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西津渡作文

2024-04-09

再忆西津渡作文(通用13篇)

篇1:再忆西津渡作文

有人喜欢那灯火辉煌的步行街,有人喜欢那青翠的竹林,还有人喜欢自己的校园,但我还是最喜欢美丽的西津渡。

西津渡是镇江的一个著名景点,它曾是长江的一座小码头,商人在此云集,就形成了一个城市,而这儿也是历史遗迹最多的地方。

白天,在这些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房子面前,经常有一些素描学生在进行绘画。他们一会儿低头沉思,一会抬起头来比划一下,形成了一道风景线。还有许多食品店在买肴肉,他们有的在叫卖,更多地是让顾客自己选择店铺,门口服务员的眼神好像在说:“我已花开,蝴蝶自来。”

夜晚,西津渡更加热闹,元宵节到时,古老的西津渡就像突然变成了一个穿着华丽新衣的年轻少年,向大家走来。每年元宵节到时,全市人民都会到这儿看灯会,有的灯默默地发着光,人们匆匆的走过,鸦雀无声;有的灯可以不停闪烁着,每次闪烁一下人群也沸腾了。

但有一处安静的地方却挤得水泄不通,仔细一看,原来是镇江码头,人们纷纷拍照留恋。

除了这些醒目的灯外,其他的也很美呀!你看,一条黄龙灯,足有十几米长,栩栩如生。

啊!我爱古老的码头,更爱美丽的西津渡。

公众号: 小桔灯作文

篇2:再忆西津渡作文

镇江,位于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北翼,座落于江苏省南部,是座具有s30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文化名城。

镇江古城,倚长江而矗立,傍灵山而静卧;其雄浑古拙的态势硬生生地把那狂奔不息、桀骜不驯的长江之巨龙,至镇江段竟降伏得如此温驯!千百年来,镇江人民,子孙万代在这得天独厚的地域中生息繁衍,欣欣向荣……

五月的阳光,明媚而灿烂。

我们一行,堂妹、堂妹夫在穿越大西路底时,展现眼帘的是几幢古旧式的西洋楼房,屋楣上依稀能看到镌刻“1890年”的字样――这是镇江旧时的英国驻镇江领事馆,现已改建为镇江博物馆,楼房虽简朴却气度不凡。岁月的留痕,无情地呈现出清末时期的历史创伤,令我感慨万千!

驰名中外的西津渡,毗邻於镇江博物馆,竟与其一墙之隔。我们踏着平坦的石梯沿坡而上,即见立于坡顶的雕花砖砌的券门,古朴而浑厚,上书“西津渡街”四字,字迹遒劲老道。穿过这道券门,展现眼前的便是经历了千年沧桑的“西津古道”了。我们漫步於这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而道旁两边斑驳的青灰色砖墙绵亘着这条古街蜿蜒千米。我隐隐地仿佛看到历代人迹在这千年古墙上而时隐时显;古道的青石板深深镌刻着车辙磨砺的岁月印记,耳边时时传来了千古岁月的喘息声……呵,幽幽蜿蜒的西津古道,静谧中诉说千年的繁华与孤独;创伤历历的石板,任苔藓缀补着季节的缝隙,纳入一茬茬路人遗落的情愫,承载一年年风雨侵染的沧桑。

西津渡,街靠着渡,渡连着街,众多的历史遗存,遍布的岁月留痕,展示着镇江宽厚而深邃的历史阅历;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在这具有1400年的西津渡负载与展现。

西津渡,著名的历史遗存有:唐代的渡口客栈_――小山楼遗址,宋代的铁柱宫遗址,成立于宋、延伸至民国初年、世界上成立最早的救生会,元代的昭关白石塔,还有传承久远、行旅商贾祈求平安、顶礼膜拜的观音洞。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渡口的一眼千年,隔着玻璃罩俯视:即见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台阶叠压重合,历史的年轮竟浓宿于这一眼千年中……远古的风尘与我的思魂,随着这旷久古渡而跳跃千年。

古街两旁明清式样的木结构房屋,隔三差五地开设着书画、装裱、古玩、赏石、根艺等艺术品商铺,以及供游人小憩的茶坊、酒肆,鳞次栉比;然,门第冷落,景况萧条而令我扼腕叹息。我不由地试想:这驰名中外的西津渡,如置於我们江南水乡,定是一番盛况空前的景象!

漫步在这承载千年历史的古道,夕阳下拖沓着我冗长的身影……

篇3:浅谈西津渡佛塔的特色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西津渡,佛塔,文化内涵

一、西津渡佛塔建筑的历史

佛塔, 亦称宝塔, 是佛教的象征。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佛塔最早在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尔的佛教艺术, 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塔”。一般的佛教建筑融合了中国最为典型的宫殿式布局, 具有两种模式:一是以塔为中心, 周围建以殿堂、僧舍, 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 是寺院的中心建筑。二是以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为中心, 坐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 常名为“大雄宝殿”, 佛塔多建于寺前, 寺后或另建塔院。

西津古渡的佛塔别具一格。其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 是依附于残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半山半古建筑, 也山也塔也古码头的美丽画卷。长虽仅五百公尺, 但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 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 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 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 西边的小码头街, 仍保持着唐宋风韵。西津古渡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 也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继承所在。

在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西津古渡逐渐演变成中国古渡博物馆, 建筑风格始终保持中国古建筑的独特性格。西津古渡的历史大致可以六朝、宋元、明清作为三个阶段代表:宋之前是萌芽阶段, 六朝时著名的“永嘉南渡”便是在此, 北方大量的流民从此渡口登岸, 此时渡口的规模初步形成, 也是渡口迎来的第一次高峰时期;宋元时期是其发展阶段, 犹于其优势的地理位置, 古时候, 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 挡住汹涌的海潮, 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 临江断矶绝壁, 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渡口还是历史上抗金前线是兵家必争之地;元代至民国是其总结阶段, 也是其成就文化果实最为完好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来西津渡口文化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西津渡佛塔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1. 西津渡佛塔空间布局

各朝代的主要文化设施有昭关石塔、观音洞、救生会以及近现代的英国领事馆等。西津古渡街区的佛塔大多因势造景或者根据地理位置的变化因势造型, 其中昭关石塔就是一座典型的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 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 故称“昭关石塔”。据专家考证, 昭关石塔的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

昭关石塔与观音洞的空间位置布局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在建筑的造型上它摆脱了传统的宗教建筑的对称样式, 没有模式化的中心轴线, 而是根据周围环境需要, 让石塔与观音洞之间的布置更加协调与自然, 达到完美的境界。观音洞和昭关石塔分别建于宋代和元代, 它们之间虽然不具备一般宗教建筑布局严谨的模式, 但却彰显了魏晋以来人们对于崇尚宗教自然的思想。

2. 西津渡佛塔的尺度与构图

西津渡石塔塔高约5米, 拱门大约为2.4米, 塔楼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个部分, 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周围仅仅伴以过街式的胡同。西津渡街区路面宽约5米, 与塔高具有同样的尺寸, 因此石塔呈正方形构图, 在整个构图中塔座与其他四部分各占二分之一, 与人体下肢和上身的比例基本一致。整个石塔的高度设计尺度没有宝殿那样的雄伟, 也没有楼阁式塔的高壮, 却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 适宜人们居住生活。不论是从佛塔的尺度还是从构图及比例上看, 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是对定式化宗教建筑的补充, 对现代设计纪念性建筑具有指导意义。

昭关石塔就其布局自由、比例宜人, 构图严谨这几点上来看, 它符合现代建筑的理念, 对现代纪念性及宗教建筑具有借鉴意义。昭关石塔合理的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走向必然的趋势, 现代建筑更多的应该继承与发展古代“以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建筑理念。

3. 西津渡佛塔的空间造型及思想

佛塔以过街楼的方式建于西津渡及观音洞前, 按照佛教的解释, 塔就是佛, 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 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在佛教“空”即是最高境界, 意思是讲, 佛在人们心中, 可以无形而有之, 即使没有金身的佛像, 但是对佛教的思想和信仰也照样可于人们心中。

佛塔作为一种宗教思想的公共艺术, 它不但从外观上体现宗教文化的思想, 更主要的是石塔底层的造型空间和人的行为空间产生了融合, 人在正常的活动期间不经意间地就受到佛的洗礼。我们在塑造现代公共艺术时, 不但要注重造型空间的塑造, 要把个人行为空间和造型空间相融合, 使其视觉艺术和个人行为产生互动, 把“型”和“能”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元代藏传佛教盛行, 统治者煞费苦心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 可见用心之良苦。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博大文化, 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建筑作品, 营造出了许多传世的宫殿, 园林, 佛塔, 民宅等。对于现在的建筑设计都有许多的可取之处。但是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和公共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复古, 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 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建筑的神和意, 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才能产生出更好的设计思路, 才能使我们的现代设计既有传统意识又富有时代精神, 更具有创新的品质。

结语

篇4:润州文脉西津渡

西津古渡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唐宋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就劵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这里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承载了数千年的烟雨,见证了数千年的变迁。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但是由于江面的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了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了。

当年,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宋熙宁元年(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起航北上,舟行至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的岸。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是描绘出了当时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更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西津渡逐渐弱化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内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我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建于清朝的待渡亭,是西津渡街现存最完美的部分。“待渡亭”顾名思义就相当于现在的港口码头的候客处,当年的商旅们想来曾在此俯视滚滚长江,怀着各种心情等待着一次未卜的远行。

过第二道券门之后,看到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雕花飞檐的窗栏和立柱一律漆成朱红色,与二道券门上“飞阁流丹”的题刻呼应得恰到好处。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这便是元代的昭关石塔。此塔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塔高约5米,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至今已经历了700多年的风雨沧桑。此塔为江南独一无二,是中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虽然满是历经风雨的印迹,却依旧不失庄严肃穆。

据老人们介绍,过去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150多家,多数是饮食、生活、文化方面的,还有为船家服务的店铺如缆绳店、木匠店等。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了一个警察分局,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青石板路面上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那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曾经的辉煌和沧桑。连见多识广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时,也不由发自内心地连声赞叹说:“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

若从云台山脚下的蒜山石崖仰望,西津古街实际上是依附于云台山麓的栈道,恰似一条以亭台楼阁为“珍珠”镶嵌在云台山麓上的精美“项链”。

西津渡还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的题刻,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西津渡古街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的维修和保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

西津渡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悠闲自得地生活着。他们的眼前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的身影,耳畔交织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笙箫管笛如泣如诉的旋律。他们咀嚼着历史,如同咀嚼着回卤豆腐干和麦芽糖的滋味;他们生活在当下,尽享时代发展带来的富裕和便捷。

在初春时节造访西津渡,那绿的树、灰的墙、白的檐,让人不断地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越,使人沉浸在似梦似真的飘摇之中,宁静而惬意。或许在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在西津渡享受这样一份难得奢侈的静谧与安详。

篇5:西津渡的作文

一到镇江,我们就直奔西津渡,一下车,我们就被人山人海的人群推着往前走,没走多远,我就被门口玻璃地面上一艘大型灯船吸引住了,火红的船身和船仓,象征着节曰的喜庆,白色的帆迎风高高升起,船头还有一只小羊正高举敲锣棒准备敲锣呢?游客们驻足观望,或拍照,或交谈着。当我站在玻璃地面前,更让我惊讶的是灯船底下竟然有一座清朝康熙年间的码头,由于年代的久远,地壳震动,码头塌陷下去,就形成了现在的模样。再往里走,我又看到一个玻璃地面,墙上的牌子上写着“一眼看千年”,凑近一看,原来玻璃底下成列着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不同的路面。又往里走,看见一条长街,街上摆放着许多惟妙惟肖的铜像,有的在喝茶,有的骑在驴上赶路,还有的推着独轮车往前走……他们各个面带微笑,仿佛也能感受这节日的气氛。

西津渡是一座古老的街区,有许多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沿着青石的小路,继续往前走,老街的屋檐下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为老街增添了一丝热闹。站在老街的街头,远远望去,衔道仿佛像几条巨龙穿行在其中。大街小巷,人头攒动,人们兴高采烈地走着,欣赏着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品尝着香气扑鼻的特色小吃……

篇6:西津渡的作文

一入景区,赫然看见一块巨石,上题“西津渡”三个苍劲有力的绿色大字。映入眼帘的是古旧的楼房,斑驳的古巷,鳞栉皆比的店面,远处的云台山在雨雾中缭绕、忽隐忽现,一派“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景象,让人心驰神往。

我迫不及待地跑入古巷,往纵深走去。古巷铺满了青石,陈旧而斑驳,凹凸不平,浮漾湿湿,岁月的痕迹一览无遗。古巷两旁的飞檐雕窗、青砖黛瓦的楼房,各自插着或黄或红或紫的招牌。门楼上挂着大红灯笼,俨然一派旧时繁华。古巷里游人如织,人头攒动,大家都在享受这闲适的美好时光。

古巷的尽头看见一尊雕像,是唐代诗人张s,一裘素衣,一顶布冠,迎风而立,气宇轩昂。旁有一块石碑,草书题诗一首“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诗人的羁旅孤愁、寂寞凄凉跃然“石上”。

不知不觉来到云台山山脚下,一片令人惊喜的自然美景让人眼前一亮。几棵高大的梧桐向天空伸出苍虬有力的枝干,树叶已泛黄,不时随风飘落,在空中曼舞,辗转落地。地上铺满了铜色的叶子,走在上面,脚下簌簌作响,如踏碎玉。拾阶而上,山腰开满了各色的菊花,黄色的、粉色的、红色的、白色的,有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散在绿茵茵的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啊眨的,生动异常。一丛丛、一波波,把这里的秋天装扮得分外妖娆。一些蝴蝶也呼朋引伴地前来添彩,在繁花之间飘忽游荡。间或可见红色的彼岸花,开得正盛,它们花蕊细长,色泽如血,如同一个个用尽一生娓娓道来的长长的故事。温柔而沉软,是它们在秋天的最后一片柔情。它们花色艳丽,花型婀娜,远观夺目,近看沧桑,传达出野性而不羁的情绪。石缝里、墙角下、灌木丛、溪水边,在所有不经意的角落里,就如同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如妖艳的精灵,孤寂而蓬勃,高傲而冷艳,成片成片地令人惊奇。空气里氤氲着淡淡的花香,说不清来自菊花还是彼岸花。

拾阶而上,来到山顶的云台寺。这里香气弥漫,香客济济,梵音袅袅。我远眺山下,远处是烟波浩渺的长江,在雨雾中更显风韵了。江畔的枫树,错落有致,虽是初秋,业已泛红,散在或黄或绿的枝叶中,如同星星火光,在秋风中摇曳生姿。江面上船只来往,一派繁华。远处的瓜州若隐若现,宛若仙境;北固山遥相呼应,临江竦峙,蔚然神秀。一阵秋风迎面拂来,带来阵阵凉意,吹乱妈妈的头发。我不由得思绪万千。想起王安石的“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诗人是如此的思念家乡啊!想起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客在异乡,面对江水涨满,残夜将尽,新年将临,是多么的归心似箭啊!清朝诗人于树滋的“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幡照水滨。”,当时的西津渡是多么的市井繁华啊!多少文人佳客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西津渡地势险要,是漕运重镇,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渡口,这样的江面上曾今演绎了多少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啊!眼前仿佛浮现出东晋时农民起义军屯兵十万,围攻南京的声势浩大;南宋时韩世忠江上抗击金人,将士们血洒疆场;三国时孙权运筹帷幄,操练水军……俱往矣,历史辗转至今,只留下静静的西津渡,在秋日的风雨中,默默地见证着这里曾今发生的一切。

篇7:国庆游西津渡作文

突然,有一天妈妈问到:“想出去玩玩吗?天天在家只知道玩电脑,眼睛比兔子还红!”妈妈脸上还挂着一副生气的模样。“好呀,去哪玩?”我可开心了,心情一下子就变了个样,两只小巧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当然去府山了!”妈妈将幸福的眼神递给了我。“啊?”我刚从失望中看到了希望,又从希望被带入了绝望。因为我从窗外就能望到府山,它没有黄山那样险峻,没有泰山那样耸立,它真是一无所有。

我也只好跟着妈妈一起去府山,一路上我情绪低落,两眼也没了精神。但一进山我的情绪“呼”得改变了,这那是我表面上看到得哪个一无所有的府山,桂花香迎面扑来,花草中昆虫自由爬动,树丛中松鼠边跳边玩,广场上晨练的人们还未散去,还有儿童在一边玩耍。我呆住了这分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大乐园。走着走着,我真被这情景给吸引住了,这时我才发现,在我的前上方,威严的耸立着,一块大石碑,旁边放着无数白色菊花,我读完了丰碑上的字一下子对它肃然起敬,原来它是一座烈士纪念碑,这让我想起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有多少为保卫祖国的将士为国而牺牲……

篇8:西津渡的企盼

从镇江城西云台山麓的小码头登上西津渡古街,不得不让你醉。揽着翠柳随着风韵跟着细雨翩翩起舞的早春二月,把带有深深车辙的青石路一次次刷新,六朝至晚清时期的建筑让你的思潮起伏不已。你从小码头进街,时而用指尖抚触老宅旧居的青砖黛瓦叩问历史老人门扉时,你惊异地感到,人类在历经辛劳向科技文明行进时,滚滚江涛离古码头渐渐远了,游人的脚步由悠闲变为沉重。八方来客大多在古码头遥望雾霾中的远帆,不知是在追忆百代兴亡,还是在检点当下的得失?

你悠闲地走到古渡口,在待渡亭上品一口当年的雨前茶。当清润入喉、两腋生风时你终于感悟到西津古渡的主题:企盼。因为,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在此一夜白头是企盼逃离危难;三国时期的刘玄德在此与吴女牵手是企盼联盟;诸葛亮与周瑜在此共议破曹之计是企盼巧借东风挫败强敌;唐张祜在此挥笔《题金陵渡》时描述“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是企盼早日通航以便顺利在扬州登岸……历史老人对古渡果真有一段情结,不管是改变国运的战略还是文人夜泊引发的客愁,不管是铁柱宫的香火还是紫阳洞的甘泉,都能原汁原味地成为文化脉络延续至今,因此,处处遗迹在专家考证下愈显珍贵。

企盼二字是西津渡古街的灵魂。你深信这点,便没有与造型奇特的券门和那座与北京白塔相似的过街塔擦肩而过。一二道券门上刻有“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那是企盼渡江人平安的语录。三四道券门上刻有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层峦耸翠”、“飞阁流丹”,那是青年才俊企盼江边的阁楼能与生态环境相映生辉。尤其那座被罗哲文等文物专家称为“我国现存最完整、时代最早的喇嘛式过街塔”更是蕴蓄了高僧大德的悲悯与企盼,也不知塔下往来客能否理解佛家的一番苦心?

你本想在过街石塔北侧的古门楼下小憩,无意间仰头一望,竟然看到运笔深得颜、柳、米、董之法却又独树一帜的镇江籍书法家茅恒题写的三个大字“救生会”刻于门额。进门入院,但见回廊幽深、朱亭伴柳,草坪上的解说牌让你又一次看到“中国之最”,原来这里便是世界最早的民间救生组织“京口救生会”的会址。

你目光在厅房里的图文解说上游移,古船、乱云、风雨、江涛、断桅、救援……一幅幅画面被唐宋元明清的史潮推涌而来,你仿佛身在其中……

你迈入古街一所很有名的茶楼,听到茶客在闲谈这里曾有过的“高公书院”,也与人们殷殷企盼相关。你捧读《西津渡文化系列丛书》之后又一次感佩连连:前有为官清正、造福一方的清知府高龙光用自家积蓄为百姓创办了西津渡第一所书院;后有痛失爱女玉英、继而把爱洒向大众子女的富绅王西星出资创办“玉英贫儿院”,倾万贯家资供贫苦子弟读书。掩卷深思时,你真切地感到,当善念变为成果后,大众的企盼往往沐浴着阳光去腾飞。

篇9:西津渡小学生游记作文350字

昨天下午,我、妈妈、公公和婆婆一起去镇江的西津渡玩。

下午一点多钟,我们出发了:我和妈妈骑自行车;公公骑三轮车带婆婆。我们先骑到了西津渡。西津渡是一个古城,有一些小店,就像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就是没有那么多人。

我们走进大门穿过许许多多没有什么人气的饭店,就看到了一池塘的水,在水的`一边还有一个古戏台,听说古代的人都是在这种地方看戏的。我们登上了楼梯,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商店,还看到了著名的昭关石塔。昭关石塔高5米,是全国保存最完美的石塔,还是全国二级保护文物呢。

我们在西津渡里转了转,悠闲地看着美景,妈妈感叹的说:“如果好好利用这篇地方,还可以吸引不少游客,赚不少钱呢。”

我们看完了西津渡后就高高兴兴地继续玩了,我们还去了一个博物馆,里面介绍了白蛇传的传说和镇江的历史,让我们大开眼界。

篇10:镇江西津古渡导游词优秀

“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唐代镇江名金陵,故称为金陵渡,当时许多大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这却是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景象,“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及动荡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废残缺……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著名诗人张祜,为金陵渡题咏:“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篇11:再忆父亲作文

生命在跳动,是父亲告诉我的,不过他并没有亲口告诉过我,就在那一种沉默而期待的目光里,看得我胆颤,看得我凝重,看得我纠结。

那穿透我灵魂的眼神,直逼我后来的人生。当我快要崩溃的时候,当我不想崛起泄气的时候,当我被困难挤到死角的时候,当我站在生命的边缘的时候,是那眼神死死瞪着我,催我奋起,促我前行。于是我昂起低下的头颅,拂去遮住的云幔,一丝一丝去找寻生命的感觉,人生的意义。

爱孩子是幸福的,是父亲传递给我的,不过他也没有亲口告诉我,对我他从没有大声呵斥过,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总是细细关注我的生活、学习、成长,每一句轻声细语的带有一点严肃的诉说,会让你感受其间的分量和博大的父爱,从里到外你都不得不这样做,每一次他又是那样享受做父亲的悠闲,一脸的幸福提醒你加油!

有人说:父母的爱是两重衣。而我却觉得父亲一人的爱,就有两重衣,当作外衣可以温暖你的身体,穿在心里,可以让你找到一丝光亮。从他的感觉里,我学会怎样去爱自己的儿子:用自己的爱去感染和激励,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

信念就在前方,是父亲在逆境中不屈服的举动指引我的,他更没有亲自对我提起过。有句经典的话常出自父亲之口:你们不要管,一切我来想办法!

久而久之,父亲就是我一生的后盾。读书在外,经济拮据了,就写一封信,没过多久,钱就来了。拿不定主意了,赶快告诉父亲,一准马上决定,绝对没错。别人都无奈了,他会下定决心,决不后退,令人没有拒绝的理由。蓦然回首,这信念如上天的宿愿,如我们期待中馅饼,如支撑我们明天的拐杖。一生都无法丢掉。

篇12:西津渡,你改变了什么

空气中弥漫着纪录片的潮气,一路走去,各色海报次第映入眼帘。脖子上带着纪录片盛典工作牌的工作人员随处可见,主会场门楣的飞檐下,横亘着一块金色字迹的盛典“招牌”,足见组委会的匠心独运,一波波人们忙碌着以此为背景合影留念。

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艺术总监、组委会副主席朱贤亮背着一个精致的公文包快步走进多功能厅,他在主题论坛上做纪录片点评。

“盛典之举在中国当代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事情,不在于纪录片作品展示的质量如何,而在于营造的平台先锋地呈现了时代变化的意义;而高质量作品使其意义更加重大,这样的活动应该坚持每年都举办下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一边对着要求合影的人们礼貌地点头微笑,一边说道。

2013年11月9日上午9时,一位头发花白、满面笑容的男子走上西津渡多功能厅讲台,“纪录片市场定制与文案预售”带着扑面而来的新风,拉开了“2013年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的序幕。由于各种题材或故事的纪录片制作计划报名参加交流活动,中国影视艺术协会执行主席、组委会主席龚吉玖先生做了活动阐述。

“中国纪录片这艘渡船自启碇后就在漆黑的夜幕里航行,一众纪录片人苦思冥想的便是拍片的钱在哪里呢?在哪里播放?卖给谁呢?”镇江文广集团副总监孙晓军摊开两手无奈地说,“在一种喧嚣与苦闷杂糅的境界中,中国影视艺术协会最终在镇江西津渡吹响了集结号,承担起了这个历史性的重任,第一次集合了国际导演现场拍摄剪辑,第一次将预售与方案的建构置于理论操作与实操演练的平台上加以深化,这一切,正是许多纪录片节所缺少的东西。”

当组委会主席、纪录片界的泰斗龚吉玖邀请来的重量级嘉宾一一亮相,与会者纷纷与他们合影留念。11位终评委里,国外评委占了7位:半岛纪录片节主席阿巴斯·阿诺特、德国国际自然环境野生动物电影节主席拉尔夫·汤姆斯、法国卢萨斯纪录片大会副主席克里斯多夫·坡提克等都是国际知名的评审。

在盛典之前,国内几乎看不到专业的纪录片评奖平台。“立足于选片这个点,将盛典打造成向世界各纪录片节推介中国中国优秀纪录片的内容提供商,成为全世界纪录片节认可的、中国第一家国际纪录片机构”,龚吉玖捋了捋浓密的白发,笑着说:“同国外著名电视节联合主办国际纪录片盛典活动,创办知名文化品牌,这在国内是第一个。”

“这是中国纪录片的黄埔一期。”在组委会与半岛国际纪录片节、法国卢萨斯纪录片大会签署合作协议的现场,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影视传播系主任张炜说。

组委会的先锋意识

拐进西津渡的小巷,便看见纪录片盛典的海报在风中烈烈飘动,这让来自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副总裁陈梁倍感亲切,离开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后,来到镇江,令他有一种在国内找到外国电影节国际规范的欣慰感。

“组委会有先行者的先锋意识,对整个国内纪录片的创作风气和整体氛围都具有贡献。而且活动放在镇江这样一个地方,由镇江文广集团主办特别适合,容易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气氛更艺术更宽松,表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 陈梁在从镇江雅狮度假精品酒店走向多功能厅的路上说。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生杨保垒走出定西老家贫瘠缺水的土地后,第一次来到镇江,令他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温暖感:“这些片子不是我们平时去电影院或电视剧中看到的东西,观摩这些纪录影像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片子。在这个平台上,方便国际导演与国内导演的交流,也方便国内制作与普通制作者的沟通,还方便了业界与学界的交流,增进了专业导演与影视新人之间的交流,从而激活整个纪录片界的灵魂,激励出更多的好作品和好导演。”

“虽然他们之间的质量、专业水平、成熟度方面各有差别,但正如绘画创作经历了一个人从官方意志到个人意志的时代,在纪录片也经历着一个有松散的自由创作升华到一个规范的市场化与艺术化比翼双飞的空间,所以这样的事情是势在必行的。”以《乡村里的中国》博得长片金山奖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焦波如是说。

“镇江西津渡纪录片盛典竖起金山银山玉山的奖项,竖起了新的标杆,期待着纪录片人去达到新的高度。”云南卫视纪录片中心周卫平导演说,他的作品《迁徙:在寻找幸福的路上》夺得最佳摄影奖。

全场灯暗。陈梁扫视放映厅,发现大家将自己镶嵌在赭红色的椅子上,用目光去追逐那些幕布上的影子。

屏幕上,锃亮的打火机点燃香烟,主人公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一直抽到设在伊拉克的美军兵营,抽到巡逻的悍马车上,抽到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地,抽到遭遇恐怖袭击爆炸后满是血污的卡车上,一直抽到镇江西津渡纪录片盛典的会场,抽到观影的女人们泪流满面,男人们暗自沉思,这也许便是纪录片存在于各种族各地域人们之间的意义。

当那个拄着一根木质拐杖、将长发扎成马尾辫的英俊小伙子敏捷地走上讲台时,人们开始静静谛听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国际导演奥莱利亚诺·阿玛戴依(Aureliano Amadei)对刚才展映影片的描述:

“我曾是个电影演员,出演过安东尼·明格拉的《天才雷普利》。前些年,为了出演一部反战电影,我和剧组来到伊拉克,结果不到24小时就遇到炸弹袭击。同行的20人死了19个,只有我被气浪抛出而幸存下来。但满身的弹片还是给我留下了残疾,至今需要拄拐行走。2010年我根据这段亲身经历拍摄了纪录片《20支香烟》。”

他也是盛典的终评委之一。他对中国纪录片有着犀利的评价:“感觉像专题片,是记者拍出来的。”“在意大利是“电影人”做纪录片导演”,他说,“有些电影导演,会半路跑去拍纪录片,拍完纪录片,又回来拍电影,比如安东尼奥。电影人穿梭在电影和纪录片之间,在意大利很常见。”

阿玛戴依的意见也代表了大部分外国评审:西方的纪录片是电影,中国的纪录片是专题。评片时,他不喜欢带有宣传味道的作品,对焦波的《乡村里的中国》却赞赏有加,因为觉得它“情节故事叙述方法很像电影”,“导演是摄影师出身,知道怎么拍会让画面漂亮,花了很多心思在结构安排上,先给你一段美丽的画面让你放松,刚放松又有争吵让你紧张。我的情绪就一路被他带着走,片中人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到我,像007电影一样,技法很成熟,不是扛着一个摄像机看到什么就拍什么。”

纪录片需要国际化

在颁奖典礼上,上映一部又一部入围影片的瞬间,那些已经逐渐远离的生活,被摄像机锲而不舍地又给捡拾了回来。

“曾几何时,纪录片人逃脱不了那种找不到方向的空虚感,纪录片创作者背后得有组织撑着,纪录片盛典就具有这种能量。真正能让心灵得到满足的还是创作,这是一种激情澎湃的挑战。拍纪录片恰让我找到这种激情,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映,是一种看得见的刺激,无论我拍纪录片的现有能力如何,我是绝对不会放弃的。”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太延琪说。

在短短6个月中,1000部参评影片纷至沓来,56部纪录片入围终评环节。共设置“纪录片短片”、“纪录片中片”、“纪录片长片”和“纪录片新地平线”四大奖项。

西津渡的风情是蓝色的,组委会超越“红海”实施“蓝海”战略其风格也是蓝色的,国际导演越过蓝色的海洋带来蓝色的影像,纪录片盛典营造的状态正如西津渡蔚蓝的天空也是蓝色的。

形成于三国时代的西津渡,是镇江悠久历史星空中一个耀眼的符号。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之后,这个位于“十字黄金水道”交汇之处的渡口更是一片千帆入津、商贾云集、寺观林立、民居错落的繁荣景象。2013年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在这里建构中国第一家国际纪录片内容提供与交易机构,西津渡从此开启了通向国际纪录片殿堂的大门,成为辐射内陆的纪录片集散地,不仅给西津渡带来了意大利和法国导演,带来了纪录片,还带来了纪录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篇13:再忆奥运作文

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的奥运会。

我还记得8月8日的那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急急忙忙的洗完澡,刷完牙。开始坐在了最受欢迎的“人”??电视机面前,等待着它为我们直播奥运会开幕式呢!

8时8分8秒,开幕式开始了。一开始的节目就吸引了我,一个节目比一个节目精彩。鸟巢里不时传来雷鸣般的掌声,人们欢呼着,人们尖叫着。有几个节目震撼了我!

鼓阵:那是有个穿着银色大衣的大哥哥组成的.一队。暗河般悄无声息的流进场内。此时观众在猜想:这巨大的缶阵将如何拉开北京奥运会的大幕?突然,一道耀眼的银光;激活了整个现场,2008个方鼓闪亮银光,在台上彩光闪烁。观众的喊声中,场上闪出了最后60秒倒计时,焰火飞腾、群情激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高抗的鼓乐和震天欢呼中彻底的拉开了序幕。

还有蓝色星球:那是直径18米,重16吨液晶地球,从地下升入20米空中时,观众们都被这庞然大物而吃惊。

天空中的星球,颜色变化无穷、许多人在“地球”上行走,似乎脱离了地球引力,充满了梦幻色彩;体育竞赛在“地球”上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李宁点火时我非常激动:李宁当时举起火炬,在钢索牵引下飞向天空。他迈着大步,在鸟巢边缘绕了一圈,身后呈现出本次火炬途经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他最终高举火炬,点燃了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现场观众为着丰富有创意的点火方式热烈的鼓 掌,奥运主火炬在夜空中熊熊燃烧。

还有象征奥运历史足迹的29个“巨人脚印”、令人叹为观止的太极圆阵、气势高昂的中国队入场。

一个个场面不但震撼了中国人,而且震撼了全世界。

上一篇:保育个人工作计划思想政治下一篇:华清宫前柳,华清宫前柳王建,华清宫前柳的意思,华清宫前柳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