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2024-05-22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共10篇)

篇1: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国家电网公司倡导树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发布时间:2012-02-22信息来源:《国家电网报》

国家电网公司的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认识企业社会责任要聚焦“四个维度”

在责任内容维度,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确定责任内容,关键在于全面识别企业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在行为性质维度,认识到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必须是透明的和道德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所有企业行为相关,保证企业行为的透明和道德,必须遵守法律和国际行为规范,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并在运营过程中自觉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利益。

在判断标准维度,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可持续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意愿、行为和绩效,意愿源于有效的企业内外部制度安排,履责实际行动及绩效,即企业能否为利益相关方和社会最大限度地创造综合价值是判断企业负责任的最终标准。

在落实机制维度,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通过落实社会责任保证组织以负责任的方式运营的管理模式,需要企业开展全面深刻的管理变革。

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不是”

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单纯支持公益事业,而是企业为其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

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不是要求无私奉献,而是加强社会沟通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

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回归“企业办社会”,而是要求企业厘清责任边界干自己擅长的事。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强调开展新的业务,而是要求以新的、透明和道德的方式开展企业业务。

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是”

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是员工新的工作方式,要求员工自觉树立综合价值和利益相关方视角、透明运营和绿色发展理念,将内部工作转化为社会贡献,社会期望转化为工作要求,实现“内部工作外部化,外部期望内部化”。

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新的发展方式,要求企业管理目标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管理对象从企业内部拓展到外部与自然环境,管理机制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发展到促进社会资源更优配置。

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新的沟通方式,变工作沟通为价值沟通,变单纯重视主管部门汇报和媒体宣传为全面开展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媒体关系建设,变单纯输出信息为“沟通建立信任、信任增进合作、合作创造价值”。

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新的管理模式,按照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最大化的要求,发展和完善企业价值观、发展战略、治理机制、制度体系、管理流程和考核机制,营造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创建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卓越组织。

篇2: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谈职责与责任的统一》读后感在日常中,我们经常会听说一个词“行政不作为”。那么对我们来说就是“岗位不作为”,是说你没有发挥出你的岗位应有的职责,没有充分行使岗位赋予你的权利。企业需要的是把问题解决的人才,而不是把问题提升的庸人。由于工作中出了问题而没有完成任务,有些人就会抱怨制度、规范、措施等等,可就是不按照去做。也就是说,做了就会实现目标,而不做,虽然有健全的制度、规范和明确的措施,也不可能实现目标。仔细分析,做与不做的差距就在于“责任”。责任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同样到处都能体现。

一、责任是一种品格。

从本质上说,责任是一种使命,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或者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首先失去的是同事的认可,进而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甚至有可能失去立身之本——信誉和尊严。不论做什么工作,只要能清醒的认识到你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勇敢的担负起这个责任,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

二、责任是一种素质。

对于企业员工来说,责任意识是做好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责任意识也是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企业干部只有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岗位上、在责任中体现一个优秀员工的先进性和个人素质的高低。

三、责任重于泰山。

一起起惨痛安全事故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从这些安全事故当中,人们看到了共同的祸根,这就是责任的缺失。可见,责任也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篇3:基于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业绩评价

(一)从评价主体演变看企业业绩评价从企业发展历史来看,最早产生的是一元主体的企业业绩评价。早期企业的资金基本来自所有者,因此他们是当时企业业绩评价的唯一主体,其目的是对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进行分析,评价自身财富的创造和累计状况。随着现代企业的诞生,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业绩评价进入二元主体阶段。此时,一方面所有者通过业绩评价来衡量经营者受托责任履行的好坏,另一方面经营者需要通过业绩评价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成效和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以期实现改善日后管理工作的目的。同时,众多企业逐渐通过负债经营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这一状况的出现又催发了债权人为保护其资金安全,对企业的业绩尤其是其中的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企业业绩评价主体扩展到三元形态。 从现实来看,所有者、经营者和债权人为保障各自利益而对企业进行的业绩评价是目前主流的企业业绩评价内容。

(二)从评价方法看企业业绩评价在早期企业业绩评价阶段,主要使用利润、投资额、报酬率等单一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单一财务指标的结果明确且应用简单,但随着企业经营的复杂化和竞争的加剧,单一财务指标不能满足不同评价目的的需要,因而开始向多元财务指标演变,如沃尔评分法、杜邦分析法等。随后,人们逐渐发现单纯使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存在诸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其结果容易受到人为干预,不同企业间的可比性较差,且不能反映很多重要的非财务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鉴于此, 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使用来评价企业业绩的方法得到了推出和应用,典型的方法有平衡计分卡。从目前的应用程度开看,综合使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被多数企业所接受。

二、现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综合性企业业绩指标当前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使用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以平衡计分卡为例,其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涉及四个评价维度,其中一个维度使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其余三个利用非财务指标完成评价,它们可以分别反映企业不同方面的业绩效果及内部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设计非财务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说明财务指标的结果,但财务指标包含若干个不同的内容,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能简单明确地反映企业业绩。

(二)无法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竞争激烈化的环境下,企业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对其经营成败的作用不断增加,企业只有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均衡的关系,保障他们在与企业的契约中涉及的利益,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由此,目前企业业绩的评价主体已进入多元化阶段。多元企业业绩评价主体在企业中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会以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去分析和判断企业业绩的好坏,并以此作为今后与企业的行为导向。但目前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主要服务于投资者、债权人和经营者三类利益主体,还有众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如员工、供应商、环境、社区、政府等)的利益未予以考虑,企业业绩评价还是以经济责任的考核为实质,没有体现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业绩好坏。从长远开看,现有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利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构建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涵义的普遍解释,企业负有社会责任的相关利益群体主要包括: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客户 (消费者)、员工、社区、环境和政府。

(一)构成分析

(1)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业绩评价。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里,受投资者委托经营运作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这一过程所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使得投资者非常关注企业实际创造的利润情况,它直接决定了其投入资金的财富变化。通常,EVA、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市盈率等财务指标可以用来评价企业投资者利益的保障程度。

(2)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评价。除投资者的资金外,企业经营运作所需资金的另一基本来源就是债权人提供的债务资金。债权人在企业的利益体现在资金的安全(供应商债权人)和资金的收益(金融机构债权人)上。因此,他们关心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保证相应资金义务的给付。 评价企业对债权人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业绩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比率。

(3)对客户(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评价。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只有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树立商品品牌和企业形象的认同,才能最终取得丰厚和长久的利润回报。企业对客户的社会责任履行可以通过客户服务成本、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率、客户保持率、 准时交货率等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进行衡量。

(4)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评价。员工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所需的最重要资源,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取得盈利根本保障。不重视员工利益的企业,必然无法很好地实现对其他利益主体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包括确保各项合法劳动权益、提供各类福利、改善专业技能、给予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等方面。相应的财务和非财务评价指标有员工培训支出、职业安全保障支出、员工流失率、社会保险覆盖率、员工构成比例等。

(5)对社区的社会责任评价。企业总是处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其利用了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各种资源开展经营活动。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员工本地化、采购本地化、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通常可以使用捐赠额、本地采购额、就业贡献率、员工志愿者活动次数等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

(6)对环境的社会责任评价。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企业在创造巨额经济财富的同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些损害导致的不良后果已经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目前,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能够评价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有环保费用或投资、环境事故支出、单位产值能耗、不可再生资源节约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等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

(7)对政府的社会责任评价。政府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了稳定社会环境和各种公共产品。与此同时,企业作为一名“公民”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评价主要包括纳税总额、违法支出、法律培训支出、与政府合作项目数量等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二)指标设计通过上述七个角度企业社会责任业绩的构成和评价依据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评价。但是,按照角度划分的企业各项社会责任业绩评价指标较为繁多,为了简化操作、明确评价结果,需要将各项指标进行筛选、提炼。此外,上述社会责任业绩评价指标各自为政、对应性强,缺少一个统领性的指标来综合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因此,本文提出基于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业绩的综合评价指标社会贡献率是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与企业平均占用资产总额的比值。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人)、社保及其他福利支出、利息支出总额、交纳的各种税金、环保支出、捐赠支出和净利润等项目,它可以用来评价企业运用单位资产(资源)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的总能力,能够较好量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综合效果。若企业为上市公司,还可以使用每股社会贡献额作为替代指标。

四、结论与建议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创造良好应用环境基于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业绩评价目的是判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好坏和保障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的程度。因此,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指向,才能在具体的经济活动里采取必要的行为予以实施。这要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首先树立社会责任观,并将其贯彻于具体的经营策略和活动中。

(二)结合企业所属行业特点,适当调整评价指标不同的行业具有自身独特的经营特征,由此产生的社会责任范围和侧重点自然就会有差异。因此,在具体应用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效果的业绩评价体系时,应该根据企业所属的行业,灵活地调整评价指标的项目。如属于制造业的企业在进行环境责任的业绩评价时,需要使用“环境事故支出” 指标反映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属于金融行业的银行一般不涉及该指标的使用。

篇4:孔子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这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就是路。路在文言里面就是“道”。于是,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世上本没有什么道理,大家实践多了,自然就会总结出一些道理来。

道理的存在是有好处的,因为它可以给后人提供经验,避免犯错误,争取更进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是必然的规律,这对于人是这样,对企业也是如此。就眼下中国的企业界而言,如何总结经验无疑是最重要的。中国经济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固步自封走向开放已经经历了30年。3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而立,对企业来说是从创业期步入成熟期。本专栏问世的目的就在于跟诸位看官切磋一下中国企业界的真知灼见,八卦巷议。以便对中国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道”。并希望这些“道”会对而立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有所裨益。

好,开张!

诸位看官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些诧异,也许会嘀咕本文是不是“水煮”一类的胡扯。且慢,个中原委且听本人细细道来。

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确是舶来品,这个没错。但企业可不是舶来品,有企业自然有社会责任。那么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的企业责任和企业责任观。而且,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关于社会责任的精彩言论。比如说,做生意要注意生态平衡,不能“竭泽而渔”。对员工要厚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这里说的道就是做生意要顾及利益相关方,不能一味自己捞银子。

好,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圣人,或者说是个大学者大教育家吧。孔子从小很苦,3岁没了爹,7岁没了娘。但孔子胸怀大志,靠自学成才,并投身仕途,在鲁国做到司寇这样大的官。按理说,他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在衙门里混饭吃,只要不搞贪污腐败,不想篡权谋反,名车豪宅的日子是唾手可得的。但孔子是个有伟大理想的人,他看到天下大乱,道德沦丧,自己的志向又实现不了,就毅然下海自己创业了。

孔子下海也是有自己考虑的,第一他没资金,第二又没什么人脉和背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一个——知识。所以孔子办了个私学。当时也就跟新东方的俞敏洪差不多,属于民办教育。孔子办学最辉煌的时候据说有生源3000,比较牛的高材生有72个。3000多学生在当时很厉害了,几乎跟一个小国的常备国防军的数量差不多。

作为一个民间教育企业,孔子要的学费很少,他不要钱,要“束”也就是干肉条。算是对利益相关方很低的要求了。而且,孔家大学是流动讲学,从一个国家路演到另一个国家,也不存在什么环保问题。孔子身兼大学校长、教授和体育老师,有时甚至做杂役。对教学和学校管理以身作则。当然,孔子也是个大慈善家,他自己没什么钱,但看到路上有穷人,会派子路去救济。

孔家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培养了一批高级的知识分子。比如子贡、冉求等都是良相级别的,还有一些如子路这样的大将,最不济的也有颜回这样的社会贤达。可以说,孔家大学是孔子社会责任观的具体体现。

想想吧,几千名衣衫褴褛的穷学生跟着一位50多岁的老人(春秋时期,中国人平均年龄才20多岁),到处流浪(说周游列国是恭维过头了)。很多次,孔子自己也“累累若丧家之犬”,“饿于陈蔡之间”,还有次差点给杀了(孔子长得很像当时的黑社会老大盗跖)。孔子虽然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这几千名精神孤儿还是追随着他,到处跋涉,听他的教诲,不离不弃。这样的民办企业可以说是除此之外永远不会有的。诸位看官见过这样无私的企业家吗?

篇5: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稳定观

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数量增多,纠纷与冲突涉及范围扩大,尖锐和对立的程度加剧。有的人据此便认为,当前一些社会不稳定的现象源于对“以人为本”的提倡,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了把维护社会稳定与坚持“以人为本”对立起来的现象。其实,这些不稳定现象并不是产生于坚持“以人为本”,而恰恰是多少年来在“以人为本”方面做得不到位而积累、遗留下来的问题,只是这盖子在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被集中揭开来罢了。我们不要堵塞、压制、掩饰出来的表面稳定,而是要通过疏导、化解、消除而出现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本质稳定。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稳定要依靠全新的理念和做法来实现。这新的理念与做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真正实现有机的、良性的、持续的、健康的社会稳定最终还是要靠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其他。12月5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年经济工作八个重点的第七项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在明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的第六项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而再地点出“以人为本”,即是此意。在我看来,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尊重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下社会的“不同”确实多起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等。面对这诸多的不同,很多社会管理者一时还有些不太适应,以至于有一种恐惧心态,在应对中要么如临大敌,要么就搞一刀切。其实,本不必如此。社会的“不同”、“多元”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有道是“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和谐社会就是“和而不同”。由于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表现在社会结构中就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自然会有其不同的阶层群体意识、不同的利益获取与维护模式。所有这些群体阶层合法的利益,都要、也都必须要一视同仁地去尊重、去保护。不能为了某一群体、某一范围的利益,就动辄以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名义去取代、压制别的社会群体应该有的合法和基本利益,特别要反对一些既得利益群体过分的要求以及对普通人民群众利益的伤害。尤其在今日的中国,尊重人更多要体现在尊重最广大人民群众方面,这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前提。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不是人民群众,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其可实现程度之间差距的扩大,以及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落后于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等等原因。我们固然不能把群众胃口吊得太高,但也不能让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收益差距太大,让一些利益群体早已“超英赶美”,其获利速度、程度让一些发达国家目瞪口呆,而另一些群众生活的改善却赶不上相应的社会发展进步水平。不论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还是维护社会稳定,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仅仅就矛盾谈矛盾、就稳定谈稳定,恐怕永远只能疲于奔命而不治本。说到底,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力量,但这一力量能否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取决于我们对社会公平问题的真正解决。如果社会公平解决好了,人民群众就会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力量;如果不去解决或者说没有解决好,就会把人民群众推向社会稳定的另一面。虽然说人民群众素质的相应提高使得传统的保持社会稳定的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但从长远发展看,人民群众素质——至少包括基本生存和发展技能、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和真正提高,其实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把这三方面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这就是要把“为了人”作为实现社会稳定的归宿。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没有稳定也就没有发展,稳定压倒一切。但稳定并不是目的,我们是要通过稳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的需要,进而实现人的发展。这才是目的。所以,不能为稳定而稳定,更不能为了稳定而去压抑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保持社会稳定,一定要把“为了人”作为最高要求和最后归宿。

篇6: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

传统技术政策中的“供给偏向”容易造成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并陷入技术控制困境,社会建构论对嵌入于技术(创新)中社会过程的分析则内在展现了技术政策的`新视野.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采取了积极管理技术的态度,强调技术的社会整合,其在实践中体现为建构性技术评估的战略与工具.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一技术政策观中蕴含了技术民主化的思想,并提供了技术民主化的实现形式.

作 者:邢怀滨 陈凡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04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19(3)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   技术政策   建构性技术评估(CTA)   技术民主化  

篇7:浅析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的演进

浅析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的演进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技术实践的社会评价观经历了从漠视技术论到技术乐观主义,从技术自主论到技术悲观主义,从适当技术论到生态技术主义的发展过程.由此所衍生的技术决定论、专家治国论、技术恐惧及反技术主义都曾对社会的技术选择产生过影响.技术生态主义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适合当代技术发展的.正确的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

作 者:姜振寰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00420(11)分类号:N09关键词:技术实践的社会评价观 技术乐观主义 技术悲观主义 反技术主义 生态技术主义

篇8:以人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关键词:社会责任,道德缄默,以人为本

引言

近年, 一连串频频发生的责任事故历历在目:温州两辆动车追尾相撞, 致数百人伤亡;蓬莱19-3油田溢油, 导致一起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污染的责任事故;在建靖宇至松江河铁路存在“骗子承包、厨子施工”和工程质量隐患等问题, 导致施工单位有关责任人清除出铁路建设市场, 事故涉及的16个墩台、两座特大桥将全部返工……频频发生的事故在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同时更在真切地呼唤: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 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 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是企业的生长环境, 离开社会资源, 企业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从两者的关系看,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诚然, 当今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所谓企业社会责任, 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同时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实际上就是明确提出企业仅仅遵守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不够的, 还应履行超越两者之上的伦理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和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等几方面。

二、企业管理中的道德缄默问题及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企业既是一种经济组织, 更是一种社会组织;既承担经济职能, 更需履行社会责任。企业道德就是一种直接以企业的实践为目的并为此提供约束性和激励性双重规范的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 以引导企业从自在状态升华为自为状态的企业理性。一个只有懂得如何去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企业, 才是自为的企业, 或者说是主体性已经觉醒了的企业。这样的企业, 能够认清自己置身于其中的各种关系、诸多责任和运作机制, 从而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和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远景。

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若干建议

1、SA8000, 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的引入

从全球视角来看,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大的趋势。1997年8月美国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SA8000, 1999年1月, 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全球协议”, 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 该协议号召企业遵守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的九项基本原则。“全球协议”的九项标准和SA8000标准, 虽然对中国目前多数企业而言相对较高, 然而作为一项国际公认的标准, 我们的企业必须不断去靠拢。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 制定出我们自己的一套标准。

2、以人为本与社会责任的理念整合

以人为本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世界各国重视, 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 其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 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近来, 全国各地许多矿厂、施工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很多私营企业在给员工购买保险的漏洞, 职业性中毒、职业病、拖欠工资等等问题都属于与劳工权益密切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目前, 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问题集中在六个方面:劳动合同、劳资纠纷、加班问题、职业健康、生产安全、权益保障。这也是我们构建自己的社会责任标准的着手点。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 单纯以经济利益考虑问题的思维已经失去了立足点。

3、内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价格、质量之后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竞争力。作为一个企业, 能否强大,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不仅是投入, 而且能产生无形和有形的经济效益, 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意味着企业收入更高, 运营风险和成本则更低。世界经济论坛更是放言, 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结语

社会责任感在短期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回报, 但从长期远景来看利益无穷。国内企业要以长期利益为出发点, 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观造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 人本思想使得企业重视员工, 尊重员工的立场, 提供他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所需资源和环境, 是企业高效运作的保障。其次, 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也是企业能够大受裨益。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 相比而言更具知名度, 更易获得人们的好感, 当然也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我们要清楚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建立一套企业行为规范, 而是将其作为手段致力于企业内外部和谐伦理关系的形式。这也正是党中央所提出的“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克敏, 《国外企业伦理学的研究进展》, 《经济学动态》, 1997年第2期:

[2]熊元斌, 张丽华, 《论社会责任及其道德调控》, 《中州学刊》, 2000年第5期:

[3]林森, 《可持续发展时代企业的制胜之道》, 《管理现代化》, 1999年第2期

[4]蒋琼, 《浅议企业的二重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北京商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

[5]章海山, 《论作为经济伦理的竞争范畴》, 《学海》, 2001年第1期:

[6]武玉芳, 《企业社会责任与劳动者权益改善》, 工会论坛2004年7月第10卷第4期

篇9:再谈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才会有可持续和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观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国家电网公司始终将探索、宣贯、检验和完善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作为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首要问题和科学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和保障。

1 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外来词汇,是英文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中文直译,与中文语境下的直观理解有较大的区别。在中文语境下,企业社会责任一般理解为企业的社会责任,重点是强调企业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而在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强调企业行为的性质,即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国际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多达上百种,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在2010年11月1日的全球发布,国际上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已经渐趋一致。

国家电网公司综合自身的多年研究成果和ISO 26000的社会责任定义,提出了实践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有效管理自身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和绩效。它是企业为其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是企业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的基础上,自愿追求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是企业自愿始终保证自身行为的透明和道德。其中,企业行为的透明是指企业保证其影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决策和活动的公开性以及以清晰、准确、及时、诚实和完整的方式进行沟通的意愿;企业行为的道德是指企业推进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和绩效。

2 国家电网公司对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探索

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无论是目前,还是在未来,这一过程都将持续进行。这里对公司探索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作一介绍,核心内容如下图所示:

(1)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

国家电网公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有效管理自身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和绩效。这一定义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三方面内涵:

第一,以综合价值创造结果和透明度作为判断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简言之,就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按照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的观点,对社会负责任的核心是保证企业行为的透明和道德。因此,判断企业行为是否对社会负责任,除了考虑道德动机和履责意愿,还必须坚持两个基本标准:一是要看绩效结果,即企业行为能否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综合价值;二是要看透明度,即企业行为能否保证必要的透明度。

第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整逻辑,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意愿、行为和缋效的统一。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认为,“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是组织将社会和环境考虑融入其决策并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Ⅱ向承担责任的意愿”。衡量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的唯一标准就是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事关高品质生活、健康、繁荣和社会正义的协调及维护地球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这些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它从整体上表达了社会的广泛期望。”国家电网公司认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源于使命、成干机制,始于战略、成于管理,本于制度、成于文化,并最终体现为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绩效结果。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从管理入手,核心是有效管理好企业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ISO 26000认为,“影响”是指“组织决策和活动所引致的社会,经济或环境的积极或消极变化”,包括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积极影响(引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积极变化)、消极影响(引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消极变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如价值链的影响)等。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管理实践,旨在通过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影响。

(2)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理解

国家电网公司认为,厘清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是一个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既不能简单地套用国际标准,将国际标准列示的社会责任议题直接转化为某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也不能简单地套用利益相关方理论和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罗列企业的利益相关方责任或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而是要以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和保证透明度为标准,厘清特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是有边界的。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和保证运营透明度是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边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要立足国情、社会发展阶段和企业实际,从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和保证透明度的要求出发,着眼充分发挥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各自优势,在市场分工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体定位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与企业的综合价值创造领域、方式和优势息息相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能以损害企业的综合价值创造能力为代价,否则就是“好心办坏事”,以“社会责任”之名行“对社会不负责任”之实,使着企业重蹈“企业办社会”的历史覆辙,或者陷入“将企业社会责任简单等同于捐款和公益事业”的认识泥潭。一般而言,按照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和保证透明度的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充分发挥企业的核心社会功能,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保证以负责任的方式提供负责任的产品;(2)充分发挥企业的普遍社会功能,保证以对人、对社会、对环境负责任的方式开展企业运营;(3)保证企业行为的透明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三方面的社會责任内容应该再细分为哪些责任,需要在深入分析企业的综合价值创造功能和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具体界定。

nlc202309040223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的综合价值创造功能会随着企业情况、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各不相同,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也必然应随着企业情况、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企业有什么样的综合价值创造潜能,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并持续改进。

第三,企业落实社会责任内容有着不同的优先顺序。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确定落实社会责任内容的优先顺序,并按一定的周期进行评价和更新,以保证企业良好的履责绩效。不同企业落实社会责任内容的优先顺序不尽相同,同一企业落实社会责任内容的优先顺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3)国家电网公司对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方式的理解

第一,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是公司管理的全面变革。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实践,旨在推动企业以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和保证透明度为目标,在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及利益相关方期望,通过透明和道德的企业行为,有效管理好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它是对现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通过推动实现社会责任管理的“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推动企业管理目标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管理对象从企业内部的人财物拓展到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资源、能力和优势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管理机制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发展到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管理内容从以利润目标管理为中心的商业管理内容拓展到综合价值管理、社会和环境风险管理、利益相关方管理、透明度管理等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内容。

第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是推动企业采用新的运营方式。企业社会责任内生于企业运营过程,要求企业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方式开展业务运营。努力做到在运营过程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与期望,自觉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加强利益相关方管理和透明度管理,努力争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决策和活动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品牌形象;全面提升企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是推动企业采用新的社会沟通方式。推动企业切实树立起外部视野,学会换位思考,努力实现社会沟通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传播业务和工作,转变为传播业务和工作的社会贡献与综合价值;从单纯重视与股东和主管部门沟通,转变为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全面沟通;从注重沟通的信息传播功能,转变为注重沟通的综合价值创造功能,努力实现“沟通建立信任、信任增进合作、合作创造价值”。

第四,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是推动企业员工采用新的工作方式。通过将社会责任管理要求落实到每个岗位,推动广大员工自觉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益相关方理念、和谐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透明发展理念、品牌发展理念,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落实综合价值管理、社会和环境风险管理、利益相关方管理、透明度管理、责任品牌管理等社会责任管理要求,自觉将内部工作转化为社会贡献和综合价值,将利益相关方诉求和社会期望转化为日常工作要求,实现“内部工作外部化,外部期望内部化”。

(4)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功能的认识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微观功能,包括提升企业的综合价值创造能力,营造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建设负责任的企业品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充分激发广大员工和利益相关方创造综合价值的潜能与优势,促使企业发现新的综合价值创造领域和更有效的综合价值创造方式,提升综合价值创造能力和水平;推动企业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与利益相关方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营造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推动企业持续改善社会沟通方式,提升社会沟通效果,全面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宏观功能,包括促进全社会的思想,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保障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社会治理机制顺利运行,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政府调控失灵”、“社会治理失灵”。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意识形态投资和社会创新投资,为全社会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道德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基础制度。一方面,它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创新,包括催生重要的思想创新,推动全社会反思企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价值定位,反思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反思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模式和社会沟通模式;催生重要的制度创新,在企业和社会层面,反思能够增进全社会利益的企业制度安排,推动全社会思考更优的基础法律框架和企业治理机制安排;催生重要的管理创新,在企业层面引发“静悄悄的管理革命”,出现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等新的管理模式,在社会层面引导推动社会各界创新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使得企业行为能够更加符合全社会的利益;催生重要的技术创新,支撑企业发展方式、社会沟通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持续变革,如引致综合价值衡量、社会和环境影响管理、社会沟通、利益相关方参与等一系列技术工具的创新等。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将逐步发展成为与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治理机制相并列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它能够通过充分发挥内生于企業运营过程中的利益相关各方的主观能动性,让全社会拥有更多的沟通与透明、信任与共识、合作与共赢、和谐与绿色,保障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治理机制顺利运行,并为治理“市场失灵、政府调控失灵、社会治理失灵”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

(5)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动力的认识

国家电网公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有三方面的驱动力。一是内生于企业制度安排层面的企业内部驱动力;二是宏观层面的社会环境驱动力;三是内生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驱动力。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除了要求企业完善内部制度安排之外,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的驱动作用。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回顾国家电网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历程,国内外的社会责任发展潮流,其中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支持,对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持续深化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在国家电网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过程中,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其中特别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直接推动,对公司转变发展方式,自觉推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篇10: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

中国残联理事长王新宪

在为《自强之歌》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世界和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实践,着眼于我国残疾人状况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历史地、全面地、深刻地阐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他指出:“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历史和现实表明,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残疾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充分实现公民权利和生产力解放的问题,必须始终重视,而不容忽视”;“对残疾人这个社会脆弱群体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人类解放为最高宗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幸福为建设的根本目的,更应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保护其不受侵害。同时,对这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还应给予特别扶助,通过发展残疾人事业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为我们科学认识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提供了思想武器。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如何认识与对待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残疾被看成是“天意”,是前世作孽的因果报应;残疾人往往被视为“废人”,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广大残疾人备受压迫和歧视,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苦难深重的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开始走向新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关于残疾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二十多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团结,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这些政治上的优势,为解决残疾人问题、发展残疾人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残疾人施展能力、参与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和谐友爱、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人道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日益改善。所有这些,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奠定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基础。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开掘了丰富的实践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践是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丰富源泉。残疾人通过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增强了平等参与意识,也使社会认识到了残疾人的能力;社会通过对残疾现象的研究和残疾预防,对残疾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外界障碍是残疾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认识到社会补偿、扶助的重要性和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在这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概括了残疾人事业的基本经验和理论,形成了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基本内容。

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扶弱、济困、助残的传统美德。《周礼》中有“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的思想。到了当代,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被赋予新的意义,注入新的内涵,成为现代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残疾人一直没有停止过求生存、图发展的奋斗,他们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历经种种痛苦和磨难,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顽强地维护自己的生存,并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体现出了极其宝贵的自强不息精神。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得到广泛宣传和弘扬,改变了人们对残疾人的不正确观念,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并成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国际社会关于残疾人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机遇,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残疾人事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吸收借鉴国际社会残疾人工作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和《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所包含的“平等·参与·共享”的思想,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和提高了我们对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的认识,促进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丰富内涵

江泽民同志关于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丰富内涵。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残疾人是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由于遗传、疾病、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和环境污染等自然和社会的原因,残疾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在每个国家、每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残疾人存在。残疾人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是人类的组成部分,虽然有某种缺陷,但并非异类、另类,而是人的存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一种表现。可以说,残疾人的残疾,客观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付出的一种代价。

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政治经济根源,为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障。依照我国宪法,残疾人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保障法又对残疾人权利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其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残疾人作为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应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劳动权利、医疗康复权利、文化权利、婚姻家庭权利以及获得特别扶助的权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的权利意识和社会保障残疾人权利的意识逐步增强,残疾人权利的实现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这体现了我国人权保障的广泛性、真实性和公平性。同时也应看到,法律上规定了残疾人的平等权利,并不等于这些权利就能在事实上自然而然地实现。目前社会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侮辱残疾人、侵害其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残疾人在实现基本权利方面,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法律、经济、行政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为残疾人权利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的能力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等自然属性为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综合范畴,可以说人类有多少种活动就有多少种能力。判断残疾人的能力,应着眼于他能干什么,而不是不能干什么,这是认识残疾人能力所应有的态度。虽然残疾使残疾人某些方面的功能受到损害和限制,但通过发挥其他感觉和思维器官的作用,刺激并调动人体自身的代偿功能,扬长避短,仍可以使被损害和限制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认知世界,参与社会,创造财富,达到与健全人同等的程度和水平。除了极个别者外,几乎所有残疾人都具有生活能力、劳动能力、接受教育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由于残疾的磨炼,残疾人往往具有更加坚强的意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残疾人同样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造成残疾人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界障碍。外界障碍的存在,使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某种不利地位,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社会应尽的责任。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指出,无论在什么地方,对产生缺陷的条件进行弥补以及对致残后的种种后果进行处理的最终责任都要由各国政府来承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关心残疾人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社会补偿。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通过发展残疾人事业,减轻和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其权利的实现。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采取措施,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机关、团体、企业

事业组织和城乡基层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竭诚为残疾人服务。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对残疾人的特别扶助措施,并不妨碍和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实现自己的权利,因而不应视为对其他人的歧视或不公正,恰恰相反,它体现了社会公正,促进了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需要社会的帮助,也取决于自身的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残疾人只有乐观进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懈奋斗,才能克服自卑感和依赖心理,认识自我,磨炼意志,提高素质;才能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展示自身能力,增进社会理解,转变社会对残疾人的不正确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残疾人更要适应时代要求,增强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去。作为公民,残疾人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履行好应尽的社会义务,这也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展残疾人事业,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残疾人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它的解决最终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要求发展残疾人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必须融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中,并与其相协调。在我国现阶段,发展残疾人事业,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既缩小差距又不超越现实;要贯彻“讲求实效,打好基础”的方针,既立足当前,优先解决残疾人迫切需要而又有可能满足的基本需求,又着眼长远,抓好关系残疾人根本利益和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工作;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激励残疾人的参与意识与自强精神,充分重视和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残疾人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致康复国际第十一届亚太区大会的贺辞中指出:“残疾人这个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的解放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反对以肤色的不同、民族的大小强弱和性别的差异来划分优劣,追求并努力实现种族解放、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也反对以人体功能是否有缺陷来划分优劣,追求并努力实现残疾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不仅必须消除奴役、压迫和剥削,还要消除歧视、偏见和陈腐观念导致的不平等社会现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不但涉及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的变革,也要求社会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步。残疾人的解放,对残疾人而言,是消除障碍,全面发展,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对健全人而言,是消除愚昧、偏见和歧视,实现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对社会而言,是追求和谐友爱,实现进步平等。因此,残疾人的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残疾人自身的解放,也包含着社会解放的意义。可以说,残疾人的解放是衡量人类解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最高宗旨的共产党人,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幸福为建设的根本目的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应为实现残疾人的解放而不懈奋斗。

上一篇:莆田第十一中学教研组工作总结下一篇:社会学:第8章 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