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执行院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

2024-04-16

徐飞执行院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共8篇)

篇1:徐飞执行院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

[回顾] 徐飞执行院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

人 生 两 件 事

—— 徐飞执行院长在开学典礼和学前教育上的讲话

各位同学,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全体师生,向各位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大家进入交大安泰学习深造。同时,借此机会再次向各位 表示祝贺!祝贺你们一路过关斩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心想事成,成为交大大家庭中的一员。众所周知,上海交大成立于1896年,是一所横跨三个世 纪、至今已有111年悠久历史的研究型大学。巍巍学府,盛名远播,人才辈出,学术灿然。关于交大的光荣与梦想,刚才校长的致辞已作了言简意赅的阐释。下面 我就“上-海-交-通-大-学”这六个字,和大家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知,从中也寄予母校对各位同学的浓浓期许。

“上”: 作为动词的“上”有上水平、上台阶、上层次等多种说法。当年王进喜有一句名言“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上”是一种风貌,一种精神状态,我希 望从大家身上能够看到一种东西,那就是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和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相对于世界上众多古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 度文明、古罗马文明等,中华文明(华夏文明)虽不是最早的,却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之所以能历众劫而不覆,逢畏难而不 倾,不断发展壮大,传承至今,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强不息。交大的同学都知道一句话:选择交大意味着什么?选择交大意味着责任。今天我要补充说一句,选择 交大意味着丧失:这辈子你丧失了平庸的权利!你可以平凡,但绝不允许平庸!曾有人问二流大学、一流大学和超一流大学有何分别?其实,分别很清晰也很简单。一定意义上讲,二流大学是培养“人手”的,一流大学是培养“人才”的,而超一流大学是培养“人物”的。交大是这样一所大学:培养了像钱学森、吴文俊、茅以 升、张光斗这样泰斗级大师级的学者,培养了像江泽民这样的国家元首,培养了像王安这样的产业界巨子,培养了像李淑同这样的大才子。大家能和这些人物成为校 友是何等的光荣!同时,责任又是何等的重大。怎样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当是其中的要义。作为名词的“上”,上和下是一对范畴,谁都回避不了“上”和“下”的问题。作团队Leader该怎样?作Follower时又应如何?我的体会是,“在人 之上,视人为人;在人之下,视己为人”。如果能践行这八个字,就可以比较好地处理上和下的关系。你当上司时,要视他人为人,不要傲慢,不要盛气凌人,不要 颐指气使。有本事在老板面前摆谱,在上司面前摆谱,在下属面前摆谱算什么本事?我看到一些人,哪怕只有一官半职便呼三呵四,骄横跋扈,在自己下属面前的那 种做派,实在让人不齿。《简·爱》里简对罗彻斯特说:“虽然我没有闭月羞花的容颜,没有倾国倾城的才情,但在上帝面前,你我的人格是平等的!”对此,我深 以为然。天赋人权,生而平等,况且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在人之下”怎么办?没有必要逆来顺受,没有必要察言观色,仰人鼻息;更不应卑躬屈膝,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要把自己当人,不卑不亢,活得高贵,活得尊严。

“海”:谈到“海”最容易想到的是什么?海纳百川,海的品格、海的胸怀和海的包容。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徳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大海波澜不惊,沉潜自如,让人景仰,让人感慨,人应该有大海般的胸怀。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 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到达,讲的就是胸怀。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胸怀。海一样的 胸怀意味着虚怀若谷,意味着气量和度量。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吐故纳新,生生不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度推进,一方面呈现出制式化、标准化和同质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文明冲突的化解,世界秩序的重建,又要求五湖四海,“和而不 同”;允许乃至鼓励价值取向多元化、差异化,生活形态多样化、丰富化。宽容分歧,求同存异,就要听得进和己意见相左的声音。你可以不同意他人的观点,却应 誓死捍卫他人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

和“海”关联的另一个流行词是“海量”。这是一个知识爆炸时代,固然需要掌握从海量知识中萃取有用信息的方法,但勤勉用功是绝对必须的。要象海绵一样吸 纳,象饿急眼的人看到面包一样贪婪,如饥如渴,孜孜以求。我本人是学数学的,自认为是一个蛮勤奋的学生,上大学时四千多道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 集,一千余道《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集,五百多道《测度论、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习题集,硬是一道道、一本本老老实实地啃下来。后来,为了完善知识结 构,对与自己工作和研究领域相关的经典著作和前沿文献,更是“狂”读“恶”补。中国商学院的学生和国外相比,阅读量远远不够。一门课上下来读十几篇文献和 案例就以为很多了,而国外商学院的学生却要读海量文献。以哈佛、沃顿为例,仅一堂课通常学生需要事先阅读十几篇文献或案例,每个案例或文献差不多又有几十 pages,这样的功夫花下去,收益自然良多。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创新,但创新不是横空出世,需要建立在充分借鉴和传承的基础上。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 看得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站在巨人肩上就是充分消化吸收他人的智慧,从中汲取养分,获得启迪,增广见识,拓展视界。否则,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 源之水。张三一个思想,李四一个模型,王五一个算法,经过解构整合,兼容并包,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极有可能产生一项创新性的东西。据我所知,在座各位中大 多数是跨专业考入的,对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和统计学等,尚未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工商管理学理上的认知基本上也是一知半解、不甚了了,那就更 需要高强度、海量地阅读和研习,由此尽快实现从理工思维范式向社会学、管理学思维范式的转变,进而掌握工商管理的精要。

“交”:“交”有两层意思,一是交流、交往,二是交叉、交融。这个时代国际政治格局已从对抗转向对话,对话已成为和平时期的主旋律。敌对双方尚可坐在谈判 桌前交流对话,更何况同学、同事和朋友之间?通过交往、交流和对话,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减少隔阂,化干戈为玉帛。实证研究表明,管理者尤其是高阶管理 者,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是用于各种层面的交流与沟通。要营造企业或组织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搭建人脉网络,带领团队,经理人就必须掌握交流的技巧,这是商 学院学生特别是MBA、EMBA学生的一项基本功,就像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一样。同学之间要多交往交流,尽管大家的专业各异,工作有别,就 业或创业的机缘不尽相同,但你们经历阅历相仿,困惑和诉求相似,通过业界经验和教训的分享,从中所获将更加真切更加宝贵,同学彼此间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东西 完全可能超过从老师或书本中所得。通过交流,还可以集聚智慧,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寻求共识,正所谓“天地交,万物生;上下交,其志同”。今天开学典礼 后,同学们即将展开系统的课程学习,课堂学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课堂之外的学习亦不可或缺,甚至更加重要。交大安泰的各种讲座、论坛,就是极好的第二课 堂,尤其是每周六、周日的安泰管理论坛、EMBA名家论坛、东方企业家论坛,以及各个层面的Workshop和Seminar,琳琅满目,已成为一抹靓丽 的风景,且全是免费开放的。希望大家尽可能多地参加这些讲座、论坛和报告会,把学院提供的这些宝贵资源用好用足。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大工业和大科学时代。现在的竞争已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级、单元级较量,而是一个集团级和系统级的比拼。组织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 “点”竞争发展到“链”竞争

和“网络”竞争,交叉、交融的重要性由此凸现出来。当今科技发展表现出两个鲜明的向度:一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精、越来 越专;另一趋势则是各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强,综合集成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管理科学就是一门典型的交叉横断科学,它自觉而广泛地吸收各门学科的精 华和养分,不但和研究“物理”的自然科学、研究“事理”的社会科学以及研究“人理”的人文科学等局域性科学密切关联,而且与系统学、信息学、控制学和非线 性科学等相互渗透。几十年来,管理学理论探索中“学派如森”(仅战略管理就有十大学派之多),其中一大特点就是:人类科学中既有的一切可上升成为思想方法 的重大成果,都被借用、移植或引伸用于管理学。管理科学真可谓博采众长,不遗余力,唯如此才发展迅速,成效斐然,成果丰硕。在安泰经管学院人才培养中,我 们十分强调交叉和融合,力求破除学术壁垒,使学生知识更全面,素质更综合。除了一般的管理类核心课程外,我们还特别强调“金三角”知识结构:一是定量分析 方面的训练,包括运筹学、统计学、博弈论等;二是经济学方面的涵养,包括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三是涉及动机、偏好、态度、效用等核心概念的心理学 方面的知识,如实验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等。在这“金三角”基础上,系统打造一个具有完整知识结构、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管理人才。

“通”:《易经》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你有一个好 的idea、一个好的战略远远不够,还必须进一步去执行、推动和落实,在这个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障碍,怎么办?贯通、打通,以至通畅、通达。“通”是一种 面对困难的态度,更是一种气魄。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看有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关于上海城市精神,有所谓“四度上海”的说法:姚明的“高度”、刘翔的“速度”、常昊的“精度”和钱震华的“力度”。前三度无需赘言,此处只谈一句第四度,即作为现代五项世 界锦标赛男子个人冠军钱震华所代表的“力度”。现代五项运动多么需要钢铁般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上海这些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归结一点,就是坚持开创性、操作性和坚韧性的有机统一。当前的转型变革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和危机多发期,各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战,尤其需要坚强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尤其需要克 服、超越、破解矛盾和困难的意志和本领。对个人来讲,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能在多大意义上成功,不仅要看智商IQ和情商EQ,更要看逆商 AQ(Adversity Quotient)。一些人由于负面思维定势,遭遇困难时习惯于两手一摊,一味埋怨条件不好,环境太差,时机不成熟,总是归因于外,却从不从自身寻求内在 原因,不可能、没办法、无解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实际上,现实管理中没有“无解”一说。没有最优解,可有次优解;没有次优解,可有满意解;没有满意解,可有非劣解(Pareto解)。当问题实在难以求解、化解或破解时,不求甚解,难得糊涂或许就是最好的解;冷处理,以静制动,静观其变,甚或可实现无为而为,无为而治。这当中关键是看是否有这份意愿,是否肯动这番脑筋,是否愿花这样的力气,是否能审时度势。我始终笃信:毅力决定气力,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办法,布局决定结局,定位决定地位,态度决定高度。

关于“通”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通解”。在解一个微分方程时,其解常有“通解”和“特解”之别。一般地,“特解”易得,“通解”难求。工商管理学习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寻求问题的“通解”。寻求通解需要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需要动态、全面和辨证地审视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这就需要将个别的经验加以提炼后上升为概念,将概念进一步上升为理念;还需要将 个别的方法上升为方法论,揭示出对整个行业具有普适性的解决方案;或对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具有参考性、启发性和借鉴性的管理范式。具有“大师中大师”美誉 的德鲁克,就十分善于透过看似相去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实和信息碎片,发现众多问题的共性,找出问题的通解或根本解,著名的“目标管理(MBO)”就 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寻求通解对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不应只是简单地描述现象,不应满足于知晓表层的因果关系,而应洞察现象和问题背后的深层关联和内在机理,探究学理上的科学问题,由此逻辑化、结构化地解决问题。对于现实的管理问题,还应特别注重明晰人文关照的价值取向。从思维方式角度讲,通解的获得需要从线性思维转化为非线性思维,从还原思维转化为整体思维,从实体思维转化为关系思维,从静态思维转化为过程思维。

“大”:挥大手笔,显大风范,铸大格局,呈大气象,彰大气派,成大师、大家、大人物,是人人渴望的,但所有这些都以远大抱负为先导。人生一辈子其实只做两 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做梦”,第二个事情“圆梦”。做梦就是憧憬未来,就是要竖立远大的理想和愿景。人之所以为“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语),就是因为 人有精神追求,有远大志向。21世纪的前二十年是中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同学们生逢盛世,生逢其时,要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用骄人的成绩来证明自身的价 值,来彰显名校学生的风范。交大人都知道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今天我们以交大为荣,明天交大以我们为荣”。“名师出高徒”也是大家常说的,殊不知其后还有一 句话“高徒显名师”!没有高徒的名师是打折扣的名师,不能源源不断输送优秀毕业生的名校是伪名校。你们能否成为未来的业界精英、产业领袖和商界翘楚,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你们的远大抱负和当下努力。现在令人堪忧的情形是,一些同学曾经把考进名校作为目标,一旦如愿以偿后便没有了方向,整天沉缅于网络,精神萎 靡,昏昏噩噩,无所用心;还有一些同学满足于当小白领,满足于进“四大”和外企,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岗位去锤炼和磨砺,缺乏到国民经济主战场建功立 业的使命感,漠视到国家有战略需求的地方去励精图治的担当意识。这些同学的状况具体到每个人固然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小 我”为依归,未能自觉将个人和国家利益、民族复兴紧紧相联,没有高远的追求。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祖国做了什么”,这句话即便到今天仍有警醒意义,值得同学们思考。

“大”和“小”是相对的,正所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远大的理想还得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梅花香自苦寒来,心中升腾的梦想,只有通过脚踏实地 的努力才能实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生命不是短程赛,没有人能一夕成功,必须持之以恒,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积小善以成大德,去小恶以保本真。正如胚芽只有通过力量的积蓄才 能最终钻出地面,凡成大器、做大事业者,也必须持续努力,坚持不懈,才能创造辉煌的人生。这里我还想特别指出的是,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追寻理想和圆梦之 路,不可能笔直坦荡,曲曲折折、起起伏伏在所难免。正确的态度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怨天尤人,不愤世嫉俗;面对现实,积极进取。

“学”:当今世界最大的、甚至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壳牌石油的总裁如是说,我深以为然,这和多年前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 量”如出一辙。今天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一个学习致胜的时代。长达二三千年的农业经济是资源驱动,要素驱动;近三四百年的工业经济是资本驱动,财富 驱动;而现在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是知识驱动,智力驱动,归根到底是学习驱动。学习已成为立命安身、基业常青的不二法门,学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一个人不管过去多么优秀,从前多么风光辉煌,只要一天停止了学习,知识就会老化,能力都会退化,其结果就会被边缘化,乃至淘汰出局。具体说到学习,应有三 个层次: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动力是为什么要学的问题,它本质上是对学习的认识问题,看似解决,其实不然。实际情况是,对很多人而 言,学习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较真时不要。嘴上也讲学习在今天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学习倒需要理由,却很少付诸行动。相当一部分人的问题主要出在学习的 毅力上,他们浅尝则止,不能坚持。当这两个问题都克服后,学习的能力变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

如何学习?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诀,那就是骨子 里对学习的热爱。其次,要静得下心。现代社会越来越物质化、商业化和功利化,诱惑越来越多,心浮气躁成为一种通病,越是这样就越要沉下心来读书学习,让学习成为生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三,学会发问。学问是“学”和“问”的有机统一,问比学更重要,恰如在科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样,要惯于、乐于、勇于发问。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他们不盲从、不轻信,反省、检讨、追问、批判和解构成为一种自觉。他们对未知世界和神秘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一 个典型的例子是,他们对

天空有着魔般的探究欲。东方(中国)古代有屈原的《天问》,西方近代有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在书中康德写到:“有两种东西,我 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段话后来成为刻在他墓碑 上的名言。第四,全方位学习,过程学习。读书是学习,实践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有心人。我很喜欢《红楼梦》里的两句 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最后,在线学习和团队学习。今天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已有了极大的扩展。E-learning为全天候的 3A(Anytime, Anywhere, Anyway)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此外,通过团队学习,深度汇谈和头脑风暴,可以学到和听到各种意见,集思广益;可以传播知识,分享信息,促进团队精 神;还可以改善心智模式,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能。

以上就是我对“上-海-交-通-大-学”六个字的初浅理解。最后,祝大家学业有成,事业发达,生活幸福,快乐如意。

篇2:徐飞执行院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

——徐飞校长在西南交通大学201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15年8月27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2015级研究生新同学从天南海北来到即将迎来双甲子校庆的百年学府——西南交通大学。这里有博学的大师和鲜活的思想,更有温暖的情怀和无声的大爱,这里将成为你们研学的驿站和永远的精神家园。作为学校的第65任校长,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成为新一代交大人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祝贺和热烈欢迎!

同学们为追梦而来。求学梦、交大梦、中国梦经过十余年的探求,今天得以在交大聚合和升腾。对于现已置身学术殿堂并有明确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而言,“怎样学”比“学什么”更重要。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普遍知识,研究高深学问。“研者,磨也;究者,穷尽也”。磨和穷尽,可谓“治学”。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古人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宋代李淑在《邯郸书目》中亦有“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的说法,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和精神食粮。今天,我也想和同学们谈谈在这个功利浮躁的时代,研究生治学应有的“三味”。第一,“趣味”。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它既源于人类先天对未知探索的本能,也源于个人后天经验的养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孟德斯鸠也讲:“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光变成喜悦的时刻”。当真正感受到治学的“趣味”,就会在读书和研究中全神贯注、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甚或能强烈感受骨体肤理的愉逸和灵魂飞升的姿态。

如何激发趣味?好奇心和想象力至关重要。成年后的童真童趣、本心初心弥足珍贵。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习俗、环境、观念、教育、人文、学问、教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生活的重压以及一些思想、知识、道德、规则的桎梏,好奇心和想象力随之迟钝,甚至麻木。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做到能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刨根问底,生命才有激情,做学问才有滋味。一旦失去可贵的好奇心,失去独立的想象力,就会失去做人 独有的东西和潜力,整个生命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活力和创造力,就更不用遑论治学的趣味。趣味的生发需要“去功利”。做学问有三重境界:一是学以致用,二是学以致知,三是为己之学。前两者都是功利性的,都有明确的世俗意义上的效用性和目的性。为己之学是去功利的或超功利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见于《论语·宪问》,旨在表明真正尊崇学问的人,做学问是为自身的修心养性,自我角色的建立提升,而不是取悦于人或追名逐利。

有了超拔和超越之心,去功利后的治学趣味当会妙趣横生。反之,若把读书、做学问当成是升学、出国、找工作、评职称的工具和途径,当成获得“颜如玉、千钟粟、黄金屋”等美女香车利禄的手段,当成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炫耀卖弄甚至与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奔 着这些目的和功利而去的治学,其过程本身的趣味便荡然无存,治学难免成为身心俱疲、苦不堪言的劳役。

“味希望同学们能将治学的“趣味”延伸至专业以外,使其趣味更加广泛,趣味还要多样。蕾”更加丰富。你们既要根植、深研、精勤于专业,立志成为某一领域术有专攻的专家,还要避免因为趣味单

一、知识面太窄而产生的“隧道效应”,即对专业以外的东西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

当今科技的发展呈现出两个鲜明向度:一方面,学科和专业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综合集成越来越强,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大行其道。因此,在学好学透一门专业的同时,尽可能多了解其它学科尤其是相关学科的知识势在必行。更何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再者,做学问若没有一定的广度、跨度和宽度,很难有相当的厚度、高度和深度,很难成为学问大家。硕者,大也;博者,广也。同学们要在掌握系统坚实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成为本原意义上“大而广”的“硕士、博士”,而不仅仅是“窄而深”的“渊士”。

第二,“回味”。时间是记忆的橡皮擦,它会冲淡经验主义的习得,义无反顾地带走大脑表层的收获。因此,《论语》开篇即说,“学而时习之”。在其《为政篇》中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程子亦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也指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

这些名言都强调回味、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味读书而不思考,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所谓尽信书则不如不读书。爱因斯坦正是因为对传统物理学的“回味”,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反思、检讨、追问,写出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治学的“回味”,恰如围棋对弈后的“复盘”。复盘是一种长棋力的极好方式,对治学亦然。治学最忌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最忌粗枝大叶、博杂不精,人云亦云、不甚了了。通过回味,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通过回味,温故知新,用宏取精;通过回味,见微知著,举一反三。

通过对知识的切问近思、再咀嚼、再提炼、再加工,玩索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对已知现象的正反演,由现象追溯其原因,由表象探究其本质,不仅把所学所知的外在化、碎片化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还能不断提高向内反省的智慧,体悟知识理性背后的正义性和善意性,发展各种知性美德。

“回味”重在批判性思维。或许,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是今天高等教育缺失已久的味道。在新韦氏词典里,批判性思维是指“以审慎分析判断为特点,并在最严格意义上隐含着客观判断的尝试而定褒贬优劣”。既有的知识系统和学术体系,不管创造它们的先贤圣哲、大师方家多么睿智,其中的片面、寡陋、扭曲、非理性、傲慢、甚至偏见都在所难免。批判性思维驱动下的深度学习,是治学的一剂良方。

同学们正处在学术创造力竞相迸发的黄金时期和学术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要敢于解构颠覆,革故鼎新;善于质疑故知,反思自知,创造新知;惯于换位思考和逆向思考。如今身处创新驱动的新时代,希望你们秉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注重塑造自身的创新人格、创新气质和问题意识,在反思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回味”需要静气。学术研究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研学之路也绝非坦途,不可能一蹴而就,毕一功于一役。“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静制动,静致远,万物静观皆自得。缺少静气,就会心烦意乱,神不守舍,着急上火,哪有心思回味?更不用说回味质量的高低了。面对外界的诸多诱惑和纷繁复杂的乱象,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抱德炀和,保持平和,设法让自己静下来。唯有静,才能谦卑、虔诚、敬畏;才能客观理性、淡定从容。唯有静,方能深谋远虑,厚积薄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方能保持清醒头脑,识别各色玄妙理论和新潮观点的真伪高下。浮躁心态下,很难有真知灼见。

第三,“无味”。无味即本味。治学的“无味”,不是真的寡然无味,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如《老子》所说:“淡乎其无味”,无味无所不味,有味有所难味,淡是最浓的滋味。治学的无味,是指回归问题的本真、本色和本原,还原学术的本来面目,追求“大巧若拙”,“大雪无痕”,变晦涩、繁复的深奥,为简单、直白、朴素的深刻。无味是治学“大道至简”的崇高境界。

进言之,治学的“无味”,是通过透彻研究知识及其演化流变、陈述阐发、分析范式和价值表达,化繁为简、以简驭繁,一针见血、一语中的,把握科学问题的本质规律和内在机理;通过直觉、悟性、洞察力、潜意识乃至第六感,见心明性,领略学问的本然魅力,使之臻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出神化境,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无味还意味着对“坏味”的抵制和消弭,对匠气、俗气、躁气、骄气、迂腐气和戾气,以及对功利味、名利味、铜臭味、腐朽味的拒绝和排斥。哈佛大学荣誉校长洛丁根,曾将大学描述为“有着价值追求与精神内涵的心的家园”。大学既是学术共同体又是社会灯塔,希望你们不欺名不争巧,不犬儒不消沉,不势利不市侩。格物致知,坚守价值理性,坚持治学追求,遵循学术规范,固守学术底线,捍卫学术尊严,立志成为“智、仁、勇”三达德之完人。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位研究生治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校博士论文国际答辩第一人王娟,她是西南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届博士生。今年毕业时她和交大做了一个临别约定:10年后,要让世界上做研究血管植入医疗器械的机构,提到交大就像提到哈佛医学院一样响亮。王娟身上充分体现了治学“三味”。

5年前,她找到了自己无比热爱的研究方向,研究中她兴趣盎然并自信地许下承诺,毕业时要让全世界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都知道在中国有一个年轻的团队,正在为此做着卓有成效的努力。刚开始,她迫切地想直接找到一种自己所在研究领域中完美的材料,但失败了。此后,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法,反思失败的过程,平和辩证地看待各种材料的优缺点,并转移了研究重点。通过实验、比对,再实验、再比对这样周而复始的研究,她最终掌握了全面的材料特性数据,其研究获得国际学界的高度肯定,部分研究成果成为两项新材料国际测试标准制定的参考依据。博士在读期间,她还受邀赴7个国家做了14次境外国际会议报告。

毕业时,她决绝地放弃了几家提供高薪和其它优厚待遇的工作机会,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选择接受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两位院士的博士后offer。

亲爱的研究生新同学们:

治学是习惯到情感的生命体验,治学“三味”其实也是人生“三味”。作为未来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我希望大家在学术生涯里细细品尝这“三味”,也期盼着你们积极探寻,尽情享受有滋有味的“研途”收获,坚实有力地走向远方,去遇见更美的世界和更好的自己。

篇3:徐飞执行院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

晚上好!欢迎你们来到“浙里”,这也许是你们漫漫人生的一小步,但一定是你们拥抱世界、走向未来的一大步!

自1897年创校以来,浙江大学就是一所胸怀天下和面向全球开放办学的高等学府。求是书院时期,倡导中西兼修, 开创选送高材生赴日深造之先河;抗战西迁时期,保持国际学术联系,办学成就蜚声海外,赢得“东方剑桥”美誉;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首批大学组团赴美考察, 率先重启了国际合作交流;新浙大组建以后,全球声誉与日俱增,世界名校纷至沓来,国际校区雏形初现……浙江大学始终坚持求是创新的校训和海纳百川的胸襟,积极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从未停歇攀登世界学术高峰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同学们,浙江大学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国际视野意味着开放包容的胸怀,塑造全球意识,理解多元文化,从容自信地与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一起学习和共事; 国际视野意味着谋划全局的眼光,全面深刻地看待事物,从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维度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析研判;国际视野意味着博采众长的视角,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掌握来自全世界的知识和资源,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国际视野意味着心怀天下的格局,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发展与区域发展、国家发展、全球发展统一起来, 努力担当起引领社会、服务国家、贡献世界的使命。

以塑造国际视野为目标,注定“浙里”的学习将与众不同,更与高中迥异。 在这里,你们将有广阔的空间自主学习, 可以自由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你们将有足够的条件交叉学习,可以跨学科上课、跨专业研讨、跨领域交流;你们将有良好的环境探究学习,可以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社团工作的激情、创新创业的奋斗;你们还有充分的机会跨境学习, 可以参与全球名师在线课程、世界名校交流访学、国际顶级会议竞赛。你们在 “浙里”会不断努力提升国际化修养,为未来承担大任做好准备。

为实现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将努力构建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平台,赋予你们更多的国际化培养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让你们与来自全世界的留学生和外籍教师融洽相处,为你们创造多学科和跨文化的学习交流环境,帮助你们拓展全球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我们将打通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进行协同培养,加强第一课堂启发探究式的课程教学,丰富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学术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第四课堂的海外学习、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 要求每个学科专业都制定特别的国际化培养计划。我们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努力, 争取让每个学生在校都有至少一次国际化学习的机会。

同学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开放互通的时代,你们正见证强大自信的祖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你们正目睹这个美丽奇妙的星球走向更加多元化、一体化的未来,你们正体会到互联网将全世界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深入。在“浙里”,学校将为你们打开通向世界未来的大门。

同学们,你们是我担任浙大校长之后迎来的第一届新生,作为校长和学长, 我很高兴和大家携手同行、共创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世界,为我们的未来!

谢谢大家!

篇4:在北大历史系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历史这门学问是很边缘化的,显得渺茫而遥远。上个世纪初的时候,曾有个人对北京大学的洪业教授说:“历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立死”,是一种要死的学问。这看法在今天也算普遍吧,比如在大学生选择专业时就看得出来:进了历史专业的同学,大多没把历史当做第一志愿。

史学家时不时地想为自己的职业辩护的,申说它如何“有用”。这方面说法很多了,不劳我来重复。我个人也以为“史学无用论”不怎么全面,不过却乐于承认,由于社会变迁,历史经验不再像古代那样,能长久地保持实用性了。假如这“用”意味着“实用”的话,那么在这一角度论证史学对现实有用,确实不怎么容易。在求职时你夸耀自己的史学素养有助工作,对方信不信服可是没准儿的事情。我想还是持诚实态度为好,承认史学跟实用技术不同。比如说,它不能够当下就创造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假如着眼于求职就业,那真的不妨选择或辅修其他学科。

若不是从“实用”,而是从“史学对人类生活是否有意义”这一角度提问,那么还有另一些回答。“实用理性”是中国人的特有思维方式。对一门知识非得要问它是否“实用”或“有用没用”,中国人是很容易提出这类问题的。不过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讲授几何学,有学生问他这学问能带来什么好处?欧氏叫仆人给他一块钱,还讽刺道:这位先生要从学问里找好处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临终时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思考,随后告诉人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园》里面提到,他的大学数学老师对他们说:我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是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王小波为此而深深感动了,我也为此而感动。我也想说,历史知识是好的。史学是许许多多学问中的一种,它也跟各种学问一样,使我们聪明,给我们快乐。

史学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

靠历史知识能不能挣来钱,或者能不能赢得什么领导人的惠顾垂青,都不是史学自身的价值所在。就算有人能用历史这门学问弄到很多别的东西,依然如此。史学仅仅是一门学术。它既有科学的精深严谨,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古希腊神话的九位缪斯(文艺女神,Muse)中,居首的是克莱奥(Clio),她是一位司历史的女神。史学的艺术魅力,在人类社会中确实是永恒的。这魅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根本上说,了解历史,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曾这么说:“人是有历史的动物”;英国史学家卡来尔也曾谈到,“有些原始部族在算术上甚至数不到五,但是也有其历史”。即使是很原始的部族中,也往往有专门讲述历史的人,尽管讲述的内容充满了神话传奇。史学的起源,几乎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传说中国在黄帝时就有了史官,比如发明文字的苍颉。比较能确定的早期史官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背诵史实和系谱的瞽蒙,他们看来更古老一些;另一种是用文书记事的史官,他们出现在书写开始发达的较晚时候。

在古罗马政治学家西塞罗看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动物就没必要知道自己的历史,这对它们的生活没什么意义。可是人类有精神生活,有自我认识的内在渴求。而人群构成和进化的线索和法则,是埋藏在历史之中的;人性,是由传统所塑造的。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诉诸历史。

科林伍德有言:“严格说来,没有人性这种东西,这一名词所指称的,确切地说,不是人类的本性而是人类的历史。”雅斯贝斯的一段话也说得很好:“对于我们的自我认识来说,没有任何现实比历史更为重要了”,它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现世,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教导我们要从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出发来看待人”。

史学使我们突破“当代的束缚”

割断了数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当代”而无“历史”,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只是个单薄贫乏的平面。但人类不是这样的,人类的生活有一个千万年的纵深。人们要了解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了解各时代、各民族对真善美、假恶丑的不同理解,了解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变换的因果。人类一代一代地积累着这些知识和看法,正是它们的总和塑造了人的特质、人类的形象,使我们得以突破“当代的束缚”,知道了我们正在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

尤其是中国人,他们拥有强烈厚重的历史感。历史有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个体生命,只有汇入这条长河才能获得永恒,“名垂青史”几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贤人们宁肯舍生取义。人们习惯于在历史中寻找自我:君主效法尧舜,大臣自比诸葛,武将则追踪岳飞。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气质,潜藏着他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特有看法。

学历史需要一点儿“傻气”

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术,人类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会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为事业,也会有人关注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从事学术不比其他行当更高贵,但也并不更低微;史学不比其它的学科更高明,但也并不更低微。当然,学历史多少需要一点儿“傻气”,因为得付出“机会成本”、牺牲另一些诱惑,所以优秀的历史学者,较多出自淡泊执着的人。然而他们为什么执着于此?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感受千百年的苦难和欢歌,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以至从一片甲骨发现了一个古国的存在,由一块碑文澄清了一场战争的过程……是这些吸引了他们,足以使他们执着于此吗?

而我们该由怎样的态度,开始学历史呢?我建议,别把历史学习看成就业求职的培训,在北大历史系学习不该如此。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校园为什么会成为“精神家园”的东西。

一生中有若干年在大学渡过,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对话,是值得珍视的机会。让我们开始学习吧,历史系的四年时光,你不会毫无所得。

(摘自人人网)

篇5:徐飞执行院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

唐庆如 院长

各位莘莘学子:

欢迎你们从祖国各地来到天府广汉,就读充满力量与动感的航空工程学院。十年寒窗苦,宝剑磨砺锋。作为你们大学阶段的老师,向你们表示衷心祝贺的同时,在这里也有一些话想和各位分享。

和你们相似,我年轻时也有过一个人到异地读书的经历,爬过火车,挤过食堂,所以能想象90后的心里。但毕竟工程学院各专业的学习必须艰苦与给力的求索。实验室里,你的身边没有女孩,只是冰冷工具的陪伴;校园清晨,你面对的是英语强化工程的训练,却没有帅哥送来的早餐;期末考试中,你们的思维被复杂的公式、计算填满,早忘了“让情书飞一会儿”的浪漫。长达四年的学习磨炼,你们能实现各自预设的目标吗?

工程学子,我看行。

在民航飞院的网络论坛上,有同学说工程学院是飞院第一大寺庙。的确,男多女少是工程学院给外界的直观特点。但只要大家静下心来,拥有非诚勿扰的淡定,有笃志前行的坚持,毕业时获得一份平台高的工作或者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你们会发现,实际上大学一直在收获,少有蹉跎,哥的寂寞、姐的孤独,不属于航空工程学院和民航飞行学院!

工程学院各专业的录取分数、人才质量和学生就业率在民航院校始终名列前茅,大家能够金榜题名,就一定是实力派。进入大学阶段,希望大家能继续高昂斗志,从实力派晋级为实力偶像派,在自己的班级、专业争做“学习超男”、“超女”,塑造“创新、科研达人”。过去一年多时间,在你们的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就是“被”。被管理、被高考,从小到大,你们看似受到了太多的束缚。既然“我的地盘我做主”,我鼓励大家积极主动去学习,去求知、奋斗。

在这里,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与要求:

第一、要内蓄知识,外练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两手抓。

机务、电气、热动等各专业均是应用型和研究型兼容的学科,强调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心系一处的钻研精神,灵活致用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从大

一、大二的理论学习中打牢基础,从师生交流中提炼新观点;从大

三、大四的课程实训中锻炼技艺,从基地实践中积累经验。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大学充实与否的简单衡量标准有两条:一是去过多少次图书馆,二是做了多少回实验、操练。飞行学院的图书馆硬件设备、藏书资源丰富,三国六方共建的发动机维修中心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为我院学生们提供了天时地利。同学们要学会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做到文理兼修,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第二、要熟练外语工具,拓展国际视野。

电影《变形金刚》里的场面火爆给力,但你们是否注意到银幕上汽车人动力矩阵的精密;歼20试飞振奋国人,但你们是否留心到网络照片里发动机加推力时尾焰的变化。和欧美航空工业强国相比,民族航空业的差距还较为明显;要想与国际接轨,英语乃至第二外语首先是敲门砖。同学们要熟练掌握公共英语、商务英语、航空专业英语,增强吸纳国际知识的能力。

“飞院的学生一要上天,二要出国”。通过与美国CLOVER PARK等单位合作,航空工程学院在飞院第一次将地面学生送到国外学习、培养;在率先获得局方147部认证后,学院又主动接受欧洲航空维修培训AIDS标准的审定。作为工程学子,大家也要以国际行业标准来要求自己,拓展国际比较视野,紧跟前沿水平,提高知识更新、观念创新的探索精神。

第三、要合理定位规划,做到学以致用。

大学学习阶段,也是一个思想、心智逐步蜕变成熟的过程。进入大学这个坐标系,需要同学们对思想价值观、人生发展、知识技能等

各方面都做出清晰的定位,才能给自己配置最适合的发动机,最精确的导航雷达,开启人生的航线。“世界一流蓝天大学”,是飞行学院给自身的目标和定位;进入飞院学习,你们也同样要给自己一流的定位,以专业为主、各方面协调发展,强外语、多技能,我想,这是大家在大学的坐标系里,X轴、Y轴并行发展的主线。

另一方面,大学校门面向的是社会,就应该鼓励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多走出去,开展以自己专业为主的实习锻炼。从社会课堂中砥砺品质,从行业实践中寻找知识的盲区、自身的差距,增强处理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今后的教室学习、宿舍生活中,不再有妈妈喊你们回家吃饭了,但每一位老师都把你们当孩子,不仅履行好传道授业的使命,还会在人生路上成为你们的百度、Google,在生活上多一度关爱、加你们为好友;也会和你们一起,倾听老男孩的歌声,惋惜姚明的退役,感叹中国足球的悲哀;在“俯卧撑”和“躲猫猫”中思考责任和担当,从“大黄蜂”和“霸天虎”身上鉴别善与恶、美和丑。你们求学的四年,也是航空工程学院继续发展、更上层楼的四年。所以,学院全体老师将和你们共同努力、一起奋斗。

篇6:徐飞执行院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

2012年9月11日

尊敬的„„校友,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2012级新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榕城九月,丹桂飘香;百年老校,歌声飞扬。

在全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苏树林省长在2012年高校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和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中共福建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加快高校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建设高水平高职学院(大学)的关键时刻;在学院党员大会即将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喜庆时刻,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646名2012级新生满怀喜悦的心情,穿上节日的盛装,奏响欢快的乐章,在这承载百年历史,饱含深厚底蕴,传承华夏文明的杜园校区,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学院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

值此喜庆时刻,我谨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向2012级新同学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加入信息学院这个大家庭!向辛勤抚育你们成长的家长和老师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最衷心的感谢!并对你们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步入大学殿堂,成就人生理想,成为光荣的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员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同时,也要向在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们,向获得技能之星、技能标兵的同学们,向在全国啦啦操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深深的敬意。

祝贺你们在技能大赛及全国啦啦操比赛中,苦练本领,顽强拼搏,摘金夺银、屡创佳绩;祝贺你们在大运会中,刻苦训练,捷报频传。父母因你们而光荣,老师因你们而骄傲,学校因你们而自豪!老师感谢你们、学弟学妹感谢你们、学校感谢你们!

同学们,从拿到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你的成长将与学院的发展紧密相连,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为你的人生注入新的希望、新的梦想、新的辉

1煌和新的传奇!

她将锤炼你的品行,提升你的能力,增强你的信心,磨砺你的意志。短暂而辉煌的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大学生活,将载入你的履历,融入你的血液,刻入你的心灵,将成为你生命中的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同学们,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足以让我们每一位师生感到光荣与自豪的大学!她小巧玲珑,但她博大精深;她朴实无华,但她更光芒(四射)万丈!

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信息人,薪火相传,奋力拼搏,形成了“传承菁华,开放包容,知行合一,协同创新”的精神,凝练了“团结敬业,追求卓越”的校风,“爱生乐教,严谨治学”的教风和“敦品精技,弘毅致强”的学风,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校史,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奇迹,更取得了可歌可泣的成就,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英才,为祖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谱写了精彩的篇章!

近年来,学院师生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按照“稳规模、重质量、强内涵、抓改革、育特色、塑品牌”的原则,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以开阔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开阔的思路,实现了学院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春华秋实结硕果,薪火相传铸辉煌!

同学们,龙腰山上记录着学院和谐发展的精彩瞬间、乌龙江畔见证着学院改革创新的华彩篇章。

无论是杜园校区后山的大庙、或是螺洲校区隔墙的老宅、还是龙腰校区坡(门)前的古榕,—— 都见证了,学院从福建省示范性高职学院,到国家示范性重点培育高职院校,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三步跨越式发展,目前,学院已昂首阔步进入福建省57所高职院校前列。

—— 都见证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部分专业高达100%。

因毕业生就业率高、签约率高、学生与家长满意度高、单位评价好、就业质量好,学院于2007-2009被评为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于2011年5月,光荣地被国家教育部评为“2010-2011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成为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 都见证了,学院校企合作灵活多样,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学院目前已与226家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办学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在2011年8月,基于“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交流合作、共谋发展”的原则,学院成立了福建省最大的,省教育厅牵头,由55家理事单位组成的“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联合、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新机制,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互利多赢紧密型合作。有力、有序、有效地为同学们的就业、实习、实训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 都见证了,学院的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学院建设有8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6名省级教学名师;建设有3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精品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有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5个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 都见证了,学院的闽台合作,扎实推进,成果丰硕;两岸交流,求真务实,成效卓著;国(校)际协作,厚积薄发,前景广阔。

比如,在国际合作方面,就在今年9月8日,在2012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98投洽会)之“投资福建”教育项目对接洽谈会上,学院与英国伦敦商会考试局签署合作协议,引进国际商务证照,为同学拓展国际视野,搭建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 都见证了,学院的竞技运动蓬勃发展,校园文化异彩纷呈,在没有一名体育特招生的情况下,同学们在去年7月结束的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中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争金夺银,勇夺第一。

特别是,我院2007届毕业生陈超校友继2008年9月16日在北京残奥会乒乓球男子团体M9-10级的决赛中荣获该项目的金牌后,在2012年8月29日开幕的伦敦残奥会上,他随中国残奥会代表团出征,再次代表中国参加伦敦残奥会乒乓球项目的比赛,并荣获个人第五名的好成绩。

—— 都见证了,同学们百项技能显身手,奋力拼搏创佳绩,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同学们,不辞辛劳,勤学苦练,团结协作,捷报频传。

特别是,在今年的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第5次获得“团体优胜奖一等奖”的荣誉,并在今年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共获得了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2008年至今,同学们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4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39个一等奖、41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

截至目前,学院共有450多人次荣获国家级技能竞赛三等奖及以上奖励,690人次荣获省级技能竞赛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高职技能大赛,福建省57所高职院校的近一半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近一半国家技能大赛的一、二、三等奖被我院学生收入囊中。

—— 更见证了,教师“热爱学院,献身教育”的品德;见证了校园“厚德强能,崇尚实践”的风气;见证了员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境界;见证了学生“永攀高峰,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些品德、风气、境界和精神,是学院的厚重文化与宝贵财富,是学院生存、繁衍的立身之本,是学院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值得我们大家倍加珍惜。

特别是,2011年学院制定和实施了《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今后10年学院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目前,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学院将本着“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根据“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拓展职业教育培训,实施应用技术服务”的办学定位,按照“面向行业设专业,依据岗群定课程,主体多元建基地,专兼并举强师资,校企工学紧结合,以人为本育人才”的办学思路,以“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并重”为办学特色,努力把我院打造成为一所“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两岸交流合作典范,人才培养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

百年名校,风雨兼程,弦歌不辍;岁月交替,励精图治,精神永存!

同学们,传承学院精神,打造学院品牌,再振学院雄风!我们义不容辞,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任重道远!

同学们,进入信息学院这个大家庭,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老师心目中最优秀的,也是最重要的,更是最有希望的,因此,你们是最幸福的。

同时,你们更是幸运的,因为,你们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的新时代,生活在一个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生活在一个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步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代,生活在一个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代,生活在一个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大繁荣的新时代,生活在一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代。

特别是,今年是我国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开局关键之年,更是海西建设与发展关键之年,因此,你们的未来将有更多的希望,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激情,和更多的挑战。

同学们,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活风光无限,大学生活充满着光荣与梦想,充满着鲜花与掌声,也充满着磨砺与竞争,更充满着艰辛与汗水。

在大家即将翻开人生崭新的一页之际,开始进入全新的大学生活之际,作为你们的师长与朋友,在此,送给同学们6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是,希望同学们,要志存高远。

树远大理想,立报国之志,要常怀感激之情,永抱进取之心,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与祖国同呼吸,与民众共命运,与集体共荣辱,时刻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为己任,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二是,希望同学们,要学会学习。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要尽快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做到学学相长,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并时刻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观念,让才华在实践中展现,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三是,希望同学们,要懂得尊重。

要常存敬畏之心,要尊重集体,尊重他人,尊重对手,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诺言。

四是,希望同学们,要善于合作。要顾全大局,学会沟通,善于交流,求同存异,构建和谐,维护团结;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宁静,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思考,少一份盲动;多一份行动,少一份空谈。

五是,希望同学们,要文明修身。

古人常说,“德为才之帅”、“三分学问,七分做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往往会比学业成绩、技能水平更让人信服,要做到慎思笃行,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时代青年。

六是,希望同学们,要保持自信。

信息学院是今年唯一在录取中没有申请降分的高职院校,进入我们学校的都是好学生,希望大家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只有自信,才能自立,方能自强,实现自尊,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自律,自强,自醒,自爱。

同学们,你们今天跨入了信息学院的校门,我们之间就有了一份承诺,一份家人之间不离不弃、师生之间相敬相知、学校与学生之间互敬互爱的承诺,一份为了“卓越”梦想携手并进的承诺。学院的弹性学分制、大类招生、实务专题、百项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将会为你展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特色办学、开放办学、科学办学的无限魅力。什么是好的教育,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我相信,福建信息学院是你们成就自我、放飞理想、展示才华的舞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少年强,则中国强”。同学们,你们的今天,决定着国家、民族和世界的未来。父老乡亲在关注我们,学院老师在期待我们,海西号角在呼唤我们,祖国建设更需要我们。

同学们,成长需要过程,成才必须付出,成功散满汗水,奋斗才有收获。

就让激情成就梦想,让责任塑造人生,让探索与你同行,让文明(德行)与你同伴。期待大家,秉承“厚德强能”的校训,厚德立人,强能为学;志存高远,慎思笃行;珍惜光阴,奋发有为。

期待大家,迈上新台阶、站在新起点、立足新高度,要以新的姿态、新的境界、新的作风,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基础做起,砥砺创新、开拓进取,用青春与热血谱写人生新的篇章,用智慧与汗水描绘祖国美好的蓝图!

同学们,你们历届师哥、师姐像章珠明校友、陈超校友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学院赢得了大量的荣誉。

我相信,你们也一定会为学院创造出属于你们的不一样惊喜与传奇!

我相信,信息学院因你们而更加精彩和灿烂!你们也必将是信息学院新的、最亮丽的名片!

最后,祝愿大家:乘风破浪,再铸辉煌!

篇7:徐飞执行院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xx大学xx研究生院2021年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xx院全体师生对各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每当一届届新生青春靓丽、精神抖擞的出现在校园时,就是xx最美的时节。同学们,你们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与镜湖、五四塔结缘,为xx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你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xx院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同学们,今年是xx院建院二十周年。二十年来,xx院全体师生众志成城、风雨同舟,秉承xx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融合xx“创新、创业,不断改革”的城市文化,将xx院逐步建设成为扎根xx的xx大学研究型国际化校区,xx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xx院正昂首阔步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校区的奋斗目标迈进。在这里,我也代表学校向xx院全体师生致以诚挚的感谢!

今年也是建党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同学们,当此之际,你们与学校、与党和国家都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上。不仅如此,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你们是学校、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你们的成长与进步更是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所以,同学们,你们重任在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担起重任,还要从当下做起。作为一名学生,你们当下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求学。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2500年前,孟子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寻找丢失的仁爱之心、正义之道。时过境迁,当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同学们在xx、在xx院的学问之道该于如何?作为师长,我谈三点思考与期望。

第一,学问之道,求其爱国担当之心。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xx于国家危难之际登上历史舞台,建校120余年,中国的每个关键时期、每个重大转折点都活跃着xx人的身影。从引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到点燃五四爱国运动的火炬;从率先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从开创中国现代大学学制,到在战火的硝烟中,千里跋涉,与xx和南开一起创建西南联大;从改革开放,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到百廿校庆,推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xx始终坚守着建校的初心和使命,坚守着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庄严承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福祉,不避艰险、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亲爱的同学们,作为一名xx新生,学问之道首先在于传承xx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同学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心系人民,奉献国家。

第二,学问之道,求其抱定宗旨之心。

xx的独特不仅在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学,能像xx一样,与其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而且也在于她对学术上的追求与责任。李大钊先生曾言,“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xx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xx正是因为有一批批如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抗疫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等学术大家,才能一直矗立在中国高等教育之巅。同学们,作为一名xx研究生,你们在入校之际就应该明确学问之道还在于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当然,求学是辛苦的,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忍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持,才能体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同学们,爱惜时光,孜孜求学,相信三年、四年之后,你们的造诣,容有底止。

第三,学问之道,求其知行合一之心。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0年前,xx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联手改革开放创新城市——xx,创建了xxxx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xx院将理念化为实践,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领域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造就了如同你们一样,一代代的xx人。在新的起点上,各位同学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要严谨务实、苦干实干,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xx在xx的故事。

亲爱的同学们,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正处于关键时期,希望你们能乘时代东风,把握当下,传承xx和xx院的爱国担当之心、抱定宗旨之心、知行合一之心,待将来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祝各位同学在xx学业进步、生活愉快,诸事顺利!

篇8:徐飞执行院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

林志华1986年毕业于上饶卫校, 毕业后年仅17岁的他一直在江西省大茅山垦殖场职工医院工作, 2010年来到花桥中心卫生院, 然后到德兴市医改办工作一年, 2011年4月被德兴市卫生局任命为海口卫生院院长。在2年多的时间里, 他让一个濒临倒闭的卫生院起死回生, 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业务量从过去年七八十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200万元, 门诊量从过去的年几千人次增长到现在的1.8万人次, 海口卫生院成为闻名遐迩的德兴市“示范化乡镇卫生院”。

他开创了“执行院长”先例

上任伊始, 针对以前卫生院作风懒散的现象, 林志华推行了“执行院长制度”, 即每人每天轮流当院长 (药房、化验几个科室除外) , 让每个职工都来体会当院长的职责。“执行院长”主要承担管理职工劳动纪律、提高医务人员服务质量、维护协调医患关系等职责, 此外, 也要检查当天有无随意脱岗、服务态度不好、上网聊天、早退迟到、浪费等现象。细节方面也不能放松, 全院职工出勤率、文明用语使用情况、用水用电情况、护理部氧气瓶的调度情况等也是执行院长的监管内容, 这些方面的表现情况被纳入到考评体系, 不达标者会被给予几十或上百元不等的罚款, 并与当月绩效工资挂钩。执行院长制度的推行, 增强了职工的工作责任感, 增进了院长与职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激发了团队斗志。执行院长制度于2012年元月在德兴市海口镇卫生院实行, 同年7月卫生部向全国卫生系统推广。

笔者在没有预先通知院方的情况下来到医院, 见到这里的工作正在忙碌而有序地展开。挂号、取药窗口前一些患者和家属拿着单子在交钱、取药, 门诊科室内医生在仔细地做着检查, 一位戴着红袖套的医生时而在门诊室巡视, 时而到取药处走走, 一会在输液室看看, 知情者说, “他就是卫生院今天的‘执行院长’, 到处走走看看, 是在检查员工到岗情况、各科室环境卫生状况, 以及医生对患者的态度等等。”在一份经全院职工大会通过的对于职工违反劳动纪律的处罚办法中, 详细列举了对各类违反劳动纪律情况的惩处规定。“卫生院28名职工除收费、检验等几个特殊岗位外, 每个职工每月都会做一次‘执行院长’。

“在实行‘执行院长’制度之前, 由于条件有限、基础差等原因, 卫生院人心涣散, 人浮于事, 有的职工早上来签个到就再也见不到人了, 负责考勤的同志碍于情面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时老百姓意见很大, 医患矛盾也较突出, 许多患者都不来这里看病, 卫生院基本处于半瘫痪的状态。另外, 过去卫生院的工资待遇也跟不上, 没有加班费, 现在工作30多年的老职工一天也有了50多元加班费, 作为医院的职工, 心里还是平衡了一些的。”卫生院副院长舒建平说。他还说, 现在“执行院长”每天都轮换, 你是否秉公执法大家都看在眼里, 每个人的自觉性都提高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当执行院长, 大家都体会到了卫生院管理者的辛苦, 彼此也都更加体谅、更加理解了。”

院长本身就是执行院长

打铁还须自身硬。舒建平说, 作为院长, 林志华处处吃苦耐劳, 以身作则, 因他本身就是每天的执行院长。他没有什么双休日, 妻子在几十里外的花桥镇卫生院上班, 他只是在星期日下午回家看看, 第二天一早就回来上班了。以前, 因为职工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缺乏主人翁精神, 卫生院的公共卫生老是搞不好。林志华上任后, 亲自带队下乡指导工作, 走遍了海口、黄渡、江田、舒湾、杜村5个行政村和新源1个居委会, 最远的村庄有40多华里, 现在, 各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另外, 林志华院长还组织卫生院医务人员, 逐村逐户免费开展高血压防治、糖尿病防治等11项公共卫生服务, 为12500位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随着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全面铺开, 体检率逐年增加, 海口镇所辖的几个村免费体检率达98%以上。卫生院还每年组织两次医生下村义诊活动;每年拿出专项资金资助6个行政村每村2名特困生上学, 每人600元;逢年过节组织人员看望敬老院孤寡老人, 把温暖传递给贫困群众, 这些举措都受到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现在卫生院会议室墙上挂满了当地百姓送来的锦旗, 其中一面写着“辩证施治, 关爱感人”的锦旗是江田村杨家70岁的周连城老人送来的。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 哮喘发作时, 林志华常常不分昼夜上门行医, 缓解老人的病情, 周家子女感动地给卫生院送来锦旗以表敬意。镇政府所在地后街, 今年77岁的老人蒋水凤不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 还患有心肌梗塞, 常会引起心衰, 林志华好几次半夜接到老人家人的求诊电话, 背起药箱上门医治, 并数次组织院内会诊, 为老人提供最好的服务。

卫生院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在林志华院长眼里, 每个职工各有所长, 在用人上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他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医务人员努力学习, 提高自身医疗水平, 增强工作责任心。卫生院推行的涵盖德、能、勤的劳动纪律考核制度和处方量、质量、数量紧密挂钩的业绩考核制度, 两种考核均为百分制, 涉及方方面面的细节累计500多项, 分为0.5分、2分、3分不同的等分, 其中, 处方量同医生个人的绩效、收入有关。内容包括鼓励医生开小处方, 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类药, 执行药品零差率制度等。在处方点评制中, 处方书写是否规范, 字迹是否工整、清晰, 也都有明确的规定。为解决过度治疗问题, 减轻患者负担, 住院日长短也列入医生服务水平、质量考核之列。

在德兴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 林志华对卫生院进行大刀阔斧治理的同时, 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医院还筹资添置了便携式彩超机、尿液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x光机等医疗器械, 以满足村 (居) 民日常就医的需要。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职工服务态度的转变, 经营模式的转换, 使得海口卫生院焕发出青春活力。卫生院业务收入由2011年的80多万元上升至2012年的190多万元, 职工人均收入2012年比2011年增长10%。医生工作积极性提高了, 前来就诊的患者也增加了, 卫生院经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上一篇:东航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下一篇:退货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