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两篇教案

2024-05-17

综合消息两篇教案(精选5篇)

篇1:综合消息两篇教案

《综合消息两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及其种类。

2、了解综合消息怎样组织材料的。

3、了解综合性消息的导语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综合消息的种类

1、结合P25的“小链接”,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

综合消息报道的是一个时期里,发生在某一地区、某一系统的带有全局性的新情况、新动向、新成就、新问题,是多个单位里发生的具有共同性质的多个新闻事实的综合。它不像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新闻涉及的范围多是一个局部、一个单位、一个点;更不像特写式消息,仅仅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两个片断。它报道面宽,声势大,给人以总体性印象。

综合消息不像动态消息那样,记者的观点、报道的主题,常常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中,它虽然也是用事实说话,但必须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从众多新闻事实中,概括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或点化于标题、导语中,或见之于主体文字。

2、综合消息按其不同的综合方法,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横向综合消息

把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内发生的有共性的多个新闻事实综合起来,反映全局性的总体趋向。所综合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并列关系。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总分式,即总摄性导语后,并列若干具体的新闻事实,有的还有总括性结尾。在写法上,可以按地区并列,被学者们视作开我国综合消息之先河的报道—《外国军队到处横行》,就属此类综合。消息综合报道了上海虹口地带日本海军陆战队逾巡示威,海宁路及杨浦、闸北等地美国兵行凶,中国闸北保卫团拘捕美国兵等新闻事实。《拉宾遇刺举世震惊》(人民日报》1995年11月6日)也属此类综合,在导语后并列了联合国、巴勒斯坦、约旦、埃及、阿曼、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发表的声明或谈话。还可以按构成新闻事实的几个侧面并列,《说说温州的衣食行》就是按各个侧面组织材料的。

(2)纵向综合消息

这类消息不但反映事物在全局范围内发生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所综合的各个新闻事实既是构成新闻总体的几个侧面,又内含递进关系,每增加一重事实,就反映着事物发展的几个阶段,对于主题的揭示也就深一个层次。这类消息的结构犹如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和内在意义,珍珠就是一个个新闻事实。《太行山老区土地改革后经济生活迅速上升》就是纵向的综合消息。表面看来,食、畜、住、衣是说明经济生活上升的几个并列侧面,实际上它们反映着经济生活上升的递进性、阶段性。首先是吃饱饭,在吃饱饭的前提下,对翻身农民来说最要紧的是增加耕畜,扩大生产。耕畜和土地是翻身农民的命根子。必须在经济生活上升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盖新房子,进而买洋布穿。这里,每多一重事实,翻身农民经济生活上升的程度就高一个层次。

(3)纵横结合综合消息

就是前二类综合消息的结合二、《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综合消息涉及材料较多,不像动态消息那样事实集中、连贯,因此,怎样组织材料是关键。想一想:《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运用了哪些材料,是怎样组织的,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态度? 分析:

这篇消息,就是从众多家长早上送孩子时间的不便以及学生和教师对上学时间早的感受中,提炼出“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一主题的。北京中小学的上课时间一般都定为早上7点半,然而现在生活节奏已经和过去不同了,北京的城市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时间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课文引用家长的抱怨以及老师的建议,对孩子上学早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首先,上课时间早,可能“天黑路远”,为了学生安全,许多家长都要送孩子上学,这与不少家长的工作生活时间发生了“冲突”。

其次,学生上学早,起床的时间就早,睡眠时间不够,吃早饭的时间也没有,晚上在家又要做很多作业,也保证不了早睡。而且家长和孩子没时间交流,这会对孩子的合理发育、个性成长、综合教育等多方面造成影响。

其三,孩子为早起上学,势必要早睡,“不在最佳睡眠时间睡觉”,效率不高。记者从这些方面人手,很敏锐地感到上课时间早点儿晚点儿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于是抓住这样的主题,综合材料进行报道。

记者并没有停留在当事人群的层面上,还引用国际研究组织的报告、大学专家的看法、教育管理部门的反馈,使消息的主题更集中、更鲜明。

作为综合消息,这篇消息的取材是很广泛的。

首先是基础调查,包括记者自己对学生早上上学情况的观察,采访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听取学校老师的意见。

其次是取材的扩展,包括查阅国际研究组织对此问题的研究报告,询问大学专家的看法,咨询教育管理部门的意见等,涉及范围广,调查程度深。

材料的组织方面,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符合人的认识过程。

课文首先从孩子早上上学的辛苦、家长送孩子的不便、教师对上学时间早的抱怨等感性体验出发,提炼主题,发现问题。然后上升到国际研究组织、大学专家对孩子上学时间早造成的问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向教育管理部门咨询,则是对问题的解决所做的尝试。

明确:

作者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无论是事实也好,研究结果和专家建议也好,都指出了中小学生上课时间早造成的问题,倾向性是明显的,作者选择这些“事实”“说话”,其态度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最后咨询教育管理部门,更表现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

这篇消息,可以说是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上课时间早晚对他们的学习有一定影响,他们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从新闻价值上讲,这篇消息对学生具有接近性;从新闻传受心理讲,这篇消息具有求同性(即人们对于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可见,有时候新闻就在我们身边。

三、《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1、阅读《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说说其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

明确: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的:(1)对比;(2)研究者;(3)研究方法。

这是一篇科技方面的综合消息。从新闻价值方面来说,它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和接近性。“世界第一大峡谷”,是很吸引人的新闻题材,它首先点明子最引人瞩目的科学事实,同时因为峡谷在中国境内,可以引起国人的自豪感。作为综合性消息,记者在报道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新闻事实后,又综合各种材料丰富拓展了这一事实,使读者能明了事实全貌。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介绍世界第一大峡谷被确认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导致的直接结果,那就是以前先后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达2133米)和秘鲁科尔卡大峡谷(深达3200米)被取消了“第一”的称号。这也是一种背景的交代,适当地介绍一些新闻背景,有助于读者对新闻事实的了解和对消息主题的理解。这在综合性消息中是常见的。

知道了新闻事实,读者急于了解确认的过程及具体人员,课文接下来介绍了这些情况。(1)这项重大成果的推出者。(2)中国科学家工作的权威性(得到国际知名专家的赞同和支持)和严谨性(中国科学家不辞艰险,曾多次深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对这里的地质、地貌、植被和水汽通量等做了很多研究)。(3)研究的方法。通过地形图和航测图进行精确计算,得出科学的数字;运用实地勘测的数据,以第一手资料证实大峡谷之深之险。这些材料构成了对新闻事实最有力的支撑,所以安排在导语之后。

2、这则消息在报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事实基础上,还提供了哪些相关信息?有什么作用?

综合性消息不仅反映新闻事实本身,它还具有拓展性,反映新闻事实的总体状况、发展趋势,以补充和丰富事实的传达。这篇消息,在报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事实基础上,还向横向和纵向延伸,为消息提供更丰富的相关信息。从横向信息来讲,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印度洋暖湿水汽北进提供了一个大通道,使亚热带向北延伸6个纬度左右,造成大峡谷内独特的自然风貌,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从纵向信息来说,大峡谷形成于上新世,因为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使雅鲁藏布江水流切割地壳薄弱处,下切侵蚀出今天大峡谷的奇观。这些延伸资料,使读者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新闻事实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

四、比较阅读

消息导语的写法各具特色。试比较本课两篇消息的导语,说说它们的异同。

本题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导语的特点。

作为综合性消息的导语,这两篇消息的导语比前面学过的动态消息的导语长许多,基本是一段话。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的导语从家长来电引出新闻事实。《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稚鲁藏布江

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导语则一上来就确定了新闻事实。

这是两篇消息报道的题材和主题不同所致。前者报道的是社会问题,自然从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的人和事说起,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共鸣。同时,作者对“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一问题,不直接做出判断,而是强调“事实说话”,这种一步步分析综合,由现象到理性思考的方式显然更适合主题。后者报道的是科技新闻,事实本身具有一定的显著性,能引人注意,所以开门见山交代事实。

五、完成课后练习

篇2:综合消息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篇外国消息的写作特点

2、进一步熟悉新闻六要素

3、初步了解记者的立场、观点和角度不同,同一则新闻报道效果不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闻的来源是事实,不同的记者报道同一事实效果一致吗?

二、自读《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思考下列问题

1、分析本消息的构成部分

2、本消息属于什么结构方式?(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

3、本消息为什么没有按照实践顺序报道?

三、自读《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1、分析本消息的构成部分

2、说说本消息是怎样抓住人物情态反映人民的悲痛的?

3、完成练习三、四

四、讨论

记者的立场、观点和角度不同,同一则新闻报道效果不同。无论他们怎么标榜自己的客观、真实,实际上都不能做到绝对真实。

前文是美国记者撰写的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其立场、观点和角度基本上是“美国式”的,全文重点突出美国:美国总统宣布消息、美国人主导战争进程、美国人担任总司令、美国人主办受降仪式,至于日本战败是美国投了原子弹,俄国宣战一笔带过,更没有提中国人的抗战。作为一名美国的职业记者,他必然如此,也不好苛求。

后文的作者是法国驻北京的记者,他的报道不是“悼词式”的,如常见缅怀逝者的功绩,歌颂逝者的伟大,倾诉对逝者的哀思等。他的关注点在于周恩来总理逝世这一消息在广大中国人那里造成的震动和影响。

所以,报道事实角度不同,首先可能是揭示出问题的不同方面,其次对人们思考的方向有不同的导向。

篇3:谈谈克服综合消息总结式写作

关键词:综合消息总结式写作弊端,实例分析

消息的可贵之处在于用事实说话, 在于它是事实的综合, 其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就在于用确凿生动的事实来感染、影响听众和读者, 而不是靠理论、靠生动的情节和故事。我们说“事实的综合”, 并非“情况的总结”。综合新闻是指那种全面概括地反映一个时期全国或某个地区某项工作的情况、动向、成就、问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报道面广, 气势浩大, 点面结合, 纵揽全局。它和情况总结的区别在于它着眼于写思想, 很少写专业性、技术性的问题, “隔行不隔理”;而“情况总结”虽然也有概括, 但它是总合意义上的概括, 主要是总结某部门、某单位在工作、业务上的得与失。它和新闻报道有质的区别。但是, 在新闻报道中, 一些通讯员或记者往往分不清二者的关系, 把新闻报道当成情况总结或工作总结来写, 面面俱到, 无轻无重。有的也有事实的综合, 但材料雷同、堆砌, 见物不见思想, 就像办公会议上的汇总材料。

例如:…… (导语略)

河南林业公安部门组织警力, 经常开展清山、清林活动, 有效地保护了国家森林资源 (1) 。登封市组织400余人, 出动汽车、摩托32辆, 追拿毁林违法犯罪分子, 一举抓获屠杀金钱豹、野猪等犯罪嫌疑人。荥阳市连续破获两个屠杀国家保护珍贵动物的犯罪团伙, 其中一名犯罪分子被当场击毙。三门峡市公安机关也查获了一起非法屠杀北山羊、野鸭、白天鹅的重大案件, 犯罪分子落入法网 (2) 。由于各地公安机关的积极工作, 有效地制止了滥砍滥伐林木和滥捕滥杀国家保护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林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3) 。

(这里我们同样不讨论该文语言等问题。)

(1) 这段概括材料是必要的, 反映了各地的共同特点。但这样写是不够的, 因为林业公安部门每年都要开展清山清林活动, 这是他们的正常工作, 本身没什么新闻性。除了正常的清山清林活动以外, 各地林业公安部门今年还做了些什么?应把今年的特点突出出来, 以示和往年的区别。这种区别, 就蕴含着新闻性。 (2) 这一层罗列了三个地区的护林成绩, 像是从总结材料中摘录的, 千篇一律, 没一点个性。清山清林工作基本是一样, 但具体事实是千差万别的, 每一件事, 每一地区, 既有其共性, 又有其鲜明的个性。在这一层次, 最好是抓住这个地区的个性来写, 如何体现个性?必须从具体事实中、具体人的活动中去找。登封市的护林思想和做法同其他两地的护林思想和做法不可能一样, 把这“不一样”写出来, 也就突出了“个性”。这几个地区的“个性”加在一起, 就是一篇有份量的综合报道, 指导性是很大的。人们所关心的不是各地出动了多少人力物力, 收缴了多少赃物, 抓获了多少罪犯, 而是他们的护林思想和经验。 (3) 这段文字总结全文, 实际上是重复了导语的意思, 可有可无, 但最好是把它删去。再看一篇:

(标题略)

河南范县王楼乡派出所, 在县公安局开展“争佳创优”活动中, 狠抓防范工作, 使所辖地段治安状况良好。

今年4月, 地处冀鲁豫交界的王楼乡派出所, 担负着中原油田13个油井和32个企事业单位及5千余户1万7千余人及治安刑事案件的侦破和户口管理工作 (1) 。为了加强治安管理, 王楼乡派出所组织全体干警认真分析本辖区发案特点, 查原因, 找漏洞, 定措施 (2) , 从防范入手, 整改修建值班室 (3) , 实行定点定人、专人负责 (4) , 同对, 将5000余份致居民群众一封信转发给居民, 向群众广泛宣传安全防范常识。发动群众, 将房门明锁换暗锁, 并用铁皮包门, 安装铁拉门, 保险卡等防范措施 (5) 。经实践证明, 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方法, 有效地堵塞了漏洞。7月份管区内案件明显降低, 是豫东北地区发案较少的地区 (6) 。

(1) 交待背景, 很有必要, 可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2) 查出了哪些原因?找出了什么漏洞?制定了什么措施?都应该有所交待。措施是针对问题制定的, 不可能无的放矢。 (3) “修建值班室”和“防范”有什么直接联系?它有什么新闻性? (4) “定点定人”, 怎样个定法?所“定”的“人”在所“定”的“点”该怎样活动?和其他人相比, 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取得了什么成绩?“专人负责”负责什么?“负责”的情况如何?……这种干巴的、蜻蜒点水式的总结性的情况介绍, 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既无具体人, 也不见具体事, 不知作者要向读者说些什么。 (5) 这段内容, 是作者所说的“防范措施”。真不明白, 明锁换暗锁、铁皮包门、安装铁拉门等, 有什么新闻价值;这样的“措施”, 能否公开报道, 还值得研究。 (6) “7月份管区内案件明显降低, 是豫东北地区发案较少的地区”。这一结论是采取“防范措施”得出的。这样就给人们造成一个错觉:只要动员群众将“明锁换暗锁……", 社会治安就会好转!那么, 不换“暗锁”……, 社会治安就必然不好吗?回答是肯定的。社会治安的好转是诸多因素促成的, 在这诸多因素中, 又有主要、次要因素之分, 也有直接、间接因素之别。我们采写新闻, 就要抓住“促使这一问题好转”的主要因素、直接因素。这样, 才能抓到点子上, 写出的文章才有说服力, 并给人以启迪。

以上我们分析了两篇综合性的报道, 找出了它们的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 对某些人来说,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分析、概括、归纳和综合能力, 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要写好综合消息, 必须掌握以下几种手法:第一, 点面结合。综合消息一般由概括性材料 (面上的材料) 和典型材料 (点上的材料) 构成。所以在写作时, 一定要把观点、概括性材料和典型性材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 才能使得综合新闻所反映的内容既有广度, 又有深度。既全面完整, 又具有说服力。如果缺少面上的材料, 则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 即缺乏广度;但如有面上的材料而缺少点上的材料, 则又很难反映出事物的深度。只有点面结合, 才能既有深度, 又有广度。如:1984年新华社播发的《北京人生活节奏变快了》一稿, 在精心处理点与面的关系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应当指出的是:“点上的材料, 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使之能进一步说明面上的问题;表面上的材料, 要概括得全面、完整、简练, 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面上材料的概括, 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事实, 能给人以实在的感觉, 不能写得太虚、太空。第二, 分析对比。综合新闻常用来反映形势。为说明当前的形势, 就要用历史的情况对比。对比材料的运用, 除了一般常用的数字、百分比、概括性事例的对比以外, 还可以用形象化的方法来对比, 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第三, 夹叙夹议。所谓“综合”, 就是要对事实进行概括和提炼, 把许许多多的事实组织好, “捏”在一起。因此在表达上就会有叙有议、夹叙夹议。只列举事实而没有分析不行, 只罗列几个大观点, 而没有生动的事例作依据难以服众, 必须是有事实有分析。

综合新闻中的议论, 必须紧密结合新闻事实, 应由新闻事实直接引出来。它不能像记者述评那样依托事实作较多的发挥和阐述, 当然更不能离开事实去空发议论。

篇4:综合消息两篇教案

为什么会有“坏消息综合征”?不少人把问题归咎于“社会的不完美”:因为社会不完美,于是就有了“坏消息综合征”——这是比“坏消息综合征”还流行的一种思维,它迎合了大众愤世嫉俗、不满现实的愤懑情绪。同时,这种思维也很偷懒,其本身就陷入了“坏消息综合征”的思维悖论。

其实,说“中国人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只是一种幻觉,一个伪问题——哪里只是中国人偏爱坏消息?哪个国家的人都偏爱坏消息!许多人视美国为“最不坏、最接近完美的社会”,可看看美国的报章,他们报纸上的坏消息和负面新闻,他们的暴力、凶杀、灾难比我们多多了。其实,全世界的报章和网络都如此,每个国家的人对坏消息都比对好消息有更强烈的兴趣。

为什么人们会有“坏消息综合征”呢?因为人性,入骨子中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决定着他们偏爱坏消息。这样的归因可能会降低人那高贵的形象,可人性本就没有那么高尚。人作为生物与生俱来的自私,已经成为共识,那自私为什么导致偏爱外在的坏消息呢?因为坏消息虽然对别人是不利的,对听到坏消息的人却是有利的。

其一,通过坏消息来获得相对的幸福感。听到“别人的处境比自己更坏”,会比听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更能获取一种隐隐的快慰。

其二,坏消息有助于一个人释放压力。将不满都推给外在环境,社会环境这么恶劣,失败不是我的错。买不起房、娶不到好媳妇、创业失败,所有这些压力都可以通过坏消息来消解。

这种偏爱坏消息的人性,与发现别人缺点的能力高于发现优点的能力、看问题中看到负面因素多于看到正面因素、更喜欢抱怨而不喜欢自责的品性是一致的。也正因為此,人类进化到今天,语库中用于赞美的词汇是那样的贫乏,而用于批判、抱怨、谩骂的词汇是那样的丰富。

篇5:绘本《好消息,坏消息》教案

1.能基本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尝试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什么是好消息,什么是坏消息”。

活动准备:

绘本、PPT、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一本有趣的绘本书,大家一一下里面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

(幼儿集体默看PPT画面)

2.交流、分享:

师:“刚才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幅画面?

幼:“啃苹果发现小虫”、“小老鼠找回筐子”、“他们爬旗杆被电黑”......

师:刚才大家看的是一本关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绘本,现在请和身边的朋友一绘本,看看书中哪些是好消息,哪些是坏消息?

(幼儿两人一本共阅)

师:你刚才看到书中哪些是好消息,哪些是坏消息?

幼儿边说,老师边贴出相应场景

我们一一看,在所有的消息中,小白兔是什么表情、小田鼠又是什么表情?为什么有的消息小田鼠认为是坏消息、而小白兔却认为是好消息?

(引导幼儿讨论)

:同样的消息,不同的角度和心态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什么当小田鼠大发脾气时,一直都很高兴的小白兔会伤心的哭起来?这时小田鼠又是是怎么想的?让我们边思考、边完整的欣赏一遍故事。

(幼儿边看PPT画面,边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

3.延伸

(1)讨论小田鼠最后想了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2)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我们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时,该怎样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

活动反思:

上一篇:鞋店销售心得体会总结下一篇:产品租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