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2024-05-22

赴美学习考察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赴美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赴美学习考察体会

蒋雨华老师发布时间:2008年01月04日 点击数:

1731 字体:小 大

2007年12月25日,我有幸随“温州市名师名校长赴美学习考察团”(一行20人),来到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在肯恩大学(KEAN UNIVERSITY)进行了为期14天的学习考察。

美国新泽西州立肯恩大学位于新泽西州尤宁郡莫利斯大街1000号。大学创建于1855年,校园面积超过1500亩,在校生13000多人,是新泽西州的第二大学(第一位是普林斯顿大学)。大学下属7个院校与中心,校园环境十分洁净、优美。虽校园建筑看起来有点松散,但非常有序、有特色。行走在校园内的小道上,仿佛置身森林公园,进入一个彩色的世界。虽时已秋末,没有了鸟语花香,但脚踩在红、黄、绿、白色相间的枫树叶上(地上的枫树叶很多,一般不打扫,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环境——美国很多地方都这样),微风吹来,今人心旷神怡,十分的惬意。

现任肯恩大学校长法拉希博士,阿富汗人,年龄约60余岁,人类学家。为人亲切、随和,说话不多,但很幽默。他曾在巴基斯坦工作过几年,多次到过中国。

即将离开肯恩大学的前一晚上,法拉希博士还在大学内一座单层、古朴、典雅的小宴会厅以高规格礼遇宴请了我们。说来有意思,该宴会厅原是马棚改建的,但丝毫看不出来,装修简单,但很干净。市局林局长、温州市长以及原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三年前也在此用过餐。

两周时间内,我们听了十余个专题讲座,参观了一个社区学院(相当于专科或大学预科)和三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感受颇深。

1、美国人的热情、礼貌、谦让与大度

每到一处都受到热情接待,如小学生敲鼓吹号,夹道欢迎,中小学校长、主任热情而不厌其烦地热情介绍,还不时地送校徽徽章、纪念簿、笔等小礼品给我们。美国人的礼貌和谦让真让我们大开眼界,电梯进出,女士优先,女的没走,男士就不能先走。过马路时,侧面开来一辆小车(正常行驶),距离我们还有近十米,车就停下,示意让我们先走。一次我去商店购物,选好衣服后即到收银台买单,收银小姐微笑着示意我到5米线外排队等候,当时店里只有5人,两个收银员,三个顾客,一个还在选购,一个在买单,没有一人在排队,我想直接去收银台估计没问题,但美国人很讲规则,我感到惭愧。我排了队,买了单,收银台小姐连说“对不起”,“谢谢,下次再来”。校园内外,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只要迎面走来,大多都会问个好(哈罗!)。反正美国人“你好”“对不起”“谢谢”整天挂在嘴上,使我感觉到,这才是精神文明!这与我原来对美国人的印象大为不同(专横、无理、惊夺、侵略、攻击等等)。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凯雨博士: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学习、生活、生存的权力——只要你不去损害别人。

●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去思考,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选择用怎样的方法教育。

●过去或现在的一部分家长,希望教师象个牧师,一个孩子心目中的全能的专家和精神领袖,能解决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现美国的教师认为,教师应对每个孩子的成长负起应有责任,要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使之能自信、自强和自立,培养学生有包容心和耐挫力,然后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国对18周岁以上的学生,学校对其教育或评价只能与学生本人直接反馈或交流,通报家长是侵犯孩子的隐私,是违法的,学生可以起诉学校或某一教师。

11月30日上午,我们应邀列席了美国联邦每年一次的教育研讨会。今年大会的主题是:“二十一世纪学习大会”。每年大会的主题都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即:让教育者重新思考,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学习更有效、更实用。

我们在参观访问新泽西州的一个“南布朗斯维克高中”时了解到,这里的学生很自信(亲眼所见),胆子大,批判性思维强,很有创意,并重视与实践相结合。在两层楼的西侧30多米的走廊上陈列了大量的体育比赛、艺术比赛获得的奖杯、奖牌。该校学生都是自愿选择班级(按知识基础的差异、起点的不同分A级班、B级班和C级班)上课的,尖子生已开始上大学教材。该校校长(人长的很象俄罗斯总纯普京)告诉我们,他们学校对培养“天才”学生的做法是:①参加学科竞赛和兴趣小组。②加强某些课程的学习。③加快学习进度,让其提前完成高中基本课程的学习。对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由“帮教志愿团”负责结对帮教(免费)。7年前该校就开始成立“帮教志愿团”,由学生会负责组建。该团体由高一(个)年级的单科优秀生,经考核选拔后组成。学生在校学习跟不上进度的,就可通过学生会联系“帮教志愿团”,然后由志愿团派相关学科的帮教团团员与该学生结对实施帮教。

我们在访问新泽西州的学监与校长协会时,会长×××博士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讲座,她指出当前有几个需更新的理念:

①“任何人都不可以被抛弃”(类似于我国的“一个都不能少”);新泽西州政府提出的《不让一个小孩掉队》的法案在联邦政府获得通过,并开始实施。

②“如果学生没有学会,就是教师没有教好”。

③“我们已经懂得太多——如何使学生真正地在学校获得成功”(翻译版)。

④“教育不是去„装满一桶水‟,而是去„点燃一团火‟”。

愿我国教育的“以人为本”不要只是口号,要落实在教育工作的每个细枝末叶中。

3、美国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新泽西州,大学毕业后考个教师资格证是件很难的事,有时需好几年才能获得通过,拿到资格证书。十年前,州政府教师管理协会就规定,每位教师,每5年内要有100小时的教师教育,而且每位新教师在上岗前一年都必须拜一个导师(无偿的),见习期满才可任教。杰姆逊博士说到“老师永远没有空余的时间”。美国的中小学都有一个“教师学习团队”,相当于我国学校的教研组。在美国的学校里有时一个老师要教好几个年级,统一备课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学习团队实际上只是一个很松散的合作形式,现在他们也想把这种合作学习变得更紧密一点。“教师学习团队”定期每周至少一次学习,而且必须人人参与讨论、交流、发表不同的意见。杰姆逊博士说:“一个在学习团队中只听别人讲,而自己从不发表意见的人是无学习意义的”。

美国的教师教育基本流程是:

大学毕业生 → 考取教师资格证 → 新教师(实习、助理教师)→ 拜师学习一年 → 普通教师 → 实践——学习——再实践 → 成为教育教学专家。

美国的做法很象我们中小学教师教育中的“校本培训”,说明美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了。

4、中美教育的互补性

我们在参观了一个5年级——8年级的初中时,曾与8位学生、二位教师进行了访谈:

问:学生每天在校学习大约几小时?

师答:大约6小时。

问(问教师):每年学生在校学习大约多少天?

师答:约180天。

问(问学生):每天你们的作业多不多?

生1答:老师布置的必须完成的作业很少,有时无作业。

生2答:数学最多,每天有约半小时的作业。

问(问学生):你们觉得学习快乐吗?

生答:学习很快乐,很意思,但有时有压力,但不很大。

师答:现美国很多州,包括新泽西州都开始进行每年一次的州“统考“。

问(问学生):你们都喜欢哪些课?

生1答:我喜欢数学。

生2答:我喜欢科学。

生3答:我喜欢体育课。

生4答:我喜欢研究性学习课。

我问:为什么喜欢?

生1答:很酷!有意义。

生2答:书上有些内容很没意思,自己对身边发生的事做研究很有收获。

美教师1答:现在我们常用多媒体上课,还通过互联网学习;网上资源丰富,学不完,用不尽。美教师2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尝试创造性学习”,所做的研究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问题。

问(问学生):你们最不喜欢什么课?

生答:我最不喜欢打扫卫生(显然有些答非所问)。

问:你们每天都参加课外活动?

生答:每天都有3小时左右用于课外活动。

问:课外活动有哪些内容?

生答:有乐队(相当于音乐艺术兴趣小组)、科技(包括研究性学习)、体育(足球、篮球等)。

美教师问我们:中国学生英语怎么样?(翻译翻得不明确,大概是问中国学生英语有无学习,是否必学,学得水平怎样)

答:中国学生英语必学,因为高考必考。

美教师2问:每位学生都必需学英语吗?

答:是的。

美教师:很好。

美学生问:每个中国孩子都要学习中文吗?

答:当然(大家都笑了)。

我们听了一节历史课(教室里25个学生,两位教师上课),主题是什么不知道,翻译没过来,大概的程序是先放一首歌曲,然后学生唱一遍,然后教师问:是谁点燃这把火?

学生讨论、提问(热烈),最后教师总结(大概意思):只要人民团结一致,国家就会强大。

我们还听了一节研究性学习课(是生物课)。教师拿着一条巨形莽蛇在摆弄,翻译不在,不知在讲些什么,只听见学生讨论的声音很大、很杂。

当前,美国中小学教育思想与我国实施新课程后极为相似(大概我国是跟人家美国学的吧!),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也极为相似。

麦考·西尔森博士:

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与考试评价很难获得一致,而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与考试评价很易取得协调。②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考试,这很难操作。

现美国的很多州都开始每年一次的统考,考试科目有三门:数学、语言、科学。

美国在向十年前的中国教育靠近,中国在向十年前的美国教育靠近(Elovit 博士),美国教育的缺陷(基础知识),正是我国教育的优势。我国教育的缺陷(轻问题轻过程),正是美国教育的优势。这种优势的互补给中美两国的教育都带来生机。

Elovit 博士在讲座中讲到:如今在地球两则的中美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教育孩子们的问题上,竟然会是如此的相似和统一。Elovit 博士还提到:“学生的学习应该与真实的社会结合起来,而不应该脱节”。

在美国,研究性学习不属于课程(与我国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同),而是许多教师自愿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两国教师的理念不同之处!)。

几点思考:

1、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政府对教育的关注度。

现美国联帮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占全美GDP的4%,我国目前还达不到3%(重视理论与精神的投入)。我国GDP本来就比美国低得多,而教育经费的比例更少。我国政府只看到每年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额在提高,而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支出在全国的GDP中的比例近年来始终提不上来。教育的办学条件与美国是无法相比的。从班级人数来说,我国中小学每班都在45~50人左右,而美国在30年前就已是小班化教学了(每班只有25~30人)。每堂课还都有“主教”和“助教”两位教师同时上课,美国各州虽立法不同,GDP不同,但办学条件差异不大,中国是一个穷国,加上地区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相差很大。所以美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做法,我们是无法学的,学习了也没法用,只有国家富强了,一切都好办。

2、“以人为本”不应只是口号

美国2005年“不让一个小孩掉队”的法案获通过,并开始实施,布什总统在参观很多中小学时都说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问题,尽管这是不可能的(“不让一个”太绝对),但也充分说明了美国政府对孩子的一种人性化的关爱。

我国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关注力度是大的,我国也曾推崇“一个都不能少”的人性化理念,但上不了高中的孩子仍不少。对这批被“分流”出去的孩子,我国政府是缺少关注的。另外,按美国的中小学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对中小学的很多管理办法在美国都是违法的,都将被学生起诉。

3、教师的经济地位仍需提高

中国现在教师的平均收入是明显低于一般国家公务员。在美国,教师的平均收入一般都超过当地政府的公务员。现美国教师平均月薪5800美元左右,减去所得税,实际收入约4000美元;在新泽西州买一辆中级轿车(韩国现代2.0全自动豪华型)只需1.9万美元(只需4个多月的收入),我国要卖60多万;买一套260㎡的中等地段别墅只需35万美元。美国的农副产品都很便宜,难怪我们“团队”的一些“团员”说:“既便挣人民币兑成美元到美国去用还是很合算的”,但在美国即使这样高的生活待遇,教师工作5年后离岗而去另谋高就还约占50%。美国一些教育管理部门经调查,教师离岗的原因主要有六点:①新教师的上课和课堂管理难;②个性不适合当教师;③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较难(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赖散而不做作业);④评价学生困难;⑤与家长的关系处理不好(美国家长对教师的尊重远不如亚州一些国家);⑥教育教学材料不够(缺少而不主动去获取)。

另一项调查显示,所有教师的离岗原因可能五点:①认为学校领导不行;②在群体中被认可程度不够;③市郊区学校教学条件、生活条件不好;④市郊区学校教师工资不高;⑤时间不够(太忙了,看来全世界的教师都很忙)。

这么好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都有一半人离岗,这批人要到中国工作不100%离岗才怪呢!我国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贫困山区的教师,在低收入、低生活工作条件下忍辱负重地工作(对照美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能也是无可奈何罢)。

我想,我国的政府有关部门不应只看到今天的教师收入比以前的教师提高到多少倍,而更应看到的是今天的教师的工作量和其所承担的责任风险与教师的经济收入,在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群体占有的位置。

篇2:赴美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明确定位谋创新

——赴美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盐城农商银行 杭辉

2015年11月份,在省联社的统一组织下,我参加了为期3周的赴美“金融高级人员培训”活动,在培训中,我们走访了旧金山州立大学和纽约,与不同层面的管理者、教学人员以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会谈,并进行了实地考察。

这次赴美学习考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们了解了美国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学习了美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一般模式,并认识了美国商业银行在适应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学习中,着重学习了并实地考察了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组织管理。现将学习考察心得汇报如下:

一、市场定位

11月2日,旧金山州立大学Anoshua Chaudhuri教授为我们讲解了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与典型代表,11月6日和11日9日,旧金山州立大学Michael J.Potepan教授为我们讲解了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组织管理方式,Bruce Heiman教授讲授了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与经验借鉴。通过这几天课程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坚持特色而独立的市场定位对于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市场定位的概念在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被提出,其经典定义为“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状况,针对用户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强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用户,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臵”。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讲,坚持自己的市场定位,就要在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中,深耕城乡市场,努力定好位,开展自己的业务,坚持定位经营,就要强化农村金融主力军意识,端正经营理念,培育良好的经营文化。

一是客户定位。在农村要明确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面向普通农户,紧抓农村种养殖大户和农村创业人员,为其提供特色的金融服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维护“主力军”地位不动摇。在城区要以普通市民为基础服务对象,以工业园区内中小企业为重点,以沿街商铺客户为拓展目标,不断开拓各类专业市场,促进城区居民创业和社区经济发展,全面打造成“社区型零售银行”。这正如Sameer Verma教授讲授商业银行的零售网点转型时所提到的,安快银行打造的“零售网点”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典型。

二是产品定位。金融产品高度同质化,这是金融行业的一大特色,这个问题不可回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产品总体上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些产品甚至遭受市场不平等待遇(如银行承兑汇票)。面对这种状况,只有从“传统产品做强、新兴产品做优”角度

出发,“跟着客户需求走”来设计、开发我们的产品。

三是业务定位。现阶段,农商行应继续以资产和负债业务为主营、中间业务为补充来进行业务经营,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做大负债业务将是今后很长时间内的难点,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把中间业务、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提上重要的日程,为银行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法规意识

11月2日,Anoshua Chaudhuri教授为我们讲解了美国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和美国的金融体系简介,11月3日,Joel Nicholson教授讲授了美国商业银行的工作内容与业务范围,美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一般模式。11月5日,我们通过Lisa Takeyama教授认识了美国银行监督体系介绍;美国的银行监管机构性质与主要工作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法治理念是实现包括美国金融业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一是良好的法治环境。美国是一个法治社会,美国法治典型地表现为以美国宪法为基础、以违宪审查制为核心的司法中心主义模式。在美国,宪法成为国家之母,其至上地位由此树立。因此,美国法治首先是立宪政治。在美国,民主和法治是经济社会的主旋律,这就为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经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二是银行内部合规建设。在美国,成功的合规风险管理计划是从银行高层做起。董事会带头倡导一种自上而下的合规文化。美国银行监管部门会注意了解董事

会和高级管理层在确立和传达银行合规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我们国内金融企业而言,合规文化要融入到银行的日常经营中,由高级管理层很好地传达,以使所有员工都能清楚了解自身的合规职责以及他们在执行全面合规风险管理计划中的任务。

三、风险管控

11月3日至4日,旧金山州立大学Joel Nicholson教授讲解了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体系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Gerardo Ungson教授讲授了美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模型和美国信贷危机下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美国信贷危机的估算标准和次贷危机下美国金融监管措施。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美国金融体系完善的个人征信管理制度,在面临信贷风险时全面的防范措施,对于我们国内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有积极的借鉴意义。11月13日,我们在硅谷银行考察,了解其在商业贷款投放上的操作模式与风险防范措施。11月17日,学习了纽约银行梅隆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策略。11月18日,我们在纽约联邦储蓄银行考察,了解了纽约联邦储蓄银行的风险评估体系。

通过几家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策略和体系的学习,我认识到美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论是在风险管理框架的设计、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还是在风险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方面,均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一是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

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过程有一个好的开端的关键。国际上许多金融机构因风险管理不当而倒闭,其原因,正是由于其从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而不是它们缺乏风险管理机制。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当年的巴林银行,这所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资产的老牌银行,竞毁于年仅28岁的职员尼克〃里森(Nick Lesson)之手。里森未经授权在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MEX)从事东京证券交易所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交易失败,致使巴林银行亏损6亿英镑,这远远超出了该行的资本总额(3.5亿英镑)。究其原因,尼克和银行管理层薄弱的风险管理意识正是问题的关键。目前银行业已普遍认识到培养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二是美国商业银行监管框架。美国银行业实行双轨制。国民银行和在联邦注册的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由联邦储蓄银行、货币监理署和存款保险公司监管;州立银行中的美联储会员行由美联储体系和州监管机构共同监管;非会员行则由州监管机构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共同监管;银行控股公司则由美联储监管。双轨制管理为防范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美国银行业积极改进了传统的信贷资产管理方法,采用了一种“贷款资产组合管理”方法。以花旗银行为例,在1998年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其经营范围涵盖了银行存贷、消费者融资、信用卡、投资银行、证券经营、资产管理、地产保险及人寿保险等业务,包含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等几乎所有 的金融业务,有效地避免了资产过度集中所带来的问题。

四、诚实守信

11月10日,旧金山州立大学Lutfus Sayeed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美国商业银行典型的成功经营案例,讲解了中国两国之间在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上的差距与启示。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石,只有信用环境好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才能提升,才有信心在农村多放贷款。在美国,诚信度不但与银行的信贷挂钩,而且与供电、供暖、税收等信息挂钩,健全的信用信息共享体系是美国诚信度保持高水平的保障。

反观中国社会的社会信用现状,可谓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国每年企业间签订的40亿份合同中,有50%没有履约。在诚信体系建设上,政府、银行和全社会都要共同努力,一要坚决打击失信行为。对于不守信行为,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舆论手段予以打击,同时通过增加授信、降低利率等方式对守信行为予以鼓励,让守信者充分得到守信的益处,使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在全社会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氛围,培养客户形成守信习惯。二要加大“普法”力度。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点多面广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广泛开展诚信宣传,加强对农户的法律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常识,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平。三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用企业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强化信用行为在信贷服务、金融服务上的优势,以点带面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提升。

五、业务创新

11月12、13日,我们到富国银行、硅谷银行、花旗银行、纽约银行梅隆公司、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实地考察走访。11月16日,我们到花旗银行考察网点服务创新方法。

(一)私人银行:自1852年起,富国银行一直是金融服务界的翘楚,由于其经营稳健、管理卓越,富国被标准普尔(Standard&Poor)评为美国唯一的“AAA”信用等级银行,股神巴菲特持有该银行8%的股份。富国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Private Banking):对个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建议、信用和储蓄服务、住宅和商业融资、定制信用方案、特殊信用计划和一流的货币兑换服务。作为中小金融机构,要从富国银行的经验中,吸收有益的思路和理念,要针对部分高净值客户开展定制化的服务方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差别化金融产品与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11月11日,Sameer Verma教授向我们讲解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银行的发展策略。互联网是我们中小银行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日前,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杭州乌镇举行,金融企业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同时,也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机遇。作为中小银行,要加快科技应用,不断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产品,从客户体验度的角度出发,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线上金融服务。

(三)适应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作为中小

金融机构,要充分预估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要拓宽盈利渠道,尽快克服单纯依靠存贷利差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学习中,11月5日,Lisa Takeyama教授带我们学习了商业银行应该如何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11月19日,我们在美国摩根大通集团了解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摩根大通集团的规避金融风险措施。回顾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70年代主要放开了大额存单利率;80年代则通过立法加速进程,1986年4月,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银行存贷利差在市场化过程中一度发生了剧烈波动,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我们中小金融机构必须要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同时要加快创新,综合理财业务、中间业务等产品,度过利率市场化初期的寒冬。

篇3:赴美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不言而喻,可以说,地球村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对英语口语交际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对英语口语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口语能力(王佳丽2006)。

然而,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国内英语学习者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主要是被动式教学,教学内容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灌输”为主(朱雅丽、宋荣君,等2011)。许多赴美、赴英的国内人员由于口语交际能力低下,使得他们在国外遇到种种困难。为此,笔者通过赴美学习的亲身经历反思当今国内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引起相关教育人员的重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中国学生赴美经历的口语交际问题

近期,笔者和学生一起在美国度过了三个月的实习生活,在这次赴美学习的过程中,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语交际问题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突显出来:这些学生虽然学习了多年英语,但是他们在实际应用方面却困难重重,有的学生甚至无法流畅地开口说英语。其主要原因是中美文化的不同使大量的生活用语存在差异,而这些文化差异在国内英语教学中很少涉及(胥扬2009)。除了生活习惯、饮食方式不同,英汉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存在许多差异。

(一)称呼差异

中国人对长辈、上级、教师等通常都会使用尊称,如X爷爷/奶奶、X叔叔/阿姨、X老板/经理、X局长/处长、X教授/老师。而在美国,无论是长辈还是上级,亦或是下属,均可以直呼其名字,也可以对上级或教师等用Mr./Ms.XX的方式进行称呼。而中国学生刚到美国时非常不适应美国人的称呼方式,很难对长辈、上级或教师等直呼姓名,这导致“中国式”的称呼方式屡见不鲜,使得交际双方颇为尴尬,影响了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词句差异

中国学生在国内教科书上学到的是所谓“正统”或“规范”的英语,与美国当地人的实际用语往往有所差异。下面以实例为佐证加以说明。

guy是口语词汇,中国的英语教师会告诉学生这个词是指男性,故在美国听到“This way,you guys.”时,学生会误解为“男性走这边”。实际上,在美国这个词的复数常用来指所有人,相当于汉语的“朋友们”或“大家”的意思。比如,“I will miss you guys.”(我会想念大家的)

there是个很常用的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它很熟悉,可是中国学生在美国第一次听到“Hello,there!”时,还是会感到奇怪,不知道说话者在和谁打招呼。后来才明白there在这里的意思不再是“那儿”,其含义表示“大家好”。

给他人递物品时,教科书里往往使用“Here you are.”的句式,可是美国口语通常使用“Here you go!”中国学生学习的“经人介绍后的问候语”是“How do you do!”预期的回答也相同,但在美国几乎没有听到这样的问候语,大多数美国人更倾向于使用“How are you doing?”“Glad to meet you.”和“My pleasure.”等。

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语言与教科书中的语言之间存在差异,这足以让一个初来乍到的英语学习者感到不安。

(三)语法组合的表达与地道表达的差异

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通过语法将词汇组合起来构成句子进行表达,许多表达显得生硬而复杂。例如“你总是掉东西”这句话,中国人会说“You always lose things.”而美国人却用非常简单明了的句式“You drop everything.”进行表达。再如,对“我知道了”这句话进行表达,中国英语学习者可能会采用生硬别扭的表达方式“I know it.”而英语中地道的口语表达方式是“I got it.”就显得简洁灵活。

(四)文化的差异

中国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文化方面差异较大,这种现象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语言表达方面的错误。笔者遇到过一个英语学习者,她在与新交往的美国男友交流时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起因是一句“What’s wrong with you.”这句话在多数中国学生看来是表示关心的用语,却使美国人误解为在质问“出什么毛病了?”其实在关切他人时,美国人常用的语句是“What’s up?”“What’s going on?”或“What’s the matter?”等。

在国内买东西时中国学生常说:“老板,我想要……”用英语表达就是“Excuse me,I want...”,这句话看起来似乎也是客气的说法,但在美国人眼中会有一种生硬的感觉。英语国家的人经常使用“Can I have/get...”就连母亲要求孩子帮忙拿物品,都会说“Can you wrape it for me?”

浇上不同口味的酱汁会使食品更加美味,这种酱汁在美国叫做topping。比如strawberry topping,在中国称它为“草莓酱”,可中国的“草莓酱”与美国的strawberry topping是不一样的,前者指的是草莓口味的酱汁,后者则指带有草莓果粒的酱汁。在美国,如果酱汁里面没有草莓,顾客很可能会投诉卖家。

(五)“国产英语”的误导

在中国熟知的英语表达方式在国外却不能使用。例如,国内将厕所翻译成toilet和WC,但笔者在美国从未看到这种表达方式,官方写法是restroom,因为美国人常用的是restroom和bathroom。

关于“薯片”这个单词,在中国的英语教材中使用的是potato chips,可是笔者在美国生活时,菜单中常常使用的是fries。“土豆泥”这个词很容易被我们误说成potato mud,而正确的表达方式是mashed potato。国内常说的三明治,在国外其实指代得比较广泛,包括汉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说明,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国内学到的很多英语词汇是一知半解的。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很多日常内容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无法弄清楚的,这会使中国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在交流时产生障碍。

二、英语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一)我国英语教学偏向应试教育

我国的英语教育通常是应试教育,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生面对的就是升学的压力。上大学后,还要面对英语四、六级与毕业证挂钩的压力。学生是在不断记忆、背诵、听写、练习中学习英语的。由于国内许多重大考试是通过卷面完成的,使得学生忽略了对英语口语的训练。据悉,从1995年开始,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国部分高校确立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口试的试点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参加1997、1998年全国部分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口语试点工作来看,相当一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水平并不令人满意(王佳丽2006)。这就是很多英语学习者即使上了重点大学,考过了许多英语考试,仍很难熟练使用口语与外国人交流的原因。

虽然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开设了英语角,但是常去英语角的英语学习者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第一,参加英语角的学习者经常用中文替代英文中较难的表达方式,最为明显的就是学生将英语与汉语交替起来进行对话;第二,学生的交流内容有限,尽管有些学生参加了英语角,但他们能够使用的英语语句十分有限,因此,交流的话题很难得到拓展。第三,口语训练的效果有限。在有外教参与的英语角中,学生常常将外教围起来进行发问。然而问题常常局限于“你喜欢中国吗?为什么来中国?喜欢吃中国的什么菜?最喜欢的明星是谁?”等浅层次的问题。很少有学生能与外教对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二)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缺少一定的语言环境

众所周知,学生从小到大都在母语环境中成长,换句话说,学生通过听觉习得周围人使用的语言,通过猜和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即使出错也会及时得到纠正。母语在学生的思想中是通过记忆中的语料———词组、句子直接反映出来,学生不需要通过语法将词汇组成句子。人们在母语环境中得到反复训练,最终熟练地掌握日常用语并发现其中的规律,组成新的语句。这一过程会使母语习得不断强化,使得话语越来越自然通畅。

而英语学习者不可能如同学习母语一样有大量的学习环境,这就使学习者很难将表达完整意思的词组或句子存入大脑。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通过讲授语法的方式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久而久之,学生在说英语时,只是搜罗脑海中有限的词语,将其通过语法拼接在一起,然后通过有限的调整表达出来。这些表达方式往往冗长繁琐,给人一种很不自然的感觉。

(三)我国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和教科书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亦是如此。在中国,每年都有新词汇或旧词产生新义的现象出现,如“高富帅”“愤青”“杯(悲)具”“餐(惨)具”“白骨精”等。英语同样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英语口语的灵活性比书面语高很多,并呈现逐渐简短的趋势,这给人一种随意和不正式之感,使得中国学生感到自己所使用的口语与时代不相吻合,过于刻板,很多新词汇很难在正规的课堂上学到。

我国的英语教程都是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审定的,是由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编著而成,教科书的内容通常较为规范和标准。众所周知,即便是最新的英语教科书,其更新速度永远快不过语言的发展。

我国的英语教师队伍庞大,但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英语教师十分有限。许多英语教师不重视自身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除了使用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外,对于语言知识的讲解、任务的布置、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仍使用大量的汉语。还有一些教师在语言使用上欠缺规范性,不能有效传达教学目标中语言能力的信息内容。有些教师的语言较为单调、缺乏变化与趣味性,且发音含混、语流很快、语调平淡,毫无节奏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无法体会到英语的美感,只会感到压抑和枯燥,久而久之,必然丧失说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胥扬2009)。因此,指导学生口语的教师若对国外的变化不加以关注,或者教师本身的口语水平达不到要求,也就无法培养出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三、对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的反思

学生在国内口语课上学到的许多知识不能很好地在美国实际应用,这暴露出了国内口语教学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者对两国文化差异了解不足,学习者语言输出较母语迟缓、生硬;教科书及教师语言存在滞后性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英语口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比重

单一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口语教学,不仅没有针对性,而且传授的文化知识内容非常有限。由于教科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应该加强文化知识的扩展。从生活场景入手,在衣食住行方面多给学生介绍更为实用的表达信息,使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做到礼貌、达意;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英语口语教学,使学生的口语学习动机更加明确。

(二)给英语口语学习创设语言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创设多样化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的语言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扩大语言环境的范围。除了在课堂上使用全英语教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观看英文电影,模仿其中常用的句式;学校应引进外教,鼓励学生与外教交流,使外教与学生成为好朋友,融入英语生活环境;鼓励学生常用收音机听BBC、VOA等国外新闻台;教师也可以订阅一些英语书刊,扩充学生的词汇量,特别是对新词和旧词新义的积累。学生只有在大脑中储存常用的、与时俱进的词汇句子,在说的时候才能出口成章。

(三)教学中应利用最新的信息资源

除了鼓励学生学习口语之外,教师与教科书如果能及时将最新的信息资源呈现出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引进国际型教师人才,教师与教材应该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潮流,将最新的信息资源传递给学生。汉语的流行语和国外的流行语都是社会上短期内使用量迅速增加的词汇或语句,因此掌握了这些词汇,不仅能让学生的口语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能避免学生使用大量的过时词汇。

结束语

虽然多数学校都有安排口语课,并请外教进行口语教学,但是学生的口语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语言的使用是否熟练、口语教学是否有效,只有通过在该语言环境下使用才能得以体现,因此,要了解英语学习者口语存在的问题就只能观察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国家的使用情况。笔者发现英语学习者在美国的口语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只有认清了这些问题的原因和类别,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摘要:举例分析英汉语言中所存在称呼差异、词句差异、语法组合的表达与地道表达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国产英语”的误导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国内英语口语教学的局限性,即教学偏向应试教育,教学缺少英语语言环境,口语教学中教师和教科书存在局限性等,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应提高文化知识的比重,创设语言环境,利用最新的信息资源。

关键词:口语,教学,赴美学习经历

参考文献

王佳丽.2006.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6).

胥扬.2009.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究[D].黑龙江大学.

篇4:赴美学习打开了我的思想空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即是我们体会同样一个问题,由于思考的方式和角度的不同,会得到迥然不同的结果。

进入斯坦福大学培训的第一堂专业课程,是谢德荪教授主讲的公共行政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上课是开放式的,老师与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互动式的交流,其中有一个观点给予我启示:事物的发展——变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如果以变的心态去面对,那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会改变。美国原先也是一个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国家,上世纪30年代是当时的世界工厂,随着经济发展,同样遇到了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的问题,只不过他们在认识转型的过程中比我们醒得早、方法新、跑得快。美国的匹兹堡市,早期主要是制造业发达的城市,生产的煤、钢铁产量在美国占很大的比重,钢铁制造业一度成为了这个城市最大的行业。随着产业发展,大量外来人员开始进入,1980年城市人口达到180万。由于大量外来移民进入,匹兹堡城的社会治安、城市环境开始恶化,一部分中产阶级开始外迁。之后,他们成功进行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钢铁行业逐步退出,开始发展新型产业,如旅游业、教育、机器人等产业,大量中产阶级开始回流,城市成功实现了转型。

另外一个城市拉斯维加斯,原先是一片茫茫沙漠,早期由政府特许经营博彩业而迅速发展起来,当地政府发现很多到拉斯维加斯来的游客,仅有1/3时间放在博彩上,其他时间则放在了购物和娱乐上,由此,他们实施由博彩业向综合服务业转型,产业从博彩业向零售、娱乐、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延伸,目前零售业已经成为了当地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原先以为美国匹兹堡、拉斯维加斯这些城市的转型有“美国的因素”,毕竟背景不同,很难说有可操作性强的借鉴意义,但是老师告诉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首先应该在心中确立这是可能的,然后才有可能有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这样才能打开思想的空间,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上述美国两个城市转型发展来看,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产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行之有效的路径不是一直有效的,我们必须抛弃路径依赖,适时转型。我们江阴召开的市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实施城市、产业“两个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真是应了这个道理,为我们江阴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打开了一条新路!

国民教育优劣事关国家之兴衰,关系国民素质之高低,科技创新能力之强弱。笔者通过在斯坦福大学的学习体会和与美国社区普通家庭关于美国教育的交流,深感美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超一流强国的地位,一方面依靠世界一流的大学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到美国学习创业,集聚了世界顶尖人才。另一方面,较好的国民教育也是美国保持创新活力的源泉所在。

一是尊重个体。在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作为孩子教育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从小对孩子灌输平等的观念,父母亲外面有家庭聚会,会请孩子一同前往,但如果孩子不同意去,家长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会勉强孩子一定要听父母的意见。我曾在美国社区一个超市看到一对年轻夫妇帮孩子选食品,选中一个食品,他们会问孩子喜欢不喜欢,不喜欢肯定不会买;孩子选中的食品,他们会把食品内容作介绍,由孩子决定买还是不买。在小学阶段,基本没有什么考试,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某方面有兴趣,你可以自主选择往某个方面发展。学期结束进行的测试成绩也不会当众公布,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斯坦福大学的课堂里,讲课的老师会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学生发言踊跃,对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都是有问必答,启发人开放式思维,不管是对是错,老师都不会有丝毫的责备或埋怨。只有对个体的尊重,才会促使每个人潜能的发挥。

二是培养自信。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美国式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充斥着鼓励和肯定。在学校教育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和回答问题,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培养孩子的多向思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不轻易否定学生。美国家庭特别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足球队、排球队,做教练的往往是学生家长,每次比赛父母都来助阵或服务。许多从中国大陆、香港或台湾来美读书的学生在学习上名列前茅,但在体育和其他业余活动,如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压力,体育上更是自叹不如。事实上,孩子在体育项目或其他体力游戏上所锻炼出来的勇气、自信及大胆细心的作风,也会影响到他们日后在事业中的所作所为。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经纪人往往是运动员出身,这不单单是他们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强壮体魄,得以应付高强度的精神紧张,而且在心理素质上得天独厚,反应迅速,自信而有魄力,勇于做决断,理所当然地满足了这项工作的要求。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抑或在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

篇5:重庆科创艺术系学生赴川美学习

为开拓师生眼界,增进同行交流,我院艺术系师生一行10人于6月19日前往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参观毕业设计(毕业创作)展。师生们被三所高校高学术水准的办学理念和毕业生精致的毕业设计所感动,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以较高的专业水准要求自己,不断地向兄弟院校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推进艺术系的专业教学和创作。

篇6:赴美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赴美学习城市规划的思考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仍停留在封闭状态,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传统管理模式,缺乏一个公众参与的机制。大部分领导和规划师只是在理论上承认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把公众参与上升到城市规划决策以至一切决策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高度上来,绝大多数的规划决策由城市的主要领导人立项定案,使公众难以关心和支持城市规划与建设。尽管当前城市规划过程已有一定程度的公众参与,但仅是一种事后的、被动的参与,是初级阶段的参与。然而在美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经过数年的发展已倾于成熟,对我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模式具有重要启示。

一、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化的协调统一和最佳结合,使城市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迈进。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广大居民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充分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文明和优美环境。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广泛性、空间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很强,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举全社会之力,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当家作主,做到政府引导与专家指导相结合;专家参与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政府管理与社区管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让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全过程。

1、公众参与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实际生活中,一提到建立节约型社会,往往就会让人联想到节约用水、用纸、用电、用煤、用地等显性节约,却忽视了城市规划这一隐性节约。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蓝图和总纲领,是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龙头”,是保证城市土地空间和空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和城市各项建设得以合理安排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规则的决策是历史性决策,城市规划的贡献是历史性的贡献,城市规划的遗憾和错误则是历史性的遗憾和错误,造成的巨大浪费几乎是不可弥补的。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当首先从城市规划做起,规划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上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

2、公众参与是城市功能变化的必然要求。城市的早期功能定位是“居住机器”的聚会场所,它向公众提供生产生活的空间。显然这种功能所要求的城市管理和规划,只是建筑物和道路等的设计和布局,空间要素是城市管理关注的焦点。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城市不只是为公众提供居所的物质空间,它还是公众个体感情归属的精神空间。新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求城市管理必须考虑人、空间和时间这三大要素。城市的现代化功能要求对城市的时空使用方式的管理,必须以给公众带来情感的乐趣为出发点。城市功能的变化表明,只有公众才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因此,“只有公众生活的熟悉的空间才是城市管理的真正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城市功能的变化要求公众参与城市管理。

3、公众参与是城市管理具有科学性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管理体制,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一套封闭式的审批模式。以城市规划为例,城市规划编制,一般是由城市政府或者规划管理部门委托规划设计部门编制。对于规划的审批也是由规划管理部门提设计要求,建筑部门做方案,交规划管理部门初审,最后由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审定并付诸实施。这种规划编制、审批程序方法表面上看来无可非议,但从规划的编制到实施,自始至终仅是少数几个规划设计人员和政府领导的事,使得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难以体现。少数几个规划师作为技术权威编制,某种程度上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城市规划毕竟涉及技术、行政、经济、社会等多个学科,涉及多部门、多主体的认可和协作,即使仅就规划技术而言,也涵盖了规划理论、工程技术、空间美学等内容。任何规划师竭尽毕生精力,也不可能成为规划全才、通才,受专业和社会角色局限,编制规划的规划师团体也无法客观独立地处理好影响规划的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因此应吸引多学科专家、多层次多部门人士参与规划,为规划献计献策,集思广益,避免规划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判断失误,使规划结果更为科学和合理。国家建设部颁布,4月1日正式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就明确规定,城市规划是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

4、公众参与是保障公众利益实现的有效途径。公众是城市管理最直接的受益者。把城市建设、管理好,其根本目的是改善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公众作为城市管理的“用户”,就要求管理以人为本,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必然对其“产品”的质量最为关心,在这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公众就会自发地进行质量把关,严格要求。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开发和投资的多元化已形成气候,打破原来由政府统包统揽的格局,而在旧城改造、道路两侧土地出让等方面,广大公众最为关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从开发商角度来讲,尽可能增大开发强度,甚至常以牺牲大多数公众利益为代价,以求得开发利润的最大化。这里除城市政府有严格政策和法规对开发商的行为加以规范外,公众也会自发地关心城市的规划建设,他们从公众利益出发,对建筑物退让“红线”、造型、色彩、绿化、建筑、小品、环卫及配套设施都很关注,要求政府和执法部门尽可能对开发地段按详细规划要求实施。因此,公众是保证城市建设按规划要求进行以保障公众利益实现的最可靠的捍卫者和监督者。

5、公众参与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在当前公共管理学界广泛研究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国家的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众的价值观念多元化,需求多元化、民主素质提高和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还权于民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政府必须更加灵活、更加高效,具有较强的应变力和创造力,对公众的要求更具有响应力,更多地使公众参与管理。它要求政府官员及其他公共部门服务人员由“官僚”转变为“管理者”,由传统的“行政”向“管理”和“治理”转变,提倡顾客导向,政府提供回应性服务,满足公众(顾客)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管理公共事务的政府应具有回应性,它的基本意义就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公众参与恰如其分地阐释了这种新的管理理念。

公众参与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公众参与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正如托马斯·杰弗逊所说:“我不相信世上有比把权力放在人民手上更安全的作法。如果我们认为人民没有足够的智慧去行使这权力,解决的办法不是把权力拿走,而是开启他们。”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强调公众对管理过程的决策、实施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好合作。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将促使城市管理由上而下逐步向自下而上的转变,最终达到两种形式的平衡。

二、可借鉴的美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在美国,城市规划不是政府或设计师单独的工作,而是经由公众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业,公众参与是政府决策的重要步骤,并贯穿在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中。公众参与就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它强调公众(市民)对城市规划编制管理过程的参与。它起源于美国、加拿大,最初是为了宣泄市民的“不满”情绪,以稳定民心,保持社会安定,而后上升到寻求公众政策,城市规划制定、决策、管理民主化的高度。

美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行为,缘于联邦政府要求市民参与政府对地方项目投资经费开支的决策。为了保证公众参与的力度,联邦政府将公众参与的程度作为投资的重要依据,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从1956年的联邦高速公路法案,到70年代的环境法规,再到90年代的新联邦交通法,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程度、内容进行了不断深化。

在美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非常重视规划师的联络作用,强调在规划的不同阶段应该确定公众参与的不同方式。美国城市规划分为十个阶段,依次为社区价值评价、目标确定、数据收集、准则设计、方案比较、方案优选、规划细节设计执行、规划修批、贯彻完成和信息反馈。不同规划阶段公众参与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市民在社区价值评价、目标确定、方案优选、规划修批和反馈中起主要角色作用,而在其它阶段起促进或支持作用。美国公众参与规划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问题研究会、邻里规划会议和机动小组等,而在市民起主要角色作用的规划阶段,主要是公众会议,多以公众评议和公众听证会展开。规划方案在公众听证会进行公众意见听证,对规划方案中意见分歧很大的问题,将责成规划编制部门对其进行修改,并留交下一次听证会继续讨论。最终的规划方案交由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议会规划委员会审阅表明态度,再由议会全会对其审查表决,规划方案需获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票方能通过。在审查审批阶段,亦同时伴有公众会议。

例如:美国规则修建一条高速公路,由城市规划委员会、市议会、公众会议和听证会等组成规划决策实体,由特别小组、机动小组、企业团体和居民顾问委员会等通过问题研究会、邻里会议、听证会和比赛模拟等方式进行参与,规划师起着激发公众参与、选择合适的参与方式、公众教育和协调各方的利益等作用,《高速公路法》则作为规划过程中的法律保障。最后在规划执行中,由公众听证会和法院等作为成监督实体。整个规划从决策到编制实施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不会因为城市领导个人的喜好或党政的换届选举或某一集团的利益而受到影响,从而充分体现了最广大市民的根本愿意和切身利益。再如:美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必须征求市民意见。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先做一个方案,表明性质和工程造价,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让公众发表意见,并备有替代方案。申报重要建设工程和开发区的项目需附有供公众查询的有关环境、社会、经济利害冲突报告,建设许可文件必须张贴公布。为了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公众可以自发成立协会,派驻代表参与监督城市规划工作。个人、企业和协会对政府有关规划工作的决定持有异议时,可向行政法官起诉,并且不需要付费。

概括起来,美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众参与具有法律保障。法律明确规定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有公众的参与,没有经过公众讨论、反馈的城市规划是不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划如果被公众反对,就必须修改。第二,参与方式多样。美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各种手册、会议和展览会等等,从而使公众全面、彻底地参与到规划当中。第三,公众参与面广、程度深。美国的公众参与不是表面形式上的几个代表或利益团体参与,而是市民的普遍参与。公众参与不仅体现在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还表现在规划的审批和执行阶段。尤其是在其执行阶段,公众可以对不合规划要求的行为向法院或仲裁监督机构进行申诉。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城市规划已在公众参与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深圳、上海、天津等一些城市率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总的来说,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基本上还是处于决策已经批准后的实施阶段的参与,即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就目前而言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众参与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城市群众的公众参与活动,由于受市民自身环境、利益、性别、年龄、职业等条件的限制,除了一部分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以外,其他群众的参与热情不高。尤其是外来人口,由于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脉、文化景观不那么熟悉,感觉无从参与,参与少。公众参与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普通市民规划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涉及自身眼前利益,不管城市规划如何决策、编制、实施,都是事不关己。

2、公众参与规划普遍性不足。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体现市民意识,并为市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是城市管理的主体,他们必须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全过程。但由于诸多的原因,当前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只是少数城市的“创新之举”,大多数城市规划的各项内容几乎与公众分离,常常成为极少数技术专家和领导封闭式自我意志的充分表现。这种封闭式、内向型的城市管理工作方式客观上造成规划不能同公众对话,这样,公众连规划是什么都不知晓,更谈不上主动参与规划了。同时,现有的公众参与技术手段有限,涉及面不广,再加上多数市民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对事关每一个公民甚至子孙后代发展的规划大事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最后对规划决策产生影响的只是少部分人,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当然造成这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普遍性不足除以上原因外,也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到位、轻视公众的作用分不开。政府官员片面认为城市建设资金是由上级划拨或自筹的,政府如何建设体现其“宏伟政绩”的工程、向上级交代、向上级负责是第一位的,而把真正的城市主人——公众放在了第二位。

3、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缺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城市管理作为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涉及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应该得到法律保障。但由于现行的法规中缺乏将公众参与纳入具体的城市规划方案编制审批、规划申请以及违章建设监督的程序中,公众参与规划在程序上的缺乏造成参与的随意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第28条明文规定的仅仅是“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也即批准后的参与,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最近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也仅仅规定的公众参与这一基本原则。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从规划决策到编制到审批到实施到监督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因此,公众在获取政府有关规划信息、获取有关规划申请的情况和表达意见等方面没有明确和畅通的制度渠道,因此在规划方案与市民意愿相冲突、规划实施遇阻时,不愿满足于“象征性参与”的城市居民为表达自己对规划建设意见时,常常会临时自发地组织起来,到规划管理部门寻求“说法”。这在实际上成为市民要求参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规划决策的主要形式。这种参与形式的弊病是具有临时突发性,往往干扰管理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还伴随发生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这种现象充分表明政府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建立的制度渠道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4、公众参与管理效果欠佳。通过公众参与活动,规划部门从市民中采纳了不少真知灼见,但是尚缺乏连续性和互动性。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参与-反馈-再参与的机制没有形成,一方面规划部门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向市民反馈其意见与建议是否被采纳;对建议已被采纳的市民,规划部门也没有对其作出适当的奖励,鼓励激发其再参与;另一方面市民几乎没有比较正式的再参与机会,并且在自己利益被损害忍无可忍时到规划局上访,而这种上访与再参与达到的效果相差甚远。公众参与缺乏连续性和互动性,参与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几乎是一个单向过程,参与也似乎成为一种变相的“收集资料”,而这些资料在实际规划中所占的分量又微乎其微。公众参与没有贯穿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整个过程,而仅是集中在方案出来以后,或者某些违章建筑已建成之后。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模式

1、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主体。

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涉及到四种主体,即普通市民、利益团体、规划人员和政府官员。普通市民是具有不同价值观和目的的群体,他们中许多人不但难以考虑与其不直接有关而又高度概括的目标,而且很难想象超越直接经验范围以外的远期景象;利益团体对各种信息掌握得较多,对规划决策的潜在影响也能够做出技术性的判断,但是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往往不会考虑由此带来的对外部经济的影响;规划人员是从技术角度按照规划的原则、规范和标准,对城市的各种利益、需求和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论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供政府和业主的决策和选择;政府官员是决策者,他们确定规划目标、选择规划方案、落实建设资金、组织施工队伍,通过财政、税收、行政手段去平衡各种集团的矛盾。

普通市民:维护权益,减少纠纷。对于一般市民而言,他们更愿意参加与其利益直接相关的规划活动,如在社区改造中防止后来开发的项目对其现有居住条件带来不利影响,如阻隔视线、遮挡阳光、噪声侵扰、强占绿地等。当然,如能够改善其居住环境市民更欢迎。市民参与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规划的决定与他们价值和目的一致,使他们的既得利益不受侵犯从而减少规划实施时的障碍。然而,市民公众参与对抽象的、概括的、远期的规划问题效果不佳,所以在组织市民参与时,规划技术人员必须给予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正确引导。

利益团体:干预规划,谋求寻租。利益团体参与规划则更多的是为了寻租行为,即以开发投资为筹码,改变甚至操纵规划以谋求超额利润。财力雄厚的大地产商抓住城市建设资金短缺这一弱点,经常漫天要价、为所欲为,极大地损害了城市规划的尊严、危害了城市的整体利益。在决策中应该正确区分“公意”与“众意”,千万不要被小集体利益所蒙蔽。

规划人员:界定目标,维护尊严。社会分层导致规划技术人员很难正确、全面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价值观。对于规划人员而言,通过公众参与来判别、选择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预测、展望发展中将遇到的问题,为科学地界定规划目标提供必要的依据。但是,也不排除规划人员利用市民参与来抵制政府的行政干预,以保护自己的规划理想、维护规划学科的尊严。

政府官员:交流信息,沟通百姓。对于政府而言,通过公众参与既可以使政府与公众之间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增加市民的信任,又能倾听群众反馈的信息,使决策更趋公正、合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形式的公众参与会更加普及。当前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举办总体规划方案的展览和展示以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其作用就在于通过公开政府决策、征求公众意见以达到交流信息、沟通百姓的目的。

2、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三个阶段。

美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毕竟我国公众参与的条件与美国不同。首先是长期的中央集权思想根深蒂固;其次是我国公众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因而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深度是个逐步扩大和增加的过程。

在目前公众参与的初期阶段,规划重点应放在规划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上,让公众、开发商和政府官员真正了解规划的实质。公众参与的主体应以专业人士为主,尤其是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他们作为学者,能用比较理性的眼光分析规划的利弊。同时注重调动媒体舆论的力量,这往往能使决策者或开发商的个人利益让位。可以通过专家会议、媒体报道等形式进行参与,参与组织主要是规划师组织的专业人土团体、电视台等,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公众参与的萌芽阶段。

当公众对规划有一定认识时,规划师可以尝试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由公众选出社区代表,参与规划的编制和决策。规划师组织各种座谈会、展览会,编制各种手册、目录等方便公众参与。参与组织以社区代表委员会、专业人士团体为主,并选择一些效果好的地区为参与立法试点,这一阶段为公众参与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则是公众参与的成熟阶段,将公众参与规划进行立法,要求规划的审批应有规划对公众意见的处理目录。公众参与方式多种多样,有讨论会议、图形模拟展览会等,参与的深度也从规划的编制阶段过渡到规划决策和实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公众参与的组织也多种多样起来,可以是社区特别小组、居民顾问委员会等等。

3、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程序建议。

城市规划初步草案──向市民公布。城市规划编制机构做出编制规划的决定,必须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宣布,使公众参与开始进入规划程序中。公开宣布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在城市主要报纸上刊登公告,向城市住区发放通知单和宣传册。公布的内容应该有:规划地域区位、规划项目名称、性质以及编制规划的正式决定。

规划方案形成阶段──市民意愿调查。市民意愿调查所采用向市民发放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对公众的意愿运行调查和摸底。把公众的意愿带入规划草案之中,使规划方案与公众利益一致。

规划方案及初步成果成阶段──公众评议。这是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阶段之一,规划方案及初步成果完成后,形成图纸、文件,规划纲要,应吸引市民参与规划讨论。可采用现场接待,征求意见,亦可向社会公开展示,设立意见和收集反馈后进行取舍工作。

规划成果审查阶段──公众听证会。目前规划成果审查制度还不尽完善,既邀请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集中评审,又由规划管理者来定夺,这样规划,公众的利益就会被忽视。所以在规划成果审查阶段,应由规划成果评审机构与市民或市民代表来共同参与成果的审定,由全体城市居民来决策自己的城市规划。

规划成果完成阶段──公众展示会。为了极大地方便市民了解城市规划,规划成果展示尽量采用直观易懂的形式:包括模型、表现图、照片、详细的文字说明等。

规划实施监督阶段──设置仲裁机构。除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设计研究机构、决策咨询机构外,还应设专门的城市规划仲裁机构。通过常设的仲裁机构使公众投诉有门,避免规划管理部门腐败。当今,城市规划已成为我国政府干预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管理者已经从消极管理城市转向积极经营城市。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约束机制,那么“规划不如领导一句话”的命运将在所难免。城市规划仲裁机构应具备法院性质,如果政府违法也应追究相应责任,给参与中的正当权力以法律保护,否则,百姓会逐渐丧失参与的热情。

4、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其他措施建议。

——加强公众教育。我国公众参与规划的根本问题是公众教育问题,为了使公众在参加规划时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设立相应的机构,对选举出来的机构代表、工商界领导、政府官员,应当对其组织专门的讲座,对他们系统地进行规划知识的教育。规划管理部门应组织更广范围的群体进行规划学习考察。同是,城市规划意识深入人心是个渐进的过程,为了达到此目的,必须比过去花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提高规划师素质。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划人员的作用贯穿始终,其素质直接决定了规划质量的好坏。我国规划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偏重物质规划和图纸设计外形,而忽略了规划城市的社会、经济属性,忽视了规划的“公平性”,这使得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许多错误。因而,规划人员首先应注重自身专业理论素质的提高。

——放权规划管理。公众参与和政府分权是共生的,管理权限下放实质上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能性,真正的公众参与在于政府把某些原来由政府包办的社会功能下放或“交还”给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把其所包揽的社会管理权归还给社会,实行 “政社分开”。政府只能通过规划决策、管理权力下放和立法才能保障公众参与的实施。

——政务公开和透明。公开和透明是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城市规划管理应对社会和公众有更大的开放性,要以法的形式赋予公民获得公务活动公开的主体权利。政府应及时公布有关规划的政策、法规和管理程序,提供公众规划技术,增进公众在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广泛吸引公众参与现代城市管理。只有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原则贯彻到城市规划管理全过程中来,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实现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增强公众参与法律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1990年实施的《城市规划法》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修订完善。还应当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全过程的具体实施细则。内容规定在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充分听取公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城乡规划许可要严格规划审批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规划公示制度,减少规划许可的自由裁量权,保证规划许可公开透明、高效便民。切实解决任意修改规划强制性内容、随意修改规划许可条件等以权谋私问题。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应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议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送审前,应先经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由于人民代表是由市民选举产生,他们对总体规划的审议是一种代表性的公众参与,公众通过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对城市发展提出建议;其次,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采用专家组咨询的方式,因为专家来自各行各业,所以各种不同利益的专业意见可得以反映;第三是社区组织是公众参与发展决策的主体。目前,我国的社区组织(居委会)实质上是政府在基层的延伸和代表,还不是独立的非政府组织。从美国公众参与的历史发展来看,一个独立于行政组织之外的、又受法律保护和支持的、由关心城市建设的公众组成的团体其参与力度最大,代表市民的利益最为真实。因此可改革居委会为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非行政机构——“社区参与和发展委员会”,使其拥有一定的决策、管理权限和法律支持,代表各个阶层公众的价值观和利益,参与政府规划决策、管理。

五、结束语

上一篇:有关尊重的名人名言下一篇:让感恩的心飞扬小学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