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

2024-04-18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精选6篇)

篇1: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 □ 谢传兵 侯小菊 张少刚 【摘 要】

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力求开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新局面。

调研数据表明,大赛确实较好地发挥了激励作用,在自身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全面促进教师和职业

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特别在提升参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持续发展方面效果显著。根据大赛发

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态势分析,可以认为统筹建设、分类比赛、加强研究是完善大赛制度的理性选择和基 本方向。

【关键词】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教师发展;态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9—458x(2014)12—0084—06 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 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 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 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 为贯彻落

实这一精神,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信 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引导 和促进机制,全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自 2010年起,教育部牵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 学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五年来,在多个部门 的共同支持下,大赛在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信息 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 共同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 化教学大赛”。鉴于大赛对推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 革创新的重大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大赛五年发展历 程的梳理及参赛教师相关情况调研数据分析,揭示大 赛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提高职业院校教师 水平的实际效果,分析大赛发展态势,提出进一步完 善大赛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大赛发展历程 1.大赛缘起与轨迹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由扩大规模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变,2009年11月,教 育部在辽宁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 化建设现场会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会 议首次提出了举办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倡 议。出席该次会议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讲话中强 调,加快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加快信 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三是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四是 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而倡议 举办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就是要通过赛事 制度化的竞赛机构,整合建设功能、彰显建设成效,其根本宗旨是为了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 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 化教学水平。

2010年12月11日,首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

息化教学大赛在沈阳市拉开帷幕,来自全国33个地 区的256名教师参加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化教学 设计的语文、数学、土木水利类专业、加工制造类专 业、信息技术类专业等共10个组别的比赛。至2014 年,大赛分别在沈阳(前两届)和南京(后三届)连 续举办5届,共有约4764名职业院校教师、2642件 84 DOI:10.13541/j.cnki.chinade.2014.12.0182 0 1 4 年 12 月 中国远程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作品参加比赛。五年来,大赛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理念 先进、特色鲜明、思路创新的优秀作品,多角度、多 层次、多方位呈现信息技术在优化职业教育教学中的 优势。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推 广应用价值、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受到广大专家和 教师的高度评价,为全面推动实践性教学过程与信息 技术的融合提供了范例。2.赛项设置变化

为突出大赛的导向性和公平性,引导和满足职业

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顺应广大职业院校教师的合理 诉求,五年来,大赛组委会在比赛范围、比赛项目、比赛内容、评审方式和评分指标等方面,坚持采取动 态调整机制,促进大赛走上不断优化的道路。作为首 次试点,2010年确定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 软件赛项,设定语文、数学、加工制造、土木水利、信息技术5个重点组别;2011年起,新增信息化实 训项目,突出职业院校实训教学转向虚拟环境与实体 环境的融合,并在大赛期间增设专家报告;2012年 起,将高职院校纳入大赛范围,促进了中高职教学改 革一体化衔接的进程;2013年新增高职组网络课程 赛项,引导职业院校教师更加关注资源的搜集和应 用;2014年新增课堂教学赛项,引导教师从重视教 学设计转向重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详见表1。赛项设置的变化,体现出大赛在引导方向上的不

断发展。其总体的思路就是要引导教师基于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实践,改进教学方式,不断增强大赛的实效 性和对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在比赛内容方面,大赛 还紧密对接社会和产业最新发展动态,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突出了当前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 注方向。经过五年的不断完善,大赛在引导教学变 革、突出教学应用、对接产业动态、聚焦重点领域方 面,特征与效果显著。3.改进比赛方式

为构建国家-省市-地区-学校四级赛事体系,自

2012年起,大赛组委会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参赛代 表队要先行组织省市选拔赛,遴选地区优秀选手参加 全国大赛。在这一要求的影响下,到2014年,全部 省级(含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都组织开展了区域内 的选拔赛,大赛的影响力、覆盖面得到快速提升。为降低现场决赛的环境压力、提高大赛整体水

平,自2012起,大赛评审分为网络初评和现场决赛 两个阶段进行,各地推荐报名的全部参赛作品在通过 网络初评后,按60%的比例进入现场决赛。

为了保证大赛的科学性、权威性和规范性,

大赛评委从专家库随机抽选产生。五年期间,大赛建 立了最具权威性的评审专家库,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学 者和专家进入专家库,覆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行 业组织和职业院校,形成了代表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 教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顶级库,专家力量深度参与了 大赛的项目设置、评审标准修订、比赛评判、报告 会、培训会等环节。

表1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赛项设置一览表 [2]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组别 中职组

中职组对同一问题,校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认识基本一 致。数据显示,84.25%的校长和管理人员认为,信 息化教学大赛对促进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的“作 用很大”(43.64%)或者“作用较大”(40.61%)。而 非参赛教师中,有66.61%的人认为信息化教学大赛 对促进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的作用很大或者作用 较大,显著高于“一般”、“作用不大”、“没有作用”。4.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提升和区域联动 访谈结果表明,无论教师是否参赛、无论是教师

还是管理人员,都高度认同大赛促进职业院校信息化 教学水平提升和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作用。被访谈者 的观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大赛促进了教师信息化 教学水平提升,真正推动了职业院校教学方式的变 革;二是大赛促进了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智慧化建 设,从根本上引导和提升了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三是大赛搭建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交 流平台,全面推动了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和教师水平的区域均衡。

在大赛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也呈现出较为

显著区域梯度差异。以2013年为例,在全国36个代 表队中,参赛获奖排名靠前的代表队(获奖数)为: 江苏(24)、辽宁(24)、大连(22)、北京(21)、宁波(19)、河南(19)、湖南(18)、吉林(17)、天津(16)、广东(15),其中东北地区3个、华北 地区2个、华东地区2个、华中地区2个、华南地区 1个,西北和西南地区没有进入前10名的代表队。[4] 大赛成绩的差异性,源自各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

建设进程与效果的差异性,同时体现出区域内通过大 赛整合相关建设工作的联动效果。以连续几年排在前 列的江苏为例,不仅长期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 制度化、常态化,还非常注重重点资源的建设。例 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先后成立了15个重 点专业建设协作组和9个特色项目建设协作组,与企 业合作共同开发了102门基于网络平台的专业核心课 程数字资源,重点解决了专业仿真实训教学资源不足 问题,并实现所有成员学校无偿共享,在省内所有职 业学校中逐步推广使用。同时,以组织大赛为契机,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信息化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学 改革的方向与趋势,特别是探索基于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活动,鼓励全体教师研究、总结 和推广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5] 辽宁和大连同在一个省区内,共同进入获奖 总数超过20个的第一方阵。考察辽宁的职业教育信 息化建设发展情况可以发现,辽宁省自2006年开始 投入专项资金开发重点专业的仿真实训软件,并面向 全省职业院校推广应用。[6] 到2008年,又同步推进

网络平台、教学资源、信息化队伍三个建设,构架了 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三级网络平台体系,构建了包括 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制作规范、统一的数据结 构、统一的仿真模拟环境、统一的用户管理在内的五 大标准,规范建设成果的应用。各项工作组织化程度 高,为深化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取得 大赛优秀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其他取得优秀成绩的区域,同样可以看到区

域性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亮点,如:北京、天津的 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湖南 的世界大学城(职业教育新干线)建设与推广,宁波 的“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及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信 872 0 1 4 年12 月 中国远程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息化教学专题培训,吉林的教育信息化省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工程,广东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 设等。

通过分析各地区的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轨迹,可以

发现以下基本事实和规律: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水平地区差异较大,信息化教学大赛成绩能直接反应 地区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总体水平,同时与地区职 业教育资源建设水平、师资培训力度、大赛组织化程 度、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深度直接相关。

三、大赛发展态势分析 1.机遇与威胁

以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大赛在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形成 品牌的同时,也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一是职业院校教师发展需求将更加旺盛。从职业 院校发展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无论是“以信息化引 领职业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实施,还是职业院校人才 培养质量提升工程,都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以竞赛机制来激发教师内在需求、推动教 师能力发展,其有效性已被理论和实践共同验证,职 业院校及教师对通过大赛这一平台来实现各项诸多目 标的诉求将更加显著。

二是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从相关政策来看,对大 赛的必要性、持续性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国务院 六部委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 第十一条就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到 2020年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达成这 一目标,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 用能力的培训,将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全国职业 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 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7] 在推进职业院校信息技术

应用方面已经较为充分地发挥了特殊的功能,未来也 必然成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和理性 选择。

大赛也同时面对显著的挑战。一是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其他重点工作融合 不充分。虽然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推 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设 计,在客观上起到协调和引导资源开发、教师培训、教学改革创新等重点工作,但在顶层设计上,这些工 作之间尚缺乏有效的统筹安排,为赛而赛的现象在职 业院校中依然存在。

二是职业院校普遍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环境支持。随着大赛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支持信息化教学设 计和实施的信息技术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 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环境存在显著的局限性,也加大 了大赛优秀成果在日常教学中推广应用的难度。三是区域发展显著不平衡。从过去的几年看,各 地区举办区域内比赛大赛的情况各不相同,区域性赛 事发展状况和参赛全国大赛的成绩都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现象,大赛优胜奖过于集中。教学信息化发展程 度较高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职业教育 办学水平较高的地区。由于区域基础条件和重视程度 的差异性,大赛在客观上可能会加大区域信息化教学 创新发展的差异程度。2.优势与劣势 大赛现有优势分析: 一是大赛以其权威性和创新性成为职业教育信息 化的一面旗帜。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目前 在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域唯一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赛 事,五年来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职业院 校教师参与其中,已经成为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 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技 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大赛引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大赛不 断创新比赛项目和评分标准,特别是设置具有典型引 导意义的信息化实训教学项目,如“万用表的组装与 检测”、“声光实用型抢答器的制作与调试”、“建筑桁 架模型设计”等项目,紧密围绕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改 革,体现实训课程教学变革的项目化、模块化方向,切实引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大赛同期举 办“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报告会”,汇聚程建 钢、祝智庭等数十位国内知名专家的优秀报告,对教 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引领性十分突出。三是大赛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竞赛体系。由于大赛 自身层次性的不断丰富、范围的持续扩大、标准的逐 步完善,加上大赛成果共享渠道畅通,其影响力越发 深远,推动大批参赛教师正在或已经成长为职业院校 的教学改革领军人物和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骨干力量,大赛这一平台,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变 革最有力的机制之一。大赛自身发展的劣势所在: 882 0 1 4 年 12 月 中国远程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一是总体规模难以有新突破。按现有的大赛模 式,由于受到承办比赛院校的条件制约,全国职业院 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规模很难再有大的突破。2010年 参加国赛共有256件作品,到2014年,参加国赛也 只有726件作品,且继续上升的空间极其有限。二是参赛专业轮转周期较长,组别设置连续性不 强。目前大赛覆盖的专业和课程基本按三年周期轮转 的方式设计内容组别,同一课程及专业的组别一般要 隔两到三年才有一次参赛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 师开展相关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三是竞赛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很多职业院校更 重视省赛、国赛的成绩,忽视院校的相关建设与推广 应用,参赛功利性较强,不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 性。部分地区的省赛和全国大赛显示了较高的水平,引领性和创新性显著,但部分专家与教师认为,大赛 作品与日常教学有较大距离,推广较为完善的信息化 教学研究理论和优秀的参赛作品大多处于初级阶段。

四、完善大赛制度的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思 路,将会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常态 化的要求,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抓手,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工作,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 量。[8] 以这一思路来指导大赛制度的完善,逐步形成 信息化教学持续助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新 常态,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1.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驱动,统筹推进职业教 育信息化建设。大赛是考量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的量 规,大赛成绩客观反映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的综合应 用水平。职业院校和教师只要存在参赛获奖的需求,就能在大赛机制下激发潜在的创新动力,推进信息化 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在 未来一段时间内,只有以举办大赛为契机统筹和引领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各地区和院校才能真正协调 好教学实际应用与信息化建设项目两个方面的工作,预防和纠正“为了建设而建设”的倾向。2.适当扩大国赛规模,完善多个层次的区域竞 赛体系。如加强与行指委、教指委的沟通与协作,设 计基于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信息化教学专项比赛。可 以按专业大类分区域进行比赛的方式,充分利用最新 的信息技术环境,突破场所条件的限制,适当扩大国 赛的参与度,缩短专业的轮转周期,突出各专业大类 的特色。

3.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校级多级竞赛与 选拔体系,让更多的教师拥有参赛的机会,激发教师 更多地参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实践,“以赛促 学”、“以赛促改”,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4.成立研究和推广团队,提高大赛科研水平与 服务水平。大赛不仅仅是一项赛事活动,更应是一个 集研究、创新、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要保证大 赛引领的方向的科学性和成果应用的普及性,就必须 从顶层设计上建立较为完善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机制,深入系统地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与模式,成立包括获奖选手在内的推广团队,广泛推 广先进理念、优秀成果和优质资源。[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通知(2010-2014)[Z].北京:教育部,2010-2014.[3]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组委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 大赛参赛教师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0-2012年)[M].南京:江苏 教育出版社,2013.[4] 关于公布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名单的通 知[Z].北京:教育部办公厅.[5]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 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Z].南京: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 院,2010.[6]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 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Z].沈阳: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7.[7][8]《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闭幕式上的讲话》教 育部副部长鲁昕[R].2014年11月3日.收稿日期:2014-10-30 作者简介:谢传兵,助理研究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10013)。

侯小菊,硕士,国家开放大学工程中心、教育部职 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100039)。张少刚,研究员,国家开放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00039)。责任编辑 三 川 89

篇2: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

2016年11月26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济南职业学院,山东商业职业学院进行比赛。我作为一个观摩人员观看并听取了比赛的全过程。通过此次比赛感悟很深。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信息化教学呢?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的方式

1.线上线下两种教学资源,在信息化教学中网上自主学习,成为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上公开课,微课,慕课。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网上学习,线下思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2.移动互联网融入学习。我们所存在的时代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移动终端,及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资源随时随地共享,相关App软件的应用,增强了学习的便捷性。

3.三维模拟数字化教学,使教学更加简洁直观。通过三维数字化技术,简单方便快捷的了解所学习的内容。与传统教学相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更加直观的展示了产品的构造。

4.游戏引入相关教学。通过各种游戏,通关游戏,纸牌游戏。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信息化教学可以促进教学考评的变革,改变传统的学习考评方式考期末考的方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 阶段进行综合考评。这种考评更能体现学生综合学习的效果。信息化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

6.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力加强。通过手机APP。聊天软件等方式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学生对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能力。

7.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改变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也会相应的提高。8.任务驱动导向改变以往教学方式。明确教学任务,以教学任务为导向。提高学习效率。

9.建立建设校园资源库。丰富教学资源。给同学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的平台。10.运用翻转课堂课前发布任务,课上提出问题,以教学任务为导向,提高教学效率。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及课后总结。

篇3: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

一、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常规教学的促进

(一) 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常规教学的影响是重要的, 因为在正确教学理念指导下, 可以创造更多适合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设计始终贯彻着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体现出了“工作任务导向、真实任务驱动”教育理念。大赛竞赛项目一般都是来自实际生活, 经常以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或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为项目命题。这些对常规教学理念的启示是多方面的:1) 教育目标既要包括一些常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也要涵盖专业技术实践运用, 突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2) 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在学习情景中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一个过程, 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过程中使知识内化成为技能, 不断促进职业技能的完善;3)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在这些教学启示下, 职业教育理念发生重大变化, 从学科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不仅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也满足社会的用人需要。

(二) 促进专业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的转变

在过去, 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课程等。可是职业技能大赛的每一个项目, 都是在多门课程、多个参与者协调下进行的, 不是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位教师可以独立承担的。受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影响, 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从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来看, 其需要哪一门技术, 都会成为课程内容设置的依据。比如, 在声乐表演竞赛为例, 赛项主要有歌曲演唱、视唱新谱、合唱排练、现场答辩, 主要考察参赛者的演唱技能、音乐表现和舞台实践能力, 以及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组织排练、合唱指挥、演唱指导、钢琴伴奏、理论知识应用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整体上看, 可具体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 这为常规声乐教学课程结构调整提供了借鉴, 演唱技能、舞台实践、即兴伴奏伴奏等实践课程在声乐课程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推动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三)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全国职业大赛参赛人员培训现状来看, 培训教师基本都是“双师型”教师,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据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作为职业教育的引领者,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师资力量带给常规教学的启示, 就是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比如, 在音乐院校教学中, 可以积极引进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声乐舞台表演经验的演唱家到校任课, 并通过“以老带新”等传帮带手段培养刚入职的教学, 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储备力量。

(四) 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各界的深入合作

通过具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将全社会各类资源聚拢起来, 不仅有各大院校的参赛选手, 还有成千上百的用人单位到竞赛现场去寻觅人才, 为职业教育与社会各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合作的舞台, 加大了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 有利于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所以,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推动了学校和社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 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发展的导向性

(一) 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 推动专业设置与岗位的对接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成果展示和技术交流的一个平台, 引领着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一般情况下,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以服务用人单位和创新技术为目的, 解决的是现实遇到的实际问题, 可以促进技术水平和岗位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 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 能把握住社会用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方向, 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专业建设很好的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提高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方向, 让学生掌握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岗位能力, 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研究分析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技术走向, 为专业定位和建设方向确定提供参考, 促进专业建设, 打造特色专业。特别是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期间, 学校和社会各界加强了交流和合作, 让学校能更为清楚的掌握用人单位需要哪一类型的人才, 需要人才掌握哪些技能, 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据, 也推动了相关职业发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任何的教育改革活动都会对职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的全面提升。比如, 声乐技能大赛项目有歌曲演唱、视唱新谱、合唱排练、现场答辩等项目, 既涉及理论方面, 也包括实践环节, 而且比较重视考察参赛者演唱技巧、舞台实践和音乐表现能力。从中可以明显的看出, 职业技能大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考察, 间接反映出了用人单位对声乐人才的需求, 演唱技巧、音乐表现等实践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之一。为此, 声乐表演专业应当以全国声乐技能大赛为导向, 进一步完善设置课程内容, 加强实践教学, 实现专业设置与岗位群之间的对接, 全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以带动声乐职业发展。

(二) 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 完善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发展是一个人在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性培训和教育活动, 不仅能让人掌握将来从事某一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更能指引职业发展方向。对学生而言, 编制职业发展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是盲目的, 应符合学生特点和现实需求, 否则难以保证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职业发展的风向标, 可以以其为导向来编制职业发展规划, 明确职业方向及其从事这一职业所必备的知识、能力、技术等, 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 声乐技能大赛侧重于考察参赛者的演唱技巧、舞台实践和音乐表现, 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 音乐创编和钢琴伴奏能力, 充分反映了声乐这一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需求。所以, 声乐教学中要以此为依据为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让学生在“双师型”教师引导下逐渐掌握这些职业发展必备的能力。

三、把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健全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和职业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与导向作用, 引领着教学理念转变、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的方向, 能有效的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所以, 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应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 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核心价值取向的引导下, 坚持贯彻落实“工作任务导向、真实任务驱动”教育理念, 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基于能力本位思想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 适用社会用人需求。

比如, 在技能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上, 按照音乐技能大赛环节 (歌曲演唱、视唱新谱、合唱排练) 设置专业课程, 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演唱技巧、良好的舞台音乐表现力, 形成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成果的的交流平台, 也是向社会展示的舞台, 更是培养和选拔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对职业教育常规教学和职业发展是一种引领和导向。所以, 职业院校在看清楚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效应后, 把握住其核心价值取向, 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创新职业教育方式, 使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完善, 改善职业教育现状, 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彦洁.以技能大赛为契机, 促进天津职业院校发展[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 05:34-37.

[2]刘东菊, 汤国明, 陈晓曦, 袁名伟, 张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力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5, 10:30-34.

篇4: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24-03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每年组织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这也是国家层面唯一由政府主办的教师教学比赛。五年来,为突出大赛的导向性和公平性,引导和满足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顺应广大职业院校教师的合理诉求,大赛在比赛范围、比赛项目、比赛内容、评审方式和评分指标等方面,坚持采取动态调整机制,呈现出显著的逐步优化趋势。大赛先后设置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网络课程比赛、信息化课堂考察比赛,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为基本项目,占据核心地位。本文以这一赛项为例,对大赛标准进行解读。

一、《评分指标》的内容

大赛的评分标准是最核心的指导性文件,五年来,大赛组委会十分重视评分标准的建设,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推出两个《评分指标》,作为评委评审的标准和选手参赛准备的指导标准。无论是2010版还是2014版,《评分指标》的总体思路都是引导教师基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改进教学方式,不断突出大赛的实效性和对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学工作紧密对接社会和产业最新发展动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注方向。经过五年的不断完善,大赛在引导教学变革、突出教学应用、对接产业动态、聚焦重点领域方面,特征与效果显著。

二、2010版《评分指标》解读

2010版《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评分指标》研发制订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由大赛组委会委托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办公室、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同志组成的研制小组,先后研究和参考了中央电教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10多个相关单位组织的教学比赛相关文件,结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改革发展需求拟定。

这一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教学设计、内容呈现、技术应用、创新与实用。客观上说,这一标准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初创期,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对于“教学目标”“大纲要求”“教案编写”“教学策略”等教学要素有明确的描述和要求。特别是“教学效果”“立意新颖”“有推广性”等评分点,利于选手把握在信息化环境下研究和设计教学的方向与主要原则。在这一标准的引导下,前4年大赛涌现出一大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思路创新的优秀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呈现信息技术在优化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推广应用价值、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受到广大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评价,为全面推动实践性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供了范例。

但是,这一指标体系由于在结构上具有教育技术学的背景,特别是技术要求过于显著,客观上造成选手和专家过多关注技术,重视技术与教学的结合,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本身的内在变革重视不足。比如,指标体系中“教学设计”(这一用词在概念上与赛项也产生重叠)占30分,“内容呈现”“技术应用”两项各占25分,“创新与实用”占20分,在指标上突出技术要求的占到50分,加上要素中的媒体、创新技术要求,技术要求可能要占到三分之二左右。笔者在评审研究的过程中,也明显感受到这个方面的问题。

而在实际的调研中,参赛选手和相关评委也明确指出,从第二年开始,参赛选手的优质作品相似度越来越高,特别是教学设计框架、技术呈现手段等。也就是说,2010版的指标体系在引导大赛方向、规范教学设计、创新设计思路、促进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的同时,也在结构和内容体系上严重制约比赛的质量。

三、2014版《评分指标》解读

2104版《评分指标》修订始于2013年大赛之后。由教育部相关负责同志召集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电教馆及地方教学研究部门代表,在南京、北京召开3次专门会议进行修改、研讨、征求意见。几次会议的总体思路是:要破解2010版大赛评分指标体系的结构问题、导向问题和应用问题,特别是要淡化技术特征要求,突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特点,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强调教学以生为本,强化人才培养与评价方式变革等。与2010版《评分指标》相比,2014版的指标体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结构不同

总体结构分为四个部分:总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这个结构与2010版相比,在基本思路和核心逻辑上都有所不同,在结构上不再强调“技术”问题,主要缘于两个考虑:一是突出“技术”更容易引导和强化教师的工具理性。事实上,在这样一项比赛中,技术是必须要有的,但是过分强调技术,往往会造成教师忽视“教育教学”的内核,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技术表达上;二是通过几年的比赛,各地职业院校在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建议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即使不强调技术问题,大家也同样会重视这一要素。

(二)导向不同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自开办以来,无论是大赛组织水平还是大赛作品质量,都受到國内外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唯一较受质疑的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所提交的作品,不能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即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一项比赛,在引导教师理念、技术、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升的同时,却不能直接带动课堂教学的变革。针对这一问题,2014《评分指标》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一级指标中单列“教学过程”,这一指标明确了参赛内容必须在课堂上真实推广应用,而不能是凭空臆想的“空中楼阁”;在评比的导向上,从考查设计的思想理念、技术应用转向考查设计的真实应用过程及效果。

(三)赋分不同

与2010版相比,2014版《评分指标》在结构赋分上有显著变化。一是“总体设计”占40分,比重巨大,这一赋分重在引导专家、研究者、选手更加重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即要从教学目标设置、学习者特征分析、课程内容整合、资源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把握,从文本、课件、资源、活动等各个方位反映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成效,真正达到“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占30分,与2010版的“教学设计”部分赋分相同,突出教学的核心环节、要素的重要性和教学设计的真实性,代表了大赛对教学改革创新的指导方向和大赛自身的基本走势。“教学效果”单列为一级指标,从目标达成、任务完成效果及学生学习体验、成效等领域,突出对教学设计真实效果的考查,即无论设计多好,如果没有教学效果的支撑,依然不能评为优秀的教学设计。“特色创新”指标的分值15分,比2010版少了5分,主要考虑到在评审过程中,所有的“特色创新”应该在前列要素中有较为充分的体现,此处不必再强化这一点。

(四)重点不同

与2010版相比,2014版《评分指标》评分要素重点内容有较大的区别:一是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整体意识,要求“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即要求教师和专家要深入研究国家制订的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教学大纲(标准),增加了系统研究的要求。二是更加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特点”,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要素,突出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差异化、实践化,以避免出现“千课一面”的局面。三是更加突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要求,强调“做中教、做中学”,其内在要求必然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强调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的变革,要求“教学考核与评价多元化,方法得当”。

篇5: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

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方案

一、大赛名称

2012年“神州数码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二、比赛时间和地点

1.比赛时间:2012年11月3~5日。11月2日报到。2.比赛地点:江苏省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三、比赛项目 1.中职组。

(1)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3)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2.高职组。

(1)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3)网络课程比赛。

四、赛项要求

1.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

此项目考察参赛教师对教学软件的教学设计和应用能力,媒体的选择及其表现能力,以及教学过程中软件的使用效果。参赛软件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设计,遵循现代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生源特点,满足教学需求。

(1)参赛软件应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一个职业岗位进行开发,可为仿真实训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自主学习软件等。

(2)参赛软件应体现职业教育“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特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能实现助教、助学、仿真实训、考核等功能,明显改进教学与实训效果。软件选题应具有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3)参赛软件开发平台和制作工具不限,软件风格、形式不限,可为单机版或网络版,能够脱离平台运行。

(4)参赛软件应由参赛教师自主研制或参与研制,鼓励团队合作,多方参与。可以个人、团体或单位的名义报名,团体成员不超过5人,单位报名不列个人姓名,参赛者应拥有参赛软件的版权。

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此项目考察教师按照现代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系统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

(1)教学设计应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环境,在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改善。

(2)教学设计可以选择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针对1~2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学设计应是参赛教师的原创。

3.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此项目考察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和运用设施、设备教学的能力。参赛教师应针对限定的教学内容,讲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并操作现场提供的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用具,演示操作效果。

(1)参赛教师应根据限定的教学内容,按照自定义的教学情境,利用现场提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是参赛教师的原创。

(2)参赛教师应充分使用现场提供的信息化环境和教学设施、设备,完成必须的设备操作。

4.网络课程比赛。

此项目主要考核参赛教师在学习环境网络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多样化条件下,设计、制作网络课程的基本技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深度实施,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参赛作品应针对一门高职课程进行开发,满足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2)参赛作品应是参赛教师自主建设或参与建设的网络课程,鼓励团队合作,多方参与。可以个人、团体或单位的名义报名,团体成员不超过5人,单位报名不列个人姓名,参赛者应拥有参赛作品的版权。

(3)参赛作品将由大赛组委会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统一共享。

五、比赛内容

1.中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参赛作品教学内容不限学科和专业,可以是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也可以是专业技能课程。

参赛作品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的,应依据教育部新修订的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教职成〔2008〕7号)、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职成〔2009〕3号)的教学要求,参照相关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版本不限)进行制作和设计。

参赛作品为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土木工程力学基础、土木工程识图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应依据教育部新发布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职成〔2009〕8号)的教学要求,参照相关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版本不限)进行制作和设计。

2.高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网络课程比赛。

参赛作品教学内容不限学科和专业,可以是公共基础课程,也可以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3.中职组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

参赛作品教学内容限定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中的“万用表的组装与调试”有关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园区网流量负载均衡设计与应用”有关内容。

六、比赛办法

1.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

此项目采取网络初评与现场决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赛前完成软件制作。参赛教师使用大赛组委会免费提供的专用软件,录制不超过10分钟的讲解视频,展示参赛软件,并对该软件的创新点、辅助教学作用和使用效果进行讲解。经网络初评入围决赛的参赛教师,决赛时按现场抽签顺序进行比赛,展示、讲解多媒体教学软件10分钟,答辩5分钟,换场3分钟。2.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此项目采取网络初评与现场决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赛前完成教学设计。参赛教师使用大赛组委会免费提供的专用软件,录制不超过10分钟的讲解视频,讲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及预期的教学效果。经网络初评入围决赛的参赛教师,决赛时按现场抽签顺序进行比赛,讲解教学设计10分钟,答辩5分钟,换场3分钟。

3.信息化实训教学。

此项目采取现场比赛的方式进行,参赛教师按现场抽签顺序进行比赛,讲解教学设计20分钟(含现场设备操作),答辩5分钟,换场3分钟。

4.网络课程。

此项目采取网络评审的方式进行,参赛者向大赛组委会提供网络课程有关材料,由组委会统一搭建课程网站并组织专家网络评审。

七、举办单位

1.主办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江苏省教育厅。

2.承办单位:南京市教育局。

3.协办单位: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八、组织机构 1.组委会

问:鲁 昕

教育部副部长

曹卫星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季建业

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

刘延申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主任委员:葛道凯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王继平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

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刘素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巡视员 沈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许仲梓

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吴晓茅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

副主任委员:王扬南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

雷朝滋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

徐玉斌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 苏雨恒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 王晓芜

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 罗方述

教育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杨湘宁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潘东标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员:葛维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教材处处长

陈 莉

中央电化教育馆办公室主任 尹伟民

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

梁晓峰

南京市教育局职业与社会教育社处处长 程庆梅

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各代表队领队

2.秘书处

秘 书 长:葛维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教材处处长 副秘书长:尹伟民

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

梁晓峰

南京市教育局职业与社会教育社处处长

3.仲裁委员会

主任委员:徐玉斌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 委

员: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4.评判委员会

主任委员:程建钢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员:姜丽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中心副主任

魏 民 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刘克勇

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副处长

郭兴社

中软集团安全事业部总经理

九、奖项设置

1.大赛设单项奖和团体奖。单项奖按比赛项目分别设奖,一等奖占参赛总数的10%,二等奖占参赛总数的15%,三等奖占参赛总数的25%。团体奖设最佳组织奖10个。

2.比赛获奖名单将在网上公示,公示期为10天。公示结果无疑后,公布获奖名单。

十、参赛办法及要求

1.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为单位组织代表队参赛,统一在大赛官方网站(http://,qgxxhds@163.com。邮寄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

9.上述各项材料提交后,请与组委会电话确认。10.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经网络初评后,公布入围决赛教师的名单及决赛材料报送要求,同时公布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的材料报送要求。

十二、大赛同期活动

篇6: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

经过了5个月紧张的准备,在2014年10月31日,我作为江西代表队的一员,赴南京参加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尽管南京市气温骤降,天气寒冷,但是参赛选手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开幕式后,正式比赛就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本次大赛由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组委会主办,比赛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训教学。今年,全国33个代表队组织了地方选拔赛,约6万名教师参与了比赛,其中1468名优秀教师被推荐参加国家级比赛,提交作品726件。

我参与的是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该赛项重点考察教师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学设计应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在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

本次信息化教学大赛采取匿名方式进行比赛,禁止参赛选手进行个人情况介绍。强调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从整体上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与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三是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四是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大赛展示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成果,交流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有益经验,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教学以后一定是教学的趋势,对于文科类专业,确实可以实实在在的克服一些教学上的难点,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

上一篇:我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作文800字下一篇:增强基层团组织凝聚力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