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故居导游词

2024-04-15

蒋氏故居导游词(共9篇)

篇1:蒋氏故居导游词

蒋氏故居导游词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氏故居导游词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小张。现在由我为大家介绍我们溪口镇的著名旅游景点蒋氏故居丰镐房。丰镐房原是老蒋的.祖传老屋,六问。1928年,老蒋对这里进行了扩建,迁走25户邻居,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

丰镐房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大家看,这楼轩相依,廊庑回环,确实是富丽堂皇。前庭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均有月洞门相通。中间小天井,两边有金桂银桂各一棵,是宋美龄亲手所栽。两旁的东西厢房,东由宋美龄居住,西为老蒋元配毛福梅的住所。下面请大家跟随我来欣赏丰镐房里的布局吧,从这里面可以反映出老蒋的`许多思想内涵。先到前厅,请大家抬头望屋顶正中的雕塑,中间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两边是“双龙戏珠”。继续往前走,来到中堂,也是丰镐房整个建筑的中心,叫“报本堂”,这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面书有“寓理帅气”四个字,是老蒋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人,统帅万物。两边楹联是老蒋的手笔:“保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厢房走廊上的雕刻。东厢房走廊上雕刻的内容是“精忠岳传”,有“汤阴大水”“拜师周侗”“操场比武”“岳母刺字”等画面,反映了宋朝一代名将岳飞的成长过程。两厢房雕刻的是八洞神仙的群像,有神态怪异的铁拐李、潇洒飘逸的吕洞宾、持笛横吹的韩湘子、手执花篮的何仙姑等,栩栩如生。这里既反映了老蒋对这些历史题材的爱好和祈求飞黄腾达,吉祥如意的愿望,也反映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高超造诣。各位游客,刚才我把丰镐房的情况向大家作了简单介绍,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转转,再去品味品味。厢房里还有一些历史照片,也可以让我们重温历史。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收获!丰镐房极尽精美,确实是民间建筑艺术的结晶。

篇2:蒋氏故居导游词

清朝有位蒋氏宗人蒋廷秀,来到溪口文昌阁,凭栏远眺,口占一首:“巍巍百尺峙山邱,赢得奎光射斗牛;文薮由来锦溪胜,争看多士踏鳌头。”,写出了文昌阁的壮观、秀丽。

文昌阁里供奉“文昌帝君”像。文昌帝君熟读诸子百家,酷爱书籍。日夜手不释卷,苦读攻书,成为人间文人的偶像,冠名“奎星”。所以。文昌阁又被称为“奎阁”。溪口文人常到阁里聚会,叩拜文昌帝君。讨个吉祥,指望日后进身仕途。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望子成龙心切,且又信奉佛教,所以,常带儿子到文昌阁,跪在奎星前叩拜。蒋介石对文昌帝君十分崇敬。就在他第一次离家乡前,还跪在文昌帝君前祈求文韬武略。

蒋介石在外闯荡了几年,从一个不起眼的平头百姓,竟然跃居高官。当上了孙中山大总统的参谋总长,俨然成为左右风云大人物。1920xx年春,重回故里,登上文昌阁,对着“奎星”纳头便拜,弄得边上人好生奇怪。站在边上的蒋介卿笑道:“瑞元,溪口多少名土,只有你对文昌君如此虔诚,故有今日发迹。”蒋介石答道:“兄长,对佛,心诚则灵。诚者,信也;既信而不可变易。佛以不变而对人间万变。姆妈一生信佛,我岂能变易?”蒋介卿肚皮里没多少墨水,也没听出个所以然,只得点头称是。兄弟俩走走停停,见文昌阁栋梁歪斜,必须立即修理。蒋介石向蒋介卿交代,马上修理、扩建,要他担任督工,资金全由蒋介石拨款。蒋介卿提出异议:“文昌阁为溪口人活动场所。要修理应当分摊经费,为何全由我蒋家尽担?弄不好吃力不讨好的。”蒋介石道:“兄长不必多言,我自有道理。”蒋介卿见弟如此坚决,欣然破土动工。

翌年竣工。蒋介石将“文昌阁”改名为“乐亭”,并亲自撰写《乐亭记》。他为什么要更名呢?他在乐亭记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岭上古木参天,危崖矗立,其下有溪水潆洄,游鱼可数,牧童渔夫徜徉其间,乐且无穷,其幽静雅逸之景象,窃比世外桃源无事他求矣。而隔溪绿竹与岭上苍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洁无异写真,其有岁寒君子之逸致乎……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间,凡远方同志来游者,莫不徜徉依恋而不忍舍,盖无间乎仁与智,皆有乐于此,乃取其义而名之曰:乐亭。甚愿吾乡间同志,朝夕游乐,顾其名而思其义,因观感而有所兴起,卓然自立也,庶不负今日改造斯亭区区之意也夫。”蒋介石对文昌阁的修建、更名说得十分透彻。

到了l920xx年,他跟宋美龄结了婚,两人到溪口,住在“乐亭”。文昌阁自然成了蒋宋在溪口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甚愿吾乡同志,朝夕游乐”成了空头支票。每当蒋介石夫妇住在文昌阁时,四周岗哨林立,谁还敢去阁内走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住在蒋母墓庐慈庵养伤,担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赶到溪口看望蒋介石,被安排在文昌阁居住。

1937年1月13日夜,一张竹筏载着一个军人和两名随从赶到溪口,被蒋介石的亲信戴笠带进文昌阁住下。此人就是抗日将领张学良。张学良走进文昌阁已是夜深人静,在神不知鬼不觉的黑夜里,四面布满便衣,溪口当地名土和文人不敢到文昌阁“朝夕游乐”了。文昌阁倒成为张学良幽禁生活的起点。他住了十天后,被送往雪窦寺招待所。

l939年12月1 2日下午,六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文昌阁夷为平地。蒋介石穷于应付战事,一直未曾重建。1986年,国家拨款近30万元,由东阳县木雕营造厂按原貌重建,一楼厅堂展示蒋介石夫妇的相关资料,二楼为卧室与书房,恢复室内布置并展示宋美龄的画作。对外开放,世界各国元首和海内外人士慕名而来。1987年3月,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前来溪口观光,登上文昌阁,连声说:“这里风景真迷人!”他的夫人莫尼克公主也留下了赞美溪口的笑声。

篇3:蒋氏故居导游词

一、应明确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应对,未雨绸缪

1.历史人文知识、人文价值判断在名人故居讲解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有“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说法,历史上的名人事迹是我们审视社会、正视自己的一面镜子。学生在讲解名人故居时,往往囿于对名人故居的具体景物的简单描述上。以海宁徐志摩故居为例,当学生讲解到“该故居始建于1926年”,就不再继续展开叙述,那么这个1926年就变成非常平凡的一年,游客也没有丝毫触动可言。同样,导游必须引导游客真正做到以小见大。学生讲到1926年时,应更深入去讲述“为什么建房”“怎么建房”等问题:这是徐志摩为了与陆小曼结婚而建的一栋小洋楼,尽管他们在此爱巢居住时间只有短短2个月。也可以讲述徐志摩的这次结婚发生的诸多传奇故事。人文知识在名人故居讲解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还要有人文价值的判断,要有理想信念,有所赞成,有所否定。这就要求导游对徐志摩、陆小曼为了结婚各自先离婚的来龙去脉有详细的了解。

2.常规“名人故居导游讲解”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常规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单一的知识讲授,或辅以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尽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传递一定的知识信息,却失之没有抓住名人的精神。以讲解绍兴鲁迅故居为例,我们可以展示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照片,通过观看这些照片学生能有了直观的了解,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在于如何欣赏这些照片。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玩耍、三味书屋读书时,还是孩提时代,所以在观看百草园照片的时候,得怀有一颗童心。百草园里各式各样的花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对孩子是有莫大的吸引力的;而在观看三味书屋照片的时候,对鲁迅先生在12岁就读私塾时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得怀有一腔敬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描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摇头晃脑、“颠倒淋漓噫”的场景,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童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就必须把这种童趣融入到导游讲解中去,激发学生的童真。

二、掌握名人故居的导游讲解,可以从教学艺术、学生互动等两个方面着手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艺术,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科学的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只有注重教学艺术,才能有效地把人文知识、人文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教学艺术应注重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也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运用到了两种教学手段,一是画画,二是排演小品。关于画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说视觉信息非常形象化,包含诸多的信息。有人会说看照片不是也可以?但笔者认为,看照片是非常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画画,学生必须学会画面的布局,选择欣赏的角度,把名人故居画出来的过程,其实是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再造出学生心目中的故居的过程,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同样,排演以名人为主题的小品,模拟名人的生活经历,体验名人的喜怒哀乐,可以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2.引导好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经过对名人的事迹学习后,获得知识上的提升,心灵上的感化学会自己创新,最终拧合成人文情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某个任务(即以“任务驱动”型) 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在讲解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在海宁的故居时,说到张宗祥的书房名叫“铁如意馆”,可以安排学生去寻找答案,无论通过网络搜索、或是查找书籍、还是实地考察。当学生得到“张宗祥得到一明代铁如意后,将其书房命名为铁如意馆”的故事后,不禁会追问这个铁如意的来历。然后继续探求,原来这铁如意还是明代一农民起义首领以此为武器抗击来敌的武器,是大有来历的。我想,如此一番剥茧抽丝,披露真相的过程,便是学生最好的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了。

篇4:作文:蒋氏故居游记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溪口镇。穿过一条窄长的街道,便到了蒋氏故居景区,整个景区包括溪口博物馆、丰镐房、蒋氏故居、文昌阁等六个景点。

蒋氏故居沿剡溪而建,背山面水,地理位置优越。房屋主框架都是木头的,白墙青瓦,古色古香,一间间、一排排的房屋连接成片,井然有序。

最靠路边的一排房子全是卖各种工艺品和食品的商铺,商铺里面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最多的就数千层饼店了,远远的就能闻到它的香味,再加上店主卖力地吆喝,实在让人很难抵挡住那香味的诱惑,想去尝一尝。而千层饼店铺的`名称更突显出了其历史特色,比如:“蒋咸泰千层饼”“周顺房千层饼”,让人仿佛置身于民国时期。

商铺之中,有几家照相馆也非常具有时代特色,比如“民国照相馆”,门前还站着一个穿着民国时期服饰的人,正招揽着游客进去拍照。那些游客在照相馆里换上民国服饰,化个妆,着实过了一把穿越的瘾。

我们还在博物馆和文昌阁仔细聆听导游讲述关于蒋氏家族的人物、事迹,有些发人深省,有些令人感动。这一次游玩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也让我增长了见识!

篇5:作文:蒋氏故居游记

哈喽!大家好!这个寒假大家一定去了不少地方吧,我也去了不少地方,其中最让我留连忘返的,还是蒋氏故居——宁波奉化溪口。它那里有许多珍贵的文物,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吧!

首先介绍一下老蒋: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生于清朝末年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县)。国民 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 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国民 党政府总统等职务。1949年国 民党与共产党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1975年逝世于台湾的住所士林官邸内。

介绍完了,我们就要去与他一生紧紧相连的地方:国民 党的民国大杂院。一进外院,就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军人的气息,旁边摆着老式的吉普车、简陋的黄包车、威风的拖斗,正前面还有一个蒋介石骑马时候的雕像,他不像关羽那样威风凛凛,而是有一种和蔼、平易近人的感觉,我还上去拍了张照呢!到了里面,这种军人的气息越来越强烈了,展台里放满了手 枪、滑膛枪、手 雷、步枪、军刀、照明弹、子弹四周就是那些以前的寝室、照片、家具。这次又得说说正中央了,上面摆着蒋介石穿军装的照片,下面摆两把豪华的椅子和一张小方桌,我和爸爸妈妈都合了张照。再往右拐,军人的气息依旧不减,右边是蒋介石制造的著名事件和开国元帅、将军照片,而左边是一个军 火库,有大炮、弹 药箱、各种子弹、高射炮等等,种类非常之多。咱们继续往前走,吸引你的肯定是左边的.大型家具,家具我不用多说,无非就是缝纫机、大便桶、婴儿车、椅子之类的东西,周围呢,就是蒋介石的各种照片、事迹。直走左拐,也不知道是谁设的孔子教学图(全是雕像),后面就越来越离谱了,是罗汉洞,里面可有八百罗汉呢!然后就是四大天王雕像、千手观音雕像、如来佛雕像,终于走出罗汉洞了,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游乐设施,有迫击炮打靶、鱼跃龙门、轨道车,我一次玩了个痛快,真开心啊!我们又走进了一间屋子,那里面有皇帝坐的地方,我还坐上去当了一回小皇帝呢!走出这间屋子,才知道要走了,由于是时间关系,就去了一下雪窦山就回去了。

篇6:蒋氏故居导游词

蒋氏故居位于奉化溪口镇内。一到那里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古色古香的武岭门巍然得屹立着。门前的一排参天大树是那么挺拔,那么粗壮。武岭门是溪口镇的门户,用略带粉红色的块石砌成。是溪口著名旅游景点之一。武岭门是进入溪口镇的必经之路,因建在武山的山脊上而得名。1929年前还是个小庵堂,因蒋介石的母亲笃信佛教,常到这里念经拜佛。1930年被蒋介石改建为城门建筑。门额上“武岭”二字为国民党元老于佑任所题。门楼内侧也有“武岭”二字,是蒋介石所书。

武岭门前人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走进门一看风景优美、鸟语花香,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武岭门的旁边有一幢三间二层的小洋房,这便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从国外回来居住的房子,这栋小洋房处处散发着现代气息,吸收了许多外国元素。小洋房一楼里进有一块“以血洗血”的石碑,讲述了蒋经**亲毛福梅遇难的历史,表达誓报杀母之仇的坚定决心。楼上东边一间就是蒋经国夫妇卧室,西边间是他的书房。中间是会客室。从小洋房的平台上可以俯看 “剡溪” 和溪口全貌。小洋房附近还有跳水台、憩水桥、钓鱼台等建筑物。

顺着清澈的剡溪、沿着武岭路,不一会儿就到了丰镐房。丰镐房的正门门楣上方的题匾“蒋氏故居”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书。建筑格局为前厅后堂、两厢四廊。这里值得观看的是两排很窄楼梯,扶手伸出双手就可以抓住,原来没有这么窄的,蒋介石的母亲过世后,蒋介石让人改成这么窄的,因为生前母亲是小脚,怕母亲魂魄回来的时候爬不动,楼梯窄可以双手扶着楼梯上楼。庭院里还有宋美龄亲手种的两棵桂花树。

最后,我便来到了蒋介石出生地――玉泰盐铺。这里是蒋介石的祖父及蒋介石的父亲经商开店的地方,楼上卧室,楼下作店面,蒋介石出生在楼上。在西侧墙脚有蒋介石书写的“玉泰盐铺原址”,署名“中正”。

我介绍完了,怎么样?我当小导游不错吧!亲,给个好评呗!

★ 蒋氏故居导游词

★ 关于麦饼作文

★ 吃饼作文

★ 一个饼记事作文

★ 萝卜丝饼400字作文

★ 卖饼阿姨作文

★ 做饼记作文

★ 吃饼赏月作文

★ 因为蒋老师的话

篇7:陈诚与蒋氏父子

1961年美国邀陈诚访美,欲离间蒋氏父子与陈诚的关系,以实现搞“两个中国”的目的。周恩来表示:“我们希望蒋介石、陈诚、蒋经国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陈诚亦以自己的行动坚持民族大义,对历史作出了交代。

【蒋眼中的“股肱之才,战场死士”】

陈诚,浙江青田人。1918年,21岁的陈诚考进保定军官学校。两年后该校因直皖战争爆发而停办。

1923年,陈诚任建国粤军中尉副官,于肇庆讨伐冯宝初战役中,胸部中弹负重伤。蒋介石以大本营参谋长身份至医院探视,知其英勇,又因同为浙江子弟,印象深刻。出院后,陈诚受蒋介石拔擢,出任师部独立连少校连长。1924年10月,一批苏联火炮运抵广州,陈诚随同蒋介石前往视察,蒋当面询问他是否有意担任即将成立的炮兵连连长,陈慨然允之。后来蒋介石告诉陈诚,本欲任命你为特务队队长,你反而情愿低就官衔次之的连长——这让蒋介石益发器重和赏识陈诚。近人或谓陈诚夜读三民主义,恰逢蒋介石途经,入帐询问三民主义精义,陈诚对答如流,故博得蒋氏信赖的这段故事,只能视为稗官野史。综观陈诚获得蒋介石青睐的原因,一为两人之结交互动,二为陈个人之战功。

后来陈随蒋北伐,身经百战,历尽艰险。一次,全团仅存三百多人,辖下三位营长一死两伤,陈诚仍坚持奋战,并派一支奇兵抄敌后路,使敌军猝不及防,终获胜利。由是观之,陈诚之于蒋介石,不仅是股肱之才,更是战场死士。

北伐告一段落之后,国民政府展开裁军计划,第十七军缩编为第十一师,陈诚任副师长,这就是后来通称为陈诚嫡系班底“土木系”的“土”。中原大战打得最激烈时,蒋介石晋升陈诚为第十八军上将军长,仍兼第十一师师长。此后先后兼第十四师师长、第五十二师师长,并任“剿匪”追击军第二路指挥官。1934年5月,陈诚兼任庐山军官训练团主任,扩大训练国民党军军官。同年9月,在第五次“围剿”中进占瑞金,迫使中共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陈诚续任驻赣绥靖预备军总指挥,不遗余力攻击区内红军留守部队。1936年5月,中共进入陕北,陈诚被调任陕晋绥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并奉命准备华北抗日的各项工作。

陈诚的前半生,始终是蒋介石的“亲密战友”。除了能力出众,忠心不贰的人格特质也是他受蒋青睐的原因。西安事变时,随蒋视察西北的陈诚亦被张学良、杨虎城软禁。陈氏老长官兼好友严立三曾赠言陈诚妻子谭祥(字曼意,其父为谭延闿):“交把中华民国”。严的用意,是要宽慰谭祥,把陈诚命运交给“中华民国”,不必焦虑。事变结束之后,陈诚把严立三这段话记在日记里:“交把中华民国。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随节西安蒙难,立三兄以此语慰曼意,录此自勉。辞修廿六年元旦,武昌。”

【反对委曲求和力主对日抗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第二次合作,举国一心,齐力抗倭。早在1930年,陈诚即奉蒋介石之命,与钱大钧等人赴日本参观军事演习(时称观操)。日军演习时分成东西两军对抗,东军约有一师兵力,辖有机械化车队,西军有一师和一旅兵力,辖有重炮部队。演训目标是练习以不同兵种在复杂地形从事运动战。

陈诚回国后在呈送蒋介石的观操报告中指出,日军之训练与装备,我军均远不及之,日军之所以邀中国军官观操,目的在炫示武力。他并送给蒋两件纪念品:一是“大演习纪念册”,陈诚题字“伴君如伴虎”,暗示中国在日本旁边处境的艰危。二是一本“东岛风物彩片”相簿,封面上写“红映中华民族之血”。陈诚在册子里写道:“东岛进步,实肇始于甲午之役,勒索我赔款二万万两,及汉冶萍公司等,垄断中国之利权,数十年来强取豪夺,挹此注彼,始成其物质文明之突飞猛进。国人士游彼邦者每眈享受之乐趣,而忽其所由来。余于十九年冬讨逆军事告竣,东渡观操,觉娱乐之念息,戒惧之心生。置此作为警惕。”陈诚的这段话,爱国之情跃然纸上,而他对日本虎视眈眈中国的判断更显示了自己的见识。

八年抗战期间,陈诚直接参加且为中外瞩目之战役,为淞沪战役与武汉保卫战。他不断提出各种战略建议,对国民政府抗战时期整体战略构想的形成是作出了贡献的。淞沪战役爆发前一个月,陈诚去信蒋介石,认为与日和平无望,应尽速攻击前进,不要坐视日军后续增援,并建议如敌军进犯长江,我军应整体发动,肃清日本在租界区和各地的屯驻部队。20天后,正在庐山着手军官训练的陈诚,发了一封电报给蒋介石,力主只有“抱积极战之目的,全面战之方针,始可得万一之和平,与一部之胜利,否则无法言战,更无法言和”。陈诚反对委曲求和的看法,与何应钦等主和派站在对立面。

淞沪战事爆发的第二天,蒋介石急电陈诚返回南京共商大计。陈诚在南京待不到一天,即偕同熊式辉到上海视察战场。返回南京后,熊式辉认为中国没有能力和日本打仗,陈诚则力驳熊言,坚主为今之计,不是能不能打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打的问题。陈诚告诉蒋介石,华北战局扩大势不可免,一旦日寇占有华北,其快速部队必定从华北沿平汉铁路直驱武汉三镇,如此发展,中国战场将被切割为东西两块,在战略上对我国不利。只有扩大淞沪战役的规模,避免由北而南的攻势,转而诱导日军由东而西,沿着长江仰攻的打法才对我有利。在此之前,陈诚这套战略思维已在1936年10月于洛阳面报蒋介石。蒋当即连声赞同:“打、打,我们一定要打!”遂大举增兵上海,日军也被迫继续扩大淞沪战事。不久,蒋介石初步划定了全国范围的抗战攻防序列。

1937年8月24日,陈诚指挥部队加入淞沪战场的左翼军。日军海陆空协同作战,我军牺牲惨重,仅能阻挡日军进逼,无法实施聚歼。10月初,我军退守继续抵抗,日军续增援逾20万人。蒋介石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负责淞沪战场全局指挥。淞沪战场是长期抗战的基础,也是国际观瞻的焦点。随着战场的变化,陈诚重新拟订了攻击计划。

11月9日,松江、枫泾同时失陷,我军逐渐陷入敌军大包围之中,苏州河南岸的情势亦极端不利,陈诚开始着手准备全线撤退。蒋介石在电话中不同意立即后撤,以九国公约在布鲁塞尔开会,为争取国际同情,命陈诚再撑3天。陈诚亲至昆山前线一座宝塔内坐镇指挥,苦撑3日后全线撤退。

淞沪战役打了整整3个月,上海于11月12日陷落。总计此次战役中,我军伤亡官兵约20万人,日军约7万人。国民党精锐部队虽受创严重,但在政治上,中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迷梦。陈诚本人不光战略上出谋献策,也在火线与敌作殊死搏战。日本军机屡屡飞临上空,肆意轰炸,有好几次,指挥所刚搬走,敌机便循迹而来。在淞沪战场上,随从人员多人死难,陈诚仅以身免,部下见长官不畏死,亦愿以身殉国。

陈诚面对的第二场大战,是驰名中外的1938年武汉保卫战。陈先为武汉卫戍总司令,后又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万家岭之役是武汉保卫战众多战役中最值得追忆的一场战斗。日军遭我军坚强抵抗,战况空前激烈,在极为艰困的环境下,陈诚领导的第九战区仍作反攻之部署。这时,陈诚接到蒋介石的指令,限令在10月25日弃守武汉。综计从6月11日至10月25日,敌我双方在此次会战中至少投入了150万兵力。其中,日军伤亡照陈诚估算为20万人以上,我军伤亡人数达40万之众。

【大撤退:危急关头的“镇山之宝”】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调陈诚为东北行辕主任。由于军政各端诸多失措,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一败涂地,各方视陈诚为罪魁祸首。很长一段时期,国民党内部“杀陈诚以谢国人”之声不绝于耳。谤议腾腾之际,1948年6月5日,也是陈诚离开东北行辕主任职务三个星期后,他进入上海陆军总医院动胃溃疡手术。术后,陈诚情绪低落,遂以养病为由,不复仕出。

思来想去,陈诚认为台湾气候温和且交通便利,环境清幽,物价便宜,较适合养病,遂于10月6日偕妻眷乘飞机抵达台北。从这天到1965年3月5日身故异乡,陈诚与台湾结下不解之缘。

陈诚赴台养病两个月期间,为前线战局焦头烂额的蒋介石,下野压力愈见沉重。1948年12月29日,时任台湾省主席魏道明(字伯聪)忽登门求见,魏氏告知陈诚,接获总统密电,电文内容仅称:“决任弟为台省主席,望速准备。”第二天,《中央日报》登载中央社电讯,称“行政院”会议决定改组台湾省政府,并任陈诚为省主席。

东北挫败的阴影挥之不去,陈诚虽间接接获蒋介石指令,但心态似仍冷淡消极,故而在魏道明辞出后,随即去电蒋介石,称:“魏伯聪有远见,应仍请其主持台政,职可在军事上以个人关系予以协助……”蒋介石正为陷于胶着之淮海战役殚精竭虑,得知陈诚犹未到任,即急电催陈速速到任:“如何不速就职,若再延滞,则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破败也!”紧接着,又去一电催促:“命令业已发表,应照伯聪兄之意从速交接……总以勿再游移为第一要义。”1949年1月6日,陈诚仅带随从人员一名匆匆就任。蒋介石得知后急电称许:“闻昨已就职,甚慰,自主台命令发表后,反对者对弟攻讦复起,所可痛者,我同学干部,亦受影响,革命环境,至此险恶极矣。”

蒋介石的任命,主要着眼于陈诚可以忠诚落实他的撤退台湾计划。陈诚心里明白,他的任务除了继续在台推动政务,革新省政,更为艰巨者,是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让军队与机关人员以及随之而来的难民潮,能从容不迫、平平安安地从大陆撤运到台湾。

于是,陈诚到差的第二天,就召集台湾各方在基隆港举行会议。陈诚到基隆后,才发觉事态严重。他这样在回忆中描述:中央军政机关迁台单位数量激增,战后还有一批来自日本的赔偿机器赶运至台湾,上海商人也不断从大陆进口货物到台,均集中于基隆、高雄两个口岸码头。基隆港原有码头18座,陈诚视察时进港船只已多达41艘,把狭窄的基隆港挤得水泄不通。据当时的统计,那时一条船要装卸货物,有的需时40天以上,外港还有船只因不耐久候,原船开往其他地方者。

陈诚明白这副担子极其沉重。他原想远离是非圈,避居台岛,没想到如此夤缘之下,蒋介石却挑中他作肩负大撤退计划的主事者。

戎机紧急,陈诚上任之初,疏运港口成为他最重视的工作之一,目的就在于便利大陆物资运台。在陈诚及所辖干部的努力下,战后百废待兴的基隆、高雄等港口又恢复了战前的活力,大陆撤退的军民、物资均能大体接运抵台。

在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的年代,陈诚成为危急存亡关头蒋介石最倚重的“镇山之宝”。在案头便条纸上陈诚写下这么一段话:“生于斯死于斯,离此一步即无死所,不可再有如在大陆上尚可撤退之念。”

【台湾经济起飞的奠基之功】

陈诚接任台湾省主席时说过一番话:“台湾不是日本人遗留给我们的,更不是战利品,是台湾同胞五十余年血汗所累积,是全国千百万军民先烈血肉的牺牲,从日本人手中争取回的,我们若不把台湾弄好,非但给日本人讥笑,更何以对先烈?对后代子孙?”

陈诚初掌台政,政治与经济各方面问题重重,少数台独分子正从事“独立”、“托管”活动,金融动荡,物价高涨,学潮澎湃。当务之急,是稳住情势,安定人心。陈诚做了好几件颇具开创性的大事,如实行“三七五减租”(按:指耕地佃租不得超过全年主要产物收获量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此举限制了地主的收入,保护了佃农的利益)、改革币制、粮食增产及实施地方自治等。其中,“三七五减租”与改革币制两项,被认为是战后台湾由贫困走向小康的起步阶段。

陈诚借鉴以往任湖北省主席时实施过的“二五减租”,实质精神与“三七五减租”相近。陈诚表示,租佃制度本来就应废除,但这种制度由来已久,一方面不希望以暴力手段解决土地问题,加上当局没有足够资金收买或者征收这些土地,故只好改革现行租田制度,以阻止有钱人利用土地投机牟利。为避免人亡政息,陈诚还透过“立法院”,通过了“耕地‘三七五减租’减租条例”。根据事后统计,实施减租后佃农的地租减少,平均收入增加了30%,而且佃农努力增产增加的收入全归自己所有,因此实际增加的利益远超过这个比例。

改革币制,也是陈诚对台湾的重要贡献之一。陈诚主导的金融改革完成以后,原本扰乱金融秩序的投机事业不复发生,金融活动纳入常轨。台当局币信巩固,物价平抑,使得台湾逐步脱离战后贫穷阴影,走向经济复兴之路。台湾能有日后之经济起飞,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陈诚实有奠基之功。

走出大陆失败的阴影后,陈诚对蒋介石贡献良多,不论于公于私,都无愧于蒋。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后,对美国多有顾忌,担心在国共内战失利且美国放弃援助的情势下,去台湾会对其不利,故多次对莅台踌躇裹足。蒋介石此时的复杂心理,陈岂能不知。5月11日,陈诚给蒋介石发去电报,电文说:“职意钧座应即飞台。又钧座行动,似不必秘密,以示自由且因我国一切组织松懈,与限于法令,亦无法秘密也。职陈诚。”隔了四天,蒋介石仍未置可否,陈诚又去一电催促:“……乞钧座径飞台北,一切不必顾虑。” 他以电报向蒋介石保证安全,暗示蒋可免除安全等方面的担忧。后蒋于1949年12月10日撤到台湾。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复行视事”。复职后,为投桃报李,提名陈诚为“行政院院长”,一则回报陈诚半生戎马之耿耿忠心,二则回报陈不断催请撤退台湾以及对自己切身安全的保障。

【在美国人“拉陈抑蒋”的阴谋面前】

陈诚半生追随蒋介石,体察强人之政治性格,故终能顺应风向,将权力平稳过渡。 1954年,蒋介石推举陈诚为第二任“副总统”党内候选人,于同年5月就职。1957年10月,蒋介石更提拔陈为国民党副总裁,俨然有成为接班人的架势。从这时起直到1963年12月,陈诚身兼“副总统”、“行政院院长”、国民党副总裁三大职务。

1958年炮击金门开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一些朋友时,周恩来就国共和谈问题谈了一些具体设想:蒋经国等安排在人大或政协是理所当然的;蒋介石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如果陈诚愿意做,蒋经国只好让一下做副的。又说,陈诚愿到中央工作,不在傅作义之下,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工作。(金冲及《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1958年10月13日,毛泽东在接见新加坡《南洋商报》一位撰稿人时表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指蒋介石等)自己的方式生活。蒋介石不要怕我们同美国人一起整他。又说,蒋同美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枝连起来,根还是他们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关于军队问题,可以保存,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金冲及《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后来,周恩来将毛泽东的这些原则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用张治中等的话说就是:只要台湾归还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指蒋介石)与兄(指陈诚)意见妥善处理。

1961年下半年,美国邀请陈诚访美,企图在是否从金门、马祖撤退的问题上离间蒋氏父子与陈诚的关系,实现搞“两个中国”的目的。周恩来决定以促进蒋、陈的团结来击破美国“拉陈抑蒋”的阴谋。章士钊曾说:“现在真正支持蒋介石的是北京。”周恩来表示:“我们希望蒋介石、陈诚、蒋经国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他认为陈诚“还有些民族气节,看来不会被美国牵着鼻子走”。陈诚赴美前,周恩来请人提醒台湾当局要加强内部团结,即蒋、陈、蒋的团结,把军队抓在手里,美国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周恩来申明:只要他们一天能守住台湾,不使它从中国分裂出去,那么,我们就不改变目前对他们的关系。希望他们不要过这条界。8月,陈诚访美。美国国务院将1955年以来中美大使级谈判的记录拿给他看,想以此进行拉拢。陈诚看后对人说:“中共拒绝美国一切建议,而坚持美舰队及武装力量退出台湾的作法,不受奸诈,不图近利,是泱泱大国风度。”陈诚还表示,他会向历史作交代。(廖心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自1949年底至1963年终,陈诚领有台湾行政权力凡十四年,这十四载正是台湾从战后残破穷困的局面,朝现代化社会过渡的关键年代。无论在农业、工业、教育、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陈诚都是国民党治台期间奠定稳固基础的开创者。昔时台人尊称陈诚为“陈诚伯”。“二二八”事变以后,台人与大陆人关系紧张,陈诚能得民众如此爱戴,足证他在主政期间一步一脚印之实绩已普受肯定。

【三条遗言耐人寻味】

至于陈诚与蒋氏父子之关系,后人有诸多评说。江南的《蒋经国传》如是说:“上焉者,处处要请示蒋先生,下焉者,要向经国低头……”“陈军人本质,一向发号施令,且以果断闻名,处此尴尬境遇,内心之苦闷,盖可想及”。这是1963年间,江南笔下陈诚政治生活之困境。斯时,蒋经国已当上“国防部长”,总绾兵符,政工系统、特务组织早已纳入“蒋太子”指挥体系。陈诚名义上是“副总统兼行政院长”、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又岂能不知蒋老先生之心思。

陈诚与蒋经国之间的矛盾关系,向来备受岛内外人士注目,但外间多有推想臆断之说,少有真人真事实际经历能旁征博引者。衣复恩先生回忆录曾缕述其本人与蒋经国结怨经过,有段蒋经国与陈诚之故事,颇为传神与真实。

衣先生叙述,一天,他接到陈诚武官韩采生上校的电话,谓辞公想看看U-2的空照。陈诚与衣复恩一向交好,衣说,“副总统”要看,岂有不从之理,就将U-2照片和资料亲送阳明山辞公寓所。谁料同一时间,蒋经国也去拜访陈辞公。这次蒋经国的“不期而遇”,是碰巧还是人为,衣复恩始终想不透,但他猜想蒋经国心中可能对此事很不高兴。衣复恩事后认为,这次去辞公府上,没有事前向蒋经国报告,是他自己的疏忽,也凸显他不懂政治的性格。如此置身高层之间,自然危机四伏。

衣复恩还讲了一段蒋经国抱怨陈诚的故事。蒋经国亲口告诉衣复恩夫妇,他对陈诚并不太认同。党的中央委员选举,实际上他(蒋经国)的得票最高,但把第一名“让”给了陈辞修。

1965年3月5日,陈诚因肝癌逝世,毕生恩怨归于尘土。生死大事,亦是管窥蒋氏父子与陈诚实质关系的最佳场域。台北《大华晚报》在陈诚逝后的一篇社论中有云:“时未半年,国丧两位大老。于右任先生‘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的挽歌未歇,辞修先生‘全国军民,共此患难’的遗言又萦绕耳际。”《大华晚报》社论还透露了几项讯息:“辞修先生临终前一日,总统亲往视疾,辞出时还留有泪痕。昨晨病情恶化,总统令长公子蒋经国将军终日守护在病榻之旁,蒋夫人亦亲往探视,对陈夫人抚慰备至。”

陈诚逝世后,由台湾官方出版的《陈副总统纪念集》,收集了国民党党政军各界官员的悼念文章、祭文、挽联等。以悼念文章而言,由官员署名的按例均系本人亲自撰写,或者委诸绍兴师爷手笔而仍由本人署名,论篇幅少说亦有上千字。殊不知,蒋经国的那篇悼文,竟只有短短九行字句,且是由编者捉刀代笔。蒋经国写道:“陈副总统逝世,国防部长蒋经国至为悲恸,他沉痛哀感的说:‘陈副总统的逝世,在国家和党来说,是无可补偿的重大损失。在我个人来说,尤其是失去追随了近30年的导师。’蒋部长还追忆的说,陈副总统卧病以来,他曾经晋见多次。最后一次谈话,是在3月1日上午。他说:‘当时副总统曾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和我谈话。副总统虽在病中,仍感殷殷以国事为念,并且对我个人勉励有加。’蒋部长心情沉重,他说,他追随副总统,备承指导爱护,至今近三十年。想不到在国家艰难的时候,副总统竟一病不起,这真是国家和党无可补偿的损失。”

陈辞修暮年担心的,是蒋介石领导下的台湾,存在许多别人不能说、不敢说的问题。他通过台湾当局发表遗言:“一、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总裁领导之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二、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此患难。三、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其中点出的三条:“一心一德”、“不要消极”、“内部团结”,既没有提“反共”,也没有提“反攻”,颇耐人寻味。陈诚向蒋进言:对中共不能反潮流;不能为外国动用台湾兵力;不能信任美国;不能受日本愚弄等。这表明,中共方面对陈诚所做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台湾的国民党右派想在陈诚的遗言中加上“反共反攻”的内容,陈诚夫人不同意;找到蒋介石,蒋同意不修改。这说明,蒋介石当时的态度也是耐人寻味的。

尽管外界盛传蒋、陈之间晚期互动渐趋冷淡,似有矛盾存在,但蒋介石对陈诚的故去悲怆不已,则为不争的事实。他亲手题写了:“辞修同志千古”,并在挽额上亲书:“党国精华”。

篇8:萧红故居导游词

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19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9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

2建筑特色编辑

萧红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萧红故居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也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由4节搭建,高7米,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

如今,萧红故居陈列室就设在正房里。堂屋中间摆设着一个砂盘模型,再现了故居的原始形态。东屋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屋两间作为展室,墙上展示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和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人的墨宝。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篇9:中山故居导游词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通过大力弘扬孙中山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加强对孙中山及追随其革命的中山乡贤的廉政思想和革命活动的宣传,挖掘该馆蕴含的廉政教育资源,将廉政教育融入革命传统教育、乡土文化传统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导向作用,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接受廉政勤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努力发掘孙中山先生的廉政思想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包括廉政教育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广东省中山市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

孙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2]

孙中山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并设有一道围墙环绕着庭院。围墙正门外南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正门南侧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故居”木刻牌匾。孙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的灰雕,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该建筑物门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正门上有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庭院右边设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

孙中山故居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此。

故居正厅摆设是孙中山亲自布置的。1883年,他从檀香山带两盏煤油灯回来,放置在条台上。后座是孙中山母亲卧室,正厅南侧为孙中山的大哥孙眉与夫人谭氏的卧室。北边耳房是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的卧室,当年所用的大木床、梳妆台和凳等仍旧摆放着。1892~1895年和19,孙中山都曾在此住过。二楼南边,是孙中山的书房,墙上挂着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室内有孙中山日常使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1893年冬,孙中山曾在此书房研读古今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曾在这里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1895年与陆皓东在此书房商讨救国方略,还曾在这里为乡亲治病。

故居庭院南边,栽植一株酸子树,是孙中山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种子亲手栽种的,生势茁壮茂盛,北边是砖砌的花台。

在故居周围还有孙中山青少年时活动过的遗迹。孙中山7至12岁时,常与他姐姐孙妙茜在金槟榔山打柴。山腰古井是他经常挑水回家的水井,孙中山也常在山下兰溪的溪间捉鱼游泳。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曾化名中山樵,后来通称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翠亨村。

童年时代向往太平天国革命,1892年在澳门、香港借行医为掩护,开展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张,被拒绝,使他认识到只有革命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于是赴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组织建立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于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未发事泄,流亡国外,19,发动惠州起义失败,此后继续在国外开展革命活动。19孙中山在日本领导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被选为,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首次公开提出了三民(民族、民权、民生)主义,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共和国,从19起先后举行多次武装起义,均未成功。

孙中山故居19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及其他革命团体,依靠会党和新军力量在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清朝反动统治迅速瓦解,孙中山于12月回国抵上海,经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1月,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4月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19因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孙中山断然主张讨袁,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因内部意见分歧,旋即失败,后于19,另行组成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当即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段祺瑞解散国会,毁弃《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组成护法军政府,当选大元帅,誓师北伐,被桂系军阀等挟制。于19被迫辞职到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在广东就任非常大总统,因陈炯明叛乱退居上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五四运动兴起,中国共产党成立,给他带来了新希望,他联合苏联和中国共产党,改组了国民党,在1923年驱除陈炯明后于二月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创办了黄埔军校,镇压了广州商团叛乱。十一月应冯玉祥邀请扶病北上共商国事,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

故居庭院前的大榕树,是他童年时代常常听参加过太平军的冯观爽老人讲述太平天国将领反清故事的地方。

上一篇:钟祥实验小学2014年工作报告(更新)下一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