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我眼中的孔子

2024-04-30

《论语》读后感 我眼中的孔子(精选14篇)

篇1:《论语》读后感 我眼中的孔子

一个注定影响我们一生的人

——读《论语》有感

炎热的夏日里,用十二分的耐心读《论语》,本以为又是一次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但是孔子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预想:读《论语》,感受属于我的孔老夫子。

课堂上学习过《论语》的人都知道,“《论语》十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编辑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这是老师必定解说的一部分,孔子的弟子收到老师的影响如此之深,令人感动。前一阵子的《论语》又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那是于单说了她心里的孔子后众人在反思时代和现实。不能否认我也受了影响,起初还觉得自己没有主见,但是读过《论语》后,这才发现,不是我没有主见,实在是孔老夫子的魅力十足,我想,他是一个注定影响我们一生的人。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论语》:新颖的、经典的、逗趣的、严肃的……读过《论语》后,我也找到了一个只属于我的孔夫子:一个坚定的斗士,一个朴素的智者,一个慈祥的老者。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成为了一名勇敢的斗士,尽管历尽千难万险,却始终不悔,周游列国,虽屡遭挫折,却一如既往,在乱世之中,在动荡的年代,他仍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仁、礼,并且不屈不挠地将精神的种子,撒向天下万民。道不远人,直到现在,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也不曾远离他提倡的“和”(学而篇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一个执着的斗士,知其不可而为之,会为了理想不沉溺于一地,不断行走,使人生充满感动,他是一个注定会影响我们人生的思想家。

说他是一个智者,毫无疑问,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篇)。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是如水一般的智者,在雍也篇中有“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样的描述,我想,他的一生和水有着相似之处:水是灵动的,虽然水往低处流,但这不就如君子这般谦逊?水从小溪流汇成大海,面对种种挫折,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水若被阻止流动,便会恢复平静,开始自我沉淀,就如孔夫子著书立学,修身传道,而对于所有缝隙,水都能进入,就像他所教会我们的生活哲学,交友、学习、孝道、就职、为人处事……在生命的每一步闪耀着光芒。

可能是受了高中老师的影响,一直以来都非常钟爱儒家的思想,这次细细读说《论语》,读着读着便入了迷,逢着什么事情,竟然能想起了《论语》,最喜欢的是他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感悟让我在和身边的人相处之时变得淡定和成熟,让我能够更加了解他人,实在是受益匪浅。

虽然都说孔子推行的是“大道”,可是我想这些道的本质依然是朴素的,他们存在于每一个细节中,他们使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来自几千年前的智慧之光。

说他是个老者,因为他是那么可爱,那么真实,虽说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篇),好像很严肃,在闲居时,脸色温和可亲,可是也会为了向学生解释情况而发誓(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雍也篇),会因为说了“割鸡焉用牛刀牛刀”解释而说在开玩笑,他的嬉笑怒骂都是真实不做作的,现在才发现他竟是这样一个可爱的老人。

或许是因为此刻的我了解的《论语》和孔子比以往都要多,而他带给我的又实在是多得难以说清楚,我想也许要用这一生来读了吧,很感谢在这样的时光里和孔子如此接近,笨嘴拙舌的我,说不了太多,但是这个注定影响我们一生的老夫子却已经的的确确地入住了我的生命。

篇2:《论语》读后感 我眼中的孔子

耿怡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篇3:《论语》读后感 我眼中的孔子

孔子一直以圣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后人敬而又敬。事实上孔子首先是一个“人”。北大教授李零说: “历史上的孔子有两个, 一个是《论语》中的, 有血有肉, 活生生的; 一个是孔庙中的, 泥塑木胎, 供人燃香磕头。”因此如果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孔子形象, 首先应该从《论语》中去了解, 而不是从后代君王给孔子的封号里去拜读。《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黄济先生曾说, “回到孔子”就是要回到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 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这也是我教学本课的目的: 引导学生走进《论语》的真实情景, 感受真实的孔子及其智慧和魅力。

【教学展示】

一、导入

先出示“文圣尼父”“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等孔子称号; 再出示“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 燕居, 闲居。“燕”, 优雅自在快乐安闲的样子。申申: 干净整洁的样子。夭夭, 桃花满树、满枝盛开的热烈模样, 在这里用来形容人积极达观的生活态度) 。

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形象是统治者封的, 孔子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是闲适、达观的。

二、进入论语

孔子在我们的眼里似乎总是忧国忧民, 为实现济世安民理想而奔走列国, 这样“高大”的孔子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如果我们沉下心来读《论语》, 那么真实的孔子就在我们眼前。

1. 三月春风: 孔子的理想观

( 1) 我们先看一篇出自《论语》的故事, 故事原名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原文很长, 也有一定阅读困难, 以后读高中时会读到, 今天发下的是这篇文章的白话版, 请全体同学阅读后讨论相关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等四人的理想分别是什么?

明确: 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分别表现在:

子路———三年之内就可以使老百姓勇敢无畏, 而且明白道理。

冉有———使老百姓富足。

公西华———想做一个司仪。

曾皙———没有说出具体职业, 而是说: “在暮春时节, 穿上做好的春装, 邀上一些朋友和孩子, 在沂水中洗澡,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然后唱着歌回家。”

( 2) 各组继续讨论思考: 孔子欣赏谁的志向, 这是一个怎样的理想状态? 为什么孔子会喜欢他的理想?

明确: 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 孔子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更大的出息, 因此才会有“如果公西华只能为诸侯做小事, 那谁能为诸侯做大事呢?” (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的感叹。但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 却喟然感叹说: “我和曾点想得一样啊! ” ( 吾与点也。)

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 洒脱自然的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 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 人们潇洒自得, 其乐融融。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 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也主张“入仕”, 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不仅着眼于弟子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才能, 他更关注一个人内心的安静、充实与完善。和曾皙的对话说明, 孔子认为理想应该是温暖而轻松的。这种可触摸的理想, 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圣人形象, 而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偶像。

2. 厩烧问马: 孔子的仁慈观

孔子是圣人, 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如果前面的材料, 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孔子是踏踏实实地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理想, 那么下面的材料我们又可以从中看到孔子怎样的情怀呢?

材料一: 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 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鸟, 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材料二: 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 1) 学生朗读材料并为材料二划线句断句。

明确: 学生一般会出现三种断句情况:

1厩焚。子退朝, 曰: “伤人乎?”不问马。解释为: 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 问道: “伤人了吗?”没有问马。

2厩焚。子退朝, 曰: “伤人乎不?”问马。解释为: 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 问道: “伤人了吗?”再问马。

3厩焚。子退朝, 曰: “伤人乎?”“不! ”问马。解释为: 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 问道: “伤人了吗?”管马厩的人回答说: “没有伤着。”孔子转而问马。

( 2) 同学们的三种断句, 也是后人争论的三个焦点。小组讨论: 根据材料一, 依照孔子的理想与处世哲学, 哪一种版本更贴合孔子的性情?

明确: 朱熹说: “贵人贱畜, 理当如此。”他赞成第一种。韩愈认为: “圣人岂仁于人, 不仁于马。”因而赞成第二种, 而第三种是第二种的更具体描述, 加了一问一答, 对马仍然是表示关注的。联系“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不要觉得只要问及人, 表现以人为本, 就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对鱼和鸟都心怀仁慈的孔子, 不仅问人, 也问马的安危, 应该最符合他的情怀。这样的举动正是孔子的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周围的普通人的命运及生死祸福的热切关注。

3. 乐以忘忧: 孔子的忧乐观

孔子一生为推行仁政到各个国家游说, 周游列国的孔子吃了多少苦。理想的实现的确是困难的, 面对困难孔子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呢?

( 1) 学生自读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论语·述而》)

材料二: 孔子适郑, 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 其项类皋陶, 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 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 末也。而似丧家之狗, 然哉! 然哉! ” ( 《史记·孔子世家》)

( 2) 从这些材料中你感受到孔子是如何对待困境的?

明确: 材料一说出了孔子对自己的评价: 为了理想他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都忘了年岁已暮。

材料二告诉我们, 周游列国时, 孔子来到郑国, 和弟子们失散了, 一个人在那里茫茫然地站着, 四下环顾。其中的困境可想而知。但在这样的境遇下, 他听子贡转述别人形容他为丧家之犬时, 并不生气, 还很高兴地自嘲: “是啊, 我是像一条丧家狗啊!”这样的精神境界, 说明了孔子对实现理想的艰难困苦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喜不满悲不忧, 这才是一个伟人的真实人生。

( 3) 孔子笑对“郑人”对他的评价,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所谓的“丧家犬”呢? 请各小组结合所学过的有关《论语》的材料进行讨论。

明确: 我们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 他强挣扎, 时而得意, 时而沮丧, 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 也不惜自我嘲弄。这是真实的孔子, 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 ( 林语堂《孔子在雨中歌唱》)

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 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论语·述而》) , 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 他被“斥乎齐, 逐乎宋卫, 困于陈蔡之间” ( 《史记·孔子世家》) , 但他却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 《论语·宪问》) 。他并不是指天骂地, 牢骚满腹, 而是自有一种平淡与幽默, 对苦难坦然接受。平淡幽默, 也是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种人生的积极态度是值得后人尊重的。

由于到处碰壁, 孔子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 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避世的思想很突出。中年老成的孔子在政治上失败后彻底放弃政治抱负, 潜心从事学问研究, 著书立说。

纵观孔子一生的言行, 他绝不像“丧家狗”那般“可怜”, 更不像“堂吉诃德”那般“可笑”。

4. 孔老夫子: 一个真实的伟人

结合上述内容, 给孔子画像: 他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明确: 他充满理想, 既有远大的愿景, 又有对脚踏实地的生活场景的向往。其理想使人如沐三月春风。他爱百姓, 也同样爱万物。他也有陷入困境的时候, 也会出现消极的念头, 但他还是会坚持, 也会潇洒地自嘲。他是劳碌的, 同时也是闲适的。他是追求理想的, 但也是超脱淡泊的。他是快乐而率真的, 他至死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这不影响他成为伟人。这样的老人是脱去后代帝王戴给他的各种冠冕后的真实的孔子。这样的老人才值得我们同学去敬仰他。

三、结束语:

乔羽写过《千年孔子》, 其中有这样的话: “你仍旧是你, 你仍旧是你, 你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你仍旧是你, 永远活在众生之间。”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 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 呼吁全世界: “21世纪人类要生存, 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仁说和礼说,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 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孔子的学说一直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 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是一个伟人, 但千万别忘了, 他首先是一个真实的普通的伟人。

【教学后记】

初中阶段关于孔子的了解, 大概就在《〈论语〉十则》的课文里了。学生一般对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一面有一定认识, 对于学习上的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等名言都有理解。正好学校推行国学校本读本, 这当中《论语》的内容也占了不少, 学生在每天的诵读中又积累了孔子更多的言论。但是再深入一步还了解孔子有哪些品质? 他有哪些理想? 他的为人如何? 学生就不清楚了。这是我想给学生上一堂“真实的孔子”一课的初衷。

另外, 讲到孔子总免不了讲孔子的政治理想与道德规范, 讲孔子创导的“儒家”学说。孔子太伟大了, 怎样去讲都不为过。但面对初二的学生, 所接触的仅仅几则语录而已, 我只能选择冰山一角, 从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了解这位伟人。这便是我的教学定位。

其次, 毕竟初二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很困难, 而《论语》距离学生年代久远。如果仅将文言文抛给学生去学习, 光是梳通文字障碍都要好几节课。因此, 我选取原文与白话故事相结合的材料给学生。特别要求之处如关于“问马”, 因为要让学生在断句中体会孔子的真实想法, 就保留原文。这样既让学生能根据白话翻译了解原文的意思, 又可以在较浅易的文言学习中获得古文知识。因为课时紧, 材料力求精要。在初始备课中, 本来还想展示孔子从小生活穷困却因此而自独立自主的一面, 以及多才多艺, 尤其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一面, 还有生活中更多的自嘲与可爱的一面, 但一节课的课时不能展示更多, 所以作了取舍。但我想如果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够指引学生更多地去阅读《论语》, 接近真实的孔子, 也是可喜的。

第三, 跟初二学生讲《论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 多让学生讨论交流, 从中悟出学习材料中的内涵,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 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学习也是课堂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进入孔子的真实世界, 而不是由老师告诉他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上课的最后, 让学生在几则材料学习后谈谈对孔子的认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的感受, 不一定深刻, 但确实是自己的认识, 因此是比较有意义的一次尝试。

篇4:《论语》读后感 我眼中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评价;孔子;人物形象

《论语》是一本经历无数次的加工而成的书,其中包括了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时人对孔子的评价以及孔子对他人的评价,其中评价的标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也鲜明的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分析这些评价,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非常丰富的孔子,他并非一味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

一、行为评价——谦谦君子

在孔子时代,君子不是社会身份,而是拥有美德人格的人,这种人格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修养出来的。同样能力的人,因取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君子和小人。而孔子就是一位谦谦君子。

1.谦虚的胸怀。“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这一章节主要记述了孔子对于自己行为的评价,即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认为,自己只是在爱好古代文化的同时传承者古代文化,并没有打算开创的意思。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清晰地定位以及谦虚谨慎的胸怀。在《述而》中还有一篇“子曰:‘若圣与仁,则岂敢哉!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这一章也是孔子对于自己的评价,孔子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或者仁人,但是对于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及诲人不倦的性格却十分认可,从这一章中我们也同样看出,孔子的谦虚和自我定位。

2.坚毅的精神。孔子是没落贵族的后裔,但先辈显赫的贵族血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优越,更没有给他提供跻身上流社会的台阶与捷径。他的家庭贫困,但是他不怨天尤人,童年的卑贱凄苦生活并没有埋没他的上进心。现孔子执着坚毅精神的在《述而》中写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一章是孔子对于自己智力的评价,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上等智力的人,不是那些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他之所以成为知识丰富的人,在于他喜爱古代的文化,并凭借刻苦的精神努力学习的结果。

二、性格评价——性情中人

在我们每个人的眼中,孔子是一个圣人,我们把他看作道德的君子、可敬的导师、博学的学者,在这样的光环下,他显得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去掉这些光环,他也是一个普通人,跟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血有肉,也有喜、怒、哀、乐。

1.谦逊平实。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德行兼备,但是他却没有丝毫自以为是的成分,孔子本人从来不以仁圣自居。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在生活中,孔子是一个谦逊平实的人,如子贡对他的评价,夫子“温、良、恭、俭、让”,(《学而》)这是对孔子性情的准确概括。“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乡党》)孔子满腹经纶,能言善辩不在话下,但他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只是因为他是一个谦逊的人。

2.幽默诙谐。作为圣人,孔子的品德自有其可敬之处,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孔子的性格也不乏可爱之处,有时甚至是极懂幽默的。“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这一章主要的说明了孔子对别人评价的态度,有人评价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对此孔子说我还是通过学习驾车来成名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说话的轻松幽默以及自我解嘲的意味,说明了孔子的幽默诙谐,也是一个极具生活趣味的人。

三、才干评价——渊博学者

孔子在人们心中可以有不同的形象,人们常说,他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他思想的核心即“仁”、“礼”以及他教育的成功,几乎尽人皆知。时人太宰评价孔子为“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罕》)从太宰与子贡的对话中,太宰评价孔子会的技艺很多,从中我们就可以得出,孔子学识的渊博、覆盖面非常广泛。孔子的弟子颜渊也很全面的概括出了孔子的学识渊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此句记述了颜回对孔子高深学问的敬仰,颜回认为自己老师的学问与道德高不可攀,自己努力去追赶,怎么也追不上。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

孔子博学多才并非是“生而知之”(《述而》),而是刻苦学习所得,孔子的学识与他好学是分不开的。孔子自己曾坦诚的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学,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这句话概括了孔子一生求学的态度,爱好学习、乐于学习也是他学识渊博的根本前提。

【参考文献】

[1]李观政,论语诠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10.

[2]邹广胜,谈《论语》中围绕孔子展开的各种评价[J],文化艺术研究,2010,第3期,8-12.

[3]吴竹芸,《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李林元、谭兴华、陈英明,试论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视角及其对当今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第4期,52-55.

篇5:我眼中的孔子初中作文

孔子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形象,那就是“君子”。“君子”包含了一切人所有的美德,是孔子对至仁至义的一种追求,孔子希望人们都能达到“君子”的境界,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君子”的形象类似于我们现代人所喜爱的“超人”,这类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人不可能变成那样,但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孔子塑造的“君子”给现代人实现真善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孔子十分重视“礼”,他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但某些具体的过程,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孔子的“礼”又是苛刻的。《论语》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子曾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可他又是这么地挑剔,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简直就是一种浪费。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很多百姓贫苦而吃不上饭,他为什么不施“仁义”,把这些物品给老百姓呢?

另外,孔子作为一名老师,他应当尊重每一名学习,发掘出他们的潜能,补足他们的不足,让学生全面发展,而不能因自己的喜好而否定学生。子路是孔子的一位学生,他勇敢、直率但也有些急躁。孔子应当发挥子路的“勇”,使他成为报效国家的将领,让他成为有用之才。然而孔子却瞧不起他的“勇”,他只喜欢懂“礼”的学生,进而对子路存在偏见。孔子没有尽到一名好老师的义务,他在批评子路的同时却没教会子路稳重。

此外,孔子关于交友的言论中,某些思想我也不太赞同。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这样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可是,发果人人都只想着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而不与比自己差的人来往,那么,每个人都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因为,这样交朋友是带有目的性的,而友情应该是纯洁的,不含杂质的。况具,如果只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每个人也都会交不到朋友。

篇6:我眼中的孔子初中作文

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儒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早期便从周公就开始,到鼎盛时期的春秋,一直到现在都有人在膜拜孔子。

孔子留下的《论语》,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他创建的儒教教派,和佛、道是中国的主流教派。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儒教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每个教派都有它的主旨,但儒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文化?难道是有差等的仁爱和所谓的官场文化吗?我想:除了这样虚伪的思想也没有别的了吧?

在《论语》里,有孔子这样的一句话:唯女子小人难养也。真的是这样吗?也许在封建君主纸时代真的对女子有歧视,那么我要问一句:“孔圣人,你不是讲仁爱吗?这个时候你的仁爱跑哪儿去了?”

历史上曾出现过明鲜的教派纷争:及墨子和庄子支持的墨家与孔子和孟子支持的儒家。当儒家刚拿出反对墨家“兼爱”的;理由时,墨家便开始嘲笑儒家有差等的爱。

当我们细读《论语》,便会发现:这其实并不是给普通百姓读的,而是给官员读的。在其中以治国一词为中心,讲了许多身为国君的“规则”,并且认为,一个正人君子,就必须踏进宦海。

篇7:我眼中的孔子小学作文

又是一阵堵车,我突然想起了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游说时他坐的什么车呢?条件好了也就是快马加好车夫。也许他的马听懂得欣赏诗歌,马夫兴许还会玩弄个古典打击乐。谁让孔先生的嘴能说会道,马听得多了都知道不上进很没面子。

每天孔子早早的起床,抹些盐在牙齿上,利于预防口臭,以便听者受益。事实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食宿在路途中。这样他必然会象鲁迅所言“他一定有胃病”。古代没有马路,道路坎坷,吃完饭就颠簸必然会得胃病,只可惜当时没有马丁宁,科学也见证了他的死因的确与胃病恶化有关。平时按时吃饭的确很重要。我看大家饮食规律的没几个。居然还有经常黑白颠倒的。一定要注意啊。

孔子根本没有想过做圣人,他只想国民以礼相待,过上共产主义的日子。只怪他思想太超前,一不小心成了至圣。亚圣孟子的偶像就是孔子。虽然当时没有模仿秀,但孟子也以惊人的毅力走过了偶像的人生之路。顺便发扬了一下自己的风格,与孔子在形式上略有不同。看来选对了人生方向对以后的发展极为有益呀。 看孟子发展的多好,这就提醒我们只选对的 ,不选贵的。有些东西对你不一定有用,花钱报一堆学习班上的不少,没用!

篇8:我眼中的孔子(范文模版)

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他积极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我眼中的孔子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孔子一生,办成了三件大事:教书育人、传播学说、修撰典籍。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贫富贵贱、善恶、智愚,应一视同仁,均应给予教育,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孔子这一教育理念极为先进,深深影响了后世。并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正体现了一位教师高尚的品格,在教育思想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学习榜样。

其次,孔子是一位治国方面的理想主义者。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孔子四处游学,向人们宣扬“仁义”、“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

篇9:我眼中的孔子优秀作文

我去过孔子思想、教育子弟的圣地——曲阜。或许由于相隔的时间太久了,我只记得孔府比还高的门槛;孔庙的满园银杏树,孔林的子贡手植树和旁边那块使我流泪的石碑;还有那条在树荫下长一华里的,的一边种了73棵树,代表孔子享年73岁,另一边种了72棵树,代表孔子三千中的72贤人。但是是我难忘的是那一股如烟雾般飘渺的书香,和那一片让人不的。我现在才明白孔子对人的教育意义绝非只在《论语》之中,还有那种好学勤奋的和气沉、平静的气质。

我曾经十分崇尚墨家思想,因为我认为“兼爱、非攻”比孤零零的一个“仁”字更富有血性。我觉得学说太中庸了,有时表现出一种懦弱。随着我思考能力的提高,我意识到虽然“儒”和“懦”两个字很相像,但他们的意思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了解到,墨家思想是从思想中分离出来的,它们的本质都是争端,崇尚和平,它们可以融为一体。其实思想并不难理解,就看你怎么看它。我以往的看法有些消极,实际上儒学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大度和宽容,宽容并不等于懦弱,具体来讲就是:不是争不过,而是不喜欢争斗”。

在我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上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性格沉稳、天资聪颖、顽强固执的人。但是,他的灵魂却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每次我读时就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我想引用于丹的一句话:“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在我看来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天仲尼,如长夜”。你能想象没有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吗?

篇10:我眼中的孔子作文1000字

孔子出生于周朝衰弱之际,年轻的孔子拥有满腔热血和斗志他希望自己能通过礼乐教化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然而孔子直到中年才在鲁国为官。纵然以至中年,但孔子的热血和斗志却不曾退却。壮志满怀的他希望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当是的社会已是礼乐崩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而鲁国礼乐征伐自重臣出,鲁国国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根本掌控不到国家这个机器的根本之一——军队。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在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因为主人并没有权利,真正有权利的重臣对他的把戏已感到厌恶。因此在鲁国孔子所谓的改革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孔子并没有放弃,虽然在鲁国的改革失败了,但哪里失败便在哪里爬起。孔子从鲁国出发四处游说,周游列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用,施行改革,通过礼乐教化来得到政治上和治国的成功。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各国国君要么就是没有权利无法施行改革,要么就是权利达到巅峰希望逐鹿天下、一统中原,因此孔子的理想根本没有实现的机会。孔子也感叹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但之后他依旧走着原来的路,希望能改变这个社会。就这样孔子大半的人生就在赶路和再次地赶路中过去了。

在大多人眼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嘉,而书中对孔子前半生的事迹的正解也是说孔子拥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崇高精神。但是在我看来孔子固然是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执着,但是过分的执着就是一种固执。孔子曾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中的“中”字代表的是以中为用,其“庸”字又代表的是可常行。而当时的社会已处礼乐崩坏、战乱连连之时,各个国家都在想着逐鹿,希望扩大兵力,大肆进攻,期以获得更多的土地、人口、粮食、财富。而在这时孔子却希望施行仁政,以礼乐教化来改变社会的现状达到孔子眼中的大同社会。如果有一个希望得天下的君主听从了孔子的建议恢复礼乐制度,那他如何去争这个天下?!要知道诸侯可不是周王朝的嫡系皇室不拥有继承统治天下的权利,那么他如何会来遵守礼乐制度,又怎么会有恢复礼乐制度的想法呢?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在当时社会是脱离现实的,即“不可常行”。并且在孔子的一味执着中并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想法,即所谓的“过”,也就是“不以中为用”。所以说孔子也没有遵循其所说的中庸之道。

篇11:我眼中的孔子初中作文800字

他老人家说过许多至今都仍然适用的经典名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等。我们在他的教诲下不仅认识到了很多为人、为学、为政的道理,也可以从中看出其本人有着怎样高超的道德修养。孔子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和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事情也都是没有绝对的!就好比生产美味食物的饭店和香气扑鼻的香水工厂,这些地方都会生产出脏臭的废物垃圾一样。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孔夫子及其言论有时还得辩证地看。

举个例子,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意思就是说:普天下的人,女子和小人是最难养的。养在这里泛指教育、相处、德操等。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之理,可是仔细推敲之后就会发现,有这样两点令人不能诚服。首先,怎能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女子,从古至今有不少都是人们一直学习赞颂的榜样: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安邦治国的杨门女将等等;女子,也是多少美好事物的象征,要不然古人在造字时怎会把许多寓意美好的字与“女”字联系起来,诸如“好”、“妙”之类。这些许许多多的事例都可以例证孔子这一观点的某些偏颇与谬误。也许他老人家只是一时兴起的笑谈,但他忽视了真理却是事实。这样的笑谈是可以贻误后世的。纵观人世间千百年来的沉沉浮浮,多少生死攸关的时刻都是弱女子救国:貂蝉、西施、王昭君等,不胜枚举。当今社会,妇女更是人类繁育和社会发展所不能缺少的,因为女性是人类的母亲,而像居里夫人这样优秀的科学家更是让多少男人望尘莫及。而且,从另一方面而言,有多少成功的男士身边也都是因为有了一位优秀的女性才成为人类的精英。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统施罗德,他们都是因为自己有着卓尔不群的好女儿,而在竞选时为自己赢得了更多选民的拥戴,才成为国家元首,走上了人生成功的顶峰。可是,小人却大不一样了。他们为人奸诈、心胸狭窄、祸国殃民,诸如秦桧之流。他们时常躲在暗处,利用奸计谋害他人,居心叵测。如果身边有了这样的人,可以想象,一定会大厦将倾,永无宁日。所以老话常说:宁可得罪君子,也别招惹小人。可见,不论如何辩解,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这一点显然是不合理、不恰当的,更缺少人情味儿。所以,当初孔夫子在说这句话时看来是欠考虑了。今天,若他老人家健在,这历历在目的事实也会让他悔之晚矣。

篇12:我眼中的孔子写人作文

纵观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领略的警句中他的这句活让我感悟极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光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这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不能只学习,还要善于用脑子去思考,在念书的时候也要反复思考,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它的好处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当然只思考但不学习也不行,也要讲自己的思考融入课本当中反复地推敲之后,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自从学过《论语》中的其中一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句,我懂得了学习的三种境界,也知道了自己成绩总提高不上去的原因。原来我只是停留在第一重境界——知之者。光是知道学问是没有用的,学习的要点在于以学习为乐趣,快乐、愉快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效率。我们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快乐的遨游在知识地海洋。才能在学习中悟得更多的道理,学到人生的哲理。

现在想想孔子那么伟大,如果当时没有孔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会不会更加得腐*?孔子是多么伟大啊!

篇13:《论语》读后感 我眼中的孔子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2

今天,我读了《论语》,使我懂得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对于学习,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不如能以学习作为快乐的事情。”我觉得孔子说的很有道理,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期,刚刚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学习不能嘴上说说喜欢,没有实际行动,不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今年暑假妈妈给我报的兴趣班就说明了道理,两门兴趣班,一门是写作,一门是奥数,两门当中,我比较喜欢奥数,所以经常做奥数课外练习,把做奥数题目当成了一种乐趣,写作就是完成了老师平时布置的作业,所以在考试时,奥数成绩比写作好,这说明我们如果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会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后在学习时,不能偏向学科,要全面喜欢,这样才会全面进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意思就是说“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两个人当中,一定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那好的跟着学,对不好的地方则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向别人学习,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记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好多同学都不跟她说话,甚至有的同学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们在操场上玩,突然一个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绳梯的时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来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险,只能在大喊大叫,这时老师却不在,好多同学着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师,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传达室里拿了一把椅子,让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这才脱离危险,这时操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送给她一个大拇指,虽然她学习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改正他人的短处。

老师和家长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这次暑假古诗词学习,使我更加懂得了学习的乐趣。

《论语》读书笔记3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论语》读书笔记4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长弄个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坏。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读《论语》,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

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论语》读书笔记5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篇14:孔子论语心得读后感

是于丹又让我们的大脑想起了学过的只言片语,自从读了于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也许没有读透,但也从中无处一些生活的真谛。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心胸要宽广,对问题的思考要有虚心的态度。不要盲目的与他人比较。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之一。

>>>下一页更多关于“读孔子论语有感心得范文”

上一篇:微课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开发应用探究论文下一篇:茶馆经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