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弘消息教案

2024-04-24

凌弘消息教案(精选5篇)

篇1:凌弘消息教案

绵阳市首届纪实摄影研讨会论文

试论新闻摄影的求异思维

凌弘

思维决定拍摄,拍摄决定作品,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好坏记者起了决定作用,而一个人的思维,在新闻拍摄中,又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就新闻摄影拍摄中的求异思维作一探讨。

一、新闻照片千人一面令人忧

跟风严重,作品似曾相识。近些年,报业繁荣,各报普遍重视新闻照片的作用,不但增加了摄影记者,报社老总和许多文字记者都配备了数码相机,拍新闻照片的的人越来越多,每逢突发事件总会看到有人在拍新闻,尤其是一些大型活动,总会看到许多背着长枪短跑的摄影人在拼抢新闻,新闻摄影热潮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国内外的一些摄影比赛中,主办者收到的作品屡创新高。有个新农村摄影大赛,在短短的时间里,组委会收到了上万幅(组)照片,笔者浏览了一下在网上公布的照片,发现许多照片似曾相识:农民开怀数钞票的,农民使用手机电脑的,农民住别墅小洋楼的,农民开小汽车的类似的照片占了不少,有的就是简单重复。面对洪水般来的照片,评委们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如果照片没有个性和冲击力,你的大作也许就在评委(甚至工作人员)的零点几秒过目之间便被“枪

毙”。

每次大赛出了个好照片,总会有很多人去跟风,模仿拍照。反映希望工程的照片获了奖,总会有很多人去拍农村学校;保护环境反映生态的题材在影赛中拔了头筹,记者们便一窝风撵江河污染、企业排污、沙尘暴、荒漠化的题材;一幅广角镜夸张人像哭泣的作品受宠,下次影赛肯定会见到用广角镜拍的类似的画面……现在最经典的新闻照片莫过于“一指禅”,即用手指着旁边或背后一个地方,并说,这就是惹祸的地方,罪犯就是从这逃走的,污水就是从这里流出来的……

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新闻摄影作品给受众以视觉疲劳。同时也浪费了记者们的精力。识时务的记者,也感到所拍作品难以超越自我,常常为此而苦恼。

二、求异思维是新闻摄影的必然要求

摄影界有句老生常谈:“初级摄影比器材,中级摄影比技术,高级摄影比脑子。”在实践中,这话看来容易做来难。现在新闻记者很多是摄影发烧友或其他行业转过来的,到堆不是侃设备,攀比谁的设备好,就是问你这个月收入多高,他又得到了什么好处,照片被那家企业买走。说起摄影意识,要么我几年前就知道了,要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拍什么好了。现在许记者,出去转悠的多,拍片的多,发表的多,静下来思考的少,整理照片的更少。

现代科技的滚滚洪流扑面而来,数码摄影不可阻挡,先进的数码技术将胶片时代的繁琐变得简单,人们不担心曝光准不准,不需要很

多时间泡在钻研技术上,都能拍出象样的照片来。2006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手机摄影赛金牌获得者在现场直播舞台上,面对全国观众说:“我拿这部手机拍照时连手机的功能都还没搞懂,谁知拍了张照片就撞了个大奖。”真是令人大跌眼镜!摄影技术变得如此简单。相机越便捷,越是需要人们思考,谁在思维上下功夫,谁就占领了摄影创作的制高点。而求异思维在思维中又是最重要的。所谓求异思维,就是力求思维运动走向有异于习惯轨道,有异于顺向的逻辑演绎,有异于既有的信息搜集途径与信息组合方式。简而言之,求异思维就是思维运动轨迹的超常规、反常规。在新闻摄影创作中运用求异思维,努力使创作跳出常规构思的局限,摆脱常情、规范的束缚,寻找到最佳的切入角度和表达方式。笔者妄断,这是新闻摄影创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运用求异思维搞好新闻摄影

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可以使记者者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采访模式的束缚,揭示比较新鲜、深刻的主题,开辟出全新的创作领域和创作思路,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传播效果;求异思维将大大强化记者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因,没有主体意识,就谈不上创造性;求异思维还能使记者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独立地思考问题,客观地评判事物,正确地记录社会,不为外人左右,不为传统所缚。

新闻摄影中怎样运用好求异思维呢?我们在按下快门前,必须明

白为什么拍,拍什么,怎么拍。思维目标和思维方向常常越轨,另辟蹊径,这种求索新奇的心理可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成果。为了别开生面,使画面形象不雷同,需动脑筋多设几个目标,形成多条思维路线,异彩纷呈,产生跨越别人也突破自己的新结论。经过理性思维,才能将感性的认知升华为理性的指导,才能对事物有更为深刻、更为准确的把握,才能将上下串成一条线,才知道取什么、舍什么,才能明白拍摄的意义所在。怎样才能运用好求异思维,笔者认为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下手。

1、多向思维:多向思维是求异思维最重要的形式,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的限制,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闭塞、单一和枯竭。记者出生的老摄影家朱宪民是科班出生,曾长期在画报社工作。在文革中,画报需要的照片是要“高大全”式的新闻照片,他在画报上发表的作品可谓是无懈可击,用光、构图、人物表情恰到好处,这在他的2006年《时代影像(1966——1976)充分体现出来,每张照片几乎都是摆拍出来的。象这样的摆拍记者不在少数,但现在难觅踪迹。朱宪民之所以成为大家,就是他高屋建瓴地多向思维,不仅能够完好地完成任务,而且还干他的“私活”,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百姓群众。当他的大型专题《黄河百姓》问世的时候,轰动了摄影界,这个专题不光是镜头记录了黄河沿岸的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还从源头到出海口,收集整理了黄河的水文、地理和风土民情的文字资料,是一个图

文俱全的黄河百科全书。后人再想做这个专题,都难忘其项背。

2、侧向思维:侧向思维是要求把自己思考的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并从别的领域中得到启示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通常所说的“类比”、“联想”就属于侧向思维范畴。2005年4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面,这是两党最高级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见,世界瞩目,现场拍片的人都是国内外的高手,对摄影记者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按常理,记者抓到两人热情握手,或者紧紧拥抱的镜头是最好的。而《中国青年报》的贺延光却拍下了两人相距一步,伸出手急切想握手的瞬间,并《以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点题,将两党相隔60年,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双方向前迈进的历史瞬间定格下来。这幅作品,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贺延光常说,你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能拍到什么程度。他这种勤于思考,提前做好案头工作,侧向思维的方法使他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了先。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当你肯定什么的时候,不妨想想能否定什么;当你站在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不妨再站在与甲对立的乙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灵感,得到新的启示,得出观点新颖的结论。全国“两会”年年开,会议照片最难拍,要创新就更难了。在全国八届一次会上,坐在过道前后的两个代表伸出手互递相机:“快点,把照相机给我,马上要宣布本次大会闭幕了,我得记录下这历史瞬间。”此时,《经济日报》记者邓维按下了快门,并在报纸上大幅发表,成为两会的经典之作。如果邓维不是逆向思维,是不会抓取这个镜头的。有幅反映剧团下乡的新闻照片,画面不是演员在台上演出的场景,而是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从悬空的舞台下透过去,拍下了农民看到台上精彩表演哈哈大笑的场面。这个画面没有舞台,胜似舞台。

4、变形思维:变形思维是在创作的思考过程中,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将思维对象的形状加以改变,使大脑得到新的触动和启示,实现认识上的突破。常见的变形思维方式有扩大法、缩小法等。扩大法是有意扩大思考对象,将个别变成一般来进行思考;缩小法是有意缩小思考对象,将一般变成个别来进行思考。

求同易,求异难。艺无止境,但愿有识之士在求异思维中超越自我,得到升华。

(作者真名:李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绵阳市摄影家协会一二届秘书长、三四届副主席。2008年、2010年中国摄协表彰的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全国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摄影理论研讨会正式代表; 2009年四川省摄影年度人物;2009—2010年四川省摄影十杰。《绵阳晚报》主任记者。)

篇2:凌弘消息教案

1、仔细观察画面,愿意根据画面内容大胆说说故事的情节。

2、联系生活,在交流中尝试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话题引入

1、你们喜欢聊天吗?我们来聊聊开心的事吧!那有谁最近遇到了倒霉的事,让你不高兴的事吗?

2、: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令人开心的事和令人郁闷的事,它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二、集体讨论:生活中的好消息坏消息

接下来请你看看这些图片,你觉得会是坏消息还是好消息呢?

1、图片1:寒冷的冬天

提问:这是什么季节?冬天感觉怎么样?这是坏消息还是好消息?可是冬天里有可能发生什么好消息吗?可以做些什么快乐的事呢?

2、图片2:高个子的姚明

提问:这个叔叔看起来怎么样?你觉得长得那么高是好事还是坏事?

3、图片3:小女孩哭了

提问:猜猜妹妹为什么会哭呢?你能帮助她变成一个好消息吗?

:在我们的生活里总有一些坏消息和好消息,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勇敢地面对困难,动动脑筋,也许有些坏消息就会变成好消息哦!

三、看图讲故事

今天我带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它的名字就叫《好消息坏消息》。

1、出示封面,观察封面上的图画。

提问: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猜猜他们在哪里?

:故事的主人公是兔子和老鼠。他们要去干嘛呢,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2、画面1:兔子拿着什么?她打算去做什么?

:这天天气不错,兔子拿着篮子邀请老鼠一起去野餐。这可真是一个好消息。

3、画面2:发生了什么事?看看老鼠是什么表情?这还是好消息吗?

:突然天空下起雨来,这可怎么野餐呀?这可真是一个坏消息,老鼠想。

提问:真的是坏消息吗?看看兔子带了什么?:正好兔子带了一把雨伞,看来野餐还能继续。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4、画面3:你在画面中找到了坏消息还是好消息?

:突然刮来一阵大风,把雨伞和老鼠一起吹跑了。这对老鼠来说是个坏消息。雨伞正好卡在的树枝上,老鼠没有被风吹跑,落在大树底下。兔子说:你的运气真好,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5、画面4:兔子和老鼠决定在大树底下野餐。谁遇到了坏消息?有办法把这个坏消息变成好消息吗?

:兔子和老鼠决定在大树下野餐,突然一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正好砸在老鼠的脑袋上。这对老鼠来说是一个坏消息。可是兔子很高兴地说:我们有苹果吃啦!这可真是一个好消息。

篇3:消息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通过观看表现渡江战役的影像资料,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2.结合课文旁批,引导学生掌握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

3.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并在交流互动中深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教学难点

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2.知识链接

(1)消息的概念。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3)消息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也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③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⑤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4)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摧枯拉朽(xiǔ).歼灭(jiān).锐不可当(dāng).(2)词语释义

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败退。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督战:监督作战。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3)词语辨析

“溃退”和“撤退”两个词都有“后退”之意。“溃退”指失败后,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撤退”是指从战场或冲突地点撤回,从阵地或占领区退出,是有计划的后退,比“溃退”有序得多。

“摧枯拉朽”比喻迅速地摧毁腐朽势力,用于褒义的语境,不可用于贬义的语境。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何时: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答案示例: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

区域(yù). 溃退(kuì). 泄气(xiè).

督战(dū).要塞(sài).

荻港(dí). 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教师点拨: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是由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是消息的电头。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据了解,渡江战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改成“百万大军”,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也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

3.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换。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答案示例:“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答案示例: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找出这则消息在写作手法上呈现的特点。

答案示例:(1)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场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2)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四字句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富有气势和力度。

四、课堂小结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我三十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万大军主体胜利南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渡过长江渡长江标题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结语——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

一、课前复习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



英勇善战进军迅速 

第二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属于哪种体裁的新闻?这一体裁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什么?通过学习这则消息,你知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吗?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什么?“胜利南渡”点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属于新闻中的消息。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宏大气势,“胜利南渡”点明了渡江战役已取得胜利。

二、新课导入

新闻缩短了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天下大事,获取各种信息。一篇好的新闻,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无数次品读与回味。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另一篇关于渡江战役的新闻佳作,再次重温那段荡气回肠、壮志激扬的革命岁月。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答案示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快速朗读这则消息,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答案示例: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答案示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示例: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作战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这样安排,不仅较为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教师点拨:写作时,通常依据文题、文体、结构、内容等来决定详略。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议论。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主旨。

2.请学生就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在课文中选取例句进行简要分析。A.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答案示例:“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若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进军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流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限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B.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答案示例:文中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敌方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表达有力,恰切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C.本文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

答案示例: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贴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3.就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进行选例分析。

答案示例:(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洋溢着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3)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说说这则消息通过报道渡江战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答案示例: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简要分析这则消息是怎样做到叙议结合、去粗取精的。答案示例: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是因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因为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援前线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记。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摄要记事的功力。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学完两则新闻,可以联想到毛泽东的哪首著名诗作?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答案示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感悟示例: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地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诗人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仅如此,诗人还指明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及时、准确、简要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其中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及战况,使人们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我们细心体味。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渡江作战兵力导语战线渡江区域人民解战况

放军百中路军首战告捷锐不可当 英勇善战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篇4:消息、通讯-教学教案

1.了解报纸的主要内容——消息和通讯 2.掌握精读、略读消息和通讯的方法 教学方法:

在了解消息和通讯这两种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习“怎样阅读消息和通讯”,再通过例文,进一步学习掌握精读和略读消息和通讯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导语:上一课我们讲了读报的基本常识,这一课我们讲报纸的主要内容——消息和通(1)请大家看看我手上的报纸(要求1版消息较多)看看都有些什么文章(读标题),请根据标题判断一下,这些文章绝大部分属于什么内容?(属于消息)消息是报纸的最主要部分,是报纸的生命、离了开消息,报纸也就失去了其迅速传递信息的最大价值(2)再看这份报纸(有针对同一主题的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看看都有哪些文章(读标题),根据标题判断一下这些文章都有什么内容?(有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现在社会节奏快,变化迅速,反映在报纸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围绕同一主题配合发表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3)请看课本《中国青年报》第一版缩印部分,看看包括哪些内容?(上右是消息《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同时配有许海峰、曾国强夺取金牌的照片上左报头之下,配合夺冠消息发表社论《别3,0!》用横排版式大字竖排标题下半版是通讯《光荣呵,普拉多的枪多!》全面报导许海峰夺魁的情况各部分相互联系,围绕奥运会夺得金牌这一主要事实,通过位置的安排,线条的使用,字体的大小,突出了报纸对这一事实的高度评价以及强烈的舆论导向(4)通过上面的分析,想一想,读报纸主要应该读什么?也就是说,报纸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报纸的主要内容是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读报不是为了消遣,不能只看看副刊,文学作品,电影、电视预告就行了,而要看报纸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重大新闻,重要评论(5)这一课我们首先讲讲消息和通讯(板书),课前作了预习,谁能简单说说消息和通讯有什么相同不同?(都是用事实说话,但消息是直接报道事实本身,通讯则要把事实展开,详尽报道)指导学习“怎样阅读消息和通讯”

(1)报纸的主体: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其中消息:通讯、评论是它的主体,在报纸中占主要地位有时,消息、通讯、评论围绕同一个主题,安排在同一个版面上(按教参p85页讲解)有时,消息、通讯、评论说的是同一件事实,但因时效性问题,往往刊登在不同日期的不同版面上(教参p85)当然,单发消息的情况更多,这里不多谈,值得指出的是:目前,通讯、评论围绕一个主题互相配合,同时发表,已经越来越引起报社的高度重视(2)怎样阅读消息和通讯

a.一张报纸,消息、通讯不止一篇,是不是每篇都要仔仔细细的读呢?如果不是,说出原因(因为,从内容上说,报纸上的消息和通讯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有些内容比较复杂,不适合我们读,从时间上讲,若一篇篇仔细阅读,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不可能都读)

b.不要篇篇细读,该怎样读呢?(在浏览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进行略读和精读)c.浏览主要是看标题,消息的标题有何特点呢?(以消息

(一)为例说明)(消息一般采用多行标题,包括主标,引标和副标,“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是主标,点明中心。“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是引标,交待背景,引出主标,“许海峰„„战鳌头”是副标,进一步点明事实,突出主标,三个标题中,主标是中心,引标和副标都围绕中心加以说明或补充)

d.标题浏览完了,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需要确定哪些要精,哪些只需略读,在学习这两种方法前,我们首先应弄清:什么是消息的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消息的五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e.知道了消息的五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略读和精读时要了解哪些内容就很清楚了,请大家根据略读消息的要求,略读消息

(一),说说应了解哪些内容?

(略读主要读标题和导语消息

(一)有3行标题,导语是正文第一句话,读了这两部分,了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29日上午11:10,地点——洛杉矶奥运会,人物——许海峰,事件——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结果——打破我国奥运会零的纪录)略读这篇消息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第二课时

指导学生精读消息

(二)上节课,我们对照消息

(一),学习了略读消息的方法,现在我们精读消息

(二)根据精读的要求,分清消息的五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分出导语和主体)

这则消息采用多行标题的形式:主标是①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引标是②说明形式,引出主标,副标是③对主标作进一步阐释和补充

第1节是导语,交代了消息的五个要素(几书)2、3、4节是主体,全面报道比赛获奖情况

最后1节不是结语,结语已暗含在导语之中;也不是背景,背景暗含在主体中,也不能算主体一部分,它不是本消息要报道的主要内容,它只是为了使极道深入,全面补充的与主要内容有关的一些次要消息。

指导学生学习略读和精读通讯的方法(1)快速阅读通讯

(一),概括许海峰主要事迹。

(1987.7,洛杉矶奥运会的自选手枪比赛中,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也是奥运史上中国人夺得的第一枚金牌,打破了中国奥运会零的纪录)略读通讯,能这样概括通讯主要事实就可以了。(2)读通讯

(二),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反应的主要事实是什么?六选手中详写的是谁?都有哪些典型事例?为何要详写他? 中国队参加imo比赛的获奖情况,并对6名参赛队员加以介绍。详写年龄最小却很特别的王崧。

典型事例:出门要人贴身陪着,否则要迷路 进澡堂柠动开水开关,险些烫坏

篇5:《春的消息》教案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依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的。所以本节课我重点采用以下两点学法:(1)读中感悟法。课标讲“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2)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小学课程与教学论》里讲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这里我引导学生仿写就是一个学习运用的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1、板书课题,整体感知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教学的细节。板书课题时,为了吸引每一位孩子,我让他们伸出小手和我一起板书课题,并引导他们注意“春”字捺的起笔位置,“息”的心字底三点起笔落笔位置。这样孩子们不仅记了字还懂得怎样写字更漂亮。读了课题后,我这样引导:这首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的画卷,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我声情并茂读完请同学们说脑海里浮现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枝条、小鸟、蝴蝶、雏菊、溪流、阳光、小草等这些春天的景物。

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是新课程要求下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崔峦老师指出:“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语感的培养,要提高对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的主旨,品味的语言,揣摩的表达。”由此可知,整体把握,它是阅读理解的起点,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因为这首描绘春天的诗歌孩子们都有生活体验,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优美,让他们去概述内容不容易讲出来,但通过想象画面就非常容易讲出来了。

2、品读诗句,领悟语感

这首诗歌最难读的是第一、二小节,第三小节的“爱怜”一词。品读第一小节,我重点指导读第一、三、四句话。第一句“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我引导他们想春天的风是轻轻地吹,枝条就像坐在摇篮里,轻轻地、柔柔地读,就读出意境了。第三句“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引导他们理解整整写出了冬天的漫长,要读出漫长就必须拉长重读。第四句“你看,春天已经来到!”引导学生体会盼望了那么长时间,春天终于来了,心情的兴奋该如何读?并请他们注意标点叹号,让他们知道读出感情不仅仅要抓住重点词语,想象情景,还要看标点来品读,来体会情感。品读第二小节,我重点引导两处,一处是“让我们换上春装,就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上山冈”。这处我采用两种不同读法对比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孩子们着急地到野外去玩,要读出着急的心情就必须语速加快。一处是“到处是春天的欢笑”,到处写出了孩子们高兴地玩了很多地方,处处都留下孩子们的欢笑,这里我这样处理:会读书的孩子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那“到处”除了树林、山岗还有哪里?孩子们会想象还有田野、校园、花园等一些地方,我引导他们思考,这么多地方,怎样读才合适?第三小节,“爱怜”一词,我准备采用换一换的方式来理解。这样问他们“爱怜不如高兴好,高兴地捉住再高兴地放掉多好,换掉吧?”这时学生就会从两个高兴重复了不能换,放掉蝴蝶时是不舍,不是高兴来反对我的建议。我趁机板书出爱怜,告诉他们怜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可怜”、一种是“爱”,在这首诗歌里应该是哪种意思,得出是爱后,再试着读出这种意思来。

在引导学生品读完这些难读的地方后,我让他们依据刚才的方法练习朗读其他小节。

大家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更应强调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本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有强烈的情感,所以在品读这个教学环节我采用一些适用的教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既理解了诗文,达到了感情朗读这一目标,又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3、仿照第三、四小节写诗

有一位诗评家说:“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这些话形象地说出了读诗与写诗的关系,我让孩子们仿写不是为了成为作家,指导孩子写诗,并不是要让孩子个个成为诗人,而是为了引导孩子走向生活,引导孩子有一颗“诗心”,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学会去观察、思考、想象,并从中学会表达。

4、推荐阅读诗人金波的另两首诗歌。谈谈感受。

此环节设计缘由有二:一是引导学生读诗、品诗,创造出诗的氛围,让诗进入学生生活。这就会给他们心灵上播撒下诗歌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诗歌就会在他们心中发芽、长叶。二是让学生知道诗歌有意思,只要多观察、多动笔,也可以写出诗歌来。

二、说板书

1 春的消息

枝条 小鸟 蝴蝶 雏菊 溪流 阳光 小草 杜鹃 风筝 桃花

爱怜 雏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凌弘消息教案】相关文章:

消息教案05-07

1消息二则教案05-04

综合消息两篇教案05-17

好消息好消息广告词04-21

消息控制05-19

学校消息范文05-18

5w消息范文04-11

小道消息04-14

述评消息 范文04-18

短消息04-23

上一篇:2020成人教育大专毕业生自我鉴定下一篇:转帖:学生实习总结