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读后感400字

2024-04-27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400字(通用11篇)

篇1:关于论语的读后感400字

论语读后感400字1

这两天,班主任常老师带我们进入了文言文的海洋,我们学习了两篇文言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刚学的《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是由孔子的弟子们收集孔子等人的言行编制而成的,我们学习的十则,主要是告诉我们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态度,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话交给学习时面对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闪着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话教给我一个取长补短,就是取别人的长处优点来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别人的短处,自己也要注意的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这让我明白了知识就要复习,要学会从旧的知识中练出新知识的道理。

孔子等人在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么多的学习方法的态度,真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敬佩不已,然而古人都知道的道理,可现在很多的的同学都不懂得,比如说,有的同学学到了知识,学完就是学完了,他一不记二不背,老师说的话当耳旁风,有的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作业完了就没事了,该玩就玩该吃就吃,既不复习也不预习,还有的同学,遇到难题就在那乱做,老师问他会不会,他就说会,一天蒙过去了,两天也蒙过去了,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傻眼了,都是以前的时候不会也装懂,分数一下来,就更呆了,20分30分,自己看着都脸红,这都是不懂学习方法与态度造成的。

学习《论语十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学会了学习方法,所以我要好好的学习。

论语读后感400字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比较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这两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36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400字3

仁人,孔子对它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爱,自己要有奋斗目标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爱人之心,帮助别人到达他们的理想。孔子对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学生轻易够不着这样的头衔。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学生中的得意门生,但是孔子对于他们的评价却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说他们虽然都是治国懂礼之才,可以驾驭一方之土,但是均够不上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个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强,如果不能够推己及人,仁而爱人,都不能称之为”仁“。仁人要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气魄,以自己的德行来收纳聚集人才。

论语读后感400字4

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论语读后感400字5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经典传世之作《论语》,包罗万象,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

《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讲学: 《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论语》讲孝: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着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论语》讲政: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论语》其实并不仅仅的记录了孔子以人的言行,还有许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无一不亦包揽群书,通晓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赋异禀的弟子,在我眼中,他们的成就决不亚于孔子。

《论语》讲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这一点论语中就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方法,《论语》讲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中之龙。

儒家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们正需要一个态度去对待这些无法分化的特别明确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它,世人也抱着神圣的态度去品读,也是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大见证,也是历史上不可动摇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称道,《论语》不朽!

这仅仅是我这一段时间的小小见解,谈的不一定全面,也不够具体,可能也有一些偏及。但我在日后一定会按照论语所教的去做,谦虚谨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平时我会时常温故论语的,我从内心喜欢它。

篇2:关于论语的读后感400字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看过有关论语读后感400字的人还看了:

1.论语读书心得400字大全

2.读论语读后感500字

3.读论语有感500字

4.读论语有感300字

篇3:关于《论语》的现代性反思

一、关于论语的哲学思想核心“仁”

仁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 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孝、弟、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惠这些东西也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一种支撑, 围绕在孔子仁学思想的周围。但是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素, 也可以说论语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孔子讲“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孔子看来圣人先师应先具有仁的内在品德, 具有了仁的内在品德后, 其他各方面才能不断地趋向于完善, 也可以说论语是一本讲关于仁的书。论语的思想内容偏向于唯心主义的倾向。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既有很多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 又有某些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成分 (天命观:这里的天命是指天的命令或天的意志, 是一种有目的的力量。孔子将自己的行为看作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和意志) 。“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是孔子思想当中的既不是很迷信鬼神, 又不是很肯定鬼神的思想, 并不是无神论的思想。不过可以这样讲, 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打破了当时的鬼神迷信思想, 彰显了人本主义的精神。我们讲孔子是至圣先师值得后人去顶礼膜拜, 主要是指孔子的思想对于他所生活的时代来讲, 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在里面, 但是孔子的思想还是为了维护当时封建的等级秩序, 他代表的是封建贵族阶层的利益。

但是“仁”到底是什么呢?孔子也没有能够给出比较明确的答复。不同的弟子去问孔子, 孔子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地点, 针对不同的对象, 孔子所诠释的仁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就可以对于仁的理解上给予不同的诠释。所以, 可以简而言之, “仁”就是要去做正确的事情。这可能就是仁的真正含义吧。在通常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把“仁”理解为孔子的思想核心。但是论语它不是一本死的书, 它是活生生的。它本身也充满着生命力和可变性。这里认为孝、弟、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惠这些东西和仁一样应该都可以作为其思想的核心。那么应该这样来讲,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学术界普遍认为或者说是一般大多数的学者都把“仁”作为孔子的哲学思想核心罢了。我想这样可能会更加合适。

那么, 在现代, 我们也可以大力弘扬论语思想当中优秀的思想成分, 这对于我们建设现代性的社会当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里面。

二、关于《论语》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积极意义

首先,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孔子的认识论和教育思想中, 包含有许多合理的东西, 启发着后世人们的思想, 也为许多进步的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 指人心, 即人皆有之的“恻懚之心”, 仁爱之心;其“义”, 指正路, “义, 人之正路也”。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 提出著名的仁政说, 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 实行王道, 反对霸道政治, 使政治清平, 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 重点在改善民生, 加强教化。这是孔子思想对于孟子思想影响的积极意义。即使就现代来看, 首先要说的是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 就有很多积极或者说是合理的思想成分在里面。例如孔子思想中的交友原则、教学思想以及关于做人的道德规范, 就现代来看的话也能体现出相当多的先进性以及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另外, 我们如果去发掘《论语》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的话, 论语则向我们诠释的是生命,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本质命题所在。整部《论语》都是一以贯之的, 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彰显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悟了道也就懂了论语, 也就把握了中国哲学的精神, 也就体悟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哲学中儒、释、道三家是互通的, 三者缺一不可。儒、释、道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主干, 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要注意发掘它更深层次的义理之意, 不能仅仅看到它是一部道德教条, 更要懂得它是在向我们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三、关于《论语》孔子哲学思想中的消极意义

但是, 《论语》思想当中也有一些消极的思想成分值得我们去注意, 我们在建设现代性的社会当中也要时刻反思《论语》思想当中的消极成分, 这对于我们来讲, 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就现代来看,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 也有很多消极或者说是不合理的思想成分在里面。例如: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前半句的意思是:君子, 吃食不要求饱足, 居住不要求舒适。就目前, 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的话, 则显得有一些不合时宜, 这句话就现代的价值观来看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来看可能是其思想不是很合理的一些地方吧。其次, 要讲的是孔子是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政治上是保守的, 他的思想体系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加工和改造, 成了反动统治的思想工具, 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其流毒和影响至今仍是我们前进的精神负担, 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批判。我们在学习和认识孔子的思想中要学会辩证地去评价它剔除孔子思想中消极和落后的思想成分。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我们自己去更好地去继承孔子思想中积极成分和有利于我们的地方。

另外, 《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的经典著作, 无疑让许多现代人趋之若鹜。因此, 这样不少现代人也就对《论语》产生了许多的误读。而且这种误读有时会相当的严重, 甚至是偏离了论语的原意, 产生了很多的歪门邪道。还有其他的一些人只把《论语》当成一本讲道德的书, 这可能也会有一些片面。《论语》中提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 但也只是为了适应孔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对于《论语》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更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论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

四、关于论语哲学思想现代性意义的实现途径

我们要想让《论语》在当代社会仍然发挥其价值和意义, 那么我们就应该给其以现代性意义的诠释。只有充分发挥论语的现代性意义, 才能实现《论语》的现代价值。孔子距离我们时代相当遥远, 《论语》更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代表性作品。

《论语》对于当今的人们有哪些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那么它的现代性意义又当如何实现呢?

首先, 这就要让《论语》实现一个现代性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让论语发挥它的现代性的价值和意义。现代社会道德与法治并行, 要想实现论语的现代性价值, 就应该积极发掘论语当中的积极价值和意义。比如:《论语》当中的礼的思想和诚信的思想, 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 也只有这样, 《论语》的现代性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不断地彰显出来。诚实守信、敬重礼仪,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和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仍然要发扬我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敬重礼仪的优秀品质, 这对于我们搞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就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里面。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道德为基础, 诚实守信和敬重礼仪无疑又是现代道德建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我们实现《论语》的现代性价值和意义就要充分地发掘它的现代性意义。把论语变成一本适应现代社会的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哲学经典, 而并不是古代的教条主义和道德说教。

其次, 《论语》需要走向生活, 使之生活化, 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智慧。《论语》的生活化意味着《论语》的普世化, 普世化以后的《论语》会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这可能也就是将《论语》生活化的过程, 《论语》生活化以后就会更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论语》需要走近生活, 贴近生活才能为现代人所接受。现代人们更需要生活化以后的《论语》, 这样《论语》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更好地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实现。同样, 《论语》走向生活以后会更加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使人能有一种亲近感、体贴感。生活化以后的《论语》应该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它能慰藉人心、滋养生命。《论语》的生活化意味着要将古代的哲学经典变成现实的适应我们现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生活化的东西, 这样才能使《论语》更加具有生命力, 《论语》也就能够与时俱进, 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相结合。《论语》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够更好地彰显出来, 否则它只是适应孔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

最后, 立足于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论语》自身所包含的哲学意蕴。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大力倡导学孔子、学国学、学论语。形成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在学习当中发现《论语》的现代性价值和意义, 不断地去给《论语》以新的诠释和新的解读, 并且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去回答对《论语》的解读是否正确。只有符合现代人的切实需要、关怀现代人的心理诉求才是对《论语》比较正确的现实意义的追溯。我们现代社会需要《论语》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对于《论语》的诠释也应该与现代人的心理诉求相结合。大力发展儒家的文化产业、积极探讨《论语》的哲学内涵这些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语》的现代性意义也需要我们时刻不断地时刻去反思, 去继承, 去创新。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2006.

篇4:关于《论语》选文的两个基本问题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是人们了解儒家文化的重要资料。作为“四书”之一,它又是儒家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建国前,《论语》都是以整本书的形式进入教育领域的:或被列入精读书目,或被列入略读书目;建国后,《论语》是以选文的形式进入语文教科书的。这就会产生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选和选多少的问题;二是对选文如何安排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从历史上来看,《论语》选文主要有“三章”、“九章”、“六则”三种形式,所选内容都与学习有关。195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规定节选三章,依次为“学而时习之”章、“吾日三省吾身”章和“君子食无求饱”章,这三章都是关于学习的。同年颁布的《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规定节选九章,其中只有第六章与学习有关,是描述孔子赞美颜渊好学深思学习态度的。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节选六则,定名为“论学六则”。这次节选无论在内容还是数量上,都在以后较长的时期内未发生变化,只是将“论学六则”改为了“论语六则”。新世纪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打破了传统的“六则说”。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部分只是列出了“孔子语录”一项,至于选什么和选多少没有硬性规定,这就给了教材编制者较大的自主权。

从实践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仍沿用原来的“六则”,如北京开明版和语文版的语文教科书;二是在原来“六则”的基础上增加两则,命名为“论语八则”,如苏教版的语文教科书;三是在原来“六则”的基础上增加四则,命名为“论语十则”,如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新增加的这几则是否都适合学生的学习。现举一例加以说明,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中有这么一则: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为现代汉语为: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这一则无论原文还是译文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都是颇有难度的,尤其是对“士”、“仁”两字的理解,如果教师不精讲的话,学生是很难理解透彻的。类似的还有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一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因此可见,我们在节选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量力而行。至于选多少好呢?我看没必要统一,在内容适宜的前提下,一般来说,若作为精读课文,数量可少些,如六则、八则;若作为诵读篇目,数量可稍多些。

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对于《论语》节选的内容,我们是把它放在初中阶段好呢,还是高中阶段好呢?是放到讲读篇目中好呢,还是放到其它篇目中好呢?从历史上来看,除了195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初中、高中阶段都有节选规定外,以后历次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都规定将节选的内容安排在初中阶段,并且都无一例外地作为基本课文篇目。依据2001年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也是将其安排在初中阶段,且大都在初中低年级的前几篇文言文中。但是,在将其放到精读课文中还是其它课文中出现了分歧。从接触到的版本来看,大都将其放到了讲读课文中,如北京开明版、人教版、语文版等,只有苏教版的将其放到“诵读欣赏”中。从《论语》本身的特点来看,作为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在语言上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读起来比较顺畅,背诵起来也比较容易,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内容也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学习那些比较标准的文言文,则增加他们的畏难情绪。而《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源头”作用,其节选的内容应安排在讲读课文中精深学习。如此看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将《论语》节选的内容放到“诵读欣赏”中的处理是欠妥当的。因为“诵读欣赏”注重的是“诵读”、“欣赏”,强调在“欣赏”中“诵读”、在“诵读”中“欣赏”,较少注重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一篇经典文章来说,其要求是不全面的,最好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5:论语读后感400字

阅读《论语》,让我产生了两点感受:

1、应该注重品德修养。一个人最为人称道的是品德,学问和成就尚在其次。返观我近几年的成长之路,在专业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急功近利、投机钻营、爱慕虚荣等毛病却也在潜滋暗长,想当官、想出名、想赞誉,有时为了达到目的,甚至背离了做人的原则,还为自己取得的成果而沾沾自喜。现在想来,这些都背离了君子的“道义”,应该是为人所不应有的,是思想上的斑斑劣迹。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敢于将自己作“解剖”,用原则为行动护航,把一个大写的“人”立起来!

2、理论应该与行动相结合。近几年,我一直保持着较好的阅读习惯,读了不少书刊,而且涉猎到教育、教学、科研、家教、为人等诸多方面,但我也产生了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学习的理论没有与行动很好地结合!学习的目的应该是改进实践,这是学习的根本目标。如果只有阅读数量的积累,没有实践中的灵活应用,阅读会有多少意义呢!我希望自己阅读走精品之路,悉心研读最有价值的书,将圈点勾画、批注心得、联系实际、灵活应用融为一体,让阅读的收获最大化!

篇6:论语读后感400字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篇7:论语读后感400字

这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说的一句话,并为后人开启了一条教育之路。这句话主要讲了,要复习以前的知识,才能懂得新知识,这样就 能当老师了。一、二、三年级上校本课时,我对这句话,并没有多大感受,只明白它的意思和道理,没有实践来。

直到这件事的发生……

那是上四年级时,老师让我们回家复习第三单元,明天测试一下。并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回到家,我想:反正都学过的东西,不用温故了,明天正常写就是 了。就这样,晚上我写完作业,就去玩了,早把复习忘到脑后了。第二天早晨,第三节课,老师给我们发下卷子,开始测验,卷子到了我的手里,一看,傻了眼,以 前背的滚瓜烂熟的课文,都忘的一干二净了,更重要的是,后面拓展的题我也不会,其余的一些基础题我还能应付。这时我已经出了满头的汗,心想:要是昨天晚上 不玩,留下时间复习复习,那今天也不会这样了。哎,温故而知新嘛!

从此以后,我对复习严加重视起来,有时还会把复习写下来,就再也没有出现这种事。是呀,复习只是简单的两个字,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来吧,让我们温故而知新,做学习的小主人!

篇8:关于论语的读后感400字

“读”就是“阅读”, “丈夫”就是“大丈夫”, “无‘读’不‘丈夫’”就是说“不阅读就无法知晓孔子的大丈夫之志”。通过该标题, 让学生明确一点:在学《论语》的过程中, “读”很重要!

二、设计缘由

1.预习的作用:“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预习好处多多, 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 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有利于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它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还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2.高中生的认知特点:高中生认知活动之一———思维已基本趋向成熟, 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 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辩证思维基本形成, 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3.浙江省新课程实施第一阶段, 笔者就带过了一届, 自己思考和实践过, 稍有心得。

三、具体做法 (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例)

学习《论语》就是要不断地读, 只有肯下工夫、用对方法, 多读多思考才能够有所悟、有所得。

1. 一“读”品字词, 落实基础促复习

这一“读”, 读基础。《论语》是语录体, 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很明显, 与《史记》等文言文相比较而言, 学生理解起来要更方便些, 更何况课文下面还加有注释和参考译文, 学生要理解个大概根本不成问题。但是我认为, 不管多简单, 《论语》终归要归入到文言文中去, 它的口语化特点更能反映出古人的说话方式 (《〈论语〉选读》课本第二课“课文解读”题目第三题中也明确提到要学生明确《论语》特殊的语言现象) , 既如此, 那不妨让学生学会用它来落实我们平时一直在强调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且能切实地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以14.21这个章节为例, 学生预习过程中可以落实以下这些“点”:

(1) 实词———弑、讨

(2) 虚词———而 (“沐浴而朝”)

之 (“请讨之”“之三子告”)

夫 (“告夫三子”)

以 (“以吾从大夫之后”)

(3) 句式———“告于哀公” (状语后置句)

“之三子告, 不可。” (省略句)

(4) 翻译———要让学生做到不看注释, 直接看原文就能做到字词落实、准确翻译。

(5) 内容理解———要学生能概括章节的主要意思 (如:孔子“请讨之”而不得) 。

做到这一步, 对文本本身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后, 学生上课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2. 二“读”析意义, 串联问题巧解读

这一“读”, 读深入。在上一个环节落实的基础上,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试着自己就文本内容提一些问题, 而且尽量让自己的问题能串成一个“问题链”, 更好地去理解文本。这一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我让学生分两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 以章节为主体, 就每个章节的内容, 多问几个“为什么”。

仍以14.21这个章节为例, 可以形成以下几个问题:

(1)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为什么要“告于哀公”而且还“沐浴而朝”?

(2) 孔子是知“礼”之人, 为什么在向哀公报告时却说“陈恒弑其君”, 直呼陈成子其名?

(3) 哀公和三子均不同意, 孔子为什么要一再强调“不敢不告”?

每个章节经过这样一梳理, 定能领会得更为深入。

第二, 以全课为主体, 从题目出发, 多问几个“为什么”。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谁“为”?“为”什么?

(2) “知其不可”, “不可”体现在哪里?

(3) 孔子为什么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为什么”的提问, 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基本不成问题了。在这基础上就可以进行下面的预习工作了。

3. 三“读”联实际, 辩证思考谈见解

“读”《论语》、“谈”《论语》, 最终的目的是要“悟”《论语》, 用《论语》的思想来促进自身的进步。这一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我也让学生分两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 多联系高考实际, 以高考命题方向和命题形式为目标进行思考。

这种做法比较“急功近利”, 但也无可非议, 毕竟, 从近了说, 学《论语》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高考的那一道默写题和那4分的两个思考题。默写题是“死”的、不可变更的, 就是考记忆;而4分的思考题是“活”的、相对开放的, 它只要求学生能从所给材料出发形成自己的观点, 且能自圆其说即可。正因为这样, 所以学生在谈自己见解的时候就有了很大的灵活度, 可以是正面的, 可以是反面的, 当然也可以是中立的, 只要能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还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例, 2009《考试说明》高考样卷中就出过一个题目: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桀溺) 曰:“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1)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第 (2) 题参考答案:

———我赞成孔子的观点:

(1) 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 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 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2) 假如乱世之中, 人人明哲保身, 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 其乱更甚, 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3)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 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 问题永远存在, “为之”才有希望。

———我赞成桀溺的观点:

(1) 乱世之中, 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 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 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2)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精神虽然可嘉, 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3) 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 以待治世, 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第二, 多联系生活实际, 以体现和实现《论语》的现实意义为目标进行思考。

《论语》上了中央电视台, 成了“百家讲坛”中其中的一坛“好酒”;《论语》进了校园, 成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第一阶段中的语文选修教材, 我们学校在校友的赞助下成立了“《论语》协会”……现在社会大谈《论语》, 极力推广《论语》, 因为《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很有现实意义, 多联系生活实际, 能更深切地体会《论语》中的精髓。当然,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久性地“放之四海而皆准”,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而且我们也都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 所以, 解读《论语》, 也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 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辩证地看待《论语》中的观点, “取其精华”实践之, “去其糟粕”避免之。做到了这一步, 学习《论语》的真正目的也就完全达到了。

以上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例, 教学生如何去预习课文,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篇。当然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不一定所有学生都能做得这么好, 三步完全到位, 但通过这样的指导, 学生至少能明确学习的方向, 不会再像“无头鱼”一样, 茫然不知所措。能力强的, 想得多些、深入些, 能力稍弱的, 想得少些、浅层次些, 只要是思考了, 就定会有所得。在这样预习的基础上, 每篇课文老师再花一两节课加以点拨, 然后辅以练习加以巩固, 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摘要:《〈论语〉选读》怎么读、怎么教一直是一个困惑, 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例, 对《〈论语〉选读》的预习做出了指导, 强调三“读”文本, 分层落实。

关键词:《〈论语〉选读》,预习指导阅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篇9:关于论语的读后感400字

关键词:君子与时俱进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总共20篇,它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而成,这里面包含着孔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思想:“礼”和“仁”。“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他这里面提到“礼”和“仁”的主要思想都是《论语》中君子践行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

在《论语》中提及君子多达一百多处,何谓君子?《论语》里面提及了多个方面的要求,但至少有下面四个方面是必须的:

1是一个善良的人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自然也就增强了把握未来的勇气。

2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一个人要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国家、社会这个大家庭,不是自己的小家庭、小集体,他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这份责任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化出了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版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等。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无不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抛小家、顾大家,体现了崇高的理想和抱负。

3是一个有集体思想的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和是结果,不同是原则,兼顾了集体和个人的思想,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内涵。

4是一个行重于言的人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做先于说,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把对理想的执着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把对真理的掌握贯彻在实践当中,这样的人才符合君子之道对当代人的要求。

简而言之,君子就是善良、有理想、有集体主义精神并把理想付诸实施这么一类人,这一类人从古到今都切切实实地存在着,也真实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这一类人的基本要求发生了些微变化,有了与时俱进的要求,也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诉求。

4.1善良是人的根本,基本的准则和要求,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善良,理想、抱负就成了空談,甚至会引向罪恶;没有善良,就无从谈起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和谐的根基就没有了;没有善良,践行的结果只会走向极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做更好。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不能说他没有理想,他团结了大批和他志同道合的人,他义无反顾地走上法西斯独裁的道路,他带给世界的是超过7000万人的死亡和数亿家庭的流离失所,社会发展的全面倒退,这种理想和对理想追求的结果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不愿意目睹的。

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对善良的要求依然推崇。在汶川大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学生的老师张米亚,他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孩子活下来了,雄鹰却飞向了天堂,他用自己的生命把对学生的大爱演绎到极致:民营企业家,2008年度“中国慈善奖特别贡献奖”获得者陈光标,更是用善良和行动谱写了当代企业家崇高的精神风貌;……,从他们的事迹看到的是当代人对善良品格不懈的追求和发扬。

4.2有理想、有抱负是当代人积极向上的精神象征。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基础,它决定着人们对待自身之外一切对象的态度,这其中首要的就是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与人的理想和精神境界是紧密相联的。陶铸在他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一文中说过:“一个受物质支配的人,一个个人‘物欲很强的人,也一定是缺乏理想、趣味低级、精神生活很空虚的人,也是生活极为可悲的人。”

理想之所以决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态度,是因为理想的核心是对人生价值的取向。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就应该选择积极、科学的人生价值,就不能仅仅以自身的物质利益和享受来衡量人生意义。鲁迅先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里,那就真真死掉了。”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生命溶入人类进步事业中,他的一生才最有价值。

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理想的个人,他的前途也是暗淡的。温家宝在同济大学与师生们的一席话更是道出了理想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他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4.3求同存异是团队合作的基础。求同存异是为了更大的共同的利益诉求,保留个体的差异性,最大化整体的目标,这和当前日益盛行的团队合作的理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专业分工的细化,个人英雄主义已经被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精神所取代,团队的成功才有个人的成功,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团队成功的基础上。

一个真正的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其成员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且能很好合作,追求集体的成功。团队工作代表的是一系列鼓励成员间倾听他人意见并且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兴趣和成就的价值观念。团队和一般群体不同,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团队成员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之外,同时具有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团队的绩效源于团队成员个人的贡献同时永远大于团队成员个人贡献的总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可以提高成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力量的发挥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

团队建设离不开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的塑造,离不开创新力、凝聚力的培养,一个成功高效的团队成员首先是组织中的一员,然后才是团队的一分子。在竞争激烈的年代,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若想把工作做好,想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尽快融入一个团队,了解并熟悉这个团队的文化和规章制度,接受并认同这个团队的价值观念,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篇10:论语三年级读后感400字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三年级读后感400字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三年级读后感400字7篇1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三年级读后感400字7篇2

最近,我读《论语》这一本书,让我知道了,《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内容广泛,汇聚了孔子关于教育、道德、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舜的仁爱》,讲的是,舜的父亲是个瞎子,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给他娶了个后母,后母生了个儿子叫象,象好吃懒做,老夫妻俩和象,经常密谋,要害死舜,他们三个想尽一切办法害舜,但是舜都安全的回了家,以后,舜不仅不厌烦父母和弟弟,还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们,父母和弟弟被他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

这则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别人怎样去害你,我都会用一颗仁爱的心去感化他。

以后,我要向孔子学习,他那种勤奋好学,不厌其烦,直到把问题解决了,才肯罢休的精神。

论语三年级读后感400字7篇3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意义的事。

论语三年级读后感400字7篇4

我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现在正学《论语》。我理解最深的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到了知识后,你经常去温习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在我没学《论语》之前,我对学过的课文,很少去温习它,我把许多大好的时光都浪费了。每天放学回家,妈妈总是叫我去读书,而我却找各种借口出去玩,还时常惹妈妈生气。

自从诵读《论语》之后,对照书中的内容,我羞愧万分。心想:我一定要按照孔子说的话去做。于是,我试着去做了两周。每天放学后都温习功课,并做简单的笔记。两周之后,我的学习果然有了些变化。就拿这件事来说吧!

那天,老师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今天考试。”虽然同学们复习过了,可还是非常紧张。只有我感到浑身轻松。因为我将那部分内容已熟记在心。结果我考了全班第一,我终于尝到了温习功课的甜头。

还有一次,下课之后,同学们在玩游戏,我也加入了进去,原来同学们再一起玩抢答题这个游戏。一个同学负责翻书找题,我们其他人抢答。我连续答对了好几道题。那是的我真得很自豪,温习功课真好!

孔子写的《论语》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益处。今后,我还要深入地去学习。按照那上面的要求努力去做。

论语三年级读后感400字7篇5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说:“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论语三年级读后感400字7篇6

今天,爸爸买了一本《论语》。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兴奋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应该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天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假如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

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说乎?”了。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

论语三年级读后感400字7篇7

《论语》这本书有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多种思想,其中主要思想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向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应该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在生活中,我要谦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向他的优点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的跳绳跳得好,琴弹得好,但是胆子小,不敢上台朗诵,应该向胆子大的同学学习,及时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后,不亦说乎?”这句活的意思是:学了之后,要反复的再看,复习,这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背英语、语文的词时,要每天巩固,才不会忘记。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单词我第一天就背会了,可是过了一星期后老师听写,二十个单词只有五六个能记住,其它全忘了。

篇11: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1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2

《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3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难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告诉我们,得理且让人。宽容的感化常比剑拔弩张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不用我说,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为女售票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宽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这件事。

怎样算宽容呢?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学会忘记。因为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从根源愈合心灵的伤口。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如何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吧!得过且过,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着想,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会更加和谐,幸福,并充满了快乐。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4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800字5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400字】相关文章:

论语关于励志的句子带翻译05-02

论语的读后感500字09-23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09-23

论语读后感800字07-31

论语读后感700字07-31

论语读后感200字07-31

论语读后感600字07-31

论语读后感1000字09-21

论语读后感8000字09-21

论语读后感300字06-17

上一篇:神魔之子(四)想象作文600字下一篇:读班主任兵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