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宣誓制度细则

2024-04-26

宪法宣誓制度细则(共9篇)

篇1:宪法宣誓制度细则

烈山区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细则(草案)

一、为了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安徽省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和《淮北市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细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本区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三、宣誓誓词如下: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四、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下列国家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一)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区长、副区长,区人民法院院长;

(二)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镇长、副镇长。

宣誓仪式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组织,区人民代表大会宣誓仪式由大会秘书处负责具体工作。

五、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办公室和人

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本,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诵读誓词后,宣誓人应当报出本人姓名。

十六、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主席团)、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根据本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区人大常委会负责监督落实本实施细则。区人社局、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和镇人大主席团于每年一月和七月将本实施细则落实情况上报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

十七、本实施细则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篇2:宪法宣誓制度细则

宪法宣誓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7月1日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会议应到169人,出席155人,符合法定人数,会议以15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高票通过了国家安全法。以15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事项。

篇3:我国宪法诉讼制度探讨

(一) 宪法诉讼的概念宪

法诉讼是指公民或其他社会主体认为宪法赋予其的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机构及其公职人员侵害时, 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求得到最终救济, 法院依据宪法受理案件并且做出判决或裁定的制度。

(二) 宪法诉讼的特征

1.宪法诉讼的审理依据是宪法规范, 体现的宪法的最高法价值。纠纷的性质不同, 所适用的法律也应当有所不同, 宪法诉讼所解决的纠纷的性质决定了其审理依据必须是宪法规范。

2.受理宪法诉讼的机关是法定的宪法审判机关, 而不能是普通的法院, 一般来说, 它既可以是立法机关、专门设立的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 也可以是法律授予相关权利的司法机关。

3.提起宪法诉讼的主体广泛, 几乎囊括了社会中的一切主体, 相对于其他诉讼主体更为宽泛, 既包括公民个人, 也包括国家机关、政党和社会团体。

4.宪法诉讼是权利救济的最终性的诉讼手段。

二、我国宪法诉讼制度的现状及建立的依据和意义

(一) 宪法诉讼制度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自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 宪法监督模式一直是由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自己立法, 同时对自己进行监督,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 我国实行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模式, 但是并没有真正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二) 建立我国宪法诉讼制度的依据

1.宪法的法律性是宪法诉讼的前提。宪法虽然是一个政治性的法律, 具有很强的阶级性, 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反映,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共性。法律应当具有可适用性, 法律应当具有可诉性, 而不是一纸空文, 宪法是法律的一种, 因此宪法也应当具有法律的一切特征。因此宪法也应当具有可适用性, 当然也包括可诉性。

2.宪法至上是宪法诉讼的基础。宪法至上意味着:第一, 一切国家机关、政党、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都不得凌驾于宪法之上;第二, 宪法处于最高法的地位, 其他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否则当然无效。

3.保障人权是宪法诉讼的关键。法律保障的是人们的权利, 宪法要保障的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仅仅写在纸上的条文是不可能主动承担起保护人权的重任, 但是司法机关则是这一责任的承担者, 一旦把人权付给法院这种制度设置, 人权就有保障。因此, 保障人权也要求尽快建立完善的宪法诉讼制度。

4.我国宪法不仅仅规定了纲领、口号、原则, 宪法也规定了自己的实体内容, 宪法的实体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关于公民的权利义务, 这是宪法中最容易产生纠纷和诉讼的地方, 第二部分是国家机关权限的划分和行使, 对国家机关滥用宪法赋予的权力, 应该履行职责却不履行职责的行为, 实践中一旦发生这种现象, 大多都是通过内部的协调或者纪检部门去纠正, 这显然不符合法制的要求, 应该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如果我们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这些违宪问题, 对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显然要有力得多。

(三)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意义

宪法进入司法适用的领域, 对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实践乃至法律观念都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1.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使具有理论效力的宪法变成具有实践效力的宪法, 宪法成为真正具有规范性和强制力的法律。

2.宪法诉讼是宪法与社会现实或具体的社会关系想连接的纽带, 是宪法与社会现实相联系, 可以增强宪法的适应性。

3.宪法诉讼制度是公民基本权利的最终性救济途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宪法诉讼中最主要的内容, 也是宪法的基本精神。

4.建立宪法诉讼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宪法权利意识, 要想真正地实现宪法至上, 必须以增强公民的宪法权利意识为前提。

三、建立我国宪法诉讼模式的思考

就世界范围来看, 宪法诉讼的类型, 主要有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 奥地利的宪法法院制度以及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制度, 这些已经成型的宪法监督制度, 在各种的国情下对宪法监督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我国宪法诉讼应该采取的类型, 设想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平行的宪法委员会;第二, 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专门委员会性质的宪法委员会;第三, 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第四, 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设立普通法院这种方式更有利于人们行使自己的权利。其原因如下:1.普通法院采取事后审查的方式。2.诉讼主体具有广泛性。3.广大群众应该而且必须作为宪法监督的主体。4.普通法院审查比宪法委员会审查更具有直接性。法律规制着社会中千千万万人的行为, 因而在实践中, 它也必然受到万千人的关注, 特别是当法律规范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 侵犯他们权益的时候, 他们必定会本能的质疑法律, 并且会使用一切可能挽回损失的方式, 其中就包括用宪法诉讼的方式, 寻找比一般法律更高的宪法来审查法律, 纠正法律, 从而维护自身权利, 改进法律。

法律保障社会及公民的权益, 自然也应当顺应民意。宪法诉讼使民众有权对法律是否符合宪法提出质疑, 使民众得以参与国家的违宪审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检验法律的唯一标准, 法律中的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显示其魅力, 法律中的谬误也通常是在实践中暴露后才得以纠正。

摘要:宪法诉讼制度是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的一种救济方式, 是宪法监督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宪法要想真正得以实施, 起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 就必须要让宪法进入诉讼, 并且随着公民宪法意识和宪法观念的增强将催生中国的宪法诉讼, 促使宪法司法化。

关键词:宪法诉讼,宪法司法化,合宪性审查

参考文献

[1]朱福惠.宪法至上:法治之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2]王怡.论我国宪法诉讼制度之构建[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2004.

[3]赵宝云.西方五国宪法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4.

[4]谢维雁.从宪法到宪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5]李忠.宪法监督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6][瑞士]托马斯·弗兰纳著.谢鹏程译.人权是什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7]陈云生.宪法监督司法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浅议宪法宣誓制度

关键词:公职人员;宪法宣誓制度;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2015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宣告着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正式确立了起来。

宪法宣誓制度起源于1919年的德国,当时的《魏玛宪法》首先确立了这一制度并逐渐传承了下来。时至今日,世界上有将近一百个拥有成文宪法的国家要求公职人员在就职前向宪法宣誓。

2014年10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拟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培养领导干部对宪法的忠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成绩的背后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个别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问题,信仰缺失,增长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不科学等。宪法宣誓制度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却对解决当前很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宪法宣誓制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了我国宪法,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提出了“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任务,这些都为宪法宣誓制度的立法提供了条件。宪法宣誓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宣誓这种形式,使宪法权威得到保障,推动宪法的贯彻实施。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最根本就是依宪治国。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宪法宣誓制度正是依宪治国的必然要求。宪法宣誓制度虽然是一种形式,但是这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追求依宪治国内容和实质的一项必要的形式,是对法治严肃性和权威性的重要保障。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法治是维护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需要,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治国过程,是人民代表大会任命的公职人员必须具备的履职能力。经过宣誓,公职人员没有任何理由规避承担的责任,是向不作为、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说不。经过宪法宣誓程序的领导干部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将再没有以不懂法等理由试图逃避党纪国法制裁的机会。

其次,宪法宣誓制度本质上是向人民宣誓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当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本质上就是向人民宣誓,是公职人员对权利来源的清醒认识。习总书记强调,“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究其根本,全体公职人员的权利既不是来自于领导的任命,也不是取决于同事的推举,更不是决定于自己的积极。只有通过人民的授权,才可以赋予公职人员权利,行使权利;如果人民没有授权,我们终将失去权利。向宪法宣誓,意味着向人民庄严宣誓:捍卫人民的利益,秉承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有助于消除目前存在的政府信任危机,将公职人员与群众融合在一起,形成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同时也是依法行使人民赋予权利的铿锵誓言。

第三,宪法宣誓制度是强化对权利的敬畏

公职人员手中掌握着权利,用得好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得不好就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心存对权利的敬畏,才能将手中的权利切实用于为人民服务上。被任命者拥有权力后,宪法宣誓制度可以通过看得见的仪式,表示其会如何对待责任和职权,培养被任命者对法律的敬畏,强化被任命者对自己的约束。同时宣誓本身也代表了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和良心上的约束,宣誓人也会因为想到表过态、宣过誓而提醒自己应该履行自己的誓言。通过宪法宣誓制度,强化公职人员对手中权利的敬畏,才能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依法要求、廉洁用权。否则,就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迷失自我,丧失原则,坠入无底的深渊。事实证明,没有制约的权利必然滋生腐败,没有边界的权利必然导致滥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切实做到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才能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全面贯彻依法治国,自觉用程序规范权利、约束权利,做到令行禁止,向宪法宣誓就是在为官之初在心中埋下一颗敬畏权利和严守法律的种子,最终长成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参天大树。

第四,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养成全面法律氛围

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对于一个国家全面崇尚法治、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有着重要的影响。历史证明,官员的行为喜好对于社会氛围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效果。自古以来,官员清正廉洁,社会状态会保持昂扬向上,奋发图强;官员昏庸腐败,社会状态会持续萎靡不振,压抑颓败。公职人员能否守法,不仅关乎着他们自身的政治品质、个人修养,更对整个社会风尚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公职人员对法律的态度,与人民是否具有法治精神和捍卫法律的习性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公职人员自身法律素养的养成、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对自己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起到了模范作用;同时,人民群众在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的活动中,不仅对自己进行了法治教育,依法捍卫其自身权益,也承担着监督公职人员公权公用的职责。向宪法宣誓,对于公职人员带头尊法、守法、学法、用法将起到推动作用,进而向整个社会、全体人民辐射,使法制精神、法治思想深入人心,促进形成全面的法律氛围。

第五,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建立全民法治信仰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追求呈现多元化态势。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重要体现,宪法赋予了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发展,需要在个人的个性之上拥有国家的、民族的共性。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的共性。支撑我们全进的,不仅是这些宏伟目标,还需要对宪法的信仰、对法律的敬畏。发展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科学、有序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的总体规划,更需要严格按照法律办事,这就要求我们所有人建立对法律的敬畏,核心就在于对宪法的信仰。公职人员是国家秩序的管理者和人民群众的服务者,这样的一个群体通过宪法宣誓制度确立了对宪法的信仰,必将促进全民对宪法的信仰和法律的敬畏。人们遇到问题将会首先想到依靠法律的途径,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一个现代国家为了维持国家秩序,基本都需要制定一部宪法,但是宪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关键在于在有宪可依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真正做到执宪必严。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必须依靠依宪治国和依宪行政,才能保证其权威性,促使国家前进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宪法宣誓制度是党和国家依法治国决心的缩影和具体措施,必将推动国家法制化进程,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战略。(作者单位:北京市公安局)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向宪法宣誓坐实法治责任,2014.10.30.

篇5: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

编辑丨子愚

一、国家宪法日

(一)国家宪法日的设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正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决定在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二)国家宪法日的设立目的及意义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国家宪法日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助于树立宪法权威,维护宪法尊严;有助于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全社会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有助于扩大宪法实施的群众基础,加强宪法实施的良好氛围,发扬中华民族的宪法文化。

二、宪法宣誓制度

(一)宪法宣誓制度的确立及意义

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该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决定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宪法宣誓制度的确立及实行,具有重要意义。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树立宪法权威;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宪法宣誓仪式是庄严神圣的,宣誓人员通过感受宪法的神圣,铭记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宪法。在履行职务时就可以严格按照宪法的授权行使职权,发现违反宪法的行为,就能够坚决地捍卫宪法、维护宪法。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通过宪法宣誓活动,可以强化全体公民对宪法最高法律效力、最高法律权威、最高法律地位的认识,可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宪法,按照宪法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二)宪法宣誓制度的适用主体

根据决定的规定,宪法宣誓制度的适用主体主要有:各级人大及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全国人大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等,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个别副主任委员、委员,国务院部长、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委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等,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组织。

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国家驻外全权代表,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分别组织。

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任命机关组织。

地方各级人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三)宪法宣誓誓词内容

根据决定的规定,宪法宣誓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四)宪法宣誓形式

根据决定的规定,宪法宣誓应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根据情况,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者集体宣誓的形式。单独宣誓时,宣誓人应当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集体宣誓时,由一人领誓,领誓人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宣誓场所应当庄重、严肃,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或者国徽。负责组织宣誓仪式的机关,可以根据决定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宣誓的具体事项作出规定。

【以案释法】

污损国旗国法不容

【案情介绍】2013年11月的一天,某地烈士陵园广场梯道中间的国旗被人用黑色黏稠液体投掷污损。这一严重政治案件发生在红色革命烈士陵园,且作案时间临近“11·27”大屠杀纪念日,案件性质十分恶劣,在当地群众中激起了极大愤慨,大家纷纷表示:“这里是革命烈士的安息之处,我们每个人都视这里为最神圣的地方,想不到竟有人胆敢如此嚣张!”

此案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该市市委领导要求尽快组织侦破,消除影响。12月1日下午,公安干警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抓获归案。经审讯,张某交代了制作油漆鸡蛋并到现场投掷污损国旗的作案过程。

篇6:西方国家的宪法宣誓制度

2014-10-28 19:26:14 来源:综合 作者:中国法院网

宪法在西方人的眼中一方面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当今世界,人们普遍认为,民主宪政的实现,首先要有一部符合民主宪政精神的宪法,它是一个国家和政府的政治圣经,是人民颁发给政府的“营业执照”。宪法的制定意味着这个国家中的每一个人在这个国家中的每一寸领土上遵守宪法,概莫能外。设计宣誓效忠宪法的制度就是各国为规范和约束国家权力、保障人权、实施宪法的重要环节。

宣誓是国家公职人员在就任职务时,誓言遵守宪法的一种承诺方式。效忠宪法乃宣誓的精义所在。自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首次确认国家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宣誓效忠宪法的制度以后,这一制度被现代许多国家的宪法规定下来,成为各国宪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综观各国宪法规定,宣誓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宣誓的主体。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宪法各异,法定的宣誓主体也相去甚远,如美国宪法规定,除总统当选后执行职务前必须宣誓外,国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和各州所有行政和司法官员,都应当宣誓拥护本宪法。一般来说,宣誓者都是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公职人员,如国家元首、议会议员、总理或首相及各行政官员、司法官员以及其他公职人员。

第二,宣誓的内容。各国就职宣誓制度都以效忠宪法为主要内容。在立宪君主制下,国家权力名义上归君主所有,但其行为往往要受人民和宪法的约束。这些国家宪法里所规定的宣誓内容大都体现君主的义务或责任。如比利时王国宪法第80条规定,“国王就职的誓词为:我誓遵守宪法及国家的法律,维护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在共和制下,民主、共和、宪政已成为这一政体的内涵,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已成为国家官员的基本义务。如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于就职前,应进行下列宣誓:“我将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其所能维护、遵守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第三,宣誓的程序。多数国家都将举行宣誓仪式作为宣誓者开始执行职务的必要条件,因而一般都规定宣誓应在宣誓者开始执行职务之前或者就职时进行,如挪威宪法规定,国王执政时,应立即向挪威议会宣誓;新加坡宪法规定,任何议会议员在议会宣誓之前,不得在议会中参加任何有关立法的议事活动。爱尔兰宪法规定,任何拒绝或忽略作宣誓的法官均被视为业已辞去其职务。受主权在民和议会政治的影响,绝大多数国家宪法规定就职宣誓要在议会举行,以显示对人民的尊重,如意大利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于就职前,要在国会两院联席会上,宣誓忠诚共和国,并遵守宪法。约旦国王即位时,必须在国民议会会议上,宣誓尊重和奉行宪法并忠于国家。也有的国家受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精神的影响,他们的宪法确认在法院或法官面前进行宣誓,如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时,所有法官皆可受理宣誓事宜,但通常由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担任总统就职大典的见证人。

篇7:宪法宣誓制度细则

【本节导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天津市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由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事件回放】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中国网2015年7月1日讯:1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会议应到169人,出席155人,符合法定人数。会议以15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主体内容】

一、深刻认识宪法的崇高地位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下,党中央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之所以把宪法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

首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爱国统一战线,民主集中制原则,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在我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和体现,构成了我国宪法的核心要义和主体内容。宪法确立的这些重大制度和原则,关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其次,宪法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具有极为广泛的、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治地位和强大的法治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一部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

最后,宪法在国家制度体系中具有统领性和最高法源性。宪法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宪法所规定的内容都属于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总源头。因而,宪法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的重要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原则性、总括性、凝练性、方向性强,高屋建瓴、言简意深、内涵丰富。例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规定,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权原则的根本要求,它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渠道和形式来实现,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来保障,通过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来体现。

二、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总书记明确提出,“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对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是彰显宪法权威和尊严的有效形式。宪法宣誓制度,突出了宪法所具有的崇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并且让宪法的地位通过可视可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实行这一制度,对于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信仰,增强遵守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宪法实施,确保充分发挥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统领作用,很有必要。

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国家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权力来源,可以深刻体会到权力来源不是自己或他人给的,而是人民通过宪法所赋予的,宪法高于权力,宪法约束权力,从而荡涤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自觉做到珍视手中权力,依法行使权力,保护人民权利。不仅如此,通过宪法宣誓,宣誓者将忠于人民的承诺公之于众,从庄严的仪式中产生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在誓言的约束和激励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公仆。

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在全社会进行宪法教育,培育宪法精神。宪法的实施不仅要依靠国家机关的遵守和适用,也要依赖全体公民的自觉遵守和适用。而现实中,很多人对宪法的了解和认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应当加大宪法宣传教育力度,让人民了解宪法、认识宪法,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宪法宣誓仪式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宪法宣传教育,通过万众瞩目的就职宣誓,宣誓者和民众经受一次强烈的心理震撼,使宪法知识、宪法精神被广泛感知和接受,将尊重宪法、信仰宪法、维护宪法的观念植根于人民心中,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法律知识:什么是宣誓?

宣誓,在古代个人起誓,群体盟誓,是最郑重的形式。在誓言接受者面前表明态度,并请接受誓言者监督,就是把对自己的监督和处置权交给誓言接受者。比如在缔结婚姻时对神发誓,就是请神见证和监督自己的婚姻,如果背弃誓言,就是在婚姻问题上欺骗了神。在作证言之前对法庭发誓,就是对法庭宣布自己证言的诚实,如果说谎,甘愿接受来自法律的相应惩罚。在加入党派及其附属组织时宣誓,就是把自己交给了党派及其附属组织监督和处理。因誓言的郑重属性,对人来说,只有针对人生中真正的大事、重大问题才会起誓。无关紧要、或者不够重大的事,不宜采用宣誓这种形式,否则有戏耍和不敬之嫌。

作为宣誓制度,在中国原生态政治土壤中就有基因。古代诸侯会盟、郊野祭祀,乃至婚丧嫁娶等都会有类似的宣誓制度,或缅怀先祖,或激励后人,都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一种道德观的践行,更是一种来自于神鬼天命观的警戒和约束。宣誓在古代可以起到约束人心自觉守法的作用,同时也是民事诉讼审判中的重要证据。这是誓言的本质决定的。在文明古国中,对证人宣誓最为重视的要数罗马帝国,法律还将宣誓分为任意宣誓、强制宣誓和请求宣誓。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誓言”在罗马人中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没有比“立誓”更能使他们遵守法律了。他们为着遵守誓言常是不畏一切困难的。

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誓言的接受者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更加使得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无论是从法律制度层面还是道德伦理层面都更加深入人心。

三、宪法宣誓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成文宪法国家所采取的制度

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时向宪法宣誓,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据统计,在193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明确作出相关规定的有177个。

宪法宣誓制度在国外由来已久。自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首次确认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宣誓制度以后,很多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新加坡、芬兰、希腊、荷兰、葡萄牙、南非等国宪法中均明确规定,官员任职前要进行忠于宪法的宣誓。

一般来说,宣誓者都是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公职人员,如国家元首、议会议员、总理或首相及各级行政官员、司法官员以及其他公职人员。美国宪法规定,除总统当选后执行职务前必须宣誓外,国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和所有行政、司法官员,都应当宣誓拥护宪法;挪威宪法规定,国王执政时应立即向挪威议会宣誓;新加坡宪法规定,任何议会议员在议会宣誓之前,不得在议会中参加任何有关立法的议事活动。

宣誓地点主要分为两处:议会或者法院。受主权在民和议会政治的影响,绝大多数国家宪法规定就职宣誓要在议会举行,以显示对人民的尊重,如意大利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于就职前,要在国会两院联席会上,宣誓忠诚共和国,并遵守宪法。约旦国王即位时,必须在国民议会会议上,宣誓尊重和奉行宪法并忠于国家。也有的国家受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精神的影响,他们的宪法确认在法院或法官面前进行宣誓,如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时,所有法官皆可受理宣誓事宜,但通常由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担任总统就职大典的见证人。

【延伸阅读】 把宪法刻在国家公职人员心上 2016-03-01 来源:法制日报

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新任命的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源领誓。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见证了2016年1月1日《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依法进行的宪法宣誓。领誓者刘源,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此时此刻,触景生情,使人想起新中国宪法实施的诸多往事。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党和国家对这部宪法的实施非常重视。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说:“这个宪法草案通过以后,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指出:“我们的宪法草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后,将成为我国的国家根本法„„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因此,他们在遵守宪法和保证宪法的实施方面,就负有特别的责任。”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1982年宪法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强调宪法的国家根本法性质和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回顾30年来我国宪法实施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宪法实施存在的不足,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并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不仅以立法形式将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而且还将所有国家公职人员纳入宣誓主体的范围。

宪法是国家公职人员必须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表明了国家公职人员在庄严的场合对宪法的一种郑重承诺,有利于增强其宪法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宣誓效忠宪法,对宪法产生内心的认同和良心上的约束,可以增强其对于宪法的崇尚,并让宪法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价值的引导。公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国家捍卫宪法尊严的努力;宣誓仪式本身也是一次很好的宪法教育,有助于公众更好地认知宪法,它与已经设立的国家宪法日结合起来,将有利于公众产生对宪法的情感寄托,进而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尊重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

宪法宣誓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安排。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只有让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宪法刻印在心上,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的理念,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违法行使权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宪法权威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篇8:论宪法的适用制度

1 宪法适用的理论及其争议

(一) 宪法适用的概念

宪法适用即宪法在法治生活中是如何进行运行的。我们要通过何种方式来对宪法进行实施。宪法适用问题是我国宪法体制的核心问题, 正确理解宪法的适用问题, 对于国家权力机关正确行使它的权利从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国家行政机关, 它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于国家司法机关, 宪法适用有时也可以成为审判者进行审判的合法依据, 司法机关在进行审判时也可以引用其中的重要原则。

(二) 宪法适用理论争议的焦点

我国在宪法理论研究过程中, 需要明确的就是在宪法使用的过程中, 谁是宪法适用的主体。宪法适用主体可以运用宪法法律规范来进行判决裁定, 依据先发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涵进行相关司法审理, 从而维护国家的宪法权威。在我国, 宪法的在我国的作用始终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 首先,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因此,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但是, 我国在具体的司法实践当中, 很少依据宪法规定的法律条文进行审判实践, 这就弱化了宪法的实际功能。

综上所述, 我国的宪法在司法实践中, 并没有作为审判的依据, 相反, 在司法审判过程中, 法官大多引用的是各部门法的法律条款, 导致了相关宪法条文并没有成为法院进行审判的依据, 宪法并没有在司法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发挥, 在我国, 一些支持"宪法立法适用说"的学者认为对于我国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中既重要又尴尬的地位这一状况, 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 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相关合理的宪法监督或者宪法执行程序来对宪法的司法适用进行完善。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中, 立法行为形成的主导体制造成了我国宪法虚置的一种状态, 这是不合理的。而宪法权利是为大多数人的民主所设立, 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不能虚置。

2 宪法的私法化与宪法适用

通过我们对上述问题的探讨, 我们认识到, 我们要通过宪法私法化的一些观点去探究宪法的立法适用与宪法的司法适用, 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我国宪法适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所谓"宪法私法化", 是指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权力以外的侵犯或两种公民宪法权利相冲突的私权纠纷, 它通过宪法私法化的宪法诉讼方式实施。宪法私法化强调的就是通过将宪法这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进行推动, 使其在司法领域得到有效的运用, 发挥宪法应有的作用, 维护宪法的权威, 它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宪法在国家法治的运程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这对于我们的法治推动作用意义是重大的。

"宪法私法化"的说法主要表现在基本权利领域中, 我国宪法用大篇的章节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但在实际司法实践中, 这些权利规定有时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与贯彻, 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通过"宪法私法化"这一过程, 使其规定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能够得到有效的整合, 重新构建出一个适合司法审判机关运用的权利义务体系, 强化宪法的功能作用, 同时也保障公明的合法权益。

3 建立非由立法机关主导的宪法适用体制

任何一个国家, 其宪法的实施都离不开相应的违宪审查机制, 可以说, 没有违宪审查机制, 宪法的实施机制就是不完整的。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国家机关主体或者其他主体坚持声称自己已经按照宪法所规定的条款进行了相关法律活动, 但其实在与实际生活的对比过程中, 这两者有可能也是不一致, 这就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或者相关机构进行审查, 完善宪法适用制度。

在我国, 通常都是由立法机关掌握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利, 这样的做法体现了立法机关的权威性地位, 促进了立法机关与国家其他机关的关系,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 宪法本身也就是立法机关来实施的, 这样的话, 宪法由立法机关监督也由立法机关实施, 这是不符合程序正义的做法, 就会使得宪法监督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建立一个独立于立法机关的宪法监督机制, 促进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 是我国解决违宪适用体制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童之伟.宪法适用应依循宪法本身规定的路径[J].中国法学, 2008 (6) :23.

[2]许崇德."宪法司法化"质疑[J].中国人大, 2006 (6) :44.

篇9:论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构建

【关键词】宪法宣誓制度;宪法信仰;构建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报告提出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宪法是法之统帅,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法治实践当中,如果宪法没有权威,宪法地位得不到保障、效力无法体现,那么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

一、宪法宣誓制度的内涵与意义

英王约翰以宣誓的方式表示遵守《大宪章》的规定,通常被视为宪法宣誓制度的渊源。而近代宪法诞生以后,则直接禀袭了这一制度。宪法宣誓是有关公职人员在就任时,在一定的仪式中当众表示遵守、维护、捍卫宪法的决心的一种制度。宣誓时增强宪法权威与尊严的有效实施形式,宪法宣誓有利于体现公职人员的公信度,有利于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理念,有利于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就职者的责任感与民本意识。

二、对宪法宣誓制度认识误区的矫正

宣誓行为,到底好不好?由于实践当中“形式主义”的存在,人们对形式主义往往非常失望和反感,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这次极具意义的宪法宣誓制度信心不足。但是若因此对“形式”两字一概排斥,也未免矫枉过正。这里必须得纠正这样一个误区:

第一,不能一概否认形式的作用。对于积极向上的形式,就应该多倡导、多落实。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实际上形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任何事物、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形式。对于国家机关来说,问题并不在于它们搞形式,而在于它们习惯于搞哪些形式。如果官员们开会时充分发扬民主深入讨论问题,公务接待格外崇尚简朴,这同样是“形式”,却显然是值得提倡的形式,因为这样的形式是有利于推进工作的。

第二,不能将宪法宣誓制度局限在一种仪式的层面,而应从这样一种神圣的仪式当中汲取尊重宪法和法律的精神食粮。宣誓不是万能的,只宣誓不落实具体措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宣誓容易,但是具体的实践难题绝非易事。

三、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内容

域外其他国家的宪法宣誓制度主要涉及宣誓主体、宣誓时间、宣誓誓言以及宣誓程序等方面。我国在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时候,不仅要参照其他国家宪法宣誓制的通常做法,还要立足于我国特色的宪法体制层面的考虑,从而设计出一项科学规范的宪法宣誓制度。

首先,要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纳入到宪法修正案中。如此一来,宪法宣誓制度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在顺应建立宪法宣誓制的主流的同时,更能凸显宪法的尊严和权威,从而有利于培育浓厚的宪法文化,奠定宪政建设的良好基础。

其次,宣誓仪式应该通过当地的新闻媒体或者电视录像等方式向全国人民实况转播,公开进行。一方面,宣誓仪式本身就是庄严肃穆的,通过公众媒体公开记录有利于杜绝敷衍了事等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这些公职人员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或者说他们不仅在向宪法宣誓,更是对人民发出他们的承诺。

最后,关于宣誓主体、宣誓誓言、宣誓时间以及宣誓程序等具体细化规定。第一,关于宣誓主体,笔者支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些人员必须要时刻接受宪法和人民的监督,至于一般的行政人员,也要履行公职宣誓制度。第二,关于宣誓的誓词,应当体现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人民和国家的内涵。为此,可以初步规定宣誓誓词如下“我将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和人民,勤勉工作,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第三,关于宣誓时间以及程序。宪法宣誓仪式是宣誓者开始执行职务前的必经程序。国外的许多国家已经达成了这点共识。爱尔兰宪法规定,任何拒绝或忽略作宣誓的法官均被视为业已辞去其职务。那么我国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宪法宣誓前,政府应该提前五天将该信息公开上网,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在网上开设“现场观看”的申请专栏,让那些想要到现场观看的民众自公告发布两日内按规定填写个人信息,然后按照审核通过先后顺序确定一定数量的人到现场观看,并将这些人员名单在网站上公示。

【参考文献】

[1]谭旭孙:《彰显宪法权威与尊严的有效实施形式——关于我国宣誓制度的若干思考》,《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2]冯俊新:《向宪法宣誓是依宪治国的重要举措》,《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杨学科:《论宪法宣誓制度的中国构建》,《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年第6期

上一篇:提倡文明交通倡议书下一篇:童名谦 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 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