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探究管理论文

2024-04-11

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探究管理论文(共9篇)

篇1: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探究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 财务造假 原因 手段 治理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造假事件依然时有发生,对于财务造假的治理首先得探明原因,其次要看清其手段,然后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本文就财务造假的原因和手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减少或遏制造假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我国股票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国企改革、加速了GDP的增长。但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时有发生,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增添了一道厚厚的屏障。下面,笔者就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以及防范措施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原因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之所以时有发生,主要有如下原因:

1.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现有的近2000家上市公司中,改制上市的公司占了相当比重,但凡改制上市公司,都有一个“连体企业”——上市公司的主要关联方:第一大股东(母公司)。在这种状况下,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些目的,授意并操纵上市公司造假。

2.非法投机机构利诱上市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造假以实现自己谋取暴利的目的。在1998年、1999年度,由于股市行情火暴,吸引了大批资金参与股票炒作,一些大资金为了谋取暴利,联合上市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欺骗中小投资者,2001年前后发生的财务造假大多始于那两年。在2006年和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同样催生了一些财务虚假的上市公司。

3.实施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不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报表质量的重要把关者,他们在审计中的不客观必然导致虚假报告的增加。事实上,由于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事务所有意无意的放纵上市公司,让上市公司购买会计政策的行为屡屡得逞,虚假报告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4.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够完善为财务造假留下了空间。2007年颁布并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在规定的完整性和谨慎性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造成上市公司部分业务出现制度真空或者出现利润操作空间,为造假者制造了宽松的环境。另外,相关法律对财务造假者的惩罚不重、执法不严,导致造假成本极低,也是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

二、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主要手段

1.虚增利润,隐瞒亏损,这是盈利能力差的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造假行手段。绩差上市公司虚增利润,其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为了达到证券法规定的再筹资条件;为了保持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和上市公司的身份,使公司股票不至于被ST或暂停上市;为了配合股票投机机构炒作本公司的股票等。为了实现利润虚增,公司常用的做法有:公司财务各岗位协调一致,编制虚假销售凭证,虚增收入;利用关联企业或友好企业,通过互相开销售发票的方式虚增利润;对于折旧、利息等不计提或少计提;对企业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视而不见;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进行利润操纵等。

2.调节利润,这是业绩较好但不稳定的公司最主要的造假行为。均衡利润是一种常见的会计造假,进行该类造假的上市公司一般是基于以下目的:为了保持良好的公司形象,使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以稳定股价或刺激股价上涨;为了避免因某一年度利润骤降而使该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证券法或证监会规定的筹资条件。上市公司在调节利润时,常用的方法有: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提前或延后确认费用;设置秘密准备等。

3.不谨慎使用资产,变相侵吞中小股东资产,侵犯中小股东利益。这种造假行为一般是在大股东的操纵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以上市公司为工具获取低成本资金,其常见的做法有:在不考虑是否能收回的情况下向大股东提供资金,最终导致公司资金流失,留下亏损隐患;以不公允的价格进行交易,往往是一方面通过从大股东处高价购进原料,另一方面向大股东低价销售产品或其他资产;通过引诱中小投资者配股而自己却放弃配股的方式从中小投资者处获取资金,然后又用该资金对所有投资者进行分配等。

三、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治理

对于上述财务造假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治理:

1.完善上市机制,减少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净化会计环境

针对改制上市存在的缺点,应尽量的实行整体上市,这一方面可以避免“一股独大”和股权分置问题,从而减少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减少关联企业、减少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空间;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一般部分整体状况较差的公司被阻拦在股票市场之外,以减少会计造假的潜在可能性,从而净化会计环境。

2.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报表唯一性管理。前面文中提到利用准则漏洞进行利润调节,有鉴于此,应该逐步完善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财务造假的空间。另外,有些公司因为不同的目的而提供不同的报表:对税务提交利润虚减后的报表;对社会公众提供利润虚高后的报表。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一些国家的做法,加强报表惟一性管理:公司报表生成后,提交给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后所有需要该公司报表的主体都只能从该部门获得报表,从而避免一个企业对不同的对象、基于不同的目的而提交不同的报表,以减少企业财务造假的动机。

3.提高造假成本,严格执行会计法。《公司法》、《刑法》、《会计法》等法律和规范都规定了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处置办法,如了对个人和单位的行政处分、党纪处分、经济处罚、刑事裁判等。笔者认为,对于严重的财务造假应该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并且在处罚上要严格执法,加大查处力度,增加造假者的成本,使造假者觉得不合算、风险大,从利益上遏制住财务造假的蔓延。

4.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年检、继续教育等形式进行;同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再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抽查,以更好地督促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执业。

参考文献:

[1]黄清河黄俊婷:企业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审计,2003

[2]何英姿:《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职场观察,2006

[3]汪易强:《探索新形式下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有效途径》.黄山学院学报,2006

[4]袁小勇:虚假财务报告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童婉萍:《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现代企业,2006

[6]林银:《会计信息供求对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科技创业月刊,2006

篇2: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探究管理论文

我们的资料采集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中的处罚决定,对于1996-的资料我们是通过(www.csrc.org.cn)获得,同时我们将这些数据与陈汉文等的数据进行了核对,我们增加了一个中经公司案例,另外根据我们定义的虚假财务报告概念,在他们的基础上补充了广深铁路()、中远发展()、蓝田公司()和顺鑫农业(1998)等四个案例。-20的数据我们通过直接查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的书面发行本获得。这样,通过我们的采集共得到了36个虚假财务报告案例。

〈二〉现状分析

1.虚假财务报告的类型分析

在36个案例中,年度报告虚假披露的有28家,中期报告虚假的有7家,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虚假的有12家,对有关重大事项未能及时予以公告的有8家。说明虚假财务报告主要是年度报告。因为欺诈上市会影响到模拟报告的真实性,虚增资产和利润、提前确认收入等影响到年度财务报告,而虚增资产和利润是上市公司作假的主要方面。

2.虚假财务报告的内容分析

虚假财务报告的内容是指在虚假财务报告中的虚假信息。在这36个案例中,资产虚假有7家,利润虚假有17家,设立时间虚假有3家,

篇3: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探究管理论文

关键词:财务虚假,原因,手段,治理

上市公司最大的特点在于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 广泛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 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 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往往将公司股票在交易所公开上市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从国际经验来看, 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几乎全是上市公司。例如, 美国500家大公司中有95%是上市公司。所以上市公司从发展规模和在我国经济中所处的地位都是显而易见的, 它所存在的财务虚假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一、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危害及存在的原因

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从开始就饱受虚假财务报告的困扰, 近年来, 世界各国由于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引发的案件更是比比皆是。从而引发了对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新一轮的信任危机。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报告准则, 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报告, 其后果必然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应有的功能失效, 进而危及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弱化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效果, 甚至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

(一) 内部监督职能名不符实

《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 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以及经理层之间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科学决策、协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初衷是好的, 但在实际运作中, 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 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监督职能, 纵观国内的财务舞弊案例可以看出, 当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给公司和投资者均带来巨大损失的时候, 很少发现监事会的身影, 提前发现并予以制止。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督主体是由处于被领导地位的职工代表和少数的大股东组成, 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名存实亡, 如同很多部门内设的纪检和内审部门一样, 监督职能逐步弱化, 也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不健全, 也成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

(二) 承担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报告不真实

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报表质量的重要把关者, 他们在审计中的不客观必然导致虚假报告的增加。事实上, 由于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 使得事务所有意无意地放纵上市公司, 让上市公司购买会计政策的行为屡屡得逞, 虚假报告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三) 非法投机机构利诱上市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造假以实现自己谋取暴利的目的

在1998年、1999年度, 由于股市行情火暴, 吸引了大批资金参与股票炒作, 一些大资金为了谋取暴利, 联合上市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欺骗中小投资者, 2001年前后发生的财务造假大多始于那两年。在2006年和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 同样催生了一些财务虚假的上市公司。

(四)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够完善为财务造假留下了空间

2007年颁布并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在规定的完整性和谨慎性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而造成上市公司部分业务出现制度真空或者出现利润操作空间, 为造假者制造了宽松的环境。另外, 相关法律对财务造假者的惩罚不重、执法不严, 导致造假成本极低, 也是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

二、财务虚假常见的手段

(一) 隐瞒亏损

绝大部分盈利能力差的上市公司, 为了保持上市公司的身份, 使公司股票不受业绩亏损的影响, 通常采用这样的造假方式。具体操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公司财务编制虚假销售凭证, 虚增销售收入, 或者利用有合作关系的企业, 互开销售发票, 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在账务处理上不计或少计提折旧、利息;对长期投资、递延资产及存货等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做账务处理等, 隐瞒亏损, 虚增利润。

(二) 虚假资产重组

一些财务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 有的以资产重组的名义来改变其现状, 突击进行企业合并, 向集团公司收购其控制的非上市公司, 通过合并报表, 将被合并的非上市公司全年利润并入上市公司, 改变其连续三年亏损或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再融资要求的财务现状。

(三) 关联方交易虚假

我国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集团公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许多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在产品购销、委托经营、资金往来以及费用分配上存在着虚假舞弊行为, 并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 从而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 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判断, 带来投资上的损失。

三、上市公司财务虚假行为的治理措施

(一) 严把公司上市的入口关

在公司上市审批时, 应该严格审查入市条件, 尤其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要进行专项核实, 同时, 应尽量的实行整体上市, 一方面既可以避免“一股独大”和股权分置问题, 减少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减少关联企业、减少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空间;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一般部分整体状况较差的公司被阻拦在股票市场之外, 减少会计造假的潜在可能性, 给投资者创造一个真正的投资环境。

(二) 对公司报表进行唯一性管理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虚假情形中提到的虚增利润, 隐瞒亏损, 主要是利用会计准则漏洞进行的人为操作, 鉴于此, 应该在现行财务管理制度中对财务实际操作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环节进行明确规定和加大相应的处罚力度和措施, 减少财务造假的空间。另外, 有些公司因目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报表:对税务提交利润虚减后的报表;对社会公众提供利润虚高后的报表。对此,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一些国家的做法, 加强报表唯一性管理。公司报表生成后, 提交给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 凡需要该公司报表的主体都只能从该部门获得报表, 从而避免一个企业对不同的对象、基于不同的目的而提交不同的报表, 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报表的存在。

(三) 对大股东权益的行使进行制度管理

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 股权集中度较高。这样, 控股股东在股东大会上享有绝对的话语权, 从而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直接操纵股东大会, 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必须要对大股东权益的行使进行制度上的约束和管理, 适当限制控股股东的表决权, 即不管控股股东的出资比例是多少, 其最多只能行使一定比例 (如国外通常是20%) 的表决权。这样的限制既可有效防止控股股东权利的滥用, 又不会影响控股股东的合法权益, 最主要的是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上市公司行为的合理和合规性。

(四)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加强对违规审计行为的处罚力度

篇4:上市公司财务虚假问题及其治理

摘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公正、及时、准确和完整,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财务虚假问题的现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壮大极为不利,治理财务舞弊迫在眉睫。本文拟在深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观动机、外部条件、造假手段的基础上,探讨遏制财务虚假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治理手段。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虚假 治理

引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健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在金融全球化迅速推进的今天,通过一个健全成熟的金融市场为企业融资已经成为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股东、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甚至社会治安秩序,因此确保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

1.粉饰财务状况以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一般情况下,分散的小投资者都是通过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会计报告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公司的未来业绩和经营走向,以此判断其投资收益后作出是否购买其股票、购买多少和购买价位的。显然,只要将财务报表加以修饰和润色,将财务状况人为的转变为优良,把盈利少变为盈利多,甚至把亏损变为盈利,就能骗取绝大多数投资者的信任,从而骗取到他们的资金。在“银广夏事件”中,银广夏通过编造假账使得其利润一路飙升,吸引来大量投资者,股价也不断上扬。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后股价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是75.98元,比前一年启动价位增长了440%。

2.通过虚假财务报告骗取其他债权人的资金

其他债权人主要包括商品的供货方和劳务的提供方,在现在信用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条件下,赊购赊销较为平常,财务数据显示经营良好的企业往往可以得到放寬信用标准的优惠,例如赊购金额的适当加大、信用期限的宽延等。为了安排资金周转,上市公司也经常通过假账骗得这些优惠条件。

3.出于保住“壳资源”的目的而虚报利润

根据《证券法》及《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被中止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由于上市公司取得发行额度十分不易,其上市交易资格,即“壳资源”等于从资本市场圈钱的资格,因此上市公司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壳资源”。若被“摘牌”,不仅失去向社会筹资的资格,而且会损害股东、债权银行和相关地方政府的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和相关利益主体都会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手段保护壳资源,这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操纵会计指标。1997年,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7家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不约而同的全部转亏为盈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针对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治理措施

(一)健全法制,加大执法力度

从法制建设方面根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目前证监会的首要任务,首先是对会计舞弊的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并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如何在公司的各级财务人员、财务主管等之间进行分摊作出进一步明确的规定。另外,虽然目前证监会等执法部门对财务舞弊已经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的现象比比皆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得许多严肃的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也给不法分子壮了胆。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修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严惩损害到广大投资者经济利益的不法之徒。

(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前面已经分析过,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过多灵活性是财务舞弊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会计准则和制度应遵循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在我国普遍缺乏诚信文化的现在,提高会计报告的可靠性才是关键。其次,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公司选择会计制度的余地,尤其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的做出明确指示和要求,避免形成会计漏洞。再比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八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等,均应做出最大细节化的规定。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的作用

首先,一定要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状况,可以由监管机构通过招标的方式,为被审企业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次,将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分拆,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向被审企业提供除外部审计以外的其他服务,包括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企业兼职等,以保持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独立性。三是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例如,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不得超过4年,注册会计师个人对同一企业审计的年限不得超过2年。建立健全惩戒制度,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确保监督与制裁机制的良性运作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数仍属于有限责任公司,即使被发现造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责任也以注册资本为限,而国际通行的合伙制却要求当事人承担无限责任。只有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令造假者“赔到倾家荡产”,加大过失成本,会计师才会自我强化风险意识、更加谨慎执业。

参考文献:

[1]刘连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1):68-69,91.

[2]蒋琳玲.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动因及治理.经济师.2006(5):84-85.

[3]王芳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管理科学文摘.

篇5: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探究管理论文

成因:

我国乃至世界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主要均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监督体制的不健全;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出于利益的最大化考虑;信息提供者自我本身的利己考虑。目前的我国监管体制的不完善,成为了不少企业公司,相继利用的完美工具。直到现在会计信息的监管恰恰存在着诸多误区乃至盲区,均为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立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会计信息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是虚假财务报告得以现实并长期存在的讽刺般的现实基础。那么,清醒的认识这些不全、不合理,将能有效的在新时期新环境中稳定虚假财务报告的泛滥及充分的发挥治理的高效化和最大化。

成因一:立法不完善,监督不彻底

在21世纪新时期新阶段,应该依据我国实情,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指标和发展需求,以及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健全我国的经济法制建设和教育,强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能对虚假信息制造者和提供者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和威慑,使之不敢或者不愿铤而走险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进而导致造假者权衡一再放弃虚假信息,那将是最好的结果。归根结底,如果我国能强化信息质量责任体制,并实行严格的经理市场禁入制度,改善并解决会计信息监管中的诸多误区,对虚假信息提供明确相关的惩罚制度,将有助于根本上解决虚假财务报告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我们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采取从严打击,尤其是会计舞弊行为要严肃处理,给消费者和市场造成动荡,以及财产损失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而且,在我国目前单一监管层出不穷,但是很难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并且也在处理过程中忽视综合整治的重要性,这也是症结之一。例如,独立审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也是确保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的根本因素。不过这仅仅是监管者试图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达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管,仅是上市公司财务报

告监管链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其他环节的并举,作用才能充分体现。这是思想存在误区,更是现实误区。也正是这些误区,严重的降低了监管的力度,同时也成为金融犯罪滋生的罪魁祸首。

成因二:民事赔偿问题长期存在我们社会中的,民事案件的最终目的,不过就是民事赔偿。说到底,解决不了民事赔偿问题,就解决不了民事问题,目前对我国社会只能依赖于《消费者保护法》,这是严重不足的,而且在《消费者保护法》中对民事赔偿的认定过于模糊,而且量刑过轻,基本上就是骗一赔一,这对信息欺诈者没有根本上的利益损失,这是不够的。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被欺诈进而遭受的损失不仅是既得利益,还应该计算长期利益乃至未来利益增值空间。这么浅显的道理,不用说经济人,就是普通大众都能完全理解并感同身受的。可以想见,如果是骗一赔十,那么金融信息欺诈者将会不得不考虑得失的因素,从而减少欺诈的手段和胆量。因会计信息欺诈造成投资者损失的民事赔偿能够在法律中更具体化,那么可预知的未来,信息欺诈的空间将会大幅缩小。对于触犯刑法的,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成因三:会计信息的复杂性,以及上市公司上市规定及制度导致平衡难达一致

会计认知的有限和会计监管的缺失决定了虚假财务报告治理的艰巨性。其中包括计量,有效传递信息,以及独立审计,想要各个方面做到平衡且动作一致,效果最显著,无疑有很多路要走。同时也因虚假财务报告的虚假性是变化的,这也给独立审计造成一定程度的负担。可能随着资金的流动,虚假的报告也会演变成真实的,或者直接被掩盖。

众所周知,公司上市条件很是严苛,公司申请上市应遵循的法规主要有《证券法》《公司法》《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公司要上市必须满足上市条件。包括主体资格、公司治理、独立性、同类竞争、关联交易、财务要求、股本及公众持股等一系列的因素。不过这些指标设计时考虑过于简单化,过于硬性规定,没有具体考虑公司上市后会随市场经济的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既造成企业管理层的压力,又很容易使一些不健康的市场规律找到漏洞。

【例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一些硬性规定(如近三年连续盈利等)、配股条件中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因此,顺应市场要求应实行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减少制度干预,利用市场调节股票机制,控制市场资金流向,政府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加以干预,这样可以实现政府、证劵所、上市公司、股民之间的利益平衡。

而且《上交股票上市规则》《深交股票上市规则》均规定,符合以下规定的股票实行ST处理:最近两个会计的审计结果显示其净利润均为负值;最近一个会计的审计结果显示其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在实施ST处理期间,财务状况无明显改善,根据该审计结果已构成3年连续亏损的,将暂停其股票交易并向证监会提交暂停上市的建议。这些措施的初衷点是好的,可以保证市场资金的健康稳定流动,但是任何一个企业,尤其是刚上市的企业容易感到压力巨大。如此一来,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硬性要求,就会为了业绩去虚假报告企业财务。

成因四:重遏制,不重教育

经济活动存在于每一个角落,在经济活动中,对参与者和监管者进行制约和威慑,严苛的制度乃至法规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监管效果。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谨的道德理念发生激烈碰撞时,人们将会选择什么,只有到当时才能得知。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目前还比较落后,我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将教育潜移默化化,才能当利益与道德发生碰撞时,我们能更倾向于道德伦理。仅靠制度法规,不能从心理上让人们接受这种意识是不行的。“硬性”的监管手段是必须的,但是更应该重视诚信教育,而且是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不仅包括中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还是市场导向者还是企业家等等这些证券市场的身体力行者,而且还应包括政府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等证券市场的监督者。

成因四:企业管理及经营者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经营高层即公司董事会或经理部门本身掌管着一定多数的公司股份,或者公司执行部门存在业绩压力的前提下,为了是公司的股价更高,经营更加稳定,募集资金更多,进而使得自己或公司的市值增加,从营业收入上,对报表进行篡改,提高毛利率,降低营业费用,提升营业利润,夸大本业务的业外带动收益,及盈余利润成长空间……..因为人们长久以来非常重视公司的营业收入成长、毛利率变化、盈余成长及每股盈余。这样能够顺利地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到所需要的资金,扩大产业的市场流动化,增强其股的上扬力度,更便于增发新股,操纵损益,发布更为虚假的财务报表。而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很多上市公司均是由国有企业改装过来的或者仍然是以国有资本为绝对主体,所以在管理体制上仍带有很强烈的计划性,缺少足够的市场性,这样便不可避免的,让很新晋上任的领导为了粉饰自己的业绩,展现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绩效,篡改财务报表的数据,为其升官等利益谋求最大化。成因五:信息的不对称性

前面我们提到,如果经营高层即公司董事会或经理部门本身掌管着一定多数的公司股份,或者公司执行部门存在业绩压力的下,他们掌握着公司真正的财务情况分析数据,但是众多的少数股持有人以及广大的散户并没有能力到达企业管理的中心地带,那么,这也意味着他们无从得知企业的真实情况,如果此时,大股东们为了自己的业绩考虑,操纵报表,虚高利润,就易造成很大的资产泡沫,导致资金的错误流向,则此时,信息的不对称性的劣势将暴露无遗,而且,我们大陆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国有股空前强大但是却缺乏所有者,因为所有者名为国家,但是国家不能也无法参与管理企业,那么需要代理人代为管理,而代理者的分化,导致权力过多的重叠或者匮乏,直接导致所有者其实空置的局面,管理层就成了这部分股票的真正主人,此时,小股东又有不想麻烦过多操心的倾向,不去监督大股东管理层,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为虚职。管理当局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欺骗股东,以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会计人员会伙同这部分蛀虫肆意而为,沆瀣一气共同作假财务报告,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不实陈述,此后果必然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应有的功能失效,进而危及到社会财富的分配,资金的流动,甚至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乃至社会的稳定。严重者更会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因六:信息提供者利己的动机是普遍的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市场信息的持有者和提供者,他们出于某种不为人知的动机考虑往往会透过自己手中的权利或杠杆,撬动市场资金的流动方向,使自己得到某种不为人知的好处。比如,一部分股市专家,利用散户对自己的访谈或评论的信任,推动资金流向他所想的股票,从而人为推高此股,再通过亲友购买此股,达到隐性赚钱的目的。

治理:

治理一:完善法制教育,改善现行法律的缺陷及漏洞,及健全民事赔偿机制

一个时期的法律应该适合一个时期,在今天,我们应该依据我国实情,对一直以来存在于法律上的漏洞进行足够,以及一次性的修复,健全我国的经济法制建设和教育,完善《消费者保护法》和《民事诉讼法》强化信息披露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健全民事赔偿机制也目前急需要做的,原因是过高的诉讼成本和偏低的诉讼效益,常常制约着诉讼提起的概率。换句话说注册会计师被真正提起诉讼的概率极低,所以需健全民事赔偿机制,更需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那么改进诉讼方式就势在必行了,比如当一方人数过多时,可以参考我国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制度一样,选举出一位代表,代表各方共同意志。这样做可以减少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诉讼效益偏低可以通过,改善法律法规中对市场经济犯罪从重处罚力度。而且,中国法律规定举报人需要举证,单从一个个体想要举出管理层及大股东的非法事件是非常有难度的,如果财务报表可以直接充当举证证据的话,那么,将有利于普通投资客的法律权益的维护。也会使那些管理层大股东们完善自己的作为,并且还可以将

举证的责任完全转交给管理层,大股东,以及注册会计师等人。便于保护经济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治理二:完善证监会的制度

目前,我国的证监会,只是我国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并不参与到政府的日常监管工作中。政府应当给予证监会充分的调节机制和空间,使得证监会成为真正行业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应充分考虑上市公司的自我监管和相互监管相结合,利用上市公司的相互监督,更有利于证劵市场趋于稳定。

治理三:加强经济活动各类相关人员的教育

加强对企业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法制教育,使之从根本上,道义上接受司法的监督和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也要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素质。各上市公司,政府部门,会计师也应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按照职业道德守则进行职自律。使个人、投资者还是市场导向者又或是企业家等等这些证券市场的参与者,而且还包括政府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等证券市场的监督者都能恪尽职守的自律和他律。使得我国经济活动良好稳态的发展。

治理四:完善公司管理体制(包括信息的对称化)

(1)首先应该实施国有股减持。不少上市公司都是通过国有企业改革而来,国有资产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这样既降低了人们充分投资的欲望,还减少了外来参与的可能性,长久以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管理层的聘任,不仅受到国家(大股东)的控制而且难以和其他股东进行合理充分有效的互动交流,难以避免,在一家独大的基础上,发生本不应该发生的舞弊以及选择不利,以致成为一言堂,难以吸收新鲜血液,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管理层和大股东拥有会计信息分享计算方面的权利,给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剧了众多投资客的权益。降低上市公司国有股的比重,引进其他投资能够相互制约股东间的行为。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为了保证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有效性,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因为我们均希望独立董事能够真正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就必须构建由中小股东选聘独立董事机制。虽然在国内可能性还比较低,但是也应该不断的削弱大股东及管理层完全控制独立董事的局面。而且,在独立董事确认后,明确独立董事的权利与义务,协调独立董事与管理层以及大股东和监事会的关系,使之彻底成为一个独立的机制。还可以让公司的中小股东评判独立董事的绩效,并实施相应的奖惩手段。这样一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再过分的受大股东及管理层的制约,并在市场操作中,提升了独立董事个人价值和影响,这对独立董事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3)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应按照《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体系是可以真正起到防范高层及会计舞弊的。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公司领导的不作为导致的会计舞弊,也可以避免应高层的腐朽给上市公司带来实质性的损害。因此,应该提高宣传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力度。而且通过内部的控制,对上市公司的每个个人行为进行有必要的评估、检查及考核,做到奖惩如一,并与职务升降挂钩,从而引导公司走向健康的方向。

(4)逐步信息对称化。可以通过完善公司结构、信息透露机制,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可以通过加强中小股东等跟公司一切有关的信息需求者参与到公司决策的动机和能力。另外,公司应该加强信息披露的频繁度和全面度,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司法机关也应该在对公司管理层造假的处罚上加大力度,增加管理层造假的成本和法律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治理四:完善会计师制度

首先我们应当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修正政府与上市公司体制,优化两者的关系,从而达到优化注册会计师的执行环境。杜绝政府部门行政干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保证注册会计师审

篇6: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探究论文

衡量一个高校的办学效益是否成功,最基本的就是其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因为财务管理掌握着一个学校全部的流动资金。但随着高校招生政策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升级,要想在众多的学校中成为佼佼者,就必须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财务管理体系,使之符合时代的潮流。

一、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当下,许多学校因为还没有找到一套合适本学校的管理体系,所以其办学效益就不是太好。总的来说,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预算的使用效益低

许多人认为学校属于公共建筑,所以对于一些浪费现象视而不见,比如水龙头的滴水,教室里没人时灯仍然亮着等等现象比比皆是,其实这些都在一个学校的财务预算中,还有类似有些部门巧立名目向学生收取费用而不上报,或是上报假账等现象都会严重影响一个学校的财务管理系统。

(二)高校借贷规模的不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模式显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劲头,所以学校的贷款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随着贷款学生越来越多,使得大部分学校由开始的存款户变成了现在的贷款户。我国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下拨和学费的收入,许多高校也将这些资金作为还贷资金的首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拨款及生源地贷款等都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学校的财政系统,大大的增加了学校的财务管理压力,而且如果学校的贷款不能在期限日之前归还,学校的信誉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一定的资金风险。

(三)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许多问题。在一些学校存在着财务管理人员的经验不充分或是编制不足的情况,有的甚至私自执行工作,完全忽略了相关工作流程及规章制度,造成财务部门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拖延了工作时间,从而造成损失。于此同时,由于高校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场所,这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很难接触到外界的工作环境,缺少必要的工作交流与沟通,无法将最新的管理体系运用到本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这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是很不利的。

二、关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鉴于以上我国高校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提出以下几条针对性的建议:

(一)加强高校财务部门预算能力的培养

财政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它的作用主要是保持各个管理部门及工作部门的收支平衡,一套合理科学的预算方案可以使学校整体的资金运转周期有条不紊的进行。高校属于非盈利性的公共部门,必须重视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是否符合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做到少花钱,多做事。随着高校的不断改革,时代要求学校财务部门的预算尽可能的适应飞速变化的改革体制,做到预算透明化和公平化,预算与实际相符合,就必须加强管理人员对于预算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和完善高校借贷规模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扩张及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财政部门的下拨和银行贷款。针对这一现状,财务部门需要安排好归还银行的本息工作,同时也要保证学校的日常运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做好财政预算,避免学校陷入财务风险,这就要求财务部门结合学校的财政需求,制定出合理的财政规划,保证学校收支平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业务能力

新时代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在仅仅是简单的账目核算问题,同时也应该具备对工作项目的监督、分析以及预测等能力。因此,各高校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将所学知识与先进的知识体系有效的结合起来,创新财务管理体系,更好的适应时代对于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更好更高效的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日益扩招和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高校教学工作的展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保证学校正常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高校财务管理改革进程,加快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体制机制,从而实现财务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篇7: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究论文

二、我国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

1、财务体制的运行缺乏参考依据。财务是其他部门运行的保障部门,良好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决定高校管理水平稳步进行的关键。但是现在好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体制的重要性,好多高校都没有一个专业的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更别提专业的完善的运行依据,且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很多时候高校的财务都是支出大于收入,使得财务管理陷入困境。

2、管理部门分散,信息不流通,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工作效率的提升。高校管理目前大部分由财务、人事、建设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信息设备及图书管理部门组成。其中这6个部门经过系统的使用都是各自进行运作。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信息不流通,这就在高校进行某一项决策的时候需要将六个部门的信息临时的进行汇总,这种重复性工作浪费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严重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如某一部门需要进入设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申请资金的过程,然后在通过购买来的凭证,财务进行入账,这个时间耽误很多,一旦有遗漏就会造成年底财务数字与实际支出数字不符现象的存在。

3、科研保障经费与年项目支出计划不合理。在高校管理中,需要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保障学校发展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设立的。项目支出是指在经费的基础上制定的其他费用支出。但是由于费用的计划设立不合理,导致很多时候项目支出大于科研保障经费,对于高校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水平,这也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重点需要解决的财务问题。

三、关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1、制定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的参考制度,并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是高校财务人员进行工作的重要的参考依据。财务部门作为资金的操控部门需要一个有效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参考,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的部门管理,是内部管理更加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只有先进的制度进行指导和约束,才能使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向有关领导切实的提出解决的措施。

2、完善财务管理方式,建立科学有效财务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全面的有效的财务运作系统,是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散的管理运作,不仅会使权力分散,运作流程不明确,领导无法查找和了解整个系统运作到何阶段。只有建立有效的财务运作体制,让财务流程和相关部门挂钩,对于财务支出有一个透明化的运作流程,及时的提醒相关流程的负责人及时地进行流程处理,以免因为传统的人员手工处理造成滞留或者遗忘问题的产生,使预算或者采购过程延误,影响整个管理的运行和操作。

3、建立财务分析体制计划明细。合理的财务分配是保证高校完成教学任务和进行项目实施的关键。对于科研经费和项目不合理计划这一问题,我们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财务分析体制计划参考表或实施计划表,根据高校的教学任务和项目投入切实的做好财务分析指出计划。财务管理及实施部门要根据这个规定和计划,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施,这也是对于财务状况及运行过程进行剖析确保结果按计划实施的有力参考。

四、结束语

篇8: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探究管理论文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虚假的目的及其危害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通常是对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进行粉饰。在财务状况上造假, 一般采用的方法有提取准备金不充分、过高评估资产价值、虚构偿债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等;在经营业绩上做文章, 实际上就是以非法手段操控利润, 具体的舞弊手法一般有两种:一是以虚增收入或提前确认收入、转嫁企业成本、少计提准备金等方式做高利润或将亏损做成盈利;二是通过收入、费用在年度间的转移, 达到调控某年度盈利与否或盈利数额的目的。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一般有如下目的:一是创造条件进行再融资, 上市公司除在上市前有可能以财务舞弊行为创造上市条件外, 上市后还会利用财务舞弊为配股、增发等再融资创造条件;二是控股股东侵吞公司利益, 控股股东出于自身利益需要, 有可能将股票发行所募集的资金不按规定用于实际生产经营和扩大企业规模, 而是以各种形式由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输送利益;三是配合二级市场炒作, 虽然这是一种非法行为, 但现实中公司与庄家联手牟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以财务舞弊生成并发布虚假信息, 成为他们共同控制和操纵股价, 获取收益的重要工具。

财务舞弊形成的错误信息不仅会误导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一般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决策, 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对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而言, 虚假的财务信息会给他们的投资带来损失, 甚至不敢再轻易向上市公司投资, 这也致使社会公众对财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 从根本上动摇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 虚假的财务信息会使他们因贷款决策错误而造成直接损失, 影响其资金周转, 甚至影响金融机构安全;对于国家而言, 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会因为财务信息失真受到影响。

二、上市公司财务虚假信息民事责任的归责分析

对上市公司舞弊行为仅仅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是不够的, 因为对上市公司处以罚款, 投资人不仅得不到利益补偿, 反而因利益外输而受到侵害;追究管理层的刑事责任, 增加替补人会增加成本, 进行人员更换会影响经营而减少权益。故追究财务虚假信息的民事责任更具现实意义。

(一) 财务虚假信息民事责任及其主体的界定

民事责任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 是民事主体在违反民事义务的条件下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财务虚假信息民事责任主要就是财务虚假信息的责任主体违反财务法律规范, 损害投资者利益, 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所要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追究财务虚假信息民事责任, 其重点和难点是财务虚假信息民事责任的界定。民事责任包括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两个方面, 这两种责任造成的损失均需要以赔偿形式进行调节。虽然违约赔偿与侵权赔偿都是义务人违反民事义务给他人造成损害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但两者又存在区别:一是赔偿依据不同, 前者的依据是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后者的依据是侵权损害的结果。二是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 前者基本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后者则一般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三是前者只涉及财产损害, 不涉及非财产损害;后者既涉及财产损害, 也涉及非财产损害。四是前者应由违约人承担;而后者的赔偿人可以是本人, 也可以是有民事行为能力人。

如何界定是违约赔偿还是侵权赔偿, 关键要看赔偿条件, 前者的构成要件是:存在有效的合同;当事人存在违约行为, 没有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后者的构成要件是:客观上有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主观上存在过错, 即有故意或过失;行为一般应具有侵权性, 但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具有侵权性, 如合同一方因行使留置权而拒绝给付等情况。侵权赔偿责任应由违法行为、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确定, 侵权责任不要求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 如果将两者关系确定为契约责任, 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只能是契约相对人, 那么投资者将只能向与之有契约关系的发行人进行索赔, 而不能向与其没有契约关系的发行人的董事、承销商及董事、财务师、律师等索赔。另外,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须以存在过错为前提, 这样就不利于全面对中小股东等投资者利益进行保护。因此, 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虚假行为财务责任的民事赔偿定性为侵权责任赔偿更为合适, 更有利于按照立法宗旨调节利益主体的关系。

民事责任主体的界定首先要确定民事赔偿请求权人。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必须符合三个要素:一是请求主体是投资者, 包括证券出卖人和买受人, 不限于股民;二是在证券交易中受到损失;三是有因果关系, 即损失由侵权行为造成。民事责任主体的界定还要确定责任主体, 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负有民事侵权责任的经济实体、中介机构及个人均是民事赔偿的责任主体, 我国《证券法》及2003年1月9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对责任主体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二) 财务虚假信息民事责任的归责分析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而财务信息虚假这一侵权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归责原则视行为人而定, 即追究不同责任主体适用不同归责原则。

上市公司作为责任主体, 过错责任比较容易界定, 可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因其是企业法人, 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 只要其在财务舞弊行为中有过错责任, 导致中小股东损失的, 其侵权行为应承担侵权责任。

发行人作为责任主体, 有义务确保发行信息的准确无误, 对信息的真实性应承担民事责任, 因此各国法律一般规定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即只要公开的发行信息有不实内容, 就应当对整个发行信息内容承担绝对责任, 除了发起人或发行人能够证明原告在取得证券时已知悉外。我国也同样选择了这一原则, 这是明智和合理的, 因为: (1) 发行人掌握着公司真实的原始信息, 对于信息的虚假当然负有完全责任; (2) 公司将存在重大遗漏和误导性陈述的信息发布给公众, 投资者据此作出的判断错误, 使其利益受损; (3) 可以促使公司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 确保发行信息的绝对准确。

除上述两类责任主体之外, 如发行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在信息披露中负有责任的职员等责任主体在财务舞弊中的民事责任归责问题, 世界各国及地区未形成一致的看法, 故适用原则也有差别。美国对适用原则的选择比较合理, 如美国的《1933年证券法》第11节对除发行人以外的其他人规定了免责事由:对文件中应负责任的部分, 如果在生效日前, 本人已经脱离职务、丧失资格或与文件记载无关系, 如果书面通知证监会或发行人者, 可以履行举证责任, 行使抗辩权。同时, 该法依据是否经过专家编制或者签证将文件或文件有关部分进行了能否免责的区分, 即未经专家编制或签证部分, 如果经过充分合理调查, 证明文件不存在重大虚假记载时, 可以免责;经过专家编制或签章的部分, 无须经过合理调查, 即可免责。但是在实践中, 对担任发行人重要职务的人员, 如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 即使文件经专家签证, 也不得免责, 即部分适用无过错原则。

三、强化上市公司财务虚假信息的民事责任追究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舞弊行为不仅在数量上有增长趋势, 而且造假和舞弊手段更多、手法更巧妙, 既破坏了企业的诚信和社会道德, 也侵害了社会和公众利益。近年来, 虽在行政和刑事责任的追究上作了较多努力, 在民事责任追究上也开始关注和研究, 但其力度还不够, 效果还不够理想。笔者认为, 加大上市公司财务虚假信息民事责任追究力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和舞弊行为, 仅靠对管理当局的刑事和行政处罚是不够的, 完善相应的民事责任制度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首先, 要完善民事立法, 在相关民事法律法规中, 增补和完善有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民事责任的界定及归责等条款, 让民法体系可以完全涵盖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其次, 要完善和细化《证券法》的各项条款, 现行证券法虽有财务虚假信息民事赔偿的内容, 但仍比较原则, 为此, 必须尽快细化和优化民事责任的界定和归责条款, 如对如何判断故意和过失应做出更具体的规定;财务虚假信息的主要责任人为企业的董事、监事和经理的, 应对其实行严惩;可以明确规定中小股东起诉上市公司财务虚假信息的举证责任倒置, 以保护相对弱小的举证困难的中小股东, 等等。

(二) 增强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财务法律责任意识

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财务法律责任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机的强弱, 增强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财务法律责任意识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用剖析典型财务诉讼案例形式进行教育, 如以“渝钛白”、“红光实业”、“琼民源”及“郑百文”等案例进行教育, 印象会更深, 效果会更好;二是各级监管部门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使他们更加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对股东履行诚信义务和责任的自觉性。

(三) 注意审判人员、律师、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可以把好财务信息质量的第一关;审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公开公平的审判, 既可以为中小投资者维护权益, 也可以为减少和杜绝新的财务舞弊行为起到警示作用;高素质的律师可以为法律的公正和伸张正义发挥辅助作用。其实现途径有:

1. 强化业务培训。

审判人员和律师的培训可以由司法机构付诸实施, 财务人员的培训可由国家以经费资助等形式, 鼓励行业协会有计划组织专业培训, 在中心城市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审判人员、律师、财务人员队伍, 使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民事责任诉讼得到人才支持。

2. 建立财务人员与法律人士的交流机制。

使审判人员和律师实时了解财务信息,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通过财务界和法律界的有效沟通, 形成共识, 实现法律的特殊规定与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 提高财务舞弊民事责任界定、归责审判的准确性。

(四) 借鉴经验, 深入研究, 不断进取

发达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规制有较成熟的经验, 且有专门学者在不断研究和优化, 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制和规则是可以借鉴的;当然我国也要以课题等形式开展专项研究, 根据经济运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研究新机制和新规则, 使法律调节手段能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 为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上市公司经常因再融资、利益输送等需求而进行财务舞弊, 而财务舞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刑事和民事责任三方面, 对前两者的追究, 我国起步较早, 运行也较成熟, 而对民事责任或民事赔偿问题关注较晚, 对责任界定和归责等核心问题研究不够充分, 相应立法和司法均不到位。本文从财务舞弊的根源与危害及其手段入手, 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虚假的民事责任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虚假信息,民事责任,归责

参考文献

[1].周志红.试论如何应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J].财会研究, 2009, (5) .

[2].郭继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民事责任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5.

[3].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篇9: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探究管理论文

关键词:财务信息;披露;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2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54-0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的主要表现是通过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即经济交易失真。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必须准确、真实,要以真实经济交易为载体,这是对财务信息披露最基本的要求。一旦上市公司出现虚假财务信息披露,将会给公司本身及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一、虚假财务信息披露的表现形式

上市公司的虚假财务信息披露,主要表现为:经济交易失真、股价大幅涨停、存在内幕交易、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在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虚假财务信息事件中,这4种表现尤为突出。

(一)经济交易失真

2010年2月12日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连续涨停,2月15日公司公布海外天价合同消息。2月12日到3月16日,出现了10个涨停,股价从4.14元升至10.75元,涨幅高达159%。4月4日紧急停牌。调查得知,2月12日,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在企业年度大会上透露300多亿的安哥拉项目,但紧接着在2月中旬股东大会上又表示“担心合同尚有实质性的履行,公司存在不继续执行合同的可能”,因此,没有将300亿的合同公布于世,造成股市动荡,这说明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二)股价大幅涨停

2010年2月15日,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公告称正在洽谈一个约300亿元的境外建设项目。3月13日,这家公司公告称已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简称中基公司)签订了《安哥拉共和国——安哥拉安居家园建设工程产品销售合同》及《施工合同》,合同金额分别达248.26亿元、95.75亿元。结果2010年4月4日开盘交易一分钟后紧急停牌,公司公告称,因涉嫌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从而导致了之后的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事件,从该事件中可以看出,虚假财务信息在上市公司中体现最多的就是股价的大幅变动,从而达到快速募集资金、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

(三)存在内幕交易

在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公告即2月15日之前,其股票已经连续3天涨停。到3月16日,已形成连续10个涨停板。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强行停止了这家公司的股票交易。4月9日开始,其股价再次连续五天涨停。5月10日,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终于接到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结果,在這一处罚对外公告的当天即5月14日,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股价开盘便告涨停。从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可以看出,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股价的异常波动,跟这家公司及其高管人员“内幕交易”有着脱不开的干系。就在2月13日这家公司股票连续两天涨停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曾询问公司有无经营异常情况,这家公司的回答是没有异常情况。而在12日举行的公司年度总结表彰会上,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单银木已提前泄露“订单利好”。

(四)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

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2月12日连续涨停,2月15日公司才公布海外天价合同消息。2月12日到3月16日,出现了10个涨停,股价从4.14元升至10.75元,涨幅高达159%。3月19日至30日停牌,证监会展开调查,调查无果,证监会却允许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于4月2日复牌,公司发布了澄清公告,4月3日涨停。4月4日紧急停牌,造成此次股市大幅动荡的原因就是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

二、虚假财务信息披露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政策诱因导致财务造假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为了成功获得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在财务方面如资产评估、财务报表上大做文章。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由于其与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它们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支持这些企业。因为这些公司上市筹集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不仅能增加当地税收,而且可解决不少头疼的就业问题,从而提高地方政府工作业绩。有了政府的支持,其他审计、评估等问题也便迎刃而解,而作为中介组织的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不敢得罪政府,另一方面也会得到可观的服务收入,因而虚假财务信息得以顺利过关,而以后为了掩饰这些虚假财务信息,还需要几方面合作,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类国企改造的典型代表公司,是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公司,对浙江的经济影响很大,以其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二)自身内部控制的利益驱动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有些国企为了改组成功,就在资产评估和财务报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券委的审批。不仅企业本身乐于作假,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国企改造而成的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操纵股价等手段,粉饰财务报表,虚拟财务收入、利润、成本,获取经济市场的认可,从中牟利。而且,可以起到避税的作用。

(三)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市场出现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是造成虚假财务信息泛滥的重要原因。公司管理方利用这样一个不对称地位拥有大量公司真实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粉饰和美化,不断进行收益和盈余的调节,并把这些不真实的信息发布、传递到市场上去,进而达到上市或增发、配股,实现圈钱目的。资本市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信息的透明度。信息不对称为上市公司管理者实施并掩饰其利润操纵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将信息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利益优势,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在企业年度大会上透露300多亿的安哥拉项目,但紧接着在2月中旬股东大会上又表示“担心合同尚有实质性的履行,公司存在不继续执行合同的可能”,因此,没有将300亿的合同公布于世,而外部投资者不了解这个信息,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引发一系列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案件。

三、治理虚假财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加强外部监控力度

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违规应立即响应,对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所处于的中山地方政府来说,本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每一级政府所高度关注的,在由中央政府统一确定上市额度的前提条件下,努力争取让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只有这样,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才能保证没有虚假财务信息,因此,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业绩提升和配股资格的取得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影射出地方政府参与失真财务信息的生产的动机和愿望。

加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其应有作用,加大上市公司违规成本。在证券市场中,外部审计在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增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其应有作用。为此,应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削弱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使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对会计师的聘任、续聘、解聘的权力集中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手中,维护会计师的独立性;推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制建设,建立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加大会计师违规成本。

(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完善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完善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机制,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二是应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公司决策的动机和能力,完善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产权制度;三是应设立纯竞争性而非行政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解决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国有股股东的实际缺位问题;四是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以营造其有效运作机制。

(三)加强信息对称

加强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层和广大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减少不真实的信息发布,杜绝不真实的信息,减少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存在的将信息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利益优势、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等问题。高度重视信息对称安全问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变得异常严重,这些信息的利用是以一定的保密级控制管理办法进行的。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加速中文信息资源开发,积极开拓网上空间,研制开发信息安全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媛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违规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5-46.

[2] 李一佳.汽车公司信息披露[N].中国企业报,2010-6 -23.

[3] 刘逸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违规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2):45-46.

[4] 岑磊、朱文莉.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政府职能研究[J].财会通讯,2009,(06):21-22.

上一篇:合江楼,合江楼文天祥,合江楼的意思,合江楼赏析下一篇:拼音声母韵母拼读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