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

2024-04-16

调控(精选8篇)

篇1:调控

2010楼市调控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回眸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刘圆圆2011年01月02日08:33

2010年的楼市注定是不平静的楼市,宏观调控一轮接着一轮。在此,本刊特别对2010年出台的房地产政策进行了梳理。

二套房贷首付不得低于40%

出台时间:1月10日

政策: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通知》明确二套房贷首付不得低于40%;同时在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加强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等方面落实了实施细则。

点评:将申请购买第二套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比例提高到40%,表明国家要抑制投资性购房,加大房地产贷款监管的力度。这与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政策思路是一致的。该会议曾提出,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切实防范各类住房按揭贷款风险。

住宅用地必须符合“70%标准”

出台时间:1月21日

政策:1月2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申报住宅用地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70%。

点评:此次国土部发布的通知对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增加了硬性规定,以确保保障性住房、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换言之就是要严格控制大套型住房建设用地。

开发商竞买保证金最少两成,一个月内付清地价50%

出台时间:3月8日

政策: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再次出台了19条土地调控新政,即《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了开发商竞买保证金最少两成、1月内付清地价50%、囤地开发商将被“冻结”等19条内容。

点评:该《通知》的出台主要是落实“国11条”精神,增强土地政策参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加保障性为重点的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地产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

收紧首次购房契税优惠范围

出台时间:3月9日

政策:3月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首次购买普通住房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共同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购房记录的,该套房产的共同购买人均不适用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

点评:从该通知的规定看,两人或多人共同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这套房子,对其中任何一位购房者来说,都必须是唯一一套住房,否则就不能享受1%契税税率优惠。

取得预售许可后10日内需公开房源及售价

出台时间:4月13日

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4月13日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加强商品住房预售行为监管。今后,未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住房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以认购、预订、排号、发放VIP卡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取或变相收取订金、预订款等性质的费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将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住房项目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准售房源及每套房屋价格,并严格按照预售方案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

点评:房地产市场监管是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维护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为此,《通知》要求各地切实负起责任,加大查处力度,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

二套房贷首付不低于50%

出台时间:4月14日

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了四项措施,被称之为“新国四条”。其中最严厉的要属: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点评:距离1月份出台的“国十一条”仅3个月时间,中央再次开启新一轮调控,针对楼市存在的问题,祭出重剑,显示出政府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

房价过高地区可暂停发放第三套房贷

出台时间:4月17日

政策: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明确,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点评:仅过三天,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了新“国十条”。国务院下发此通知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暂停第三套房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大对炒房的打击力度。号称十年来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向市场。

经适房只能自住违规5年内不得再次申购

出台时间:4月27日

政策:4月27日消息,住建部公布了《关于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在取得完全产权以前,只能用于自住,不得出售、出租、闲置、出借,也不得擅自改变住房用途。对违规出售、出租、闲置、出借经济适用住房,或者擅自改变住房用途且拒不整改的,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收回,并取消其在5年内再次申请购买或租赁各类政策性、保障性住房的资格。

点评:住建部出台的《关于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对骗购经适房和其他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减少经适房上市的获利空间,强化使用过程的监督。

加强对廉租住房管理强化租赁管理和服务

出台时间:5月5日

政策: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针对部分地方廉租住房管理中出现的房源闲置、出借,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资金不落实,准入退出管理机制不完善、日常监管和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做出了有关规定。

点评:《通知》出台加强廉租房租户的动态监测,严查骗取廉租房保障等行为。

土地增值税清算措施出台

出台时间:5月26日

政策:5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土地增值税清算过程中若干计税问题。如房企逾期开发缴纳的土地闲置费不得在土地增值税中扣除、土地增值税清算时收入确认的问题等。

点评:土地增值税的征收属于一项长期政策,若能从严征收,将督促房企合理把控拿地、开发、销售的节奏,捂盘或者囤地所能获得的利润也会大大削弱。

地增值税预征从严楼市调控加码

出台时间:6月3日

政策:6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通知》抬高了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的下限。国税总局规定,除保障性住房外,东部地区省市预征率不得低于2%,中部和东北地区省市不得低于1.5%,西部地区省市不得低于1%。

点评:这是国税总局一周以来第二次出台有关土地增值税的政策措施。在此《通知》中,国税总局不仅从清算,还从预征、核定征收等方面对土地增值税政策进行明确。其中,划定土地增值税预征最低限,要求地方政府6月底前上报清算工作计划,以及明确核定征收率原则上不得低于5%等内容最受市场关注。国家在短时间内再念紧箍咒无非是希望能进一步达到合理调节房地产开发收益,充分发挥土地增值税调控作用。

二套房认定标准出台认房又认贷

出台时间:6月4日

政策:6月4日,住建部、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出通知,就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范。通知规定,借款人首次申请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如在拟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含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系统,下同)中其家庭已登记有一套(及以上)成套住房的;或借款人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一套(及以上)住房,又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或贷款人通过查询征信记录、面测、面谈(必要时居访)等形式的尽责调查,确信借款人家庭已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人都应对借款人执行第二套(及以上)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即首付5成,利率1.1倍。

点评:与房贷政策密切相关的第二套房认定标准终于有了统一的说法,相较之前,新的“二套房”认定的范围和情况都将发生变化。与国十条“认房不认贷”相比,新二套房政策更加严厉和精准。

“夹心层”住房之困有望破冰

出台时间:6月12日

政策:6月12日,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意见》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提出了保障土地供应等相关政策支持。

点评: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旨在解决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份指导意见弥补了长期以来“夹心层”住房政策缺位,是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的有力举措。

土地闲置一年的将禁止竞买资格

出台时间:9月27日

政策:9月27日,国土部、住建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通知》明确,企业违约开发土地、因自身原因土地闲置一年的,都将禁止竞买资格。

点评:从此通知不难看出,在未来土地竞买过程中,国土部门将采取更为严格的土地竞买资格审查。首套住房契税下调普通住宅减半征收契税

出台时间:9月29日

政策:9月29日,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规定,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成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唯一住房的,减半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1年内重新购房的纳税人不再减免个人所得税。

点评:显然,新的契税规定已与相关部门的“二套房”认定标准趋于一致,即以家庭为单位核定是否是“二套房”。

暂停发放第三套房贷

出台时间:9月29日

政策:9月29日,央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以及其他相关规定。

点评:新规对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政策的最新表述是“暂停发放”,相比“国十条”更加强硬,这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将被“一刀切”叫停。

银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时间:10月19日

政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点评:利率的上升尤其是贷款利率的上调肯定会增加已贷款市民的消费支出,同时也会对即将准备购房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增加变数。不断走高的通胀压力和通胀水平对于央行适时调整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的压力。此时出台加息政策的一个显著目标就是管理通胀预期。

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

出台时间:10月20日

政策:住建部称,从2010年10月20日起,上年结转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上调0.2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71%调整为1.91%。当年归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与此同时,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同时上调。其中,五年期以下(含五年)从3.33%调整为3.50%,五年期以上从3.87%调整为4.05%。

点评:本次公积金利率上调应属央行存贷款利率上调的配套政策,目的是为了使公积金贷款利率与商贷保持同向调整,对购房者实际影响不大。

房贷七折优惠利率取消

出台时间:11月1日

政策:10月底,多家银行总行已向分支行下发通知,从11月1日起,全面取消房贷七折利率,首套房首付最低30%,利率优惠下限调整为同档期基准利率的85%;二套住房最低首付50%,利率执行同档期基准利率的1.1倍。

点评:此次优惠利率调整对首次置业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购房者影响较大。未来买房,他们将承受来自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上浮双重压力。

全面叫停第三套住房公积金贷款

出台时间:11月3日

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11月3日发布《关于规范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使用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同时,第二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对象,仅限于现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缴存职工家庭,且贷款用途仅限于购买改善居住条件的普通自住房。第二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同期首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1.1倍。停止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缴存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点评:随着四部委发出通知,推出全面叫停第三套住房公积金贷款等措施,房地产调控正持续加码。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上浮公积金贷款购二套房利率及设置门槛,有助于抑制投资性和投机性的公积金购房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二度加息

出台时间:12月25日

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中,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最大的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由现行的6.14%上调至6.40%。

点评:随着“通胀”预期的日益增加,央行在年内二次加息,业内人士预测,此轮加息预示着加息通道已开启。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再次上调

出台时间:12月26日

政策:在央行宣布加息的第二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上调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从2010年12月26日起,五年期以下(含五年)及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均上调0.25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下(含五年)从3.50%调整为3.75%,五年期以上从4.05%调整为4.30%。同时,开展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试点的城市,贷款利率按照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浮10%执行,并随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变动做相应调整。

点评:这是今年内住房公积金利率第二次上调。这意味着从明年1月1日起,10月20日加息前公积金贷款的客户将累计接受两次加息的影响。其中影响面最大的五年期以上公积金贷款利率累计上调0.43个百分点。此外,与以往住房公积金调息不同,在今年的两次住房公积金调息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最终来源:贵阳日报(编辑:毕悦力)

篇2:调控

摘要:自由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机制,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政府的干预与调控。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原因,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成为必然。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有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在对价格进行调控时应当谨慎选择调控手段。

关键词:政府干预 价格调控 调控手段

一、前言

市场经济中的价格调控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价格进行的水平、变化、价格结构和价格行为的规定或者限制。合理的价格水平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着广泛的价格干预。

二、政府调控价格的依据

(一)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是价格在在经济运行中重要地位的体现

价格是维系市场主体间进行价值交换的最重要媒介,其表现形式即是围绕着商品价值的上下波动。市场主体通过价格表达出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愿望,于是价格提供了市场交易中的标准。当价格标准确定以后,各经济主体通过价格体系将社会资源的价值和人们的选择转化为生产、交易等活动,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可见,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交易的中介平台,发挥着传递信息、给资源使用者提供激励,使其接受信息的引导;给资源所有者提供激励,使其遵循这些信息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价格稳定对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当保持价格的稳定,当价格呈现异常波动时政府应当进行适当的干预。

(一)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是以《价格法》为核心的价格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价格法律体系,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部涉及价格、收费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调控价格、保持物价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价格的干预与调控是政府相关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体现。

(二)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是政府价格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 稳定物价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我国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价格管理体系。国务院对价格管理进行统一领导,具体价格职能管理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相应的价格管理职能。

(四)市场经济的天然缺陷,使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成为必然 市场经济天然具有滞后性、自发性和盲目性等缺陷,由于这些缺陷而诱发的宏观经济不稳定、微观经济低效益和社会分配不公平等市场失灵现象的客观存在,使得政府介入市场、干预价格成为必要和必需。市场经济的滞后性、自发性和盲目性主要表现为垄断、外部经济效应、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市场投机、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的存在。

1、垄断与价格干预

垄断者的垄断势力越强,其控制价格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够采取垄断性的定价,或者抬高价格,或者压低价格,由此就会损害价格机制,损害弱势方的利益。特别是一些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如果没有价格干预,垄断者就会最大限度地进行限产抬价,价格就会成为垄断者掠夺社会资源、财富的简单易行的工具,这样就会严重损害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

2、外部经济效应与价格干预

大量的生产性活动和消费性活动都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在没有外部因素干预的条件下,市场价格很难反映这些经济活动的外部成本或者外部收益。对某些外部经济效应,价格干预可以成为重要的有效的解决手段。例如在居民过度用水、用电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就可以通过价格结构干预办法抑制居民过度用水、过度用电的行为,如规定超过生活必需的用水、用电量部分,用量越多,单位价格越高。

3、信息不对称与价格干预

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信息优势方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采取不公平交易、欺诈、诱骗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谋取自身利益。没有必要的政府干预,不公平交易、欺诈、诱骗等行为就会泛滥,经济秩序就会非常混乱。

4、公共物品与价格干预

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对于纯公共物品,一般可以采取免费供应的办法,但对准公共物品则很难办到。山于公共物品的供应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与社会公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促进社会公平,政府就有必要一方面对准公共物品的供应价格及变化进行限制,另一方面根据需求的层次结构、消费者的收入层次等对准公共物品的价格进行结构性干预。

5、市场投机与价格干预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操纵市场供求或价格。一旦市场中投机活动频繁,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就不可能发挥出来。投机活动越猖撅,对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害越大。无论是土地市场的投机,还是金融市场的投机,无论是生产资料市场的投机,还是消费品市场的投机,都会严重损害价格机制的作用。对于市场投机造成的价格紊乱,价格干预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6、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与价格干预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被操纵、经济主体知识的有限以及情绪冲动等因素,造成了在市场经济中部分经济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如果非理性行为成了群体性行为,就会对整体经济造成影响。对于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政府需要采取引导、调节市场供求等措施,价格干预也往往是必要的手段。政府要通过价格干预,化解或者减轻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

7、社会保障与价格干预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负有社会保障的责任。政府向居民提供社会保障有多种方式,但价格干预也是政府履行好社会保障责任的重要条件。住房租金水平的管制、基本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的干预等都是确保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重要条件。

8、政府投资与价格干预

经济主体的驱利行为必然造成部分领域投资不足。价格机制没有能力实现经济资源在赢利性部门和非赢利性部门的有效配置,因此政府投资于私人投资不足的领域也就成了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对于政府投资的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应该根据部门和投资目的实行不同的价格政策,一部分产品应该采取市场决定价格的制度,一部分产品则应该采取价格干预手段,例如政府投资举办的高等学校、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等,其收费标准就应该山政府制定或者山政府审批。

二、政府价格调控手段的运用

(一)法律手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对价格的调控应与价格法制结合起来,要逐步建立、健全价格法规体系,做到调控时有法可依。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规范企业的价格行为,防止以及有效的制止垄断市场、哄抬物价、买空卖空、牟取暴利等行为,从而达到控制和约束商品价格的目的。

(二)经济手段 对价格总水平的调控

1、大力发展商品产,确保有效供给,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调控价格的根本。因此,政府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引导和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2、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财政赤字不靠增发货币来弥补,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对价格总水平的调控。

3、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从而调控价格总水平。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加大政府支出或降低税率、减少税收,从而扩张有效需求。在总需求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过快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缩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从而叨叨控制和约束价格总水平的目的。

4、建立和完善期货市场,发挥其平抑市场物价的功能。在期货市场上,一般是在价格下降时买进合约,使其需求增加,促使价格上升;反之,则可使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通过这种市场调节行为,将商品价格价格的波动限制在较小幅度,从而客观上起到了调控物价的作用,保证了物价的相对稳定。

5、汇率及国际市场进出口政策。汇率的 波动对一国的进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国内物价上涨,供不应求是,应当适时适当提高汇率,鼓励进口;当国内物价下降,供过于求是,应适时适当降低汇率,鼓励出口,达到供求的平衡。

6、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当重要商品的市场供给出现较大的缺口,价格上涨或有可能明显上涨是,要是时抛售储备商品,增加市场供给,平抑市场价格;反之,当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跌时,政府要适时入市收购,转入储备,遏制价格过度上涨。

7、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价格调节基金主要用于当商品价格出现波动时对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或消费者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支持农畜产品和主要副食品的生产、流通和储运;向困难群体提供食品价格补贴或者发放平价购物券等。

(三)行政手段

1、政府定价目录中央定价目录。凡是列入定价目录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其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均由目录中规定的政府部门统一负责。

2、政府指导价。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政府指导价主要包括政府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按差价率管理价格、按利润率管理的价格。

3、收费许可证制度。适用对实施收费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非企业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

4、建立价格异动调动预案。根据《价格法》及其他法规,各地应制定本地防止价格异常波动的工作预案,以防患于未然,增加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价格调控水平。

5、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指物价上涨过猛时,物价管理部门要求工商企业在对少数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服务项目提价之前提出书面申请的一种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

三、总结 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政府依法行政,行使价格管理部门职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其调控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控是要注意遵从市场运行规律,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要根据客观情况谨慎运用,达到保值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目的。参考文献:

[1]孟庆瑜,盛莉婷.论价格运行中的政府职能及其价格制度完善 [J].价格月刊,2009,(11):29-32 [2] 曹露,宋杰.政府价格干预是市场经济中增大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 [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03):117—118 [3] 李亚利.政府价格干预制度比较分析—从经济法视角分析[J].中国物价.2009(03):6—11

篇3:“目标调控”如何实现调控目标

人们注意到:在这些城市的目标调控中, 除北京提出“新建普通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为新建普通住房价格与去年相比稳中有降”、长春提出“新建住房房价收入比 (住房套型标准按60平方米计算) 控制在5.8以内”将目标调控与房价收入比挂钩外, 其他城市大多以GDP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为标准, 并未关联“居民支付能力”计算, 从而令“目标调控”大打折扣, 甚至背道而驰。

由此, 被解读为“限涨令”的地方楼市调控目标广受批评。鉴于公众对各地房价的质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要求各地确定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时, 要在本地区内听取社会的意见, 使调控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 并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已经公布控制目标的城市, 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听取社会的意见, 并根据听取意见的情况, 酌情调整已发布的调控目标。这说明中央对各地已出台的调控目标并不满意。

在这场“目标调控”风波中, 主要凸显了两个问题。其一, 大多数地方政府既要规避中央的“责难”, 又想最大程度减少房地产市场萎缩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于是在调控目标的制定上玩起了“文字游戏”。在已公布2011年房价控制目标的城市中, 除了北京提出房价稳中有“降”之外, 其余多数城市将房价调控目标与当地GDP增速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挂钩, 将当地的房价涨幅定在10%左右。

其二, “国八条”提出, 各地根据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确定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但已出台调控目标的地方, 大多参照了前两项标准, 鲜有以“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为参照。况且, 各地采用的基数也不尽相同。如合肥、上海等地的控制目标以“新建住房”价格为基准, 而兰州、银川等地则以“新建商品住房”价格为基准。以新建住房价格为基准的计算方式包括保障房在内;而保障房价格很低, 能够拉低住房整体价格水平。这种所谓的“数字游戏”给目标的设定注入了很多水分, 政府实施的目标调控政策也失去了效力。

篇4:调控房价不如调控地价

推而广之到全国也是如此。2010年11月份以后,全国地产频出,此类地王主要出现在杭州、南京等二线城市。11月25日,广州、武汉、杭州三地的总价地王或单价地王同日问世。此后相隔4天,温州拍出楼面价达3.7万元的新地王,创下全国楼面价单价地王。12月9日,上海青浦单价地王诞生,该地块折合楼面价达到21865元/平方米,溢价率达192%。全国地王蜂拥而至,地王频出成去年底房地产市场中最具有关注效应的话题。地王频出的背后,是开发商对楼市销售价格预期的良好。土地市场再度升温,地价再度走高,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房价也将随之升高。

究竟是地价推高房价,还是房价推高地价,一直存在争议。经过几年土地大热的验证之后,高地价推高房价已成无可争议的事实。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基本“原料”,按照一般的商品经济规律,商品的销售价格参考生产成本来制定,虽然最终决定产品价格的是供求关系,但高价“面粉”,做出来的“面包”肯定不便宜。

北京诸多区域地王,最终都成为区域高房价的标杆。广渠路15号地是当年的区域地王,当时业内预测该地块开发出来的房子,至少要卖3万元/平米。现在这个即将入市的项目,单价在4.5万元/平米左右。目前周边在售房价则在3.5-4万元/平米。高地价最终演变成高房价,地王成为楼王,已是毋庸证明的课题。

此外,市场出现的所谓“伪高端”楼盘,就是高地价带来的后果。高地价下,开发商常常会给楼盘贴上高端的标签,借此提高售价,而楼盘本身并不具有高端的内涵。“伪高端”楼盘盛行,就是高地价下楼市病态的表现。

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诱惑下,往往对地王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次土地市场开闸放量,其开发的楼盘会在今后两年进入市场,而这两年正是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期。事实上,中央政府除了要求各地方政府严格执行调控政策外,对涉及到金融、信贷、交易以及市场秩序方面也要从严执行,最为关键的则是要从土地出让的源头从严,合理遏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想法,改变住宅用地的出让方式,进一步抑制地价。

篇5:《学会调控情绪》教案

《学会调控情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情绪调节的方法,了解情绪宣泄的方式。

2、情感目标:自觉掌握一些有效的克服消极、不良情绪的方法,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加强情绪品质的修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3、能力目标: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能够合理宣泄情绪,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调控情绪重要性,如何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难点:如何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合理宣泄情绪。

三、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式

通过小故事,将学生带入场景中去思考,最后总结青少年心理特点。

说明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调控情绪的方法

转移注意力法

合理宣泄法

理性控制法等

通过不同示例对过程方法进行讲解,通过互动加深学生对方法的 1 / 4

学会调控情绪

理解。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通过几个小故事作为开始,逐步分析 故事1:

清晨,小华要骑自行车上学,却发现轮胎被别人扎破了。他很生气!

结果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了一顿,感觉很委屈。

第一节上英语课,老师告诉他,由于初赛发挥不好,他失去了参加自己向往已久的奥林匹克英语竞赛的资格。这让他更加懊恼。

课间,心情不好的小华一脚踢倒了学校的垃圾桶,结果被值周老师抓个正着。让他后悔不已。

放学后,他骑车心不在焉,一不留神摔倒了,刚买的裤子也被刮破了。这一天真是倒霉,让他的心情坏透了。

通过故事进行分析,青少年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情绪特征 :

青少年情绪丰富而强烈,可是情绪的起伏变化也很大,很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

2、列举调控情绪方法  转移注意力法:

把注意力从导致你情绪不佳的事情上移开,如转移话题,做感兴趣的事,改变一下环境等,使情绪有个缓解机会,让自己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

/ 4

学会调控情绪

 合理宣泄法 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 向他人倾诉 进行剧烈运动 放生歌唱或者大喊  理性控制法: 自我暗示 自我激励 心理换位 学会升华

通过具体事例,对各种方法进行介绍,加深理解。

3、学堂问答

通过提问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4、课堂交流

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谈谈对掌控情绪的认识。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人总有不顺心的时候,学习生活中各种压力会不同程度的向你袭来,这时就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了,往往伤害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情的态度。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六、课后思考

材料:五年级学生小雯在收到自己的素质报告册后闷闷不乐地

/ 4

学会调控情绪

回到家中。爸爸妈妈看着平时一直名列前茅的女儿考砸了的成绩,并没有责备她,但敏感的小雯还是发现了爸爸妈妈眼中流露的失望。看着自己成绩单上可怜的成绩,想起父母亲辛苦工作的情景,小雯一个人在卧室里哭了出来,哭着哭着她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小琳,就给小琳打电话告诉了她自己考砸了的事,小琳约她下午一起去万绿园散步、放风筝。整个下午她们玩得很开心,她也逐渐从早上失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了。晚上她认真总结了考试失利的原因,制定了假期的学习计划,并写了一张纸条贴在自己的书桌前。纸条上写着:“让伤心和失落远离我的世界,让快乐和成功装点我的生活。没有失败,只有离成功更近一点!小雯加油!”

请课后思考并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调控情绪有哪三种常用的有效方法?

2、小雯运用了哪些调控情绪的方法?

篇6:楼市调控出路何方?

反思房地产行业多年宏观调控之所以一直未能奏效,核心原因在我们并没有真正把握房地产行业所存在的根源问题。打个比方,中国房地产就像是一个得了重大疾病综合症的病人,这个病人从小体弱多病,从南方到北方生活水土不服,凑巧偶感风寒,然后遇到突发事件受到惊吓,之后一病不起,面对这样一个病人,医生该如何开药?你说他体弱需要进补也对,你说他水土不服需要调理肠胃也对,你说他风寒感冒需要退烧也对,你说他受到惊吓需要心理辅导也没错,可是,你要只治疗其中的某一两项病症,这个病人就好不了,而之前我们的宏观调控颇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味道,每一个药都对症,然而每一个药都不能根治,关键,就在于只治疗了病者其中一个症结。”

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现有土地招拍挂制度造成的土地供应不足,二是因房价上涨过快导致的未来需求提前透支,三是因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投资需求过于旺盛,四是因国有资本控制过多盈利行业导致的民间资本没有投资渠道,五是因现有财税体系造成的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财政这五大问题。中国房地产的宏观调控要真正见效,需要同时解决以上五大问题。

在现有的政府工作中,政府每年按部就班的供应土地,而土地进入流通环节却被开发商囤积,造成了表面的供求不平衡。举个例子,某个城市十二五规划中,预计五年将新增人口50万人,原有人口800万人,十二五目标是人均居住面积要从原来的25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所以,这个城市应该出让的建设用地目标就是800万人口人均5平米,加上50万人口人均30平米的总需求,结果,4700万平方米的新增建筑面积就成为这个城市十二五规划中总的土地出让标准,然后在这个数字上进行调整,得出具体到每年的土地出让计划。然而,政府一边按部就班的出让土地,可是在现有招拍挂制度下,开发商出于对土地储备的恐惧,拿到地之后并没有马上全部开发,而是将这些地块分成若干年,也就是政府希望在五年之内形成供应的土地,结果却被开发商分成十年开发,这种现有土地出让制度和土地资本化造成的供应缩水,一方面减少了供应,另一方面也给

开发商的囤积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开发商往往通过囤地获取得利润要数倍于直接开发获取的利润,根据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土地储备排名前十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总面积超过4.3亿平方米,若以人均30平方米的居住空间计算,这些土地足够1400万人居住,由此可见,房企囤地已经陈给房价过快上涨的一个核心原因。

一方面是囤地导致供应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则是购房需求严重透支。按中国经济现有的发展水平,要基本解决全国绝大部分老百姓的居住要求,至少还需要数十年的努力。然而,一方面因为房价上涨过快,引发了普通百姓恐慌性的购买需求,许多人在孩子还在上高中,父母已经考虑或者着手为孩子置业。而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本来应该在工作若干年之后依靠自己的积蓄和奋斗买房,但在房价高企的今年,绝大部分普通工薪阶层数十年的工资总和也没有能力买房,所以,“啃老”就成了中国楼市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现象。可以说,基本上未来二十年的需求,在近几年都提前爆发,对政府造成极大地压力。一方面是供地不足,另一方面是需求提前投资,中国房地产供求的矛盾由此无可调节。

除了刚性的购房需求和改善性的购房需求,近几年中国投资需求已经在楼市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根据对北京2010年全年成交数据调查显示,2010年外地人在京购房比例已经达到全年成交量的44.8%,加上北京户籍的投资需求,投资比例在北京房地产市场上基本可以占到一半。之所以投资如此旺盛,关键,在于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一是出口顺差,二是海外民间资本回流,三是央行货币扩张,四是民间资金没有投资出路。现在中国民间资金这么雄厚,而几乎所有挣钱的行业都被央企和国有资本控制,你不可能让百姓都把钱放在银行等着缩水,政府想让老百姓投资股市,然而中国股市是世界上最不值得投资的地方,所以老百姓就只能炒煤,不让炒煤炭就炒大蒜、炒绿豆,更多的当然是炒房。大禹治水,关键在于疏导而不是堵,所以,只有放开一些行业,让宽裕的民间资本有投资去处,社会的资金才不会一窝蜂的涌进房地产。这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房地产投资过于旺盛,只是经济结构问题的一种体现。如果民间投资渠道没有放开,即便房地产问题得到解决,这些资本也会进入其他行业,从而对这些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

过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导致了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投资回报放大,从而又吸引更多资金进入房地产,这样,社会资金纷纷流入房地产,房地产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个资金黑洞,把其他行业需要的资金大量吸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54554亿元,而房地产销售额则高达4.5万亿元,房地产行业的销售总额接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全年银行贷款余额增长8万亿元左右,而仅仅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增长额度就达到2.17万亿元。可见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已经严重超过了三分之一,房地产,已经不再仅仅是房价上涨过快导致的民怨问题,过于依赖房地产带动的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经济结构必须调整的时刻。

在以往的宏观调控中,中央政府的文件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意见,而更多执行细则则由地方政府来制定。然而,由于地方政府恰恰是房价地价上涨最大的受益者,在其位谋其责,在职的地方政府主要领导需要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因而谁也不愿意放弃最大头的房地产相关收入。而造成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严重依赖的关键原因,则在于中国现有的财税体系。在现有财税体系中,基础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及转移支付,往往只够解决教师、公务员和退休人员的工资问题,而市政建设、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如果离开土地拍卖收入和房地产税收,中国绝大部分基层政府都将面临破产。因此,如果现有财税体系不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就不可能跟本上解决,房价就无法得以控制。

综上所述,这五大方面的原因是造成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和房价过高的关键点(而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则是带来房价高涨的另一原因,但如果以上五大问题都解决,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只有同时对以上症状进行根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问题。

在供求关系上,我们政府需要改变按部就班的供地模式,在需求旺盛的时候,就应当加大土地的供应量,同时采取彻底的措施打击开发商的囤地行为,将囤地的土地变成现实的商品房供应;还需要改变的是对土地利用率的观念。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块地一旦盖上房子就不可能再次利用,所以,对于符合条件的地块,建议大幅提高容积率,增加实际的房地产供给。

对需求的提前透支,其中关键是建立有效的保障性住宅体系,确保那些买不起房的人能够有房子住,在现有的保障性住宅建设中关键的亮点,一是土地指标二是建设资金,同样作为建设用地指标,政府出让的是商品房用地,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土地出让金收益,而如果做保障性住宅,政府还需要对其投入。所以,如果没有有效地政策制约,地方政府是没有动力建设保障性住宅的。由此,中央政府可以硬性规定,每个城市每年建设用地其中50%必须用来建设保障性住宅,而保障性住宅的容积率可以定得较高,资金上,开发商没有热情建设保障性住宅,则可以引导数量庞大的建筑企业来建设保障性住宅,同时对保障性住宅给予合理利润,吸引社保、保险资金来投资建设,一方面保障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也确保了稳定的资金回报。

在治疗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上,最关键要放开一些行业,让民间资本进入,使得民间资本有投资出入,对于一些投资周期较长、回报较低的行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利率降低、税收降低的方式给予利润的弥补,使得这些行业资金的回报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

篇7:《调控情绪》教案(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情绪的含义和特点。

2、掌握情绪的四种类型。

3、懂得调控情绪的几种方法。

(二)能力目标:

1、树立正常的心态,理解个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是正常的。

2、了解情绪的特点,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能够合理宣泄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热爱生活、自信开朗,积极调控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妨碍他人,尊重和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

1、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调控情绪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情绪的含义

2、转换角度看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主动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体验下面的情景: 当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时,你会 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你会 当自己受到批评时,你会 当自己受到表扬时,你会

2、由学生体验的情景后,引出新知识:情绪“万花筒”

二、讲授新课:

(一)情绪“万花筒”

1、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2、情绪的特点:

情绪是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活动

(一):

进入初中以来,你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哪些情绪体验呢? 当时你的情绪表现是什么样子的呢?

3、最基本的四种情绪: 喜、怒、哀、惧

学生活动

(二):演一演,猜一猜

由一名学生抽签表演自己抽到的卡片,由其他同学来猜他所表演的情绪

(二)我的情绪我做主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1故事一,并且思考问题,引出新的知识点:

1、情绪需要调适,情绪可以调适。

2、调控情绪的方法:

(1)输入自我调控的意识。

意识调节法(例如: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语言调节法(例如:“制怒”、“镇定”)

(2)转换角度看问题。

学生活动

(三):学生阅读课本P31故事二,并且分组讨论:

王大伯的忧愁:

雨天---小儿子的洗染店 晴天---大儿子的雨伞店

王大伯的乐呵呵: 雨天---大儿子的雨伞店 晴天---小儿子的洗染店

(3)用行动调控自己的情绪。①、向朋友倾诉;②、做运动; ③、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④、写日记。提醒学生注意:

在我们用行动调适情绪时,不同于放纵自己的感情,不同于任性和胡闹。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点而随意发泄,既不会调控好不良的情绪,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篇8:调控不动摇·目标调控“年考”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明确了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任务, “稳中求进”成为今年经济发展的总体基调。会上提出了今年的五大任务, 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政策方针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扩大有效供给,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二是要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三是要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领域的投入, 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此次会议明确了“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的调控基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旨在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

随着限购限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渐显效,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 房价出现了回落迹象。于是, 期待“政策松动”的呼声不绝于耳。然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则彻底打消了这一念头。

回顾近两年来的楼市调控, 可谓步履维艰, 虽然力度、规模、频度都堪称“史上最严厉”, 但“高昂”的房价却迟迟未能低头, 直到近期, 情况才有所改变。在各种调控措施共同作用下, 至2011年10月, 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出现了年内首次环比下降, 这表明市场僵持局面被打破, 下行趋势终于确立。本轮调控在历经两年的“漫漫征途”后才“小有收获”, 由此可见, 调控之难。

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 政策走向尤为关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房地产调控的坚决表态, 都说明调控是“决不可有丝毫动摇”的。笔者认为, 这样的表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房地产市场反弹的压力尚存。由于房价长期看涨的预期还普遍存在, 国内房地产市场发育不完善, 呈现强烈的“政策市”特征——目前房价的回落、市场需求量的下降, 仅仅是通过限购、限贷、限价等行政手段实现的, 住宅市场供求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扭转。长期来看,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 住房刚性需求潜力依然较大, 而且由于经济长期增长而带来的房地产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因而被压抑的潜在购买力还很强。倘若此时放松调控, 房价很可能快速反弹, 又难免坠入“空调”的尴尬境地。

二是地方政府有放松调控政策的需求。调控楼市对地方政府形成最直接的冲击———土地出让金和税收的锐减, 因而才会有在限购政策实施初期, 不少地方政府不情愿甚至暗中抵制;才会有佛山限购松绑的“朝令夕改”;才会有鄂尔多斯楼市“崩盘”后的金融“托市”等种种怪相。在调控这个核心问题上, 很多地方政府和中央并不在一个步调上, 可以想象, 如果有一两个地方调控松绑成功, 势必会有一大批地方会“蜂拥而上”, 届时何谈调控?

本轮调控目前取得的成效尤为不易, 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更为可贵的是, 此次调控还改变了市场“屡调屡涨”或“只涨不跌”的预期。基于以上考虑, 调控必将持续进行下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尤为关键, 将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那些寄希望于因实体经济出现萎缩风险而放松调控的开发商和地方政府, 不得不调整思路、重新审视市场。从此次会议精神, 我们也可以看到, 今后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更加细化, 调控思路将更加清晰。房地产调控已由注重短期效应转变到关注长期建设, 房地产业将就此逐渐走向理性健康之路。

●目标调控“年考”

年关将近, 地方政府提交房价调控目标“年考”成绩已经进入倒计时。有报告指出, 截至11月底, 在年初公开发布楼市调控目标的城市中, 初步统计约有30个城市没有完成目标, 部分城市为完成年底目标开始突击“限价”做最后冲刺。按照“新国八条”相关规定, 新建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年度控制目标的城市将被问责。

住建部统计, “新国八条”出台后, 截至2011年3月31日, 共有608个城市制定了房价调控目标, 公开发布的仅有121个城市。即使这121个城市中, 除了北京明确房价要“稳中有降”外, 其他城市的房价调控目标均结合当地的人均收入涨幅或年度GDP涨幅, “调控目标”变成了“涨价目标”, 调控力度被大打折扣。

与之相对应的是, 中国指数研究院12月1日发布的11月百城房地产价格指数显示, 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832元/平方米, 其中仍有43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 主要集中于二、三线城市。而11月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中, 威海和烟台环比涨幅在1.5%~2%之间, 汕头、包头、太原和聊城环比涨幅在1%~1.5%之间。

在中央坚持调控不动摇的信号下, 多地政府突击实施“限价令”, 避免问责。中山就曾在11月初发布“限价令”, 将新建商品房的最高售价限定为5800元/平方米, 略低于该城市的“房价控制目标”。此外, 丹东、韶关等城市主要通过与周边地区同类楼盘作比较, 限制销售价格。

根据“新国八条”规定, “新建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年度控制目标”的省 (区、市) 人民政府, 要向国务院作出报告, 有关部门将根据规定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对于问责能否落到实处, 房价调控能否真正成为“达摩利斯之剑”, 业界及公众尚存有三个疑问。

疑问之一, 如何应对部分城市的“突击达标”?事实上, 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 一些城市已开始人为干预房价, 希望通过临时限价拉低全年均价。近日, 中山市出台的“限价令”中“5800元”和“12月31日截止”两个关键词, 把冲刺今年房价控制目标的意图显露无疑。由于现行统计指标为“房价指数”, 且以2010年全年的平均房价为统计基期, 即便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全年的调控目标也并非难事。对此, 有关部门是采取容忍的态度, 还是通过完善考核指标, 堵塞“突击达标”的漏洞, 是公众关心的首要问题。

疑问之二, 未达成调控目标的城市将如何被“问责”?从2011年年初起, 第三次调控以限购限贷、目标调控、问责机制为主要手段, 其浓厚的行政色彩彰显了中央政府对此次调控的坚定决心。然而, 地方政府在制定各地的调控目标时, 纷纷玩起了“数字游戏”和“文字游戏”, 使房价控制目标变成了赤裸裸的“涨价目标”。但即使是这样的房价调控承诺如今也面临成为泡影之虞, 地方政府的执行力由此可见一斑。调控未达标城市将面临怎样的“问责”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只走走过场, 敷衍塞责;还是有责必问, 以儆效尤?

疑问之三, 今年的房价调控政策将何去何从?时值年末, 调控政策的收放体现出中央政府严厉执行、地方政府期待放宽的博弈。此间, 政策层面的任何异动都很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市场信号, 影响市场的走向。近日, 住建部已明令要求限购延期, 这将对稳定市场预期、加大房企降价意愿起到积极作用。但是, 如果不出台进一步的细则, 限购限贷乃至新一年的目标调控很可能走回“流于形式”的老路。如何深刻总结反思, 调整政策思路与考核导向, 真正引导地方政府摒弃土地财政和对房地产的依赖, 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人们很期待, 也有忐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调控】相关文章:

调控政策04-30

综合调控05-02

调控方向05-08

重心调控范文05-18

学会调控情绪04-26

设施环境调控05-01

心理调控论文范文05-09

税收调控论文范文05-10

市场调控论文范文05-10

调控中心搬迁范文05-25

上一篇:上宋中心小学安全逃生演练方案下一篇:先周备课检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