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教育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全国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而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第一篇:全国职业教育论文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月15日,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加强法治为可靠保障,以党的领导为坚强保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作工作报告。袁贵仁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教育系统要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指引下,牢牢把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定不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二是加快教育结构调整。要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全民继续教育。三是下大功夫抓好教育公平。要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四是提升办学要素水平。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依法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袁贵仁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双轮驱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紧紧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枢纽环节,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分类发展,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摘自“教育部网站”)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工作会议召开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如何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进行?新型教育智库如何全面投入这场深刻变革?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工作会议1月14日召开,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当前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发布了近期科研成果。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会议并讲话。郝平指出,过去5年,教育规划纲要阶段性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教育科研系统全面参与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全力支撑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指导、全面评估监测教育整体发展等,发挥了新型教育智库作用。未来5年,是彰显教育科研作用、做大做强教育智库的黄金时期。要坚持创新,提升科学化水平;加强协调,提升整体性水平;注重绿色,提升可持续水平;扩大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追求共享,提高社会化水平。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16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召开

1月13日,2016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举办,旨在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教育重点任务,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国教研工作重点任务。从会上获悉,今后,教育部将研究制定教研员职业标准及教研员队伍的准入、流动和退出机制,建设教研员培训基地,启动教研员专业素质提升计划,提升教研员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刘利民指出,教研工作在深化基础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同时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教研系统要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教研工作的动力;坚持开放包容,增强教研队伍自身活力;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整体能力;坚持协调合作,促进教研工作形成合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

刘延东:教育督导工作督落实促公平保质量

1月4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主任刘延东在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教育督导条例》,突出督导工作重点,抓住关键,完善机制,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刘延东要求,必须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教育督导全过程。真督实查是教育督导的核心要求,督导要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敢于碰硬,要点准“穴位”、打准靶子、加点“辣味”,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督导体制机制,创新督导方式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督导结果运用机制,加大约谈问责和结果公开力度,提高督导实效。

(摘自《中国教育报》)

全省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1月19日,全省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陈云贤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陈云贤指出,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体现,不仅要提供新的环境和手段,更要引领和带动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十三五”时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创新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现代化的能力,为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摘自“广东省教育厅网站”)

一线

2015年12月23日,2015年东莞市中小学慕课试点工作现场会在长安镇振安初级中学举行。长安镇振安初级中学展示了具有东莞特色的“双师课堂”“翻转课堂”“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2015年6月,东莞市教育局公布了全市慕课试点学校,长安镇振安中学是试点学校之一。长安镇大力支持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实施路径,重点实施了五项教育信息化工程,启动三项信息化领域改革试点,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建设信息化骨干队伍,打造长安镇慕课教育平台。

(东莞市长安镇教育卫生局 文燕华)

以教育“创强争先”为抓手,加速“振兴粤东西北”

——“南方教育观察团”粤东西北部分地市主要领导访谈录(下)

文/本刊记者 李少杰 黄铭钊

汕头:教育——“海滨邹鲁”发展新引擎

2012年汕头市启动创建教育强市以来,围绕打造“粤东教育新高地”的总目标,制定全市教育创强建设整体规划,以“创强”“创均”为抓手,努力推动汕头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目前,汕头市教育创强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强市创建迈出坚实的步伐。2015年12月9日,观察团一行来到汕头,对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进行了专题采访。

记者:汕头的教育强区覆盖率位居粤东地区首位。您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汕头在推进“创强争先”工作中的宝贵经验?

陈茂辉:一是必须有认识。从打造粤东人才高地、增强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高度来理解和推进教育创强创均工作,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增进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多更实在的教育实惠的高度来理解和推进教育创强工作。

二是必须有担当。我市专门成立以郑人豪市长为组长的汕头市创建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创强。

三是必须有目标。教育创强创均工作自启动以来,我们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规划明确每年的创建任务。

四是必须有措施。截至2015年10月,全市各区县共投入资金超35亿元。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列入教育创强工作中统筹考虑,并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采取逐校制定整改方案的办法,改造薄弱高中;突出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全面优化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协调水平。

五是必须有特色。近年来,各区县党委政府开拓创新,逐步探索并形成最适合本地教育事业发展的路子,凸显特色,抓手有力。

六是必须有检查。我本人和郑人豪市长、郑通声常务副市长、赵红副市长等市领导多次调研、指导各地教育创强工作。

记者:汕头的社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汕头是如何将教育和科技创新结合在一起的?又是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

陈茂辉:一方面,我们以创建教育强市为着力点,不断实现人才创优、科技创新。创建教育强市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加快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过程,就是一个积蓄竞争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推进教育工作与实现人才创优、科技创新相结合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为重大平台,加快打造粤东科教创新中心。市委市政府抓住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汕头的重大机遇,将筹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作为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抓手,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创新优势,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不断提升我市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市委市政府借助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一桥梁,积极规划建设中以创新产业园,作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大学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转化和商业孵化的核心载体与平台。这是我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一个重大引擎。

记者:以色列理工学院为什么会选择汕头?

陈茂辉:首先要感谢李嘉诚先生。李先生和以色列理工学院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他非常重视高科技的发展对未来企业包括经济发展的作用,他的前瞻性很强。

其次是汕头大学的依托。汕大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取得很大成效,今后汕大的发展肯定要走上一个更高水平的台阶,因此,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到汕头,来跟汕大进一步合作,推动汕头大学发展。虽然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是独立法人代表,但两个学校搭在一起,学校资源可以共享,包括我们的研发力量、人才都可以共享。现在,两校就已经共同建立了癌症研究中心,科技研发中心。

最后一个,就是政府建设的决心。我们跟拉维校长谈判的时候,我说,我们不好说要投入多少钱,因为学校现在还没有规划出来,我砸锅卖铁也要把学校建好。当时拉维校长懵了,没听明白什么意思,后来在翻译的帮助下,知道了我要表达的意思,高兴得哈哈笑,说就这么定了!

记者观察:

教育创强工程的实施,就是给汕头这座老牌经济特区的振兴发展插上翅膀。汕头市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的建立为契机,为再次起飞打造强劲而持久的新引擎,必将在这座城市的振兴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河源:教育推进创新驱动

2010年8月,河源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作出创建省教育强市的决定。5年多来,河源教育创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已有6个县(区)建成省教育强县(区),教育强县(区)覆盖率达100%。2015年12月14日,观察团来到河源,对河源市委书记(现广东省副省长)何忠友进行专访。

记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河源现在也面临着城区学位压力不断增大和农村教育资源剩余的问题。请问河源是如何调整资源配置来解决创强效益最大化的问题的?

何忠友:一是全力扩增城区学位。河源根据城市化进程和教育发展需要,将学校布点规划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自启动创强以来,市区学校建设已投入资金约17.76亿元。

二是优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教育创强进程中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社会稳定统筹起来抓,做到社会稳定和优化学校资源配置两不误,既考虑到农村学龄人口减少,适度撤并学校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益,又考虑了群众就近上学的意愿,在就近上学和上更好的学校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科学合理规范新建、扩建或撤并学校,切实做到宁建多一所学校,也不让一个孩子失学。5年来,全市新建、扩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381所,撤并学校951所。同时,对因撤并学校富余出来的教师,我市实行富余教师转岗制,通过对富余教师转岗培训,弥补紧缺学科教师的不足,较好地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

记者: 在您抓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哪些事情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何忠友:来河源之后我第一次去调研的时候,我到每个县的学校去看。感受最深刻的一方面就是大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当我第一次去龙川一中的时候,他们(龙川当地教育负责人)给我讲,学校那块地原来规划是县委县政府用地,后来拿来办龙川一中。当时我问建设龙川一中花了多少钱,他们告诉我花了两亿多。两亿多是什么概念?当时龙川一年的县级财政收入就是这个数!

第二方面就是启动教育创强以后,学校设施的变化让我感到蛮自豪的。教育创强对于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这些硬件方面的提高是很明显的。

还有就是这其中教师的奉献也让我很感动。尤其是我们的博爱学校的老师,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们特别有爱心。

记者:2015年河源拿到了粤东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接下来河源如何通过教育来推进创新驱动?

何忠友:河源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后,我们最先思考的是:国家级高新区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要做好哪方面工作,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河源高新区一定要打造成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区。高新技术企业就需要以研发、创新高科技产品为主。我们现在正在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加强同一些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将我们河源的资源优势同科研机构的研究优势结合起来,使得河源高新区的企业的数量和他们所代表的行业水平都得到提高,才能说我们的高新区是实至名归的国家级高新区。

记者观察:

访谈中,何忠友书记一再强调对于教育要加大投入,这是一切教育创强思路开展的基础。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何忠友书记对教育的了然于胸和如数家珍,让我们看到的是这座客家古邑的领导人,对于教育这柄振兴发展利器的精心锻造。同时,随着河源高新区的升级,也更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河源在振兴发展的大舞台上演出更加精彩的一幕。

茂名:构建区域教育体系新格局

为了促进区域教育实现长足发展,茂名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创强争先建高地”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雷厉风行,全面推进,切实做好教育创强工作,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教育“创强”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的成功之路。目前,全市7个区(县级市)已有5个建成省教育强区(市),103个镇(街)中,已有96个建成省教育强镇(街),强镇(街)覆盖率达93.20%。2015年12月17日,南方教育观察团一行到达茂名,茂名市委书记许光接受了专访。

记者:我们了解到,茂名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提出了“一本四专”的高校发展策略。具体而言,贵市是如何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的?

许光:2014年前,我市仅有1所高等学校、1所高职院校,高等教育相当薄弱。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大力推进“一本四专”5所高校建设。一是扩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学院附近征收了600多亩土地扩建校园,彻底破解了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搬迁茂名职业技术学院,争取用3年时间将学校办成可容纳12000名学生的广东建设工程职业学院(本科);三是创办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该学院于2015年秋季已开始招生上课;四是筹建广东第一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是引进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以上措施,茂名市高等教育获得了实质发展,也使茂名市现代教育网络体系得以更加完善。

记者: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强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茂名市作为人口大市,在“创强争先”方面是否存在较大困难?贵市是如何破解创强难题的?

许光:由于区域因素与人口因素,茂名市在创强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困难。比如“筹资难”,就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创新资金筹措机制。一方面,市政府拿出4个亿对各镇(街)创强进行奖补,并贴息贷款2个亿支持各区(县级市)创强。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出台《茂名市社会捐资助学暂行办法》,全市共筹集社会教育创强捐款8亿多元。同时,强化经费管理,市、县两级全部设立财政教育资金专户,确保教育资金足额用于教育。此外,我们还组织开展教育经费专项督查,确保教育经费的归位使用。通过这些措施,“筹资难”问题得以解决,为教育创强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必要条件。

记者:改革与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话题,贵市是如何促进区域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有何特色举措?

许光:没有改革,就没有突破。我们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发展,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制定、执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校长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促使校长转变办学理念;二是改革校长选拔机制。通过公开选拔建立中小学校长后备人才库,对校长后备人才先培养后使用;三是改革教师调配机制。建立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四是改革职称评审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师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重点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有利于茂名教育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观察:

茂名市作为人口大市,在面对创强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攻坚克难,蹄疾步稳,值得肯定。为了建构覆盖率高、层次感强、辐射度大的现代教育网络体系,针对高等教育薄弱环节,茂名市制定并执行了“一本四专”的战略部署,为当地教育的横向推进与纵向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与此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实效度大的改革措施,反映出茂名市委市政府对当地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推进教育改革的充分决心。

揭阳:多措并举的教育探索

自2012年5月启动教育创强工作以来,揭阳市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扎实措施,自上而下,层层推进。2015年11月,揭阳在粤东地区率先实现所有县(市、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5年12月18日,“南方教育观察团”来到揭阳,揭阳市陈东市长接受了专访。

记者:首先请您讲讲您发展教育的理念是什么?

陈东:省委省政府现在有两大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我认为教育创强是个先导工程,教育先行必然促进创新驱动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创强争先一定要整合资源,发挥后发优势。

记者:那么您认为揭阳在教育这块应该在哪方面发力?哪块可以作为突破口?

陈东:第一,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并举。揭阳近年来投入创强资金36.16亿,其中政府投入29.07亿,社会投入7.09亿。作为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是当仁不让的。同时,揭阳的民资民力也比较雄厚,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我们政府与社会双轮并举,发动社会投入7.09亿。社会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认识的提升,还有情感的投入,让教育事业成为全社会共同担当的重任。

第二,硬投入与软投入并举。揭阳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新增校园面积335.1万平方米,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14.2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用房118.8万平方米,新增体育运动场地面积382.9万平方米,新增计算机12.96万台,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8.59亿元。仅仅是硬件上的投入还不够,同时需要软投入。揭阳与华南师范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投入350万元来提升教育师资水平,改造教育模式。

第三,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升与“互联网+”并举。揭阳教育要发挥后发地区优势,应该在“互联网+”领域有重大突破。我们正规划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通教育共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市,在中德金属生态城建设15年一贯制新校,并在空港经济区选择初中、小学各1所学校进行改造。

第四,教育开放与潮汕文化特色教育的彰显并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文明成果的共享应当以教育成果的共享为先导。作为最善于走出去的揭阳也应该把教育开放作为自己变后发劣势为优势的重大探索。一方面,我们已经花了三年时间,和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创办中国第一所双元制应用科技大学,并且得到教育部、中联部、外交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我们邀请了一批德国华裔的教育家担任我们揭阳的市长教育顾问、局长教育顾问、县区教育顾问和校长教育顾问。我们还聘请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前常务副校长曾庆忠为揭阳市教育局的教育顾问。

当然,在潮汕地区教育创强还要有一个鲜明的旗帜,就是潮汕文化特色。这里包括潮汕走出去的红头船精神。这种创新创造的精神一定要在创强工作中发扬光大。

第五,教育创强要校内建设与校外建设并举。教育创强不能仅仅盯着校内。我们提出实施十万电商人才培训,在军埔电商村创建全国电商免费培训基地。让学生们在产业当中学产业。

记者:在振兴粤东西北进程中,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是两大抓手,揭阳的教育“创强争先”工作如何与之协调并发挥作用?

陈东:一切事业都是人的事业,人才的摇篮是学校。我们将坚持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的理念,着力推动学校进园区、园区办学校。我们强调产业园区要建设成为“工厂在大树底下、家庭在工厂旁边、孩子在父母身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产业新城,要有培育产业人才的职业学校,也要有满足孩子成长的普通学校。比如在中德金属生态城,我们将全面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创办科技应用大学,同时联合德国教育机构创办“互联网+”、15年一贯制的中德双语学校,让揭德两地的孩子交朋友;在军埔村我们集聚职业学校打造全国电商培训基地,同时要在村里办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让年青人在这里成家立业。

记者观察:

在教育创强过程中,揭阳有思考、有特色,重实际、重开放,没有简单复制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而是充分挖掘后发地区的特色及优势。“中德合作”“电商村”“互联网+”……显然,在教育这个平台的每一个舞步都彰显着揭阳这座年轻城市对于振兴发展的勃勃雄心。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采访对应地市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引子

这是你的游子

我的家

远方的人儿为你牵挂

海滨邹鲁如诗如画

仰望文光塔听听侨乡神话

这是你的温暖

我的家

一瞬万里春秋冬夏

再吻天风海涛

看看晨曦浪花

飞翔大海屋檐下

美丽的潮阳我的爱

山水有韵薮渊深悠

恋恋人间这美丽的家

这缤纷的果实是游子寸草之心的报答

——《美丽潮阳我的爱》(潮阳城市形象宣传曲)

潮阳,海滨邹鲁、千年古邑。

潮阳“三瑰宝”:英歌舞舞姿古朴、雄浑、粗犷,被称为“民间舞蹈的精华”“中国舞蹈之根”; 笛套音乐曲调悠扬婉转,悦耳动听,被称为“盛开在岭南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剪纸刀法精细,线条清秀均匀,艺术风格精巧秀丽、多维巧思,属民间艺术绝活。

潮阳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潮剧、木雕、石雕等工艺和贵屿街路棚、谷饶祭社等民俗活动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唐宋名贤韩愈、文天祥等曾流寓潮阳。唐末潮阳县令吴驹为纪念韩愈两度潮阳有移邑治、置乡校的旷世功绩,于后溪古渡建造了韩愈渡江亭,撰联曰:“开理学渊源诗书长昭日月,化蛮烟瘴雨壑廓功垂潮阳。”

潮阳每年的“潮之春”迎春文化节元宵灯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惠民盛典。每一届“潮之春”元宵灯会都吸引几十万群众参与。

以大峰祖师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深深扎根在潮阳民间信仰的土壤中。“施爱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峰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海内外潮人。

潮阳也是全国著名侨乡,现有户籍人口近180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有120多万,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乡亲有120多万,故历来有海内外“三个潮阳”的说法。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共潮阳区委书记陈新造说,实现潮阳的振兴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启迪和精神支撑。弘扬潮阳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潮阳绵长文脉,是本届班子的历史担当和光荣使命。

拥有近180万人口的潮阳,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对这样一个人口大区来说,经济其实并不富裕,堆头小、底子薄,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除了保民生、保稳定、保工资外,政府已经是“囊中羞涩”,拿不出余钱投入项目建设。

在此情况下,潮阳区委、区政府基于潮阳文化中的慈善公益内核,立足区情,发挥该区在外潮籍企业家众多的优势,创新理念,实施“反哺工程”——乡贤募捐,反哺家乡——公益活动,并于2012年12月12日成立了公益基金会,开启了潮阳慈善公益的新篇章。

自2012年启动以来,潮阳区反哺工程公益活动已经走进了珠海、深圳、广州、海口、上海、北京、惠州和潮阳本土等地,涵盖教育、文化、基础设施、扶贫济困等方面。

民生反哺让潮阳城市交通环境明显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在民生反哺的带动下,文化反哺也轰轰烈烈进行,潮阳博物馆、笛套音乐传承基地成为两处新的地标性建筑。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练江基地为代表的经济反哺项目达到64个。

与此同时,教育反哺项目达到136个,由乡贤捐资规划建设的校舍、配套教学设施以及新设的教育基金项目遍地开花。

在2014年12月12日举办的“情暖古邑·大道朝阳”潮阳区公益基金会成立三周年暨公益募捐文艺晚会上,潮阳区对外发布,截至当日,潮阳区公益基金会三年来累计募集资金达36.19亿元,认捐项目579个。其中,已有 409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累计投入资金15.64亿元;在建项目72个,计划投入资金8.9亿元。

潮阳区连续四年举办公益募捐文艺晚会,大力褒扬潮阳众多乡贤情系桑梓、反哺家乡的博爱情怀。

乡贤反哺工程堪称“潮阳奇迹”。这是潮阳区新一届党政班子创新执政方式的一种有效尝试。潮阳区委书记陈新造表示,区委、区政府将致力擦亮潮阳反哺慈善公益品牌,培植慈爱包容、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社会风尚,营造支持慈善、参与慈善、发展慈善的文化氛围。潮阳区将不断创新反哺形式、拓宽反哺渠道、做优反哺平台,进一步提升慈善公益的感召力,扩大慈善公益的影响力,增强慈善公益事业的生命力。

潮阳反哺工程虽不是国内唯一,但是在“以民生反哺为切入点、以经济反哺为支撑点、以文化反哺为提升点”的思路引导下,经过几年时间的不断探索和治理创新,已经发展成为省级示范工程。

据了解,由南方舆情研究院联合高校、智库等机构举办的第二届“粤治——治理现代化”广东探索经验交流会上,“潮阳反哺工程推动政府治理创新”案例获评“政府治理创新”类优秀案例,成为全省10个政府治理创新优秀案例之一,充分展示了潮阳区在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最新成果。

镜头一:巍巍东山,钟灵毓秀;百年名校,俊采星驰——潮阳一中隆重举行体育馆建设项目开工仪式

2014年11月12日,四方宾朋在美丽的潮阳一中集会,隆重举行体育馆建设项目开工仪式。

潮阳一中校友、中国永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学春先生及其团队热心桑梓公益、心系母校发展,获悉母校尚未建设体育馆,欣然表示出资约5000万元,为母校潮阳一中建设一座多功能现代化体育馆,改善母校的办学条件,助力母校发展。该馆建设面积7800平方米左右,由室内篮球场、学术报告厅、舞台、功能性教学用房等部分组成,可容纳3500多人集会。体育馆建成后,将与校内望仙桥、剑碑亭、文马碣等历史文化古迹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满足学校师生集会、学术活动、体育运动和文艺汇演等方面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潮阳一中作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功能布局,提升学校品位,为这所百年名校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开工仪式上,潮阳区区长林定亮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百年名校潮阳一中为国家、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栋梁之才。校友林学春先生在事业有成之后,出资为母校建体育馆,实为大善之举,是对区委区政府 “反哺工程”给予的大力支持,助力潮阳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两年,潮阳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反哺工程”,推动潮阳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其中,潮阳一中体育馆的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特别是区委书记陈新造的高度重视下,成为重要的推介建设项目之一。

潮阳是个典型的人口大区、财政小区,单靠区财政保障教育投入十分困难。而同时,潮阳又是著名侨乡,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一向关心桑梓、热爱家乡,关心和支持家乡教育事业。自2012年潮阳区委区政府启动反哺工程后,众多潮阳籍乡贤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反哺家乡,捐资建设教育项目。反哺工程实施三年,共募集公益资金达36亿多元,涉及公益项目563宗;其中涉及教育的项目就有136个,认捐资金达12.63亿元,占全部公益资金的36%以上。

其中,深圳市德惠投资有限公司郑开德先生在捐资2.5亿元建设金堡中学的基础上,再次捐资4000万元作为金堡中学教育基金。

香港力嘉集团董事长马伟武兄弟先后捐资5156万元新建南侨中学“力嘉分校”。

阳柳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才雄先生认捐1亿元新建陈桂森学校。

东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桂洲先生认捐6800万元扩建城南第三小学教学楼、运动场及街道中心幼儿园。

潮阳西胪籍在外企业家郭洪明先生认捐5000万元扩建外輋学校宿舍楼及办公楼。

林庄喜先生捐资2000万元重建泉塘小学校舍。

……

这些资金的投入,有效改善了潮阳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潮阳教育创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近四年,潮阳共改造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解决学位近5万个。

镜头二:潮阳区举办第三届“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青少年参与公益募捐活动

2015年3月4日,中共潮阳区委宣传部、团潮阳区委、区教育局联合在潮阳棉城中学举办潮阳区第三届“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青少年参与公益募捐活动暨“学雷锋月”启动仪式。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池小玲,常务副区长马文玲出席活动,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教育局领导以及各镇街道教育组、团委、区直学校负责人参加了活动,棉城中学高一级学生作为全区中小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启动仪式上,区领导为获得2014年“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活动先进单位颁发奖牌,表彰他们在过去一年为潮阳公益事业所做出的努力。

棉城中学的师生们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由邓志敏老师指导的学生公益诗朗诵《慈善,我为你而歌》,情感激昂、气势恢宏,极富感染力。在学校音乐专业班的学生们精妙舞蹈协作下,肖立曼、肖棉、林东津三位老师演唱了潮阳城市形象歌曲《美丽潮阳我的爱》。悠扬动人的歌声,炫丽精彩的演出,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全体学生誓言积极投身到慈善公益事业中去。

活动还进行了现场爱心募捐活动。学生们将爱心款放入捐款箱,将一本本精心挑选的图书放到捐书处。《让世界充满爱》的悠扬歌声在全场飘扬。

活动最后,领导嘉宾和学生都在“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的签名条上签名。整个活动热烈而有序,为2015年的公益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奠定基础。

大力实施反哺工程,进一步扩大公益慈善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既是潮阳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为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创造了良好契机。

为培养中小学生从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潮阳区委、区政府从2013年开始,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学雷锋月系列活动,倡导“一人一元捐”“一人捐一书”“一人一感想”“一人一好事”“一人参加一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人一元捐”活动:为动员广大青少年关心和支持公益事业,弘扬公益慈善精神,潮阳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教育局开展爱心“一元捐”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公益活动的社会氛围。募集的捐款全部统一缴到团区委办公室,团区委将捐款汇总缴至潮阳公益基金会。

“一人捐一书”活动:以潮阳区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为载体,以“我为图书馆捐一本书”为主题,发动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图书馆捐赠图书,让书香共享、知识相传。

“一人一感想”征文比赛:围绕“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主题,开展“一人一感想”征文比赛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全方位深刻认识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提升青少年参与社会公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人一好事” 活动:让更多的人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共同传承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学校志愿者服务队为依托,组织志愿者在校园及周边集中进行长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志愿精神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一人参加一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在“学雷锋活动月”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校园环境美化行动。

潮阳区“学子齐参与,公益共启航”活动成效显著。2013年以来,潮阳区各级各类学校共募集到学生捐款71.79万元,捐书162060册,涌现好人好事14.38万件,有20.5万人次学生投身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

镜头三:潮师高级中学举办“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

2016年1月7日晚,潮师高级中学体育馆灯光璀璨,热闹非凡,高一级“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在此隆重举行。

本次比赛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赛,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融合音乐、舞蹈、吟唱等多种表现形式。比赛伊始,在古典雄浑的音乐背景下,高一(10)班的三位同学穿着汉服走上舞台,伴着悠扬的箫声翩翩起舞。紧接着高一(10)班全班以独特的诵读形式,把《将进酒》的大气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后面出场的高一(12)班更是以其铿锵有力的气势、充沛饱满的感情、自信大方的诵读,用一首《少年中国说》表达出了当代中国少年的勇气与担当,在赛场上掀起了一轮高潮,迎来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声情并茂,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悠远绵长,时而动人心弦;集体朗诵气势磅礴,个人展示抒发豪情。台上演绎着美妙的古典诗词,台下不时送上满堂喝彩。

此次“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旨在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既培养了同学们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又让他们享受了阅读背诵经典诗文的快乐,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朗诵技巧。激发了全校师生捧起书本、以经典为友、与阅读同行的热情,朗朗的诵读声响彻校园内外。

镜头四:潮阳一中隆重举办“国学教育进校园”系列展示活动

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彰显百年老校底蕴。2014年6月28日上午,潮阳一中隆重举办“国学教育进校园”系列展示活动。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棉生,潮阳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新造,原潮阳市市长、潮阳一中校友会会长许慈生,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姚欣文,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育荣,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马文玲,区委办、区政府办有关负责人,区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校长,学校行政、教师和学生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活动展示仪式。

活动展示仪式上,郑少燕校长指出,国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将国学教育融入到文化校园的构建当中去,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和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不仅彰显百年老校“文化立校”的教育品位,也能够为建设美丽幸福新潮阳,为传承国学经典文化贡献力量。

马文玲常务副区长在致辞中指出,潮阳一中作为潮阳的最高学府,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育人环境,为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托。希望学校将“启智养正”这一国学教育核心理念深化运用到学科课程、校园活动、德育工作和社团文体活动中去,让广大师生都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滋养。

活动展示仪式上还播出视频《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彰显百年老校底蕴——国学教育在一中》,并举办了现场书画笔会、诗歌创作讲座、国学讲座、中国画展示、国学灯谜、国学经典宣传栏、国学黑板报等“国学教育进校园”系列展示活动。

镜头五:国学知识抢答赛在潮阳启声学校礼堂隆重举行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一场别致的国学知识抢答赛在潮阳启声学校礼堂隆重举行。抢答竞答,此起彼伏,参赛同学丰富的国学知识、熟练的答题技巧,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开展国学教育,让儒家优秀文化、国学精髓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是潮阳启声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新途径之一。

潮阳启声学校创办伊始,便确立了“用优质教育铸造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以国学教育和养成教育为依托,培养具有良好举止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人”的育人环境。学校通过开展升旗礼、晨会夕会、主题班会、行为举止指导、孝心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学教育、养成教育,不断丰富德育内涵,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校围绕培养“身体健康、气质高雅、知书达理、德才兼备的现代人”育人目标,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的教学纳入课程,利用早操、班会组织诵读。提高学生修养,做到知行合一。

潮阳反哺工程所折射出的慈善公益文化,是地区传统文化的结晶。潮阳以反哺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慈善爱心、公益意识的现代公民。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决定,潮阳区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以“启智养正”为核心理念,提高师生思想道德水平;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让传统美德代代传承。“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内容是:全区学校根据实际,自行选择国学教育辅助读本,并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供学生使用。小学可选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唐诗》等;中学可选择《大学》《中庸》《诗经》《礼记》《孟子》《老子》《墨子》《<论语>选读》《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等。各校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广泛开展书法、国画、戏曲、民乐等国粹的启蒙和入门教育。

2013年4月24日上午,潮阳区“国学教育进校园” 活动在该区城南中学举行启动仪式。参加启动仪式的有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纪委主要领导,区委组织部、宣传部主要领导,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负责人;各镇(街道)书记(或镇长、主任),分管教育的领导;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各股室主要负责人,各教育组组长、直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校长;城南街道中小学校长、主任、教师代表,城南村(居)委书记、主任,城南中学全体教师、学生等2800多人。

启动仪式上,潮阳区委书记陈新造作重要讲话并领诵国学经典《弟子规》。广东省新通达钢管厂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汉荣为活动赠送《弟子规》40万册。

2013年4月24日下午,潮阳区教育局在该区金堡中学举行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国学教育进校园”动员大会暨专题讲座。潮阳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马文玲,区政府办公室、区教育局全体干部职工,各教育组副组长、教育专干,各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或政教主任等近1000人参加会议。

2013年9月27日至29日,潮阳区邀请深圳市龙岗区5位专家为该区举办“国学教育进校园”校长培训班和骨干教师培训班。校长培训内容包括:对国学教育进校园理念的认识、《弟子规》与学校管理等;骨干教师培训内容包括:对《弟子规》的解读、《弟子规》示范课、《弟子规》课堂教学建议等。全区共有335位校长、347位骨干教师参加培训。

从2013年秋季开始,潮阳全区小学每周至少安排1课时、中学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开展国学教育。2013年教师节,潮阳区还举办了“品读国学,修身养德”师生集体朗诵及艺术表演比赛。

几年来,潮阳区各中小学校深入开展国学教育,努力打造国学教育特色和品牌,国学教育异彩纷呈。

潮阳一中明光学校开展以“品读国学,立德修身”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以国学教育为载体和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金堡中学开展“国学润心灵,书香溢校园”系列活动。

潮师高级中学开展古诗文朗诵、“与圣贤对话与经典同行”的国学教育活动。

棉城中学开展“国学滋养心灵,经典浸润人生”的教育活动。

中寨小学开展“学国学,见行动”教育活动。

启声学校以“以国学教育和养成教育为依托,培养具有良好举止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人”为办学目标。

新棉学校开发出系列国学教育校本教材。

实践证明,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孩子们心中生根,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学生们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得以提升,良好行为习惯有效养成。“国学教育进校园”提升了潮阳教育发展的“软实力”,潮阳区轰轰烈烈的国学教育在区内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镜头六:郑开德先生的六次题词

2004年,潮阳区金堡中学开办,捐资人郑开德先生第一次为学校题词——“青云志”,鼓励全校师生勇立远大志向、敢于拼搏争先。2006年,已是汕头市一级学校的金堡中学,得到了郑开德先生第二次题词——“志在千里”,寄望全校师生再树雄心、勇攀高峰。2008年,为了激励全校师生争创省一级学校,郑开德先生给学校送来了第三次题词——“勤在朝夕”,勉励师生郭厚笃实、朝夕恪勤。2010年,金堡中学通过了省一级学校的评估,郑开德先生第四次为学校题词——“登高思远”,劝勉师生提升境界、不断发展。2012年,取得丰硕办学成果的金堡中学深得社会赞誉,郑开德先生第五次为学校题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鞭策师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2014年春节,在全区以至全市传递着办学正能量的金堡中学,获得了荣膺“2013年南方华人慈善盛典十大慈善人物”的郑开德先生的第六次题词——“真爱”。

金堡中学由郑开德先生投资2.5亿元创建。学校以郑开德先生这种倾情教育的真爱为指导,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推行真爱教育,逐步让真爱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金堡中学校长李先达说:“教育是保存真、分享爱、追求美的过程。教育的真谛就是真爱,只有真爱才会有真教育。”

潮阳反哺工程募集的善款改善了潮阳教育的办学条件,反哺工程所凝聚的传统文化与价值理念哺育了潮阳学子的心灵。除此之外,反哺工程也从深层次上改变了潮阳教育的内涵和格局。

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地方文化和学校实际,发挥所长,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效应提到显著提升。如:棉城中学的“合唱团”、铜盂新桥小学的“潮州大锣鼓”、后溪中学的“英歌舞”等,均大力传承潮汕乡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打造真爱教育,潮阳金堡中学坚持以“传承民间艺术文化”为美术教学追求,不断开展传统艺术教育,现在是汕头市优秀中华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潮阳剪纸传承基地。

潮阳实验学校创办于2000年,由民营企业家郑立平先生本着“兴学育才,回报社会”的宗旨,投资5亿多元创办。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学校、全国先进民办学校。学校还获得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格和清华大学“优质生源基地”称号。

潮阳一中自建校以来,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校友遍布海内外。校友们饮水思源、眷恋母校,或不远千里,亲临观光;或致函师生,亲切慰问;或献策献力,捐资建校。李光隆、林贵典等校友身居海外,心怀桑梓,先后捐资兴建、助建“思源图书馆”“科学馆”“思源教学楼”等,优化了学校的办学格局。

潮阳区小哈佛双语幼儿园由汕头市东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桂洲先生本着投资社会、服务社会、造就后代为宗旨而创建。该园秉持新颖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开展特色教育,走出一条以坚持特色立园、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强园、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兴园的办园之路。受陈桂洲董事长及夫人资助免费就读该幼儿园(全托)的河溪五胞胎也有幸亮相2008北京奥运火炬在汕头的传递仪式,成为整个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独一无二的精彩亮点。

潮阳以反哺工程促进教育大发展。在反哺工程的带动下,潮阳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均在近年迈上新台阶。

在师资提升方面,目前潮阳区共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专家”培养对象1人,“名校长”培养对象3人,“名教师”培养对象4人;省特级教师6人,省骨干校长2人,省骨干教师27人;市骨干校长2人,市骨干教师27人,区骨干教师48人。涌现出张复昌、李先达、李赛娥、李庆生、周雪等名校长名教师。

在教育创强方面,经过几年努力,潮阳区的13个镇(街道)全部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其中,金浦、棉北、和平、河溪、城南、关埠等6个镇(街道)已被省命名为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道)。

在资助贫困学生方面,近四年来,潮阳区共为24068名困难家庭学生落实生活费补助,补助总金额达3972.45万元;多渠道筹集377万元资助1095名贫困中小学生。

在特殊教育方面,潮阳以镇(街道)中心学校为随班就读基地学校,建设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已在文光、城南、关埠、谷饶、西胪等5个镇(街道)的中心小学设立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同时,全力推行“全纳教育”,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规划建设。潮阳区特殊教育学校项目——潮阳区培智学校已于2015年10月9日举行开工仪式,将于2016年春季交付使用。学校规划占地20亩,校舍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800万元。

在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方面,潮阳区已完成14所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任务,将这些学校提升为汕头市一级学校。目前,该区共有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占汕头市的三分之一;广东省一级学校3所,占汕头市的三分之一。

在民办教育方面,几年来潮阳区民办学校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共计106人,其中潮阳实验学校101人,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4人,潮阳恩溢学校1人。特别是潮阳实验学校近几年来高考成绩屡创辉煌,学生多次荣获省市文科、理科总分或单科状元,进入省总分尖子层人数稳居汕头市第一、粤东首位。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著名民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民办教育优质发展,教育品位不断提升,为潮阳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潮阳区委书记陈新造说:优先发展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事关社会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本届区委、区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抓教育就是抓未来”的理念,把教育做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工作来抓,统筹规划、科学发展,教育事业呈现均衡化、优质化、公平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正是因为党政领导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方成为潮阳反哺工程重点捐资领域。反哺工程正引领潮阳教育走在朝阳大道上。潮阳教育的壮阔明天,将如潮阳城市形象宣传曲《美丽潮阳我的爱》歌词所述:

这是你的温暖

我的家

一瞬万里春秋冬夏

再吻天风海涛

看看晨曦浪花

飞翔大海屋檐下

(本文图片由潮阳区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罗 峰

顶岗实习,纾解校地两重困

文/本刊记者 李少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作为教育重器,其素质及专业水准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广东省从2012年开始全面推进“强师工程”,就是着眼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在这一工程的统筹下,陆续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完善了中小学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同时健全教师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了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但是,省内不同地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各地区间存在着差异化的具体困难。在全省统筹协调之外,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立足本地教育资源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及专业水准,成为“强师工程”背景下各地市重要的自主发挥课题。肇庆学院在怀集、封开两县建立的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或许对这一议题具有借鉴意义。

尽管在课下我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来准备,认真写教案,查资料。讲课之后,我才发现,教案与课堂的差异原来那么大。

——外国语学院 卢丽珍(顶岗支教实习学校:怀集县第一中学)

在这里,身背两个身份,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这样的角色转换真的感觉很艰难。

——音乐学院 林丹敏(顶岗支教实习学校:封开县都平学校)

高校:教师人才培养之困

肇庆学院作为粤中西部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承担着为肇庆和粤中西部地区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重任。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例如义务教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对接存在误差,高校教师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较少,师范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基础教育实践工作部分脱节等等。如何将师范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如何结合自身所有的资源状况,创新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是肇庆学院师范专业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肇庆学院自身难以解决,必须依托地方政府、中小学的协同合作。

地方:教师人才缺失之困

肇庆市怀集县、封开县等地因地处粤中西部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中小学师资较为短缺,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偏低,教学科研能力亟需提升。在不断深化新课改的背景下,针对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师资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开展教育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健康发展,这些都是地方政府亟需解决的课题。

校地合作,顶岗实习

肇庆学院率先研究发现,怀集、封开的教育事业亟需注入新鲜血液焕发活力,这也正是肩负教师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校的优势,如果将师范生安置在怀集、封开等县进行顶岗支教实习,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2012年6月,肇庆学院与怀集县人民政府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创立了肇庆学院(怀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试验区建立之初有基地学校19所。2014年6月肇庆学院又与封开县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创建了肇庆学院(封开)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有基地学校12所。试验区的建立就此拉开了肇庆校地合作培养教师队伍的大幕。

举措

创新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肇庆学院对教师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老三门概念,形成了14个学分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6个学分的教师技能课程和9个学分的教育实训、实践课程。在理论课程上参照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新建了《教育理论基础》《心理健康与发展》《教育能力与技术》《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中学教育与管理》《课程设计与研究》等六门课程;在教师技能方面设置了《简笔画》《三笔字与板书设计》《教师口语与普通话》等课程;在教育实训与实践上形成了微格训练、岗前培训、观摩、实习等模块。

建立制度保障

为了让这场改革具备制度保障,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肇庆学院制订了一系列规范制度,强调探索和研究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突出师范特色,着力创新与发展教师教育,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型技能训练中心。同时,在培养经费方面实施倾斜政策,设定一定比例用于教师教育发展,并出台《广东省肇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管理办法》等文件。政策的出台,设施的建设,对教师教育改革、创建新型培养模式起到了充分的保障作用。

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在教师教育组织体系建设过程中,肇庆学院于2013年在原有的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师范学部的基础上,在广东省范围内率先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全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训全部由学院承担。为了全面、系统地开展师范生及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培训,肇庆学院通过充分调研与论证后,于2014年成立了由教师教育学院牵头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2015年教师教育学院申报的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得到批准。这些体系建设为肇庆学院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12年春季,由师范学部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到怀集县协商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使肇庆学院(怀集县)试验区在2012年6月顺利建立。2013年教师教育学院成立,学院领导带领相关教师往返奔波于怀集与封开两县之间,一方面稳定巩固发展怀集县试验区,一方面开辟封开试验区。经过多次协商,2014年6月肇庆学院(封开县)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也顺利成立。2015年6月29日,经过学院积极行动,肇庆学院(广宁县)试验区也已签约,有基地学校6所。教师教育学院的相关教师及工作人员克服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长期的路途劳顿,常年任驻地教师,或者每隔一两周跟随主管顶岗支教实习的领导跑一次片区做巡视工作,为肇庆学院教师教育改革事业和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做着默默无闻的长期工作。

进行岗前培训

顶岗支教实习前,学院都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由试验区基础教育专家和肇庆学院相关专业教师承担。试验区基础教育专家通过当地“中小学教育基本情况的报告”和当地“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常规实施细则及量化标准”的报告,向参与顶岗实习的同学和老师介绍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状况。肇庆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对顶岗支教实习生进行培训,培训包括“教师专业标准解读”“顶岗支教课堂教学工作中的思想准备”“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技巧”“观课、议课的方法与技巧”“顶岗实习支教过程中的自我心理调适以及心理游戏使用”“青少年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解读”“教育教学工作注意事项”“《实习生手册》解读”等内容。培训还包括微格教学及试讲等。每期培训都会邀请上一期顶岗支教实习归来的优秀代表做教育教学生活等方面的报告。岗前培训使顶岗支教实习生从思想到知识到技能都做好充分准备。

当然,在顶岗支教工作早期,也遇到过种种教学及生活上的困难。当第一期顶岗支教实习生初到基地学校时,有的学校由于条件所限,没能及时解决好住宿问题,十几名顶岗支教实习生在图书馆的水泥地上睡了一周;有的学校供水出现问题,顶岗支教实习生只能每天从很远的地方打井水生活;有的学校离距离最近的镇子还有30多分钟路程,顶岗支教实习生每天徒步去镇里买菜回来做饭。当地学校的一些学生学习愿望不强烈,听课、写作业、课堂纪律等等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正常教育教学难以展开。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顶岗支教实习生调整心态,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此时岗前培训时的教育和心理准备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立双导师制

肇庆学院在开展顶岗支教实习工作时,实行各学科专业教师驻地指导制度,从2012年秋季至2015年春季共派出驻地教师38人次,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这些专业教师驻扎在试验区的基地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实习指导、教育调研、工作协调等工作。一些教师多次驻地,克服各种困难坚守在乡镇一线,教师教育学院蔡锦伦副教授就从第二期开始,在怀集县岗坪镇驻地六期之久。同时,肇庆学院委托基地学校按照“最优秀的教师、班主任带顶岗支教实习生”“专业对口”的原则,由主管教学的校长召开科组长、班主任会议,选出学科指导教师、班主任指导教师,由肇庆学院为他们颁发聘书,先后聘请实习基地近200名学校骨干教师为导师,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原则、工作任务、考核标准,增强责任感。高校和地方展开双师型、有针对性的指导,学校还派出各学院学科教师不断巡视,加强实习指导与管理工作,以期达到顶岗支教实习的最佳效果。

设立试验区网站

顶岗支教实习生在一学期的时间里,完成了整个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的实践过程,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反思资料。在不断的回顾反思中,顶岗支教实习生对发生事件的洞察力、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自身情感发展变化的认识,都有所增强,这有利于顶岗支教实习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学生的不断进步。为了利用好这些第一手资料,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设立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网站,定期上传顶岗支教实习生的教学、班主任、生活感悟,在校园网络建立集体讨论反思的空间。同时网站还上传驻地教师的工作总结,上传实习基地的信息反馈等内容,加强了肇庆学院与基地及其他院校的交流。

成效

改革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师范类人才的培养必须紧紧围绕教育一线需求,适应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变化。同时,地方师范类人才的培养首要目标即为地方教育事业输送人才。因此,要求高校培养的师范类人才必须熟悉当地独特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环境所造成的教育背景差异。肇庆学院尝试设立的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将教学理论与一线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让学校培养的师范类人才结合当地的教育环境和现状,对实际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这一结合使得肇庆学院培养的师范类人才更加熟悉当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毕业后能够尽快上岗适应教学环境和完成教育任务。怀集县2013年公开录取的250名新教师中有94名来自肇庆学院,2014年公开招录的134名新教师中有44名来自肇庆学院,顶岗支教实习生成为补充当地师资力量的生力军。

保证实验区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怀集县各乡镇中学不同程度地存在师资紧缺的情况,每到开学前校长都担心会有多少教师不回来报到。曾经有一所中学开学前就流失了26名教师,当时肇庆学院派去了33名顶岗支教实习生,解决了该校诸多课程无法开课的燃眉之急。师资力量不均衡也是困扰乡镇中学的一大问题,音体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物理教师也欠缺。两县基地学校迫切想要改变沉闷的校园文化,急需有正规专业知识的人才开展音、体、美及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封开县一所镇中学校长指着多年无人弹奏的钢琴说,真希望校园里能够响起优美的琴声。肇庆学院结合实际情况,派出大量音、体、美和物理顶岗支教实习生,基本解决了这一困境,并且使基地学校可以抽出教师参加肇庆学院为中小学教师组织的培训课程班。

参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

驻地教师与顶岗支教实习生不仅完成了基地学校的教学任务,还积极参与到基地所在地方文化建设工作中,与当地学校一起组织策划乡镇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建设、乡镇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调查等活动。肇庆学院顶岗支教实习生曾经全程组织策划乡镇文化艺术节,在当地县电视台播放;跟随大学生村官参加乡村留守儿童文化站的建设工作;帮助镇政府开展人口调查、开展村干部评选投票等工作;对当地美术教师和美术高考生进行指导。

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不仅仅是肇庆学院的一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种有效的校地合作模式,将教育人才的需与求两端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来自双方面的困境。截至2015年春季,经过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努力,在两个创新试验区建立了40个实践基地。肇庆学院先后派出7期共1178名师范生参加了顶岗实习工作,这些师范生正在成为或是已经成为当地教育事业的生力军。下一学期加上广宁县,共有3个实验区,肇庆学院将派出更多优秀实习生和驻地教师参与进这一教师教育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实习生们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补充当地师资力量,也不仅仅提高了当地教师的素养和专业能力,他们传承的是一代代教育人对于教育的基本信仰和执着。

(本文图片由肇庆学院提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在平凡中坚守,在创新中超越

——记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中学刘志伟老师

文/本刊记者 龙建刚

2016年1月,虽然春节已经近在眼前,但寒意却是分外的鲜明。好在暖暖的阳光从门口直射进来,令到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中学科技处主任刘志伟的办公室里暖和了许多。他一边帮我们泡茶,一边和我们谈着他35年的从教历程。个子不高,身材略显单薄,但双眼炯炯有神,思维敏捷,颇为健谈。当说起1981年中师毕业到一所小学教书的经历时,可以明显让人感受到已到中年的他,对于当年青春懵懂岁月的那一丝怀念与向往。

一所地处乡镇的初级中学却有一个“科技处”的部门,自然会令人觉得有些突兀。为什么九江镇中学会设一个这样的部门?它有什么作用呢?这一切,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成长,始于科技教育

1981年的夏天,怀着对参加工作的无限向往,也怀着对未来生活的好奇,刘志伟成了一名教师。而接下来经历的许许多多酸甜苦辣,肯定是当年的他所无法预料的。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他几乎教遍了基础教育所有的年级;从潮汕老家到现在的南海区九江镇中学,他在好几间学校工作过;从中专到大专,再到大学本科,他拿了由低到高的三种学历文凭;从普通小学教师,到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几乎拥有了一个普通教师所能拥有的全部光环。而这一切,都是刘志伟顺应时代大潮,巧妙将科技创新与教书育人智慧对接所衍生出的成长传奇。

大约20多年前,正是应试教育方兴未艾之时,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几乎进行的都是标准答案的训练,社会也都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考试流水线下,万生一面,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刘志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大胆尝试,在自己所任教的生物课和负责的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标新立异,强调在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新观点、新思维、新看法和新尝试。他对于在课堂中敢于发言的同学,特别是有不同意见和想法的同学,不管对否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甚至给予“勇敢同学”“创新同学”的表扬。别说在20年前,就是放在今天,这样的课堂都是学生们最欢迎的,这样的理念都丝毫不落伍。

2000年9月,他调到了九江镇中学,在这里,他所倡导的科技教育迅速得到了学校的认同,与学校领导、科组团队、一帮学生粉丝不谋而合,“科技教育,创新点亮”这粒种子,在他们努力汗水的浇灌与智慧爱心的呵护下,扎根,发芽,吐叶,拔节,茁壮成长。就这样,九江镇中学的科技教育在刘志伟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由特色项目到学校品牌,由学校品牌到学校文化,令到学校的各项事业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也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处。

在平凡中坚守,在创新中超越,刘志伟也通过科技教育实现了由一个普通教师到名师的嬗变,由一个草根教师到杏坛大咖的逆袭。而就在他成长的经历过程,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始终坚持在农村中学,所以,总感觉,梳理与感悟刘志伟的成长,对于无数在一线坚持的教师们,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坚守,追求教育理想

当然,没有谁成长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刘志伟的成长,同样如此。只是,当面对困难或是坎坷时,他选择理性的坚守与智慧的突围。

1994年之前,刘志伟开始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为此,他不断地充实自己,拿到了本科文凭,被调到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担任高中生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不停的追求,也不断的收获。书教得不错,学生高考的各项指标也还行,他的生活按部就班,波澜不惊。但当时由于高考改革,生物这一科目不再参加高考,那么就意味着学校的生物教师超额,要分流。最终,他便由高中学校调到一所初级中学。也许,在有的人看来,从高中调到初中,这是“被贬”,是很难接受的。但对刘志伟而言,却接受得非常坦然,甚至,他还有着几分窃喜,初中考试压力没那么大,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搞科技教育。他对于科技教育的执着与投入由此可见一斑。而事实也确如刘志伟所想,调到初中任教后,他的科技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刘志伟办公室有一幅版画,画中的人物全部以Q版的形象出现,刘志伟被学生簇拥着排在中间,笑容灿烂无比。这幅版画是毕业生们留给刘志伟的礼物,它寓意老师是学生智慧的点燃者。从教多年,刘志伟总是以发现的眼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未来的发展是科技的发展,激发孩子创造发明的能力是为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正因如此,刘志伟在这项教学上花费了更多的精力,洒下了更多的汗水。

因为科技课程在初中阶段没有参考教材,所以,刘志伟作为学校这项课程的“总指挥”,自然承担起编写教材的重任。同时,他还要根据全国各种科技比赛项目选定参赛队员,培养队员。虽然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在比赛中屡获佳绩,但是对于第一次比赛他仍记忆犹新。那是1997年佛山市科技创新竞赛,当时他想挑选合适的参赛学生都很难,因为家长不同意,“他们觉得科技活动与学习无关,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很可能影响学习”。经过努力,刘志伟终于凑齐人数组成了一支团队,在“生物与环境科学”比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由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对于亲情和友情,他承认自己做得有所欠缺。儿子参加中考那年,填志愿时,其他家长都为孩子出谋划策,可刘志伟却因为教学任务太重而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报考的事情。“他的老师告诉我,孩子因为这件事哭了。原因是别的家长都到现场填报,而我却没出现。”对此,刘志伟深感愧疚。

“虽然我无法常在孩子身边,可我常跟他讲,做人一定要身正,有担当,做一个有为和有出息的人。我觉得自己没帮孩子做了多少事,更多的是帮他树立人生理想与努力方向。”

创新,点亮学生未来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而对于学生生命的发展而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子。创新是生命发展的本性,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刘志伟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认识和发现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和新方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讨论的时候,如果有学生提出与我不同的观点,我会非常高兴,并对每个提出解决方法的人都给100分。”正是这种鼓励创新思维的教育方式,使得刘志伟在近十年来指导学生参加科技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超过100人次,科技作品获国家专利69件,其中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或创造力大赛连续八年获金奖。还带领团队辅导学生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总决赛获得世界冠军四项、最佳创造力奖二项,创造了本项目比赛成绩的最好世界记录。

挖掘每个孩子的发明潜能。刘志伟认为,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解放学生的思想。原初一(3)班的小辉学习成绩中下游,但刘志伟却发现他喜欢动手做一些小发明。小辉在学校科技创新中制作的“防热插头”还获得一等奖。于是刘志伟指导他进一步改进完善,获得首届广东省青少年发明创造三等奖。2011年,从九江镇中学毕业的学生苏晟章在发明方面成绩出色,被美国伊利洛利大学破格录取。之前,苏晟章就是在刘志伟的辅导下,在北京首届青少年创意大赛的纸箱车载人比赛中获金奖。

调皮学生更需要激励。在刘志伟的教育辞典中,没有“放弃”二字。他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为的、可以造就的。2010年,刘志伟班上一位叫阿健的同学是一个出了名的“调皮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谈话后仍不见改变,其他老师都觉得头疼。刘志伟发现这个孩子有爱动脑、动手的优点,认为他在科技创造上一定能出成绩。在刘志伟的辅导下,当时读初一的阿健参加第4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由于受到汶川地震影响,他制作出一个防震屋参加比赛。在创作过程中,刘志伟只负责对他的构思进行引导,比如材料的选择、房屋结构设计等。阿健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了银奖。第二年,第5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中,他创造的纸箱载人车获得金奖。“一个孩子的好坏不应该以调皮与否来论断,所谓调皮孩子实际是兴趣不同所致,我更愿意激发调皮学生的发明潜能,引导他们最终走向正确学习之路。”刘志伟认为。

学困生成了发明爱好者。教育是作用于人生命发展的事业,是对人生命的点亮,是助长生命发展的过程。小超曾是刘志伟的一名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他上课很难集中精神,成绩非常糟糕,7门功课加到一起的总分还不到100分。但是,他在上刘志伟的科技课时却异常专注,时不时还有一些自认为得意的小发明作品交给老师,比如将普通的凳子改造成可伸缩的、可折叠的、会发光的。看到小超一上科技课就两眼放光、自信满满的刘志伟自然不会错失这样的机会,他不断地鼓励、引导小超,虽然小超最后没有在创新发明上取得太大的突破,但刘志伟和他的科技课却让这样一位学困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找到了自信。这份收获,对于为师者的刘志伟而言,怕是再美好不过。

刘志伟高擎科技教育的大旗,在平凡中追求有为,在常规中努力创新,在前行中突破发展,他的成功便来得自然而然。

(本文图片由刘志伟提供)

责任编辑 罗 峰

第二篇:江苏职业教育是如何领跑全国的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而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江苏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教办学模式,努力探索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9月份,光明日报调研组前往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就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第一所职业大学,第一所县办大学,第一所中德合作职业学校……作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发祥地,江苏曾创造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多个“全国第一”。

智能化实训实习基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校行企无缝对接的产教融合体系……从南京到常州,从苏州到无锡,调研组深切感受到,职业教育在江苏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省有国家示范中职校58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5所,优质资源占比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在江苏,职业教育日益成为“香饽饽”。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已占据“半壁江山”。那么,江苏职业教育是如何领跑全国的?

“政策红利”为职业教育注入发展动力

中职与高职“3+3”,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高职与本科“4+0”联合培养……调研中了解到,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学制改革以来,初步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打通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渠道。

“学制改革已覆盖省内各级职业教育,给每个层次的职业院校学生都提供向上发展的空间。”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刘克勇介绍,“省内现代职教体系实现了从学制衔接到课程的衔接。”

据了解,江苏部署开展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支持建设了103个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成了510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标准和310门校本教材。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现代职教体系已从“独木桥”转变为“立交桥”,稳步推进对口单招、五年制高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日渐成熟。

调研中了解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省政府印发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先后批准建立了两批19个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无锡、常州、苏州等10个市、县(市、区)确定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同时,省级层面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各市、县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张善平介绍,为优化全省职业院校布局,江苏先后出台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等举措,研究制定省级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专业集群,覆盖约300个骨干专业。目前,全省共编制106个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38个专业技能教学标准、76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并全面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同时,为整合各类职教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道路,江苏全省13个设区市有9个建有职教园区,已建成30多个职教集团,参与院校400余所、企业成员近千家,合作领域从专业合作到产学研全面覆盖。调研中了解到,常州市围绕产城融合,正着力推进职业学校向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在城南打造高职科教城,在城北建设旅游商贸、技师技工等职教基地,在城东建设与轨道交通产业等相配套的职教联盟,在城西率先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殷村国际职教小镇”。

在强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江苏建立了独立的职业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实行职称单独评审,开展中职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评选,制定“双师型”教师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等。同时,建立了覆盖所有类别、所有专业、所有教师的培训网络,专门成立高职、中职教师培训中心,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校分级培训的机制。此外,在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人事管理与财政保障制度,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

为保障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江苏不断创新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投入,全省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达6200元,并对民办职业学校按照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费标准免除学费,同等享受财政补助政策。自“十二五”以来,省财政专项投入超过25亿元,中高职实训基地覆盖职业学校所有专业。同时,拓宽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明确省内地方政府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334所、高等职业院校90所,建成国家示范中职校58所、高职院校15所,国家级重点优质学校占比达8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8%以上,高職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

深化改革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憨态可掬的“阿福”“阿喜”帆布包,栩栩如生的美猴王创意摆件,印有多彩脸谱的冰箱贴、钥匙扣……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锡韵创意工作坊”内,调研组看到一件件既蕴含无锡非遗元素,又具有实用功能的文化创意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惠山泥人学徒制班”的教师和学生之手。该校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冯颀军介绍,为传承发展无锡惠山泥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将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作为专业课“嵌入”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邀请非遗大师走进校园,将专业学习与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相结合,引导传统手工艺向现代生活的实用功能转型。

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基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已成为江苏职业院校的突出亮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起,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专业15个,撤停了5个老专业,改造智能工厂物流、高端数控设备维护等专业。“目前,学校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占比达80%,专业服务产业的领域高度集中,70%的毕业生在苏州智能制造企业就业。”该校副院长苏霄飞告诉调研组。

调研中了解到,为优化专业布局,省里定期发布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机构吻合情况预警报告,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合格专业标准,建设了国家级重点建设高职专业284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3个,占全国24%。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职业院校,紧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职教专业与产业联动升级,纷纷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结构和层次,主动调整相关专业设置。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省职业教育培养了30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先进制造、轨道交通等行业,新增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学校引进的青年博士联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是全国高职院校第一位项目首席科学家。”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洪法介绍,自2010年,该校联合上市公司“共聘共用享双薪”智能制造领域博士77名,专任教师博士占比22%,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为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江苏实施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已遴选建设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25个。与此同时,各职业院校都在关键专业领域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组了解到,学校目前已与310个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业人才、高级技术人员和专家任兼职教师,建起60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安排近三分之二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自2007年至今,学校走出国门进修的专任教师达263人,约占全体专任教师的70%。

据了解,针对“双师型”教师,各职业院校还制定出台了专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课堂走进厂房,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

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教研室,调研组看到,2016级物联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童钰杰、马元亮同学正在专业教师李海波及信捷电气公司工程师俞涵超指导下,组装运动控制与机器视觉装备,该成果已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研发中,不少创新灵感来自高校教师和学生。”作为企业教师的俞涵超谈到该项目时说。

调研中了解到,在江苏多数职业院校都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在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能够及早依据自身专业特长确立项目或课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班”学生许庭瑞说:“进入创新班前,我们不会想到去写论文、拿专利,认为这些对我们都是遥不可及的。”近3年来,在“双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班”,共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参与科研项目研究12项,授权专利7项,授理25項。据介绍,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代表队实现“九连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实现“七连冠”。

此外,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职业素养教育,各职业院校纷纷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德育体系。无锡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每年开设高职文化特色课程近百门次;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由“自信自强、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等15项指标、125项观测点组成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标准体系;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德育名师工作室”,建立了10多项制度,确保德育管理“落地生根”,等等。

资源集聚加速产教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生产线、立体仓库、RFID实验室、五轴联动加工实验室……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大型机械化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行,在厂房的各个区域,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开展项目式教学和科研创新。这个兼有科技研发、生产示范、人才培养功能的实训基地,是省内首个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智能工厂”,主要解决装备制造企业在智能化改造方面的难题。

在“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的教学区内,2016级的郭新冬等10多名学生正在接受工业机器人大赛赛前培训。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龚方红介绍,这个由学校教师自主研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应用赛项平台,不仅能用于比赛,还可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完成自动检测、工单下达等任务,平台专利权已顺利转让给苏州一家企业。目前,学校已与江苏永瀚特种合金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课题攻关,2015年至2017年,学校共从企业获得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

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组发现,该校根据不同学院的专业特性,与相关企业分别合作建立了昂拓精密制造学院、科伯瑞机器人学院、菱欧自动化学院等23个“企业学院”,构建起以“企业学院”为特色的合作育人载体。目前,该校设有6个“校中厂”、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师全员实现校企“双聘”,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与教材118门(部),形成了专业与产业融合、教师与企业融合、课程与技术融合、教室与工厂融合、教学学风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五教合一”教育教学特点。

在苏州、无锡等地调研组发现,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除“引企入校”“办校入厂”外,一些职业院校还积极探索校办医院、校办企业等,走出了产教融合的新路子。

在苏州市华夏口腔医院诊室内,调研组看到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郭惠婷正在进行临时牙冠的制作,从大一开始,她就边学习,边在此实习。“我们既要懂教学,也要会临床,医生即教师,医院即课堂,二者紧密结合。”学院口腔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口腔医院副院长的朱鹏介绍,为完善教师临床实践的培养,对教师进行双职称认定,既有临床医疗职称或专业技术职称,也可以有教师职称。

据了解,作为“教学医院”的华夏口腔医院,隶属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吕俊峰介绍,2005年,学校以口腔医学类专业和眼视光技术专业为试点,投资建设了苏州市华夏口腔医院和苏州市眼视光医院,2017年,医疗服务收入达7039万元。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成为省骨干专业。

作为教育部在职教领域和德国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曾率先实行“双元制”。随后,苏州、无锡、常州也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双元制”办学体制试点城市。调研中了解到,被称为“德企之乡”的太仓市,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双元制”培训中心、教学工厂、实训基地,堪为本土化的典范。目前,太仓与德国工商大会、舍弗勒、同济大学等重点机构、企业、院校合作,创办了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舍弗勒(中国)培训中心、海瑞恩(太仓)培训中心等9个职业教育培训机构。2016年,太仓中专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在太仓成立了“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基地”。

在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建有1000多平方米专门用于学生实训教学的场所,来自太仓中等专业学校2015级的薛晓娇正在“师父”的带领下检测车内发动机精密零部件,她的另一身份是海瑞恩公司的“准员工”。“在这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每周还有两节德语课。”薛晓娇说。目前,每年有50名学生以学徒身份在这里接受岗位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如今,江苏职业院校在推进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目前,全省职业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共有71个,每年联合培养学生3000多人,每个项目都有相对应的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全省有10多所职业院校与东盟有关国家签署协议37份,38所高职院校招生“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留学生2600多人。

作为第一个在海外经济特区办学的高职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合作,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创办了西港特区职业培训中心,双方联合设立助学基金,积极开展柬埔寨本土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学历学生培养,课程涉及对外汉语、商务英语、企业管理等10余门课程,先后培训员工3.5万人次。目前,学校正与红豆集团申请在西港特区成立全日制本科应用型大学“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调研中多数职业院校负责人反映,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大好,企业用人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率高,但职业院校招录的学生分数仍相对较低,职业教育某种程度上仍是“替补”,学生“底子薄”依然是大部分职业院校面对的问题。而这种情况,在国内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那么,长期以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何没有打破呢?

首先是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偏见。在苏南等地区,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正在转变,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认为只有当高级知识分子才有地位,宁愿选择爬普通高考的“金字塔”,也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这种“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国内其他一些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多数职业院校负责人呼吁,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各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理性认识职业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

其次是职业教育仍存在“天花板”。《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部门也提出:“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渠道。”调研组了解到,江苏已成功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3+2”分段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联合培养等试点工作,但职业院校学生本科毕业后,想继续攻读职业教育硕士乃至博士,渠道仍不够畅通。多数职业院校负责人呼吁,在國家层面,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建立包括中职、高职专科、本科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职业教育、博士研究生职业教育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尽快打通职业院校学生的上升渠道。

再次是就业方面仍有政策限制或歧视。调研中了解到,受唯学历论等用人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不管需要与否,都一律要求招聘高学历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连参加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而很多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在报考公务员甚至“村官”时,也明确规定报考者须具有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有的还要求毕业院校为重点大学。这些规定,基本上就把职业院校毕业生拒之门外。而在用人单位的人事晋升、薪资制度等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也有很大的差别。职业院校负责人普遍认为,只有摒弃这种唯学历的用人理念,废除那些歧视性政策,公平地对待职业院校毕业生,才能真正形成尊重职业教育的风尚。

调研中职业院校负责人普遍反映,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目前,江苏各级政府和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有调查显示,全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5%,校企合作中90%多的企业是接受实训实习,引企入校、学校与企业联合科技攻关等深层次合作的比例分别为13%、15%,而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寥寥无几。大家分析认为,由于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投入大,而学生学费不高、回报率较低,国家在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也偏弱,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未来,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税收减免等政策,如对企业用于职业院校的捐赠支出和投资,准予税前扣除等;同时,统筹财政、土地、人才等政策,为企业兴办职业教育降低成本、清除障碍,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摘自9月8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成员:李春林、郑晋鸣、沈耀峰、苏雁、白雪蕾)

第三篇:2013年全国教育年度关键词

2013年全国教育年度关键词

◆太空授课 6月20日,天宫一号三位航天员向地面的千万师生授课,演示了太空质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实验。宇航员还回答了学生们现场提出的关于太空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身体影响等问题。这场太空科普活动,让高端神秘的航天工程走近青少年。

◆慕课 起源于发展多年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的慕课(MOOC),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热潮。8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联合国内20余所优质高中正式成立了“C20慕课联盟(高中)”。以“微课程、小测验、实时解答”为特点的慕课将改变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关注。

◆一人一号 教育部8月22日发布,今年9月1日起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编码,终身使用。该系统将于年内全部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师德建设 教育部9月3日提出要把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将违反师德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还要划出师德红线,制定国家层面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说,教育部将以建立健全师德年度评议制度、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等手段,构建“净化”师德的动态监督体系。

◆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即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国内外均有对该类设备的教育功能进行研究。截至年末,国内大部分地区尚处于试验阶段,在一些大城市中已经率先在部分中小学使用,但教育成效尚存在争议。

◆中高考改革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10月21日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重点高中名额向一般中学倾斜等成为方案的亮点。其中,高考英语减少50分、语文增加30分;中考英语减少20分、语文增加30分。

◆异地高考 截止到11月,各省份陆续公布异地高考政策,山东、安徽、福建等省份门槛较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门槛较高,采取过渡式方式。

◆学业水平考试 12月8日,教育部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减少统考科目、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有望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本来地位,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联网试运行

近日,教育部有关部门发出通知,部署各地从2014年1月10日起,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全国学籍系统)试运行办理跨省转学等日常学籍管理业务,省内转学也应按此办理。学生转学仅需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其他流程均在网上进行,这将极大方便学生和家长。据悉,在各地共同努力下,全国学籍系统已经在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署完毕,学生信息入库工作进入收官阶段,除对接省份外已实现全国联网,待学生核心数据与公安部身份证管理系统比对工作完成后,教育部即为学生配发全国统一的正式学籍号。在此之前全国学籍系统联网试运行,已为学生分配了临时学籍号(贵州学生已获正式学籍号)。使用正式或临时学籍号均可办理跨省转学等日常学籍管理工作。(教育部网站)

《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正式发布

2013年12月27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正式发布了《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2年浙江省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业拨款、基建拨款和教育费附加)841.38亿元(全国第6),比上年727.66亿元增长15.63%,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20.22%(全国第5)。

(浙江省教育厅网站)

2014年浙江省将建成1000个微课资源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12月23日在杭召开。记者从会议获悉,到明年年底,全省将建成100个微课程和1000个微课资源。

据悉,建设微课资源是我省力推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举措之一。微课分“微课堂”及“微课程”二类。其中,“微课堂”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灵活、合理地运用教育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集合。今年,我省首次启动了微课建设,还举办了浙江高校微课大赛,涌现了一批受师生喜爱的微课资源。

据悉,2014年我省还将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实现80%以上的中小学校千兆到校、50%以上的中小学校百兆到所有班级和教师办公室的宽带接入,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全面普及班级多媒体;深入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300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积极推进高校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建设。启动第二批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基地学校工作,建设覆盖10个专业的数字教育资源等。(浙江省教育厅网站)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四轮驱动”提升校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蹲点教研”强化专业指导。组织全体教研员深入教学一线执教“下水课”,与教师一起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校本教研等活动,2013年共开展各类教研活动400余次,听评课2100余节,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是“名师送课”搭建交流平台。针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实际需求,采取“名师送教”的形式,2013年组织120多位名师走进农村学校执教公开课、参加听评课研讨,充分发挥名师专业优势,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专题调研”优化教学环境。成立5个专题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听课研讨等形式,面向全区所有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专题调研,听评课210余节,召开座谈会50余次,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四是“干部下水”提升专业水平。组织全区100余名学校校级干部进行集中上课评课活动,采取传统式、复盘式和切片式等评课方式,对42名校级干部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点评,搭建研讨交流平台,提升校级干部岗位履职水平,营造校级干部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浓厚氛围。 (杭州市教育网)

温州首次启用中招管理系统

2014年起,温州全市中招中考工作首次使用中招管理系统,对招生工作实施网络化全程管理。该系统具有考生报名、考务管理、成绩公布查询、填报志愿、各类招生录取等功能,通过考生一人一号,高效地实现志愿填报“多种选择,一次录取”,确保招生秩序公正规范。系统的推出,还实现了市域内跨县就读考生全部在就读学校参加各项考试(含英语听力口语、体育、文化课),有利于考生在熟悉的考试环境中更好地发挥水平。同时,自2014年起,所有初中毕业生都必须参加学业考试(除经批准的提前自主招生录取外),考生凭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由各县(市、区)中招办或高中学校在中招管理系统平台上择优录取。

(温州教育网)

湖州市长兴县创新校车德育新阵地

目前,湖州市长兴县有校车接送学校35所,投放接送车辆112辆,每天接送小学生8361人,每周接送中学生1642人。2010年起,长兴县小浦小学就开始探索如何让校车成为流动课堂,成立了班车文化课题研究小组,收集整理了道德小故事、励志人物介绍、传统礼仪知识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歌曲等,并把这些内容复制在U盘中,让驾驶员在接送学生途中播放。据县校车办负责人介绍,受其熏陶,驾驶员能更加规范操作,文明驾驶;学生能更加自觉遵守乘车规章,文明乘车。2014年,长兴县校车办将对该举措进行改进并在全县推广,把儒家文化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编写了《一日常规三字歌》,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创新了校车德育新阵地。 (浙江省教育厅网站)

上一篇:科学技术研究论文下一篇:发展素质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