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2024-05-07

高二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高二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师:史铁生是一位不幸的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活得最狂妄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于是在他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凉、冷落的古园,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在这个古园里浸泡了十五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受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思考的结晶。节选的课文一共包括两个部分,写自己,写母亲,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

听课文朗诵。

切入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完成填空,分析史铁生心理变化历程:

双腿残废后,找不到出路,失魂落魄,焦躁不安,地坛曾经富丽堂皇(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富丽的玉砌雕栏),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雨后,如今破败了,但园内的草木依然茂盛得自在坦荡,太阳依然亘古不变,园子显得很沉静,他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与永恒,历史的沧桑与悠久,心灵渐渐平静下来。

师生共同完成填空,把握史铁生心理曲线。

辅导与思考: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那么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么呢?如果你是地坛,你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生1:平息心中燃烧起来的对命运之神的怒火。

生2:人是在挫折中不断长大的。

生3:你将从我身上感悟到些什么呢?

生4:人生难免有我这样破败的时候,但自然总是生生不息。

生5:对着空空的裤管,我希望你能对他说:没有你,我依然能站起来。

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到文章中去读。我们再来读一遍第三段。

师:史铁生残废之后,焦躁不安,失魂落魄,悲观失望,他从有四百年沧桑历史的地坛中,从苍劲的古柏树身上,从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中,从亘古不变的太阳和宇宙里,读懂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获得了灵魂上的安静。失魂落魄的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已趋于平静,这就具备了细心观察园中的昆虫草木的心理基础,加上他又不能自由活动的生理原因,因此,园中的一只昆虫,一片叶子,一滴露水,都能深深地感染他,打动他。

下面学习第五段:先读书,找出中心句。然后分小组问答,再举行全班问答。比一比,看谁问得精彩,看谁答得精彩。

学生分小组互问互答。

全班交流。

生6:(1)为什么说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

生7:一是遭遇不幸,二更主要地是被击昏了头。

生8:“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如何理解?

生3:前一个指“现实”,后一个指逃避现实的“精神世界”。

生9: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没有同学回答,解铃还须系铃人呀,你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

生9:我想一是焦躁,二是同病相怜,三是你们有什么活头,我又有什么活头。

师:你思考得很深入,一二三,都很有道理。实际上,精彩的答案往往是属于提出问题的同学的。

生10:(4)蚂蚁想透了什么?

生11:实际上是写史铁生自己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10:“疾行而去”有什么含义?

生12:想好了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作者有时想到了生活的出路,也有一种“疾行而去”的狂热。

生13:写“瓢虫”象征着什么?

生5:我觉得这是在写作者的思考状态:想累了,歇一会儿,忽然走神了。

师:想象精彩。

生14:“蝉蜕”?

生8:这可能是写作者思想斗争的:经历了一场思想的“蝉蜕”,一种新生,痛苦之后的新生。

生15:露水一句的含义?

生16:露水生命短暂,但也有它的坦荡,也有它的辉煌。

生3:史铁生在痛苦中挣扎,好好地活下去的念头,终于压弯了软弱、颓废、沮丧的“草叶”而放出万道金光。

师:精彩!

生:还写出了作者的精神幻觉。我们在精神发呆或特别专注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

生17:为什么能听到草木生长的响?

生18:是用心听到。因为平静下来了,感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可爱,有这样的心理基础,他才能听到。

师:大家的表现可让老师平静不下来了。可是,史铁生需要平静,我们也需要平静。马克思也说,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下面让我们平静下来齐读第五段。

师:下面我在大家问答的基础上,谈谈我个人对这些写景的理解。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他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烦,头脑发热,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又想到出路,内心里爆发出万道光芒。总之,痛苦,飘忽不定,然而又有一种生的欲望,一种生还要有意义的生的欲望。非常真实。

也可以这样看,自然充满变化。人生如此,草木昆虫在变化中发展、生长;那么,自己的苦难也是充满变化的人生中自然的事,苦难之后,新的生机的降临也是自然的。

总之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地坛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地坛使史铁生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地坛还给了史铁生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了史铁生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在中这样写道:

(配音乐、幻灯,示范朗读“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师:这六个譬如,就如同六幅画,看到这六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生7:对第一幅,我想到“夕阳无限好,‘正因’近黄昏”;也让我想到坎坷是灿烂的,对于强者来说。

生19:对第四幅,我想到了老师刚才说的两句话:那个获诺贝尔奖作家的和马克思的。

师:哦。是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的,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马克思说的是:

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

生20:我也想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

生21:我想的是第二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引发对生命的惆怅、伤悲、思考。

生2:第六幅:秋风扫落叶,落叶却飘摇歌舞,坦然安卧,使我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大家联想都很好。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是这样,能够激发读者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高水平的阅读也应该是这样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

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总之,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正如《我与地坛》第七部分中说: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在这一面熄灭着走下去,散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上烈火朝晖之时。

在这一方看来是落日,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旭日;在悲观看来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却是旭日东升。

另外,我认为这一部分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写的是史铁生在人生不幸中所体味出的,人生真正的一种沧桑之味。不管我们怎样理解,总而言之,地坛使史铁生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地坛成了史铁生无言的母亲。

下面总结一下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的外化。

最后老师提一个寓言故事,说掉在枯井里的驴子,主人无法救它,只好埋它,结局可能是什么呢?

生12:爬了上来:驴子把埋葬自己的土块变成了提升自己的阶梯。

生22:悲观绝望地死去:主人都不要我了,我还有什么活头。

生23:主人都没有办法了,我还能怎么办!

师:让我们齐读“把埋葬自己的土块变成提升自己的阶梯”,作为精彩一课的精彩结束吧。

篇2:高二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

课题: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时间:

班级:高一、五班

二、课堂实录:

(播放慷慨激昂的命运交响曲营造气氛)

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听到这首让人心潮澎湃的乐曲,大家能想到谁呢? 生:贝多芬(齐答)

师:不错,贝多芬,一个耳聋的音乐家,一个征服命运的奇迹。今天要阅读的作家史铁生也有着类似的命运。活到一个人最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在21岁生日那天他坐上了轮椅,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在《秋日的怀念》中他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操作课件,出示《秋日的怀念》片段)师:哪一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 生:(主动举手,有感情的诵读片段)

师:从这段话里面你能体会到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回答)暴躁、焦虑。师:(操作课件,出示史铁生照片)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史铁生。你可不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自由回答)憔悴、颓废。

师:不错,颓废而阴暗。而当他走出地坛的时候,却变成了这个样子。(操作课件,出示史铁生近照)

师:你能换一个词形容一下这张照片么? 生:(自由回答)乐观、阳光、自信、豁达。

师:自信、豁达,很好。到底是什么让他产生了这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与地坛》的文中寻找答案。实际上解开这个谜团的钥匙已经握在我们手中了,这把钥匙就是我们在自读预习时摘记的景物描写。(操作课件,出示问题)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和同位交流一下你的摘记,说一说这些景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生:(自由讨论)师:(板书:我与地坛)(走动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起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提示:交流的时候,先给大家读一下摘记的片段,再谈谈你的感受。)生:(举手发言,诵读片段)我喜欢第三段。这一段给人一种时空深邃空旷遥远的沧桑感,给人一种静止的感觉,让人的整个心境静了下来。

师:深邃而沧桑,一种静态一种让人能够沉静下来沉思的气氛。生:正是这样。

师: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也找的这一段? 生:(举手发言)我觉得这一段写出了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好的地坛。就像老师刚才出示的第一副照片,是一种颓废、茫然、绝望的感觉。师:哪些词让你读出一种颓废呢? 生:(诵读)“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师:我听出了你重读的词“剥蚀了”、“淡褪了”。很好,请坐。师: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园子,“剥蚀了”、“淡褪了”、“散落了”、“坍圮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园子? 生:(齐答)荒芜的园子。

师:对,荒芜、荒凉被人废弃的园子。那这时的史铁生是一个怎样的史铁生? 生:(齐答)残废的。

师:一个被人废弃的园子,一个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这两个形象印证到一起,这种感觉你能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一下? 生:凄凉。(齐答)

师:有没有一种相似的感觉? 生:(齐答)同病相怜。

师:其实我们可以用《琵琶行》中的一句诗来形容这种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生:相逢何必曾相识。(齐答)

师:为什么地坛能一下子吸引住史铁生,就是因为这四个字:同病相怜。

师:还有哪位同学找到了不同的段落,愿意起来交流? 生:(举手回答,诵读片段)我喜欢第五段。这一段写出了园中动物活动的场景,给人一种寂静安详,但却充满生机的感觉。尤其是“寂寞如一间空屋”,写出了史铁生内心的孤独。师:充满生机和内心孤独,这有点矛盾啊。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从整体上来体会一下,看看到底是生机多一点还是孤独多一点。生:(齐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师:大家觉得是读出了生机呢还是读出了孤独? 生:(齐答)生机。

师:不错,整段读来的确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暖意,可是蝉蜕一段却又的确写着“寂寞如一间空屋”,这“蝉蜕”到底怎么理解呢?我也很迷惑啊,谁能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呢? 生:(举手发言)“蝉蜕”是蝉成熟之后从壳中蜕出来,一会儿就可以飞了。这也是很有生气的。生:(举手发言)“蝉蜕”是留下的壳,但是蝉已经新生了,这也是一种生机的表现。师:“新生”这个词用得好,更生动的表达了第一位同学的意思。我们看到蝉蜕,就会联想到蝉升空飞走的情景,这和“忽悠一下升空”的景象一样充满了生机。

师:还有哪位同学找到了不同的段落?

(稍等片刻,无人应答)师:大家都集中在这两段么? 生:(点头)

师:我在浏览大家预习学案的时候,发现了这两段的确是支持率很高。但是我也发现,有几 2

位同学更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选择的段落与众不同。谁能起来说一下? 生:(举手发言,诵读片段)我喜欢的是第一节的最后一段。这一段描写了祭坛不同时段的很多景象,让人感觉祭坛并不荒废,就像前文所写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这段的确是让我们感到“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我们不妨一起来品味一下。大家可以把书合上,我给大家读一读。你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悟。师:(配乐范读)生:(掌声)

师: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谁能来分享一下? 生:(举手发言)我喜欢第一个譬如。尤其是其中“寂静的光辉”和“坎坷”这两个词,我认为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在地坛中他想起自己的经历,太阳普照大地的时候,照亮了整个世界,也照亮了史铁生的心灵,让他感受到一种震撼,一种鼓舞或者说感动。生:(掌声)师:“坎坷”正如他的残疾,而“灿烂”是阳光照到他心里给了他阴暗的心房一丝光明,让他感觉到生的温暖。生:(举手发言,诵读第一个譬如)我也喜欢这一句。我一直都喜欢午后的阳光,它让人相信命运的宽厚与美好,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师:你从午后的阳光中能看到宽厚和美好? 生:午后的阳光让我感到温暖。

师:那你一定是一个很乐观的人。看到夕阳我们总是想到:夕阳无限好 生:(齐答)只是近黄昏。

师:但是在杨雅栋的眼里,我们却能看到:虽然近黄昏 生:(齐答)夕阳无限好。

师:这正是地坛中灿烂的阳光给我们的感受。生:(举手发言)我喜欢第二个譬如,这一句给我很不一样的感觉。一开始雨燕出来的时候先是高歌,后来又把天地叫喊的苍凉。史铁生二十岁之后残疾的双腿,我感觉一开始他的青春活力让他像雨燕那样高歌,而后来的残疾则让他感受到人生的悲凉。生:(掌声)

师:很好,一开始他可以像雨燕一样迅疾,可是后来就只能坐在轮椅上体味苍凉。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注没注意到一个词,虽然是苍凉,但是怎么样苍凉? 生:(齐答)叫喊。师:对,正是“叫喊”。命运虽然苍凉,但是我们却要“叫喊”“高歌”,这就是坦然迎接命运的积极的态度。生:(举手发言)我比较喜欢最后一个譬如。作者把他的人生比作一片落叶,有时候“飘摇歌舞”,有时候“坦然安卧”,园中散播着那种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这仿佛就是他的人生经历。而这种经历,是人生当中最值得回忆和回味的事情。师:很好。那“微苦”让我们读出怎样的经历? 生:(齐答)坎坷。

师:对,坎坷所以“微苦”,而“熨帖”则让我们读出了那种面对坎坷的坦荡。

师:能把一片落叶写的这么潇洒,这一定是一个乐观的人。我们眼中的落叶往往凄凄惨惨,而作者却用了“飘摇歌舞”这样的词写了一个在天空中自在飘荡的叶子,用“坦然安卧”写出了在地上安静安详的叶子,不可谓不豁达坦荡。师:还有同学要起来分享么?(稍等片刻,无人应答)

师:那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一句。我最喜欢这里面最沉静的那一句,不知道又没有 3

人跟我一样,就是„„ 生:(抢答)松柏的那句。

师:原来有同道中人,那你来说说。

生:松柏让我感觉非常的镇静,从你出生到你没有的时候都一直陪在你身边,让人感觉很有安全感。

师:当我们遇到灾难的时候,我们可能希望找一个坚强的后盾;当我们经历坎坷的时候,我们可能希望找一个恒久不变的坐标。这时候史铁生找到这些柏树,不管你是忧郁还是欣喜,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松柏都好像坚定的卫士站在你身旁,让你把握方向。

师:这一连串的譬如,让我们体会到地坛这个园子,给人的力量。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力量。生:(齐读)师:(板书:的力量)

师:不管是古柏的镇定还是夏雨灼烈,不管是夕阳的光辉还是落叶的坦然,这一切都给我们力量,如果让你在力量的前面加一个字,那应该是? 生:(齐答)生的力量。师:(板书:生的力量)

师:地坛中不仅有“物”,地坛中还有“人”。有一个身影一直伴随着他,但那时年轻的史铁生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有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他的车辙的长度。那个人是谁呢? 生:(齐答)母亲。

师:那我们一起来听一段,第二小节的朗诵片段,感受一下母亲带给我们的感动。(播放范读)板书:我与母亲 生:(听范读)

师:让我们配上音乐,大声的诵读我们自读时摘记的那些令人感动的片段,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心中的感动。(播放配乐)生:(自由诵读)

师:那位同学愿意起来试一下? 生:(动情的诵读第十自然段)生:掌声

师:哪位同学给点评一下?

生:辛宗乐读出了,母亲去世后对过去岁月的追溯和回忆,这时作者才体会到母亲言语中暗含的深情。这时他才明白母亲的自言自语,其实是对作者的暗示和一种自我安慰,母亲希望儿子好好的活,也给自己一种希望。

师:点评的很好。辛宗乐,在朗读的时候的确强调了“祈求”、“安慰”这些词,传达了那种欲言又止的深意,那种母爱的包容与深沉。生:(动情的诵读第十自然段)师:同位给点评一下吧。

生:这一段读出那种后悔。母亲在的时候每天来找他,他却没感觉到什么,直到母亲逝去,他才惋惜,才每天找寻母亲却找不到,充满了悔意。师:我们反复的听到“母亲不在了”“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们听出了那种绵长的悔意。而透过那些情景,我们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脚印印上我的车辙的时光。好像当年的时光倒流,而母亲却永远的离去了。大家想不想和辛淞合作一下,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深深的懊悔和悲戚? 生:(掌声表示同意)

师:那我们让辛淞来读景物,读出时光流逝的感觉,我们大家来读内心独白,读出那种深深的悔意。生:(打破文本,合作诵读)生:(掌声送给自己)

师:文中很多地方都在写母亲找我,而这一段却写了对母亲的寻找。当史铁生终于明白母亲的心意,用自己的车辙追寻母亲脚印的时候,母亲却已经不在了。当他终于体会到了母爱,却永远的失去了报答的机会。这种爱的错过,让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 生:(齐答)子欲孝而亲不在。

师:我希望大家在文章中体会到这种悔恨,能够更早的懂得母爱,而不要等到灾难降临,不要等到“风不止”,不要等到“亲不在”。我们不要再等到终于错过,才懂得感恩。师:如果说地坛给我“生的力量”,那母亲就给了我“爱的支撑”。(板书:爱的支撑。

地坛

母亲

生的力量

爱的支撑

连接两部分板书,“我”靠“母亲”和“地坛”两条腿站了起来。)

师:大家可以看到,虽然史铁生失去了双腿,但是母亲和地坛成为了“我”新的生命支点。命运夺去了他的双腿,他却找到了地坛。上帝给了他灾难,他却把灾难酿成美酒。左腿地坛,右腿母亲,史铁生给自己残缺的生命,找到了一个完整的支点。虽然命运给了他残缺,他却自己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需要这样一个生命的支点,精神的家园?它可能是一座山,也可能是一条河,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你心中的英雄,也可能是我们平凡的父母。我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找到了么? 生:(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师:点头的人不多,那我们还要努力去寻找,可以在生活中历练,也可以多读读史铁生的散文。今天我们学习的《我与地坛》其实只是这篇文章的前两节,大家不妨回去读一读完整的七节,继续品味史铁生,看看能不能找到你生命的力量。

篇3:高二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关键词:积极乐观,母爱,教学价值取向

幼儿师范教学的对象是14-18岁之间的女学生,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在《我与地坛》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和人生观养成教育。

《我与地坛》,是一篇让人深深感动的散文,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人生苦难深刻而痛彻的体验以及对母爱和母亲锥心刺骨的理解与追忆。十五年的残疾生涯不仅教会他如何用心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也教会他如何用爱去回报亲人的馈赠。作为中职教材,不失是一篇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好作品。

作者史铁生在插队延安的时候,突然遭遇下肢瘫痪的厄运,那时候的他才刚刚20岁,正是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岁。一时间,他消沉失落,乃至万念俱灰,每天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为了排遣这从天而降的痛苦,他每天摇着轮椅到离家最近的一座荒园(地坛)去呆坐、去苦思冥想、去躲避母亲痛苦的目光。在这里他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重新获得了对人生对命运的正确认识。1989年5月,《我与地坛》发表,立刻引起很多读者的强烈共鸣,因为在这篇文章中凝聚了作者十五年来的全部真情,彰显了作者精神境界的飞跃和升华。

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和人生观养成教育,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在挫折面前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突然双腿残疾无异于灭顶之灾。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并坚定要把自己的心变成一块沃土,可以让母亲为之自豪的沃土。在地坛这个古老的荒园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的去面对未来。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对于这弥足珍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好好把握。的确,人生中会有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这一切不应该成为我们对生活逃避的理由,我们应当把这些挫折看成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炼自己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磨炼,才使我们体会到人生的乐趣,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作者在地坛中还参透了生死的要义及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读了这样通透而充满哲理的语言,任何昏昧的人,都会有醍醐灌顶、大梦初醒的感觉,谁还会因为生活中的小事琐事而急于赴死,谁还会谈死色变、惧怕死亡呢。生与死对于任何生命而言,都一样美好神圣而有意义。生命的价值在于延续,在于创造,在于升华,而不是依赖与苟且。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养成教育,培养她们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教给她们直面挫折、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体会母爱的伟大

对母爱的感悟,是《我与地坛》的另一重要内容。

古往今来,人们享受母爱,感喟母爱,歌颂母爱,因为母亲的爱最纯洁,最无私,最伟大,具有超越人类社会任何情感的永恒魅力。在史铁生的笔下,地坛是安静的,也是充满生命律动的,春夏秋冬,在地坛的每一个角落,都喧嚣着生命的气息,涌动着生命的力量。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不仅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要义,而且开悟了作者的胸襟,使他不再为个人的痛苦与不幸纠结,并且确定了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他明白,母亲的爱与地坛一样博大而厚重,母亲的心与地坛一样缄默而深沉。更让作者痛彻心扉的是当他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母亲却永远的离他而去了,留给他的是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无尽的追悔与伤痛。可以这样说,成就史铁生的,不仅是从天而降的灾难,还有慈悲的地坛和他那默默无闻、坚韧伟大的母亲。

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母亲选择了冷静与坦然,她把眼泪藏起,把痛苦冷却,默默地承受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苦难。面对暴怒无常和极度绝望的儿子,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变着法儿地让儿子快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照顾儿子,设身处地地替儿子着想。她多想用温言软语宽慰儿子,可是多少次话到嘴边又咽下,因为她懂得,儿子需要的不是这些,她只要默默地站在儿子身边就是对儿子最大的宽慰。母爱有许多种,但最可贵的是理解。残疾后的史铁生最需要的就是亲人的理解和尊重,于是,睿智的、善解人意的母亲便从不追问儿子一些“不宜问”的事,也从不阻拦儿子出去,因为她明白,必须让儿子懂得“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得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当儿子重生之后,母亲却因为承载了太多的痛苦而积郁成疾,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对于母亲的早逝,作者追悔莫及,“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每读到此处,都会使人情不自禁的眼眶湿润,为有这样的母亲,为有这样的母爱!

篇4:高二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关键词】积极乐观;母爱;教学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师范教学的对象是14-18岁之间的女学生,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在《我与地坛》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和人生观养成教育。

《我与地坛》,是一篇让人深深感动的散文,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人生苦难深刻而痛彻的体验以及对母爱和母亲锥心刺骨的理解与追忆。十五年的残疾生涯不仅教会他如何用心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也教会他如何用爱去回报亲人的馈赠。作为中职教材,不失是一篇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好作品。

作者史铁生在插队延安的时候,突然遭遇下肢瘫痪的厄运,那时候的他才刚刚20岁,正是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岁。一时间,他消沉失落,乃至万念俱灰,每天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为了排遣这从天而降的痛苦,他每天摇着轮椅到离家最近的一座荒园(地坛)去呆坐、去苦思冥想、去躲避母亲痛苦的目光。在这里他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重新获得了对人生对命运的正确认识。1989年5月,《我与地坛》发表,立刻引起很多读者的强烈共鸣,因为在这篇文章中凝聚了作者十五年来的全部真情,彰显了作者精神境界的飞跃和升华。

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和人生观养成教育,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在挫折面前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突然双腿残疾无异于灭顶之灾。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并坚定要把自己的心变成一块沃土,可以让母亲为之自豪的沃土。在地坛这个古老的荒园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的去面对未来。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对于这弥足珍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好好把握。的确,人生中会有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这一切不应该成为我们对生活逃避的理由,我们应当把这些挫折看成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炼自己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磨炼,才使我们体会到人生的乐趣,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作者在地坛中还参透了生死的要义及生与死的辩证关 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读了这样通透而充满哲理的语言,任何昏昧的人,都会有醍醐灌顶、大梦初醒的感觉,谁还会因为生活中的小事琐事而急于赴死,谁还会谈死色变、惧怕死亡呢。生与死对于任何生命而言,都一样美好神圣而有意义。生命的价值在于延续,在于创造,在于升华,而不是依赖与苟且。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养成教育,培养她们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教给她们直面挫折、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体会母爱的伟大

对母爱的感悟,是《我与地坛》的另一重要内容。

古往今来,人们享受母爱,感喟母爱,歌颂母爱,因为母亲的爱最纯洁,最无私,最伟大,具有超越人类社会任何情感的永恒魅力。在史铁生的笔下,地坛是安静的,也是充满生命律动的,春夏秋冬,在地坛的每一个角落,都喧嚣着生命的气息,涌动着生命的力量。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不仅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要义,而且开悟了作者的胸襟,使他不再为个人的痛苦与不幸纠结,并且确定了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他明白,母亲的爱与地坛一样博大而厚重,母亲的心与地坛一样缄默而深沉。更让作者痛彻心扉的是当他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母亲却永远的离他而去了,留给他的是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无尽的追悔与伤痛。可以这样说,成就史铁生的,不仅是从天而降的灾难,还有慈悲的地坛和他那默默无闻、坚韧伟大的母亲。

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母亲选择了冷静与坦然,她把眼泪藏起,把痛苦冷却,默默地承受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苦难。面对暴怒无常和极度绝望的儿子,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变着法儿地让儿子快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照顾儿子,设身处地地替儿子着想。她多想用温言软语宽慰儿子,可是多少次话到嘴边又咽下,因为她懂得,儿子需要的不是这些,她只要默默地站在儿子身边就是对儿子最大的宽慰。母爱有许多种,但最可贵的是理解。残疾后的史铁生最需要的就是亲人的理解和尊重,于是,睿智的、善解人意的母亲便从不追问儿子一些“不宜问”的事,也从不阻拦儿子出去,因为她明白,必须让儿子懂得“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得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当儿子重生之后,母亲却因为承载了太多的痛苦而积郁成疾,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对于母亲的早逝,作者追悔莫及,“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每读到此处,都会使人情不自禁的眼眶湿润,为有这样的母亲,为有这样的母爱!

作者在文中通过母爱,通过在地坛这座古园中的感悟,最终走出了困境,走向了自立自强。而作者在人生逆境之中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承受苦难,但又从不丧失信心的人生经历,是教育学生自强自立的最好素材,同时有感于当今社会亲情淡漠的现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一点对她们进行情感价值教育,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孝道,引导她们理解母爱的艰难、隐忍和伟大。

篇5:高中语文教案我与地坛

彭华

教学目标:

1、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2、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3、品味作者的自传体式散文的风格和独特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自读课,教师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本文又是长篇散文,教学时应抓住重点,指点学生品味课文包含情感充满哲理的语言,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学修养,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聆听音乐《命运》交响曲,学生说出乐曲名和作者名(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面对残疾,史铁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作者曾经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解释。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

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三、研读课文:

课文所选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深爱地坛感悟生命

深爱母亲感受亲情

四、深爱地坛感悟生命

1.请同学们朗读比较课文第3、5两段中的景物描写并思考:这两个文段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第3段景物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第5段景物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第3段的景物特点,地坛公园显得荒芜冷落,是一座废弃了的古园,如同一片野地;

第5段的景物特点,却写出地坛公园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面,公园中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是富有生命力。

归纳:“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2.思考:为什么在“我”的眼中,园子开始是“荒芜”的,而后来却又觉得“并不衰败”?

史铁生开始进入公园时,双腿残废,整个人失魂落魄,所以看到的园子是荒芜冷落的;在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后,他终于走出了人生的困惑,寻找到一条人生道路,这个时候的史铁生就能感受到公园中各种生物顽强的生命力.3.作者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

身体残疾了,生命是否该结束?

“我”为什么要出生?

“我”应该怎样活?

4.我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五段:小昆虫和草木虽很卑微,且处在荒芜地,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的诉说着生命的美丽.正是由于它们的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自己应如园中小昆虫和一草一木那样,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分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分活力与亮色.讨论:“我”应该怎样活?

活着就是追求,追求理想。生活有追求,才能够活的充实,实在。

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我们的生活应该顺其自然,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我们活着必须对得起父母,同时也要对得起亲人、同学、朋友,对得起自己。要活出有意义的一生。做到无愧于心!

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奇迹,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个奇迹去创造更多的奇迹,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人生下来是一个奇迹,已经是一个事实,是上天交给你的一个任务,拥有生命,就应该珍惜生命,利用生命,使生命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这是史铁生在古园中思考的第一个感悟。

五.深爱母亲感受亲情

1.我的每一步精神跋涉,都是母亲陪着完成的,那么,母亲对我的爱是怎么表现的?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着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要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

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心理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动作

“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语言

出示幻灯片,朗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感受母爱: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母亲理解我:

默默地爱

痛苦忍耐

2.母亲如此地关爱儿子,作者又是如何回报的呢?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至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以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作者回忆母亲,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作者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

作者最为痛惜的是母亲早逝,仅仅活了四十九岁,再也看不到到儿子的出息。作者对文学成就的追求,为母亲也是一个动机,母亲却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的获奖的一天,未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真是魂牵梦绕,痛切心肺。

4.齐读第七段,感受作者的情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5.播放音乐:满文军《懂你》

同时放映歌词和孩子与母亲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幻灯片。

6.母爱,在影视中总是像火一样炽烈,壮丽;在现实生活中却像水一样平静,淡远,无风时,甚至看不到一丝波纹.然而朴实平凡的一切,正寄予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真情.能否从平淡中感受到这片真情,也是孩子是否成熟的标志.请同学们仿照例句写一句或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例: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喝几口就能使你神清气爽;

六.讨论: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1、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2、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

3、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4、要关心残疾人。

5、奇迹多是在恶运中出现的。

6、笑对苦难

七.作业

篇6: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一课,也就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从第一册的“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到第二册的.“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是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训练要点,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章对“分析评价”这一训练点进行了铺垫,那么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点这么简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三、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设计依据: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五、文章特点与关键: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本篇课文超过7000字,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在45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7000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六、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启发—讨论—评价的步骤学习课文。

(设计依据: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七、教学方式:

(使用依据:本文是通过学生默读、诵读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通过讨论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明胶片和投影仪将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显示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去思考。)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指导学习:

课前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计依据: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课前预习,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通过作者直接的语言去理解文章。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必将经历的。有些人面对命运中的挫折望而却步,使成功从手中流逝;有些人却能够勇敢面对,昂首前行。这些人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们所尊敬,例如: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他历经磨难,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史铁生有这样一句话用来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

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设计依据:通过作者自己对名字的解释,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经历下的特殊情感,使学生感受更为真切。)

2、读准下列字词:

宿()命坍圮()()玉砌()雕栏亘()古不变撅()

捋()蝉蜕()窸窸窣窣()()嘈()杂熨()帖猝()然倔强()()隽()永恪()守焦灼()

(设计依据: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3、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几小节是对地坛景物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地坛的景物(作用)?

②作者是怎样理解地坛的意图?(用文中的话)

③比较3、5两段的景物描写,有无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有,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请位同学朗读课文第5节,其他同学思考)

④在地坛,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地坛又为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

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哪几小节是对母亲的描写?

②作者通过哪些场景去描写自己的母亲?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境?

③通过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

4、重点研讨,总结评价

①通过这堂课的分析理解,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母亲的做法给了作者一个怎样的启示?(思考)

②文中有段“设想”非常耐人寻味,可以说这是作者思想上的一次跨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设想”,作者是无法得到这样的启示的。就让我们通过这个“设想”共同去体会“母亲的伟大”。

③课文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从全文看,此处的“车辙”“脚印”是可以有象征意义的。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设计依据:按照

(五)作业:有人说写作是“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堂课的作业就是以《地坛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类似读后感的文章,不计长短,关键要发自于你们的内心。

板书设计:

附一:

我与地坛:绝望——思考——希望(怎样活)

我、地坛、母亲

我与母亲:颓废——理解——坚强

附二:

送“我”——理解——(行为描写)

忧“我”——坚忍——(心理描写)

篇7:高二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荫蔽 林荫 禁锢 幽暗 B.璀璨 震撼 滞留 嬉戏

C.穹窿 别墅 悖谬 冰凌 D.盎然 肃穆 炫目 休憩

2.选出加粗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圣地(shèng) 尘嚣(xiào) 荫蔽(yīn) 摇动(yáo)

B.朝拜(cháo) 栽种(zāi) 坟墓(mù) 埋葬(zàng)

C.栅栏(zhà) 禁锢(gù) 穹窿(qióng) 震撼(hàn)

D.温暖(nuǎn) 石棺(guān) 悼念(diào) 谦逊(xùn)

3.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B.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

C.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

D.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然而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

4.下列各句都用了“居然”一词,用得不对的一项是( )

A.王勤出差已有十天了,大家都希望他今天能回来,下午他居然回来了。

B.接连下了七八天大雨,出门不得,今天居然转晴,怎能不叫人高兴呢?

C.他把撒在地里的稻穗一一拾起来,一称,居然有四十多斤。

D.这个虽然只有二十六岁却已作案多次,劳教过两次的罪犯,在他犯罪的过程中,居然每次都能得到庇护。

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夏天,___________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B.狂风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C.风儿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D.狂风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C.只要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就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的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见解。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二、阅读部分

阅读《我与地坛》,完成下列问题。

7.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8.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哪些东西不能改变?仅仅是这些具体景象本身吗?写出一二条具体的体验。

9.第二节中有一段话:“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想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其中画线部分有何深刻意蕴?

10.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撤,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

篇8:《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以“苏轼‘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导入。

(设计思想:本文的重点之一就在探究作者的生死观, 感悟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因此采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导入方式, 不仅能有效的突出主题, 也能强化学生的认识。此外, 高一学生刚学完必修一模块第四专题, 就有“感悟自然”这个板块, 作家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感知, 产生出自己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 这点不也与本文很类似吗?同时这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由已知到未知。)

二、课文分析

1.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配乐)

要求: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教师以电子幻灯片形式投影生字词, 正音纠错。)

(设计思想: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 教学难点要在这解决, 理解作者感情的重点要在这强调, 提问讨论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

音乐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 音乐让课堂形成了感人的氛围, 学生的心灵易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 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的心中一旦充盈着一种激情, 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诵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有效方式之一, 且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至于提出诵读要求及投影生字词等那更是帮助学生有效诵读及强化基础知识, 以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2. 在归纳学生课前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自由发言。

(1) 通读第一部分, 整体感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 思考为什么作者说他常觉得和地坛之间有着宿命的味道?

(设计思想:文章题目为“我与地坛”,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到地坛的?”“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缘分?”。这些有的是学生在文本中可以筛选信息得出结论。有的信息隐含在文中, 则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为什么说这时候我是该来了?”“地坛此时又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这种状态与我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都是学生困惑的地方。因此, 以一个问题为主线, 串联环环相扣的小问题, 引导学生逐层深入, 渐渐走近作者。)

(2) 荒芜而不衰败的园子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请先找出文中的语句, 再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理解。

(设计思想: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我解悟到生命的内涵, 于是顺理成章, 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 虽然残疾, 但不能一味消极的想死, 应豁达的面对死亡, 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 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之所以要求学生先找出文中的语句, 目的是避免出现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只有在充分的阅读、感知文本的情况下, 才能展开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但脱离了对文本的挖掘, 是无法做到真正的对话的。同时, 也要注意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进行个性化阅读,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也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达成的目标之一。)

(3) 作者认为死既然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那究竟应该怎样活呢?

(穿插学生的有感情朗读)

(设计思想:第7自然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一个难点。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认真感受、分析、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其中需要借助于学生的有感情的朗读。毕竟, 声情并茂的朗读可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语言, 深透理解作者感情。

作者在此发现了生命的种种状态, 是不会因任何事物而改变。这实际上就是在回答作者提出的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 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 只要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活着, 顽强的活着, 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怎样活?坦然的活着。)

学生就上述问题, 展开讨论,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归纳。 (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及能力的培养。)

3. 作业布置:熟读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同样, 在要求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 在通过教师的归纳, 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加以重点探究。这部分联系实际的探究应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所在。

一、继续探究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 思考“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设计思想:第一部分实际上已经解决了“为何生?”的问题, 这一部分重点在探究“怎样活”?其中母亲给予作者莫大的影响和激励。这些问题的探究首先必须先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上。通过梳理第二部分的2、3节, 分析出母亲的生存状态。为下文的进一步探究“我真正理解母亲、懂得生活”这个难点的突破做好铺垫。)

2.作者借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 道明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后作者为何又说“上帝的考虑, 也许是对的。”

(设计思想: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问题中突破对难点的理解。作者先道明他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让母亲骄傲, 为了宽慰母亲。但遗憾的是母亲过早的去世了, 这时作者又说也许是对的。表面上看这是矛盾的, 但这正是我真正理解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母亲一直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 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 她无私的奉献出毫不张扬的母爱, 也在以他的实际行动让作者明白如何面对生命中的苦难。我逐渐理解了母亲。)

3.那么, 母亲究竟盼望儿子走怎样的路呢?可以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想法。

(设计思想:这是一个最本真的问题, 我感到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触动很大的问题。“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总会说我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 小时候, 就立志长大要多赚钱来孝敬父母。但我们的学生又怎会明白, 其实, 每一位父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 不求任何回报的。他们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健康、快乐、坚强的活着。插入记者采访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母亲时称赞她的总统儿子, 可母亲说我还有一个儿子也让我很自豪, 他在地里挖土豆。)

4. 探究活动:

第二部分似乎写的都是我与母亲, 那是否可以另立标题?请同学们关注最后一句话有着怎样的作用? (全班齐读)

(设计思想:这其实是连接文章两部分的一句, 节选的这两个部分从内容上是紧密联系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的对待生死, 解决了为何生的问题;母亲让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 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车辙印, 脚印至此已经融为一体了”, 母亲与地坛就是我的精神支柱。齐读, 有助于深化认识。)

二、反馈练习

1.播放MTV《懂你》, 出示歌词, 创设氛围。请学生完成作文片断, 谈谈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 对生活的感悟。 (也可以写其他的亲情。)

(设计思想:学过课文之后, 学生受到感染, 情不自禁地想要动手写点什么, 将读的“感悟”变成写的“感悟”, 此时, 教师应当趁热打铁, 引导其开展片段作文练习, 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 又提高和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每位同学都有感受母爱、感受亲情的经历, 但有时日常的生活琐事会冲淡我们对这种美好感情的体验。尤其那些出于长大了的倔强和羞涩的男孩子。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 丰富情感体验, 解读母亲, 解读所有爱我们的人, 解读我们的生活。更好的面对今后漫长的人生。)

2.学生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 全班交流。

(设计思想:让学生在交流中, 互相学习, 互相提高。从而真正实现“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受到感染和启迪”的阅读目的。)

三、作业布置

1. 反复诵读本文, 补充完善反馈练笔。并于近期主动与母亲进行一次交流。形式不限。

2. 拓展阅读《秋天的怀念》。

(设计思想:把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的人生体悟落实于行动中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我的反思】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了, 但面对这样一篇文质兼美且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 如何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是一个让我颇费思量的事情。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时, 完全被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深挚的情感所打动。但学生对此好像并不是很“热情”, 这就迫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想来想去总觉得自己的教学过程很清晰, 很完整, 看起来没有问题呀, 那为什么总是无法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呢?痛苦的思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向学生询问学习感受, 几经思量, 发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教学中是否真正的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的困难等问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二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高二语文07-07

教学反思高二语文05-05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05-23

高二语文教学论文05-11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6-30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06-30

高二语文教学总结06-30

高二下语文教学计划08-10

高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11-22

高二下期语文教学计划11-22

上一篇:运动会小学生作文1000字下一篇:电缆常见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