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故居导游词

2024-04-08

小平故居导游词(共15篇)

篇1:小平故居导游词

邓小平同志诞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一座普通农家三合院里。邓小平故居名曰“邓家老院子”。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7间,穿木斗平房,青瓦粉壁,古朴典雅。建筑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充满浓郁的蜀乡风情。庭院绿树成荫,翠竹掩映。院前梯田层层,夏日荷叶青青,稻花飘香。邓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这里。

邓家老院子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2月亲笔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的匾额。正堂屋是当年邓家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堂左边居室是小平祖母戴氏的住房,右边是小平父母的居室,挨近父母居室的是弟弟邓垦、邓先治的住房。室内分别存放着红色柏木雕花床和简单的衣柜桌凳。北转角是邓家饭厅,存放着一张普通的方桌和凳子,当年邓家十几口人在这里用餐,饭厅后侧是厨房和猪牛圈。东南转角处是邓家的作坊屋,很宽大,一分为二,一半是粉坊,一半为酒坊。粉坊内至今还存放着一副石磨。南北厢房造型格局基本相同。

邓小平故居内原设有三个图片展室、七个文物展室。陈列主要分“革命年代”、“建国时期”、“**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多彩情趣”八个部分,展现了伟人光辉的革命历程。

篇2:小平故居导游词

邓小平故居座落在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家老院子,为普通农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7间,穿抖木质结构,青瓦粉壁,古朴典雅,庭院绿树成荫,翠竹掩映。

故居正房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金字横匾,大门两侧为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撰写的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救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故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图片,分“革命年代”、“建国时期”、“**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多彩情趣”八大部分,展现了伟人光辉革命历程和盖世功勋。一批珍贵文物分别陈列在“家乡与家族”、“童年在广安”栏目内;“情系广安”展室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省级领导参观瞻仰的照片及全国“南巡杯”书画大赛的近千幅作品。

篇3:访小平故居

从成都驱车去广安,2个半小时便到了,全然没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

邓小平故居坐落在距广安市7公里的协兴镇牌坊村。1904年8月22日世纪伟人——邓小平在这里诞生,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这座被当地人称之为“邓家老院子”的农家三合院,坐东朝西,由东、南、北三组平房组成,黛瓦粉墙,古朴典雅。房屋共17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的住房。那里保存着邓小平睡过的柏木床,和书桌、油灯、笔砚等物品。睹物思人,笔者仿佛看到了邓小平当年伏案刻苦读书、认真习字的情景。室内还悬挂着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留影。相片中的邓小平才16岁,一身深色洋装,头戴鸭舌帽。从他目光中的坚韧与精神昂扬之气,人们似乎可以预见他日后将在政坛叱咤风云。

邓小平故居如今已辟为革命纪念地和旅游圣地,前来旅游、参观、瞻仰的海内外人士与日俱增、络绎不绝。以老院为中心占地800亩的“邓小平纪念馆”成为一座花木掩映、池荷摇曳的生态公园。故居三合院的庭院前,一雄一雌两棵铁树至今还保持着当年卓然风姿,分外引人注目。铁树从1978年开始开花,至今从未间断,蔚为奇观,传为佳话。种铁树也因此成为广安人的一种时尚。老院东有从邓小平在北京家中移植来的紫藤、丁香、石榴、白玉兰。

具有传奇色彩的邓家老井在相距故居130米处,如今一路延伸而至的青石板路虽早已不是一个世纪以前的旧石阶,可依然能想见童年时的小平帮着母亲到井边提水洗菜、更用这沁凉井水沐浴洗尘的情景。这口井,水面竟然高出地平面60厘米,且溢出井沿,涓涓流淌,终年不断。据当地人介绍,此井水量充沛,即使大旱之年,照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今,井水清冽依旧,甘甜依旧,成了人们饮水思源、怀念小平的绝佳去处。

华灯初上,笔者来到东门码头的老巷“水巷子”。1919年秋,刚满15岁的邓小平就是从这里迈着矫健的步伐,欢快地踏阶而下,怀着去法兰西留学深造的憧憬,过万春桥,下谏议坡,穿望渠巷,登不远处的东门码头,乘一叶木舟赴重庆,再转往法国勤工俭学。自此以后,邓小平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东门码头是邓小平革命生涯的起点。如今,年轻人的婚礼大都喜欢在此举行,他们把这里作为新婚夫妻幸福生活的起点。

在这里,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不大,村民们用的是自来水、天然气,安装有宽带网、电话;电视机能收30多个频道节目。几乎每个村民都会告诉客人:“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托邓公的福!”

篇4:小平故居游记-游记作文

正值春节,我们这个城市竟找不到一风景名胜可以游览,爸爸提议,去广安市邓小平故居旅游。我当然求之不得了,早就听说邓小平故居不同凡响,据说有3.19平方公里大,风景优美,引人入胜。

坐着自家的车,颠颠簸簸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就听到不远处的嘈杂声,走进里面,大吃一惊,眼前的景象只能用两个词形容:游人如织,人山人海。光是在大门前拥堵的人就排成了一条长龙。

我们又排了十几分钟,才进入到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让人心旷神怡。再往前移步,就能看到无数的参天大树。密密麻麻地挨挤在一起,像亲密的兄弟姐妹。

我俯过身子,瞧见了这棵迷人的银杏树,笔直的躯干高耸入云,黄褐色的树皮在阳光下显得别有一番情趣。那可爱的银杏叶,像小巧玲珑的绿色扇子,数不胜数的小扇凑成了一顶绿色的巨伞。

那边,妈妈惊叫起来,原来,这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像钢铁巨人一样矗立在这里,像忠诚的守卫护卫着这片大地。那扎根土地的根基,那粗壮的躯干,还有那手掌大的梧桐树叶都让我看到了一棵树的旺盛的生命力。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著名的百花潭。石栏上刻着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令人目不暇接。透过石栏附身向下望,能看见那水平如镜的小池,远处的柳树、蓝天上悠悠的白云,和人们互相依偎的情景,都倒影在小池里,构成了一副动人的画。可惜的是,现在是春天,不能像夏天一样看见那满池盛开的荷花翩翩起舞。要是夏天再来,瞧见那密密麻麻的荷花忘情舞蹈,那才真叫一个美轮美奂呢!

我们马不停蹄,走到了一个分叉口,路牌显示,往左走是纪念馆,往右边走是陈列馆。我犹豫了好久,往右边走了。还没走多远,高大魁梧的邓小平爷爷的.画像就矗立在我眼前。这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塑像,小平爷爷端正地坐在一把椅子上,显得威严而有号召力。这塑像恐怕有几十米高,我要抬起头才能看到塑像的全局。能工巧匠将小平爷爷的面部表情刻画得活灵活现。他眼睛炯炯有神,透露出希望期盼的目光;嘴唇微微张开,似乎要说什么,我想他一定是要呼吁和平。他那只左手微微伸向远方,祥和平静的眼神让我看到了小平爷爷高尚为人名的情怀。小平爷爷的一只脚,向前有力地踏着,似乎要带着中国人民冲出世界。大家纷纷在此和小平爷爷拍照留恋,想把这位伟人永远留在心中。

我们随着人潮继续往前走,终于到了我最爱的小平爷爷的住宅区。我和爸爸妈妈迫不及待地跑进去,一眼看到了主屋,很原始的味道。泥土地板,四面墙壁呈灰色,中间画着一张邓小平爷爷栩栩如生的肖像。走进左边屋子,看到了一架古朴的老式床,檀香木做的,床上罩着白色的帘子。整个屋子显得干净、整齐,朴实无华,却给人一种质朴温馨的感觉。介绍书上说,这是邓小平爷爷的继母——夏伯跟住的屋子。透过这一间小屋,我仿佛看到了小平爷爷和继母谈天下地的美好情景。

拐一个弯,来到另一间屋子,可以看到不少依序陈列的小平爷爷用过的物品。什么墨笔、纺车、太师椅……全部都是有年纪的古董了。瞧瞧这墨笔,这么多年了,一点没破损,还保护得这么完好。还有这纺车,在如今的21世纪早就销声匿迹了,可当初,为了小平爷爷的生活,邓祖母就是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维持一家的生活……

走出小平故居,我还念念不舍,虽然小平爷爷早已不在了,但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会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间。

来小平故居游一游,真是大开眼界啊!

篇5:参观小平故居 感受伟人气息

感受伟人气息

今天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因为我们这一行二十个三下乡活动志愿者和三名带队老师即将去参观我们心驰神往的红色圣地——小平故居。

早就听说了小平故居,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来参观。这次我们三下乡活动,提供了这么个机会,我们都很兴奋。早上八点半我们从武胜县城出发,坐上了前往广安的汽车。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小平故居。

一下车,我们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开阔。正大门很宽敞,有工作人员在那里检票,维持秩序。外面停了很多车辆,参观的人很多。此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有的游人已经出来了。我们排着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沿途观光进去。大道两旁是一片片绿幽幽的树林,都是由各个国家机关捐助建成的。在一片竹林的一旁,我们见到了小平爷爷的祠像,见到了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大家顿时激动起来,于是我们整个团队在祠像前合影留念。

出了竹林,回到大道,我们继续前行。几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小平遗物陈列馆。整个陈列馆从外面看上去十分宏伟,这就不得不吸引我们进去一探究竟。进去之后,大家立马被眼前恢宏的小平雕像震撼了:好大一个全身雕像啊,大概有十几米高,直抵楼顶。在这么一个有特色的景观前,留影合照的人自然很多。向右转弯,便是小平爷爷生前遗物的展览区了。有他以前用过的床、火炉、桌椅,可能因为年代久远,它们看上去已经非常陈旧。还有他以前穿过的中山服,还很整洁,可是近看却也能发现上面有一些零星的小洞,可以看出我们一代伟人的生活是非常节俭的。橱窗有他以前题的毛笔字,看起来很整齐、秀气,让我们自叹不如。还有他和其他革命老前辈的合影,以及他自己年轻时候的独照和他家四合院的全景。特别是小平爷爷家的四合院,充满了神秘色彩,于是我们下一站寻找小平爷爷家的四合院。

顺着工作人员的指点,我们很快找到了小平爷爷小时候居住的家。这是一个很幽静、宽敞的四合院,院子周围是一大片的竹林。院墙用白色的漆刷过,给人素雅的感觉。我们从院子左边进去,各个屋子挨个参观。有正厅、偏厅、卧室、厨房、作坊等,房子非常宽敞,家具也很气派,可见小平爷爷家境还不错。我想,正是这样一个小资产家庭,提供了小平爷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一代伟人能够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能够去法国留学;同时,小平爷爷出生在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学业归来能够投身革命事业,去革命前线吃苦,更是让人敬佩。

篇6:邓小平故居观后感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三位伟人。第一位是孙中山先生,因为他是革命的先行者,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治制度;第二位是毛泽东领袖,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第三位就是小平同志了,是他的思路,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客观事实为依据,按人民的意志为出发点,真心为人民的胸怀,使中国的人民正真的走上小康生活,而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却没有实现过的――――即使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唐朝。

邓小平同志,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故居观后感。

细看记录片《小平您好》,其故事翔实生动,感人心怀。使我们对小平同志的一生有了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无论是他统筹帷幄统领全局的气魄还是“三落三起”处变不惊的胆略,以及热爱家庭孩子的细节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看完影片,我很有感触,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许多时候是在小平同志正确,英明的决策下带来的。记得有首诗是这样的:

小平,您好!

―――――写在邓小平的故居

还是那条小路

留着你不朽的脚印

还是那条小河

留下你搏击的身影

参天的大树

路边的小草

在兰天下

在艳丽的秋日

谈论着

你走过的一个世纪

还有

那悲壮的一生

你从大别山移来的青松

依旧挺立云端

你在大西南播撒的.种子

今天已是如海的森林

还记得你住过的牛棚么

旁边已是科研基地

就连赤水边的山脚下

现在也高楼林立

汽笛声声

啊!

一曲春天的故事

红了东南

绿了西部

快乐了边远山区

幸福了中华广袤原野

我仰望着

仰望着你慈爱的笑

心中的话啊

一个世纪也说不完

道不尽

岁月

远去了

我却是那么

深情地

靠近了你

只能用一句话

向你问侯

小平您好

或许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但他们太多的是为个人的政治抱负,以及个人的英雄气慨吧?有多少人是正真为广大百姓生活的富裕,幸福而操心,心碎的?到目前为止,我所能想到的也就小平同志一人。

篇7:探访邓小平故居

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7问,穿木斗平房,青瓦粉壁,古朴典雅。建筑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充满浓郁的蜀乡风情。庭院绿树成荫,翠竹掩映。院前梯田层层,夏日荷叶青青,稻花飘香。邓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这里。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生于故居的北厢房,并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少年时期的15个春秋。

邓家老院子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同志1998年2月亲笔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的匾额。正堂屋是当年邓家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堂左边居室是小平祖母戴氏的住房,右边是小平父母的居室,挨近父母居室的是弟弟邓垦、邓先治的住房。北转角是邓家饭厅,存放着一张普通的方桌和凳子,当年邓家十几口人就在这里用餐。紧挨饭厅的那间房屋是小平当年的起居之所,约20平方米,里面存放着小平当年降生的雕花木床及衣柜,靠窗户边摆着十分普通而又不同寻常的一张桌子和凳子,小平当年读书习文用过的油灯和纸、笔、砚至今尚存于桌面上。邓小平虽然在故居生活只有短短的15个春秋,但养育之地却令伟人终生难忘,后来他一再嘱托“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故居内原设有3个图片展室、7个文物展室。陈列主要分“革命年代”“建国时期”“动乱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多彩情趣”8个部分,展现了伟人光辉的革命历程。新的陈列室已于2004年建成开放。新陈列室占地6亩,建筑设计风格融合了川东民居特点和现代气息。室内设有门厅、序厅、缅怀厅、音像厅、信息中心、展厅和休息厅,室外塑有雕像和丰碑。

邓小平故居,1997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10多年来,故居每年接待游人40余万人次,成为中外游客参观瞻仰的胜地。

温馨提示

从南昌去四川广安可采取两种方式:①共有3趟火车(K1268、K804、K1078),费时19小时至22小时不等;②自驾,走沪瑞高速(起点为上海,终点为云南瑞丽),全程1660公里,费时15小时左右。

篇8:参观广安邓小平故居心得体会

4月22日至23日,石门公园和鹅岭公园团支部全体团员、青年,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邓小平故居,缅怀了小平同志的伟绩,寄托了永远的思念,表达了我们团员、青年对小平的深厚感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22日一大早,二个单位团员、青年一行24人,迎着和煦的春风登上了汽车,经过2个多小时的旅程,到达广安邓小平故里,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观看了陈列馆内的图文声像和实物展览,依依不舍地参观了小平故居。在参观过程中,大家由衷地缅怀了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作的贡献,深刻体会了邓小平理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切领悟到邓小平同志对广大人民群众深厚的阶级情感。参观结束后,全所同志来到广安市内的“思源广场”,通过“水磨电影”以及看见广场内熙来嚷往的带着幸福感的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篇9:萧红故居导游词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1

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20年),1920年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0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萧红故居坐落在松花江北的呼兰河畔,距离哈尔滨市28公里,是北方乡村的典型建筑。萧红是3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以反映中国北方民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驰名中外文坛。可从哈尔滨火车站对面的车站乘开往呼兰的长途汽车。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2

萧红故居坐落在松花江北的呼兰河畔,距离哈尔滨市28公里,是北方乡村的典型建筑。萧红是3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以反映中国北方民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驰名中外文坛。

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20年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0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

萧红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萧红故居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也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由4节搭建,高7米,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

如今,萧红故居陈列室就设在正房里。堂屋中间摆设着一个砂盘模型,再现了故居的原始形态。东屋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屋两间作为展室,墙上展示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和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人的墨宝。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萧红故居以它北方民居的`新貌和不断充实的文化史实展示它的魅力。从1986年6月11日开放以来,萧红故居已接待了100多万中外游人,这里已成为哈尔滨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国内外旅游者的文化圣地。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3

去萧红故居,常常为了寻找那份漂泊人生的苍凉与孤独,还有舔抚伤口时片刻安宁的美丽。这孤陋的小院子,从前的“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遍体伤痕的小主人,告别人生时曾悲壮宣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如杜鹃啼血,曾使多少人读得泪流满面。

从前,萧红走出这风雨故园,去寻找她美丽的精神家园,而今天竟成了无数人心中如烟如雾的故园。

作为女人和作家,萧红痛苦地分裂了自己。她以女性身躯负担了旧时代中国妇女所负担的,来自社会、民族、家庭与男人的一切苦难与屈辱。作为父亲的女儿,她被革除祖籍赶出家门。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带着英勇的抗争和美妙的希冀,走出呼兰河边的封建之家。在男人世界作为妻子她成了丈夫的城堡中的囚徒。在上海,因萧军另有所爱“常用拳头打她”,心碎的萧红一年之中曾三次出走夫门。为了寻找她的精神家园,她又不得不忍辱回到他的身边。与萧军分手,在某君身上她看到了新的温暖与疼爱。作了新妇同时也破灭了她甜美的憧憬。为了寻找她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忍受着新夫的讥讽与轻藐,为他做饭、抄稿子。在日军轰炸下的香港,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萧红竟久久看不见他的影子。作为母亲,她曾两次流产,永远破灭了为人之母的渴望。作为女人,她完完全全地失败了。她满是伤痛的身心,苦苦希求着,等待着人生的早晨。

她漂泊着,寻找着,终没得到。以至她痛苦地呼喊:人生到底为什么才有这漫长的夜啊?

在文学之乡,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体味,独有的天资、悟性,8年的颠沛流亡中,写出了百万字的作品。她以《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完成了她捧给文坛虹霁清新的壮丽日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鲁迅先生曾对斯诺坦言,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在文学的精神家园里获得了辉煌,摆脱了当日文坛上公式化概念化的浅白的“对生活的反映”的模式,为自己找到了思维与文体,以及语言自由。

萧红的研究家们,一般都走进了“题材决定论”的误区,认为她的后期作品,没能写出“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认为萧红“现实的创作源泉已经枯竭”。其实,在左翼作家中,萧红比当时的一些人更为深刻。她从没忘记铁蹄下故乡土地伤痛。她独特的思想在于把民族的灾难与封建的愚昧视为同一历史时空的悲剧。战争的硝烟没有遮蔽她对失去生气、落后衰败的民族精神的思考。她以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与体验,机敏地抓住了“家”这一战争中,人类情感最易震撼的领地。而《呼兰河传》回答的正是民族灾难的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也正是如此,一部《呼兰河传》,“孤篇盖关东”,北方边城流丽的风俗与人情,使得今天的东北作家没一人能超越它的情境。

篇10:蒋氏故居导游词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氏故居导游词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小张。现在由我为大家介绍我们溪口镇的著名旅游景点蒋氏故居丰镐房。丰镐房原是老蒋的.祖传老屋,六问。1928年,老蒋对这里进行了扩建,迁走25户邻居,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

丰镐房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大家看,这楼轩相依,廊庑回环,确实是富丽堂皇。前庭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均有月洞门相通。中间小天井,两边有金桂银桂各一棵,是宋美龄亲手所栽。两旁的东西厢房,东由宋美龄居住,西为老蒋元配毛福梅的住所。下面请大家跟随我来欣赏丰镐房里的布局吧,从这里面可以反映出老蒋的`许多思想内涵。先到前厅,请大家抬头望屋顶正中的雕塑,中间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两边是“双龙戏珠”。继续往前走,来到中堂,也是丰镐房整个建筑的中心,叫“报本堂”,这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面书有“寓理帅气”四个字,是老蒋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人,统帅万物。两边楹联是老蒋的手笔:“保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篇11:邓小平故居的两副楹联等

上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

下联: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山绣水,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1994年,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刘利也为邓小平故居创作了一副楹联:

上联:小事宏观,大事微观,成事纵横观,败事主客观,牢树英雄宇宙观。卓与壮哉!深谋善断,手理万机,争朝夕,筹议唯勤。忆往昔峥嵘岁月:旅法留苏,备尝艰险话长征;桂岭打狼,中原逐鹿,淮海缚龙,巴川捉鳖。为解放鸿基,屡建殊勋。抗群魔,枉重灾,竞落得抄家削籍,愁抱初衷勿悔;耿耿兮,积愤萦怀,笃信马列志弥坚。十年浩劫,几度沉浮,不减英雄本色。九州思治,回挽狂澜,净扫红羊甘受命。昭雪顺民情,错冤假案全甄;洗余污,消余悸,废墟拨乱,弘扬务实精神。无那鼙鼓乍喧,仰赖才通韬略,赫赫军威震障陲,还我金瓯。推贤荐智,古崇舜让尧禅;夺位抢班,近斥江欺林篡。高风亮节,彪炳千秋,举世尊称当代伟人。堂堂仪貌,秩秩德音,岱岳登峰天下小。

下联:平时剑气,战时勇气,穷时傲骨气,达时豪迈气,素标俊彦凌霄气。多且好也!灼见真知,身兼数任,辨是非,指挥若定。看今朝锦绣河山:翔鸾集凤,犹记忧欢国永固;农渔包产,厂矿扩权,税盈同课,党政分工。对共和绪业,常抒构想。统一国,存两制,已会签复港收澳,喜传夙愿将酬;拳拳者,至诚置腹,早合台澎心更切。廿纪嘉猷,双番增值,倍钦俊彦襟灵。亿户脱贫,振兴华夏,紧催赤骥欲腾骧。律科孚众望,残陋陈规尽破;开自锢,启自封,肃弊纠偏,控占攻尖领域。漫谓特区刚辟,敬蒙计盖研桑,频频捷报拓琼岛,琢斯玉璞。革故鼎新,外引欧资美技;择优蕴粹,内联私贾公商。裕庶强邦,晖荣百族,环球盛赞亚洲奇迹。奕奕神功,皇皇正道,乾坤转斗泰阶平。

此上联侧重于历史上的政治风云和武装斗争,下联侧重于现实中经济建设和对未来的展望,将邓小平的传奇人生与丰功伟绩熔于一炉。该联运用“双钩格”的嵌字法,上下联开头和结尾巧妙地重嵌“小平”名字的“小”与“平”,匠心独运,天衣无缝,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联语立意新颖,遣辞协律,引史焕彩,化典生辉,令人称道!

联字长达500字。由此,不禁使人想起云南昆明大观楼的一副对联,长达180字,由清代诗人孙髯翁撰写。大观楼长联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而邓小平故居刘利撰的长联已“破纪录”——超过大观楼长联,可谓空前的“天下第一长联”。

紫砂壶收藏“三误区”

紫砂壶属民间收藏大项,其市场价格与日俱增。但目前市面上紫砂壶仿制品大量出现,地摊上常见的紫砂壶,大多是赝品或粗制滥造的。收藏紫砂壶,我们要多看早期真品和精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防止陷入紫砂壶收藏“三误区”。

一是“土”的误区。过去人们认为用紫砂壶泡茶最好,不失茶的原味。因为宜兴的紫砂泥料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器皿所缺乏的透气性。现在陶艺普及,不少人误认为紫砂泥料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用这种原料做出来的“紫砂壶”显然在泡茶功能上是没有优势的。

二是“老”的误区。许多人以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藏旧壶、老壶。市面上有两种造假方法:一是将泥料的表面作旧,方法是擦皮鞋油,使之看上去有古旧感,或者用强酸腐蚀作旧;二是将紫砂壶涂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其实,衡量一把紫砂壶收藏价值高低的关键还是看艺术价值,并非一定是越老越好。

三是“色”的误区。宜兴紫砂泥由于其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天然色泽多达几十种。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等。但现在不少制壶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里随意添加化学原料,最后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茶会有异味,其价值反而不高。

责编/湖星

篇12:蒋氏故居导游词

清朝有位蒋氏宗人蒋廷秀,来到溪口文昌阁,凭栏远眺,口占一首:“巍巍百尺峙山邱,赢得奎光射斗牛;文薮由来锦溪胜,争看多士踏鳌头。”,写出了文昌阁的壮观、秀丽。

文昌阁里供奉“文昌帝君”像。文昌帝君熟读诸子百家,酷爱书籍。日夜手不释卷,苦读攻书,成为人间文人的偶像,冠名“奎星”。所以。文昌阁又被称为“奎阁”。溪口文人常到阁里聚会,叩拜文昌帝君。讨个吉祥,指望日后进身仕途。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望子成龙心切,且又信奉佛教,所以,常带儿子到文昌阁,跪在奎星前叩拜。蒋介石对文昌帝君十分崇敬。就在他第一次离家乡前,还跪在文昌帝君前祈求文韬武略。

蒋介石在外闯荡了几年,从一个不起眼的平头百姓,竟然跃居高官。当上了孙中山大总统的参谋总长,俨然成为左右风云大人物。1920xx年春,重回故里,登上文昌阁,对着“奎星”纳头便拜,弄得边上人好生奇怪。站在边上的蒋介卿笑道:“瑞元,溪口多少名土,只有你对文昌君如此虔诚,故有今日发迹。”蒋介石答道:“兄长,对佛,心诚则灵。诚者,信也;既信而不可变易。佛以不变而对人间万变。姆妈一生信佛,我岂能变易?”蒋介卿肚皮里没多少墨水,也没听出个所以然,只得点头称是。兄弟俩走走停停,见文昌阁栋梁歪斜,必须立即修理。蒋介石向蒋介卿交代,马上修理、扩建,要他担任督工,资金全由蒋介石拨款。蒋介卿提出异议:“文昌阁为溪口人活动场所。要修理应当分摊经费,为何全由我蒋家尽担?弄不好吃力不讨好的。”蒋介石道:“兄长不必多言,我自有道理。”蒋介卿见弟如此坚决,欣然破土动工。

翌年竣工。蒋介石将“文昌阁”改名为“乐亭”,并亲自撰写《乐亭记》。他为什么要更名呢?他在乐亭记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岭上古木参天,危崖矗立,其下有溪水潆洄,游鱼可数,牧童渔夫徜徉其间,乐且无穷,其幽静雅逸之景象,窃比世外桃源无事他求矣。而隔溪绿竹与岭上苍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洁无异写真,其有岁寒君子之逸致乎……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间,凡远方同志来游者,莫不徜徉依恋而不忍舍,盖无间乎仁与智,皆有乐于此,乃取其义而名之曰:乐亭。甚愿吾乡间同志,朝夕游乐,顾其名而思其义,因观感而有所兴起,卓然自立也,庶不负今日改造斯亭区区之意也夫。”蒋介石对文昌阁的修建、更名说得十分透彻。

到了l920xx年,他跟宋美龄结了婚,两人到溪口,住在“乐亭”。文昌阁自然成了蒋宋在溪口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甚愿吾乡同志,朝夕游乐”成了空头支票。每当蒋介石夫妇住在文昌阁时,四周岗哨林立,谁还敢去阁内走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住在蒋母墓庐慈庵养伤,担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赶到溪口看望蒋介石,被安排在文昌阁居住。

1937年1月13日夜,一张竹筏载着一个军人和两名随从赶到溪口,被蒋介石的亲信戴笠带进文昌阁住下。此人就是抗日将领张学良。张学良走进文昌阁已是夜深人静,在神不知鬼不觉的黑夜里,四面布满便衣,溪口当地名土和文人不敢到文昌阁“朝夕游乐”了。文昌阁倒成为张学良幽禁生活的起点。他住了十天后,被送往雪窦寺招待所。

l939年12月1 2日下午,六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文昌阁夷为平地。蒋介石穷于应付战事,一直未曾重建。1986年,国家拨款近30万元,由东阳县木雕营造厂按原貌重建,一楼厅堂展示蒋介石夫妇的相关资料,二楼为卧室与书房,恢复室内布置并展示宋美龄的画作。对外开放,世界各国元首和海内外人士慕名而来。1987年3月,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前来溪口观光,登上文昌阁,连声说:“这里风景真迷人!”他的夫人莫尼克公主也留下了赞美溪口的笑声。

篇13:韶山故居导游词

这间是毛爷爷的大弟弟毛泽民的卧室。毛泽民生于1895年。1921年春,毛爷爷回家教育亲人干革命,重点是做毛泽民的工作,因为毛泽民当时已成家。毛爷爷教育他,不能只看到这个小家,应该看到大家,想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毛泽民在兄长的耐心教育下,毅然舍弃小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他一直从事党的财经和后勤工作。1931--1934年在江西瑞金,他担任中华苏维埃政府的中央银行行长等职,为中央苏区的财政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战线的统战工作,先后担任新疆财政厅和民政厅厅长,1943 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1991年时任_书记的江泽_同志参观到这里深情地说:“毛爷爷一家很了不起,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正是因为有这些一心为着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着实现中国共产党伟大目标,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们无私无我的英雄壮举,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日子。所以,我们更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把握好现在,为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篇14:韶山故居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参观韶山毛爷爷故居。

“韶山”的名字怎么来的呢?据史书记载:相传舜帝南巡到此,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又传“韶氏三女得道于此,有凤鸟衔天书到,女皆仙去。”韶山故此得名,被它环抱的一块狭长的谷地便是韶山冲了。

韶山冲过去居住着600多户人家。 韶山虽大部分人口姓毛,但韶山并非是毛家世代祖居,毛爷爷的祖籍其实在江西吉安市吉水县八都镇,这个古代叫龙城的地方。元朝末年,红巾军反元起义轰轰烈烈,当时天下大乱,在江西吉水,有一个叫毛太华的青年农民因避乱迁至云南澜沧卫(今丽江市永胜县),后来明军平定云南后,为巩固领地,确保一方稳定,留守北胜州的明军就地招募了一批军士扩充队伍,毛太华应招从军,开始了农耕、练兵、作战的屯戍生涯,后来他娶当地纳西族王氏为妻,安家落户,因构筑澜沧卫城有功,毛太华被朱元璋嘉封为武德将军,据《毛氏族谱》中记载,后毛太华“以军功拨入楚省”,他带着妻子及长子毛清一和四子毛清四来到今天闻名天下的韶山定居,而毛爷爷就是毛太华的第20代后世子孙,所以毛太华就是后来韶山毛氏的祖先。

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爷爷同志就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61年3月,国务院就把这栋故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韶山山水溢清气,故居钟灵毓伟人”,独特地政治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故居成为世人瞻仰的革命圣地。

故居的前面是荷花塘和南岸塘。毛爷爷同志一生酷爱游泳,南岸塘就是他年少时练习游泳之处。毛爷爷的这个善游泳的好本事,还在1927年的9月初救了他一命,这就是毛爷爷的铜鼓涉险的故事,1936年毛爷爷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还曾谈到过这次遇险。

大家请看,整个故居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面临绿水,背依青山,呈“凹”字型结构,所以,这里老百姓形象把它称为“一担柴”,与韶山其他地方的房子没什么两样。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爷爷家的,西边4间茅草房是邻居邹四阿婆家的,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占地总面积566平方米,建筑面积473平方米。 清光绪四年(1878年)的时候,毛爷爷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5间半茅草房,十年后的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毛爷爷的祖父毛恩普带着儿子毛顺生、儿媳文七妹一家人迁居于此。历经毛家几代人几十年的改建和扩建,到19建成现在大家看到的规模。可惜的是,房子建成仅一年多,毛爷爷的母亲、父亲便相继去世。毛爷爷在父母去世后就将弟、妹们带出去参加革命,这些屋子就由当地农民居住。1927年“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没收了毛爷爷的家产,把这栋房子租给农民,年深日久,房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家具遗失。解放后,韶山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大家今天看到的样子就是按1918年的原貌,那时,也是毛爷爷家里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当时家里除了拥有这13间半瓦房,还有22亩田地,在当时来说,算是家境还不错的人家。故居大门的顶端挂着“毛爷爷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这是邓小_同志在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当时还数易其稿。邓小_同志1973年10月曾来参观,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来到故居。

现在请大家进堂屋参观。这里就是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相当于现在我们家里的客厅。它的前面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这是神龛,是供奉神佛、祖宗牌位的地方。1959年,毛爷爷由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陪同第一次回家乡时,就曾对神龛作了个揖,并风趣地对陪同人员说:“这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

篇15:韶山故居导游词优秀

在长沙朋友的陪同下,我们先来到了“故园一号楼”。当年,为了接待毛主席回长沙,湖南省委安排修建了这座总建筑面积600多平米的楼,毛主席1959年6月25-27日曾经居住过,还在这里开会,接待其他中央领导人,创作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尽管这是当时国家领导人的居所,是为全国领袖建造的,但用现在的眼光看,确实太稀松平常了,看看当年毛主席的主卧室,1米左右宽的床上,支着蚊帐,在那个年代,别说空调,就是电力供应也是用临时发电机解决。而今,在空调已经普遍走进寻常人家的今天,炎炎夏日,打开空调,又凉快,又防蚊,蚊帐自然用得少了。

在这座楼里,有个特别小的房间,里面只有一张小床,是周恩来总理居住过的,当时,周总理为了接待来韶山的外宾,将大房间都留给了他们,自己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这就是一代伟人们过去的传统。共和国的总理,为了接待好客人,自己宁可住小房子。

在这个故园里,还播放着当时某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毛主席回韶山的珍贵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这个7分钟的片子,让人感受到毛主席回韶山的那情那景。

参观了故园,接着我们来到了毛主席铜像广场。这座铜像高6米,铜像重3.7吨。主席身躯伟岸,双手握书卷,身着中山装,双眼炯炯微露笑容,神采奕奕。

这天午后,太阳特毒,我们从广场的入口,抬着鲜花,走向主席铜像。近距离观察这座铜像,给了人们雄壮、铿锵、振奋的感受。讲解员边走,边给我们讲述着毛主席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的多位亲人,此时,在庄重的铜像前,在艳阳的照射下,汗珠子从额头上滚淌下来,几颗带有咸味的汗珠子,侵入眼帘,一种特别酸涩的味道,涌上心头,不知道是汗水的盐分带来的涩味,还是讲解员动情讲解伟人付出的往事感染了人,幸好,那是正午的阳光下,是这份汗水掩饰了泪水,不然,让同去的朋友见笑了。

上一篇: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下一篇:柳塘完小2013年春季学期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