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工作报告

2024-04-22

十堰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工作报告(共5篇)

篇1:十堰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工作报告

十堰市创建湖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报告

十堰市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24日

2008年5月,十堰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启动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简称“三城联创”),2011年12月,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2年12月,《十堰市创建国家、湖北省环保模范城市规划》通过国家环保部专家评审,《规划》明确提出了2015年实现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工作目标,标志着我市创模工作正式进入攻坚阶段。几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大力实施产业转型、节能减排、五河治理、生态修复等创模工程,持续开展“清水行动”、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坚决向三大污染宣战,创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今年12月8日、9日省环委会办公室组织的考核验收中,我市27项指标已经全部实现达标或基本达标。

一、开展创模以来取得的成效

开展创模以来,全市上下以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污染减排,严格环境监管,加快推进城市基础建设,切实关注民生,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能力全面加强,-1- 环境管理不断科学规范,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9.6%。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工业每度电产值同比增长25.2%,高耗能行业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4.7%。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汉江干流十堰段、丹江口水库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市1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今年元—11月,我市城区优良达标天数为269天,达标率80.5%。PM10平均浓度为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4.72%,林草覆盖率达79.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4%,人均绿地面积11.6平方米。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创模规划》得到全面实施,81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38个生活垃圾处置项目、18个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7.4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9.2 %。

四是环境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以环境保护为重要内容的生态

-2- 文明指标纳入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中小学环境教育全面普及,环境质量公告质量有效落实,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2014年十堰环保工作在全省地级市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

“十二五”以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堰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宜居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丹江口水源地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机制体制,增强环保活力

一是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作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安全的重要抓手,及时调整成立了高规格的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生态文明指导委员会,实行合署办公,由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11个市委常委有8个担任主任、副主任,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高度重视。把以环境保护为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县市区重点考核指标,强化对生态环保的考核分值,由原来的5项增加为9项,生态环保工作在整个目标责任考核的比重从5%增加到23%—28%。

-3- 二是完善创模的制度体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坚持定期研究生态环保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出台了《中共十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用于创模、生态文明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各县市区生态文明补偿资金的40%用于生态环保。出台了《十堰市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了调度通报、日常监管、责任追究等综合整治督办制度。

三是创新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新模式。探索PPP模式,全面推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的第三方运营。2014年将城区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泗河污水处理厂、西部污水处理厂以及西部垃圾填埋场渗滤处理分别移交北京碧水源公司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托管运营。在总结城区污水处理运营经验基础上,2015年,我市对94个新建的县乡污水处理厂和38个垃圾填埋场全部通过公开招标,实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一体化模式,同时,大胆尝试、运用国内外先进工艺,如膜处理、人工快渗、STCC、化学氧化法、侧流除磷污水处理等先进工艺在十堰市得到了全面实施,而且取得了成功。目前,十堰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的运行效果十分明显,受到张高丽副总理的批示肯定。

四是强化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监察、监测全市域整体实

-4- 现了标准化,增设了环境应急中心、宣教信息中心、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中心等机构,增设了42个乡镇环保站,增加编制80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的能力、水平显著增强。我们在健全完善环保机构,强化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同时,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形成地表水水质109项监测指标全分析能力,率先形成全域PM2.5的空气质量监测能力,监测能力建设从全省落后,跃升至全省第一方阵。市环境监察支队实现整体升格为副县级,投入500万元完成了监察智能一体化项目建设,全市环境监管能力全面加强。

(二)突出水环境整治,改善水环境质量

一是大力推进五条不达标河流治理。十堰市域内神定河、犟河、泗河、剑河、官山河水质未达到功能区要求,是我市创模最大的难题。市委、市政府把五条不达标河流的治理作为“头号工程”,构建了“截污、清污、减污、治污、控污”综合治理体系,建立河长负责制,市长张维国亲自担任治理任务最艰巨的神定河河长,其他4位副市长分别任犟河、泗河、剑河、官山河河长,实行一河一策,分段治理。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整治695个排污口,9个清污分流管网建设工程群,已完成245.6公里(2015年总任务300公里),城区污水管网达到1206.9公里。累计完成河道清淤138.13公里,清理污泥561.5万吨,建设生态河道31公里。

-5- 开展 “四清行动”,组建263支“净化环境、保护水质”志愿者队伍,累计清除污泥和垃圾561万吨,拆除侵占河道的企业厂房、居民商住房、集贸市场、养殖场、旱厕等违章建筑物128处、16万平方米。

完成了神定河、泗河和犟河上游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累计清除生猪养殖户286家,处理生猪2.6万头。督促116家农家乐安装污水净化设施或建设人工湿地等,实现达标排放;依法取缔不能达标排放的22家农家乐。

目前,官山河已经稳定达到Ⅲ类,剑河水质绝大部分时段达到Ⅲ类,其他三条河流主要污染物浓度较2012年下降了50%以上,十堰提前实现了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

与此同进,我们进一步加快五河工程治理进度。在对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的基础上,新上尾水处理工程。把神定河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18万吨/日,同时,在神定河下游已建设日处理5万吨人工快渗的基础上,再计划上日处理能力8万吨人工快渗项目,进一步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使人工快渗能力达到13万吨,尾水深度处理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泗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工程已全面启动,在泗河下游新建一个5万吨人工快渗工程也已经启动,2016年上半年可全部建成投运。犟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工程已经启动,犟河黄龙人工湿地已全部完工,可日处理西部污水处理厂尾水8000吨,新建4万吨人工快渗工程已经开工。

-6- 二是强化饮用水源管理。针对饮用水源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我市先后制定了《十堰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十堰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十堰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饮用水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和市直各部门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工作职责。

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市委、市政府均将饮用水水源地整治纳入创模“十大工程”予以安排部署,印发了《十堰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4)》,集中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彻底清除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无关、保护水源无关的设施。累计投资1360万元完成全市1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35公里围网建设,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和持续不断的严格执法,落实了饮用水源巡查制度,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针对黄龙滩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存在码头等与供水无关设施问题,制定三步走方略:第一步制订出台《十堰市黄龙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办法(试行)》,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将码头存在带来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目前,市环委会办公室组织起草的《办法》已经完成修改,待审查后发布实施;第二步制订扶贫搬迁计划,用1~2年的时间,把库区内堰石村300余户、1100

-7- 余人口实施外迁,逐步弱化码头功能。目前,已编制完成《黄龙镇堰石村扶贫搬迁规划设计方案》(初稿),正在征求意见;第三步加快推进十竹二级公路建设,解决库区内房县大木镇、姚坪乡,竹山县楼台乡等地库区居民的陆路出行问题,逐步淘汰码头,最终实现黄龙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的全封闭保护,十堰城区饮用水源地的安全将得到全面保障。

三是规范涉水企业污染治理。采取“明查与暗查相结合,昼查与夜查相结合”方式,开展了两次环保执法“零点行动”,2014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61人次,检查企业168家,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17家企业下达督办,对超标排放的3家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还采取雨天查、周末查和节假日查等方式,对排污单位进行突击检查,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市环保局共出动执法人员65人次,对全市重点涉水企业进行突击检查,检查企业72家,发现环境违法行为7起,并进行了严肃处理。今年以来,先后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项目46个,涉及投资总额20亿元;取缔“十小”企业24家;拆除网箱养殖3.4万只。

加大在线监控设施的建设力度。根据2011-2014年环保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全市19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及12个污水处理厂,除关停和搬迁企业外,已完成24套废水自动监控设施,并实现了与环保的联网,2014年,我市国控企业在线

-8- 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85.12%,2015年元—11月,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有效性传输率达到90.17%,高于环保部国控重点监控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75%的要求。全市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能力持续提升。

(三)实施综合整治,改善空气质量

9月23日,市长张维国主持召开了大气污染防治专题督办会,出台了2015年度燃煤小锅炉淘汰、餐饮油烟治理、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油气回收治理、城区扬尘污染治理等五个方面的整治方案,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11月26日,为强化今冬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管控,市五创办、市环保局牵头,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十堰市2015年冬季“净空气、保蓝天”百日攻坚战专项行动方案》,按照“每周一小结,每周一通报”的要求强力推进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燃煤锅炉、工业VOC、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以及堆场管理,确保全面完成空气环境质量年度控制目标。

一是重点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稳步达标。东风热电、阳森热电建成了深度脱硝设施,4个水泥厂比省厅计划提前一年全部完成脱硝设施建设;2015年,我市启动对143座加油站、2座油库和43辆油罐车开展油气回收改造,并已完成21座加油站改造工作;启动了中心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域划分工作,全市累计淘汰92台423.83蒸吨的燃煤小锅炉,市城区范围内108台390多蒸吨锅炉已制定淘汰计划,将在2016年底前全部淘汰或实施清洁能源改

-9- 造。

二是开展了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对城区700多台渣土车辆改装密封系统,同时,强化了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湿法施工,落实施工现场围挡封闭作业、现场道路硬化、施工车辆进出工地冲洗、渣土运输车辆全密闭等措施。强化了道路扬尘监管,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了66%以上,加大了道路冲洗降尘频次。投资1.2亿用于城区绿化建设,实施裸露山体治理工程,完成修复面积1067.34 亩,基本实现了裸露山体的绿色全覆盖。

三是加强了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截止目前,全市成立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10家、建成检测线23条,基本实现县市全覆盖。我市2013年12月20日启动机动车环保检测工作以来,到2014年底,检测20.04万辆,环保检测率达89.3 %。划定了中心城区黄标车、无标车禁行区域,累计上路抽检1200余台次,处罚车辆98台,电子监控抓拍违规车辆8849台次。累计完成淘汰老旧车辆21123辆。

四是开展噪声、餐饮油烟整治。2013、2014年,从市环保专项专列220万元对311家餐饮油烟污染治理进行了补贴,城区各区分别建成了一条餐饮油烟治理示范街。2014年市公安治安部门共受理处置1530余条噪声扰民投诉,交管部门查处违法鸣笛2.6万余起。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局、市环保局联合下发了

-10- 《十堰市城区公园和广场游园管理办法》。建成天津路、浙江路、十堰大道等城市主干线160多公里,改造湖南路、镜潭路、郧阳路等20余条城市支次干线,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降低城市交通干线噪声与尾气污染。

五是在中心城区全面实行禁鞭。十堰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禁鞭令”,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在十堰中心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决定》。

(四)强化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一是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先后开展四轮“清水行动”,深入开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向三大污染宣战”、“保水质、迎调水,百日攻坚战”等专项行动。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五创办多次联合市直相关单位协同作战,密切配合,联合督查,有力地促进了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一批环境问题的解决和一批环境隐患的排除。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600余人次,检查企业605家次,责令255家企业进行整改,对78家企业处罚513万元,依法关闭违法排污企业31家,关停重点排污生产线1条。对2个县市政府实施环保“一票否决”预警,对3个县市实施了环保约谈,对7个县市区下达了整改通知。

二是开展重金属污染整治。投资6500万元建设规范的电镀工业园(协兴工贸),对城区所有不能达标排放的小电镀企业全部予以关停。截止目前,已经有28家电镀企业入园经营。同时,-11- 对全市涉重企业和高环境风险企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东风汽车紧固件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已办理了强制责任险。

三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严格按照国家、省下达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录,督促各企业加快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十二五”以来,全市共下达清洁生产计划75家,截止目前,除33家企业因长期停产、关停淘汰和搬迁等原因无法实施以外,其余42家企业中,已有36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其中31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5家正在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待验收),6家企业正在编制审核报告。

四是危险废物得到依法安全处置。2011年至2014年,全市共产生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量3.3446万吨,医疗废物6580.4吨,全部实现了依法安全转移和处置。2013年,我市成功组织了全国第一个大批量含多氯联苯危险废物的处置工作,东风汽车公司投资1.18亿元,将4895个含多氯联苯电容器等共计1725.5吨危险废物予以安全转移处置,消除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最大的环境隐患。

(五)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关停重污染产业。2003年,我市黄姜产业得到了壮大并达到了发展巅峰,全市黄姜种植面积84万亩,占全国的43%;

-12- 全市黄姜加工企业达到79家,相关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产值14亿元。十堰围绕汽车配件加工生产生的电镀产业相对发达。但为了保住一库清水,我们一方面建设电镀工业园,引导企业入园,另一方面坚决关停不能达标排放的小电镀企业。“十二五”期间,累计关停并转各类重污染企业近500家,为保“一库清水”做出了巨大牺牲。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以来,十堰共拒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145个。累计淘汰水泥立窑熟料117万吨,炼钢67.8万吨,电解铝2万吨,铁合金1.3万吨,电石2.5万吨,锌冶炼(再生锌)1万吨,制革30万标张(牛皮),共涉及7个行业,12家企业。

三是发展生态产业。在发展思路上,市委、市政府科学设计“一城两带”水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县市区、各行业、各领域为支点的“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吸引了沃尔沃公司等一批高端企业落户十堰。在治水、治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产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

(六)开展绿色创建,深化环保理念

一是开展 “绿色”系列创建。深入推进绿色学校、绿色家庭、-13- 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生态乡村等六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并对创建成功单位,用“以奖代补”等方式进行奖励。截止2014年,全市共建成省级绿色社区8个;国家、省级生态乡镇18个,省级生态村77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28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整治。2010年以来,投入1.55亿元,对155个村(其中竹房城镇带108个村)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今年,国家投入3亿元,省、市、县配套后共计4.2亿元,对丹江口库区35个乡镇、428个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总受益人口达60万人,实现丹江口市、郧阳区、武当山特区农村环境治理的全覆盖。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非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设施、饮用水源地防护设施等,推动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管理制度,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三是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精心组织开展六·五环境日系列活动,多形式、多层面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造势,推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建立季度环境新闻发布会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十堰环境违法十大典型案例执行情况和环保执法大检查工作进展;利用召开新闻发布会、电视台深度沟通栏目、政府网视频访谈、十堰日报专版公示,市环保局组成宣讲团在县市区

-14- 巡回宣讲新《环保法》,对各县市区政府部门、重点企业巡回培训5000人次;邀请华南督查中心专家在市委党校对市级重点企业、乡镇街道干部进行培训300人次。与环保部宣教中心、北京市石景山区环保局联合在石景山区委党校举办两期150名环境管理干部培训班,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钱易教授以及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环保专题培训,收到了很好效果。开通“十堰环保”官方微信微博,积极参与、宣传“省环境保护政府奖”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每年均有100篇以上的稿件被《中国环境报》、《湖北日报》、荆楚网等省级及以上媒体采用。生态环保的理念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主要体会

创模的实践表明,思想认识到位是创建工作的前提,领导重视到位是创建工作的关键,宣传发动到位是创建工作的保障,措施落实到位是创建工作的根本。

(一)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为创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认识到位是前提,领导重视是关键。创模之始,我市就意识到,创模不是简单的为了拿到一块牌子,得到一个荣誉,而是提高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促进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十堰市委、市政府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把保护和改

-15- 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把“创模”工作纳入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在以“创模”为重要内容的“五城联创”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创模”工作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为有效推进创模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广泛发动,全民参与,为创模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创模,重在过程,贵在参与。创模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和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新闻媒体、绿色创建、公益宣传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创模工作,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和良好的氛围,从而推进各级各部门科学发展意识的增强,企业生产经营者能够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觉性提升,社会公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普遍形成,从而实现全社会关注创模、支持创模,参与“创模”。

(三)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务求创模工作取得实效。对创模所需要的人、财、物以及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全部认真研究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对创模中遇到的困难,专题研究,强力督办。市委组织部从市直各部门中抽调40余名后备干部,组建了“五城联创”指挥部,专门负责各项创建工作的督查。每年安排2500万元的创模专项经费大力推进创模各项工作。“十二五”以来,全面落实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

-16- 持“十二五”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十堰控制单元不达标入库河流综合治理方案》、《十堰市创建湖北省环保模范城市规划》,我们在争取国家、省级投资以外,自筹资金超过35亿元,并在2013年、2014年分别发行地方债券3亿元,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3亿元,建起了81个污水处理厂、38个垃圾填埋场,对60个工业点源进行治理,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成效明显。

(四)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为创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创摸促使十堰不断推陈出新,并通过探索新体制、新机制,有力地推进了创模工作上水平。我们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提高环保在各县(市)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比重,把城区空气、水环境质量纳入城市管理综合考核,全面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每年均要组织2—3次创模工程的督查。正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推动了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形成党政齐抓、部门联动、分线作战、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层层督办检查,极大的提高了创建成效。在治污设施运行上,推行全市域PPP模式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的建、管、运一体化,推进环境保护效益的最大化,也推动了创模工作提质增效。

四、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下一阶段,我们将主要围绕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环境管理能

-17- 力、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环境安全为重点,建机制、管长远、抓巩固、出成效。

一是进一步贯彻实施“双修”战略,推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长效机制建设,以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统领全市环保工作,坚持环保优先,深入贯彻实施“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战略,真正实现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民生项目的实施为抓手,发展绿色、生态、环保产业,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以总量减排为抓手,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按期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审计,推广清洁能源使用,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以新《环保法》的全面实施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突出抓好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域建设,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管控,燃煤锅炉、黄标车淘汰及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监管等环节,进一步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的稳步提高。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区内源河流的综合整治,继续实施“河长制”,大力推进主要河流流域污水处理、生态恢复、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以及工程治理设施建设,确保

-18- 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三是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提高环保基础设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实现《丹江规划》的完美收关。加快推进《丹江口库区上游十堰控制单元不达标河流综合治理方案》,以及城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项目的实施,全面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同时,强化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监管,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切实发挥环境效益。

-19-

篇2:十堰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工作报告

工 作 报 告

(2017年2月)

2013年4月,丹江口市委、丹江口市人民政府下达了丹发【2013】6号文,正式提出在全市开展创建国家(湖北省)环保模范城市的决定。2013年以来,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围绕国家(湖北省)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目标,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污染减排,严格环境监管,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关注民生,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能力全面加强,环境管理不断科学规范,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开展创模以来取得的成效

一是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04亿元,增长9.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9.3%,实现旅游收入57.5亿元,增长19%。

二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汉江干流丹江段、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以内,5个国控、1个市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100%(除官山河以外,其他均为Ⅱ类),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15年,我市城区优良达标天数为316天,达标率为86.6%。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0.093毫克/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浓度;SO2平均浓度由2014年的0.023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13毫克/立方米,下降43%;NO2平均浓度由2014年的0.029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17毫克/立方米,下降41%。城区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固体废物保持较高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全部依法安全处置。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创模规划》得到全面实施,14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6个生活垃圾处置项目、2个水土保持项目、13个库周生态隔离带建设项目、5个工业点源污染治理项目、7个入河排污口整治项目、1个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全部完成,重点项目完成率达100%。实现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和所有乡镇全覆盖。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9.56万吨/日,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7.5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7%;污泥处置率达100%。全市垃圾处理能力达到602吨/日,其中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50吨/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6%。

四是环境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以环境保护为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指标纳入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中小学环境教育全面普及,环境质量公告有效落实,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2012以来,丹江口市环保局连续多年在全省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得优胜单位;连续四年获得十堰市各县(市)环区环保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名;在2013年、2015和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中,丹江口市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轻微变好”县;在首届“寻找中国好水”大型环保行动水源地评比中,丹江口水源地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2013年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2016年顺利通过 省级森林城市的考核验收。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机制体制,增强环保活力

一是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自2013年提出创模以来,环保创模工作成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入了市委、市政府日常工作决策视野,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把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作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安全的重要抓手,提出了“以创模总揽全市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把“保水质、迎调水”作为全市的一项中心工作,上升为一项政治任务,予以了高度重视。及时调整成立了高规格的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主任,市“四大家”相关领导任副主任,市直各相关部门为市环委会成员单位,形成了党委政府统领、环保部门牵头、成员单位协同的环保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了丹江口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了环保委员会在创模中的积极作用。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队,召集市编办、市财政、市人事等多部门一把手,在环保局调研,现场办公,研究解决环保创模及环保能力建设问题。

二是完善创模的制度体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坚持定期研究生态环保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出台了《中共丹江口市委、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意见》(丹发[2013]11号),把市级环保专项资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同时,市财政每年从国家生态补偿 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0%用于污染减排、生态保护和创模工作。市纪委制定了《丹江口市开展五城联创责任追究制(试行)》,强化督办与责任追究,全力推进创模任务的落实。出台实施了《丹江口市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依照这一制度,在创模期间,对3个单位下达了“一票否决”预警,对10家企业进行了环保约谈。在全市引起震慑效应。有力的促进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切实履行好各自承担的环境保护法定职责,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保欠账。

三是强化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坚持把环境保护内容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强化责任追究和工作问责,实行“一岗双责”和“党政同责”。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创模工作作为镇(办、处、区)和市直部门重点考核指标,同时还将水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纳入日常管理考核,每月进行通报。

四是以南水北调为龙头,强力推进水源地环境保护。制定了《丹江口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了市、镇、村(居委会)三级网格化环境管理体系,全市20个镇(办、处、区)全部结合《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划定了以村委会(社区)为单位的三级网格,两委会负责人担任环境保护网格员,并结合辖区实际,明确了环境保护具体职责,真正做到“处处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责”,将责任体系层层细化,做到环境执法市域全覆盖;为强化库区环境监管,成立了丹江口市库区综合执法管理办公室,从环保、公安、海事、水产、水务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对库区水质保护进行综合执法;在库区环库的15个乡镇 成立了6个环境保护管理站,前期分别在库区4乡镇设立固定办公地点,建立了环库环境监察和巡查机制;此外,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环库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的通告》、《加强丹江口库区(丹江口市境内)岛屿监管保护工作的通告》、《关于严格落实直接入库河流日常保洁责任的通知》等文件,将库区水质保护纳入库周各镇(办、处、区)网格监管重要职责;制定了《丹江口市入库支流环境保护河长责任制管理办法》,对进入丹江口水库各支流水质实行河长责任制,市长担任总河长,分段河长分别由镇长和村委会主任担任。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创新和有效实施,确保了库区水质安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活力得到有效释放。

五是强化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进环保责任落实。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得到加强,机构体系不断完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的能力、水平显著增强。环境监察、监测实现了标准化,在2014年全部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环境能力标准化建设验收。

增设了环境应急中心、机动车尾气监管中心和六个乡镇环境管理站;环境监察大队单位性质由自筹自支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环保系统的人员、经费、编制等问题得到加强,二级单位人员编制由过去的17人增加到38人,环保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给予充分保障。

全市环境监管的能力全面加强。2012年以来,通过向上争取和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全面加强环保执法监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市环境监控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购置水质监测采样船一艘;新建城区噪声监测LED显示屏两座;新建两座6参数空气自动站(左右岸); 对胡家岭水质自动站高标准升级改造;购置气质联机(GCMS)、气相色谱、原子荧光等大型分析仪器,水质常规分析能力超过64项。二是加强监察能力建设。建成全市重点污染源环境监管视频、数字化信息平台;对一线执法人员全员配备使用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

(二)强化环境基础建设,环境保护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14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6个垃圾处理规划项目等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实现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和所有乡镇全覆盖。

二是实现了所有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覆盖。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县推进县(市),累计投入资金20513.35万元,对全市194个行政村的饮用水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境覆盖。

三是构建城市生态滨江样板。我市自2012年5月开始启动“一江两岸”观景带和沧浪州湿地公园项目建成,总投资2亿元,整个工程区域总占地面积94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343公顷,水域面积597公顷。收集乡土植物600多种,公园花带15000平方米,种植广场高大乔木、江堤柳树、池杉、水杉、松、竹、梅、桃等各类树木25万株。公园内树木葱茏,芳草如茵,四季繁花盛开,蜿蜒曲折的游步小道纵横交错,碧波荡漾,随处可见鸥鹭翩翩飞舞,形成“依山傍水,城河一体”的休闲、生态景观。

四是大力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西气东输二线丹江口支线天然气项目在2010年引入我市,通过全力普及居民、酒店、餐馆使用天然气、对 城区所有出租车和部分私家车油改气、燃煤锅炉煤改气,切实转变了城市能源结构,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度提升,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已达到93.04%

(三)突出水环境整治,改善水环境质量

一是大力推进五条不达标河流治理。我市把确保“一江清水北送”作为全市的中心工作和政治任务来完成。为保障调水工程的顺利持续通水,我市全力推进入库河流治理、生态修复、坝区环境整治等工程,有效实施了“五河治理”(官山河、浪河、安乐河、沙沟河和大柏河)。作为水源地,我市库区上游2条一级入库支流、10条次级入库支流中,原来存在官山河、浪河和大柏河三条河流不达标。为确保库区水质良好水质,我市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编制了各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多措并举,自筹资金进行治理(其中官山河先后投资1.65亿元),实现了三条河流水质的根本性好转。

自2015年开始,官山河稳定达到Ⅲ类以上,多数月份达到Ⅱ类水质,浪河自2014年开始,水质稳定达到到Ⅱ类;实现了域内无劣V类、无黑臭水体的目标。

二是强化饮用水源管理。针对饮用水源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问题,投资106万元,完成城区第一水厂陆域一级保护隔离网工程、水域一级保护区防护带工程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警示标志“三建”工作,拆除了保护区内库汊拦河坝和网箱;启动总投资2.98亿元的二水厂迁建工程,目前已投入1419万元,工程正在紧张进展中;规范了备用水源建设,制定并上报了《备用水源汉江集团水厂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等待省环保厅批复,设置了规范化的界标、交通警示牌和围网等物理隔离设施。自2014年开始,每年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一次109项全项目分析,水质达标率为100%。从2014年开始,对全市15个镇(处、区)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进行每年2次29项常规监测。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和持续不断的严格执法,落实了饮用水源巡查制度,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三是规范涉水企业污染治理。先后开展四轮“清水行动”,深入开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向三大污染宣战”、“保水质、迎调水,百日攻坚战”等专项行动。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五创办多次联合市直相关单位协同作战,密切配合,联合督查,重拳整治对库区水环境构成较大危害的环境隐患,强制取缔十堰川流汽车配件厂、十堰市紫源宏物贸公司等“十小”企业;关闭丹江口市鑫隆生物科技公司黄姜皂素生产线、丹江口磷化工公司磷酸生产线;丹江口市神龙化工有限公司黄磷生产线等不达标涉水企业;拆除网箱养殖93534只。

四是加大在线监控设施的建设力度。我市已有27家重点企业安装了34套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其中废水24套,全部安装并通过验收和联网,并且每季度开展了有效性审核,传输数据有效传输率达到96.58%。全市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能力持续提升。

(四)实施综合整治,改善空气质量

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一是加大了落后产能淘汰落力度。自2010开始,先后关停了位于城区的市第二水泥厂和太和水泥公司、6座电石炉、丹江口铝业有限责任公 司68台电解槽等多家企业或生产线,此外还有4台电石炉2013年来实际已经处于停产关闭状态。

二是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工业废气稳定达标排放。湖北东圣丹江化工有限公司的30蒸吨的锅炉采取脱硫除尘措施,丹江口市宏茂冶金有限公司和汉江集团丹江口电化有限责任公司6台半密闭电石炉都改为全密闭,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300吨/年。

三是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加强燃煤锅炉、煤气发生炉、炉窑、茶水炉、食堂大灶等煤改天然气工作;在城区禁止新建燃煤炉窑、锅炉和大灶,其他地区禁止新建小于10蒸吨的燃煤锅炉;淘汰燃煤小锅炉,停用燃煤锅炉10台,对12家企业22台燃煤锅炉进行了煤改气。这些措施的落实,为城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强度的降低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强化了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湿法施工,落实施工现场围挡全封闭作业、现场道路硬化、施工车辆进出工地冲洗、渣土运输车辆全密闭等措施。强化道路扬尘监管,加大了道路冲洗降尘频次,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了73.7%以上。落实了企业堆场、料场的覆盖、封闭等措施,有效抑制了堆场扬尘的产生。实施以城市绿化、保护生态为主的园林绿化系统工程,全面实施裸露山体整治工程,基本实现了裸露山体的绿色全覆盖。

五是加强了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建成机动车尾气检测线1条,在建1条,于2014年9月,正式开始机动车尾气检测和环保标志核发工作,到 2015年底,机动车尾气环保检测率达到78.4%。同时,加快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的淘汰步伐,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426辆。

六是深入开展餐饮油烟整治。从市财政专列专项资金,对餐饮油烟污染治理进行了补贴,合计完成了124家餐饮单位油烟治理。

(五)开展噪声整治,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解决噪声扰民等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制定了《丹江口市城区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丹江口市城区生活、交通噪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通过加强法制管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城市噪声整治力度,有效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有效地控制了声环境质量。

一是强化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确保施工场地噪声达标排放。规范工地施工行为,严格夜间施工噪声执法监管,完善工地公示制度,及时处理噪声污染投诉,化解群众矛盾。

二是开展工业、五金、建材等生产、加工噪声的专项整治。2013年7—9月,环保局成立专班,对群众投诉较多的工业企业、钢窗、石材加工、广告制作等作业门店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噪声专项整治,主要针对居民休息时段进行巡查。对厂界噪声超标的圣达锻造有限公司、环宇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督促企业达标排放;规范各加工门店作业时间和作业行为,落实噪声防治措施,对污染大却拒不整改的,强制停电、吊销工商营业执照。

三是加快城区道路设施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造拓宽、刷黑环 城南路、沿江大道、挖断路、红花路、姚沟路、车站路、生产南路等二十余条城市主次干道;整理、扩建人行道,合理布局车辆停车点,改善人车混行现状。通过改善城市道路环境、缓解车流量压力,降低城市噪声与尾气污染。

四是加强交通管理,实施畅通工程。实行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分流。中心城区完善交通管理措施,切实改善车辆通行能力。左岸主城区除环城南路、沿江路外,其他道路实行货车限行。提高了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减轻了市区道路交通压力,显著降低了因为交通拥挤而造成的噪声污染。

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我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监测值明显降低,关于噪声问题的投诉明显减少。

(六)强化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一是加大督办整改力度,推进“清水行动”有关环境问题的整改。“清水行动”中查出的21家单位的存在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挂牌督办的湖北东圣丹江化工有限公司已摘牌验收。

二是严格环境监管,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500人次,检查300余企业家。关闭不达标企业6家,对21家企业下达整改通知;建立了环境违纪案件查处、环境刑事犯罪案件移送、环境违法案件处罚强制执行等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

三是落实了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完成了总量控制任务。按照省政府给我市核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对重点监控企业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共核发排污许可证26个。年 度省、市减排项目全面完成。

四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丹江口市被列入《十堰市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施方案》中的企业共有16家,其中八家企业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被关闭、停产等原因无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其它全部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工作,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率达100 %。

五是危险废物得到依法安全处置。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理处置的要求,域内13家工业企业危废、27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全部进行了网上申报登记,2012年至2015年,全市共产生工业危险废物1059.23吨,医疗废物419.26吨,全部实现了依法安全转移和处置。

(七)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严格控制“两高”企业落户,强化节能评估。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的上马,对“两高”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审批,从源头上控制“两高”企业落户。

二是坚决落实淘汰措施。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实现“淘能关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先后关闭文字605厂落后PS版生产线、丹龙化工公司落后小黄磷、汉江集团电化公司3万吨落后电石产能、丹江口铝业有限责任公司2万吨电解铝(拆除114.5千伏安预焙电解槽68台)、丹江口市鑫隆生物科技公司、西保公司、汉江集团电化有限责任公司12500KVA电石炉等落后产能企业。

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稳步实现产业转型。从2010年以来,我们 将原定的大力发展“四大一新”支柱产业改为实现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农产品加工等六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产业中轻重工业比重已从2008年的13︰87转变为2014年的24.3︰75.7,轻工业和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从而较好地平摊了传统高耗能企业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2015年全市GDP182.04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5.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八)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和绿色创建,深化环保理念

一是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推进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与参与。组织实验小学、徐家沟小学、肖家沟小学等学校开展环保成果、环保科普展览,向小朋友们赠送环保科普读物300余本,环保局长还与师生共同探讨绿色校园的建设,勉励小朋友们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供电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市环保学会、市教育协会协办开展了丹江口市“武当山泉杯”青少年环保科普知识竞赛,参与学生达2.8万人。以向“三大污染”宣战,宣传新《环保法》、《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为主线,开展了环保知识宣讲暨环保书籍、环保科普画册赠送、街办(乡村)网格员环保知识培训等活动。策划拍摄环保警示专题片,通过回顾我市环保事业发展历程,客观反映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警示环境污染危害,宣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是开展 “绿色”系列创建。利用广播、电视、网站以及新媒体、街面立体广告深入宣传环保创模工作,持续开展以“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为主的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创模、参与创模,并对创建成功单位,用“以奖代补”等方式进行奖励。截止到2015年底,已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绿色学校3所;十堰市级绿色社区11个,绿色学校66所,绿色机关11个,绿色企业8个,绿色家庭70个;丹江口市级绿色学校32所,绿色社区4个,绿色机关27个,绿色企业4个,绿色家庭 20个。

三是全面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近年来,对全市194个行政村的饮用水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市农村环境治理的全覆盖。累计争取资金20513.35万元,建成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三个覆盖”、“十个结合”、“九种模式”,抓好长效运行和管理。推动建立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管理制度,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长效运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建成省级生态镇7个,省级生态村29个;十堰市级生态镇13个,生态村148个;丹江口市级生态生态村37个。

四是强化生态管控,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产业的同步发展。近年来,我市把生态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确定了“生态立市”的战略,把生态建设放在全市发展的的核心地位,开展“生态家园”创建,实施“绿满丹江口”行动,着力两廊一带(孟土路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走廊、江北百 里生态农业走廊及特色村镇带、江南百亿生态工业走廊)建设。在治水、治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产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新建的武当道茶城、武当紫薇园等、“武当花谷”生态景区开门迎宾。新增武当南神道、丹江口市水库2个4A级景区,伍家沟故事村等9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游客992万人次,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7.5亿元,占全市GDP182,04亿元中的比重达到31.1%。

三、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重在过程,目标在于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举全市之力,“护好源头水、建设生态城”,为有效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环境安全做出应有努力。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长效机制建设,以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统领全市环保工作,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大环保工作格局的形成,真正实现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继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稳步实现产业转型。重点发展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水资源和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辅导产业,实现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和辅导产业显著增强。二是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保障全市饮用水环境安全。全面强化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对涉及饮用水源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

三是持续改进大气环境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抓好堆场、料场、建筑施工、渣土运输和道路扬尘管理,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禁止露天焚烧;继续加强油烟污染整治,要求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应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并强化稳定运行;加快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在各工业园区、城区规划区以及各乡镇天然气管网能够覆盖的区域,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其他区域原则上不得新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按期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在中心城区,划定烟花爆竹禁止燃放区域和规定禁止燃放时间,并强化监管;加强城市绿化,抑制扬尘产生;进一步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污染源监管与监控,努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篇3:十堰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工作报告

29日,受环境保护部委托,省环境保护厅在清远市召开了《清远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专家评审会,由5名全国知名环保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同意《规划》通过评审。专家指出,清远是广东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省中游,清远创模对于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远市市长江凌会见专家时指出,“创模”是清远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应有之义。与珠三角城市相比,清远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清远要守住生态底线,以“创模”为载体追求绿色发展。

“创模”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目前该项工作的进展如何?市环保局副局长罗炜炜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时说,“创模”主要考核指标有26项。经过综合研判,清远市已具备了“创模”的基本条件,全市已有污染减排、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空气质量等8项指标达标;环境安全、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9项指标基本达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单位GDP用水量、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等9项指标,将通过重点突破,力争在规划期末达到考核要求。

针对广大市民关注度较高的空气质量问题,清远市环保局将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全覆盖。市环保局副局长张小风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作为“创模”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清城区已于2013年10月率先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清新区、佛冈县和连山县目前已具备实施新标准的监测能力。英德市、连州市、阳山县、连南县将于2015年完成对现有的监测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全市自2016年1月1日起将全部按照新标准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针对备受关注的龙塘镇“洋垃圾”问题,清远市将借力“创模”大力推进整治工作,在“创模”工作完成前将彻底清除“洋垃圾”。清远市政府将在2015年内彻底整治全市电子拆解业,杜绝违法拆解行为。龙塘镇政府和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将共同做好焚烧拆解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工作。一旦查实,立即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并已要求辖区内的近百家电子拆解户于2015年3月底前自行关停,逾期将依法采取强制关闭措施。此外,电子拆解园区将于2015年6月底前建成,目前在园区外经营的无牌无证电子拆解户必须入园规范经营。

篇4:创建双拥模范城工作情况汇报

再创新业绩 谱写壮乡红城双拥工作新篇章

——■■市创建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工作报告

中共■■市委员会

■■市人民政府

2014年11月11日

■■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驻有……及其所属部队,其中师级单位2个,团级单位 22个,营(连)单位102个。各类优抚对象35972人,军队离退休干部39人,无军籍职工30人。1992年以来,连续七次荣获■■壮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2007年、2012年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自2011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军区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党政军始终坚持以创建■■■级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全国“三连冠”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新时期“军地双方要共同努力,把双拥工作抓得更加扎实有效,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保证”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平台,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抓难点、创特色、求发展,全市双拥工作基础更加扎实,特色更加鲜明,重点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显著,各项创建成果得到了较好的巩固与发展。

双拥工作做到了15个100%:一是转业干部100%安置进行

政和事业单位;二是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安置上岗和城乡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经济补助均100%;三是退役士兵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100%给予免费培训;四是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按时按标准兑付率100%;五是随军随调、随迁家属安置率100%;六是现役军人、烈士子女入托入学100%给予优先优待;七是军队离(退)干部(士官)接收安置率100%;八是伤病残军人接收安置率100%;九是无军籍职工接收安置率100%;十是驻百军(警)基层单位100%纳入市(县、区)四家班子领导挂点联系;十一是各类优抚对象抚恤优待金及时按标准兑付率100%;十二是优抚对象医疗参保率100%;十三是对重点优抚对象实施二次医疗救助率100%;十四是军警民共建单位被市(县)级(或系统)评为文明单位100%;十五是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按时高质100%完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双拥工作基础更加牢固

(一)把双拥工作纳入总体工作计划。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军分区始终将创建“双拥模范城”视为党政军共同的最高政治任务与荣誉,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事关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军地各级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四个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统一考核;纳入军地互办实事范畴,统一安排;纳入财政预算,统一计划;纳入全民教育,统一组织;纳入工作计划,统一实施。

(二)健全各级双拥组织机构。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 2 —

市长、军分区军政主要领导为组长,39个部门参加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军地单位都健全了双拥机构,乡镇(街道)、村(社区)、各学校、企事业单位也成立了拥军优属组织和服务点,强化对双拥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服务。

(三)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坚持落实双拥领导小组会议、党委议军(警)会议、军地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党政领导干部“过军事日”、军地领导互访和军地合署办公、双拥成员单位定期汇报工作等制度,修订完善了《■■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双拥办公室职责》、《■■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驻军警部队拥政爱民公约》等规定,将双拥工作列入市、县(区)武装工作专项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强化双拥工作组织领导和落实,双拥工作开展更加有序、有效。

二、广泛宣传教育,双拥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军地各级始终把国防、双拥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纳入部队政治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政治教育范围,纳入部门工作计划,多方式多途径加大宣传教育,加强双拥文化建设。

(一)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活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建军节、清明节、烈士纪念日、■■起义纪念日等重要时机,通过国防知识讲座、形势报告、过军事日、军训、国防教育日板报展、军民联欢、文艺演出等形式,突出各级党政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青少年学生和部队官兵“四类重点”人员,广泛开展爱国拥军、革命传统、拥政爱民教育进社区、进村屯(居委会)、进学校、进厂矿、进单位、进部队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全市

系统接受教育的干部群众、官兵达120多万人次,举办主题文艺晚会32场次。

(二)广泛利用传媒积极宣传报导。在■■市政府网、右江日报、电视台等市级媒体开辟双拥专栏,并在《■■日报》、《解放军报》、《右江日报》、人民网、法制网等军地传媒上刊发双拥文章,大力宣扬双拥典型先进事迹、经验做法,以先进典型事迹鼓舞志气,激发双拥工作活力,扩大我市双拥工作影响的广度和深度。2011年以来,军地在各类刊物、媒体上刊发双拥文章1320多篇(幅),编写《■■双拥简报》、《■■双拥工作画册》45期(册)。此外,我市还在市区路口、街道设立大型户外固定双拥标语标志牌,设置宣传橱窗、墙报板报等,营造出了浓厚的双拥文化氛围。

(三)加大建设烈士纪念设施等传统教育基地投入。全市投入3104万元,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修缮散葬烈士墓1386个、零散烈士纪念设施46个,抢救保护工作完成率100%,设烈士纪念设施等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较好地发挥了烈士纪念设施教育群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体功能作用。

三、把住重点难点,拥军办实事成效更加显著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关心、支持军队建设和改革作为份内事,把为驻军警部队解难事、办实事作为一种责任。

(一)完善拥军政策。在原有8个拥军优属政策规定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市《贯彻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实施

意见》等拥军优属政策性文件,从政府责任、资金投入、住房优待、就业优待以及随军家属安置和子女入学优待等各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

(二)大力支持国防和部队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为部队征地140多亩,投入资金24924.6万元(其中市本级10404万元),用于驻百军警部队国防信息指挥系统、部队官兵住房、部队文化设施、武器装备仓库、执勤设备装备、消防站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以及官兵生活补助、消防官兵高危职业保险等。

(三)开展特色拥军活动。持续深化开展“市四家班子领导和市直单位挂点联系驻军(警)基层连(中)队”活动,约100个基层连(中)队100%纳入市、县(区)四家班子领导挂点联系单位,为基层连(中)队解决实际困难165个,各级、各单位(企业)组织开展慰问部队530多次,赠送慰问金(含物折款)1950多万元。持续深化开展“边防优秀官兵■■行”活动,坚持每年由财政拨专款组织2批次220多名边防优秀官兵到■■城休养参观学习。

(四)开展行业拥军工作。宣传、文化、妇联、团委、卫生等部门组织文艺团体、医疗、电影等小分队深入军营开展送温暖、送幸福、送健康、送文艺、送电影等“五送”活动,慰问演出达200多场次;举办“相约边防、牵手军营”、“爱在金秋、情系军营”等军地联谊活动2场次,帮助大龄官兵解决婚恋难问题。科技、农业、劳动等部门开办种养、技能等培训班60多个班次,共培训军地两用人才1200多人。司法部门积极维护广大优抚对

象和军人家属的合法权益,不断健全完善“两维”调处中心、“两维”法律服务援助中心、涉军案件合议庭等机构,建立有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维护国防和军人军属权益相关组织,指定100多名法律工作者义务为军人军属提供法律服务。各级共建单位为部队更新各种电教设备200多台,为部队基层单位战士举办文化补习班30期,共有50多名参加文化补习的战士考上军校。

(五)持续深化开展“关爱功臣”活动。落实了优抚对象抚恤定补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自然增长机制并及时足额发放到位。1-6级以上伤残军人享受公费医疗,其他优抚对象全部免费参加城镇居民或新农合医疗保险,参保率100%。与■■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协作,每年为县(区)优抚对象免费体检送药。对重点优抚对象实施二次医疗救助,救助率100%。全市共有673个单位与功臣建立了帮建帮扶关系,为6826名在乡老红军、在乡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争取资金2167.7万解决生活、住房、就医“三难”问题,为195名伤残优抚对象送去了轮椅及三轮车和生产生活用品。

(六)妥善做好军人军属接收安置工作。2011年以来,全市安置军转干部87名,安置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195名,以自谋职业方式安置城镇退役士兵334名,安置伤病残军人6名、无军籍职工15名、军队离退休干部(含退休士官)4名,全市安置随军家属178名,268名现役军人、残疾军人、革命烈士和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就读得到优待,义务兵家属优待金

和城乡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经济补助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及时按规定标准发放,各项安置、优待率均达到100%。

(七)培训退役士兵。有意愿且报名参训的2109名退役士兵100%参加了教育培训。

(八)全面落实军队离退休干部“两个待遇”。我市及时按政策调整落实军队离退休干部各项生活待遇,并将军队离退休干部与现役军人一并纳入慰问对象,逢建军节、春节等重大节日进行走访慰问;邀请和组织军队离退休干部参加重大庆典和重大政治活动,了解党和政府的重要活动和决策。

(九)提升军供站保障能力。2011年以来,共投入220多万元维修改造军供站基础设施、添置设备,并修建了1条9米宽24米长的通往军供站的道路,军供站基础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2011年以来,共接待过往部队官兵及新老兵运输保障任务29批次3810多人,圆满完成了过往部队所需的各项军供保障任务。2013年8月更是被民政部、总后勤部列为全国重点军供站。

(十)扎实做好清明烈属服务工作。2011年以来,全市共接待服务到靖西、那坡边境烈士陵园开展烈士纪念活动的全国各地老兵、烈军属、社会各界群众256800多人次(其中烈军属21380多人次)。

(十一)协助中国爱国拥军促进会开展“爱国拥军·情系边关——百名企业家边关行”活动。协助广东省爱国拥军促进会和自治区爱国拥军促进会对靖西县、德保县、田阳县、田东县光荣

院等共168名孤老复退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进行慰问。

四、坚持服务宗旨,拥政爱民贡献更加突出

驻我市军(警)部队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参与兴边富民活动,主动为地方党委政府分忧,在遂行和完成各项军事任务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投身■■市扶贫帮困和助学活动、抢险救灾、创卫工程和社会治安创新管理工作。■■军分区及所属部队以边境一线大石山区贫困村屯为主战场,以军烈属、退伍士兵、一线边民、残疾人以及信息员、界务员、情况报知员中的特困人员和边境一线地区的大石山区贫困村屯作为主要帮扶对象,开展了单位包村包屯,干部包户包人的“定点扶贫、兴边富民”工程;武警边防部队推出《爱民固边十六项便民利民措施》,成立了“春耕助农服务队”、“流动便民服务队”和“流动户籍室”,帮助边民解决“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致富难”等困难问题。各部队以援建春蕾希望学校、“武警爱心班”、“警察爸爸”等多种形式,建立“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助学机制,帮扶适龄儿童重返校园。坚持走“四联管控”的路子(联防、联管、联建、联控),对边境地区实施军地共治、联防共管,确保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人民安居乐业。

2011年以来,驻我市部队为困难村屯、困难群众、困难儿童投入和协调筹措资金1270多万元,出动兵力约3万人(次),动用车辆1600多辆(次),帮扶困难村屯64个,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3290余件。抢救财物(价值)2350多万元,救

助遇险群众819人。破刑事案件98起,查处治安案件286起,化解群众矛盾纠纷580多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1036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深化军地共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

我市军地始终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互助,共建双赢的原则,把开展移旧俗、树新风作为双拥共建的重要内容,不断把军民共建活动引向深入。

2013年10月,我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入列的585舰(即“■■”舰)签订了《双拥共建协议书》,从此祖国南海海疆上一艘新型护卫舰和祖国西南边疆一座英雄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武警边防支队与靖西县龙邦镇其龙村结对共建8年来,共投入228.1余万元,解决了其龙村灌溉难、看病难、看书难、赶圩难、娱乐难等“五大难”问题。其龙村经济、文化、村风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获全国“十佳爱民固边模范村”、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等荣誉称号。驻田阳95034部队与田阳县开展基层党组织“三互”(互学互帮互助)结对共建活动,开辟了以党建促共建的新路子,有力推进了双拥工作在基层的落实和发展。

全市188个军(警)民共建单位,先后有75%的共建对子、一大批先进个人受到军地各级领导机关表彰。通过深化双拥工作,军地双方形成了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市、■■军分区、武警■■市支队等单位和个人多次获全国、全区表彰及多个荣誉称号。2011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

好势头,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28亿元,比2010年增长4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0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倍;财政收入107.7亿元,比2010年增长48.9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17元,比2010年增长34 %;农民人均纯收入5418元,比2010年增长56.54%。■■市、■■军分区、武警■■市支队等单位和个人多次获全国、全区表彰及多个荣誉称号。

篇5:十堰创建湖北环境保护模范城工作报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要求,结合《十堰市人民政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责任书》提出的各项任务指标,围绕“把十堰市建设成一个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良好,生态良性循环,城市功能不断提高与完善,区域山川秀美和居民健康长寿的汽车城、旅游城、生态城、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市计委逐条分解落实责任书的各项任务,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基本完成了《责任书》提出的各项指标,现自查报告如下:

1、在中长期计划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政策措施上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并把创建环保模范城的要求纳入规划之中,使之成为全市人民共同的工作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推进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和污染源的全面达标,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全面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加强环保机构设施建设提高环保管理现代化水平。

2、在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中,突出环境保护和创建环保模范城工作的重要地位,把环境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指标加以分解,并层次下达。对环保计划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计划的实现。计划涵盖了保持城区污染指数<100的治理计划,实施效果良好。

3、加强对环保建设的投入,通过多方争取资金投入,2003年用于环保方面的投资达到5.7亿元,占GDp的2.4%。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武当山、伏龙山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在环境治理方面,建设了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市垃圾处理厂、房县、丹江城区排水工程、市热电厂净电除尘工程等。

4、在项目审批中,认真实施“三同时”。对于市重点项目,如汉十高速公路、北京路、体育中心、东风大道、柳林路、天律路、浙江路、甘肃路等在可研报告的审批时,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了环评论证,对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要求必须具备环评内容,并按要求配合有关方面对项目的环保设施进行检查和验收。

5、不断加强环保知识的学习,提高环境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通过集中学习法律法规,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派员参加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环保意识和工作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委领导、有关科室时刻牢记环保责任,从项目的源头把好环境关,保证环保一票否决规定的落实。谋划发展,决策参谋,协调服务的活动中,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宣传环保法规,及时纠正处理环保上的违规行为,使促进环境建设和创建国家模范城工作成为全体干部的自觉行动。

上一篇:不能不尊重老师的理由作文下一篇: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