的关键。被评课老师誉为“女刘谦”的吴老师, 教学语言风趣幽默, 像“魔术, 是真的吗?”“你猜猜, 老师会不会忽悠大家?”这些语言不仅极大地唤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还常常逗得孩子们开怀大笑。

二、快乐作文, 源于有“货”

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听完两位教师的作文课, 笔者发现, 让学生发现自己有“货”, 才是解决学生畏惧心理的关键。

1. 有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时, 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 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王老师《尝味道》一课, 在课前谈话中, 她紧紧围绕学生喜欢的食物来聊味道, 课堂中又让学生亲历了观察、品尝、猜测、体验、交流等系列活动。当每个学生有了真实、具体、个性的生活积累和写作素材后, 下一步的习作就变得容易多了。

2. 有备用词库。

语言贫乏是学生习作时的通病。为了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两位执教者不约而同的给孩子们提供了备用词库。特别是吴老师还将词库分为三类, 有动作类:挂、甩、捏、折、卷、掏、撒、气沉丹田、吹、满脸通红等;有神态类:煞有介事、神秘兮兮等;还有心理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理打起了小鼓、半信半疑、不可思议等。这些准确生动的词语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时语言贫乏、用词不当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了示范和引领。

3. 有观察体验。

作文教学中, 调动孩子的眼、耳、鼻、口、手, 全方位的观察体验能使孩子的写作素材有血有肉, 饱满丰盈, 还能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像王老师, 在出示青花椒后, 第一时间就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种果子的外形颜色, 请学生凭借观察来猜测, 在接下来品尝环节中, 不仅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同学尝味时的动作神态, 从同学的动作神态猜测这种果子的滋味, 在倾听同学们的猜测和尝味孩子的描述后, 亲自尝一尝, 品味青花椒, 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快乐作文, 源于有“情”

快乐作文就得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愉快写作的情感, 让学生想表达, 有表达的意向。

1. 投入而情生。

如果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以趣味性的、生本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就能争相参与、有感而发、妙语连珠。如《尝味道》一课, 前三位品尝青花椒学生:其中一位闭上眼睛, 慢慢咀嚼, 细细品味, 仿佛正在享受一种美食;另外一位不停吐出舌头, 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似乎想用他的神态告诉同学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还有一位神情坚定, 动作幅度保持一致, 似乎不露一点儿声色, 仿佛在向大家宣布他才是最勇敢的。前三位同学的投入, 进一步唤发了其他学生的好奇心, 几乎个个都来争着品尝, 于是, 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就彻底调动了起来。

2. 情动而辞发。

在很多时候, 作文课堂教学往往运用的是逻辑性、理性、结论性的方法。小学生不大容易接受, 就像我们与其告诉他们“炉子上的开水壶很危险, 不如让他们的小手轻轻触摸一下水壶”, 这种真切的体验会让孩子铭刻在心, 建立在这种体验基础上的写作就会“情动而辞发”, 自然而顺畅。

在课堂展示之后, 两位评课教师各自畅谈了对每堂作文课的看法, 用专家的话来说:两堂课“新、实、真、趣”, 无一例外的体现了快乐作文的理念, 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学习和深思。

摘要:面对作文, 学生常常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更谈不上作文之乐。观摩了区作文研训活动之后, 笔者发现只要在教学中注重有“趣”、有“货”、有“情”, 那么作文教学就能实现“快乐作文”的追求。

关键词:快乐作文,兴趣,情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01) .

篇4:由设计作品品味设计有感

设计不是为了设计本身而存在,一直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随着工业革命轰轰烈烈的开展,我们生活上的改变昭然若是,“变化”就是这个世界的关键词。受社会影响,设计也在日新月异的进行着变革,直到形成如今的设计理念。设计师们更是发散思维,设计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设计,我们身边亦有许多,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

身边引人入胜的小设计

笔者自己是一名从事设计学习的在校学生,平常上课学习,查阅资料,一次在网上看了几个小设计做的非常的有趣,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1.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椅

我们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出行的重中之重,在这些交通工具中,无论火车、汽车、高铁或是飞机,座位都是一排一排前后排列,可以相对而坐的很少。而下面要说的这款小设计就是把座位的靠背与座位的连接处做成活的,可以随自己想面朝的方向前后转换。这样的话,一家人出行就可以相对而坐,便于照顾老人孩子:朋友出行亦可相对而坐,笑笑闹闹旅途更加愉快。

2.带有凹槽的锤子

这款锤子在锤头下面有一个凹槽,大小正好是一颗钉子的位置,要钉钉子的时候,先把钉子放入凹槽内,直接向木板钉下去即可,不必再用手扶着钉子钉。这款设计小小的,很贴心,却巧妙地避免了钉钉子时砸到手指的风险。

3.绑在车位上的黄色气球

这个设计就是在停车场中每个车位后面绑上一个黄色的气球,上面写着“HERE”,当车在车位停好后,气球就会被压低正好碰到车尾,警示车主车已停好,不能再往后倒车了。当车离开车位空出来时,气球就会再度飘起来。如果有空闲车位,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那个标着“HERE”的黄色气球,不必再花费时间寻找车位,既省时又省力。

由设计作品引发的感想

什么是设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书中定义:“设计应该被视作一种物质文化行为。”在一些人的眼中,设计就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装饰,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种心力。好的设计是什么?好的设计就是走心的设计,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健康。那么,什么样的设计又是走心的设计呢?

走心的设计,就是功能大于形式的设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设计。现代主义设计的宗旨是功能大于形式,功能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自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以后,这个宗旨一直指导着设计师们进行设计创造,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功能大于形式,就是设计师在设计之前要先明确这个设计的用途和目的,并以此基础来进行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再去美化这个设计,使其具有美感。如果只有美丽的外表,却不符合实用功能,那么这个设计就没有任何价值,就是一件华丽的废品,而只符合实用功能却外表丑陋的设计亦不是一个好的走心的设计。为人民服务则是指的设计的目的。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是为人类服务的。设计师在设计一件作品之前,作为主体,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自觉地用设计为社会为人类服务,用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不是为小部分人服务,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大多数,更应该得到设计师的关注。

如文中所提及的这些设计,设计师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为使用者考虑,从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健康的身体和舒适的环境,这就更需要设计师负责任的设计。很多职业病的存在常常是因为工作条件的不适所致,在这里设计师就可以通过设计使环境更加舒适安全,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应避免由于不安全的设计而导致的伤害,比如,采用易燃材料引起火灾,安全帽不安全等。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在设计中以人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来解决问题,从而满足人的需求。

每一个设计都是一个“心”的开始,设计改善生活,这就是好的走心的设计。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篇5:读《活法叁》有感

信息时代,网络的优势显而易见,聊天看电影,上论坛看帖子,发微博成了我们工作之余的爱好,很少能够静下心来捧着一本书细细品味。

刚开始拿《活法》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完成任务,要写读后感的心态;然而当我看到书的封面和目录时,开始想看这本书了,因为它和我们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细细读完这本书,它抚平了我内心的浮躁,让我想起了自己过去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坎坎坷坷,还让我体会到怎样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王道。

“逆境是重新审视自身、以备再次起步的绝佳时期”这句话不禁让我回到了高考那时,从小到大,父母眼中的乖乖女,成绩好,省重点高中,模拟考发挥正常,在众人的期盼中参加了当时认为可以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结果却出乎意料,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父母朋友的一再安慰也无济于事,低迷的情绪持续了一周后我平静下来了,人生波澜万丈,跌宕起伏,需要面对很多,我们要有勇于迎难而上,要改变自己的心态,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在大专院校我一样可以努力,我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我拿到了奖学金,我成为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我一样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只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努力,都能取得很好的结果。

当然在工作和人生中都应该这样,正如书中的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当我看到书中的例子想到

了自己,作为一个大专生初到岗位,相对于那些本科生、研究生或多或少有些自卑,但是我对工作和人生充满燃烧般的热忱,全身心投入工作,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奋斗,坚持不懈,始终坚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相信我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书中思维方式的分值范围是-100~100,不同于热情和能力的0~100,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不是努力了就足够了,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用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人生,就像书中提到的要拥有一颗利他之心,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

积极的心态是人生成功的起点,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日的朝阳,从浮躁而彷徨的心态日渐走向平和,对自己的工作和人生充满热情,充满希望,克服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是我要去追寻的人生王道。

篇6:读活法有感

《活法》是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对于自己做人、做事、做企业的感悟。“活法”,顾名思义,就是向世人揭示他一生是秉持什么样的世界观、道德观、伦理观。企业人可以从中探寻企业发展之道,普通人亦可以从中求得为人处世之道。

阅读此书,无疑我也受益匪浅。稻盛和夫先生将自己的生命感悟凝结成精辟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对于我们这些迈向社会、进入职场的“新人”来说,不乏启迪和指导。在书中,稻盛和夫先生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的人生终极命题。我们总是在不断追问生活的意义,尤其是在生活艰难、工作不顺、人生苦恼之时,稻盛和夫先生给出的答案朴实、有温度,为我们在前进的人生道路上提供了指引。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我们存在于这个社会,是为了有所进步,要努力追求崇高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挫折,要有坚强的意志去加以克服;而自身的幸福,则来自于自我内心的安顿,知足才会常乐。

首先,我们为什么活着?这是人生观的首要问题,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是引导我们走完一生的灯塔。稻盛和夫先生的答案是:“为了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读到此处,我想起了另外一段很熟悉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人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追求功绩与事业,而不是贪图荣华与富贵,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价值。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很“渺小”,崇高的事业与自己太远,实则不然,即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挥洒生命与汗水,让自己变得“不平凡”。在这个世界,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像“马云”、“俞敏洪”、“马化腾”这样的豪商巨贾。但是,只要能完成社会赋予的使命,尽力去追求真善美,人生就“不平凡”,这样的人生就值得肯定。

在我心里,我的父亲、母亲就是两个“不平凡”的人。对于一个在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父母最大的心愿是把子女培养成材,即便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如今,他们的夙愿得以实现,他们的人生已经“不平凡”。而我,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唯有在自己的工作 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发挥自己的才干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母校的培育之恩。对于普通人来说,孝敬好父母、教育好孩子、经营好家庭、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不平凡”,即便普通但不平庸。如果能力再大些,就多帮助一些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其次,做人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追求有德性的生活方式。稻盛和夫先生在书中提到:人生或者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他特别强调了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思维方式有正向,也有负向;如果是负向的思维方式,那么无论你能力多强,热情多么高涨,得出的结果只能是负数。其中,道德修养是思维方式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才智越是不同凡响,就越需要指针来正确指引方向。该指针就是理念、思想或价值观。”这句话对于广大的公务员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你能力很强、财富很多、官位很高,如果方向错了,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纪录片《失守的防线》里,有个人工作能力很强,是一位业务骨干,还获得了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就是因为思维方向错了,结果成为“阶下囚”,让人唏嘘不已。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党性修养绝不是空话套话,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只有用于服务人民、促进社会进步、谋求人类 福祉上,才会有广阔的施展天地,才能创就伟大的事业。

最后,对于生活,要学会知足常乐。稻盛和夫认为,知足是人类追求的哲学。提起知足,人们往往会想到欲望,欲望是个“好东西”,它让人类有动力去追求梦想,也让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但过度的欲望则会使事情变得糟糕,无休止的欲望让人永远不会满足,也就永远不会感觉到幸福、快乐,而真正的幸福是一种自我内心的感受,并不能用外在可以量化的指标尤其是财富的多寡来加以衡量。有个小寓言故事就很生动、形象的诠释了幸福的内涵:从前,有个百万富翁,每天让他劳神费心的事情跟他拥有的财富一样多,所以,他每天都愁眉紧锁,难得有个笑脸。百万富翁的隔壁,住着磨豆腐的小俩口(曾有谚语说,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但磨豆腐的这小俩口却乐在其中,一天到晚歌声笑声逗乐声不断地传到百万富翁的家里。百万富翁的夫人问老公:“我们有这么多钱,怎么还不如隔壁家磨豆腐的小俩口快乐呢?”百万富翁说:“这有什么,我让他们明天就笑不出来。”到了晚上,百万富翁隔着墙扔了一锭金元宝过去。第二天,磨豆腐的小俩口果然鸦雀无声。原来这小俩口正在合计呢!他们捡到了“天下掉下来的”金元宝后,觉得自己发财了,磨豆腐这种又苦又累的活儿以后是不能再做了。可是,做生意吧,赔了怎么办;不做生意吧,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丈夫心里还想,生意要是做大了,是该讨房小的呢还是该休了现在这个黄脸婆;妻子则在琢磨,早知道能发财,当初就不该嫁给这臭磨豆腐的。寻思呀、琢磨呀,之前快乐的小俩口现在谁也没有心思说笑了,烦恼已经开始占据他们的内心。更令小俩口痛苦的是,为什么天上不能多掉几个金元宝呢,这样就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了啊?生活原本没有烦恼,当欲望之火被点燃后,烦恼就来敲你的心门了;生活原本没有痛苦,当你开始计较得失,贪求更多时,痛苦便来缠身了。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抱怨不快乐、不幸福实则是欲望过多、过大导致,“盲目攀比”、“炫富”、“成功学泛滥”等现象可以佐证这一点,无休止的欲望使我们疲于奔命,“心”能不累吗!稻盛和夫的处世哲学启迪我们:“无法得到渴望的东西,就珍惜现在拥有的。”

篇7:读《活法》有感

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为此,不屈不挠地工作、勤勤恳恳地管理、我们的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这样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

稻盛先生创建“京瓷”时只有27岁,一个新生的弱小的企业,资金、设备、客户等资源都不足,处于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之中,同行业中有强大的竞争对手,自己又不懂经营,缺乏经验。像一只小船航行于大海之中,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企业究竟能不能生存发展,怎样做企业才能顺利发展,怎样做才能避免企业破产,避免员工因失业而流落街头,怎样做才能对得起信任自己、慷慨解囊的股东们,稻盛先生一面拼命工作,一面苦苦思索这一类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有许多东西似乎确是命中注定的。究竟是自然决定的,还是上帝决定的,谁也说不清,但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与生俱来的命运,降生到这个世界,这一点似乎很难否定。而且除了个人的命运之外,还有家庭的命运,我们所在的组织和地区的命运,以至国家的命运,地球的命运等等。而个人的命运就根植于这种种更大范围的命运之上。

拿稻盛自己来说,出身贫困;小时候正逢战争,家屋被美军的飞机炸毁;小学毕业两次没考上理想的初中;13岁时染上肺结核,差点丧命;考大阪大学又落第;毕业时还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进了一家公司,又是连续10亏本、连工资也不能如期发放的企业。这些都不是稻盛自己的愿望决定的,它们都属于命运的范畴。

但是命运不是宿命,因为决定人生的除了命运的法则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法则,就是:“善因生善果,恶因得恶果”的“因果报应的法则”。这条法则可由每个人自己掌控。

稻盛先生毕业于理工科大学,从事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工作,信奉科学合理的思考方式,长期来对科学无法解释的“因果报应法则”内心很难认同。同时,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好像也说明“因果报应法则”并不灵验。再则,由于命运要素的干扰,使“因果报应法则”并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明白。当某人命运不济时,他想些、做些好事并没马上获得好报;而有的人想了、做了坏事并没立即得到恶报,因为他命运暂处强势。就是说原因和结果之间往往有一个时间差。

当稻盛先生苦闷彷徨时,袁了凡的故事给了他一种启示,“原来如此,人生原来是这样的。前面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自己,虽然不清楚,但是,在难以捉摸的命运的安排下,遭遇各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却可以坚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这种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吗。”

稻盛先生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对自己亲身实践的反复深入的思考,不仅相信了“命运和因果法则”,而且认为这才是人生、社会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法则。

稻盛先生说:“命运乃经纱,因果法则乃纬纱,两者交织而成的布就是人生。”

稻盛先生认为,只要坚持“想好事做好事”,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人生一定会出现转机,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走向。

盛田说了句很重要的话:心态决定命运。这是盛田办一辈子企业,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领导力决定于心态,进而心态要从环境分析中找到信心和力量,从而反过来催生领导力。

篇8:品味《活法》有感

汪中求先生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领域中, 即教学细节决定教学成效。近期观摩了一堂《牛津小学英语》&Unit5 On/Zze/k™的语篇教学课, 执教者精致而细腻的教学理‘念无不弥漫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一、开门见山, 巧铺除障, 导入新课本课是以Part A作为单元首教时的一堂语篇教学课, 由于行为动词I的一般过去式第一次出现, 且语篇信息量较大, 因此将语篇作为单元第一教时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 执教者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与farm相关的funny cartoon后问“What did you do just now?"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答句中选出正确应答, 从而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We played chess just now.We cleaned the windows just now.We watched a funny cartoon just now.其中, just now是Unit3中教be动词过去式时所学, played, cleaned, watched是能体现三种发音现象的三个动词, 并通过“The cartoon was fun.”引导学生理解fun这个生词a funny thing0紧接着, 执教者让学生听一段歌曲�Old Mcdonald had a farm�, 然后问:“What else did you do just now?"引出了又一个语篇中的主要句型。学生在watched a funny cartoon后很容易理解该问句的含义, 从而不难答出We listened to a song just now0最后, 执教者带领学生对一般过去时进行小结, 并通过以下练习予以即时的巩固:What (do) you do just now?I (pick) apples just now.What else (do) he do last week?He (visit) a farm last week.不难看出:在巩同练习中执教者悄然渗透广last week的教学。通过执教者细致入微的设计, 在短短五分钟内, 轻而易举地扫除j影响语篇理解的行为动词过去式、fun�last week等语言障碍,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一新的语法结构, 教学到位且不越位, 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经验, 巧妙地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材料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二、以藤串瓜, 任务链接, 串联全课执教者紧紧围绕On仏e/a™这个主题通过任务设置 (藤) 链接起诸多环节 (瓜) , 且环节与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渐进的、发展的。各环节间的过渡语尤其值得关注:Let’s watch a cartoon about farm first".Then please listen to a song“Old Mcdonald had a farm”完成行为动词一般过去式及fun、!ast week的教学。—Old Mcdonald has a farm, and he works on the farm every day‘But we are not farmers, what can we do on the farm?引出课题On the farm并教学相关词组:water trees, collect eggs, pick oranges前三个是熟词, 为略讲;taste oranges, pull up carrots, mi�k cows后三个是生词, 为详讲。—Have you ever visited a farm?".I know Helen was on a farm last week.What did she do last week?通过听力练习呈现Helen的假期活动,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动词的过去式。—Why didn’t Helen go to school last week?弓丨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background并回答, 教学National Day holiday, early和before这三个字词。—Last week was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Helen visited a farm with her family last week.What about Nancy?What did Nancy do last week?引出另一主人公Nancy的假期活动。三、以旧导新, 见词能念, 听词能拼taste的教学:执教者首先呈现学生已学过的late/cage/skate/plate等这四个以不发音e结尾的单巧, 弓|导学生归纳出其中的元音字母a发名称音/e/�然后教师发出taste这个单词,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发音规律推导出所听生词的拼法, 一位学生很快就拼出了taste这个生词, 学生听词能拼的能力在这里得到了锻炼。carrot的教学:先呈现a和o这两个元音字母的音标/?/和/?/, 然后让学生结合两个元音音素正确读出cai T�t这个单词, 此处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已学音标正确读出生词的能力, 也为日常学习中查阅英汉词典打下了基础。cow的教学:结合water flowers这一词组中的flower—词, 告诉竿生ow是一个常见的字母组合, 在这两个单词中都发/au/�引导学生正确读出cow—词, 从而培养学生见词能念的能力。仅三个生词的教学, 执教者就有意识地渗透了三种不同

的单词教学方法, 逐步弓I导学生形成见词试念、听词试拼,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见词能念、听词能拼的词汇学习能力, 对传统教学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单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优化。四、结合语篇, 创设情境, 激发提问1.创设问答情境, 激发提问欲望。面对Helen和Nancy的场景图片, 引导学生面对面提问:Helen�Helen/Nancy, Nancy,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然后播放被问主人公的尸音作为回答。此种问答情境的创设恰当而真实, 致使学生的提问欲望也更为强烈。2.开展游戏活动, 调动提问积极性。执教者设计了“Stone、scissors、cloth"的游戏, 运用前一环节中听力练习的表格组织学生进行同桌问答:What did they do on Monday/on Tuesday?游戏规则为:赢者问, 输者答。在游戏中操练问答, 学生的说话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3.结合语篇信息, 培养提问能力。执教者针对语篇background设计了Can you ask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is paragraph?的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根据该段落中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个别提问集体回答 (相当于试题中学生易错的“对划线部分提问”这一题型) , 有效培养了学生根据特定语言信息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What holiday was it last week?What day is it today?Who goes to school early?Where does she meet Nancy before class?When does she meet Nancy in the school playground?···个别提问、集体回答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该段语篇信息的了解, 设计者的这一安排无疑也是对传统朗读形式的一种活化。通过搭建支架、提供语料、展示范本, 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较熟练地复述该语篇, 从而优化了学生的语言输出。考虑到该语篇的信息量大且新、难语言点多, 作为单元的首教时, 执教者没有另构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 而是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初步感知行为动词的一般过去式和整体把握语篇信息、熟练复述语篇。无论是从科学的容量、合理的节奏, 还是从情境的创设、环节的设置, 无不饱含着设计者对教学细节的高度关注, 因而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上一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下一篇:推动金砖国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