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故居心得

2024-04-22

贺龙故居心得(精选5篇)

篇1:贺龙故居心得

参观贺龙故居心得体会(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011年6月18日,医院开展“关爱在医院”主题活动年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组织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到桑植贺龙元帅故里参观学习。大家怀着对元帅的敬佩之情,对这次红色之旅充满憧憬和向往。

到达桑植贺龙故居后,我们按照活动的安排,参观贺龙元帅故居及贺龙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精神,在贺龙元帅铜像前,我想起了书本上学到的贺龙元帅生前转战湘鄂西,领导人民闹革命这段历史。正是先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无畏牺牲的精神,才换回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怀着这份崇敬之情,我更要勤勉上进、兢兢业业,以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一边听讲解员元帅的革命业绩,一边感悟元帅的感人故事,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当年那一幅幅惊心动魄、艰苦卓绝、感人至深的画面,又再一次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更加坚定了发扬艰苦奋斗、坚定理想信念、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贺龙元帅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崇敬。他始终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中,足迹到处,都谱写着他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赞歌。他把自己的手杖赠给维吾尔族百岁老人买买提木沙;深入果农问寒问暖,和同农民一起劳动;与文艺界的演员握手联欢;他慰问在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陪同周总理出国访问,关心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等等,都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的关爱。

通过这次的学习参观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以后我将更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通过认真工作进行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树立正确入党,往往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漫长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够获得的。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

要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在这次参观元帅故里的活动中,从领导、同事的身上我感到了一种活力,一种动力。在我周围,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优秀的积极分子,克己奉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态度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我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心,只要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尽快不断提高自己。在我站党支部关怀和培养下,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正如歌曲中所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正是因为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国家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优秀的组织,我渴望早日加入这个组织。能够成为一名党员,一直都是我的精神动力。可能,我的思想还存在很多稚嫩的地方,恳请党组织加强对我的教育和培养,给予我批评。

某年某月某日

签名

篇2:贺龙故居心得

前几天学校组织我们部分学生到桑植县进行了一次的社会实践,这次实践我们分别参观了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刘家平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纪念馆。

刚开始听说学校组织学生去贺龙故居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这次一定要去那里看看。小时候总是看见爸爸看一些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一些记录书籍,也许是小时候受到爸爸的影响,在心底对于贺龙元帅总是有着那么一些朦胧的敬意。那个时候,总听爸爸说,贺龙元帅是位了不起的元帅。

贺龙元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军事家,是中华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贺龙元帅出身在一个贫寒的农户家庭。小时候只念了五年的私塾,然后就辍学回家务农。那个时候的他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干过许多繁重的活。然而,即使是这样努力的生活着,也没有能够让家里的生活稍微好上一点,总是被一些人无情的压迫着,让他在心里逐步积聚着想要奋起反抗能量,直等到他爆发的那一天,他凭借着两把菜刀打天下,带着他们乡里的十几个人一起开始了他们的革命道路,于是,也就这样开始了贺龙元帅他传奇的一生。

走近贺龙故居,在外面就看到一大扁,上面刻着“贺龙故居”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当年邓小平亲自书写的。听导游姐姐说,这栋房子是贺龙的祖父修建于清朝时期,后来传给了贺龙的父亲。贺龙和他的姐姐、妹妹、弟弟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时期。正中间的堂屋里面现在放着着贺龙元帅身着戎装的半身铜像。堂屋的后面是贺龙姐姐妹妹的卧室,左前间是火炕屋,后面半间是贺龙父母的卧室。堂屋的右边前间是厨房,后面半间是贺龙和他弟弟的卧室。故居的的房子是骡马房。屋内的摆设都极其的简单,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生活的人,贺龙元帅的一家,后来都走上了救过救民的革命道路。

连通贺龙故居和贺龙纪念馆的是一座桥,其名为“百龙桥”,这座桥上由一些雕刻师精心雕刻的一百条龙,故名为“百龙桥”。这百龙桥的建立也是为了表彰贺龙元帅对中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贺龙纪念馆前面的一座贺龙的全身铜像,威武的出力在广场的中央,在那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对贺龙元帅默默地鞠了三个躬。贺龙纪念馆由八个展厅组成,陈列着两把菜刀闹革命、南昌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国家体育事业奠基者、国家军队重要领导人、贺龙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展厅几大块内容。在这里,我们了解了许多贺龙元帅在为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的许多

光荣的事迹,也为贺龙元帅在人生的晚年的生活的艰苦,遭到江青等人的陷害而含冤而死而感到惋惜。

后来,我们去到了刘家平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纪念馆。刚到那里,进去眼前的就是一个伫立的四棱柱。在纪念馆中,放着许多战士们当年打仗时候的 物品。同时导游也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战士们的英勇事迹。

接着,我们去到了贺龙组织人开会的会议室。那里十分简陋,一张大桌,一盏油灯,一个喇叭,一副挂在墙上的图——两把红旗交叉。但是,这里门槛很高。这个门槛是简单的门的槛。导游说,这栋房子是当时的一户有钱人家的房子,大概是地主吧。当时听到贺龙一行人来了,就跑了。就是在这个地方,贺龙作出了许多关键性的决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贺龙元帅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为新年中国的作出的贡献是我们用几句简单的言语所能够概况的了的。在战争中的艰苦也不是我们这些后人所能够想象的了的。然而,在这次贺龙故居之行之后,我终于知道了小时候对于贺龙元帅的朦胧的敬意。那是来源于心底深处的崇敬,为他坚持不懈的为革命而奉献的精神而感动

篇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磨课心得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以树喻人,借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和永葆拒虫香气的特点来表达对宋庆龄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几次听到教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收获启迪,于是便有了自己尝试的念头。

深知丰厚的底蕴是上好课的基础。便买来《宋庆龄传》,细细品读;搜寻别人评鉴宋庆龄的各种文字,细细咀嚼;观看纪录片《宋庆龄》,细细品味。通过这种“骆驼式”的接纳后,再转眼看课文,呵,还真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宋庆龄的影子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有关描写和评述她的文字在我眼前精灵般地摇曳,一波一波地激荡起我的设计灵感。经过几个夜晚的奋斗,第一稿新鲜出炉:

一、 导入课题。

1. (出示宋庆龄照片以及外国友人评价宋庆龄的两段话)

① 她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士。

② 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罗曼•罗兰

2. 引出人物宋庆龄并简单介绍。

3. 揭示课题。

二、 走近樟树。

1. 樟树是宋庆龄生前最喜欢的树木。作者笔下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呢?自由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想一想:这是两棵的樟树。(用课文里的词语概括)

2. 正音

3. 交流问题:这是两棵的樟树呢?(蓬蓬勃勃,永葆拒虫香气)

4. 探究樟树的外形、特点。

▲ 樟树的蓬蓬勃勃

(1) 着眼文本,细读体会: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呢?(抓住“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及“无论……总是……”这样的句式体会。)

(2) 想象说话,提升感悟:烈日炎炎,樟树______

暴雨袭来,樟树______

北风卷地,樟树______

无论是______还是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3) 引导背诵,强化体验。

▲ 樟树的永葆香气(拒虫)

(1) 抓关键词句,体会樟树可贵之处: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樟树又有什么可贵之处?

(2) 句式训练,拓展深化

即使______,______,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无论是______还是______,它总是永葆香气。

只要______,虫类就______。

(3) 感受写法,对比鲜明:课文还写到了其他的树,为什么要写别的树?

三、 感受宋庆龄。

1. 拓展资料:宋庆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与她所喜爱的樟树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通之处?默读三则资料

★ 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她一生追随孙中山,为革命工作70多年。始终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英勇战斗,从不向反动势力妥协,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

★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宋庆龄继承孙中山的遗志,继续担当重任,并显示出罕见的坚定和勇气。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工农群众和共产党人。为了拉拢她,蒋介石竭力动用一切力量(弟弟子文、妹妹宋美龄、甚至是年迈的母亲)进行劝说,甚至用金钱诱惑,希望她改变立场。但她坚定地维护孙中山的遗教,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并联署通电全国,尖锐谴责蒋介石。

★ 宋庆龄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了,坚定地说:“我是不怕他们的!”即使是面对戴季陶的以死相挟,她仍大义凛然地说:“要想让我不说话,只能是砍掉我的头。”

……

2. 深化理解:读着这些故事,你又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些句子?(随机出示,再

次品读文中有关句子。)

3. 揭示写法:课文落笔于樟树,用意却在写人。樟树的蓬勃生机、高贵品质,

无一不是宋庆龄伟大人格的体现,这就是借物喻人。

4. 小结引读:在人们心中,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

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因此——(引读第6自然段)

5. 激情升华:宋庆龄高尚的品格与美德香溢四海,许多人高度地评价她,由衷地赞美她(课件展示文森特的专访片段以及纪录片《宋庆龄》片尾以何香凝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歌曲)

6. 延伸写话:当你来到宋庆龄的故居,站在这两棵樟树前,你又会想到些什

么?请写下来。

四、 作业:推荐阅读《宋庆龄传》

背诵课文。

看着教案,颇为得意。可试上下来,问题就凸显出来。整一堂课,几乎是教

师的表演课,滴水不漏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刻意雕琢的美丽语言,层层递进;精心制作的课件,动人心魄;课外拓展的资料充斥着课堂……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哪里去了?文本哪里去了呢?经过深刻的反思和“痛苦的抉择”后,决定回归,回归到教学的原点,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需,站在“学”的基点上,再一次细读文本,几番修缮调整,定稿如下:

一、 分层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树。板书:樟树。见过樟树吗?看到樟树,你会想起哪些词语?交流

2. 还要一起来认识一个人。板书:宋庆龄。“龄”是个生字,和老师一起写这

个字。左右结构,左边是个牙齿的“齿”,表意;右边是个命令的“令”,表音。写的时候,注意笔画的穿插,结构紧凑。注意后鼻音,一起读一读。

说说你所知道的宋庆龄,她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完成课题、齐读

课题)

4. 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什么是“故居”?——随及解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宋庆龄与樟树有着怎样的关系?——置后解决)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正音释义: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或者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 梳理脉络: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樟树?还写到了什么?

三、 感悟樟树(略,教法基本同前)

四、 品读人物

1. 读课文,找出表现宋庆龄和樟树之间关系的句子。

2. 交流,品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1) 这两棵树指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作者在第1~2自然段中并没写出,到第3自然段着重指出,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摄像镜头,带着我们由远及近,由模糊而清晰、由疑惑到恍然大悟,一步一步地走近樟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对于这两棵樟树,宋庆龄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舍不得”三个简单的字,却包含了宋庆龄的无限深情,你觉得表达了宋庆龄怎样的情感?(喜爱、敬仰、眷恋、鞭策等)

(3) 因为“舍不得”,宋庆龄拒绝了——

因为“舍不得”,宋庆龄以樟树自勉,自励——(根据你所搜集到的资料,

说说宋庆龄坚持革命、品质高洁的小故事)

3. 听着听着,你联想到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呢?感情朗读。

4. 树如人,人如树,樟树便是宋庆龄的化身。因此——(引读第6自然段)

五、 小结写法

1. 揭示写法:借物喻人

2. 拓展深化:吟诵何香凝赞美宋庆龄的诗《唯菊与石》以及《青松》《红梅》《秋菊》《竹石》《石灰吟》《卜算子•咏梅》等诗感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特点和作用。

3. 作业延伸

(1) 造句:无论……总是……;只要……就……

(2) 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创作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

实际显现的教学效果是可嘉的。反观之,这一次的教学设计因学设教、化教为学。教师心中装着学生,装着教材,装着“语文”。从导入开始,樟树和宋庆龄这个人就像一条线索,从分到合,从暗到明,贯穿始终。设计符合了教材的特点,贴近了学生,真正做到了以文为本,以生为本,教学中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样的教学,或许没有了美丽如画的课件,没有了教师才情的挥洒,朴实、淡定了些,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既得意又得言,这何尝不是一条语文教学走向“返璞归真”的路呢?

张庆先生曾言语文教学的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让我们谨记在心。

篇4:贺龙故居心得

我欣赏这生动传神的比喻,却更愿意把他比作一棵高大的青松。

根穿透了千年石缝,深深地扎进湘西北这块土地,迎风傲雪,昂然挺立在无穷的时空之中。

贺龙故居,贫民家庭。

青山环抱,溪水潺潺。

一砖一瓦,一木一石,虽经百年霜风浸染,然仍原址原貌,散发着古朴清馨。

让人回味无穷。

纪念馆更不事奢华,只容真实原形。

那锈迹斑斑的实物,那幅幅文图照片,印记着贺龙闪光的足迹,浓缩着元帅毕生的光阴。

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解述,让我浮想联翩,仿佛亲临其境,置身其中。

看!

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打团防、砸盐税、夺枪支,唤醒了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反剥削反压迫,拿起武器,向着统治者斗争,向着敌人冲锋!

讨袁护国,他义无反顾;

蒋汪背叛,他义愤填膺。

面对反动派的利诱和威胁,他嗤之以鼻,坚决回击!

这一件件一桩桩,多么豪迈的壮举,多么伟大的胸襟!

听!

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了黎明的夜空。

担任起义总指挥的贺龙,叼着旱烟斗,神釆奕奕,指挥若定。

仅短短六个时辰就结束战斗,把鲜艳的红旗插遍洪都古城。

从此,拉开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序幕,开辟了我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征程。

戎马一生百战捷,不叫敌寇渡关山。

具有军事天才的贺龙,智赛孔明,勇比关张。

指挥战斗,常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创下诸多光辉战例。

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如同音乐大师演奏,把战争指挥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军内外远播威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篇5:参观故居心得体会

小分队先后参观了鲁迅当年生活的祖居、三味书屋、故居、百草园等与鲁迅有关古宅的原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了鲁迅笔下创作的文学作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对我国新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毛主席也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的成就不光光是在文学和社会评论,更重要的还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如果说在战场上你的武器是一杆枪,那么鲁迅的`武器就是一支笔,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人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勇敢坚决的空前的民族战士。

我们在缅怀的同时,要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我们应呼吁当代青年,大学生加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增进爱国情怀,弘扬爱国精神。通过这次暑期社会时间活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加入到我们的行列。

上一篇:黏土手工教案下一篇:中国形势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