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传承乐观

2024-04-22

我的家风--传承乐观(精选6篇)

篇1:我的家风--传承乐观

传承乐观

三(4)班 潘禹昂

爸爸告诉我,他小的时候,爷爷对他特别好,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从来没有因为那个年代的艰苦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他心态乐观,爱讲笑话,做一些开心的事。

后来条件好了,爷爷最爱看曲苑杂坛,每期必看。每当节目中出现笑点包袱,全家一起哄堂大笑,那时候觉得世上没有烦恼的事。

爸爸说,就算到了现在他都能记得节目开场的曲“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

耳濡目染,爸爸也是一个开朗搞笑的人,家庭中时刻充满着欢笑。我从来都不担心爸爸什么时候会生气,就算我犯了错,也立刻会烟消云散。有一次,我拿着一杯水,由于跑太快,全洒在地板上了。正要溜走,被爸爸发现了,他故意咳嗽两声,窃笑着“这么勤快,要准备擦地板了”。我只好吐着舌头苦笑道“是呀”,然后,马上去拿了抹布来。

生活中,爸爸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好像肚子里永远藏着说不完的开心事。我每次跟爸爸在一起,总是很开心,很满足。

现在,爷爷还是喜欢看“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这类的电视节目,每当节目开始了,爸爸就去叫爷爷,而我也喜欢坐在爸爸腿上一起陪着爷爷看。

爷爷将这份乐观的生活态度传给了爸爸,爸爸把这份快乐影响着我,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会将它一直传承下去。

篇2:我的家风--传承乐观

家风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这我们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也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下面,我来说一说我的家和家风,我出生在一个平凡而又幸福的大家庭,父母都是从事金融工作,家里四世同堂,有三十几口人。要说家风,应该是父母在生活中给我带来的启示与教诲。

第一是勤劳。父亲出生在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很多,父亲又是老大,父亲虽然在城里上班,但是不管刮风下雨每周都会回老家帮助爷爷去田地里种菜收割,他勤勤恳恳从不叫苦叫累,父母的勤劳本性是留给我们的第一笔财富。记得小时候我家卫生间里放了个水桶,每个人的洗脸水都要倒在这个水桶里,用收集起来的水冲马桶,现在也是这样。女儿受我们的影响,每次洗完脸总是把水倒进桶里,有时由于站的位置角度的关系倒水时会溅出来,这时她就会走近弯下腰倒水,生怕水洒在水桶外浪费了。

第二是孝顺。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倔强的人,可是在我的印象中,爸妈从未给爷爷奶奶吵过架,爸爸常说孝顺,不光是要心疼他们更是要顺着他们,不能让他们生气。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住的离老家并不近,骑自行车要一个多小时,而父亲每周都雷打不动的回去,为了是帮助爷爷做家务和种地,记得离爷爷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特别好的风景区,小时候每次我们闹情绪不想跟着爸爸回老家的时候,爸爸都骗我们说到家后,干完活带我们去那里玩,直到我大学毕业也没带我们去过,后来才知道离爷爷家骑车也只就十分钟的路程。有一次在爷爷家,爷爷无意中说起想吃蜜角(一种点心),爸爸二话没说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去给爷爷买回来,当时的我因此还委屈的哭了一场,所以在当时在我的心里父亲不算是一个好父亲,但却是爷爷的好儿子,后来长大了,慢慢开始理解爸爸。我上大学时父亲对我交朋友有两点要求,第一要孝顺,父亲告诉我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这种人也不能指望他对别人好。第二要乐观,父亲说一个乐观的人,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心,心是阳光的,就会朝着阳光的方向走。

第三助人。我虽然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里,但是当时家里并不富裕,父母的工作都很忙,无暇顾及我们兄弟姐妹,于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是,谁先到家谁做饭,大的带小的,衣服也是大的穿完小的穿,新衣服是难得一见的。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姐姐工作了,那时姐姐每月工资490元,姐姐每月都会额外给我寄去100元,后来弟弟上大学,我也和姐姐当年一样给弟弟寄生活费。就这样,兄弟姐妹相互照应这一纯朴性格养成了我们相互之间、乐于助人的性格。我工作后,爸爸退休了,可是爸爸每年快过年的时候都会带着我去他曾经扶贫的地方,买上米、面、油去看望那些贫困的老人和困难的家庭,几年间从未间断过,工作后我也经常参与行里和社会组织的一些公益活动,我想这也主要得益于此吧!

继 承

如果说继承,我感觉从父母那里主要继承了不怕吃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和乐观向上,我的成长过程,我想这里面既有家风的陶冶,也有自身的努力,当然更离不开我们人民银行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大家的支持。

一是爱岗敬业。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正在经历的一种状态。我是2002年参加工作的,先后从事调查统计、反洗钱等工作。我在统计岗位上工作了13年,统计工作对很多人来说很枯燥乏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也日渐深刻。准确的统计资料是一条绚丽的生命线,它凝聚着千千万万个统计人员的智慧和心血,更寄托着万万千千统计人员的心愿和期望,我为自己加入这个浩大的队伍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我坚持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工作中我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对每年制度中新增、调整和修订的内容做到熟练掌握,确保了金融统计数据上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我在工作中时常告诫自己:“爱行就要敬岗、敬岗就要敬业、敬业就要精业”在工作中,我总是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这份工作中,我在统计岗位上,金融统计创下了连续十一年上报数据“零差错”的好成绩,近三年我也先后两次被评为“枣庄中支先进工作者”。去年4月,我进入反洗钱科从事信息调研工作,刚开始反洗钱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在工作中,我边学边干,几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反洗钱的各项制度,为写好一篇文章,加班熬夜是常事,不论在什么岗位我都一直坚守着这份勤奋。

二是感恩回报。人总要怀有一种感恩之心的,比如父母的关心、领导的关怀、同志间的帮助等等。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心,我们作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疼爱是毋庸置疑的,那份真切,有一种让人心里没点空间的感觉。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也并不高,更不是以物质为衡量标准,只要我们能够经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在他们劳累的时候锤锤背,在他们口渴的时候端上一杯温暖的清茶,俗话说,“孝敬须尽早”,一定不要给自己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在生活中,帮助父母减少一些负担,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的事情,例如,没事的时候回家帮助父母整理一下房间,亲自为父母做上一顿饭,收拾衣物等等,孝顺不能只在嘴上,而是要付出行动来证明。对领导感恩,只要努力工作,领导一定会发现我们的,所以,我们只能以干好工作来回报领导的关怀。对同志们感恩,在人民银行的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很关心与帮助我,因此,我也只有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回报大家。对社会的感恩,业余时间我参加了义工联盟,自发组织了“绽放爱心”工作室,近三年先后为山区孤寡老人、福利院、学校及患有白血病的徐敬智、和朱煜捐款募捐8万余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和身边的人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形成一股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传 承

在传承方面,我感觉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引导与教育上,就是把我们自己所继承的家风,在下一代身上进一步发扬。

一是培养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在实际生活中,我从小就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在女儿未出生前,我就开始前期教育,每天早晚放音乐、讲故事。孩子出生后,无论我多么辛苦,总是在孩子静躺时,读文章,讲故事,听音乐,孩子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有时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舞手脚。再大一些,我就买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书给她看,虽然有些字她不认识,但对于培养她的记忆能力和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学习中,我注重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学什么,我都坚持学什么。我与女儿一起背唐诗、练钢琴、一起去图书馆.....在对孩子的培养中,我也学会了好多自己不会的东西。

二是培养兴趣爱好。我平时喜欢摄影和旅行,所以我因势利导,充分发掘女儿的兴趣潜力,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带着她去旅行,旅行对女儿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旅行让女儿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同陌生人相处,学会了坚持,学会了主动去了解新鲜事物。现在女儿七岁了,我们一起走过大大小小30多个城市,女儿能在地图上准确的指出每个城市的位置,对当地的饮食、风俗、气候、景点等熟练掌握,现在的女儿对于旅行前需要的准备,已经可以做到独立完成,例如,自己打包行李,要去几天,要如何整理自己的衣服,要从几个方面了解城市等等。旅行让女儿不仅有了健康的身体,磨炼了意志,也增强了胆识。

三是培养人格品质。健康阳光,是我对孩子的又一个培养重点。在实际生活中,我积极引导,经常带着孩子参加一些义工联盟的活动,一起去福利院,一起去山区看望孤寡老人,当老人高兴的抱着女儿说谢谢的时候,女儿总是用同样的目光回应着,如此简单的一个动作,却种下了女儿助人为乐的种子。

篇3:民族风服饰配件的传承发展和现状

一、民族服饰配件的传承

“服装”包含了衣服与穿着的含义,“装饰物”包含了饰品与装饰的意思,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形成了人们服饰穿着完整的视觉形象。所谓服饰配件,就是指人们在完成着装之后所佩戴在服饰上面的附属品和装饰品。一般的服饰配件的种类包括了头饰、颈饰、腕饰以及脚饰等各种佩戴品。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正式场合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制作原料、纺织工艺、印染工艺、刺绣工艺、图案纹样、色彩表现、饰品工艺、文化价值等因素。中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族服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传承保护上要区别对待。

1、深挖掘细整理。对我国民族服饰配件文化的传承战略上应首先采取深挖掘细整理。所谓深挖掘细整理是指对民族服饰配件的历史与发展内容挖掘,希望能将其所孕育的民族文化挖掘出来以促进民族服饰配件的传承。例如,民族服饰配件文化的挖掘。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服饰文化是服装设计者创造并以适当的形式呈现的审美总和。所以,在对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上的挖掘整理是以民族本土元素作为基础。所谓的细整理就是对所挖掘出来的资料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资料挑拣出来。

2、重宣传勤交流。宣传对于市场化的今天来说是获取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设计而言也有同样的作用。相比于流行服饰而言民族服饰文化更需要宣传。例如,通过重大活动以及节日上的表演形式进行宣传。勤交流是告诉我们好的东西要经常拿出了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帮助我们自身快速发展。如今快速发展的媒体行业已经使宣传成为一种非常简单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宣传交流的概念。

3、多合作多样化。对于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更需要加强合作,并通过多赢的合作模式使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通过与大型企业合作,加快民族服饰加工企业的发展。所谓多样化就是在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种类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多样化的发展。

现代服饰配件的民族风格就是以世界各民族的服饰为蓝本,特色服装和地域文化为素材,取其精华与象征性,结合现代的审美观和功用性,使设计体现出时代感。这里的民族取材是很广泛的,它可以是一种广义的民族,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

二、民族服饰配件的发展

1、民族原形素材的提取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增多,服饰配件也不再局限于一种风格,综合民族风格成为了主题。在综合民族风格服饰配件设计中,多元化的设计是最突出的特点,这种多元性可以是二元——两种民族元素;也可以是多元——四种、六种或更多种民族的元素,它充分运用了各个国家和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符号和民族特点,并且针对不同的设计需求,有取舍、有选择的将其注入自己的设计理念。

2、民族原形素材的变异

民族原形素材的提取也就造成了民族原形素材的变异。将三个民族所提取的素材与现代手法相结合,打散、叠加或重构,就变异成民族A1、民族B1、民族C1,这时,它们再相互叠加、重组形成综合民族风格,当然,从民族A到民族A1 的变化可以通过调整不同民族设计元素的造型、材质、色彩与图案等之间的关系来达到。为了达到强调民族的原有风格,在设计中可以使用设计元素的完整状态来强调某个或几个民族元素的原型,使其具有显性特点; 如果为了使原来的设计元素在辨认上不过分直接,则可以对其分割,选择需要的部分,元素取材弱化处理或将民族元素的原型进行变异,使其具有隐性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融入设计者的自身体会和对时尚感度的把握,并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和对消费对象的定位,有针对性的再设计,使其具有当下性。

3、民族原形素材的整合

综合民族风格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它可以细化不同民族风貌的感度,通过调整不同素材的使用比例和方法,呈现出民族A1+ 民族B1+ 民族C1= 强烈的综合民族风格,或民族A1+ 民族B1+ 民族C1= 微弱的综合民族风格,也可以是中等强度的综合民族风格、中等偏强、中等偏弱的、微弱偏强、微弱偏弱的这种民族感度的强弱是设计者根据个人对服装效果的追求来控制实现的,每种因素优先的效果都是不同的。还可以综合起来考虑各种因素,使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因素略优先,它们相互之间又呈现或强、或弱的对比,情况就更加多变和复杂,服装形态也就更加丰富和多样了。将这些设计手法交叉联合使用,会创造出无以计数的民族风貌,给服装的民族主题设计带来无穷的设计思路和灵感。在整合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手法的有机统一和协调性,考虑服装的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

正因为民族素材的多元性和运用手法的多样性才使得综合民族风格更加丰富多彩,它所呈现的民族风貌的服饰配件又可以与职业装、运动装、休闲装等其他服装类别相链接,成为整体货品中别具特色的一部分。

三、民族服饰配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服饰设计领域西化现象严重,但长期以来也一直有不少学者非常关注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如沈从文先生和周锡保先生都毕其半生精力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分别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和《中国古代服饰史》两本专著,这两本书都是通过古文献、传世及出土历代服饰遗存的研究,以时代为序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堪称研究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开山之作。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饰设计的需求也从对物质功能的强调转向对文化品味的追求,要求提高服饰设计文化品味,打造民族服饰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重新成为服饰设计领域的重要关注点,不少学者也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出发,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重新展开研究和讨论,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专著。同时在各种期刊杂志中也开始出现大量有关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设计关系问题的讨论。但总得来看,前人的研究对象上强调本身的演变,探讨发展配饰的相对较少且也往往偏重与头饰、颈饰、手饰,较少关注腰饰;较为着重服饰名物搜集考证和服饰史的建构而较少涉及传统服饰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传统服饰文化元素的现代应用的文章也大都是从宏观理论角度探讨,能联系具体的设计实践去讨论这个问题的不多。

摘要:服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应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五十六个民族,服饰文化更的冲击力,真正达到审美的效果。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服饰配件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对民族服饰配件的传承、发展和现状分析三方面入手分析。

篇4:我的家风--传承乐观

和云峰教授为长年从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研究的学者。伊犁州歌舞团的专业表演、草原阿肯的即兴弹唱、伊犁师范学院学生的热情展示……这次探访,对于和云峰教授来说,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我既乐观,又悲观”。“当然,这个乐观与悲观均是相对的”,和教授补充说。

“我最高兴的是同学们在学习自己喜爱的、值得传承的音乐”

在伊犁的草原上、牧民家里,常常能够听到牧民们高亢的歌声。哈萨克人的生活中,常有两件事物相伴,一是骏马,二是诗歌,若再论一件,那一定是冬不拉了。

和云峰教授的乐观在于这草原上源远流长的哈萨克民间音乐如今仍然得以传承。“这次采风,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哈萨克民间音乐的传承人。在传承人方面,哈萨克民间音乐从国家到地方的四级传承体系都有,这值得赞赏。”因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说到底,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和云峰教授说,哈萨克音乐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对于国人来说也并不陌生,“比如,《燕子》《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哈萨克民歌曲目”。此次采风,走进尼勒克县里的草原人家,他所看到的也是牧民们对于本族文化的认同,“他们都觉得这种民族文化是值得传承的”。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和云峰教授曾著有《“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法》一文,其中指出:

“通过近25年的田野工作与经验判断:本民族对自己传统音乐文化所产生的‘自觉’行为,最终能决定该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那些尚需现代都市专家、学者理论‘哺乳’的民族,至多只能产生几许‘自我’认知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然而众所周知,在民族学理论中,从‘自我’到‘自觉’的过程,往往需要较长的历史积淀、社会交融、文化涵化与心理认同等‘历练’过程。因此,我们期待各个民族均能‘自觉’仅非‘自我’。”

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也可以从伊犁师范学院学生学习本民族音乐的热情中窥得一二。

学生们成立了哈萨克族民族乐团,乐团演奏了传统乐器库布孜、冬不拉,表演了阿肯弹唱、传统曲目《天鹅》以及哈萨克族婚嫁歌曲等。

有学生问,对于民族音乐,该如何传承、提高?

这是一个可以面向所有民间音乐的问题。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那些古老的,维系着民族认同、文化情感的民间音乐形式该如何面对冲击,得以生存?

和云峰教授说,什么叫传承?你知道它的价值,能够保住属于它的地域文化,这就是传承。而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民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的同与不同,才有可能处理好传承与保护、发展与提高的相互关系。

“我最高兴的是同学们在学习自己喜爱的、值得传承的音乐。”他说,“你们的肩上既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也承担着传统音乐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民间音乐的传承要保留DNA,但不能仅将它变为样本”

和云峰教授的悲观在于神态结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的转变,这一切的改变,必定带来一些传统音乐形式在民间的淡化,而传承也沦为一种被动行为。哈萨克民间音乐,比如冬不拉弹唱,多为即兴演唱,唱词具有随意性。这种音乐形式重在阿肯的即兴能力。由于哈萨克族生活方式的转变,新一代的哈萨克族对于本族语言的陌生,阿肯弹唱的传承面也一定是越来越窄。

只有发展,方能传承。

和云峰教授说,哈萨克民间音乐的DNA需要保存下来,因为这里包含着族群的记忆、审美的积淀,“但不能将它仅仅变为样本。”

样本,在于模仿,复制。“可艺术发展的最大忌讳就是雷同,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个性的满足与情感的宜泄,在某种意义上看,艺术的发展、进步是永恒和主流,而发展与进步的最大特征就是求新、求变。因为我们必须证实、承认:‘变则兴,不变则亡’这一世间万事万物传承、发展的恒定规律——即传承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各民族世代承袭的音乐文化亦概莫能外。”(见《“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法》,和云峰著,《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

对于哈萨克音乐,他仍然秉持这一观点,生活方式、语言环境的改变、趋同,无疑不可避免。所谓传统,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文化渐变是可以的”,所要摒弃和抵制的是人为导致的突变和禁变。突变,会导致文化中的民族记忆无以寻踪,而禁变则是将其沦为样本,无可发展,终而为人们所淡漠。“因此,只有在民族、历史、社会、文化转型中适应和实现转型的民族、地区的传统音乐,才可能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并在不断的转型中变得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因此,传承,亦即意味着能接受变化,允许发展和创新。而对哈萨克音乐的保护,更应尊重其原始形态,譬如不能人为去固定其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允许它以一种即兴的弹唱方式在新的环境里获得发展。

另外,他还建议,对于哈萨克音乐,还需要加大推介和宣传的力度,增加与其它民族和地区的音乐交流。其次,寻找与现代生活方式对接的轨道,比如,也可以通过交响乐等多种形式对外传播哈萨克音乐。

篇5:我的家风我传承

家是什么?家是阳光,不管遭受多大风雨,它一直都在,一直都在温暖着我;家是港湾,温馨的心灵港湾,旅途疲乏了,一个提供休息的地方;家是岸,永远的岸,不管漂泊到任何地方,它都在那,在等你归还。

家风奠定了每一个家的道德素质,代表了一个家的整体形象。就好比学风,学风是靠同学们良好的学习氛围、行为举止形成的。一个有素养的人就能体现出他的家风很好。一个家风好的人,就说明他的家庭素养是很高的。家风是从一代人,一个家庭日积月累和他们的文化修养所沉淀下来的,父母的行为举止、家教对孩子的影响特别重要。父母的一些举动,总是能影响孩子。孩子的生活习惯,做人的原则就是从生活中各个方面中培养起来的。从小,父亲就教导我如何做人,做人要有原则,做人要有本分,不要轻易受别人影响,我想这便是我的家风吧。

每个人对家风的定义不同,比如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说人心要坦荡,要学会放下,还要有信仰,不爱国的人他看不起;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用行走江湖多年经验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表示“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要勤学上进,与人为善”;体坛明星姚明和作家陈忠实的家风都是“诚信第一”;湖南省著名书法家石书红先生认为家风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等等。我家有五口人,父母,我,还有两个疼我的哥哥。我们构造了一个快乐温馨的大家庭。在学习上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然后可以找到好工作;在做人方面爸爸总是教导我要乐于助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在生活上,我们家里5人和睦相处,在节假日的时候我们会有家庭日,大家一起出去旅游。平时我有不懂的方面,哥哥们也会给我讲道理,让我可以学习。我家的家风是和谐,有可能家人比较多的关系吧,亲人的感觉会比较强烈,相反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子,这样他们也就体会不到兄弟姐妹的感情了。我最喜欢家里人其乐融融的感觉,尤其是年龄越来越大,更加深有体会,哥哥们都上班了,平时在家的时间也少了许多,所以大家在一起游玩的时候就会尤其幸福。这就是一种和谐的幸福,爸爸妈妈平时总是让我们兄妹几个互相照顾,以后他们不在了,我们三个是最亲的人。就像我国是一个和谐发展国家,不支持战争,因为这个只会给我们带来灾难,百害无一利。相反各国和谐相处,人们安居乐业,这样国家安定,人们幸福,不是很好吗?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和谐的家风就会有和谐的社会,这样人们在社会中才会快乐的生活。所以我认为拥有和谐的家风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也希望以后的生活也可以很和谐,和谐地对待每个人,日子也可以和谐地过下去,传承到一代又一代。

我的家风,我传承。

篇6:乐观,我的快乐之源作文

乐观,在我看来,是一种美好的.心态,也是我快乐的主源。

对于不快乐的事,我总是选择最好快点忘记;对于不好的事,我总是希望尽可能能有比较好的结果。

记得那天,还是在考试成绩公布之后的危险期内,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远方的天空早已布满了乌云,渐渐的离我越来越近,黑压压的一片让我不免有点闷。路上行人早已不见得有多少了。而我离家越近,脚步却越沉重。最终,还是在暴雨来临前,安然到家。来了,父母的斥责伴着暴风雨一同进行着,而我多想用看书,写作业来转移注意力,可还是多多少少听他们说着,一个与我同龄的表哥,小学比我差,而现在却那么那么的好……还有各种难听的语句一下子围攻了我。我也有一刹那想让自己堕落,但等我平复了情绪之后,好好想想,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不盯着表哥,榜暂以他榜样,激励自己努力呢?即使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赶上他,说不定,能够让自己的成绩有或多或少的提升呢…纠正了心态,乐观让我重拾笑容,自我鼓励,大雨过后的天空格外清新!经过努力后来的一次考试,我的成绩真的有所进步!

还记得有一次,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我们有说有笑的,都很开心,十分和谐。可是意外却突然发生了,我一不小心,扭到了脚,我便嚷着停下休息,大家只好停下,我倒也没多大情绪,只是心里暗暗觉得倒霉,好好出来玩怎么发生这种事!看到朋友们一个个的询问我怎么样了,我就安慰了些,细细觉得也不太严重,心里琢磨着好好的一起出来玩,我不该扫了他们的兴,也不该让自己不开心休息过后,我又笑着说:前面还有好风景呢!大家也都高兴相迎。

上一篇: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下一篇:预支款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