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自己)

2024-04-18

论语读后感(自己)(精选8篇)

篇1:论语读后感(自己)

论语读后感

初中及高中时就已接触到不少论语中的名言名句,但终究了解的只是其中一点点。早就听闻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之前总觉论语内容枯燥无味,但静下心来看,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中。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人云云。但了解颇深的还是关于学习方面。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当然,作为一名学生,光学习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主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 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 要 懂 得“ 孝 悌 ” “ 谨 信 ” “ 仁 爱 ”,然 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论语中,修德之道无处不在。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的为学之道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 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 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 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篇2:论语读后感(自己)

------题记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杀人盈城,杀人盈野。是谁?让那个满了刀光剑影的混乱时代有了光明和希望。是谁?让那个满了阴谋和邪恶的时代有了公平和正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个人,“十五而志于学”,不为黄金屋,不为颜如玉,抱定宗旨,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期待着儒业的脱胎换骨,由“小人儒”进阶为“君子儒”;这个人,自己执鞭驭马,带着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周游在那些只图利益的嗜血的诸侯间,期待着推行“仁政”的机会;这个人,他因情深而成痴,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累累若丧家之犬,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坦坦荡荡,不忧不惧,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他倦极归来,解鞍饮马,伫立江畔,但见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不由心事茫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声长叹如一缕长风,响彻古今。

论语不以术示人,只以道示人,论语是一种唯美的精神粮食,它源自于生活,却高于生命,论语是揭示生命的真像,告知你做人的应有归宿,让每个人都去重塑生命的厚重,它里边有当今人缺失的信仰,有现代人遗失的道德观,有让我们受用一生的生命感悟。

孔子之所以是圣人,因为他超越了名利,跨越了生死,而潜心在“士志于道,”每时每刻的要求自己,所以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生活当中可能有见贤思齐的人,但见不贤的很难学会自省,所以,孔子的一生都是在“克己复礼”。

孔子践行了自己的学习,但不会被社会所认可,也有过悲观,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事实上他为自己的理想从来没有停滞过,因为他说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所以,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不能以不了解的粗浅而去亵渎这位千古圣人。

孔子思想的博大精神,我们用一生可能也无法企及,但是,只要追随着圣人的脚步坚持前行,就可以把自己历练的更加完美,所以,我说过我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灵魂,让我在死之后比现在的心灵更加完美,也许永远也无法完美,但我一样会像孔子一样践行这一人生理想。

最后用文中的一段话来与大家共勉吧:人们之所以不善于进行自我经营,是因为总是把知识置于智慧之前。说是适应变化无常的社会,但将知识的学问置于智慧的学问之前,其结果只会是导致自我经营的失败。比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索与反省积累起来的生命的智慧。对我们来说,当务之急是通过智慧的学问积累内在的品德。

旅院团委组织部赵××

20xx年10月28日

相关文章推荐:

1.《论语》读后感八篇

2.《论语》读后感800字(精编版)

3.读《论语》有感

4.论语读后感

5.论语读后感800字

6.《论语》读后感300字

7.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

8.骆驼祥子读后感1000字

篇3:长篇小说《自己埋单》读后随感

周子浩在年轻时代, 曾经拥有过明朗的人生价值取向, 他崇拜全国劳动模范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全国知青榜样邢燕子等。所以, 当时还是工农兵学员的他在大学毕业前夕便毅然决然“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 积极报名去农村当农民。粉碎“四人帮”后, 周子浩的远大“抱负”遭遇破灭。后来, 他发奋苦读, 考上了研究生, 再后来, 他走进了编辑队伍, 成为新时期城市中知识分子的一员, 希望在这里实现他崇高的人生价值。然而, 此时社会的变革日新月异, 物质财富的多寡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男人夸富, 女人比美”这条酒桌上创造的格言, 不知不觉中变成一种社会时尚, 而周子浩同众多知识分子过去一直引为骄傲和自豪的文化优势在商业社会面前竟变成生存的劣势。他只能在挣扎中寻求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努力拼搏。他开始全力给单位赚钱, 千方百计拓宽赚钱的渠道。但是, 在汹涌的商潮面前他显得相当低能, 他精心设计的图书选题在出版社遭遇搁浅;在绝望中他不得不与书商合作, 又被书商给骗得一塌糊涂……几经折腾身心疲惫的他明显地感觉到, 人到中年, 真的是“谦虚也不会进步, 骄傲也不会落后了”, 因此, 他不得不放弃根深蒂固的“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理念, 逐渐向世俗靠拢, 在世俗中寻找一种慰藉, 借以填充精神上的空虚, 他开始和朋友一起打牌、喝酒, 直到泡妞, 甚至为了赚稿费去给他人做“枪手”……他知道, 他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堕落, 但他已经无以自拔……毋庸讳言, 周子浩走过的道路, 在部分中年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他在思想上的每一次阵痛和蜕变, 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在《自己埋单》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容颜出众的年轻女性宋木欣, 她的经历和作为与周子浩恰好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宋木欣是通过自考获得的大学文凭, 走向社会后, 她先是被环境所逼, 不得不做“三陪小姐”, 但很快就被老板看中, 提拔做酒店服务员领班, 而后提拔做经理、副总经理, 再以后被另一个大老板委以重任, 以年薪20万元的价码聘为大型娱乐场所的总经理, 而且她在这个位置上做得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让濒临倒闭的餐饮娱乐企业起死回生。宋木欣在社会上的顺风顺水, 正好陪衬了周子浩等中年知识分子在新的生存环境中的尴尬和无奈, 它以事实昭示:以物质财富的多寡做为人的价值评判标准的理念, 已为社会人员普遍认可, 而文化在贬值, 知识在贬值。这就把一直自以为是处于社会中心的周子浩们抛到了社会的边缘, 他们所遵奉的崇高价值观不但遭到了社会现实无情的嘲讽, 而且被击得粉碎, 为了得到社会的重新确认, 他们不得不屈从世俗, 开始艰难的跋涉, 痛苦的蜕变。

篇4:《论语》读后感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的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刻苦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5:我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篇6:论语读后感(自己)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2

今天,我读了《论语》,使我懂得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对于学习,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不如能以学习作为快乐的事情。”我觉得孔子说的很有道理,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期,刚刚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学习不能嘴上说说喜欢,没有实际行动,不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今年暑假妈妈给我报的兴趣班就说明了道理,两门兴趣班,一门是写作,一门是奥数,两门当中,我比较喜欢奥数,所以经常做奥数课外练习,把做奥数题目当成了一种乐趣,写作就是完成了老师平时布置的作业,所以在考试时,奥数成绩比写作好,这说明我们如果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会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后在学习时,不能偏向学科,要全面喜欢,这样才会全面进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意思就是说“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两个人当中,一定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那好的跟着学,对不好的地方则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向别人学习,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记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好多同学都不跟她说话,甚至有的同学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们在操场上玩,突然一个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绳梯的时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来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险,只能在大喊大叫,这时老师却不在,好多同学着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师,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传达室里拿了一把椅子,让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这才脱离危险,这时操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送给她一个大拇指,虽然她学习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改正他人的短处。

老师和家长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这次暑假古诗词学习,使我更加懂得了学习的乐趣。

《论语》读书笔记3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论语》读书笔记4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长弄个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坏。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读《论语》,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

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论语》读书笔记5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篇7:论语读后感(自己)

甚么叫心灵上的兴奋,无欲无求、红尘看破也不过是避世;忙繁繁忙地名利寻求又会错失良辰美景;人活于世,于大千天下,可以不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处,我们最近的关系网莫过于亲友好友、同事还有一些假想敌:暖和、质朴的道理深化浅出让我们再度重温孔子,近间隔接触孔子,实在道不远人。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小人之道、交友之道、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 抱负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辨别论述怎样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兴奋生活!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蔬矣,不论与领导还是朋友,都要守旧一定的间隔。与朋友相处时忠告而善道之,不行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做的不对的中心,要加上引导;要是他不听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可见,孔子并没有提倡朋友有难,拔刀相助、出生进死的义薄云天,而是回回通常,讲求一个度,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对刚了解的朋友是如许,而对熟悉很多的好友,要是天天在一同,也不见得是一样功德,小人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广遍天下,时不时电话短信联系,知道对方好欠好,相互交换思想、所见所闻,就能够了。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往年年末,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临时网上议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往买这本书,就曾重印了七次,看后以为心里克制了很久的东西自己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对《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而《论语心得》这类亲切的***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似乎就是孔子席前一个平静的门生。正如书中说,论语差别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导,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故意思。仁是《论语》当中显现很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界说,只有两句自制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解释是针对差别的门生给于差别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小人,书中也没有给出界说,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屡次相比。比如小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门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抽象,和门生探究题目总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语气,虽然孔子比他的门生要大很多多少岁。想一想现在的讲堂,老师在上面讲,门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很多啊。

篇8:《论语》热中读《论语》

一、近二百年来《论语》的遭遇

孔子由“素王”降为先秦诸子之一家。自清代中期始, 学术界经历了一个自省的时代, 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即是诸子学的兴起。从高邮王引之、王念孙父子的《读书杂志》等著作开始, 到德清俞樾的《诸子评议》, 再到孙饴让的《墨子闲诂》、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等著作, 可以明显看出一条诸子学逐渐明晰到成为显学的线路。诸子学的崛起显然打击了儒家《论语》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 随着近世民主思想的兴起, 尤其是在认识到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的“人类群星闪耀”之后, 逐渐明白:所谓儒家, 亦只不过是共同奠定了华夏文明思想的一支而已。这种反思可溯源到清中期, 肇兴于清末, 在学科发展上的标志性事件则可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文版的出现为代表, 胡适第一次正式将《论语》与《老子》、《庄子》等诸子放到一起进行专论, 但在当时对这种观点的认可尚不在多数;直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出版, 学界的争议之声才稍歇, 转而对其报以赞扬, 由此正式开始了研究中国学术的“子学时代”。《论语》开始与《老子》、《吕氏春秋》等书平起平坐, 在教科书上只有篇幅多少之别, 而无档次高低之分。学人开始由仰视改为平视孔子, 而像林语堂这样对传统文化抱以温情主义态度的人, 甚至还敢于写出像《子见南子》这样开老夫子玩笑的剧本来, 就更不用说郭沫若写的《豕蹄》、《孟夫子出妻》这样大逆不道的小说了。

对孔子与《论语》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从来没有停止过。近代孔子在学界的第一次被利用, 始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在书中俨然将孔子打造成了一个托古改制, 力图改变现实社会的改革家。当然, 从历史现实来看, 康有为的做法有其合理的一面:通过对孔子的改造, 为其当时的变法注入历史的逻辑, 提升戊戌变法的合理性。但是, 这种功利主义的利用显然是对孔子原始形象的扭曲, 将孔子打造成为一个改革先锋显然无益于从历史、文化、学术的角度来理解儒家思想, 也蒙蔽了《论语》文本的真正价值。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与康有为的“左派《论语》”相反, 在七十余年之后, 孔子成了“代表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 为奴隶主复辟服务”的“孔老二”, 《论语》也相应成为了“供批判用”的“大毒草”, 孔子成了与林彪并列的反面人物。这两个活动, 一左一右, 将孔子捧到九天, 又摔倒九地, 体现了巧合般的历史对称性。

近三十年来对孔子的重新评价。十年动乱期间, 在全国对孔子大加伐钺时, 有四位文化名人坚决不批孔, 他们是新儒家梁漱溟、文字学家胡厚宣、通儒吴宓、史学家陈寅恪。其中, 与毛泽东渊源颇深的梁漱溟在“批林批孔”一开始, 写下了《敬告各位朋友, 我将这样参加批林批孔运动》与《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孔子》两篇文章, 宣称:林彪是个野心家, 与孔子并无关系。梁漱溟迫于时势, 对孔子作出的赞扬是有保留的, 但他的文章仍不随时流, 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文革结束, 李泽厚先生第一个发表了对孔子的全新的评价:《孔子再评价》。此文虽然仍是建立在阶级论的基础上, 但是通过对先秦历史的梳理, 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并且正确恰当地评价了孔子的历史贡献与局限。随后, 他还配合出版了《论语今读》一书, 该书的一大优点就是对语句的解释与注疏不囿于朱熹的《四书集注》的经典见解, 能够将自己的独立思考贯注其中。随后,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及钱穆在台湾注解的《论语新解》等书也被重版与引进, 成为读《论语》必备的参考书籍。

二、近三十年《论语》热的文化生态

改革开放三十年, 是《论语》热持续升温的三十年。

《论语》热来自于全球化影响下自我文化认同的需要。除了《论语》之外, 国家大修《清史》, 重印《四库全书》, 编撰《四部文明》, 各大高校成立国学院等, 都是全球化影响下的民族尊严自我捍卫的手段。在全球化影响下, 民族主义的兴起, 也成了《论语》重获生命力的契机。孔子曾经说过: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八佾篇》) 。《论语》所持的华夏文化中心论, 显然暗中契合了现世对中国崛起文化想象的需要。

功利主义仍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论语》的阅读与利用。通过对最近一系列文化事件的观察, 可以发现, 在对《论语》的阅读与利用中, 主流意识形态对它的控制欲解读、影响仍然存在, 这以北师大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播讲的《论语心得》为代表。《论语》被解读成了“心灵鸡汤”, 孔子被矮化成了一个蹩脚的心理治疗师。孔子提倡的独立人格、大丈夫气概、君子品行都被过滤掉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儒主义的思想, 孔子论道成了“幸福生活指南”, 孔子的文化观念被简化为《读者》式的小故事。北师大一位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学者就曾揶揄于丹“这到底是于丹说《论语》呢, 还是《论语》说于丹”?

可见, 在当下读《论语》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需要我们仔细的甄别与反思。

三、全球化时代如何读《论语》

批判地接受仍是阅读《论语》首要的立场。从对近百年的文化史的考察来看, 我们发现:五四时期, 鲁迅胡适们的反孔, 其针对的是被官僚体制利用的“孔教”或“孔家店”以及利用这些文化的官僚体制, 他们从来没有对孔子本人做过不恰当的人身攻击, 但是, 他们这一代人拥有极强的主体意识, 在研究阅读儒家经典同时, 对经典中有违于现代民主自由科学等普遍价值的言论, 具有明确的辨别意识, 他们读经典, 经历了怀疑——否定——扬弃的过程, 以达到有利于现世文化发展的目的。以鲁迅为例, 他在《故事新编·出关》中描写的孔子, 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物, 但是, 鲁迅并没有对其进行丑化。在《十三年的读经》、《四库全书珍本》等文中, 鲁迅对“孔家店”阉割、扭曲文化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同时, 又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等文中, 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培育出的士大夫表达了自己的敬意。这就是鲁迅, 以否定之否定来阅读经典, 思考传统。胡适亦不例外, 他的“整理国故”就是希望在扬弃的基础上,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重新建构民族文化, 使其达到与现实无碍, 甚至有利于文化建设的目的。

紧扣文本是阅读的主要态度与方式。这里的紧扣文本有三重意思。首先要使用好的出版社版本, 优秀学者的注本。优秀的本子在字词的删定、词句的考订上有极大优势, 这与完全理解孔子思想有极大关系。这些版本中, 在版本的忠实性与注解的规范性上, 首推中华书局杨伯峻先生校注的《论语译注》;在注解的思想性与批判性上, 首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在儒家思想的完整呈现与阅读的通俗性上, 首推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第二, 指阅读要以文本为主, 而不能以《百家讲坛》式的文化事件来代替文本的阅读。孔子曾经说过:强立不反, 谓之大成。读《论语》尤需要这样的思想风骨, 仔细阅读原文, 参考先人注解, 得出自己见解, 这是现今读书最需要的境界。如果远离文本, 而以《论语心得》式的视频音频观赏代替阅读, 那么得到的永远不会深刻。第三, 指要通晓《论语》的全盘思想, 有必要同时阅读除《论语》外的《四书》、《五经》, 孔子曾经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读《诗》无以言, 不读《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是一个整体, 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必须广为涉猎。

“抽象继承”是利用、继承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主要方法。“抽象继承”是冯友兰先生在建国后提出的对儒家文化继承的方式, 大意就是:对儒家文化要批判性继承, 继承的方法可以以抽象精神的继承为主, 即抽空孔子所说话的具体语境, 将其中积极方面转变为普遍价值, 从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性准则。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例, 在后人的理解中, 这里头当然有孔子作为历史人物的局限性, 但是, 一旦抽空其中的文化背景, 将其转化为一种各居己位、各安其事的处世态度, 就对社会的良性运行有极大的推动所用。再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句话显然是蔑视女性的, 与现代价值中的男女平等相悖。但是, 使用抽象继承法, 将其中的蔑视女性的成分抽去, 转变为藐视小人, 显然在现代社会也是可以通行的。

上一篇:寻一阵轻风,寄托青春剧本散文下一篇:分外的近义词和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