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梦想”大班教学实录与点评

2024-04-27

“编织梦想”大班教学实录与点评(通用7篇)

篇1:“编织梦想”大班教学实录与点评

“编织梦想”(大班)教学实录与点评

设计思路:

这首曲子优美、舒缓,我们借助丝带五彩的颜色、柔软的质地、光滑的手感等与音乐特性相吻合的特性,来表达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情感,并引领幼儿展开想象,在游戏中感悟音乐元素,感受优秀音乐所带来的意境美,体验个体发展和团队成长的默契合作,从而体会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动人。

目标:

1.感受和体验音乐的优美、舒缓、大气,并运用丝带展开联想,多方面表现音乐的内涵。

2.通过个人表现到二入合作表现再到集体合作造型表现,步步深入地感受自我发展和团队成长之间默契的合作,体会生活的美好。

准备:

《编织梦想》音乐CD,两端各系有一根小木棒的五颜六色的丝带每人1条,金色呼拉圈一个。

过程:

一、倾听音乐,初步用身体动作和语言表现音乐的情绪

1.我是天使妈妈,你们是我的小天使。现在妈妈请小天使们听一段好听的音乐。

教师和幼儿围坐成半圆,在舒缓、柔美的音乐声中微微地摇晃身体。在音乐的高潮处,教师带领幼儿起身在原地随音乐用舒展、优美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音乐结束处,教师和幼儿各自摆一个动作造型,定格片刻。

(无论是倾听音乐还是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教师都陶醉其中。确实,只有当教师充分享受音乐时,幼儿才有可能被感染。)

2.小天使们听到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

幼:很甜。

幼:很想睡觉。

幼:感觉有一个小姑娘在采花。

幼:非常温柔。

师:非常温柔的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

幼:很想做梦。

二、进一步感受、体验音乐,学习用丝带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教师引导幼儿用一根丝带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①妈妈也很想做梦。我梦见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天空,彩虹仙女把丝带借给了我们,请我们用彩虹丝带跟着音乐来舞蹈。现在请小天使们轻轻地选一根自己最喜欢的丝带。

②请小天使们跟着妈妈一起做。

幼儿模仿教师用左手捏住丝带一头,然后随音乐用右手轻轻地、慢慢地拉动丝带,以拉出的丝带长度表现音乐旋律的长度。在音乐的高潮处,幼儿与教师起身在原地舒缓地挥舞丝带。音乐结束处,全体造型定格。

③用丝带表现音乐跟不用丝带表现音乐有什么不一样?

幼:有了丝带,就可以用手拉丝带了。

幼:有丝带的时候感觉很美。

幼:很漂亮。

师:有丝带时很漂亮。你能说说怎么漂亮吗?

幼:眼前像有一道彩虹。

师:那彩虹是怎么样的?

幼:五颜六色的。

师:有了丝带以后,颜色变多了,好像彩虹一样,很漂亮,对吗?

(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反馈方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追问就是其中的一种。此处,教师对幼儿的两次追问很有必要,其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丰富了幼儿的想象,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引导幼儿用两根丝带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①现在天使妈妈想请小天使把一根丝带变成两根丝带。

教师邀请一幼儿面对面站立,两人将两根丝带拉成平行状。

②请你们找一个伙伴面对面站好。把一根丝带变成两根丝带。

③现在请小天使学天使妈妈,用手拉住丝带上的小木棒,然后一.圈、两圈,钩住,再把丝带拉直。

教师示范将丝带绕在双手食指上并固定住,以免在拉动过程中丝带滑落。幼儿模仿,教师检查。

(此处,教师采用了分步讲解的方式.边讲解、边示范、边练习、边检查、边反馈,简短而明确的教学语言有效地降低了幼儿理解、记忆与反应的负担。)

④现在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做动作。

音乐前奏处:全体蹲下,安静等待。

第一段音乐:幼儿两两合作,随音乐轻柔舒缓地不断变化两根丝带的空间位置:举起一根丝带,举起另一根丝带,同时举起两根丝带,举起丝带,缓缓起身,放下丝带,轻轻蹲下……

第二段音乐(音乐高潮处):幼儿两两合作,按乐句做出以下动作:慢慢向对方靠近,离开;转圈,将丝带缠绕在身上;反转圈,松开缠绕在身上的丝带,等等。

音乐结束处:全体轻轻蹲下,两两合作将一根丝带举起,眼睛注视着举起的丝带,定格。

师(轻轻地拍手鼓励):小天使真漂亮!轻轻地坐到妈妈这边来吧。

⑤用两根丝带和小伙伴一起跳舞与用一根丝带跳舞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幼:两根丝带,可以有波浪。

幼:两根丝带可以游来游去。

幼:可以一根高一根矮。

幼:两根丝带像是好明友。

……

教师小结并提升幼儿的语言,使其表达的意思更清晰。

下一页

篇2:“编织梦想”大班教学实录与点评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今天, 老师送给大家一本特别的书。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 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生:石头书真的可以读吗?

生:石头书长什么样的?

生 :石头书里 有什么知识呢?

师: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 归纳起来 就是一个 问题———石头为什 么会被称 作书? (板书“?”) 要解决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

生: (齐) 读书。

【点评:阅读需要一种期待。卢老师深谙此道, 所以教学伊始, 她就引导学生由题生疑, 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点明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期待, 走进文本, 学“语”习“文”, 使阅读有了方向感和目的性。】

板块二:认读生字, 理解词语

师:同学们对课题提出了许多疑问, 看来大家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 就和这篇课文里的两个小主人公一样, 就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出示:川川磊磊叔叔)

师: (指名读词) 这是课文里的三个人物, 其中叔叔的职业很特别, 他是———

生: (齐) 勘探队员。

师:“勘探”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词语, 所以要通过查词典来理解才会更加准确。谁来读读它在词典里的意思?

生:查明矿藏分布情况, 测定矿体的位置、形状、大小、成矿规律、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情况。

师:让我们和这三个人物亲切地打打招呼吧! (指名读, 相机指导读好叠词的轻声。)

(出示:地壳———贝壳好奇———好处藏着矿物———西藏)

师:读读这三组词语, 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组词语中都有多音字。

师 :能够读准 这些多音字吗?

生: (读) 地壳———贝壳。

师: (出示图片) 地球的内部是一层一层的, 最里面的是地核, 接着是地幔, 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就是地壳。

生: (读) 好奇———好处。

生: (读) 藏着矿物———西藏。

(师出示:脚印足迹雨痕波痕 矿物煤炭矿石)

师:这组词语大多数出现在课文里的一段话中。 (出示) “有哇, 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 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 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 黄的, 黑的, 红的, 闪光的, 透明的……叫矿物。”谁愿意来挑战一下, 读好这段话? (指名领读, 相机指导读通顺、读流利。)

师:这段话里有两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语, 你发现了吗?

生:是“脚印”和“足迹”。 (师相机点出:脚印足迹)

师 :这样用词 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不会重复。

师:是的, 我们写作文时, 要注意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意思, 这样才能避免语言的重复, 别人读起来也会觉得更有意思。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简约而不简单。第一, 理解词语意思之妙: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寻和发现两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语, 自然而巧妙地理解了“脚印”和“足迹”这两个词语;第二, 体会词语运用之妙:让学生揣摩这样用词的好处, 在揣摩比较中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第三, 阅读经验提升之妙:点引学生要能够用此经验去观照写作, 以获得一种语言文字的运用智慧。】

板块三:感知课文, 理清文脉

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生朗读课文)

师:从这几位同学的朗读中, 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课文第2~14自然段写的是叔叔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师:生动的对话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特色。我们来看看磊磊和川川一共问了几个问题。请去课文里找一找。

生:一共问了6个问题。“叔叔, 您在看什么呀?”“书?哪里有书哇?”“这书上有字吗?”“这书上有画吗?”“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师:这6个问题其实就是贯穿课文的线索。川川和磊磊不断地追问叔叔, 想把问题搞明白, 你们发现这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生:刨根问底。

师:是啊, 我们也要像书中的两位小朋友一样, 将问题的答案“刨”出来。

板块四:循疑读文, 理解内容

师:作为勘探队员的叔叔说——— (出示:石头就是书) 那这石头哪里像书呢? (出示书和石头的图片)

生:因为书是一页一页的, 而石头是一层一层的, 它们长得很像。

师:长得很像, 也就是样子很像, 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吗?

(出示:因为_______, 就像_________, 所以石头 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是一层一层的, 就像书是一页一页的,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仅仅是样子像就能说石头是书吗?我们平时看的书里还有什么呢?

生:书里还有字。

生:书里还有图画。 (师板书:有字、有画)

师:那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又会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第6~9自然段, 看看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 画又是什么, 找到后用横线画下来。

(生默读圈画)

生:石头书上的字是雨痕, 还有波痕。

师: (出示两块石头图片) 那老师想考考你, 这有两块石头, 你能帮我区分哪块是雨痕, 哪块是波痕吗?

生:上面有点的是雨痕, 是雨点打在石头上的痕迹。还有一块上 面是波浪 线 , 所以是波痕。

师:你很会观察。“雨痕”会告诉我们———

生:这里曾经下过雨。

师:“波痕”告诉我们———

生:波浪流过这里。

师:除了雨痕和波痕, 石头书上还有很多小不点儿, 它们有不同的颜色——— (课件展示5张不同矿物标本图片)

生: (齐读) 黄的, 黑的, 红的, 闪光的, 透明的……

师: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 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师:原来石头书这么有趣, 你能通过 朗读读出 其中的趣味吗?

(生读, 师相机指导。)

(出示:因为_______, 就像______, 所以石头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书上有雨痕、波痕和矿物, 这些就像书上的字,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石头书上有字这个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石 头书上有 没有画 , 好吗?

生:石头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小鱼。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 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 兰草, 鱼, 蜘蛛, 荷花, 海星, 小海螺……)

师: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 充满趣味, 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名称, 叫———化石。

(出示:因为______, 就像________, 所以石头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书上有树叶、贝壳、小鱼, 就像书上的画,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刨根问底”让川川和磊磊揭开了石头书的秘密, 现在你明白 石头为什 么是书了吗?

生:因为石头是一层一层的, 上面有字, 有画, 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现在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 这些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出示化石的图片, 引读课文。) 因为这里有花有草, 还有昆虫, 我们知道了这里———

生: (齐读) 原来是一片密林。

师:因为这里有小鱼、贝壳, 我们知道了———

生: (齐读) 后来, 这里变成了大海。

师:因为地壳慢慢上升, 这里又———

生: (齐读) 变成了高山。

师:大海变成高山要经过成千上万年, 极其漫长。我们读的时候要把它表现出来, 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 师相机指导。)

师:石头书里蕴藏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 如果你会读, 它的———

生:它的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 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点评:课堂上, 教师以“石头为什么会被称作书?”作为话题, 开启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通过阅读、比照、观察和想象等方式揣摩语言, 理解内容。尤为叫绝的是, 卢老师3次出示了同样一道填空题, 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理解用简洁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 学生概括的这3句话, 就是这篇课文说明的要点。在此基础上, 卢老师还引导学生把这3句话浓缩成一句简短的话。事实上, 学生浓缩成的这一句话, 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和表达, 浑然天成, 独具匠心, 学生在阅读中很自然地学会了表达, 在表达中又很自然地加深了理解。】

板块五:刨根问底, 适度拓展

师:刚刚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 读懂了这本有趣的石头书, 知道了石头书很有用。我们再来读读他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 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石头书提出来的, 而且一个套一个, 联系很紧。

生:前面四个问题是说石头书里有什么, 后面的两个问题是说石头书有什么用。

师:是的, 遇到不懂的地方或有趣的问题层层递进, 不停追问, 才能看清事物的根本。这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 (出示拓展的句子)

生: (齐) 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 : 这也就是 古人说的———

生: (齐) 读书好问, 一问不得, 不妨再问。

篇3:“编织梦想”大班教学实录与点评

设计意图: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我给幼儿讲述了《青虫变蝴蝶》的故事。活动结束时,许多幼儿饶有兴趣地问我一些关于小青虫的问题,如“小青虫是怎样趴在叶子上一动不动的?”“小青虫是怎样变成蝴蝶飞走的?”由此我发现幼儿非常喜爱小青虫,对小青虫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我创编了故事《小虫青青》,并编制了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音乐,使幼儿通过音乐故事表演来满足好奇心和表现欲。

原创音乐《小虫青青》鲜明的节奏变化和逼真的声效,带给幼儿极大的听觉想象空间,适合幼儿欣赏和表演。该教学活动设计的主旨是引导幼儿感受与想象音乐内容,理解音乐元素的变化,把握故事情节变化和角色转换的表现特点,达到音乐与表演的统一。

目标:

1、理解故事《小虫青青》的情节,尝试结合音乐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2、感受合作表演带来的乐趣。

准备:

1、幼儿了解小青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2、原创音乐《小虫青青》,原创故事《小虫青青》。

3、小青蟲、大公鸡头饰,道具,树叶,CD播放机。

过程:

一、倾听配乐故事

师: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虫青青》的故事,请你们仔细听。

(教师以完整的原创音乐《小虫青青》为背景,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并有意识地让故事情节的变化与音乐元素的变化相匹配。)

师:故事里都有谁?

幼:大公鸡/蝴蝶/小青虫/蚊子。

[提问的目的是让幼儿记住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为下面的表演作铺垫。]

二、根据配乐故事设计表演动作

(一)教师分段讲述配乐故事,表演大公鸡的动作,并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和故事情节创编小青虫的动作。

师:下面我们一边讲故事一边来表演。老师扮演大公鸡,你们扮演小青虫,注意倾听音乐。

1、播放音乐第1小节到第8小节,见谱注(1)(2)。

师:天亮了,小青虫来到草地上快乐地爬呀爬呀,小青虫是怎么爬的?

(幼儿随音乐自由表现。)

2、播放音乐第9小节到第14小节,见谱注(3)。

师(提示听音乐的变化):忽然,谁来了?

幼:大公鸡。

师:一只大公鸡恶狠狠地走过来,这时小青虫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

幼:非常害怕。

师:你们做做看。

(幼儿用各种动作和表情表现小青虫害怕的样子。)

3、播放音乐第15小节到第33小节,见谱注(4)(5)(6)。

师:大公鸡恶狠狠地走过来,一把抓住小青虫,小青虫拼命哀求大公鸡别吃它。这时,小青虫是怎样说的?它是用什么样的动作去哀求大公鸡的?你们一边说一边做做这个动作。

(幼儿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哀求的样子。)

师:大公鸡有没有同意小青虫的哀求?

幼:同意了。

师:对,大公鸡点点头,轻轻地把小青虫放到了叶子上。

4、播放音乐第34小节,见谱注(7)。

师(提示音乐转换):哎呀,下雨了。小青虫赶紧避雨,它是怎么避雨的?

(幼儿设计各种避雨动作,教师请个别幼儿示范。)

师:大公鸡也赶紧过来帮忙遮雨,它会怎样给小青虫遮雨?

幼:用裙子/衣服/翅膀。

5、播放音乐第35小节到第40小节,见谱注(8)。

师:太阳出来了,小青虫热得直冒汗。让我看看小青虫热成什么样了?

(幼儿表演热得冒汗的动作和表情。)

师:大公鸡赶快帮忙给小青虫遮太阳和扇风,心想别把小青虫热坏了。

(幼儿用衣服、裙子、手臂等表演给小青虫扇风。)

6、播放音乐第41小节到第56小节,见谱注(9)(10)(11)。

师:夜深了,小青虫是怎样打瞌睡的?

(幼儿表现小青虫打瞌睡的动作和表情。)

师:蚊子出来了,大公鸡赶紧打蚊子,可它不能把小青虫吵醒。你们来表演一下,大公鸡是怎么打蚊子的?

师:最后大公鸡累得怎么样了?

幼:睡着了。

7、播放音乐第57小节到第74小节,见谱注(12)(13)(14)。

师:吱啦啦……谁出来了?

师:一只小蝴蝶使劲地从茧里钻出来。你们来表演一下蝴蝶怎样使劲从茧里钻出来的。

(教师示范,引导幼儿设计小青虫挣扎着从茧里钻出来变成蝴蝶的动作。)

师:小青虫从茧里钻出以后,它就怎么样了?它还喊了一句什么?你们做一做。说一说。

师:这时大公鸡在干什么?

幼:睡觉。

(教师表演大公鸡趴在地上,幼儿扮演小青虫边说“大公鸡再见”边飞走了。)

8、播放音乐第75小节到第77小节,见谱注(15)。

师:大公鸡惊醒了,望着飞走的蝴蝶,说:“哎……上当了!”(教师做出惊醒、失望的表情。)

[在本环节中,幼儿通过倾听教师生动的故事讲述、观察教师形象的动作表演,进行创意模仿练习。]

(二)师幼互换角色,边听音乐边创意表演。

师:下面我们交换一下角色,这次我演小青虫,你们演大公鸡。

(分段播放音乐,引导幼儿随音乐一一表演大公鸡的动作、表情。如大公鸡饥饿与凶狠的表情和动作,帮助小青虫遮雨、扇风、打蚊子等动作和神态。)

[在这里,教师采用了师幼互换角色表演的方法:第一个层次,教师示范表演在前,幼儿创意表演在后。教师通过示范表演大公鸡的动作和神态,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按照故事情节的变化来设计小青虫的动作和神态。第=个层次,师幼互换角色,教师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表演大公鸡的动作和神态。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减少语言指导,重点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并感受音乐的变化,使音乐的变化与角色表演相匹配,再现故事情节。]

三、整体欣赏音乐

师:下面我们完整欣赏一遍音乐,边听边想每一部分音乐都表现了什么。

(幼儿安静地欣赏音乐,教师用简单的表情和动作帮助幼儿回忆故事情节。)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动与静的转换,让幼儿在安静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再现故事情景,将音乐中的多元素变化与故事中的角色变化相匹配,感受和理解完整的音乐形象,为下一步的故事表演奠定基础。]

四、听音乐表演故事

1,分角色表演故事。

师:下面,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互相商量一下谁演大公鸡,谁演小青虫。

(幼儿自由结对,相互协商角

色分配,配班教师摆放树叶。教师分发头饰。)

师:在表演时,一只大公鸡只能抓一只小青虫,看到小青虫哀求,大公鸡要迅速地把小青虫放到叶子上。

(幼儿表演时,教师在音乐转换时适当提示幼儿注意角色的变化,增强幼儿对音乐旋律和节奏变换的敏感性。)

2、互换角色表演故事。

师:请你们互相交换头饰表演,要仔细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表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这次表演中,教师没有作任何指导,而是退到观众席上欣赏孩子们的表演。)

师:你们把大公鸡照顾小青虫的动作表现得非常好,但是有些小朋友没有按照节奏来打蚊子,下一次表演时,你们肯定能把这个动作做好。

点评:

音乐故事表演,是指在音乐活动中运用形象生动和情节有趣的故事来帮助幼儿欣赏和感受音乐作品,并根据音乐风格和故事情节来自主设计动作和表演,充分表达对音乐作品风格与元素的理解,从而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活动“小虫青青”是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它体现了以下特点。

1、故事情节的变化与音乐元素的变化相匹配

故事《小虫青青》中的三个角色形象鲜明生动,易于表现。情节虽然简单,但富有节奏。同样音乐《小虫青青》也是形象鲜明,段落清晰,音乐的衔接与转换处特点明显。另外在该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结构,教师还在音乐中加入了雷声、蚊子叫声、说话声等声效,既增强了音乐的形象性,突出了音乐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化特点,又与故事情节的变化相吻合。

2、环节安排层层递进

活动一开始教师让幼儿完整欣赏配乐故事,初步感知音乐和故事。接着,让幼儿边欣赏故事、音乐边设计动作。而后让幼儿整体欣赏音乐,增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角色表演作好铺垫。最后,分角色完整表演音乐故事,体验音乐故事表演带来的快乐。这样层层递进的引导能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表演,更好地感受并表现音樂的细节。

3、整合多领域教育内容

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倾听故事、音乐和进行动作表演等,使多领域的教育内容得到整合,幼儿的多种智能得到发展,,在愉快的音乐故事表演中,幼儿掌握了小青虫变成蝴蝶的科学知识,学会了按照多种符号思考和表达,发展了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附故事:

小虫青青

天亮了,小青虫来到草地上快乐地爬呀爬呀,玩得可高兴了。忽然,一只大公鸡恶狠狠地走过来,一把抓住了小青虫。小青虫拼命地哀求大公鸡:“大公鸡啊,求求你现在不要吃我,等你把我养得又肥又大的时候再吃吧!”大公鸡点点头,轻轻地把小青虫放到了树叶上。

哎呀!下雨了!小青虫赶紧想办法避雨,大公鸡也赶快过来帮助小青虫遮雨;太阳出来了,阳光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小青虫热得直冒汗,大公鸡赶快过来帮助小青虫遮太阳、扇风;夜深了,小青虫在茧子里睡着了。蚊子出来了,大公鸡怕它叮小青虫,赶紧打蚊子,“嗡……”“啪!”“嗡……”“啪!”最后大公鸡累得趴在地上睡着了。

篇4:“编织梦想”大班教学实录与点评

一、识词读词

师:拿在我们手里的是一首———

生:古诗。

师:诗?有些像。你仔细看看, 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诗, 有区别吗?

生:有些句子长, 有些句子短。

生:这是词!

师:词?!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

师:真棒!这的确是一首词。学习古诗词, 我们应该像他一样, 多关注课本里的注释。刚才那位同学说了, 这首“诗”, 有些句子长, 有些句子短, 所以, 人们也把词称作“长短句”。来, 我们一起读。

(课件呈现, 学生朗读: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师:它是诗的姐妹, 又叫“诗余”。《忆江南》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词。不知大家留意到没有, 刚才我们其实已听到了这首词。

生: (自由应答) 听到了。刚才那首歌, 唱的就是这首词。

师:对!最初, 词是以诗文配上曲调, 可以演唱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叫“词牌”。我们一起读。

(课件呈现, 学生朗读:古人写成一首词, 会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 这旋律的名称, 就是词牌名)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忆江南》, 它不仅是词牌, 同时也是词的题目。你知道江南在哪里吗?

生:江南就是长江以南。

师:嗯, 不错的。关于江南, 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白居易笔下的江南, 指的是在苏杭一带。人说上有天堂———

生:下有苏杭。

师:是啊, 江南美景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写下了许多诗词。其中, 流传最广的就是《忆江南》。这首词, 才27 个字, 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请同学们各自把这首词读三遍。注意, 前两遍, 读自个儿的, 读准每个字音, 把每一句读通顺, 不会的重来没关系。第三遍, 读给同桌听。 (学生自由读词)

师:读得真投入!来, 谁来读读? (生读。掌声)

师:掌声已经说明一切!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好!请你来读。 (生读。将曾céng读成zēng)

师:了不起!老师发现你其实不太敢举手, 好像没什么信心。但是, 没想到你能读得这么流畅! (稍顿) 只有一个字音有点儿问题, 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曾, 应该读céng。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曾 (zēng) 是指姓曾。

师:哦, 曾 (zēng) 是一个姓氏, 而曾 (céng) 呢?

生:曾 (céng) 是指“曾经”。

师:风景旧曾谙, 连起来理解就是———

生:我对那里的风景曾经很熟悉。

师:你说的“熟悉”, 就是词里面的———

生:谙。

师:真好!看来, 注释的确方便我们的学习。这位同学, 你再来读一遍, 好吗? (生再次朗读, 进步明显。掌声)

师:太好了!以后, 遇到多音字, 咱们不妨停下来思考思考, 看究竟读什么好。或者查查字典来确定读音。来, 咱们一起来读《忆江南》。 (生齐读)

(点评:第一次认识词, 彭老师没有生硬地讲文体知识, 而是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 让学生自己比较诗与词的区别, 发现词的特征。)

二、读词赏景

师: (接学生的朗读) 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是什么意思?换种说法试试。

生:不能不忆江南。

生:非常想念江南。

生:一定会忆江南。

师:是的, 大家说的都对。那么, 为什么要忆江南呢?

生: (自由应答) 因为那里风景美!

师:嗯, 因为景美。 (板书:景) 词中哪里写江南风景很美?

生 (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1.一读, 玩味对仗

(课件呈现这首词的第3、4 两句)

师:真好听!这位同学, 你也来读一次? (生读)

师:一样好听!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两句里面有些字是一样的。

生:这两句……这两句就像双胞胎一样。

师:是啊, 真有些像呢!来, 咱们可以玩着读这两句!就像照镜子一样。看看谁能和老师一起来“照照镜子”?我读日出, 你读———

生:春来。

师:我读江花, 你读———

生:江水。

师:绿如蓝———

生:红胜火。

师:日出江花——

生:春来江水。

师: (提高声调) 日出江花———

生: (也提高声调) 春来江水。

师:我读的是绚烂的日出, 要提高声调, 你们未必需要。日出江花——

生: (会意, 声音柔和) 春来江水。

师:聪明!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提高声调)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声音柔和)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加快, 赞叹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减缓, 沉吟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 (速度更慢, 仿佛独语) 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 (模仿) 春来江水绿如蓝。

(热烈的掌声)

师: (模仿广告语) 读书的感觉———

生:真好!

师:同学们, 这两句就像照镜子一样, 这叫什么啊?

生:这是“对对子”, 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

师:学过的, 不忘记。真好!就是“对对子”。比如, 天对———

生:地。

师:雨对———

生:风。

师:大陆对———

生:长空。

师:在古诗词里, 我们把它叫作“对仗”。 (板书:对仗) 来, 一、二大组读第3 句, 三、四大组读第4 句。 (学生分组读)

(点评:诗人采取对仗手法描写江南风景美, 这样的表达学生很容易发现, 但要体会这样表达的作用却有一定难度。彭老师运用引读教学法, 在师生对读中学生不仅明白对仗好比“照镜子“”对对子”, 而且明白作者采用对仗手法让这首词更具音律之美。)

2.二读, 想象画面

师:好玩是好玩, 不过, 这样读, 你觉得美吗?生:还不够美, 不能把别人带到这样的画面里。师:哇!你将来可以做个朗诵家!是的, 朗读的更高境界, 应该像你说的那样, 把别人带到画面里。来, 你来试试。 (生读这两句。掌声)

师:果然不同凡响!谈谈你的经验。

生:我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好一个边读边想画面。来, 同学们闭上眼睛, 我们也像他一样, 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去走走。 (音乐响起)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又是一个明媚的早晨, 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我们跟随诗人白居易来到江边, 只见——— (师范读, 生闭目聆听)

师:慢慢睁开眼睛, 来, 说说你见到的江南美景。生:太阳出来了, 我看见岸边的花, 像火一样红。师:是啊, 像火一样红的, 一定不是一朵两朵, 而是——

生:一丛丛。

生:一团团。

生:一簇簇!

师:是啊, 到处是这样的花, 开得有多热闹!咱们继续看那江水。

生:春天来了, 那江水碧绿碧绿的, 就像蓝色一样。

师:像蓝色一样。注释里说, 就像被蓝草染过一样!你可知道蓝草, 那可是一种染料啊。你以往见过这样绿的水吗?

生:我在九寨沟见过!

生:我在天池见过!

师:是啊, 多美的水!白居易不必到九寨沟, 不必去天池, 在江南, 只要是春天, 到处都是这样绿得发蓝的水哟!咱们一起读这两句。 (生读)

师:江花如火, 江水如蓝。同学们, 我们的眼前只剩下这样两种鲜明的颜色啊!早晨, 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边升起, 江岸边, 那花儿鲜红如火, 一丛丛、一簇簇, 生机盎然, 明亮夺目!我们一起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天来了!江南的每一条江, 每一条河, 都像是被蓝草染过一般, 绿得纯粹, 绿得深沉!我们一起读——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旭日东升, 花开如火, 男生读———

男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光明媚, 碧水悠悠, 女生读———

女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们接我的朗读, 只读后面三个字。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红胜火。

师: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绿如蓝。

(变换速度再读, 类似二重唱的朗读效果极具美感。掌声)

师:果真美景良辰, 美不胜收!难怪大诗人白居易这样说——— (课件呈现全词。生朗读全首词)

(点评:紧扣“红胜火”“绿如蓝”边读边想象, 朗读就有了画面感, 想象就有了支撑点。在音乐和语言的引导下, 学生身临其境地想, 入情入境地读, 整个课堂犹如美轮美奂的和声演唱。太妙了!)

三、读词体情

师: (接学生的朗读) 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因为江南实在———

生: (自由应答) 太美了!

师:用诗里的一个字, 这景色实在是———

生:太好了!

师: (板书:好) 不过, 这“好”字是不是有点“俗”啊?既然是景色美, 干吗说江南“好”呢?咱们可以换个词。

生:江南美。

生:江南秀。

生:江南靓。

生:江南俏。

生:江南丽。

师:是啊, 既然有那么多的词可以换, 为什么白居易会用上这个有点儿俗的“好”呢? (稍顿) 同学们, 咱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呈现背景, 师配乐深情讲述)

白居易任刺史满三年, 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 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 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 首杰出的诗篇, 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

离别的那一天, 杭州人扶老携幼, 提着酒壶, 洒泪而别, 白居易落泪了……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师:后来啊, 白居易又到苏州任刺史。他体察民间疾苦, 勤政爱民, 为苏州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因此, 他受到了苏州百姓的无比爱戴, 以至于他离开苏州北上时, 苏州的全城百姓都来相送。他在诗里深情写道———

(课件呈现:一时临水拜, 十里随舟行。———白居易《别苏州》)

生 (读) :一时临水拜, 十里随舟行。

师:其实, 何止是“十里随舟行”啊!他的好朋友在诗里是这样写的——

(课件呈现: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

生读:苏州十万户, 尽作婴儿啼。

师:同学们, 此刻, 当你了解了白居易在江南在苏杭的往事, 你认为, 白居易说的“江南好”, 仅仅是指景色美吗?

生:不只是景色美, 那里的人也好!

生:给人的回忆也很好。

生:白居易和江南的人结下的情感很深。

师:是啊, 在白居易眼中, 那湖堤, 那清泉, 那些他曾竭尽全力改造的城市的每个角落, 哪里不是好风景啊?还有那些纯朴的百姓, 哪一个不是给他最深的情意啊! (板书:情) 此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情, 你会用什么呢?

生:深。

生:重。

师:似乎都行。然而, 对江南总是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诗人脱口而出的, 一定还是那个———

生: (自由应答) 好!

师:多好的城哟, 多好的人;多好的江南, 多好的情。 (在“情”字前板书:好) 情深所以景美, 景美更显情深啊!多好的江南啊!叫人怎能不忆她?!让我们一起再“忆江南”———

(音乐响起, 课件隐去诗行, 只剩题目。生背诵《忆江南》)

(点评:怎一个“好”字了得!读懂诗人才能真正读出诗词的意蕴。彭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好”字, 知人论世, 走进诗人的内心, 读进儿童的心里。)

四、歌词书词

师:刚才我们说了, 词是可以唱的。当时光跨越千年风尘, 如今, 《忆江南》可以这样唱!你听! (播放儿童版《忆江南》。生聆听, 哼唱)

师: (歌声继续) 多好的江南风景, 多好的江南人, 这些, 都是多好的回忆哦! 同学们, 拿起笔吧, 伴着音乐, 让我们把《忆江南》写下来。 (生默写)

师:请同桌交换一下。对照课本, 帮你的同桌检查, 他是否全写对了, 提醒他更正。 (生交换检查, 更正)

师:其实啊, 《忆江南》一共有三首。课后, 请同学们去找找《忆江南》的另外两首词读一读, 相信你们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理解。下课!

【执教者说】

“好”一首《忆江南》

——《忆江南》备课思考

自古以来, 写江南的诗文不计其数, 这首27个字的词作, 大概是流传最广的。

宋人惠洪在其《冷斋夜话》里说:

白乐天每作诗, 问曰解否?妪曰解, 则录之;不解, 则易之。

的确, 明白晓畅是白居易作诗的一贯追求。作这首词时, 白居易已67岁了, 同样沿袭了“老妪能解”的诗风。这首词27个字, 个个好懂, 明白如话。这一句最是经典: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真是简洁明快, 那明艳的画面, 那绚烂的意象, 如在眼前, 叫人心生向往;再加上那工整的对仗, 那复沓的音韵, 读来朗朗上口, 齿颊留香。所以, 教学这首词, 这一句成为绕不过去的精彩。玩味节奏, 想象画面, 反复诵读, 都是极常见的教学环节。

然而, 白居易的诗词, 真的那么好懂吗?或者, 我们真正读懂了这首词作, 读懂了诗人白居易吗?如果我们不能坚定地回答这些问题, 那么, 我们的教学从何处开始?要往哪里去?

也许, 我们该重新读读《忆江南》。

重新读, 我们的目光当然不能直扑那一句经典, 那样只会让我们仍然迷失在它绚丽的色彩里, 不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收获。 我们需要“升起警觉”, 从第一个字就开始慢慢地读, 细细地想。

于是, 咱们读——“江南好”。这三个字, 可以拆为两个词:江南, 好。“江南”的含义, 无外乎两种:广义的江南, 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 也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狭义的江南, 当然需要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来理解, 更多学者认为这里指的是江浙一带那一片水乡。

接下来就是那个“好”, 容易理解吗?白居易的诗风就是明白如话, 所以, 这里的“好”嘛, 就是与“差”相对的“好”。

打住!如果你这样读下去, 就注定了这一次重读仍然空手而归: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个熟悉的、平易的、明白如话的“好”, 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且让我们在这个“好”字上面作些停留, 停留……于是, 脑海里就会冒出一个问题:

即使追求“老妪能解”, 非得用这个“好”?有很多字可以代替它啊, 例如秀、美、俏、靓、丽等等。用这“好”字, 既非押韵, 又显“俗气”, 为何用它?

这个“好”, 不是那么好懂啊。这个时候, 我们要以婴儿般惊奇的目光, 重新打量起这首词来。为什么白居易这样写?我们得去问问他啊。

于是, 自然而然地, 我们会去搜索了解白居易与江南的那一段生命纠缠。

白居易真正在江南的时间其实并不长, 然而, 江南的山山水水却如烙印一样刻在他的生命里。最早是在十一二岁时,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别驾, 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可是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 战火不息。为避战乱, 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可以想见, 从战乱之地漂泊而来, 美丽而宁静的杭州, 对于少年的白居易意味着什么。后来, 则是中年以后的事了。生性耿介正直的白居易因积极上书议政, 却不被唐穆宗采纳, 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 可以想见白居易有多么苦恼和郁闷;加上朝廷中朋党倾轧, 仕途险恶。于是, 他主动请求外放。最后, 穆宗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此时, 白居易已年届半百, 又一次外放他乡, 不禁感慨万千:

退身江海应无有, 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 冷吟闲醉二三年。

可以庆幸, 等待白居易的, 真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 那个使无数诗人画家抒写、描画不尽的江南。从此, 在这里, 他热情吟咏那西湖的山水、吴地的风光;在这里, 他勤政爱民, 不知留下多少造福百姓的政绩善举;在这里, 他结下多少友情, 无论是布衣平民, 还是贤士僧人;在这里, 他远离党争, 身心独善, 闲适而超然……

如此, 江南在白居易的心里, 岂止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关于江南的回忆, 除了景色, 分明还有那里的人, 那里的事, 那里的情啊!

如此, 每忆起江南, 白居易岂会只说江南秀、江南美啊!要表达他对江南的情感, 似乎哪一个字都不全面, 哪一个字都不够淋漓。或许是左右权衡了一番, 也或许是完全不假思索, 一个“好”字, 终于夺笔而出, 落在了江南之后。

且让它“俗”吧, 此刻唯有这“好”才好!

如此, 我们才对结尾句“能不忆江南”有切入生命的理解和领悟。走遍大江南北, 看过无数风光, 却唯有这方土地, 让他魂牵梦萦。写下《忆江南》时, 诗人已是垂垂老矣, 身处“花寒懒发鸟慵啼”的洛阳, 他知道江南恐怕只能是个回“忆”了。我们这才明白, 这重重的反问里, 有多少深情难诉:能不忆江南?

于是, 教学这首词, 不仅要在想象里再现江花江水的艳丽色彩, 不仅要在吟诵里咀嚼巧夺天工的整齐对仗, 还要绕到词句的后面, 争取与诗人打个照面, 问个心事。然后, 让学生在心里轻轻感叹:

江南好, 真好!

【名师声音】

人如诗, 课如歌

应学员需求, 国培计划 (2015) ———重庆市市级教师培训团队脱产研修课程需安排一个古诗词教学专题。我想到了才华老师, 之前我听过他执教的《渔歌子》, 感觉他应该对古诗词教学有深入的研究。果然, 他执教《忆江南》, 给我和学员们很多启迪。

一、依照文体特征, 遵循一个“路”字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对读者而言, 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 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 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 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的过程。彭老师执教《忆江南》, 深谙“遵路识斯真”的道理, 遵循词的文体特征, 引导学生从感受意象意境入手, 在分析意象的选择、赋形、着色中体会其中的韵味, 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营造中体会境界的高低和作者的匠心。为什么要忆江南?从意象“红胜火”“绿如蓝”入手,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体会江南的景美。为什么要忆江南?从诗眼“好”入手, 引导学生品味词语, 知人论世, 体会江南的情美。情深所以景美, 景美更显情深, 多好的江南啊!能不忆江南?教得到位, 学得透彻。

二、基于学习起点, 把握一个“度”字

特别欣赏台湾李玉贵老师的一段话:“试着重新将自己过多的教学专业归零, 真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眉目与气息。缩小教, 放大学;试着让‘学’成为课堂的前景, 努力使‘教’淡化为背景。时刻聆听与观察、探究与理解:何谓儿童?何谓学习?何谓教育?何谓人?”彭老师执教《忆江南》, 没有将成年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而是基于儿童的学习起点, 基于课标的年段要求, 深浅有度地展开教学。比如认识词, 建立在诗的认知起点上, 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词的文体特征。比如认识对仗, 建立在对对子的认知起点上, 通过师生对读让学生感受对仗的表达效果。比如体会诗眼“好”, 通过换词比较, 知人论世, 落实第二学段“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年段要求。

三、聚焦学习能力, 落实一个“招”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知识不能凭空得到, 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 使学生试去理解, 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 (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 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 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 ;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 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 才正确而精密, 揣摩不出的, 由教师帮助;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语文课上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 让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彭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适时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 用有效的导和引促成学生从自学到会学, 从学会到学好, 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本节课上彭老师随机渗透了阅读古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查工具书、借助注释、知人论世、互文阅读、咬文嚼字等等。这样的学习, 学一首, 会一类。

四、巧用教学艺术, 实现一个“美”字

彭老师的古诗词教学给我一个极深的印象: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 跨入语义学与美学领域。他执教《忆江南》一课, 将“解诗题、识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句”等传统教学环节贯穿于师生诵读主线之中, 起承转合, 一唱三叹, 行云流水。彭老师强调“字字落实———感受诗词的声气之美”, 所以他在意“曾”的读音, 在乎“谙”的意思;强调“朗朗上口———品味诗词音律之美”, 所以他巧用引读, 认识对仗, 对诗词如歌的音律有“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的真切体验;强调“历历在目———想象诗词意境之美”, 所以他抓住意象, 展开想象, 把静止、不变的画面活化为流动、自然的境界;强调“津津有味———体悟诗词意蕴之美”, 所以他紧扣“能不忆江南”, 在津津有味的诵读中艺术地引导学生去触摸、去咀嚼, 去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思想, 以及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文化意蕴。

篇5:《画》教学实录与点评

教学任务

认识诗中6个生字;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初步感受古诗文化的优美,激发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古诗,识记生字;读懂古诗,了解古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认真地听这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贫困的书生,虽然他家里很穷,但是他读书很用功,十年寒窗苦读之后他要去考状元了。因为他平时很努力学习所以他考中了第一名,第一名就是状元呀,书生可高兴了。但是皇帝还想再考一考这个书生是不是真的有文化,于是他把书生叫到宫殿里,给他看了一幅画,要求书生马上根据这幅画写一篇文章。让我们先来看看皇帝给书生看了什么画。(出示画的图片)

点评:巧用故事穿针引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用一个故事把整个课堂串起来,后面每一个学习板块都离不开这个故事情节,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

指导观察,看图说话

师:谁来说说这幅画上都画了些什么?

生:这幅图上有一只小鸟。(你真细心!)

生:这幅图上有一条小河。(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生:这幅图上小鸟在看远处的大山。(你观察真仔细!)

生:这幅图上有很多美丽的花。(好美啊!)

师小结:这幅图真美呀,有山、有水、有花、还有鸟。(板书:山、水、花、鸟)

点评:认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教师的评价语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情景,初读古诗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我们回到故事里,书生只看了几眼这幅画,就拿起大笔“刷、刷、刷”写下一首诗,皇帝看了直叫“这不仅是首诗,还是一个谜语,用词还很有意思,好好好,真好呀!”你们想不想看看书生到底写了什么诗让皇帝这样连说三个好呀?

师:首先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遇到不会读的地方怎么办呢?

生:读一读拼音。

生: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把双横线里的生字读一读,再把双横线里的生字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在诗中圈画生字)

指名读生字,并请读对了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开火车读、大小声读、齐读。

师:既然都能读好这些字了,那么我们把它们送回古诗,自由地读一读,这一次注意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同学们,看你们读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范读(读出节奏),谁来点评一下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的字音发得很准。

生:老师读得很流利,还很有感情。

师:那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生:能。

师:现在请同桌互读,读错了就教教他,读对了就夸夸他。

指名读(小评委),男女生读,齐读。

点评:把古诗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生字教学和朗读训练就十分重要,每一个环节都要扎扎实实。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初读环节,教师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引导全班学生经历了看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放入课文中认读三个步骤,同时采用个别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大小声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使生字学习既实在又轻松。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把古诗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理解诗文,感受诗意

师:读了这首诗我真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同学会把“近”和“听”读错。

师:那书生是怎样来描写“山”“水”“花”“鸟”这些景物的?你能找出相应的诗句吗?

师:描写山的诗句是哪一句?

生:远看山有色。

师:远远望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啊!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师:描写水的诗句是哪一句呢?

生:近听水无声。

师: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听到了吗?

生:没听到声音。

师: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

生:听不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画里面的水。

师:你真聪明!那请你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师:描写花的诗句谁找到了?

生:春去花还在。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已经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

生:因为这是画中的花。

师:哦!我明白了,请你来读一读吧!

指名读,男女生读。

师:描写鸟的诗句在哪里?

生:人来鸟不惊。

师: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谁来扮演这只小鸟?大家跟它打个招呼吧!

点一名学生上台扮演小鸟。

师:大家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

台上的学生没有说话。

师: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

生:因为它不知道说什么。

生:因为它是画里面的鸟,不会说话。

师:你真聪明,难怪这只小鸟见到我们都没有飞走呢,请你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师:这首诗真有意思,远看——

生:山有色。

师:近听——

生:水无声。

师:春去——

生:花还在。

师:人来——

生:鸟不惊。

师:这么美的画,这么美的诗,谁想来读一读?

指名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叠读。

师:听你们读着读着,我脑袋里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皇帝不是说这也是一个谜语,我已经知道这个谜底是什么了,你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生:画(板书:画)。

师:我们明白了皇帝说这首诗是谜语的原因,但是他还说了一句话,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说用词也很有意思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生:这里有反义词。

生:“远”和“近”是反义词。

生:“来”和“去”是反义词。

生:还有“有”和“无”也是反义词。

师:同学们真聪明,看来什么都难不倒你们。

点评: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教师用两个大问题: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这首诗的用词很有意思,你发现了吗?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独立思考。用适应一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学习古诗,通过对比、想象、朗读,将古诗还原成一幅山、水、花、鸟构成的生动画卷,不知不觉中就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点,领悟了这首诗的趣味与奥秘。

总结

师:今天我们听了一个故事,学习了一首谜语诗,其实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文化是非常有意思,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谜语诗,下课你们自己去找一找,看谁找的谜语诗最有意思。

点评:教材是例子,这首诗也是例子,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一首诗,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画》教学打破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学得扎实,学得轻松。

篇6:《观舞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首先, 我们从作者感受的角度去发现“美”。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几个问题:1.作者无法说出自己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作者不得不说自己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3.作者努力说出自己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请同学们进入文本, 大声地自由地读课文1至10自然段, 探讨以上问题, 探讨时请注意屏幕上的红色字体。 (红色字体为“无法说出”“不得不说”“努力说出”。)

生大声读课文, 师巡视。

…… (师生共同品读第一个句子。)

师:读得很好。请同学们继续说第二个句子。

生3:作者不得不说自己感受的句子是:但是, 朋友, 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 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师:你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3:这是一个反问句。

师:反问句一般起什么作用?

生3:强调。

师:对, 加强语气。你认为加强了什么语气?

生3:加强了作者激动欢喜的语气。

师:老师认为, 要想把作者激动欢喜的语气读出来, 也应该把句中的两个动词重读, 是哪两个动词?

生 (杂言) :忍, 吐。

师:既然作者是“不得不说”, 为什么要用“吐”字?

生4:“吐”更能表现作者激动的心情。

师:作者想——

生4:作者想一口气把激动的心情说出来。

师:有一个成语是——

生 (齐) :一吐为快。

师:作者“忍”了很久的感情“不得不说”, 只好“吐”出来。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注意重读两个动词, 读出作者积蓄已久不得不说的心情。

生齐读句子。

…… (师生共同品读第三个句子。)

师:作者观看了印度卡拉玛姐妹舞蹈后的感情在一步一步地加深, 一步一步地增强, 从“无法说出”到“不得不说”再到“努力地说”。接下来, 请男生读第一个句子, 女生读第二个句子, 全体同学读第三个句子。同学们, 让我们读出作者对印度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热情赞美吧!

生按要求齐读句子。

【点评】“从作者感受的角度发现”, 是本节课的第一学习板块, 也是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教师精心选取了三个句子让学生去“发现”, 从朗读的角度品味词语的作用, 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一环节, 以“发现”开头, 以“品”为突破口, 以“读”为落脚点, 教学环节简洁而有效。

二.从舞蹈者表演的角度发现“美”

师:这“飞动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如此震撼作者的心灵?“解铃还需系铃人”, 我们从舞蹈者表演的角度去发现。 (屏幕显示:从舞蹈者表演的角度发现。) 这个环节, 老师想让同学们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自由地“发现”, 再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请看屏幕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的步骤和要求:1.由一人确定角度——我们发现“飞动的美”表现在美;2.用自己小组喜欢的方式读句子;3.由一人对所找句子进行简单地品析。下面, 每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已经完成了的小组请用举手的方式告诉我。

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 师巡视。不一会, 生纷纷举手。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 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把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交给了学生, 学生就不会茫然无措浪费时间了。

师:刚才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进行得非常热烈, 下面有请同学们把你们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有请B小组展示。

生8 (B小组成员) :我们小组认为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表现在神态美, 我们找的句子是第17自然段第2句, 我们采用的朗读方式是男女生交叉读。

B小组成员男女生交叉朗读。

师:还有一个环节。

生9 (B小组成员) :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卡拉玛姐妹的表情非常丰富, 舞姿非常优美。 (生鼓掌。)

师:有没有哪个同学对B小组的回答提出疑问或者进行补充?

生10:我进行补充。这个句子还运用了大量的成语, 这样使句子更美。

师:应该说是大量的四字短语, 是精美的修饰词。谢谢你的发现。还有吗?

生11:这一段话不仅运用了排比和修饰词, 而且从“笑颊粲然”“侧身垂睫”“张目瞠视”“点额抚臂”“画眼描眉”等词语可以看出卡拉玛姐妹在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师:卡拉玛姐妹不仅在舞蹈, 还在表现出诗歌里的内容。说得真好。有谁知道“颦蹙”是什么意思?

生12:皱着眉头。

师:“粲然”是什么意思?

生12:笑容灿烂的样子。

师:“皱着眉头”和“笑容灿烂”能不能读成一样的语气?

生12:不能。

师:不同的表情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我给同学们把这段话读一遍。

教师范读。生鼓掌。

师:我知道, 同学们的掌声是送给卡拉玛姐妹的。她们用舞姿表达感情, 我们用声音表达感情。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注意刚才老师语气的变化。

生齐读。

师:同学们把这段话读得很好了。接下来继续展示, 有请C小组。

【点评】“展示——点拨——范读——齐读”, 教学环节循序渐进, 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生13 (C小组成员) :我们小组认为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表现在动作美, 我们找的句子是第16自然段。

C小组成员接力朗读第16自然段。生鼓掌。

生14 (C小组成员) :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卡拉玛姐妹用她们的舞姿表现出了诗歌里的离合悲欢。

师:老师对他的品析进行一下品析。他运用了非常规范的语言, 准确地说出了这个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他的品析, 前半句说出了句子的特点, 后半句说出了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因此, 进行句子品析时, 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前面说句子的特点, 后面说句子的作用。

【点评】教师及时小结句子品析的方法, 既带领学生品析句子, 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师:刚才C小组的同学是从“动作美”来品析的。卡拉玛姐妹舞蹈的动作是怎样的快, 又是怎样的慢呢?

生15:轻云般慢移, 旋风般疾转。

师:这里运用了比喻, 让我们知道了卡拉玛姐妹舞蹈动作的慢与快。通过比喻, 把抽象的“慢”与“快”变得具体了。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生 (齐读) :轻云般慢移, 旋风般疾转, 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点评】教师进一步地追问, 通过分析两个比喻, 将学生抽象空洞的品析变得具体实在, 学生朗读起来才有情感。

师:有没有从外貌这个角度来写的呢?

生16 (D小组成员) :我们小组认为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还表现在外貌美, 我们找的句子是第1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D小组成员齐读第13自然段最后一句。生鼓掌。

生17 (D小组成员) :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卡拉玛姐妹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丰富。

师:哪个同学对D小组的回答质疑或者补充?

生:我不知道这句子哪个地方运用了比喻, 我认为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句中说“她用那双能说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一对长眉一双眼睛”不可能“说万千种话”, 很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 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对长眉一双眼睛”本来就是人身体的一部分, 不可能拟人, 也没有比喻。回答得非常好, 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点评】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 教师并没有简单地纠正, 而是让其他学生进行纠正。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 比教师包办要有用得多。对于回答优秀的同学及时予以鼓励, 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师:还有要展示的吗?有请E小组。

生18 (E小组成员) :我们小组认为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表现在动作美, 请同学们看到第18自然段写“蛇舞”的部分。

E小组成员齐读“蛇舞”部分。

生19 (E小组成员) :从这一段中的“轻摇”“微颤”“蠕动”三个词可以看出卡拉玛姐妹舞蹈的形容尽致, 尽态极妍, 特别是后面引用白居易的诗歌, 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优美和精彩, 使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回答完毕, 谢谢。

师:应该谢谢你精彩的发言。谢谢你!

【点评】“回答完毕, 谢谢。”学生精彩而礼貌的发言博得了听众的赞美, 教师也及时地毫不吝惜地给予了表扬。

师:这一部分描写的是“蛇舞”, 他们说出了“轻摇”“微颤”“蠕动”三个动词, 老师觉得还有一个动词。

生 (齐) :传。

师:这四个动词表现出了“蛇舞”什么样的特点?

生 (杂言) :柔韧, 轻柔, 舒缓。

师:“蛇舞”是轻柔曼妙的。我想请女同学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我认为女生更能够用声音表现“蛇舞”轻柔曼妙的感觉。请男同学给予掌声。

男生鼓掌。女生齐读“蛇舞”部分。

师:真的有“蛇舞”轻柔曼妙的感觉。虽然我们没有亲临现场观看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表演, 但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现”, 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所说的“飞动的美”。但是, 同学们, 舞蹈如果仅仅是“飞动”的, 如果没有舞蹈者用心地表演, 又怎能拔动人的心弦、震撼人的心灵呢?文章中有一句话表明了舞蹈者是在用心地表演, 忘情地舞蹈。是哪句呢?

生20 (读句子) :像湿婆天一样, 在舞蹈的狂欢中, 她忘怀了观众, 也忘怀了自己。

师:你能不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20:说明卡拉玛姐妹跳舞的时候十分地投入, 才能把舞蹈的细节表现出来。

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她们不仅在用身体舞蹈, 而且在用心灵舞蹈。只有用真心和真情表演的舞蹈, 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舞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送给用真心和真情舞蹈的卡拉玛姐妹! (生鼓掌。)

【点评】“从舞蹈者表演的角度发现”, 是本节课的第二学习板块, 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所学内容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是课文的学习重点。教者带领学生反复品析描写语言, 欣赏着作者不同角度的描写方法。“学语文就是学语言”, 语言的学习就是语文学习的精髓与实质。

三.从舞蹈艺术的角度发现“美”

师:印度和中国一样, 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该有多少可以演绎的故事!作者是不是也看出了舞蹈者演绎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句子并读一下。

生22:第17自然段: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 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 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师:卡拉玛姐妹不仅在表现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还在演绎着印度的文化艺术。刚才同学们的“发现”就是从舞蹈艺术的角度来发现的。 (屏幕显示:从舞蹈艺术的角度发现) 同学们, 我把刚才的“发现”打在了屏幕上, 我们一起把这几句话读一遍。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精美的服饰、动人的眼神、妙曼的舞姿, 还——

生 (齐读) :舞蹈出诗歌里的离合悲欢, 演绎出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讲述着优美的诗歌故事, 传承着悠久的文化艺术。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什么孕育了如此优美绝伦的舞蹈?

生23:是印度悠久恢宏的文化艺术。

生24:我认为是印度人民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师:劳动创造美, 文化孕育美。同学们, 这个意思应该从哪个地方来找呢?

生 (杂言) :第19自然段。

师:印度人民真是太伟大了!创造出了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印度的文化艺术真是太神奇了!孕育出了如此震撼人心的舞蹈艺术。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一遍这个句子, 读出我们对印度舞蹈、对印度人民的高声赞美吧!

生高声齐读第19自然段。

【点评】“从舞蹈艺术的角度发现”, 是本节课的第三学习板块。从舞蹈表演到文化艺术和劳动创造, 文章主题得到了彰显。高声朗读, 更让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拓展及小结部分略。)

篇7:《会走路的树》教学实录与点评

师: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继续学习第23课——(学生齐读课题)这个好听的童话故事,就从一个春天的早晨开始。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从窝里探出了小脑袋,(贴小鸟图)睁着圆溜溜的小眼睛,这儿看看,那儿瞧瞧,突然她看到——(贴小树图),现在,你就是这只可爱的小鸟了,心里有没有什么疑问呀?

生:这棵树怎么和别的树不一样,还会走路?

师:对不了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这就叫“好奇”。谁能用好奇的语气,帮小鸟来问一问小树呢? (生读)

师:(出示句子“当然可以,来吧!”)哪棵会走路的树来回答可爱的小鸟呢?(指名学生读,读出了小树的热情、友好)

师:老师想请两位小朋友分别来读小鸟和小树的对话。(提示学生关注问号和感叹号,读出小鸟和小树不同的心情。)

师: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点红),才把小鸟送回家。(板书:送回家)现在,他们已经成了一对——好朋友。

【点评】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色彩艳丽的贴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同学们带入清新和谐的情境。再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中的问号和感叹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文字的精彩,从读中真正领略小鸟和“小树”相识时“小树”的热情。

二、 引导想象,感悟相处时的快乐

师:那从这以后,小树和小鸟这对好朋友又是如何相处的呢?(出示句子: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段话里有一个生字宝宝,(出示:陪)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那这棵树是怎样陪小鸟的?

生:天天来陪小鸟。

师:它们去了许多地方。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到小鸟和小树去过的地方看看呀!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句子:这棵树陪着小鸟来到 ,看到 。)

生:这棵树陪着小鸟来到河边,看到成群的小鱼在水果嬉戏。

生:这棵树陪着小鸟来到金色的沙滩上,看到各式各样的贝壳。

师:小朋友的想象真丰富,把我们带到了美好的地方。现在,能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好这段话吗?(生读)

师:有这棵树陪伴的日子,小鸟多快乐呀,(板书:小鸟)又长了许多见识,也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板书:友情深厚)

【点评】如何让学生体会小鸟与“这棵树”相处时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天天陪”,体会他们的形影不离。再利用文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的想象、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向深入。

三、 角色朗读,品味重逢时的激动

师:因为这棵树,第二年春天小鸟又飞回来了。它遇到了谁?

生:小驯鹿。

师: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出示第一次对话)自己读小鸟和小驯鹿的第一次对话,边读边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

师:小朋友们,听了小鸟和小驯鹿的第一次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们也交上了朋友。

生:小驯鹿爸爸没有忘记这只小鸟。

师:你从哪个地方感受到的?

生:从“你大概就是我爸爸常常提起的那只小鸟吧?”感受到了。

师:当天空飘起雪花的时候,小驯鹿爸爸对小驯鹿说些什么?

生:冬天到了,我的朋友小鸟安全到达南方了吗?

师:春天,当看到鸟儿在枝头唱歌的时候,小驯鹿爸爸对小驯鹿说些什么呢?

生:其他鸟儿都回来了,我的好朋友小鸟也回来了吗?

师:小鸟和小驯鹿爸爸虽然分开了,但互相挂念着对方,真是——友情深厚。

师:小驯鹿爸爸一直想念着小鸟,那小鸟也想小驯鹿爸爸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你也是一棵会走路的树吗?”这句话中的“也”字看出来的。

师:你们感受到了吗?小鸟是什么心情?(提示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和提示语)

生:小鸟很兴奋。

生:小鸟很激动。

师:小鸟很激动,那小驯鹿为什么也激动呢?

生:小驯鹿很激动是因为他见到了爸爸的老朋友。

【点评】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为本。精致课堂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并努力生成精彩的教学细节。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抓住“也”字,让学生读出小鸟对驯鹿的思念;扣住“常常”一词,体会驯鹿对好朋友的牵挂;就连感叹号中蕴涵的小鹿激动的心情也让学生悉心体会。学生感受到了文本细读的魅力。

四、 续讲故事,延续真诚的友情

师:故事还没有讲完呢!小驯鹿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先从小驯鹿讲起,谁先来讲讲小驯鹿的故事?(出示:小驯鹿一到家门口,_______地叫起来:“_______!”)

生:小驯鹿一到家门口就大声地叫起来:“爸爸,爸爸,你看谁来了?”

师:驯鹿爸爸一定听到小驯鹿的话了,他看到了老朋友小鸟,会怎么说呢?(出示:驯鹿爸爸从屋里走出来,看到老朋友小鸟,_______地说:“_______。”)

生:驯鹿爸爸从屋里走出来,看到老朋友小鸟,高兴地说:“我的老朋友小鸟,你总算回来了,我好想你呀!”

生:驯鹿爸爸从屋里走出来,看到老朋友小鸟,激动地说:“我的好朋友,你冬天过得怎么样?”

师:这位驯鹿爸爸一见面就不忘关心一下老朋友。你们之间真是友情深厚呀!

师:小鸟听到了驯鹿爸爸的话了,她一定也有许多的话要对驯鹿爸爸说,谁来讲一讲小鸟的话?(出示:小鸟_______地说:“_______!”)

生:小鸟高兴地说:“驯鹿爸爸,你在这里过得好吗?我在南方也很想念你的!”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编出这么精彩的故事,真令老师佩服。

【点评】这一教学片段,有意识地结合文本对话较多的特点,把续编故事的训练重点,降低为着重以人物对话的形式,来续讲老朋友重逢后的情景。为了降低二年级学生编话的难度,教师特意出示相应的句式,以便学生的情感流畅地表达。通过想象延续这份情,让学生自始至终被这份情浓浓地“围”着。这既是对课文内容学习的有效巩固,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迁移,可以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真正理解文本。

五、 指导书写生字

师:课文学完了,现在又到我们的写字时间了。这节课我们写两个生字朋友。先来看“送”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先写里面的“关”,再写外面的走之底。

生:“关”的一捺要变成点。

师:看到“陪”你会想到哪个字?

生:“赔着笑脸”的“赔”。

师:是的,把赔着笑脸的“赔”,左边的贝字旁换成双挂耳,就是陪伴的“陪”。(生练写、展示评价)

【点评】这一环节,写字教学注重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由观察字形入手,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部件之间的结构关系,再寻找形近字进行辨析,积累书写的经验,掌握汉字书写的规律,大大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苏州古桥的特色”教学设计及评析下一篇: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