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知识树

2024-05-08

统计知识树(共8篇)

篇1:统计知识树

说教材演讲稿

姬亚利

说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说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首先,说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阐述。知识与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说学段目标,本册教材的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数 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数与代数)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有理数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会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整式的加减: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一元一次方程:能解一元一次方程,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图形与几何)包括图形的初步认识: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实物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度的和、差.理解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其次,说教材。说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说编排特点、说体例安排、教材内容及立体整合。说编排特点: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在体现以下四点:

一、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二、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

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四、培养推理能力。说体例安排,本册教材的包括三部分:(1)章 前(2)正 文(3)章 末。章前包括章前图和引言 :是学生预习和教 师导入新课所用。正 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思维发展 合作交流;小贴士和云朵:正文内容的背景知识、理解正文的问题。章 末:选学栏目: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小结:知识结构图、回顾与思考。习题 :练习、习题 复习题。说教材内容及立体整合,本册教材内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有理数包括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包括整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包括多姿多彩图形、直线射线、线段、角。

最后,说建议。教学建议:有理数1.承上启下,注重基础;2.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3.注重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能力的培养.整式的加减1.注意与小学知识的衔接;2.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3.培养学生的符号翻译能力;4.重视数与式的类比教学

一元一次方程:1.注意在前面学段的基础上发展,做好从算数到代数的过渡;2.关注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3.抓住方程的主线,复习并加深对相关预备知识的认识;4.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5.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学习;6.适当加强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7.关注数学文化传承.图形认识初步:结合实例,在直观基础上归纳规律;重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评价建议:有理数:考查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对有理数的概念不单纯考查记忆,对绝对值等概念,要求不要过高;对于有理数的运算,不要求进行复杂的笔算,不过分追求运算技巧; 关注学习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过程,考查学生能否主动地进行学习。

整式的加减:1.测试题应注意对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的考查应注意对学生能否熟练运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进行计算的考查,并注重发展学生的类比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2.注意实际问题的设计,利用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字母、整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能力.3.可以考虑设计形式多样的检测方式.一元一次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解法,利用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是考查的重点.2.测试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3.还可以考虑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图形认识初步:1.关注学生在本章学习活动中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发展;2注重对图形性质的理解,对简单画图、展开立体图形等有关技能的操作;3.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观察、思考、探交流活动中主动参与的程度以及合作交流意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利用:教材资源,对于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和扩大知识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好处。

课外资源:通过制作立体模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

2013年8月20日

篇2:统计知识树

小山村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内容: 小山村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

3、回答课后问题。了解小山村的特点。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漂亮的新房子、清澈见底的小河、新修的山间公路。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富饶。教学重难点:

1、认字、写字。

2、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富饶,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

3、回答课后问题。了解小山村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谈话。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引导自学。感知大意,学习认读生字词。

1.教师读课文,如果有学生跟着读,不去制止,相反用表情肯定。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完后,反问:你怎么也读了?课文中的生字是怎么认识的?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巩固预习的好习惯,重点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自主识字。

(1)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哪个字不认识,就在书上的生字表里面画出来,拼一拼,或请教旁边的同学。

(2)齐读生字词,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领读。

(3)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帮学生总结出几项好的方法。比如偏旁归类法,形声字识字法

(4)在小组内把刚才画出来的认识困难的字进行交流,记忆。并宣布下面要进行识字游戏的比赛,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

(5)把生字从词里面抽出来,再进行认读。用游戏“摘蘑菇”。

(6)用生字组词。

再读课文,说说自己有什么进步。快速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交流释疑。理解课文,感受家园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小朋友都夸了他家乡的什么?用笔画出关键词来。(学习做简单的阅读笔记)交流。

2.果树林有多美啊?读一读。(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感受景色的美。)

新房子呢?河水是什么样的?新修的公路又是什么样的?(看课文中放大的

插图。)

3.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先自己试一试。(给学生自己体会,提高、练习的机会)

老师再说:“你们来读,让老师闭上眼享受一下家园有多美”“听你们读得这么好,我都想跟你们比赛了,咱们换个位置,我来读,你们想象。”

4.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填空:

粉红的()雪白的()清澈的()

弯曲的()漂亮的()奇妙的()

四、自由练习朗读。可以找人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比较分析那些的字的字形、笔画、笔顺。

2.观察每个字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范写,边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字。学生练写生字。

六、巩固拓展。

1.课后延伸:画一画你心中的小山村。

2.把课文朗诵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帮助考察生字的记忆情况。如果都会了,就奖给自己

七、课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词。

间()家()林()时()

问()象()森()寸()

2、连一连,读一读

红红的梨

黄黄的苹果

清清的小鸭

白白的河水

3、把句子补充完整。(选作)

山坡上()。

小河里()。板书设计 :

小 山 村

山坡上 果树林

山脚下 学校 漂亮的新房子

小河 山间公路 课后反思:

水乡歌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内容:

水乡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水乡的秀丽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水乡歌》是一首歌颂水乡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生活的诗歌,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因此,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理会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小山村的美丽,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今天,老师心情特别好,想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老师收到水乡小朋友的一封来信,他请我们一起去水乡游玩呢。谁知道水乡在哪儿?让我们踏着歌声去和水乡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吧。(听音乐看课件:一组水乡风光图片)板书课题

2、出示目标。

二、引导自学。

1、自读课文(师巡视)。

2、读给同桌听听,请他帮帮忙听听有没有问题。(师巡视指导互纠)

3、自由分节朗读课文,及时评价,相机纠正“连”、“船”、“帆”、“咱”等读音。

4、再读课文,想想有哪些地方不懂,小组先交流帮助解决。

三、交流释疑,感悟意境。

1、读了这首诗歌,你知道了什么?你喜欢哪一节,就轻声读读吧。

(水多、船多、歌多)(板书)

2、导读第一小节

(1)小组交流:你从哪儿看出水多?画出有关词语。

(2)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水乡的水多吗?指读,学生互相评。

(3)声音轻些,速度慢一些,看看你还能想像到什么。

“荡清波”,谁能表演读。对,轻轻地,一波一波,就像妈妈摇摇篮。

(4)请闭上眼睛,你已经来到水乡。(听水声,画外音激情。)

这么多、这么绿的水从你的脚底流过,你有什么感觉?

(5)就把这种感觉美美地读出来吧。

(设计意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3、自学第二、三小节

(1)你还喜欢哪一节?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生动,学得更有趣吗?

(2)学生反馈。

(3)创造方法,合作学习。

(4)各组展示成果。

A、展示画一水乡的水面上飘着片片白帆。

①水乡的水上飘着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②平时你有没有坐过船?你去干什么?

③船这么多,它们在干什么?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吗?(看课件)

句式联系:

水乡的船真多呀,有的在___________,有的在______________,还有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么像天上的一朵朵白云。

B、表演读第二小节,相机引导学生评价,齐读。

(5)你由船多想到了什么?

(6)读读第三小节,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什么装满一箩又一箩?你认为呢?

(7)如果你有满船的鱼、虾,你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做?

(8)你能把这种幸福的感觉读出来吗?

有感情朗读。(配乐)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发现,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四、巩固拓展,体会意境

1、此时此刻,你想对水乡的人民说些什么?

2、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同桌互问互答,也可找小伙伴读,你认为怎么读能读出赞美水乡的秀丽风光和人民的辛勤劳动、美好生活之情,你就怎么读吧。

3、赛读,评价。

4、小结:水乡被称为“鱼米之乡”。

5、欣赏歌曲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洪湖水浪打浪》。

(设计意图:只有多读,才能真正领悟到文中之意,体会到文中之情,不失时机把握学生情感升华的一瞬间,无形之间渗透德育,在音乐声中学生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读音。

2、观察字形,小组内交流: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3、谁来当小老师?

4、自学笔顺表。

5、重点指导难记的字。

荡:草字头。

飘:注意左右均衡,把“风”写狭长些。

装:衣字底,注意右上部分“士”,上窄下宽。

6、师范写,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全课小结。

七、课堂检测:

1、听写词语:

水乡

一条

小河

清水

片片

一首

生活

2、(选作)水乡什么多?你的家乡什么多?(说一说)

板书设计:

水多

水乡歌 船多

歌多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内容:完成课本10——12页语文天地中的各项训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书写和积累能力。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目标:

1、1——5题语文书写等基本能力养成教育。

2、《野鸭回家》 《静夜思》课外阅读拓展积累。

3、说说自己的家乡,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二、完成各题型训练。

1、描一描,写一写。(学生独立完成)

2、抄一抄。(学生独立完成)

3、比一比,看谁写的多。

4、读一读,照样子说说,再抄写下来。

5、说一说。

6、读拓展阅读课文《野鸭回家》。

7、说一说自己的家乡。

例如:我的家乡在山区,这里风景很美丽,山清水秀物产多,野花野果长满地。

我再说几句:——————————————————————————。

8、背诵《静夜思》。

三、课堂检测:

1、填空。

粉红的()

雪白的()

清澈的()

弯曲的()

漂亮的()

奇妙的()

2、(选作)照样子,写句子。

白帆片片像云朵。

————像——————。

篇3:基于知识树的知识点表现方式研究

知识库中的知识点是ICAI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单位, 虽然有些研究已经提高了知识在知识库中存储和表示的效率, 但在利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时仍然存在不足, 缺乏有力的依据。本文从知识点定义、知识点关系及知识点表示3个方面对知识点进行阐述。

1 知识点概述

近年来, 随着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 (ICAI) 系统的不断发展, “知识点”这一概念在教学系统设计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知识点的概念, 虽然很多研究都进行了阐述, 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定义为:教学知识点就是教学活动中构成教学信息的最基本组成单位。

一个知识点可能有先驱知识点和后驱知识点。先驱知识点是指学习该知识点时需要学习的先行知识点, 后驱知识点指学习完该知识点后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没有先驱知识点的知识点称为开始知识点, 没有后驱知识点的知识点称为结束知识点, 既有先驱知识点又有后驱知识点的知识点称为中间知识点。

知识点按照其是否可分割可分为叶知识点和干知识点。叶知识点是不能再分割的知识点, 是构成知识点的最小单位。干知识点是由若干叶知识点或其它干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点。全部由叶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点称为1级干知识点, N级知识点组成的干知识点称为N+1级干知识点。由此得出, 叶知识点即为0级干知识点。按照这种划分方法, 学科知识库可表示成一棵知识树, 如图1所示, 该知识树的特性是:①知识点所在的层次越低, 所包含的内容越少, 但表述的内容越具体、明确, 知识点的局部性更强;②知识点所在的层次越高, 它所包含的内容越多, 但相对而言更抽象, 整体性更强;③从教学信息中提取知识点要遵循的原则是保证知识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2 知识点间的关系

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些关系是连接知识点的纽带, 掌握这些关系是学好领域知识的必要条件。通过图1所示知识树可将这些关系分为以下3类:

(1) 父子关系。从纵向角度划分, 知识点间存在父与子的关系。父知识点是由几个知识点组成的干知识点, 组成这些干知识点的知识点称为子知识点。父知识点包含子知识点, 子知识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围绕其父知识点进行阐述[2,3,8]。子知识点可以是叶知识点也可以是干知识点, 父知识点则必须是干知识点。

(2) 兄弟关系。从横向角度划分, 知识点间存在兄弟关系, 即这些知识点位于同一个层次上, 他们是同级别的, 学习时无先后顺序, 知识点间无必然联系, 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学习次序。

(3) 先驱关系。从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来看, 知识点间有先驱后导关系, 即学习后面知识点的前提是必须要学习它的先驱知识点, 相对兄弟关系而言, 它们的学习是有先后顺序的,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知识点的顺序来学习, 否则达不到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

由以上描述可看出, 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反映了知识点间的层次关系, 先驱关系和兄弟关系则反映了知识点间的依赖关系。

3 知识点表示

3.1 知识点属性描述

在ICAI系统中, 对知识点进行定性分析的相关研究有很多, 而对知识点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却很少。本文采用七元组 (N, H, T, D, I, O, TH) 结构对知识点属性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

(1) N (知识点的编号) , 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 编码的原则是根据知识点所处的章节来编号。章采用数字形式表示, 节用字母表示, 如第1章第2节第1个知识点, 其编码为1B1。

(2) H (知识点的标题) , 用来概括本知识点的标题内容, 定义为字符型, 如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 第2章第2节第3个知识点的标题是“常量的概念”。

(3) T (知识点的类型) , 定义为字符型, 包括概念知识点、原理知识点、事实知识点、技能知识点和问题知识点[3]。

(4) D (知识点的难度) , 定义为整数型, 表示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分为5 个级别, 分别是“容易”、“较容易”、“一般”、“难”、“很难”, 依次用数字0~4表示。

(5) I (知识点的重要程度) , 定义为整数型, 表示知识点的重要程度, 分别用“一般”、“重要”、“很重要”三级指标表示。其中0 代表 “一般”、1 代表 “重要”、2 代表 “很重要”。

(6) O (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 它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7) TH (知识点的通过阀值) , 表示知识点是否学习通过, 定义为整数型, 知识点学习未通过取值为0, 知识点学习通过则取值为1。

3.2 知识点学习过程

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可用有向图表示, 如图3所示。由图可看出, 1 是开始知识点, 2、3、5、6 是中途知识点, 4、7是结束知识点, 通过此图可清晰地看出知识点的学习路线。

遍历知识过程图中节点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学习知识点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应遵循 “先学后进”和“学好再进”两大原则, 这两个原则表达的意思分别是:①学习新的知识点前应先学习其先驱知识点;②通过阈值来控制学习者是否能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对知识点学习过程图中的知识点, 可采用层次划分算法将知识点划分为N层, 遍历知识点学习过程图采用两种遍历方法:

(1) 逐层递进遍历法。在知识点学习过程图中, 知识点被划分为了具有先后关系的N层知识点, 学习者先从第一层知识点开始学习, 再依次学习后面的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第M层知识点是第M+1层知识点的先驱知识点, 要学习第M+1层知识点必须先学完第M层知识点, 以此类推直到学完第N层知识点。

(2) 同层共进遍历法。对于学习过程图中的N层知识点, 同一层上的知识点相互独立, 所以学习者在学习同层知识点时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学习的先后顺序。同层知识点间无先后关系, 只要该层上的知识点均被学完即可。

学习过程图中被划分为N层的知识点可分别存放在多级队列Q中, 遍历知识点学习过程图的过程就转化成了遍历Q队列的过程。结合上面的遍历方法, 知识点学习过程图的遍历算法思想是:先将编号小的队列中的知识点从Q队列中选择出来进行学习, 学完并通过后将其从队列中删除。当编号小的队列为空时, 再从Q队列中选择编号稍大的队列中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以此类推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其算法描述如下:

4 结语

知识点是ICAI知识库中的基本构成单位, 本文通过对知识点关系及知识点属性的描述, 对知识点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对知识点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描述, 为教师依据知识点属性和规律设计教学提供了帮助, 也为智能化教学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支持。

摘要:教学知识点就是教学活动中构成教学信息的最基本组成单位。对知识点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定义了知识点属性的七元组结构并对知识点学习过程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知识点,知识树,七元组结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岳成庆.一种基于知识点的适应性导学策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5.

[2]谢深泉.知识点及其网络的特性分析[J].软件学报, 1998, 9 (10) :785-789.

[3]吴疆, 王润兰.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

[4]孙全, 宁卫列.智能CAI学生模型的建立及领域知识提取方法[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 17 (3) :45-47.

[5]胡宁静, 谢深泉, 周志仁.CAI课件制作中的知识点的设计[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 22 (1) :8-11.

[6]向尕, 周旭.基于知识点模型的通用ICAI系统[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0, 22 (2) :17-21.

[7]童红霞, 谢深泉.ICAI中知识点关系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 (1) :77-78.

篇4:用“知识树”串起文本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知识树 文本 串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47

语文不仅仅是指教材,还包括生活。因而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最需要的就是把课文教“厚”,给学生“海量的阅读”。为了更好地把课外阅读有机地“塞”进教学体系中,笔者尝试着“大单元”教学,并积极引入“知识树”,抓住主线来串联所有文本,从而有机地找到了“大单元”教学的突破口,为语文教学探索出了一点经验。

所谓“知识树”,其实就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建立的所有相关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的知识框架。相对而言,“知识树”比较形象直观,利于学生通过文字整理信息,梳理知识结构,是一种相对高效的学习方法。这里,笔者结合实践具体阐述一下“知识树”对文本的具体串联。

首先,用“知识树”整合文本内容。

无论是“大单元”教学还是群文阅读,课堂容量都比较大,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课堂将是一团糟。课堂需要“抓手”,需要主线,而“知识树”是最好的选择,“树”的主干是“主线”,枝叶就串联起整个文本。内容清晰,目标明确。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分别是《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笔者以“爱国”为主线,以人物、场面、情节等为枝叶,积极引导学生用“知识树”进行整合。至于其他却忽略不计,或者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这样,一方面让整个课堂脉络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形式让他们去探究。这“知识树”对于文本内容的串联,某种程度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又在各个单元找到了“抓手”,积极引用“知识树”进行串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单元教学中,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就可分别以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等七个主线为“抓手”;而第十二册则可以用壮丽山川、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等主题勾连“知识树”。“知识树”在单元教学中使用广泛,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归纳,积极挖掘“主干”,让学生小组合作,去探究其余“枝叶”。这样教学既有创新,学生也有兴趣,而且还容易在课堂上不断摩擦出思维的火花。

其次,用“知识树”概括文本个性。

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个性。虽然在一个单元中,往往以单元主题为“主干”,但学生在“添枝加叶”的过程中却容易“百花齐放”。仍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有人尽情地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人在赞叹郑成功的丰功伟绩;有人读出了肖邦那种遗憾以及悲愤的心情;更有人读出了诗人闻官兵收复河南河北的那种“喜欲狂”;也有人领悟了那种“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拳拳爱国之心……

从“爱国”出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阐述观点,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他们的触角也在不断伸向感官的各个角落。于是在探讨课文中,就形成了各具鲜明特色的个性。这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属于“知识树”的一部分,属于“枝叶”。这种集中与发散,共性与个性融于一身的“知识树”,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更好地阐述了爱国的具体品质:遗憾、自豪、悲愤、抵御……“知识树”的目的相对而言,就是一种概括,一种总结。作为教师,更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生成“知识树”,从而让整个课堂彰显出一种人文气息,让所有的“知识树”彰显出文本的个性。

最后,用“知识树”呈现文本形式。

阅读指向写作,毕竟学生习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因而,“知识树”也要积极为学生的习作服务。当然,在单元教学中还应以写法为主。笔者在践行“知识树”的过程中,也积极从文本内容的整合点渐渐转移到写作方法的整合点上。一开始,让学生画两棵“树”,一棵以单元主题为主干的“知识树”,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完成;另一棵以写作方法指导为主线的“知识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经过充分探究后完成。最后,两棵“树”合并为一棵“树”,学生需要把写作方法的“树”作为果实挂在单元主题 “树”上。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不容置疑,这是一棵“知识树”。为了指向阅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另绘了一棵“知识树”,关注的是具体写法。学生在绘制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同的着力点。有学生在《夜晚的实验》这一课中,着重绘制了四次不同实验的写法;有学生在《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一课中围绕说明方法进行绘制;而在《学会合作》这一课中,更多的学生则是从论证方法上进行绘制。过程虽然不一,但是目标却一样。当学生对这些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又试着合并“知识树”,结果水到渠成。这种文本呈现的形式,无形之中会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当然,每一单元中,每一课中,也远远不止这两棵“树”,教师要善于不停地给学生“栽树”,而学生也要不停“结果”。长期下去,“树”就会越长越茂盛。

虽然“知识树”只是一种思维方法,但是却让语文文本探索走出了一条有效路径。学会归纳,学会总结,这是“知识树”的基本特征,笔者在“知识树”里探索出“果实”,也希望能引领学生从中领略到“知识树”的无限风景。

篇5:知识树汇报材料[定稿]

——阶段性汇报材料

为促进教师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娴熟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实践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开发区教研室关于开展“学课标、说教材、画知识树”活动方案》精神,我校从2012学在教师中开始尝试开展利用知识树“说课标、说教材”活动。这项活动虽在全国仅两年,但很多地区已经搞得很好,正在深入探究,我校很有信心将这项活动尽快地搞起来,已经做好学期计划,决心执行好计划,并不断在实施中探究摸索。

一、自我学习

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是学习培训阶段,在教研组长的带动下,各位教师自主学习课标、钻研教材,熟悉本学科教材的所有内容,了解教材的编者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整个学段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整体把握教材体系,从而达到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组织教学的境界。

二、培训演示 1、2012年4月,学校进行利用知识树 “说课标说教材”知识的培训,使教师人人懂得“说课标说教材”的知识,人人会利用知识树“说课标说教材”。教导处牵头,利用搜集的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学习,让教师了解什么是知识树,利用知识树的好处及评价的标准等。资料如下:

①文本资料:《“说课标、说教材”文献汇总》 《数学说课标说教材》

《小学语文说课标说教材怎样设计知识树》

《知识树说课标说教材样板》

《“说课标说教材”活动经验交流会”有感》

《说课标和说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说课标说教材评价标准》

②PPT资料:A知识树说课

B说课标、说教材知识树

C语文知识树

D小学数学知识树

③图片资料:◆七年级下册知识结构与课标要求挂图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小学语文(写作方法)◆小学英语 2、2012年10月,开发区教研室“教研员说教材”活动,内容包括整个初中学段、小学学段的教材。王晓芬说小学六年级数学、李秀环以小学三年级语文为例、王永贤说初中数学、宋金玲以九年级英语为例,靳喜峰讲座《怎样开展说教材活动》。

通过校内和教研室两级培训,教师基本能尝试用知识树说课标说教材任务,教师们分纸板和电子版的ppt操作两种情况,教师们有了一些自信,于是继续探究,不断走向成熟。

三、细化落实 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是细化落实阶段。1、9月份,学校教研组通过校本教研,搞清楚本年级、本学科的教材整体的知识构架,画出本册教材的“知识树”,再画出教材每个单元的“知识树”,能利用“知识树”来“说教材”,同步能在每一节课中运用“知识树”帮助学生总结每一节课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链。

①教研组长说教材,内容包括本年级本学科的教材。

②教师准备自己的“说课标、说教材”课件和演讲稿,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演练。2、2012年11月11日,学校组织语数英教师代表各两名:语文学科是张振宇、张春满,数学学科是张丽媛、冯阳,英语学科是张婉、白银,严格按照“利用知识树说课标、说教材”的形式;每个说展时间为20分钟。以演讲的形式运用知识树对一门学科的一个学段或一册书或一类知识(一个专题)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解读和整合,并结合课堂标准和自己的教学实际,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议。简称“三说一看”(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看演讲),将所讲内容制成课件来展示。

2012年11月12日,几位教师对昨天展讲的材料加以修改,面对全体语数英教师再次演练一次,大家共同探究这一新型教研方式。2012年12月,选送张丽媛、张振宇两名教师参加了开发区级竞赛,获得了开发区级优秀教学能手奖。

2012年12月,趁热打铁,教导处组织各教研组教师,展开多学科参与的“用知识树说课标说教材”活动,40岁以上的教师完成手绘知识树,40岁以下教师完成ppt课件。本次参与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加强了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熟悉度,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教材。

四、展示交流

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是展示交流和竞赛阶段。1、2013年3月22日,为加强教师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解读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每位教师写出所任学科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为下一步绘制知识树做好准备工作。2、2013年4月9日,组织教师说教材,下一步就是让教师根据自己的说课标、说教材材料,用知识树的形式把它展现出来。

3、预计4月下旬组织开展“知识树”评比展览和“说教材”活动,要求人人参与。通过说课活动评选出美观、实用的“知识树”,在公开栏进行张贴或悬挂展示。

4、预计5月份各教研组推荐2名业务骨干教师参加“业务骨干教师说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为相关学科青年教师熟练把握教材助推提速。

河西九年一贯制学校

篇6:魏书生语文知识树

一、基础知识:

1、文字:同音、多音、同义、多义、形近、字典、六书。

2、句子:陈述、疑问、简略、数词、被动、祈使、感叹、无主、主动、否定。

3、修辞:比拟、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引用、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反语、反问

4、标点:句号、顿号、冒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书名号、着重号、逗号、分号、问号、引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

5、语音:声母、韵母、拼音方案、普通话、声调。

6、词汇:词的结构、词的解释、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成语。

7、语法:词类、短语、单句、复句。

8、逻辑:概念、判断、推理。

二、阅读与写作

1、材料:生动、典型、围绕中心、新颖、真实。

2、表达:抒情、议论、记叙、描写、说明。

3、体裁:剧本、诗歌、小说、散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4、中心:鲜明、正确、集中、深刻。

5、结构:层次、开头、过度、段落、结尾、照应。

6:语言:准确、生动、简练、通顺。

三、文学常识

1、古代: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2、现代:五四以来、抗战时期、解放战争。

3、当代:反右前、文革前、文革后。

4、外国:亚州、美州、欧洲。

四、文言文知识:

1、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2、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4、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篇7: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树

1.数学三下知识树 数与计算 空间与图形 应用题 数学广角 位置与方向 面积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 小数的初步认识 重叠 估算 笔算 加减法 大小比较 量与计量 24时计时法 简单的数据分析 年月日 面积单位 等量代换 商中间有0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笔算 口算 口算 估算 认识方向 路线图 商末尾有0 长、正方形面积 连乘 含义 不进位 与普通计时法互化 计算经过时间 单式条形统计图 连除 连续进位 解决问题 定义 计算 统计平均数 含义 计算平年闰年 大月小月 土地面积单位 进率

2.初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初步认识 位置与方向 发展空间观念增加新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 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会描述行走路线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七个方向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3.位置与方向 基础知识 能力拓展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利用生活实践来帮助学生记忆方向 明确了四个方向的相对位置以后,把知识活学活用 位置与方向

位置与方向 基础知识 能力拓展 熟练掌握了四个方向的相对位置以后把知识活学活用 巩固对四个方向的认识 能够利用给定方向分别指出其他方向 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描述行走路线

4.位置与方向 基础知识 能力拓展 熟练掌握了八个方向的相对位置以后把知识活学活用 掌握新四个方向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 利用生活实践来帮助学生记忆方向 能够利用八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第二单元知识树 估算 笔算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末尾有0 商中间有0 口算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验算 笔算 笔算 笔算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第一课时知识树 口算 估算 四舍五入法 灵活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第二课时知识树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最高位除尽 最高位有余数 笔算方法 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5.第三课时知识树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验算 有余数 没有余数

6.第四课时知识树 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商中间有0 简便写法 不够商1 0占位

7.第五课时知识树 商末尾有0 简便写法 不够商1 0占位 有余数 没有余数

8.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求平均数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比较数据统计情况 统计(第三单元)简单的数据分析

9.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1 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0.求平均数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1.经过时间 年月日 小月平年 闰年 大月 求经过实践的方法 24小时计时法 365天 普遍计时法的转化 年历制作 介绍年历 认识月历 制作年历 2月28天 四个四六九冬 366天 2月29天 七个一三五七八十蜡 三年级数学知识树下册 第四单元

12.认识时间单位 了解有意义的日子 1949年10月1日 2008年8月8日 2008年5月12日 时28分 时、分、秒 年、月、日 认 识 年 历 一年有365天(闰年366天)一年有12个月 一年有4个季度 大月与小月 大月有31天(1、3、5、7、8、10、12)小月有30天(4、6、9、11)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三年级数学知识树下册 年月日

闰年的特点 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 的一般都是闰年 闰年有366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 一年365天 2月28天 闰年的判断 方法 用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 整百的年份除以 400没有余数 三年级数学知识树下册 年月日 了解有意义的日子.13.钟面的认识 里圈1——12时 外圈13——24时 里圈和外圈 的关系 记时法 12时与24时的转换 12小时记时法(上午:AM 下午:PM)24小时记时法 24 时 记 时 法 三年级数学知识树下册

应用 经过时间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求经过时间 的方法 分段法 减法计算法 经过时间 三年级数学知识树下册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14.制作年历 展示年历 观察月历 一月份的月历 二月份的月历 三月份的月历 十二月份的月历 2007年历 2009年历 2008年历 2000年年历 制作方法 年历的的样式 年历的制作方法 1日星期日 1日是星期四 1日星期日 1日星期二 上是日期 下是星期 12张 2行6列 3行4列 4行3列

15.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第五单元 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整

十、整百、乘整十数 表内乘法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整十数乘两位数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多位数乘一位数 20×40=800 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00×40=8000 理解竖式算理即拆数法 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在相乘过程中哪一位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0×4=80 200×4=800 2000×4=8000 298×4≈1200 21×4≈80 21×45≈1000 28×40≈1200 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6.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第五单元 口算整

十、整百、乘整十数 表内乘法 乘法口诀 例:2×4=8 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 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 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口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只要先把第一个因数 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 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 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20×4=80 200×4=800 2000×4=8000 20×40=800 200×40=8000

17.第五单元 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用四舍五入法把多位数看成整

十、整百数 用口算的方法进行估算,最后要写上约等于号 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用四舍五入法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数 用口算的方法进行估算,最后要写上约等于号 21×45≈1000 28×40≈1200 298×4≈1200 21×4≈80

18第五单元 口算整十数乘两位数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理解竖式算理即拆数法 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表内乘法 乘法口诀 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理解竖式算理即拆数法

19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第五单元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巩固对竖式算理的理解 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 在相乘过程中哪一位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0第六单元知识树 面积的含义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长正方形面积 公顷平方千米 知道这三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名数改写平方分米平方米 知道这三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名数改写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 =边长×边长

21面积的含义 面积的含义 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2平方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长度单位 厘米 分米 米 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对比 常用的面积单位

23长正方形面积计算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长=面积÷宽 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24平方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平方厘米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平方分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25土地面积平方米 公顷 常用于描述体育场、广场、果园等较大的土地面积。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常用于描述国土、城市等较大的土地面积。

26第七单元知识树 认识小数 大小比较 意义 小数加减法 与分数的关系 数位比较 小数减法 小数加法 写小数 读小数 区分整数与小数 名数比较法

27认识小数 定义 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像3.14、5.6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 读、写小数

28整数位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第一位 对齐小数点 先比较整数位 逐位比较,得出结果 名数比较法 得出结果 然后进行大小比较 首先化成统一名数 小数大小比较 数位比较法

29小数的简单加减法 小数加法 小数减法 小数点对齐,然后相减,退一来十 对齐小数点意义 小数点对齐,然后相加,满十向前进一 实质是相同单位对齐

30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知识拓展 开放题 变式题 观察 收集信息 分析信息 解决问题 已知信息 相关问题 直接问题 类型 连除 连乘 混合 乘法 除法 主题图 信息图 未知信息 信息关系 乘法和加减法 除法和加减法 无括号 乘除 无括号 有括号 有括号 加减乘除

31解决问题(一)类型 过程与方法 观察 搜集信息 分析信息 解决问题 连乘 无括号 有括号 已知的 列式意义 意义 意义 解答 知识拓展 变式题 开放题 未知的 主题图 信息图 分步与综合 解答 信息关系 直接问题 相关问题 乘减 往返问题 剩余 问题 乘加

32解决问题

(二)类型 过程与方法 观察 搜集信息 分析信息 解决问题 连除 无括号 有括号 已知的 列式意义 意义 意义 解答 知识拓展 变式题 开放题 未知的 主题图 信息图 分步与综合 解答 信息关系 直接问题 相关问题 除减 双归一问题 除加 乘除问题

33解决问题

(三)类型 过程与方法 观察 搜集信息 分析信息 解决问题 除加减 乘加减 已知的 列式意义 列式意义 知识拓展 开放题 未知的 主题图 信息图 分步与综合 分步与综合 信息关系 直接问题 相关问题 差倍问题 和倍问题

34解决问题

(四)类型 过程与方法 观察 搜集信息 分析信息 解决问题 两步混合 无括号 有括号 已知的 列式意义 意义 意义 解答 知识拓展 变式题 开放题 未知的 主题图 信息图 分步与综合 解答 信息关系 直接问题 相关问题 已知几倍,求几倍和或差 油与桶 问题

35数学广角 等量代换 概念 数学思想 方法 生活中的作用 强化练习巩固方法 重叠问题 概念 集合思想 方法 什么是等量 如何代换 找准中间量 理解 “既……又……” 强化练习巩固方法 什么是重叠 研究什么 正确处理 “重叠部分”

36等量代换 方法 找准中间量 强化练习巩固方法 例题 概念 什么是等量 如何代换 数学思想 模仿练习拓展练习生活中的作用

37重叠问题 方法 概念 什么是重叠 如何确定重叠 求总数 求部分数 求“重叠” 集合思想 理解 “既……又……” 生活中的意义 加“重叠” 减“重叠” 强调“只”的问题

38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总复习知识树 三数下册总复习小数的认识 面积 估算 面积计算 小数含义 认.读.写小数 笔算 认识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东.南西.北 两步连除解决问题 会看地图方向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求平均数方法 解决问题 面积含义 时间计算 认识年月日 口算 除加(减)解决问题 24计时法 了解平年.闰年 比较小数的大小 等量代换思想 会看简单路线图 长方形面积计算 土地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间进率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有关0 的除法 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被除数是三位数除法 估算 正方形面积计算 小数的计算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数学广角 统计 年 月 日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位置与方向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笔算乘法 口算乘法 乘加(减)解决问题 简单的数据分析 两步连乘解决问题 求平均数 等量代换 集合39总复习1 位置与方向 统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求平均数 认识东南西北 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横向统计图 给定一个方向会看其余7个方向 年月日 认识年月日 时间计算 纵向统计图 会看简单路

线 给定一个方向会看其余3个方向 会看地图方向 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 了解平年闰年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平年闰年的天数 24时计时法

40总复习2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笔算 估算 口算 被除数估成几百几十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笔算 估算 口算 被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 有关0的除法 被除数估成整十整百 整十。整百除以一位数 一个因数估成整十整百 被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两个因数估成整十整百 整十。整百除以一位数

41总复习3 解决问题 能力 观察 搜集 知识拓展 类型 乘(加减)统计 求平均数 简单的数据分析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除(加减)连除两步 连乘两步 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纵向条形统计图 变式题 求平均数的方法 横向条形统计图 开放题

篇8:初中数学“知识树”的理解和应用

一、“知识树”的结构

“知识树”是用“树”的结构来表述、总结一门学科知识的结构和梳理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形象直观, 易于学生掌握“知识树”实质就是关系图.画“知识树”时, 要体现各级别、各层次的知识经脉, 把相关的知识放进去,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地表现出来.如果说主干是数学每个单元的总的知识, 树枝就是单元中的每个知识点, 而树叶是知识点的概念及运用.“知识树”可以是每个章节的, 也可以是初中数学的整体概括.下面两个图例, 可以很容易展现由主干到相应枝干上的知识点, 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容易理解, 也方便记忆.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初中数学整体的知识要点, 而图2是其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树.用树形结构来表述数学知识的结构及相互关系, 能使学生在整体中感知整个教材, 理解教材, 明白要掌握的教材知识点, 也促使学生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做到举一反三,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知识树的引导下, 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根据一棵或多棵知识树, 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地实现数学的学习目标, 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 而后分部分学习, 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 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 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二、“知识树”的应用

授课时加入知识树这一方法, 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 自己制作知识树,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前大概了解某一章节的内容.而在上完课后,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理清这一章节的脉络, 可以和学生一起在黑板上画出这一章节的知识脉络.这样老师和同学一起整理每章节的内容, 学生将理解得更清楚、更透彻.

作为教师, 不仅应该教给学生知识和解题思路, 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虽然教学引入知识树效果不错, 但是如果学生不是主动参与, 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怎么画知识树, 让学生自己动脑学习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这样他们会理解得更好, 记忆得也更好.同时, 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他们进一步整理及复习的能力.他们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可以运用这种学习方法, 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对教师来说, 知识树可以帮助教师对整册教材乃至整个学科做系统全面地建构和把握.知识树的梳理, 使教师们对教材的钻研更加深入, 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活泼.画好知识树后, 老师在备课和讲课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 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在学生方面, 他们在自学时, 可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 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领会各个知识要点, 加强了知识系统的构建,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在课堂上, 当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知识树时, 教材知识的脉络就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后再从这棵树的主干慢慢地、一步步地发挥到树叶, 学生清晰地看到和学到要掌握的知识, 学习更加有效.知识树可帮助我们回顾并系统梳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教师要时时让学生心中有一棵简单的清晰的初中数学之树的体系.只要理清了数学这棵大树的实质, 由主干慢慢伸展出的枝叶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学生就会认识到数学并不可怕, 就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从容轻松的心态来应对任何貌似复杂实质简单的问题, 自然也就不会感到数学知识杂乱无章了, 可以以愉悦的心情来面对以后的数学学习.

上一篇:感恩老师学生发言下一篇:图书馆采编部主任和办公室副主任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