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生活感悟

2022-06-27

第一篇:大学校园生活感悟

大学生活感悟

"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

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

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这一段话,不是我的原创,是崔永元评论人生的一段

话。以我现在的经历还不配和大家谈人生,我要谈的是对于在座的每个人的一生都至关

重要的四年大学生活。对于今天让我站在这里给大家讲如何度过关键的四年大学生活,

其实有点赶鸭子上架。就在我准备简历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没有任何可以让我吹嘘一

番的证书,奖章之类的任何被称为荣誉的东西,除了自认为满满的四年的生活感悟。其

实回过头想一想,如果上天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想,我的这四年生活应该也还

是这样,因为对于大学生活该经历的活动,该掌握的知识,我都尽了自己的努力。

有人说: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

不知道",大学三年级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学四年级"知道自己知道"。其实,至今

我也没能吃透其中蕴含的意味,但是模模糊糊能体会到一点,就是从天上落到地上,从

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很多人之所以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网上或者杂

志上的一些关于大学生活小说的误导。很多作者描写大学生活都是以调侃的语气,向读

者描绘一个他心中理想的大学。受到这种误导,在每个人踏进大学之前会对自己的大学

生活有一个理想的描绘。怀着这份美好,进入大学后,很多人都会迷糊一阵子,充分享

受突如其来的自由和新奇感。但是在一天天上课,自习后,这种激情慢慢的消退,就开

始进入迷茫阶段,怀念高中同学,怀念高中生活。在座的大都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

道"和"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尤其是后者,往往是造成迷茫,困惑和郁闷的根源。而

这也是慢慢长大踏实地的过渡到"知道自己知道"必经阶段。如果你现在觉得没有方向,

也没必要着急,其实这很正常。

很多人在没进大学前,就在脑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认为高中的同学之间的感情才

是最纯真的,到了大学彼此就不能坦诚相待了。我就有过类似的想法。事实上,随着和

宿舍的同学相处,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至少对于和你一起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宿舍

的同学是不适合的。在这种年纪,有的大多是是性格上的棱角。等你有一天毕业了,回

头想想自己的大学同学,你就会发现,其实现在的磕磕碰碰根本不值一提。现在大体聊

聊我的大学生活,希望作为一个个例,能给你们带来一点思考和启发。

我的大一和很多人一样,是茫然没有方向的。就是天天背着书包去上课,晚上去自

习,周六周日有时候也就是跑到自习教室里。因为除了自习,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

么其他事可以做。后来也经常去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有太多的资源了,总觉得那么多书

放在那里,不利用起来,过于浪费了。所以对图书馆我算是比较熟悉的。也有人四年都

没去过图书馆,不知道里面什么样,我现在宿舍就有这样一个同学。虽然每天都有事可

做,事实上心里却很迷茫,因为毕竟是大学,即使我把它当作高四来过,毕竟终究不是

高中。高中有一个高考,始终是努力的目标,现在却没有方向了。也觉得大学生活应该

是五彩缤纷的,丰富多彩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学习,为了考个好成绩而就这么度过四

年。于是给自己稍微理清了头绪。显然,作为学生,学习是首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

于是开始去参加学生会,天气好的时候会骑车出去逛。很清楚的记得,一次10.1假期,

一直在自习教室里,到了最后两天,实在坐不住了,就推上车,找了一份武汉地图,带

上几本杂志,坐在湖边,看看书。心情也不是那么郁闷了。学校周围,到东湖的路我几

乎都去过,每次就是一个人,一边对着地图照路,一边走,直到沿着东湖的湖间道转一

圈。如果觉得生活很枯燥,这不是大学的错,大学给了你充分的自由,你要做的是利用

好这种自由,充分发掘自己的生活。所以我觉得我大一总结起来有三件事是值得庆幸

的,第一是学习没丢,第二是懂得去图书馆,三是能走出校园,带上地图骑上自行车

,这也是一份很有趣的经历。

大二放手去活动

大二的时候,处于偶然的机会,开始接触国标舞。学了一个学期后就和学员一起发起组

织了国标舞协会。起因就不在这里详谈。通过协会活动,组织活动能力,与人交流能

力,团体协作能力,使自己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在搞活动同时基本

上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学业。本来计算机专业课在所有的院系中属于比较多的,有两个专

业的课。但奇怪的是,我自己竟然一点也没觉得这两件事之间会有多少影响。所以我一

直觉得时间这个东西,只要你肯挤,总也能挤出来。四六级也是在大二过的,说起六级

还闹了个小笑话。因为功课多,又有活动,平时几乎就没准备过。考试前一天晚上,宿

舍四个人都觉得没什么戏了,结果就一起看了一晚上的电视剧。睡觉前才把第二天考试

的东西铅笔,收音机准备了一下。考完了感觉也很糟糕,听他们感觉好像不是太差,于

是我就提议,考过了的得请客吃饭,平衡一下心理,最后结果四个人就我过了,结果还

得掏钱请他们吃饭。其实过六级过得有点偶然,但是过了也很当然,平时一直没丢过。

从大二一开始,就经常去图书馆看英文报纸,图书馆的英文杂志,上网去国外的大学浏

览他们的新闻,华工的,武大的英文版网页也都过。我觉的自己的英语就是在这种环境

下练成的。

大二这一年算是比较丰收的一年。搞协会活动,四六级。

大三学好专业

选择,放弃协会工作(很遗憾),开始学好专业知识。已经打算保研。并且开始准备考

研。最后能顺利保研,和我的这一选择以及这一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大四收获

进入实验室。学习了很多课外的东西。动手编程,写游戏等。不过有点遗憾的是,这些

东西其实早就该开始学了。

总体来说,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对你的四年生活有一个规划,也就是你希望你的大学

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个规划可以很粗略的,只代表一个大方向,不必很细致的,有了方

向才不会茫然迷惑。而且只要你朝着这个方向走,结果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个,无论是做什么,作为一名学生,他的首要任务都是学好自己的功课。

最后,丰富的大学生活是要靠自己去营造的,大到全校全院性的活动,小到班级内部,

或者寝室内部,可以组织各种游玩,或者比赛之类的活动。自己也可以根据兴趣,参加

协会。不是每个人都要参加协会,一定要有兴趣,否则不能进入核心成员,会觉得很没

意思

第二篇:大学生活感悟

成长

阳光透过窗帘缝洒在书桌上,恍惚中想到了两年前刚来到大学的样子,也是一样的阳光和温度,刚来学校的青涩模样还历历在目,未知的感觉既新鲜又刺激。转眼间再回首,我已是马上要升入大三的人了,回想起这两年和大家经历的各种活动,还有和大家一起挥洒过的汗水,一抹笑容浮上嘴角。

有人说,时间是把那什么刀,削去了我们身上的幼稚,换上了成熟的外衣。回首这两年,我们每个人都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成长旅途。看着桌上的军训纪念照,好像又感受到了烈日下排球场上汗水流过脖颈。刚来到新环境,除了兴奋和激动外,还有就是不知所措的迷茫和孤寂。但军训拉近了整个班级同学间的距离,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和和善,有同学给大家带来了家乡的特产,有同学展现了乐于助人的性格,整天为班级事务奔波,还有同学展现了自己的多才多艺为大学生活增添了种种快乐。熟识之后的快乐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为准备“快乐班级”大家努力的身影和欢声笑语还在脑中盘旋,心理剧比赛时几位“演员”出色的表演还犹如在眼前,在大二与大三的交界点,我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这两年的经历,我看到大家从最开始的怯懦、羞涩变得从容、淡定,我看到了成长的痕迹。

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从年少无知到如今的意气风发,这一路曲折而又漫长,它从未停下脚步,在时间的酝酿中愈加醇厚,过去的已不再回来,但更美好的未来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我期待着明天,期待着更加勇敢自信的我,还有我们。

第三篇: 大学生活感悟

大学校园是许多学子们梦寐以求的,也是许多家长给自己孩子寄予希望的地方,她承载着父母对自己的期盼,相信谁都能理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道理吧,不仅仅是这些,并且大学校园无处不充满着诱惑力。用他们的话说,那简直是人间天堂。如今走进大学校园已有三年,与当初在梦想中多次出现的大学生活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喜忧参半,感触颇深,这可能就叫“痛并快乐着”吧

回顾昨天,好像获得得了许多,也好像失去了很多,进大学以前,都以为大学生活是轻松自在的,可能是高中那一段辛苦奋斗吧,但真的开始了大学生活,终于明白,大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堂印象中的象牙塔,而是一个进入现实社会的过渡带。

有不少人说大学根本就学不到什么,还说学的东西在工作中根本没有用,重在对能力的培养与认识。或许是这点让我们对知识和能力有了错误的认识吧,甚至将它们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完全放弃了求知,一味追求提高自己那所谓的“能力”。的确,我们需要通过进学生会,参加各种活动,校外兼职等来提高我们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别人交流、沟通、相处能力以及锻炼我们的胆量。但这些绝不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主旋律,而只是一些小插曲,来给我们的大学生活增添色彩。我们从这些活动中所获得的只有很普通、很一般、没有多大增值价值的一部分经验或能力,而且是以后也可以同样获得而且并不觉得晚的经验或力 冒出那些“经验或能力”的想法,也只是出自在现阶段对人生的狭隘的理解了。但是对我们整个人生所真正需要具备的经验和能力来说,也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如果大学仅仅只是那些活动,提高那些方面提高那些方面的能力的话,我们又何必花那么多的钱来上大学?不如干脆直接进入社会算了,那是一个锻炼我们谋生能力、积累人生经验的最好的大学。现在我却认为大学也并不是像他们那样说的那样,我觉得大学的学习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在大学里要说轻松其实也不轻松,仍需要不断地努力,我记得大一的时候学校还没有给我们分专业,就开设了一些素描和色彩课,还有一些文化课和英语课,虽说课多,但一周也有那么一两天给我们休息,还有就是过级的事,哎呀说到这个我真没辙了,连过了两次还是没有通过,也让我也挺沮丧的,通过和其他过了的同学对比,才发现自己与别人差距甚远,因此,时常暗暗鼓励自己不能放松。之后也跑跑图书馆借借书什么的,但是大二就很少去了,文化课少了些,专业课却增多了,不过还是觉得时间空闲了很多,由此也就有了一些时间来做做兼职,一来在生活费上有个保障,二来也可以接触下外面的生活, 就像他们所说的攒点工作经验吧。尽管这样会累,可生活却变得充实而又有节奏感,所以,在我看来,我的大学生活并不空虚而且这还是我的一个大收获吧!

转眼之间,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一大半了,现在得要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了,有些从大一开始就注意这样学习的同学,到了现在大三,他们和一般同学的差距就很明显的拉开了,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专业方面的思维方式,通过他们和老师的交流探讨中都可以看出来,这就是一种通过学习知识而转化过来的思维能力,一种获取创业机会的通行证,一种捕获商机、发展事业的才能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是平面设计,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但慢慢地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也因此变成了我的困惑。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打暑假工的时候,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我不知道,也许现在的我还是在读大学,并没有完全踏入社会,也就没有他们那么的疲惫和匆忙吧!

这几年以来,一直的打工和兼职对于我社会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大学以前,我还是村里的一个有些青涩的少女,对于大山外面的世界只能从电视和虚拟的网络中去了解,对那世界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和希冀。自己真的经历了,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每一次去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每一次都会给自己很大的启发。我相信人只有通过实践去比较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幸的人,有很多很多的人比自己活得要累,但也比自己坚强,在锻炼了自己交际沟通能力的同时,也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思考。现在我大三了,在一个技术学校做任课老师。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刚开始有过失落和难过,看到一些学生整天只知道玩游戏还有谈恋爱,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高中生怎么都是这样,如此的不上进,以后难道工作也这么玩下去吗?所以以后每次上课我都会跟他们说一些道理,久而久之,学生们也许会有点烦,但后面还是会有大部分学生认真学习,只有那么少数学生依然像从前那样,也许是家里条件还不错吧,不过总体来说,这也让我体验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懂得每一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难处,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一次次的从中吸取经验,使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养。拥有的本身就是幸福,拥有的本身就幸运,大多数的同龄人他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再踏进这个象牙塔,好好的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大学只时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驿站,也许此刻停留是为了走的更远?不是吗?朋友。

在大学还有一项比较重要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这可能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争议也颇多。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么久相处下来,对于大学人际关系我自己也有了很深的了解。首先,我懂得了大学里的关系不如中小学的那么单纯,美好。它并不像以前一样,一个班都是很团结的,组织什么活动大家都积极参加,完全是为了大家一起开心这样简单,大学里的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大一大二的时候通常都是一个寝室一起行动,但是到了大三,课很少了,人却很忙了,于是大部分人开始单独行动,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同路的时候一起走。心情不好或烦闷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像高中时候的那种朋友可以一吐衷肠。由于面临社会现实和学校里的残酷竞争。周围的人,大部分心理上多了一层虚伪和利益的障碍,彼此之间少了一份真实的沟通。但是,我们都已经长大了,懂得如何去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所以,即使在相处的过程中有什么或大或小的问题,我们都能够理智和坦然的处理,这对于以后真正踏入社会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吧。

我想在大学生活的最宝贵的财富是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吧。我想这也是新生和老生的最大区别,刚来的新生还未脱离高中生的稚嫩,脸上还有一些青涩。对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带着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很多东西都要寻求学长学姐的帮助,深怕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够好或是与别人不同。但是,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大学生活已经很熟悉了,通过一些社会实践的接触,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目标,价值观等都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了真正的规划,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向本专业的方向发展?等等这些,都会经过成熟冷静的思考。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同时,高年级的同学更加注重自己的素质培养,开始随时注意自己的形象,常以自己未来的职业要求来提醒自己,开始为自己的理想全身心的忙碌与努力。

现在大三下学期了,我的大学生活也已经快接近尾声了,马上也要去外地实习了,大四估计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学校度过。现在同学之间的相处,对于毕业这个话题已经很频繁了,回顾这三年大学历程,真的学到了很多。首先,生活上,我已经懂得了如何去管理好自己的财政问题,经过初中,高中,大学,更加地独立了,我想我已经可以好好的照顾自己了。其次,感情上,我学会了怎么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也知道如何维持自己与好友之间的友谊,更懂得了家人对自己的深深的影响。然后,理想上,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的信念,我将继续的努力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最后,思想上,我想我已经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不管前方路途如何,大学生活所带给我的都将是最宝贵的财富,也会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之所在。

我们曾遇到很多困难,在求学的过程中,但我们还是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昨天的相逢和相聚,不仅是为了期待今日的快乐和欢笑。也是是为了细数心中那些美好的回忆,也许岁月会模糊这些记忆的轮廓,亦或许有些记忆永远也不会消磨,那些记忆中的点滴已深深地潜藏我的心中,难以忘怀。

喧嚣充斥着我们学习的这个小城市,直到夜晚也不减退。行走在这样的环境中,疲惫和压力似乎如影随行。然而,有人却能在浮华尘世中淡定从容,心若空谷幽兰,我想其实生活可能很简单,并不是那么复杂的,只要心中有爱,姿态从容,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许一切都会变好吧!

第四篇:大学生活感悟

之前听的一场讲座,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句话:“大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大二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大三的时候,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大四的时候,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我当时觉得这从大一到大四毕业,中间也就是经历一个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但是随着一年一年的大学生活继续着,即将毕业时,才发现每一个学年自己都是在变化着,无论是思想还是穿着打扮上,可能就是当时自己没有意识到。

大一的时候,就是傻傻的,从高中的忙碌状态突然变得好清闲,课也没那么多,也没有老师留的作业,偶尔和舍友去逛逛街,上课不上课的都玩手机,快到考试时的前两周都往图书馆跑,就为了找个座位赶紧复习。但是当时没有觉悟,也没有人点拨。现在我能给大家的意见是,真的大一的时候确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那就多往图书馆跑,哪怕中午不回寝室睡觉,哪怕下午不去吃饭,带跟笔,带个厚厚的笔记本,把你看过的书名记下来,把你认为感人的有道理的话摘录下来,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到你和别人聊天时,就发现你看过的书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你的思想。现在大一的学妹来到寝室里买二手的时候,经常会问这问那,有的时候觉得挺好的,她们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幸运,可以少走点我们的弯路,多学点我们落下的功课。

大二的时候,突然又有新的一批学妹学弟来了学校,觉得自己又长了一岁,但是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作息习惯,还是那么放纵自己,课还是不多,唯一正确的两件事,就是把专四当成回事了,当时好好准备了一个月,还有一件事就是考了计算机二级。慢慢地认识到,大学学习其实都是靠自己的,没有人会在你耳边唠叨“你该看书了,快考试了”。这些话不会听到的。或许相处不错的都有上进心的舍友或者同班同学会提醒你,但是没有每个人都会那么幸运。因为大学的生活是自己过,谁也不想多事,万一碰上一不讲理的,大家劝你学习反而不落好,好心又怕没好报,反而当了驴肝肺,所以很多人都学会了个管个,所以大二的时候成了两个或者一个过,不再是一群人“出洞”。大二,在学问上,确实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如多做点社会实践,在不影响上课的空闲时间里,做做家教或者辅导班培训老师,这个绝对是锻炼人的,对你大四找工作肯定有好处。首先,你可以在你的工作经历那一栏填你做过什么,如果是比较出名的培训机构就更有成就感的,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些社会实践带给你内心和自身的变化,到应聘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而且你和其他人相比,这一年你确实有所收获了。

大三的时候,收收心,开始攻专业课,为考研做准备。如果不考研,学好专业对你找工作也是占优势的。因为你总得有一样拿得出手,多数人还是在靠专业吃饭。如果确实专业你不是太感兴趣,那就跨专业考研或者你对你感兴趣的专业或者技能有更深的了解和学习,要不然到大四就成了和尚撞钟撞一天是一天了。大三了,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就一定得对自己狠点,因为自己又面临着一次机会,好好学习。至于考不考研,得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工作机会,家庭因素,自身的年龄和自己的学习状态等等。

大四的时候,可能真的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了,也有点迟了,所以好好利用前三年的时间来做好。处理好人际关系,不管是以前的初高中同学还是现在的大学同学关系,先把人做好了,心情理顺了,办其他事情才会靠谱有感觉。其次是做好学问,知道自己现在还不行,然后永不间断的继续学习,多看书;最后把握身边的机会,培养自己的处理事情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必须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

大学,真的可以让一个人成长,能不能过的有意义,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珍惜在大学的时间,祝没有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学有所成,过属于自己的精彩又有意义的大学生活!知道路,就不怕路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为之付出努力!

第五篇:大学生活感悟

一、发现问题

搞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能发现社会问题,哪些问题值得思考、深究,从什么地方发现社会问题?我认为,非专业的调查者,只能从两个地方发现问题。

一处是媒体,一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了一些我们自己无法直接了解到的社会事实、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还有另一类媒体,那就是很专门化的理论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和报纸广播电视对待社会问题的不同方式,它要去解释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发生,并且上升到一种理论的高度,探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另一处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你是专业的调查者,你可以通过你的调查发现一些社会问题,那既不是你的日常生活,也不是媒体的报道。但你们不是专业的调查者,大概只能从媒体和日常生活接触社会。

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问题。从报纸上或理论著作中看到的记者和学者对社会问题的描述和分析,你能够理解吗?如果他们所说的社会问题和你的经历距离很远,你能够很好的理解吗?很好理解的可能性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第一,你有良好的想象力。第二,你有过一些生活经历,你的生活经历和那些人的遭遇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是毫无疑问是你的这些社会经历帮助你去理解他们。我做一个不恰当的比拟,有人在火灾中被烧,你听说后很难过,你被烧过吗?没有。那你为什么感同身受呢?因为你体验过别的伤痛,要是你根本就没有体验过任何疼痛的话,你就很难体会他们。实际上你的痛感是帮你理解别人别样的痛感的根据。由此类推,我们对和我们生活差距很大的困境中人们的理解,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这些社会经历和那些人的遭遇可能差别不小,但依然是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社会经历更多一点,就更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他人的遭遇。但是肯定不能无限多下去,有最多社会经验的人是实践者,不是研究者,要你的经验和实践者们等量齐观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经历稍多一点有利于你理解他人。

二、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

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是社会问题吗?是公共话题吗?日常生活中上升不到社会问题层面的私人问题,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我们要讨论的是从个人日常生活发现社会问题。就是说个人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似乎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可以关联到社会问题。有些问题本身就是社会问题,比如你因为家庭贫困,考的分数再高也上不了大学,很多同学遭遇了这种问题,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有一些个人问题,里面包含着社会的因素。比如说你要离婚,这毫无疑问是你个人的问题,但有时也是社会问题。如果离婚率一直很低,离婚便不是什么社会问题。可是当代社会中离婚现象很多,你遭遇到离婚,这实际上就牵扯到社会因素,牵扯到人们普遍价值观念的变化,它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某个个体的婚姻,离婚和这些因素是有关联的。

如上所述,个人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些直接就是社会问题,有些包含着社会的因素。有的个人的问题也可以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何问题都不是绝对偶然的,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那些个人经历的问题,如果带有社会因素,或者虽然是个人问题但实际上也是社会问题,则都可以由你的个人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当你努力解决个人失恋的问题时,你要调整自己的心理,或努力把失去的对象找回来,但当个人遭遇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时,你还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做出思考。比如说矿难,如果你的亲戚遭遇矿难,你直接想到的是怎么救助和赔偿,但同时也可以把它上升到一个社会问题来考虑。也就是说个人问题可以转化为社会问题,而且对于包含社会因素的个人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往往是日后对一些社会问题理解和思考的基础。生活经验加上书本学习,两点很好的结合,才能发现和提出真正的、有质量的问题。

三、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学习社会学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社会问题,学会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怎么去开发这种能力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日常生活出发,不放过自己生活中及周围发生的问题。发现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从这里开始锻炼。当你从理论著作中知道学者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慢慢地获得了思想能力之后,再从媒体上听说一些远离你的社会问题,你的理解就不一样了。我来举一些例子说明怎样从说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家庭中的一些事情、事件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思考。比如说父母的谋生之道是什么。你一直靠父母养育,你父母靠什么赚钱,怎样的营生,在生计上遭遇了什么挫折,你是近距离的观察者。只是过去你消极地接受养育,没有去积极地帮助他们,连积极地观察都没有。仔细观察思考一番,比如想想你家庭消费的变迁,你的思想会有很大的长进,能明白很多问题,这是最便利的窗口。农村的故事更多。在这方面,一个农村子弟比城市里的孩子幸运,对日后做社会学来说,从小的经历丰富更有利。农村孩子可以看到村内成员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打工、赚钱方式;可以看到分家、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看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事情;还可以看到人们对政治权力的看法,看到权力争夺。什么是政治?那就是政治。后来进了课堂屡屡说到政治这个大字眼,其实政治学是研究什么的?研究权力的。一个村庄也有村庄的权力斗争,那是城市里面出生的同龄人绝对看不到的,因为城市里的孩子看不到他父亲的单位,而农村孩子有幸看到村庄政治,甚至听到父母议论村庄政治,只是当时他没有,也没必要去认真想想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说离开村庄不少年了,那已经不是我日常生活了。但你现在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密切关注,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锻炼你的思考能力。现在,也就是大学当中仍然有很多故事,从中绝对可以发现问题,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了,是不是特别肯思想,肯观察。比如说手机,这个屋子里差不多人人都有,没有手机的可能只有我。你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吗,买手机是为了什么?实用、便利、还是时尚?没有手机就很不便利吗?买了手机你所获得的那个便利有多么的重要?没有手机的时代不能过了?宿舍有电话啊,还不够便利,我读大学时宿舍没电话。你还可以想想买了手机之后在做什么,有多大比例是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事。你算算账,人都会被自己的行为蒙蔽的,因为自己要为自己的行动找一个坚实的借口,促进自己去做,而且要说服掏钱的人。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要自己算账,买了已经一年或是半年了,如果半年的开销想不起来了,算下一周的,一周来都打手机干什么了?都是很必要干的事情吗?假设不是,为什么要买?是社会风气的影响,无形中加入了一种时尚,还是确实要解决实际需要。这是绝对值得思考的。

再举个例子:电脑。像手机一样,我们在座的同学可能都有自己的电脑,虽然系里面有一些电脑可以供同学们使用,但是同学们可能都有自己的电脑。还是上面的问题,买电脑是纯粹的必要,还是掺杂了时尚,和别人攀比?这可以从电脑的质量、档次上来观察。特别要考虑到有些同学家庭经济上并不很富有。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先想自己,再想周围同学,还可以有些小对话。去想一想,我们通常为自己的行为想出了很多理由,它们是否真的成立。我举了两个例子,动用你的智力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一些话语是不实之辞。在你动用脑子思考之前,你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这种话语之中:对大学生来说手机是需要的,电脑是需要的,等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消费的形成来自时尚的作用。至少你应该同意,这些事情是值得琢磨的,道理至少不是一边倒的,有思考的空间。

还有你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再琢磨琢磨,比如吸烟。校园里不乏吸烟的人,耐人寻味的是很多吸烟的人是来大学之后开始吸烟的。那么就值得探讨,你怎么在这里学会了吸烟?今天这个社会应该是吸烟的人越来越被动,很多人在戒烟,然而你却在这里学会了吸烟。这是挺值得追问事情,把它说清楚不容易。我插队时代为什么不吸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省钱。我跟史铁生是很好的朋友,聊天中我们讨论过很多问题,史铁生对他那时为什么抽烟的解答是什么呢?也是为了省钱――当时找不到一个比吸烟更廉价的娱乐方式了,几个人晚上一边抽烟一边聊天。我俩都不是不善于思考的人,但两个人的说法完全不同。今天风气不一样了,可是在这样的风气下,好多人依然在开始学吸烟,更值得深入思考了。

另外还有一个点,就是宽容问题。今天很多场合都禁止吸烟了,你的宿舍里有没有人抽烟,不抽烟的人容许别人抽烟吗?在公共场合,饭厅、自习室、图书馆里有没有人抽烟?当有人抽烟时有没有冲突产生?通常情况下人们是被动的接受,还是反对和制止?还有一个宽容和性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男生抽起烟来容易被人制止,还是女生抽烟容易被人制止?为什么会是这样?是不是制止一个男生你觉得风险比较大,因为他看着也来者不善。是不是一个女子更弱小,你更有勇气去制止?还有一些关于吸烟引起的特殊的关系:在择偶的时候对对方吸烟的宽容问题。假设两个人中只有一方抽烟,你去打听一下,如果是男生抽烟,一般女生的宽容程度如何。如果是女生抽烟,男生不抽烟,宽容程度又是如何。都做个小统计,你会发现想象不到的事情。这种想象不到的事情是思考的根据,思考的对象。

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同学间的荣誉、声望来自什么?这在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学习好,体育好,文艺好,还是什么东西?这些在你们中学和大学期间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是社会风尚变了,还是年龄变了?北大的生源是什么样,城乡各多少,大中小城市各多少,生源当中父母的职业,同学们毕业以后的去向等,都是我们要面对、足够我们去思考,甚至是有一定思考深度的问题。人民大学有一个学经济的学生想要读我的博士,最终我把他推荐到香港读社会学去了。他曾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叫“人大人的性格”,他说人大同学的性格就是非常的务实。务实怎么讲,可以有很多种定义,他说的务实就是非常的实惠,不冒风险,只做胜算很高的事情。他举例说明,他问过很多人大同学高考的分数,都很高,报哪里都能录取。他又问这些高分的同学:你觉得人大是最好的学校吗?都断然回答不是,北京有两大牛校。继续追问,你明明知道还有两个学校更好,你又能考这么高的分数,为什么要报人大呢?回答是不想冒险,追求保险。人大同学的务实性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到,这种务实性是哪儿来的?来源于务实人、不冒风险的人,扎堆到了一块。这些人互相影响,彼此都越来越务实,不作非分之想,不冒险。我很欣赏这篇文章,我看重的是他从身边去寻找思考对象,就这个问题我没有看别人说过,这是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要强调的是可以从周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如此提出问题和解释问题不是从概念出发,是从日常事情出发。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变得敏感。敏感不是天生的吗?有天生的因素。但是因为你重视这一点,老是瞪大了眼睛,你也会变得比过去更敏感。我们要去领受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好多小情节的刺激和启示,不让它轻易溜走。我们要做认真的观察者和执著的思考者。我们系里经常给大家提供实习的机会,挺好的,实习机会可以让你身处一个你自己不容易走到的时空里面。

四、学习写社会杂文

大家可以试着写一点社会杂文,写你自己发现的小问题,或者是从媒体上发现的问题,对此你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你迫使自己开始这样的习作,你也就迫使自己去思考了。当你下笔去写的时候,就必然整理了自己的思路,深化了自己的思想。原来你可能觉得,哎,我是有点想法的,当你准备写在纸上的时候,发现想法还很有限。原来你以为自己的想法挺清楚的,当你写到纸上的时候,你会觉得逻辑上还得进一步梳理。写作,反过来就进一步锻炼了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当然毫无疑问也锻炼了写作能力。我在这门课上特别推荐一本书《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书的附录里面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说对于同学们来说,写作是每一周都要进行的事情。我看社会学系的同学文笔很好的不多。我所教过的学生当中文笔好的多数是新闻学院的,显然高于社会学系的同学,应该如此,要不然人家为什么报考新闻学院,当然是觉得写作是自己的长处。但是我们不管入学前的事了,你们入校后锻炼也比人家少得多。你们多少天写一篇东西?假使你坚持一礼拜写一篇东西,肯定就不是今天这个水准了。过去有人这么告诉你,这么要求你吗?我今天主要说的是,从自己周围发现问题,发现不明白的事情努力去解释;而当你养成这个习惯并因此迫使自己一段时间写一点杂文时,写作将帮助你梳理思路,做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更要求你瞪大眼睛去发现问题。

我们要老老实实承认,有的人写作的天分好极了,大多数人在这方面是普通的,要下大力气锻炼。有了那样的本领一生受用无穷,到任何地方都会被人重视。当你在起步阶段,就比别人领先一步,很可能就锁定了这样的一个差距。这话怎么讲?就是说,如果你的领导看到几个毕业生刚刚报到,派你们分头写篇报告,看了报告后就说:小赵,来一趟。以后一写报告就找小赵,不找别人了。小赵在起步的时候只比别人高那么一小块,却因此屡屡得到锻炼,久而久之,小赵的进步就更大了。早年的微小差距,极可能锁定两人间的差距,以后的的差距日益扩大,因为其中一位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所以现在一定要把自己的写作能力提上去,这样当你毕业的时候,开始真正的竞争了,别人在能力上就不能再跟你相比了。有人说我口才好,其实我的口才一般,靠的是思想制胜,不是措辞。有人说我的口才是天生的,更是胡诌。我做过的演讲,在人大社会学系是普通教授的十倍。为什么我有这么多机会?就是起步的时候我表现欲强,敢张口,领先别人一小步,以后机会就比别人多了十倍。

五、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

说到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我要介绍《社会学的想象力》里面的一些观点,米尔斯说,多数学者割裂了他的学术研究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大思想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我想,有些平庸的学者写东西人们不爱看,是因为他在讲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内心没有激情,当然理论探讨是理性的东西,但是写作是要有冲动的。两个作者,一个写作的时候有强烈的情绪支撑着他,另一个没有,写出来的东西判然有别。那个饱满的情感,更多的是产生于生存体验。用米尔斯的话说,就是大思想家没有割裂思想与生活。

米尔斯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对于学者来说,学术研究应该成为他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他的工作,治学应该成为他生活的核心,整个治学过程应该极大地改变他的性格,使他将生活和工作融于一体,这样他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去发现问题,获得信息,学会并且习惯于将生活经验融于学术。

米尔斯的第三个观点是要善于利用边缘信息,就是要利用街谈巷议,要利用耳闻目睹的小事件。

米尔斯说的第四个观点:现代的社会结构,现代的分工,使得现代人的生活经验比前人要少,因此我们要格外珍惜自己已经获得的经验。我们当然要借助媒体来获得大量的信息,但是与此同时,如果不拓宽自己生活的触角,那我们在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及领会别人解答的时候,都会有较大的隔膜。

我们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关注形形色色的问题,但不要画地为牢,把自己卖给社会学。应该说解释社会问题可以释放一个社会学家心中的困顿。社会学者当然会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发现社会问题,并努力去思考它。但同时,别的类型的问题也应该在治学的早年就进入你的头脑中,比如说对一些哲学、历史学问题的思考,可能那些思考与你现在的作业,日后的作品,以及职业,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可以安顿一个思想者的内心。如果那些东西无解,而你又是一个敏感的人,全面的人,不是现代分工造就的狭隘的匠人,那你会有解答这些问题从而安顿自己的需要。如果这些哲学问题、历史问题从来没有进过你的头脑,那就怪了。一旦它进入你的头脑,那就要尽力思考,要找点相关的东西读读,这能磨砺你的思想能力。历史学、哲学跟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个思想家做过一个非常好的比喻,说哲学家、美学家、科学家在攀一个金字塔,每个人从金字塔的一个侧面向其顶峰攀登,攀登得越高的人相互距离越近,层次越低离得越远。你要做一个好学者,提高思想能力是关键。为什么要专门讲一节“学会思想”呢?这是关键的关键。比读书还要关键。有些一肚子知识的人,他们是俗话说的“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原因是他们缺少一条线将散落的很多知识串起来。这个线就是思想能力,最终对一个学者的判定,是他的见地,分析能力,不是看了多少本书。看本书是要提高自己思想能力的,没提高就算白看了。干我们这行要读很多书,看别人怎么思想,怎么提出问题,怎么解题。别人的问题与你的问题可能相关,也可能不太相关,主要是帮助你提高思考能力。

六、观察日常生活的心得笔记

再要说的一点就是要做笔记。读书要做笔记,要发现问题也要做笔记,这是我读《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最大收获。珍惜自己一点一滴的思想,把它记下来,米尔斯管这叫学术档案。学术档案可以分为两路,一路是读书笔记,要点加上心得。另一路就是观察日常生活,发现问题,将自己的思考记下来。两路笔记,两个路径上的进展,会相互影响。书读多了观察周围会有新的眼光,阅历多了,观察多了,读书会更有心得。相反,不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往往也读不出书中的精妙之处。

我在第一讲的时候非常强调动力,今天给大家讲的是要养成勤于观察周围的事情,日常生活,周边人等,提出问题,做出解答的习惯。我认为支撑学者成功的是两个动力。一个动力就是知识与智力上的纯正的好奇心,另一个是对社会公正的关怀,少了任何一个都是有欠缺的。只关注社会公正,这样的人视野容易狭窄,那些与公正问题没有什么关联的事情引不起他的好奇心,引不起他的关注,丢失掉很多学术营养,思想营养,这样就容易政治化,成为政治动物。光有智力上的好奇心,没有对社会公正的关怀,研究社会问题的动力不足。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对社会公正非常关注的学者,写出的东西激情四溢,但就是觉得味道不够,这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纯正的学者,没有一种超越政治的更博大的智力关怀。用两句话来概括今天讲的内容。第一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很像读书了,思就是今天所讲的东西。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二句话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你不要只朝一个路径发展,光读书,那不成,特别是学社会学的。要勤于从你的周围,你自己的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回答问题:

问:个人觉得,北大社会学系有一个传统就是重视韦伯,重视对生活中的行为意义的理解,重视理解式的解释。另外一种传统,而且是更加流行的,是实证主义,数理统计,它更加受科学的影响。那我们怎么样在写文章的时候或者是看社会问题的时候,能将二者联系起来?

答:我的倾向是,思想能力是一切学术的基础,任何不同的学术风格都要以思想能力为基础。我就举吸烟的例子来说明。吸烟牵扯到宽容与性别的相关性,公共场合中的宽容与性别,择偶当中的宽容与性别,等等。我告诉一个人替我去调查和统计这些,谁都能做。但是谁能在吸烟问题上想到从这些变量下手做研究,就不是统计学能教授的了,它是一种社会学的思考能力。我把这样的思路叫做思想能力,不叫统计能力,有这样的思想才知道要寻找和验证这种相关性。看一本本统计年鉴,统计的条款越来越多。思想者的工作就是告诉统计局,还有哪个事项和关系需要统计。如果没有思想者创造性的工作,就没有新的、关键性条款的设立。所以我说,思想能力是基础。

问:思想框架影响问卷设计,影响收集数据,我们怎么样保证思维是完整的,逻辑是完整的,类型是完整的,抽样是完整的。比如说这次我们参加一个问卷调查,设计的就很不好,调查的前提有一个类型的假设。

答:你说的事我不了解,试着从一般意义上来回答你的问题。我看到的很多数量化的研究,不仅有同学们而且有学者们的,我觉得他们花了很大力气去应对一个没有难度、没有深度、没有疑问的所谓问题。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做,我觉得他的思想非常苍白。还回到我前面的那个说法,统计学能力必须放在思想能力的基础上,配合起来才会如虎添翼。如果没有统计学的能力,思想还是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时可能表达得稍差一点。而如果没有思想能力,只有统计能力,你会不知道该干什么。现在世界社会学的潮流,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带动的,它一直影响到中国社会学的教学。但是我们受到的影响是不全面的。美国的社会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可以保护少数派,我们后发社会学习它的时候受它的主流影响更大,但是我们少数派的状况可能还赶不上美国少数派的状况,在我们这里数量派的影响可能大于美国,尽管这个潮流是被美国带动起来的。我们可以检点优秀的社会学著作,有多少是数量化研究,有多少是以思想为主的,定性的。我觉得出现了一种剪刀差,今天的潮流似乎是数量研究占上风,但是三年、五年、十年以来,最优秀的作品,数量风格占上风吗?我真的不觉得它占了上风。这还是不谈古典。有些同学以后要以数量风格作自己的主导方向,好啊,我支持你,并告诫你,把数量方法学好,同时也提高你的思想能力,那对你有莫大的好处,能帮助你今后在同样做数量研究的同行的竞争中占上风,也许你们的数量处理能力差不多,但是你有思想上的优势,你能发现问题,知道该统计什么。

我们看看当今最伟大的社会学家,找十个、二十个看看,有多少个是搞数量的?我有时候给人这么解释,一点数量不搞,纯靠抽象的理论思维,对于很多智力中等的学者来说,干不来,非要干就必然平庸。相反,调查这样的实打实的工作,能帮助那些中等水准的人,给他们一个饭碗。但是他们很多人的饭碗没有端好。有些人通过统计来表述,而不是通过统计来发现,这就等而下之了。既然已经发现了,很清楚,再统计一下重新表述,没意思。统计是帮助我们去发现的,不是仅仅帮助我们做表述的。我说统计可以帮助很多中等偏上的人来做脚踏实地的工作。思想家他们是做不了的,思想家是很少数的人。统计为社会揭示出事实来,对全社会都很有好处。可惜很多统计是为常识作注脚,这太遗憾了。没有对社会做很实在的工作,没有发现更多的事实,条分缕析,这是非常滑稽的事情。而且我们缺少宏观批判,就是学科内部方法论上的批评。我们这个小学科中欠缺这类学术批评。

上一篇:党校学员个人总结下一篇:大学英语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