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我的“心灵”之旅

2024-04-12

巴山,我的“心灵”之旅(精选8篇)

篇1:巴山,我的“心灵”之旅

巴山,我的“心灵”之旅

在历经了十三个半小时的长途奔波之后,我们从陕北延安来到了陕南安康,这一天的行程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7日早五点半起床,六点半又开始出发,在车上吃过早点,一车人就开始陆续进入梦乡。我一直没能睡着,因为我被窗外的景色吸引住了……对于一直生活在北方的我来说,窗外的青山绿水是如此的让我目光流连。看了一路风景,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令人向往的目的地——巴山。感觉一切那么新鲜,有那么一种冲动,想去探寻、发现和理解。

之后志愿者们带领我们观看了《巴山路魂》与《巴山魂〃西铁人》两部影片。观影期间,我数次哽咽……在寂寞冷清、荒凉闭塞的大巴山,有32位烈士永远的长眠于此,其中最大的35岁,最小的也才18岁。

18岁,是那样的花样年华,朝气蓬勃。人生有那么多的不可知,向上是天堂,向下是地狱,向前是春暖花开,向后是海阔天空,向左是倒影,向右是年华。18岁,也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它是成长的标志,代表着以后的路要自己走,以后的人生要自己负责,时时刻刻面临着抉择和挑战,这就是人生!在如此美好的年华里,就像还没来得及绽放却已被冷风摧残凋落的花朵一样逝去,让人不免觉得无限惋惜……

可人总有一死,他们为巴山的铁路建设而牺牲,被后人永世缅怀,那些烈士们应该会觉得是光荣而值得的吧!

观看完了影片,我们去参观了文化馆,那里记录着巴山的点滴变化。有“巴山站区奥运会”、有新分配大学生到巴山进行爱国、爱路、爱岗教育和展现如今巴山那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很多留念照片,还有那一墙九十多块的奖状与奖杯,都记录着巴山人曾经的辛劳,彰显着他们如今的荣耀!和谐的干群关系,让巴山人拧成了一股绳,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与奉献。我能感觉到一种厚重的力量,这份厚重来源于30多年文化的积淀,更源于职工代代传承的特有品质——坚持、忍耐、执着。看那别具创意的“给力巴山”四个字,看那“欧式”风格的豪华休闲椅,看那耸立的“巴山鼎”,听说都是用废旧材料改造成的。“巴山鼎”寓意巴山精神不朽长存,薪火相传。巴山人是真真正正的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努力的经营着……传承精神,铭刻永记,巴山人鼎力筑起中国梦。

之后的烈士墓地、黑水河钢梁桥以及老一辈巴山人住过的宿舍,我们也都一一参观了,对此我感触颇深,因为这不免让我想到了我们延安机务段。

2002年,延安机务段在延安北建段,历时十一年的时间,这里,从当年的荒无人烟,吃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变成了如今的高楼林立,人们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有暖气、装电脑……我们机务段的变化也非常巨大,这其中的艰难困苦要付出多少才能克服、改变,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其中一定离不了全段职工的共同努力!同样,在陕北高原,有多少铁路职工默默地奉献着,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甚至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可是,他们身上自信、自强、朴实的品质总能在潜移默化中让我感受到,他们同样拥有“巴山”精神这份宝贵的财富。短短的十一年,这里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他们都没有被这里艰苦恶劣的环境吓倒,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留下来并扎根于此,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着,这就是“巴山精神”!这一次,我们这批新入路的新鲜“血液”,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并弘扬着它,我们为自己骄傲!

下午两点,我们坐上了返回安康的汽车,这预示着简短的巴山之旅也终于落幕。

虽然行程结束了,可我的“心灵”之旅还在继续着。那么多的感人事迹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原来艰苦的环境不是最可怕的,只要我们有梦想、有信念,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我们坚信,我们可以做的很好,我们的人生会非常绚烂精彩,因为有梦……加油!

篇2:巴山,我的“心灵”之旅

暨国庆体验之旅

正逢金秋时节,硕果盈挂枝头。丰收充溢四海,喜悦遍传天下。

又是一年国庆节,这七天长假应该如何度过呢?我本不必选择,只需在单位坚守岗位就是了。之前志国邀请我在国庆期间到他家体验农家生活,我倒是乐意,可自己知道假期离不开单位于是便推辞了。洪玮问我假期怎么过,我不暇思索说在单位值班。于我而言坚守单位是那么的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和无需考虑。不过,假前听一个同事说他不回家了,闻此消息把我乐坏了,这意味着我可以出去玩了。

一直期盼着同学可以来我这边聚,可他们都忙于工作腾不出时间,好不容易放假也都赶回家了。纵使自己有些失落,但也没什么埋怨的,毕竟相逢相识是缘分,相约相聚也是缘分。既然他们来不了,那只好自己出动了。前一段时间趁“五一”回家我挤时间去往多地和同学相聚,那几天的连续奔波纵然非常劳累可也非常值得。这个假期,我应该去哪里呢?很快,答案在脑海里出现:我要去体验生活,参与丰收,分享喜悦。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了07年的国庆节。那年国庆放假后,我和存明一起来到志国家,本来打算待个四五天,结果不到两天便不得不在身体的极度疲惫和疼痛中提前返回。原因就在于那次我俩参与了志国家的秋季丰收行动,才干了不到两天的活,我们就已像历尽沧桑的老人再也没了往日的气力。那短暂的农场劳作让我俩深刻体会到了农活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我忘不了,回到六公寓经过三楼门卫室时里边的阿姨盯着存明说:“同学,你进错楼房了吧”。我回头一看,这时才注意到存明走路一拐一瘸的,阿姨误认为他是特教学生了,于是我忙做解释:“阿姨,他这是干活累的”。阿姨略加思索,过了一会儿后才放我们上楼。回到寝室,我也顾不上洗澡换衣就上床开始睡觉,可刚躺下立马感觉浑身疼痛不敢翻身也无法入睡。由于始终无法入睡,我只好爬起来坐在床上,这时疼痛才减少了一些。我来到存明寝室看到他坐在凳子上,就笑着问他:“你刚从床上下来吧?”他看 1

了我一眼,也笑了起来。那天晚上我俩是在网吧中度过的。

10月1日0点41分,我在白河坐上了开往四平的火车,本来打算躺在卧铺上好好休息一下,可现在火车还不供暖,又恰逢天气猛烈降温,老旧的车厢里异常寒冷。我盖着薄被躺在卧铺上被冻的瑟瑟发抖蜷成一团,直到6个小时后天亮时饱经折磨的自己才感受到了来自窗外阳光的一丝暖意。曾经以为只有暑运和春运的火车不宜乘坐,现在看来此时的火车也不宜乘坐。经过12个小时的颠簸,火车于下午1:30到达四平站。刚走下火车,志国的电话就打过来了,以至于当时我以为他来到火车站了,要不然电话怎能这么准时。出了四平站,经询问我很快就来到客车站买上了下午2:45四平到郭家店的客车票。当客车于3:40抵达郭家店时,骑着摩托车的志国已经在那里等候了。见面后,我将仅剩下地瓜皮的塑料袋子递到志国手中,笑着说:“这是见面礼”。

来到志国家中,只有志国的爷爷一人在家,志国父母还在农场里忙碌没有回来。看到老爷爷,我上前问了声好,老爷爷笑呵呵的应诺了。老爷爷今年已经93岁了,依然耳清目明、行动灵便、体格健实,和我07年来时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再次见到老爷爷,当我看到他那刻满了痕迹的脸庞,写足了记忆的眼睛,走过了五朝的双脚时,心中肃然起敬:我敬服他虽年事已高,却老当益壮,纵使步履蹒跚而依旧杀鸡宰鹅笑迎来宾;我敬佩他走过岁月,历尽沧桑,遍尝人间冷暖而依旧不离不弃执着追求;我敬畏他胸襟坦荡,傲视天下,饱受世事变幻而依旧姿态稳妥泰然自若。

看到天还亮着,一身素衣的我对志国说:“志国,咱去农场干活吧”。志国说:“不去了,我现在的任务就是给你做饭吃,让你尝一下我的手艺”。我高兴的说:“好啊,刚来就能吃上志国亲手做的饭,我福气不小啊”。话虽如此说来,可心中却忐忑不安:他能做好饭吗?不过我还是尽量安慰自己,“毕业这一年来他肯定学会做饭了”。当我看着他熟练的切菜、配料、翻炒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时我听到他兴奋的说:“怎么样,我的手艺不比白厨差吧”。呵呵,别说他的手法还真是可以和白厨相媲美了。

六点左右的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这时外边响起了拖拉机的马达声。我顺着声音望去,果然是叔叔阿姨回来了。叔叔阿姨都带着深帽子、厚手套,第一眼望去我竟没有看到他们的脸。拖拉机停下来后,我上前去很自然的问候他们,因为 2

是第三次来,彼此都比较熟悉,也就没有什么拘束感。和叔叔阿姨相互问候完毕,我们的晚餐也就开始了。在叔叔阿姨的关怀声中我吃着志国亲手制作的饭菜,喝着热乎温爽的清水,享受着久别的家的温馨,自己自然很是高兴和满足。

吃过晚饭,我和志国走出家门来到乡间小道。此刻天空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大地漆黑我什么都看不清,只能仰头看悬在空中的星星和月亮。那悬挂空中的闪亮,就像一道道希望之光,穿过云层、刺破夜空、从天而降,给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安慰和鼓舞。夜色中,这里一片静寂,此刻远没有了白天的喧闹,既然我是那么的喜欢安静,自然也就非常喜欢这里的宁静。当大地安然的静躺在夜色之中,人们尽情的享受丰收的喜悦之时,我和久别的老同学正漫步在乡间小道上,吮着秋风、谈着往事、颂着未来,好不惬意啊。

回到家中,脱下外套,躺在炕上。叔叔对我说志国明天要去相亲,并寻问我去不去。我不暇思索回答到:“好啊,我也去帮志国参谋一下吧”。没想到这次来到志国家恰巧碰上志国相亲,而且自己还能够参与其中帮他参谋,真是既感惊讶又觉幸运。当自己一方面在为他高兴的同时,另一方面却也陷入了思考。毕业一年来,自己已经有几个同学陆续的结婚,铸就了她们的爱情巢穴,而且还有更多的同学正在全力打造着他们的婚姻,相信他们很快也会步入幸福的殿堂。我在真挚的祝福他们的同时,不免心有空寂:一年来,通过努力自己虽然在工作上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可在爱情上却始终于懵懂中毫无进展一无所获。就这样,想象着、祈祷着、祝福着在不知不觉中自己躺在温暖的炕上睡着了,早已忘却了今晨火车上的冰冷。

10月2日,早上3点多天空还是一片黑暗,叔叔阿姨就起来去农场了,志国则4:30左右起来生火做饭,我在5:30才睡意朦胧很不情愿的爬起来和他们一起吃早饭。吃过饭后,7:30左右一辆小轿车来拉志国去相亲,因为车小人多没有我乘坐的空间,我也就非常遗憾没能去成。他们走后,我一个人来到田间地头,在漫漫秋天里,在遍地金黄中,尽情感受大地散发出的喜悦讯息。

这是一个天气转冷,万木萧条,原本凄凉的季节啊。当天下的闲人们正在悲秋的痛苦中挣扎的时候,大地上农人们却在忙碌中收获着喜悦。你看,那田亩间地头上岔开腿、弓着腰、低下头忙碌的人们无不用辛勤的劳作演绎着属于他们的节奏,彰显着属于他们的标记,诉说着属于他们的快乐。他们在农场里忙碌的身 3

形,是那么的矫健、活跃与振奋。他们用辛勤的付出和流淌的汗水,承载了一车车的玉米,收获了一脸脸的笑容。只在此时此刻,看到此情此景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悲秋情怀并不属于每一个人,而只属于那些此刻没有收获的人们啊。

上午9点左右志国相亲归来。经询问,得知效果还算理想。我也知,志国的心已经另有归属了。

上午10点左右,我们乘坐拖拉机来到了志国家的一个农场,我开始了体验收获的旅程。我们的工作比较简单,就是从已经割倒的玉米杆上掰下玉米并将其扔进拖拉机里。看似很简单的工作,干起来并不轻松。弓着腰掰了一会儿玉米,我的手腕就没有劲了而且开始腰疼。于是我改变工作转为将玉米装框往车里倒,可才干了一会手臂和大腿也变得无力并且疼痛起来。我在休息之余看了一下工作进展,发现拖拉机还没有装满一半,况且车身还要额外加高,如此看来现在的进度还不到三分之一。我不禁有些沮丧,这样何时才能干完这些活啊,身体已经有些吃不消的我将如何坚持下去呢。看着叔叔阿姨以及志国他们仍然干劲十足的奋力劳作着,我只好拖着无力的身体硬撑下去,同时心中在暗暗叫苦。

下午4点左右,在连续劳作6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完成了今天的工作任务,当我拖着疲惫疼痛的身体回到家中后便坐在炕上一动也不动了。那天的晚饭没有特别之处,但是我却吃的格外香甜,饭后不到8点我就躺在炕上睡着了。身体纵然疼痛却取代不了精神的欢愉,辛苦劳作后的我感到很充实很满足。

10月3日,早上5点左右起来吃完早餐。5:30左右东方刚有一点亮光,我就穿着老爷爷的大衣,乘着志国的摩托车出发了。

中午11点左右,我们满载着一车玉米凯旋。当看到金灿灿的玉米被拉回家中,放置在玉米棚中时,喜悦之情溢满心间,此刻已经忘却了身体的劳累。吃过午饭,我没有再去农场,而是要踏上归程。阿姨略有歉意的说:“因为正忙,还没来得及做好吃的,元旦再来吧,我一定给你做好吃的”。我说:“阿姨,您客气了,我已经很满足了啊”。叔叔说:“孩子,下次再来啊”。当“孩子”的话语传进耳朵,我的心微微震颤了一下,这是已经好久没有听到的亲切称呼了。虽然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没有了孩子的稚气,可是任何时候在父母长辈面前,自己依然是个孩子。一声“孩子”唤起了我对童年时代的回忆,唤起了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一下拉近了我同叔叔阿姨的距离,我激动着说:“叔叔,我已经把这 4

里当做我在东北的家了,我一定还会再来”。

下午1点左右,看着叔叔阿姨开着拖拉机匆匆离去的身影,我也踏上了归程,至此我短暂的体验之旅也就结束了。我必须尽快赶回单位,因为还有工作正等待着我去做。

回到家中,冲了个热水澡。当温水在身上流过时,突然间手腕和脖颈处传来刺痛感。我赶紧看了一下,原来手腕和脖颈处被玉米叶子划破留下了许多伤痕,它们横七竖八的遍布在身体的皮肤上,就像一道道见证收获与喜悦的印记。盯着这些印记,我由衷的笑了,笑得很开心。

这次国庆农业丰收体验之旅,着实让我收获到很多的东西。使一直以来每到秋风落日时便倍感孤单落寞的自己找寻到了走出这个困境的方法:那就是在春天里辛勤耕耘,在秋天里收获喜悦。

备注:

其实这次去志国家体验农活,早已计划良久,只是难遇良机,此次恰好机会来临也就顺其自然付诸实施了。

此次国庆体验之旅,我不仅找到了克服悲秋情怀的方法,还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收获快乐需要付出,而付出是需要极大勇气的。纵然如此,为了快乐有意义的活着,我们绝不应该停留在“要不要付出”的思考上,而应该将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如何有效付出”的思考上来。

星火の邦志 2011.10.08

在如今繁华而空虚的现代生活中,没有谁会一直快乐无忧,没有谁会一直平静坦然。人生在世,苦乐同伴:成功时就开心的笑一笑吧,痛苦时就坦然的哭一哭吧,自在释然、明朗放开的人生才是充实有意义的吧。

篇3:让读书成为教师最惬意的心灵之旅

沉思十年课改, 我们曾经历轰轰烈烈的洗礼, 也曾领略无限精彩的风光。然而, 静心深思, 唯有读书可以让我们视野开阔, 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具理性。作为一名深处乡野的教师可能只有与书结缘, 与书为伴, 方可夯实育人之根, 才能砥砺正气, 才敢尝试勇立潮头。读书是一种修为, 是心灵宁静的钟磬, 无关功名利禄, 读书有助于造就一个学识渊博的教师, 有助于锤炼一个修行深厚、德行高尚的长者。

试看当今教育世界, 犹如武林争霸, 纷繁复杂, 变化多端, 领袖辈出, 理念满天飞。身处当下的我们, 用什么来保障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呢?读书则可能是最好的武器。读书可成就我们“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的高尚情操, 读书也会使我们拥有更多的耐心、信心和智慧。也许只有这样静静地等待, 我们才会在平淡的实践中、在书香氤氲中找回教育的真谛, 实现教育成功的梦想。

读书会生成更多的疑问, 使我们学会辩证地看待现实, 并尝试用书本理论和自我感悟去解读教育现象, 探寻教育的本真。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回教育的根, 把握准教育的脉搏, 我们可以从古老的典籍中寻觅到朴素的教育思想, 并自觉地融合到新的教育现实中, 不断拓展教育理论, 使之不断融合, 每当遇到具体案例的时候, 就会自发地吸纳新的教育理论, 不断优化处理方式,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自身的教育思想深度, 最终形成一种属于自身的变异型的教学模式和理论思想。读书是一种增强潜质的修为, 它可能不会绽放一时的绚丽, 而是犹如源源不竭的活水之源, 给我们平添无限的正能量, 也会使我们的思想更能贴近时代的脉搏, 让自己的教育思想永葆青春, 不至于成为啃老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 可能是我们一直训导学生的名言警句, 殊不知也是鞭笞我们教师的至理名言。“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 怎样传道?如何授业?一要“博学之”。广泛的猎取, 丰厚底蕴, 当我们授课时, 就会如江水一样滔滔不绝, 能够旁征博引, 更能娓娓道来, 如此以往, 定能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之心, 有效学习、高效课堂也就在平坦中悄然生成, 也会成为教师的一种风格, 锤炼成教师的一种思想。“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作为一个育人之人, 就得通过读书, 学会兼容并包, 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 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进而“泛爱众, 而亲仁”, 使自己成长为学生爱戴, 社会赞许, 同行认可的优秀教师。二要“审问之”。善于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 特别是当下十年课改反思之际, 教育犹如江湖, 更如战乱纷纷的春秋战国, 大有百家争鸣、能人辈出的意思。曾浏览课改经验介绍, 涌现的先进的、优秀的教学模式高达近百种。面对这样喜人的局面, 我们能全盘吸纳吗?我们又怎么能悉数消化呢?我想剩下的就只有读书了, 只有苦读, 我们方能审视透林立的门派, 吃准流派的本质, 灵活地嫁接到本土, 催生出师生都能惬意成长的乐土。“杜郎口模式”、“先学后教”等不是经典法宝, 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 需要我们审问之, 摆脱干扰, 避免陷入迷惑, 坚守属于自己的那方净土, 追逐属于自我的一丝教育之梦想。三要“笃行之”。读书是汲取, 是精神的融合, 不是绕口令, 更不是卖弄嘴皮功夫, 而是将所读所思转化为自己实践的支撑, 演变为科学实践的灵魂。读书可以让我们灵活到百家之长, 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 从而使自己能够走出局限, 摆脱小我, 更加敏锐地审视教育的各种门派, 不随波逐流, 能科学吸纳。“博学”能开阔视野, 把握良莠, 从而提升自我的境界;“笃行”是读书的外显, 是一种理想的实践, 是执著的追求。当我们学有所得, 就得不惜余力地践履所学, 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做到“知行合一”。

“只可惜现今的教师队伍中, 真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又有几人?有多少领导在千方百计引领教师真正读书, 领导, 尤其是有一定修养和涵养的领导深知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会是多么深远, 领导也意识到了教师读书的意义, 所以他们知道只要读就会有收获。然而, 又有多少教师意识到读书对己、对生的益处呢?朱永新老师曾说:‘我们之所以要阅读, 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 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生活习惯, 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对于教师而言, 何况不是如此呢?”面对此言, 我不敢奢谈什么?只是想轻轻地告诉同人们, 读书是一种乐趣, 是养性的良药。

元人翁森以《四时读书乐》为题, 歌颂读书的乐趣和高尚的情调, 也昭示了读书是高雅情趣的, 不以功名利禄为引诱。“有书真富贵, 无事小神仙。”折射出的是何等的高尚情操, 读书直接的产品是学问、知识、修养和才华。书使人的精神世界愈加充盈, 不再像饿汉那样耸肩缩头丢人现眼, 走在路上没有一种魂不守舍找不到自己家的流浪汉感觉。书似青山, 层层叠叠, 风光无限, 赏味不尽;灯如红豆, 燃烧摇曳, 照彻心房, 最起相思。读书时分是人生最有情味的时候, 也是心灵最惬意的旅行。耽于书籍, 赏奇析疑, 衣带渐宽, 终老不悔。以一种隐逸和逍遥来摆脱现实的束缚, 追求内在的、主观上的精神自由。同样, 作为一名教师赏析各种教育理论, 在坎坷人生旅途上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成就自己的那份事业。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多读点书, 就会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给学生以崭新的姿态, 给自己的教学带来新鲜的气息。“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这也是对教师知识架构的一种提醒吧!多看书, 多多阅读, 充分地积蓄, 慢慢地释放,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步入到一个更加灿烂、更加辉煌的境界。“最是书香能致远”。人的气质需要书的滋养, 读书是锻造一个人外在气质的根基。读书为己, 使人修养身心, 明理睿智;读书为生, 使之身心兼修, 犹如醍醐灌顶, 沁香入骨, 成为学生一身挥之不去的潜质。摈弃世俗琐屑, 静下心来, 读一读先贤、智者们的智慧结晶, 在阅读中理清纷繁的思绪, 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

篇4:动人的心灵之旅

原来,他读书,亦读人生。如同向知己倾诉多年的读书故事,他娓娓而谈,真实坦诚,生动有趣,他讲他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他读《二十四史》,读孔子、孟子;读伏尔泰和狄德罗、孟德斯鸠和富兰克林;读康德和黑格尔、尼采和泰纳,愈读愈感到眼界开阔,愈感到心里十分充实。书中的世界是那样契合他的心中的世界,切近他的深在灵魂。他不能忘却那些奇异而深刻的读书印象。象卢梭《忏悔录》呼唤人们远离假、恶、丑,奔向真、善、美,象罗曼·罗兰《贝多芬传》构筑的那个崇高而神圣的世界,象《孟子》那种锋芒毕露、气势充沛的逻辑力量,象《史记》那副饱蘸满腹情感的笔墨,等等等等。

他所读的书,尤其是那些好书,帮助了他选择生活,确定目标,探询思想,寻求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之实现。由《三国演义》的启迪,他自小养成了喜爱读书的兴趣,由少年时代接触鲁迅的《呐喊》,他开始了人生的思考,大学时萌生的研究鲁迅的愿望,使他终而写成《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等五、六部关于鲁迅的论著。至于浏览《二十四史》,广泛阅读中外人文书籍,对他拓展研究视界与疆域,从事文化批评等研究活动的影响,自然更是毋庸置疑。书,帮助了他,成就了他,书中展呈的文化景观、人间世象涵育、历练了他的灵魂和思维触角。

读书,是他的思想的伴侣,因而,将这本书视作他的一份丰润、生动的思想自传也无不可。毕竟,这是书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是读书的故事,也是人生的故事。他的两次发蒙,就是由读书开始的,而他的民族心理的最初觉醒,则与明史的熏陶,与《正气歌》的记诵不无关系。在严禁“毒草”的“文革”时期,他变着法子去读,晚上回家读“毒草”,白天在办公室读“香花”。在这样的无书可读、有书难读的日子里,作者即便身居牛棚也背诗,哪怕读《英汉词典》,也有滋有昧。读书,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成了生存中的第一需要;而思想,则成了他所能感到的全部存在。四十年代他在上海读中学,曾闻有人因阅读《马氏文通》被特务误为钻研马克思著作而遭逮捕,由此他禁不住感叹:“残暴往往与愚昧无知扭结在一起,而当统治者愈是愚昧无知时,就必定会变得愈益残暴。”因而,即便在最不正常的年月里,作者也没有停止读书,更没有停止思想与探索。在寂寞的人生长途,纵有多少坎坷,有如何曲折,仍有书伴着他。撰写这本《读书心态录》时,那销砾性灵、锉斧人性的日子还在眼前,那追求、探询的思绪还在心头,因而他要记下他读书的痴迷与执着,宣示人生的思想的真淳、悲壮、深邃、震颤。

它动人于不知不觉。它于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有趣也复有益。毕竟,在这里,并非一般地记述读书人的读书生涯,而是真实地描叙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记录了一个读得多看得多想得也多的学者,于转型期的中国,于变动不居的大时代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当然,还有他的心灵的颤动与情思的发散。

篇5:我的一次心灵之旅作文1500字

每一天晚上,我都在想着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苦思冥想却一直费解,我能感受到的,只有对生的渴望,活着的喜悦,或是说,生命并没有意义。心灵之旅,就此开始……

人活在世上,必然有许许多多的选择和决定,也必然面临着种种猜疑和苦难,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内心去面对,然而,就得唤醒你的内心。

第一个唤醒:活着,你必有种种经历,而它就意味着,你是一个生命,你得唤醒你的生命。

作为一个生命,你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做什么事才是适合你的性格与禀性的,有了准确的自我意识后,内心就会变得淡定,行动就会从容。同时,你也得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对此,我们不会很清楚,可越长大,慢慢思考,脑海里的答案便慢慢清晰起来,人世间那么多诱惑,他们都在干扰我们找寻生命的目标,我们必须得懂的抵制和排除。实际上,我们越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就越能把握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么,知道了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我们大概就会明白,自己是一个生命,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思维,可以与自然对话,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一个生命所在。

接着,第二个唤醒:比起生命,我们更应该知道,我们是个体,无法替代的,我们得唤醒我们的个体。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你的人生负责,实现你的价值,自我的觉醒,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是件难事,它意味着,你得为自己而活,能不在意他人的舆论,依照自己的真性情而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而死。不伪善,不欺瞒,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之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人能代替你感受人生,死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感受人生。真正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自己的滋味来。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出个性的光芒。

而最后一个唤醒的,那便是你的灵魂。

世界万物,唯有人,能有自我意识,这是上帝赋予我们的,但并不是赐给每一个人的。唤醒高贵的灵魂,我们才无愧于‘人’这个称号。人与其他动物相同,都有魂魄,但‘灵’是动物没有的,当我们的.‘灵’照亮‘魂’时,我们才有灵魂。这就说明了,我们的体内有两个我,如果你的大我‘灵’唤醒了小我‘魂’,那么,当你去做一件事,就不仅仅是完事交差了,你会想想,通过这件事学会了什么做人的道理,每一步都会在通往你的精神目标的道路上,会有超凡脱俗的心态,在精神上不会受无常的祸福得失摆布,时时刻刻,都会有新的思考,有新的认知,能感受到这世界最原始的真善美,能与孤独并行,能真正拥有自己的世界……此时的小我,就会服务于大我,而大我就会成就你的灵魂。唤醒了灵魂,生命的意义似乎就打开了探索之路……

生命,自我,灵魂都在每一个人的手上,会绽放出睿智的光芒。同时,突然发现,生命本无意义,它会让你来到这个世界,再将你带走。没有被唤醒的生命,将会浑浑噩噩,毫无意义,沉湎在肉身生活中,永远不会发现那个如此优秀的你,永远不会看到这世界的原样。一个人只要看重和彻悟生命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就绝不会随波逐流。一辈子稳稳当当,也平平淡淡,那才是白活一场。

篇6:美好的心灵之旅

张佐香,一个以教书为业的女子,在《萌芽》《散文选刊》《散文》《北京文学》《中华活页文选》《作家文摘》等发表作品近百万字,部分作品入选语文教材和30多个省市中、高考语文试卷,并被100余种选本收录,现系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思维与智慧》签约作家、《创新作文》特约编辑等。获过老舍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和中国新闻奖提名(副刊)等省级以上文学奖项20多次。《中国教师》《作家报》《江苏作家》《杨子晚报》《现代快报》等20余家媒体对其作过报道。散文集《亲亲麦子》正在当当网、亚马逊等处热销中。

[内容介绍]

《亲亲麦子》是一本有益于孩子心灵成长的书。《亲亲麦子》构建了一个神秘的大自然的殿堂,在这个殿堂里有麦子在风中翩翩起舞,有风和树叶的奇妙合奏,有蜻蜓和荷花的窃窃私语……《亲亲麦子》描绘了那些留在记忆深处的故事,亲切质朴,弥足珍贵而格外感人……《亲亲麦子》字里行间洋溢着充满诗意的独到的见解和人生的智慧,让孩子得到在课堂上和生活中不一样的气息,使孩子的心灵分解出“讲究的情绪”和“纯正的趣味”,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亲亲麦子》能给孩子一双慧眼,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抓住事物的特点,看到事物的独特之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亲亲麦子》能给孩子一颗敏感智慧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灵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产生共鸣。在孩子们写作文的时候,那些孩子熟悉的、感动过孩子的人和事物,会在孩子的眼前闪现,孩子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才会有真情实感,才会有感染力。《亲亲麦子》为孩子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学会联想、比喻和拟人,可以让孩子的作文写得生动丰富、妙趣横生。《亲亲麦子》还会给孩子一种语言文字的“点金术”,让孩子通过独特的思考,学会对各种词语进行分析、识别、排列、组合,让孩子笔下的文字奇妙而新鲜地涌现出来!在作者娓娓的述说中,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驾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亲亲麦子》就是这么神奇!

[精华分享]

亲亲麦子

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

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秋阳拂照着四野,耕耘过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返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和人类在和谐的默契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朝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母亲顺手抽出一绺,就势将麦铺翻转过来,捆好。麦把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如茬。母亲细心地寻找麦穗,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满心是俯首膜拜,诚谢敬仰!

原载2009年第3期《散文选刊》

灯光,高挑精神枝头的花朵

灯光,这高挑在精神枝头的花朵让我爱恋。

稍稍回忆一下就会想起,童年时在家乡常见的油灯是用铁皮做的。圆柱形的身子斜伸着一根细长的嘴,把屋子里照得朦朦胧胧。我人小怕黑,夜晚总觉得身后有什么东西跟着。祖母或母亲把油灯端到那儿,我就默不作声跟到那儿。跟着油灯的光亮才觉得安全。晚饭后,大人小孩时常聚在灯光下谈些奇闻轶事鬼狐神怪。油灯点得久了,灯芯上会结出黑豆般的灯花,发出“啪啪”的细碎的炸裂声。母亲用手中的缝衣针或织针轻轻一挑,父亲则弓起中指对着灯花迅速一弹,灯花落了,屋里又亮了许多。一盏油灯给清静的乡村夜晚带来了温暖、团聚、欢乐,也在泥坯墙上描绘出我渐渐长高的身影。

启蒙上学那年,父亲牵着我去学校报名。回来路过供销社买了一盏罩子灯,父亲用衣物包裹着它一路小心呵护。我很兴奋。父亲说:“你是学生了,要用讲究些的灯学习。”暮色四合,父亲取出罩子灯,“哧”地擦亮火柴,那红光如絮团化开,把一只硕大的玻璃罩罩上,拨亮灯芯,火红明亮的光焰在房间里弥散开来。我端坐桌前温习功课。天长日久玻璃罩被熏黑了,父亲取下往里面呵些热气,用手帕大的软布把它擦得水晶般透亮。微风入室,灯光摇曳,母亲总会在我旁边纳鞋底,我写字很慢,母亲就一直陪着我。光线很暗,母亲那里更暗,她的手被针扎了一下又一下,她总是等到很晚很晚。在油灯给予的温暖的光芒里,在书香相伴的夜晚里,我过早地睁开了一个少年看世界看人生的眼睛。

电灯的发明与利用,延伸了白昼的光明。当台灯柔和的光晕洒满书桌,一切浮躁与喧嚣被轻轻抹去,我的心安宁恬淡,如夜空静谧的星。长夜漫漫,夜凉如水,天下典籍浩如煙海,灯光与书籍引领我走进久远的、古圣先贤的灵魂的深处。这些博学敏思者身上澎湃着汩汨律动的智慧潮汐,睿智的目光中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在光焰圣洁的照耀下,我读了多年书,我一直相信自己用来生活和写作的语言是高贵而纯粹的,就像我故乡的河流、田野、麦垛。凝神于夜的深处,我的文字踩着方格的水田日夜兼程,穿过钢筋水泥的丛林,翻越故乡的山冈,来到灯光圈出的这一片园地,在笔尖分蘖出丛丛绿草,阵阵稻香,片片月色……灯下的阅读和写作让我荒芜的心境变成绿色的原野,让我迷茫的眼睛明亮如星。

灯光折射出多样的人生,映照出不同的灵魂。有人在灯光下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灯光是一盏长明的航标;有人在灯光下攀登着科学的顶峰,灯光是一架跋涉的云梯;有人在灯光下忘我地工作,灯光是一位忠诚的伴侣;亦有人沉溺于灯红酒绿,灵魂在灯下麻木,人生在灯下荒芜。

人生如灯,请把你的灯提得高些、更高些,燃得亮些、更亮些……只有这样,你的光芒才能照射得更广阔更深远。

篇7:用户“心灵探索”之旅

DESIGN: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公司设计部的情况,由那些识营是的人构成?工作的流程和分工?

Ziba:我们的设计过程是融合使用者(用户)的洞察力,客户的品牌和现阶段的趋势(从更广泛的环境来说),通过移情的方法为用户制造解决的方法,并且密切相关的品牌中实现这一移情。在ziba,我们从人们对于设计过程开始和结束的理解入手。当我们在定义设计和创新的机会时,一个丰富的、具有同理心的人,他们潜在的需要、欲望、显现的行为和文化内容,提供了一个本质的观点。语境化的理解是我们方针的整体内容。我们要确保我们的用户调研足够有效。以至于我们能够真正地观察、了解用户的核心需求和动机。在我们水平可以达到的范围内,明确有力地表达出来。

ziba运用全方位整体的设计团队,包括设计师、研究员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们,台作完成一项设计任务。战略性地运用消费者和品牌洞察力,完成一个有意义的、完美的设计以及创新理念。

zIba的客户洞察力和趋势(简称CIT)部门由背景以及设计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的人员,专门的研究部门,包括设计、品牌建设和人类学对于新闻、趋势动态和商业上的应用。由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跨越了不同的领域、工业和革新,这些都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不同的挑战。我们将之称为超技能(hyper-skillmg):运用多元化的合作创作出更强大、更丰富、更高效的团队。

我们运用大量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工具以及技术,连同更加传统的、同时符合Ziba和客户需要的设计方法,传达深度有意义的见解,以适当的方法得到最高的价值和影响。

DESIGN:贵公司如何推出适台丕国文化:地域的产品?怎样满足全球不同使用习惯用户的需求?

Ziba:简单来说,如果你想要研究一头狮子,你不会只呆在动物园而已:你会去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我们相信在情境中的理解是最强大的方式,采取同理心了解用户,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研究对象是如何融入他们的生活中的7他们所栖居的文化以及社会的环境以及他们是否已经成为环境中的一部分?这其中任1可一部分孤立地看都是有趣的,但在没有丰富的、从整体考虑理解他们之间的存在关系时,通常会引入歧途或者创造出一个带有偏见的,没有考虑完整的或无效的解决方案。我们常常发现最伟大的见解通常发生在学科周边,这一边缘能够揭示即将来到的真正机会,而为了了解的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必须沉浸在情境中。

让设计师和设计培训团队的成员积极地参与和融入情境中是我们最大的收益。设计师们直观地确认出样式和内涵,在他们所在的学科领域与情境中,从创造性的关系中寻找灵感。我们的研究人员帮助设计师们增加设计的精准性,构建机会,提取、形象化地捕捉一切可能的设计机会。例如,如果你想要了解印度的洗衣店,你需要整体了解衣服的角色,如果你想了解如何联系一家在中国的,以年轻一族为主的标志性运动服饰品牌,你需要了解运动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

我们的偏好不是一成不变的;看到它的样子,听听它的声音,闻一闻它,享受它、触摸它、思考它,把我们的经验带回到房间里与我们在一起。在我们与著名的音频品牌TDK Life on Record的合作中,我们需要住在“音乐先知”的生活中,真正地了解音乐在环境中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了解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样的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伴随在每天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音乐如何丰富我们的生活,对于诗词歌赋的需求,以及深度地发现、提供和共享音乐。究竟怎样才能融入更广泛情境的图像和设计,并且属于这一社会『生的团体呢7我们发现,情绪和功能所需的根本是与之有关的音乐,通过重新定义TDK新产品的范围,从而得到了真实回荡的有启友性的设计目的。

DESGN:设计团5人是如何进行前期的用户研究设让调班的!其生厶娄掌家是否参与?他们的作用?

Ziba:我们的设计师从每个项目的开始就专注于对用户的研究。有经验的设计师、有创造性的主管和研究员们有能力建立一个尽可能直白的、符合人文的程序。这样可以帮助整个团队与用户产生共鸣,并且在他们之间产生直接的联系,同时叉保持了从他们的经验中产生的隐性知识。这样就使我们的团队逐渐产生了自信,并且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专业团队是由传统的设计研究员和受过训I练的人类学家组成,他们可以将人类学和观察工具相结合从而增强所研究的程序。我们还根据一个项目的范畴和复杂程度选择特定领域或有特殊技能的人类学者作为顾问。他们或者作为专家指导工作,甚至也可以成为扩展的项目团队的一分子。

DESIGN:Ziba在设计中使用人娄学研究的历史?在这些年中经历了那些阶段?

Ziba:Fiba成立于1984年,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公司,主要专注于产品的设计。我们一直专注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在1990年,加强了我们的调研能力。我们已经采用人类学调研至今,研究小组到现在已经成长为—个具有20人的用户观察与趋势小组。DESIGN:人类学家在设计应用中讲行用户调查使用那些些知识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是什么?

Ziba:在这里,我们将传统的人类学方法和研究手段融入ziba过去的27年中本身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中来。这一阶段是完全沉浸其中的,在同一地区,以超过一周的时间,对于主题的高度观察遮蔽法(与用户一起生活)。加入了“快速人种志方法”结合情境进行观察,在物体、服务或品牌加入有组织的访谈技巧。我们相信,灵活的项目需要帮助我们决定最适合的技术与方法,实现最高的可能性。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成功的关键是在情境中的理解和沁入。

观察和情境理解的优势在于难以置信地清晰。他们使得同理心在我们的设计团队中得以实现,当观察转化为有意义的观点,他们在项目中便产生了惊人的效果。这一结构性和严密性带给我们客户极大的信心,同时也带给客户极大的信心,将他们的作品呈现给内部利益的相关者,取得强大的商业案例,将作品散布到更广泛的客户群中。

我们在完成每一项任务时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一直是技术和预算。我们必须利用每一个机会说服我们的客户,帮助他们理解我们调研的真实的价值,而这—调研便是获得设计创意灵感的手段和方法。

Ziba: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将所观察之事转化为意味深长的见解。重要的不同在于我们运用浸入式方法来指导和启发设计过程。它不是简单地揭示情境或社会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诠释应用的意义。

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贯穿众多的产品种类和全球地区,同时拥有多样性文化的设计人员。作为起始点,我们在设计开始运作时运用各种假设,在实际中进行更加详尽的探索。然而,更重要的是,依据我们已有经验的同时保持灵活运用,需要的话,便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的假设。我们不会假定什么,只秉承着开放的思想专注于研究。DESIGN:人娄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野外调研”、需要深入到对象人群中去体验和生活,您是否有i支样的经历?

Ziba:对于中国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调研,我们派出了23名研究人员、设计师和创意总监组成了4支设计团队,在中国的10座城市进行了136次的采访。这组zlba成员花费了累积达到352天的个人时间,多于5个月的课程,了解目标顾客。

研究定义确定了在中国新一代中运动的文化代码。运用文化地理的方法确定,以一目生活的采访、个人纪录片、感知的和全面的描绘、追随与拦截。趋势调研与利用广播等手段进行采访和预测相结合的方式。

篇8:一次心灵之旅

这是新华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合作举办的展览,冠名“新华影廊”。

“我们想让大家看看新华社年轻的摄影记者除了拍新闻外,也有拍风光风情、世界遗产图片的能力。结果是令人满意的。50名摄影者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对世界上50个国家、110多处世界遗产进行拍摄,加上一些他们之前拍摄的资料片,我们从数千张图片中选出了25幅,做了这样一个展览。”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陈小波如此介绍这个展览的初衷。

今年3月底,新华社巴黎分社开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触,商讨展览事宜。双方经过超过百次的邮件和电话沟通,以及分社人员数次登门造访后,决定在今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第35次会议时展出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世界遗产照片,展览为期三个月。

经过选址考察、制作费用筹集、照片的征集挑选等繁复的策展工作,“新华影廊”世界遗产展览终于在巴黎华丽亮相。最终选择的25处遗产地分别位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的25个国家——阿富汗、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柬埔寨、中国、埃及、厄瓜多尔、法国、危地马拉、海地、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约旦、肯尼亚、墨西哥、秘鲁、俄罗斯、塞内加尔、南非、西班牙、坦桑尼亚、突尼斯、美国(按国家的英文拼写首字母排序)。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肖尔·拉奥参观新华影廊后表示,新华社的图片非常精美,充分体现了世界遗产的魅力,也为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增添了色彩。

新华社巴黎分社“新华影廊”展览项目负责人之一刘塞军介绍说,此次展出的照片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世界遗产的别样风情,以真实生动的方式向人们介绍了各大洲的世界遗产风貌,引来众多游客及路人驻足观看。与此同时,我们精选出来的100多张世界遗产图片也在教科文组织中文官方微博上陆续展出。

时至今日,三个月的策展和三个月的展览都已成为历史。虽然不能前往巴黎观看展览的盛况,但这次策展的过程给我带来的收获与体验却是丰富而珍贵的。看似只是一次展览,却凝聚着很多人生的道理。这六个月,对作为助理策展人的我而言也是一次追寻世界遗产足迹的心灵之旅。

这次展览收到的来稿照片,让我看到每位记者对照片的理解和对自身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我在想,为什么同样在新华社工作,就会有的人在驻外期间从未拍摄过驻在国世界遗产的照片,而有的人即使不是采访也会拍下RAW格式的存档照片?为什么有的照片是毫无掩饰的走马观花,而有的却体现了精心的思考和耐心的等候?同样是走出校园来到新华社的懵懂少年,为什么过了数年之后大家的发展会如此迥异?

对于人生这场展览,能拿出什么样的作品,全看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当我问起此次展出照片的部分作者拍摄世界遗产的过程时,他们都感慨颇多。

沈伯韩说:“我要拍的是能够打动我自己的照片。拍摄世界文化遗产的照片,不是为了发稿,而是为给自己留下一些可贵的东西。我希望照片能留存得长久,照片是作者的一种情感的语言,很多时候按下快门时我就知道这是不是一张好照片了。”

季春鹏说:“首先我选择了代表日本文化的宗庙建筑。为了拍好照片,我在不同的季节去拍摄。每次都是早晨三四点起床,有的拍摄时机就那么几分钟,要想拍得到关键的时刻,就得时刻准备好。”

宋为伟说:“拍摄世界遗产是我两年驻外工作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我不止一次去拍,即使自己出去玩也会带上全套的摄影器材。我首先是喜欢这里,才会去做功课,研究如何拍得更好。”

……

上一篇:如何树立组工干部新形象下一篇:潘集区政府六查六看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