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2024-05-16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共14篇)

篇1: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件第18课

三国鼎立目标导航: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

三国的建立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魏蜀吴梯级释疑:

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

2、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课堂自测:

一、选择题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A.211年

B.222年

c.220年

D.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

B.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台湾

B.海南岛

cx藏

D.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二、阅读下列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课

篇2: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件 第18课、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写出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三、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国 家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篇3: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一、开展基于思维导图的主题课外阅读导学案教学的意义

导学案是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 将教学重心前移、以导促学、先学后教, 通过教师的“导”来引导学生先行尝试, 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导学”方案[1]。教师从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与尝试中获得反馈, 教师在课堂重点剖析和点拨学生在反馈中所反馈出的问题、疑难或困惑。通过 “先学后教”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思维导图以图文并重的形式,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关系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 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 经由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 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 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 使资, 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更具条理性, 从而极大地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巧用导学案、善用思维导图,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主题课外阅读的导学案教学环节

下面以“《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为例, 简述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主题课外阅读导学案教学如何巧用导学案、善用思维导图、活用评价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环节一:师生课前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完成导学案 (如下表) , 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前, 为提高预习效果, 教师设计了如下表的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习。

此教学环节, 将教学重心前移, 让学生先学,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二:学生结合自己课前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 利用思维工具图, 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

此教学环节,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课前的阅读情况, 利用思维工具图, 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效果。

环节三: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 补充完善工具图, 对好的作品予以贴星或贴红花奖励。然后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 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此教学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间、小组内、小组间多向交流, 旨在让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让学生尽情分享阅读中国名著《三国演义》, 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四:鼓励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及制作、完善思维工具图的感悟人物形象的学习活动过程, 小组内、小组间师生间互相交流、评价, 小结课堂上运用了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活动、性格、品质、评价等等方面进行人物形象感悟, 感受、欣赏了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并鼓励学生日后继续多读各种主题的书籍, 尽情徜徉在书的海洋中, 享受阅读的乐趣。合理真实的评价,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度, 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在此教学环节中, 师生共同回顾活动过程, 总结阅读方法, 让学生学会反思,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主题课外阅读的导学案教学策略

(一) 巧设学案, 提高预习实效

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为提高预习效果, 教师设计了教学环节中所展示的导学案表格指导学生预习。在此导学案中, 教者以第一人称“我”编写学案流程, 如“我会阅读”“我会思考”“我会搜集资料”“我会合作”“我会展示”, 每一个环节后面有温馨提示, 有学习过程的提示, 有学习方法的提示。“我会合作”的环节,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我会思考”这一环节, 是教学的重点, 有让学生围绕阅读提出一个中心问题, 并尝试解答, 有结合阅读的重点提炼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2]。

这样, 教者通过巧用导学案, 为学生营造了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主体活动, 从课前预习到阅读到重点内容的剖析到拓展延伸到学案实施的评价, 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思考时间和学习空间, 很好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二) 善用思维导图, 促主题课外阅读展实效

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本教育理念, 运用导学案, 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 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学习。通过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 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工具去感受人物形象, 掌握可视化思维工具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的运用策略,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或画纸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 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 丰富学生的积累, 指导学生感悟、欣赏《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 如图1、2) 。

在此教学环节, 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巧用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工具记录、展示阅读收获的过程中, 大大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还很好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实现了锻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效果, 大大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三) 妙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让主题课外阅读显实效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妙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让主题课外阅读显实效[3]。

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教者极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 交流探讨学习。在激趣导入, 明确学习目标后, 让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导学案, 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 在小组内交流对印象深刻人物的认识, 并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 利用思维工具图, 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 (如图3) ;在“班内交流, 共享阅读收获”教学环节中, 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 小组内互相交流, 补充完善工具图, 对作品予以贴星或贴红花奖励;小组间互相交流, 补充完善工具图, 对作品予以贴星或贴红花奖励;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 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这样, 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在感兴趣的自主、合作活动中, 有效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 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大大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四) 活用评价, 让主题课外阅读现实效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可见, 合理真实的评价,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度, 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活用评价, 让主题课外阅读现实- 2效-[4]。

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 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 补充完善工具图, 对作品予以贴星或贴红花奖励;进而小组内派代表, 边利用电脑平台展示, 边介绍自己的思维工具图, 然后师生就学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发言的情况予以评价。学生在班内交流展示、评价优秀作品, 共同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成果, 感悟人物形象。进而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活动、性格、品质、评价等等方面进行人物形象感悟, 感受、欣赏了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 让学生尽情徜徉在书的海洋中, 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样, 通过给予学生展示课内外阅读的舞台, 培养学生会阅读、能阅读的能力,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让学生发展自我, 实现自我, 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包罗万象的今天, 教者充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运用导学案, 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等, 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了阅读的动力、完善了阅读的策略, 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阅读能力, 大大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小君.“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2) :22-24.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 2009, (5) .

篇4: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的形成揭开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序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我校生源一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来自城市,历史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求知欲和表现欲,但对事物的认识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及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论丛史出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治理西南,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通过分析吴国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依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及评价。依据: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设为难点。

五、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料,选用恰当的影视资料等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合作探究法 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讲授法 直观演示和探究讨论可以使课堂生动,但学生综合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的总结讲解必不可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六、说学法

(1)模拟历史情景景法:学生通过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2)比较法: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问题。

(3)讨论法: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听猜一猜清唱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猜猜:歌词内容涉及到到哪一段历史呢?三国是指哪三个国家?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导入新课。目的:首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次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重点)

(1)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观察《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曹操,在介绍曹操的过程中朗读并分析《龟虽寿》这首诗,得出曹操的志向是统一天下。由三段材料的分析来总结曹操的势力壮大的原因。

目的:通过以上三张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在分析材料中对重点语句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这样降低了学生对文字材料分析的难度,提升继续学习的兴趣。

(2)战争的经过: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本再结合课件通过动口动脑的形式来叙述战争经过。目的: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战争的结果:曹操以少胜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结合课本知识共同完成。老师进行总结。目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巩固本课重点。

过渡:曹操取得官渡之战后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在南下时遇到怎样的对手呢?从而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赤壁之战 。

2、赤壁之战 (重点)

(1)首先播放《赤壁之战》视频了解火烧赤壁的经过;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复述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目的:在教学中结合声像影音资料,使学生眼、耳、脑并用加深印象,突破重点。

(2)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比较“两次战役中,曹操为什么一胜一败?”。 通过小组讨论,老师进行总结。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能力。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进入到本课的难点教学。

3、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

我通过三个方面来突破难点:

(1)在形成的原因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来突破。

(2)形成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找到各国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等。

(3)通過图片的方式了解各国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通过学习诸葛亮治理西南,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介绍吴国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了解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后,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目的:通过此题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带学生一起重温三国的那段历史,教师伴随着说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为完成统一大业尽折腰,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为他们的付出而喝彩,建设伟大祖国美好家园的重任就落在了你们的身上,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而结束本课。

(四)作业设计: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历史人物,你比较喜欢谁?为什么?

目的:由于时间的原因在讲课中没有进行人物的评价所以设计此问题拓展思维。

八、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依据课程标准出发结合本校学情,制定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活动,突出三个特色:

1.运用多媒体寓教于乐

2.学生主体性教学。

篇5: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涿鹿县赵家蓬中学 刘国臣

(一)、教学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影响、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曹操胜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与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手段:

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导入:《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但《三国演义》是否真实的再现了这些历史人物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这堂课一起来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自己看书并完成学案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

1、(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一山容不得二虎,两雄不并立,必须一决雌雄。他们之间以什么方式进行了较量?——打仗。其中关键性的战役就是——官渡之战。

2、设疑:再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时事观察员,你认为官渡之战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那么,你如何评价官渡之战对于其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简单的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作战时间、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的第6年,即建安207年,53岁的曹操曾作诗《龟虽寿》,学生齐读《龟虽寿》,体会曹操当时心境。师导:曹操不想激流勇退,他还想继续南下,统一中国,于是又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听完苏东坡的这首词后请大家思考赤壁之战中你所认为的关键人物是谁?(引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答案)

三国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 周瑜指挥赤壁之战

2、简单的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赤壁之战的作战时间、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你怎么看那晚刮东风?)

引导学生思考:影视作品中的周瑜是位年轻俊朗的武将,而诸葛亮是位足智多谋的长者。而实际情况呢?说明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4、从板书中比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得出启示(骄兵必败)。

5、赤壁之战的影响。

教师过渡:赤壁之战后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于是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订正学案中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教师提问过渡:三国建立之后最怕什么?(最怕被别国灭掉,所以都要发展经济)

2、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介绍吴国造船业,强调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同时说明台湾岛的台独势力大肆宣扬台湾独立,这是一种分裂祖国的行为。应为民族所不耻,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

四、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局面虽然出现了,但是统一仍是中国历史的发展主流。随着三国之间势力平衡被打破,分裂局面最终会结束。活动与探究

1、选择题

2、识图题

3、找错题

4、评说历史人物

课后作业 自已动手

1、找一找曹操的诗词

2、读读三国的故事书

篇6: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情感目标: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找出下列两个故事,自己熟悉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官渡之战

温馨提示:时间

交战双方战争特点

影响

2.赤壁之战

3.熟悉三国鼎立形成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国家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读一读,想一想

材料一

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

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

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请你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四、知识整合.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2.两大战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3.三分天下:魏

4.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5.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五、巩固练习

.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战役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战役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战役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战役

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5.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献帝

D.统一北方

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了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六、中考链接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A.刘备

B.袁绍

c.孙权

D.刘禅

2.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

3.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4.图l《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5.XX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XX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7.右图所示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8.(XX•安徽)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

①官渡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淝水之战

④刘备称帝

⑤孝文帝改革

⑥三顾茅庐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第18课

三国鼎立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见课本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2)唯才是举(3)实行屯田

2.骄傲轻敌,不习水战,孙刘联军使用火攻

3.略

4.都是以少胜多(2)胜方都是指挥得当,败方都是骄傲轻敌(3)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五、巩固练习

.c

2.D

3.A

4.D

5.A

6.A

六、中考链接

BAAAD

篇7: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

1、口技表演的正面描写和听众听时反应的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渲染了表演者技艺的精湛绝伦。

2、欣赏并领会虽极简练但又极为形象,很具表现力的。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

①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质疑; ②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2、齐读课文。

3、选出与“众宾团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A.口技人坐屏障中 B.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C.满坐寂然 D.稍稍正坐

4、选出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众妙毕备()A.毕业典礼 B.毕业精力 C.丑态毕露 ②宾客意少舒()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③不能名其一处()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四、【合作探究】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 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3、探讨: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 这一段有何作用?

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的突兀变化。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

4、思考:“京中有善口技者”中“善”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5、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6、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达标巩固】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中间 ②力拉崩倒之声 ③曳屋

④名其一处 ⑤两股 ⑥先走

2、按要求写出各类词语。

①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动词: 齁 哭 吠 ②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拟声词:作作索索 力拉 许许

3、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①写一家人由醒到睡的过程的语句:

②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的语句: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篇8: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4.标签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 生回答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回答略。

师:(指导学生,小结归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引导归纳)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势力,那么究竟统一北方的任务最终有谁来完成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两段选自《三国志》的史料开分析这个问题: P106材料一:

教师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却取决于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想想曹操拥有哪些优势? 政治上: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的问题。还有,曹操能够虚心接受意见。而袁绍这方面我们一起来分析P106材料二:

我们看到曹操自恃地大、兵多、粮足,听不见正确意见。

设疑:终于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胜利。那么这场战役胜利的作用是什么?(看官渡之战示意图)

师:从课本上我们就找得到了(引导、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曹操的“壮心”就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但他要统一全国,就要挥师南下,才能统一南北。不过,他的壮心却遇到了两股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他苦心经营江南,经济有所发展,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统治日益巩固;二是西南的刘备,当时他只是一个依附别人篱下的小军阀,公元207年曹操统一北方时,他毫无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他起用了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

【想一想】我们再来看下右下角的杜甫诗: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的“老臣”指的是?诗中又有哪一个成语故事? 生回答略。

师: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并且接受诸葛亮提出的闻名天下的“隆中对策”,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同学们在课本上黄色小字部分找找什么是隆重对策? 生回答略。

师:回答得很好,并且在课本上划下来。从此刘备就以此为指战略方针,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挥师南下的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想一想】请同学们看赤壁之战示意图,找找赤壁的位置,并且说出假如你要去赤壁之战的遗址游览,应选择去中国的哪个省份? 生回答略。

师:(引导学生浏览黄色P104小字,了解赤壁之战概况)

设疑:公元208年这场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少。同学试着找找看,曹操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回答略。

师:(总结并归纳)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来到南方,不服水土,不习水战;铁锁连船,战术不当;再加上曹操被表面的强大冲昏头脑,骄傲轻敌。反过来说,孙刘联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利用曹军的战术弱点,制定火攻计划,运用诈降计,趁着东南风,黄盖成功地火烧赤壁,曹操最终败走华容道,狼狈逃回北方。

而赤壁之战后,天下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曹操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日益巩固,并向岭南发展;刘备则占据四川和汉中地区,有了一席之地,终于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即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那么,三国鼎立局面什么时候才正式形成呢? 生回答略。

师:公元222年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那么三国是哪三国呢?它们分别是如何建立的? 生回答略。

师:公元200年曹操病死,草皮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都建业,;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蜀汉或西蜀,找找课本上的注释划下来。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想一想】特别注意下: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呢?如何评价曹操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曹操是东汉时期的人,他统一了北方,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来评价曹操,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课堂小结

【小结】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三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在《三国演义》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课后反思】

板书不够清楚,可再细分点;课本上的地图可作为补充材料充分利用;初一年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应少讲一些下结论性的文字,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多留一点思考的空间给学生。

课后习题

【想一想】请同学们看赤壁之战示意图,找找赤壁的位置,并且说出假如你要去赤壁之战的遗址游览,应选择去中国的哪个省份?

篇9: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第一课时

三:问题导学。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 2.学习领悟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品味文中幽默生动对的语言。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 3.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教学重难点: 2.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几大部分?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三部分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法指导:朗读法,点拨法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 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音频

四季”。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一:导入: 3.朗读课文第1至3段。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同学们通过一周的搜集都搜集到哪些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呢?请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教师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播放录音、录像)。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吆喝声于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今天我们走进

萧乾的《吆喝》,从作者缓缓的追忆中体味愉悦和怀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

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二:检查预习。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1、给加点的字注音。4.学习第二部分。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招徕(lái)吹嘘(xū)隔阂(hé)烫手(tàng)沸腾(téng)的顺序写的? 卤煮(lǔ)荸荠(bíqí)囿(yòu)饽饽(bō)钹(bó)蘸(zhàn)馅(xiàn)佐料(zuǒ)甸(diàn)秫秸(shú jiē)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吆喝(yāo he)馄饨(hún tún)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秫秸:去掉穗的高粱杆。招徕:招揽。

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5.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馄饨: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儿,通常是煮熟后带汤吃。

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晶莹:光亮而透明。挑子:扁担和它两头所挑的东西。

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饽饽:馒头或其它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吹嘘:夸大或无中生有的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之多。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3、了解作者:

篇10: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一个游戏软件的下载、安装和使用,让学生了解一些提供共享软件、免费软件的网站,亲身经历共享软件的下载、安装、使用过程,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学以致用,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有非常直接的实用价值。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网络基础方面参差不一,有些学生在家中已经会下载一些软件并使用,还有一些基础操作却不太熟练。因此,在课堂上,熟练的学生可以做小老师,指导不熟悉的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预设教学目标

1.学会下载免费软件。2.学会安装常用软件。

教学重点

学会下载和安装软件。

教学难点

辨认安装文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游戏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上课开始教师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给学生看,问:“老师在干什么?”学生看得兴致勃勃,一起说老师在玩游戏。“大家想玩吗?”“想!”可整个机房里只有老师的电脑里有这个游戏,同学们的电脑里都没有这个游戏。大家还是排队玩还是想在自己的电脑里玩。大家都说当然想在自己的电脑里玩。今天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方法,自己从网络上下载需要的软件。老师的这个俄罗斯方块游戏软件就是从网络上下载的。网上有一些网站是专门提供软件下载的,更好的是有些实用软件是免费下载。

2、幻灯出示常见软件下载网站:

华军软件http:// 霏凡软件:http:// 天空软件:http://

3、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下载和安装软件,幻灯出示课题。

二、下载软件。

1、请大家打开因特网,然后看老师下载。教师登陆“天空软件”网站,并进入“俄罗斯方块”下载页面。进入下载页面后,教师演示如何下载软件。引导学生发现:下载时要注意将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2、学生思考并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教学环节反馈,通过教师指导和同学指导相结合让班级所有学生都学会下载软件。

三、安装软件。

1、软件下载后,一般都需要安装才能使用。安装程序的可执行文件一般是以Setup、Install或者程序名称命名的文件。请大家找到下载的文件,并观察他的图标样式。(展示几个不同名称、不同样式的安装文件)安装软件时,只需双击可执行文件,再按提示往下操作、知道完毕即可。(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观察)

2、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使用软件

1、“俄罗斯方块”游戏软件安装完毕了,下面就让我们来体验这个小游戏吧。怎么玩呢?

教师总结:使用菜单栏设置游戏的键盘操作键。对于一个陌生的软件,我们可以利用“帮助”菜单或者其他菜单来寻求计算机的帮助。

2、学生操作练习。

计算机游戏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娱乐项目,作为娱乐休闲,大家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去玩一些健康的游戏,但不应沉迷于其中。

学生操作:打开该软件,查找游戏帮助。

五、练一练

1、我们除了可以在网络上下载游戏软件外,还可以下载很多免费的工具软件。请大家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在华军软件园下载影音风暴软件,并进行安装。

2、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提醒下载时要注意将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和说明。

网络上的软件资源有免费和试用的,作为学生我们要抵制、拒绝使用盗版软件。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需要选择软件,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丰富多彩。教后反思:

1.课前课中,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课堂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教学设计时,课堂教学中,主体始终是学生,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学生,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

在本课中,我采用求助的方式开展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帮助他人会使他们的乐于助人的欲望得到实现,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力量,所以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实践与摸索,不轻易停止自己摸索的脚步。

2.课前充分预设,课中灵活机动,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句话说得好,课前的充分预设能造就课堂的生成点。有了课前的充分预设,才会有课堂的灵活机动,才会造就课堂的精彩。

现学生的学习生活周围充斥着网络,故学生的思维也是多向性的,面对老师提出的任务一,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多来源他们的实际生活学习。在当布置学生尝试下载Winrar软件时,作为教师就应该更多地想学生之所想,预设出更多的教学意外。

3.游戏拓展要审慎,信息的选择要明确

整节课学生学得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很明显。但我认为用游戏的下载与安装尽管有趣,却让人担心电子游戏会吸引孩子。如果没有恰当的管制,有的学生会沉迷电子游戏,产生非常不好的后果。

网路资源很丰富,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习惯。

篇11:六年级下册第18课预习教学设计

1.词语搭配小竞赛:美丽的( )(全班同学参与,实在想不出来,可以重复同学说过的内容。)

过渡:看来,我们都有热爱美的共同追求。美丽的东西总是能够深深地打动人,总是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驻。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近一篇耐人寻味的美丽课文——

2.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再写下一行美丽的汉字!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直到读通才能放过。

2.出示词串。

放射性元素镭 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工业废渣 冶炼 钋

溶解 沉淀 分析 酸碱 试管 量杯 荧光

皮埃乐·居里 码丽·居里 伦琴 贝克勒 爱因斯坦 诺贝尔奖

①同桌合作朗读。②同学分行赛读。要求字正腔圆。

③凝视这些词语,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前二行都是关于化学的词语,我们比较陌生,但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学习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到了初中的时候,也许就会一点点熟悉了。科学具有永恒的魅力,让我们带着对科学的崇敬与向往之情,再读一读这二行词语。

第三行词语都人名。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或者化学家。有的得过诺贝尔奖。

第三行都是外国人名,特别感到中国缺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科学家们是科学群山中一座座巍峨高耸的山峰,他们永远值得我们仰视!诺贝尔奖是所有中国人心中苦涩的梦,这个梦期待由你们来圆!

篇12: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马桥中学朱金亮

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要求学生搜集三国历史故事、编写三国历史故事、讲演三国历史故事,巩固和丰富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训练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教材详细介绍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议的具体内容,对本活动的开展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历史故事会的形式,把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生动地再现出来,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训练学生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本节课重点是三国历史故事会的开展,难点是三国历史故事会的顺利开展但本课是一节活动课,要是对活动课不太重视的话,介绍一下课中的有必要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再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搞一下这个活动,就不会再扎扎实实的在课堂上开展活动了。但是,我对这节活动课还是特别重视。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

1、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力争用50分钟完成本活动。

2、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故事资料,设计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的方案。

3、采用现场选演讲代表、学生评委、登分员、时间控制员的手法,让学生举手自荐,主动参与。

4、多设计几种预案,调节活动热烈气氛,并防止各种意外事件发生和活动无法进行。

篇13:八年级语文第20课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郭静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题:蓝蓝的威尼斯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威尼斯的风光和文化艺术

2、进一步学习移步换景和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3、欣赏威尼斯的独特风光和文化艺术,感受、了解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从而开阔眼界,激发对世界对人类的美好感情。

重 点:文章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文色绚丽多彩,多用比喻 难 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走近威尼斯

查阅资料,了解威尼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积累词语(1)字音

舷()窗点缀()瑰()丽 荒芜()鳞次栉()比和谐()

(2)词义 瑰丽: 瑰宝: 鳞次栉比:

2、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思考: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哪些自然风光?可否只用四个字概括每一段落的大意,比比看谁概括的既全面又简洁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题意探讨

结合探究练习,思考课文标题的内涵

(1)课文题目特别吸引人,不说“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等,而说“蓝蓝的威尼斯”,你认为好在哪?

(2)第五、六段,主要写圣马可广场的来历、建筑、特产、游客等,似乎与题目关系不大,对此你怎么理解?

2、行踪追寻

(1)学生自读课文,用笔划出表现作者行踪的词或句子,进一步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移步换景是游记常用的一种写法,运用这种写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3、品味语言

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本文文章绚丽多彩,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这些比喻句,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2)118个岛屿,11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有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四、达标反馈:

说一说你所在城市或乡村的魅力所在,要采用移步换景法

篇14:第19课《陈涉世家》教学案

濮水柔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懂得文中实词“为、当、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情分析】: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中小学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均有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故事。本文写的就是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从学生熟悉的大泽乡起义谈起,课文就更容易理解了。【教材解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驿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学案: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熟读课文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jiǎ)辍耕(chuò)鸿鹄(hú)闾左(lǚ)

適戍(zhã

shù)当行(háng)

度已(duó)

数谏(shuò jiàn)罾(zēng)间令(jiàn)

篝火(gōu)

忿恚(huì)

果笞(chī)宁有(nìng)怅chàng 铚、酂(zhã

zàn)

柘、谯(zhâ

qiáo)社稷(jì)

度(duó)

嗟(jiē)

鹄(hú)

酂(zàn)

柘(zhâ)

烹(pēng)

徇(xùn)陈胜王(wàng)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课文分析:

1、全班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

二、课文分析:

1、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减众”。

4、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课堂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

三、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陈胜吴广大泽乡率九百戍卒起义,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要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支虎狼之师。

秦灭六国靠的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二、难点突破: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3、课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4、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三、品读与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上一篇:十一假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下一篇: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