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格言

2024-04-11

古训格言(共10篇)

篇1:古训格言

古训格言

1、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2、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3、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4、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8、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0、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为要妙。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2、诚无垢,思无辱。

13、曙戒勿怠,后稚逢殃。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14、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15、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16、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

17、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18、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19、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1、过则无惮改。

2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23、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2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25、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2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7、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8、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以为不善。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当民之毁誉也,则莫归问于家矣。故先王畏民。

29、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3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不到。

32、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33、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34、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35、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36、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3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38、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3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1、忠信者,交之度。

4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4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6、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4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que)诚信而详。

51、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52、迷而知返,得道不远。

53、善必寿老,恶必早亡。

54、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55、见贤思齐,从善如流。

5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57、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8、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59、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6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1、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2、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63、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64、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6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6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6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69、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70、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无愁月影斜。

7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进。

72、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73、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以爱子女之心敬父母。

74、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75、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7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7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7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8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8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8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8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4、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为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85、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o)之邦,行矣。

86、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8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8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90、从简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91、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92、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9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9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9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6、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9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8、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

9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篇2:古训格言

2.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3. 友如作画须求淡,邻有淳风不攘鸡。

4. 小窗莫听黄鹂语,踏破荆花满院飞。

5.平生最爱鱼无舌,游遍江湖少是非。

6.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

7. 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才可以消局中之危。

8.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9. 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改之。

篇3:古训格言

1 临床分析

腰间盘:它生在人的脊椎, 起连接和缓冲上下压力的作用。最上一个由第2、3颈椎间起始, 最末一个到第5腰椎和第1骶骨间止, 共23个椎间盘。在颈段叫颈椎间盘, 在腰段叫腰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所造成的生理现象。分为膨出、突出、脱出、游离4个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由于劳动强度的原因, 由25%~30%的人有腰间盘膨出、突出或破裂 (脱出) 。腰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破裂或突出后残留的组织覆盖在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后, 由于急慢性损伤或受凉等原因导致受损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 (水肿或血肿) 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产生的综合症状称为腰间盘突出症。这是腰痛最常见的原因, 重在“症”, 没有“症”的突出不算。腰间盘突出和腰间盘突出症的区别:二者是2个不同的概念, 不能混为一谈, 蜕变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 没有腰痛病的人25%~30%, 有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但发生坐骨神经痛的不足20%。只有当腰椎间盘突出由于某种原因, 产生无菌性炎症时, 引起的严重的坐骨神经痛, 产生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或马尾神经综合症时, 才能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这类病人可以认为是患有与腰椎间盘突出有关的其它疾病, 而非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老年人腰椎间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疾病, 没有症状的诊断是不妥的。影像学辅助诊断的检查结果如CT、X线、MR、给出的结论必须与病史症状、体征密切结合, 并以病史症状、体征为主, 才能做出定性、定位诊断的相对统一。作出诊断后, 治疗要以最佳的手段确保治疗成功。无论是选择西医的手术治疗, 还是运用中医非手术治疗都应以能解除患者痛苦, 恢复生产工作能力为主, 提高生活质量而非其它。吾每每见到患者持不法医院X线报告单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字样时均感痛心, 草率诊断实在令人痛惜。

2 诊断要点

主要以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3点。在此, 只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痛, 增加腹压及劳累后加重, 休息后减轻, 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 腿背身肌力减弱, 膝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脊柱侧弯生理前突变平;椎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 沿坐骨神经走行方向压痛。这是青壮年多发病, 临床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25~45岁发病最多, 体力劳动者尤为多见。

3 病因病机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最早就有叙述。其病因机主要认为:年迈肾虚, 腰府失养并强力举重或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不同而致。罗氏认为本病与脾 (胃) 、肾、肝三脏有极其重要的连系, 此为内因。外因, 则为感受外邪所致。我罗氏在诊治此病过程中, 凡遇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患, 纵然也施壮肾填髓、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之法, 但均乏效。然每每遇此患者, 施于予罗氏特制的“乾坤散”, 助之改善脾胃, 调和气血。用药后再视之, 则多表现面红润、精神饱满、症状多缓。此为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从而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可见脾、肾双调二者互补, 相得益彰, 不失中医整体观之宗旨。

4 辩证论治

辩虚实:罗氏将腰间盘突出症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偏实证为主。临床上有明显的神经根症状, 如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加强试验 (+) 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或感觉异常, 椎旁有压痛和放射痛, 属急性发作期。治以祛风活血通络, 缓急止痛, 给予“罗氏鱼龙散” (自创) 加味。第二类, 从辩证来讲属于虚实夹杂或偏虚为主。从症状来看, 这类病人大都经过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属于缓解期限。罗氏治以调理脾胃, 补血益气, 辅以化瘀、散寒、通络之法, 方药有“罗氏乾坤散”、“培元散”及“五虫丸”。

5 治法方药

篇4:读古训 赚现钱

他是一个经商十年都没读过一本营销书刊的现代“儒生”,在激烈浮躁的商海沉浮中追逐着自己喜爱的孔孟之道。他的经历,对当今为财富打拼却难释怀“读书人快乐自在”情结的大量商人而言,应有所启迪——

(一)

1996年下半年,实在受不了老婆唠叨“赚钱少,光看书”,我辞职“下海”了,辗转全国各地帮大学同学做保健品销售。之前对儒学兴趣甚浓,“下海”之后也一直将《论语》等书带在身边,只不过读得似懂非懂。

2000年我回到家乡,加入山东华孟集团,不久被派至东营,负责本草蒜素的销售。

华孟集团的老板孟总坚信“山东大汉千百年来的健壮体格,与大蒜的神奇功能休戚相关”,于是投巨资开发了本草蒜素。但没想到华孟启动全国市场耗费了大量财力人力,却两战两败。此时选择东营市做第三次全国样板市场的启动,实际上是打算最后一搏!

本草蒜素是一个“怪项目”。所有人都为其潜在的巨大市场热血沸腾,但所有人都遇到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本草蒜素功能特多,对顽固性头痛、中风偏瘫、三高、顽固性肠炎等都管用,但任一单项功能拿出来,却无法与相对应的药品功效相抗衡。

怎么给这个产品定位?东营的前几任经理,都没有找到答案。

煎熬到2001年9月11日那一天,我也没有找到答案,并且集团再也无法忍受无止境的资金投入了,于是那天我彻底转变了“人生角色”:从一个打工领工资的经理,变成了给人发工资的东营市场承包人!集团把最后一个月的市场费用3万元拿给我,但算借款。

“实在不行把家里的5万元存款拿来,不信找不到出路!”我发了狠心,但其实很心虚:“下海”5年了我一本现代营销学的书也没看过(至今仍如此),脑子里装的满是《论语》、《大学》、《老子》、《金刚经》等条文。

东营原有13位业务员,到11月初,就凄惶地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市场上每天仍只能卖600元左右的货,货款还不够一天的电视广告费!

怎么办?对这个功能复杂的保健品,怎样给消费者一个清晰可信的产品定位?

11月下旬,某个冬夜,我无奈地摸着《论语》,忽然灵光闪现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圣人们是如何说的呢?”“类比!”“对,只有类比!”

我赶紧思考: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哪种东西同样是多项功能却已被人们广泛认可,可用来比喻我的产品呢?

然后我连夜找人配音了这个广告:“牛奶是人类接近完美的天然食品,美容、补钙、助眠。蒜素是人类接近完美的天然药品,适用于三高、冠心病、中风偏瘫。牛奶提供营养,蒜素净化血液,喝牛奶加蒜素,一箱本草蒜素保您一年平安!”

这个“喝牛奶加蒜素”的电视广告开播后,我煎熬着等待。

几天后的11月25日,两位经销商打来电话:明天要2箱货!第二天又有经销商打来电话要3箱!其后每天销量增至5箱、10箱……我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我的脑子仍在不断思索:圣人言“天道忌满,人道忌盈”。那么我的“一箱本草蒜素保您一年平安”的说法,会不会太过了啊?这很容易招致祸端的。

于是我赶紧又把最后这句广告,修改为“每个老年人每年准备一箱本草蒜素与牛奶配合使用,可以使心脑血管病下降70%~80%,降低西药用量……”。这样实事求是地一改,我反而显得更加诚信了。

结果东营的胜利油田众多职工、老干部甚至各局级领导,也纷纷加入到“喝牛奶+蒜素”的大潮中了!2002年,我在东营的本草蒜素全年销售近200万元,我也赚到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桶金90万元!

我第一次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才是磨砺自己理解儒学的磨刀石。

(二)

“三十不发,四十不鼓。”我长久不明圣人此句的真义。接下来的青岛惨败,才使我读出其中一点味道:三十岁左右的人生,仍有很多不足,如急于追求成功,很危险啊……

2002年5月,东营刚获成功,三十一岁的我意气风发,趁势进入了庞大得多的青岛市场。我招兵买马30多人,尤其是同样三十出头、比我能干得多的X君,加入我的队伍,更令我自鸣得意。

没想到,我从此开始了在美丽青岛的三年惨败!

X君是我的校友,曾与我多年共事,业界名头响亮。我真心佩服他的能干,于是两次力请,慷慨承诺,才把他拉入我的队伍。华孟集团的大老板也是求贤若渴的人,知道后当面夸我:“聪明之举!”

当时我心里,真是非常高兴啊!

我满脑是“桃园结义”、“道济天下”的圣人理念和梦想,所以虽然我是启动青岛营销公司的实际出资人(我前后投入60万元“家当”,我公司的“宗主国”华孟前期为我提供了40万元垫资和价值100万元的产品),却痛快淋漓地答应了:我这个拿钱举事的“土财主”,占25%股份足矣!其他股份由没出资金的“兄弟们”分享,其中X君独占20%股份!

然而圣人早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X君到来之初,吃苦耐劳,工作踏实,大刀阔斧,新公司业务很快步入正轨。

然而不久,从公司下面开始,有了不和谐的声音。其后一些人向我反映他们的困惑:为什么给X君那么大的权力?公司到底谁是老板?我回答他们:我们要抱团打天下,他有能力让他发挥有何不好!

不久事情更复杂了。几位来自北方的兄弟加入我的队伍,不久就另立山头了,并且在另立山头的过程中,他们专程到我公司的“宗主国”华孟集团去控诉我的不足。此事把我弄得十分难过,最后竟然是X君亲自“挺身而出”,华孟集团才还了我“清白”。事后华孟的大老板在车上,当着我俩的面说:以后你要多听X君的意见!

我既难堪又难过,对X君既感激又困惑。

不光彩的公司内讧结束,已是2003年夏,我们开始为秋季销售旺季的到来,准备媒体投放。我在东营已积累了足够经验,所以提出了原定方案:仍然把电视作为主投入媒体,在秋季来临前一个月大规模投放。这样除了能很好地为秋季销售旺季做好准备外,还因当时电视媒体被同行和管理部门关注少,不易招忌恨和恶意投诉。

但我万万没想到:原本根本没有争执的方案,X君此时却和我拗起来。他说:不同意原方案!应在秋季来临时先打报纸广告,然后再向广播电台广告转移!

我错愕,我无措,最后做出了后来让我痛悔不已的决定——软弱让步!当时我想:佛家不是有云“忍他,让他,由他,过几年你再看他”吗?由他吧!不久我带着几个员工去开发潍坊、烟台等新市场去了。没想我就此永远失去了夺取青岛市场的战机!

结果按X君的部署,我们在青岛的报纸广告刚有点效果的时候,果真遭遇了工商部门查禁,并且雪上加霜——一则极其不利的新闻报道出现了。当X君急忙转向广播电台做节目广告时,却已找不到一个医学专家来做!

2004年初我赶回青岛,公司销售网络已千疮百孔,经销商因大量积货而怨气冲天,X君也已“退去了”。此刻我才得获知了一些情况:之前的X君,因自视极高和我的慷慨及软弱,竟然产生了“鸠占鹊巢”的荒唐念头,曾想让某位重量级人物到华孟去建议“走马换将”。此事未成,他就把心思放在了利用我的公司资源,为他自己找项目“留后路”上。如今事情败露,他只好迅速“退去了”。

然而,我真不能把自己在青岛的惨败,归于X君,真正的原因,还是我自己内心的迷茫和软弱!那时我对儒家“为人处世”思想的本质并没真正参悟和掌握,尚处在圣人所言“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见善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的混沌的人生阶段!

X君走后的2004和2005整整两年中,我被每天急功近利的琐事纠缠和迷惑,没有静心读书和好好想一想,结果自己一直在这种软弱、迷茫的心灵牢狱中痛苦挣扎,在管理公司员工上一败涂地!

我试图兴致勃勃地给“兄弟们”讲经布道,结果复杂混沌的讲述,引来的是他们讥笑我“食古不化”。在我的没有统一思想的公司里,人人自大而私欲膨胀,常常是令出不行,在人仰马翻的暗耗中,大家勾心斗角,一片混乱……

事情发展到最后,在我自己的公司里,我竟然不敢将那些太过分的人“开销”!这都怪我在公司成立之初的不成熟,我对那些只要是亲戚朋友牵线搭桥介绍的人,就马上慷慨地委以重任。结果一段时间后当我发现他们为人有较大缺陷或工作不能胜任时,却难以让他们离开——他们已掌握了公司一些合理却不合法的市场行为,并暗示着威胁我:“一旦举报,你的生意就得玩完!”

我真后悔莫及!这才理解“己身不正,虽令不行”的道理。在公司内部的这种“缓慢失血”中,我只能期待市场出现奇迹!

到2005年12月,我在青岛彻底输了,输得所有“家当”仅剩10万元!我心力交瘁,黯然回到故乡烟台。

那天漫天飞雪。我无语问天:难道圣人之言,今天无用了?我书读错了?

(三)

连续30天大雪,烟台百年一遇。

我静坐家中,又搬出那熟悉的一堆书来——我非得从这些书中,读出一个逍遥自在的“经商之道”来!

其时,一个朋友已为我联系了一个不错的新项目,经销一种先进的青少年治近视眼镜。我期待着从家乡市场“东山再起”,但更期待着在新的事业开始之前,能弄明白在青岛的惨痛教训,解开心灵中软弱与迷茫的枷锁!

手捧典籍,心灵渐亮。2006年正月初一,我读到《管子》第十六章《白心》,看到朱幼文先生写的解题,特别是其第三点“守正养和”之时,一颗沉重的心,怦怦跳动。

细想之前种种“不顺不和”,我顿时茅塞顿开:正是因为我心中不知“正”,不知“正”就是“度”,从而不敢理直气壮地“守正”啊!

我与同学、朋友一起做事,没有感情就走不到一起,没有权益就失去了共同的目标,感情和权益之间的“度”把握不当,“正”则不能立!同理,我与他们的信任和监督之间的“度”,也是一种“正”!我带领他们时,民主和集中之间的“度”,也是一种“正”……

但我在青岛三年的严重错误,就是管理和原则的“度”缺失,而没有“守正”——我过多地讲感情、民主、让步、平等,而大大忽略了反面的权益、集中、原则、秩序,才给他人造成了我软弱无原则的错觉,促使他们走向了肆无忌惮的对立面……再回想在东营时,正是自己把握好了“器满则盈”和实事求是的“度”,才使自己“守正”而致成功。

青岛惨败,终于成为我人生的最大一笔财富!

心灵的困境,豁然明亮!2006年春节之后,我再次招兵买马,开始了新项目在烟台的市场开拓,同时开始了在团队中“守正养和”的“思想基础教育”。

为寻找一本准确、简练而通俗的教材,我颇费了一番脑筋。

我不会如其他老板一样糊弄一些所谓“现代化企业理念”给员工,它们很简单,但也很表象和肤浅。教员工学《论语》全篇吧,肯定太繁杂了,大家短期内难有收获。给大家简单地强调“仁、义、礼、智、信”吧,那是长期以来对儒家思想的片面误导……怎么办?

后来我发现了《弟子规》,如获至宝!

众所周知解放军是经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整顿之后,才真正步调一致。但众人不知的是,《弟子规》中早有类似的经典含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如把“父母”改为“领导”,这不就是解放军“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具体指导吗?

如今找到了团队建设“守正养和”的基础教材,我决不再像在青岛之时,寄希望于每个员工都是“君子”自觉自发地去提高思想,最后导致乱局。我决定:要坚决统一团队思想,效法300年前康熙的每周早读早训,每周六、周日公司员工都要一起早读早训《弟子规》;40岁以上员工必须熟读,40岁以下员工必须背诵,并且大家都要学会用它来分析公司的事务!

早读早训《弟子规》作为我坚决执行的活动,最先员工们可能是“忍气吞声、不得不参加”,每周六、周日公司一片书声朗朗。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开始从内心里欣然接受:他们发现《弟子规》的内容很有道理,大家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很模糊,现在一下清晰多了,思想水平一下进步了!

而我在青岛出现过的公司管理难题,现在也一下轻松了:团队中每个人都依照已融入他们血脉中的《弟子规》行事和看待问题,再也没有骨干分子形成个人膨胀的现象,再也没有命令执行不了、个人意见第一的现象,再也没有为个人利益争来斗去的暗耗……

思想统一的和谐团队,迅速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开拓和健康发展。2006年底,我的公司掌控的烟台市场,又一下成为了这个新项目的全国样板市场!

如今我期待着,对人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一种更加快乐自在的生活!

篇5:古训励志名言

第一穷,多因放荡不经营——逐渐穷;

第二穷,不惜钱财手头松——容易穷;

第三穷,朝朝睡到日头红——邋遢穷;

第四穷,家有田地不务农——懒惰穷;

第五穷,结识豪翁为亲翁——攀空穷

第六穷,好打官司逞英雄——斗气穷;

第七穷,借债纳利装门风——自寻穷;

第八穷,妻奴馋懒子飘零——命当穷;

第九穷,子孙相与无良朋——浪荡穷;

第十穷,嫖赌吸食恋酒盅——彻底穷。

【十富】

一可富,不辞辛苦走道路——勤俭富;

二可富,买卖公平多主顾——忠厚富;

三可富,听到鸡叫离床铺——当心富;

四可富,手脚不停理家务——终究富;

五可富,常防火盗管门户——谨慎富;

六可富,不作非礼犯法度——守分富;

七可富,妻子贤惠无欺妒——帮家富;

八可富,教训子孙走正路——后代富;

九可富,阖家大小相帮助——同心富;

篇6:励志名言古训

2)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3)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4)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6)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7)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9)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10)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1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5)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16)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8)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9) 学无止境。——荀子

篇7:孔子古训名言

2)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7)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9)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10) 不学礼,无以立。

11)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12)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1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4) 不迁怒,不二过。

15)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6)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8)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9)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篇8:“供给侧”古训

供给侧发力与首个盛世的展开

先来看中国大统一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由于此前秦国用法家贫民富国之术,实施“悉租税,专民力”“重农抑商”的重税和抑制市场经济政策,极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制约了经济发展。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更大规模以国家力量拉动投资,兴办各类工程。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驰道”,各地还修建了大量区域性的道路。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修建北边国防工程—万里长城。还修建了阿房宫、骊山皇陵等。据估计,秦朝日常服役的劳动者达到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空前的徭役和工程所需要的各种费用更是人民的沉重负担。据说秦始皇时代的赋税,达到人民收入的三分之二。这也许言过其实,但是人民负担的酷重还是可以想见的。结果秦始皇完成辉煌统一伟业之后仅15年,帝国就土崩瓦解。

秦朝的迅速崩溃对西汉统治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汉惩秦之弊,提出“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当时的治国思想称为“黄老之学”,就是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黄帝思想主要是当时托名黄帝而形成的一些论述治国的著作。帛书《黄帝四经》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让人们对这一学派的思想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经法?君正》提出“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认为赋役征收有度,才能民富,民富国家才能强盛安宁。指出“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强调要与民休息,若不量力而有所兴作,是自己攻打自己,必招致失败。《老子》提出国家治理的最高原则是“无为而治”,认为国家少干预,放手让百姓自己去做,百姓自然就能富裕,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如果政府太多事,设的禁区越多,“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汉初统治者,主要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奉行“黄老”思想,励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首先是大规模减税。田租不仅减了一半,还曾连续13年免征。算赋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徭役不仅减少天数,还把服役年龄从17岁提高到20岁。二是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生产、发展经济。农业方面,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并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人民开荒。在工商业方面,“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促进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三是在政府支出方面,励行节约。为了减免人民税负,汉文帝极力减缩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四是在地方进一步简政放权,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也能因地制宜地实行一些惠民政策,如吴国有铜山、海盐能获巨利,故无赋税。

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西汉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马聚成群”。财政充盈,民力绰裕,史称“文景之治”。

供给侧再发力与贞观之治

隋朝建立后,虽推行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措施,但是却极力抑制工商业发展。一次隋文帝经过汴州(今河南开封西北),看到当地市场经济发达的景象,十分厌恶,就派令狐熙进行治理整顿。令狐熙一到任就下令禁止游食,抑制工商,要求居民大门一律不得朝向街道,船只过客散居各处的一律遣归务农,终于把一座热闹喧腾的城市治理得死气沉沉。隋文帝却大为赞赏,将其治理经验向全国推广。隋文帝不仅加重了赋税,还把收税的秤和斗都改大了。据史料记载隋的一斗相当此前的三斗,一斤相当此前的三斤。这一记载也为出土文物所证实。虽说带来了财政收入的丰盈,有“隋暴富”之称,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给统治隐藏了严重的危机。特别是对市场的抑制,极大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了财政的可持续性。隋炀帝即位后,又发动大规模建设,修东都、开运河,虽都有积极意义,但操之过急,征发过度。此外,还修长城、修驰道、兴水利,诸役并举,超过了国家财力和百姓负担的极限,终于引发社会动荡,国家崩溃。

唐代建立后,比较注重总结隋亡的教训,认为“必须先存百姓”,“不尽其力”,应以“养民为先”,到经济发达,“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在税收上,实行简单、方便和低税率的税制。按照当时的产量计算,田赋仅为四十税一。唐代虽也以重农抑商为国策,但在财政制度设计上的“宽商利末”政策却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唐朝开国就对商业采取了放任政策,开关弛禁,不仅不征收商税,连关卡稽查制度都废除了。唐高祖李渊曾在诏书中申明了商品流通的重要,认为关税商税会阻碍商品流通。在力役上,采用“纳资代役”的办法,大量劳动力和工匠被解放,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达。这些都为市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后世称之为“盛唐气象”。

此后,宋、明、清等朝代初期,也通过推行轻徭薄赋,一定程度上放松市场管制,提倡节俭、劝课农桑等政策,先后带来了一段时间的盛世局面。

古代思想家对“供给侧”的思考

如果说拉弗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在一家餐馆用餐时突发灵感,顺手在餐巾纸上画出来的话,中国的减税刺激经济发展的认识则是直接来自对现实的观察。大约2600年前,孙武曾就当时晋国六卿对新垦私田的税率进行了考察,发现税率越低的反倒能刺激人民开垦,人民越富裕,国家也越强大。管仲第一个从理论上对轻税能刺激经济发展、涵养税源做了阐述。他认为如果课税多了,会影响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最终还是减少了财政收入。

《论语?颜渊》记载,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有若:“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足,应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减税,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鲁哀公听了大吃一惊:“你说什么,我现在实行十分抽二的税率还不够支用,怎么能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够了,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在《说苑》里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哀公问政的对象变成了孔子。孔子的回答是:“政在使民富且寿”,就是要“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哀公说,“如果这样,寡人就贫了。”孔子回答说:“《诗经》里说君是民之父母,未见过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篇9:关于读书的古训名言

2) 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3) 开卷有益。——赵光义

4)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5)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7)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8) 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9)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0)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1)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2) 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

13) 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1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5)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6)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17) 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18)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1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篇10:习主席引用的古训谚语

1.“有美意,必须有良法乃可行。有良法,又须有良吏乃能成。”

——习主席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2017年1月6日)典出:(明)吕坤《呻吟语》

释义:有好的愿景,还要有良好的法度才行。有了良好的法度,必须有各级干部有力执行才成。

解读:这里重点强调纪检机关和纪检干部的重要性。这些年来,各级纪委和广大纪检干部忠诚履行职责,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就反映了纪检机关敢于“自曝家丑”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担当。

2.“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习主席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2017年1月6日)典出:(春秋)管仲《管子》,原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释义:根本安定,那么国家就稳固;根本动荡,那么国家就危急。

解读:习主席引用这句话,旨在强调固本培元的重要性。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

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习主席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2017年1月6日)典出:(明)王守仁《传习录》

释义: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解读: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明心见性。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在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等问题面前做到心明眼亮,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

4.“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习主席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2017年1月6日)典出:(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释义: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目。

解读: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感悟、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融会贯通、形成觉悟,以文化自信支撑政治定力。

5.“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7年1月17日)典出: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原文: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释义:聚集一切力量采取行动,没有什么不可以胜利的;集思广益来做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成功的。解读:“团结力量大”是很简单的道理。这个团结是分两方面的:一为体力;二为脑力。无论“力”还是“智”都是积聚起来方能成大事。从管理的角度看,要做到凝聚人心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要发掘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第二,要把这些智慧和力量整合起来。这是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在国与国之间,这句话也意味着可以求同存异,团结一致,从合作共赢中增强自身实力,以共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只有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才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6.“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习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7年1月17日)典出:(汉)无名氏《采葵莫伤根》。原诗:“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释义:瓜虽甜,但蒂却是苦的,枣虽好吃,但枣树上却有刺儿。

解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不能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当前,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7.“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习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8日)典出:(西晋)陈寿《三国志•夏侯玄传》

释义:美食佳肴,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

解读: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8.“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习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1月22日)典出:《后汉书•虞诩传》。原著:“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 释义:立志不贪求容易实现的目标,做事不回避艰难,这样才能成功。

解读:立志当高远,知难而勇进。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这对广大干部是一场严峻考验。特别是军队改革压茬推进、持续深入,我们必须难处骏马追风、驰而不息的状态,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用实际行动支持改革、投身改革、落实改革。

9.“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习主席同党外人士座谈时的讲话(2017年1月22日)典出:前句出自《宋史》,为北宋王涣之所言;后句出自《明史》骆问礼面奏十言中的第七言。

释义:前句意思是:谦虚诚心地听取大家的意见,不论言辞是顺意的还是逆耳的,只要是正确的都应当听从。后句意思是:国家大事,只能以其是非曲直作为衡量标准,不能随着个人的喜恶。

解读:作为执政党而言,这是应有的胸襟和担当,也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作为领导干部而言,这是领导素养的重要内容,必须有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能够虚心接受群众批评,认真倾听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作为每名同志而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0.“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习主席在二○一七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7年1月26日)典出:(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释义:飞来峰(杭州)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最高处心胸开阔。

解读:该诗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此时正值壮年、初涉宦海,正好借登飞来峰一舒胸臆、一展抱负,可以看作是他实行新法的前奏。习主席全文引用此诗,旨在号召大家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美好目标进发!

11.“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典出: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九》

原文: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

释义:功绩是凭借才能而成就的,事业是由于才能而扩展开来的。

解读:一个国家想发展,没有合适的人去实践,那只能是空想。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所以,如何合理地去运用人才,考验一个国家执政者的能力。治国理政应该牢牢把握住集聚人才的大举措。而培养集聚人才,则需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要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同时揽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创造条件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这些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建设好。对知识产权则要加强保护机制,来激发创新动力。只有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我国的各领域才能繁荣发展。

1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21日)典出:汉·桓宽《盐铁论》

原文: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释义: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来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

解读:这段话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说的是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者,进行决策、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明者”、“知者(即智者)”,指的都是能够高明决策的治理者,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他们是“关键少数”。他们敢于担当、科学决策,是成功的重要前提;他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我们就事倍功半。“时”和“世”,指的就是时势、世情,也就是决策的依据、政策的根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样,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实事求是,才可能真正做到创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求实和创新,高度统一于实践,有求真务实的前提,才有开拓创新的结果。

13.“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6月5日)典出:清·魏源《古微堂·治篇》

原文:江河百源,一趋于海,反江河之水而复归之山,得乎?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释义:鞋子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合脚。治理的方法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有利于人民。比喻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解读:什么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执政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的体制机制,要根据什么来评价?应该根据实践来评价。从最顶层的制度来看,中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过去的”,也不是“西化的”,而是中国“独创”的人间正道。从具体的各项政策来看,实践也是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比如政策执行是不是容易到位?政策落地是不是有利于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现在有一些观点,喜欢简单地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评价、指摘中国的现实,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应该承认,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并且应该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不畏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把改革发展的每一步走踏实。

14“法者,天下之准绳也。”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典出:春秋·文子《文子》

原文: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

释义:法律,是天下人做事的共同遵循,也是统治者裁量是非的根本依据。解读:“无规矩不成方圆”,修身如此,齐家如此,治国如此,平天下亦是如此。遵循一成之规,是一个集体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集体中个体的基本素质。但是法的存在,往往遇上权力的挑战。权力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只要有群体,必然有差异,差异就是权力的基础。但权力深植于人性,在人性善恶的两边中,权力常会选择与恶互为借力,如果无法得到规制,权力与恶的人性相互作用,就会成为集体权益的公敌。

我们在近些年的反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没有法律、规则的约束,权力就是一头出笼的猛兽。因此,要把权力关进法的笼子。

15“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2014年7月4日)典出:《大学》 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释义:治理国家不以财富为利,应该以仁义为利。解读:“义”与“利”是中国人道德观里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一个是道德理性,一个是功利理性。在传统儒家看来,“义”与“利”都是人性的本能,人有逐利的冲动,同样会有道德的萌动,只不过在价值判断上,“义”要高于“利”,而且要用“义”来约束和引导“利”的冲动。

这个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导了中国人的国家观:国家不应是一个财富国家,而是一个文化国家、道德国家。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富”已自不待言,但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也让我们忧虑:有钱以后到底想干嘛?如果改革开放积累的庞大财富,只是成了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独食,改革红利无法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我们的改革就失去了意义。改革一定要树立共赢思维才能长久。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16“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12日)典出:东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原文: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释义:治理国家的人,要以使人民富裕为根本大事。解读:“获得感”,是中国的热词。中国的所有改革,都以民众的获得感为重要导向。“为国者以富民为本”,这里的富民,不只局限于让人们富裕,也包括让人们幸福,有“获得感”。与之最相关,最直观的一个治理词汇是:精准扶贫。从梁家河知青到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深切感受到老百姓对摆脱贫困的渴望,他说:“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按照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脱贫困,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可以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17“民齐者强。”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12日)典出:战国·荀子《荀子·议兵》

原文: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释义:民心齐的国家才会强大。解读:荀子说:“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春秋时吴国将军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上下同欲者胜。”他们所共同强调的是,人心要齐,唯有如此,才能国家强盛,才能打赢战争。当前,中国“四个全面”战略局部中,每一个“全面”都堪称是“一场战争”,只有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目标。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上下同欲者胜”,需要规矩;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为了凝聚全党、团结一心啃下“硬骨头”,同样需要规矩。此外,各项改革还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着眼于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做到信心坚定、行动坚决,科学推进、勇于担当。要时时处处为群众作示范、当表率,让群众跟着来、一起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8“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2015年10月l6日)典出:东汉·荀悦《申鉴》 原文:故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释义:足部受寒了会伤害到心脏,民众穷困就会损害到国家。

解读:任何一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是国家的基础,百姓的感情被伤害了,对国家失望之极,就会有颠覆政权的危险,这个国家就不会稳定。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就是“群众路线”,历来重视群众基础。中国人民政权的建立,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新时代的各项改革推进,其基础都在于充分发动群众,并且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19“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2015年11月18日)典出:春秋·管仲《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释义: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都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

解读:国富则民安,民富则国强。治理国家,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一旦人民最低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社会将面临失序的风险。社会稳定的维护,必须具有经济、政治和道德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经济基础如何保证呢?第一,拥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拥有基本的经济公平。

所以,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精准扶贫”,都是为了实现“民富国强”。

20“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2014年7月9日)

典出: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

原文:臣闻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释义:在眼前不可白白流失掉的是时间,遇上了就不可错失的是机会。解读: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和计时刻度,更是一个历史的趋势,所以说要“与时俱进”。而在这时间的流动中,蕴含着转瞬即逝的机遇,形势随时移易,机遇也是如此。时与机是中国人理解世界的基本规律,也指导着我们的实践。

所谓“危中有机”,历史的发展充满辩证法。现在的困难,恰好是改革的最佳良机,阵痛难免,但我们必须调整好自己,迎接下一个发展机遇。

2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习近平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2014年7月14日)典出:《诗经·大雅·文王》

原文: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释义: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解读: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一个守旧的文化,其实非常偏颇。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哲学基础来源于《易经》,而这是一部讲“变化”的哲学书。在儒家的原典中,“新”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大学》中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做新民”,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需要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适应形势,日新其德,新新不停。所以,变革从来不被中国文化所抗拒。所谓的旧邦,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传承,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绵延千年不断的古老国家。但同时,我们又不断在追寻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努力让古老焕发新彩,“阐旧邦以赋新命”,这是一个继承与出新的时代命题。

2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引自《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出处】《老子·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图:图谋,谋划。为:完成,成就。作:兴起,发生。

【解说】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着手。说的是做任何事情必须从基础入手,及早抓紧有利时机做好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

23老挝谚语:“一根柴棍烧不成旺火,一根木棍围不成篱笆。”

【解读】这句谚语与中国人常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是一个意思,大家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出力,才能把事情做成。

“习”语原文:老挝人常说“一根柴棍烧不成旺火,一根木棍围不成篱笆”,中国人讲“众志成城”、“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坚信,只要中老彼此信任,携手合作,必将开创两国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24越南俗语:“莫见浪头高,放下手中桨”。

【解读】水中行船时,若是因为前方水急浪大就放弃划桨,最终要么是被浪潮吞噬,要么是被冲回原点。这种时候,只有抓紧手中的桨,继续奋勇向前,才能攻克难关,驶向终点。

“习”语原文:中国俗语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南有句俗语,“莫见浪头高,放下手中桨”。作为前途相关、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我们要维护和发展好两国关系,为各自维护稳定、深化改革、改善民生提供助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和开放发展。

25德国谚语: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

【解读】良好的团队协作达到的效果就是1+1>2。

“习”语原文: 德国谚语说,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让我们携手合作,推动联动增长,促进共同繁荣,不断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

26莎士比亚:“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出处】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The Tempest),第二幕第一场。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会成为下一步行动的诱因。

“习”语原文:

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也是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时代。

2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出处】《荀子·天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看清形势,制定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满足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才能天下和乐 国泰民安。”

“习”语原文:“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

28“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出处】《淮南子·汜论训》“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俗。变革创新,是世界发展之势。排斥变革,拒绝创新,只会落后于时代,只会被历史淘汰。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心态思变,与时俱进。”

“习”语原文:“ 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2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014年9月18日《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 出处:(北宋)苏轼《稼说(送张琥)》

原典: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释义:《稼说》是苏轼写给好友张琥的一篇赠序。题为“稼说”,是因为文章以种庄稼开篇,通过富人与自家在耕种环境、耕种方法及收获成果方面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很好的铺垫。文后苏轼指出,读书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择其精要而取之;只有知识积累丰厚,才能慢慢施展才华。成语“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即由此而来。

在《与张嘉父七首》之七中,苏轼也有类似表述:“当且博观而约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才用,既足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苏轼认为积学的过程,就像富人建造大房子,先要预先储备材料;只有等到材料都齐备了,才能开工。在《日喻》这篇寓言里,他还以南方人日与水居而善潜水、北方人不习水性故常溺水为喻,指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mò,潜水)者也。”苏轼是一位治学甚勤的人。《春渚纪闻》载秦少游语云:“公(苏轼)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

关于读书作文,历代学者亦多有论述。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读书人“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北宋王安石提倡读书要“深思而慎取”。南宋朱熹有“剥皮、去肉、见髓”读书法。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这样解读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30“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出处:(上古时代)《尚书•周书•泰誓中》

原典: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王乃徇师而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释义:《尚书•泰誓》记录的是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誓词。“泰”,《孟子》《史记》作“太”,极大之意;“誓”,《尚书》的一种体例,类似于今天的动员演说,《尚书》共有六誓。

《泰誓》共三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出自中篇。在誓词中,周武王告诉广大诸侯:上天看到的来自百姓所看到的,上天听到的来自百姓所听到的。古人认为天有意志和知觉,可以视听,故称“天视”“天听”。正因为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所以君王要按照人民的意志办事。因此武王接着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老百姓的责怪抱怨,全在我一人,如今我一定要依从民意前往讨伐纣王。

在《泰誓》上篇,武王还说过类似的话:“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意思是上天体恤下民,民众的意愿,上天必定依从。此外,《尚书•多士》载,周公作诰曰:“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尚书•皋陶谟》亦言:“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民意在儒家政治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孟子•万章》记载,孟子的学生万章曾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回答“否”。孟子认为天子没有权力拿天下授与人,只有上天和百姓才有这个权力,并引用《尚书》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来说明这个问题。

3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出处:(春秋至秦汉)《礼记·大学第十章》

原典: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释义:《礼记·大学》是儒家阐述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安邦关系的政治哲学论著。儒家以家庭为政治统治的基石,指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意思是,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教导不好家人却能教导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认为“齐家”是“治国”必不可少的内容、前提和基础性环节。

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讨论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展开。《礼记·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这一思想的精辟概括。在儒家看来,“治国”必须从“齐家”开始,同时“治国”和“齐家”也是同一的,只不过范围大小有别而已。《礼记·大学》称:“故治国在齐其家。”“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这种家国同构式的治理方式,直接把关于个人家庭伦理准则引入到政治生活中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训格言】相关文章:

中医古训范文05-18

名言古训40句范文06-06

古训教我爱妈妈作文04-21

人生格言智慧格言07-13

道教格言04-10

古人格言04-13

直销格言04-18

守则格言04-27

格言警句04-29

理念格言04-30

上一篇:做为经理入职自我介绍下一篇:雪人绘本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