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上好小学数学课方法

2024-05-02

谈上好小学数学课方法(精选6篇)

篇1:谈上好小学数学课方法

我认为要想上好小学数学课,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 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同行多多指教。

作者:南和县大郝小学刘社民

6月13日

篇2:谈上好小学数学课方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这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

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的,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自信。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

篇3: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一、提升自我, 让学生首先喜爱上数学教师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对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建立在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基础之上。学生喜爱教师, 自然会对他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因此, 要想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首先就需要教师加强自我修养, 提升自我, 以此来赢得学生发自内心对教师的尊敬、信任与爱戴。

(一) 重视外在形象

教师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 这主要体现在平时的衣着打扮与言行举止上。如果教师不修边幅、口无遮拦,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为此教师要衣着整洁大方、举止文明得体, 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接受教师, 愿意亲近教师, 如此才能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

(二) 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肩负着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 为此教师要重视师德修养, 为人师表。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 更要热爱学生, 将爱的暖流传递向学生的心田, 唯有发自内心的教育教学才能取得成功。同时, 还要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等,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 提升专业技能

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 同时还要跨越学科限制, 拥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体系, 这样才能将数学知识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 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置于更为宽广的平台上,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趣味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主动学习

小学生活泼好动, 游戏是他们的最爱, 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机制, 顺应了学生的天性,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 从而激起小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来, 在游戏中主动求知, 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来设计与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 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活动:数字王国里要举办一个盛大的晚会, 但只有能被3整除的数字才有资格参加。现在你就是审查员, 来看哪些数字符合要求, 并颁布通行证。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可以切身感受到乐趣, 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与掌握了所学知识, 这样比起枯燥而机械的训练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生动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将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可以避免以往枯燥而单纯地数字、公式与字母的讲解, 使得教学更加富有生命力, 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 不失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在学习大于号、小于号这节内容时, 学生往往很容易混淆, 鉴于此我编排孪生兄弟历险记的故事,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将整个教学串联起来。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参与与机械记忆, 而是在听故事的愉悦氛围中, 渗透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对于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实践证明故事的引入, 大大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的枯燥与无味, 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可以让整个教学有血有肉, 更加富有生命力, 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能够调动起学生身体的每个细胞, 让学生在无形中将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来, 从而在听故事中快乐而有效地掌握所学。

四、巧设疑问, 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与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巧设疑问, 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彻底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 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 展开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不断生疑。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 我用两张颜色不同的纸片来制作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 提出:两个梯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相差多少?对于第一个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便可以直接回答, 但是对于差多少就无法回答。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要先求出两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热情, 使学生带着强烈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展开有效的学习, 这样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4:浅谈上好小学数学课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数学课

在传统的课堂中,小学数学常常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孩子们对其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所以通常的情况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神采飞扬,学生们听的昏昏欲睡,学习效果不佳。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反思,究其原因还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太过呆板单一,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了新课程改革,本文就以小学数学这一课程为例子,阐述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把课上好,仅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中激发学习热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也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最为旺盛的时期,作为老师,把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掘出来,其实新课改的实行也就成功了一半。传统的教学太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没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对于孩子们所具备的理解认知能力来说未免要求太高。新课改则要求老师们要在孩子们的认知范畴内进行教学,教学方式要生动活泼,课堂气氛要活跃。要实现这一切,就要多在细节上下功夫,找好教学的切入点。比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单元中,《小熊购物》、《买文具》、《过河》等等都是将计算放入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孩子们完成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下册《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则通过学生熟悉的天安门、特殊汉字结构、小动物等可爱的图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视角来切入,真正做到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这也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留心,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点所在,多多了解他们的日常爱好。

质疑中激发学习热情。心理学研究显示,疑问是最容易引起神经反射的,而思维也就此应运而生。所以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要设计疑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讲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要在几个关键环节设计好疑点,然后顺着逻辑,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是极其重要的,而数学作为一门注重逻辑的学科,本身也比较容易设置相关的疑问点,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多是以老师作为主体,带领学生来进行学习的。然而新课改则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快速地转变观念,摒弃之前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数学这门课程中,更加需要学生自主地来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地有所思有所学。还是以北师大版三年级《混合运算》教学为例,若在传统的教学里,多是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演示,学生只是更多地模仿做题过程,没有真正地去自主学习,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讲的很辛苦,而学生又没有太多收获。而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老师们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孩子们知道练习要自己亲自动手去做,问题要自己去思考解决,而老师只是辅助。学生反而乐在其中,效果极佳,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们可以大胆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形式多样化。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此外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丰富的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让他们不仅能够学好数学,更能用好数学。在讲北师大版第三册加与减《节余多少钱》新课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个关于留守老人与儿童这一真实社会现象为情境,让学生心灵上有所触动去感知新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在上习题课时,经常遇到应用题这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也可以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情景剧,一方面更加通俗易懂的把题目讲解清楚,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丰富课堂形式,例如通过玩数学游戏来活跃课堂,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又或者以某个教学主题,组织一场开放式的小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由教师来总结收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当然执行这些丰富的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好分寸,小学阶段的孩子多比较活泼好动,如果没有控制好教学和课堂活动的比例,课堂秩序将会很混乱,毕竟数学课堂的重点并非游戏或表演,而是教学,我们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创设一个宽松学习环境的同时,既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又要让孩子们能够学到知识。

四、采用情感教学

新课改的理念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主体,这也要求教师们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小学时期的孩子们通常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认可,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就要多多留心,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要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扬,又不能太偏重某个学生,对于学习能力不那么强的同学也要多多予以鼓励,以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难学,也并不枯燥,数学是一门规律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只要你掌握其规律和方法,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数学本身是生动有趣的。作为数学老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多留心学生,对于一些学习效果并不是那么好的学生,要多多关注,帮助他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看看是计算能力的问题,还是理解能力的问题,然后帮助他制定一些方法去克服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也不能给孩子们施加过多的压力,教师应以引导为主,多关爱自己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老师应该多方面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例如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多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及存在的不足,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五、结语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一定要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这一核心理念开展教学工作。首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兴趣成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开拓思维,大胆创新,丰富课堂形式,将数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功用。此外,还需要多多关注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个性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鼓励。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窦成伟.浅析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410.

篇5:谈上好小学数学课方法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

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六、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篇6: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推荐)

【摘要】: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强调从观察入手,到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中解释,以得出结论为此。科学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关键词】:科学教育 合作探究 指导 探究过程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科学。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用。新课标下的科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科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而我们许多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上课枯燥乏味,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去探求、去发展了。

如何上好科学课?怎样教学生爱科学,用科学呢?这些问题是很多科学老师正在讨论的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科学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学习科学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因此,在学习《土壤与生命》新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看看有哪几种不同的土壤,让学生用牙膏盒、墨水盒、塑料袋等收集不同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的土壤,使学生知道这些土壤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也就渐渐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理解科学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挡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就会消弱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固体和液体》时,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叫学生收集生活中体积不算大的固体来学校,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物体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上来?哪些东西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再分组汇报。因为大家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所以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记得有一个小组汇报“面粉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有的小组表示默认,但有两个小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所以同学们争论起来,课堂似乎有点乱。这时我们教师一定要站出来帮助学生解惑。当时也把我搞糊涂了,可我还算聪明想出了一个办法。“请大家静一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证实一下好不好?”一句话,同学们都安静下来。通过实验得出盐溶解于水,面粉不溶解于水。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到动手实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三、重视过程,学会运用

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先从提出问题做到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要有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会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是学生终身受用、可持续发展的“本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过程的意识与方法的训练,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抓课堂效率,注意学生发现,鼓励学生进步。要做到该放手的要利落,该指导的要耐心,该表扬的不能错过,该批评的不能含糊。我们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学科学,用科学。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尽快提高自己,迎难而上。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小学科学教学就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能更好地学以致用,就会更有效地造福人类。

自然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上好自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自然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但是,怎样上好自然课呢?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疏浅看法。一.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还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容易对单一的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恶的心理,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学生的知识深度。

不同年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性是有限的,所以他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水平也有深有浅,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要求、方法,以便完成教学任务。如刚入学的学生只限于让他们认知事物,不必要深入理解,而随着年级的提高,才逐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并且要从各个方面细致地进行指导,如怎样观察、预习、复习,如何进行实验的操作、记录等。2.不要随意改变教材的内容。

有的老师为了简化教学步骤,常常省略了课文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一节课难以完成的实验,如第十一册第2课《植物与环境》中的“绿豆生活所需条件”实验,要9至10天左右的时间,不能在课堂上做完,便采用口述的方法取代,那么只能让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一头雾水”,长久采用这种方式的话是无法吸引学生学自然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为拓宽了知识的深度,甚至引入了初中内容,这样使学生听起来感到深不可测,品不出味而中止听课,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3.不要一贯采用旧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是采用说教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谓是中国教育的千百年“传统”了,单这种满堂灌,粉笔加黑板的老方法,呆板单调且效果不佳,长期下来,学生听到自然课就感到厌烦。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的顺利完成。1.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时要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起一个主导作用,目的只在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学生的主动性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动手、动脑、动口,开展积极的思考。2.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达到目的。

在教学中不象以前那样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先将学生带入一种充满学习内容的独特环境中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揭开某一自然现象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如第十二册《彩虹的秘密》,可先问学生谁看到过彩虹?它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出示相关的照片或挂图,让学生被美丽的景象迷住,但谁也说不出其形成原因,必然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欲望;这时候就可顺势将“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及“喷水形成彩带”的实验做出来,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总结出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原因。这样教学的话,不仅老师感到轻松,学生也很容易接受。3.开设相当数量的实验操作课。

实验课的开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1)作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所以做实验时最好将各班分成固定的几组,从每小组中选一名组长,先由老师指导单独完成实验操作,上课时再由组长分头指导各小组成员。如《矿产》一课需不同的矿物标本,可利用山区特点,让各小组长带领成员收集一些不同的标本,回来后老师先教组长认识,实验课上再共同研究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做既省了时间,又避免了材料的重复,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开展课外实验。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性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而充分利用课外实验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近几学期来,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本知识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河滩、林场进行实践活动,采集了各种植物标本,增强了他们对自然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自然的兴趣,这种方法同样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与合作意识的培养。4.适当拓宽课本知识的范围。

有的课文内容安排(到了六年级亦如此)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能在10—15分钟就讲解完了,但学生的求知欲还比较旺盛,这时候就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宽加深。如教《我国珍稀的动植物》一课,讲完书中内容后,我又增加介绍了一些其它的珍稀动植物,如仰鼻猴、藏羚羊、鹅掌楸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出示了收藏的相关邮票、电话卡等物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些生活爱好,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

上一篇:政教处实习个人总结下一篇:气焊电焊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