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回来了?

2024-05-18

“网络经济”回来了?(精选14篇)

篇1:“网络经济”回来了?

最近关于网络公司股票升值的消息,不时撞击着笔者的耳膜。

说到具体的感受,首先是一种惊诧,接着就是遗憾,但肯定的是,一点也不激动。

虽说,经历过网络泡沫,对任何事的发生都不会觉得出乎意料。但最近发生的、和互联网公司有关的一些新闻事件却着实值得仔细品味一下。

下面谈到的两条新闻都与新浪网有关。

第一条新闻:

不久前,新浪网和NIKE公司就战略合作一事达成了共识。新浪把其体育频道锁定的“眼球”作为交换条件,换取了NIKE公司支付的“真金白银”。其合作内容如下:新浪网现有的竞技风暴频道将更名为NIKE-新浪竞技风暴,双方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的.合作,达到“双赢”的目标。

第二条新闻:

11月29日,中信实业银行与新浪网同时宣布,双方从即日起展开全方位的合作。据中信实业银行会同新浪网公布的经双方认可的合作内容,在未来一段时间,双方将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开拓更为广阔的合作领域,共同营造双方在网上理财方面的美好前景。

新浪网CEO茅道临表示,新浪网将借助与中信实业银行的合作向金融服务领域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以小见大,窥斑见豹,以新浪网为代表的门户网站重新发现了“眼球”的价值。或者说,一些真正适合于门户网站的赢利模式正在被重新创造出来,并被实实在在地应用在现实的网站经营中。

这里笔者想强调“重新”两字。原因很简单,但凡经历过网络泡沫洗礼的人,都能够或多或少地说出几种“基于网络的盈利模式”。印象中,介绍过的网络盈利模式多达77种,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中的大多数纯属“扯淡”。但是,不得不说,77种中的有些模式在经过改头换面之后,重又回到了人间。

新浪网与NIKE和中信实业银行的合作,就是典型的基于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

为什么将这两则新闻从当前发生的众多有关互联网公司的新闻中筛选出来,因为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站在盈利模式上的再认识。

茅道临们已经不再迷信网站在获得足够的眼球后就能成为改变经济运行规律的“超人”,也不再将网站当作纯粹的“第四媒体”来运作。

妄想“眼球”至上,在具体的行动上则不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对门户网站如此,对那些电子商务网站同样如此。

单纯地将网站作为“第四媒体”运作,在赢利手段上就会趋向于保守和传统,就只会将眼睛盯在广告客户的钱袋上。

回想网络泡沫从甚嚣尘上到销声匿迹,从“眼球”经济到“第四媒体”,网站的经营从过分的大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好在,一切已经开始了改变,“眼球”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被用新的方法加以释放。

“知本家”们说的没有错,“眼球”的力量是无穷的。“知本家”说的仍没有错,那些抓住了眼球,并懂得如何释放眼球能量的人将获得这个世界。

回过头来,再看看关于新浪的两则新闻。茅道临们好像已经开始知道了究竟该如何去驾驭“眼球”的力量。如果说你还是没有从中看到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有点迟钝了。

篇2:“网络经济”回来了?

哎,伤心的话就不多说了,由于今天的旷工一上午导致了此次事件的发生,当然也是因为本身自己身上的不足,应该说是没有具备某些特诊,所以被人事经理辞退也是没有什么很有力的言辞辩驳。

哎,多么合适的一份工作。事情的发展总是不由我们自己去定夺,美好的事物都是不适合去欣赏的,所以一份好的工作也不适合去享受。在这里狠狠的谴责下自己!

安防监控应该是一个很朝阳的行业,虽然有人说很乱,本想在这个行业干上它个一两年,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不多说了哈,认识的朋友捧个场,我又回来了,哈哈!

篇3:马克思回来了

这个主题鲜明生动, 也不免令人心生困惑。如果说马克思回来了, 那么是否意味着马克思曾经走了, 而在中国马克思何曾离开过呢?研讨会上,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教授就从这个角度表达了疑问。确实, 马克思始终是中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思想, 明确写入党章、宪法、历届党代会报告、各种重大活动的讲话以及无数社论文件等,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的结尾处就特别谈到:

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最近, 有的外国人议论, 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 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 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特别是近些年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一大批高校相继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 看上去马克思不仅未曾离开, 而且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当然, 众所周知, 也毋庸讳言,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甚至远非如此。颇有影响的思想文化刊物《读书》2012年第10期发表了一篇文章, 字里行间频见诸如此类的语句:“ (共产主义) 一个幻想的飘逝”“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梦魇, 最终被一阵飓风吹得无影无踪了”“最终变成了冬天里的一个梦魇”……如果说这个作者名不见经传, 那么,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在一篇演讲里不具名提及的人士可都是有头有脸的名流了, 如经济学家、大学校长、学部委员等。[1]

再看新闻学科, 高校“三部曲”即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 以马克思为旗的队伍也早从当年兵强马壮的正规军, 日渐沦为散兵游勇的游击队。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招收研究生, 如今年近百岁的甘惜分先生和比甘先生正好差十岁的方汉奇先生担任导师。依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资深教授郑保卫的回忆, 他们这批“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研究生入学时, 甘先生什么也不要求, 只是让刘建明、童兵和郑保卫三位亲炙弟子老老实实通读一遍马恩全集。于是, 三人用一年多时间, 坐在图书馆从头至尾把50卷、3200万字的马恩全集通读了一遍, 由此奠定他们未来的学术根基, 并都成为新中国第二代新闻学大家, 童兵的博士论文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如今, 不要说研究生通读马恩全集, 就是博士生认认真真读一遍数万字的《共产党宣言》, 恐怕都寥寥无几。而欧美新闻传播教科书及其理论体系、教学案例、思想蕴含等, 却大规模“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许多二三流或末流学者, 甚至以“反华反共”起家的人物, 都纷纷冠以吓人唬人的头衔登堂入室, 数十年来生息繁衍, 影响了一批批唯人马首是瞻的新闻人。更可怕、也更诡异的是, 非马反马的东西可以改头换面, 招摇过市, 而继承、坚持与发扬马克思的却日渐“边缘化”, 不断“污名化”。范敬宜在清华大学推展马克思新闻学时, 就有同行曾经善意提醒, 说他能不能不用“马克思”的名号, 以免引起“反感”“反弹”。2012年, 有家高校期刊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并被《新华文摘》转载, 论及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应该植根实践, 而不能总做他人思想的学徒工与搬运工, 就像甘惜分先生倡导的“立足中国土, 回到马克思”。而这样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 竟受到莫名其妙的指摘———“左”。左右是什么学术标准呢?

十年前, 肉食者已经清醒认识上述问题, 看到经过二十多年“一手硬, 一手软”的发展, 特别是“发展硬道理”以及相应的“GDP硬道理”, 一方面社会状况日趋严峻, 贫富差距、官员贪腐、民生问题、资源环境日趋恶化;另一方面“核心价值体系”日益瓦解, 礼崩乐坏, 人心涣散, 信仰沦丧, 作家张炜称之为“全民性精神恍惚”。有鉴于此, 中共中央一方面提出并不断完善“科学发展观”, 一方面于2004年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俗称“马工程”。这一工程有“一号工程”“生命工程”之谓, 关乎生死存亡, 意义非同小可, 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二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三是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四是编写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重点学科教材, 形成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五是建设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

比如, “马工程”重大项目之一的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 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点著作译文进行重新编译和精心修订的基础上, 于2009年完成并付梓。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俞可平对我说, 这套精编精译精校的经典著作, 仅仅校对环节就多出二十余道。于是, 这套丛书一问世, 就受到广泛关注, 在学术界也颇受青睐。201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之际, 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光明日报》高级记者薄洁萍, 采写了一篇通讯《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记奋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线的中共中央编译局优秀翻译家群体》, 对这方面鲜为人知的工作进行了全景式报道:

1920年, 在中国浙江省义乌县分水塘村的一间破旧柴草屋内, 诞生了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全译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望道在这里翻译出了《共产党宣言》。见证这一创世伟业的是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和不时吹入陋室的刺骨寒风。同年夏天, 在北京到处搜寻共产主义书籍的毛泽东, 将这本用中文出版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书深深地铭刻在心中, 从此开始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

推进这一事业的有党的早期领导者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张闻天、李达等, 有党的理论工作者吴黎平、张仲实等, 也有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著名学者如郭沫若、郭大力、王亚南、侯外庐等。他们筚路蓝缕、百折不回, 翻译出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名篇。

1953年, 中共中央编译局成立了, 这是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史上的大事,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事业进入了全新时代。师哲、陈昌浩、姜椿芳、张仲实, 正是在老一辈翻译家的带领下, 中央编译局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和《斯大林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

1953年大学一毕业就来到编译局工作的张钟朴先生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编译局集体学习、集体翻译、集体校审,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而又热情高涨的场面。这位几乎能把《资本论》背下来的81岁老人, 曾经参加了各种版本的《资本论》翻译校订工作, 至今仍然坚守在岗位, 还在为这项事业尽力量。

“让马克思的科学发现原原本本地按照他自己的叙述传给后世”———恩格斯的这一教导是编译局一代代编译群体永远的职守。

截至2011年, 中央编译局共有138名长期从事经典著作编译和中央文献翻译的专家学者获得了全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成为中国翻译界最大的资深翻译家群体。

顺便提一句,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译者陈望道, 也是知名的新闻教育家, 曾执掌复旦大学新闻系近十年, 提出至今沿用的系铭“好学力行”。

我有幸获赠一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 几年来不时翻阅, 对教学科研帮助很多、启发很大, 深感这项工作利在当下, 功在千秋。在那份谬得关注、传播有年的《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推荐书目 (100种) 》 (正式刊发于《新闻界》2012年第11期) 里, 我们特意将《共产党宣言》列为“博通类 (50种) ”之首, 并附提要:“眼界阔大、思想深邃、感情诚挚、文辞壮美, 一曲大气磅礴的政治抒情诗和哲理诗, 精髓可用马克思《致燕妮》一诗的名句概括:‘让整个诗的世界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当然, 这只是引导学生关注这篇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奠基性文献的措辞, 事实上作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马克思及其终生挚友恩格斯之毕生开山之作, 《共产党宣言》体大思精, 包含着异常丰富而深邃的思想理论, 仅看那些启示录一般朗朗上口、深入人心的警言妙语, 就展现了何等雄奇的精神伟力与何等高远的人文情怀, 同时也让人深切感到这篇165年前横空出世的奇文, 如今读来依然那么鲜活, 如此契合人类历史包括中国社会:

一个幽灵, 共产主义的幽灵, 在欧洲游荡。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2]

由于这篇共产主义的“圣经”如此遒劲有力、惊天动地, 问世以来不仅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与人类社会, 而且也不断遭到种种明枪暗箭的中伤。比如, 当今颇有文人以及媒体, 喜欢征引那句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事实上, 仅看宣言的上下文就不难发现马恩这句话的本意:

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 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 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 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 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 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 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 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 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3

显而易见, 这里的前提在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没有这个先决条件, 所谓每个人自由发展云云不过是漂亮的空话, 就像资本允诺的种种“自由”包括“新闻自由”, 听起来无不天花乱坠而大多空洞无物。

2013年5月, 一家中央级媒体在理论版上发表的文章, 其中醒目处理的下列文字令人诧异之际, 也无异于再次凸显宣言的核心价值:

《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消灭私有制”, 德文原版用的是Aufhebung (扬弃) , 而不是Abschaffung (消灭) ……中文译本又以俄文本为原本, 以讹传讹, 误译为“消灭”, 从而造成混乱。

此论非同小可, 理论不精、德语不通如笔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于是, 先翻出手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其中第2卷第45页赫然写明:“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而这套文集的“编辑说明”第四条又特别说明:

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课题组根据最权威、最可靠的外文版本对全部译文重新作了审核和修订。校订所依据的外文版本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MEGA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 (柏林) 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英文版 (莫斯科、伦敦、纽约) 。

为了进一步确证此事, 我又专门请教了欧洲名校一位懂得英语、法语、德语的熟识学者, 得到如下回复:

那句话是:“In diesem Sinn knnen die Kommunisten ihre Theorie in dem einen Ausdruck:Aufhebung des Privateigentums, zusammenfassen.”这句话中也的确用的是Aufhebung。但Aufhebung在这里本身就是“取消、废止” (abolition) 的意思。并且, 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用的对等词就是abolition———废止, 也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就是这个。

再看看这句话的前言后语, 对此就更清楚了:

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 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

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

例如, 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 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 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但是, 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 说我们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 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

好一个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你们说的是资产阶级财产出现以前的那种小资产阶级的、小农的财产吗?那种财产用不着我们去消灭, 工业的发展已经把它消灭了, 而且每天都在消灭它。

或者, 你们说的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吧?

但是, 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 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没有的事。……我们要消灭私有制, 你们就惊慌起来。但是, 在你们的现存社会里, 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 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

基于上述事实, 我在致报刊编辑的信里说:贵刊发表上述文字, 是非常不严肃、不严谨、不科学的, 希望尽快予以更正, 以正视听, 免得“造成混乱”, 贻笑大方。我知道,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这里表面上在谈理论、抠字眼, 实际上却是在讲政治、论道路。而不管怎样, 看到精英强征马克思为其站台时, 不由想起《大公报》张季鸾批驳蒋介石的名文《蒋介石之人生观》 (1927) :

离妻再娶, 弃妾新婚, 皆社会中所偶见, 独蒋介石事, 诟者最多, 以其地位故也。然蒋犹不谨, 前日特发表一文, 一则谓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 一切皆无意味, 再则谓确信自今日结婚后, 革命工作必有进步, 反翘其浅陋无识之言以眩社会。

一己之恋爱如何, 与“革命”有何关联哉?

夫以俗浅的眼光论, 人生本为行乐, 蒋氏为之, 亦所不禁。然则埋头行乐已耳, 又何必哓哓于革命!

与此相似, 眼下大发“私有万岁”“资本万能”之高论者举世滔滔、比比皆是,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好了, 何必还拿《共产党宣言》垫背, 就像蒋介石想娶宋美龄只管娶就是了, 何必还拿“革命”说事。借用张季鸾的说法:“奈何更发此种堕落文明之陋论, 并国民正当之人生观而欲淆惑之?甚矣不学无术之为害, 吾人所为蒋氏惜也。”

如此看来, 不管马克思是否离开或回来, 都始终是当代思想的制高点, 以至于一些人也想方设法抢占这个制高点。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个制高点既关乎抽象的思想理论, 更涉及实际的社会政治。所谓“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不仅源于几代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探索, 而且也来自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等高远思想与道义理想, 如钱学森所言:

不管今天有些人怎么怀疑马克思主义, 不管今天有些人怎样批判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类共产主义文明更高阶段的理想, 是真善美的统一, 是真正合乎人性的, 是真正人道主义的, 它确实是人类文明的理想境界。[3]

2012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出版了《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在这部“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里, 作者大开大合地论及马克思对全球人类的深远意义, 最后一章“马克思与毛泽东”更是结合中国现实展开论述, 高屋建瓴、酣畅淋漓:

毛泽东不但为他身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和制度的基础, 而且正是他发表于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再次重申了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的结构, 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也在于共产党人把握结构整体的能力, 在于能否把结构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基于中国发展的不平衡, 在这篇文章中, 毛泽东系统地批判了苏联单一计划经济、部门垂直管理的发展模式, 提出了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中国与外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互相促进、彼此制约、彼此竞争的发展模式。这种互相促进、彼此制约、彼此竞争的发展模式, 比简单的“市场竞争”模式要宽阔得多。[4]

在十八大之际答《新华月报》记者问中, 韩毓海又深入浅出地谈了马克思与中国社会的血肉关系:

共产主义似乎很抽象, 是非常高远的理想, 但实际上是非常现实的……是针对中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特点。这点孙中山讲, 毛泽东讲, 邓小平后来也讲这个问题。孙中山的话说人口很多, 资源有限, 因此只能搞天下为公;毛泽东讲我们人口多、底子薄, 要保证发展平衡;邓小平讲我们让1亿人先富起来, 但不能忘记, 如果9亿人在贫困中那就不能不革命, 所以他说要搞社会主义, 要共同富裕, 不能搞两极分化。

2013年, 中国一家颇有影响的读书报推荐了一百种“家庭理想藏书”, 其中也包括一批过去所谓“现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述, 唯独没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的经典, 哪怕是光耀人心而惠及人类的《共产党宣言》。而几乎与此同时, 面对席卷世界的金融海啸以及资本主义体制的沉疴, 英国思想家特里·伊格尔顿在耶鲁大学出版了新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引发举世关注, 至于《资本论》等重新成为西方热销书更是有目共睹。

马克思回来了吗?

参考文献

[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的由来与危害[J].大讲堂, 2013 (7) .

[2]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钱学森.社会主义文明的协调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政治学研究, 1989 (9) .

篇4:妈妈回来了

机场上,远远一看到妈妈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身影,我的心就不由地被泪水濡湿了。妈妈已经风烛残年,且患有老年痴呆症。前年,姐姐姐夫为了照顾我多病的身体,抢着将不能自理的母亲接到深圳去照顧。妈妈病重的时候,连大小便都不知道地方,担任经理副经理的姐姐姐夫忙不完工作还要忙家务,照顾妈妈,替她看病,付出了多少精力和财力。我总有个心愿,等我自己身体恢复点了,还是把妈妈接回来住。妈妈一时清醒一时糊涂,无论清醒还是糊涂总是想回上海。老房子、老邻居、老朋友、老同事,离开这些,她就会水土不服。正如后来我偷看到她笔记中写的“大风歌”所云:“大风起兮雪飞扬,不知何日兮归故乡。”难怪机场上妈妈看到我时喃喃的第一句话就是:“呵,真的回到上海了。”一听这话,我脸上笑着,内心深处的泪就又涌上来了。

我先生是个乐观主义者,他永远把困难压在心底,而把希望过滤出来给我打气。这一次他认定:一方面药物治疗,一方面心理治疗,老人家的病会好的。说也奇怪,刚回来时,她总有点愣愣的,似乎回不过神来,问她话要好长时间才回答几个字。春节几天,大家来看望她,我也陪她出去串门,又见到了老面孔。提起了旧话题,她好像什么都顺畅了。思维越来越清晰,动作也日渐灵活,我做饭时忙前忙后的,她总跟在我后面到这到那,絮叨一些陈谷子话题,我就说些新鲜事给她听。她不再那么沉默了,甚至对家务事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要求拣菜,剥花生衣,她是那么地想恢复自己的能力。我开她的玩笑:“你现在好生猛哇!”她也神气活现地自嘲:“生猛海鲜呢。”

最近我又替她找到了一件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做。家里为她请的小保姆是个安徽姑娘,不识字。妈妈教了三十多年小学,前年、去年被病魔折磨得不识字了。经过一年多的药物治疗,已经恢复了读写能力。我就安排她每天给小保姆上课。这帖药显然更灵验。妈妈对这项工作乐此不疲,每每我下班回家,就看到一老一小伏在桌上津津有味地教与学,我凑上去看,两人的笔下出现了许多汉字,虽然笔迹歪歪扭扭,似乎不太听话,我却感到它们透出一份不可言说的美丽。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暗暗惊奇:是不是奇迹发生了?

篇5:鸟儿回来了作文

我养过许多小动物,可是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只可爱的鸟儿……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吃完早餐,带着钱高高兴兴地出了门,干什么呢?嘿嘿,我要去买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养养,

鸟儿回来了作文

。到了哪儿,我一眼看中了一只毛茸茸带有斑点的黄色小鸟,真可爱,便高高兴兴地买下了它,回家了!

回到家,我对这只小鸟爱不释手,看了又看,忽然,我发现这只小鸟的羽毛下面有一个红色的小点,细细一看,原来是一个伤口,可能是猎人打伤的,我拿出医疗箱。先给它涂上红药水,再给它包上纱布,好了,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去看作文了,我看见了一篇《把鸟儿放回大自然》的作文,很有感受,依依不舍地把鸟儿放回了大自然!

第二天早上,我听见了唧唧喳喳的鸟叫声,我张开朦胧的眼睛,顿时,我惊呆了,

原来是昨天被我放走的鸟儿!“鸟儿,你回来了”,我的眼眶里,泪水不停得打转,“我好想你呀!”

篇6:气球回来了周记

早上,小兔子的妈妈给小兔子买了两个五彩缤纷的气球,小兔子高兴极了。它想带去给小猴看,炫耀一下。

可是,在路上,小兔子没有抓牢气球的绳子,气球飞向了天空,小兔子急得哇哇大哭起来,这时一只小鸟正好飞过,看见小兔子哭得这么伤心就问:“小兔子,你怎么啦,为什么要哭啊?”小兔子说:“妈妈给我新买的两只气球飞上了天,我拿不回来了,呜――。”

“没关系,我帮你去把气球拿回来。”说着,小鸟向飞远去的气球追去,没一会儿,气球被小鸟拿到送回到小兔子的手上了。小兔子谢过小鸟后又高高兴兴的向小猴家走去了,这下它再也不会让气球飞掉了。

篇7:气球回来了周记

有一天,小兔高高兴兴地拿着气球去草地上玩。小兔一不小心手松开了,气球也飞走了。小兔很着急不知道怎么能把气球抓回来,它眼望着气球就要飞的看不见了,小兔“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一只小鸟飞了过来,小鸟赶快上去问小兔:“小兔你为什么哭呀!”小兔说:“我的气球飞走了。”小鸟说:“小兔,别着急我来把你的气球找回来吧!”小兔说:“真的。”小鸟急忙飞上天空,看见气球的线,小鸟连忙叼住气球的线,使劲往下拉。小兔看见小鸟嘴里叼着自已的气球,高兴地笑了。小兔说:“你是一只助人为乐的小鸟,我该怎么感谢你呢?”小鸟说:“不用感谢我,这是我应该做的。”

篇8:科技发力优质国产大豆回来了

“再过几天, 大豆就能收获了。原以为今年伏旱严重会减产, 可没想到, 又是个丰收年。这可多亏了专家提供的集成技术啊!”9月12日, 在黑河举行的全国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上, 建设农场生产科科长蔡晓详兴奋地对记者说。

2016年, 中国农科院牵头组织开展大豆绿色高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 在我国东北6个县市和安徽宿州等7个地区示范集成大豆生产核心技术。作为试点之一的建设农场, 大豆增产增效成果显著, 经专家实测, 示范区大豆平均产量达219.79 kg/667 m2, 创下了同纬度地区国际先进水平, 由此也让人们看到了国产大豆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国产大豆迎来机遇, 农民呼唤全新技术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 大豆也是中国的骄傲。然而近50年来, 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却持续下降。20世纪50年代末, 大豆种植面积曾达到1 266.7万hm2, 2005年为933.3万hm2, 但到了2015年, 大豆面积仅为650.4万hm2。与之相对应, 我国大豆的进口量达到8 169万t, 成为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

“国产大豆面积的下滑, 一方面受种植效益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与国外进口大豆的冲击不无关系。”著名大豆遗传育种学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孙寰认为, 正是比较效益、单产潜力、市场价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制约了我国大豆的发展。他认为, 国产大豆应该调整定位, 走优质食用路线, 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

如今, 国产大豆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2016年, 农业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点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要求我国东北地区适当缩减玉米种植面积, 改种大豆。为此, 特地印发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积增加到933.3万hm2。在政策的指引下, 2016年国产大豆的面积开始逐步增加。仅以建设农场为例, 2015年, 农场2.07万hm2土地玉米和大豆各占1/2, 2016年, 大豆的种植面积就已经扩大到了1.47万hm2。

然而, 真正要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 让农民愿意种, 必须要提升大豆的竞争力, 解决制约大豆高产的技术难题。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勇胜现代农机合作社2016年种了300 hm2大豆, 合作社理事长杨永和就表达了这样的希望:“前些年我们都种玉米, 现在改种大豆, 技术都生疏了。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最新的适合合作社的大豆种植技术。”

“国产大豆产量和种植效益的提高必须要靠科技, 它直接决定农民的种植意向和种植结构格局, 也是我们大豆产业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 项目负责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感慨道。

全产业链科学布局, 绿色技术增产增效

为早日破解国产大豆生产的技术瓶颈, 农业科学家付出了长期努力。从2008年起,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便开始了科研攻关, 经过多学科协作, 提出了针对不同生产地区的绿色增产模式, 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 中国农科院牵头开展的“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模式”成功推广到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

“针对东北地区的生产条件, 我们的项目一共集成了优质食用大豆新品种、大豆玉米轮作倒茬、深松浅翻蓄水保墒、信息化精准生产、减量增效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除草剂安全施用、全程机械化生产、大豆品质评价与食品加工等9项新技术。”据韩天富介绍, 这9项技术以优质食用大豆为产品目标, 以粮豆轮作为基本种植制度, 通过信息化、标准化大机械作业提高技术到位率, 通过减肥减药和质量全程监控保证大豆品质。技术几乎涵盖了大豆从种到收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

那么, 集成技术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在建设农场的533.3 hm2示范地里, 经测产, 大豆的平均产量达到219.79 kg/667 m2, 比常规种植高出了60.6 kg/667 m2, 增产27.6%, 增收242.4元/667 m2。此外, 集成技术还注重突出“绿色”, 不仅提高水肥利用率, 也提升了土壤的有机质。仅以大豆玉米轮作倒茬技术为例, 就能提高水肥利用率13个百分点, 同时, 作为固氮作物, 轮作倒茬制度的实施还能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 促进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 目前, 我国大豆平均产量在120 kg/667 m2左右, 而美国平均单产为214 kg/667 m2。此次建设农场示范方上的大豆产量, 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国大豆的平均产量。

“2016年东北地区遭遇了重大灾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示范方还能实现大豆超200 kg/667 m2的高产, 充分展现了科技的力量, 证明了大豆绿色技术模式在增产增效上的潜力”,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对技术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旦技术到位, 国产大豆的潜力十分巨大”。

技术模式可复制推广, 科研攻关还将给力

看到建设农场示范方里的大豆产量这么高, 杨永和异常兴奋。受旱灾影响, 他的合作社2016年大豆产量为115 kg/667 m2, 比示范方的少了足足100 kg/667 m2。“我们需要适合北纬49°、第四至第六积温带的高产种子, 更缺少种大豆的先进技术, 专家的绿色集成技术来得真是太及时了!我一定要把它带回去!”杨永和对记者说。

作为大豆的主产区, 黑河市包括杨永和在内的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已经与韩天富所在的项目团队达成了合作意向。2017年, 将全面推广东北大豆绿色高效技术集成模式。

“我们的绿色模式适合规模化的经营和种植, 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小农户可能实现不了, 比如全程机械化, 比如轮作倒茬等等。要实现高产高效, 技术必须到位, 一环扣一环, 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更适合应用这些绿色模式”, 韩天富认为, 尽管技术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但还是要看具体的生产条件, “未来, 我们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针对国产大豆科技创新, 潘文博认为, 大豆科技创新应该要有针对性, 要实现提产量、提品质、降成本, 只有高产才能摊薄成本, 只有优质才有价格优势和竞争力。同时, 技术模式要有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 要把示范方里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 要把技术模式推广出去, 让更多农民愿意种国产大豆。此外, 他认为, 技术创新还要有前瞻性, 专家们还应考虑20年后国内需要什么大豆、什么技术, 提前做好技术储备。

篇9:疆粤:我回来了

当你听到这首由刁寒创作的新歌《年轻的感觉》,当你看到这张充满青春的面孔,你已经体会到了青春。疆粤,这个名字,这张面孔,你对他似乎既陌生又熟悉,他曾经用他清澈的童声演绎了20多首儿童歌曲,当时被业内人士誉为"金嗓子"。

在个人事业上升期,疆粤作为唯一的军旅歌手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在上学期间,疆粤一面如饥似渴地进修专业,一面先后推出了两首个人单曲《生命如风》、《小鱼与老人》。这两首歌曲的MTV先后在各电视台播出,受到广大观众朋友的好评,并获得多个奖项。如今的疆粤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他将用他所学到的知识及其良好的天赋,真情献上这首《年轻的感觉》,来回报一直关心他的老师和朋友及这么多年来一直无私为他默默奉献的父母。

篇10:老师回来了作文

李老师不在的日子,我非常想她。李老师不会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管你学习好坏,捣乱不捣乱,李老师都会耐心的教育你,因为每个孩子在他心目中都是好孩子,都是优秀的孩子。

下课时,我们全班都去找李老师,但是没有找到她。上课了,她拿着两包东西走进教室说:“请同学们坐好。”我们马上坐好,老师又接着说:“同学们,老师去了外面学习,因为你们表现好,所以我买了这些“作业”,嘉奖你们。”李老师从袋子里拿出一包包“作业”发给每一位同学,最后把全部“作业”发完了,我们才知道李老师买的“作业”其实是吃的食物。同学们津津有味的吃着这些东西,虽然老师买的不多,却体现了老师对我们的爱和心意。

篇11:爸爸回来了作文

最有趣的是观赏音乐喷泉。只见灯光暗了下来,乐曲响了起,我“看见”音乐了!。音乐,以前我只听见过它的声音;今天我看见它的模样了。它变成了许多会奏乐的小喷泉。它们像一群翩翩起舞的小仙女,忽而升起,忽而落下;忽而聚在一起,忽而向四处散开;忽而化作春风,忽而又变成波浪……

我觉得自己仿佛乘着一朵奇异的云朵,也跟着飞舞起来……

回家的路上,我的眼前一直浮现着那奇异的音乐喷泉,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家的。我想,要是爸爸不出去打工,天天在家该多好呀!

篇12:爸爸回来了作文

星期六爸爸单位加班一天,妈妈要陪我去学钢琴和绘画,所以只好把重阳节登山的活动放到星期天。很不巧,从不加班的妈妈那天也要去学校加班。我好郁闷呀!爸爸有了主意,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呀!于是爸爸带着我去药店给身体不好的外婆抓了20副中药补身体,每幅中药都有17味不同的草药和在一起。起初我还比较感兴趣,盯着药剂师抓药,这摸摸那儿摸摸,还把中药偷偷塞到嘴里尝尝!后来我站不动了,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可我的爸爸却一直站在那儿监督,我问他为什么不休息,他说给老人抓药要慎重,他怕年轻的药剂师配错药。他就这样站在柜台前大约一个半小时。回家后又给远在武汉的爷爷奶奶打电话,问候他们身体怎样。

我从心里佩服爸爸,他不仅是个孝顺的儿子也是个孝顺的女婿。我长大了也要向他学习,不,还是现在就向他学习。晚上帮忙洗碗吧!

2爸爸回来了

我的爸爸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辉煌的成就,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下岗工人,但他是值得我深爱和尊敬的父亲。

我的爸爸中等身材,短短的头发,不大不小的眼睛,再配上不高不矮的鼻子,怎么看也是个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人。但对家人的呵护,特别是对老人的孝顺,那真是无话可说。

爸爸对外公真好,每次我们去看望外公他都会不厌其烦的和妈妈一起帮外公打扫屋子或整理衣物。事情忙完了,他就陪外公聊聊天或劝说外公跟我们一起住。

外公来了我们家,我亲眼目睹了爸爸对外公的好。外公因年岁已高,双手擅抖得很厉害,吃饭时,饭菜洒满一桌是常事。这时外公会因为不好意思而更加紧张,手就抖得更厉害了,筷子夹住的菜有时会弹出一两米远。每当这个时候,爸爸就会及时安慰外公说“不要紧,不要紧,我们不去管地上的菜,说不定将来我们老了还不如您呢!您老人家吃饱了肚子才是最重要的。”那一刻,爸爸的耐心和宽容,温柔和仔细,就像平时对我一样,而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外公,就像个温顺的孩子……

虽然外公常夸爸爸是个孝顺的孩子,但爸爸觉得自己离“孝顺”二字还差很远,他常说“孝”字无边,他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心意而已。

唉,这就是我的爸爸,我怎能不为他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呢?

3孝顺的`爸爸

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头浓密的头发,挺着一个将军肚,这就是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个孝顺父母的好男人。家里有好东西吃,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奶奶;一有空闲的时间,都会去探望奶奶。不管严寒、酷暑都一样。

有一次,奶奶的脚受伤了,整天一个人呆在床上。爸爸一下班就去探望她,陪她聊天。

星期天,爸爸要带我去探望奶奶了,因为他知道,奶奶很想看看我。一进门,爸爸就急切地问奶奶:“妈!你的脚好点了吗?还疼吗?”

“好多了!昨天你带我去看医生,回来给我贴的膏药效果很好。现在我的腿不疼了。”奶奶答道。

“真的吗?这就好,这样妈你就可以很快痊愈了!”

对我一向严肃的爸爸,面对着奶奶,变得乖巧温顺。爸爸把一个红色的袋子放在桌面上说:“妈,这是你最爱吃的麻涌香蕉,是我从细村市场买来的,还有这个……”

过了一会儿,爸爸对奶奶说:“今天天气不错啊,我陪你去散散步吧。”爸爸就扶着奶奶一步一步地走下楼梯去散步了。奶奶走累了,爸爸就停下来,让她坐在椅子上休息。奶奶坐下后,爸爸就蹲在奶奶面前,给奶奶的腿做按摩……

这就是我的爸爸。一个孝顺的好男人!一个真汉子!

4孝顺的爸爸

奶奶的身体不太好,爸爸就让奶奶和我们住在一起。

爸爸可孝顺了,经常给奶奶端水吃药。有时还给奶奶捶背捶腿。

有一次,我的爸爸感冒了,躺在床上盖着大被还发抖。奶奶也生病了,不巧,妈妈又出差不在家。爸爸这下可不好办了,从早上开始,爸爸就躺不住了,硬撑着起来为奶奶做饭。到了晚上,奶奶的病越来越厉害,爸爸就在奶奶的床前忙这忙那。爸爸的病真的也不轻,可还不能休息。我说:“爸爸你回去休息吧,我来照顾奶奶。”爸爸说:“大人生病,小孩别来捣乱。”就反我撵了出来。我知道爸爸是不想让我跟着罪。

我回到自己的房间,怎么也睡不着。我想:“长大了,我一定也要向爸爸一样,孝敬身边的老人。”

奶奶的病好了,爸爸和我都开心的笑了。

5孝顺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他每天上班走时总忘不了和奶奶说;“妈,再见,您出门遛弯时路上慢点,注意来回车辆,晚上下班回来时,会说妈我回来了,你今天没有感到不舒服吧。”(我的奶奶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三字经里的那句话;“出必告,反必面”,爸爸是不会忘的。每次吃饭是爸爸肯定是先给奶奶盛饭,把最好吃的菜夹给奶奶。

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了,爸爸白天要上班,晚上回来还要去医院照顾奶奶。一周下来爸爸瘦了一圈,眼睛都成黑眼圈了。他不辞辛苦,一回儿给奶奶倒杯水,一会儿给奶奶削块苹果。一会儿看看奶奶输的点滴水。真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奶奶。

做为爸爸的女儿,我也应该像他那样,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孝敬父母,尊重老人!

篇13:“网络经济”回来了?

关键词:狂欢理论,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回来了》

浙江卫视继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后, 也推出大型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回来了》, 在第一季播出1 个半月内, 收视率上升至热门国内综艺排行榜第四名[1]。本文基于狂欢理论的视角下对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受到热议的本质进行分析。

1 亲子真人秀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1.1 狂欢的全民性

巴赫金说, “在狂欢节上, 人们不是袖手旁观, 而是生活在其中, 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 因为从其观念上说, 它是全民的”[2]。

在这个泛娱乐时代, 大众会在节目结束后对某个明星的萌宝品头论足。这种从电视屏幕上蔓延到屏幕下、从追光灯下扩散到我们身边的全民同乐可以看作是这个节目掀起的全民狂欢浪潮。

1.2 狂欢的仪式性

笑谑地给国王加冕与脱冕是狂欢节的主要仪式。狂欢节上的仪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神圣仪式, 它们是充满节目气氛的一种欢乐仪式。

节目对本来平凡无奇每个人都会经历却并不在意的事情进行特写, 可以看成是一种加冕。给小丑加冕是渴望对权贵体制进行架空以及赋予平凡的人以重要性, 在节目中对某种情境的加冕也提醒着观众,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美好却被忽视的时刻是值得我们珍惜和重视的。

亲子真人秀节目中也常会出现明星们手忙脚乱、狼狈不堪的场景, 弱点的表露削弱甚至褪去了明星往日的光环, 就像国王摘下皇冠穿上布衣, 这种脱冕在无意识中加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亲民性, 网友的评头论足也并非恶意, 只是通过互动来凸显节目的狂欢性的一种形式。

2 亲子真人秀节目中对于狂欢的内在表达

2.1 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

狂欢精神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明星本身因为高于普通人的收入和知名度, 天然地被划分在高等级的社会群体中。在亲子真人秀节目中, 明星会带领自己的孩子去普通的游乐场、动物园、舞蹈班和绘画教室, 孩子们之间肆意地玩耍、交流, 他们之间表现出的随便和亲昵即是摆脱等级和偏见的自由平等精神。

2.2 交替与变更的精神

所谓的真人秀节目, “真”似乎是对真实生活的写照, 却也因为“秀”而显得虚假, 但是至少在孩子的层面他们还不懂得作秀, 因此而显得真实。因此在这类节目里, 没有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 任何明星和他们的孩子的任何无意识的行为都会引起或褒或贬的评论。这种带有哲学性的特征使节目在娱乐中显现出一种思辨的力量。

3 《爸爸回来了》的狂欢化体现

3.1 人物形象的狂欢化

通过灵活搞笑的字幕设计以及对特定镜头的定格与反复回放凸显出孩子独特的个性特征, 并因其搞笑语录而受到网友热捧, 后期字幕通过符号化展现了孩子和明星爸爸们独树一帜的人物形象。

另外, 明星的孩子在不同国家和环境下长大, 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空间所带来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上的极大差异也丰满了节目的喜剧效果, 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调动观众的新鲜感, 为节目营造出别样的狂欢场域。

3.2 狂欢广场的体现

3.2.1 电视机前的狂欢者

对于亲子真人秀节目来说, 电视观众随着节目中人物情绪的变换而转换自己的情绪, 甚至在电视机前将自己的孩子与明星的孩子相对比, 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这种身临其境、同悲同喜的行为就是对这场狂欢的参与表现。

3.2.2 网络对狂欢广场的扩大

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互联网对亲子真人秀节目狂欢广场起到了扩大的作用。首先, 各大视频门户网站及电视台官方网站都提供节目在线观看资源, 节目的在线直播和网络视频对节目的二次传播都扩大了节目覆盖率, 基于互联网零成本的多次传播, 实现了节目狂欢广场的扩大和狂欢效果的增强。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兴盛发展, 为话题的讨论提供了更多平台, 人们从只能对着电视屏幕讨论和感动到可以用电脑和手机在微博上给喜爱的萌娃和奶爸点个赞, 网络论坛、网络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成为了新的狂欢广场。

4 亲子真人秀节目狂欢化冷思考

4.1 形式上的狂欢多过本质上的狂欢

亲子真人秀节目是文化工业时代在技术手段下催生的、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一种大众文化, 是为了节目氛围需要而营造的相对肤浅的、稍纵即逝的一种刺激, 不会带给观众真正的心灵震撼和理性思考, “而狂欢节直接的理论来源是民间文化, 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积淀的丰富多彩的文化。”[3]可见狂欢的本质是以架空等级压迫为诉求的不可复制的行为。

4.2 警惕盲目狂欢引发的盲目跟风

节目中明星穿戴奢侈品和居住豪宅的曝光是消费社会大环境下媒体报道框架的一种必然现象, 但是小孩子难以分辨真实和虚拟, 如果过多接触大众媒体所呈现的声色犬马对他们的影响弊大于利。

总之, 亲子真人秀节目在其表现形式和架构上符合狂欢理论的精神, 但究其本质依然与狂欢理论源头有着深与浅、薄与厚的区别。大众媒体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狂欢提供了更大的广场, 使狂欢的全民性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雷雷.娱乐媒介化视域下中国亲子类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状态探究[J].鸭绿江, 2014 (5) :240-241.

[2]M·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99.

篇14:爸,我回来了

我们上一次见面,是在六月底,我因为要回校拿毕业证,才有机会顺道回家看你。由于浙江省内的暴雨,导致火车晚点了近两个小时,抵达合肥时已到凌晨。坐上出租车后,手机信号才恢复正常,看到你发的数条短信和几通未接电话,我立即给你回拨过去,你紧张兮兮地大声问:“是到了吗,之前都打不通电话,真是急死人了。”

我揉揉发酸的眼眶,假装若无其事地跟你开玩笑,让你在小区的巷口等我,你说已经站了3小时了,就怕等不到我。这下我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匆忙说了句好,就挂断了电话,捂着脸大声哭起来。前排的司机问我怎么了,回家是件开心的事儿,干吗哭得像丢了钱。我什么也没说,失神地望着车窗外发呆,想着以后都不要再去外地工作,不要让你牵挂担心。

爸,记得某个炎热的夏天,你带我去公园,绿树成荫芳香阵阵的环城大道旁,有一栋栋漂亮的别墅,当时你指着它们跟我说,现在我们只能让你体验生活里一些美好的东西,但是没办法给你更多了,如果你想要很多很多,就要非常努力。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时我想要的就是快点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直接来到大学的阶段,就再也不用考数学了。若干年后的某个深夜,友人驱车载我去江边散步,问我想要的是什么。我看着远处连绵璀璨的灯火,静静地说想回家,想跟我爸爸住一起。

他反问我不怕有隔阂吗,不怕束缚不自由吗,工资太低生活质量下降怎么办。我想这些都不足以让我却步,我真正害怕的,是哪一天再喊爸爸时,没有人回应我;哪一次我风尘仆仆地远行归来,无人再在深夜里等我,没有半句怨言地为我准备好温热的饭菜。

我怕的,是失去。

爸,其实我一个人独在异乡打拼时,很少会哭会喊累会轻易放弃,但是每回到了你这里,我就变得不堪一击。你成了我的软肋,也是我的盔甲。有的人宜居宜家,有的人适合浪迹天涯,我想我是属于前者,巨蟹座恋家的特质,在我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爸,你知道吗,从前生活里的种种,都深深地成为烙印,在我的一言一行里显山露水。比如我很少提起妈妈这个词,更不敢听旁人说他们和妈妈或开心或别扭争吵的日常,我不太会爱人,迟迟不敢认真开始一段新感情。我记得17岁的尾巴上,失去妈妈时的天崩地裂,我记得19岁的夏天,被曾以为是自己精神支柱的人狠狠伤害。我21岁离开你,从学生变成员工,开始工作谋生。背地里哭过放弃过绝望过,但是每回和你通电话,这些心酸我闭口不提,只会叮嘱你注意身体要多爱自己一点。大概你是知道我有意回避这些吧,才会在那个火车晚点的夜里,跟我聊到天色微亮才睡去。你说:“爸爸知道到你有很多不开心,你放在家里的那些日记本,还有写在杂志上的那些话,我都看了。现在你长大了,能养活自己了,爸爸就希望你有个好归宿,这样等我九泉之后见到你妈妈,也不会带着愧疚后悔,觉得没把你抚养好教育好。”

我最怕听你说这些,怕看到你的白发皱纹和缓慢的脚步,我希望你永远年轻健康,永远爱我和哥哥。从前我偷偷埋怨过你,觉得如果你是达官显贵,那我们便不必承受生活的压力,我不需早熟不用那么脆弱易感。身边一圈的朋友都生活得安稳快乐,他们可以向父母撒娇耍赖,但我从没有过,想到的永远是怎么样做一个出色的人,赚到更多钱,带你去四处游玩过舒服的生活。这些东西没有人强加在我身上,就算通通做不到亦不会有人指责,可随着年岁渐长,明白了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可能再见时,哪里还忍心责怪。更重要的,如你所说,你只能带我体验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想要更多就要自己努力。

你已为我付出了诸多的时间和心力,接下来换我来关心你,带你去体验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在有机会共处的光阴里,我要学着珍惜,当有一天我们不得不揮手道别时,才不会徒增那么多懊恼遗憾。

上一篇:开展第29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实施方案下一篇:古典音乐欣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