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六年级读后感600字

2024-04-07

我与地坛六年级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篇1:我与地坛六年级读后感600字

一、“其实,人这一生能得到什么,只有过程,只有准备这个过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满好的心情,但如果你要逃避困境——困境可不逃避你”也许史铁生先生的生活范围十分狭窄,但他的时间却被拉长了。他在残肢之后连续几年都在地坛中不分时间、地点,耐着性子专心致志地苦苦思索生与死这一严肃的人生主题。他不要逃避困境,他要在困境中撞开一条路。

在过去,我很害怕面对困境,尤其是死与生这一刹那的事。我不敢回答“要是你只有几天的时间,你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感到我们活着,就得有勇气去面对生命给人生道路上设置的关卡。如何去拆掉关卡?拆开关卡后又怎样做?这些都是我们不可避免思考的问题。上帝创造人类,不是要人类帮他做事,而是要人类思考生命的真谛。上帝不会死,他不知道生离死别为何物,就不会去想这一类问题。而我们会死,我们要在有生之年思索未来发生的问题。

二、“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在史先生的生命里,母亲一直扮演着一个默默支持他的配角。史先生的母亲不曾支配他的人生,要他生或死。她总在某个角落凝视着史先生,深情的祈祷:希望儿子能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残疾,更希望他能在精神世界里找到寄托。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此刻,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在我读初中时常对我唠叨。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我听了不止几千遍。待我听厌了也就是我上了高中,她开始不对我唠叨了。每逢星期五回家,她都会问我学习怎样,交到朋友没有,零用钱用完了没有。除此之外,她甚至没多说什么,我反而不太习惯。我曾经想母亲会不会因为我的学历比她高而自卑,不好“教训”我。现在,我懂得了,我的母亲,她是我的守护天使。守护天使是不会带被守护者走她的人生,只会默默守在他身旁,看他喜而喜,听他哭而哭,藏住温柔的暖手,要他坚强走自己的路。

我怨过母亲,也恨过母亲,但更多的是对母亲的爱。小时侯,我听收音机里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是这样:如果某个母亲今世活得很苦,等下一世,她就可以当儿子(女儿)的女儿了。我不希望母亲活得很苦,但我希望母亲下一世能当我的女儿。我想让母亲明白,做他儿子的我,感到有多么幸福!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

篇2:我与地坛六年级读后感600字

首先,史铁生想表达的有对母亲的歉意。如文中所述,我们看见了一个小心翼翼,不知如何与儿子交流的母亲。可惜那时他沉浸在自己的迷茫,愤怒里,没有顾及母亲。他已经无法弥补这个,但我们可以。事项我们是否也曾这样,遇到过挫折,只哀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注意到母亲不知如何安慰我们,怕一开口又伤到我们的痛楚,只得在一旁默默关注,安慰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母亲面前,我们可以放下一切,不要倔强羞涩,倾诉对象不是自己的心,彼此交流,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还有那么多可以让母亲为我们骄傲的日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

其次,书中说道“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可以看出,史铁生认为命运是十分强势的,只能按照他说的走下去。但有句话说,命运只有一条,选择却有无数。史铁生自己也做出了选择。面对瘫痪,他最终还是找到了生命的美,释然了。要知道,面对挫折许多人选择的是扼杀自己的生命。通过他我懂得了,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要学会为在乎自己的人着想。一心想着死亡就是不尊重生命。

最后,我认为让史铁生冷静下来的还有地坛的那一群人。看着从风华正茂的情侣一起走向年老,听着年轻人练的歌,长跑男人交谈,感叹同样受命运之苦的兄妹……这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接触到的事,实在没必要悲叹,活着已是最好。我想,这些景象我们不必在遇到困难时再发现,在生活间隙中,我们应多留意生活的美好,在真正受难时激励自己。

篇3:《我与地坛》教后感

教科书节选了全文的一、二节,尽管如此,但文字还是较长,作为自读课文,学生在一节课内要完成对这篇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我个人理解,阅读鉴赏教学包括两个系统,一是教师阅读、内化文本的输入系统,二是教师把自己的认识、体验、方法等外化输给学生的输出系统。前者是前提、基础和准备,是教师“学”的内功;后者依存前者,又依赖教育智慧、方法和学生特点才能有效实施,是教师“教”的综合功力。没有前者或者教师“学”的内功不足,断然“教”不了;仅有前者也未必“教”得好。解读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每个人都可对应自己的知识、经验、阅历、情感等进行个性化阅读,这种阅读要动乎衷发乎内,结果不必也不可一律。学生只要读出了那份真情睿思,引发了自己的共鸣,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就是收获,至于写得多少优劣、说不说出已不是首要。

我揣度,这篇散文入选教科书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赞赏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师生共同分享文学审美的愉悦,得到心灵的滋养。二是为我们的精神“补钙”。当今物质生活丰富,生活节奏加快,而人的精神世界、心灵田园有日渐浮躁、粗糙乃至贫瘠的趋势,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到这种不良影响,加之“少年不识愁滋味”,他们未曾或较少遭遇挫折、磨难、不幸,漫漫人生路上需要顽强的意志、稳健的步伐,而这些如同人体必需的钙一样,要不断摄取和补充。世间幸福大抵相似,人生不幸却各不相同。幸福固然需要享受、品味和珍惜,痛苦和不幸更需咀嚼、体验和面对。生命的航程难免不顺,而当真的出现“惨淡的人生”甚至“淋漓的鲜血”,是直面正视,还是消沉自甘毁灭呢?本文可为他们提供一种心理准备、一种预设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可以作为他人受“挫折教育”、“吃苦教育”、“磨难教育”的案例。三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每个人类的子民与大地、与母亲都有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中西方人对上苍对土地都有不尽的感激、膜拜情结,对母亲亦然,二者合一。另外,个体生命对自身的存在不仅有一种本能的自恋、保护,还要不断遭逢对生命的思考、对灵魂的叩问。感悟生命、体味母爱、学会感动和感激是人的“元认知”,是人类最起码的情感活动,这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要求和重要内容。

因之,教师对本文的“导”法多样,均要落到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实处。以下是笔者的几种“导法”:

1、角度的切入。选择从语言切入,容易较好地体现教学的“语言性”。美文要品味,作者的情感和认识都是以这些典范的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读懂了它们,也就读懂了作品,读懂了作者。况且,在语言的品味和揣摩中,还可以学习、模仿这些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选择从主旨、意义切入,可以高屋建瓴,有助于把握较高的层面,有助于整体的感悟。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我个人倾向前一种切入,因为它更契合中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审美习惯。

2、教师“导”,学生“读”。“导”、“读”我理解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引导学生,师生共同读出文本意义或接近文本意义;二是诱导学生或教师结合个人阅历体验作“现身说法”,即个性化解读。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最好既要有真切的类似的体验,又要能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感动自己和学生,这是一种再创造,最佳境界是引发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三是指导学生品读出情感美、哲理美和语言美,朗读和低吟结合,要动情,教学的理想情境是师生带泪的读。

3、诵读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美文要美读,根据本文内容,要读出沧桑感、愧疚感、追怀感激这些不同的情感,不妨来仿效当代一些名家的“读”法,如读描写景物和小昆虫的文字,可仿效赵忠祥“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的韵味;读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可模仿翟弦和严肃恭整的语味;读作者对母爱的猜想、自责终于理解、刻骨铭心地追怀等,可读出乔榛、丁建华深沉真切的情味等等。

4、读写结合,课外延伸。“读”可促使、带动“写”,读得真、深,才有“愤悱”。课前可推荐学生阅读张海迪《生命的追问》、史铁生《关于死、关于生的对话》、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文、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然后阅读本文,教师示范引发,激活学生“跃如也”的情感和思维,再要求学生围绕“母亲”或“母爱”的话题写作,可谈理性认识,可谈情感体验,可讲一个故事,可写一段抒情的句子,可写一句富有哲思韵味的话;或者以“假如我”(横线上填含义为不幸、灾难之类的短语)为题写作。

如此,教师基本隐去了传统意义上“教”的形象,有较大空间展示个人才情、阅历、体验等。擅长朗诵的以“诵”示范,调动学生反复地读,再点评比较;善于即兴发挥、激情飞扬且文采斐然者,可以让课堂放飞诗意;开朗外向的教者不妨更贴近学生一点,与学生同思同歌同哭;性格深沉内敛的教师,可以展示挖掘文本意蕴的再创造魅力,“讲”得精要蕴藉,“导”得准确适时。

篇4: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

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古人云“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篇5:我与地坛小说读后感作文600字

崇高母爱之美如果孩子像山上的草,他们就像母亲心中的珠宝。我儿子的不幸在我母亲那里加倍了。母亲理解并尊重她的儿子。她理解儿子在特殊情况下的烦躁和任性,用原谅和顺从来尊重他,却比儿子多受了百倍的痛苦。因为痛苦和恐慌,她祈祷儿子过得好。

但是,母亲内心的挣扎是激烈的,“但她深信,一个人不能就这样活着,他的儿子要有一条通往自己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人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会被找到。母亲是矛盾的,感情上来说,她不放心儿子上神坛,这是她看不到的,也是她力所不及的。“有一次我摇摇晃晃地走出院子,想起了什么,回来时才依稀可见。我看到我妈还站在原地,还是在送我走的位置,看着我转出院子的那个角落,有一阵子没回应我的回礼”;理智上,她觉得她的儿子需要一个祭坛和一个地方,在那里他可以结束生命,在孤独中重新认识。“她说:‘出去活动,去神坛看书,我说挺好的。’妈妈的话其实是自我安慰,暗暗祈祷。".

所以,一方面是她关心,一方面是她理解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看着儿子躲在神坛里。母亲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让儿子在祭坛上治愈了自己的灵魂,但母亲把最大的赌注押在了这上面:“如果他在花园里真的出了什么事,我就要承受痛苦。”作者还在《秋忆》中说,作者暴戾、砸东西的时候,“我妈这时悄悄躲了出来,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我的动静”,她掩饰着内心的痛苦,鼓励她说“我们在一起,好好生活……”我妈就完全在这种煎熬中度过了余生。

上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概括下一篇:上戈小学欢庆六一活动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